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2024-07-03

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通用8篇)

1.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篇一

第十三章:胺

学习指导:使学生掌握胺的结构和性质,根据其特性分离胺及合成特殊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胺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碱性规律,在胺的酰化反应中,举例讨论酰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上保护氨基的应用:习题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

1、写出硝基甲烷的构造式。

2、写出的系统名称。

3、写出1, 4-丁二胺的构造式。

4、写出的习惯名称。

5、写出丙烯腈的构造式。

6、写出的名称。

7、写出的系统名称。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1、2、3、4、5、三.理化性质比较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下列各题)

1、将下列化合物按碱性大小排列成序:

2、将下列化合物按—NH2上酰化反应的活性大小排列成序:

3、将下列化合物按碱性大小排列成序:

4、比较(A),(B)的稳定性大小:

(A)

(B)

四.基本概念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化合物中,哪些能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简要说明理由。

2、下面两个化合物的沸点何者高?为什么?

五.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A)(CH3)3CNO

2(B)CH3CH2CH2CH2NO2

2、用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以下化合物

六.用化学方法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化合物。

1、用化学方法分离己胺、二己胺和三己胺的混合物。

2、用化学方法分离的混合物。

七.有机合成题(完成题意要求)

1、完成转化:

2、以甲苯为原料(其它试剂任选)合成:

八.推导结构题(分别按各题要求解答)。

1、化合物A(C4H9NO2)是一液体化合物,且有施光性,它不溶于水和稀酸,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旋光性消失,但重新酸化后却得不到具旋光性的A,而是其外消旋体;A经催化加氢可得到有旋光性的B(C4H11N)。试推导化合物A,B的结构式。

2、化合物A(C4H9N)臭氧解的生成物中有甲醛。A催化加氢得B(C4H11N),用Br2/NaOH水溶液处理戊酰胺也可得到B。用过量的CH3I可使A转化为盐C(C7H16IN)。C用AgOH处理随后在250℃下热解,生成物中有不饱和的化合物D(C4H6)。D同丁炔二酸二甲酯反应生成E(C10H12O4)。E催化脱氢生成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试推测A~E的构造。

答案

一、命名下列各物种或写出结构式。

1、CH3—NO22、2-硝基-1, 4-二甲苯

邻硝基对二甲苯

3、H2NCH2CH2CH2CH2NH24、N-甲基-4-甲基环己胺

5、CH2==CHCN

6、苯乙腈

7、(Z)-2-丁烯腈

二、完成下列各反应式(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括号内)1、2、3、HNO3/H2SO4,Cl2/Fe,Cl2/hν或△

各1

4、CH3CH2MgBr

5、NaOBr(NaOCl, NaoI),三、理化性质比较题(根据题目要求解答下列各题)。

1、(B)>(A)>(C)>(D)

2、(C)>(A)>(B)

3、(D)>(A)>(B)>(C)

4、(A)>(B)

四、基本概念题(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1、1, 2, 3都有一定程度的酸性,它们都可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

2、沸点2比1高。因为2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而1分子内能形成氢键,沸点低,易挥发。

五、简便的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1、(D)能与NaHCO3作用,释出CO2。

1(C)能与羰基试剂作用,或能还原Tollens试剂或Fehling试剂。(A)和(B)二者中,(B)能溶于NaOH水溶液。

2、(A)能与FeCl3显色;或与溴水作用,生成三溴苯酚沉淀。(C)能溶于稀酸中。

余二者中,(B)能与Na作用而释出H2。

六、化学方法分离或提纯下列各组化合物

1、加入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和碱溶液,分出固体的磺酰仲胺,水解,碱化,二己胺析出。

分出固体后,分离油层或水层,油层为三己胺。

水层加酸水解,碱化,己胺析出。

2、加入碱的水溶液,对羟基苯甲腈和对氰基苯甲酸成盐而溶解,分出对甲基苯甲腈。

水溶液通入CO2,对羟基苯甲腈析出,分离。

向含对氰基苯甲酸钠的水溶液加强酸,对氰基苯甲酸析出。

九.有机合成题(完成题意要求)。

1、(分出邻位产物)

42、(分出邻位产物)

八、推导结构题(分别按各题要求解答)。

1、

2、

2.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篇二

例1分别取等物质的量,下列各组中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彼此相等的物质组是()

(A)甲烷和乙醇(B)乙烯和乙醇

(C)丙烷和甲酸甲酯(D)乙烯和丙烯醇

分析:依据此题第一反应就是会写出所有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题设中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繁杂计算得出结论.仔细审题后,发现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等物质的量、氧气足量、氧气消耗量相同、生成水的量相同,而后两个条件则是隐藏的信息,即解答本题的关键,耗氧量由C、H、O三者的物质的量共同决定,生成水的量由H的物质的量决定.如果有机物以通式CxHyOz表示,则耗氧量由x+y/4-z/2可以求得,生成水的量可由y/2求得,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得到答案.二者解题方式相比,前者费时繁琐,后者省时而又准确,所以建议每做完一道题都要思考在解题如何审题,怎样发现题目的隐含信息,如何根据题设条件联想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深层次的观察、阅读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解析:依据例1,把四组物质的化学式进行变通一下,将会大大缩短解题时间.选项(A),甲烷(CH4)和乙醇(C2H6O变式为C2H4·H2O);选项(B),乙烯(C2H4)和乙醇(C2H6O变式为C2H4·H2O);选项(C),丙烷(C3H8)和甲酸甲酯(C2H4O2变式为CH4·CO2);选项(D),乙烯(C2H4)和丙烯酸(C3H4O2变式为C2H4·CO2).

观察分析化学式可知,变式中的H2O和CO2为燃烧产物,不会消耗氧气,则选项(B)(D)中两组物质耗氧量相同,但选项(B)中两种物质燃烧所生成的水量不同,这种方法较前两种要简单得多,很快得出答案(D).

例2将一定质量的Mg、Al合金,投入到a m L b mol·L-1的盐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再加入c mol·L-1Na OH的溶液.若要得到沉淀量为最大值,则加入的溶液体积为多少?

解析:设合金中含Mg、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加入的H+的物质的量为m,当加入OH-为n mol时沉淀量为最大值.则有:

即当加入Na OH的物质的量和HCl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沉淀量为最大值.或经分析当溶液中Mg2+、Al3+完全沉淀为Mg(OH)2、Al(OH)3时,溶液中溶质只有Na Cl,由元素守恒法也可得到当加入Na OH的物质的量和HCl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沉淀量为最大值.这两种方法都比传统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简单,后者则更简单,大大提高了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点评:在解题时可以培养学生用正向法、逆推法、元素守恒法、图象法等多种方法来解.还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变,改变其条件,改变其结论做各种变化,从多维度进行多向训练,从而得出多个结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改变题目的条件,联想结论的变化,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学讲结合,疏通解题思路

例3通过本文中的例1,对有机物燃烧耗氧量的规律可总结为: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一定时,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规律:(1)若属于烃类物质,根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越多,耗氧量越多直接比较;若碳、氢原子数都不同且一多一少,则可以按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的耗氧量相当转换成碳或氢原子个数相同后再进行比较即可.(2)若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先将分子中的氧原子结合氢或碳改写成H2O或CO2的形式,即将含氧衍生物改写为CmHn·(H2O)x或CmHn·(CO2)y或CmHn·(H2O)x·(CO2)y形式,再按(1)比较CmHn的耗氧量.

分析:衡量上述规律,推出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时,比较判断耗氧量的方法规律:烃类物质(CmHn)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与n/m正比.12 g C消耗1 mol O2,4 g H消耗1mol O2,所以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H%越大,耗氧量越多,生成水越多,CO2越少.通常可把CmHn化成CHn/m形式进行比较.

点评:根据试题中出现的知识,从类别、结构、性质、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连一串,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结合自己心得把知识讲解出来,让同组的其他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成果,并能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继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

3.中考化学习题解析 篇三

解析:

① 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气体体积没有变,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水蒸气;

② 的现象能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l,可能含有CO2,(因为HCl能被石灰水吸收生成CaCl2而不产生浑浊现象,当混合气体中含有HCl和CO2时,通入石灰水中也不会出现浑浊,原因是HCl能跟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Cl2)

③ 的现象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H2,一定含有CO(因为H2点燃后生成的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O点燃后生成的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浑浊)

综上所述,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HCl和CO,一定不含有H2O和H2,可能含有CO2。

答案:肯定含有HCl和CO,肯定没有H2O和H2,可能含有CO2。

说明:本题属于物质推断题,所考查的知识主要是H2O、CO、CO2、HCl和H2的化学性质。解答时,应在熟悉各物质性质的基础上紧扣题目所列出的三项实验操作和实验发生的现象,逐步推断,找出答案。

4.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篇四

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当全球经济因遭受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时,一些国家保护主义情绪大范围地__________。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通过贸易保护向其他国家__________危机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爆发 产生

B.发展 散播 C.滋生 制造

D.蔓延 转移 正确答案:D 讲解: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实词辨析题。根据文段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保护主义的扩大和蔓延会引起严重后果。因为之前有“大范围”几个字,也就是说这种情绪是在“蔓延”,而不仅仅是“滋生”,“发展”或者“爆发”。同时,也是这个逻辑,全球危机只能是转移,而不是由一个国家“制造”来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家庭理财规划很简单、很便捷,但其实它并不是__________的,同样一个家庭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对理财的__________都会不断变化的,所以一定要不时根据变化进行财务需求测试和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理财规划。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劳永逸 需求

B.一蹴而就 要求 C.一了百了 目的D.事半功倍 目标 正确答案:A 讲解:[解析]这是一道成语辨析与实词辨析相结合的题目。根据文段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第一个空,成语辨析需要这样意思的成语,“一个家庭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下,对理财的要求(需求)都会不断变化的”,不能做到一次性完成就永远不用操心,而“一劳永逸”是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用在这里表意准确。同时根据文段的逻辑此处符合的词语应该是表需求的,而不是表目的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3、附庸风雅的人__________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他们不去学__________,也来学风雅,也总算__________,未可厚非。张为臻博客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面 暴力 有心向善

B.内在 知识 高山仰止 C.真正 诗词 见异思迁

D.主观 野蛮 见贤思齐 正确答案:D 讲解:[解析]这是一道成语辨析与实词辨析相结合的题目。首先成语选择中,“见异思迁”首先排除,学风雅不学野蛮,这里是相对的,暴力和风雅相连并不很好。根据文段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他们的意图”是为了装点门面,“为了装点门面”已经是表面上的了,不能再说表面意图了。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4、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中存在一种具有明显抗癌作用的活性蛋白质,这种活性蛋白质能够__________人体内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__________免疫细胞的活性,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唤醒 提升

B.刺激 巩固 C.激发 增强

D.调动 加大 正确答案:C 讲解: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实词辨析题。第一个空,免疫系统本身就具有防御功能,不需要再“唤醒”了;“调动”功能显然不合适;“刺激”与“激发”意思相近,指使事物起积极的变化,放在这里是合适的。第二个空,作为活性的动词,只有“提升”和“增强”比较合适,均有提高的意思。综合两个空,选C。

5、在农村民主选举中,的确存在竞选不规范的问题。对此,从多方面加强农村民主选举工作也很有必要,但诸如禁止私下拉票、审核竞选承诺、防止公益捐助比拼等规定,则有点__________。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矫枉过正

B.过犹不及 C.小题大做

D.扬汤止沸 正确答案:A 讲解:[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成语分析题。根据成语的意思,“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适合这个语境。“过犹不及”是说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跟“矫枉过正”意思相同,但是用法不同,这里不适合。“小题大做”是指把小事当作大事处理,这里是指事情做过了,而不是夸大的意思。“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显然不符合语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6、一把胡琴,一泓月光,一缕会意的微笑,可以__________出江南美丽的经纬,丝绸一样的温婉质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编织

B.变幻

C.变换

5.大学语文 作业习题 篇五

◎<习题一> ◎<习题四> ◎<习题七> ◎<习题十>

※<习题一>

1、谈谈重章叠句的形式在《诗经》中所起的作用。

2、《湘夫人》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水底花房”的修建,结构富丽堂皇,材质芳香沁人,色彩绚丽华美,诗篇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阅读《离骚》,试比较这种祭诗中的浪漫主义与《离骚》中的浪漫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习题二> ◎<习题五> ◎<习题八> ◎<习题十一>

◎<习题三> ◎<习题六> ◎<习题九>

※<习题二>

1、《行行重行行》中表达了思妇怎样的复杂感情。

2、找出《登楼赋》中景物描写的部分,说明这些景物描写对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习题三>

1、古人常有慨叹宇宙永恒、人生苦短的诗句,如“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张若虚对于宇宙与人生关系的看法与所引之句中表现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2、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的是一幅安逸闲适的农家图,诗人要通过它表达一种什么感情?他是怎样做到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的?

3、有人说“大漠穷秋寒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意境苍凉悲壮,请谈谈你的体会。

※<习题四>

1、领悟诗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深刻寓意。

2、《沈园》(其二)是如何运用反衬笔法,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妙在何处?

4、《摸鱼儿》一词的后片写大雁殉情处环境的凄凉,这种渲染有何意义?它与后面的抒情是如何有机联系的?

※<习题五>

1、《南吕·一枝花》中,作者以“自我招供”的形式为自己画像,实际上是怨愤之词,表现的是不屈的精神。只要对最后一支曲子作深入全面的理解,便可窥测出其中真情,请你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2、通过这一支套曲理解《牡丹亭》一剧的深刻社会意义。

3、联系蒲松龄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在《叶生》中寄寓的思想情感。课外阅读《王子安》、《司文郎》、《于去恶》等篇章,并与本篇作一比较。

4、贾宝玉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叛逆性?他对宝钗和黛玉两人的感情反应有何差异?

※<习题六>

1、试谈“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并比较它与“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光”和“我心灵的灯”的不同寓意。

2、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一样把自己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就是诗意和诗味之所在。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小说中那样的实体感很强的形象,而是诗人匠心经营出来的意象。请根据这一提示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这两种形象的区别之所在。

※<习题七> 请根据通报的写作要求,找出下面通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

通 报

据调查× ×市建工局系统某公司,未经市劳动局批准,给19× ×年以前参加工作的相当行政25级以工代干人员,靠到行政24级,再调到23级,并从银行套取现金发放工资。

建工局系统某公司借调资之机,随意给工人增加工资,从银行套取现金,违反财经政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在经济调整期间,无视党和国家的调资政策,不执行国家经济计划,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和调资政策,市政府决定将该公司多发工资部分退回,建工局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认真检查。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事件,特此通报。

× × × ×年×月×日

※<习题八> 下面这篇总结有不少毛病,请你指出,并加以评改。

上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本乡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半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动员、组织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安排、落实全年生产计划;推行落实承包合同制;帮助专业户发展;修建乡小学校舍;建乡食品厂方便面生产车间厂房;推销乡果脯厂、食品厂、棉织厂的产品;为乡机械加工厂解决材料不足问题;美化环境,街道两旁栽花种草;封山植树;办了一期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健全了乡政府机关,调整了工作人员,开始试行乡干部招聘制。

半年来,在工作繁杂,头绪多而干部少的情况下,能做这么多工作,主要是:

(1)上下团结,乡领导和一般干部能同甘共苦,劲往一处使。工作中有不同看法当面讲,共同协商。互相有意见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犯自由主义。例如,经营科同志对乡长不同他们商议,擅自更改果脯厂奖励办法,影响产量一事有意见,经当面提出,乡长接受,做了自我批评,并共同研究了新的奖励办法,使产量又有增加。

(2)不怕困难。本乡企业刚刚起步,技术力量薄弱,原材料不足;产品销路没打开等等,困难很多。为此,经营科的同志和全乡干部共同想办法,他们不怕跑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忍饥受冻,四处联系,终于解决了全年所需要的原料,推销了一些产品。

(3)领导带头。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苦干、实干。他们白天到下边去调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晚上开会,研究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领导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动了全乡工作。

※<习题九> 下面是论文《绿衣观音土曲的特征及制作工艺的研究》的“引言”,请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写。

在我国,小曲酒主要盛行于南方各省,素为劳动人民所喜爱。小曲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甜酒曲和白酒曲;按添加中草药与否可分为药小曲与无药白曲、无药糠曲;按形状可分为酒曲丸、酒曲饼及散曲;按主要原料可分为粮曲(全部大米粉)与糠曲(全部米糠或多量米糠、少量米粉)。此外,还有一类含观音土的观音工曲,从其外观看,多为白色或淡黄色,也有黑褐色(如乌衣红曲)和其他颜色,而绿色者少见。小曲的制造实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微生物的独特技艺之一。为了使我国劳动人民在小曲酿制中所达到的技术成就不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湮没,继续总结和研究传统的酒曲很有必要,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更何况一些传统的酒曲中很可能含有优良的菌类。这对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对x x地区的一种曲表为绿色的观音土曲进行了调查和微生物学研究,现将我们对这种观音土曲的特征及制作工艺的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习题十> 1.用态势语强化、补充下列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抗洪抢险的艰巨任务应该谁去完成?我们!我们!我们!

(2)不!我们绝不能这样做!

(3)面对这一切我能说什么呢?

(4)这个难题我们一定要解决!

(5)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6)我们班在他的带领下,终于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7)由于人生观不同,哥俩最后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8)这个问题怎么办,我还没想好。

2.有声语中的不同语气可表达不同的意思,请用“你来一下”这句话分别表示下列意思。

(1)我命令你来一下。

(4)我恳求你来一下。

(2)我要你来一下。

(5)我敦促你来一下。

(3)我请你来一下。

(6)我想你来一下。

3.各用几个形象可感的词或短语代替下列词中的“很”字:

例如:很绿——绿油油

很红

很黑

很慢

很美

很丑

很高

很矮

很滑

很刁

很高兴

很悲伤

4.演讲语言追求新颖独创,请你给下列语句本体想出几个新颖独特的喻体。

(1)他面黄肌瘦得像„„

(2)他胖得像„„

(3)车子慢得像„„

(4)天热得像„„

(5)澡堂挤得像„„

(6)他急得像„„

※<习题十一> 辩论题:学分制是否适合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6.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篇六

大学语文01 选择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

2、“中原干戈古已闻”中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

3、所谓“后叙”指的是(补写于文后的后记)

4、下列诗人中属于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陶渊明)

5、由个别情况归纳出一般性原理的论证方法的是(归纳论证)

6、下列作品属于元曲的是(《天净沙·秋思》)

7、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李商隐)

8、《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判断:

1、“周公吐辅,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组诗《短歌行》。√

2、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带着所因历史资料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3、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是社稷之臣也,何以成为?”(《季氏将伐颛臾》)社稷:国家。√

5、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6、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全部正确。“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走:使„„走。×

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送别诗。×

9、判断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10、《上邪》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乐府诗,从内容上看,又是爱情诗。√ 组合题:

1、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头发一直垂到膝盖下,仿佛给她披上一种衣服。她又神精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1)、《麦琪的礼物》这部短篇小说的作者是(欧·亨利)(2)、文中表现了德拉在买秀发问题上的怎样的复杂心理。想卖、舍不得、下了决心卖(3)、以上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这部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示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动作及表情

2、阅读下列诗句,完成以下四题: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正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望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树木

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死暗的天幕下;(1)、这些诗句引自艾青《北方》的第二节;(2)、下列不是艾青作品的是:《星空》(3)、作者通过对北方干旱至极景象的描画,借以展示:北方人民在日寇侵略下蒙受的灾难。(4)、“流泉”表达的正确意思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力量。

大学语文02 选择:

1、标出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广义的散文,包括余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字、回忆录等„„)

2、下列词作者属于北宋的是(柳永)

3、下列诗歌里属于“新乐府诗”的是(《杜陵叟》)

4、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的是(诠释法)

5、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相形见拙、喧宾夺主、斑驳陆离)

6、为方括号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崖壁下有几处故地,故地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很多已经枯萎,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7、郭沫若《炉中煤》一诗表达的中心内容是(眷恋祖国之情)

8、晚唐诗人中以善写“无题”诗著称的是(李商隐)判断:

1、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军行》)暗:昏暗。×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论证法。×

4、《谏逐客书》的进谏对象是秦始皇。√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6、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五代史伶官传序》)原:先前。×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书中情意甚殷。(《报刘一丈书》)殷:恳切,深切。√

8、《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手法是对比。×

9、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借代和设问。×

10、《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于刻画李广这个人物来说,属于对比映衬。×

三、组合题:

1、阅读《门槛》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的咒骂。“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一声回答。

(1)这首散文诗,选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

(2)对散文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要分诗行,要押韵。)(3)“姑娘跨进了门槛”中的“门槛”象征(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4)“一位圣人”的评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

2、阅读荀子《劝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1)“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一句的正确解释是(行千里路,只差半步没有达到目标,也不能说是善于驾驶车马)

(2)“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 一句的正确解释是(一会儿停止学习,一会儿又继续学习,这样学习不能持久的人,是个庸人。)

(3)同“全之尽之”中的“全”用法相同的是(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4)这段文字强调了学习中应取的方法和态度,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学习要劳逸结合。)

大学语文03 选择:

1、选出语序排列合理的一项(②⑤④③①)①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③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④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⑤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2、下列诗人中属于古代田园诗派开创者的是(陶渊明)

3、下列作品中属于元曲的是(《天净沙·秋思》)

4、选出没有病句的一句(我以为你有事,不能按时赶来,你反而提前赶来了。)

5、下列唐代诗人属于晚唐的是(李商隐)

6、《白氏长庆集》的作者是(白居易)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楹联、暴躁、怨天尤人、变本加厉)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我禁不住几次问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判断: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2、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聒:声音嘈杂;见:副词,表示被动。√

3、柳宗元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游记作品是《永州八记》。√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开济:开创大业,匡济伟业。√

5、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通知:传达,告知。×

6、《**》选自鲁迅作品《彷徨》。×

7、契诃夫的小说《苦恼》通过描写主人公姚纳孤苦无助的处境和苦恼寂寥的心态,反映了畸形的人际关系和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采用的手法是夸张。×

9、《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的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10、司马迁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史学家。√ 组合:

1、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1)“然而众贵之者”中的“之”指的是(珠玉金银)(2)“以上用之故也”句中“以”的意思是(因为)(3)“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在文中的意思是(可以周海之内,而没有饥饿寒冷的忧患。)(4)“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是让臣下认为背叛他的国君容易,让人民认为背叛他的家乡容易。)

2、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1)这篇短文的意思是(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2)“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让秦国不援助楚国。)(3)“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秦国要求得到魏国的上洛。)(4)“秦之楚者多资矣” 的意思是(秦国就可以送给楚国更多财物了。)

大学语文04 选择:

1、属于陆游诗集的是(《剑南诗稿》)

2、古人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下面诗句中类似“闹”字锤炼的十分精彩的字,一次应该是(笑、点、弄、滑)

①桃花依旧笑春风②雁点青天字一行③云破月来花弄影④间关莺语花底滑

3、选出下面兼有夸张与比喻手法的一项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的译者是(巴金)

5、《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王安石)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长篇累续、殒身不恤、精神焕发)

7、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填入方括号中(如果 就 如果 肯定)

教育者犹如雕塑家,不过活人的雕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点不同,刀法()用的不对,()万象同毁;刀法()用的对,()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8、《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判断:

1、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调、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2、矛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子夜》。×

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王安石。×

4、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则:便。√

5、小诗集《繁星》和《春水》的作者是郭沫若。×

冰心

6、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于:对于。×

7、判断对句中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举酒属客。(《前赤壁赋》)属:属于。×

8、判断句中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在一期《文汇杂志》上,曾刊登了一篇《<中国教育现状调查>序言》,其观点具有前瞻性”。×

9、“华而不实”中的“而”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用法相同。×

10、“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表达的意思是“生产东西有时间限制而消费它没有时间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 组合:

1、阅读《故乡的野菜》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以下四题。

①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如蝴蝶,又如鸡雏,有位小孩所喜。②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③扫墓时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④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1)以上四句排序比较合理的是(③②①④)(2)《故乡的野菜》选自周作人的散文集(《雨天的书》)(3)以上文字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4)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紫云英。

(六)2、阅读短文,完成以下四题。

息庵翁名志求,字文健,息庵别号也。其先江西清江县人,后以明洪武中至苏州,遂家焉。祖贻令先生以善书名吴中。翁童子日,以磨墨侍祖书,学作点画,精劲。祖奇之,授以法。为人廉直,非礼法不行不语,亲友敬厚焉。

翁嗜书,人有好书,辄借。饰小斋独居,几上一炉香,一瓶水,晨莫钞书。然翁心雄,耻不得及时有为,秋风起则惊,扑笔起立,徘徊焉。复钞书,竟老于家,雍正四年卒,葬黄山。

(1)选出与“至苏州,遂家焉”中的“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中的“函”)(2)选出与“祖奇之”中“奇”之用法相同的一项(“耻不得及时有为”中的“耻”)(3)选出对两个“以”、两个“焉”字义解释正确的一项(在因为

于之)以明洪武中

以善书名吴中 敬厚焉

7.大学分析化学习题集 篇七

一、混淆知识,理解偏差

数学习题出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这些错误的产生使得数学习题完成效率和质量不高,难以展现数学习题的重要作用。数学教学中,习题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目标。通过对初中数学习题出错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知识混淆的问题,而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了偏差。针对数学习题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如何纠正呢?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习题1为例,习题为:“在三角形ABC中,D是边BC的中点,DE⊥AB,DF⊥AC,且DE=DF,求证:△BDE≌△CDF。”有学生的错误证明过程为:“∵D是边BC的中点,∴BD=CD;∵DE⊥AB,DF⊥AC;∴∠BED=∠CFD=90°;∵DE=DF,∴△BDE≌△CDF(SSA)”由于SSA(在两个三角形中,两条边对应相等,且任意一个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不成立,也就是说学生的证明是错误的。相对应地,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中,有相似条件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在错误原因分析中,出错的学生表示自己混淆了概念,错将SAS等同为SSA。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出现混淆数学知识概念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对数学习题质量形成不利影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发挥数学习题的重要作用,就需要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知识和理解偏差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够熟练应用,就可以减少数学习题出错的可能性。

二、运算马虎,造成计算错误

运算马虎是学生数学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也是数学习题中非常可惜的错误。在明确解题思路的情况下,由计算失误造成题目错误,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尤其是在升学等重要考试中,计算错误会造成严重的扣分情况。对初中数学习题中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都会出现马虎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求学生合理规划每一道数学习题的解题时间,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对所解答出来的答案进行验证,确保计算结果准确无误,从而为学生的习题完成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

由此可见,数学习题解题过程中不够仔细、认真,往往会衍生出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的存在会对数学习题完成质量形成不利影响,也会对学生数学成绩形成不利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过程的良好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马虎和不认真出现的错误。

三、审题不当,产生错误

应用题是数学习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数学题的综合性非常强,很多学生对应用题都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在数学习题解答应用题中,经常因为审题不当而出现错误,这会对学生完成数学习题形成不利影响。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呢?现以分解因式“x2y2-y2”为例,很多学生没有想到分解因式的方法和步骤,反而用平方差公式导致提取公因式的错误,而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则为:y2(x+1)(x-1),由于学生审题错误,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解答结果都出现了错误,这种错误的解答过程,不仅会浪费解答数学习题的时间,也会影响学生解答数学题的心情,对数学习题整体解答质量形成不利影响。

8.初中化学教材探究性习题特征分析 篇八

关键词:化学教材;探究性习题;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080–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缘起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1]。在课程改革后提倡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探究性习题由于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参与度、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以及对化学中各方面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因此备受关注[2]。近年来,对于教材习题的研究受到诸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对于教材习题研究的视角大多集中在习题数量、类型、栏目、难度以及习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上。比如周媛[3]从习题容量的角度比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化学教材的习题数量、习题类型以及习题栏目设置上的变化,总结了教材习题体系的构成特征,理顺我国化学教材变迁过程中教材习题体系变迁的脉络。何穗[4]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影响教材习题难度的六个因素,并采取教师问卷的方式给各因素赋予权重,形成习题难度量化工具,并以“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习题作为样本进行难度分析。李伟等[5]应用韦伯开发的一致性分析工具,从知识种类、深度、广度、分布一致性四个维度对教材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目前的研究中尚缺乏针对教材中某一类习题开展深入的分析比较。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国内初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性习题进行分析比较,以期获得对初中化学教材探究性习题编制的启示。

2 研究方法

教材习题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在本文中,所谓教材习题是指编排在每节和每章后引导学生练习和巩固新知识的习题。所谓探究性习题,是指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习题所提供的信息或解题材料,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拟科学研究方法,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根据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题型[6]。

例如,某版本初中教材的习题:某班学生在野炊时用石灰石堆成简易灶台做饭。野炊后有同学从灶台敲下几小块石块,打算带回实验室研究石灰石在灼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请你参与此项研究:(1)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_____。带回的石块中可能含有石灰石在灼烧中生成的物质,支持这个假设的依据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_____

题目通过野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类似于这类题目都是比较典型的探究性习题。

2.1 探究性习题的数量和分布

从目前报道的文献来看,对于教材习题的研究大都会从其容量角度进行初步的分析,观测习题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本文受此启发,选择从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的数量和分布对此类习题作初步的研究。

2.2 探究性习题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获得的知识置于情境之中。在探究性习题中,与几乎不涉及具体情境的习题相比,情境化的习题要求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出解题条件,寻找有用信息,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PISA对科学情境分为个人家庭(个人的)、社区(公共的)、世界生活(全球的)与说明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及科学知识如何对与科学相关的社会起作用的(历史相关性)等四个层次[7]。

从有关文献报道中,也有用习题“背景”来表述习题情境的。所谓“背景”是指习题的问题情境。将背景分为无背景、与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关的背景(简称“个人生活”)、属于职业或者公共常识的背景(简称“公共常识”)、尖端科技或跨学科背景[8]。还有研究者将习题情境分为无情境(直接考察知识与技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探究实验背景,以工业产品、生产流程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背景三种[9]。

本文结合PISA对习题情境的划分和相关文献报道,将探究性习题情境划分为:

(1)纯化学情境,指习题只涉及纯粹的化学问题表述。比如:设计实验方案,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

(2)与生活相关情境,指涉及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表述。比如:用家庭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收集衣服面料初步鉴别纤维等。

(3)与社会相关情境,指涉及科技、工业生产流程、工业产品等社会生活相关的情境表述。比如:能源的储存和综合利用是世界各国科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图(图略)是一种储存太阳能的方案,你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将太阳能储存起来吗?

(4)与化学史相关情境,指涉及化学史实相关的表述。比如:为了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它将金属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问题略)。

2.3 探究性习题考察的能力要素

不同的学者对科学探究活动构成要素有着不同的观点。拜比等学者认为科学探究大体上都要经过这些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10]。唐力认为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事实;提出假设;假设检验和推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整合、迁移与应用[11]。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能力二维矩阵[12],提出科学探究能力要素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解释问题、表达交流,其具体内涵见表1。

2.4 探究性习题特征分析框架

根据以上对探究性习题的分析以及对习题情境四个维度的划分,对探究习题能力要素六个角度的划分及内涵表述,形成了如表2的教材探究性习题分析框架。依据分析框架,本文对探究性习题的数量和分布以及习题情境的归属问题,及对习题所考察的能力要素等进行统计。

3 初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特征分析

本研究选取国内典型的初中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是:王晶主编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A)[13]、姚子鹏主编的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试用本)》(简称B)[14]、王祖浩主编的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C)[15]、毕华林主编的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简称D)[16] 4套教材,确定教材中59个习题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分析框架逐一分析。

3.1 探究性习题数量和分布

在化学教材习题系统中设计探究性习题已经成为4版本教材共同的选择。在对4版教材知识框架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空气/水”、“物质结构”、“碳”、“燃料及其燃烧”、“溶液”、“酸碱盐和化肥”、“金属”、“有机物”、“化学与生活、环境、技术等其他”9个模块对各版本教材探究性习题进行了梳理统计。从4版教材探究性习题分布来看(见表3),习题覆盖了8个模块,4版本教材在“有机物”模块均没有设计探究性习题。

除了“有机物”内容模块没有编制探究性习题外,其他内容模块都有所编制。“有机物”模块没有编排探究性习题,可能与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有机物内容要求有关。数量较多的是“空气/水”、“金属”、“酸碱盐和化肥”、“物质结构”内容模块,C版和D版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相对来说较多。但就教材习题的总量而言,在教材习题中探究性习题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3.2 习题情境

依次对4版本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的情境按照纯化学情境、与生活相关情境、与社会相关情境与化学史相关情境进行数量统计如表4。

探究性习题情境的数量大小关系依次是纯化学情境、与生活相关情境、与社会相关情境、与化学史相关情境。情境素材丰富,种类多样,但与化学史相关情境较少,这与化学史实不易创设探究性习题情境有关。比重最大的是纯化学情境,与生活、社会相关的情境比重并不大,即习题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相联系的情境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

3.3 能力要素

对4版本化学教材探究性习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组成要素考查的统计如表5所示。

对涉及六个能力要素的习题数量进行统计可以看到,教材中探究性习题注重考查学生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搜集证据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提取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如:C版教材“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处理绘制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曲线”、D版教材“从原子相关数据发现规律,提取信息”。从面积图(图1)可知仅有C版教材的探究性习题会考查到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能力。总体而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表达交流”能力要素所占比重偏少。

通过对习题科学探究能力要素的梳理,不难从教材探究性习题探究程度作进一步研究。从教材探究性习题探究程度来看,教材探究性习题可分局部探究和完整探究。局部探究是指包含部分探究要素的探究性习题,完整探究是指包含全部探究要素的探究性习题。其分布见表6。

可见,4版教材中,局部探究都作为探究性习题的主要形式。例如,A版教材“设计实验证明汽水中含有CO2”、B版教材“测定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含量”,都是通过初中学生很熟悉的“汽水”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解释问题的能力;C版教材“设计方案提纯海水晒盐中含有泥沙的食盐”、D版教材“设计方案提取苦卤中含有不溶性杂质的氯化钾”。过滤是中学化学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操作,再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情境,充分体现了学有所用,并考查学生制定计划的能力。而完整探究主要集中在C版。如C版教材“研究铝片性质”为情境,考查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解释问题、交流讨论的能力。C版教材“野炊后灶台上敲下的石块带回实验室,研究石灰石在灼烧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要求学生用习题提供的情境、图表进行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解释问题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4 结论和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界定探究性习题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提炼出教材中探究性习题分析框架,依据框架分析了现行4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探究性习题,不仅检验了该框架的适用性,也发现了化学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的一些特征。(1)探究性习题在教材中的分布广泛,但数量不多。(2)4版教材在探究性习题设计过程中都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各种情境,包括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自然现象、运用化学史料,注重情境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等;习题情境更加侧重于纯化学情境,与化学史相关的情境较少。(3)探究性习题注重考查学生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搜集证据过程中,强调对学生提取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对于提出问题及作出假设方面的考查只有在C版教材中有所呈现,对于表达交流的能力考查也较少。(4)4版教材中,都将局部探究作为探究性习题的主要形式,而完整探究的探究性习题很少。

4.2 研究启示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17]。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科书的习题设计,尤其是探究性习题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条件。通过本次研究对教材中探究性习题编制有以下启示。(1)适当增加一些探究性习题,尤其是现行教材内容模块中编排探究性习题数量不多的内容,比如“碳”、“燃料及其燃烧”。(2)保持习题情境多样化,同时在教科书的习题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增加与生活相关情境、与社会相关情境、与化学史相关情境。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探究、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18]。(3)教材中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表达交流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部分同样十分重要。当前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其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设计探究性习题时也要兼顾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考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能力的探究性习题,让学生基于对情境的分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表达交流,实现局部探究与整体探究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承印.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6]曾兵芳.新课程高考化学探究性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7):53~57.

[3]周媛.我国高中化学教材作业体系旳构成特征及其新教材作业容量的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8]何穗.上海、加州两地化学课程内容的微观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张世勇,叶丽萍.中美高中化学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42~45.

[7]王晞,黄慧娟,许明. PISA:科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9~52.

[9]陈燕,王祖浩.高考实验题“绝对难度”评估工具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45~53.

[10]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构建性特征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3):54.

[1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尚未出版).

[13]姚子鹏等.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4]王晶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5]王祖浩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16]毕华林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

[1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上一篇:2022过元旦的作文700字下一篇:家长评语小学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