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共11篇)
1.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篇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党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保持和发展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这一具有丰富知识含量、思想含量的先进理论,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功夫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认真学习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结合认真领会自己的工作中,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2.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篇二
一、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特点与需求是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各种西方思潮特别是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深刻影响着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95后大学生们表现出与70后、80后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学习上,强调实用、追求效率化、认知思维敏锐;在信仰追求上,崇尚自由平等、思想活跃;在个性特征上,个性张扬、渴望关注……他们的这些特点对教育方式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教早已成为过去,多媒体教学也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现实倒逼着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大学生们吸引到课堂。通过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及调查研究可以发现,95后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看法与需求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 在思想认识上认为理论教育很重要
当前娱乐主义盛行,95后大学生中有很多人都是追星一族,他们追求个性、追求时尚,时代的浮躁情绪在他们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现。然而,对于理论学习,大学生们的思想觉悟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在安徽工业大学2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对于《概论》课的学习态度,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概论》课程“很重要,认真学习”和“挺重要,课上认真学”的占84.4%,在“平时是否关注时政新闻”这一问题中,有高达93.5%的同学表示“关注或有时关注”,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具备比较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很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
2. 在学习行动上认为理论学习没有效率
当前,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特别是如何进学生头脑。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枯燥的理论学习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又使他们觉得与其花大量时间在理论学习上还不如多学点专业知识或者学点实用技能。理论终究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其价值的,当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现实面前表现得苍白无力时,大学生们通常会放弃理论信仰。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法行为、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如,问卷中“如果不关心时政新闻,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有64%的学生选择“人轻言微,关心也没用”,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忽视理论学习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社会存在悲观情绪、对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自信。
3. 在学习需求上希望生动活泼、学有收获的课堂氛围
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95后大学生们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选择性很强。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自己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有54%的学生选择视频教学(指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只有19.5%的学生选择教师讲解。从中可以看出,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们一方面不喜欢传统的讲课方式,另一方面希望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他们迫切期望改变《概论》课堂教学“团结、紧张、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状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课堂语言、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环境是大学生们期望的课堂体验。
二、从教师素养、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是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难上,究其原因:其一,理论本身缺乏趣味性,学习理论知识的效果又不明显,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而被动去学。其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总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其三,就安徽工业大学而言,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使得很多理科出身的学生政治理论基础较差,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上课听不懂的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影响了其学习兴趣。近年来,针对政治理论课难上的现状,“思政课”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不少努力与尝试,如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的应用。教学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引入相关音像资料,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前发言、主题讨论、辩论,更有高校在课堂教唱红歌,可谓是想尽办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对几百名95后大学生的访谈调研结果也显示: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热情是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理论学习热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配合,从教学到考核再到社团活动、学习竞赛、学术报告等环节多管齐下,营造理论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热情。就教师个人而言,必须从教师素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环节入手提升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1. 注意教师的内外兼修
内在,主要指教师的个人品质、理论素养与知识储备。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规范的示范者。“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青年学生的示范效应极为显著。因此,职业身份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特别是道德规范方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库不能仅仅局限于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还必须对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哲学等都比较熟悉,至少是对课堂教学涉及的知识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对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都有所了解并能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看法。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与较高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还需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强烈的教学热情,既不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也不能平淡如水、缺乏激情。外在,主要指教师个人的形象气质、个人魅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当今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更是“颜控”当道,很多人特别是大学生们对人的外在容貌空前热情,某某学校的美女教师、帅哥教授走红网络的新闻屡见不鲜。问卷中,对于“你最喜欢的教师类型”,有78%的学生选择了“年轻朝气型”,只有19%的学生选择“专家学者型”。可见,教师重视个人仪表、谈吐举止很有必要,更何况作为人师的教师在个人形象、礼仪举止方面也应当做出榜样。衣着得体、言行举止得当,遇事不愠不火,镇定自如,能很好掌控课堂秩序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当然,在两者之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在。因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充电,另一方面还要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养成理论思维方式。
2. 注重教学材料的兼容并蓄
教学材料不仅仅是指教科书,课堂教学中所有用来阐释论证知识点的材料都是教材。对于《概论》课教学而言,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收集、整理、归纳各种相关视频资料、案例资料、时事资料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与学生思想实际,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学目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复习思考等教学环节进行归纳整理,特别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如何提出问题、讲解案例、课堂讨论、播放视频资料等环节做精心安排,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既不能唯教科书是从,也不能脱离教科书各自为政。除了课堂授课这一环节外,《概论》课教学还有一大特点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理论必须能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教师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保证案例材料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实际上,“思政课”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是鲜活的教学材料,是传递理论信仰的桥梁,教师自己不仅要对所传授的理论“真讲、真学、真信”,还要将其付诸工作、生活实践,并真正做到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释放的正能量。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而更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论信仰,培养学生独立的理论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养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理性思维习惯。教师的任务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3. 注重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
教学方式的改进是提高《概论》课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的需求,而仅仅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也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尽量使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避免说教。笔者认为,针对95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较好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具有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2]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归纳为: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3]对于《概论》课而言,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辩论、知识竞答、评论等融入到教学过程是有效且可行的方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开展学生辅助讲课、主题辩论、时事评论、案例评价等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这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心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设计考评方式,适时引导课堂节奏,注意把握课堂秩序,并时刻保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安徽工业大学这种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而言,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学科基础的差异性,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语言。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这一问题时,作者板书时,将“毛泽东思想”假定为A,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假定为B,然后用图示方式表示出来,请学生思考A和B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种既直观,又能够使工科生感到亲切的语言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所有中国人的梦,更是年轻的95后大学生们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我们只有了解并认同这条道路,才会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作为《概论》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升《概论》课教学效果,帮助年轻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就是在践行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学习问答》编写组.习近平中国梦重要论述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123.
[2]修晶.成人学习原则与参与式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8):49.
[3]徐章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75.
3.民族声乐演唱的学习体会 篇三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内涵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并发扬了民歌、说唱、戏曲的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要发展和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和技巧,除了要维护、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唱艺术创造的基础,还要使民族唱法演唱的声音更圆润柔和,更能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民族歌唱的语言和风格特征。
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要素
想唱好一首歌曲,首先要先熟悉和了解它的时代特征、主旨思想与语言风格。《蓝花花》是陕北的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自己的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歌曲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歌曲的表现在于演唱者的情真意切,如若没能理解透彻歌曲的意义,往往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发声工具,还有是一定要敢唱,唱歌这种事,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有些人总是畏惧高音或者低音,其实唱歌就像是打高尔夫球一样的,每每最后一杆,宁愿打过洞,至少还有进洞的机会,否则连进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在表现一首歌曲的时候一定要没有脸面的专注于声音、情感等。
其次,要把握好歌曲的音准节奏、强弱对比度。远在书面文学出现之前,口传文艺就已经产生了,尤其是歌和诗。歌曲伴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歌曲表达人民对历史事件和故乡祖国命运的关注、歌曲帮助人们在专制制度压迫下保持尊严并且起而与社会不公正抗争、歌曲鼓舞人民去追求美好的未来等等。在民歌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人们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体验。例如:“你在北国”,“我在南疆”,上句属副歌,在山上喊,是描述的,下句是加以说明和补充的。哪儿的歌就要唱出哪儿的味,一个乐句唱出来,就要知道哪是重,哪是轻,要知道先慢了后就快,先快了后就慢,第二句重复的时候乐句一定是递进的增强的。
而后,是演唱者声音的修养及表现力。歌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要经过歌唱者的演唱,才能让听众接受它、欣赏它。也就是说一首优秀的作品,还需要演唱者进行再创造,即进行二度创作。好的艺术家要会听伴奏,和伴奏有合作,每个音都要全力去唱响它,呼吸在节奏上。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要注意四声,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例如歌曲中常出现的人称“你”、“我”、“他”。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歌的风格大为不同。把握好歌曲的节奏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例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颇具新疆风格,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很符合新疆维吾尔人的民族特征。而中国南方民族却以婉转优美为主要特点,如《茉莉花》等歌曲。声音的表现,常常说起的以情带声,加上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色彩和风格也更为鲜明。
作为一位歌者,歌曲就是你的武器,一定要熟记歌曲的旋律、歌词、节奏。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越深入,你便越能把歌曲的主旨表现的越通透,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曲时,一定要先领会歌曲要表达的意境,再通过声音去表达,这样才能赢在战场上。
总结
在各门类艺术中,音乐最善于表现情感艺术的。音乐用各种不同的声音与音色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心情与情感。声乐是由感而发的,在人类歌唱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高亢的山歌,委婉的小调,或粗犷的号子甚至是哭嫁歌等都凝结着人类纯真丰满的情感,都包容着人类丰富的感情。演唱者都要用以已之心感人之心,努力達到歌者与听者之间心心相通,去共同完成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音乐学院)
4.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学习上我都每堂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此次培训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不仅有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更有提高工作能力的《犯罪心理学》,还有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权法》等等,可以说教以致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给我们做了深入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民族宗教知识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对监狱民警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培训就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一笔财富,更强化了我们不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让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作为一名年轻民警,不断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对我今后的工作来说,无疑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篇五
答: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内体育界和民族、民俗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986年9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联合举办的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术研讨会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定义提出了4种观点: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古代体育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因此是指近代体育传人以前我国各民族就已有的体育活动。
3、凡是目前在一些民族地区仍在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活动)部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体育性的活动项目。这是目前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较权威的观点。概括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指长期流传在各少数民族中,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征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各种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出于各种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它随实践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着变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变异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盛和衰退以及寻找有效的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其变异,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造福于人类。受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限制,在不同的时空坐标上,人们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有着不同的功利目的。从远古时代开始,少数民族就出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刨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和体育节庆活动。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动物通过运动获取食物、占领空间和争夺配偶.也通过运动米逃避敌害、保存生命。在这种生存需要基础上适应与进化的动物和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与需要。由于人类获取生存资料已非纯粹依靠身体运动,生存需要的实际刺激已不能充分满足人类运动本能的需求,因此,人们创造了运动娱乐,这是各民族体育原始起源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植根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运动本能需求的活动,后来在人类精神需要和杜会需要的双重作用下超越了自然本能,达到了更高的、更复杂的文化境界,包括成为古代信仰的一种物化形态。大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节律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 的生活也需要有所张弛。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人们在劳动间隙,因地制宜创造的。如广西龙胜瑶族和苗族中流行的“打泥脚”.就是人们在田问劳动劳累之余,用黄泥团相互击打对方腿脚并跳跃躲避对方打来的泥团,以求一时的放松.由此形成的一种体育活动口。少数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他们与外界往来较少.生活枯燥单调,许多体育活动是他们充实娱乐自己的主要方式。如壮族的打陀螺、芭芒燕、打铜钱、倒立竞走、跳桌、跳橡皮筋、咬水桶,瑶族的掷石头,跳铜铃、打猴鼓.侗族的弹毽、蛇舞t苗族的鸡毛球、跳脚会等,都是为此而创作的.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顽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原始生产方式下,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头瞳往往可以使一个人在劳动生产与战争搏杀中出类拔萃,获得功利。这种现实的需要使人们意识到体能和技能锻炼的重要性。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的少数民族在狩猎和牧业生产中离不开奔跑追逐、投掷射击.甚至需要与野兽搏斗、与牲畜角力.因此产生了赛跑,射箭、射弩、赛马、摔跤、投掷等体育项目。又比如赫哲族的叉草球是叉鱼的训练;鄂伦春、鄂温克的滑雪与在林海雪原游猎有关“1;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打泥脚、打草球,侗旅的打手毽、踩石轮、骑木马,瑶旗的打箕圈、催工舞等都与生产活动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在早期发展中,为_『民族生存和民族利益与异族时有争端发生,产生于劳动中的体育技能往往也能用于战斗。作为一种直接动力,军事战斗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了赛马、射箭,射弩、角力等具有军事功能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并产生了一些趣味而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妙趣横生的“板鞋竞技”原是壮族女总兵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方法。瓦氏夫人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求得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命人根据壮人本屐的样子做成长板鞋,让士兵3人一组或6人一组台穿一双长板鞋练习赛跑。穿上如此的“鞋”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致、默契配合,一人分心就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壮兵团结一致,所向披靡,挫败倭寇.建立功勋。现今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在其发生的初期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娱乐,也就是说,不是以自娱和娱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娱神,以期祛牙B降福的各种原始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时,在惶惑、恐惧、幻想之中自然地使用“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认为自然界许多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都存在着跟人一样的活动和思想、欲望。人们创造了神灵并把希望和力量寄寓于神灵。信仰和崇拜需要物化的形式,许多少数民族体育恬动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和活动而创作的。少数民族举行各种仪式以求神灵欢娱、降福祛恶,由此得到精神安慰或受到鼓舞。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这是 使他们在困苦环境下能够生活下去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文化的普及,神权统治逐渐消亡,体育活动中许多娱神的成分逐渐淡化,由娱神目的出发而进行的活动逐渐成为活动者自己放松、休息和娱乐的活动,甚至基本失却了早先的信仰内核,以交际、喜庆、娱乐形式存活于少数民族生括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多彩。在远古人的生活中,性爱是仅次于觅食的一件大事。觅食为了生存.性爱则是为了繁衍。尽管许多少数民族有兄妹相配的神话传说”1,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有某种程度的乱伦禁忌。为了实施氏族外的婚配,居住分散而叉相对舟j塞环境中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男女集体交往与求爱的节日和活动,以利于其种族的繁衍。另外,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的择偶观念是注重男子强壮的身体和劳动能力,因此,刨造机会进行直接接触十分重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与青年男女的社交有关,甚至就是专为两性交往提供机会而开展的活动。如维吾尔、哈萨克族的“姑娘迫”,壮族的“抛绣球”,苗族的“跳月”、“芦笙踩堂”,瑶族的“踏歌”“1等,又如广西苗、瑶、侗族的“射弩”,在古代不但是防身武器和战争的传信工具.还常作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信物”。:瑶山山多林密。山之隔,走到却需半天,如果男子有意于对面山头的女子,常用弩发射一箭试探姑娘的意向,姑娘若有意,就将小伙子的箭留F·另射一箭作答.双方收留的箭即为定情信物。再如“打手毽”在侗族是青年男女社交性的体育活动,有“飞花传情”之美称.同时也是苗、基诺、布依、壮等族青年男女喜爱的交往方式,它起源于侗族青年男女在田野劳动中的交往。“:在侗族山寨的插秧季节里.姑娘们站在田埂上抛出一把把稻秧,水田里的小伙子一一稳稳接住,你来我往,欢声伴着笑语。休息时意犹未尽的姑娘与小伙扎起草把相互抛接,情侣们更是借此飞“花”传情,由此形成一种极受欢迎的男女社交性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给青年男子显示智慧和力量、充分表现自我、获取姑娘青睐的机会,符合少数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和性选择的需要.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力。苗旗的。爬坡竿”“1就是很好的例证。在苗族一年一度的“坡会”上,人们身着自己最美丽的服装,从四乡八寨赶到坡场观看“爬坡竿”:一根长约10 m碗口粗的木竿竖立在场中,竿顶挂一葫芦酒、一对棕耙和几斤内,参加比赛的小伙身体不能贴芊,倒着爬至竿顶,饮数口酒,然后咬住葫芦的红飘带和挂棕粑和肉的绳子,头朝下滑F米。优胜者人称“倒竿郎”,被视为苗族的勇敢者,受到族人的敬佩和少女的爱慕.酒、肉、棕粑为其奖品,旁观的姑娘任他挑选娶之。在自然经济时代,散居在山区各村寨的西南少数民旅由于忙于农事和交通不便,一般只在节日里相聚。许多传统的节庆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等多动能于一身,也是商人们难得的交易时节。有些体育活动及其节庆本身就是商人们出于商业活动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如号称“侗家橄榄球”的“抢花炮”.是流行于湘、黔、桂的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体活动。花炮节一年-度,节期因地区而不同,以三江富禄镇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三月三.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的侗、苗、瑶、壮、汉等族民众都前往富禄镇参加“抢花炮”活动。按照当地的习惯,这是春节后的最后一个节日,此后就该全力投人春耕,停止一切娱乐。节庆期间.村民去卖掉自己的土特产,同时买回所需的日用品,因此.花炮节也是一个活跃经济 的盛会。据考证,“抢花炮”活动的发源地在三江的葛亮村。该村依山面河,是当地惟一的交通要遭,因而成为湘、黔、桂交界地区木材和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明朝嘉靖年间,闽、粤、桂、黔、湘的商人就来此做生意。当地的侗、苗、瑶族民众大都居住在山寨,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商人们为了收购土特产和推销他们的商品,想尽办法引人下山,其中最具吸引力的便是“抢花炮”。五省商人共同筹建了天后官,他们利用人们祈望人寿年丰的愿望和迷信的观念,以祭祀天后娘娘进行“抢花炮”活动。抢花炮活动得到侗族民众的喜爱.也符台他们的需要。于是年复一年.经久不衰。后来,与葛亮村相距两公里的富禄镇逐渐繁荣,那里的商人为了抢生意。就比葛亮村提前20天.于农历三月三举办二王公酬神会进行“抢花炮”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很快超越了葛亮村,直至今天,富禄镇三月三花炮节都是湘、黔、桂“抢花炮”活动的中心。[9]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特征的论述,从搜集的文献来看,多散布于有关民族体育本质的研究之中。谭华在《试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中认为在近代以前,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从原生形态到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并存这样荫个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它们与各自所依存的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和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卢元镇在《巾国体育文化纵横谈》中提到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并伴随着原始的劳动、娱乐、自然、战争和宗教信仰而出现。传统体育文化自产生就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人类的各个社会时期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终于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形成了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熊志冲在《民族体育的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巾认为民族体育的性质是一种初级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活动形式简单、粗糙,内涵鲜明、生动;地域特色浓郁。曾于久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巾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延续性、观赏性、适应性、多样性、科学性是其本质特性。胡小明在《论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提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刘素梅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交融性、大众性等特征。同时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现阶段的社会中,“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过去的近百年间,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逐步走上全球和现代化的道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的演变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并相互冲击的状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进程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讲,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笔宝贵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了现阶段许多学者和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制定并下发一系列保护措施与保护文件,并将其列为法律保护的范畴。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体育和游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急需探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能更好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推进民族体育的科学化,社会化,课程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苏辰
6.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篇六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家宗教局《关于在全国宗教工作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宗教常识,根据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推动民族宗教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学校,切实增强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宗教基本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紧紧围绕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提高师生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能力,切实增强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和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泾川四中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鲁新文
副组长:吕小龙刘海红
成员:孙定春雍伟鹏樊怀民李刚吕宏伟孙小虎 下设办公室: 主任:吕小龙 副主任:孙定春
成员:李刚吕宏伟霍万红王亚鹏各班班主任
三、目标任务 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对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学校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活动形式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教育和民族常识教育,增进师生对中华大家庭的了解和认识,重点采取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课堂、班团会、国旗下讲话、民族知识讲座、民族知识竞赛等方式,寓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和文化娱乐、素质教育为一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互相尊重,共同繁荣的思想认识。
五、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学校成立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充分听取教师、学生意见,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1、让学生认识了解56个民族,了解民族常识,渗透“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六好”教育(说好话、走好路、扫好地、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确保方案落到实处。
2、调查研究,摸清学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重点和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难点。
3、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有效模式、途径、方法、活动等。利用国庆节日,对学生进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在班团队活动中贯穿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开展为少数民族失学儿童捐款、捐书、捐学习用品,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剪纸等活动;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引导学生读爱国图书,看民族书报,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4、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与校本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以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为重要载体,有效培育学生民族精神。校团委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创和谐的精神风貌;要充分利用报告会、讲座、、知识竞赛、校班报、校园广播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增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主题活动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5、要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认真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管理服务中亲身感受到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友爱。教师要主动帮助回族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班主任和跟班老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隔阂及心理问题。
6、后勤管理要尊重回族学生的饮食习惯,认真办好学生食堂。扎实做好回族家庭困难学生尤其是新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回族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3月
认真进行工作总结,从个人到学校整体,积极反思,找出经验和不足,以便开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新路。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精心谋划。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很强的工作。党支部要充分认识当前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宏观思考和研究,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谋划到位,切实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工作抓紧抓好。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是关系到校园和谐、国家稳定的大事。全校要形成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切实履行职责,抓好落实。
7.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篇七
处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藏族自治地区, 藏族人口数量众多, 同时又包含多种少数民族, 是各种民族共同团结生活的地方。对于青海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参与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促进藏族地区的稳定团结, 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自身能力修养, 在党校学习期间, 加强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掌握程度, 以此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民族问题。
一、丰富党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内容
作为党校开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课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主要是以马克思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加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在解决民族问题时合理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新时期的党校教育中, 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加强引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贴近百姓群众, 积极进行下基层活动, 深入到广大群众中来, 增加与家庭、社区、企业、乡镇的沟通交流, 以此获取最新有用资料。进而丰富教学素材, 做好课前准备,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党校教师特别要加强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程度, 每时每刻关注国内重大事件, 以及国际形势变化, 深入分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内涵, 挖掘潜力, 争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 实现党员干部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真正领悟, 使党员干部在现实工作中, 顺利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二、加大党校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城市化扩张, 城市规模越发壮大, 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 以及民族格局分布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此外, 极端宗教分子以及恐怖分子的存在, 也影响民族的团结稳定, 严重影响伟大中国梦的实现[1]。因此, 在面对复杂的民族情况, 党校领导必须提高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 深刻认识到当前现状的紧张形势, 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必须躬体力行去落实课程的各个环节。此外, 对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 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会议精神、以及各项指示性文件, 必须深刻阅读领悟, 认识贯彻执行, 确保民族政策的有力落实。解决民族问题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三、坚持承认不同民族的差异性按民族意愿办事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 少数民族数量众多, 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变迁中, 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 不用地区的民族在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因此, 为加强和巩固民族之间和谐友好关系, 必须充分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兼顾各民族特点, 针对不同民族的特点不同对待, 不搞特殊化, 因地制宜, 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 倾听少数民族的心声, 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办实事, 而且要办好。解决民族问题, 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发展问题[2]。在处理青海藏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中的矛盾问题时, 务必要紧跟民族特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明确青海藏区的居民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 做好未来发展规划, 稳步向前。党员干部只有认真负责, 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知识, 才能寻求出最优的方式, 进而激发民族群众的工作热情, 推动青海藏区的经济发展, 彻底改变青海藏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体系中, 明确规定党员干部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以及宗教信仰, 加强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络,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只有充分尊重各个少数民族, 才能有利于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对于青海藏族自治地区, 曾经有过一段黑暗的时期, 硬性要求藏区男性分头化, 女性辫子化, 甚至要求回族群众养猪吃猪肉等等严重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3]。虽然现在不存在这种现象, 但是其影响与伤害却是深远的。因此, 现阶段的党员干部, 在对待民族问题时, 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理论指导, 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方针政策, 尊重各民族习俗, 尊重民族信仰;充分接受少数民族的意见, 坚持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保护国家利益、以及民族利益的基础上, 对于少数民族的特殊要求, 务必要认真聆听, 充分考虑, 实事求是。
总结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党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是党员干部理论与技能培养的主要渠道, 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阵地。党校教学工作必须在新的形势下, 明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课程效果, 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使各级干部在面对青海藏族的民族问题时, 公平公正解决, 以此促进藏族地区的发展, 维护民族团结。
摘要:民族团结稳定, 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升民族问题的关注程度, 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现阶段, 我国青海藏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中, 依旧存在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对党校教学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应用的研究探析, 进一步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关键词:党校教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尹继承.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党校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5, 25 (2) :31-33.
[2]马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 (4) :136-139.
8.论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 篇八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调整
前言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以及民族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族间的纠纷与矛盾是影响地区安定的重要因素,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法学体系下,以法律为依据,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民族法律体系也需要有效的完善,使其成为更加完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民族法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民族法学是国家为了有效协调和管理民族关系所制定的法律,其不仅属于法域范畴的重要内容,同时对调整民族之间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学理论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专项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民族法学理论也有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论。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当中,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而完善民族法学体系也从中找到的新的思路。
各地区的地域特点不同,民族之间的习惯、风俗、文化以及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形成民族间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对于民族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学体系。以现代法律制度作为参照,对民族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民族法学体系建立在社会基础法律法规之上,构成系统的整体。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在民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约束指导下,以民族性原则,调整和解决民族关系和问题。另外的一种理解就是,民族法学是社会民族法律制度、民族地方特色的自治法律制度以及针对于特色民族而应用的部分社会法律法规形成的综合性法律体系,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调整民族间的关系[1]。
二、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构建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民族法学是针对民族关系的调整作为主要的内容,民族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较为特殊,根据民族自身的民俗、文化以及信仰进行综合考虑,民族法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将其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民族法学立法的正在具体深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性的法律部门。其次,社会法律法规存在重叠和交叉的现象,新部门法的出台,使法律法规能够划分为其他法律部门。而民族法学体系在进行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充分体现除了民族法学的独特性,使其部门化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法律法规存在重叠和交叉而导致的冲突、重复以及矛盾的影响不大[2]。
第三,在宪法、行政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部门法当中,都有涉及到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内容,因为法律法规的重叠和交叉,而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保障民族权利,不同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民族立法的重要性由此而凸显出来,突出民族法学体系的特殊性,建立独立的法律部分,增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以保障新时期民族间的和谐发展。
三、民族法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完整的民族法学理论
各民族存在着多元化的特色,而在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民族特色被融入到其中,使民族法学理论变得更加充实和完整。民族法学体系的建立,就是将完整的民族法学理论作为指导,涵盖了民族法学的定义、判断、体系的构建、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是民族法学的基础内容,同样也是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二)民族法律制度
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完美的体现在民族法学制度当中,使整个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整、科学以及合理。在民族法律制度形成的过程当中,通过实证研究,结合各分散的法律法规,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将其作为民族权利与义务的基础规范。作为民族法律规范的统一框架体系,针对各地域间的民族问题,要配合宪法、基本法、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以对应我国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将民族的特色融入进来。另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以及散居的少数民族,需要针对性的制定权益保障制度。因此,民族法律制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以建立更加全面、细化的法律制度。
(三)民族法学文化
民族法律意识与民族风俗习惯法律是民族法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具有民族法律意识,则说明人们对于民族法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理解其内容。人们只有认识和理解民族法律的内容,才能认真的予以执行,能够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在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过程当中,民俗习惯及民族文化逐渐深入到法律制度当中,形成了民族风俗习惯法律。与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民族法学体系的构建,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构建民族法学体系的过程当中,结合其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民族法学理论、民族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法学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使人们对于民族法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民族法学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民族安定团结以及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毅.试论民族法学的性质、理论体系及其调整对象[J].广西民族研究,2010,03:19-26.
9.学习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篇九
心得一: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心得二: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10.民族团结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第三小学
张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要并行推进国内国际两条战线,强化国际反恐合作。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对我们基层工作任务来说,是非常艰巨的。我们始终都要坚信新疆的稳定是打出来的。我们要打出社会的正义和各族人民的安宁,打出几代人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各类安全防范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巡控工作,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严格易燃易爆重点要素管控,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古文《论语•颜渊》写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往今来,只有各名族团结奋进才能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的比喻形象贴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身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名族团结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好处。教育的发展是祖国发展,社会繁荣的重中之重。团结奋进是我们祖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才能夯实基础,稳定基层。谚语云:“人心齐,泰山移”相信我们定能实现创新的发展。
这次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形象贴切的比喻,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从以往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来看,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新疆各族人民能够过上今天幸福的日子,并团结一致奔向未来,靠的是长期的共同生活带来的相互了解;是平等基础上生成的彼此尊重;是理解之中拥有的包容心态;是高尚情操怀有的愉悦欣赏;是进步路上的学习促进;是艰难困苦中的无私帮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不足和缺点。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人类取得进步和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任何民族的封闭、落后、保守,必将限制自身的发展进步,甚至会窒息民族的生命。而包容、开拓、创新,给民族带来的将是开放、文明和幸福,因此绝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井底观天。新疆各民族一定要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要求,把包容、交融、交往作为新疆各民族的永恒精神追求,努力实现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包容,从而实现创新发展。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第三小学
郭红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的天山南北,生活着47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正如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一位维吾尔族干部在微信上呼吁,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表达了13亿人的共同心声——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就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到细处,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就能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真正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来往往、说说唱唱、聚聚聊聊里面就有大政治,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抓紧做起来。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各族群众必将不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加强团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在新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促进民族团结等工作重点,不断把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不断凝聚促团结、反分裂的社会共识,就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天山南北,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通过此次习近平在中央新疆第二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新疆的稳定发展对新疆乃至全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正确引领学生,教授他们知识,搞好校园内的民族团结,让他们在将来为新疆的团结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第三小学
李静
时隔4年,中央再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深刻分析了新疆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明确了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提出了新疆工作的思路和重点,进一步丰富升华了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新疆的又一历史性机遇,必将为新疆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必将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注入强大动力,必将坚定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习总书记的讲话,第一次把对口援疆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实践证明,对口援疆工作成绩是巨大的,70%以上的援助资金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城乡住房、学校医院、公共基础设施等一大批援疆工程项目,切实解决受援地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根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精神,结合区情民情,我们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
在统筹上,要提升能力,实现新疆经济社会效率与平衡。特别要共同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完善援疆工作规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驱动作用;在改善民生上,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抓住民心上,要推动新疆特别是南疆更好更快发展,让各族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认真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加强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牢牢抓住民心。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这意味着中央已对南疆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并将解决好南疆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
近年来南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但南疆依然是新疆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进程中矛盾最多、问题最多、困难最多的地区。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一是稳定问题;二是民族问题;三是发展问题;四是民生问题;五是宗教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多是多种因素催化、多种矛盾积累、多种问题交集的一个结果,而且在各地显现的形式和程度上又各不相同。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新疆的稳定发展对新疆乃至全国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正确引领学生,教授他们知识,搞好校园内的民族团结,让他们在将来为新疆的团结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第三小学
王芳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要并行推进国内国际两条战线,强化国际反恐合作。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对我们基层工作任务来说,是非常艰巨的。我们始终都要坚信新疆的稳定是打出来的。我们要打出社会的正义和各族人民的安宁,打出几代人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基础。必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各类安全防范措施,毫不放松地抓好巡控工作,加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严格易燃易爆重点要素管控,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古文《论语•颜渊》写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古往今来,只有各名族团结奋进才能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的比喻形象贴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身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能够深刻感受到名族团结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好处。教育的发展是祖国发展,社会繁荣的重中之重。团结奋进是我们祖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才能夯实基础,稳定基层。谚语云:“人心齐,泰山移”相信我们定能实现创新的发展。
这次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总书记形象贴切的比喻,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从以往的历史和当今的现实来看,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新疆各族人民能够过上今天幸福的日子,并团结一致奔向未来,靠的是长期的共同生活带来的相互了解;是平等基础上生成的彼此尊重;是理解之中拥有的包容心态;是高尚情操怀有的愉悦欣赏;是进步路上的学习促进;是艰难困苦中的无私帮助。
11.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考 篇十一
[背景材料]
2009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各地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保证经费投入;各学校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育人全过程中。
[考点链接]
一、经济常识
1.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没有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最终会影响民族团结的巩固和民族平等的全面实现。所以,实现民族团结,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
二、哲学常识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西藏“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充分说明,当前妨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因素仍然存在。在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的策划煽动下,国内还有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还存在着一些民族偏见,存在着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正是我党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现状做出的科学决策。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民族团结是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所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三、政治常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文化建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重要的对内职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果、开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局面的需要,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应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好、开展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好、发展好。
4.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6.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公民要自觉地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综合演练]
新华社8月25日电,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知指出,在学校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本保证。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组织中不能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A.中宣部
B.教育部
C.国家民委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从政治常识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是国家机关在履行()
A.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的职能
B.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从哲学角度看,之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是因为()
A.国家观、民族观属于物质范畴,是自然形成的东西
B.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C.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探索出一条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这一成功实践是以62年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标志而正式拉开大幕的。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实践,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有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D.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5.在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助的关系
B.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C.各民族有共同的利益
D.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阶级根源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看问题要全面,反对一点论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从政治常识看,下列与巩固民族团结无关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三项基本原则
C.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D.建立经济特区
8.2009年8月24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召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讲话中强调,要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定自觉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
(1)从国家职能的角度看,国家应怎样加强民族团结?
(2)从政治常识的角度,说明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A 2.C 3.C 4.B 5.D 6.B 7.D
8.(1)①国家要履行好政治职能,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的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同时,国家要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切实维护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②国家要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③国家要履行好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④国家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交流与合作,为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07-07
民族理论第八课教案08-15
理论力学学习心得09-26
教学理论学习体会07-06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08-11
教师理论学习心得08-23
创新理论学习心得体会06-30
教师三新理论学习心得08-28
部队党员理论学习心得体会06-27
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