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病常用病总结

2024-08-08

中医妇科病常用病总结(共5篇)

1.中医妇科病常用病总结 篇一

中医妇科总结

气虚证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清经散。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血热证阴虚血热证:——两地汤。治法:养阴清热调经。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肾虚证:——当归地黄饮。治法:补肾养血调经。血虚证:——大补元煎。治法:补血益气调经。月经后期血寒证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治法:扶阳祛寒调经。实寒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治法:温经散寒调经。气滞证:——乌药汤。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证:——逍遥散。治法:疏肝理气调经。肾虚证:——固阴煎。治法:补肾调经。

肝郁肾虚证:——定经汤。治法:补肾疏肝调经。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月经过多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

七、茜草。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肾虚证:——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月经过少血虚证:——滋血汤或小营煎。治法:养血益气调经。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痰湿证:——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经期延长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蘆茹丸或固经丸。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经间期出血湿热证:——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治法:化瘀止血。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

脾虚证:——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肾虚证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崩漏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2.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对青春期患者,有两

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气血虚弱证:——人参养荣汤。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肾气亏损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闭经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治法:养阴清热调经。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证:——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痛经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肾气亏损证:——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肝肾亏虚证:——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肝火证:——羚角钩藤汤。治法:清热平肝息风。经行头痛血瘀证:——通窍活血汤。治法:化瘀通络。血虚证:——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治法:养血益气。风寒证:——荆穗四物汤。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经行感冒风热证:——桑菊饮。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治法:和解表里。

经行身痛血虚证:——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血瘀证:——趁痛散。治法: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经行泄泻脾虚证:——参苓白术散。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肾虚证:——健固汤合四神丸。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气滞血瘀证:——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清肝引经汤。治法:清肝调经。

肺肾阴虚证:——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治法:滋阴养肺。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证:——主方:右归丸加减。治法:温肾扶阳。

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治法:阴阳双补。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经断复来湿热下注证:——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湿毒瘀结证:——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脾虚证:——完带汤。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肾阳虚证:——内补丸。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带下过多

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汤。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证:——止带方。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治法:清热解毒。

带下过少肝肾亏损证:——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血枯瘀阻证:——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妊娠恶阻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血虚证:——当归芍药散。治法:养血安胎止痛。气滞证:——逍遥散。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妊娠腹痛虚寒证:——胶艾汤。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未破损期:——宫外孕Ⅱ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异位妊娠.已破损期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包块型:——宫外孕Ⅱ号方。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肾虚证:——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胎漏、胎动不安血热证:——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气血虚弱证:——胎元饮。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堕胎、小产

凡妊娠l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妊娠l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亦称“半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二、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以益母下胎为主。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治法: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肾虚证肾阳亏虚:——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滑胎肾精亏虚:——育阴汤治法:补肾填精,固肾安胎。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脾虚证:——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治法:健脾利水。子肿 肾虚证:——真武汤或肾气丸。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气滞证:——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阴虚津亏证:——知柏地黄丸。治法: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淋痛

.心火偏亢证:——导赤散加玄参、麦冬。治法: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湿热下注证:——加味五苓散。治法: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妊娠小便不通(定义)

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感染邪毒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外感证:——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产后发热血瘀证:——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血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气血两虚证:——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产后腹痛瘀滞子宫证:——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血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风寒证:——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产后身痛血瘀证:——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肾虚证:——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产后恶露不绝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血热证:——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气血虚弱证:——通乳丹。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缺乳肝郁气滞证:——下乳涌泉散。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痰浊阻滞证:——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气滞血瘀证:——主方:香棱丸或大黄虫丸。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痰湿瘀结证:——主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癥瘕湿热瘀阻证:——主方: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肾虚血瘀证:——主方: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盆腔炎湿热瘀结证:——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气虚血瘀证:——理冲汤。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肾气虚证:——毓麟珠。治法: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肾虚证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治法: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治法: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不孕症 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丸。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阴痒 肝肾阴虚证:——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治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外治法盆浴 蛇床子30g,百部30g,苦参30g,徐长卿l5g,黄柏20g,荆芥(或薄荷)20g(后下)。亦

可选用市售洁尔阴、洁身纯等中药制剂。

热毒证:——龙胆泻肝汤。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疮。

阴疮寒湿证:——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消疮。子宫脱垂

Ⅰ度: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以下,但不超越阴道口。

Ⅱ度:轻者,宫颈已脱出阴道口;重者,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子宫脱垂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杜仲、续断。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肾虚证:——大补元煎加黄芪

治法:补肾固脱,益气升提。

2.2010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篇二

一年来,在本院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本科室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和本院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协作下,坚持以病人为服务中心,以病人康复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精心诊治,踏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本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妇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提倡科室整体素质

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业务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医学理论和方法指导科室工作。本科室能熟练诊治各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治技术。工作中全体科室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热情接待来诊治的每一位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二、完善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培训,素质教育和本院各种创建活动,主动配合参与相关科室的诊疗活动。科室分工明确,有团结协作精神。

2、科室诊疗规程清楚明确,记录准确及时。

3、坚持医疗质量检查和医疗安全评价制度的落实。全年本科室没有发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事故。

4、利用各种渠道开展了对育龄妇女的生育健康知识、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免费为妇女进行体检。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体现中医专科特色

本科室在院部支持下,通过多种形状,培养中医人才。一年中,一名主治医师顺利通过高级职称考核,并参加农村优秀中医人才到省中医院跟师学习。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机会,逐步使全科医技人员成为

各具特点,能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符合重点专科建设人才。进一步增强全体医务人员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意识,在创建中医重点专科,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丰富中医药特色诊疗,形成了明星的专科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更好地为广大病员解除痛苦。

四、建设良好的医德医风,增强群众满意度。

3.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总结 篇三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调经、保胎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特式,因而拥有大量的病人。作为学生,今天学习《中医妇科学》,是为了认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诊疗规律,将来进入临床为保障妇女健康而服务。

我们都有体会,学习医学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很多内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医学教育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绪言部分

绪言部分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各个朝代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医著及在妇科方面的学术特点。例如:汉代张仲景著有金要略》一书,其中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 “妇人杂病”三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代表方为“胶艾汤”“温经场”、“栓技校苔丸”等。晋代王叔和著有《脉经》一书,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居经”、“避年”、“激经”等,补充了妇科学的内容。又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京在素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末行之间,皆届少阴;天癸既行,皆照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屑太明经也。”这是后世治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此外,还要记住那些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内容。例:“四鸟坝骨一荫药丸”出自《内经》,是第一张妇科用方剂。《金僵要略》中提出用“狼汤”和“蛇床子散”外治的方法治妇科病,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又如《经效产》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

零握月经的生理是重点这里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指月经的生理现象。即何谓初期?何谓绝经?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即们平时所说的“期、量、色、质”,它们都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妇女的生理特点是经、孕、乳,而其中月经生理是最基础的内容

第二方面是月经产生的机理。要了解月经产生的机,就必须了解天癸、脏腑、血气、经络、子宫与月经的关系。其中首先耍弄明白天癸与月经的关。何谓天癸?天癸的来源、成熟直至竭止是怎么一回事?天癸的功能是什么?它对女性的生理有一些什么重要作用?其次是要掌握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尤以肾、肝、脾为主。这部分内容可与中医基础里学过的肾、肝、脾的功能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最后要了解子宫的功能是行月经与孕育儿,属奇恒之府,为何称为“奇恒之腑”呢?

二、各论部分

中医妇科学是后朗临床课,所以学习主要内容还是在各论中所讲述的具体疾病。这部分内容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一)掌握病名义。例如何谓月经先期?何谓胎漏、胎动不安?何谓不孕症?等等。每一个病名的含义都要记住,要搞f昆了。

(二)病因病机部分先要记住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有几种,哪些属实证,哪些属虚证。体的病因病机变化可以结合中医基础和中医内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但要注意必须紧密系女性的生殖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

(三)主要证候。可将主要证候分为二部分来学习。前一部为妇科的专业内容,例如气虚型的月经先期为“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色淡,质稀,”这证候必须死记硬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另一部分为气虚型的表现证候,如“小臆空坠,纳少使馆,„„”等,可以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记亿即可。

(四)关于方剂。在妇科教学中,同学们反应最多的就方剂记不住。在中医妇科学中,讲到的方剂可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方剂是在以往的“方剂学”中医内科或其他临床课中出现过的;而另一类则是在中医妇科学中第一次出现的方剂。对第一方剂,因为是一些经方名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接触到,在妇科学中再次出现,应视作复习遍。而对第二类方剂,是妇科的专科用方,是妇科临床上的代表方,具有比较肯定N5陷床疗。这些方剂,同学们只能花时间,花功夫去背诵,无其他捷径可走。这类方剂主要出自于妇科名专著,如《傅青主女科》中的“清经散”、“两地汤”、“完苇场”、“生化汤”、“固本止汤”、“调肝汤”、“通乳丹”等等。此外,象《医林改错》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中的“血府逐癌汤”、“少胶逐汤”、“服下逐癌汤”,等也是妇科的常用方剂。

4.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篇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__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__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6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10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5.中医妇科病常用病总结 篇五

内科病证

第一单元 中风

一、中风的辨证要点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1.中经络

主症

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2.中脏腑

主症

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中风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 醒脑调神,疏通经络。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 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级、曲骨、关元。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

操作 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第 1 页

针灸学

2.中脏腑

治法 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水沟 内关

配穴 闭证配十二井穴、太冲、合谷。

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 内关、水沟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二)其他治疗

1.电针法 在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30分钟。2.头针法 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第二单元 眩晕

一、眩晕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证为髓海不足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实证多与气、血、痰、瘀扰乱清窍有关。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如坐车船,飘摇不定,闭目少顷即可复常;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旋摇不止,难以站立,昏昏欲倒,甚则跌仆。

兼见面红目赤,目胀耳鸣,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阳上亢;兼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湿中阻;兼目眩,面白或萎黄,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者为气血两虚;眩晕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脉弦细者为肾精不足。

二、眩晕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足少阳、足厥阴经穴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太冲 内关 配穴 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阴陵泉、中脘、丰隆。

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操作 常规针刺。2.虚证

治法 补益气血,益精填髓。以督脉穴和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百会 风池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

肾精不足配太溪、悬钟。操作 常规针刺。

(二)其他治疗

1.头针法 取顶中线、枕下旁线,用毫针沿头皮刺入,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耳针法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神门、额、内耳,每次取3~5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3.三棱针法 取印堂、太阳、头维、百会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眩晕实证者。

第 2 页

针灸学

第三单元 面瘫

一、面瘫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多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与太阳、阳明经筋有关。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邪气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主症 以口眼喎斜为特点。通常急性发作,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若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发病初期,继发于风热感冒或其他头面部炎症性、病毒性疾病,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侵袭;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气血不足。

二、面瘫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取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配穴 风寒证配风池。

风热证配曲池。

恢复期配足三里。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鼻唇沟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乳突部疼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目合困难配鱼腰、申脉(昆仑)。

抬眉困难配攒竹。

流泪配太冲。

操作 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肢体远端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恢复期,足三里行补法,合谷、太冲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行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轻叩,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恢复期。2.电针法 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面瘫中、后期。

3.刺络拔罐法 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用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恢复期。

第四单元 痿证

一、痿证的辨证要点

痿证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仆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肺、脾、肝、肾有关。感受外邪或相关脏腑受损,均可使筋脉失于濡润,肌肉弛纵不收而成痿证。痿证以虚证为主,或本虚标实。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第 3 页

针灸学

若见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舌红,苔黄,脉细数者为肺热津伤;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兼麻木不仁,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浸淫;肢体痿软无力日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舌淡,苔白,脉细缓者为脾胃虚弱;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缩,兼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亏虚。

二、痿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主穴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津伤配尺泽、鱼际。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级。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操作 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

(二)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 沿患肢阳明经及相应夹脊穴反复叩刺,以微出血为度,隔日1次。,2.电针法 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加电针仪,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钟。

3.穴位注射法 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每次2~4穴。选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0.5~1.Oml,隔日1次。

第五单元 痫证

一、痫病的辨证要点

痫病常因情志失调、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脑络瘀阻而发病。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各种外因与内伤因素导致风、痰、火、瘀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均可发病。本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间歇期多虚,或虚中夹实。

发作期:①大发作 发作前常有眩晕头痛,胸闷不舒,神疲乏力等先兆,旋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发怪叫,二便自遗,发作后平复如常人。②小发作 动作突然中断,手中物件落地,头部低垂,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数秒至数分钟后即可恢复。

间歇期:兼急躁易怒,咳痰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者为痰火扰神;兼胸闷,痰多,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闭阻;兼头部刺痛,或有脑部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者为瘀阻脑络;兼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腻,脉沉弱者为心脾两虚;兼神志恍惚,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痫病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发作期

治法 醒脑开窍,息风豁痰。以督脉及足厥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水沟 百会 后溪 涌泉 合谷 太冲 丰隆 操作 毫针泻法。水沟用雀啄法。2.间歇期

治法 化痰通络,息风舒筋。以任脉、督脉、足阳明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第 4 页

针灸学

主穴 鸠尾 筋缩 间使 阳陵泉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加神门、曲池、内庭。

风痰闭阻加合谷、风池、中脘。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

瘀阻脑络加膈俞、内关、百会。

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肝、皮质下、神门,毫针刺,或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足三里、内关、大椎、风池,每次选用2穴,用维生素B1,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

第六单元 不寐

一、不寐的辨证要点

不寐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各种情志刺激及内伤因素导致火、痰等病理产物存留于体内,影响于心,使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心神不安,阴跷脉、阳跷脉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现不寐。不寐以虚实夹杂之证多见

主症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兼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为心脾两虚;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颧红潮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心肾不交;夜寐多梦,易惊善恐,舌淡,苔薄,脉弦细者为心胆气虚;难以入睡,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火扰神;眠而不安,胸闷脘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脾胃不和。

二、不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神门 照海 申脉 配穴 肝火扰神配行间、侠溪。

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

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配足三里、公孙。

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配穴则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神门、皮质下、心、肾、肝。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皮肤针法 自项至腰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潮红即可。3.拔罐法 自项至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来回走罐,以潮红为度。

第七单元 郁证

第 5 页

针灸学

一、郁证的辨证要点

郁证多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肝气郁结,郁火、痰湿、神乱均可致气机郁滞,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而出现郁证。病久则心脾两虚,或肝肾不足。郁证以实证为多见,也可由实转虚。

主症 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郁结;兼急躁易怒,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兼咽中如有物梗塞,舌苔白腻,脉弦滑者为痰气郁结;精神恍惚,多疑易惊,悲忧善哭,舌淡,脉弦者为心神惑乱;多思善疑,失眠健忘,神疲纳差,舌淡苔薄,脉细者为心脾两虚;情绪不宁,五心烦热,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肝肾阴虚。

二、郁证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理气,疏肝解郁。取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水沟 内关 神门 太冲 配穴 肝气郁结配膻中、期门。

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配丰隆、廉泉。

心神惑乱配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操作 水沟用雀啄泻法,神门行平补平泻法,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肝、心、神门、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2.电针法 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用连续波。3.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内关,用丹参注射液,每穴0.3~0.5ml。

第八单元 痴呆

一、痴呆的辨证要点

痴呆常与老年精气亏虚、情志失调、外伤及中毒有关。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由于禀赋不足或年事渐高,脏腑功能逐渐低下,瘀血、痰湿瘀阻脑络或气血、脑髓不足,脑窍失养,最终导致神明失用而发生痴呆。

主症 呆傻愚笨。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重者神情呆滞,言辞颠倒,行为怪僻,记忆障碍,智力衰退,生活不能自理等。

兼头晕耳鸣,腰酸骨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肝肾亏虚;兼步态不稳,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为气血不足;兼脘腹胀满,倦怠思卧,舌质淡,苔白腻者为痰浊蒙窍;兼善惊易恐,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不遂,舌质紫暗,脉细涩者为瘀血阻络。

二、痴呆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神益智,补肾通络。以督脉及足少阳、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百会 印堂 四神聪 神庭 风池 足三里 太溪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配肝俞、肾俞。

第 6 页

针灸学

痰浊上扰配丰隆、中脘。

瘀血阻络配膈俞、内关。

操作 足三里、太溪、悬钟行补法,余穴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皮质下、枕、心、肝、肾、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头针法 取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毫针行较强捻转刺激,或配合使用电针。第九单元 心悸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多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七情刺激、素体胆怯及脏腑功能失常均可内犯于心,进而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而发病。心悸以虚证为多见,也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若因惊恐而发,兼气短自汗,少寐多梦,舌淡,苔薄,脉细弦者为心胆虚怯;兼失眠健忘,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者为心脾两虚;兼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阴虚火旺;兼胸闷,动则气短,咳吐痰涎,面浮足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者为水气凌心;兼心痛阵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者为心脉瘀阻。

二、心悸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少阴、手厥阴经穴及脏腑俞募穴为主。主穴 内关 神门 郄门 心俞 巨阙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配胆俞、丘墟。

心脾两虚配脾俞、足三里。

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

水气凌心配气海。

心脉瘀阻配膈俞。

善惊配大陵。

多汗配膏肓。

烦热配劳宫。操作 毫针平补平泻。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次选用1~2穴,每穴注射0.5 ml,隔日1次。

3.皮肤针法 取心俞、厥阴俞、巨阙、内关、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第十单元 感冒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侵袭、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

主症 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第 7 页

针灸学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

二、感冒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 风池 大椎 太阳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

头痛配印堂、头维。

鼻塞配迎香。

体虚感冒配足三里。

咽喉疼痛配少商。

全身酸楚配身柱。

夹湿配阴陵泉。

夹暑配委中。

操作 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可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钟,或用闪罐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三棱针法 取大椎、尺泽、委中、耳尖、少商。在大椎穴刺络放血,并拔火罐5~10分钟。委中、尺泽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令其血流自止。少商、耳尖点刺出血数滴。适用于风热感冒。3.耳针法 取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耳尖点刺放血,余穴选2~3穴,采用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一单元 咳嗽

一、咳嗽的辨证要点

咳嗽的发生常与外感、内伤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从口鼻皮毛而人,肺卫受邪,肺气不宣所致,多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则为脏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肺失宣降所致,邪实与正虚并见。1.外感咳嗽

主症 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若咳嗽声重,痰稀色白,伴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袭肺;咳嗽频剧,咳痰黄稠,伴风热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2.内伤咳嗽

主症 咳嗽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他脏见症。

若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滑者为痰湿阻肺;气逆咳嗽,阵阵而作,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者为肝火灼肺;干咳声短,少痰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肺阴亏虚。

二、咳嗽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外感咳嗽

第 8 页

针灸学

治法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天突 中府 肺俞 列缺 合谷 配穴 风寒配风池、风门。

风热配大椎、曲池。

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操作 天突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做小幅度提插,使胸部有针感后,立即出针,或将针上提0.5寸后,留针。余穴毫针泻法。2.内伤咳嗽

治法 肃肺理气,止咳化痰。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肩

配穴 天突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痰湿侵肺配丰隆、阴陵泉。

肝火灼肺配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配膏肓、太溪。

咯血配孔最。

操作 天突操作同前,余主穴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灸。配穴虚补实泻。

(二)其他治疗

1.拔罐法 取背部第1~12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用留罐法,每侧5~6只罐,至皮肤瘀血为度。或选取大杼至膈俞,用走罐法,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2.皮肤针法 选取后颈部5~7颈椎两侧、气管两侧、天突、肘窝及大、小鱼际部进行叩刺,适用于外感咳嗽;或选取项后至背部1~7胸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颈前气管两侧、膻中、天突叩刺,适用于咳嗽日久,反复发作者。

3.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以白附子16%,洋金花48%,川椒33%,樟脑3%的比例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4日更换1次,以“三伏天”应用为佳。亦可用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苍术、川芎等量研成细粉,加入基质,调成糊状,制成直径1cm圆饼,贴在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3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第十二单元 哮喘

一、哮喘的辨证要点

哮喘的发生常与外邪、饮食、情志、体虚等因素有关,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其发生多为痰饮伏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发作期多表现为气阻痰壅的实证,亦有素体肺肾不足或正气耗伤者,发作时表现为虚哮。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等脏气虚弱,兼有痰浊内阻之证。1.实证

主症 病程短,或当发作期,哮喘声高气粗,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体质较强,脉象有力。

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痰多,色白,稀薄或多泡沫,伴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外袭;喉中痰鸣如吼,胸高气粗,痰色黄或白,黏着稠厚,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痰热阻肺 2.虚证

主症 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当缓解期,哮喘声低气怯,气息短促,深吸为快,体质虚弱,脉弱无力。

若喘促气短,动则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肺气虚;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虚。

第 9 页

针灸学

二、哮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祛邪肃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肺俞 定喘 膻中 尺泽 列缺 配穴 风寒配风门、风池。

风热配大椎、曲池。

痰热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毫针泻法。风寒者可合用灸法,定喘穴刺络拔罐。2.虚证

治法 补益肺肾,止哮平喘。取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配气海、脾俞。

肺肾两虚配阴谷、关元。

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 定喘穴刺络拔罐,余穴毫针补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 选肺俞、膏肓、膻中、定喘。常用白芥子30g,甘遂15g,细辛15g,共为细末,用生姜汁调药粉成糊状,制成药饼如蚕豆大,上放少许丁桂散,敷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3小时左右取掉,以局部红晕微痛为度。

2.皮肤针法 取鱼际至尺泽穴手太阴肺经循行部、第1胸椎~第2腰椎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循经叩刺,以皮肤潮红或微渗血为度。

3.穴位埋线法 取肺俞、定喘、膻中。用一次性无菌埋线针,将0~1号铬制羊肠线1~2cm,埋入穴位皮下。4.耳针法 取对屏尖、肾上腺、气管、肺、皮质下、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用弱刺激,每周2次。

第十三单元 呕吐

一、呕吐的辨证要点

呕吐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恼怒伤肝,横逆犯胃,或忧思劳倦,内伤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呕吐初病多实,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一般发病急,呕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虚证病程较长,发病较缓,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若呕吐清水或稀涎,食久乃吐,舌淡,苔薄白,脉迟者为寒邪客胃;呕吐酸苦热臭,食入即吐,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热邪内蕴;因暴饮暴食而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者为饮食停滞;呕吐多因情志不畅而发作,嗳气吞酸,胸胁胀满,脉弦者为肝气犯胃;呕吐清水痰涎,脘痞纳呆,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为痰饮内停;饮食稍有不慎即发呕吐,时作时止,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弱者为脾胃虚寒。

二、呕吐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第 10 页

针灸学

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胃俞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邪客胃配上脘、公孙。

热邪内蕴配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停配膻中、丰隆、公孙。

肝气犯胃配阳陵泉、太冲。

脾胃虚寒配脾俞、胃俞。

饮食停滞配粱门、天枢。

腹胀配气海。

肠鸣配脾俞、大肠俞。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选中脘、足三里、内关。药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6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 选胃、贲门、食道、口、神门、交感、皮质下。每次3~4穴,毫针刺,或用压丸法。

第十四单元 胃痛

一、胃痛的辨证要点

胃痛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胃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二、胃痛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以足阳明、手厥阴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配穴 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

饮食停滞配梁门、下脘。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脾胃虚寒配神阙、脾俞、气海。

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太溪。

操作 足三里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可持续运针1~3分钟。内关中脘均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

第 11 页

针灸学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胃、十二指肠、肝、脾、神门、交感。疼痛剧烈时毫针刺以强刺激,双耳并用;痛缓时宜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压丸法,两耳交替。

2.穴位注射法 选足三里、胃俞、脾俞、肝俞。每次2穴或一侧穴位,交替进行。药用复方当归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2~3ml,隔日1次。适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所致的胃痛。

第十五单元 泄泻

一、泄泻的辨证要点

外感风寒湿热及饮食、起居、情志失宜等均可引起泄泻。病位在肠,与脾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胃、肝、肾有关。各种外邪及内伤因素均可导致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脾失健运是病机关键。急性泄泻以实证为多见,慢性泄泻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为多见。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

若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身寒喜温,苔白滑,脉濡缓者为寒湿内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肠腑湿热;泻下恶臭,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食滞肠胃。2.慢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面黄神疲,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气虚弱;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阳虚衰;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舌淡,脉弦者为肝气乘脾。

二、泄泻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 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水分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配神阙。

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

饮食停滞配下脘、梁门。操作 毫针泻法。神阙穴用隔姜灸。2.慢性泄泻

治法 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配穴 脾虚加脾俞、太白。

肝郁加肝俞、太冲。

肾虚加肾俞、命门。

操作 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Oml。

第 12 页

针灸学

2.穴位贴敷 取神阙穴。用五倍子、五味子、煨肉果研细末各等量混合,食醋调成膏状敷脐,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腹泻。

3.耳针法 取大肠、脾、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第十六单元 痢疾

一、痢疾的辨证要点

痢疾多与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是邪壅肠腑,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脉络受伤。一般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噤口痢、休息痢五种类型。痢疾初期多实证,日久可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

主症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兼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痢;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痢;发病急骤,腹痛剧烈,痢下脓血,里急后重甚,壮热口渴,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疫毒痢;下痢赤白脓血,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苔腻,脉滑者为噤口痢;痢下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则下痢脓血或黏冻,临厕腹痛里急,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者为休息痢。

二、痢疾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化湿,通肠导滞。取手足阳明经及任脉穴为主。主穴 天枢 关元 上巨虚 合谷 配穴 湿热痢配曲池、内庭。

寒湿痢配中脘、气海。

疫毒痢配大椎、中冲、十宣。

噤口痢配内关、中脘。

休息痢配脾俞、肾俞。

久痢脱肛配百会、长强。

操作 关于平补平泻,余主穴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寒湿痢、休息痢可加艾灸;大椎、十宣点刺出血。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下段、胃、脾、肾、腹,每次3~4穴,急性痢疾用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2次。慢性痢疾用轻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穴参照基本治疗,用小檗碱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射0.5~1.Oml。

第十七单元 便秘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体虚、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肠,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无论是肠腑疾患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使肠腑壅塞不通或肠失滋润及糟粕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主症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涩难解。

若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者为热秘;欲便不得,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者为气秘;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虽有便意,但排出不畅,便质不干硬,临厕努挣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虚秘。

第 13 页

针灸学

二、便秘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以足阳明、手少阳经穴为主。主穴 天枢 大肠俞 归来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太冲、中脘。

气虚配脾俞、气海。

阳虚配神阙、关元。

血虚配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主穴毫针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神阙关元用灸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大肠、直肠、三焦、腹、交感、皮质下。毫针针刺,或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0ml 第十八单元 阳痿

一、阳痿的辨证要点

阳痿的发生常与劳欲过度、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宗筋,与肝、肾、心、脾相关,在经脉上主要与足厥阴、足少阴、阳明经相关。多因情志不遂、猝受惊恐、湿热浸淫、房事不节等原因致使气血不足,宗筋失养或宗筋受灼而弛纵所引起。阳痿有虚实之分,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 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临房时早泄,随之疲软,或虽能性交,但不经泄精而自行疲软。

兼时有滑精,头晕耳鸣,舌淡白,脉细弱者为肾阳不足;兼心悸易惊,胆怯多疑,苔薄白,脉弦细者为惊恐伤肾;兼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者为心脾两虚;兼阴囊潮湿,瘙痒腥臭,小便赤涩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湿热下注;兼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气滞。

二、阳痿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肾气。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主穴 关元 肾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不足配命门、腰阳关。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惊恐伤肾配志室、胆俞。

湿热下注配中级、阴陵泉。

失眠或多梦配内关、神门、心俞。

食欲不振配中脘、足三里。

腰膝酸软配志室、阳陵泉。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可用灸;针刺关元针尖略向下斜刺,使针感向前阴放散。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肾、肝、心、脾、外生殖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每次选3~5穴。针刺施以弱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关元、三阴交、肾俞、足三里。选用胎盘组织液、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每穴注入药液0.5~1ml。

第 14 页

针灸学

第十九单元 癃闭

一、癃闭的辨证要点

癃闭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及体虚久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与三焦、肺、脾、肝等脏腑的气机失利密切相关。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气郁滞、瘀血结石阻塞尿路或脾虚气弱、肾阳衰惫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小便不能,而成癃闭。本病分为虚实两端,实证多为湿热、气滞、瘀血、结石影响膀胱的气化;虚证为脾虚气弱、肾阳衰惫,使膀胱气化无权,形成癃闭。

主症 排尿困难。

若尿量极少而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膀胱湿热;兼咽干烦渴,或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数者为肺热壅盛;兼情志抑郁,舌红,苔薄黄,脉弦者为肝郁气滞;尿细如线或点滴不通,兼小腹胀满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者为浊瘀阻塞;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大便不坚,舌淡,苔白,脉细弱者为脾虚气弱;排尿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者为肾气亏虚。

二、癃闭的治法

(一)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足太阳、足太阴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主穴 中极 膀胱俞 秩边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湿热内蕴配委阳、曲池。

肺热壅盛配尺泽、肺俞。

肝郁气滞配太冲、肝俞。

淤血阻滞配曲骨、血海。

操作 毫针泻法。膀胱充盈者,中极等小腹部穴不能直刺,应向下斜刺、浅刺。2.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益气启闭。以足太阳经、任脉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穴 关元 脾俞 肾俞 膀胱俞 秩边 配穴 脾气虚弱配气海、足三里。

肾阳虚弱配太溪、阴谷。

无尿意或无力排尿配气海、曲骨。

操作 秩边用泻法,余主穴用毫针补法,可用温针灸。配穴用补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取肾、膀胱、肺、肝、脾、三焦、交感、神门、皮质下、腰骶椎,每次选3~5穴,毫针中强刺激,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敷贴法 取神阙穴。用葱白、冰片、田螺或鲜青蒿、甘草、甘遂各适量,混合捣烂后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加热敷。

第二十单元 消渴

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消渴多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内外因素渐致脏腑功能的衰减与失调,终致。肾阴不足,肺胃津伤,燥热内盛而发为消渴。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俱虚。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第 15 页

针灸学

若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者为肺燥津伤(上消);多食易饥,口干欲饮,苔黄,脉滑实有力者为胃热津伤(中消);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亏虚(下消);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色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者为阴阳两虚。

二、消渴的治疗

(一)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配穴 肺燥津伤配太渊、少府。

胃热津伤配内庭、地机。

肾阴亏虚配复溜、太冲。

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

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操作 主穴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虚补实泻法。

(二)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胰胆、肺、胃、肾、内分泌,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取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每次选取2穴,用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小剂量胰岛素,每穴0.5~1.0ml,隔日1次。

第二十一单元 癫狂

第二十二单元 颤证

第二十三单元 胁痛

上一篇:正气清风担当演讲稿下一篇:小学珍惜时间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