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2024-09-21

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共8篇)

1.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一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

发展的意见

鄂政发〔2007〕45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深入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三个一批”战略进展顺利,地方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接近尾声,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深入推进,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脱钩改制步伐加快,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监管工作扎实推进。为巩固和扩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切实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两个毫不动摇”为原则,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解决改制遗留问题,努力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面迈出新步伐,在促进国有经济加快发展方面做出新成绩,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开创新局面,提高我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目标。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到2007年底,巩固和扩大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成果,基本完成全省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到2008年底,重点推进非工业领域企业和各级政府授权本级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出资企业)的改制重组工作,全面完成全省各类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与所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市、州、县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完成;到2008年底,基本完成长期积累的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规范推进公司制改造,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到2010年,普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理顺监管体制,落实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资产和监管职责。到2008年底,将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交由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继续深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到2010年,全省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各类企业平均水平,出资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国有企业的平均水平。

二、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三)加快推进企业改制重组。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企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公司外,其他企业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改制成为股权多元的公司。抓紧实施“三个一批”战略的收尾工作,确保“三个一批”企业的改制重组全部到位。对资产质量差、债务负担重、亏损严重、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特困企业,要积极筹措改制资金,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实施破产、关闭、解散。

(四)全面推进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商贸、文化、粮食、交通、科技等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五)加快推进党政机关所办企业的脱钩改制工作。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所办企业要采取整体划转、重组移交、民营化改制、关闭破产等形式尽快脱钩改制。在此基础上,尽快将那些有国有净资产、正常经营的企业统一划转国资监管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

(六)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解决好省属企业所办中小学和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问题,落实企业退休教师待遇。积极支持中央在鄂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协调处理好中央在鄂企业所办中小学、公安机构移交地方管理的遗留问题,积极推进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社区机构以及供水、供电、供暖机构的分离工作。

(七)严格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审批程序、权限、责任等制度,依法依规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基础工作,规范产权转让行为,完善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修订公司章程,科学界定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责分工。

(九)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继续对国有独资企业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完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监事委派制度,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规范,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特别要完善和落实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十一)坚持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者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使用方式。

四、推进国有经济调整优化和发展壮大

(十二)坚持对国有经济实施有序调整。各地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把国有企业改革与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改革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等措施,抓住重点行业和企业,选择合适项目,增加国有资本注入,带动社会投入,使产业结构持续向高附加值和高端产业发展。国有资产收益应优先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全省产业规划目标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千亿元产业计划”目标,推动国有资本向光电子、汽车、石化、冶金、能源等优势产业集中,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聚集。

(十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技术开发机制,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

(十四)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加快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和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鄂钢集团公司、三环集团公司等3个收入过百亿元的重点企业,加快建设省能源集团公司、省煤炭投资公司等2个收入过50亿元的重点企业,全力推动一批出资企业成长为小巨人企业。金融部门要积极引导、促进已改制中小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帮助解决其融资困难,推动其向“高、精、专、特”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投资融资、国资经营、产权交易、工程咨询等4个国有经济运作平台的作用,服务国有企业发展。

五、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十五)完善监管体系。各地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尽快理顺关系,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明确国有资产监管主体,切实加强对各类国有资产的监管。

(十六)落实监管职责。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和监管范围,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对已经将本地各类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监管的市、州、县,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该地区大胆探索,创造经验。今后省、市、县人民政府新出资设立的企业,或对其他企业的新增出资,均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严禁产生新的政资不分、政企不分。

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

(十七)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各自职能,制订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政策,加强合作,共同做好工作。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协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作。(十八)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应根据国有企业改制的需要安排必要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弥补困难企业改制职工安置资金不足等。企业改制前依法办理了相关房产、土地登记手续的,改制后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可直接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房产、土地部门只收取过户换证工本费。改制企业在重新办理房产、土地证书时,涉及的房屋和土地勘测、评估和产权交易中的审计验资、资产评估、交易鉴证等中介费用,一律按不超过现行收费标准的20%收取。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发生房屋、土地权属转移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契税减免政策。收取的困难企业土地出让金,经政府批准后,一部分可用于该企业安置职工。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国有企业改制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国有企业之间重组,企业原自用且重组后不改变用途的划拨土地,可继续保留划拨方式使用。多渠道筹

措资金做好改制企业职工住宅水电改造及移交管理工作。

(十九)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政策,既要防止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要防止擅自放宽政策,随意提高安置标准。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对继续留用的职工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再继续留用的职工,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留用的职工在改制前企业的工作年限应合并计算为在改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改制后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并按时为职工足额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改制后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二十)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工效挂钩工作,做到企业工资总额增减随经济效益高低而变化,职工工资能升能降;继续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对经营业绩完成较好、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者给予奖励,同时规范经营者职务消费行为,严禁变相发放工资;积极开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根据试点情况和有关政策,研究制订我省国有企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工作。任职期间对企业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或亏损负有责任的经营者,依据其情节轻重,一段时期或者终生不得再担任国有企业负责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2.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二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一方面,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 美国把中小企业作为“美国经济的脊梁”, 认为只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实际和潜在能力, 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欧盟将中小企业视为“欧盟经济的核心力量”, 是确保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主体。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但总体素质较低, 由于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 获取市场资源能力弱,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面对比大企业更多的困难和问题, 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为此, 亚太地区以至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重加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 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 并从财税、金融、技术、创业辅导、国际化经营等多个方面, 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比如, 美国于1953年颁布了《小企业法》, 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小企业署, 参众两院还分别设立小企业委员会。韩国在1966年颁布《中小企业基本法》, 并专门设置了中小企业厅。印度成立了微型和中小企业部, 颁布了《印度微型、中小企业发展法案》。

同时, 各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都是双边、多边以及国际组织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议题。从亚太地区来看, 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一直备受关注。作为APEC框架下为数不多的、每年都举办的专业部长会之一, 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始终致力于寻找影响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域, 协调政策措施并讨论如何加强合作, 推动各成员经济体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其中, 1998年APEC领导人通过的“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综合行动计划” (SPAN) , 提出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和加强技术共享;2005年在韩国第十二次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上通过的“大邱倡议”, 提出了促进亚太中小企业创新的七大方面措施;2013~2016中小企业工作组战略行动计划, 围绕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绘制了路线图。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从1994年首次举办以来, 迄今已举办了20次, 通过交流成功经验、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政策协调, 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为促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的共同成长与繁荣, 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在我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财税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创业兴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支持力度,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内生活力和动力的企业群体, 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 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为3亿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提供了主要的工资性收入, 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等等, 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但同时,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仍然突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和水平不高、税费负担重、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既要面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带来的压力, 又要承受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既要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 更要在提升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上下功夫。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潮流, 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政策措施, 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方面, 要扎实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等政策文件, 及时推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同时更大力度简政放权, 清理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 扩大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在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方面, 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抓好已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逐步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长效机制;特别是要针对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融资担保、第三方征信等服务机构发展,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工具。在促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方面, 要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 加大创新投入,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方面, 要以平台网络建设和示范平台为重点, 通过“政府支持中介, 中介服务企业”的形式, 创新服务机制, 推广购买服务, 支持引导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

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长期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及提供出口退税、出口优惠信贷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扶持, 促进中小企业对外出口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同时, 建立了与美国、韩国、日本、欧盟、APEC、东盟等在中小企业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 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系列中小企业领域的合作交流协议, 并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搭建了一个中小企业展示、交易的平台, 通过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搭建了一个中小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其中, APEC技展会已举办8届, 其中7届在我国举行, 已成为APEC经贸活动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之一, 在推动亚太地区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篇三

关键词:课程改革;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29-2

一、以生活教育思想引领课程改革

我校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学习陶行知思想,开展了“构建以生活力为核心的新生活学校”的课题研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逐步建构了生活教育思想,确定了“生活化、现代化、人文化、特色化”的办学目标和“规范、求实、进取、发展”的校风,以“构建以生活力为核心的新生活学校”为理论基础,把整个教育过程看作一个和谐的生活教育过程,学生得到不断发展、延续和提升。近年来,“生活教育”已作为一种教育需求,渗入学校的整个运转系统,融入师生的心灵深处。

在生活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构建实施了一系列精品战略:秉承1个理念——坚持生活教育思想;追求1个目标——培育生活教育文化,塑造新生活学校,培养具有道德力、学习力、创造力等生活力的新儿童;处理好3个关系——整体优化与办学特色的关系,平民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打造5项工程——精美的校园、精致的教育、精细的管理、高效的课堂、优良的质量。

二、以素质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发和设置校本课程,构建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

(一)上好基础性课程

1.开齐上足国家课程我们按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齐上足规定的课程门类,严格控制课时总量,做到不多排、不少排、不挪用,不占用,从而保证了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实施。

2.综合安排地方课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安排了地方课程,做到了开设的门类全,管理的措施实,学生发展的好。

3.精心组织学科节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每年我们都在学生中开展新颖多样的学科节活动。

(二)开设拓展性课程

1.开设艺术特色选修课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我校抓住这一优势发展项目,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在学生中开设了管乐、古筝、扬琴、笛子、二胡、琵琶、拉丁、葫芦丝、小篮球、美术等十余种艺体训练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2.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开发了生活技能类、艺术体育类、心理健康类、科技应用类、学科拓展类等六大类八十余种校本课程,共计开设阅读与写作、行知诗社、数学思维训练、泡泡英语、器乐等118种社团活动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观。

三、以校本研训为抓手发展教师专业

课程改革要顺利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校本研训为抓手,扎根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把自己的成长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起来。

(一)在学习中孕养教师(主要在校内实施“两大工程”)

1.实施“师表工程”“师表工程”主要侧重在加强教师的教育心态、职业道德、人生理想建设,通过观摩优秀典型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视频,评比学校美丽教师,通过身边榜样的现身说法,通过教师间的演讲交流对话,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2.实施“读书工程”围绕学校主课题,每学年向教师推荐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经典书籍如《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最有效的教育》等,通过个体自学、重点研读、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师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在浓浓的书香中厚实底蕴,丰富素养。

(二)在活动中锤炼教师(主要围绕“两大工程”来实施)

1.实施“青蓝工程”“青蓝工程”主要侧重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作用,激励青年教师为人师表、严谨笃学,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好风尚,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周三校本研训活动、行政拔尖人才随机推门听课活动、周预约听课活动、微格教学研究、教学基本功系列竞赛活动等尽快提高青年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2.实施“名师工程”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展示学校品位的窗口。我校一是形成“一个梯队”,就是形成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培养层次,渐次推进的骨干教师队伍。通过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加大宣传,加强管理,加大考核,在思想上“导”,鼓励进取,追求高目标;在工作上“促”,传给经验,教给方法;在业务上“帮”,精心指导,刻意扶持,让骨干师有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二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自学一本教学专著,完成一个课题研究,上好一堂示范特色课,做好一个讲座,带好一个徒弟,发表一篇教育论文。三是搭建“三个成才平台”。即与大师专家零距离接触学习的平台,课题研究实验的平台,外出展示交流的平台。

四、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提高学生素质

1.实施电子化“成长记录袋”评价根据课改理念和低耗高效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我们对学生实施了电子化成长记录袋评价。该评价利用网络优势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直观鲜明有趣地记录和展示着学生的各方面成长的足迹。

2.尝试进行考试改革我们摒弃了“纸笔一统天下”的做法,采用了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方法。比如语文中的朗读、背诵、阅读分析、口语交际等,数学中的“口算、说说议议、拼拼搭搭”等,科学学科中的实验操作等,同时,学校或教研组不定期地进行单项质量调研。这样多元有效的评价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四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促进绿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生态领域,由于过去长期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导致环境欠账多,生态质量下降大,严重制约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为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制度,组织实施重点节能环保项目,推进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打好环境污染攻坚战;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5.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五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当地政府拓展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支持的是什么,大力发展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与政府的立场不吻合,就谈不上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围绕政府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工作基本目标,积极调整金融工作思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服务与支持的重心转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我州经济发展

第一,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时,要强化四个支持。以支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支持支柱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化;以支持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重点,解决经济发展瓶颈,促进城镇化;以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小额农贷,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实现信贷品种和数量增加;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再就业。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我州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树典型,引导投入。积极推广和宣传银行、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信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诚实守信等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确保每年贷款新增20%以上。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商品基地建设。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要突破所有制、区域、行业、部门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环节资金,通过资金重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增强农业抗灾保收的能力。农行要在近3年内从中央扶贫贴息组织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信用社力争2年内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达2亿元,全面推进信贷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我州工业化步伐。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我州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针对城乡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尤其是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资金需求欲望强烈,商业银行要增加消费贷款品种和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我州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针对我州劳务输出多的实际,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教育信贷业务,推进信贷与科教开发的结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推动我州教育、科技的发展。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促进扩大再就业。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小额贷款联保方式,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我州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监管局分设。今年底,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成立银监局。人民银行要正确把握职能重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银监局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核算工作和大县设中心社模式,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整治既是当前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我州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现实选择。一是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行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清收方案,切实加大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到逾期贷款的清收,党政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主动立信。二是狠抓金融安全区创建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我州金融安全区创建和资产处置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要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收贷收息和盘活不良资产活动,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力争3年内我州金融不良资产降到20%以内。三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对已形成不规范改制逃废金融债务的,要妥善处理,严禁在今后的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湘西”。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五是继续在农村推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建立借款人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要优先办理金融案件,秉公执法,为金融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使我州的担保公司尽快运作起来,并扩大担保公司的业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性障碍。

6.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六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2008年5月7日)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方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结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逐步进入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新阶段,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苏州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在农村,目的是富民,关键靠改

— 1 — 革。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和谐,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率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二、总体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富裕农民同步提升,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辩证统一,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配臵相得益彰,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政策制度推动,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臵、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三、主要措施

1.切实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市发改委、规划局、建设局、水利局、农林局、环保局等部门牵头制定和完善全市农村生产力 — 2 — 布局规划、镇村布局规划、水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做到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有机统一。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村庄建设规划,年内全面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详规编制工作。

2.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制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心镇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切实完善中心镇服务功能,增强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

3.努力提高“三个集中”推进水平。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完善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使用制度,切实保障好农民的集体经济管理权和收益权,集体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努力实现“三个同步”: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进行,农民居住向镇区和新型社区集中与就业工程、富民工程同步实施,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业和定居。

4.积极推进“三大股份合作”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和民主管理,促进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农户持有“三大合作”股份的比例,超额完成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目标,使苏州农民走上“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的共同富裕之路。到2012年,全

— 3 — 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纯农业地区,特别是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完成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投资性物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努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5.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依法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集体资产占有补偿政策,严禁平调、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内联合投资,兴办富民合作社,建造标准厂房等,实行风险共担、按股分红。通过村企挂钩、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改进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方式,将扶持资金集中用于建设物业设施,增强造血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探索建立村级收入最低保障制度。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努力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到2010年,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万元以上,力争收入最低的村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民财产性和创业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控制在2∶1左右。

6.加快建设现代规模农业。优化优质粮油、花卉园艺、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探索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和试验区,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 — 4 — 地。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农田水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优化农业形态。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高度重视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培育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7.拓展延伸农村服务产业。拓展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产业,拉长农业服务产业链。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建设,把生态作为一种产业放到重要位臵,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业。加快发展农村连锁超市业,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发展农村再生产业,由供销社系统牵头建立健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8.着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共用。重点推进城乡道路、供水和污水管网等公用设施的“无缝对接”,实现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至2012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桥改造,实现农村道路互联互通。切实加强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5 — 9.加大农村环境建设管理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积极实施“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工程,健全农村道路、河道、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化地区加快城乡并网的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村庄集中地区加快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纯农业地区积极探索生态化处理方式。实施村庄整治工程,严格控制和坚决清除农村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加强湿地重点项目建设和农村绿化建设,提高“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和农民庭院绿化水平。按照“四沿两点一区”(沿村、沿路、沿水、沿城镇,庭院、企业,生态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三绿”(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和环太湖、环阳澄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把环太湖、环阳澄湖周边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森林生态区,各个市(区)新建一个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生态绿化示范区。

10.巩固完善城乡统一就业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民非农就业的免费登记制度、免费培训制度、奖励中介和鼓励企业用工制度,确保符合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农民,个个有技能、人人能就业,登记就业率达到95%以上。积极发展劳务合作社,重点解决农村“4050”人员就业问题。继续鼓励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11.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落实土地出让金优先安排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补偿政策,到2010年基本完成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的衔接工作。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必须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 — 6 — 障水平。加快研究提高纯农人员的养老保障办法。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大病救助体系,切实解决部分农户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农村居民最低保障水平从现行的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逐步提高到30%,到2012年基本达到或接近每人每天2美元的水平。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发展农村企业(单位)工伤、生育保险,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12.发展繁荣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和师范生支教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矛盾。整合城乡卫生资源,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深入开展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活动,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监督体系建设。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和开发民间艺术,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

13.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行政办事、社会保障、商业贸易、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教育、警务治安、党团活动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经常开展各类文艺体育和教育培训活动,鼓励农村社区发展各类服务业,使广大农民

— 7 — 能够享受到与城市社区(邻里中心)同样的公益性服务、中介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

14.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继续实施和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制度,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从2008年起,适当增加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农村建设用地计划和周转用地。各地要尽量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周转用地的利用率。对于拆除的老宅基要尽快组织复垦复耕,然后将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及时依法等量异地臵换为城镇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富民合作社等新型股份合作经济。鼓励和支持各地通过“退二进三”、“腾笼换鸟”等进行“二次开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落实临时用地政策,并减免相关费用。

15.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基层发展村镇银行,以及其他合作金融组织。巩固和发展农业担保贴息体系,探索股份化运作模式,吸纳各市(区)资金投入,并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条件成熟时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好地为广大农民、农业企业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坚持“以县为主”格局,支持各地增设地方险种,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6.切实完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各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 — 8 — 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落实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吸引农民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倾斜,向高效规模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倾斜,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倾斜。每个市以及吴中、相城区都要建设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从2008年起,市里通过“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支持每个市(区)重点建设2~3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对于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户、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由各市(区)财政给予补贴,具体补贴办法由各市(区)另行制定。对于按照订单向本地粮食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大户收购的储备粮,按照“谁储备、谁补贴”的原则,由各级财政给予价外补贴。

四、组织保障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决定“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增挂“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牌子,负责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实施、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等各项工作。完善市四套班子全体领导和市各有关部门与示范村挂钩联系制度,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机制。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市级各部门要创新完善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臵,各市(区)要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城市和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9 —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切实把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乡一体、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目标管理部门和牵头部门,要对各市(区)、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各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配套政策,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主题词: 农村改革

城乡一体化发展

意见

发: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

港口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 专院校和直属单位。

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

2008年5月7日印发

7.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七

一、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举措

(一) “幼升小”划片招生, 促进小学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小学划片招生源于上个世纪, 划片标准至少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划分范围。当初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了解该区域有多少居民, 多少适龄儿童, 然后依据学校周边人口数量大致划定区域。当初划定区域时还有个原则, 为保证学生上下学安全, 划分时尽量不越过城市主干线。此外, 在小学布点时, 教育部门尽量按照保证居民500米范围之内有一所小学布局, 这也跟划分范围息息相关。近年来, 因为城区改造、新楼盘建设、学校建设变化等, 全区都面临在之前划分基础上重新调研进行微调。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中的就近指的是相对就近, 不是指绝对地理位置的远近。为此, 我区根据学校布局、办学规模大小、片区路段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分布以及楼盘新建情况, 重新确定了招生范围, 合理调整了城区学校服务路段。

(二) “小升初”就近入学, 促进初中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1. 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区教育行政部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 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 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 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 (单校划片) 。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 则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 (多校划片) 。优质初中也同样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不搞特殊政策。

2. 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区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实施小升初工作, 严格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 提高学籍管理信息化水平, 为小升初学生登记、随机派位及遏制学生无序流动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单校划片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 即一所初中对口片区内所有小学毕业生入学。多校划片学校, 先征求入学志愿, 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 学生直接入学;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 以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随机派位工作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参与。

未在户籍所在片区小学就读的学生, 如申请升入户籍所在片区初中, 由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受理、审核, 统筹安排到规定的公办初中学校就学, 民办学校一律不安排, 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享受初中教育的“同城待遇”。

3. 规范办理入学手续。

区内初中新生入学手续办理工作在同一时段进行。学生及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有效证明, 到拟升入的初中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地点办理入学手续。

区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汇总入学手续办理信息, 对实际办理入学手续人数超出或不满计划数的学校, 及时进行必要调整。

(三) “初升高”双轨并举, 促进高中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招生的“两轨并举”制度, 是指普通高中“联招考试”和“指标到校”两种招生考试方式同时并行的制度。

1.“联招考试”。

普通高中“联招考试”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都是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联招考试”由市教委统一部署, 统一组织, 统一命题, 统一考试, 统一阅卷, 统一划定最低录取线;市级重点高中和“联招”高中按考试成绩, 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招生计划, 参照报考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按照差额投档的原则, 分批录取。在招生过程中, 避免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简单转换为权重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

各高中学校根据报考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确定学校招生标准并进行录取;对体艺方面的特长生, 学校可组织专门委员会加试。组织加试必须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加试内容应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参照学生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采取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

2.“指标到校”。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试行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均衡发展。”为此, 渝北区在实行“联招考试”招生制度的同时, 贯彻执行教育部和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政策, 从2009年开始尝试推行优质高中部分指标到校、优质高中自主招生的政策。优质高中指标到校、自主招生的办法是, 首先经过渝北区学业质量抽测性统一考试, 选拔70%的初中毕业学生, 由各优质高中按照学生志愿, 以考试成绩依据, 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从而较大程度地保证了本区优质高中的优质生源。

二、招生制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 做好“三个调研”, 夯实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基础

一是开展“学情”调研。根据重庆市政府、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 区教委组织开展了对本区辖区内适龄儿童、小学毕业生人数、户籍、实际居住地等基本信息的基础统计和专题调研, 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开展“民意”调研。召开了涉及城市热点地区龙溪、回兴、两路片区中小学招生座谈会, 征求了学校意见、街道意见, 并从多种途径征求了部分家长的意见, 走好群众路线。三是开展“经验”调研。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有重大调整, 渝北区没有贸然开展, 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调查了解主城其他区县的经验和作法, 借“他山石”以“攻坚”。

(二) 落实“三项责任”, 强化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职责

一是履行“主体”职责, 做好职能部门的工作。区教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 认真贯切《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渝北区进城务工人员女安排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 形成《重庆市渝北区中小学招生工作方案》, 提请各方讨论。二是履行“协调”职责, 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渝北区中小学招生工作专题会议, 召集区人大、区政协、区信访办相关同志及全区各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 对今年中小学招生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通过会后的再调研、再修改, 区教委细化了《重庆市渝北区2013年中小学招生工作方案》、《渝北区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宣传方案》、《渝北区2013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应急预案》, 进一步明确了招生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三是履行“汇报”职责, 争取区委区府的领导。全区中小学招生工作一度时间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区教委主动向区级“四大班子”领导汇报, 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初中招生工作意见经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原则同意, 其后又经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方予实施。

(三) 加强“三类宣传”, 营造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环境

在全区相关小中学招生文件下发的基础上, 区教委制定了招生工作宣传预案, 切实做好各种宣传。一是做好街道和社区宣传。区教委积极与城区街道和社区领导、干部并通过他们与社区群众沟通, 提前作好宣传、解释工作。所有街道、社区甚至部分楼盘均传达了有关“免试招生, 划片招生, 就近入学”及入学“三对口”等招生办法。二是做好学校宣传。区教委制定《渝北区2013年中小学招生宣传提纲》, 分发到各学校。各学校按照要求, 深入镇街, 深入社区, 深入楼盘, 深入学生家庭, 把“阳光招生”政策及实施办法宣传到千家万户, 做到家喻户晓。三是做好咨询宣传。根据工作预案, 落实责任, 逐级开通了咨询热线电话, 答疑解惑, 及时掌握并妥善处置实施工作中出现的个别特殊问题。

(四) 下足“三大功夫”, 谋求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实效

一是下足小学招生工作功夫。全区小学招收新生多年来实行“三对口”操作办法,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工作重点是严格按照调整后的学校服务路段划片招生, 做好个别学生家长的说服解释工作。对进城农民工等类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 采用分级管理, 区教委管理直管学校, 各教管中心管理辖区内小学校, 全力安排适龄儿童入学。二是下足初中招生工作功夫。已经在本区小学就读的学生, 按照“三对口”原则并结合“中小学校对口”, 采用“大片区, 小路段”方式, 就近安排入学。原在区外小学就读的学生, 区教委竭力扩大公办学校资源, 尽力满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建设中拆迁户子女, 配住廉租房、公租房等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下足高中招生工作功夫。在试行指标到校、名额分配、推荐等招生办法时, 坚持严格程序、公开过程, 取信于民, 防止走后门的现象。

(五) 坚持“三项制度”, 落实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保障

基础教育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来体现公正、公平、公开, 应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估监控制度等, 杜绝腐败现象。

1. 公示制度。

小学、初中划片招生路段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包括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 考试费用的收支, 以及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办法等, 应提前向社会公示, 征求意见, 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 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与广泛支持。

2. 诚信制度。

建立小学新生户口核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信息公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诚信机制。参与命题、审题、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 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 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 监督制度。

纪检监察、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等部门对小学划片招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信息、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包括考试费用的收取与使用等进行监督, 实行领导责任制。同时应有相应措施, 实行社会监督。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对于户籍信息、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普通高中招生中可能危害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 或者对结果存在异议的, 可向区教育行政部门投诉, 区教委应给出书面答复。

8.深化企业改革 促进云药发展 篇八

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有力有序推进。为此,无锡市委、市政府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建立了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市(县)区及列入改革试点的单位也都层层建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市委市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行动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操作性。在工作运行上强化组织力量、规范管理秩序。市委宣传部增设了“文化改革与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日常工作;建立了办公会议、方案论证、重大事项报告、督导检查等制度,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格局

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无锡市坚持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突破口,加快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新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着眼改变过去文化行政部门既办文化、又管文化的状况,将原市文化局所属的文艺院团、国有文化单位全部剥离。成立了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专司“办文化”的职能:市文化局作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抓规划、抓政策、抓导向、抓市场、抓服务的职责。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关于试点城市文化行政部门归并的要求,在市广电部门实行局台分开、台网分开的改革,将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归并,组建了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简称文广新局)。新组建的市文广新局,除统一履行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外,增加了拟订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职责,并将原设在广电部门的动漫办整体平移至市文广新局,与文化产业处合署办公,从而改变了过去文化行政管理政出多门、力量分散的现象,实现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与此同时,有效组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行政处罚和相关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组建了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形成统一、规范、有力的文化市场执法力量。

三、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文化发展内在活力

解决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转变体制、转换机制。无锡市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改革路径,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对列入改革试点的市图书馆、市博物院、市文化馆、《江南论坛》杂志社、《太湖》杂志社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起以人员聘用制度为重点的用人制度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为重点的分配制度,普遍推行岗位管理,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对列入改革试点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市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会同其主办单位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协调市发改委、劳动局等部门梳理和完善劳动人事政策,组织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在抓好人员分流、身份置换的基础上,实现单位性质由事业转变为企业,成为以图书营销为主的文化经营市场主体。对现有文化资源抓好优化配置,以无锡歌舞团为主体。整合无锡滑稽剧团、无锡评弹团、无锡市文化艺术学校及相关场馆等资源,组建了无锡歌舞剧院,打造“国家重点艺术表演院(团)”、“国家舞剧创作基地”,并组建市文华演艺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市歌舞剧院2008年演出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积极推动本市广电网络资源整合,成立江苏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搭建了广电网络发展新平台。

四、实施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两分离”改革,增强传媒集团的传播能力和产业功能

新闻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政治敏感性强,政策要求高。组织实施难度大。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制定方案,积极慎重地推进新闻单位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确保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强化传媒集团的舆论宣传主阵地、文化产业主力军作用。在“两分离”改革中做到“四个分”:一是实行资源分离,对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进行清产核资,区分宣传资源与经营性资产,将广告、印务、发行等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全部剥离出来,转为企业。二是实行机构分设,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的新闻宣传机构和人员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将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分别组建广电、报业发展有限公司,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宣传主业服务。三是实行人员分开,广电台和报社的新闻采编播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不混岗、不兼职,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原事业编制的人员需转入到新组建企业工作的,采取派遣输出的方法,保留其事业身份和档案工资,收入由企业确定,退休时按事业性质办理手续;新录用到公司的人员,全部按企业性质人员办法办理。四是实行管理分类,宣传与经营“两分离”后,广电集团、报业集团继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宣传上,设立编委会,实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经营上,广电、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均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后,使从事宣传的人员专心钻研新闻业务、从事经营的人员专门研究市场,提高了传媒集团的办报水平和经营层次。

五、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

国有文化资产是宣传文化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无锡市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新体制。成立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组成的“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市文资办)。

机构设在市委宣传部,由市政府授权文资办依法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负责监管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所属的国有文化资产近50亿元。制定实施《无锡市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晰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主体的职能,规范对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经营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制定实施《无锡广电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年度综合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和《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综合考评两大传媒集团及其领导班子在完成宣传任务、履行社会责任、资产运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业绩,改变了过去考核时只注重经营业绩的状况。这一新的体制,使“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得以有效落实,既确保了国有文化资产对宣传主业的保障和支撑,又确保了国有文化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六、壮大文化产业,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在城市文化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无锡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城市新的文化优势的重大举措,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政策扶持,突出重点领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群。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2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上升到4.5%。一是突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依据无锡文化产业基础,积极争取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等相继落户无锡,并在市(县)区建立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目前,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一个基地、多个园区、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园区总面积已超过40万平方米,成为无锡文化产业的集聚区。二是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强化市属国有文化传媒集团(中心)的投融资功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领域,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出规模和实力,积极探索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的路径,培育和打造“十大文化骨干企业”、“十大文化战略投资者”。2008年,广电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亿元,提前两年达到“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报业集团营业收入达到3.1亿元,整体实力有了新的提升;灵山实业公司文化旅游业收入达到1亿元。全市民营文化企业茁壮成长。三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编制产业规划、实行政策扶持推动、加大招商引智力度、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措施,推进动漫、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市新增动漫原创、网络游戏、版权交易等企业51家、累计达到121家,动漫产业年产值实现20亿元;全年完成上级批准立项的原创动画片达8108分钟,列全国城市第四、江苏第一,其中《东方神娃》、《秦汉英杰》、《哈皮父子》等10部动画片先后荣获全国少儿动画精品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动画片奖等奖项。工艺美术设计、软件设计等产业呈现出良好态势,全年产值达9.5亿元。四是催生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加快新兴传媒业发展。目前全市数字电视覆盖105万户,数字移动电视安装接收终端约4000屏,手机报用户数达到5万户。同时积极开发古玩、工艺美术品拍卖市场,拉长文化产业链。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精选近义词舞会下一篇: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