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2024-08-09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通用8篇)

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一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发布时间:二〇一〇年三月

(报警部分)

第一部分:安全技术防范简介

安全技术防范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手段,所建立的一种具有探测、延迟、反应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他是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一项公安业务和社会公共事业。

安全技术防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对于警察执法部门而言,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公安业务;而对于社会经济部门来说,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安全服务的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就要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要有系统的设计与工程的施工、服务和管理。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国

外通常叫“保安”。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

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

二、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行业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新的防范概念。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技术防范”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警察执法部门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

受,以致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词汇,技术防范的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都将或迟或早的移植、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因此,“技术防范”在安全防范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它已经带来了安全防范的一次新的革命。

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探测、延迟与反应。探测(Detection)是指感知显形和隐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发出报警;延迟(Delay)是指延长和推延风险事件发生的进程;反应(Response)是指组织力量为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所采取的快速行动。在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手段中,要实现防范的最终目的,都要围绕探测、延迟、反应这三个基本防范要素开展工作、采取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当然,三种防范手段在实施防范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基础的人力防范手段(人防)是利用人们自身的传感器(眼、耳等)进行探测,发现妨害或破坏安全的目标,作出反应;用声音警告、恐吓、设障、武器还击等手段来延迟或阻止危险的发生,在自身力量不足时还要发出求援信号,以期待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制止危险的发生或处理已发生的危险。

实体防范(物防)的主要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现代的实体防范,已不是单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地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地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

技术防范手段可以说是人力防范手段和实体防范手段的功能延伸和加强,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它要融入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之中,使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探测、延迟、反应三个基本要

素中间不断地增加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探测能力、延迟能力和反应能力,使防范手段真正起到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

探测、延迟和反应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关系。一方面,探测要准确无误、延迟时间长短要合适,反应要迅速;另一方面,反应的总时间应小于(至多等于)探测加延迟的总时间。

三、安全防范技术与安全技术防范

安全防范技术是用于安全防范的专门技术,在国外,安全防范技术通常分为三类:物理技术防范(Physical Protection)、电子防范技术(Electronic Protection)、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Biometric Protection)。这里的物理防范技术主要指实体防范技术,如建筑物和实体屏障以及与其匹配的各种实物设施、设备和产品(如门、窗、柜、锁等);电子防范技术主要是指应用于安全防范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及其相关技术,如:电子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其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工程等。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是法庭科学的物证鉴定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中的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产物,他主要是指利用人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安全技术防范的一种特殊技术门类,现在应用较广的有指纹、掌纹、眼纹、声纹等识别控制技术。

安全技术防范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手段,所建立的一种具有探测、延迟、反应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他是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一项公安业务和社会公共事业。对于警察执法部门而言,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公安业务;而对于社会经济部门来说,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安全服务的产业。既然是一种

产业,就要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就要有系统的设计与工程的施工、服务和管理。

四、安全防范技术的专业体系

安全技术防范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技术内容和专业体系。根据我国安全防范行业的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我们可以将安全防范技术按照学科专业、产品属性和应用领域的不同进行如下分类:A.入侵探测与防盗报警技术B.视频监控技术C.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D.报警信息传输技术E.移动目标反劫、防盗报警技术F.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应急报警技术

实体防护技术G.防爆安检技术H.安全防范网络与系统集成技术I.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

由于安全防范技术是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技术领域,因此上述专业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实际上上述各项专业技术本身,都涉及诸多不同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门类,它们之间又互相交*和相互渗透,专业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同一技术同时应用于不同专业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

1.1概述

“安全防范”是公安保卫系统的专门术语,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防入侵、防被盗、防破坏、防火、防暴和安全检查等措施。而为了达到防入侵、防盗、防破坏等目的我们采用了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器材设备,并将其构成一个系统,由此应运而生的安全防范技术正逐步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公安技术学科。

安全防范技术的器材、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系统能对入侵者做到快速反应,并及时发现和抓获罪犯,对犯罪分子有强大的威慑作用。而安全防范技术又能及时发现事故的隐患,预防破坏,减少事故和预防火灾,所以它是公

安保卫工作中很重要的预防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犯罪更趋智能化,手段更隐蔽,加强现代化的安防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

安全防范技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上的重要单位和要害部门,如党政机关、军事设施、国家的动力系统、广播电视、通讯系统、国家重点文物单位、银行、仓库、百货大楼等等,这些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极为重要,所以也是安全防范技术工作的重点。

党政机关,存放着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科学技术等重大决策性文件和资料,是绝对机密的材料,它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机密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被盗、被窃,将会给党和国家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党政机关又是党政领导等人的工作场所,他们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程,所以公安保卫部门把确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用人防和现代化的防范技术来保证其人生安全,主要做好外国防线的周界防范,出入口的人防与技防,档案库、资料库、办公室的防入侵、防盗、防火的防范的系统工程。

在军事单位,在国防科研和生产单位,那儿存有或正在研制各种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或战略性武器,如核武器、导弹、飞机以及配套的电子或机械产品,它的研究、生产及其成果直接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和国家的安危,其本身就是一项机密,一旦泄密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这些单位的周界、出入口、生产线和库房、资料档案室是安全防范的重点。

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技术先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起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大、投资大、施工日期长,所以建设的全过程也是我们保卫工作的全过程,所有的原材料、设计图、资料、档案、重点关键设备、资金等全是我们防范的对象。

国家的重要文物单位、场所,保存了我为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遗产,它反映了我国各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是研究历史、研究革命的最形象的实物,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许多艺术品、工艺品反应了各历史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些文物的价值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通常称无价之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文物的盗窃和反盗窃斗争日趋激烈。坚决执行国家颁的“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的规定”,保护文物安全,反盗窃、反破坏是我们安防工作重点之一。

银行、金融系统、金库,历来是犯罪分子选择作案的重要场所。这些单位是制造、发行、储存货币和金银的地辩证,如果被盗、被破坏,不仅国家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也会影响国家建设和市场的稳定。储蓄所,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储蓄所,是现金周转的主要场所,建立电视监控、报警、通讯相结合的安全防范系统是行之有效的保卫手段,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的防范效果。

大型商店、库房是国家物资的储备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商品集中、资金集中,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员流动。犯罪分子往往把这里作为作案的重要场所,因此这些场所的防盗、防火是安防工作的重点。

居民区的安全防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是社会安全防范的重点,决不能掉以轻心。社会治安的好坏,直接影响每个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直接影响了每个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安定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所以加强防火、防盗的职能,安装防撬、防砸的保险门,建立装有门窗开关报警器为主的社区安防系统是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

利用安全防范技术进行安全防范道德对犯罪分子有种威慑作用,使其不敢轻易作案。如小区的安防系统、门窗的开关报警器能及时发现犯罪分子的作案时间和地点,使其不敢轻易动手。商品、自选市场的电视监控系统使商品和自选市场的失窃北大大减少,银行的柜员制和大厅的监控系统也使犯罪分子望而生畏,所以对预防犯罪相当有效。

其次,一旦出现了入侵、盗窃等犯罪活动,安全防范系统能及时发现、及时报警,电视监控系统能自动记录下犯罪现场以及犯罪分子的犯罪过程,以便及时破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重要单位,要害部门安装了多功能、多层次的安防监控系统后,大大减少了巡逻值班人员,从而提高效率,减少开支。

安装防火的防范报警系统,能在火灾发生的萌芽状态及时得到扑灭,以避免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将防火、防入侵、防盗、防破坏、防暴和通讯联络等各分系统进行联合设计,组成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安防控制系统是我们安全防范技术工作的民展方向。

1.2 安全防范技术内容、器材和系统

根据我国各部门任务的分工情况,将入侵防盗报警、防火、防暴以及安全检查技术统称为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

安防系统通常由探测器、信号传输信道和控制器组成。

入侵探测器是用来探测入侵者移动或其它动作的由电子及机械部件组成的装置。它通常由传感器和前置信号处理电路两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防范场所,我们选用不同的信号传感器,如气压、温度、振动、幅度传感器等,来探测和预报各种危险情况。如红外探测器中的红外传感器能探测出被测物体表面的热变化率,从而判断被测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引起报警;震动电磁传感器能探测出物体的震动,把它固定在地面或保险柜上,就能探测出入侵者走动或撬挖保险柜的动作。前置信号处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放在处理后变成信道中传输的电信号,此信号常称为探测电信号。

信号传输信道种类极多,通常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常数用双绞线、电力线、电话线、电缆或光缆传输探测电信号,而无线信道则是将控测电信号调制到规定的无线电频段上,用无线电波传输控测电信号。

控制器通常由信号处理器和千警装置组成。由有线或无线信道送来的探测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器作深入处理,以判断“有”或“无”危险信号,若有情况,控制器就控制告警装置,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引起值班人员的警觉,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或直接向公安保卫部门发出报警信号。

用于安全防范技术的产品多种多样、各种不同类型传感器组成的探测器,应用在不同的地点、场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警器材名目繁多,对报警器材进行分类,有利于掌握它的工作原理、构造和适用的场合。

报警器材通常按其传感器种类、工作方式、警戒范围来区分。

1、按传感器种类分类:按传感器的种类,即按传感器探测的物理量工业来区分,通常有:开关报警器,震动报警器,超声、次声报警器,红外报警器,微波、激光报警器,烟感和温感报警器等等。

2、按工作方式来分类:按工作方式分类有:主动和被动报警器。被动探测报警器,在工作时不需向探测现场发出信号,而领先被测物体自身存在的能量进行检测。在接收传感器上平时输出一个稳定的信号,当出现情况时,稳定信号被破坏,经处理发出报警信号。而主动报警器因工作时,探测器要向探测现场发出某种形式的能量,经反向

或直射在传感器上形成一个稳定信号,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稳定信号被破坏,信号处理后,产生报警信号。

3、按警戒范围分类:按警范围分可分成点、线、面和空间探测报警器。点控制报警器官警戒的仅是某一点,如门窗、柜台、保险柜,当这一监控点出现危险情况时,即发出报警信号,通常由微动开关方式或磁控开关方式报警控制。线控制报警器警戒的是一条线,当这条警戒线上出现危险情况时,发出报警信号。如光电报警器或激光报警器,先由光源或激光器发出一束光或激光,被接收器接收,当光和激光被遮断,报警器即发出报警信号。面控制报警器警戒范围为一个面,当警戒面上出现危害时,即发出报警信号。如震动报警器装在一面墙上,当墙面上任何一点受到震动时即发出报警信号。空间控制报警器警戒的范围是一个空间的任意处出现入侵危害时,即发出报警信号。如在微波多普勒报警器所警戒的空间内,入侵者从门窗、天花板或地板的任何一处入分都会产生报警信号。磁控开关和微动开关报警器常用作控制报警器。主动红外、感应式报警器常用作线控制报警器。

震动式、感应式报警器常用作面控制报警器。而声控和声发射式、超声波、红我、视频运动式、感温和感烟式报警常用作空间防范控制报警器。也有按报警器材用途分类的,如防盗防破坏报警器、防火报警器、防爆炸报警器等。有时还按探测电信号传输信道分类,分有线报警器和无线报警器。

1.3 安全防范技术工程程序

安全防范工程是指用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预防灾害事故为目的的报警、电视监控、通讯、出入口控制、防爆、安全检查等工程。工程由建设单位提出委托,由持省市级以上公安技术防范管理部门审批、发放的设计、施工资质证书的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工程的立项、设计、招

标,委托、施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公安主管部门要求的程序进行。

1.4 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尤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犯罪分子犯罪智能化、复杂化、隐蔽性更强,因此促使防范技术手段不论在器件上,还是系统的功能上都有飞速的发展。器件上的探测器由大势所原先较简单、功能单一的初级产品发展成多种技术复合的高新产品。器件上的探测器由比较简单、功能单一的初级产品发展成多种技术复合的高新产品。如微波―被动红外复合的探测器,它将微波和红外探测技术集中运用在一体。在控制范围内,只有二种报警技术的探测器都产生报警信号时,才输出报警信号。它既能保持微波探测器可靠性强、与热源无关的优点又集被动红外探测器无需照明和亮度要求、可昼准备运行的特点,大大降低探测器的误报率。这种复合型报警探测器的误报率则单技术微波报警器误报率的几百分之一。又例如利用声音和振动技术的复合型双鉴式玻璃报警器,探测器只有在同时感受到玻璃振动时的振动和破碎时的高频声音,才发生报警信号,从而大大减弱因窗户的振动而引起的误报,提高了报警的准确性。电视监控系统飞速发展使安全防范的技术更有效,更直观。微光、红外摄像机的研究开发成功,能使安全防范实现全天侯及昼夜工作,摄像机的微型化和智能化使探测器更隐蔽。长时间录像装置能24小时、30天、甚至更长时间记录。一个大型的企业、几个分系统构成一个综合的安防系统,它既有人侵防盗的功能,又有防火、防暴和安全检查的功能。当某一被探测点发出报警信号,能自动通过电话线向报警中心报警,而报警中心也能自动探知报警信号的性质、地点及其它。探测信号的传输也由常规的模拟量的有线传输,转为数字的无线传输,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布线工作量,节约了材料和劳力。报警控制器采用了大容量的CPU,使信号和控制实现了计算机总线控制,大大降低了系统安装的工作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将继续采用更新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提高安防器材的稳定性和可靠度,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功能,使人们的安全防范技术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中作出贡献。

1.5现在使用的安防系统的分类 ●入侵探测与防盗报警技术

●视频监控技术

●出入口目标识别与控制技术

●报警信息传输技术

●移动目标反劫、防盗报警技术

●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应急报警技术

●实体防护技术

●防爆安检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 ●楼宇智能化集成系统

●安全防范网络与系统集成技术

●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

第二部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组成

一、防盗报警器的组成

防盗报警器通常由入侵探测器、信道和报警控制器三部分组成。

1、入侵探测器:入侵探测器是指安装在需要防范的部位或场所的能感知出现危险情况的设备。入侵探测器的必备条件:(1)具有说明书说明的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功能;(2)要有过流保护;(3)要有防拆功能;(4)另敏度和范围可调;(5)宽电压工作范围;(6)要有直流备用电源;(银行、仓库、文物单位应为24小时,商业报警系统应为16小时)(7)接口为:警戒状态为无电位的常闭触点或导通电阻不大于100Ω,报警状态或未加电时为常闭触点开路或开路电阻不小于MΩ;(8)在正常气候下,连续工作7天不应该出现误报和漏报。入侵探测器通常由传感器和前置信号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传感器:将被探测的物理量(如力、压力、重力、应力、位移、速度、加速度、振动、冲击、温度、声响、强光等)转换成相应的,易于处理的电量(如电流、电压、电阻、电感、电容等)输出的一种转换装置。

前置信号处理器:将原始电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如放大、滤波等,使之成为适合在信道中传输信号,我们称之为探测电信号。

2、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媒介。如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超短波等,发射功率在1—10W。信道可分为:

(1)有线信道:布线方式:树枝状布线,这种线路自由排列,可做到线

路最短;环状布线,可靠性高,任一处断线不影响正常运行,同一线两处断线才需要维修。

(2)无线信道:无委分配给报警系统的专用无线电频率为:第一组:36.050兆赫;36.075兆赫;36.125兆赫。第二组:36.350兆赫;36.375兆赫;36.425兆赫。第三组:36.650兆赫;36.675兆赫;36.725兆赫。

3、报警控制器:性能要求:

(1)能给探测器供电12—15V;(2)具有报警功能,指示报警部位,发出声光警示;(3)防破坏报警功能,短路或断路报警;(4)自检功能;(5)报警输出;(6)报警输入分类,瞬时报警、紧急报警、延时报警、防拆报警等;(7)宽电源电压适用范围;(8)电源转换AC--DC;(9)过流保护;(10)过压运行;(11)欠压告警;(12)声压要求;(13)稳定性要求,连续7天正常工作;(14)耐久性要求,循环6000次不应有故障。

二、防盗报警器分类

1、开关报警器:由前置开关探测器(磁控开关、微动开关、行程开关等)、开关控制电路、音响控制电路和扬声器组成,见下图.2、振动探测器:能够响应由被探测目标走动、敲打墙壁、门窗、保险柜等物体引起振动,并进入报警状态的装置,见下图。

注意:安装环境必须没有声响信号干扰,安装位置要远离振动源(电机、电冰箱等),安装牢固,使用普通导线要远离电源线、电话线2米左右。

3、声控探测器:能够响应由空气传播的声响,并进入报警状态的装置,见下图。

注意:每个报警器都有一个“报警—监听”开关,其它报警器不具有自身复核这种能力,但是这种报警器对音频范围内的声干扰一般无能为力,如雷声、雨声、风声和室外的杂扰声等,必须安装于十分安静的区域。

4、超声波探测器:在密闭空间内形成稳定的声场,若破坏声场则引起报警,如下图。

注意:安装环境必须是密闭的,超声波发射机发射的超声波(机械波),可以充满整个空间,不留死角,不受干扰,只要发射与发射的频率相同,就不会报警,当入侵者在探测区域移动,便产生多普勒频移,于是报警。超声波会吸引昆虫,因此在昆虫多的地方不适宜使用。

5、微波探测器:接收器收到的微波信号频率与发射器的相同,则不产生报

警;当接收器收到的微波信号由于多普勒频移(多普勒效应)频率与发射器的不相同,则发出报警信号,如下图。

注意:微波探测器由于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因此它可以伪装和隐蔽安装,它不受空气流动、热源、光源、电话、空调设备等影响,有较好的可靠性;但是又由于穿透性较强,安装时要注意:(1)不能对着可移动物体;(2)必须注意安装位置和调整灵敏度,不能穿透防护区域;(3)安装必须牢固,不能晃动;(4)探头不能对着闪烁的光源;(5)安装位置高于地面2米。

6、主动红外探测器:发射机发射出一束经调制的红外光束,被接收机接收,形成一条由红外光束组成的警戒线,当红外光束被部分或全部遮挡,接收机收到的红外信号发生突变,提取这一变化,经放大并做适当处理,即控制发出报警信号,如下图。

注意:警戒范围内必须没有遮挡物,镜片用久了以后要除尘,考虑室外自然环境因素,实际警戒距离应为设计警戒距离的30%。

第三部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

(参见《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视频部分)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防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监控地区和部位安装各种摄像机、报警器、监听复核器等前端器材及辅助设备,把所产生的图像、声音和报警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系统送到装有各种终端设备的主控中心、分控中心,在相应的监视器、喇叭、录像机(录音机)、报警显示板或CRT终端上进行图像、数据显示和记录,值班人员根据显示情况在控制台进行操作切换、跟踪监视、录像录音,也可由微机终端按预定方案进行程控处理;指挥人员通过有线电台或无线电台下达指挥命令,值班人员根据命令采取行动。所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泛应用于保卫、治安、交通管理和消防等方面。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常由前端设备、信道(传输设备)和终端设备组成。

一、前端设备

根据安全防范的使用要求,前端设备一般都公开或秘密的安装在现场的户内或户外,一年四季工作。因此,前端设备必须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高可靠性,同时要求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前端设备包括摄像机、多功能防护罩、固定或电动云台、探测器及接口控制设备,对摄像机来说,根据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要求必须配有适当的镜头,如定焦镜头、自动光圈镜头、自动/手动光圈变焦变倍镜头等。根据环境条件不同也可以选用黑白摄像机、彩色摄像机、普通摄像机、低照度摄像机、高清晰度摄像机等。

二、传输设备

传输设备承担着把前端设备产生的图像视频信号、监听音频信号和报警信号传送到控制中心的终端设备上,并把控制中心的控制和指令信号送到前

端设备。通常都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或两种方式相结合的传输系统。

1、有线传输方式

包括单缆多路载频(FM、AM)传输,光缆传输(单缆单路、单缆多路),电话线传输、双绞线传输、网络传输、同轴电缆(单缆单路、单缆多路)传输等。

2、无线传输方式

对于图像信号由于受视频带宽和信号拥挤的限制,一般采用单路载频(GMHZ)传送方式(小微波)。报警信号及其控制指令的无线传输,一般都与主机的通讯方式或各系统间的联网方式有关,一般在所规定的36MHZ频段内的9个频点上进行调制传输。

三、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是整个监控系统的中枢,包括显示记录设备、控制切换设备、通讯联络设备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等。

1、显示记录设备

从传输设备终端接收到的各种图像信号、监听信号和报警信号被送到中心控制室,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在相应的设备上进行显示、监听、报警和录像(录音)。这些设备包括监视器、音箱、录像机、视频分配器、切换器、补偿器、时间信号发生器、报警显示板、云台控制器、电脑系统等。

2、控制切换设备

包括微处理器、硬件切换器、分配切换开关和调节机构等,根据系统功能要求进行控制、查询,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通过传输系统送到终端,在相应的设备上进行固定、显示、录像等。

3、通讯指挥系统

主要用于指挥,包括对讲、电话、无线电台网等。

四、系统主要功能

1、多路信号输入,单路或多路视频信号输出

2、视频切换功能

3、摄像机编号显示、时间显示、汉子说明

4、报警复核

5、遥控功能

6、长时间自动录像

7、交直流电源可自动切换

五、有关摄像机几个参数的计算

1、摄像机成像尺寸:单位(mm)

METRIC Conversions(度量转换)mm╳0.03937=inch(英寸)

m╳3.281=feet(英尺)

2、通过图像来计算物体的尺寸(尺寸大小)

For example 1 :

3、 通过图像来计算镜头的焦距尺寸(焦距大小)

For example 2 :

4、 计算视角(视角大小)

如果焦距和成像大小已知,则视角可以通过以下计算

如果宽度用y’代替,这个公式给出了水平夹角的W.如果对角线的长度是已知,公式给出了对角的视角。

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二

1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如果这些信息系统及网络系统遭到破坏, 造成数据损坏, 信息泄漏, 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 则将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信息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安全风险和问题。

信息安全风险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密切相关, 和采用的信息技术也密切相关, 公司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风险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在企业信息安全问题中, 计算机病毒发生的频率高, 影响的面宽, 并且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也列在所有安全威胁之首。病毒感染造成网络通信阻塞, 系统数据和文件系统破坏, 系统无法提供服务甚至破坏后无法恢复, 特别是系统中多年积累的重要数据的丢失, 损失是灾难性的。

在目前的局域网建成, 广域网联通的条件下,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更加迅速, 单台计算机感染病毒, 在短时间内可以感染到通过网络联通的所有的计算机系统。病毒传播速度, 感染和破坏规模与网络尚未联通之时相比, 高出几个数量级。

网络安全问题:企业网络的联通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的途径。企业有许多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 营销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 ERP, CRM,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 通过广域网传递数据。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光纤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运营商, 企业内部职工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浏览网络查阅、获取信息, 即时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等。

如何加强网络的安全防护, 保护企业内部网上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证对信息网络的合法使用, 是目前一个热门的安全课题, 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安全问题。

信息传递的安全不容忽视:随着办公自动化, 财务管理系统, 各个企业相关业务系统等生产, 经营方面的重要系统投入在线运行, 越来越多的重要数据和机密信息都通过企业的内部局域网来传输。

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 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 造成数据混乱, 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

用户身份认证和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急需加强: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一般为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 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和数据, 也只对一定范围的用户开放, 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不能访问。为此各个信息系统中都设计了用户管理功能, 在系统中建立用户, 设置权限, 管理和控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访问。这些措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 不能灵活实现更细的权限控制。二是各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 企业的一个员工要使用到好几个系统时, 在每个应用系统中都要建立用户账号, 口令和设置权限, 用户自己都记不住众多的账号和口令, 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更不用说账号的有效管理和安全了。

如何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服务, 是我们开发建设应用系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共性的安全问题。

2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则

企业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 结合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步伐, 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

2.1 做好安全风险的评估

进行安全系统的建设, 首先必须全面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找出问题, 确定需求, 制定策略, 再来实施, 实施完成后还要定期评估和改进。

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着重点在安全和稳定, 应尽量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不能过分求全求新。

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的作用。

2.2 采用信息安全新技术, 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很多, 我们可以根据安全需求的轻重缓急, 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信息安全技术的成熟度综合考虑, 分步实施。技术成熟的, 能快速见效的安全系统先实施。

2.3 根据信息安全策略, 出台管理制度,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信息安全的管理包括了法律法规的规定, 责任的分化, 策略的规划, 政策的制订, 流程的制作, 操作的审议等等。虽然信息安全“七分管理, 三分技术”的说法不是很精确, 但管理的作用可见一斑。

3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3.1 从技术手段入手保证网络的安全

网络安全指由于网络信息系统基于网络运行和网络间的互联互通造成的物理线路和连接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应用服务安全、人员管理安全几个方面。网络由于其本身开放性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是事实存在的。我们在正视这一事实的基础上, 在承认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的前提下, 努力探讨如何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性能, 如何通过安全系列软件、硬件及相关管理手段提高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降低安全风险, 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及薄弱环节, 及早发现安全漏洞、攻击行为并针对性地做出预防处理。在攻击发生过程中, 尽早发现, 及时阻断。在攻击发生后, 尽快恢复并找出原因。

保证网络安全的技术手段包括:过滤、信息分析监控、安全管理、扫描评估、入侵侦测、实时响应、防病毒保护、存取控制等。其措施有:网络互联级防火墙、网络隔离级防火墙、网络安全漏洞扫描评估系统、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扫描评估系统、信息流捕获分析系统、安全实时监控系统、入侵侦测与实时响应系统、网络病毒防护系统、强力存取控制系统等。信息安全指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及可控性等安全, 技术手段包括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安全协议 (set、ssl) 及ca机制等。文化安全主要指有害信息的传播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及文化传统的威胁, 主要表现在舆论宣传方面。主要有:黄色、反动信息泛滥, 敌对的意识形态信息涌入, 互联网被利用作为串联工具等。其技术手段包括:信息过滤、设置网关、监测、控管等, 同时要强有力的管理措施配合, 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建立、健全企业息安全管理制度

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初设计时制定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策略及相关管理策略。因为所有安全技术和手段, 都围绕这一策略来选择和使用, 如果在安全管理策略上出了问题, 相当于没有安全系统。同时, 从大角度来看,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与严格、完善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领域, 技术手段和相关安全工具只是辅助手段, 离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是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建设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空间的。

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发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对信息网络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并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和执法。企业首先必须遵守国家发布的这些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企业也必须依据这些法律法规, 来建立自己的管理标准, 技术体系, 指导信息安全工作。学习信息安全管理国际标准, 提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国际上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比我们先进, 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起步比我们更早, 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经验,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标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提高水平, 少走弯路。

信息安全是企业信息化工作中一项重要而且长期的工作, 为此必须各单位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常设机构, 明确领导, 设立专责人长期负责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 长能保证信息安全工作长期的, 有效的开展, 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3.3 充分利用企业网络条件, 提供全面, 及时和快捷的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通过广域网联通了系统内的多个二级单位, 各单位的局域网全部建成, 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下, 作为总公司一级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的信息发布与技术支持平台, 发布安全公告, 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 提供信息安全设备选型、安全软件下载, 搜集安全问题, 解答用户疑问, 提供在线的信息安全教育培训, 并为用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经验的场所。网络方式的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 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是信息安全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方式。

3.4 定期评估, 不断的发展、改进、完善

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 安全防护软件系统由于技术复杂, 在研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这势必决定了安全防护系统和设备不可能百分百的防御各种已知的, 未知的信息安全威胁。安全的需求也是逐步变化的, 新的安全问题也不断产生, 原来建设的防护系统可能不满足新形势下的安全需求, 这些都决定了信息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定期对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改进安全方案, 调整安全策略。

不是所有的信息安全问题可以一次解决, 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不可能一次就发现所有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系统和设备, 也仅仅是满足某一些方面的安全需求, 不是企业有某一方面的信息安全需求, 市场上就有对应的成熟产品, 因此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4 结语

企业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 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 并加强计算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 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 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信息安全是一个伴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而发展的永恒课题。

摘要:该文对企业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安全,险防范

参考文献

[1]ISO27001 (BS7799)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三

关键词:技术防范;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运用

0 前言

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日渐深化,代表着国家历史的博物馆藏品成为重要交流载体,但由于藏品具有极高的价值,不法分子利用智能犯罪手段,试图盗取博物馆藏品。传统时代下,对于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多以人为主体,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而技术防范能够整合各项技术优势,将入侵报警图像复核、电视监控系统作为核心,形成联动防范系统,及时发现不法分子犯罪行为,避免对博物馆构成损失,从而保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1 博物馆技术防范发展现状

在我国,技术防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开始于第一台声控报警系统,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正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博物馆安全防范的空白。随后,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安装了防盗器,但当时报警器主机报警功能单一,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整体防范效果有待提升。[1]

20世纪80年代,安全技术防范进入普及阶段,且发展速度飞快。国外报警技术和产品逐渐渗透至我国,且安防设备功能日渐丰富,增加了巡检、记录及录像等功能,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中发挥的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时至今日,对于博物馆的技术防范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标准,正式进入到规范化、制度化阶段,不仅如此,计算机、通讯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由此,我国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沈阳故宫等多家单位都已经引入了技术防范手段,可见技术防范的重要性。

2 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运用

当前,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已经融合了多项防范技术,为博物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具体来说:

2.1 综合控制技术的运用

综合控制技术,是整个安全防范控制的核心,集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信等技术,能够为各个子系统之间大量数据传输提供支持,从而实现对各环节的监督、控制及管理。如在与入侵报警系统联动时,能够对报警现场进行图像、声音复核,将现场图像自动切换到指定的屏幕上进行自动录像。不仅如此,还能够与公安系统连接,及时申请公安人员的帮助和支持。[2]一般来说,根据各个系统延迟时间来看,多在20min之内,报警相应时间仅为2s。

2.2 入侵报警技术的运用

入侵报警系统建立在传感器、探测等技术基础之上,由各类探测器构成,能够对设防区域等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准确的报警,从而形成横向与纵向全方位防护。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周界报警。周界报警是入侵报警系统的一线环节,多设置在博物馆建筑外部,如院落、通道及围墙等位置,以第一道防线。由于博物馆周围环境较为复杂,人防、物防难度相对较大,势必会存在漏洞,将周界报警引入到系统当中,能够提高防范效果。此外,还有磁开关探测器等设备,具有防盗和防破坏等功能,在系统运行中,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能够及时发现入侵行为。

(2)通道报警。主要位于博物馆防范范围内的门、窗及走廊等位置,每个防区的门、窗都可以安装门磁开关等装置,通过多元探测,能够避免非法入侵,且能够对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识别,以此来提高控制水平。[3]

(3)空间报警。博物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具有较高的价值。因此在重要房间等空间内,运用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等多元化探测手段,形成交叉性、互动性入侵系统,能够实现对罪犯凿墙、入侵等行为的控制。除此之外,还有展柜报警系统,通过层层防范,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技术在防范层面的积极作用,减少外界对博物馆内部展品的破坏等。

2.3 视频监控技术运用

博物馆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是视频技术探测,能够将探测器录取的画面记录在系统当中,实现远程监控。该系统由前端摄像机、视频报警器等设备构成,能够实现对博物馆各个角落进行监控。[4]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报警系统会启动报警,提醒安防人员采取行動。声音复核作为安全防范的一部分,能够配合其他探测器共同使用。随着互联网和视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原先模拟视频监控系统也将逐被数字智能高清监控系统所取代。

2.4 门禁技术的运用

门禁技术是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非接触智能IC卡、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对博物馆出入口对象进行识别、控制,当发现进入对象身份不符,或者携带危险物品时,不会启动门禁,避免与藏品接触。现代安防系统中,还有电子门锁启闭装置、信息传输等技术,各项技术在系统中既能够独立运行,还能够与入侵报警系统等形成联动,实现自动化管理与控制。

2.5 电子巡更与通信技术的运用

博物馆安防系统为24小时不间断进行,对于夜间防范,可以运用电子巡更技术,对夜间保安人员的巡检路线、方式及执行等进行管理。在具体实践中,预设已经编制好的巡更软件,并应用读卡器将保安的巡检状态输入到控制中心,进行记录备案,实现对博物馆各个角落的监督,形成24小时不间断防护。[5]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非常必要,因此运用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程控交换机这一载体,能够确保处于不同空间中的人员进行联络,同时,将其与公安机关系统联系到一起,能够及时处置报警情况,争取更多时间保护博物馆内部的展品。随着博物馆不断发展,会对安全防护系统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技术的研究,丰富系统功能的同时,提高系统运行智能化水平,从根本上防范入侵行为。

3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现代技术的出现及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安防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博物馆安全防护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博物馆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物防为主,技防为先导,人防为保障,将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防范体系。同时,还应重视对安防人员队伍建设,从思想和技术等层面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并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不断提高技术防范水平,从而实现对博物馆的有效防护。

参考文献:

[1]侯爱芹.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文博,2014(03):91-93.

[2]朱云斌.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林则徐纪念馆为例[J].福建文博,2014(04):94-96.

[3]徐慧.浅谈安全技术防范在某博物馆安保工作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2(01):280.

[4]罗军.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与应用[J].科技传播,2012(18):203+165.

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四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基本要求、重点部位和区域及其防护要求、系统技术要求、保障措施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教育培训机构或场所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401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B/T 15408-2011 安全防范系统供电技术要求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

GA/T 678 联网型可视对讲系统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 50348、GB 50394、GB 50395、GB 50396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基本要求

4.1 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4.2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统筹规划,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原则,以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身安全为重点。

4.3 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使用的产品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经检验或认证合格,并防止造成对人员的伤害。4.4 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留有联网接口。5 防护要求

5.1 重点部位和区域

5.1.1 下列部位和区域确定为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点部位和区域:

a)学校大门外一定区域; b)学校周界; c)学校大门口;

d)门卫室(传达室);

e)室外人员集中活动区域;

f)教学区域主要通道和出入口;

g)学生宿舍楼(区)主要出入口和值班室;

h)食堂操作间和储藏室及其出入口、就餐区域; i)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室、实验室; j)贵重物品存放处; k)水电气热等设备间; l)安防监控室。

注:学校大门外一定区域是指学生上下学时段,校门外人员密集集中的区域。

5.2 防护要求

5.2.1 学校大门外一定区域应设置视频监控装置,监视及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监视区域内学生出入校园、人员活动和治安秩序情况。

5.2.2 学校周界应设置实体屏障,宜设置周界入侵报警装置。5.2.3 学校大门口应设置视频监控装置,监视及回放图像应能清楚辨别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和进出车辆的车型及车牌号。

5.2.4 学校大门口宜配置隔离装置,用于在学生上学、放学的人流高峰时段,大门内外一定区域内通过隔离装置设置临时隔离区,作为学生接送区。

5.2.5 学校大门口宜设置对学生、教职员工、访客等人员进行身份识别的出入口控制通道装置。

5.2.6 幼儿园大门口宜安装访客可视对讲装置。

5.2.7 学校门卫室(传达室)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

5.2.8 室外人员集中活动区域(操场等)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监视及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监视区域内人员活动情况。

5.2.9 教学区域内学生集中出入的主要通道和出入口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5.2.10 学生宿舍楼(区)的出入口应设置视频监控装置,监视及回放图像应清楚辨别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可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5.2.11 学生宿舍楼(区)的值班室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

5.2.12 食堂操作间和储藏室的出入口应设置视频监控装置,操作间、储藏室和就餐区域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监视及回放图像应能辨别人员活动情况。5.2.13 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室、实验室应有实体防护措施,应设置入侵报警装置,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

5.2.14 贵重物品存放处(财务室等)应有实体防护措施,应设置入侵报警装置,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

5.2.15 水电气热等设备间(配电室、锅炉房、水泵房等)应有实体防护措施,宜设置入侵报警装置。

5.2.16 安防监控室应有实体防护措施,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并配置通讯工具;应设置广播装置接入校园广播系统,用于突发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及应急指挥;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

5.2.17 重点部位和区域宜设置电子巡查装置。

5.2.18 其他部位和区域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防范措施。5.3 设施配置要求 学校重点部位和区域安全技术防范设施配置要求见附录A。6 系统技术要求

6.1 计时校时要求

6.1.1 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具有计时功能的设备与北京时间的偏差应保持不大于20s。

6.2 入侵报警系统

6.2.1 入侵报警系统应满足GB50394的相关要求。

6.2.2 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发出的报警信号应传送至安防监控室,紧急报警装置应与属地接警中心联网。6.2.3 入侵报警系统布防、撤防、报警、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d。6.2.4 入侵报警系统宜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6.3 视频监控系统

6.3.1 视频监控系统应满足GB50395的相关要求。

6.3.2 视频图像应传送至安防监控室,宜与上级监控中心联网。

6.3.3 视频监视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380 TVL,回放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240 TVL;数字视频格式分辨率应不低于352*288像素。

5.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五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

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产品

(编号:CNCA-10C-053:2004)

2004-08-01 实施

适用范围

本规则规定了对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要求。

本规则所涉及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是指在设置警戒状态下将侵入或盗用车辆的行为指示出来的系统,包括市场销售的用于安装到在用车辆上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提供给车辆生产厂用于安装在出厂前车辆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不包括车辆本身已具有的防盗装置或系统。

认证模式

型式试验 + 初始工厂审查 + 获证后监督

认证的基本环节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型式试验

初始工厂审查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获证后的监督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

4.1 认证的委托和受理

4.1.1 认证单元划分

4.1.1.1 原则上按产品型号委托认证。产品的供电电源、安全结构、安全元器件和影响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关键件均相同,即设计型号一致,而只是销售型号(如:不同型号之间的差异仅为针对不同的客户或不同的销售地区)不同的产品,可作为一个认证单元委托认证。

4.1.1.2 在同一境内,同一制造商、同一产品设计型号,由不同生产厂生产的产品不可作为一个认证单元,但型式试验仅对一个工厂生产的样品进行,试验结果可覆盖上述其他认证单元的产品。

4.1.1.3 进行设置警戒/解除所采用的方法、技术不同或报警传输方式不同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不可作为一个认证单元。

4.1.2 申请文件

认证委托人应向指定认证机构提交正式委托认证的申请,并随附以下资料:

1)委托人的资质证明;

2)生产企业资质证明及企业概况;

3)产品生产依据的标准、工艺流程及其控制说明;

4)同一认证单元内各个销售型号产品之间的差异说明及关键元器件清单;

5)产品中文使用说明书及安装说明、电气原理框图、产品照片;

6)生产企业满足附件3《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要求的质量控制文件;

7)其他资料。

4.2 型式试验

4.2.1 型式试验的送样

4.2.1.1 送样原则

认证单元中只有一个销售型号的,送该型号的样品。

多于一个销售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认证单元委托认证时,须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型号。

4.2.1.2 送样数量

型式试验的样品由委托人按认证机构的要求选送,并对选送样品负责,送样数量及要求见附件1。

4.2.1.3 型式试验样品的处置

型式试验后,应以适当方式处置试验后的样品。国家有规定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4.2.2 检测标准、项目和依据

4.2.2.1 检验标准

GA 2《汽车防盗报警系统 小客车》

标准采用现行有效版本。

4.2.2.2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见附件2。

4.2.3 检测机构

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

4.3 初始工厂审查

4.3.1 初始工厂审查时间

一般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进行初始工厂审查。特殊情况下,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也可以同时进行。

工厂审查时间根据委托认证产品的单元及覆盖产品型号数量确定,并适当考虑工厂的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2至6个人日。

4.3.2 审查内容

工厂审查的内容为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一致性检查。

4.3.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

“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产品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见附件3)为本规则覆盖产品初始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审查的基本要求。

4.3.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审查时,应对委托认证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检查,若认证覆盖多个销售型号的产品,则每个型号至少抽取1个样品,重点核实以下内容:

1)认证产品的铭牌、标志应与型式试验检测报告上所标明的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应与型式试验的样机及申请认证提交的资料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安全元器件、影响功能和性能的关键件、对电磁兼容性能有影响的主要元器件应与型式试验时申报并经认证机构所确认的一致;

如对以上检查项目有疑义,且只有使用检测机构的检测手段才能认定时,需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检测的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检测的数量为2套。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由认证机构依具体情况确定。

4.3.3 初始工厂审查的范围应覆盖认证产品的所有型号和加工场所。

4.3.4 审查人员

初始工厂审查由认证机构派出的审核员承担,审核员的能力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同一工厂审查的审核员不少于2名。

4.4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4.4.1 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

认证机构对产品检测和工厂审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经认证机构评定,认证结果符合要求的,按照认证单元颁发认证证书;认证结果不符合要求的,终止本次认证。

产品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如期完成整改后申请产品检测复试;工厂审查存在不合格项,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认证机构采取适当方式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产品检测复试和工厂审查整改结果均合格,经认证机构评定后颁发认证证书;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终止本次认证。

4.4.2 认证时限

认证时限是自正式受理认证之日起至颁发认证证书所实际发生的工作日,包括产品检测时间、工厂审查时间、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证书制作时间。

产品检测时间自样品送达指定检测机构之日起计算,检测周期不超过30个工作日。

提交工厂审查报告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

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时间及证书制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4.5 获证后的监督

4.5.1 认证监督检查的频次

4.5.1.1 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 监督间隔时间不超过12个月。

4.5.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获证产品出现严重质量问题或者用户提出投诉并经查实为持证人责任的;

2)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本规则中规定的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有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认证产品一致性时。

4.5.2 监督的内容

获证后的监督方式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产品抽样检测。

4.5.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只选取“汽车防盗报警系统产品强制性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部分内容,获证后每4年内复查项目应覆盖其全部内容。需要时,认证机构可视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特定审查要求。

每个加工场所监督审查的时间一般为1至2个人日。

4.5.2.2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期间,在加工场所对获证产品抽样,进行产品一致性检查。

4.5.2.3 产品抽样检测

1)抽样

在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期间,进行抽样。样品应在工厂生产的合格品中(包括生产线、仓库)随机抽取。抽样检测的数量每个单元1套。多于一个销售型号的产品为同一获证单元时,获证后每四年,产品抽样应覆盖不同型号的产品。

2)检测

对抽取样品的检测由指定的检测机构实施。抽样检测项目由认证机构依据本规则中的4.2.2条做相应规定。

4.5.3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经认证机构评定,监督结果符合要求,可以保持认证资格;监督结果不符合要求,取消认证资格。

如果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存在不合格项和/或产品抽样检测不合格,允许限期(不超过3个月)整改。整改结果合格,经认证机构评定,可以保持认证资格;逾期不能完成整改,或整改结果不合格,取消认证资格。

保持认证资格的,继续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取消认证资格的,停止使用认证标志,并对外公告。

认证证书的维持和变更

5.1 认证证书的维持

本规则覆盖产品的认证证书,原则上不规定截止日期,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认证机构的监督获得保持。

5.2 认证证书覆盖内容

认证证书须包括委托人的名称和地址、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生产厂名称、地址及工厂代码、产品单元名称和设计型号、认证实施规则、产品认证标志、认证机构名称、批准签名、日期及认证机构规定的其他内容。应认证委托人要求,认证证书中也可包含销售型号和/或商标。

5.3 认证产品的变更

获证后的产品,如果其产品中属于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规格、型号、生产厂或涉及产品安全设计、电气结构发生变化时,应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

认证机构根据变更的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可以变更或需送样品进行检测,如需送样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能进行变更。

5.4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

认证证书持有者需要扩大与已获得认证产品为同一单元内的产品认证范围时,须从认证申请开始办理手续,认证机构应核查扩展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一致性, 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产品的有效性,针对差异做补充检测或检查。认证机构确认扩展符合要求后,根据具体情况,向证书持有者颁发新的认证证书或维持原证书仅作技术备案。

送样数量、补充检测或检查项目由认证机构依据本规则确定。

5.5 认证单元的扩展

根据本规则4.1.1条所规定的认证单元划分原则,已获得同类产品认证的委托人增加新的认证单元时,委托人须提出正式书面申请。

委托人提交正式的申请文件,经认证机构受理确认,安排产品型式试验,依据具体情况实施工厂审查。经认证机构评定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

5.6 认证的缩小

认证证书持有者提出不再保留某个已获认证单元的认证资格时,认证证书持有者须向认证机构提出书面报告。经认证机构确认后,收回原认证证书,注销相应的认证单元,同时原认证证书持有者应停止在该认证单元的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

认证证书持有者提出不再保留已获认证单元中某个销售型号产品的认证资格时,认证证书持有者须向认证机构提出书面报告。经认证机构确认后,收回原认证证书,换发新的认证证书,同时原认证证书持有者应停止在该型号产品上使用认证标志。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

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销,按《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规定执行。在认证证书的暂停期间及认证证书注销和撤销后,认证证书覆盖型号产品不得出厂、进口。

认证标志使用的规定

认证证书持有者必须遵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7.1 变形认证标志的使用

本规则覆盖产品不允许加施任何形式的变形认证标志。

7.2 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

认证标志为:(略)

7.3 加施方式和位置

可以采用国家统一印制的标准规格标志、模压式或铭牌印刷三种方式。如采用模压式或铭牌印刷方式,应注明产品的生产厂代码。

产品本体显著位置上应加施认证标志。使用标准规格认证标志尺寸为1号至3号。

收费

认证收费由认证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收取。

6.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篇六

行业标准GA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宣贯教材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100)秘书处 2002年3月

目 次 前言

一. 标准起草的背景

二. 标准的属性、级别、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三. 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及对各章节的说明

四. 对易引起歧意或误解的条款的特殊说明与解释 五. 贯彻实施该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 JGJ/T 16—19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相关内容摘录

前 言

行业标准GA308— 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已于2001年8月批准发布,2001年12月1日实施。为规范和统一该标准的宣贯工作,公安部科技局委托TC100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宣贯该标准。为此,TC100秘书处组织起草并审定了该标准的宣贯教材,供各地宣贯工作使用。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是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和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标准之一,是规范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重要环节、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该标准的起草历经三年之久,经过业内专家多次讨论和修改,是我国安全防范工程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结晶。认真贯彻、实施这一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对于落实“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至关重要。

该宣贯教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标准宣贯的有关要求,对该标准的起草过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标准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和解释,是广大技防管理者和从业单位理解、掌握和使用该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地各单位在贯彻实施该标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意见与建议,可随时向TC100秘书处反映,以便标准修订时予以考虑。

TC100秘书处 2002年3月

一、标准起草的背景和过程

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安全防范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由文博、金融、军工等重点要害部门的安全防范逐步扩大到面向民众的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的安全防范。安全防范工程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急剧扩大。然而,由于安全防范工程的特殊性、从业单位素质良莠不齐、不少从业企业不了解技防行业的性质与要求、技术人员未经严格培训;加上部分企业责任心不强、片面追求利润、工程中以次充好,维修服务不落实,难以发挥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应有的作用,甚至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另外,技防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行业,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各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法规还不尽完善,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往往迟后于发展,管理中难免会出现薄弱环节。为了规范安全防范工程的建设,TC100委员会曾先后制定了GA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74—1994、(2000)《安防工程图形符号》及GB/T 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防工程设计规范》、GB/T 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防工程设计规范》等系列标准。但是关于安防工程检测、验收的标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台。为了贯彻江泽民同志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精神,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国家、集体财产和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技防设施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急需制订一个符合国内实际情况,比较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安全防范系统验收标准。

1998年3月,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成立后,TC100秘书处于98年8月下达了行业标准《安全防范工程验收规范》的制订任务,由上海市公安局原社会治安防范局牵头,组织公安部三所,公安部上海及北京检测中心,上海三盾安全防范系统公司等单位,成立起草编制小组,开始了标准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在对我国已建安防工程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同时,对我国在安防工程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和工程实践进行了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工程验收的有益经验,于1999.2.完成了《安全防范工程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在TC100三届二次会议(天津)上广泛征求了委员和通讯委员的意见。根据三届二次会议的意见,起草小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删除了与“系统检测”相重复的有关内容,突出了“验收规范”的具体要求,重点说明“验收什么”和 “如何验收”的问题,于1999年底形成了送审稿。2000年三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会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了会审,原则通过了送审稿。之后,起草小组和TC100秘书处根据委员会会审的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了有关内容,于2000.8.经秘书处审查后上报。

由于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原因,《工程验收规范》应列入建设部标准系列,标准的格式、内容和审批程序都要改变。根据公安部科技局的意见,TC100秘书处又对报批稿进行了修改,将标准名称由《安全防范工程验收规范》改为《安防系统验收规则》,并将标准内容中涉及“工程”的有关叙述去掉;删除了第5章中有关管理的部分内容,并对有关表格进行了详细的修订、校对和审核。由于上述原因,本标准从起草编制经多次反复修改至2001年8月才获得批准,实施时间为2001年12月1日。

二、标准的属性、级别、在标准体系中的地位及与其它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应强制执行。本标准属安全防范标准体系中工程系列标准之一,是与行业标准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的配套标准,执行时下列所有被引用标准中的相关条文也应强制执行。

GA/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74-2000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B/T 16676-1996 《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规范》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7—1994 《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JGJ/T 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由于与本标准同时启动的其它标准,最近已经或将要相继出台,因此,除标准中所列引用标准外,在验收工作中还需参考如下标准:

GB/T 50198-1994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4-2000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A/T 367-2001 《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368-2001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 XXX-200X 《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 XXX-200X 《安防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要求》

此外,本标准执行过程中还需与其它有关设计规范,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规范等技术标准配合使用。

三、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及对各章节的说明

本标准的定位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验收规则,它有别于系统(工程)的检验规范,又与检验工作密不可分。它是把握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总体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据此,该标准的主要任务是说清楚“验收什么”和“如何验收”等相关内容。

标准的内容共分8章:1.范围;2.引用标语;3.定义;4.验收条件;5.系统验收的组织与职责;6.验收内容;7.验收结论与整改;8.系统移交。其中第6章和第7章是本标准的关键内容。现就各章节内容分述如下。

1.范围

基于对标准的定位,本章规定了标准的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详见标准文本)。需要说明的是:本标准所指的安全防范系统是广义的安全防范系统,它既包括以固定目标为载体的安全防范系统,也包括以移动目标为载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既适用于新建的安全防范系统,也适用于改建、扩建的安全防范系统。因此,本标准所提出的各项验收要求,各类安防系统验收时均应执行。

关于安防系统的分级问题,目前尚无更为科学合理的办法可供采用。因此,本标准引用了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中对安防系统(工程)分级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完善。对一、二级工程的验收应严格执行本标准,这是因为无论是从防范风险考虑还是从系统(工程)规模考虑,一、二级工程的质量都是必须保证的,它们应是验收工作的重点。

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验收可适当简化。如何简化?标准中与简化有关的条款有:GA/T 75-94中的6.1、6.2.1、10.1、10.2及GA308-2001中的4.7,标准中有明确说明的,按规定执行,标准中没有明确说明的,由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决定并执行简化操作。

2.引用标准:略

3.定义:略

4.验收条件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验收必须具备验收条件,就是说验收必须要有基础。本章规定了从系统初步设计、方案论证、正式设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系统试运行、系统检测直至工程竣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其基本目的是为了规范系统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系统(工程)验收有效;同时体现“系统(工程)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验收出来的” 这一指导思想。

4.1 初步设计论证通过

“系统初步设计方案论证通过或基本通过”,是系统(工程)质量前置控制的关键环节,而“方案论证”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本节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系统初部设计方案论证通过或基本通过,并根据方案评审小组(委员会)形成的《论证意见》,由系统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签署整改落实意见。该条件意味着系统工程的设计经建设单位同意,系统的初步设计经补充、修改成为正式设计。一、二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初步设计方案论证,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不要求。

注: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时,会遇到安防工程初步设计方案未经论证,但工程已经完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验收的情况,我们建议确定一个时间界限,例如2001年12月1日以后立项的工程项目,不管什么原因,严格按本标准验收条件执行,对于在2001年12月1日以前立项的工程项目,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验收。

4.2 系统试运行:

系统试运行是验收的必备条件。试运行应达到设计要求并为建设单位认可,出具试运行报告。

4.2.1 系统至少试运行一个月,建设单位按《标准》表1要求做好试运行记录。4.2.2 建设单位根据试运行记录,出具系统试运行报告。试运行报告内容要点见《标准》4.2.2条。

4.2.3 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试运行报告内容可视具体情况简化。

4.3 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售后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系统验收后正常运行的技术保证之一,也是工程承建方的重要责任。

4.3.1 培训依据、目的:根据合同要求,系统(工程)既要重建设,又要重管理。4.3.2 培训要求:

1)培训内容应征得建设单位同意; 2)提供系统及其相关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说明、方法等资料; 3)通过培训,使系统使用人员能独立操作。

4.4 系统竣工

本节对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 “竣工”,给出了基本定义,见《标准》4.4.1;并对系统竣工后应完成的竣工报告等做出了规定:见《标准》4.4.2。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竣工报告可适当简化。

当工程内容发生重大变更与论证内容变化较大时,应采取如下措施: 1)修改设计任务书; 2)申请重新论证。

4.5 系统初验

系统初验属自检范畴,是系统建设方、承建方对系统质量进行的自我检验。4.5.1 系统初验由系统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或合同提出的设计使用要求进行,初验各方人员签名。4.5.2 系统初验报告内容应符合《标准》4.5.2要求。

《标准》4.5中对系统初验有明确规定。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可视具体情况简化。

4.6 系统检测

本节所指的系统检测是由第三方公证机构对已竣工系统所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检测内容应根据设计任务书、设计方案及有关标准确定。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系统检测的具体作法将会逐步完善和规范。4.6.1 申办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设计、施工单位向公安技防管理部门领取系统检测委托书,并附设计任务书、工程合同、设计方案、系统试运行报告、系统初验报告、系统竣工报告以及按照正式设计方案施工的系统原理框图、平面布防图、器材设备清单、图纸资料送系统检测机构。

4.6.2 承担系统检测的机构,必须是经公安部授权的检测机构。4.6.3 系统检测机构出具系统检测报告。系统检测报告应符合《标准》4.6.6要求。

4.7 验收图纸资料的提供

完整、规范、准确的技术资料是进行验收的必备条件,是关系到系统正常运行和日后维护、维修的重要技术支持。因此验收用图纸资料等的提供,是验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节规定:

一、二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在验收前,设计、施工单位应向验收机构提供符合《标准》4.7要求的全套竣工图纸资料;三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提供的竣工图纸资料按照《标准》表6规定可适当简化。

5.系统验收的组织与职责

本章主要内容系验收工作的组织管理内容,是根据目前我国安防工程管理的实际做出的规定。5.1 系统验收由建设单位会同公安技防管理部门组织安排,即由建设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同公安技防管理部门一起事前协商出席验收会的代表并主持召开验收会。《标准》作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国内技防行业的特殊性和技防工程实践的现状。5.2 系统(工程)的验收机构由验收工作的组织安排单位根据验收系统(工程)的性质、级别协商组成。验收委员会或验收小组推选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验收组织可由下设的施工验收、技术验收和资料审查三个组(人员)组成并具体进行验收。当系统规模较小、验收委员会(小组)人数较少时,验收机构下设的小组可以简化,有关小组可以兼任或合并。

5.3 验收机构人员:现阶段根据技防工程实践与管理现状,按照《标准》5.2条的要求协商产生,其中强调了专家比例不得低于验收组织总人数40%的要求。5.4 验收机构职责

5.4.1 做出正确、公正、客观的验收结论。本款特别强调了对国家、省级重点系统工程和金融、文博等要害单位的系统工程的验收,验收机构应对照设计任务书、相关标准、管理规定和正式设计方案严格把关,如发现系统有重大缺陷和质量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应予以指出,并视答辩情况决定验收是否继续进行。

5.4.2 《标准》所指的不利验收公正性的人员,主要是指系统设计施工单位人员和系统(设备)供应厂商(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验收公正的人员。

5.4.3 对验收通过或基本通过的系统(工程),验收组织有责任配合建设单位和公安技防管理部门督促、协调设计、施工单位落实系统的完善、整改措施;对验收不通过的系统(工程),应在验收结论中指出问题,明确整改要求。5.5 一般验收程序介绍

5.5.1 主持人讲话:介绍出席验收会代表、验收委员会组成;介绍建立安全防范系统的目的、要求及预期效果;希望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对系统中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做出正确、公正、客观的验收结论。请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主任(组长)主持验收活动。

5.5.2 验收委员会主任讲话:宣布验收会开始,说明验收过程及时间安排。5.5.3 设计、施工单位简要介绍正式设计方案,包括施工、培训、技术服务等,宣读竣工报告,回答验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5.5.4 建设单位宣读系统试运行报告、初验报告,回答验收委员会提出的问题。5.5.5 宣读系统检测报告。

5.5.6 同时分组进行资料审查、技术验收、施工验收。

5.5.7 各验收组负责人根据验收情况分别填写表

4、表5及表6,并移交验收委员会主任(组长),经过充分讨论对系统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做出公正、正确和客观的验收结论(填写表7)。

5.5.8 验收委员会主任(组长)宣布验收结论,验收活动告段落。5.5.9 验收会主持人请建设单位及设计施工单位领导对验收情况表态,宣布验收会结束。

6.验收内容

本章内容是整个标准的重点,环绕对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验收,重在解决验收什么和怎么验收二个问题。6.1 施工验收

6.1.1 施工验收可由验收组织指定的施工验收组(人员)具体负责检查验收。6.1.2 系统(工程)施工应按照设计文件和JGJ/T16等相关标准按图施工。因故确需作施工变更的,应按《标准》中表3要求办理变更审核手续后方可作相应变更施工。

6.1.3 施工验收除了现场抽查设备安装质量外,强调了复核隐蔽工程随工验收的内容。

1)按《标准》中表4规定的要求与方法,抽查前端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安装质量,并将检查结果填于表4。

2)《标准》6.1.2 d)所规定的明敷管线、接线盒、桥架等施工工艺应符合JGJ/T16标准9.1、9.3、9.4、9.5、9.11、9.13的相关要求。这主要是指施工单位应按照JGJ/T16标准的第九章“室内布线”的相关内容(详见附录)进行施工,验收时应对上述内容进行抽查复核。

3)复核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标准》中表2,复核土建施工单位提供的弱电系统接地电阻测试数据,重点复核隐蔽工程验收结果、系统是否等电位接地、接地电阻是否符合GB50198标准要求。如发现系统无随工验收单或检查结果不合格,应在表4的安装质量检查结论栏中注明。

GB50057-19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是指建筑物防雷设计,实际安防系统(工程)的防雷接地应按GB50198-1994要求。

6.2 技术验收

6.2.1 技术验收可由验收组织指定的技术验收组(人员)具体负责验收。6.2.2 按《标准》中表5规定的要求与方法: 1)检查系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对有集成功能要求的,应按照正式设计方案和相关标准进行现场抽查验收;

2)按表5要求对相关分系统作现场功能抽检复查;

3)对中心控制室检查通讯设施、自身防范、防火和雷电保护措施; 4)将上述检查验收结果填于表5。

6.2.3 表5中列出的报警系统布/撤防与报警显示、电视监控系统的系统指标和图像质量三项验收内容是技术验收中的重点项目,应认真检查、严格把关。

6.3 图纸资料审查

6.3.1 对系统竣工图纸资料,可由验收组织指定的资料审查组(人员)具体负责审查。6.3.2 按《标准》中表6规定的要求与方法,重点审查图纸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并将审查结果填于表6。

l 准确性是指图纸资料所列的数据、文字表达应准确、图文表应一致并与系统(工程)实际相符;

l 完整性是指资料齐套性应符合《标准》4.7条要求,一、二级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资料必须齐全配套:有封面、目录、页码并装订成册。

l 规范性是指图样绘制应符合GA/T74行业标准和相关国家标准规定。

6.3.3 《标准》4.7中指的决算报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竣工核算报告代替,所谓竣工核算报告是指按合同工程费用和被批准的正式的设计文件,由设计、施工单位对系统(工程)费用概预算做出执行情况的报告。

7.验收结论与整改 7.1 验收判据

本节所提出的验收判据,是在对多年来我国安防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为提高验收工作的可操作性,设计了相应表格供验收时使用。这种办法改变了过去单纯定性判断的验收方法,是验收工作由注重“定性”向注重“定量”的一个转变,可以有效地克服验收工作的随意性。7.1.1 施工质量的验收:除按表4进行设备安装质量检查外,还提出了按表2对隐蔽工程质量进行复核的要求;

7.1.2 技术质量验收:按表5的要求进行; 7.1.3 资料审查:按表6的要求进行。

7.2 验收结论

7.2.1 验收结论一律填写通过、基本通过和不通过。7.2.2 验收通过:系统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并符合相关标准和管理的规定。对照验收判据,包括Ks、Kj、Kz合格率均≥0.8。7.2.3 验收基本通过:系统虽有个别项目达不到设计任务书要求,但不影响使用并有整改落实措施。对照验收判据,达不到“通过”标准但Ks、Kj、Kz合格率均≥ 0.6。7.2.4 验收不通过:出现下述情况之一的,均为验收不通过:

1)施工质量有突出问题(包括系统无接地装置),合格率Ks<0.6的; 2)技术质量存在明显缺陷,重要项目内容不能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或不符合相关标准与管理规定,合格率Kj<0.6的;

3)图纸资料残缺,明显错差较多且不规范,合格率 Kz<0.6的; 4)《标准》表5中序号右上角打*的重点检查项目出现不合格的。

7.2.5 验收机构将验收结论汇总于《标准》表7,并附表

4、表

5、表6及验收机构名单。

7.3 整改

验收机构在做出系统验收结论时 ,对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和缺陷,应填于《标准》中表7。

7.3.1 对验收通过或基本通过的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根据验收结论提出书面整改措施,并经建设单位认可。

7.3.2 验收不通过的系统(工程)不得交付使用。设计、施工单位应根据验收结论指出的问题,抓紧落实整改后才能进行验收;系统复测时应适当提高原不通过部分的抽测比例。

7.3.3 系统建设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公安技防管理部门应督促设计、施工单位对整改措施的落实。

8.系统移交

单从系统验收角度而言,系统移交并不包含在验收范围内。为了体现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重建设、重管理、重实效的根本宗旨,《标准》将系统移交单列一章。8.1 系统竣工图纸资料修改、整理归档要求

8.1.1 提供经修改、校对、整理并符合《标准》4.7规定的全套竣工图纸资料。8.1.2 全套竣工图纸资料应附验收结论(含验收机构人员名单)和系统整改完善措施。

8.1.3 全套竣工图纸资料修改整理后,至少一式三份交建设单位签收盖章,其中一套交回设计施工单位存档。8.2 系统移交的同时,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应确定专人负责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并建立相应的系统操作、保养、管理等制度;设计、施工单位应建立、落实维修等售后服务制度。

8.3 设计、施工单位将系统验收结论(附验收机构名单)、经建设单位认可的整改完善措施,报送公安技防管理部门办理竣工登记手续。8.4 系统建设使用、设计、施工等各方及其人员应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并将知密面控制在最小范围。

四、对易引起歧意或误解的相关条款的说明和解释

1.《标准》4.1提及的初步设计论证是指方案论证必须在委托生效后(合同签定后)进行。这样规定,有利于工程建设的规范运作,也是GA/T75-1994标准的要求。

2.《标准》4.2.1提及的试运行期限一般为一个月,对重要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可同设计、施工单位协商适当延长至2-3个月,以充分观察及考核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3.《标准》6.2.3 e)提及的对电梯内摄像机的安装位置的要求可能与现行有关标准不同。实践中从安防角度考虑应按本标准的要求执行。

7.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概述 篇七

1. 软件本身的漏洞。

软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不完善的产品, 会不断地涌现出不同的漏洞, 对信息网络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随着病毒的不断入侵, 和可能造成系统的瘫痪, 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失。软件定期升级就使得软件不断地更新修复, 弥补软件漏洞带来的不足。定期下载软件相对应的漏洞补丁, 就防止了一般性病毒木马的进入, 也对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 无法有效阻止恶意网页。

电力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网站, 连接上了网络后每一台电脑使用者都在不断地点击各种网页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然而恶意网页的不断冲击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网页都是安全可靠的。有些网站的开发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修改自己的网页, 使之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例如:当我们不经意间点击了某个网站的链接, 发现我们的浏览器IE已经被改变, 标题被换成了恶意网站的名称, 使用正常的途径已经无法修改。有些网页本身具有携带木马的功能, 只要浏览之后, 计算机就有可能被种下木马, 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信息的泄露。

3. 网络本身脆弱不能有效阻止人为恶意入侵。

网络本身存在的脆弱性, 导致众多威胁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的行为。在网络上搜索到电力企业的资料是很容易的, 很多我们需要的资料, 甚至一些机密度很高的资料就挂在各种网站上。想得到某些资料的人, 会通过网络攻击来达到目的, 网络攻击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主要包括:目标分析;密码破解;登陆系统;获取资料和日志清除等技术。获取密码是相对简单的技术, 只要获取链接对于一般黑客是相对容易的。人为的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定意义上要加强网络监管, 对不法行为要坚决打击。

二建立网络安全防范的几种方法

1. 建立防火墙。

防火墙是有效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 通过防火墙的有效隔离可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 防火墙是控制传送与输出两个方向通信的屏障[1]。建立起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外部网络的非正常链接, 以阻拦外部网络信息的侵入。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 合理建立电力系统的防火墙, 并且根据应用软件的不同来分别设立防火墙的级别, 定期对防火墙进行升级。为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对重要信息要及时地备份, 以免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失。

2. 建立密码保护机制。

在能源部门中电力企业的网络环境里, 密码显得尤为重要。密码的重要程度和信息资源是一样的, 掌握了密码, 就掌握了信息资源。合理化的建立密码保护机制, 是避免网络隐患带来危险的有效方法。电力企业内部网络中, 存在大量不安全的密码。例如弱口令:123, 000, admin等等。这些密码表面看是存在密码, 但实际上用专用的网络工具查看的时候, 极容易被破解, 严密的加密方式, 严格的管理方式就使得网络变得更加安全。

3. 建立用户管理机制。

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应用中呈现不同的身份, 可以作为本地计算机, 也可以作为网络平台终端来相互结合与转换, 实现高效及时的运转[2]。高级的操作系统, 一般都支持多用户模式, 可以给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不同人员建立并分配不同的账户, 在本地计算机分配不同的权限。严格用户管理模式的建立对计算机的使用者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这样就使得系统安全得到了间接的保障。随着用户管理日趋完善, 从单纯地域管理到集成管理, 通过服务器可以详细规定用户的权限, 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的登陆和恶意入侵。

结论

伴随着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工业用电规模的迅速扩大, 电力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也使电力系统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范, 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推广带来了供电效率的极大提高, 可是随之而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也是不可避免的。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现在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做好信息安全与防范工作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既能维护企业利益, 还可以保障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安顺阳, 李娟.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8.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安全事故防范 篇八

关键词:接发列车;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接发列车的作业对于铁路系统而言十分重要,是铁路行车组织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环节,同时也是影响列车安全行驶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铁路接发列车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弊端问题与疏漏不足,一度给铁路安全性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接发列车的正常运行。因此探讨如何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进行防范、监控和研究有效的改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影响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因素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后,铁路事业蒸蒸日上,铁路基础建设普及全国各地,铁路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因而铁路安全问题也自然就成为铁路建设高速发展时代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为了做好铁路接发列车的安全工作,铁路系统应全面进行技术革新,充分协调和联系各个部门,同时要做好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同时加大对基础设备和维修系统经费的投入,多角度、全方位的规避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隐患要素,从根本上提高列车行驶的安全性。本文依据接发列车的安全问题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1.1 操作人员的因素 操作人员是接发列车安全问题防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究其原因无非有两方面内容:第一,现下的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对接发列车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许多工作行为完全不依照标准步骤规范开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此同时,铁路部门的部分领导只是“走流程、走过场”,完全不重视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训,也不重视安全措施的设置,忽视了建立规范的接发列车安全规章制度,导致接发列车系统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减少铁路经济效益无疑是必然结果。第二,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天气状况恶劣,一度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然而一些工作人员却存有侥幸心理,没有及时维护和修整铁路列车老化设备,于是为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行埋下了隐患。

1.2 安全设备的因素 列车的安全防范关键的一点是需要有完整、先进和科学的设备支持,而这些设备的组成结构和环节较为复杂,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接发列车整个系统带来不良的影响,且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需要协调的方面较多,容易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目前我国的铁路设备使用时间较长,缺乏定期维修,部分设备出现老化现象,受到严重的磨损。此外,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下,科学技术更新速度飞快,但接发列车的安全设备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的速度缓慢。还有一点,设备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需求,如果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可能会在操作设备时出现错误,致使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耗。

1.3 周围环境的因素 接发列车是个庞大的系统,内外部环境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接发列车的内部环境包括领导、基层操作人员、各个管理和运行部门、接发列车的安全设备还有其他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等。因此影响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样,尤其是内部环境,还细分到接发列车的作业环境与系统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人際关系等方面。除了内外部环境外,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接发列车安全的一大因素,比如沙尘、雾霾、暴雨、雷电等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影响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2 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影响接发列车安全问题的因素相互影响,每个因素对接发列车的安全都造成较大威胁,甚至引起严重的事故。因此探讨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 操作人员是接发列车安全保障的主观因素,也是维护接发列车安全的主体,因此必须重视对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铁路系统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操作人员的重要性。首先,铁路系统要在招聘与选拔操作人员的环节做好把控,对重要岗位的招聘和选拔要全面、严格,如设置三轮面试,一轮是招聘人员对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求职意向、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基本判断;二轮是由用人部门进行二对一结构化面试,进一步考察操作人员对工作的熟悉度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最后一轮是有经理进行面试。通过三轮面试的操作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高、其技能和素质也是相对较强的,保障了接发列车的行车安全。其次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充分了解操作人员近期的情况,包括心理情绪、生理变化、技能进步等。接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培养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使操作人员了解正确、规范的操作流程,并让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领导要经常与员工进行交流,尤其是维修一线的基层人员更需得到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才会有工作积极性。通过四方面的配合,能有效地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减少接发列车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做好接发列车行车事故预案工作 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接发列车的一切情况都在监控中,乘客和货物的安全得到最大的保护。但是许多事故的发生是在意想不到以外的,比如暴雨袭击、人为突发暴动等,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虽然相关铁路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标准、操作规定等,比如《非正常作业标准》对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和指引,但面对事故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突发性,接发列车的安全仍是铁路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容易出现《非正常作标准》所不能涉及的情况。因此,铁路部门应重视接发列车行车事故预案的制定和开展。首先,在接发列车行车前做好检查工作,对设备、场所进行检查,保证一切正常后才发车。接着对行车周边的环境、地质、地形和天气情况也要调查清楚,并制作详细的图册。并且还要拟定一系列的事故发生情况下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章程和规定,让各部门在事故发生时有章可循。

2.3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 接发列车的设备与机械是保证接发列车安全行驶的基础条件,只有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接发列车在安全的技术环境下行驶,在应对突发事故时才有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铁路系统要重视对接发列车设备和技术的投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监管,定期更新基础设施,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事故的情况发生,保证和提高机械设备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和正常性。首先,铁路系统要重视机械设备使用制度的建立,规范机械设备的操作流程,减少设备的损耗和折旧。然后还要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认真落实《技规》的要求,做到每周一小检、每月一大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还要做好部门间的沟通工作,加强与电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及时对铁路电路系统进行检查。接发列车的机械设备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事故是能在做好检查工作的情况下可避免的,所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对接发列车的安全行驶十分必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做好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的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必须要抓好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提高的工作,制定完备的事故预案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只有认真贯彻和落实了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手段,接发列车的行车安全才能得以保障。以上仅为笔者对“铁路系统中接发列车安全事故防范”这一课题的些许看法和见解,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误,希望读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明确指出,确保此课题研究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张选民.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新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3(14).

[2]全诗好.浅谈车务系统接发列车安全防控[J].知识经济,2013(10).

[3]李业明.接发列车人员应急技能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12(03).

上一篇:冷餐会策划下一篇: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