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24-08-20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精选10篇)

1.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执笔:石素琴(盐池五中)路学会(盐池三中)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每一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教师人格、学问、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体现了教师的创造价值和人格魅力。

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等。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较而言,新课程下的教育思想体现以下的变化:一是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已开始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行为在变。教学从传统的“赶鸭子”满堂灌走向“放鸭子”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课堂师生激情四溢,民主和谐,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三是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四是课程观念在变。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说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变。我们从教师在已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专业知识,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的整合等,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教师的知识品位在提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领悟出教学艺术的魅力。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能够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盥洗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使生命变得厚重。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形神不离”、“情韵相映”,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沉浸一种优美、智慧富有情趣的意境,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带入到艺术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新闻发布会、外交舞台、演讲厅和挑战平台。并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带”,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真正做到师生民主、互动、和谐的关系,共同打造富有激情的理想课堂。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表明,这是一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教学过程,应当力求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在把握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注意适应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甚或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课堂教学中学生不知所云,无法配合教师,因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确定此课题旨在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需要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积极实践和有效体验,由此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实现正确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践行。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我们组织的课堂教学并因此而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充分注意课标教材为有效优化学生实际认知能力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认知实际,建构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和设计相应活动,以此作为师生对话平台的特点,基于对教材每一框题、每一目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每一课时都参照教材思路,在多重整合书本和社会知识及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学生愿意了解理解并能够实际参与的活动,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体验,期望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三、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定,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灵魂的指导。

第一,新课程理念下怎样提升教师的原创能力。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不是教材。只凭借教材的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必定会失去学生的支持,教师不再只固守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就可以走进课堂。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素材的存储器,学会把教材的信息与素材整合在一起,教材的缺憾需要依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要依靠教师去创造。教师不再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要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并且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有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达到师生有共同的激情创设一个理想的课堂。

第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的那里表达出来,新课程渴望更多更好的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教育思想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才华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知识,只为学生提供“鱼”,给视野、方法才是给学生“渔”,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给”,只能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导”,才是给学生“活”的知识的源泉。第三,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塑造理想的教师教学个性,提高教师的素质。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将教学看成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够随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作出应变,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四、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过程是“具体(认识一个个特殊、具体事物)-抽象(概括形成同类事物共性特点及本质的认识)-具体(用形成的认识指导认识更广范围更多具体事物)”。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的思想品德教学,当然需要关注并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创设情境,以活动引领课堂教学的子课题,选择设计使用的教学资源,注意体现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动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点,力求构成 “案例选择,情境设计,问题探究”的教学基本程式,着眼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在师生民主平等、双边互动,共同参与、发现、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有社会生活到课本知识的间接认识感悟,更有从课本知识到社会生活的直接发现体验,并适时分析提炼和到位落实教材知识观点。

五、课题基本的研究思路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的基本状况(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以及师生关系等),依据本课题一定理论假说,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与措施,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和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变革研究的对象,探索、发现其中的因果规律,逐步探究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相关文献,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学习笔记,定期组织交流。

2、观察法:观察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行为和教学环境(含软环境)。分析研究,做到因势利导。

3、调查法:坚持听课,多方搜集资料,定期调研交流,作专题研究。

4、个案研究法:剖析相关案例,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构件和深入探究的重要依据。

5、实验法:组织相关班级、小组和个人制定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教法与模式的分析研究。

6、行动研究法:倡导我县一中、三中、五中、高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都参加本课题研究,投身新课改,上好每一课,写好“教后记”。

7、经验总结法:在某一研究的转换阶段或某一实验告一阶段的时候,及时回顾反思,总结经验。

8、连片教研法:课题吸收我县一中、三中、五中、高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参与教研,以网络为平台课余教学教研交流,对情景教学的创设应用沟通交流提高。

七、课题的研究过程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广泛调研 确定课题(2010年9月—2011年1月)

①调查分析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确定主要的阅读书目,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本阶段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学习理论开展教学实践(2011年1月——2011年12月)①制定本阶段课题研究计划,并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估。②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收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材料,参与教研活动并交流。③举行研究课教学活动,请上级专家莅临指导。④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阶段:开展教学实践提高专业技能(2012年1月——2012年12月)①通过组内培训研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②开展问卷调查完善课堂结构。③提高教师素质,塑造教学个性。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9月——11月)

①,制定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②撰写结题报告

③进行课题鉴定,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条件

从实施新课改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都多次参加了县市新课程的培训,多次参加市教研的课题培训会,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都先后参加过县市优质课竞赛评比获过县、市、区、全国一二等奖,参与教改积极性很高。

我县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正大力借鉴、推行“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课改模式,同时各校对教师的学习和教研也给予有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原创情境教学、活动教学案例汇编

2、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调查报告

3、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反思整理

4、教师课件汇总,刻录光盘。

5、研究结果要对增强思想品德课中情境创设实效性的策略进行总结。

十一、课题的组织保障及分工

1、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石素琴(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第五中学教师

组员:路学会(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第三中学教师

王国银(宁夏盐池教研室政治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贺艳红(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高级教师)盐池县第一中学教师

余红燕(宁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盐池县高级中学教师

刘贵春(宁夏教育学院汉语语言文学专科 中学高级教师)盐池县第三中学教师

2、课题主要分工:

石素琴负责:⑴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⑵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议 ⑶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与工作报告(4)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不定期督导与汇报(5)档案资料的统计与管理。贺艳红负责,余红燕、刘贵春为成员:主要研究(1)思想品德(政治)堂教学情境设置的策略与方法。(2)思想品德(政治)课堂教学中数学情境的运用策略。(3)思想品德(政治)情境有无价值的评价策略。

路学会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课件制作和视频情境的编辑;网络qq群的管理维护;后期科研成果的汇编等编辑整理任务。

王国银负责: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辅导,通过教研培训及时将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宣传学习给每位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具体的研究活动。及时收集整理研究成果,撰写案例、反思、论文等。

2.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二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课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于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却存在各种问题。首先在于教学内容过于片面,一些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将课本中的文字内容灌输给学生变可以了,但是殊不知简单的记忆、背诵其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教学方法的简单程式化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问题之一,教师往往采用复习、讲新课、小结、布置回家作业等简单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显得较为沉闷, 这很显然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以及思想品德课本身的诉求。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这个阶段渐渐地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种基础上,他们往往渴望和人交流,因此枯燥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相反,如果在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的话,能够在充分认识了学生思想、情感之后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另外,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情感、品德等的健康发展而设立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它本身就比较适合情境教学这样的方法, 而且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是学生和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诉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利用问题导入情境。为了更好地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先使用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适当的问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促使学生思索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那些有创意且能引发思考的问题,多用开放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进行思索,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来使得学生的思维逐步得到锻炼。

2.多种方式展现情境。在进入教学之后,教师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展现情境、描述情境。单纯的阅读课本过于枯燥,无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情境,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来展现情境,通过这样有趣味、 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 《法律是我们的 “保护伞”和“守护人”》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图像展示的方法,将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各个部门展示在一把伞下,用生动的形象告诉学生课文的主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而且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来让学生明白法律是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的,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不法之徒的话该如何寻求法律的保护。生动形象的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既能让学生把握住课文的关键,也能够让情境教学的效果提高。

3.参与活动融入情境。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以此来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去,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来模拟角色,并且演绎一个和教材有关的事件。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4.投入实践完善情境。理论联系实践永远都是思想品德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创建情境教学以外,还要将情境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完成各种有创造性的回家作业, 以此来完善情境教学。例如在学习了 《天下父母心》这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以报答父母的恩情,同时还要将整件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其中的感受。课余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让学生撰写文章以外,办黑板报,参观展览,进行公益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这些也都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3.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三

关键词:情境教学运用

一、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有些理论概念抽象难懂。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热情、好动、注意力不易持久,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开始具备,但是常常还需要具体、直观、形象、感性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判断、推理。所以如果采用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时会感到困乏,难以理解课本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他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互统一的目标,笔者在思品课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在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基础上,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撰写了此篇论文。

二、概念界定

(一)情境的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能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有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

(二)情境教学的概念

李吉林在《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教与学得到同时发展的教学方法。

三、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他们理解识记掌握基本知识,有助于促进他们思维、审美、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四、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实践

(一)通过多媒体展现情境

例如:在“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播放了视频“罕见的幸福”。视频内容如下:患有肌肉萎缩症的17岁的台湾少年邱俊伟,身残志坚,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妈妈的帮助下,最近两年出了一本画册,办了两次画展。视频播放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要学习邱俊伟正确对待逆境的平和心态,然后请学生例举了其他正确对待逆境的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还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应对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二)通过语言描绘情境

1、讲述故事创设情境

例如:在“了解社会自主自立”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国际指挥大赛中没有陷入评委们试探他的“圈套”,他第一次质疑乐谱后,评委们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重新演奏后,他再次质疑乐谱。最后,沉着自信的他赢得了比赛的冠军。故事讲完后,我提问学生:“是什么使他成功?”学生们畅所欲言,笔者及时小结。这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树立了“要坚信自己的正确判断,要坚持正确原则”的意识。

2、朗读创设情境

例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全班男生女生合作朗读教材上说明合作重要性的一段话。这样的情境既是课堂小结,又是一次全班男生女生的合作训练,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3、引用名言创设情境

例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用以下名言创设了情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All for one,one for all.——Alexandre Dumas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亚历山大.杜玛斯学生们在解读分析这些名言的过程中,增强了合作的意识。

4、发布点评新闻创设情境

例如:课始五分钟,学生按学号轮流,发布点评国内外最新时事,教师适当补充和讲评。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表达、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通过问题开拓情境

例如:在“适应社会完善自我”这一课的导入阶段,笔者首先呈现了一个案例故事:马家爵因为不成功和贫穷,变得很自卑,最终,他因为一点小误会对同学怀恨在心,杀害了4名无辜的同学,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接下来,笔者创设了问题情境。第一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马家爵走上犯罪道路?学生回答:不成功和贫穷使马家爵变得很自卑,心理失衡。第二问:原来很优秀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失去了优势、家境贫寒,这样的困境是不是仅仅发生在马家爵身上?学生回答:不是。第三问:他们是不是都像马家爵那样因为无法忍受自卑,而走上消极甚至犯罪的道路呢?学生回答:不是。第四问: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你能否举一个例子说说?

(四)通过活动体会情境

1、创设竞赛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紧张活跃的竞赛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例如:在“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交通法规知识竞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2、创设表演情境

例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法律轨道莫偏离”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呈现了一个案例:一天傍晚,天色已暗,初二学生小刚放学回家。刚出校门,一名青年男子就拦住小刚,向他索要钱财,这人就是上周三强行拿走小刚五十元钱的流氓。然后,笔者抛出了讨论题:如果你是小刚,接下来你应该怎么办?你有没有好办法来保护自己,尽量减小不必要的伤害呢?四人一组讨论之后,请来演一演。通过讨论表演,学生们增强了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3、创设游戏情境

例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这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根据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创设了“画脸”游戏的情境。课前,笔者在黑板上画好了两张缺少了耳朵、眼睛、嘴巴的脸,要求3位学生分2组将脸画完整,其他学生看哪一组画得好,并分析原因。第一组的1位学生,蒙上眼睛“孤军作战”。第二组的2位学生,一位口头指导,另外一位蒙上眼睛画。结果,当然是第二组的2位学生比第一组的1位学生画得准确。然后,笔者启发学生回答“这两位同学获胜的秘诀”,自然地引出了这堂新课的课题“集体生活需要合作”,并引导学生由他俩的行为归纳出合作的含义。此情境使学生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4、创设模拟法庭情境

模拟法庭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爱法护法,捍卫法律的尊严。在上“法律轨道莫偏离”这一课时,笔者通过创设“抢劫要不得”模拟法庭情境,使学生了解了法庭审判的程序,提高了遵纪守法的意识。

五、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反思

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没有领会情境教学的精神实质,只顾生搬硬套别人的成功经验,导致情境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改进。

(一)要紧扣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有不少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干扰信息,学生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不容易把握学习的内涵。其实,情境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手段要服从目的,形式要服从内容。所以,教师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时,必须要紧扣教学目标。

(二)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情境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贴近他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实际,贴近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贴近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

(三)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的用各种情境对学生进行“轰炸”。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新颖、多样的情境就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其实,这种做法除了浪费时间,营造出虚假的繁荣之外,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教师不该追求表面的花哨,而是必须为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严格筛选,精心雕琢教学情境的选题和表达,确保教学情境形式多样、适量、恰当、精巧。比如,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一课中,笔者首先用游戏情境“画脸”导入新课。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与他人合作对做成一件事有哪些帮助,使学生理解了要学会合作的原因。接着出示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讨论交流分析由小强和他的组员们合作制作的手写手绘剪贴小报被评为“不合格”的原因,使学生了解了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创设了男女生合作朗读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好方法。笔者只是研究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的某些领域,希望能以此文唤起更多的老师做出更深入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8年12月第l版第935页

2、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3、余文森.论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J].教育探究,2006,(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4、韩金萍;浅谈初中品德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05年第9期

5、张景钦: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之我见,《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6、钟铁城:浅谈情境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成功(教育)》,2009年07期

7、吕鹏: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201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8、季华:论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2010年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4.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诲的容器,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热情、创造兴趣、个性思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一味空洞的说教下,单调、沉闷和压抑充斥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无法得到充分地体现,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自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古今中外,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自学。

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没有经过或很少经过正规学校训练,主要通过自学而作出卓越成就的,简直难以统计。像我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发愤刻苦自学,被推荐进了清华大学当校工。他通过勤奋攻读,考取官费留学,到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深造,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又天天去底特律图书馆看书,不断充实自己。21岁时便研制了二重发报机,并获得了“投票记录机”发明专利。22岁时同别人合伙创办了鲍普爱迪生公司。从此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走上了光辉的人生之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自己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来自于自学。蒸汽机、火车、轮船、飞机,无一例外都是自学者发明的。

2.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一个人即使没有上过大学,但如果他有自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那么,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绝不会比大学毕业生差。相反,一个人即使读过大学,甚至留过洋,拜过名师,但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学,那么,他便只会在老师所划定的圈 1

子里转来转去,知识领域难以扩大,更不要说科学研究上的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了。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一座金山不如给一个“点金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惟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警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想学、乐学、会学、善学。

想学: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毅力,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并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理解材料,能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获取知识信息。

善学:善于制订与自己认知风格相符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要抓好三点:一是课前预习阅读,了解某节内容的全貌;二是在教师讲解基础上再阅读,理解有关知识及观点;三是学完某课后阅读,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在阅读中要圈点批划,抓课本中的黑体字,抓关键词,如基础、标志、总之、因此等,抓排比性句子,抓某段开头或结尾的结论性语言,标明自己在阅读时所理解到的要点、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就能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听课。用漫画或录音、录象等手段,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激活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其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要抓好五点:一是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二是听教师对知识的剖析与联系;三是听教师在观点应用时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四是听教师对每节课的总结;五是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取新的知识的同时注意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全面。

3、指导学生发言。在课堂教学中,应拿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言,检验学生理解的情况,给学生自由发挥或创造的机会,指导学生发言要抓好四点:一是教师要多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二是补充其他学生不足时让学生发言;三是纠正其他学生理解偏差时让学生发言;四是解答其他学生遇到疑难时 让学生发言。

4、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很多同学的笔记只是一种课堂记录,凡是黑板上写的和老师说不分三七二十一都抄写了下来,这样还弄的课堂时间很紧张,分散了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抓好五点:一是记提纲;二是记不同于课本的内容;三是记课堂上没有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对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产生疑问的内容;五是记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同学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做好笔记。

5、指导学生思考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何一个学习环节都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疑难处,并鼓励学生提问,创设爱提问的氛围,再逐步训练提出问题,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奇中生疑,疑中生问,追求对问题的透彻理解,这是思考问题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行动研究法:探索思想政治学科指导学生自学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实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

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和经验推广提供借鉴。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拟分四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1、10---2012、1)设计研究方案,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等工作;确立实验对象;写出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2、第二阶段:(2012、2---2012、4)按课题组的分工,分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按方案实施研究工作。

3、第三阶段:(2012、5---2012、7)实验方案修改、补充、完善,初步总结反思,深化研究。

4、第四阶段:(2012、8---2012、10)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总结,以初见成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研究论文和现场会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一)学生会学、善学,素质全面提高

教师将在研究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通过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

如果学生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比较科学,那么,学习效果将十分显著,学习成绩必将大幅提高。

(二)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5.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五

情境教学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内兴起,因其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现已普遍应用于各大中小学和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情境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构建的理论基础

1.学科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经历了几次改革后,在形式上更吸引学生,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不再是以往的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要求也有所提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因而,新教材对思想品德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往那种满堂灌、不求实际等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灵活多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法。

2.学生特点。初中生好奇心强,而好奇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初中生的学习意志正在锻炼之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有必要创造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油然而生。另外,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如何才能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东西,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的飞跃?

二、构建的有效方式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前导入、课中讲解、课后练习。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讲述本人对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1.课前:用好学生资源。时代瞬息万变,思想品德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肯定不能脱离时事。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时事,又要让学生迅速回到课本知识点,“形散而神不散”,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好学生资源所提供的情境。为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置“课前三分钟”便可一举两得。“课前三分钟”是这样操作的:学生按学号轮流开讲,提前一周让学生自行准备,内容是时政热点,重点是学生对这一时政热点的评论,要求评论尽可能切中知识点。也就是让学生提供情境,并指导学生学会用知识点来分析材料,而教师大可实行“拿来主义”。

2.课中:用尽课件资料,为了让学生学到并学好知识,课中的情境教学至关重要。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一个个不同的情景,这样容易导致情景过多过乱。因此,在教学当中,将资料用尽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例如,在讲“财产留给谁”这一部分时,教材第一目提供了晓军的材料,为了让学生更连贯地掌握知识,把第二目和第三目的内容以晓军为主人公进行编排,共提供了五集的情景剧场。学生随剧情的跌宕而兴味盎然,还积极思考问题,效果非常好。

3.课后:用透练习材料。课后练习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考查知识点,一种是考查对知识点的运用。前一种缺乏灵活性,因此用后一种的居多。要考查知识点的运用,提供材料必不可少,而提供材料的过程就是给学生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情境,这是教学过程的后续内容,能强化所学知识,也较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精选情境,用透练习材料。

例如,在讲完“财产属于谁”这一部分后,为了让学生懂得财产的归类、什么情况下属个人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

材料:张先生的一天(略)。问题:①在这一天中,张先生接触的财物中,哪些属于其合法财产?哪些不是?为什么?②他对自己的这些合法财产都行使了哪些权利?

三、构建的误区

情境教学模式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摆脱了“假、大、空”缺陷,更让学生尝到了“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成功,作用明显,效果良好。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构建情境教学的误区,如情境过多,学生容易审美疲劳;教师为情境而情境,忽视了教学的最终目的——传授知识,也忽略了教师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很少自创情境,到最后感觉教师只是变换着花样搞“满堂灌”。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避免。

参考文献:

6.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六

丰县孙楼初级中学 于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1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尤其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增强了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着过多或者应付以及无效的问题,课堂上动不动就将问题交给小组合作,有的问题浅显无需合作;有的问题宽泛,合作不深入就中止,合作学习暴露出随意性大,小组设置不合理或长期固定不变,学生交流不充分,展示不全面等现象。

1.2 课题的前期思考与实践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基于提高思品课的吸引力与有效性,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个性成长的教学方式,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案例探究中、体验参与中领会知识、感悟道理。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支撑的平台,实施得当则大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但是课堂内容的多变性以及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等因素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充满着变数。必须要对这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借鉴成熟的理论及成功的案例,找到适合自身教学特点且较易操作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优化,使课堂设计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深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即培养了合作精神,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共享的能力。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促使自己有意识地“加油充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也走出了一条发现问题——课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渐进专业成长道路,为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解决的问题

3.1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效果评价等环节。

3.2 思想品德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适当。

3.3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创设不同教学内容下的合作学习情境。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1.1 结合教学案例、调查报告反思教师在思品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误区。4.1.2 认识传统的讲授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的区别及相互补充,各取所长,灵活选用的关系。

4.1.3 探索实践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汲取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精髓。

4.1.4 初步探索出构建高效思品课堂的思路与方法。4.2 研究方法

4.2.1 读书感悟法 4.2.2 反思归纳法 4.2.3 案例分析法 4.2.4 行动研究法 4.2.5 文献研究法

五、课题的研究过程

5.1 自从课题于去年6月批准立项以来,根据课题方案,合理安排时间,基本上按序时进度阅读了指定书目,且做了认真的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撰写了多篇读书心得,及时上传日志。

5.2 结合学科教学进度以及往年的教学案例,分阶段、有重点地反思课堂教学,发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得出纠正这一误区的思想理念与具体方法。

5.4根据研究的成果,积极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总结,撰写研究论文,课例及分析,认真做了中期课题总结,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进度。

5.5关注课题的进展,注重课题的研究成果结论放在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去总结,着眼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以及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及结论

经过两个学期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促使自己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完成了课题方案预定的目标,对于思品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认识误区、操作方法、评价策略等有了一定的体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影响帮助很大。

6.1 合作学习不仅是教与学的新方式,而且也是学科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一种学习习惯、一种生活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满足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需求,又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合作学习中一方面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展示,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共享思维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了同伴之间的合作技能,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

6.2 课堂上的小组自由讨论交流并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要义在合作,在很多情形下的小组讨论只是对特定问题的你争我辩,优势强势的同学往往占主导,后进生不自觉的顺从了他们的观点、态度,很难体现合作的效果。合作学习包括两个方面:自己学会了问题以及帮助他人学会了问题。小组应是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一位同学没有发言、展示,合作就不充分;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任务,合作就不成功。

6.3.1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有效运作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教师对学生的分组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表现等因素适时调整,小组之间既充满竞争,又体现合作,要学会欣赏他人,为他人喝彩。6.3.2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需要,在运用时要体现适时、适度、适当,不为合作而合作,应需要合作而合作。合作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可以是对特定问题的分析、解决,也可以是对情境的扩展与阐释等。

6.3.3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控与引导要及时、到位,鼓励学生既要大胆争辩、积极展示,又要学会倾听,分享别人的智慧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还应抓住合作学习前期的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存在的疑点,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方向、有价值,交流讨论才更有效。

6.3.4 在合作学习的展示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课堂环节不求完整,求实效,不必只让分析全面、语言表达力强的优生去展示,应留给后进生机会,鼓励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自己阐释或者自己质疑,使后进生渐渐从以往的听众和旁观者转变为主持人或参与者,树立他们的自信,提高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6.4 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及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首先,要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参与效果进行评价,让小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参与”,“人人尽责”。其次,要注重对每一个小组内后进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依据“木桶理论”,关注“短板”,使“短板”变长,才能提升整个小组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创新评价方式,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课,量化培养不出能力,提高不了觉悟。我尝试以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小组内的互评,每个人的自评,以及各小组整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打出等第作为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量化补充,如平时成绩为优,期末成绩为优,整体评价即为优甲。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使学生感到有进步就有体现,上进有动力,努力有回报。

6.5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其中一篇《和谐——高效思品课堂的润滑剂》获2011年市“创新杯”论文一等奖,对以合作促和谐,课堂出实效作了阐述;另一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获2011年市“科研杯”论文一等奖,探索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深化了对合作学习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及存疑

7.1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受到新课改的冲击与影响,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仍有价值和生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不能排斥教师的讲授,忽视传统课堂的优势,一味追求新课改的所谓“标签”,最终会得不偿失,一无所获。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应离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个人潜能,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7.2 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因此在培养学生合作技能的同时,应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以及小组间的竞争。若一味强调合作,会使部分学生形成依赖感,扼杀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7.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七

一、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设计教学导语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如何做到呢?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在讲初三思想品德课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节课时,学生们迫切地想知道什么是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喜欢探究的情境。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展现自古以来体现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如张骞出使西域、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我还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展示,创设学生自我感悟民族精神的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融入到想学这节课的内容氛围之中,激发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想听下去,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自觉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通过设疑法创设情境、通过联想法或歌曲或故事创设情境,这些方法都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逐步地进入佳境并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

二、创设平等与自由对话式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创设平等与自由对话式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平等与自由对话式的教学情境,是孔子通用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启发性。因而,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节课中的“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警句及历史典故”,我就采取了平等自由的对话方式创设情境教学,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激发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情感体验。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然后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共同完善。这种教育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参与、合作和创造。通过相互“敞开”式的对话,相互“接纳”和“相互倾诉”,能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时,能使学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并做到用实际行动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这样,就让学生获得了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师生之间也达到了相互沟通的目的。

三、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情境

时事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中考中有部分时事题,就思想品德教材来说也是融时事于其中的。在思想品德课中适时引入时政热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由于时事政治最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能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科技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爱国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适当地引入时政教育创设课堂情境。如在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框题时,我将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引入课堂教学,创设时政引入课堂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又能做到与时俱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当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适当地设疑,设置悬念,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的心理,使学生不自觉地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设疑,利用疑问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疑、不断质疑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如在讲“财产属于谁”这一课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层层深入,先出示侯跃文遗产继承案的相关材料,接着提问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呢?为什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件遗产纠纷案?……同时引导学生就自己身边的生活涉及财产问题质疑,层层深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共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在教学效果上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用心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活用,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要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真正达到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使课堂生动有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教师就应把握教材,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创设平等与自由对话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情境;适当设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8.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浅探 篇八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时政播报;小品教学;多媒体电教手段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情境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巩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内化成行为,既学习了知识,又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就情境教学谈点心得体会。

一、上课前坚持开展时政播报、讲演活动

时事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为内容广泛,时效性又强,因此不少学生会忽视掉。我就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至5分钟,让全班同学轮流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而且可以用南京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东升说新闻、孟非读报、老吴韶韶那样说出自己的看法,一定要结合教材有关观点来说。每次2人,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合作进行。

播报时我让他们进入思想品德课的情境:大的事件要像电视主持人那样叙述,如:“改革开放30年成就”“南京创建文明城”等;具体的事情可以表演小品,无论大事,还是具体的小事,都要思想品德课的名词、观点、原理来点评分析,而且角度越多越好,越有条理越好,同学们的掌声越响越好。学生积极性相当高涨,他们精心准备演讲,他们盼望思想品德課的到来,他们觉得一节课时间过得真快,他们甚至编写了好几本厚厚的班级时政演说集,我为之感动、喜悦,甚至幸福!

二、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情境教学法

(一)用好教材的短文、插图、相关链接

这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准确的教辅资料,我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

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经过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辩论,不仅可以高效地理解知识,而且也容易形成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积极进行小品教学

学生学习效果,往往与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再加上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就使学生知识认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我让学生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直接生动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

初一年级的第四课《走进青春》,我让学生带来了从小到大的照片,用投影打出来展示,让他们感到:我真的长大了,我走进人生的春天!既生动又亲切。

初三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带了《二泉映月》的音乐,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字帖给学生欣赏。

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手段开展情境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有助于很好地实施思想品德课的大德育教育教学目标。

三、课堂之外,注重创设情境去实践

在考试前夕,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编写教材知识体系图表,画出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树干、树枝、树叶,在学生的动脑又动手中整合了知识,复习了课文,培养了能力,取得不错的成绩。

9.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九

【摘要】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较多,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教学实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有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情境创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作简要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想品德教学运用生命力

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知识较多,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有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成为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课题。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的几点体会,与老师们分享并欢迎批评指正。

一、预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往往作为讲授新课之前的教学导入使用,这也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方式。预设情境,即指教师在讲述 1

某部分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媒体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求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三思想品德“新时期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教学内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了一首MTV《春天的故事》,随后给出问题 :① 1979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 ?这位老人指的是谁 ?② 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说她又是一个春天呢 ?伴随着激昂的歌曲,画面中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工厂里繁忙的生产线,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古老的中国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是何等的伟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积极发言,并进行着热烈的讨论,教师适时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理解,在情感上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且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再现情景,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视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变得形象生动而有趣味。

例如,在讲述初二的内容如“人格尊严”、“财产所有权”等内容时,教师光讲课文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们在上课时播放视频《今日说法》相

关案例片断,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汶川地震的视频资料教学使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大灾无情人有情,孩子们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并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强大与不屈,孩子们一次次地流泪,一次次的痛心,但他们也看到了一个最经得起考验、最有希望、坚不可摧的伟大民族。多难兴邦也让孩子们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观察演示,设置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曾亲眼见过的东西,学生会记忆犹新。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片,适当进行一些小实验,小操作等,能够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所以这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如讲“环境污染与破坏”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环境一旦被污染,被破坏造成的影响,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具有不可逆性,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在一杯清水中滴入墨水并加以震荡,然后想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这个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动手实验,想尽各种办法将清水与墨水分离,有的同学根据生活的经验,提议用漂白粉、食用盐、消毒液等方法来做,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我适时总结:环境正如这杯清水,一旦被污染,被破坏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你想办法改造,治理了被污染被破坏了的环境,也与从前完全不一样了。然后,我用其一张白纸进一步给学生演示,白纸就好比优美的环境,画上乱糟糟的墨迹,即使想办法擦去墨迹,白纸也已伤痕累累,这就像被污染了的环境。就这样我以直观的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创设情境,营造体验的氛围,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体验的氛围中获得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深入探索积累情感体验。

四、构建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开启学生思维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

问题情境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1)以“趣”入境——运用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兴趣;(2)以“疑”入境——设置悬疑,激活学生的思维;(3)以“情”入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现实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我们在学习“霸权主义不得人心”这部分内容而创设问题情境时,采用美国“9.11”恐怖事件材料和车臣恐怖分子利用学校开学典礼绑架人质,发生重大伤亡的惨剧的材料。同学们看完这些材料,便情不自禁地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这时我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1)今天,恐怖主义有哪些新特点?为什么它能在全球愈演愈烈?(2)是什么一直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3)我国政府对恐怖主义持什么态度呢?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明显地增强教学效果。

五、创设新奇教学情景,深入浅出,丰富课堂教学 知识源于生活,学科之间也可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我们教师可利用生活经验和各方面知识储备,科学合理地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使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故事、谚语俗语、寓言典故以及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特点的漫画等材料来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时,我引用了“吃蛋原理”这个哲理事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假如这只鸡一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条消费方案(1)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2)把鸡也杀了吃掉;(3)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一段日子,一天可以吃4个鸡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公鸡来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越来越容易。吃蛋原理中的三条消费方案,第一条虽能保持收支平衡,但生活质量不会有大的提高;第二条把鸡也杀掉,虽可供一饭之需,但只能改善一顿,此后便只能安守清贫了;惟有

第三条方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虽要忍受一时的清贫,但一段时间后,既有鸡吃,又有蛋吃,生活质量才会有大量的改善和提高。在上述三个消费方案中,选择后者,就是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如此教学,学生们均感觉新鲜有趣,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到了新奇的情境,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品尝喜悦,激发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成功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一个让学生饱尝努力探求、勤奋思考后获得知识,取得成功的情境,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使师生都能一起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例如,通过课前

5分钟时事报告、主题辩论会、政治手抄报、绿色环保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政治的信心和决心。

最后,引用柳斌督学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柳督学说:“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因此,‘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由此可见,运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情境,将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无穷的生命力。

【主要参考书目】 :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戴汝潜:《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徐晓芸:《自主创新学习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0.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篇十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精神,指导中小学校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确保我校初中部思想品德课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初中思想品德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精神,切实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育。

二、基本原则

总体原则: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立足学习领会,重在实践探究,贵在教育引导。

1、针对性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精神,结合我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在全校政治学科教师中开展十八大精神专题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实践性原则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部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为指导,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引领作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专题课为依托,探索有效方法,推广成功经验,使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落到实处。

3、实效性原则

本次活动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变革入手,扎实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十八大精神教育,不走形式,不玩花样,重在落实。

三、实施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上传教育部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到每位政治教师人手一份《建议》,同时组织政治学科教师通过教研会议、备课组会议等各种途径学习《建议》,领悟会议精神。

(二)、培训学习

以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学习,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文件,务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实践

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展示课等形式,促使全校各年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都能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建议》精神,把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操作如下:

1、以十八大精神的主要内容贯穿课堂教学

(一)知道党的十八大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六)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七)体会党对青年一代的关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2、分角度、分块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政治生活》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

(2)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3)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5)全面理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6)进一步明确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二)《文化生活》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1)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2)进一步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进一步阐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任务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4)进一步了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5)关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经济生活》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1)理解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要求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明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关要求

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抉择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关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的相关内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关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大姚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政治备课组

上一篇:xx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美丽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