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2024-10-15

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共12篇)

1.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一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不同理解、不同表述,让学生再次体验产生“统一标准”即做出规定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第4列第5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的变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学的简捷性。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这个方法的确很简单。我们能不能用数学上的数或符号等创造出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呢?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如果有,请记录在小卡片上。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板书自己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在开始时,大家都皱着眉头,可是后来经过努力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方法,下面同学们来看这几种表示方法。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表示方法?

(1)3列2行

师:谁创造的这种表示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样表示很明白,而且比第3列第2行更简单了。

(2)(3 2 )

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用竖线表示列,用横线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

(3)3 2

师:这种方法是谁的创意?

生:为了区分列与行,用圆圈表示列,三角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

(4)3、2

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用点把列与行隔开,这样表示非常方便。

(5)3 2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

生:我用竖线把行与列隔开。

师:谁能对这些方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用第4种方法很方便,而且能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生2: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万一看成三点二怎么办?

生3:如果换成逗号就好了。

师:同学们不但对方法进行了评价,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师:谁还想评价一下其他的方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容易懂一些,像其它的方法:三角、竖线等还要加以说明,别人看了不明白,而3列2行很容易明白。

师:3列2行看起来的确很明白,可是与其他方法比呢?

生:用3列2行表示不简单。

师:明白了又不简单,简单了又不明白。其实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些方法有共同点吗?

生1:都有3和2。(板书)

生2:都有列和行。

师:而且大家都想到了把列和行隔开,正像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用逗号把列和行隔开,因为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再加上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三二表示。

师:小青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生:(1,4)。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4,5)。

师:其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生:能。

师:你感觉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

生1:非常简单。

生2:既简单又准确。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设计意图】 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五、练习

(1)捉迷藏

(2)找到石榴王和石榴仙子在哪

(3)用数对表示各顶点的位置

(4)会说话的字母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六、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2.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二

一、借助辅助演示,教会学生观察

现实生活充满了神奇而又丰富的图形,走进图形世界应该从实际生活开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基础是环绕在他周围的世界,儿童在这个世界中总是会观察与自己位置相关的事务. 所以在进行图形教学时, 应该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开始.

在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学习“圆”时,鉴于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把汽车轮、呼啦圈、手镯等进行实物列举.教师可以借助PPT、几何画板等教学辅助工具来向学生演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圆空间上的认识.

例:教师提问:“(出示一个椭圆形的钟面)请大家看,这是一面钟,上面有圆吗? ”学生会回答:“有,钟面就是一个圆”. 也有学生会反驳:“不是,这是椭圆. ”教师就会接着说:“是的,椭圆和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圆很像,但不一样, 那这个钟面上还有圆吗? ”学生会摇着头回答:“没有. ”紧接着教师又会反问:“这个钟面上真的没有圆吗? ”然后边说边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时针、分针或者秒针旋转一周,然后学生观察到一个隐藏的圆.

二、引导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思考

其实,要想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导者,我们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觉器官共同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例:教师问:“如果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大家是否会画呀? ”学生摇摇头,“要是我们借助圆规,那大家会不会画呀? 下面给同学们一分钟,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把圆画在纸上. ”学生自主操作,然后展示成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圆, 还有, 为什么还有同学没有画成圆. 紧接着,教师课堂展示,在黑板上利用圆规,正确地把画圆的步骤教给学生:“抓住圆规的顶端,固定针尖,微微倾斜,旋转一圈. ”

为了让学生们时刻了解圆的结构,教师再次为他们设计“画一画”、“想一想”和“折一折”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画一画:请学生再次拿出圆规,在纸上随意画个圆. 通过这次画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画圆就必须先找到一点,这个点对圆非常重要,那这个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啊? ”学生答:“中心. ”教师接着问:“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点叫作圆的圆心,我们通常要用字母O表示. ”

2. 想一想: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的大小不一样? 那又是什么影响着圆的大小呢? 同桌间思考讨论一下,请同学回答. ”学生答:“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教师再问:“能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这段距离吗? ”在同学们画完后同时展示几名同学的作品,问:“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呀? ”学生答:“它们都是从圆心出发,一直画到圆上. ”教师总结:“数学上把一端在圆心、一端在圆上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 折一折:教师:“对于圆,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圆,一中同长也’,那谁能为大家解释一下呢? ”学生:“‘一中’,应该是指圆心,‘同长’应该是指半径.”教师:“那么,在圆中除了半径这样的线段同样长以外,还有哪些线段也是同样长的呢? ”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事先准备的圆片,折一折,量一量,或许你就能找到! ”教师说:“还有哪些线段一样长呢? 我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说说,并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到的. ”学生:“把圆片对折,折出一条线段,然后展开,换个方向对折,又折出一条线段,像这样多折几次,每次折出的线段都是同样长的. ”教师:“这样的线段也很特殊,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作直径,用字母d表示.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动手操作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 “圆心”、“半径”和 “直径”,而且能提高学生空间图形能力.

三、提高感知水平,构造完整知识

在学完圆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延伸学习,使圆的知识体系完整和精确. 教师将设计“比一比”、“量一量”和“议一议”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 比一比:教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直径, 那下面我就给大家10 秒钟,咱们比一比谁画的直径多好吗? ”10 分钟后继续问:“你们画完了吗? 到底能不能画完呀? 由此看来表现出了什么呀? ”引导学生知道,圆的直径有“无数条”,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教师继续追问:“那半径呢? 如果给你10 分钟,你又能画多少条? ”知识迁移,半径和直径都是“无数条”,在圆中是没有办法画完的.

2. 量一量:教师问:“请同学拿出自己手中的直尺, 量一量你所画的所有直径,你发现什么? ”学生答:“一样长”. 教师继续问:“那半径呢? 那直径和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半径也一样长,直径是半径的2 倍.”教师总结:“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总是相等的,半径的长度也总是相等的,直径是半径的2 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

3. 议一议: 教师提问:“那大家为什么画的圆不一样呀?怎样才能使大家画的圆一样大? ”学生答:“当大家所画的半径或者直径为统一值时,大家画的圆一样大. ”教师说:“那下面请大家画一个直径为8 cm和一个半径为5 cm的圆, 同桌之间比比,是否一样大. ”

3.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篇三

关键词:学习兴趣;分层教学;全面发展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相应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复杂,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教学策略的改进,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生活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情境,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相关内容,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材上的一些情境设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差距,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所以,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情境展开教学,如:举行班级干部选举时,进行统计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学习相关知识,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数学知识的学习,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进而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实例的分析与列举,让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分层教学

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分层教学,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分层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重视分层提问的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进行思考,进而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进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策略改进与反思的重要途径。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内容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与学习态度,并且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變化与发展,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课堂作业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评价。其中定量评价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采用评语形式,这样就可以时刻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促使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一定要重视评价方式的采用,促使评价激励作用的有效发挥,实现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加强教学策略的改进,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中心小学)

4.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一)回顾旧知 1.教师谈话:这是我们昨天留给大家的一道利用数对涂色的练习题,你们都完成了吗?(PPT课件出示练习五第3题)

2.提问: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这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

(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 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PPT课件演示)

(二)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PPT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2.质疑: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板书:位置)【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上的一道趣味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既订正了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练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进行比较和迁移。在引入新课时,直接利用例2的“动物园示意图”作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示意图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形式,并借助刚刚回顾过列、行概念的时机,引导学生顺势联想新情境下关于列、行的老问题,这其实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PPT课件演示)

(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PPT课件演示)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橫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PPT课件演示)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PPT课件演示)

④涂色方格图中的每个小方格都可以用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示意图中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教师概括: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示意图就是要我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它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通过方格纸转化成了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动物园示意图”与涂色方格图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涂色方格图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感受到方格纸上每条竖线和每条横线的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又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含义,即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2.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3)呈现教材中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情境。(PPT课件演示)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这位小朋友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这里的“3”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数对(3,0)来表示?(PPT课件演示)

(5)归纳小结:大门的位置在第3列的起始行,也就是第0行,所以用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0”既是行的起点,也是列的起点。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

(1)引导:在方格纸上,第3列的起始行是大门,看一看在第3列的其他行有没有什么动物场馆呢?(PPT课件演示)

(2)提问:你能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4.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1)提问:我们已经用数对表示了大门和熊猫馆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针对各场馆所在位置的特点,让这些场馆分别承担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作用。首先以“大门”为例(其位置最具有本节课的特点,即起始位置),组织学生观察大门的位置,交流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的含义,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然后,指定熊猫馆(其位置与“大门”联系最为紧密,都是第3列,再由起始行接着往上数),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方格纸上怎样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又沟通特殊点与一般点的关系。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

(二)应用延伸

1.根据给出的数对标出场馆的位置。

(1)在示意图中标出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确定这些场馆的位置的? 2.看图讨论同列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我们已经知道大门和熊猫馆都在第3列,你发现它们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2)这一列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没有确定,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吗?〔可以用(3,a)、(3,y)表示〕

3.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再看示意图,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这一行上同样也有许多点,它们的行数都是4,但列数不确定,你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对来表示这一行上所有点的位置呢?〔可以用(b,4)、(x,4)表示。〕

(3)猩猩馆(0,3)和狮虎山(4,3)在同一行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看图讨论行、列交换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我们比较了猩猩馆和狮虎山的位置,再来比较猩猩馆和大门的位置,你发现它们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呢?

(2)讲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定要按照规定先写列数,后写行数。如果把列数和行数的位置写反了,表示的实际位置也就不同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逆向进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应用,帮助学生感悟数对与场馆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比较一些特殊数对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究相应数对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观察A、C点的数对以及B、D点的数对,体会图形特点和数对特点之间的联系。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根据A、B、C、D、E各点的数对找到相应位置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3.练习五第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学校的位置为(0,0),方格图中每一格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 m,理解图书馆所在位置(4,3)的含义。

(2)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建筑物进行描述,进行反馈。

(3)独立完成第(2)、(3)两问,指名回答,并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归纳

1.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1)根据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2)根据给出的数对寻找点的位置。

2.找到了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3.用数对描述建筑物的方位及行走路线。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7题。2.课外作业:

(1)练习五第6题;

(2)阅读本单元“生活中的数学”;

5.五年级位置数学周记 篇五

周六,妈妈带我下楼告诉我,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面;傍晚太阳落下的地方,就是西面;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面;后面是北方。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又让我记清了地图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回到家里,妈妈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个“十”字,告诉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下我终于能辨明方向了。

妈妈和我回到家里,妈妈指着墙上的地图说:“这个象只雄鸡形状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你看,这是咱们的首都---北京,这里,是我们石家庄市,你看,它在北京的什么方位呢?”我看了看,妈妈指着的`石家庄市,就在北京下面不远处,心里就默默地背起那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南边。”我回答道。妈妈又指着最下面蓝色里的一小块的地方说:“你看,这是我国南海边的海岛,叫海南岛”。然后妈妈再指着上面的一个地方说:“这个地方叫乌鲁木齐,你看,它在海南岛的什么位置?”我心里想:“它在海南岛的上面,就是北面,还往左很多呀,往左是…西,还是东呢?左西右东,我心里默默背着口诀,对是西。”想好了,我就对妈妈说:“乌鲁木齐是在海南岛的北面还有西面,对吗?”妈妈说:“回答正确!但是正确的回答应该说是在海南岛的西北方向。”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我们学数学是和生活分不开的,如果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学习会变得非常有趣。

五年级位置数学周记3

第一单元我们学了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几个方位给了我们很多好处,请听我慢慢说来。

这几个方位让我们知道了 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还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房间东边、西边、南边、北边都有些什么,在地图上有个规定,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几个方位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

五年级位置数学周记4

这个星期,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学了这个单元,我懂了许多知识。比如说:我知道了五岳是什么:五岳就是东岳泰山北岳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还懂了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右面是南,左边是北,还学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生活中,也有许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比如说:今天刮的是东北风,或者是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许许多多的方位。

你们看就是这么简单。

【五年级位置数学周记】相关文章:

1.五年级位置数学周记

2.有趣的位置的数学周记篇

3.数学《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4.位置与方向数学教学反思

5.数学《位置》的教学反思

6.《位置与方向》的数学教学反思

7.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8.小学数学五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6.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篇六

位置。(教材第19-2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3、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的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两张图片,(:在大型的会议室开会的图片,足球场看比赛的图片)

2、谈话导入:在这么大的场所那么多的作为,人们是怎样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每张票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了。)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位置的内容。(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9页例1.

(1)教师:同学们,张亮是这个班的班长,你能根据老师这话找到张亮吗?(出示:老师问话的情境图)板书:班长张亮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2)明确列、行排列规则。(出示:介绍图)

小结: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学生按列报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学生按行报数。

【设计意图:由原来的两个条件迁移到两个数据。直奔难点。让学生明白怎样确定列和行,为用数对表示数的正确写法奠定基础。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感知“列” “行”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2、认识数对。

(1)教师:老师用“张亮坐在第二列第三行”这样表示你觉得方便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一下,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符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从不同的方法中寻求相同的方法。

(3)介绍数对的方法: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这就是数对

(4)教师:那你们能用数对把张亮的位置表示出来吗?(2,3)你还能表示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

(5)联系教室实际: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且说一说。小组交流。

(6)玩游戏:说数对,找自己的位置

(7)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8)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学习,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明确数对的表示是先列后行的规定,再把学习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座位中的表示,达到学而致用的最佳效果,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

3、出示教材第20页例2.

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也用数对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下如何在地图上确定位置,大家想一想在地图上是利用什么来确定位置呢?

(1)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你能找到大门的位置吗?如果用(3,0)表示它的位置,那么你们能确定熊猫馆在哪里吗?

(3)分组讨论:如何找到熊猫馆的位置?(学生讨论)

(4)你能描述大象馆的位置和海洋馆的位置吗?用数对该怎样表示?

(5)师: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分别是(1,4)和(6,4),观察一下,你注意到这两个位置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

师: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最终让学生明白: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列;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对在同一行;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6题;

3、教材第23页练习五的第7题。

六、板书设计:

位置

竖为列,横为行; 先说列,后说行

7.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七

一、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课堂学习对教师的引导比较依赖,教师需要注意掌握课堂节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进入五年级,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开始尝试独立思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师需要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退居引导者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来主动掌握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都将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橡皮、文具盒、尺子、 讲桌和正方体魔方、粉笔盒等,让同学们说出这两类物体形状上的差别,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就会发现,正方体的所有边长都是相等的,而长方体并不是. 之后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的情况下继续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化教学

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认知水平,但是仍然是一群孩子,贪玩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如果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枯燥, 学生就会自己寻找有趣的事情, 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教学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虽然学生们的天性会导致学生出现不专心、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则能够将其转变为优势. 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渐渐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被生活气息强烈、有趣味性、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所吸引,而不会因为枯燥的数字和死板的图形失去兴趣和耐心.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家里有一块蛋糕,我和爸爸平分,那么每人分得几块蛋糕? ”学生们会回答:“我和爸爸一人一半,每个人都分得半块蛋糕. ”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我和爸爸刚刚要分蛋糕,妈妈回来了,发现我们俩在吃蛋糕,妈妈也要吃,三个人分一块蛋糕, 每个人又分到多少呢? ”学生就会用算术计算,但是1是不能被3整除的,在四则运算中1 ÷ 3是除不开的. 但是生活常识告诉学生们,一块蛋糕是可以三个人吃的,那么每个人到底吃了多少蛋糕呢? 学生此时就会意识到,这是四则运算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对分数产生兴趣,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与鼓励

小学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崇拜心理, 甚至有学生将教师视作自身的偶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树立起继续学习的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偶像, 如果能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能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从而自觉努力,找寻自身有待提升的地方.

例如“正方体与长方体”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长方体呢? ”学生们会回答:“文具盒、桌子、格尺、饭盒. ”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 “对,你们答得很好! ”“不错呢,非常有想象力! ”但是向学生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呢? ”学生会回答:“魔方、粉笔盒.”除此之外就很难找到其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除了这两样呢? 还有没有别的? ” “回答得很好, 但是可以再想想.” 学生在得到鼓励和暗示之后,就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正方体物品,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考. 教学中通过这样恰当温和的评价和鼓励,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结语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 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认为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正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与评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赵娜.小学五年级学生数感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3]金阿忠.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中旬),2012(06).

8.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不通,学生听不懂”的问题,由于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为逆向思维,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寻求一种新式的教学策略,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令人担忧的教学状况,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分析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教材方面的问题

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及新的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新颖,结构也比较多样,而应用题的内容就分散地分布在各章各节中,教师教授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能集中授课,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2.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仍以国立小学为主,而这些学校中的老师大多是通过政府机构编制上岗的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教授课程的方式就显得比较传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使得他们的教学策略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3.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认为应用题很难,学不会,有些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了应用题的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新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措施

(1)制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应用题的设计和编写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想出解答应用题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这道题中,以我们学校教室为情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不同类型应用题中相同或相似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因为有些题只是换了一个情景或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在“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驶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驶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这道题和“小红从家回校上课,如果每分钟走50米,12分钟回到学校,如果每分钟多走10米,提前几分钟可以回到学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贯通之处,找到解答此类应用题的窍门。

(3)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不只有一种,可能也不是老师所讲的那一种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这道题中,就提示有两种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能找到更容易理解,更简便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印象加深,达到令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结果。

2.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在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上,要学会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想去学习应用题,指导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2)教师要在讲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掌握这一类型题的核心,并围绕着解题的核心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也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要点,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地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学会设计比较开放和新颖的应用题,通过多种情境的应用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如一些调查类,或一些实际操作的制作类应用题等,并通过分组、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总体来说,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以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来指导自己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认真分析目前应用题教学的现实情况,与时俱进,逐步改善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让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加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晏宇.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好家长,2014(39).

9.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九

1、通过观察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引出了行、列的概念。

2、通过谈话交流,学会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

4、通过运用数对确定位置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时:1 时间:15.9.24 第 1 节 教 材 分 析 重 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难点 在已有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将用行、列来表示提升为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位置与方向”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为本单元的内容作了铺垫。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选择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 方法

教:创设情境,讲解引导。学:知识迁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我们是哪个班?如果只说我们班是五年级或者只说是二班呢?都不能准确表示我们这个班,看来要用五2两个数据才能介 绍我们的班级,别人一听就明白我们所在班级了。

2、下面老师叫我们班一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他并告诉老师他在哪里?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与“行” 师: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就找到他呢 ?(提问):要怎么样说才能一下子就把她们的位置确定下来?(讲解“列”与“行”):为了统一,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按照我们班现在的位置,我们班上有几列?(课件出示)

师:确定是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这是第一列„„。确定是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行。(游戏):请大家记住自己是第几列第几行的,听老师口令。请1列同学拍拍手,请第3行同学跺跺脚,第5列同学站起来,第4列同学挥挥手,第6行的同学拍拍肩。(回顾):老师要找的同学是坐在第()列第()行。下面老师还想再找个同学,你们能准确的告诉老师?

2、探究并理解“数对”的含义

(游戏):师:现在拿出纸和笔,我们来玩个位置记录的游戏。我说某个同学的位置,同学们做记录,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例如: 第6列第4行,第2列第4行,第3列第5行,第1列第7行,第5列第5行,第4列第1行。师:能不能想办法让记录变得更清楚更简单呢?(板书学生的记录方式,点评)

(“数对”概念)师:这是数学上表示位置的方法,是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中间用逗号隔开,为了表示它是一个整体,外面用小括号把列数与行数都括起来。例如,第6列第4行就用(6,4)来表示。像这样有顺序的2个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为“数对”。通常我们是先确定列数,确定列数是 从左往右数,再确定行数,行数是从前往后数。

师:谁能用“数对”来表示下自己的位置?(说出数对的含义)(提问):用数对表示位置需要几个数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板书: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巩固练习

1、P19(例

1、做一做)生活中的数对例如:围棋、中国象棋、连连看、十字绣、08年奥运会的活字表演都是运用数对。课堂作业:P21(1)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想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需要两个数据,就是我们学习的数 对。

板 书 设 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数对 第6列第4行(6 ,4)第2列第3行(2 ,3)

10.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前准备

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学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如: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是5角,也就是0.5元。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50分=5角=0.5元 „„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并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 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如:

生1: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生2:第一个因数相同,都是0.05,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生3: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10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说得很好!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 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生:0.05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生:0.05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谁能把这三个算式一起说一说?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如:

生1: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38.7。根据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所以,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正确。

生2: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行了。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计算也是这个结果。

„„

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87只有两位。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3.87×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以把3.87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是3780。如果学生提不到把3.87看成3.870,教师可以启发。如:3.87可以变成三位小数吗?怎么办?当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把7的后面补0后,教师可简单概括。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

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1:从表中知道了小汽车每分钟的速度是1.835千米,白鳍豚每分钟的速度是1.33千米,金丝猴每分钟的速度是0.63千米,兔每分钟的速度是0.00452千米。

生2:题目的要求是把用千米表示的速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速度。„„

如果学生有其他不同的表述,只要意思正确,就给予肯定。师:请同学们自己改写,并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自主填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1)一个数一个数的说。

生1:因为1千米=1000米,把1.835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1835米。

生2:因为1千米=1000米,把1.3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1.3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1330米。

生3:因为1千米=1000米,把0.6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0.6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这个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630米。

生4:因为1千米=1000米,把0.0042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4.2米。

(2)概括地说。

生:把四个以“千米”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都要乘1000,也就是把每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

11.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 数学应用题 问题 解决方法

前言:现如今,我国的各地小学院校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配合不到位,教师上课讲不通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的问题,而应用题题型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部分并不是用简单的算数就能够解决,它需要学生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应用题是学生考试中的重点,所以,授课教师需要找到新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战胜应用题难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课程。如此看来,对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应用题部分教学问题进行深层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材排版、出题不合理

随着教育部对教学提出的部分改革,学生的教材普遍更新。与老版教材不同的是,新版教材重新進行了排版,无论从出题的素材选取还是内容的结构框架都很新颖。可新颖的教材不但没有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便利,反而增添了很多烦恼。由于框架结构改变,数学的应用题部分根据不同的角度分散在了各个章节的每个小点,这使得教师在教授应用题部分时知识点散乱。教师讲不好,学生也学不好。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新课改像一阵春风般吹向全国各地,教材改革了,教学体制改革了,可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变,新旧结合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而问题最终祸及的必然是学生。一些地区的小学教师都是年龄资历比较老的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教授的课程在课改之前都是一样的,突然教材变了,他们的老方法不能及时更新被依然沿用。这就会使他们跟不上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学生便成了牺牲品。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自身都不能正确把握好学习节奏,学生谈何能够学好数学呢?

(3)学生自身态度不端正

应用题向来是小学生头疼的问题,应用题不好做的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平时的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测评中,很多学生看过一遍应用题没有思路便放弃了继续研究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数学分数不高的现象。长此以往就没有了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这样的方式怎么能学好数学呢?数学应用题后往往会伴随附加题,而附加题的分数设置一般都会高于普通应用题,在考试中,附加题的分数对整个数学学科至关重要。附加题也不过是将普通的应用题增大了一些难度,所以究其根本附加题也是应用题的一种。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高低往往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做就不听的习惯恶性循环,自然而然学习成绩不会太好。

二.对于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重新进行教材出版

教材是学生以及教师在学习中唯一可以参照的正规读物,所以教材的实用性对学生很重要。不管是排版还是素材选取都应该处于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既然因为教材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学生的成绩下滑,那么学校有责任及义务给学生更换教材。并且再次出版的教材必须经过正规机构认可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行。

(2)教师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因为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与新型教材相适用匹配。教师在进行应用题讲解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将题讲透,是学生能最大化的听懂并理解。抓住教材的重点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这种行不通便采用另一种,直到学生能完全听懂。教材之所以改革必然有不同于老教材的优胜点,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点,做到融会贯通。虽然应用题题型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都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要能根据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将应用题题型做好总结,以便学生掌握做题的根本方法。

课堂不但是教师的主场,学生也是其中的主角。教师老是一味的把自己作为教学主体,潜移默化的学生就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就形成了一种灌溉模式,往往没有好的学习成效。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自身具备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等能力,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就把他们所应具备的一切扼杀在了萌芽中。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多多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教师、教材以及一切教学手段。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为主动学习。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需要建立开放性的课堂,将学生各自划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可以选择一个能力较强的领导者带领大家学习。各小组之间,各组员之间在相互竞争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将学习成效最大化。每一个同学都积极的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共同合作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兴趣,将应用题题型素材采取点进行改变。

(3)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在学习中他们拥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会到了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后老师以及同学们对自己的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自身潜能,将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这不但有利于成绩的进步还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结:根据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学校的教材合理不合理,教师的方法适用不适用,以及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重新更改教材,教师自身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等方式能大大改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1】张永红.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2】伏彦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理工,2011·

05(下旬刊)

【3】赵秀梅,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科学教育课堂,

2011 年 8 月

12.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 学情分析。

在某校四年级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前, 我们对某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学情调查, 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测试的问题是:请你在稿纸上描述你们班数学科代表和您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几种做法: (1) 文字叙述科代表的位置; (2) 用图表示科代表的位置; (3) 有一个孩子说:“班长在我的右上角第2个。”

学生的想法很丰富。那么, 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教材中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惑, 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 教材分析。

(1) 从中小学“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对比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都把“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分成四个方面 (如下表) 。

从表中可知, 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初中就提升为“图形与坐标”, 小学的“图形测量”在初中就提到了“图形与证明”的高度。从对比表发现, 小学和初中有两个共同点, 一是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强调图形的计算和证明, 向现在的多角度 (形状、大小、结构、位置以及实物或图形之间的关系、变化等) 刻画图形发展;二是小学和初中在“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演绎推理) , 只是侧重点不同, 要求不同。

小学和中学在学习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同点, 一是对于图形的学习, 小学主要是直观辨认, 通过操作、测量来探索一些性质, 确认一些性质, 而在中学, 不仅要去确认, 更重要的是要用几何语言去描述, 用基本的事实 (公理) 、定理去证明;二是小学比较强调单个图形的一些特征, 中学则开始研究一类或不同类图形之间的现状、结构和位置关系;三是教学在要求的力度、目标达成的方式上也是有差异的。以“图形与位置”为例, 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 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初中阶段的要求则是“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发展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 “图形与位置”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上, 中学阶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则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 也就是“只有当儿童能够假想出抽象的坐标轴如垂直轴和水平轴, 并把它作为确立周围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手段后, 他才开始表象空间”。 (皮亚杰语)

(2) 从空间观念的特征来看。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 学生开始借助“数对”来刻画图形的位置以及位置间的关系, 这就涉及用代数的方法去表达, 这是小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由表示生活直观的实物位置过渡到表示较为抽象的平面图形上点的位置?小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 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一方面教学前需要探寻儿童已有的几何认知经验,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对“位置”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空间观念的引领下, 在空间直觉中, 复杂才可以归结为简单。

(3) 从两种确定位置的数学原理角度来看。在中学阶段, 表示位置常常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见下图) , 小学数学中用行列、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实际上就蕴含着这两种坐标系的思想, 它们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表示M (3, 3) 。在极坐标系中对于点M, 就用OM的长度 (极径) 及OM相对于极轴的角度 (极角) 来刻画, 如M (4, 45°)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 前面提到的学情分析中, 学生的表示法都有其合理性, 反映了平面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初步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位置”教学建议

1. 做好学情调研。

通过课前的学情调研, 了解学生的原始问题与困惑,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通过学前调研, 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位置”之前已有了比较好的原始经验, 关键是老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建立起学生原始想法和数学方法之间的某种联系, 比如在文字描述、几何图形描述、数字描述之间的对应, 再引申到数学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 把握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序。

小学教材的知识序:上下、前后、左右、行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平面图上的位置与方向、路线图———数对表示位置。这是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列和一定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的。教师在进行“位置”的教学时, 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序, 也要注意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分布, 将它们有机融合与协调,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

3. 充分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

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与想象水平上同时进行的, 是沿着各自的途径发展的, 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两者的发展协调起来, 从感观上升到形象, 再从形象提炼出数量关系, 形成几何学习的动态表象。表象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思考和抽象的过程, 以“位置”的教学为例, 空间观念首先表现为“想象”, 即舍弃物体的其他属性, 而对其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几何形态进行概括, 把物体抽象成一个点来考察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这是小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的一个思维难点。教学时, 既可以借助课件演示, 将“人物”逐步缩小成一个点, 让孩子明白这个点仍然是表示某个人或物;另一方面, 也可以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 让学生领悟将人或物逐步抽象成点的这样一个缩小过程。

三、案例

课题:确定位置 (一)

1. 导课。

师:同学们, 你们班有多少名同学?

生:有40名同学。

师:我要在40位同学中找你们的班长, 要怎么找?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班长所在的位置?

(在老师的提示下, 同学们说:班长在第一组, 第三行。)

师:班长所在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确定位置”。

师:要确定位置, 先要规定“组”, 我们现在规定最左边的为第一组, 最右边的为第八组, 最靠近讲台的为第一排, 最靠近后面墙的为第五排。行吗?

生: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位置, 并对同桌的小伙伴说说您的位置。

接着, 老师组织同学做游戏:请第二组第三排的同学起立! (这个同学站了起来) 请问同学们, 要表示这个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 用什么方法使人一听就明白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 大部分同学提到用“几组几排”表示。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想法后, 要求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快速地记录她所念到的同学的位置, 并让两名学生板书。老师念的速度由慢到快, 同学们的记录逐渐跟不上老师念的节奏, 纷纷议论起来, 老师顺势与学生交流起来。

师:同学们, 用“几组几排”的方法表示位置简单吗?

(大部分学生摇了摇头。)

师:还有更简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有的学生提到用两个数, 如“2”“3”来记录2组3排;有的提到用2, 3来表示;也有的同学想到用 (2, 3) 表示这个同学的位置。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在师生、生生交流中适时讲解了数对的知识, 肯定了用 (2, 3) 表示“位置”的方法。

接着, 老师按点名册点了三位同学的名字, 要求同学们用“数对”表示出这三个同学在教室中所在的位置。

(导课的设计很有创意, 既让老师和学生互相熟悉, 又为引入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初步建立了“位置”与“数对”的对应关系。)

2. 创设情境。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情境:

师:小林在图中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学生观察后认为小林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 3) 。

师:如果沿着第4组画一条竖线, 再沿第3排画一条横线, 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 (4, 3) 就是小林的座位。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建立坐标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为学生后续学习“直角坐标系”预留了生成点。)

3. 游戏活动。

(1) 老师准备了一些卡片, 卡片上是一些数对。老师用点名册点名让学生上台抽取卡片, 读出卡片上的数对, 再按照这个数对去找自己的新位置。

(2) 最后上台的两位同学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对是: (3, ) 、 (, 1) , 这两位同学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老师指出:一组数对少了一个信息, 就不能准确地确定位置。如第一位同学是在第3组, 第二位同学在第1排。)

4. 介绍“确定位置”知识的应用。

老师先用课件介绍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点 (某地区) 的位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确定北京和昆明的经纬度, 最后指出神舟六号、七号的发射和回收也需要准确地确定位置。神舟六号和七号的发射和回收那么成功, 这都有赖于“卫星全球定位仪”———GPS, 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用经纬度可以确定某个地方的位置。

教学评价:

1.这节课从设计到教学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又很好的揭示了数学的内涵:用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需要两个条件。教学中有两个亮点:一是教材情境的利用, 二是游戏的设计。学生学得很轻松, 因为教学有针对性, 学生容易认识“位置”的内容特点, 使整个教学过程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上一篇:撰写求职信四大要诀下一篇:感慨伤感友情的好听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