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张扬青春(共10篇)
1.腹有诗书,张扬青春 篇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有感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不是万能,但离开大量阅读却是万万不能。学生的积淀有多厚,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有多高。新课程非常注重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长达十几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要具备较好的母语素养,必须要有四千多字的阅读量。我们课标所规定的小学阶段要完成140万字与之相比,实在是有杯水车薪之感。但是,课外阅读在小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导致作文能力较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保证,教师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指导以及阅读评价上还缺乏适当的手段,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实现学生的大阅读量?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课外阅读课内化,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
一、好书推荐课,让学生喜爱阅读。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报刊、书籍的发行量大大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信手拈来,不加选择,就不能取得最好的“精神食粮”。选择不善,也会造成阅读上的偏废偏爱。如有的同学只爱看文学作品,不爱看科技读物;只爱看小说,不爱看诗歌、散文。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使知识结构不平衡,影响语文本身的学习。所以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有选择地读书。好书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
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内容上看,可阅读教材节选的原文,或教材中的文章的作家的其它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之读起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学习了《骑在白鹅背上》后向学生推荐《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学习了《窃读记》向学生推荐《城南旧事》。当然也可以阅读新书和好书,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渐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
二、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时,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客观地讲,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了阅读的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不但要读好书、好读书,还要善读书,增加课外阅读积累,实现读写迁移。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要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在时空上的延续,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各种作品都经过作者的构思和安排,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往往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但是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不假思索,只了解故事的情节,或者只看字面的意思,不能完整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不能学到蕴藏在文章深处的东西。还有些同学在课外阅读时不注意抓字词,不注意把课外书籍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读书时,碰到生字跳过去,遇见难词绕道走,有的词能意会但不能读,有的词能
读但不能理解。语文课内上过的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更不会自觉地和阅读的作品挂起钩来。这样实际上失掉了不少弥补缺漏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方法。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做到: ①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
②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既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如在第二、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善于积累。古人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认为“三到”远远不够,读书应该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可以采用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读书交流汇报会,让学生享受阅读。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如(1)举办讲演会。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自拟题目(或教师事先出题目)进行演讲。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精神,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口头表达能力。(2)开展故事比赛或朗读比赛或成语连赛的活动。教师以此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和理解的程度及口语表达的能力。“成语连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为作文打下良好基础。(3)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给予肯定。把好的读书笔记张贴在“阅读之窗”专栏上,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4)读物插图设计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还可以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另外,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读书”是中华民族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是我们的生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喜爱阅读、快乐阅读。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从小语文学习走向大语文阅读。让我们的学生像爱生活那样爱语文,像爱语文那样爱阅读。
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充分调动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他们慢慢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语文能力。最终达到郭沫若老先生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金任翕张”的境界。
2.腹有诗书气自华 篇二
——论小学生课外阅读如何以读促写
内容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不是阅读量大,写作能力就越强,其实不尽然。在实际上不乏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作文却写不好。本文就主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进行探究,寻求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关键词:阅读 写作 教师 家长 学生
从汉代杨雄的“能读千赋则善赋”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韩愈的“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奋发乎文章”到宋代欧阳修的“作文无他术,惟勤读书多为之自工”,从清代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到现代叶圣陶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再到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可以说从古至今,强调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只有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铸就华美篇章。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并不是书读得越多,文章就写得越好。在实际上不乏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作文却写不好。这就不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任何书目和方式的阅读都能促进写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在小学教育中,该如何通过阅读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重要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兴趣激发者、方法指导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小学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 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如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也会学得兴趣盎然,老师通过引导不但使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使之知道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以领悟写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机激发其作文的欲望,学生们就会跃跃欲试,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兴奋表达。课堂上这种读与写有机地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还使枯燥的作文教学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得以培养,其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表达力随之增强,思想认识、语言储备、材料积累和写作水平也日有寸进,不断提高。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阅读起来事半功倍。小学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觉得可以把阅读分为课后阅读和课堂阅读。首先是课后阅读。教师可指定若干对写作技能形成有益的书刊杂志。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阅读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教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阅读中,教师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读完书本并写出读书笔记或是心得体会,并在同学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其次是课堂阅读。教师可挑选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又比较有特色的、篇幅较短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分析,教师适当引导。这种阅读可以为课后阅读打基础,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教学之处。传统写作教学只是要学生“读,做,„„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任学生自己去摸索”。而这里说的这种课堂阅读,却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使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不仅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领悟到写作的方法。自己领悟到的知识体会自然深刻,因此,学生可以 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摹仿的过程中,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立的写作技能。
二、家长——亲子共读讨论者
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书目的不同,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比较难以实现,这时候,就进一步强调和凸显了家长的作用。就家长而言,家长在家庭中要做孩子读书的楷模。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又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这句话道出了世人公认的犹太人智力具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犹太人的做法值得我们的家长借鉴。亲子共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亲子共读中,家长主要要做到两点。第一要激疑促思。疑问是创新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就像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激疑促思可以说是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孩子对读本的思考。家长怎样在共读中激疑促思呢?首先是引导。如从横向方面引导孩子由此及彼,由近及远进行广泛的联想;或是从纵向方面引导孩子溯古探今,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或是从逆向方面引导孩子从事物的另一侧面另辟蹊境,促使孩子思维多方面发散。其次是分析比较。阅读中从横向、纵向比较中激疑,让孩子辩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孩子的思路,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家长在共读中要做到的第二点是讨论立异。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讨论可以促使孩子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可锻炼孩子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在讨论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要给孩子自信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品味,争取达到孩子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畅所欲言的效果。在家长与孩子的讨论中,还应鼓励孩子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这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研讨交流,加深了孩子对所阅读书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孩子的写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生——付诸行动者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学生阅读面的宽与窄,学生阅读程度的深与浅即泛读还是精读,都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做到:第一,要养成利用空余时间坚持阅读的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做过一个估算:一个钟头可以阅读1万字,即使要费点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5000字,一本10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20天就可以读完,一年可以读18本。这个估算针对的是中学生及高中生,那么,放在小学生的身上进行估算,一个钟头阅读的数字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成绩依然是很可观的。第二,要养成有选择阅读的习惯。养成有选择的阅读很重要,因为出版物众多,加之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有限,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对书目进行一定的选择。学生的甄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择优阅读,择优选择时一要“及时”,二要“精选”。第三,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不少人“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懒于做读书笔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非常推崇阅读时记读书笔记的。他曾经说过:“阅读时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肤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阅读时记笔记,有利于将手脑活动与思考、看书、记忆融合在一起达到高效率的阅读目的,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和想法,有利于分析写作思路和方法,从而有利于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一块广阔的园地,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写作养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及体会出不同的写作方法,心灵也会日渐丰润,不仅在写作的时候“下笔有神”,而且自身也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卷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 白芹,张同斌《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浅探》,《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5月。
[4] 林丽琴《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文学教育》2008年10月。[5] 唐宏娟《阅读与写作关系探讨》,《湖州师专学报》2008年2月第1期。[6] 顾银斗《阅读与写作的思维沟通》,《科技信息》2007年第29期。[7] 李振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年4月。
[8] 李丽《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携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5年11月。
3.腹有诗书教自华 篇三
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教师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而事实上,包括本人在内,我们语文老师备课过程中更多的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以本论本。于是,一本语文课本仅仅是一本语文课本,学生通过课本看到的还是课本。
但事实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你不能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本上那非常有限的篇目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你也不能把一篇文学作品用一套公式定理来进行程式化的教学。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是在课本之外,在日积月累的广泛储存与积蓄中。而语文课本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片小小的试验田,它更多的时候只是一扇小小的窗口,是一个文学通道,语文教师的职责便是引领学生透过这扇小窗口望见文学夜空中满天的繁星,领略这星空绽放的闪烁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从教三十年,深深体验到一个语文教师的广泛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且以古诗文教学为例,将点滴感触,粗陈于此,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腹有诗书,教材处理别有洞天
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者的心中。”教师首先要学会研究教材,语文教师一定要有独立阅读体验,要有一双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让我感触尤其深刻的是我校语文教研组的田老师,他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每次听课评课,他都能对文本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听教师恍然大悟,佩服至极。这种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与他的天天坚持阅读密不可分。试想,教师自己只有一瓢水,而且这瓢水在风吹日晒下已日渐减少变质,还能把文本怎样?以其昏昏,怎么可能使人昭昭?
是啊!当你拿到一个文本的时候,你要有独到的鉴赏能力,你要联系作者的一言一行,作者的一颦一笑,作者的浅吟低唱,作者的喜怒哀乐……你要细细品味,拿捏重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才最贴近文章的原始味道,你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走近名家。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谓“读教相长”,所谓“读书破万卷,教学气自华”者是也。
本人在古诗文教学中,就有深刻体验。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本人从来喜欢历史,闲来,总会翻翻《中国通史》、《上下五千年》等史书。因此,对上下五千年历史,颇懂一二。也喜欢读古代文学史及文学大家的作品,这些阅读为我的古诗文教学平添风采。比如,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晨兴理荒秽》、《五柳先生传》,这三个文本被分别安排在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第五单元。在教《桃花源记》时,我便把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志趣追求与学生作过交流,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网,了解过他的人生际遇、作品及风格,比照阅读了他的《饮酒诗》与《归园田居》组诗,同学们在阅读中对陶渊明的志趣、追求已有所了解,也能吟诵他的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名句,有了这个底子,这学期,学生再学《五柳先生传》时,就毫不费力了,在扫清字面障碍的前提下,他们自己能轻松地解读这篇文章了。
同理,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陋室铭》、《湖心亭看雪》;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诗文,我给学生讲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给他们讲了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心理。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时,非常自然地,学生就会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际遇”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七年级时上《陈太丘与友期》,他们已开始很有兴趣地去了解魏晋风度了,这不是一个气象峥嵘的年代,因此,学生的兴趣督促我重温了这个年代,重新走进了魏晋大家,而我的引导也培养了学生透过作品读作者、读时代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得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字词的疏通与就本论本。
有了良好的文史功底,古文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我能引导学生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我觉得,一个老师如果总是能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此引导学生读好每一篇文章,真的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二、腹有诗书,语文教学灿若桃李
1、诗意语言,营造氛围
“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平时上课就信手拈来,妙语联珠;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
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教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没有相当功力,难以做到。基于本人对古诗文的熟悉,有时在课堂上确实也能营造这样的氛围--不时地插入古典诗词,名人名言,经典故事。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他们也非常注重古典诗词的积累,名人名言的搜集,不时还能“我唱他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首先,他们的古诗文功底肯定会越来越深。功底一深,他们就会有兴趣去读、去品、去模仿。长此以往,底厚力足,浩然之气渐渐乎生。至于思维、表达、分析,写作,不就都在其间进行了吗?现在,我们学生一拿到新教科书,就会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的“课外古诗文阅读”部分,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翻,发现自己已经熟悉的,便邀来同伴,“背”得更响,好不得意。有了这样的情怀,语文教学就有了基础,有了指望。
曾看到一位不知名的教师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现在各地都在轰轰烈烈推行新课标,很有些削足适履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对此,我有一个固执的想法: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2、名著导引、激发兴趣
去年,于丹的《〈论语〉心得》和易中天的《品三国》极为畅销,本人也买来看了,发现《论语心得》比较浅近,又雅俗结合,适合我们的学生读,而《品三国》,如非读过《三国演义》,着实难读。《论语》与《三国演义》可是经典著作,何不带领学生一起读呢?于是,利用暑假,布置阅读《三国演义》与《〈论语〉心得》,并做好读书笔记,开学一看,发现有一个同学读《三国演义》,俨然一幅易中天的架式,天天读一回,又天天品一回,他的读书笔记俨然一本“品三国”了。乍一看,品得还挺有道理,何不请他为同学们讲讲呢,于是由三名同学组成的“讲师团”为两个平行班同学开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课。尽管稚嫩,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尽管难登大雅之堂,却着实令讲座的同学大为兴奋,过了一把教授瘾,让全体同学都心生羡慕,跃跃欲试。每次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了名著阅读作业,并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两年来,学生已经养成了天天阅读,天天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同学都有了厚厚的近两本读书笔记。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课外引领,光有推荐,让学生自打自闹可不行,教师定要融入其中。接手这个班近两年来,本人自己也在班上开了三次讲座。--“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我‘品三国’”、“唐诗宋词”,基于对外国文学史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不了解,这方面的教学与引导比较欠缺,深深感到愧对学生,正努力阅读这方面的书籍。
“读书心得”、“学生讲座”、“教师讲座”,在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的,对于阅读,教师最该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其中,教师自己喜欢读书,是做到做好的第一前提。当教师怀着一颗被屈原、司马迁等形象激动过、被李白、杜甫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他(她)的教学就会具有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
我们一直埋怨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课外阅读无序低效,责怪他们读了多年的书,还不会读书,每次考试,错得最多的肯定是阅读题。我想,所有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师自身的转变,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精神伴侣,让“读书创造成果”成为我们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文 篇四
广博阅读,绝非粗浅涉猎打发时间来求得内心自我认可。苟子<劝学》有言:“吾尝终日恩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课外阅读正是一种学习,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毫无效果,面对受启发的文字观点,勤于记录,勤于思索,将课外阅读大大“有用化”。老子《道德经》尝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外阅读重在积累,大事作于细,利用好边角料时间广泛阅读。即使是片段时间的阅读,也要端正态度,虔诚谨慎。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知行合一”。大量阅读为基础,有了广博的知识、独立的思想,方可指导行为,知行合一。而社会中的实践又可以引导你发现知识所缺,引领你开拓更广袤的知识世界,阅读研究未曾涉猎的领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民国时期教育学家陈寅恪博闻强记,留洋十三年勤勉学习饱览经纶,二十六岁便立志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此后笃行其志,未曾废止,即使日后年事己高,双目失明,依旧挥汗三尺讲台数十载。故日:若无“博学之”,何谈“笃行之”?社会实践提升语文素养,必须有强大的知识体系作为后盾。沉迷盲目的社会体验只会忘却初心,迷失自我。由此,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孜孜嗜读,腹有诗书,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无时不刻,重视思辨;开拓创新,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5.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五
老爸跟我讲,我学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古朗月行》。那是我三岁的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老爸架着我来到院子里赏月。当我看到空中有一个又亮又大的圆盘时,就对老爸说:“快看,大月饼!”老爸笑着对我说:“这不是月饼,是月亮。”于是,老爸就摇头晃脑、一字一句的教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我学着学着,不知不觉地在老爸的摇晃中进入了梦香。第二天起床,老爸让我背这首诗,我居然背得一字不错。老爸非常高兴,直夸我是个小神童。
记得小学一年级暑假的一天,天气非常的热,老爸带我到家乡的舜耕山玩,山上的知了叫声此起彼伏,老爸就教会了我关于知了的唐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了炫耀自己,我回家后就给大家背起了这首诗,当我背到第二句的时候,引起大家哈哈大笑,搞得我莫明其妙。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把“流响”当成“刘翔”,又把刘翔和姚明搞混了,于是就读成了“姚明出疏桐”了,真是贻笑大方。
我所学的近百首古诗中,大多都是老爸带我在游玩中随时随地、触景生情教我的。比如,赏月时,老爸就教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下雪时,老爸就教我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当我们在放风筝的时候,老爸就教我高鼎的《村居》,等等。像这种教我古诗的情景,经常上演着。老爸乐此不疲,我也渐渐乐在其中了。
6.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六
——题记
在学校举行的“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地方文明发展主阵地”的活动中,我参加了“阅读之星”的读书活动。在这个浮躁的尘世,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追求一种“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的境界,所以我喜欢阅读。
社会学家认为:“现在的中国处于急剧变化的一个时代,人们面对着巨大的外部刺激和挑战,整个社会范围内也就出现了全面的焦虑。”是的,现在连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也倍受冲击,很多学生盲目追星,穿奇装留怪发,流连网吧,沉迷ktv,染上黄赌毒,冲动好斗……所以现在的学生难管,老师整天疲于奔命的工作,却不见成效。一批一批这样的学生出到社会,社会将更加浮躁。
学校要引领地方文明的发展,还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苏轼说得多好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人的内在气质是什么“粗缯大布”也裹不住的,人心是一朵未开的花,书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心花得到书雨的滋润,绽放的是文明优雅的美丽。
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在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后,依然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是什么造就了苏轼伟大的一生?是读书。这是一个红尘滚滚的社会,人倘佯在灯红酒绿的欲望海边,稍不留神,就会脚步一滑,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这其中,能够渡我们穿过这浊浪滔滔的大海,也只有书。明朝人陈继儒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每当我看完一章书,放下书本走到室外,看着青草绿树,房屋炊烟,飞鸟白云,真是美不胜收,清风徐来,吹散了喧嚣,涤荡了心中杂乱的念头,也滤净了人世烦杂、个人得失。
有一次我们全班同学交换改,一位同学在中埋怨现在的学校、老师、同学,总想回到小学的时光。因为平时她对人对事就颇多怨气,总想活在过去,不肯面对现实。所以我下评语的时候就运用了晏殊的词句和套改苏轼的词句,写下:“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休在中学忆小学,且将真心换情深,不负好年华!”她不明白,找我询问,我做了解释,并要求她多读书,告诉她:“读书后的心,如雨洗过的青山,干净、幽雅;是剔除了污渍的玉石,晶莹透亮,前尘不染。”她心有愧意,后来还真改了不少。
7.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七
初识它时,充盈着墨香的书架让我情不自禁地捧起了它,五岁的我并不认识什么字,但还是被它精彩的插画,工整的印刷字体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个下午,阳光肆意挥霍着余晖,岁月静好,墨香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
二识它时,已然七岁,我捧着新发的课本,觉得十分新奇,可待我看完它时,简直大失所望,真是枯躁,无聊透顶。而老师还让我们天天背它。于是,我开始讨厌课本,尤为偏爱那些课外书。
三识它时,是在一本诗文集中,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种感觉真奇妙,和以往的阅读体验不一样,那时的我真实地领悟到了书的独特魅力。
时光流逝,寒来暑往。
在书中,我认识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怀着满腔悲愤跳进了汨罗江;在书中,我认识了吟着“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书中,我认识了留下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山水诗人王维;在书中,我认识了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悄然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千古诗词,陶冶了我的情操。
书,使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假期。同时,我被书中人物的精神所折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毅力使我感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勇敢令人敬佩;《居里夫人传》中,居里夫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震撼了我。
8.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八
由古至今,从结绳到兽骨,从竹简到纸张,阅读陪伴我们走过无数的时光,带领我们探索了关于世界的无数奥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谈及阅读,大家下意识想到的是隔着屏幕所叙述的故事,而非那厚重有质感的书本。也许新旧事物本就不能混为一谈,但是我觉得这并非针尖对麦芒式的对立,相反,纸质书与电子书应该相辅相成。
忙碌的时代里,人们在地铁站间穿梭,在一叠又一叠厚厚的文件里百思不得其解,在所剩无几的零碎时间里进行阅读提升自我,在某种程度上,电子阅读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共呼吸,培育了我们对于时代发展步伐的敏锐触觉。但,这意味着纸质阅读该被抛弃了吗?不。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如此繁忙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读一本纸质书,感受指尖划过书页的温度,感受心灵与文字的互动,在橙黄色的灯光下,读着字字连成的行段,听着书页翻过的沙响,这种惬意何尝不是疲惫后的享受?
9.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九
今天上午,跑操后,没有回到教室,管阳帆便带来一个消息:谢老师叫我去办公室!听到这个消息,我显然有些惊慌失措,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我匆匆忙忙来到办公室门口,缓缓推开门。
迎面而来的是七班的两位高挑的女生,于可怡、靳子姗。尤其是靳子姗同学,站在那儿挺直挺直的,看上去比我高了一整头。
她们是由谢老师委托,来纠正我的站姿。平日里,我站在那里总会显得有些有气无力,弯腰驼背的,形象不是很好。
在谢老师与两位女同学的指导下我站得比直。我也找到了一个好方法:找面墙,后脑勺,双肩,臀部,后脚根紧贴墙壁,稍抬头,挺胸收腹,每天站立三十分钟,期间看看书,背课本,一举两得。
站直也有许多好处,比如说可以长个儿,预防颈椎病,燃烧脂肪,活跃大脑,提升个人魅力等。
另外,谢老师告诉我:“不仅学习要好,气质也非常重要,胸中有学问气质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篇十
说起我与书的缘分,那得多亏我的弟弟。时值考研之际,弟弟每天都赖在书桌旁奋笔疾书,口中念念有词。正巧家里的电视机坏掉了,百无聊赖的我拿起了我生平看的第一部小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一本大书——四开的纸张,有将近五百页,每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当作饭后甜食般,我一页一页的翻看着,轻松自在,优游快乐!渐渐地,我迷上了它。为哥哥孙少安与青梅竹马的田润叶不能结合而惋惜,又为她能娶到善良能干的贺秀莲而庆幸。我又时常为孙少平与田晓霞的聚少离多,而揪心……故事很长,需要我不停地翻看,以至于茶无味,饭无思,觉无香。“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我以两周的神速读完了它,真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紧接着我读完了《简爱》《呼啸山庄》《红楼梦》《撒哈拉的故事》《倾城之恋》。这是我过得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暑假!
一开学,我就给学生上了一节名著导读课。课堂上的我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把学生听得目瞪口呆,也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原来正是书潜移默化熏陶了我,让我如凤凰涅盘般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又送一届毕业班,我偶然发现了我最亲爱的课代表在读《红楼梦》,而且是全方位无障碍性阅读——字体较大,生僻字都有拼音和注解,真是喜从天降啊!从前读它的时候,只是囫囵吞枣,记住了个大概。这次,我要细读!于是,在等待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终于,课代表读完了它!书放在我面前的一刹那,我感觉自己的眼睛都在发光。
我如饥似渴地扑在宝书上,就着饭菜嚼着它,躺在床上看着它,睡在梦中想着它。真是一字一词细细品,一逗一句总关情!二次读《红楼梦》让我获益匪浅,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让我悲叹,宝黛爱情的悲剧让我垂泪……还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泼辣刚烈的尤三姐,城府极深的贾雨村,纨绔子弟薛蟠,命运多舛的香菱……真是写尽了各色人物的悲酸。
现在,我每天都会抽时间阅读。看到好的作品我总是提前借来,把它们放在我的桌上、我的床头上。我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以及它带给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