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
1.《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 篇一
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谈怎样上出一堂特教学校的好课
天津市教研室特教室
刘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等。其中课程结构(也就是课程设臵),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国家行为。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更多思考的。教材开发中更多的任务要由出版部门,大专院校的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和教研部门来承担。而和广大一线教师关系最密切的,教师有着充分的实践体会的,教师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教学过程。严格地讲教学过程包含在课程实施中,而课程实施的过程涵盖的内容很多:学校、家庭、社会、教材、网络、课外读物、广播电视,些都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内容。本文要谈的是课程实施中的主渠道,即从夸美纽斯倡导的“大教学论”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得到推广普及的,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一定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才是施展广大一线教师才华的最重要的舞台。作为特教学校这个特殊舞台上的“舞者”——特教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的则是怎样上好特教学校的课。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有着和普通教育的很多相同点,同时,它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教育原则和规律。特教学校的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又能把握住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特殊规律,才能上出我们理想中的特教学校的“好课”。上述,是为缘起,下面谨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理想的课堂教学
(一)普通教育理想的课堂教学 1.课程实施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称“纲要”)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关于课程实施的目标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
“纲要”在“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还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聋教育理想的课堂教学 1.课程实施改革目标
在教育部基教司制订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臵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中,对课程实施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的 语言沟通障碍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实践性学习,加强个别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 同样,“方案”中,对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表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主导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心中应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个体。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沟通方式,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聋校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普通教育与聋教育理想课堂教学目标的比较 1.相同点: 第一,都提出要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都强调教师与学生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第三,都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不同点: 第一,聋教育首先要克服沟通障碍,提倡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第二,聋教育更要加强实践性学习,更注重体验性,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
第三,聋教育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通过上述以聋教育为例,与普通教育的比照,我们可以基本明确理想的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的大致轮廓。
二、当前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一)课改给特教课堂带来新面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到第五年,虽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但是几年来特教学校一直在紧密追随新课改的步伐,积极学习,借鉴新课改理念。这些做法在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收到效益,以天津市为例,特教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热情很高,也取得了比较扎实的工作成绩。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理念新而且不停留在表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根据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新课改理念与特殊教育的特殊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
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校本教研给特教课堂带来活力,更是当前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十五”期间,天津的许多特教学校都在承担不同级别的课题研 究的基础上开展校本教研。在教育科研专家的指导下,这些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从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会并习惯于思考,教学不再盲目,而是更有目的性,计划性,教师懂得并乐于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修正和完善。比如一些学校开展的“教师中介理论研究”,合作学习研究都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这说明校本教研的开展已经和课程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不仅给课堂带来变化,更作用于教师的思想,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学习型的,研究型的教师。
(二)特教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教学校的课堂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其中,既有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尚未克服的弊端,也有在开展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1.特教学校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 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此文对“扬”暂且不论,还是再强调一下要“弃”什么。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大致存在这样几种问题:(1)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课文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用一个课时用手语打出课文内容,而不认真地运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理解句意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连贯意思,便进入了分析课文阶段。由于学生词句的基础没打好,就出现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现象。
(2)忽视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基本上排除了对话性质的课文,大部分课文的基调都是报道式的语言,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课堂上很难见到生动的“分角色朗读”的场景。除了教材的“先天问题”之外,教师本身也对培养学生语言交往能力不够重视,甚至胆怯,害怕让学生“张嘴”,满足于“把该讲的讲了”,至于学生的反馈就管不了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
(3)忽视读背,不重视积累
普通教育中存在的不重视积累的现象,在聋校更为突出。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本已没有“原始积累”,再不去刻意地读背,势必造成在语言交流和作文时“无话可说”。
(4)仅存积累中“消极语汇”多,积极语汇少 只能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汇被称为“消极语汇”。学生在特定环境里学到的有限的语言量中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一层次上,能运用自如的极少。许多学生学过的词、句、段数量并不少,但大多是消极语汇,阅读时尚能理解,表达时却不会运用。
2.在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特教学校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下发。特教学校的课改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模仿,套用普教的做法。教师的热情很高,很多新课程理念都在很积极地实践运用,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教学校的课改研究,缺乏个性化,因此,在特教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重视。
(1)形式化
所谓形式化就是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特教学校课改实验中形式化的东西不少,“廉价的表扬,无效的课件,表面化的合作,不恰当的情境”不时反映出来,为做而做,为改而改,而不讲究为什么。
先说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我认为它对特教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键在于用得恰当。怎样用叫恰当呢 第一,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比如讲授聋校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帮助聋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就要利用课件呈现鲁迅的有关资料图片。第二,化静态为动态,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对聋校语文课《马踏飞燕》中“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的理解,电脑动画中飞奔的骏马点踏空中飞翔的雨燕的动态画面,能给聋生理解课文带来很好的帮助。
再说小组讨论,现在,无谓的小组讨论很多,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小组讨论呢?第一,教师要明确小组讨论的价值,只有在个人能力达不到时,小组讨论,合作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才有讨论的热情。第二,老师要对讨论提出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再学会表达。第三,小组讨论贵在适时,不能把它当作一堂课的亮点,随处点缀。对特教学校来说更要慎重,不能流于形式。也许,讲解,辅导更是特教学校学生需要的。
(2)教条化
教条化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特教学校当然不能不“质疑”!但是,我们考虑没有我们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呢?比如聋生,由于听觉缺陷造成学习过程中接受环节的残缺,衍生言语障碍。他们往往在入学后才开始接受规范的口语训练,并接触书面语言,因此,他们语言,知识的储存量有限,他们更多的需要获取和认知。我们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学生无从质疑的尴尬。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再有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动辄“棒!棒!你真棒!”现在还出现了“棒!棒!我真棒!”还有,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门儿的“星星”一胳膊的“金光闪闪”。其实,教师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目光,亲切的抚摸不都是很好的激励吗?安静的课堂,有序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讨,才是令人期待的。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
上述两点课改中的偏颇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要抓紧进行特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三、对实现一堂好课的几点建议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就我们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堂而言,大致应具备下面几个特点:(一)要上成一堂有意义的课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 老师要知道哪些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他难懂的,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要注意的是,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重点往往是知识上的,难点往往是能力上的,要结合学生的残疾特点来把握。教师的教法要围绕着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来运用。
(二)要上成一堂有效率的课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 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我们常在评价一堂课时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或则说老师没有很好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说的是一回事。当前,特教学校的生源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重残疾的学生比较多,聋校里有弱智生,盲校里有同时还耳聋的学生,培智学校里轻,中,重度学生各自人数不多,不能分别编班,要混编。在这种条件下,老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一味地追求完成教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甩下一些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如同局外人,就会偏离教育的初衷。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我们的生源可能会更少,学生的程度可能会更差,我们不能拿着教材的尺子去筛选学生,而是要真正地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的服务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要上成一堂有生成性的课
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要能够驾驭课堂,而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事件,使之成为一个集精彩的环节。作为教师在明确课是不能完全预设的同时,还应该对课堂的不可预测有所估计和准备。要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求师生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有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怀,同时对学生不禁锢。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的对学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是有着深刻的意义。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四)要上成一堂常态的课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同时,要允许课堂有缺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上一堂好课,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教师首先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同时又保持清醒,不追赶时鬈,并会对时髦做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他的心胸也会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怎样上出好课——数学卷》读后感】推荐阅读:
怎样做高考数学卷又快又好09-05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07-17
怎样让数学好玩08-26
初三学生怎样复习数学07-16
怎样培养数学思维能力08-08
怎样进行数学片段教学09-01
怎样做好初一数学笔记09-29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10-06
怎样上好初中数学课09-11
怎样解题的读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