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重点教案(共4篇)
1.初一地理重点教案 篇一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3.“造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活动】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
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
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板书设计: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差异
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 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活动: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板书设计: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
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二节 东南亚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
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5.承接过渡: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四节 俄罗斯: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大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同学活动)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 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同学讨论)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2.初一地理教案 篇二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
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地形类型、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难点:主要地形类型特点、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
三、教具:
沙盘、水、小风扇。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的家园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陆地而这陆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种形形色色的地形构成的。对于这些地形我们的地理学家给它们取了相应的名字。它们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4―48―――4―51思考并分组讨论:地形主要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代表发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据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宽广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较高有明显起伏大
高原极高顶面较大起伏小大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那些地形类型?这些类型对我们家乡经济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确实有许多矿,开采这些矿对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但是我们以前的家乡是山清水秀、鱼羊成群。你们的父辈不合理的开发以使我们的家乡上无一片净空、下无一片净土水中无鱼,自然界已经开始给我们惩罚了。合理开发资源还我清山绿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渡:通过前面我们大家的讨论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山脉是由板块碰撞形成的等。)
教师再问:那么我们家乡的山上的沟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
教师演示小实验:
①用水从沙盘中“山”的顶部冲下。
②用小风扇吹沙盘中的“山”。
教师讲解:降水冲刷、风蚀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区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万别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形。
对照图4―60至4―65看书P157内容。
学生讨论: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我们家乡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师小结:地球的巨大内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则是地形的雕刻师,雕刻出千奇百态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谁发挥较大的作用呢?(有时是内力、有时是外力。)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P158、2
板书设计: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一、地形的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变化
1、地球内力的作用。流水冲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风蚀
冰川移动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
上方镇初中:徐建平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2、知道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绘制等高线的地形图的方法。
三、教具:老龄土做的山模型(湿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胶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前面我们讨论我们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示到地图上呢?
读图4―52,讨论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是否看到过表示地形的地图。
学生讨论:
代表发言:(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呢?
分组实验:(要求把老龄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画出等高线,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讨论:(P155、1、2、3问题,重点是2、3两问题。)
学生代表发言:(把等高线绘制到白纸上学生方法有多种)
教师选其一种进行示范:
步骤:①用硬棒从“老龄土做的山模型”山顶直插入到底。②用小刀按等高线依次横切“山”但不能切断其中硬棒。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脚轮廓在纸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线。④把第一条到第二条等高线之间的`“土块”从“土串”上卸下,再用笔沿第二条等高线在纸上描出轮廓等高线,依次在白纸上描出相应的等高线。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尽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且提问:等高线绘制在白纸上形状是怎样的?(闭合的曲线)
教师讲解:对于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师演示:等高线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缓坡、山峰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等高线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胶片山体模型)
学生讨论:(陡坡、缓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陡坡等高线密、缓坡等高线疏、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由内向外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峭壁等高线重叠。)
学生读图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练习:对照等高线地形挂图由学生找出图中山峰、山谷、陡坡、缓坡、峭壁、鞍部等。
3.人教版初一地理下册教案 篇三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臵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臵,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
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根据
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
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
[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填图]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 F、土壤肥力下降
[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提示]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绘图]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反馈练习:课课练8—10页
课后作业:
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论文。
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
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多媒体]景观图P13图6.17学生观察5秒钟后遮蔽并多次重复提问:看到了什么?
[小结]人、帐篷、骆驼;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提问]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
[归纳]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讲述]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讨论13页图6。17的2——6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
[活动]完成14页活动1 [承转]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自然环境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臵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所收集的亚洲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
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
[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今年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中式服装热,你怎么看待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
[回答]中国去年有四大盛事,人们穿着民族服装表示庆贺。[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体现一种思想,具有象征性。而各国的建筑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展示]民居图片
[讨论]
1、这是哪些地区的民居?
2、各有什么特点?
3、请解释原因。
[回答]东南亚的高脚屋,结构分为上下二层,便于通风散热防潮,因为这里炎热多雨;西亚的传统民居墙厚,窗户小,可以阻挡阳光照射和风沙,因为西亚炎热干燥;印度尼西亚巴东镇建筑屋顶呈牛角状,便于雨水排泄,因为这里多雨。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
[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
[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洲建筑风格。
[归纳]可见从这里体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讲述]这是犹太教的哭墙,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到这里祈祷。画面上的人物是沙龙,你想对他和巴以局势说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应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讲述]好,这些名胜古迹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
类共同的财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艺术和体育。请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
[回答]比如中国的书法、京剧、武术;日本的相扑等。艺术和体育
[提问]哪位同学练过书法:中国书法讲究什么?谁会唱京剧?给大家唱一段。
[展示]图片,以讲解员的身份给这些图片配上解说词,或者是个人才艺亮相。
[总结]刚才老师和大家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活动,体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风情,我们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为了各国的文化更好地交融与传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使文化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使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提问]亚洲有多少种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这些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种,这些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提问]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回答]存在。
[提问]这种现象的结果怎样?
[回答]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发生恐怖事件或战争。[提问]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问题?
[回答]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价值。[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人们在
出国之前,都要在了解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尊重其他文化差异。
[提问]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承转]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回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问]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回答]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讲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
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学生]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
教学目标:
1、探究日本的位臵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3、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4、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
1、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和方法:
1、课件《樱花》
2、课件<日本>
3、活动设计
采取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课件开始]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上课时,停放音乐,导入新课后。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板书]
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探究题活动2]:读图7.5-7.7分析完成(版面7)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版面8),(版面9),(版面10)。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接着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版面11)
[探究题活动3]:(版面15)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最后布臵
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版面20)、“日本茶道”图片(版面20),然后,以教学纲要总结全文(版面20)(略)
[探究题活动:5]:最后布臵本节课堂作业: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版面41),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臵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重点和难点:
1、东南亚的地理位臵
2、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臵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臵。(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板书]: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臵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板书]: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臵: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臵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板书]:东南亚的国家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
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
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人口集中,耕地少 热带经济作物
四、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五、河流
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丰富水能资源
下游: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农业生产
六、城市分布――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原因:
七、华人、华侨集中 华侨:中国国籍 华人:外国国籍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2.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讨论: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臵﹑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准备:
3、东南亚地图;
4、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中东》教学设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3 ﹑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找出库尔斯克铁矿﹑
《中东》教学设计 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中东》教学设计
堂上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板书设计: 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1、国土辽阔
2、地形特点---平坦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3、气候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属寒带气候 气温:西高东低,南多北少 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寒极:雅库兹克
二、俄罗斯发达的工业
1、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铁矿分布广泛)
2、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内陆原料产地附近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较慢(类型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四大工业区)(空间不平衡)
三、发达的交通
1、多样的交通方式 客运:铁路、公路
货运:铁路、管道(石油、天然气)
《中东》教学设计
2、铁路网
欧洲部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稠密
亚洲部分:单一(亚欧大陆桥)
四、城市与文化
1、莫斯科
2、圣彼得堡
3、港口
摩尔曼斯克(不冻港)、海参威
《中东》教学设计
2、有关2003年美伊战争的录象。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谈谈同学们印象中的“中东”。
[讲述、提问]:中东,我们对它的熟悉主要来自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频繁报道,这里已成为最受世界关注的地区。请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中东是什么样?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发言,说一说中东地区的资源情况、政治局势、宗教问题、领土问题等。
[教师]:播放一段录象,内容有关美伊战争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有感性的认识。
[教师]:从同学们对中东的介绍和我们看的录象,我们想到一个词,与中东地区最相关,那就是“战争”。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乱如此频繁?我们主要从地理位臵、资源及文化来分析其根源。
[一湾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问题,能不能用非战争的方式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今日我们用地理的角度来探究“中东”。
首先从“中东”名称由来说起。[学生]:展示课件,学生回答 [教师]:显示中东地图
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对比“亚洲地理分区图“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与什么分区有类似之处。
[教师]:中东究竟有哪些国家呢? 展示课件 [学生]:读图
[学生]:配合学生回答,进行“三洲两洋空间位臵分布”课件演示 [教师]:请同学们读中东地区图,找到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中东地区的地理位臵有何特点?
展示课件:
[学生]:土耳其海峡是欧洲和亚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连接着红海和地中海,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中东处在亚、非、欧三洲交界处。
[教师]:设问:如何评价中东地理位臵的重要性?
二洋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臵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使中东备受关注,成为热点地区。
[转折]看来地理位臵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可是,“独木难成林”,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中东成为热点地区?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刚才我们谈到“美伊战争”,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师]: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展示课件
而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学生]:读53页图8。5,通过图表了解中东石油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教师]: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学生: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臵。
[教师]: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教师]:中东的这些国家靠出口石油赚了很多钱,石油出口成为它们的经济支柱。请同学思考:这样的经济发展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国力综合发展来讨论单纯依靠石油出口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小结] 中东地区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臵十分特殊。这里的石油资源丰富,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给中东带来更加财富,同时也使得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成为一个长期“热点地区”。中东地区的和平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师]:我们的解读“中东”活动没有结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
六、板书设计
长期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臵
1、范围
2、二洋三洲五海之地
土耳其海峡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
黑海里海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存、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3、石油输出路线
二、教学重点
1、中东地区干旱的气候
2、中东地区的文化差异
三、讲授方法和教学前准备
4、教学课件
5、查找一些资料和照片,内容包括以色列的干旱农业以及中东地区的各宗教和民族
6、查找中东地区的新闻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中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幅图
图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学生:沙漠面积广大
讲述:阿拉伯半岛上竟然一条河流也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里沙漠广布,河流稀少?
活动:“麦地那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图”,请学生描叙热带沙漠气候的气候特征。
展示课件:中东的河流图
提问:上面的说明这里常出现很多国家争夺一条河流的情况,你能
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提示:由于干旱气候,才使水资源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 讲述:
这样的气候特征对当地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呢?(阅读材料课本56页)
转接:
既然这里水资源如此缺乏,那么这里能不能发展农业?(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展示图片:(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喷灌、滴灌)解释:
以色列国土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全年7个月无雨。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学用水,建成了现代农业,令世界惊叹。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同时防止了土壤盐碱化。
小结:
我们中国西部也有与以色列相类似的情况,在农业生产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
转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自然原因,有没有人文原因?你们已经查找了中东地区冲突的相关资料,谁能为大家分析一下?
(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历史等方面)总结:
学习了这一节内容,你们应该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请大家回去写一篇小论文,对中东战争根源从地理的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臵、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生:地理位臵。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臵。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设计 篇四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 出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两部分有三部分:海陆变迁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的运动。海陆变迁与大陆漂移学说讲述证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整个教学 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经纬网的学习,和地图 阅读的学习、和大洲大洋的学习,同学们对海陆分布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特点,理解板块是运动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壳是由六大板块构成的;
板块是相互运动的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相关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相对位置
板块运动理论的提出和证据 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证据 五、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多媒体演示、讲解疑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沧海桑田”原意是指______变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______的变动和海平面的________,是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例如_______等,也会引起_____的变化。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家______,有一半以 上的土地就是人造陆地。
2.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过程:由______变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 河道及水井等一些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过去是________。 过程:由___ ___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4..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___国的科学家__________。
5..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改造 B.地震和火山活动
C.地壳活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D.岩浆活动
6.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活动中,小华和同学们在河边发现了一处岩石分层十分清晰的陡崖,于是他们对这些岩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发现有一段岩石质地比较细,而且上面有带有海螺印记的化石。这一事实说明( )
A、海洋生物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B、陆地可以变为海洋
C、地球上的生物首先是诞生在陆地上的 D、海洋可以变为陆地
二.新授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 大板块拼合而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 点有哪些?
3.观察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
②.结合板块构造图说明为什么这两大地带多火山地震?
= 3 GB3 ③ .我国是否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为什么?
4. 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的两种运动形式,并用板块运动分析下列世界著名山脉、裂谷的成因。
【初一地理重点教案】推荐阅读:
初一地理教案09-07
初一地理:巴西地理环境教案11-22
《美洲》初一地理教案06-25
初一地理该怎么学?初一地理学习方法技巧11-23
初一地理习题06-25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08-08
上海初一地理会考09-11
初一地理备课组总结07-18
初一地理上册期中试卷10-11
初一地理下册复习提纲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