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听课感悟

2024-09-09

科学听课感悟(精选12篇)

1.科学听课感悟 篇一

听课感悟

近段时间学校在举行学科德育一体化活动。我也有幸去听了我们政治科组老师的课。

在讲课中,案例典型、材料丰富、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特点。这是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这一特点效果更为明显和增强。用丰富、典型、有震撼力的案例、图片、材料、数据等来创设情境,确实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天地,使教学鲜活和生动起来,但是,我们平时上课,大多数老师不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何体现信息量丰富的这一特点呢!就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办法,通过多种方式,把案例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学案、时事小报、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课上同学列举、教师举例、资料收集„„等,尽可能地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并与教材的理论观点相衔接。当然,教师一定要掌控、引导学生围绕内容主题有所选择,不能让过多的信息量冲淡了主题的教学。

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贴近学生”。课堂教学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这“三贴近”中,贴近学生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特别是贴近学生熟悉的事例,要充分讨论,深入剖析,形成共识,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例如,这次观摩教学中,一些老师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到的“韩流”现象、“星座”幸

“大灰狼和喜羊羊”当选“五个一”工程的最佳作品等事例,都处理的有点简单。这些现象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非常感兴趣的事情,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众多学生的热议,而老师却轻易地一带而过,如果抓住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定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有两个基本的思路。一是先讲理论知识,讲清楚知识点的规范,然后再举例说明,让学生从事例中分辨和证明,这是演绎思维的方法。二是先列举生活现象,设置情境问题,由学生讨论探究,解决情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用理论观点和知识点作支撑,最后概括归纳出理论观点,这是归纳推理的方法。现在来看,第二个基本思路,更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它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观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理论思考和升华,并对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因此,应提倡第二个思路,即通过情境探究获得知识的路子。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不可能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活动分的这么清,只要教师确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讲解时间的长短,都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2.科学听课感悟 篇二

中学生物学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高中毕业5年、10年或更长时间后,学生所留下的生物学教育烙印还有多深?中学生物学有哪些特殊的教育价值?这需要每位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思考并做出回答,因为这关系到中学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关乎人才培养的规格等。作为胡玉华工作室的学员,笔者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后,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生物学中的那些“理”

“老师,我怎么感觉生物这门课像文科,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这是笔者刚接手的部分高三学生的倾诉。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浮于具体的事实、琐碎的知识点上,说事明理无法做到入木三分,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建立相应的核心概念,领悟其中的学科观点,学生自然会觉得生物学只是大量知识的简单堆积,学习方式也就只能靠机械记忆。

生物学有自己的道理,教师教学时自然要讲理。那么,哪些是生物科学教育中必须让学生知晓的“理”?笔者在反复研读朱正威先生所著《我与中学生物科学教育》一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将生物学中的那些“理”,归纳如下。

第一,生命的活动在于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及相互作用。尽管在元素水平上,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没有生命所特有的元素。但是在分子水平上,蛋白质、DNA、RNA等大分子是生命所特有的,称为生物大分子。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遗传信息才能从DNA流向RNA再到蛋白质,细胞的生命活动才能展现出来。

第二,生命活动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中,物质不仅是构建细胞等生命系统的“结构材料”,也是能量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能量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而信息则是调控生命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不可或缺的信号分子。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到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再到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成熟,无不依赖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位一体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不同结构层次的生命系统具有共同的属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均属于不同结构层次的生命系统。不同尺度下的生命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完成不同的功能,但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又都具有共同的属性。

首先,开放性。任何生命系统都时刻与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见图1),以维持自身的有序状态和正常的生命活动。

其次,自主性。生命的自主性表现在生命系统的新陈代谢是靠自我完成的。它不断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用以构造自己;同时又不断分解自身的成分,释放能量,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这种自我完成的新陈代谢,即自我更新,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结束。

最后,适应性(稳态)。生命的适应性在于生命系统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使之随机应变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稳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稳态等基本属性,而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无一例外地依靠系统内部的反馈调节机制。

二、凸显理解的质而非信息的量

从知识教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物学教学追求的应是理解的“质”,而非信息的“量”。即教师要遵循“少而精”的教学原则,以学科思想和学科观点统领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领和学生活动等,最终使学生建构核心概念,领悟学科本质。

零散的事实与信息不仅容易被淡忘,也缺乏迁移应用的价值,而在诸多事实基础上建构的核心概念,提炼的学科思想和学科观点则具有强大的统摄性和广阔的迁移力。正是学科思想、学科观点和核心概念才使得生物学形散而神聚,它们恰恰也是生物学的灵魂。在生物学中,进化论思想和生态学思想相互交融构成了生物学特有的学科思想。其中,进化是统一生物学的主题,它能够将生物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统一起来。而“结构决定功能”等生物学科观点则为学科思想提供支持。

例如,在教学“探讨细胞呼吸方式的进化历程”时,教师可提出“有氧呼吸过程为什么会含有无氧呼吸的步骤?”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地球早期大气中氧的缺乏以及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的事实,进行推测和分析。

该问题能够驱动学生以进化的眼光重新审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并适时渗透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生态学思想,通过描绘细胞呼吸方式进化的图景等思维活动,极大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和分析力。

三、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充分挖掘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的教学功能;二是践行“在做中学”的国际理科教育的共识,让学生从事部分或全程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训练他们的科学探究技能(11项指标[1])。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妙的历程中所做的富有创新性的工作。生命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每一个新的突破,无不凝聚着科学家辛勤的汗水、智慧的结晶。因此,经典实验具有如下教学功能:追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衍生的轨迹,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领悟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展现科学家求实创新、不畏权威和艰难的探索过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经典实验教学能够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被证明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上。带领学生走进摩尔根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了解他如何经历对孟德尔定律普适性和萨顿假说的怀疑,对果蝇白眼性状如何遗传的好奇,到根据果蝇性别决定的背景知识对伴性遗传现象做出假设,以及设计测交、反交实验进行检验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领会“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途径,其基本特点是: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实证为判断的尺度,以逻辑为辩论的武器” [2]的内涵。

生物学教师应扪心自问:我能作为生物科学界在课堂上的代表吗?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偏重师范性,而轻视学术性,所培养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因而缺乏研究能力[3]。当教师都不具备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能力时,怎么能保证他教出的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素质呢?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刻不容缓之事。

四、培育学生理性的精神气质

理性是自然科学的灵魂,是人性的底蕴[4]。在生物科学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其能力,还应发掘生物学科中蕴含的精神资源,培养学生理性的精神气质,使其养成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授“探讨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成功因素”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你认为孟德尔坚持8年豌豆杂交试验的动力是什么?”“孟德尔是如何摈弃当时盛行的‘融合遗传’观点,提出‘颗粒遗传’理论的?”两个问题,可谓别具特色。前者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孟德尔是为追求真理而从事研究,而不是以科学发现以外的其他因素为目的,后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正是在质疑、创新中不断发展的。

五、领略生物科学的理性美

生物科学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审视美、鉴赏美。如同艺术追求的是和谐美,生物科学则重在理性美,这种理性美集中表现在它的统一美和严密美。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联合创立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0世纪60年代著名细胞生物学家H.Ris将种类繁多的细胞划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庞杂的细胞世界立刻变得那么整洁和统一;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统一了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遗传密码的破译,使得缤纷多彩的生命在分子水平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些科学史实无不揭示着生物学的统一美。小小的细胞却能进行如此复杂的生命活动,奥妙全在于它那严整有序的结构;囊泡及囊泡的运输是内膜系统的“无臂延伸”,其过程就像航运一样:在码头上装货,离岸、起锚、远航,在胞质的海洋中把特定的货物运向指定的彼岸,到岸后抛锚停靠,卸货清仓,船体又融回内膜,变回原来的存在形式。

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样充满了严密美。例如,混沌的遗传现象,由于孟德尔的精确—以数学统计为基础,孟德尔的坚韧—历时8年的杂交试验,孟德尔的假设—可见的性状为不可见的遗传因子控制,孟德尔的验证—不可见的因子又变为可见的性状,而真相大白,其思维的精巧,推理的缜密,实证的严谨,充分展示了生物科学的理性美[5]。

3.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篇三

[关键词]听课 培训 受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63

翻开我的培训笔记,一页页散发着宝墨香,智者的声音犹在耳畔: 一流教师教思想,至于“道”;二流教师教方法,止于“艺”;三流教师教知识,止于“技”。 教师的生命循环模式是:反思,实践,更新,再反思,再实践,再更新……而我的成长是众多名家点拨的,是大赛历练的,是学生撞击的。在一次次培训、一节节优质课中,若你懂得拾贝,也可以受益一生。

一、才艺让课堂双赢

2013年9月11日,我有幸到如诗如画的桂林市观摩了“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素养大赛”的现场展示,此次大赛中每一个选手那扎实的基本功,那精彩的课堂教学,让观众们叹为观止。经过四天的观摩,我对大赛的四个环节感触颇深,我认为是教者的才艺使课堂获得了双赢。

第一环节,朗读展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朗诵是最基本的功底,课堂上最具感染力的也是教师的朗读。从选手们娓娓动听的朗读中,我深知:朗读课文时要吐音准确,语速要随着内容的不同而跌宕起伏。好的朗读,能把听者带进课文描写的气氛中,让人随着诵读者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一篇课文朗读完了,听者还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参赛选手们用自己的声音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韵味,声情并茂,赢得了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第二环节,书写展示。

“写方字,做真人!”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代表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教师能否写一手好字,给学生以榜样并起示范作用,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此次大赛6号和3号选手的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写的字行笔流畅、运笔均称、有顿有挫、结构合理、速度适中,力度适中。

第三环节,才艺表演。

“才艺表演”是整个比赛过程中最亮丽的部分,各个参赛教师用优美灵巧的舞姿、委婉动听的歌声、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娴雅自如的乐器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声声赞叹!如贺州地区参赛的谢柳青老师现场画的国画水平之高,让全场的老师交口称赞;黄当钰老师为《喜洋洋》的片段配音让观众们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惊叹。看了他们的才艺表演,让我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让自己的才艺能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就要多练、多学。

第四环节,课堂教学展示。

这个环节是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素养的体现。一个教师,五十个学生,三十分钟,要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涵盖的知识与技能演绎得透明、灵动,如果没有扎实的才能,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场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你必须是一个杂学掌握者。在整个展示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潘校长的那节课, 她的课非常大气,整节课讲究教法与学法,学生在脉络分明的课堂中学到了很多学习语文的技巧,我也同时受益匪浅。

二、教海中拾“宝”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海探航,收获颇丰。2014年4月23日,在玉林体育中心,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师们用激情、幽默、创新引领我们徜徉在五花八门的教学艺术之路上,从他们传的“经”中,我拾到了“宝”。

(一)拾“宝”于讲读课文中煽情、解读上的动人之处

梧州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梁励在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时,对“凤辣子”这个人物的解读得很鲜活,通过品读、设疑、看视频等教学手段,一个泼辣张狂,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跃然于课堂之上,并透过人物形象让人体会到作家描写人物的八面玲珑之法。

(二)拾“宝”于古诗吟唱、改编之巧妙处

这么多节展示课,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来宾市兴宾区城厢乡中心小学覃豪上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他摆脱了传统的古诗教学,在古诗诵读上,大胆改编,利用吟唱方法悟诗意、品诗情;善于利用课堂资源,把诗中之情延伸到朋友之情、师生之情。学生不但被情熏陶,还从课堂中学到了前所未知的知识。他轻轻松松地把知识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拾“宝”于文言文独特的解读方式上

在桂林市秀峰区中华小学的何刚上的文言文《活见鬼》一课中,他在释文上采用译文与原文对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让学生深悟“活见鬼”的内在含义,从而更好地读懂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三、煽情于课堂中

向爱平是全国优秀小学语文教研员,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培训专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听了他的课如同看了一部回味无穷的电影,让人历历在目。最吸引人的是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一进入课堂就感觉到一种亲近感,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都能融入这浓浓的热烈氛围中。

向爱平老师上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年”的来历》,打从与学生互相认识开始,他就能把陌生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提升起来,板书课题的巧妙性也深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授课过程中,他的策略与闯关贯穿全文,“朗读课文、读懂内容、体会句子、讲讲故事”层层递进,步步过关。学生在挑战中学习,学出兴趣,学出水平。向老师注重内容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在表情达意中采用动作、联系上下文、对比句子的方式体会词语在文中的重要性。第二节课是《詹天佑》,这是一节读写引导课,通过詹天佑的事迹引领学生如何写好一个人。课堂上,他先提出一个策略:学写人,也要从阅读开始。他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不可以去接触的人,可通过阅读去认识。他让学生懂得由学习詹天佑,从而明白写人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和抓住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例去写,如何通过动作、语言体现这个人的精神品质。明白字、词、句、篇最终如何服务于学生的表达,怎样利用语言表达运用到实际中去,并从语言到内容让学生突出自己的内涵等,整节课意味深长而道远。

四、在培训、听课中破茧成长

在一次次的培训、听课中,我也渐渐地成长起来,并在一次次的优质课中把自己历练得更优秀,羽翼更丰满。2014年9月份,我沐浴着秋风的凉爽,秋雨的绵绵,带着我的课堂,踏上了外出云南的取经之路,并参加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学多样化与素质教育》课题首届年会暨课题成果课堂比赛。远在云南之巅,我一边领略独特的云南风情,一边为我的优质课《欢庆》备战。第二天,终于到我破茧的时刻,我沉着、自信地上完了参赛的课。我身后的军团给了我智慧,赐予我勇气,在她们的一声声鼓励下,我终于不负众望,以同组最高分的成绩荣获了全国一等奖。此项奖项让我无比激动,在激动中我不禁充满感激,感激每一次听课、学习的机会,感激一次次难得的磨炼机会,感激自己在一次次小磨、大磨中磨出了意志,磨出了自信,也磨出了成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是高屋建瓴的全盘把握,还是散落在语里句中的珠玑,都如一星灯火,骤然拨亮我的心扉,让我吟之、味之,受益无穷。就这样,一次次培训,一个个历练,让我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4.听课感悟 篇四

听课感悟

进了北师大附属实验一小,充分感受到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亲临课堂听了四节数学课,让我又明显感觉到教师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听了王爽老师的《百分数的意义》一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教师挖掘教材较深,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师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调查身边近视率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而且整节课的学习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是课堂的小主人充分得以体现,而且整节课容量较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坡度,从练习的准确率来看,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

5.听课感悟(本站推荐) 篇五

10月18日,2012年浦江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在郑宅镇初级中学举行。作为七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我有幸聆听了不同年级、不同课题的八堂关于阅读课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的课。这些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收获很多。

七年级的四堂课主题是This is me.有两位老师是通过英文歌曲引课的;有一位老师是通过和简单的交流进行引课的;有一位老师是通过自我介绍进行引课的。虽然是同一课题,四位老师却为我们带来风格迥异的四堂课。何淑萍老师的课容量很大,却有条不紊。她设计的自我介绍的表格,很智慧,左边是问句,右边是答句的句型加一些提示语,可以说本课的重点都浓缩到她设计的那个表格里。王丽莉老师清唱的英文歌曲What’s your name?很不错。她注重语音教学,在单词跟读时,她引导学生用升降调跟读。杨灵巧老师通过自我介绍,导入词汇教学,但对词汇的教学,她并没有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全部教掉,而是分步化解。她的课堂上出现了可以贴的四线格,既方便,又美观。让坐在下面听课的我们不禁大呼,“原来还有可以贴的四线格?”季风仙老师的作业设计比较丰富,而且她注重情感教育Make new friends, but keep the old.One is silver, and the other gold.我认为上面提到的四位老师的有点都值得我学习。

八年级两堂课的主题是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何萍萍老师准备的面具、南瓜灯等道具,让学生来感受万圣节,课堂气氛好。朱康老师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而且比较幽默,带给大家很多快乐。另外两堂课的主题是The fashion show.彭小贞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讨论能为希望工程做些什么。李萍老师在课堂中举行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时装秀,还让他们帮她设计衣服,最后情感教育部分,提醒学生应该穿适合学生的衣服。

6.《中国龙》听课感悟 篇六

前几天听了一节李大力老师的省级骨干教师示范课《中国龙》,感受颇深,一、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美术课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往,上欣赏课都局限在教室,学生只能看到有限的挂图,这样学习差的学生就大大的减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以观看龙字图片,舞龙、赛龙舟等导入让学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的龙文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中国龙”。导入目的是达到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又直接切入本课内容主题,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知识与技能”的落实

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中国龙”的制作过程,提升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中国龙”的制作步骤,并且能作简单的变化。

三.注重动手演示

在课堂中示范制作“中国龙”的龙身,龙头,简简单单的用纸杯作“龙身”和“龙头”,即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性作用。

四、关注了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以及美术作品的评价。学生分组制作“中国龙”后老师根据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进行评析改正。点评时教师采用了自评,互评,教师方式来检查问题所在的原因,师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五.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六.情感态度培养

7.国培听课感悟摘抄 篇七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班“的学习,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有这样的机会,我感到欣喜若狂,兴奋不已:怀着那颗期盼已久的心,我踏上了南去的列车,近六个小时的颠簸来到石家庄,河北师大的工作人员热情的问候,主动为我们提行李,送我们上了她们的校车,一车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高兴地介绍着自己,认识着他人,一路说笑着随着汽车驶入了河北师大。

一进师大正门口,一眼就看见了”欢迎国培计划教师入住河北师大”的巨大条幅,随风摆动,放眼望去,在教学楼门口,在宿舍楼门口,甚至在餐厅门口都摆放着。身披绶带的服务人员总是面带笑容,或是指路,或是帮忙搬行李,跑上跑下的忙碌着,师大的领导和老师们也都非常重视,不仅免费提供了全套的被褥、暖瓶、脸盆等,甚至小到牙刷香皂等生活用品也一一为我们准备好了,还专门为我们开辟了吃饭窗口和餐桌,开辟了专用教室,精选了既紧扣我们教学又开拓我们视野的课程。不仅如此,院长还亲自带队走进我们的宿舍,亲自询问了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感谢河北师大为我们作出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激情饱满地完成这次培训,回报国家,回报师大,回报自己的家乡父老!

今天是国培第一天,有幸聆听了刘毅玮教授和封文波教授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刘毅玮教授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她语言幽默和蔼可亲,一场讲座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通过刘教授讲座,我认识了教育智慧在与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很多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惑豁然开朗了。更重要的是,我认清了自己很多在生活中一直认为“

正确”的、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是有悖于科学的,是应该坚决禁止的。用一句俗语来表达我的感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力争以刘教授为楷模,做一位学生爱戴的智慧型教师!

封文波教授的讲座是《高中生心理教育泛论》首先吸引我的是封教授儒雅的学者风范,封教授的讲座科学严谨,内容翔实,通过此次讲座我认清了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明白了高中生认知及情感发展的特点,清楚了如何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且如何及时的合理的给予帮助,使他们走出阴影,摆脱重负,重现阳光烂的笑脸,轻松自信的面对生活和学习。讲座期间,封教授帮学员进行了一次自我剖析,使我们有了一次新的自我认知。封教授的讲座犹如一味心灵鸡汤,让人醍醐灌顶,回味悠长。

国培感言

自11月20号开始学习,不知不觉已经40多天了。当时记得很清楚,接到上级通知后,我有些疑惑,国培计划学习什么呢?还是小数班,我是教语文的,却让学习什么数学,能学习到什么呢?领导说:让你学就去学吧,又没啥坏处。我想也是,就去参加了为期2天的培训。当时培训时也有我这样的教的不是数学的来培训数学的老师。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你们有两个选择,或者不学让你们领导再派人来学习;或者你们就这样继续学习。我一听就暗下决心,不就是学习吗?既来之则安之,我就不信我学不会。

从那天与王老师马老师面对面接受培训之后,我就觉得肩负很大的重任似的。王老师马老师那样的热诚与不倦的教诲让我感觉时刻不能懈怠,每次模块开始,我都是屏息凝视认真的观看视频,一字不漏的记下笔记。一个视频我都是反复观看,记不下来就按住暂停,或者重复收听。就这样写作业时还是感觉捉襟见肘,我没有实战经验,没有给孩子上数学课的经验例子可供我参考一二。看着那些优秀的老师把课堂的例子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津津乐道,我真是急不可耐,真悔自己干嘛不是教数学的啊!我翻看教材,查资料,努力的让自己融入其中,假如自己就这样的给孩子上课会是怎样,于是我的作业就这样的出炉了。每次发过作业我都是战战兢兢的不时的上网查看,看看老师给我的分数才会如释重负。还好马老师王老师的眷顾与我,让我的成绩不至于很差。特别是4--6模块的小结上我还被评为学习之星之一,我真是又高兴又激动。真的是这样的,这在我以往的任何培训中都没有的感觉。我真的感谢二位老师,国培学习,一路走来,有你们的相携促进才会有我今日的成长,收获颇多。在此真的感谢有此平台让我能一吐为快。感谢国培计划!感谢二位辅导老师!感谢和我一起探讨互相发帖的优秀老师们!有幸认识你们,深感教学的道路上有你们相伴才会一路光明,不断提升!在此胡乱涂鸦一首,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国培感触

自从与你相约

日子突然之间变得紧张而又意义

专家引领 名师讲堂 交流研讨

无不让我动容 让我提高

不知不觉 你已告诉我这次学习马上要画上句号

突然之间有太多的不舍

习惯了马老师王老师温馨的提醒

每日的公告

习惯了和群里面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

感谢有你-------国培

让我有此学习的机会

我将更加努力的投入我的教学事业

----------衣带渐宽终不悔

学会改变自己

2010年12月27日上午,听了包天仁老师的脱稿讲座,看似很随意的一堂课,其实如果认真听的话,你会发现包老师想向大家表述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学会改变自己。

包天仁老师原来是吉林省某县的某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老师,用他的话说:25年前就是现在的我们。包老师在他任教的几年当中把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竖向思维改变为横向思维,从而成了现代外语教学的灵魂人物,也是目前外语教学“四位一体”体系的奠基人。他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这样一位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普通教师能获得现在这样的殊荣、取得这么惊人的成绩,完全基于包老师改变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也难以将自己置身于门外,而我们有好多老师一面喊着“教改”的口号,一面却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禁锢。即使穿上“新鞋”,却依然走着“老路”。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彻底地清除思想上陈旧的垃圾,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随时塑造一个新的自我!

国培班 英语专业 唐山学员 孟令芬

国培随感

国培计划到我校,榜上有名我欢笑。

白天上班喜滋滋,晚上急忙把册注。

本想我是第一个,不料更有早行人。

看看日期擦擦眼,竟然晚了十余天。

登陆上来选课程,一下就是七大门。

晕晕乎乎把课听,战战兢兢看考评。

学习时间能保证,作业却是难完成。

七门课程八日志,三大作业两主题。

二十帖子三十回,教学反思要两篇。

看完吃惊又傻眼,欢喜过后是胆颤。

辗转反侧难成眠,爱人把我心慰安。

别人能行你也能,用心学习不畏艰。

寻思机会很难得,就算骨头也要啃!

痛下决心来国培,白天晚上连轴转。

朋友上网来聊天,推说忙碌没时间。

期末事多一件件,年终人忙累翻天。

天公作对常下雪,温度骤降受熬煎。

事多人忙不放弃,天气寒冷意更坚。

听完讲座写反思,看完报告谈收获。

国培让我开眼界,国培教我有新招。

传统观念要改变,角色转换要做好。

关爱学生是师魂,考评学生重过程;

命制试卷有依据,导入新课讲策略;

要使课堂有实效,重点难点把握好;

教学考评命试卷,课程标准要记牢。

都说国培是形式,我说国培很真实。

没有国培眼前黑,有了国培方向明。

国培就是指路灯,国培就是领航人。

工作学习凭谁望?课程标准是准绳。

感谢国培送温暖,枯木逢春展笑颜。

沐浴恩泽身舒畅,心存感激育幼苗。

遥祝国培结硕果,园丁浇花成栋梁!

相识.相知.相伴-------写在国培即将结束之时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2010年11月在我们迷茫困惑急需请教之时,雪中送炭的你轻轻的静静的悄悄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见到你,刚聆听到你的声音,我们便痴迷的恋上了你----国培,你是和煦春风,滋润了我们渴知已久的心田。

读你千遍不厌倦。你是涓涓细流注入我们的心田,你是天籁之音萦绕我们耳边。忙碌的工作之暇,我们的困惑,我们的迷惘,都会迫不及待地向你倾诉;我们的感慨,我们的收获,都想急切和你分享。看你不厌,读你不烦;我们品你,思你,恋你,追寻你。你的一颦一笑牵动我们的一举一动,灵魂在你的浸润中净化,品格在你的熏陶下提升,观念在你的影响下转变。纵然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心中对你的依恋。对你的感激!

8.渔歌子听课感悟 篇八

上午听四年级孟老师讲唐张志和的《渔歌子》示范课,颇有些失望。老师也下了不少功夫,多媒体、课前资料集,又反复诵读,然后引出其兄《贺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学生一唱一和,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画,当堂点评。听着也热闹,但深思起来,让人感觉老师略显力不从心。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大历十二年,他在颜真卿席上,首唱《渔歌子》,一曲动四方,远播日本,引得天皇臣子,纷纷唱和(事见《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一和《词林纪事》卷一,后同)。《渔》词五首,尤以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为妙,融清丽于古淡,情兼雅俗,别是一番风貌。

渔歌子:又名渔父歌,原是曲调名,后成为词牌名。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钓鱼的情景,仅27个字,尽得江南神韵。“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试闭目,远景——西塞山,空中飞翔的白鹭,桃花烂漫;中景——山溪淙淙,漫漶而下,肥美的鳜鱼溯溪而上;近景——微风细雨,钓丝轻斜,着青箬笠、绿蓑衣的渔人,透着满卷湿气的山光水色扑面而来,似在我们眼前展开一幅小写意,烟雨江南入眼来,多么恬淡自然的春天江南小景,整个画面,色泽清丽柔和,安闲宁静但又充满动感,景色极美。这时如配以《渔舟唱晚》,该是神仙不换的境界。《渔歌子》语言清丽,笔墨简洁,以词入画,更胜丹青。“杏花春雨江南”已让人回味无穷,“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亦当为之下。仿佛淡妆西子、素面的村姑娉婷走来,美不胜收,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还是张志和更能体会江南神韵。诗人借诗言志,寄情山水,托身天地之间,“抱明月而长终”。“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隐居江湖不仕出,和陶潜的归去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经历过仕途艰险的人才会有深深的感触和依恋,才能写出如此好词。而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愿生于世宦,长于钟鸣鼎食之家,根本仕途之险,体会不到泛舟江湖的乐趣,一舟一杆,垂纶江上,一餐一饭,足矣!有枕石漱流之乐,无名利之劳形。

9.识字教学听课感悟——李泽广 篇九

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 李泽广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为了提前阅读,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

2014年4月22日我在花寨乡中心学校听了易彩银老师和曹学虎老师两堂课并参加了甘州区教学学会语文学会的“三人行走教”教研活动,深有感触。

一、培养识字兴趣

1.清晰、亲切的教学语言 低年级儿童,特别是初入学的儿童上枯燥的识字课容易注意力分散,假如一味地让学生机械识记,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此项学习中保持积极、乐学的态度,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易彩银老师用她清晰、明确又极富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轻松自然地引着孩子一步一步跟她学本领。学生受她的情绪感染,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泼轻松,秩序井然。能做到这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

2.形象直观的媒体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词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词语正音的时候,老师采用给词语配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准词语的同时对“迷人的夏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给识字方法

1.初读环节,严把读音关

对于生字,学生往往先入为主,有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生字,如果一开始得不到及时纠正,一旦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两位老师扎扎实实地把好了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开始先让孩子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里的生字,再读准课文中的词语。学生自读词语后,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说说你学会了哪个词?小朋友纷纷起来读时,老师又说“你有什么要提醒的吗?”,引导孩子读准“字音。对学生读错的音节,老师及时纠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两位老师带领学生踏踏实实走好了识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2.指导诵读,理解字义

两位老师指导诵读时先是一行一行来的,第一行朗读时老师做了示范,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词语和词语之间要注意停顿,然后再进行模仿读。老师还引导孩子读词语时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出现画面,避免低年级孩子有口无心,不动脑筋地读。分行读好了12个词语后,老师又指导学生读好整篇韵文,说:这些词语看起来一个一个,但串起来组成一篇很美的韵文,现在我们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下来,学生对怎样读韵文已经心中有数了。理解字义时,老师逐行击破,重点突出。

3.在游戏中巩固生字

二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学完韵文后,老师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巩固生字。尤其是曹学虎老师的课,整堂课采

用了游戏识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使学生感受到识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曹老师设计了摘果子、送字宝宝回家、字宝宝找朋友、选出识字大王闯关游戏等游戏贯穿课堂始终,游戏设计极具层次性,教学效果好。

(1)下面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哦,瞧,拼音宝宝都躲起来了,你还能读出它们吗?

(2)现在这些词语要和我们做游戏了,跑出来哪个,你就读哪个,看谁得反应最快。

(3)这些红色的字都是这篇韵文的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能读准它们吗?(4)生字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累了,想出去玩玩,只要你认出它了它就能出去玩了。(读出一个飞走一个)

(5)现在生字们都藏起来了,能把它们认出来吗? 孩子们在游戏、竞赛中巩固生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指导书写,把好写字关

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两位老师指导学生写字都做到了细致全面。

第一,认真示范,做好表率。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按教师的教导去做。倪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的时候,不仅字写得美,一笔一画指导得特别细。

第二,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特征,引导学生说出生字的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通过说使每一位学生对生字有进一步的感知。

第三,书空练习。通过书空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生字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

第四,临摹范字。让学生临摹书上“田字格”中的范例,使之在写字之前对每个字如何下笔,怎样设置,用多大力度等基本要领有所了解、有所掌握。

10.《只有一个地球》听课学习感悟 篇十

2014年9月24日我有幸去河间市第六中学参加听课,这节课是由省级教师讲学团的高老师和市里的优秀教师石老师的精彩授课。两节课听下来收获可真不少呢,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听的这两节课后的一些体会。

石老师讲的《只有一个地球》,她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整堂课虽然气氛不是很热烈,可是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得体,轻松自如,具有较高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是一堂很不错的课。

省级特级教师高老师讲得非常的成功。从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收尾都处理的特别的漂亮,是一堂难得的好课,老师的素质也非常的高,整堂课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展开。高老师训练的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这种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很好的解决了在语文课上我们到底要向学生讲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会举一反三。主要体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运用到实际当中。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思维。一节课就这样行云流水般的学习完了,听完之后真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两节课听下来,真切的感受到了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两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由此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而激发同学阅读

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11.名师巡讲活动听课感悟 篇十一

——听魏靖老师信息技术课有感

2014年4月2日,做为新教师的我有幸聆听了胜利名师魏靖老师的信息技术课——《大美泉城——修饰多媒体报告》,课后又认真聆听了魏靖老师所做的专题报告——《信息技术之诱思、合作、探究》,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魏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导入诱思引路

良好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魏老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将“大美泉城”宣传片展示给每一位学生,瞬间吸引学生眼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泉城济南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为任务的设置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其中也体现了魏老师所倡导的“诱思合作探究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诱导下让学生真正的学,教师主导作用在于“循序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课堂变教为诱、以诱达思,从而实现了学生的合作发展。

二、任务驱动展开教学

魏老师所讲授的这一课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类型中的作品制作类,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常见的课程类型。魏老师将课程从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了三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任务:泉城第一景评选、市中八景展示以及好客泉城邀请卡的制作,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中完成任务。三个任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出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性的技术培训,而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下逐步达到操作技能及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并实现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标。因此,魏靖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倡导小组协作,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运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动手操作动力强的学生并让他充当“老师小助手”的角色,来帮助本组内甚至其他组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堂活而不乱,学习氛围浓厚。

四、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三个“养成”

魏靖老师的报告中提出关于如何合作的三个“养成”,对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三个养成包括:

1、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所以学生在阐述自己思想时要讲究信息技术术语的运用,并且学生在演示时要“边操作边讲解”,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严谨性。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为自己下一步“表达”提供基础。

3、养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习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要及时向同学请教,并且能够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合作。

12.吴正宪听课感悟 篇十二

前进中学 孙卫国

2007年10月23日下午,在燕山少年宫礼堂,我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一节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估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后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是一堂真实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数学课堂的思想,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课上的很有感染力、很精彩,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吴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形式的活动里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给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出一个估算方法名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兴趣。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刻意追求形式与热闹,而是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巧妙预设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真正的步入到数学的思维中。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赞许,有笑声。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一节好的数学课,要有个性,有思想,不盲从,不渲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正是体现了吴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

听吴正宪老师课有感

近日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亲身感受她精湛的教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并为之所动,引发了自身在教学上的深深思考。

一、“自主学习”是学生乐学。

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吴老师执教的两节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思考,他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在探索新知的同时,学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在吴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真正智慧起来了。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自主理解“同时”、“相对”、“相距”和“相遇”后,出示例题,吴老师说:“同学们,这道题是老师讲还是自己试一试?”一句话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真可谓一语激起千层浪,大珠小珠落玉盘啊!然后吴老师就不同的算法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开始学生不会交流、不会质疑,吴老师给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说:“你对我的算法有什么问题吗?”然后退到后面,让学生自主交流。在学生“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侯,吴老师又适时站出来:“老师想助他一臂之力,给我这次机会吗?”“教——扶——放”循序渐进,处理的巧妙而无痕。交流完毕,吴老师又以学生的姓给计算的方法命名为“王张李算式”、“李王吴算式”。朴素简明的命名,激励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吴老师提到的“合作学习”就给我们以明示。回想以前上课,我们还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吗?在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听了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对合作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创设合作的环境,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然后在问题交流中,学会倾听、接纳、萌发数学思考;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技能。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吴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吴老师问:“他们相遇的地点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在中间,有的学生说离着小丽近。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轻易否定,而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给错的同学以纠正的机会,给对的学生以展示才智的机会,使学生在倾听与交流、接纳与赞赏之中,获得了共识。听课者在吴老师营造的“互动”氛围中,感受着错误“生成”的美丽!

三、真诚的教学感情

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总之,走近吴老师,在短短半天的时间里,她的课犹如一簇激浪,持久地澎湃了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想任何老师都不想在教学中只做一名匆匆的过客吧!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教学中扎扎实实探索,给学生一片更加绚烂的天空!

听吴正宪老师课的感受

解放村小学 邱素婷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几年,数学的教学成绩也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曾经也梦想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数学教师,然而,那天,在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堂“搭配的学问”课后,使我几近麻木、颓丧的神经震醒了。细细对比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不禁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质问:在时间和情感及角色上,你舍得了吗?

1、时间上: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虽然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目标里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准备得非常充分。然而,在实际上课的时候,却只是把完成教学任务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奋斗目标,学生会做了,能做对了,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情感上: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信奉着师道尊严的教育理论。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用命令和生硬的语气让学生去思考,去练习,想想这样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吗?而吴老师的教学语言却是如此亲切、朴素而自然,没有一点造作,虚伪,对学生的评价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从

言语中体现了吴老师

与学生的平等相处的教育思想,达到了一种师生合一的境界。

3、角色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航人。课堂上,教师领着学生走,一步一个脚印,学生不会说的,老师说给你听;学生不会做的,老师解释给你听,做给你看,跟着学……一遍不会再来一遍,直到你学会为止。

吴老师上课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整堂课下来,学生也是个个快乐开心极了。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记得吴老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拉近同学生的距离,还特意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玩还是喜欢上课?吴老师本想同学们会回答“喜欢玩”,可以在玩中开始新课,可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喜欢玩”。引起了全礼堂的一片轰动。可见我们老师在平时向同学们灌输的是什么思想,在老师的心中“爱学习”才是好学生。殊不知,爱玩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老师即要孩子学好,当然也得让孩子玩好,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真正搞好教学

听了全国特级名师吴老师的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么的重要。下课了,孩子们久久不愿下课,希望吴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并要求老师签名,有的邀请去他家做客,有时间来商丘玩,QQ聊天,吴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为之折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充满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2007年4月20日,在我校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一节三年级的《估算》。

《估算》的教学目标我想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根据具体,实际的生活问题能采用合理的估算的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我想我们一般的老师也会这样设计。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每种估算方法的理解给这种估算的方法取个名字。(如:小估、大估、大小估、四下五上估….)这里的“四下五上”估,是学生在具体的估算中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四舍五入”估。课后,吴老师说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上”字的理解可能要易于“入”字,在课堂上也就承认他们的这种说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吴老师还是没有忘记告诉他的学生,“四下五上”就是我们以后会学习的“四舍五入”,两者是差不多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想,自己能想一个数学家差不多的名字,自己是很伟大的,会增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兴趣。

课堂上,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吴老师是一位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她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她的课上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伴随着波澜迭起的教学过程,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通过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终于获得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争辩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深远的。

吴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从强迫学生去认同。她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她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

足够的思维空间。

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

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的体现。

听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有感

韩学桃 发表于-2006-4-29 14:44:05 上个星期六我在黄海影剧院参加了市第二届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研讨会,确实从黄爱华、徐斌、吴正宪三位特级教师的身上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特别是对于吴老师,本来她只是应邀而来做一个专题讲座,后来应广大听课教师的要求,临时为我们上了一节课。当我一看到吴老师要上的的课是《平移和旋转》后,心里很纳闷,这节课学生早已在期中考试之前学过了,如果吴老师再上一遍,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自持都懂而不认真听或吴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堂上没有新意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呢?一节课上下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吴老师不仅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而且还以务实又开放的教学理念、细致而严谨的教学设计,深刻而灵动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认识中感悟,在实践中发现,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吴老师是在“真中教”,学生是在“真”中学。确实让我开了眼界。我也从中进行了深深地思索,其实吴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只要我们肯花时间去学,去钻研。衷心希望学校及市教科所能多给我们一线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

一堂精彩的课——听吴正宪《平移和旋转》有感

作者:马海青 来源:隆安教育论坛 发表:2007-12-16 20:19 我要评论

当我一位语文老师,看到吴正宪这次展示的课——《平移和旋转》时,我感到十分兴奋。同时也直觉地感觉到吴正宪确实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

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她没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学习,而是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展示出来。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吴正宪不仅把原来她展示过多次的课在今天以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重新加以设计,而且勇于选择过去没有展示过、又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来作新的探索。我内心为她这种勇于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喝彩。她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本节课中,吴正宪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晤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呈现一幅带格的平面图,两位小朋友分别在不同位置,学校处在中间,让学生想像两位小朋友如何到达学校。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应用智慧的设计,因为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学校的途中还要有旋转(转个方向),再平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上一篇:医院抗击疫情工作总结下一篇:ktv考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