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1篇)
1.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衢州市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衢州市充分利用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积极推进“资源与产业合作”,大力开展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在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力促进衢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还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目前,累计接受省委托造地2.4万亩,已完成1.9万亩;接受杭州、宁波委托造地2.2万亩,已完成0.5万亩。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低丘缓坡开发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一、主要做法
1、高度重视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把好“组织关”。一是领导重视,有力推进。衢州市高度重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2007年成立了市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市区土地资源开发的协调工作,各县(市、区)、乡镇都相继成立了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工作。二是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在对低丘缓坡资源状况调查摸底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各地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科学制定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坚持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三是政策扶持,有效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地资源指标调剂资金使用管理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健全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了低丘缓坡垦造工作顺利实施。
2、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管理,把好“立项关”。严格把好五个环节:一是资料审查关,坚持对所有申报立项项目逐项审查,做到申报材料齐全,内容填报规范、符合要求,图、数、实地相一致;二是地类认定关,对所有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其实际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都必须是未利用地或废弃园地;三是面积确认关,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面积测算必须由具有测绘资质的中介机构实施,并且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面积基本一致;四是群众自愿关,项目立项遵循群众自愿原则,不搞强迫命令、“形象工程”,对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村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立项前,要求项目所在村召开村民代表或骨干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作为立项申报材料;五是规划设计关,立项项目必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地区和村镇规划非建设区域,项目设计既要对项目建设标准严格要求,又考虑因地制宜。
3、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施工管理,把好“实施关”。一是规范操作程序。认真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制度,项目实施主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条件,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绩。二是强化工程监督。为确保项目质量,除了项目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管理之外,还建立项目实施三级督查机制,即:项目所在 村成立由村委主任、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组成项目工程监督小组,对项目工程质量随机进行检查监督;项目所在乡镇成立由分管领导、国土员、水利员、农技员等组成的项目技术服务小组,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帮助项目施工单位解决政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县级国土、财政、农业和水利等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项目检查小组,对项目进行巡回检查。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由财政部门对调剂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探索建立调剂资金使用情况定期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资金运行、干部管理与项目实施“三个安全”。
4、严格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验收管理,把好“验收关”。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级验收制度。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财政、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市级复验,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水利等部门对县级初验成果进行复验,复验内容包括面积是否属实、土地是否平整、土层厚度是否达到要求、配套设施是否到位、是否种植利用等等;市级验收通过后需报省里复验的,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复核认定。二是坚持严格验收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标准验收,未达标准的,下发书面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待整改后重新验收。三是坚持验收比例。为既能保证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质量,又能提高项目验收工作效率,该市采取了既符合规定又切合实际的验收办法。县级初验要求全覆盖,内业和外业初验项目数都要求 达100%;市级复验采取全验和抽验相结合的方式,内业检查要求达到100%,外业检查原则要求达到100%,但对部分地块数量多、面积小的项目,实地复验比例要求达到5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低丘缓坡开发急需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宜农地、宜建地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我市按开发地块的不同种类,确定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
2、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管理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在可开垦的低丘缓坡中,尤其是6°-15°缓坡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今大多为疏林地、灌林地或园地(含废弃园地),纯粹的荒地、草地很少,即使是荒草地,林业部门也认为是宜林荒山,要纳入林地管理,林业法律法规对林地也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鼓励土地整理和垦造耕地的意见》(浙政办发[2005]98号)文件也明确规定“不得混淆土地地类、在林地上实施开荒垦造耕地项目”。目前低丘缓坡开发中涉及林地如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涉及相关费用又如何处理等问题,现有规定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与林业部门协调比较困难。有关林地问题已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合法性,也影响了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工作的有序推进。
3、低丘缓坡垦造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衢州市虽然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经过前几轮大规模的土地开发,目前可供 开发的资源已越来越少,低丘缓坡开发整理的难度、质量要求、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省委托造地项目每亩补助6000元的标准,离实际投资额差距较大,整体资金投入不足。至目前止,我市虽然已完成全部委托项目立项工作,绝大部分项目也已动工,但由于资金问题,整体委托造地工作进展缓慢,保质保量完成耕地垦造任务难度较大。
4、部分低丘缓坡新垦造耕地由于后续管护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理想。新垦造的耕地有的由于土地肥力、未落实到户等原因,种植利用效果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造轻用现象。同时,在新开垦的耕地上种植一般农作物,较难产生经济效益,若种植经济作物,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很可能导致耕地荒芜。目前,对开发后的低丘缓坡后续管理基本上还是靠承包户或村级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如何从行政措施上保证开发土地得到利用,并使耕地质量在使用中不断提高,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明确土地指标支持政策。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84号)文件已指出:“根据各地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给于专项安排;在非耕地计划指标和林地征占用指标时,对低丘缓坡重点地区给于适当倾斜。”因此,建议省政府:一是在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增加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专项指标;二是在分解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时,对我市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规模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双挂钩实施中,增加我市复耕指标报批使用低丘缓坡非耕地的比例。
2、继续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我市进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仅凭我市财力,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发利用。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的土地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建议省政府从省级造地改田资金中的“土地开发项目”、“省级委托造地项目”专项资金,对我市的低丘缓坡重点区块予以政策倾斜,促进我市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简化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20号)等文件精神,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审批问题已有相关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详细,各部门认识不一,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建议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共同研究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实施办法,简化低丘缓坡垦造耕地中涉及林地的审批手续,大力推进我省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另外,建议对省委托造地项目涉及占用林地需采伐林木的,林木采伐指标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单列下达到接受省委托造地的地区,不受该地区原有林木采伐指标影响。
4、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管理。建议省厅出台有关文件,对低丘缓坡垦造耕地项目立项与验收、资金使用支出、项 目建设标准等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早日出台低丘缓坡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为低丘缓坡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利用废弃园地、林地等开发补充耕地的,积极做好与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争取部里予以认可,作为报部审批项目的补充耕地方案。按照《土地管理法》和《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各地开展建设占用耕地项目耕作层剥离工作,采取经济、行政等措施进一步推进耕作层剥离土壤再利用,不断提高低丘缓坡垦造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从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占补平衡”。
2.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甘肃省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 祁连山北麓, 甘州区东南部, 东西宽73.8公里, 南北长95.4公里。县内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 海拔1589~5027米, 年平均气温1.8~5.2℃, 无霜期95~164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2897小时, 年降水量200~600毫米, 年平均蒸发量1038毫米。全县辖7乡7镇, 共213个行政村, 总人口23.56万人, 土地面积3687.32平方公里, 灌溉面积85.07万亩, 农田灌溉面积71.07万亩, 水权面积 (现状配水面积) 57.2万亩, 林草灌溉面积14万亩。全县境内有大小支流85条, 其中7条主要河流,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6230万立方米, 有12条小沟小河, 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019万立方米。地表径流中降水补给占64.74%, 地下水占31.78%, 冰川融水占3.48%。径流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但年内分配不均, 各河流5~9月, 水量占年总水量的87.2%;10月~翌年4月, 水量占年总水量的12.8%。
二、水资源状况
㈠降水
民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3.1毫米, 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676.2毫米, 最小年降水量为152.3毫米。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5%以上, 大堵麻河流域是全县的最大降雨区。
㈡地表水资源
全县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1248.77万立方米, P=10%时为55377.63万立方米, P=25%时为48040.4万立方米, P=50%时为40536.56万立方米, P=75%时为34308.27万立方米, P=90%时为29315.71万立方米。各河6~9月,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50%~90%;12月~翌年3月,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21%;七八月, 径流量占年量的22%~55%。由于冰川融雪调节和祁连山涵养水分补充, 各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㈢地下水资源
民乐县境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8924.32万立方米, 总排泄量为31117.66万立方米, 处于负均衡状态, 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26193万立方米, 净地下水资源量为2731万立方米。
㈣水资源总量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41248.77万立方米, 地下水补给量为28924.32万立方米, 其中重复量为26193万立方米, 净地下水资源量为2731万立方米。
㈤水质状况
民乐县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良好。地表水出山口以上是纯天然水, 无任何污染, 属Ⅰ类水质;县城以上至出山口属Ⅱ类水质;县城以下至下游出境口为Ⅲ类水质, 矿化度均为0.5克/升。适用于工农业生产、生活饮用和养殖业用水。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㈠地表水可利用量
从地表水资源量中扣除损失量和不能被利用的水量即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全县多年平均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37823.63万立方米。
㈡地下水可利用量
全县现有机井54眼, 现状开采量为877.87万立方米, 允许开采量为16377.00万立方米/年。
㈢可利用水资源总量
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8898.5万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为37823.63万立方米, 地下水开采量为877.87万立方米, 泉水量为197万立方米。
㈣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979.77万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为41248.77万立方米, 可利用的地表水量为37823.63万立方米, 地表水可供水量为32036.64万立方米, 地下水开采量为877.87万立方米, 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程度分别为80%和3%。总体来讲, 全县地表水利用程度较高, 地下水利用程度较低。
四、用水现状
㈠用水量
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用水量为31631.41万立方米, 泉水引用量197万立方米, 地下水开采量为877.87万立方米, 总用水量为32706.28万立方米。各业用水中, 人畜用水占2.7%;工业用水占0.5%;林草用水占8.6%;农田灌溉用水占87.8%;其他用水占0.4%。
㈡耗水量
正常年份全县耗水量为20863.69万立方米。
五、供需水预测
㈠现状需水量
根据各灌区面积、人口、牲畜、工业产值数量, 按照需水定额计算全县各业总需水量为33098.17万立方米, 其中农田需水28603.72万立方米, 林草需水3239.77万立方米, 工业需水260.97万立方米, 人畜需水860.09万立方米, 其他需水133.62万立方米。
㈡现状可供水量
1. 地表水可供水量。
地表水主要有蓄水工程和引水工程提供。通过调节计算或利用来水、引水、需水关系确定, 平水年份可供水量为32036.64万立方米, 偏枯年份为28456.21万立方米, 枯水年份为24557.37万立方米。
2. 地下水可供水量。
地下水可供水量包括开采量和泉水量, 为1074.87万立方米, 其中开采量为877.87万立方米, 泉水量为197万立方米。
3. 可供水资源总量。
全县可供水资源总量:平水年 (P=50%) 为33085.87万立方米, 偏枯年 (P=75%) 为29505.44万立方米, 枯水年 (P=90%) 为25632.24万立方米。
㈢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从供需平衡结果看, 全县平水年弃水5004.77万立方米, 缺水1569.06万立方米;偏枯年弃水2970.50万立方米, 缺水3717.93万立方米;枯水年弃水2444.64立方米, 缺水7465.93万立方米。
㈣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
根据规划水平年经济发展指标和预测需水定额测算需水量。
㈤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预测
在规划水平年, 根据水利发展规划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可供水量将有所增加。
㈥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规划水平年各灌区需水量和可供水量, 进行供需平衡计算。
六、耗水量预测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工业和人口用水增加, 致使2005~2010年耗水量在现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七、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㈠水资源短缺, 供需矛盾突出
民乐县属资源型缺水的农业县, 水资源总量为43979.77万立方米, 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8898.5万立方米, 现状工程条件下的地表可供水量为32036.64万立方米, 完全满足全县85.07万亩灌溉面积在内的各业总需水量为40029.63万立方米, 缺水量达7992.99万立方米, 供需矛盾突出。
㈡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 地表径流调节能力差
民乐县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计算表明, 地表水资源总体利用程度较高为86%,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仅为3.0%, 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 特别是地下水尚有开发利用潜力。全县7座中小型水库, 多年平均调蓄水量26386.0万立方米, 占地表径流量的64%。一方面, 非汛期来水量小, 蓄水量少, 造成5~6月主要灌溉期供水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主汛期受汛限水位的限制, 且又有大量的弃水, 水库调节能力比较差, 达不到年调节供水的目的。特别是无坝引水灌区, 灌溉期水量严重不足, 主汛期又大量弃水, 造成供需水矛盾突出。
㈢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输水损失大
民乐县大部分蓄、引水工程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目前一部分工程超负荷或带病运行, 得不到及时维修改造, 田间渠系配套工程数量少, 大部分田间工程还是土渠运行, 渗漏损失大, 输水能力差, 全县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㈣水资源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虽然过去区域分割、条块分割、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 实现了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 但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㈤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业耗用水量过大
目前民乐县灌溉面积大, 灌溉技术、灌溉模式相对落后, 种植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用水效率偏低, 耗用水量过大, 占用水总量比例很高, 局部区域仍把增加经济收入放在扩大耕地面积上, 而忽视生态农业的发展, 该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八、提高水资源保障程度的主要措施
㈠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规划、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兴利除害结合, 开源节流并重, 防洪抗旱并举, 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 推动水利的发展和改革, 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提高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程度。
㈡坚持的原则
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 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改革促进发展, 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
㈢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树立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理念
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 提高干部群众对民乐县水资源和生态危机的认识, 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 建设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是关系到全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各行各业要围绕建设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和节水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提高认识, 加强协调, 通力合作, 合理配置水资源, 保障生态安全, 克服经济建设的短期行为和生态建设的形式主义,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㈣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草畜产业开发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草畜产业, 退耕还草, 压缩粮食作物, 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比重, 逐步提高草畜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退耕还草为发展草产业提供了空前的政策机遇, 草蓄产业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并成为支柱产业, 迫切需要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 缓解生产养殖规模与市场容量的矛盾,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草蓄产业的健康发展。
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改革用水管理制度
解决民乐县水资源分配问题, 只能通过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权制度两个突破口去解决问题。按照全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科学合理地分析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和各用水户的用水需求量, 确定科学合理的行业用水定额指标, 以用水权的形式确定下来, 作为水量分配的依据, 对各类用水户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和超采超用累进加价的制度, 逐步将超计划用水加价过渡到超定额用水加价, 有效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适合该县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水资源与结构调整的优化配置。农业灌溉面积在控制总面积基础不变的基础上,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比列,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增加生态用水比例, 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爱河流域;水电站;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1-0058-02
1 爱河流域概况
爱河发源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老木垛岭,由灌水镇汇入旧帽山河后被称为爱河,是鸭绿江下游在我国境内的一条较大支流。流域东部与蒲石河相接,南部联通鸭绿江,西与大洋河相邻,北部以太子河分水岭为界。爱河流经宽甸县、凤城市和丹东市振安区,在丹东市振安区的九连城汇入鸭绿江,全长181.95 km,流域面积5 902 km2。
爱河流域属典型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约8 ℃。受到气候等因素影响,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 690 mm,最少年降水量仅560 mm。爱河流域降水量不仅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夏季雨量多且集中,6—9月的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其中7,8两月的雨量更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60%。由于爱河流域比较靠近海洋,所以年降水量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 020.3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 238.0 mm。流域内最大风速为19.7 m/s,相应风向为SSE;最大冻土深度约140 cm。
2 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爱河流域水系发育良好,河道蜿蜒曲折,水量丰沛,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河道平均比降6.2,多年平均地表径流32.08亿m2。流域内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 265.78 m2,每667 m2耕地占有的地表水资源量为4 048.76 m2,分别是辽宁省全省平均值的6.9倍和6.3倍。爱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情況及从属关系见图1。
2.1 爱河干流
爱河干流水能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集雨面积较大。其多年平均流量为107 m3/s,河道总长191 km,天然落差702 m,可利用落差180 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91.00 MW,其中技术可开发量为48.06 MW。合理规划开发爱河干流水能资源,不仅可为爱河流域地区的电力供应提供有力支撑,提高附近区域居民经济水平,而且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2.1.1 爱河干流中上游 爱河上游河道深切,河床比降较大,河床沙卵石覆盖层浅,降水量大且植被条件较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但由于此区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较宽,两岸阶地较平坦,耕地面积较大,同时又有公路、铁路穿过,因此开发水力资源的难度较大。爱河干流中上游共可开发水电站10座,装机容量为12.18 MW,年发电量0.39亿kW·h。目前已开发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6.95 MW,占技术可开发量的57.1%;年发电量0.22亿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56.40%。
2.1.2 爱河干流下游 爱河下游长54 km,是辽宁省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区,水量极其充沛,而且两岸多石质高山、河道狭窄,开发水力资源的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目前,爱河干流下游选择四级推荐梯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35 MW,年发电量1.03亿kW·h
2.2 爱河主要支流
2.2.1 草河流域 草河是爱河右侧的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2 230 km2,河流蜿蜒曲折,弯曲度较大,水量充沛,开发水能资源的自然条件较好。草河在花家堡子入爱河,河流长124.40 km。根据草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可利用落差281.2 m),结合已开发水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预计可开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9 MW,年发电量0.59亿kW·h。目前,草河流域已建电站2座,装机容量3 MW,年发电量0.9亿kW·h。总体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水能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2.2.2 八道河流域 八道河是爱河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950 km2,河流长93 km,在大堡镇北山坝入爱河,河流水量充沛。由于其流域面积较小,因此选择规划的电站规模也相应较小。八道河可开发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3.29 MW,年发电量0.5亿kW·h。目前,在八道河5级梯级电站中,只有1座电站已建,装机容量仅为0.65 MW,年发电量0.02亿kW·h。
3 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能资源开发程度低
爱河流域蕴藏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利用开发将为民生、经济、生态环境等带来显著效益。但就目前开发情况看,总体开发程度较低,未能够充分利用爱河流域水能资源。
爱河流域技术可开发电站44座,装机容量90.8 MW,年发电量2.78亿kW·h。然而,现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电站仅13座,装机容量13.90 MW,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5.30%;年发电量0.43亿kW·h,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5.4%。由此可见,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爱河流域的主要河流农村水力资源开发情况见表1。
3.2 缺少龙头水利枢纽工程
爱河流域已开发水电站均为小型水电站,缺少能起到补偿调节作用的龙头水利枢纽工程。多数小型水电站为径流式电站,调节能力差,不利于流域整体开发利用,影响了流域整体效益的发挥。
梯级电站调节能力很小,枯水期发电量显著减少;汛期水量大,弃水量同时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大部分梯级电站水能利用率仅在40%~48%左右,发电设备利用率低下,发电质量较差。
4 爱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建议
水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可减少开采煤炭和燃煤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与生态。为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在考虑梯级开发的同时,着力考虑龙头水库电站的开发。梯级电站在龙头水库的调节作用下,发电效益将大大提高。目前,爱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因此应在做好水能资源开发前期工作及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对爱河水能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确保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4.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鞍山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章对鞍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如地勘费投入不足,队伍萎缩,矿山环境治理欠帐,矿产资源采选、出口成本大,矿山下岗职工就业等问题,进而针对上述问题就进一步搞好鞍山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提出6条对策建议.
作 者:康志刚 KANG Zhi-gang 作者单位:鞍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辽宁,鞍山,114001刊 名: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PKU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年,卷(期):15(12)分类号:F124.5 F407.1关键词:鞍山市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建议 地质勘查工作
5.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界以她的美丽绝伦深深震撼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第一次向世人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从此,她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开启了从“养在深闺”到“蜚声海外”的新征程。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大庸市,1994年更名为张家界市。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界时,欣然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今,年轻的张家界市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年来,勤劳智慧的张家界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加快家乡建设和发展,不仅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第一次历史性跨越,而且开始了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的第二次跨越征程。
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张家界发展态势良好,已建设成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客源市场比较健全,2008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过1800万,其中黄金周每天接待人数近20万,旅游收入突破74亿;各景区得到空前发展,拥有国家4A景区5个,成为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然而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制约着张家界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开发缺乏整体性,精品路线单调。目前,各个景点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各自为政,联系十分松散,依然处于简单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旅游这个整体版块之中,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整体发展的共识,既存在开发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的现象,如江垭温泉与万福温泉,九天洞、龙王洞与黄龙洞等景点十分雷同;也存在景观单调、资源整合远远不够、胡乱拼奏的现象:张家界有许多精华景区,却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精品线路,除去与凤凰、长沙线路比较成熟外,其他的区域整体发展还很落后。
(二)挖掘深度不够,景观缺乏人文性。
旅游的主体是人,灵魂是人文性,旅游者的目的是追求视野和心灵的愉悦,寻求一种自然与文化的体验和享受。基于此,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而张家界旅游关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远远不够,可以说景观的人文性严重匮乏,其实张家界也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但没有象桂林山歌那样引人注目;张家界的宗教文化源缘流长,五雷山有“南武当”之称,但没能象衡山那样吸引游客:张家界也有红色旅游资源,却没有韶山开发的好。究其根本,是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人文底蕴的利用不够。
(三)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张家界虽有武陵源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但从整体上看,将张家界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张家界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四)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
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张家界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漫步街头,商店里的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但能反映张家界本地特色的不多。张家界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基础设施滞后,服务缺乏流畅性。由于资金短缺,张家界部分景点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的现象,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不完善,服务功能不流畅。张家界的高星级旅游宾馆很少,五星级只有武陵源国际大酒店一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游客日益增长的需要。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一)是以资源保护为基础,确保自然遗产生态安全。作为张家界市核心旅游景区,我们要始终把保护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保护工作科技投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树立 “运用科学理念,培育健康森林”的保护思路,贯彻强化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措施;积极策划森林生态优化(优材更替)培育项目,对老化的人工林进行林相改造;建立完善森林火灾预警、火灾报告和扑救制度,实现了防火公路、生物防火隔离带、电子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等防火设施全方位覆盖;严厉打击捕猎野生动物及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对动植物资源、石英砂岩峰林、大气和水体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积极开展名木古树普查。
(二)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营造和谐旅游经济环境。为树立一流景区、一流管理的新形象,要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中各个环节的行为;严肃行业规矩,经常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整顿工作,全面净化旅游市场;严格执法,依法严肃查处违规违章的人和事,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力争把张家界建成安全最有保障、服务最有档次的旅游胜地。同时,针对追、拉、赶、缠和贩卖假冒商品的不良现象,设立义务咨询台、抽调执法人员加强巡逻,并对扰乱正常旅游秩序并屡教不改的人员予以治安拘留等措施,有效遏制追、拉、赶、缠客和贩卖较慢商品的现象,使旅游环境秩序更加优化。
(三)是以拓展市场为动力,加大了市场营销力度。一是精心制作和维护网页,通过互联网将张家界旅游信息向外发布;二是尽快在省级以上主要媒体特别是有关旅游方面的版块进行强势宣传,不断提高张家界旅游的知名度。如在湖南卫视《天气预报》栏目播出公园风光图片,与中国旅游报、深圳旅游消费杂志、北方传媒、潇湘新八景网站开展合作进行宣传促销。投放张家界形象广告,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巩固珠三角客源市场;三是积极开展或承办各种富有创意、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文体活动,尤其是利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以及张家界国际森保节做文章,全力造势,扩大影响。如承办了乡村音乐周的老磨湾现场演出活动;在公园举行了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四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加强与韩、日、港、澳、台等主要客源地的联谊。如今年年初,森林公园联合黄石寨、天子山索道公司组成旅游促销分队,赴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开展“生态张家界 情系珠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春风行动”。
(四)整合旅游资源,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等文化旅游资源。张家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土家“傩戏”、“板板灯”等民俗文化艺术,可以大力发展。此外饮食文化也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人们不再只立足于吃饱喝足,而是追求吃精品、吃环保,而张家界有不少土特产或小饮食(如岩泊渡的鱼、高峰的酸和渣)令外地路过的人或游客大为赞叹,我们可以赋予这些特产、饮食人文的包装、文化的品位,使之更加诱人、更加令人回味,让游客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享受到我们饮食文化的乐趣,并将这种饮食文化推介给他们的朋友或亲人,从而形成“后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一系列大型的旅游文艺活动,如森林保护节,国际乡村音乐周等,这些大型的综艺活动有效的扩大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议多开办此类大型活动,突出本地特色,结合土家的民风民俗,如天门狐仙项目的成功策划就是如此,既有现代的舞台灯光技术,又结合土家文化及桑植民歌等。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流后勤保障服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开发的基本前提,是旅游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应竭尽所能高标准建设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各主要景区景点的水、电、通讯、电视信号传输、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各旅游线路每一个环节上的饮食、住宿、出行、购物、如厕、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力争为每一个过往游客提供一流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后勤保障服务,要让游客感觉到家一样的温暖、恋人般的温馨,要使他们今后还想来张家界旅游观光,并进而把张家界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城市。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张家界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家界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张家界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所以,张家界未来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只有这样,张家界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开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发至今,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了许多的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者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甚至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情况,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被限令整改,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也使得自然资源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根据以上建议,避免并改善已存在问题。
姓名:贺炜炜
6.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六
作者:陈志恺2014-08-31 04:39阅读: 60 次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仅居世界第108位,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组合不相匹配,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中国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城市用水的急剧增加,农业灌溉受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发展停滞,洪涝灾害还很严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比世界上其它国家更为严峻。再加上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建设资金的匮乏,使水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对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及解决途径和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 开发利用
引 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并且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重要的制约因素。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剧增,灌溉农业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由于城乡污水大量排放,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源日益短缺。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含水层接近疏干,地面下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水资源的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不算太少,但人均水资源2300m
3、公顷均水资源28500m3偏少,仅相当世界平均人均占有量的1/4,公顷均占有量的4/5。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在时间和地区上分布很不均衡,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不稳定。199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调查,1993年全国各行业用水总量已达到525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1%,其中地表水占83%,地下水占17%。全国平均人均年用水量450m3。从全国大平均来看似乎尚有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极不平衡,它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因此,全国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短缺水资源,而水的供需矛盾在地区上则有明显差别(见表1、2和表3),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三个明显不同的类型区。
1.1 南方水资源问题
根据1993年调查资料:全国有80.4%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该地区人口占全国53.5%,耕地占全国的35.2%,GDP占全国54.8%;人均水资源平均为3490m3,公顷均水资源64500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地区。该地区1993年人均年用水量450m3,仅占人均水资源量的12.7%,可见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城市化发展过快,城市水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而污水的排放控制不严,污水任意排放使城市周围的地表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质恶化,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利用。
1.2 北方水资源问题
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口占全国44.4%,耕地占全国59.2%,GDP占全国43.4%,而水资源仅占全国14.7%,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尤以黄河、淮河、海滦河三流域最为突出。三流域的耕地占全国39.1%,人口占全国34.8%,GDP占全32.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人均水资源接近500m3,公顷均水资源少于6000m3,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1993年,黄淮海三流域人均用水336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71%。由于丰水年汛期的洪水难以利用,枯水年来水偏少,因此经济合理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资源量的50%~6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滦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断流、湖泊干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90年代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中上游来水偏少,黄河下游断流的频次、历时和河长不断增加。1997年黄河出现了近50年来最枯水年份,中上游来水比正常年份偏少约一半左右,黄河下游断流13次,断流河段长达704km,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226天。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它的断流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1.3 西北水资源问题
西北内陆地区,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其他河流都属于内陆河流域。来自流域四周高山地区由冰雪和雨水补给的径流量约1164亿m3,地下水的补给量826亿m3,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量,该地区水资源总量达到1300亿m3,占全国的4.8%。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1%,GDP占全国1.8%,因此人均水资源量达到5191m3,公顷均水资源量约23850m3,人均水资源相对比较多,但公顷均水资源是偏少的。1993年,该地区水资源的引用已达到582亿m3,约占资源量的45%,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人均用水量高达2350m3,居全国首位。西北内陆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干旱地区绿洲生态农业的耗水量很大。除青海内陆河,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额尔齐斯 河和伊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他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均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终端湖泊消亡和荒漠化的发展。由于内陆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地水资源的承载力有多大?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需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作进一步的研究。21世纪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近50年,在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上,供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众多的人口仍是我国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2亿,预计2000年将接近13亿,如果对人口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仍将达到16亿左右。要满足16亿人口的基本需求,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用水量必将进一步增加。根据1997年《全国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初步预测,到2050年人口达到16亿顶峰,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全国工农业和城乡生活需水最终将达到7900~8200亿m3。预测的结果表明:
(1)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受地形、水源等条件限制,最终可能发展的灌溉面积约6000万hm2,考虑节水等因素后,最终农业需水约4300~4400亿m3,比现在增加约500亿m3,约占总用水量的54%。
(2)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工业和生活用水增长较多。城乡生活需水将达到1200~1500亿m3。工业需水即使考虑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和先进节水工艺技术的应用,仍有可能达到2100~2300亿m3,合计将达将到3300~3800亿m3的用水规模,约占总用水量46%。
(3)2040~2050年扣除发电厂冷却用水后,城乡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将达到1500~2000亿m3的规模,水源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将十分突出。
以上初步预测表明,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到2050年,全国供水能力尚需比1997年供水量5566亿m3,增加2300~2600亿m3,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的供水任务相当艰巨。虽然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人口与水土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远距离调水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供水量的增加只能随经济发展、资金的积累,逐步解决。因此,估计2030年以前,我国水的供需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如何在较低的人均需水量(人均500m3左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比世界其它国家更为严峻。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的探讨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当务之急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各个环节上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在全面节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积极开辟新水源,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协调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速国民经济向节水型方向转变,以促使水资源问题尽快解决。因此,需要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
3.1 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
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应当成为水管理考核的首要目标,成为一切开源工程的基础。当前节水研究的重点:农业应着重研究减少无效蒸发、渗漏损失,提高每立方米水的生产率,达到节水增产双丰收;工业应研究通过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降低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城市应研究积极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减少生活用水的浪费。今后全国节水的重点应放在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以控制需水量的迅猛增长。
3.2 污水资源化和微咸水、海水利用
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排放入河道,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遗害于人民。进入21世纪,城市和工业用水仍将继续迅速增加。以1997年为例,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121亿m3,扣除电力工业用水后为826亿m3,废污水排放量约580亿t,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污水已接近1.6亿t。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或污水灌溉标准,使污水资源化,即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的作用。虽然污水处理费用较高(每方约0.3~0.5元),但为防止污染,改善环境还是必需的,更何况它比长距离跨流域调水还便宜。将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与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改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来研究。
北方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有相当数量的微咸水可以利用。根据作物生理的需要,交替使用淡水和微咸水,可以弥补淡水的不足,促进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海岸线很长,沿海地区可以大量利用海水作为冷却水。青岛、大连利用海水有丰富的经验,其它沿海城市也应当利用海水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资源不足问题。1985年美国海水利用量已达823亿m3,1982年日本也利用160多亿m3,相比之下我国海水利用量极小,差距很大,因此海水的利用需要加强研究。
3.3 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跨流域调水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要进行优化分配。要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修建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需的,诸如引长江水到北方的东线、中线和西线的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河水到缺水地区的引黄入晋、引黄入淀工程等。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必需作好总体规划和科学的论证,要兼顾调入和调出流域合理的需水要求,研究和减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新水源的开发应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供水成本合理地制定水价。水价高了,用户就愿意集资搞节水工程,搞污水处理回用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减少引用水量。多水源的相互竞争,有利于开源工程的规模控制和资金的合理筹措,并可避免水源工程规模过大,造成不必要的资金积压和浪费。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需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城镇供水量和再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乡供水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规划进行滚动式修订。
3.4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7.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医院档案部门及财务部门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要, 在会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医院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大量财务方面的档案信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仅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与同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档案信息资料不全
调查显示, 有的门类会计档案数量少内容单一, 直接影响了会计档案利用量, 如会计移交清册, 只有馆藏500余卷, 其利用量仅150余卷;有的医院会计档案门类不齐全, 结构不合理, 不能满足多方面工作的需要。可见馆藏量小, 内容结构不合理是影响会计档案利用的重要因素。
(二) 会计档案利用方式不多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单位主要采用阅览室查阅、档案借出和复制等利用方式, 而较少采用档案展览、开展编研和公布出版等方式, 显得方式陈旧, 办法不多, 影响了档案利用效益的提高。
(三) 会计档案利用手段不新
调查显示, 不少医院提供利用手段仍为手工操作;有的医院档案设备陈旧、档次低、数量少, 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有的因种种原因, 计算机成了摆设,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凡此种种, 制约了会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 重视信息反馈不够
在调查会计档案利用效益问题时, 29%的单位提出因无评价指标, 所以无法评价, 34%的单位认为发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无准确数据;31%的单位没有回答;只有6%的单位填写了具体数据。说明不少医院对利用效益重视不够, 往往是利用归利用, 效益归效益, 利用完了就完了, 不原意也很少过问效益问题, 更谈不上分析、研究和改进利用工作。
(五) 会计档案鉴定工作进行得不及时
在调查会计档案鉴定工作时, 50%以上的单位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步骤去做, 致使大量失去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没有及时销毁, 从而造成会计档案管理的混乱, 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二、对策
(一) 加强收集工作
众所周知, 馆藏量大小是与档案收集工作密切相关的, 因此解决馆藏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必须建立收集工作网络, 发动各方面的力量, 本着“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齐抓共管, 层层把关, 共同抓落实。
(二) 完善利用方式
为了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使会计档案利用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必须采用多种利用方式, 如开办代查、代印、代抄档案服务, 使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亲自来查阅档案的利用者及时利用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 通过提供原件, 满足利用者的会计信息利用需要。这种依据客观规律和大量原始材料得出的结论有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 可以帮助解决各种矛盾和化解纠纷。
(三) 更新利用手段
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学的日新月异, 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手工的、原始的服务手段无论如何是适应不了这种需求的, 出路在于逐步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现代化。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 使档案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和利用等各方面实现自动化;会计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实践, 使软件不断完善, 做到高效率、高速度、高质量的开发应用, 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在建立具有本单位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上, 建立信息网络, 实现会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四) 注重信息反馈
通过利用工作获取反馈信息, 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会计档案工作客观情况, 不断改进利用工作, 有助于及时了解本单位会计档案在利用中产生的各种效益程度, 增强会计档案工作者开发会计档案信息资源的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为宣传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和系统、准确的数据。因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 建立完善的会计档案鉴定制度
严格按照会计档案鉴定的基本要求, 定期进行会计档案的鉴定工作, 建立完善的鉴定制度, 规范鉴定步骤和方法, 加强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合理划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 及时将保管期限已满, 失去保存价值的那部分会计档案编造销毁清册, 并据此将这部分会计档案及时销毁, 避免“鱼龙混杂”的现象发生, 以节省宝贵的档案储存空间, 从而保证会计档案的利用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具体做法是:首先, 尽快建立和完善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机制, 包括建立会计档案利用情况、利用者、利用效益登记表等。其次, 在日常利用工作中, 认真做好分类、统计和跟踪调查。最后, 将所获信息整理分类, 逐一分析, 找出问题, 并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8.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5-1
1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近些年,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意开发随意利用,造成了我们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每平方公里人数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可知,我国现有土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面积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我国难以开发的土地资源面积巨大,土地资源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我国耕地面积逐年缩小,耕地土地资源非常匮乏。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100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还有三分之一是难以开发和不能开发的资源,比如:沙漠、戈壁、积雪地、沼泽地、石山、裸地等等。
1.1 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范围在逐步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深,其具体表现在土地面积侵蚀面积增大、城市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地农药用量超标土地污染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地森林不断退化、湿地减退、生物多样化锐减、土地结构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已经到了17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8.13%,造成我国的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亿;水土流失的速度超过了治理速度,需要新的治理技术加快治理速度。
1.2 城市用地浪费严重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工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根据2005年的城市用地显示,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已经增加到427.4万亩,要比2004年增长了6%。这组数字说明,我国可利用土地在逐渐减少。另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比例失调,行业内部也存在這种现象,城市有限资源不能合理最大化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得不到土地资源最大价值开发利用。
1.3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另外非农占地现象严重,而且造成农业耕地永久性流失。非农业占地规划性不强,盲目性大,不仅使所征集的耕地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也使周边耕地备受污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据2005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建设面积为318.2万亩,占耕地面积80.2万亩,说明所征集耕地建设约占总建设面积的四分之一。农村住宅基地规模过大,这是我国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遗留下的问题,住宅基地过大,没有形成集中建设,大量耕地用在房屋建设,使得耕地面积浪费。
1.4 污水灌溉和环境污染破坏土地资源
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工业、生活、农业以及交通,这几方面是土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工业方面来说,近些年乡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不可忽视,乡镇企业分布广形成不了集约化发展;资金不足,使一些设备得不到改善;技术落后,制约企业进步。工业中的“三废”排入河流以及农田,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据先关统计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高达到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也达到65亿吨,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再加上城市生活垃圾,土地资源浪费极为严重。此外,不合理的开采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1.5 土地资源重金属超标
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其对空气的污染、水体的污染程度却越来越深,而水体和空气污染最终都会导致土地的污染。在我国造成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高达两千万公顷,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因重金属污染造成我国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这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凶是不规范的采矿和金属冶炼;在耕作区不合适使用化肥是造成总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区很多农户不按照要求进行施肥,最终使土壤中所含的金属超标,从而改变土壤结构,致其肥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复合肥本身所含有的镉超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2]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9.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篇九
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结合当前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的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基本思想,就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浅见.
作 者:黄秀芬 HUANG Xiu-fen 作者单位: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10 刊 名:广东水利水电 英文刊名: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71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采集 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 主流模式 二次开发
10.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现状开采建议尚志市
摘要:介绍了尚志市地下水资源概况,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1地下水资源概况
尚志市位于蚂蚁河中游冲洪积平原上,西部为丘陵,南部为波状台地,东部蚂蚁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区。发育于山区的大亮子河及小亮珠河在本区西北部汇合成亮珠河,自西向东流入蚂蚁河。区内地形起伏不平,地形总趋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区内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松散砂砾石层。
地下水总的分布规律是从丘陵到河谷区,由埋藏条件复杂、分布不均、水量贫乏的基岩裂隙水,变为埋藏条件简单、分布稳定、富水性较强的砂砾石孔隙水。
1.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地下水类型依据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水力特征等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蚂蚁河及其支流高、低漫滩和一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层及温泉河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以及其下部的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的.含粘土砂砾石组成。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分布于本区西部及南部的波状台地中,含水层主要由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粉质粘土透镜体,上覆较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
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山前台地中以及波状台地区上部,含水层岩性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之下,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含水层由弱胶结的砂岩、砂砾岩及风化裂隙组成,岩石胶结程度较好,局部胶结较弱,孔隙不发育。
1.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尚志市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受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等因素控制、尤其以气象、水文起主要作用。
1.2.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尚志市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特点,在阶地、河漫滩区,由于地势较平坦,上覆粘土层薄,局部含水层出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潜水与大气降水关系极为密切,故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山前台地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波状台地砂砾石含水层中的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及区外的侧向迳流补给。
丘陵区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第三系孔隙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第四系孔隙水越流及侧向迳流补给。
1.2.2地下水的迳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迳流条件主要受地形及地貌条件所控制,迳流方向基本由西南流向北东,汇入蚂蚁河。只是台地区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迳流方向由西向东呈不对称的扇状或散流状。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迳流排泄为主。
阶地、河漫滩区地下水迳流条件好,流速较快,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潜水蒸发和侧向迳流排泄于河流,其次为人工开采。 台地区地下水迳流条件较好,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以侧向迳流排泄于阶地、漫滩,有少量人工开采。
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的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地下水迳流滞缓,以侧向迳流排泄为主。山丘区基岩裂隙水,以迳流方式排泄于台地,局部经短途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
1.3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由于受地下水的形成、运移以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变化。阴离子中HCO3-较为稳定,含量高,阳离子则以Ca2+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地下水PH值在6.3―7.5之间,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总硬度为17.5mg/l―854mg/l,总碱度10.7mg/l―245mg/l。
2、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尚志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区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640×104m3/a,可开采量为500×104m3/a,可开采量是由总补给量来保证的,开采程度是有保证的。地下水开采主要由市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工业企业自备井水源和农业灌溉井组成。
由于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铁、锰普遍超标,又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被农药污染的农灌水的回渗,局部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区内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大部分地区只是轻度污染,经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
3、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及建议
漫滩区呈条带状沿蚂蚁河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埋深1.5-3.0m,上覆粘性土厚1-3m,含水层厚9.0-20.4m,岩性为中砂、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10-25m/d,单井涌水量1000-22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0-20m,井型为大口井、管井为宜,井径300-1000mm,井距600-7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
阶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呈零星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埋深1-5m,上覆粘性土厚2-5m,含水层厚9-22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5-16m/d,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5-25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700-8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波状台地区分布于本区西部、南部,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埋深5-16m,上覆粘性土厚5-16m,含水层厚5-16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6-25m/d,单井涌水量多小于500m3/d。适宜浅中深井开采,井深15-27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500-600m。主要用于旱田节水灌溉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总之,对地下水的开发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开采技术条件合理确定井距、井位和井深,而且要充分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供水量,现状年以浅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作为可供水量,近、远期可供水量以可开采量作为控制。
参考文献:
[1]尚志市尚志镇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1.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篇十一
关键词矿产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88-01
1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发利用秩序混乱,违法开发利用行为屡禁。在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省或地区,有许多矿产是“鸡窝矿”,适宜民采,加上人们“靠山吃山”的思想和追求富裕生活的愿望强烈,在过去几十年中,民采矿业十分繁荣,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一批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极必反,在所有的大中型矿山,都有乡镇企业和地方的个体采矿组织与大型国有企业争矿的事件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矿业经济秩序的稳定,乱占、乱采、乱卖、乱批、乱收、乱管“六乱”现象蔓延,因私挖乱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越界盗采等非法活动使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国有企业矿区内有着大量的民营矿山,相互争抢资源,安全隐患突出。
2)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极易引发刑事犯罪。一些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监管无力,执法不严,以罚代管,加上有些矿山企业所在地的县乡(镇)政府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为招商引资和纳税大户的矿山企业在法律关口大开“绿灯”,导致矿山企业在开采、生产和经营中存在不少违法违规问题。
矿山企业违法违规开采、生产和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被浪费,大片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铁选企业对地下水的无序开发和污水的排放,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河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违反施工建设要求,不按设计开采,私自制售炸药,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越界开采易导致矿山企业之间矛盾激化、纠纷升级,影响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查处矿山企业违法违规行政案件900多件,对于保证矿山企业依法依规开采、生产和经营,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调查情况看,行政处罚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又出现了一些矿山企业在被处罚后仍敢铤而走险,继续违法违规生产和经营的现象。
3)矿山企业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矿区生态破坏严重。在一些地区,开采过的矿山和使用过的弃渣堆、尾矿坝基本见不到有效的复垦,在造成大量国土浪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一方面要对生态环境造成侵害,另一方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随着矿业的高速发展,“三废”排放也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靠粗放式经营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开发,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和高消耗造成了资源的综合利用串较低,浪费和破坏严重,矿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矿业效益较低,并且伴随大量污染产出,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4)矿权设置和处置存在漏洞一些业主和个人无偿取得或低价取得探矿权、采矿权,一些公职人员参股,助长了以矿谋私。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矿权设置不合理。一些地方的矿业开发秩序比较混乱,一些大中型矿区设置多个矿权,原来相对集中的成矿带被分割成各自为阵的小矿点,给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造成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矿区,在对矿产的开发中一些公职人员参股,助长了以矿谋私。
5)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根据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规的规定,由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工作。但实际上还存在一些属于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如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能体现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如何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在管理矿产资源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或者授权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管理规范,既能推动矿业发展,又使矿产资源不致破坏和浪费,国有资产不致流失;又如针对矿业发展规律,从发现、勘探、开采直至枯竭,应当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经济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在其它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是如何严格执法、正确执法、依法行政的问题,有的是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的问题。
2解决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坚持科学发展,保证依法行政。县乡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矿业经济,全面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对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山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此同时,强化环保治理,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建立矿业经济治理长效机制,健全逐级管理责任制,加强软环境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严格执法,保证依法行政,推进和保障矿业经济依法健康持续发展。
2)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对干部职工培训教育,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精干、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落实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提高执法能力,严格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严查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要建立国土资源、公安等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作配合、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对矿山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严格办矿审批条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民爆物品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矿山企业和非法采矿行为,建立健全对矿山企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3)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生产经营。矿山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增强法律意识,保证依法生产经营。执法部门要加强普法教育,坚持定期举办法律培训班,对矿山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管理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并实行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制。要选择典型案例,深入矿山企业进行以案释法宣传教育,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确保矿业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又好又快地发展。
4)加大查处力度,预防职务犯罪。检察机关要深入查处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认真排查线索,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查处大要案,加强专项工作宣传,营造良好执法氛围,要与司法、行政执法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坚持打防并举,剖析职务犯罪原因,及时提出预防建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注重办案效果,依法维护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秩序。
5)完善相关法规,增强执法的实效性。要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之与《矿产资源法》同步适用,确保《矿产资源法》得到具体落实和实施。同时,应在国土资源部門设立固定的鉴定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简化鉴定程序,规定鉴定期限,合理收取费用,依法规范破坏矿产资源的鉴定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长松.青海省矿产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J].西部金融,2009(4):65-66.
【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中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10-1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10-11
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09-25
中国梦作文900字:我的科技梦09-17
中国社会阶层与流动存在的问题09-24
科技创新中国06-1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0-11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