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4-09-10

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1.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粮食安全问题的伦理学思考

扬州科技学院(筹)高邮学院古良琴(225600)

[摘要]近年来,全球粮价大幅飙升,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造成全球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并引起骚乱。全球粮价上涨有多种原因,而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它漠视了人的基本生存权,漠视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原则,也在破坏了和谐世界的构建。

关键词:粮价,生物燃料,人权,共存原则,和谐世界

“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却大幅飙升,粮食危机成了媒体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据统计,全球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已上涨了80%,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了近1/3,创1845年以来最高值。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面临粮荒,有8.54亿的人中,也即每8个人中至少有1个人陷于饥馑。这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国家是津巴布韦,厄立特里亚,海地,塔吉克斯坦,缅甸,尼日尔,塞内加尔等,这些国家的粮食主要依赖进口。粮价上涨后,国家没有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所以政府不得不提高国内粮价,从而引发了中低收入者的强烈抗议和不满。进入2008年,在世界一些严重缺粮的国家,“粮食”这两个字差不多已经和“抗议”、“示威”、“游行”、“骚乱”、甚至“流血冲突”拴在了一起。在非洲,摩洛哥和莫桑比克开始出现老百姓哄抢食品的场面,有些地方酿成流血冲突。在中东,巴林,约旦和阿联酋,工人因不满购买力下降而走上街,在拉丁美洲、墨西哥也出现类似的骚乱。4月中旬,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的“米骚动”把高粮价引发的社会危机推向新的高潮,总理成了替罪羊。一些发达国家,甚至美国这样的粮食生产大国,食品价格也在上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鸡肉批发价比上一年提高10%,鸡蛋价格上涨21%,牛奶的价格也上涨了14%。欧洲地区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同样明显。过去一年里,欧洲衡量小麦、食糖和玉米等8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指数上涨了10%。粮价为何大幅上涨?谁引发了粮食危机?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07年,被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粮食仅占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一半不到(10.1亿吨),全球消除饥饿所需填补缺口仅0.5亿吨。剩下的粮食到哪里去了?答案在行驶的汽车中,因为大量粮食转化了燃料。国际食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中,30%来自能源价格上涨,40%与生物能源有关,20%来自投机资金,10%来自贸易壁垒。按

照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昆的计算,生物能源因素对于粮价上涨,可谓是“居功至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则显示,生物燃料需求的扩大,造成粮价飙升15%至30%。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构成了“反人类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成为一个“伦理”问题。

一、绥靖粮价,漠视人权

人权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文化权利,宗教信仰权利,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利,成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迁徒移民的权利,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参政议政权......涉及到一个人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权利。其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也包括生存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等权利。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世界上每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人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生存权又是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从不同的层次来讲,可以分为低阶的生存权和高阶的生存权。低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高阶的生存权是指维持尽可能高的生存质量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是初步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它的内涵很简单,仅仅指活着的权利。低阶的生存权不是人权保障所要关注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把低阶的生存权纳入基本人权之中,那么它应当是基本人权中最基本的部分,基本到是一项毋庸置疑的权利,基本到不需要对它加以强调。因为如果这项权利得不到保障 其它人权无从谈起。享有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其他出身、身份等。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而持续高涨的粮价,使许多普通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更奢谈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根据2007年12月通过美国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乙醇燃料使用量将达到达360亿加伦,有关专家计算,这需要消耗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吃一年。而在2006年,美国已经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相当于1.35亿人口一年的口粮——加上其他国家,目前生

物能源大约消耗了全球3%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只要美国停止生产生物能源一年,全世界的粮食缺口全补上了。但是,美国根本没有这个打算,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生物能源的产能,“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希望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著名国际地缘政治与经济学家、《石油战争》一书的作者威廉·恩道尔向《环球财经》表示。

持续高涨的粮价,让人们花在“吃”上的钱,比过去差不多翻了一倍,收入不高的普通百姓,开始“剥削自己”从一日三餐减成每天两顿,“其中一顿还是稀粥”这还是盛产粮食的泰国、越南、印度等国的情况,而一些依赖进口粮食国家的百姓情况更为糟糕。营养不良成为海地人最主要的健康问题,当地人每天摄入热量只有1640卡路里,远远低于联合国制订的最低标准(每人每天2100大卡)。海地有3/4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半数以上的人口(超过435万)只能靠领取最低粮食配给过日子(每人每年225公斤面包)。在这种情况下,粮价的每一次上扬,都会深深刺激海地人脆弱的神经。不但海地,在非洲、中东、拉丁美洲同样也存在类似情况。全球有8.54亿的人口,无力承受粮价飞涨的打击,天天挣扎在生死线的边缘。保障全人类基本生存权这一普世伦理道德诉求在飞涨的粮价面前遭遇到了拷问。

二、绥靖粮价,漠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共存发展的伦理原则

共存指本着共同利益以利于合作与共荣的方式共同生活、工作,彼此能够在健康、公平的竞争中共存。共存作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最佳社会状态,其道德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生存原则的肯定和尊重,还体现在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与尊重。

共存、发展首先要保障人类安全的需要。人类安全的需要是高于一切的,安全往往是个人、集团、国家及至整个国际社会具体的,基本的生存保障,是一种低水平的上的保守的和平状态,是狭义上的和平。

其次,要保障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承认和尊重国家主权,不对他国的主权进行干预是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一项底线道德原则。国际社会是个平面式的社会,还没有且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威,所以就更需要维护和尊重彼此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主权。国际社会才能少一些战争和冲突,多一些和平与安全;少一些强权和敌意,多一些平等与合作。否则无视共存、发展的原则,只能增加仇恨、冲突、暴力。对本国利益的增进和保卫不能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基础

上。撇开平等互利原则,无论是对本国利益的增进,还是为了所谓全球利益而主张限制主权,都是不能接受的。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局限性,风险的共同性和集体命运的相关性,世界共同体成员只能相互合作和相互兼顾利益,这样才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利本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粮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保障,在分析粮食危机中的大国阴谋,曾左韬讲了一个《战国策》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王命令大臣们都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于是,齐国丝价猛涨,邻近的鲁、梁等小国纷纷不种粮食种桑树,卖丝赚银子。过了几年,齐王又命令大臣们只准穿布衣,而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小国。于是,鲁、梁等国的人纷纷饿死,齐国灭亡了这些小国。

两千年斗转星移,国与国之间的主要斗争手段和目的,已经不再是赤裸裸的吞并与反吞并,但斗争的智慧却一脉相承。只不过,这一次,主角由列国中的首富齐国,变成了世界首强美国。大国玩弄的筹码仍然是粮食,但鲁梁的蚕桑变成了亚洲工业品。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为了实现操控全球的野心,无视人类的安全需要,无视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特有生存和发展权利,玩弄粮食筹码。国际组织普遍认为,粮食补贴和生物能源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两大主要政策根源:后挤占了发达国家粮食用地,前者挤垮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体系。

三、绥靖粮价,破坏和谐世界的构建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2500年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用音乐中的“和”与“谐”的概念,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和谐”的概念用于政治、社会生活和“外交”(在当时就是指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绝妙的比喻,后来成为中国人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最高境界的经典比喻。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企盼。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

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正如人虽有种族、肤色、语言、信仰的不同,但都生而平等一样,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起彼伏。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还有8.5亿人在饿肚子,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全球最富裕的500人的收入,超过了最贫穷的4.16亿人收入的总和;世界最富有的瑞士人均财富是最穷国家埃塞俄比亚的330倍„„这样的世界怎能和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正如一个音符无法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一样,只有各种文明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更加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人们对和谐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以天下一统、平等和谐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例如佛教的“极乐世界”;儒教的“天下大同”;以及《圣经》中的“巴比伦通天塔”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时空、语言障碍大大减少,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机会和可能日益增多,人们如果愿意寻求“大同理想”,愿意建造“巴比伦通天塔”的话,今天要比有史以来的任何时代都更加方便,更有可能成功。然而不仅“大同理想”遥遥无期,而隔膜、误解却越演越烈,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势力依然猖獗,环境

污染、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地区继续遭受战争,内部冲突、不公正、贫穷、种族主义、边缘化,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影响,全球尚有一个庞大数字的人的基本权利尚未得到保障,特别是近期粮食危机,少数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持经济霸权,玩弄粮食筹码,分析人士指出,军事霸权、能源霸权和金融霸权,是传统上美国全球霸权的三大支柱,但随着国家综合竞争力重心转向经济领域,军事大棒的威慑力已经式微,随着美国公众和一些利益集团对于高油价日益不满,国内经济进一步陷入滞胀,能源霸权也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双刃剑的杀伤力;在次贷危机的重灾区金融领域,美国更是元气大伤。“粮食霸权,已经成了维系和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的新支柱”,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一位专家称,因为“粮荒比任何常规武器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杀伤力,他同时指出,全球粮食危机,也有助于强化发达国家的能源霸权,因为目前大多数石油输出国最大经济软肋,就是粮食问题。”因此,发达国家纵容甚至推动粮食危机,一个重要意图,很可能就是将粮食取代石油,以维持其全球的控制优势。这不和谐之音,使人们最基本权利——生存权遭遇到拷问,又何谈和谐世界的构建。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卫东.保卫粮食[j]百科知识,2008,7。

[2]俞天颖.示威,游行,骚乱:粮价引起出的“连环套”,世界知识,2008,9。

[3]龚放.重视异质文化的的交流与理解

——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02,3。

[4]曾丽洁.世界和谐:全球治理中国际组织的伦理诉求,伦理学研究,2006,4。

(古良琴,1964年7月生,江苏宝应人,扬州科技学院高邮学院副教授。通讯地址:高邮市中山路208号,邮编:225600)

2.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然而以下几组数据值得引起我们警惕:一是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90%,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5.9亿t, 全国粮食进口8 000万t, 所有农产品综合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二是油料自给率只有38%, 2012年油料生产3 476.0万t, 进口大豆及油菜籽5 614.3万t, 进口食用油834.5万t, 并且绝大部分油脂企业由外资控股或参股。三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粮食自给的省份只有16个, 逾50%的省份依赖主产区调入。四是1.2亿hm2耕地红线已经逼近。2008—2012年, 全国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每年占用耕地约26.67万hm2。五是粮食平均单产达到新高。以江西省为例, 江西省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2012年比2007年粮食单产平均增产269.55 kg/hm2, 平均年增产53.85 kg/hm2, 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十分不容易, 粮食增产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 面对人口自然增长及膳食结构改善带来的新需求, 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 面对土地不可逆转的占用及沙化、荒漠化, 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一系列新的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1.1 补贴政策引导乏力

2004年国家首次出台政策鼓励粮食生产, 对种粮农民按面积实行种子农资、农机四项补给, 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但是由于补贴资金只按粮食可种面积核补, 没有与实际播种面积和产粮数量挂钩,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和种粮成本增加, 从而出现种与不种一个样, 种多种少一个样, 撂荒、“双改单”现象越来越普遍。粮食补贴“普惠制”措施对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已经乏力[1]。

1.2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老龄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就业, 而80后、90后大批扩招读书, 毕业后很少回农村创业, 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老龄化, 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紧缺, 种粮大户劳动工资成本比前5年普遍增长1倍, 再过10年, “谁来种田”的问题迫在眉睫。

1.3 农业机械开发相对滞后

自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以来, 全国各地农机生产企业蜂拥而至争相上补贴目录, 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新产品能力差, 不少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据购机农户反映, 国产水稻联合收割机普遍只能用2年, 目前全国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基本上依赖进口, 且以日本产品为主。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滞后, 现有栽扦、收割、防病虫、风干加工等农机产品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4 土地质量下降, 农田污染问题非常严峻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农村有机肥已经大量集中到大型养殖场, 农民种植主要依赖化肥, 南方以往冬闲种绿肥的习惯已经很少, 甚至不少农户连收割的秸秆也一烧了之, 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酸化, 粮食作物抗病能力差, 质量下降, 尤其是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 矿山滥开采, 使20%的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重金属污染, 农田灌溉用水也受工业污水污染, 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5 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 但可种耕地面积少, 必须靠提高复种指数满足要求, 随着大气环境的破坏, 现在集中暴雨、持续干旱、冰冻雪灾、山体滑坡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繁, 而且损失更大, 粮食收成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增多, 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2 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

2.1 直接影响物价波动

粮食是人们生活必需的主要食品, 也是发展养殖业及食品加工业的基本原料, 粮食供应不足, 必然造成物价上涨, 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2 影响国家硬实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控制了粮食, 你就控制了全人类”。当前国际环境风云变幻, 在我国一心一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 为了防范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国家安全和领土权利造成危害, 必须做到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如果我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来弥补, 必然会受制于人。

2.3 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优质、绿色、安全的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粮食是第一大食品, 国外大量转基因大豆已经渗入我国食用油和动物饲料中, 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仍存在争议, 有待证实。此外, 我国占20%的农田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广东镉大米事件影响深远, 人们对每天食用的大米是否残留重金属, 心中仍存疑虑, 吃得不放心。

3 建议

3.1 提高粮食政策引导的针对性

粮食生产属于劳动强度大、成本越来越高、效益相对低的农业主要产业, 提高粮食的种植效益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因此, 粮食政策首先应针对机耕、机播 (扦) 、病虫害防治、机收、机械风干等生产环节加大补助力度, 引导和培植农机专业化服务公司或粮食合作社发展, 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其次是引导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 加大种粮大户信贷、农机、无公害等设施的支持。

3.2 加大耕地保护奖惩力度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仍然是各地重要收入来源, 粮食供求是全国性的, 地方政府受经济发展压力和土地利润的驱动, 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耕地始终是矛盾的, 中央既要加大对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惩治力度, 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强粮食主产省、县 (区) 的资金支持, 保护种粮积极性, 同时要鼓励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向非耕地区发展转移, 尤其是南方省份向山地转移, 国家在土地规费征缴上给予优惠或减免。

3.3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我国粮食生产不仅面临数量的危机, 更存在质量的考验。长期以来, 工业化发展和规模养殖排污已经对农田造成一定污染, 长此下去, 将带来严重后果。国家应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工业排污和矿山开采的治理, 从源头上控制粮食食品安全[2,3]。要加强规模养殖场粪肥的综合利用, 大力鼓励和支持以养殖肥源为原料的有机肥厂建设, 实现养殖肥料充分利用, 培肥耕地地力。

3.4 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已经培养了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人, 随着大批学生相继毕业, 我国已经进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峰期, 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正需要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管理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各地应针对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人老、网破、线断”的现状, 有计划地招收一批大学生, 补充农业基层服务体系新生力量;要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引导大学生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及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企业[4]。

参考文献

[1]马燕.谁来养活中国?——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2]刘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5.

[3]刘晶.基于世界粮食危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10.

3.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观;粮食供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10-0006-06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重视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也始终被看作是国策性的基本战略。从2004至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增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然而,“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可能离减产的拐点也就越近”(陈锡文,2010a),因此在8连增的大好形势下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将更具警醒的意味。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对近几年我国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尝试将他们置于一个多维的分析体系之中,以便在宏观把握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到一些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粮食安全观

粮食安全是一个不断丰富、充实和深化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粮食安全观,即较多地从宏观供需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如1992年我国政府就将粮食安全定义为“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随后学界对粮食安全的认识逐步深化及延伸,并呈现出这样的趋势:从单纯重视粮食生产,转为综合性、全局性地考察粮食安全。

1. 能力安全观

学界普遍认为应从能力的角度來考察粮食安全的实现基础,即不仅要考虑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能否满足粮食需求,更要考虑如何以多种渠道来保障粮食的生产能力。相应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从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战略(周小萍等,2008),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外汇储备、藏粮于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姜长云,2005)相结合的战略。

2. 非传统安全观

将粮食安全置于国际经济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当前国际粮价的波动原因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已从之前的供给、需求和库存转变为金融和能源(高帆,2011)。或者说,我国粮食生产已开始呈现出粮食石油化和粮食金融化的倾向,本文将这两种倾向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界定为粮食的非传统安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而这些生产要素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的相关程度较高,因此通过生产要素的价格传导机制国内粮价将会与国际油价直接关联,这便会增加国内粮价及生产的波动性。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成为“石油农业”(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此外,粮食的消费品属性逐渐弱化,而其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显著增强。石油化和金融化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粮食价格及生产的复合影响逐步凸显。

(二)粮食安全形势

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学界主流观点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即在短期内我国粮食能够维持供求平衡,但从长期来看将会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众多学者对我国未来粮食供需的预测来看,尽管预测方法有所差别,结果也不近相同,但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会出现粮食“产不抵消”的局面。柯炳生(2007)认为2020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为3,650万吨~5,840万吨,而到2030年产需缺口将为3,100万吨~6,600万吨;马晓河、蓝海涛(2008)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在1,600万吨;李国祥(2010)推算2020年产需缺口会达到约1亿吨;陆文聪(2011)预测2020年产需缺口为5,100万吨。

学界作出“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一判断的依据则是,未来我国粮食生产将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第一,自然资源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凸显,表现为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而且这种制约在中长期不仅很难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甚至会进一步强化;第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粮食产能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倾斜,区域供求矛盾逐渐加大;第三,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下降的约束不断强化,与之相伴的是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反向变动,这将直接损害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四,科技支撑粮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在技术研发、推广转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环节尚有诸多问题。(姜长云,2005;梁子谦,2007;马晓河、蓝海涛,2008;国务院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也有学者对我国粮食长期供求持相对乐观的态度。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完全可以在未来的几十年保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卢峰、谢亚(2008)则认为我国粮食长期供求会朝相对宽松的方向]变,从经济而不是政治策略的角度考量,认为未来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观点可能缺乏依据。

(三)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农业近一半的增产来自于科技的作用。据赵芝俊,张社海(2006)测算,近20年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由1986年的20.52%提高到2003年的46.55%。翟虎渠、刘旭(2008)测定,我国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2.14%、40.53%和45.88%。尽管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步显著,但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近3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单产提高来实现的。1978年~2007年,单产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为119.3%,而播种面积减少的作用为-19.3%(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由于当前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下降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未来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只能依靠提高单产(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9)。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包括作物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施肥技术等。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目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比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1年~2004年持续增长,但粮食单产水平并无明显的提高(翟虎渠、刘旭,2008)。除此之外,物质要素投入(特别是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用也呈递减之势(马晓河、蓝海涛,2008)。

一些学者对我国粮食单产的提升潜力进行了预测。曾希柏等(2002)认为我国粮食单产增产潜力在300千克/公顷~600千克/公顷。卢布等(2005)认为我国粮食单产潜在的年提升能力在150千克/公顷以上。国研中心课题组(2009)认为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从2007年~2020年间我国粮食单产还能增加17%。

(四)城市化进程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的特殊国情下,城市化进程势必会引起各项要素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进而促使粮食生产与需求发生联动变化。

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①,并且在短期内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避免。据马晓河、蓝海涛(2008)测算,1983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会使耕地面积减少0.529%,相当于减少了213.05万公顷。而耕地资源的大幅减少不仅意味着其本身已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更成为每每谈及我国粮食生产时无法回避的隐痛。有学者认为,未来我国的耕地资源将趋于稳定。如吴群(2006)认为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的阶段,届时耕地资源将相对稳定。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将耕地资源纳入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范围,提出了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曲福田、吴丽梅,2004;李永乐、吴群,200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会产生变化,表现为肉、禽、蛋、奶等畜产品、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的消费比重上升,而口粮消费比例下降,进而会引起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动和需求总量的扩张。黄季焜(1999)研究显示,一个居民从农村转移到中小城市,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转到特大城市将减少64.2公斤,而转移到中小城市其畜产品年消费量增加4.2公斤,转移到特大城市增加7.2公斤。据马晓河、蓝海涛(2008)测算,1985年~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城镇和农村人均口粮消费量分别减少3.81%和0.89%。由于城镇人均口粮的数量要显著低于农村,因此如果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由城市化的进程持续推进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必然会带来口粮消费的减少。如果将人口增长因素考虑在内,全国口粮消费总量是否会减少,就要看全国人均口粮消费减少总量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口粮增长两者之间相互抵消的结果。据肖海峰、王娇(2007)预测,2020年城乡口粮需求总量将会从2010年的2.12亿吨下降到1.77亿吨。

从长期来看,居民对加工食品、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会继续增长,进而会扩大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的消费需求,这就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总需求刚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据胡小平、胡晓慧(2010)预测,2020年饲料用粮将成为我国粮食的首要用途,占粮食总需求量的49%。

(五)糧食进口

从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和农产品成本构成来看,有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应为出口园艺、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进口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鉴于我国中长期的粮食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从国外进口粮食应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柯炳生,2007;朱彬,2007;李国祥,2010),甚至是必然的趋势(程国强,2005)。

学界通常会采用粮食自给率来衡量一国粮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官方观点是,只要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我国粮食供给就是安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蓝海涛、王为农等(2008)认为我国可以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口粮自给率保持在95%及以上,到2030年饲料自给率可以降为70%或更低。柯炳生(2007)认为,如果将我国粮食自给率设定在85%~90%,我国未来的粮食进口需求是可以获得实际市场保障的。陆文聪等(2011)的实证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为91.5%,其中谷物的自给率为98.83%,豆类自给率仅为28.1%,薯类和杂粮的自给率都超过100%。

一些学者则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依据国际贸易中“大国效应”理论,将不可避免地会拉动世界粮价上涨。杨燕等(2006)证实,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变动确实是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存在着人为因素的干扰,“每次中国去国际市场购农产品,卖方听说中国人要来,马上就涨价了。等到你用高价把订单签完后,那价格就跌下来了”(陈锡文,2010b)。姜长云(2005)则认为看待我国粮食进口的“大国效应”应区分短期和长期。从短期来看,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快速扩大无疑会导致世界粮价迅速上涨,但从长期来看,却可以对粮食出口国形成增加生产、扩大出口的稳定预期,最终会弱化对世界粮价的影响。李晓钟等(2004)认为目前我国粮食的外贸依存度较低,即使考虑到“大国效应”,我国粮食进口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粮食进口额在世界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可以提高到5%,也不至于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明显波动。

从国外进口粮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耕地资源。成丽等(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已成为一个虚拟耕地净输入国家,1978年~2006年,中国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近400万公顷,特别是2004年~2006年,年均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维持在1,400万公顷左右。李国祥(2010)认为2010年我国的粮食及食用油进口量相当于国内近7亿亩的播种面积。由于虚拟耕地进口对于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因此完全可将其作为保障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

(六)粮食补贴政策

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的粮食补贴政策,而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影响则成为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1. 政策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励农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具有明显的粮食增产效果。陈飞等(2010)的研究表明,各项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农业支出政策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吴连翠(2011)的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低水平的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刺激粮食生产的效果甚微。马彦丽、杨云(2005)的研究认为,粮食直补对种粮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均较小。王娇、肖海峰(2007)的研究认为,在现有标准下,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不超过2%。李鹏和谭向勇(2006)的研究显示,直补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的作用也比较有限。

综合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短期之内粮食补贴政策对于农民种粮行为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刺激,而非经济利益上的刺激作用。当这种精神上的刺激作用减弱后,农民会不会继续种粮,则完全要取决于种粮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一种可能出現的结果则是,粮食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和农民放弃种粮的现象同时并存,南方出现的“良田种树风”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刘乃全,2009)。

2. 农资价格

粮食补贴政策在对粮食生产有所激励的同时,也在刺激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由于我国粮食生产高度依赖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因此一旦农资价格随粮价上涨而上浮,就将会压缩粮食生产的利润空间。而如果粮食补贴收入不足以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支出,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就将大大弱化。吴连翠、陆文聪(2011)研究显示,随着生产要素投入成本的增加,粮食产量随之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即使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其对粮食产量的激励效应也难以弥补生产要素成本提高造成的负面影响。

3. 政策成本

粮食补贴政策连续多年实施的背后则是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的财政支出逐年加大。多项研究显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财政支出会处于高位并呈增长态势,这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带来较大的风险。根据李勇、蓝海涛(2007)测算,1995年~2005年,中国每生产1万吨粮食所开销的财政支出呈递增趋势,到2020年,每1万吨粮食将需要财政支出500万元,粮食安全的总财政成本将达到3,000亿元。因此,在保证粮食适度安全的前提下,来探讨降低粮食的财政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七)农户种粮行为与意愿

农户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户的种粮行为不仅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构成了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农户种粮行为不仅取决于农户是否愿意种粮,更取决于农户对市场结构、价格、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

在粮食政策市场化进程中,农户表现出了相当的理性(陆文聪、叶建,2004),农户是否种粮取决于农户种粮的土地边际收益与非种粮就业劳动力边际收益的比较。随着种粮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相对收益不断下滑,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要对家庭内部资源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大量耕地被撂荒。

较大规模的农户具有种粮的内在动力,而日常食用则是小规模农户种粮的主要动机。张建杰(2008)的研究显示,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获取现金收入会成为种粮的首要目的。因此较小规模种粮户倾向于缩减粮食播种面积,而较大规模种粮户则倾向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于是,从小规模种粮户向大规模种粮户的耕地流转就成为农户的行为取向。陈瑜琦(2010)的研究表明,由于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弱,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耕地的转出。

(八)粮价波动

粮食价格是影响食品价格、进而影响整体物价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粮价波动很容易通过贸易、资本、预期等因素影响国内粮价。多项研究表明,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食价格确实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卢锋,2008;罗锋,2009;顾国达,2010)。黄季焜等(2008)通过度量政策干预,发现国内外粮食市场整合程度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国内外价格波动的传递更为顺畅。丁守海(2009)研究表明,不论国际粮价是长期波动还是短期波动,四类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的国内粮价都会同步波动。

由“蛛网模型”理论揭示,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总要大于其他产品,而波动幅度会受到库存因素、政府税收与价格政策因素以及金融投机等因素的影响(党国英,2008)。由于上述外在因素的存在,就会使较小的产量变动引起较大的价格变动,并最终使粮价波动的幅度远大于粮食产量的波动幅度。而粮价波动则会造成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粮价波动会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收益和种粮积极性,也不利于农民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进而会引起产量的波动(何蒲明,2009);第二,粮价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低收入人口和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由于在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重过重,因而粮价波动对于这一群体福利水平的影响将更为显著(郭劲光,2009)。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黄季焜(2004)认为我国的食物安全政策要着力保证低收入家庭的食物安全。

二、简要评述

从总体来看,针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现有研究涉及概念、生产、需求、流通、贸易等方面,这种大范围、多角度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有些文献集中讨论某些问题,能在特定角度下更深入地探析粮食安全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是基本上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研究的理论背景有所欠缺。现有文献大多是对策研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不对称”,这可能是因为理论“供给不足”,也可能是由于不考虑理论似乎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所以对理论需求的“激励”不够。研究中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分析工具,如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性。例如,对中国粮食市场波动,基本上是现象描述,没有探究波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根源;对于粮食政策制定、实施和绩效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细致的案例分析等。由于对这些没有给出满意的解答,尤其是对粮食政策变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生产组织变迁的经验分析还十分不足,因此公共政策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其实施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是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讨论较为分散,针对研究对象的系统特征关注不够。这种“分散性”体现在:①现有文献通常没有结合中国转轨和发展的背景,前提假设、分析结论与现实存在着较大距离。②粮食生产、消费、流通、贸易等之间存在关联性,但当前的研究没能在它们中间找到逻辑主线,是分散的“不同片断”,不能很好地描述粮食安全不同方面的“完整的图景”。考察粮食问题,应当结合环境变化,将其看成一个体系。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是在一种特殊背景下实现粮食安全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上人口大国,这些方面相互交织,构成了讨论粮食问题的初始条件。从内部因素来看,国家粮食安全不意味着家庭粮食安全可自动实现,家庭粮食安全也不能简单加总为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和就业等问题。可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多种因素及其相关性是研究中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现有文献绝大多数抽象掉了这种关联性。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很容易就同一问题形成迥然不同的观点,从而影响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例如,对于粮食安全的实现,人们陷入了坚持国内生产和坚持对外贸易的争论;对于粮食危机的成因,陷入了强调供给下降和突出获得性的分歧。

[注 释]

① 从1952年到1979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26亿亩,平均每年减少468万亩;从1979年到1995年共减少6,79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24万亩;在第一次农业普查对耕地统计数据进行调整后,1996年到2008年共减少1.25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40万亩。很明显,1996年以后我们耕地逐年减少的规模是要远大于1952年~1979年和1979年~1995年两个区间的。即使考虑到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耕地数据修正前后的基础差距,耕地减少的规模仍然很大。

[參考文献]

[1] 成 丽,等.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的估算[J].中国农村经济,2008(6).

[2] 陈锡文.产需结构渐失衡,粮食安全有远忧[N].粮油市场报 2010-12-11(A01).

[3] 陈锡文.我看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J].学习月刊,2010(10)上.

[4] 陈 飞,等.农业政策、粮食产量与粮食生产调整能力[J].经济研究,2010(11).

[5] 陈瑜琦,等.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及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河南省睢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9).

[6] 曾希柏.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2002(9).

[7] 程国强.粮食进口如何趋利避害[J].瞭望新闻周刊,2005(16).

[8] 党国英.粮食问题的出路不在强力打压[EB/OL].南方都市报,2008-4-27,http://news.sina.com.cn/pl/2008-04-27/100515437861.shtml

[9] 丁守海.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粮价的影响分析[J].经济科学, 2009(2).

[10] 高 帆,龚 芳.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1961-2010年[J].经济科学,2011(5).

[11] 顾国达,方晨靓.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分析——基于国际市场因素影响下的局面转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12] 郭劲光.粮食价格波动对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9(2).

[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改革,2000(6).

[14] 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15] 黄季焜.社会发展、城市化和食物消费[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16] 黄季焜,等.从农业政策干预程度看中国农产品市场与全球市场的整合[J].世界经济,2008(4).

[17] 胡小平,胡晓慧.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18] 何蒲明,黎东升.基于粮食安全的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09(2).

[19] 姜长云.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0] 柯炳生.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J].农业展望,2007(4).

[21] 李晓钟,张小蒂.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0).

[22] 李永乐,吴 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5).

[23] 李 鹏,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1).

[24] 李 勇,蓝海涛.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及风险[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25]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6] 卢 峰,谢 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J].管理世界,2008(3).

[27] 梁子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8] 陆文聪,叶 建.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与浙江农作物生产反应:价格、风险和订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9] 陆文聪,祁慧博,李元龙.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供求变化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30]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一个分析[J].南方经济,2009(6).

[31] 卢布等.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

[32] 罗 锋,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33] 马晓河,蓝海涛,等.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4] 马彦丽,杨 云.粮食直补政策对农户种粮意愿、农民收入和生产投入的影响——一个基于河北案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2).

[35]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9).

[36] 屈宝香,等.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8).

[37] 汪小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特点与路径介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38] 吴 群等.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06(7).

[39] 吴连翠,陆文聪.基于农户模型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5).

[40] 吴连翠.基于农户生产行为视角的粮食补贴政策绩效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1] 肖海峰,王 娇,等.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2] 杨 燕,刘渝琳.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扭曲及实证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4).

[43] 张建杰.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基于河南省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6).

[44] 翟虎渠,刘 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5] 赵芝俊,张社海.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

[46] 朱 彬. 我国粮食进口的中长期对策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7(12).

[47]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6年10月·北京[EB/OL].引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2/10/20000908/224927.html.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China 's Food Security:A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Peng,Zhong Y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comb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nd roughly grasping the dynamic research frontier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tries to give a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our food security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rbanization, food imports, food subsidy policy,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to grow grain and fluctuations in food pric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convenience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food security; concept of food security; food supply and demand

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 篇四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新观念。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奠定了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安全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决定了企业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安全管理问题。

中外有关组织机构的调查资料一致表明: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安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职工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所能包涵的范畴,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管理的圈子,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久经扩张力,引发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广大职工安全理念的转变,引导全体职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塑造本质安全人的基础上,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在1991年INSAG一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与实现。”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职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感受与认知支配着其安全意识和行为养成,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生产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在已形成了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的企业中,安全生产系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处于稳定向好的状态;而在消极的安全文化或没有形成安全文化氛围时,安全生产系统的作用难于发挥,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

二、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

尽管国内外许多企业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安全文化建设是最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但国内不少企业对安全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有专家通过几年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调研,还归纳出了多种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如企业安全文化形象模式,企业安全文化精神模式,安全生产标兵企业或精神激励模式,企业安全效益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科学技术型文化模式,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模式,企业安全文化文明道德模式,企业安全行为模式,企业全员安全活动模式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这些都说明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实践虽然有所思考,但基本上还处于粗浅认识和简单归纳阶段,甚至仍存在不少误区。

积极有效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石。我们认为,要顺利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企业安全观念,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安全管理问题。企业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阶梯,而并非是由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各级政府监管部门的要求才不得不进行的面子工作。对那些具有远见卓识企业家所引领的优秀企业来说,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凝聚人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成功要素。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不妨碍企业的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而且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企业内增凝聚力、外增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安全文化研究所和北绘整合传播机构,经过近年来的潜心研究和工作实践,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上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初创了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我们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以安全价值为核心、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安全绩效为导向创建本质安全型的安全文化。我们倡导的安全文化有以下特点。

本质型的安全文化 对传统的安全管理进行辨证扬弃,使企业安全管理以“事”和“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行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树立起“人是安全的动力,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安全的目的”的基本理念,进而塑造本质型安全人,最终实现本质安全型企业;

卓越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追求卓越的安全生产成效和成果,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生产职工不满足于行业一般的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准和安全目标;

全员型的安全文化企业的每一位职工都能够自觉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危机和风险,能够主动地并不断地去识别和排除各种安全隐患,逐步形成“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生产,人人去管”的良好氛围;

公正型的安全文化企业承认人人都有可能出现差错,可以理解差错,但是不能忍受故意违章。操作者清楚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与企业达成一致。生产者完全有权拒绝进行任何不安全的生产与作业活动;

报告型的安全文化鼓励企业人人都来发表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见和建议,管理部门对于获得的每一份安全报告都给予认真的对待和分析,不管是否需要采取行动都应反馈信息给报告者。甚至对有益的报告要予以公开表扬与奖励;

学习型的安全文化鼓励企业人人学习、研究并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提高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水平,企业依靠各种管理手段不断更新和充实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所有的安全报告都向职工公布,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训并体现在各自的本职岗位之中。

当我们讨论创建企业安全文化时,通常指的是创建一种组织环境,即创建一个群策群力的系统来共同关注安全绩效的改善,以使企业员工可以安全地完成本职工作,并有正确的理由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安全生产。和传统的安全管理不同,安全文化既关注当前的问题,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它隐含着三个层面的目标:

1、发现并及时解决目前存在的安全实际问题;

2、对各类安全问题采取根治的解决办法,即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加以清除;

3、增强组织今后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

我们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不是孤立地去解决问题,而是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安全文化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一般来说,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有四个支柱:理念目标系统、管理控制系统、发展动力系统和形象传播系统。没有理念和目标做基础,安全文化建设就是无的放失难以产生效果,也难以凝聚人心并引发深层次的企业变革;没有管理控制系统,没有优化的组织、制度和流程,安全理念落地就缺乏载体,职工行为就难以改变,安全文化建设就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没有发展动力系统,没有合理的人才选拔和进出制度、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系统,职工就没有激情和动力去实施变革;没有形象传播系统,企业就无从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职工也无从识别自己的形象。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没有自己的社会形象,就更不用说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了。

理念是变革的燃料和动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基准点,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并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坚持。没有把理念与实际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理念就

是空洞的;缺乏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行动,行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果。国际杜邦集团的安全记录优于其他工业企业30倍,事实上,杜邦的员工在工作时要比他们在家里还要安全10倍。达到这个理想成绩,全赖杜邦严守的十大安全理念。

管理控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组合手段,配套推行,才能有效。管理控制的组合手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绩效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职工能力的提升。四个要素需要协同作用,均衡推进,才能取得实效。试图单靠引入一套管理的制度或办法,单项推进,缺少其他方面配合的话,结果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发展动力系统的核心是激励。激励是激发职工工作动力,使其发挥更大潜力的方法。现在企业更为重视的是对职工行为的监控,而不是激励。而且大多数企业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过度依赖金钱刺激;激励机制不科学,过度强调短期效果,达不到使职工入脑入心并体现其自尊与价值的作用等等。这样,就造成了激励不足,或者激励偏差的现象。激励不足,职工工作的动力就不足,工作效率就降低;激励偏差,职工追求的目标就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影响企业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

有了这四个支柱,也就具备了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中态度、能力、关系和环境四个核心要素。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阵风,吹过就算,或只打雷不下雨,而是一场深刻的企业文化变革和管理创新,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变革需要时间、力量和责任的投入,因此,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手段、长期持续努力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半途而废都是不可取的。企业安全文化的推进和塑造,必须要有系统化的组织设计,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必须要和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必须要用机制来推进,必须要有一批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来贯彻和落实。

四、如何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研究所和北绘整合传播机构在组织设计和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并未采用惯常的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这样静态模式的企业安全文化构建方法,是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走向为文化建设而建设文化的道路,往往会脱离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当我们分析问题时,这种静态的框架比较有效,但在实际效果上的确不好。我们采用更加具有推动力的动态模式,即通过一系列的企业变革措施顺利从目前状态过渡到理想状态实现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应用时难度会很大但实际效果确会很显著。

在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这一变革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使领导和管理层具备“动态组织执行力和领导力”。在传统的、静态的企业环境中,最可靠的是经验,也就是如果你做过这件事,对这件事很熟悉,那么就能有权威、有能力来组织领导这场变革;而现在的企业环境更多的是动态,一切都在千变万化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也没有旧的权威可以依赖,所以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和管理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魄力,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管理者全力组织实施。否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半途而废或无法达到预期收效。能否顺利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键在于领导者的承诺、执行者的责任和实践者的能力。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变革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到:

1、创造危机感——与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识别并讨论危机与机遇,向职工表明变革的必要性,通过宣传与培训唤醒整个组织的情感动力,营造变革的氛围。

2、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如果想让变革有成功的机会,必须依靠最高管理层的权威、可信度和组织力量来有效地领导企业的变革。

3、制定远景和战略——为职工提供一个完整有效的、能激励人的、有资源支持的发展蓝图,用清晰的发展蓝图和可使职工得到实惠的方案去指导变革。

4、持续一致的沟通——人最怕的是未知,因此企业变革时,要通过沟通机制让职工知道,变革将把他们带往何处,不但要讲危机,也要讲成长及对每个人所带来的实际益处。

5、各级职工的参与——授权职工实施远景规划,改变阻碍变革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各种培训来发展职工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6、收获短期的成果——为取得有效的绩效改进目标制订计划,努力实现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并对参与绩效改进的职工进行表扬和奖励。

7、坚定的推动与贯彻——利用日益提高的信誉,进一步深化组织变革,改变与企业战略发展不适应的体制、结构和政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再次激活整个变革过程。

8、使新方法制度化——阐明企业成功与变革之间的联系,将成功的管理模式制度化,并利用各种手段确保变革的持续推进。

大多数企业真正要实现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确需要花上二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一个时间表对企业各级管理者来说也许会觉得时间长了点。但事实是,如果你不接受这个时间表,你将永远不能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企业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五、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植入高绩效的精神

如果我们仅仅死盯着安全文化本身,而不是致力于那些能够塑造安全文化的要素,安全文化建设就会缺乏推动的力量。出于这种认识,许多企业把安全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等同起来,出现了行政抓管理,党委抓文化的局面。使得安全文化只能发挥宣传的作用。应该是安全文化建设由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包括企业董事会和安监部门都要参加其中,而且应由行政和安监部门做出专项列支计划加以保障。

因此,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在企业安全文化中建立高绩效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

1、企业主要领导对工作安全的有力承诺;

2、对职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并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3、对安全成就优异的强调与鼓励。

如果企业领导层不关心变革,变革就没有机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那种由上级传达一个文件给下级的模式所能实现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失败和企业领导层的态度与行动有着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实际上,如果企业领导层认为安全文化是件值得做的事情,在听取专家指导意见后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策略,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较高的热情,安全文化就能取得成功;如果企业领导层认为安全文化不值得做,或者认为值得做,但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始终站在背后而没有走到台前进行宣传和推动,那么安全文化建设的缺乏成效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广大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在精神与物质上都得到认可,这是一个让职工对企业蕴育温暖感、成就感、自豪感,进而激活其内因让每一个职工都有激情参与其中、形成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这是安全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但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不到位,使得职工普遍缺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追求优异成就的目标可以激励企业取得卓越的安全生产绩效。几年前,我们在中煤能源集团大屯煤电提出了“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大屯煤电公司主要领导思想非常坚定,认为“零安全事故”目标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绝对是正确的。“零安全事故”是管理的大目标,不是具体的考核目标,其内在要求是把“零安全事故”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大屯煤电公司的安全管理理念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已成为普遍追求,其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其安全生产指标连年创新。过去有的单位认为安全可能影响生产进度、安全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现在已有很多单位从自身实践中真正体悟了“安全是企业的命脉”,“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等理念的价值。

六、基本结论

《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治久

5.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五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粮食企业15家,其中购销企业11家(10个中心粮站和1个粮食储备库,即桃花江、牛潭河、浮邱山、修山、三堂街、鸬鹚渡、马迹塘、武潭、石牛江、灰山港中心粮站和桃花江国家粮食储备库)、附营企业4家(灰山港米厂、城关米厂、县粮贸公司、县饲料厂,后三家已进入破产程序);粮食系统共有干职工1816人(在职1484人、离退休332人),其中各企业共有职工1741人(在职1437人、离退休304人)、局机关共有干职工75人(在职47人、离退休28人);有粮食点库52个,仓容12万吨;截止到2003年6月底,粮权属县政府的帐面库存粮食4.4万吨,其中陈粮(可食用)2.8万吨、陈化粮(不可食用、工业用粮)1.6万吨,实际库存约为3.4—3.7万吨;全系统帐面总资产29292.5万元,总负债32336.8万元,负债率为110.4%;固定资产帐面净值4215万元,评估价总现值11644万元,其中抵押给县农发行的资产5651万元;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全系统累计新亏损5712万元,1998年5月底以前亏损16384万元。

二、粮改刻不容缓

(一)从国家宏观政策与全国改革形势来看,粮改刻不容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安谷则昌,绝谷则危”,粮食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其生产与流通历来为我党所重视。由于粮食的总供给不足,从1953年至1984年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与国家垄断经营制度。1985年初,国家宣布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1986年实行购销双轨制,并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行试点。1990年国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粮食市场风险基金,加上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也逐步形成,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增强。1996年,全国粮食突破5万亿吨大关,粮食出现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从此粮食由过去的特殊商品变成一般性商品,粮食行业的垄断地位不断受到市场化与社会化的猛烈冲击。由于库存的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补贴亦大幅度增加,一度达到了中央财政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不堪其重负,改革是唯一出路。199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96〕16号),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系统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推出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举措,其主要内容就是“保护价收购粮食、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强企业自身改革”。在“三项政策”中,关键的是顺价销售能否成功实现,而市场经济是以效益为前提的,保护价虽保障了农民利益,但当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顺价销售无法实现,由此产生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粮食购销价差的巨额亏损再一次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二是粮食购销企业躺在国家政策性补贴上吃大锅饭,不愿面对市场,不具备竞争能力,形成了“职工靠企业,企业吃政府”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国务院相继发出国发〔1999〕11号、20号、〔2000〕12号、〔2001〕28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加快粮食企业改革。特别是国发〔2001〕28号《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与粮食市场体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围绕此目标,国家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南、吉林等产粮区开展以“两放开,一调整”为内容的补贴改革,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将保护价中的间接补贴转为向出售优质农产品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直补”的实质就是购与销都以市场说了算,在刺激农民调整产品结构的同时,国家力图将粮食企业逼入市场。近年来,上海市合并78家粮食企业,将7000万元国有资产民营化,重组后的优质企业吸引资金1.7亿元;2002年山东吸引资金11亿元专门进行出口粮油贸易;自湘政发〔2002〕5号、湘政办发〔2002〕37号文件下发后,全省有40个县市进行了粮食企业改革,699家企业被改制改组,分流7.3万人,涌现出了长沙凯雪、盛湘米业、衡阳金雁等一批上规模有品牌有产销网络的产业化集团。据国务院有关专家预测,明年我国将全面放开粮食市场。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与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我县国有粮企如不奋起直追,必将被淘汰出局。

(二)从我县粮食企业实际情况来看,粮改刻不容缓。据调查情况来看,15家粮食企业前景堪忧,主要存在着三大困难:一是实力小,难以打出品牌。15家企业用于经营的资产主要是仓库与门店,现值4546万元。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平均经营性资产不过300余万元。在粮食部门提出的“桃花米业”、“修山面业”、“康佳宝”三大品牌中,“康佳宝”为原饲料厂的快餐米粉名称,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从未进行过批量生产,饲料厂从1995年起陷入瘫痪,资产负债率达500%,于去年8月获准申请破产;“修山面业”为修山的私营业主所有,根本与粮食企业无关;“桃花米业”由城关米厂的7名职工出资50万元组成的“桃花米业有限公司”而来,虽具经营活力,但规模较小,品牌非国企所有。二是人员多,收支矛盾突出。15家企业共有在职职工1437人,月工资总额为76.5万元,每月应缴社保金21.3万元,仅每年的工资与社保就需1175万元。而每年的收入主要是政策性补贴、少量的门店收入和微量的经营性收入,共计600万元左右。为解决这一矛盾,4家附营企业只有几个留守人员,其余发给每月50元不等的生活费(饲料厂什么也没有)后自谋生路;11家购销企业1275名在职职工仅2

52人上岗,下岗人员按粮食局制定的标准每月发给20—200元左右的生活费。即使如此,企业的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如财务状况较好的桃花江中心粮站共有干职工244人,其中在职199人、离退休人员45人。在职人员中,上岗者39人、分流者132人、内退20人、拿50%工资者8人,每年社保、工 资及其他费用共需104万元,而收入仅26万元,财务状况之差可见一斑。三是债务重,经营举步维艰。全系统2003年6月末帐面总资产29292.5万元,其中: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15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215万元(经国土、房产部门评估作价,总现值为11644.6万元)、库存粮食5028万元、应收补贴款13676万元(其中98年审计认定挂帐补贴13078万元)、往来款项1478万元(其中个人欠款143.6万元)、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2452万元、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204万元、待摊费用583万元、在建工程182万元;全系统2003年6月底帐面总负债达32336.8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6592万元,包括农发行提供贷款24484万元(中央挂帐贷款13297万元、中央储备贷款1622万元、建仓贷款640万元、保护价贷款4705万元、非保护价贷款354万元、费用贷款225万元、自营消化挂帐贷款462万元、损失损耗占贷48万元、附营业务占贷1494万元、挤占挪用占贷218万元、陈化粮价差占贷663万元、陈粮价差占贷758万元)和农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2100万元(浮邱山217万元、储备库粮贸站660万元、城关米厂196万元、饲料厂306万元、粮贸公司207万元、局机关383万元),以及应付(其他应付)帐款53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10.4%。同时,县财政负担的粮食亏损及补贴包袱重,其中:①92年4月—98年5月审计认定挂帐13078万元(其中由县财政负责消化的挂帐本金为8598.7万元,按上级政策规定,自2004年起在10年内消化完),贴息总额为756万元(99年负担贴息10%计52万元、2000年负担贴息20%计101万元、2001年负担贴息30%计151万元、2002年负担贴息40%计201万元、2003年负担贴息50%计251万元);②98年6月——2003年6月,我县粮食企业累计亏损5863万元,目前因国务院、省政府对这一阶段的亏损暂未部署审计检查与界定,故县财政应负担多少亏损尚不得而知;③2003年我县粮食风险基金包干总额中,由县财政负担18%部分计91.4万元(包干期一般为三年一定,第一轮包干县财政已负担276万元);④粮食下放补贴(扶持性补贴)每年为137.5万元,其中粮食行政事业单位经费43万元、离退休人员经费94.5万元;⑤由县财政承诺挂帐的陈化粮销售价差926万元、陈粮销售价差686万元(目前实际承诺1442万元);⑥需县财政支付的等量对冲粮食价差70万元;⑦需县财政支付的粮食促销奖励98万元;⑧据初步估算,仅粮食短库原因及实行粮改后因买断粮权而带来的潜在亏损近3000万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亏损?一方面是机制太呆板。在粮食市场一步步放开的同时,企业购进、卖出粮食都由上级下达计划,还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比方说市场粮价存在着起落的时间差,正常的做法应是低价时购进、高价时抛出,但由于企业没有购销自主权,上级下达的计划又错过了销售旺季,出现了销售任务经常完不成的现象。有的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在2月份粮价较好时卖出,作为5月份销售任务完成,这种作法却被严厉禁止,鸬鹚渡粮站遭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处罚就是一例。另一方面是缺少资金。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企业不可能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购销,只得求助于农发行。即使农发行爽快地给予贷款,但农发行的资金要封闭运行,实行库贷挂钩,销多少货就要还多少贷,加上购销利微,扣除利息、运输、损耗等费用后所剩无几,有的甚至是赔钱赚吆喝,所以出现了企业对经营不感兴趣的怪现象。有的企业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总是汇报一年产生了多少经营利润,但知情者嗤之以鼻:“那是哄上级开心的!”综前所述,我县粮食企业照目前这种状况拖下去,必死无疑,如趁现在还有部分资产,进行彻底改革,则尚存一线生机。许多企业干职工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改革要求非常迫切,一致的心声就是改革宜快不宜慢。

(三)从保护库存与国有资产来看,粮改刻不容缓。企业效益低下,为了生存,为了干职工最起码的生活费,不得不将手伸向库存粮食。至2003年6月,粮权为县政府所有的保护价帐面库存粮食4.4万吨,其中陈粮2.8万吨、陈化粮1.6万吨。这次调查发现,除三堂街、鸬鹚渡等少数粮站外,大部分粮站存在偷卖库存粮食现象。为了应付县农发行每月的例行查库,企业可做两套什物帐,给你看的那套帐什么问题也没有,到仓里去看的话,单凭肉眼无法判断这仓谷是500万斤还是300万斤。对粮食行业这一公开的秘密,有的企业负责人遮遮掩掩,有的则干脆告诉调研组:“我总不能个人带钱来给职工发工资、给公家办事吧?”事后再次核实时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是无奈之举。”尽管查得很厉害,但从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县农发行就发现了7起偷卖粮食事件,偷卖数量约3000吨。而未发现的应远远高于农发行的预计,累计亏空库存可能在7000—10000吨之间,所以现在的全县实际库存应只有3.4—3.7万吨。对偷卖行为可定性为“法无可迶而情有可原”。对企业资产,大张旗鼓进行变卖的还较少,不过有的干职工已放风说,粮食卖完后几下子就可将企业资产掏空,因而从保护国有资产出发,改革宜早不宜迟。

三、粮改有关的政策法规 粮改的核心是“人员置换身份,企业置换产权”,必然涉及劳动关系解除、经济补偿、社保与医保、“三条保障线”等多方面的政策、法规。

(一)劳动关系解除 劳动关系解除有约定解除与法定解除两种。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关系即为约定解除。对法定解除《劳动法》有三条规定:

1、《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劳动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用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3、《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劳动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单方解除劳动合同:(1)患职业病或者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按上述规定,我县粮食企业可以通过“法定解除”方式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全县粮食企业可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有1347人,其中暂缓解除者69人。这69人含“三期”妇女29人,重病、职业病和住院职工40人(此40人病症均未经有关部门鉴定,尚不能列为不可解除关系者,但粮改前应对此40人可否解除劳动关系作出结论),69人的解除缓冲期为6个月。各企业55岁以上的男职工与45岁以上的女职工共有90人,按规定不能解除劳动关系,由各企业负担社保与生活费至退休时止。

(二)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规定,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由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其补偿标准是:

1、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费,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约定解除)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法定解除)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法定解除)

4、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法定解除)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可按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据调查,2002年益阳市国有企业人平月工资673元,桃江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均月工资765元,全县地方企业在岗职工人平月工资547元,全县地方企业在职职工人平月工资251元,全县粮食企业在职职工人平理论月工资532元)。另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发〔2002〕12号)和我省《关于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的实施意见》(湘劳社发〔2000〕188号)及益劳社发〔2002〕66号文件规定:“裁减人员属1986年以前参加工作,本人申请自谋职业的,可支付一次性安置费,具体支付时应体现工龄差别。一次性安置费标准:每满一年工龄计发相当于1个月企业所在地区上社会平均月工资的安置费,但最多不超过36个月。”(●法定解除,据调查,除90名内退人员外,各粮食企业可领取安置费的职工为454人,总工龄为11336年)

(三)社会保险

1、缴费对象与标准: ①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1999年1月22日第259号令)和其他有关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其缴费比例为:职工个人为本人上月平均工资的8%;单位为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20%。②按湘劳社险〔2001〕95号、湘劳社发〔2002〕68号文件规定,自谋职业者(含个体工商户)“其缴费基数为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收入,但最高不超过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最低不低于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无法确定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以当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基数的21%。” ③按照国发〔2000〕8号《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及湘政发〔2000〕15号、益政发〔2000〕18号文件规定:“除参保特困企业外,所有参保企业必须按时足额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认定的特困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先按缴费基数的11%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余暂时挂欠,待企业效

益好转好或资产变现时再予补缴。”

2、社保关系接续 根据《破产法》及湘劳社发〔2002〕188号等文件规定,企业在破产、改制时必须为职工缴足至宣告破产或解除劳动关系当月的社保费,并可为职工预交一定年限的社保费。“被裁减人员离开企业时,其过去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继续保留。由单位招用再就业的,新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应按规定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谋职业的,可以按照个体工商户参保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继续参加社会保险并按规定缴费的,其前后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凡预缴了养老保险费的人员,如被新且建单位或其他企业招聘,除个人应缴部分外,其他该由单位或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应如数按月退给本人。” 未继续参加养老保险中断缴费的,“①1996年1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则将按湘劳〔1996〕336号文件规定,每少缴一年,核减视同缴费工龄的20%(原投保合同制工人除外)。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按湘政发〔1997〕43号文件规定执行,即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的职工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如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将中止其养老保险关系,本人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退给本人。”

3、离退休人员人均预期10年余命金 按照国发〔2000〕8号、湘政发〔2000〕15号、益政发〔2000〕18号规定:“国有企业在破产过程中,出售国有资产的所得收入,原则上必须为该企业离退休人员预留10年的基本养老金。”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规定:“企业实施破产关闭和改制重组,必须为其已离退休人员留足人均预期10年余命计算的基本养老金,并一次性拨付给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凡未按上述规定留足有关费用而形成的缺口,不得列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所需费用由批准关闭破产方案的同级政府负责。”

(四)医疗保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湖南省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湘政发〔1999〕15号),我市出台了《益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益政发〔1999〕13号),该《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企业破产或拍卖清算时,首先应留足在职职工当年和退休人员以后10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在职职工只能享受当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退休人员按规定终生享受。”2003年6月30日出台的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规定:“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和改制重组,必须为其已离退休人员留足按本企业在职工工资总额6%计算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我县医保从1997年开始,2001年出台《桃江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桃政发〔2001〕2号),一直是按“谁交费谁享受,当年交当年享受,不交费不享受”的原则进行的,至2003年7月全县共有203个单位26336人参保,但所有粮食企业从未参保,如按湘劳社发〔2003〕142号文件标准,粮食企业应为304名离退休人员缴纳550.44万元医保金。

(五)“三条保障线” 国企下岗职工进入由中心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进中心协议期满(3年)后尚未实现就业的按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24个月后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此即“三条保障线”。由于对第一条保障线现今不再办理,粮企职工涉及的主要是失业保险与低保。

1、失业保险 1999年1月,国务院以第258号令形式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2001年3月省政府以第144号令形式颁布了《湖南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对失业保险的享受条件、享受时间、享受标准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①享受条件主要是三个。一是足额缴纳了失业保险费。缴纳标准为职工月工资总额的3%,其中2%由单位负担,1%由个人负担。二是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三是未领取安置费。据湘劳社发〔2002〕188号文件规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人员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②享受时间与缴费时间挂钩。缴费时间满一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为4个月,以后每增加一年缴费时间则增加2个月领取时间,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领取时间(折合11年缴费时间)。③享受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我县的标准为每人每月180元。至2003年7月我县参保企业183个,参保人数(不含粮企)22944人,滚动结余643万元。各粮食企业历年共缴失业保险费23万元,至今欠缴133.4万元,按规定应收滞纳金325万元。据一般情况来看,失业保险缴纳难度较大。一是企业无力交。各企业负债累累,运转艰难,再拿出458.4.万元交失业保险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二是企业不愿交。一方面从理论上看,享受失业保险人员应是40岁以上者。各粮企企业40岁以上者为437人,除90名内退人员外,尚有347人,如果享受失业保险的为200人,扣除每人每年60元的手续费后,应发放失业保险费84万元(按24个月计);如果享受失业保险的为300人,应发放失业保险费126万元。即使不收滞纳金,各企业应缴133.3万元,各企业不会很热心。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按规定领取了安置费的454人不能享受失业保险,而40岁以上者都包括在这454人之内。最后结果是,失业保险交了,但能享受的人廖廖无几。三是职工不愿享受。据测算,职工个人最多可享受失业保险4200元,最少可得安置费9900元,职工会主动要求领取安置费而非失业保险。综上所述,失业保险以不缴纳为宜。

2、低保 1997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第271号令),明确低保原则是应保尽保。至2002年底我县有9360户、14135人加入低保,发放低保补助374万元。我县低保标准为120元,即家庭人平纯收入低于此数时,由民政部门补足缺口,全县补助标准为人平每月26元。目前,各粮食企业共有128户、216人纳入低保。

四、对粮食局《方案》的分析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县粮食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

命金。理由有三:①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是否缴纳余命金可由县粮改领导小组自行决定;②缴纳余命金容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我县粮食企业较困难,部分企业连在职职工的社保都交不起,要为离退休人员交10年余命金是不太可能的,就实际而言,可变现资产交不起余命金,如强行缴纳必然减少在职人员的补偿,1437名在职职工会群起反对。二是将交给医保所的医保金打折转成职工的医药费补贴,实际上是将医保金直接发给个人,减少改革阻力。三是增加了职工的7.5年社保,即企业为职工交纳了15年社保。此方案优点:①有一定的预留空间,具可行性。②稳定性强,重点考虑了在职职工利益。弊端:预留空间不大,将影响实际操作,尤其是资产调剂方面有一定阻力。

4、第四种方案,按60%的变现率,以资产代缴部分社保(变现资金3596万元)。暂定社保现金缴纳部分为11%,资产替代部分为9%。①解除者工龄补偿:1151万元; ②解除者安置费:623万元; ③解除者7.5年社保:1347×550×12月×7.5年×11%=733万元; ④内退人员社保金:314年×550×12月×11%=22.8万元;内退人员生活费:113万元; ⑤在职人员医药费补贴:143.7万元; ⑥欠缴社保金:170.38万元; ⑦变现费用:5%,计180万元。以上7项共计3136.88万元。此方案中由资产替代的社保为618万元,替代资产先从未抵押资产开始,如不足,则需与农发行协商动用一部分抵押资产,抵押部分的债务暂挂。优点:①整体成本小于变现数,有可行性;②对在职职工的利益照顾较多,方案的稳定性很大;③有460万元的预留空间,容许有7.6%的资产变现意外或成本提高意外,可操作性较强。如实际情况无大的意外发生,则预留资金的未用完部分应补入社保的9%,有多少补多少。弊端:资产代缴社保打的政策擦边球,本来按省市有关规定是不允许以资产替代社保的,但在资金的确短少的情况下只能如此,实际中亦有先例可循。反过来,如果把社保按20%交足,而1437人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按标准给予补偿,则影响的是整个改革的进行与大局的稳定。当然这部分资产变现会给有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在大局稳定与少数部门的工作难度之间,我们只能选择前者。

5、第五种方案:预案,拟以未变现资产弥补职工补偿金。由于风险意外与变现率的不确定性,使第四种方案有可能难以实施到底。一方面,如果变现率进一步下降,则改革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变现率如数实现,也有可能意外支出增加,导致出现较大的收支缺口。因而必须制定风险预备方案。此方案以第四方案为基础,以未变现资产来弥补职工补偿金不足。①弥补资产来源。先从5993.6万元资产中的未变现部分开始,如不足,则从抵押资产中抽调。②弥补比例。由于未变现资产与抵押资产在拍卖市场上难以实现价值,将这样的资产抵给解除关系者,难免会遭其抵制或不愿意,因而可适当将弥补比例提高,一般以3∶1为宜,因为粮仓等抵押资产如改变用途几乎不值什么钱。意外情况下还可将弥补比例提高,只要能走人就行。③弥补数额。如资产变现出现意外,估计变现缺口不会超过500万元,按3∶1的比例,最多需1500万元未变现资产;即使将弥补比例进一步提高,未变现资产应付此缺口亦绰绰有余。综观上述五种人员置换方案,相对而言第三、四方案的可行性较大。

(二)产权置换方案 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县市区的“两个置换”只有人员置换搞得较好而产权置换不彻底,因而粮改效果大打折扣。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改革只减人不动产权,是换汤不换药。如果我县只是将企业在数量上减少,而性质上无变化,谁能保证企业会起死回生?一旦有事最后解决麻纱甚至承担责任的还是政府。因此必须动产权。为防患于未然,企业产权置换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民营化,并应因企施策。

1、维持原状型: 储备库具有购销企业与储备企业的双重性,由于存有中央储备粮,政策上不能改制成民营企业,因此储备库应作为全县唯一的国有粮食企业存在,人员置换后企业性质不变。人员置换方式是先全员置换,再竞争上岗。对做大做强储备库有2种设想:一种以储备库为核心,组建全县国有性质的购销公司、下设网点,将原未处置的粮仓等国有资产全部划归储备库经营管理,与民营企业展开竞争;另一种是储备库基本维持现状,但将原各粮站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全部划入,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的壮大,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发挥起粮食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2、破产重组型: 城关米厂、县饲料厂、县粮贸公司3家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由于法院收费方面的问题没解决而未能终结。县委、县政府应督促双方尽快了妥,终结后根据实际情况重组为民营企业。

3、整体出让型: 灰山港米厂共有31名职工,175万元资产,无贷款,无外债,只欠干职工集资款30多万元。干职工强烈要求共同进退,整体买下米厂资产重组经营。对这种要求应予积极支持,尽量整体出让。

4、未定型: 由于人员置换成本完全来自于资产置换,从理论上看资产有可能全部变现,但事实上除储备库与灰山港米厂外,其他企业应有部分资产一时无法置换产权。对这些剩余资产的处置可采取四种方式:第一种是自营型,以这些资产为基础,吸纳社会资金,按现代企业制度,组成新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业人员从原粮企职工中竞聘产生,企业负责人由县粮食局任命,并经职代会批准。第二种是租赁型或租营结合型,即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租赁出去,企业不开展经营活动或只进行部分经营活动。第三种是参股型。把新企业的资产全部折成股份,以民营企业为主参股经营。第四种是混合型,即可能含有以上各种经营形式综合而成。对剩余资产到底采取哪一种方式,应视各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六、其他问题的处理

(一)“老粮”问题 2002年3月的锁定库存为74456吨,其中损失损耗4317吨(尚未确认);2003年6月锁定库存为44103吨,其中陈化粮16181吨。对库存陈粮的处理,可用2种方式解决。①买断粮权。粮食企业对这种方式非常感兴趣。全县库存陈粮约28000吨,其成本为每吨1140元,大约只能以每吨600元的价格卖给企业,28000吨粮

食的价差亏损为1512万元。如果用目前每年508万元粮食风险基金弥补,连利息在内大约需要3年才能消化这笔亏损。但粮食风险基金存在变数,一是不知能维持多久,二是不知是否始终是508万元,随着库存的减少,基金也相应减少。从长远来看,这笔亏损有可能最终得由县财政承担。因此,买断粮权对企业有利对财政有害。②借给企业。我县退耕还林项目争取得好,按有关规定农民每退耕还林1亩面积,政府须补给农民300斤粮食,并规定这些粮食从政府的保护价粮食中予以解决。至2003年全县退耕还林面积已达3.1万亩,2004年将增至6万亩,即使今后不再争取退耕还林资金,这6万亩面积8年共需保护价粮食72000吨,解决28000吨老粮问题指日可待。具体办法是:将“老粮”借给资产充足、资信良好的国企经营,政府不负担保管、销售等方面的任何费用,企业逐年如数归还新粮。退耕还林资金是按每100斤谷折70元下拨的,扣除每100斤6元的市场风险补贴(放在县财政),可以按每100斤64元结算,而保护价粮的成本只有57元,这7元差价给企业。如此一来,企业会乐开花,县财政不产生亏损,农发行的资金也有着落,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经探讨,此设想受到储备库的热烈欢迎。对陈化粮的处理,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主要是2条(湘粮调联〔2002〕74号、益粮调联〔2003〕02号),一是严格监管,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后县级方可进行处理;二是价差由县财政弥补。因历来的处理都是按此二条进行,此不多论。对库存粮食不论“卖”还是“借”,必须在改革完成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仓查库。除去正常损耗外,对人为短库额应以财政欠拨款抵扣。如此款不足,则从企业资产中予以扣回。

(二)老帐问题 至2003年6月,粮食系统的贷款总额为26592万元,其中农发行贷款24484万元,其他银行贷款2100万元。①至2003年6月,粮食系统累计亏损为22096万元,其中1998年5月全国粮食大审计认定由省财政还本付息的亏损为4698.3万元,由县财政负责消化并贴息的亏损为8598.7万元,待认定亏损为3306万元(1999年认定1302万元由企业负担),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尚未认定的新亏损为5712万元。如果粮食库存以“买”的方式处理,潜在亏损为2200万元。即至2004年底,累计亏损将达24296万元。②对前述的“8598.7万元”(目前暂挂在各企业),上级要求的贴息任务是1999年负担贴息的10%计29万元,2000年负担贴息的20%计55万元,2001年负担贴息的30%,计83万元,2002年负担40%计110万元,2003年负担50%计137万元,此贴息已由省财政在我县下拨款中逐年扣除。从2004年开始,县财政须分10年清偿此“8598.7万元”本金(即每年清偿十分之一),据市财政局证实,已决定从明年起每年从上级下拨款中扣除。③目前县财政欠拨企业的有关补贴、粮食促销奖金、对冲粮食价差共670万元,欠农发行陈化粮价差及陈粮价差共1612万元,应配套粮食风险基金91.4万元(18%),合计2373.4万元。对如何归还农发行贷款,有两种处置方案:第一种是抵挂结合。现在各企业抵押在农发行的资产为5651万元,如变现率允许,把已抵押资产用于冲减债务。从农发行统计情况看,农发行贷款中应由企业负责的有自营消化挂帐贷款462.5万元,附营业务占用贷款1494万元,挤占挪用贷款218.3万元,建仓贷款640万元,4项共计2814万元,此数额应从企业抵押资产中冲减。由于企业动用了属于县政府的库存粮食,每吨均价为1100元,假定盗卖了1万吨,则企业应赔给县财政1100万元,而县财政的欠拨款只有670万元,余下的430万元由企业以抵押资产弥补,县政府以此资产抵减相应债务。在粮改时成立一个新的粮食购销公司,把剩余老帐挂在该公司帐上。第二种是只挂不抵。我县不属产粮大县,南县、沅江、赫山等县的挂帐是我县的4至5倍。由于数额巨大,县级财政不可能进行消化,最后只能由上级财政兜底,所以对挂帐我县不必过分忧虑。由于牵涉1998年后新增亏损与潜在亏损的审计认定问题,粮改前县财政应与企业结清帐,企业与农发行结清帐就可以了,余下的帐务由新购销公司挂欠。其他银行贷款,应由企业负担。

(三)改革步骤与配套措施 这次改革可分四步进行。

1、充实班子,制定改革方案。进一步充实“桃江县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粮食、财政、劳动和社保、国土、房地产、农发行、公安、检察、纪检等单位负责人为当然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于这次调查涉及单位较多,时间仓促,许多情况需进一步了解。县粮改办成立后,应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系统的资产与库存进一步查实,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各企业成立留守班子,负责企业的改革工作,按照县粮改领导小组出台的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改革氛围。由于粮食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干职工的思想非常保守,观念陈旧,对粮改顾虑重重;还有部分干职工狮子大开口,提这要求、那要求。因此务必搞好宣传解释工作。要广泛宣传改革的目的与意义,让职工明白非改不可,改革越快越好;要召开企业党员、干部会议,统一思想,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改革,主动促进改革;要通过面对面逐个谈心和上门做工作等方法,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做通工作为止。

3、广辟资金来源,搞好“两个置换”。所有门店、车间、厂房、仓库、地产等均由各企业收回进行处置;职工拖欠的公款、占用的公物,一律收回,金额较低的从补偿金中予以扣除,金额巨大又拒不清欠者由执法部门依法追缴;未进行房改的公房,经评估作价优先售给原住户;房改后,产权不足100%的必须补足,或抵扣补偿金。设立改革资金专户,所有改革收入列入专户管理。对人员置换与产权置换情况须秉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阳光操作”,有关人员置换方案、企业财产、帐务、企业重组方案等均向干职工公布,确保“两个置换”顺利进行。

6.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与对策建议

南充市粮食局局长 杨明君

2006年9月至今,国际粮价飙升、国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普涨,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话题,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正确性、长久性。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出发,对待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居安思危,处丰虑歉,保持清醒头脑,怀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把粮食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长期正视的困难与挑战。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变化、存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势,积极探索新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粮油流通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市场保障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变化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我国粮食形势继续保持良好局面,粮食产量增加,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出现的一些新变化:

1(一)粮食供求进入新时期。自1993年全国粮食市场第一次放开到2004年重新全面放开,政策几经调整,终于走上市场化改革的新阶段。市场放开后,这几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在9800亿斤至10000亿斤之间,实现基本平衡。这几年总供给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供需出现一些缺口,主要靠挖库存和适当增加进口解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供求矛盾出现偏松的时期已经过去,事实上已进入紧平衡的阶段。

(二)粮食生产面临新周期。在1998年粮食生产达到一万亿斤高峰以后,本世纪初逐步下降,2003年最低降到8600多亿斤。从2004年开始,中央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政策,粮食产量逐步回升,2007年达到10030亿斤,四年共增产1296亿斤,平均每年增产324亿斤,这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过去的经验看,往往在增产高峰以后出现波动,产量下滑,以此推算,今年明年有可能出现粮食产量曲线开始下降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周期。

(三)粮食价格水平上升到新消费期。从2006年9月起,世界粮价一直呈上升势头,保持在高位运行。到2007年末,国际市场小麦价格飞涨112%;大豆飙升75.1%;玉米猛升47.3%;大米上扬3.1%。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又上涨了9%。国际粮价飙升我国粮价和粮食安全产生了明显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月份国内粮食价格同比上涨5.7%,2月份上涨6%,相对于国际粮食价格,我国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的特点,粮价涨幅仍在合理区间内。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种粮成本增加、供给增长缓慢、消费涨势迅猛,加之经济持续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价格已由低位运行向中高位过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也预示着低价食品消费时代的结束。

(四)粮食企业改制重组试行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粮食职工下岗分流XXX万人。国有粮食企业正处在改制重组的紧要关头,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也还在积累力量。为计划经济服务的旧的运行体制结束了,但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还在不断健全完善中,这是粮油供求必须解决的任务。企业改制的关键是要重新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起新型的粮食流通服务网络,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正常运转,送到千家万户手中,而不是变卖资产,一改了之。当前既要健全完善市场条件下新的粮食流通体系,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难度相当大。

(五)全球粮食生产处于波动期。纵观世界粮食形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粮食产量在19亿吨至20亿吨之间已经徘徊了几年,全球粮食的贸易在2.5—2.6亿吨之间波动已有十多年,而大米贸易量仅占其中1/10。国际市场上回旋余地并不大,想主要依靠进口粮食或到国外去垦荒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

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之一,这使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在先天环节上便具有较大压力,加上后天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水平也不高,其压力也就更为明显。粮食安全方面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边际效益递减。今后我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 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我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我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二是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也正在日益出现危机。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病、虫、旱、涝、雹等频繁发生,殃及相当一部分农田,严重影响到粮食增产的前景。粮食生产的总体生态环境也趋向恶化,土壤沙化、盐碱化以及工业三废都影响到粮食的增产和品质的改变。另外水的后备资源短缺,以及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缓慢等也构成影响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据预测,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干旱区缺水量达XXX至XXX亿立方米。我国耕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不断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抛荒现象。据披露,在某省XXX多个县、市中,有XX%的县市放弃的耕地面积超过6%。另外,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和超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集中区)的兴起,必然以家用耕地的非农业化为代价。据预测,我国如有二分之一的农民“农转非”,将有X亿亩以上农用地同时“农转非”;而目前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只有两亿多亩,且几乎都分布在开垦难度大的地区。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超负荷承载,至使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盐碱化致使大量草原和耕地被毁,酸雨、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遭破坏等都引起耕地大量减少。

三是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种什么吃什么”的传统观念逐步被打破,现在讲究的是吃营养、吃高档,粮食的生产、消费品种结构矛盾逐渐突出,粮食的转化(养殖、加工、酿造、生物能源等)耗费、损失愈来愈大,供需缺口将增大。今后几年国家粮食安全将处在一个新的考验期。粮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商品,在粮食安全上决不能出任何问题,这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决不能掉以轻心。当然,并不是说,当前粮食安全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因为国家的储备粮是充足的,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新高,有较为雄厚的物资基础,完全可以应付各种紧急状况。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们耕地的递减,水资源的不足,主产区积极性不高等等,如果再遇到较重的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事件,就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波,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新问题

(一)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和供应能力的改善。我国权威机构警告,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随着可供选择余地的扩大,农民对于粮食生产的热情已日趋下降。粮食生产作为一项弱势产业,其劳动产出率比较低,投入多而经济效益不高,所以除了少数种粮大户以外,欲通过粮食价格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工农产品比价不合理和农业生产收益过低,使得农民愈来愈普遍感到种田“不划算”,因而我国农村中大批有较高文化和素质较好的青、中年劳力纷纷离开土地流入城市;而留在耕地上的多是素质相对较差的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了粮食增产技术推广难度, 结果导致土地经营不力,耕地抛荒严重。国务院提出了耕地要保住18亿亩这条红线,并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必要的。但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对稳定粮食生产不利。此外,多年来主产区为粮食生产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其效益甚微,对抓粮食感到吃亏、有怨言,积极性不高,目前粮食的调出省,已由九十年代的XX个减少为XX个左右,将来会难以为继。因此,不仅要给种粮农民以应得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从财政上给这些主产地、县以更大的实惠,才能使粮食生产得到可靠的保证。

(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为主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市场化后,多成分、多渠道、多方式经营使有效安全供给受到影响。象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需要构筑起适合市场经济的新型粮食流通服务体系,也绝非易事,现在已具备了雏形,但要真正适应紧急状况,调得动,供得上,满足这么多人口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而粮油零售服务,在大中城市除少量超市外,其余基本上靠集市贸易,靠小作坊、小企业、小商贩、个体户营销,供给基础是不牢固的,加之商品粮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若以当前年均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XXXX万人,人均消费粮食XXX公斤测算,则每年需增加商品粮XX亿斤)。真正发生突发事情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准。

(三)粮食品种结构性不合理、粮食库存锐减、购销渠道不畅,影响了粮食调控的效力。在品种结构上,小麦由前几年产不足需转变为产 大于需;稻谷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玉米工业消费增长较快,将由以往供需平衡有余逐步向基本平衡转变;大豆产需缺口扩大,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库存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粮食储备已减少到历史最低的53天。而据了解全省商品粮库存为X亿斤,同比下降XX亿斤,我市商品粮库存仅为X.XX亿斤,同比下降X.XX亿斤,降至历史最低点,不利于粮食经营的开展和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加之储备布点不平衡、粮油市场不健全、产销衔接不紧密、购销渠道不畅通,影响了余缺调剂,削减了调控能力的发挥。

(四)种粮、爱粮、惜粮、节粮的观念日益淡薄,导致粮食损失浪费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效益缓慢而不明显,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加之综合补贴简单地与土地亩数挂钩,种与不种补贴照领,没有真正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土地撂荒现象存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爱粮、惜粮、节粮意识日益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加之收粮环节、储粮环节、加工环节等因为设备、技术、工艺等因素,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我国每年大约有数以万计的粮食在不经意间白白流失。

(五)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等新概念的出现,对粮食安全工作提出更全面、更科学的要求。从粮食安全到营养安全是必然的历史进程,营养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对日常膳食结构的关注,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必须加以重视,积极 而又谨慎地对待在粮食供应相对充足,农业多样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提出营养安全问题是必然的。必须因势利导,做好有关各项基础服务工作。从目前实践中看,新开发的粮食、饲料及其加工产品,多种食物原料的合成品,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的产品,相应地带来营养安全要求、质量标准、安全监测、储存运销以及如何上市定价等一系列新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六)环境气候的多变,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响着食品供应。从世界范围看,20%的可耕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正在变得盐碱化,土壤的生产力正在下降,而最近一项科学研究表明,水稻由于全球性温室效应在未来几年内产量会急剧下降。在美国一些地区,肉类价格提高了15%,部分原因就是旱灾导致牲畜出栏率降低。在农业大州加利福尼亚,2006年的反常炎热使农业蒙受很大损失。预测表明,由于全球变暖使气温上升、山区积雪消融过快影响地区水源,加州农业在今后几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我国今年春节前后南方发生的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大规模、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X.XX亿亩,绝收XXXX亩,增大了粮食供给的压力和风险。此外,专家认为,生物能源产业方兴未艾,一旦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种植某几种作物以生产生物能源,也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如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乱砍滥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最终会影响到粮食稳定生产和安全供给。

三、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新对策

我国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粮食生产、销售、储备以及管理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探索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现实意义。国务院采取十项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自觉性,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应做到坚持一个原则、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

第一,坚持 “立足国内、偏紧平衡、适量储备,市场运作,宏观调控、引导消费、搞活流通” 原则。立足国内: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稳定生产来解决,争取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力争国内的粮食生产保持X万亿斤至X.X万亿斤左右。偏紧平衡: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之间基本实现平衡,大体维持在X万亿斤水平上求平衡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做一些调剂。适量储备:储备粮食的数量保持在供应量4个月为宜,主要由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组成,企业储备现在大量减少,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复。在储备结构上也要加以调整。市场运作: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价格,刺激粮食生产,引导粮食消费,实现产销平衡,供需接轨。宏观调控:改进、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包括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最低收购价的实施,进出口的调剂等。引导消费:中国人均粮食只有XXX公斤左右,要创造适合我国国 情、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膳食模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之风。搞活流通:要着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粮食产业化、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要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依托、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企业群体,构筑新型收购网和销售网,为粮食的有序流通服务。总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是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以上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粮食安全实际情况的新路。

第二,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粮食生产体系。粮食生产能力的安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随着农业和粮食结构的调整,我国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粮食主产区已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保护粮食主产区利益,维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开发商品粮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保持适度规模,使其生产能力与粮食需求相适应,确保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要转变传统的粮食安全观念,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向优质化和营养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与粮食生 产者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四是保护农业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资源优化配臵,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市场贸易体系。建立和规范粮食市场贸易体系是促进粮食流通、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粮食市场越开放,市场交易越规范,粮食就越安全。一要培育国内粮食贸易市场。立足全国粮食大市场,规范产销区市场衔接,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稳定和拓展粮食供给渠道。要重点抓好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市场功能,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结合起来,使流通渠道多样化、效率化、竞争化,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网络体系。二要建立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入世以来,我国不仅保持了粮食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进出口上呈现出有进有出的新态势。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进行品种调剂,弥补部分粮食缺口,搞好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第四,建立和完善健全规范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一是根据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变粮食市场管理办法手段,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进一步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粮食市场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价格管理制度,完善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三是进行粮食立法,把粮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制定旨在保护 基本农田、规范耕地管理、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利益的法律,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另外还要按照市场要求,制定粮食流通、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管理粮食流通。同时,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减少行政干预。

第五,建立和完善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粮食越是走向市场,越需要建立储备粮制度,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而政府对粮食市场能否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掌握了充足、随时可以动用的储备粮。建立高效、灵活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也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手段。一是合理确定粮食储备规模与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储备网络。除中央战略储备、地方储备外,还要建立社会储备,包括生产者余粮储备和经营者经营储备等,对粮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险。二是建立合理的储备粮收购机制。可直接向出售粮食的农民收购,也可按实际情况向粮食批发市场收购,确保储备粮源。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储备粮管理机制。在储备粮的收购、经营、轮换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既做到储备粮保值增值,减少财政负担,又起到调控粮食市场,保持市场稳定的作用。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入库把好质量关,应充分发挥粮食部门在检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对入库粮食严格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要求进行鉴定,车车抽样检验,依质论价,确保质量良好,杜绝不符合储备粮标准要求的粮食入库,这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前提,也是确保储粮安全的基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储存把好科技关,努力提升科学保粮水平,坚持利用一切现代科 学手段改善粮食储存环境,制约库存粮食的变劣因素。采用机械通风、自然降温和适时地密闭隔温等防护措施抑制粮食品质变劣,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无公害储粮先进技术,做到延缓粮食陈化、确保储粮品质安全。

第六,建立和完善快捷准确的粮食应急预警体系。粮食安全应急预警体系是在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时,能立即启动调控措施,使粮食市场和社会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粮食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粮食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人心不稳定等方面。在我国,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目前我国农村还有xxxx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不少收入低的居民包括下岗职工,而且几乎每年我国都有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有的是身体残缺缺乏劳动能力,有的是严重疾病丧失工作能力等等。必须把保障这些特殊人群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为需要救济的低收入人口提供粮食援助,使其维持正常的生活。因此,应建立健全分布合理、存储安全、加工有力、供应畅通的粮食安全应急网络。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控和管理,跟踪和把握市场粮食变化趋势,及时把国内、国际粮食生产、市场供应、储备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加强对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查与核实,对农户存粮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 信息发布制度,以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准确决策,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做到需要时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第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大“三农”和粮食生产力度,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引导和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障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加大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务院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十项措施。根据保障粮食供给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粮食补贴政策。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稳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自给水平。还应研究制订限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补贴、限制粮食用于转化能源的政策措施,真正建立起长效、长久的扶持激励机制,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7.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长期发展趋势看, 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峻。在需求方面, 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涨, 这种趋势是明确的、持续性的、刚性的、不可逆转的。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条件恶化,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农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潜力极为有限。在农业内部, 通过挤占其他作物面积来扩大粮食面积的潜力, 无论是从自然可能性还是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 都是很小的。

粮食安全生产事关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粮食行业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系到粮食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全局利益。要进一步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从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认清实现安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格外重视粮食行业安全生产, 这个事关职工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安全以及粮食行业发展的十分严肃和十分紧迫问题。

粮食安全是全局性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一盘棋, 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 粮食供求平衡也是全国性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需要各地都作出努力和贡献。毫无疑问, 粮食主产区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他地区也同样不可忽视, 否则就会影响到全局。又不能一刀切, 对各个地区都提出自给率目标。各个地方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很不相同, 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农业部提出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综合了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反映了比较优势的原则, 在抓粮食安全的形势下仍然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果各地不顾自身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片面地强调谷物生产, 违背比较优势原则, 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粮食安全生产的建议

粮食安全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不仅仅是指狭义的粮食生产能力, 而是整个农业的基本生产能力, 任何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都会对粮食安全保障起促进作用。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 认真组织“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活动, 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事故预防、应急避险、职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示范班组创建活动, 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到班组、到一线。切实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要全部经过安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当地安监部门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方可上岗。加快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强化应急演练, 切实提高事故抢险救援能力。加强安全生产值班值守, 畅通安全生产信息渠道, 严格报告制度, 确保突发事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序、高效抢险救援, 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危害程度。

建立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 在继续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同时, 加强对大型粮食仓储企业、加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督促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要及时掌握安全生产事故动态, 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救援工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在安全生产设施投入、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安全生产隐患排除和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切实做到责权明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紧密联系实际, 针对薄弱环节, 查找隐患, 堵塞漏洞,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认真抓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是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和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 鼓励企业以资本为纽带, 结合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 延伸产业链条, 转变增长方式, 完善运行机制。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 重点发展一批起点高、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粮食企业。要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提高市场竞争力, 全面增强粮食企业的发展活力。让实现规模效益, 降低物流成本, 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加强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维护城乡人民利益。

8.粮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安全;建设;思考

一、提出背景

许昌供电公司连续安全生产纪录始终位居华中电力系统第一位,全国电力系统第三位。面对安全生产长周期,个别员工思想上产生了松懈情绪和麻痹大意的苗头,工作中谨小慎微、患得患失,不敢大胆开展工作,唯恐出现问题、承担责任。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仅靠传统安全管理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引导员工改变行为模式,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基本内涵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相比,其创新点在于:把安全生产管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理念引领,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变“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变被动执行为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三、主要做法和举措

安全文化是一种新的理念,既包括对职工的观念、意识和态度等深层次潜力进行的激发和引导,又包括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创新安全理念,凝聚全员力量

安全反思理念。就是经常性地对安全生产进行深入思考,研究安全生产诸元之间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实践当中,紧紧抓住一些未遂事故或违章行为,按照“四不放过”原则,查根源,谈危害,定措施,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抓小防大,让安全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升华。

安全监督理念。以现场监督检查为重点,实施现场反违章纠察“九化”管理,即纠察队伍专业化、目标制度明确化、工作程序标准化、现场执章绝情化、现场纠察机动化、通报考核多元化、教罚并举人性化、纠章格局网络化、工作机制长期化,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安全道德理念。就是把安全生产上升到道德层面,以道德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公司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思想疏导、追踪教育、寓教于乐等形式,开展“遵章光荣,违章可耻”、“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最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教育,使严守规章、确保安全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安全优先理念。即安全高于一切,优先考虑、优先发展,“再穷不能穷安全”。从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到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优先的理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不安全宁可不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可控、在控、能控。

安全责任理念。即安全生产是每个员工义不容辞的职责,“安全管理要从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公司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分解安全目标、逐级细化安全责任,形成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工区、工区保全局的安全防护体系。

安全效益理念。安全生产直接影响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切身利益,遵安安全法律制度,保安全堤坝之固,就是创造个人、企业和社会效益。

(二)推行人本管理,激发员工动力

普及安全知识。发挥员工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安排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0余期数百人次。充分运用学习培训、宣传挂图、问答竞赛、警示教育、宣传栏、局域网、电子屏幕等形式,系统宣传《安全生产法》、《安全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加强阵地建设。在局域网上设置安全专栏,编发安全简报,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形势、事故通报、安全知识。在生产班组显著位置张贴安全宣传标语,在工作票、作业卡、生产运行记录表格上印刷安全文化宣传用语或格言警句等,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及时了解职工的需要、意见和建议,化解矛盾,鼓舞士气,激发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大宣传力度。把安全生产放在宣传教育的首要位置,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大力宣传公司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措施、新成效,营造安全生产强势舆论氛围。

(三)落实保障措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组织保障。成立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认真做好日常组织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循序渐进、不断提升。

制度保障。依据安全生产和劳动保障有关法规、标准、条例,对传统制度管理中有效的成果加以继承和提高,对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把安全生产工作绩效作为评价单位或个人工作内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物质保障。在安全文化建设上舍得投入,凡需要资金保证的都大力支持,通过追求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

队伍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作用,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安监部门是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准确掌握有关规定和要求。

上一篇:语文古诗词备考技巧下一篇:悼亡妇阅读答案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