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习俗礼仪知识(精选6篇)
1.西班牙习俗礼仪知识 篇一
礼仪习俗
1、握手时男对男、女对女,男女不互握。握手要有力,软弱无力的握手是不礼貌的表现。男士不宜主动向阿拉伯女士伸手。若女士先伸手,方可接受。部分阿拉伯男士会主动向外国女士握手,但若没有主动伸手,也绝无不尊重女士的意思。
2、阿拉伯人更倾向将生意伙伴视作朋友,所以,如果他们遇到紧急的家庭事务或业务状况而需要暂时离开会议桌,请您见谅,这并无不敬之意。有时阿拉伯人在会议期间接电话,因为他们认为不接来电是不礼貌的表现。
3、一场愉快的交谈往往开始于问候对方及其家人身体安康,也可谈论体育,尤其是足球。
4、阿拉伯人热情好客。若受邀去当地人家中做客,您应穿着宽松的便装, 因为阿拉伯人席地而食。进餐礼仪随主人即可。喝咖啡的时候若想续杯,可摇摇咖啡杯。请总记得使用右手接杯。
5、无论何时,请勿将脚对着阿拉伯人的脸。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任何人亮出鞋底都是一种非常失礼的行为。
6、阿拉伯人为了表示专心与人对话,会使用大量的肢体语言。阿拉伯人常以触碰他人来表示友好(但仅限同性之间)。阿拉伯人提高嗓门并非发怒,而是为了强调某个观点。
7、阿拉伯人用右手拾物、接物。左手由于在宗教礼仪中用来小净,虽然现在此习俗已逐渐淡化,但左手仍是被视为不洁的。若依自身礼节双手递物、接物,也没问题。
8、与他人同在电梯或门口时,阿拉伯人会让自己右侧的人先走。对于贵宾,阿拉伯人还会与其调换位置,将贵宾置于右侧的位置。举行商务会议时,我们也会确定宾客被安排在我们的右边。
饮食习惯
首先,因为迪拜的大部分的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所以迪拜的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穆斯林,所以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而且这里不单单只有伊斯兰教的信徒,还有一些其他的总教教徒。
走在迪拜这个城市,你会发现这里的沙漠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这里看到的海边的美景,也是在其他的地方所体会不到的呢。到了迪拜,一定不能够错过当地的美食,迪拜的小吃跟它的风景一样,都十分具有当地的特色,所以到了这里,一定要好好品尝一番。走在迪拜的街头,你会经常看到一种大饼,或许你会想,不就是一张大饼吗?在哪里买不到没有什么稀奇的,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就错了。
这里的大饼一般都是肉馅的,选用的肉一般都是羊肉或者是鸡肉,这些肉经过了特别的腌制以后,跟着饼一起慢慢的烤熟,吃到嘴里,不但能品尝到独特的肉香而且就是外面的面香也能够尝的到。如果在吃的时候再搭配上一种当地的秘制蘸料,那迟到嘴里更是美味。当然,你也可以搭配一些当地的小菜,味道亚视十分不错的,而且这宗食物不但好吃,而且还很便宜。
到了迪拜,一定不能够错过这里的烧烤,要知道迪拜的烧烤可是很出名的。而且在吃烧烤的时候,还可以搭配着一些蔬菜和水果,别有一番风味。在迪拜还有一种三角形的小吃,里面的馅料有的是肉的,也有的是蔬菜的,品尝一下味道也是很不错的,而且价格也很合理。因为迪拜的穆斯林很多,所以是不吃猪肉的,不过如果想吃的话在市场上也能够买得到。如果是在迪拜的斋月去旅游的话,要注意太阳落山以后不能在大街上喝水和吃东西。
迪拜的很多居民都习惯坐在地上吃饭,而且有的是用手抓着吃饭,所以如果去当地的居民家里作客一定要注意哦。
基本礼仪
.着装应该得体
衣服上不能印有寓意不美好的图案,例如骷髅、人像等。女士要穿着得体,上衣最好有袖子,领口不要太低,短裤和裙子最好过膝,不可穿露背、露肚、露膝、紧身、透明的衣服;男士不可在公共场合穿短裤或光膀子。
游客前往清真寺参观,着装更是要求特别严格。男士需穿着长裤,女士需穿着遮盖到脚面的长裤或长裙,切勿穿着紧身衣服、紧身裤。男士女士上身均不可穿着无袖、背心或透明、半透明服装。女士还需要自备头巾,进入清真寺参观时需将头发及颈部全部包裹住,头巾的不可以透明或蕾丝材质。
迎接客人,起立以示欢迎
有新客人到来时,应该站起来迎接新的客人,特别是年长的、地位更高的人,这是很重要的礼仪。通常,老年人应该首先受到欢迎,男性也应该站起来迎接女客人的到来。
见面握手的礼仪
见面握手问好是最为平常的礼仪之一,在穆斯林国家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可用左手与人握手,递送东西也不用左手。大多数情况下,男性和女性之间并不会握手问候,女性也不会主动为之。
2.阿富汗习俗礼仪知识 篇二
阿富汗热情好客,很讲礼貌,不论是在何处,只要碰到亲友、来访者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能热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礼。他们的见面礼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点几下头,并说“真主保佑您”(和回族“拿手”一样)。交往时要自然、热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注意力集中。阿富汗人传统保守,所以,举止拘谨。与人交谈和交往时,都不抽烟,也不给对方敬烟。他们在平时交谈时,最喜欢的话题是生意场上的轶闻趣事,对旅游中的景致、文化古迹也很感兴趣。
有哪些礼仪
1.相见礼仪
阿富汗属于多民族国家,虽然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尽相同,但是都能友好相处,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很热情好客,很讲礼貌,不论是在何处,只要碰到亲友、来访者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能热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礼。他们的见面礼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点几下头,并说“真主保佑您”。交往时要自然、热情,交谈时要语气温和,注意力集中。
在阿富汗见到不认识的女士千万不能主动去交谈,即使是认识的女性,男士也不能主动伸出手去与其握手。妇女们更不能与不认识的男士去交往。男士不能为女士让座、帮扶等,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女士不能走在男人前面。要求女士要文静、谦和,不要大声谈笑和说话。
2.仪态礼仪
阿富汗人热情,但又很传统保守,所以,举止拘谨。与人交谈和交往时,都不抽烟,也不给对方敬烟。他们在平时交谈时,最喜欢的话题是生意场上的轶闻趣事,对旅游中的景致、文化古迹也很感兴趣。
3.服饰礼仪
不同的服饰、打扮,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阿富汗至今还遗留着这个过去的痕迹。例如,一看到西装革履,留小胡子,有的还戴着羊皮帽子,特别是冬天,这些人不是政府官员,就是知识分子。现在一些有钱的商人也学着如此打扮着装起来,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老百姓,则多是头上缠头巾,穿着条子大褂,上了年纪的人还留着大胡子,有的还穿着厚的皮鞋。
过去,妇女们要头戴面纱,身穿绣花的并带有各种颜色的服装。现在,妇女们的面纱不用戴了。2001年阿富汗成立了新的临时政府以后,政策开放度加大,西方的好多东西逐渐引进阿富汗,妇女也得到了解放。从服饰上来说,妇女们已经有不少穿西式女装,特别是年轻女士穿得更多。有些姑娘们喜欢传统的红衣服,金线刺绣,非常鲜艳好看。很多女性喜欢手镯及其他装饰品。有的小伙子,特别是游牧民的年轻人,经常穿长衫,衫上还有各种图案,裤子很肥大,头上有头巾。
4.饮食礼仪
阿富汗虽然畜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很多,但人们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常吃的有小麦、玉米面及其豆类和各种杂粮。他们很喜欢油性较大的食物,所以吃肉以肥为好,喜欢吃牛肉、羊肉。一般情况下的待客方式必定有羊肉,如果是贵客来到,就用烤全羊款待。他们最喜欢吃的一种菜肴叫“舒尔包”,把切好的羊肉和作料一起放在砂锅里炖至快熟时,放上胡萝卜、扁豆、葡萄干、香菜、西红柿等一齐再用温火煮至全熟,营养丰富,味道十分美好。用此来招待客人也算是上品。
喝茶是阿富汗人偏爱的嗜好,无论贫富、老幼、男女都不能离开茶,特别是夏天,喝茶更是人人为之。有一种叫“无籽葡萄茶”,非常的香美,是招待客人的精品。在礼仪上,他们有喝三杯茶的讲究。所以,在阿富汗必须按照此礼仪办事。第一杯茶是解渴,第二杯茶是友好表示.第三杯茶是礼节。只要是夏天就可以喝完三杯,其他时候也尽可能照礼仪办事。如果有特殊情况,实在不能喝了,就用双手在杯口按一下或盖住杯口一小会儿,表示敬意就可以了,与喝了的效果是一样的。
5.婚丧喜庆礼仪
在婚姻方面,阿富汗人几乎全是包办婚姻,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从来不让接触,连看都没看过一眼。只有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开始只能从镜子里窥视到对方的面容,因为,他们的结婚仪式是,在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用头巾罩住脸,不准揭开。到婚礼开始时,一对新人并肩而坐,前面放一块镜子,新人头上都有一块布盖住眼睛,只能偷偷地从缝隙间看到对方,然后两人一齐背诵《古兰经》,表示二人在真主面前结为永不分离的伴侣。礼毕,新郎要将新娘领到灶前吃甜食,表示新娘从此刻开始成为家里新的一员。
阿富汗人的家庭稳定,反对离婚,是伊斯兰教的规定,他们遵守得很严格。
他们的丧事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办,大致程序和其他穆斯林的人们一样。
6.旅游礼仪
阿富汗的旅游资源丰富,例如喀布尔是古代东西方的贸易中心,现在存有很多名胜古迹,古老的宝塔、墓碑、城堡、清真寺,有些是很著名的,像沙希杜沙姆施拉寺、巴碑尔大理石陵墓等。坎大哈虽然地势高,却是一块绿洲,水果丰富,清真寺有180多座,手工毯子非常好。赫拉特的历史更悠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有“中亚粮仓”之称,是古代中亚文化艺术中心,至今保留着很多遗址,是中外旅游者喜欢的地方。巴来安地处谷地,兴都库什山和巴巴库赫山为其营造出一片美丽的风光山色。还有佛教圣地巴米扬等著名旅游胜地。前几年,塔利班把大佛摧毁,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制造了障碍。但是,这种无理非礼的行为,必然以其垮台遗臭万年。
习俗与禁忌
主要习俗
阿富汗9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观念很浓厚,小孩从小就跟父母学习宗教礼拜,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干什么,每天5次礼拜,不能少,一到时间,工人、农民、学生、商人、赶路的人、干部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进行礼拜,连武装警卫人员也不例外。
阿富汗妇女除自己的丈夫外,不准与任何男性交往,外出时要戴上头巾和面纱。在家里男子是家长,但从不干家务,工作之余,去清真寺、商场、茶馆等。他们是几代人同居,兄弟之间不分家,父母在,则是一家之主,父母去世,长子自然是继承家长。
阿富汗人除了每年要过很多宗教节日外,还有一个最隆重的瑙尔斯节,这是传统的波斯历法中的1月1日,现在一般称阿富法历法,是他们的新年,也是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国家规定全国放假15天,人们打扮漂亮后,走亲串友,还有各种体育、文娱活动,他们最喜欢跳阿坦舞,叼羊活动,很多穆斯林要去阿里巴德圣地去朝拜。最高潮是春耕仪式,因为每年的3月21~23日是此节日,所以,到节日最后举行春耕仪式,非常隆重,当地最高长官、知名人士都要参加,领大家破土耕种,纪念“祖先亚当”。此前还有赛马演唱会、舞蹈会等活动。
国庆节和独立日,主要是群众集会、游行等政治性的活动。
主要禁忌
3.西班牙餐饮礼仪 篇三
西班牙饭菜种类丰富,做法考究,绝大多数到西班牙旅行的中国人均能接受西班牙饭菜。西班牙盛产蔬菜、水果、海产品及牛羊肉,而且质量上层。到西班牙餐馆就餐,不妨点一些当地的特产,如海鱼、海鲜、烤羊肉、烤羊排、烤羊腿、烤牛排、烧牛尾、海鲜饭等。当然,一定不要忘记在点主菜前点几道地道的当地风味小吃:火腿、奶酪、香肠、土豆蛋饼、炸小鱼、炸鱿鱼圈等。吃西班牙大餐时,当然少不了西班牙产的葡萄酒,如干红葡萄酒、白葡萄酒、雪利酒、白兰地及用水果酿制的餐后酒。
西班牙的吃饭时间与中国的吃饭时间相比有很大差异。早餐时间一般在7:00-8:00之间,主要以果汁、咖啡、饼干、面点等为主。午餐时间一般在13:00—15:30 之间,饭前一般喝些开胃酒,佐以干果、火腿、奶酪、土豆蛋饼、炸小鱼等,午餐头盘一般为蔬菜或汤类,主菜为鱼或肉,甜点之后,西班牙人有在饭后吸雪茄和喝餐后酒的习惯。晚餐时间一般在20:30—23:00之间,有的餐馆21:00才对外营业。晚餐与午餐相比要清淡一些,但也非常丰盛。此外,一些西班牙人在 10:30-11:00之间和在18:00左右有吃点心的习惯。
如果在餐馆宴请外方,一定要先于客人到达餐馆。如果外方邀请中方人员到家中或餐馆就餐,建议晚到5-10分钟,切记一定不要提前到达。
如果在宴请场合出现失仪或意外,会被对方看作没有教养,往往会影响今后的合作。因此,用餐礼仪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听从主人安排桌次和座位。如果邻座是女士,一定要协助对方先入座,尽可能与同桌的人(特别是邻座)交谈。在西班牙,大部分开胃小吃或头盘菜(如火腿、奶酪、虾等)均可直接用手取食。在吃西餐时,可能会出现不知如何食用饭菜的情况,切记不要着急,可以先等西班牙人开始用餐,然后模仿对方即可。如遇到打翻酒水或其他意外情况,一定不要着急,服务员会帮助你处理,但要向左右两边的人说起“对不起”。喝汤时一定不要出声;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剔牙时,用手或餐巾遮口。宴请结束时,一定不要忘记向主人表示感谢。
西班牙人在用餐期间有敬酒的习惯,特别是在正式的宴会上主客双方还要发表祝酒辞。在宴会上,主人或客人致祝酒词时,其他人一定要肃静。西班牙人在餐桌上一般不劝酒,因此一定不要将国内劝酒的习惯带到国外。敬酒时,一般说“干杯”(西班牙语为“Salud”),碰一下酒杯并象征性地喝一点。喝葡萄酒时,要慢慢喝,尽量不要一饮而尽。
西班牙人有什么禁忌
1 关于数字
像在香港、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人们普遍都对“4"很反感,或许是因为“4”同“死”谐音吧。荷兰人对“6”比较忌讳。因为在他们的习惯中,色情电话号码都有6,所以基本上6就是色情的代名词
而在西班牙呢,跟许多欧美国家一样,人们对“13”都不能说是不喜欢,简直是很讨厌呢。那人们为什么对“13”这么深恶痛绝呢?这里流传着这样两种说法:其一,按照古罗马的迷信说法,12组巫婆会在每月的13号夜晚举行狂欢会,第13个到来的是魔鬼,它会在宴会高潮时出现,给人们带来灾难;其二,背叛耶稣的犹大是最后晚餐的第13位客人。人们对13的恐惧持续至今,很多高楼没有第13层,很多机场漏过了第13扇门,医院和旅馆通常没有13号房间(为规避13,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街道,门牌号12和14之间是12.5)。所以,如果去西班牙,一定要注意避免跟“13” 有关的东西,比如不要挑在这一天拜访朋友或是送人家礼物哦!
2关于聊天
政治、宗教、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敏感话题,相信大家都不会在初次见面时讨论这些话题。在哥斯达黎加,你千万不要跟人随便谈论市场投资,金钱或跟金融有关的话题。“你薪水有多少啊?”这个问题在克罗地亚、德国、美国等国家是大忌。
我们都知道西班牙是一个性格开朗的民族。他们喜欢聊天,话题涉及范围广泛,既可议论政治,又可大谈斗牛,既可议论生活琐事,又可高谈艺术文学。但绝对不要对斗牛活动有任何非议,如果你对情况不了解,最好不要对斗牛活动发表意见,因为斗牛可是西班牙多年来留下来的民族习俗,神圣不可侵犯;西班牙人是比较喜欢谈论政治,但是千万不要把当地的政治和别的国家的政治相比较;还有,尽量不要在他们面前谈工作,家庭和宗教(跟任何人对话的黄金法则就是,投其所好,要知道,他们喜欢谈旅行,体育这些比较轻松的话题)。此外,西班牙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一般不能询问别人年龄、收入、婚否等比较私人的问题。我们中国人若在路上偶遇朋友,出口第一句往往是,“你干嘛去啊”,在西班牙,打听人家到何处去、去干什么,一般来说,都是不被允许的。
3 关于“扇语”
任何国度都会有由其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比如,在西班牙,扇子是西班牙妇女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的媒介物,她们用扇子做出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不便说出口的话,这些统称为“扇语”。当女士们打开扇子,遮起下半部脸时,这表明她在问你:“你喜欢我吗?”,或者说:“我爱你”。如果女士们不停地扇扇子,那意思是:“请离开我”。扇子在女士手里一会打开,-会合上,那是说;“我非常想念你”。如果她把扇子在手中翻来翻去,那是在告诉你:“你太讨厌了”。如果她把扇子收起来,那意思是:“你这个人不值得一爱”。如果她把扇子扔在桌子上,那表明:“我不喜欢你,我爱的是别人。”女士在男友面前打开扇子支着下巴,意思是“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女士,如果不了解扇语,最好不要使用扇子,否则可能会闹出许多笑话。男士当然也要多加注意了,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知识欠缺而错过了一段异国的艳遇哦!
4 关于拜访
拜访亲朋好友,可以增进感情与友情,因而这件事在全世界都是被认可的。在我们国家,一般比较随意,不提前打招呼就可以去亲友家登门拜访,只要你确定主人在家就好。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去拜访,绝不会两手空空,去的时候都会带些礼物,以表礼貌。
而在西班牙做客,无论是熟人、朋友、亲属之间,都须事先约定,如不经事先打招呼就贸然到主人家或办公室是一种失礼行为。此外,西班牙有一种晚睡晚起的习惯,若去拜访,最好在上午10时后和下午2时后拜访为宜。拜访时所带礼物也是自己掂量,很随意,一瓶葡萄酒,一盒点心,或送一束鲜花都可以。在西班牙,不要像在国内凡事“争个早”,来得太早会使主人措手不及,可以稍微来的晚个10到15分钟(但不能迟到很久,让别人都在等你,这样很没有礼貌,很是失礼)。
5 关于送花
在人际交流中,赠送鲜花是表示友好友善的礼节,送花能增进友谊,但是送花绝非就将鲜花送到对方手中这么简单,送花是一项生活的艺术,也需注意文化风俗。在国外,给中年人送花不要送小朵,意味着他们不成熟;在印度和欧洲国家,玫瑰和白色百合花,是送死者的虔诚悼念品;日本人讨厌莲花,认为莲花是人死后的那个世界用的花。送菊花给日本人的话,只能送品种只有15片花瓣的。
4.西班牙习俗礼仪知识 篇四
阿曼,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全称阿曼苏丹国The Sultanate of Oman,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通道——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陕。东南临阿拉伯海,依山傍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波斯湾沿岸各产油国所输出的石油,占世界市场的60%,其中大部分经过这条海陕输出。阿曼全国面积30.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600公里。阿曼一词意为“宁静的土地”。
阿曼全国人口765万,居民几乎都是阿拉伯人。他们还保留着氏族部落关系的残余。在国内有100多个部落,每个部落由谢赫(长老)掌握宗教与世俗权力。外国人占居民总数的10%。其中有俾路支人、伊朗人、印度人、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人等。大部分外国人居住在马斯咯特等城市和港口。绝大多数(约占99%)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以上属伊巴德教派。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阿曼人大都会讲英语。首都马斯喀绔(Muscat),扼守印度洋通往波斯湾的门户,在1970年以前,城市街道狭窄,房屋简陋,现已建设成为海湾地区引人注目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古代中国和阿曼贸易的重要港口。
17世纪中,推翻葡萄牙统治建立王朝,18世纪末,英国侵入成为阿曼的实际统治者。19,阿曼分为马斯喀特苏丹国和阿曼伊斯兰教长国两部分。1955年马斯喀特苏丹国攻陷阿曼伊斯兰教长国。1970年8月改国名为阿曼苏丹国。现政府为君主专制,由世袭之苏丹统治。无宪法、无政党。设有国民参政会。1951年与英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结束英国的控制。1982年与南也门签订关系正常化协定。阿曼不课征所得税、食品税,主要财源依赖石油收入。1978年5月25日与我国建交。我国和阿曼自古就有交往。公元8世纪,阿曼航海家艾布·阿比达曾远航到我国广州,明朝郑和曾率船队,两度访问阿曼。
阿曼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考古学家认为,早在公元之前40,阿曼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阿曼的铜器非常有名,畅销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公元7~15世纪,阿曼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西到非洲,东到中国。
阿曼大约有70%的居民从事农业,最重要的作物是椰枣,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的一半左右。椰枣树用途很广,它的果实是阿拉伯人的主食。枣仁压碎以后,可以做家畜的饲料。阿曼的游牧居民和山区居民,喂养山羊、绵羊和骆驼,沿海水域的渔业资源相当丰富。阿拉伯纯种马与阿曼骆驼闻名于世。还出产红、白两色的棉花和玫瑰花、茉莉花等香科。在当前阿曼的经济收入中,新兴的石油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政府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石油,阿曼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8亿吨以上。
阿曼多山与沙漠,生活条件十分艰若,因此,牛、马、羊、驴与骆驼便成了这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阿曼人爱牛如命。阿曼男子喜欢身佩饰刀,如果男子不佩刀,会被视为有失体面。按照阿曼的商务礼俗,冬天访问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会政府官员及大公司须先订约会。此地商界气氛和其他中东国家类似——彬彬有礼及耐心等待是秘诀,个人之间的情谊非常重要。销售姿态必须低。千万别派驻在沙特阿拉伯或其他邻国的商务代表到阿曼去淡生意,对方希望直接和你(制造商)谈判。
阿曼人的商业习惯,重要事项要写成书面材料,最好以电报、直通电话加以确认。做不到的事情要明白地表示“不”。然而,尽管事先没有约会就前去拜访,也可堂而皇之地请求面谈。握手时要城恳、有感情。此时可以勾腕搭肩以表热诚(只限于男性的场合)。谈话时目光不要左顾右盼。在当地讨价还价很盛行,他们的商情来源很多。一旦签了代理合约之后,就不要轻易地中止,这一点要注意,还须注意,代理合约若不到工商会议所、工商部去登记的话,有时就没效力。端出阿拉伯咖啡来请客时,一定要接受,用右手持杯一口一口慢慢地喝,不要的时候则左右摇手示意。若不了解这点的话,他们会一直站在那里一个劲地继续为你倒咖啡。
阿曼人的禁忌,用餐时不要用左手,在别人面前,不要用食指或中指比划。注意,和女性交谈、亲近女性、或拍摄女性照片都不行。在当地,砍伐树木也在禁止之列。在斋戒期间,不要在众人面前吃东西或袖嫡。不能在伊斯兰教寺院里照相。不要赞美女性或她们的装饰品。不能吃猪肉。不要持有以色列产品或赞扬以色列。他们对水的价值观念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耍提及地下泉水的卫生问题。
到阿曼商务旅行注意,对所携带行李的检查相当严格。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50支,或烟草0.25膀,禁止携入任何酒类。不能携有任何淫秽杂志、黄色书刊入境。无任何货币管制。在吃及娱乐方面由于宗教的影响,都极其有限,对这些生活方面的东西事先心理上要有所准备。到内陆去旅行时,要准备车辆,充分准备食物、饮水。只能饮瓶装水,蔬菜、水果务必洗干净。须注射天花及霍乱预防针才能入境。
夏季时,强烈阳光直射,最好准备帽子。眼镜框最好不要用金属制的,容易传热。阿曼气候炎热、干旱,受热带气团的控制,大部分地区属于酷热干旱的沙漠气候。白天酷热,夜间相当凉爽,降水极少,是世界上少有的干旱国家之一,水贵如油,当地人不用鞋拨子,因为他们只穿便鞋,冬季有虐蚊,要准备一点药物,身体状况不佳时,最好暂且不要去那里。
5.孝感礼仪习俗 篇五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曾祖父母);爹爹、婆婆(祖父母);家爹、家婆(外祖父母);伯伯、姆妈(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父亲的弟、媳);伯爷(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母亲的弟弟),舅妈(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6.丹麦的习俗礼仪 篇六
服饰礼仪
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裤的游客。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喜丧礼仪
丹麦政府注重对国民普及性教育,全国各类学校都开设有性知识的课程。男女青年感情外露,交往非常自由,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丹麦发罗群岛的渔民有过捕豚节的习俗,当地人去世后,有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信奉路德教的人按传统的宗教仪式举行葬礼。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6月至9月当地的商人多休假;另外,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时或9时到下午4时;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最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丹麦人善于推销;所以,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旅游礼仪丹麦旅游业发达,它有服务周到的民航客机飞往世界名地,国内有旅游专用机,在丹麦,自行车是与汽车同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国有300多万辆自行车,这是丹麦不同于其它欧洲国家的特色之一,坐出租车不必付小费。
主要禁忌
丹麦人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忌讳有人打扰他们,找他们谈公事,他们不喜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话题,也不喜欢别人打听有关他们的私事。篇二:丹麦礼仪与禁忌
丹麦礼仪与禁忌
一、主要节假日及简介节日日期备注新年元旦 1月1日在新年前夜,丹人喜欢在自家门前燃放烟花,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忏悔节 2月底过去这是宗教斋戒期的前夜,现在是孩子们盛装打扮的一个狂欢节日。复活节 3月底或4月初纪念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现在,丹人多利用此假期外出滑雪或旅游。国庆日 4月16日 4月16日是丹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生日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人们会以集会形式进行休闲娱乐和演讲活动宪法日 6月5日 1849年6月5日,丹颁布第一部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圣诞节 12月25日圣诞节期间,几乎所有公共营业场所关门。部分宗教节日 5-6月期间夏季到来后,丹有一系列宗教节日。如祈祷日,即复活节后的第四个星期五,这是丹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它把不同的宗教节日集中在这一天。接着是 耶稣升天日,即复活节40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然后是降灵节,即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开始于6月份。
二、常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起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非有意疏远对方。丹麦人喜欢以鲜花作为礼物,特别是用3、4朵康乃馨,代表感谢的意思。给客人送黄色的花,给出门旅行的人送红色的花。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一般行握手礼,注意着装整齐,通常着西装。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晚礼服。日常生活中衣着较随意。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土豆等为主,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人喜欢喝酒,聚会时有时会指定一人为司机,此人滴酒不沾,其他人则可开怀畅饮。
三、主要禁忌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不大声说话,在餐厅、公共汽车或者火车站候车室里,甚至在通电话时,都放低声音,不大声喧哗。
应邀到私人家中做客,应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一般还应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或巧克力、酒等作为礼物。在餐桌上,丹麦人敬酒有许多规矩。客人不应先敬酒,要等主人敬酒后才能敬酒。另外,主人没说“请”之前,任何人不应碰酒杯和刀叉。
版权声明:本文系万国通根据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内容编辑、整理、汇编而成,目的是使签证申请人获得准确、详细的签证信息。万国通尽量保持文件内容与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资料的一致性。篇三: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回应与变革——丹麦、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各国都把绿色经济作为维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丹麦和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回应绿色经济引发的变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丹麦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应该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完善资格认证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的联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回应 变革 绿色经济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必须面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威胁: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绿色经济”由此产生,并正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以开辟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绿色经济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罕见的。”[1]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对职业教育将产生直接影响。丹麦、德国职业教育在回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颇多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绿色”发展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绿色”职业与技能需求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发布《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保护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但是对什么是绿色经济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2]。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3](一)“绿色”职业
“绿色经济”首先表现在对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生态化改造上。在经济领域和劳动力市场发生绿色转变的过程中,会引起原有工作的绿色化和一些工作的绿色重组,还会产生新的绿色职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国际工会联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的联合报告《绿色工作:朝向低碳世界的可持续工作》中,将“绿色职业”定义为减轻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威胁而存在的如农业、制造业、科研、管理及服务行业等职业。[4]绿色经济包含能够提供以下五类产品或服务的工业:(1)保护农业和自然资源;(2)清洁运输和燃料;
(3)高效的能源利用率;(4)污染的预防和生态化处理;(5)可再生能源的生产。[5]unep认为绿色经济主要包括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八个领域。(二)“绿色”技能
“绿色”对于职业和技能而言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区隔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逐渐重视资源效益问题,“绿色职业”和现有职业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国际经验显示,“绿色职业”的基础能力同样适用于现存职业中,不存在全新的“绿色技能”[6]。
欧洲大陆正在面临技能基础的结构性缺失,主要体现在管理技能和职业专项技术技能方面,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欧洲绿色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但欧洲各国经过研究已普遍达成共识:绿色经济所需要的技能几乎没有新创造的。“绿色职业”通常拥有相关的技能基础,因此,需要做的不过是将相关专业能力进行更新(topping-up),如向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提供新概念和新实践的培训,以使他们适应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更新绿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更新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即包括在所有职业都适用的诸如领导、商业沟通与管理等以及通用的绿色通用能力(green generic skill),如理解新的环境立法、改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丹麦、德国职业教育的变革(一)绿色经济背景下丹麦职业教育的重组
1.丹麦政府的绿色战略。丹麦政府的战略焦点是实现“绿色增长”,在发展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努力缓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丹麦政府出台一系列法令以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这反映在政府的气候和能源政策上:能源协议(2008-11)和为了社会调查投资“调查2015”而制定的长期优先调查议程。[6] 丹麦将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于风能、生物量和生物气的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主要集中于运输、建设和翻新原有建筑物,能源技术和洁净方案,减少工业部门和运输(例如推销环保车)、楼宇建筑和建造业(如2009年致力于减少建筑能耗的战略)的温室气体排放。[6] 2.丹麦职业教育的持续重组。“丹麦远离危机”战略,由丹麦经济增长委员会提出,通过进一步开发绿色技术来创造就业机会,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继续培训方面进行整体变革,把绿色元素整合进不同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1)将绿色职业元素渗透到职业课程中。丹麦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同职业逐步绿化的适应性课程。多年来,各种初级职业教育培训、继续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学院课程都在根据绿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调整,根据具体的职业资格开发具体的绿色职业胜任力目标。绿色职业元素包括:能源生成和能源再用、废物管理、建设、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和农艺。(2)调整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目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目标已经被建议修改,包括汽车机械工、电工、供货技术员、冷却技术员、塑料技术员、金属技术员、加工技术员、风能技术员、工业技术员、工业操作员、工业电工、电工/电气技师、自动化技师等。(3)与企业联合完善职业资格。在教育培训系统和产业部门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共同商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来完善现有的职业资格,或者增加新的职业资格。如:为了应对风力发电机的技术需求,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部门合作开发了一个新的高中职业培训项目,由此开发担任熟练风轮机操作员的新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4所职业学院中实施,第一批毕业生将在2011-2012进入就业市场。(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德国“双元制”的变革
1.德国能源战略。为解决自身资源不足带来的困扰,进入二十一世纪,德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吸引大量资金的投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经过10年的发展,德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9月28日,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其面向2050年的能源总体发展战略——《能源规划——环境友好、可靠与廉价的能源供应》,将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和生物质能)作为德国未来能源消费供应的主体,并提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可再生能源时代将很快到来,其价格将变得更加廉价和可接受。德国将能源再生与持续供应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战略。[7] 2.德国“双元制”的变革。考虑到主流的工业、商业和生态产业日益增长的绿色方面的技能需求,双元制培训项目主要运用“整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以增强技术人员工作的灵活性,而不是创造全新的绿色职业。绿色技术的应用和非环境职业中更高绿色标准的实施,将会对员工的“绿色胜任力”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1)更新“双元制”培训职业。德国双元制培训项目会根据新的或现代化的职业变革进行相应调整。在1996年和2009年间,共创设了82个培训职业,219个培训职业实现现代化。2002年新增了4个“绿色”的双元制培训职业:回收和废物管理技术员,给水工程技术员,污水工程技术员,管道、下水道和工业服务技术员。(2)将绿色要求整合到双元制培训中。根据初级职业培训法规,要求将环境保护等绿色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进现有培训项目中,双元制呈现出明显的“绿色化”趋势。在现有培训项目基础上,增加适用于绿色系统的培训内容,以适应绿色技术应用的要求,例如针对传统的供暖和空调技师,提供相应的继续培训内容,以培养太阳能安装技术人员;双元制培训还将持续加强工作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以保证绿色在所有工作阶段的实施和内化。宝马公司开发的“绿色”整合训练模块,与双元制和劳动力市场联系紧密,获得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颁发的2009创新奖。
三、我国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回应与变革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辟专篇阐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实现这一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将在提升亿万劳动者素质、培养绿色环保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回应绿色经济带来的技能挑战时做出的共同回应,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既包括一般的通用能力,也包括绿色通用能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我们在培养学生一般通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绿色通用能力。一般通用技能需要策略/领导能力,适应性/转移性,系统分析(首要设计),整体分析,风险分析,协调能力和开拓精神。绿色经济需要绿色通用的能力:持久材料的知识,相关的传统技能,“碳脚印刷”的技能,环境影响评价技能和科学知识。[8]这些技能的要求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有关不同来源的跨学科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管理和提供可再生能源实施项目的咨询服务的能力。(二)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绿色经济的到来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没有紧随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导致许多部门缺乏技术人才。比如,可再生资源产业正遭受合格工人的短缺,可再生资源部门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技能工人,这些工人需要拥有技能咨询、沟通技巧。因此,职业教育要根据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的不同,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设置各种专业或学科。
(三)更新职业教育课程
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要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课程,而涉及环境保护的继续职业培训课程的内容是不充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课程,更要开发与环境相关的新的课程。只有持续更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培训能力和提供学生接受更高学位的机会,这将使他们能够在选择的职业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四)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随着绿色经济的逐步发展,一些国家认识到了改善既有的教育培训能力和资格认证体系,以应对环境驱动技能需求的必要性,对改善既有的教育培训能力和资格认证体系的特别关注倾向于职业教育和培训,而不是继续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国的资格认证体系比较混乱,关于绿色经济的认证体系还有待开发。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并加以完善,还要开发新的任职资格。(五)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的联系
绿色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许多传统产业的绿色重组并且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重组和新兴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德国到2020年环保方面会增加5万个额外工作岗位,到2030年会增长到8万个额外工作岗位。为了满足岗位人员的需求,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双重学徒制培训项目和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灵活地应对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我国,产业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缺位的,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机构和机制,并通过政策法规来保障其运行。
【西班牙习俗礼仪知识】推荐阅读:
西班牙留学的饮食知识介绍09-09
各国礼仪习俗10-26
印度的习俗礼仪06-22
中国民间交际礼仪习俗08-02
新疆节日习俗礼仪09-27
澳大利亚的习俗礼仪08-10
西班牙远距离大学09-07
西班牙投资移民居留签证介绍09-11
西班牙留学申请需具备哪些条件09-27
2021最新西班牙留学艺术奖学金申请要求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