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精选8篇)
1.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一
湖南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省开发区协会 2011年7月8日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促进开发区快速健康发展,自今年年初以来,省开发区协会对全省开发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专门座谈会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各地发改部门和开发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了当前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促进开发区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开发区发展现状
我省开发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20多年来,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力、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工业集中区为辅佐的发展格局。园区产业也已基本形成优势产业集聚式发展态势,对全省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141个,其中经国家核准保留的省级以上开发区77个(含8个国家级开发区,69个省级开发区),其余64个属未经国家核准由市或县自行设立的工业园区,至今未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范围。
2010年,湖南省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共计为629.7平方公里,超过国家原核定面积384.2平方公里63.9%,其中工 业开发用地402.37平方公里,占已开发总面积的64%。入园企业13358家,从业人员150.31万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59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1.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占全省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7.7%。园区经济快速增长,为湖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由2006年的4个增加到8个。2010年,8个国家级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达4316.13亿元,占省级以上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的45%,其中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技工贸总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大关,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力军作用。
二、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环境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空间受阻。园区发展空间,是指开发区区四至范围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清理整顿过程中,国家核定我省77个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384.2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开发区不足5平方公里,其中部分开发区核定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如:衡阳西渡经开区84.2公顷、南县经开区11.33公顷、桂阳工业园63公顷、临武工业园36.23公顷、湘乡工业园13.33公顷。除极少数开发进度不快的园区外,绝大多数开发区原核定的四至范围内的土地早已开发完毕,被迫在区外寻求发展空间,对园区长远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带来了较大影响。2010年底,77个开发区已开发土地面积达629.7平方公里,远远超出了国家核定的规划面积,亟待扩区调规。
(二)用地指标偏紧。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开发区用地问题,并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国土部门对开发区用地实行项目打捆申报,批次预审办法,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是随着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每年新建项目用地需求倍增,而分配给各地的用地指标十分有限,全省开发区项目等土地想象十分突出,大多数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无法及时落地。特别是那些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项目用地需单个临时报批,周期更长,困难更多。用地指标偏紧及审批周期过长成为影响开发区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目前,我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靠银行贷款和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尚未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有的虽然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绝大多数开发区自身缺乏融资能力,仍然靠政府出面协调或担保融资。据了解,多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在亿元以上,有的高达10亿多元,少的也有几千万。因开发区偿债能力弱或无偿债能力,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债务风险。由于所在地政府财力有限,银行融资也越来越困难,开发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后,由于资金跟不上,工程一拖再拖,甚至导致项目流产。不少开发区因基础设施不完备,配套服务跟不上,给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大困难,有的好项目即使引进来了,也很难留住。近几年,省里对园区产业和大湘西地区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一直未建立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因此,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无法取得省里的支持。
(四)“一区多园”现象抬头,影响产业集聚发展。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园区产业优势,国家一再强调省级开发区不得搞“一区多园”,但部分市、县并未认真执行这一规定。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违背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沿用过去发展乡镇“五小企业”做法,在所辖区域分散布局多个工业园,出现“一区三园”甚至“一区五园”现象,而且园区之间相距几十公里,各自独立运作,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形成小范围的恶性竞争。这种“一区多园”的做法,既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和环境治理。
(五)产业结构无特色,质量低效益差。全省除了国家级开发区和少数几个专业园区外,其他开发区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主导产业大都为机械、电子、小冶炼、服装、食品加工、医药、新材料等,而且主导产业不主导,无法形成园区之间产业互补优势,同质竞争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区长期处于低质量发展,低效益运转状况,招商引资门槛低,盲目引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的项目和沿海被淘汰的粗加工企业。结构不优带来的是经济规模小、效益低下。2010年,7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过1000亿元的仅有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多数开发区在100亿元以下,部分开发区不到10亿元。开发区年实现利润总额不足亿元的有20个,其中不到1000万元的有4个,不足200万得有2个。在经济规模和效益方面,我省开发区与沿海省市比还有相当大的较差距。
(六)法律法规缺失,管理难以规范。开发区虽然是个新事物,但其发展建设已历时20多年。20多年来,开发区的发展、管理仅凭 省委、省政府所发的规范性文件,其时效性很有限。由于开发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滞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开发区发展、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开发区的法人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很不规范,已严重影响开发区的正常发展。随着园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和开发区所承担的经济、社会责任日益增加,各开发区对加快立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要求省里尽快制定出台《湖南省开发区条列》,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开发区的地位、职能、责任和管理程序,以确保开发区稳步健康发展。
(七)已出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湘发(2009)4号文件下发已达两年之久,但文件中要求落实的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仍有很多没有到位,最为突出的是文件中规定的开发区管委会职能、建立独立的一级财政、土地保障机制和资金保障问题。目前,部分地方应下放给开发区的职能仍由政府有关部门在行使,开发区只有招商引资的责任,工作起来很被动。部分开发区没有任何财权,各种支出需临时报批,一些必要的支出无法及时得到保障,开展工作十分艰难。有的地方对所属开发区实行两种不同的政策,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待遇,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开发区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平台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开发区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建议抓住主要矛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一)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开发区扩规和区位调整工作,去年省里就作了安排部署,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湖南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但工作进展较慢,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开发区的扩区工作进入审核程序。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力争年内完成全省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在拟扩面积方面,要充分考虑开发区今后5—10年的发展需要,适当留有余地,不宜抠得太紧,切实解决好开发区中长期发展空间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用地保障机制。用地紧张是开发区发展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建议省里对开发区用地计划单列到市、县,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直接由省里解决,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应主要用于开发区。在土地转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对急需落地的工业项目,允许其先征后转。同时,要简化开发区用地审批环节,缩短预审时限。在用地政策上,对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经省审核批准为省级工业集中区后,应给予省级开发区同等待遇。严格控制开发区外产业用地,凡非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一律不予批准,以促使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
(三)建立健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的职能和职责,鼓励采取政府出资、企业入股办法,成立或改组开发区建设投融资公司,减少开发区和政府的融资风险。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落实在开发区建立一级财政或支库政策,制定有利于开发区发展的财政分配体制,培植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允许开发区在四至范围 之外从事商业用地开发,所得收益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反还开发区的土地出让金,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开发区发展,建议省政府设立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对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给予补助或贴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开发区也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切忌盲目和过分超前。
(四)加快开发区立法进程。制定《湖南省开发区条列》已提了多年,社会反映也很强烈。去年,省法制办专门召开了听证会,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开发区条列》。省发改委也已做了很多前期工作,立法条件基本具备。建议省里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开展立法调研,完成《条列》(草案)起草、修改等前期工作,明年列入省里的立法计划,并颁布出台《条列》,以利于开发区发展有法可依。
(五)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2009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湘发[2009]9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两年多来,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今年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体系建设的意见》。政策虽好,不抓落实等于一纸空文。建议由省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这两个文件的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凡贯彻落实不力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建立开发区发展综合考核及动态管理制度。目前,我省开发区发展良莠不齐,地区之间的开发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分出优劣,对发展好的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开而不 发的取消其省级开发区资格,以鼓励先进惩处落后,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新型工业化考核替代不了开发区综合考核,建议省政府明确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办法,对各开发区发展综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各个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潜力。
(七)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省政府“三定方案”已明确省发改委负责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并将省开发区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过去各市州的开发区管理工作也基本上由发改部门负责。20多年来,全省发改系统认真履行职责,为全省开发区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近几年,部分市州政府在调整部门工作时,将综合管理开发区职能调整到了经信委或其他部门,致使全省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上下不对口,省发改委布臵开发区工作需跨部门进行,政令无法畅通,给省发改委及我会开展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建议省政府明确开发区综合管理工作由全省发改系统负责,以利于上下对口,加强管理。
以上建议供参考。
2.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二
云南省水泥工业起步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以前全省只有一个立窑水泥厂, 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2万t水泥。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水泥工业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水泥企业254户, 分布于全省的16个州市, 水泥产能达7 014.70万t, 实际产量为4 011.98万t, 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为2 590.42万t, 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64.57%。水泥产能比较集中的州市有大理、昆明、曲靖、玉溪等。水泥的产业结构已由过去的立窑、湿法窑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新型干法生产为主。在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了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设备大型化, 生产控制自动化, 生产环境生态化、生产主体集团化。
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9年9月底, 云南省全省十六个州市已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62条, 已核准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6条, 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拟上生产线20多条。若这些生产线都建成投产后, 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达到9 500万t/a以上。
目前我省已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 单线生产规模最大的是4 000t熟料/d;在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 单线生产规模最大为5 000t熟料/d。
2 2009年1~8月经济运行情况
2009年以来, 云南省水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抢抓机遇适时调整产品结构, 全力以赴确保全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对水泥的需求, 千方百计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速度和效益, 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2.1 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1~8月全省生产水泥3 146.89万t, 比上年同期增长29.53%, 销售水泥3 093.08万t, 产品销售率98.29%。
2.2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
在水泥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 1~8月全省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累计完成:
工业总产值 (现价) 82.67亿元, 同比增长27.18%, 占全省建材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的80.26%。
工业增加值25.88亿元, 同比增长26.63%, 占全省建材工业行业增加值的84.44%。
完成产品销售产值81.25亿元, 同比增长35.23%, 占全省建材工业行业销售产值的80.91%。
主营业务收入完成78.52亿元, 同比增长28.62%。
实现利税总额9.27亿元, 同比增长51.48%;实现利润3.62亿元, 同比增长905.56%。
2.3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1~8月水泥行业完成投资18.68亿元, 同比增长22.48%。今年以来, 先后有昆钢嘉华集团师宗4 000t/d、云南瑞安集团富民2 000t/d、江川翠峰公司2 000t/d等一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在建项目包括浙江红狮集团宜良5 000t/d、浙江科环公司蒙自瀛洲2 000t/d、华新水泥东川2 000t/d、中日合资文山壮山公司2 500t/d日带余热发电生产线、云南雄业集团曲靖2 000t/d等新型干法生产线。此外, 还将开工新建一批水泥项目。预计2009年全省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将超过800万t。
2.4 产品出厂价格回升缓慢
水泥的产量持续增长, 但供大于求的格局在继续扩大, 产品出厂价格继续走低。上半年全省水泥平均出厂价格 (含税) 297元/t, 比上年降低15元。其中, 立窑水泥均价276元/t, 同比降低19元;回转窑水泥均价318元/t, 同比降低11元。二季度平均出厂价格300元/t, 比上年同期降低13元。其中, 立窑水泥278元/t, 回转窑水泥322元/t, 同比分别降低19元和6元。目前低于全省平均出厂价的州市有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文山等;高于全省平均出厂价的州市有昭通、版纳、丽江等。价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价达170元左右。
2.5 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自200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首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以来, 全省各州市、各地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通过大力宣传产业政策, 不断完善配套措施, 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有力地推动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进程。截至2008年底, 列入淘汰计划涉及的88户108条生产线的864万t落后水泥熟料生产能力, 已淘汰821万t, 占计划总数的95%以上。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极大地促进了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力度, 根据各地水泥工业发展实际, 本着分类指导, 分步实施的原则, 2008年新近出台的《通知》明确规定, 到2010年, 全省完成淘汰落后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 066万t。具体为:2009年淘汰21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32条, 淘汰落后产能257万吨;2010年淘汰76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96条, 淘汰落后产能809万t。淘汰重点包括:全省16个州市除怒江州外, 其余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全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比重达到70%以上州市、县的全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内的部分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承诺淘汰的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地区玉溪市的部分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同时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州市人民政府与涉及淘汰任务的县人民政府签订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做到层层落实, 级级负责, 督查有力。
为确保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是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领导, 妥善安置被关闭或淘汰企业的职工, 有财力的地区要适当给予补贴。二是涉及关闭或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企业, 经审核同意后, 可改建为粉磨站, 有条件的可优先作为新建水泥项目的业主。三是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淘汰目标的地区, 不予核准新建项目。四是省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 共同配合做好工作。对在规定时限内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 在原电价基础上, 每千瓦时加价0.20元。实行差别电价3个月后, 仍未按照要求淘汰的企业, 电力部门要依法停电;税务部门要取消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质监部门不予换发新一轮生产许可证;环保部门收回排污许可证。五是省级投资主管部门在核准新建项目时, 项目业主或当地政府必须承诺淘汰不低于项目新增产能30%的当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否则不予核准。六是省级财政安排使用的有关专项资金, 要优先支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转产的项目。
预计云南省水泥工业到2009年底生产水泥将达到4 800~4 900万t, 同比增长19.6%~22.13%。其中, 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将达到3 450万t, 同比增长38%。
3 云南水泥行业环保概况
众所周知,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污染源有粉尘 (TSP) 、废气、噪声、废水和少量炉渣。我省水泥企业对于各种污染源的防治, 基本上是从设计阶段就开始了, 都按照国家各个时期颁布的水泥企业适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实现达标排放。但目前大多数水泥企业都没有实现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自动控制达标排放。
3.1 粉尘及治理
在一条完整的水泥生产线上, 一般有几十个扬尘点。我省的水泥企业对各扬尘点, 或多或少都采取了相应的除尘措施, 降低粉尘排放浓度。
2004年以前建成的水泥生产线, 由于有2000年年底的“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的促进, 各企业 (含立窑、湿法窑、小型干法窑、新型干法窑) 生产线上都配备了相应的除尘设施:在破碎、输送、入库及出库环节多采用单机除尘器;烘干机多采用两级除尘:一级旋风除尘+二级静电除尘 (或颗粒除尘、或水除尘等) ;生料粉磨多采用静电除尘、组合除尘等;窑系统:立窑多采用沉降室+水收尘或少数采用沉降室+大布袋除尘等;新型干法旋窑多采用增湿塔+电收尘 (或少数采用增湿塔+袋收尘) ;煤磨采用防暴式袋除尘;水泥粉磨多采用静电除尘、组合式电收尘、袋收尘等;包装、散装环节多采用单机收尘。这些有组织排放点, 排放达标与否, 均以国家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1996) 作为衡量依据。从各年度不同企业的监测数据看, 各水泥企业有组织排放点, 采取相应的除尘措施后, 基本上都能够实现达标排放。
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新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2004) 以来, 达标排放难度加大, 各企业都又不同程度的投入了技改资金, 对环保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 特别是新设计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系统 (包括窑头、窑尾) , 从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就开始全部都改成了用袋除尘方案, 否则环评这一关就难以通过。部分立窑也取消了水收尘, 改为大布袋除尘, 以提高除尘效率。经过这一轮改造后, 高效袋式除尘器逐步在水泥行业的除尘工作中担任“主角”。可以预见将来水泥行业对袋式除尘器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大量使用袋收尘器以后, 要实现达标排放的关键, 就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滤料, 既能提高除尘效率高, 又能延长使用寿命。这为生产虑料的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商机。
在过去的设计和实践中, 一般环保设备投资占生产线设备总投资的10%左右, 现在接近20%。可见, 随着国家对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标准要求的提高, 人们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2 噪声及治理
水泥生产过程中, 设备运转都会产生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 其中生料磨机、罗茨风机、空压机、煤磨、窑尾排风机、窑头鼓风机、水泥磨机等的噪声都超过90dB (A) , 一般设计都在主要噪声源的采取了隔声、减振或安装消声器等措施, 使操作室及设备厂房外噪声强度普遍降低到85dB (A) 以下, 厂界昼夜噪声基本能达到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90) 的相关要求。
3.3 废水及治理
水泥厂生产废水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冷却水, 其特点是温度略有升高, 水中携带少量油污。直接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 一般进入循环水池处理后, 重复利用, 循环利用率可达95%以上, 有少量排放, 也能达到GB98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3.4 炉渣及治理
许多水泥企业都设有烘干机, 立窑水泥厂用于烘干原燃材料及混合材;新型干法水泥厂和大型粉磨站, 主要用于烘干混合材。水泥厂的烘干机一般都用煤为燃料, 这样在热风炉中会产生一定量的炉渣, 几乎所有的水泥企业都将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 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还可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3.5 环保达标情况及面临的问题
我省所有持生产许可证的水泥企业, 都定期进行环境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 各企业的废气粉尘、废水、噪声等的排放, 基本都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目前水泥行业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产业结构调整中被列入淘汰名单并处在过渡阶段的生产企业如何抓环保工作, 如何保证在生产期内能持续达标排放;
(2) 已投产多年的水泥企业环保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 如何确保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3) 新建水泥企业生产线环保工作 (采取什么方案、选用什么设备、执行什么标准、达到什么目标等) 的技术及政策导向;
(4) 各水泥企业 (包括已有的和新建成的水泥生产线) 的无组织排放, 即各种原燃材料进厂的卸料、作业场所物料堆放、开放式输送扬尘和管道、设备的含尘气体泄漏等, 仍然是环保治理的难点;
(5) 我省拥有的环保产业、环保装备制造业, 远不能满足本省水泥行业对环保设施的需求。
3.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三
首次编印城市发展报告
为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湖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对外开放的新成就、城市建设的新面貌和城市居民的新生活,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交流,全面提高全省城市化水平,湖南省统计局近日编印出版了《2012湖南城市经济发展报告》一书。
该书由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平任主编,是该省第一本专门反映湖南14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全书分为政策报告篇、数据篇和指标解释三个篇章,内容涵盖各个城市的基本情况和2010~2011年人口、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文件,堪称全面深入了解湖南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书。
陕西局
制定全省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统计在反映省情省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陕西省统计局特制定了《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要求,建立责任明确、专业衔接、数据匹配、规范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各级统计机构要严格按照上级制定的统计数据评估办法,做好本级统计数据评估工作,同时做好下级数据评估工作,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根据国家统计制度、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结合陕西省统计工作实际,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保障统计数据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办法》特别指出,严格遵守统计数据使用、发布及保密制度。对尚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及本办法而导致统计数据失实或者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湖北局
建成中部六省数据交换平台
根据今年中部六省统计局长座谈会确定的尽快搭建中部六省统计数据交换平台的要求,湖北省统计局建立了中部六省数据交换平台,并于近日正式启用。
数据库涉及综合月报的二十多项指标,按月进行中部六省的统计数据交流。数据库将分配给每个省份一个账户和密码,各省通过账户和密码可登陆网络数据库,登陆后可上传数据至网络数据库,或核实数据库中自己省份的往期数据。同时各省也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查询系统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所需的其他各省数据。
4.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四
对于这个暑假的毛概暑期社会实践,我思考再三,决定以湘乡市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调查为主题。
首先赘述一下我的行程。
7月23号,我来到了湘乡市教育局,在这里我了解到了有关局里在教育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规划。7月24号,我来到了我的母校湘乡四中,在于我原来班主任交流之后,我对于湘乡市近年来教育改革成效有了一定了解。7月26号,我在与我家附近群众交谈后获得了群众对于先进教育改革的看法。综合这几天的调查,我作出了如下总结。
教育改革首先来源于认知改革,没有认知改革的引导,改革便只是一句空话,而难以走上真正改革的道路。在讲话中李世宏书记指出,在全市扎实开展“严师”工程,就是要通过严肃师德师风、严格教育管理、严整教学秩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湘乡教育的整体质量,全面推进“教育强市”战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针对这个主题,我得出了以下几点观点:
一:兴民必先重教。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重视教育、办好教育既是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又是义不容辞的工作责任。重视教育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有两点值得认真把握。一是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才会见到效益,需要站得高、望得远。二是要有真诚的民本思想。教育是对“人”的教化培养,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这一点又有三个说法:重教即是重民力;重教即是重民生;重教即是重民主。兴民必先重教这一说法无疑为促进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提供了最根本的原动力。民力是最大的资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主是最大的稳定。“重教”,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抓教育就是抓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抓教育就是抓湘乡的全局和未来,抓教育就是抓湘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思想,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根据我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数据,2009年,我市投入2600多万元建设合格学校21所,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800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9%,比2008年增长0.4百分点。这充分显示出了民生、民力、民主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重教必先强校。“强校”,就是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布局,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把学校办好、办强。学校是优化了的教育环境。没有良好的学校,就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从我的调查中可以得出:多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建设,针对我市教育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比如,学校“牌子”多,但规模小,重复建设多,优质教育资源偏少;教师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在农村,音、体、美学科教师短缺,理科的许多任课教师都是由学文科的教师改行担当;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民办教育机构生源不足,幼儿教育机构缺乏管理、教育调控不力,城区公办初中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客观存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够高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湘乡市合格学校建设方案》、《湘乡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09年,共撤并了12所学校,特别是湘乡一中与湘乡三中成功合并,为教育均衡发展,普高、职高合理分流奠定了基础。2009年高考全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市本科一、二批上线人数达1525人,小学辍学控制率和初中辍学控制率分别为0和1.1%,我市被授予“首轮‘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后整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东山学校成功申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湘乡一中于今年5月顺利复牌。2010年4月,全市教育工作和党政主要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分别以“双优”成绩通过了省督导评估考核。此外还有市三中与一中合并。
针对已有的调查,我个人有以下看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狠抓四项重点工作。一是要做大教育总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引发教育发展失衡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提升整体的教育资源。要从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入手,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要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目标,制订一套务实科学的标准,从办学硬件、软件方面促进全市办学条件的均衡。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与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好17所合格学校。二是要统筹教育类型。一方面,要办好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尤其要加强初中教育,下定决心在城区办好一所公办初中。要加快湘乡二中新校区建设、东方红学校扩建步伐,改善城区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办好职业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有动手能力、创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要以湘乡一职申报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为契机,加快推进一职的建设,争创省级示范性职业中专。同时,要强化学前教育,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以公办幼儿园为龙头,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坚持将学前教育发展重点放到农村,支持引导每个乡镇创建1所中心幼儿园。三是要优化教育布局。学校不是越集中越好,人为地集中办学不利于孩子上学,不利于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按照我市中长期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坚持“办群众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和“按需设校,就近入学”的原则,在需要的地方办学,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办学。四是要提升教育质量。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真心实意抓好素质教育,抓好高考升学率、抓好名校打造。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评估,重视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从建设信息化教育平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和合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展等三个方面,加快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使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得到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强带弱,共同进步。要加大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形成优课优师网上传播培训和优秀管理经验、教育教学成果网上共享机制。
三:强校必先严师。
培养人才需要环境。环境有硬件和软件之分,教育环境的硬件主要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其主体是物;软件主要指学校的管理和队伍建设,其主体是人,即教师。好的学校,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不仅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师。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学校。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教师队伍建设。
这就要求我们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尤其要按照“严于律己、严谨治学、严格教育、严格管理”的要求,坚持“严”字当头,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严”字当头,既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条件。《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三字经》也说:“教不严,师之惰。”这些话不无道理,办好学校,教师最重要,严师更重要。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推行赏识教育,对于鼓励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自信,固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学生的手段只能有“夸”,不能有“严”。目前,有些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正当批评和严格教育难以适应、难以接受,听不得“逆耳之言”;个别教师为了避免麻烦,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甚至对学生的错误放任不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8月,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社会信任、人民满意的教师。
当然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这些: 1、教师兼课问题。
湘乡市政府多次发文不准市直公办学校外出兼课,但此状况仍屡禁不止,发文后领导视而不见。2、学校补课问题。
国家教育部,省教育部门多次禁止中小学校法定休息日补课,但几乎所有市直学校在双休日补课,甚至少数公办初中也在补一天休一天。五一节几乎所有高中(包括高一和高二)休三天,双休日照样补课。国法何在,我们的花朵何堪重负?
3、初中升学招生大战问题。
湘乡各个高中的生源争夺战空前激烈,二中和四中甚至让学生在5月9号至11号放假回家,所有老师到各所初中蹲点的局面。在这几天,某所高中(听说就要挂牌农村省级普通高中)由教导主任带队对初中的尖子进行“三陪”:上课在学校陪读、放学接到街上吃饭陪吃、晚上送到学生家里陪睡等。我们的学生在积极准备中考的同时,怎么能经得起这个折磨?
在5月11号,有家长反映,上面所说的这所学校的老师,在要交志愿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软禁,对到学校给孩子做参考的家长进行"戒严",也就是上课,招生老师在门口等,一下课就把他们看中的学生软禁在办公室,美其名曰谈话,实则做思想工作,阻止其他学校招生老师接触。
为什么教育局开招生会明令禁止高中学校进校园招生,而不止,反而有个别初中的领导放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填报某某学校,甚至冒着巨大的风险公开在课堂上宣传某个学校的招生政策呢?那就是利益的驱使。据了解,有些高中学校为了所谓翻身,下大力气招生,超出了跑腿所支付费用的范围,给初中的某些领导和实验班主任达成协议,给的钱数以千计。
这几天,湘乡的学校不论初中还是市直高中,可以用秩序混乱来形容。湘乡有线电视台图文频道这几天不断在滚动播出关于招生制度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按招生制度执行呢?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国家经费,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这么明显的违背湘潭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其混乱可想而知。
教育是块净土。学生怎么想呢?
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同心同德。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向前,以人为本重教育,优化资源强学校,“严”字当头抓队伍,深入开展“严师”工程,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强市”,为湘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四川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湖南省湘乡市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调
查报告
学院:建筑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一班 姓名:刘利坤 学号:0843052075 任课老师:邹小蓉 上课时间:周四第四大节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649633100@qq.com
5.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篇五
湖北省党政考察团
2008年第6期 ——他山之石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经验难能可贵,令人刮目相看。
为了学习借鉴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经验,5月9日—11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率领湖北省党政考察团,赴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活力之强、亮点之多、效益之好、变化之大,令考察团全体成员深感震撼、深为钦羡、深受启发。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印象
河南省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河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对河南感受最深刻、印象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发展快。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一是2007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我们这次考察的巩义市,2007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县域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二)农产品加工业做得好。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效好,走在全国前列。省委提出,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河南从“天下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超过浙江、江苏、广东,由第5位跃居第2位。河南食品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高,每10箱方便面中就有3箱出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就有5根出自双汇,每10个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三全,每10个饺子中就有5个出自思念。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00个,过5亿元的有24个。漯河市双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去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年产肉制品12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企业,肉制品产量和生猪屠宰量分居世界第3、4位,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303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双汇集团雄心勃勃,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末,使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新郑市是我国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孟庄乡农民石聚彬从承包濒临倒闭的乡果品厂一个车间起步,带领乡亲念枣经、发枣财,逐步发展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加工大枣2万多吨,带动数千户枣农致富。孟庄镇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枣,每个农户种一亩多地10多棵枣树,年可增收6000多元。
(三)工业发展势头猛。我们考察的县(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巩义市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视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2007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我们考察的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2007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54%。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市领导告诉我们: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几近2/3,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
(四)干群开拓精神强。河南省不仅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使我们深受感染。全省各地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都十分强烈,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敢打破常规,敢为人先。郑东新区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争论、埋头干。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将使郑州与开封连为一体。五年来已投入500多亿元,开发50平方公里。该规划设计系通过国际招标,由世界顶尖的日本黑川公司完成,它引入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境城市等众多先进的理念,体现了新颖的创新和独到的风格,在2002年“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我们参观的会展中心,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设备先进,亚洲一流。超前的发展理念、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韩国LG、台湾台塑集团、美国杜邦、日本日产以及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希望、宇通等纷纷进驻。临颍县南街村在争议中发展壮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敢想、敢干、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村党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该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亿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河南干部群众抓发展有一股钻劲、韧劲,找准着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漯河市瞄准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十年磨一剑,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名城”。双汇集团由过去一个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今日全球肉制品行业巨头,就是靠不断地打破常规、抢抓机遇、奋勇争先。我们此行到达漯河市时,该市刚刚召开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动员会,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干一百天,努力实现邀请参加第六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重要客商2000名以上,签约生产性项目1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总体目标。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南省自上而下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各级政府都有硬指标,各级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任务。全新的机制促使干部群众人人思进、干劲十足,始终围绕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着更快地进位而奋斗。
二、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
河南基本省情与湖北大体相似,他们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湖北来说弥足珍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大,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五是改进建设用地管理。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新郑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l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2006年,省政府决定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从2009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出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这次在漯河市考察时参与接待工作的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创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等。我们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灰心丧气,要重新审视省情、正确分析我们的比较优势,看到我们的长处,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自满、夜郎自大,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要奋发有为、敢想敢干。面对各地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大好机遇,面对我省具有一系列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后劲等有利条件,我们要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雄心、立壮志,自加压力、自强不息,敢闯敢冒、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抢前争先,奋力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能缩手缩脚、畏难不前,要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超常规发展的小环境,想方设法破解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难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现实检验。三是要不尚空谈、真抓实干。河南郑东新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得益于他们不宣传、不争论,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自己、说服别人。解放思想的成果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凡是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凡是认准了正确的事,就要不被外界的非议所扰,不为各种困难所惧,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决不罢休。
(二)必须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战略。河南的经验证明: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富裕的根本所在。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兴,则湖北兴。没有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就缺乏支撑和基础。近几年河南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就是因为牢固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之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慢就慢在工业发展上。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坚持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的核心举措来抓。一是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重点突破、持续用力、连年推动,扶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把支持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回归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境外特别是沿海产业转移,力争每年引进一批企业、新上一批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决定成败。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培育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实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四是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用地难、招工难、融资难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结起来。他们认为食品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要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我们考察的双汇集团、奥星实业等企业,就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食品工业的典型代表。湖北农副产品极其丰富,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淡水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对比河南省,我们在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上做得很不够。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我省粮食、林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真正把我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
(四)必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河南的一些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有实质性突破:一是要继续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以考虑将扩权县(市)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全面实现省对县(市)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能由省、市(州)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外,一律下放至县(市)管理。二是要建立县(市)财力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部分全额返还给市、县,由各地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行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都要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三是要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在实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试点项目区整理出的土地可以全部置换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还可以考虑将城镇周边国有农(林)场的土地、丘岗坡地改造的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先保证县域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四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各类资金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借款支持县(市)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五)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靠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全省干部群众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蔚成风气,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发展县域经济的合力。一是要强化中心意识。邓小平同志说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摒弃部门利益和小团体意识,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找准位置,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找准发挥职能作用的结合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要坚持围绕发展干、围绕项目转,少搞迎来送往的应酬和文山会海的虚功,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办实事。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形成的关键人,又是决策落实的重要推动者。要克服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督办的不良倾向,经常亲临现场、靠前指导、一线督查,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三是要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增加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指标,并把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察内容。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四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对长期在一个地方埋头实干、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适当提高职级待遇,并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干部制度改革,鼓励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力度,扩大奖励面,提高奖金额度和用于奖励贡献突出个人的比例,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6.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六
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上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市场化浪潮也影响了我国,80年代初,国家开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从此,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序幕,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2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成就斐然。然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艰难的初创和迅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加强规范发展。
近20年来,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年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由创始阶段的蜂拥而上进入了规范调整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相关法规连续出台,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是所有民办高校办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然而,同时也是抓住机遇提升飞跃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加快发展,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立足于加快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开拓发展新思路,在中部崛起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抢抓科教优势的先机,迅速做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品质,开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新局面,为加快构建和谐湖南作出贡献。规范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湖南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和谐湖南题中之义。本课题即从当前存在问题入手,着眼于长远发展战略思考,提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落实科教兴省战略,为推动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全面崛起作出贡献。目前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传统学历教育机构。这类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学校教师和学生与国家举办的公立高校教师和学生享有同等法律地位。学校招生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学制基本上是2~3年的高等专科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湖南现有10所,其中本科2所。
第二类是文凭考试教育机构。这类属于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资格,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2005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要求停止招收学历文凭学生,这一类今后会慢慢向第一类和第三、四类转化。
第三类是自考助学教育机构。这类主要属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辅导机构,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资格。学校招生不受国家招生计划限制,授课方式采取面授或函授,培养与考试相分离,其主要任务是按自学考试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业期满,颁发结业证明,只有完成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并考试合格者,方可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第四类是延伸办学教育机构。这类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多是依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和层次,确定学校的定位。其主要任务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学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
此外,还有附属于公办高等学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即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部分地区的公立高校进行试点,引入民办机制,设置独立办学、独立核算、独立招生的二级学院,属于学历教育部分的招生计划分别来自普通高校或者成人高校的指标,最后发放与母校有区别的写实性毕业文凭。因独立学院非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本课题研究范围为第一类,即民办本科高校和高等专科职业学院。
一、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近20多年来民办教育事业的兴起,给湖南高等教育体制注入了活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办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在各级政府的呵护和扶持下,逐渐成长起来,形成湖南高等教育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的颁布,给民办教育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发展天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有如下成就: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日益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具有特色,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学生培养注重素质,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管理逐步规范,社会声誉继续提高。政府监管得到加强,平等法律地位问题得到改善。据湖南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截止2005年7月,全省有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0所,占湖南高等学校总数的11%,其中本科民办高校2所,占湖南本科院校总数的9%,专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8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60余个。根据2003的湖南教育年鉴统计,普通民办高校有在校学生46977人,占湖南整个高等教育9.2%,固定资产155690.5万元。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当年毕(结)业学生19094人;当年招生数31168人;在校生75573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校本部共有教职工达7193人,其中专任教师3932人。目前,全省10所民办高等院校6所在长沙,常德、衡阳、永州、娄底各1所。2003年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湖南民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表(2003年)
项目名称 职工(人)校舍建筑面积(平米)学校占地面积(平米)计算机台数(台)固定资产(万元)教学仪器(万元)高等民办学校 4060 609667 105108 689 155690.5 24023.88 非学历
民
办
高
等
教
育
机构 133 86022 92321 196 36995.35 6916.85 资料来源:湖南教育统计年鉴(2004)
(二)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主要特色
一是发展呈现非均衡性,基础好的民办学校脱颖而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快。尤其是一些办学者善于抓住机遇,高起点、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招生规模一年一个台阶,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有了全国性影响。到2005年,湖南已有2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8所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成就在全国是排在靠前的。表2 湖南已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学校名称 创办时间 学历层次 在校生规模 总投资额(亿元)主管部门 所在地
长沙医学院 1990 本科 12,000 6.5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1997 本科 25,000 6.7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1980 专科 1.2 省教育厅 永州市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 专科 1.2 省教育厅 衡阳市 潇湘科技职业学院
专科 省教育厅 娄底市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专科 4,000 0.66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 专科 6,0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1994 专科 5,500 0.9 省教育厅 常德市 长沙社会安全职业技术学院 专科 4,0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专科 7,200 省教育厅 长沙市 资料来源:中国高等教育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长沙医学院。由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等联合组织评选的中国首个民办大学排行榜-----“200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日前揭晓,西安外事学院荣登榜首,黄河科技学院位居第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第三,长沙医学院列第22 位。2005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根据评价委员会全体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国民办高教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系统、客观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由办学设施、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等构成。其中办学设施包括学校固定资产、教学仪器设备价值、教学科研用建筑面积及生均面积、校园面积、图书馆藏书量及生均藏书等指标。人才培养包括在校学生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专任教师总数及师生比、专任教授副教授人数及占教师比例、学历教育本专科专业等指标。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诸多客观因素,更多关注指标技术性的要求。充分考虑指标的综合性,尽量保证指标体系简明,同时保证数据获取渠道的畅通和数据的时效性、权威性及客观性。
这些相对比较成功的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多样性、办学特点各不相同,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声誉,办学质量比较稳定,在相关领域都有一定竞争力,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和长沙医学院代表了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同时湖南高等职业培训也涌现出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形成了品牌效应的学校,以上8所高等职业学校也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是教育功能分类明晰化。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初创期后,各类机构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出现功能分类日益明显的趋势,逐渐形成了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清晰的层次结构。首先,目前湖南具有学历教育的10所民办高校纳入了国家统招计划,这些高校脱颖而出,学历教育的功能日渐加强,不仅在省内有影响,在全国都有一定竞争力,其竞争优势相对其他民办高校日益凸显;其次,2005年国家停止招收学历文凭考试后,我省原有的几十家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正在逐渐分化,或上升为学历教育的普通民办高等学校,或下降为自考助学机构或职业培训机构,或者进行资源组合,合并成其他类型的学校;其三,现有的自考助学学校,有的将主要发展培训业务,为企业培训高层次人才或各级职员、技工人员进修服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长沙竞男女子专修学院,其现在的培训已经在企业界少有名气;其四,有些高等教育机构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转向或转行。三是办学运作机制的准市场化。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具有明显的市场化运作特征:第一,办学资金筹集市场化。学校一般以企业、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外资或个体等社会力量的投入为启动资金,依靠政府在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以及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加大了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同时,学校通过大规模招生实现滚动发展,收取学费作为学校日常运转和加大投入的资金来源。第二,招生紧扣市场发展。生源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向两头延伸形成了包括高考落榜生、社会待业青年、职业中学毕业生在内的广泛的生源渠道。第三,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有的实行“定单”教育,创立了品牌,形成了特色。第四,培养模式灵活自主,依据专业特色和生源的实际水平与要求,灵活调整修业年限,采用面授、函授、传统学历教育、文凭考试教育、自考助学教育、延伸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第五,办学定位以市场为依托,以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基点,上下延伸。向上延伸发展为学历本科教育,向下延伸创办各类岗位培训、非学历教育、大专预科等层次的教育。
四是办学途径呈现多样化。随着环境的改善、办学者的不断成熟以及学校的发展壮大,办学形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加强了校企联合,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因相互的需求而结成联盟,企业提供办学所需资金,学校为企业培训所需人才,获得了双赢;加强了中外联合,随着WTO规则生效,外国教育投资机构看好中国教育市场,纷纷寻求本地合作者,本土的人脉资源和国外的品牌相结合,获得了新的市场份额,这种趋势方兴未艾;加强了校校联合,民办与公办联合、民办与民办联合,学院与学院联合、专业与专业联合等形式,拓宽了办学资源,延伸了办学渠道,提高了办学效率。
五是发展和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方面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的文件,为规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建立了行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了省民办教育协会和各市、州民办教育协会,加强了自律、自主管理。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主要经验 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巨额的资金投入。三是准确的办学定位。四是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五是依法办学取得的良好社会信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005年5月,教育部批准了15所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我省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榜上有名。近八年的艰苦办学,涉外经济学院已经成为国内民办高校中一颗闪亮的巨星。
涉外经济学院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委员陈至立,原国家教育部部长朱开轩,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湖南省一些主要领导也曾来涉外视察。每年暑假招生期间都会有2万多名家长和学生到涉外参观考察。
办学不到八年的民办高校———涉外经济学院为什么能有今天的辉煌成绩?涉外经济学院为什么能招收上万学生?涉外经济学院的学生就业率为什么能如此理想?主要有以下特色:
首先,硬件设施丝毫不“软”。
湖南涉外经济职业学院占地面积达170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学校建筑中,有2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15000平方米的体育馆、24000平方米的理工大楼、8500平方米的艺术大楼以及数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有20余栋学生宿舍和30栋教师公寓,标准田径场、篮球场、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食堂、计算机网络中心、科技楼等一应俱全。
其次,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涉外采用“外语+专业+技能+创业素质”的培训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须获得大学毕业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汽车驾驶证和相关职业资格证,这契合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该校设有外语系、经济系、计算机系、信息与电子工程系、管理系、法律系、音乐系、美术系、中文系、体育系、五年制大专部、公共课部等12个系(部),有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中英文文秘、国际法、经济法、房地产管理近40个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六大类学科。
再次,高就业率是学生的一颗定心丸。
出口顺才能赢得进口畅。涉外的学生凭借“五证”优势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搏得了先机,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学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有毕业生就业办事处,每年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给学院,各系部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对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2003年3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涉外建立了长沙河西大学生人才市场,为学生就业开启了方便之门。(摘自《湖南日报》)
(四)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它为湖南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缓解了我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矛盾。据统计,在全日制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中,应届或往届的高中落榜生约占95%;中专、职高毕业和部分放弃在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学习机会到民办高等学校选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学生约占5%。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把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办出了许多社会急需的特色专业,开设包括先进制造、电子电器、电脑技术、模具加工、商务文秘、外贸英语、旅游管理、公关礼仪等紧缺实用专业。特别是某些专业的开设,还填补了我省一些特殊专门人才培养的空白,培养了一批市场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满足了新兴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对初、中、高级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增加了对湖南教育的资金投入,缓解了政府的办学压力。20多年来,湖南民办教育投资达77.9亿元,加上近200万毕业、结业学生的培养费,两项合计共计120亿元。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省公办高等教育的资源显得非常紧张,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缓解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一矛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上蕴藏着的巨大投资潜力,将社会的一部分闲散资金吸引到教育事业中来,填补了我省教育资源的缺口,缓解了省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压力,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节约了资源,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资源。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充分挖掘了我省的教育资源,而且盘活了大量国有资源,例如民办高等学校租用或收购许多濒临倒闭的企业厂房,乡镇企业等,使这些闲置的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民办高校还优化了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我省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1.湖南省高等教育投入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统计年鉴
再次,创新了湖南高等教育的体制,为湖南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路。打破了公办高等教育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办学模式,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新的投资、管理市场化高等教育模式。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异军突起”,深化了我省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初步改变了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局面,为我省教育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开辟了道路。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艰苦创业、依法办学、从严治校、引进外资、规范管理的办学典型,像湖南涉外职业学院、长沙医学院、湖南软件职业学院、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等,为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此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为我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我省的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贡献。
最后,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推动湖南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了我省的教育消费,全省10多万民办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可以形成近10亿元的教育消费规模,这些教育消费又产生投资乘数,拉动了我省居民的教育投资,20年民办各类机构为湖南约300万不能进公办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提供了求学成材的机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我省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为我省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主要问题及成因 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在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和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表现出:“规模小与类型多;基础弱竞争强;呼声高地位低;发展快提升慢”等矛盾并存,发展还很不成熟,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还是一个需要大力扶持的弱小群体。从全局上讲,无论是发展速度、规模,还是结构、层次,质量和效益等都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西部地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中部地区江西、河南、河北等省发展速度快,广东、山东、浙江等东部省份民办高等教育起点高,突出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相比之下,与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省市比较,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经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办学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1、过度市场化与诚信问题
其一,片面强调市场化,以盈利为指挥棒,导致以下现象:专业设置趋同。湖南民办高校专业主要分布在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会计、文秘、旅游、酒店管理、外语、医卫、计算机等实用型、工具型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从长远发展来看,无法支撑起学校后续发展。其二,专业设置不规范。有些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一哄而起,只看眼前,看现在哪样赚钱,就办哪样,五花八门的专业名称都有,纯粹是依照社会上的热门职业而设置的。但是这些新的专业没有充足的师资保证,没有全面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支持。
其二,招生行为不规范,竞争无序。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招生压力很大,加上公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挤压,民办高校的“招生大战”正在愈演愈烈。各学校专业设置雷同,容易产生恶性竞争。一些学校的招生宣传广告内容不真实,或者避实就虚,或者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严重影响了我省整个高等教育的招生秩序,反过来又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和自身信誉。
2、学科专业层次不高与办学质量较差的问题
其一,办学层次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越来越高的需求。图2.湖南民办高校各种办学形式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统计年鉴
从2003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出现“民工荒”,确切的说是“技工荒”。据相关信息显示,眼下广东短缺的技能人才涉及模具、数码机床、电子、机电、设备维护、铸造、高级车工、焊工、铛工、铣工、钳工、汽车维修和美容、服装设计、网络维护、计算机操作等多个门类。南方人才市场测评中心经理熊国兵分析道:“近年来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和升级,科技含量高、对工人素质要求高的产业逐渐替代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简单来料加工型产业,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自然也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南本地也出现类似情况。显然,作为技工输出大省的湖南,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充分的准备,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协调,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湖南本地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湖南优势产业发展不相称,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湖南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有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造纸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需求旺盛。然而,全省民办高校专业主要分布在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会计、文秘、旅游、酒店管理、外语、医卫、计算机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短、平、快。有些民办高等学校举办者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一哄而起,只看眼前,看现在哪种专业热门,就办哪样,从长远发展来看,无法支撑起学校后续发展,影响学生就业,又有与湖南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的危险。其二,重效益轻质量,整体办学水平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表现在一方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有待大幅度提高。根据我们对湖南民办高校的调查,湖南目前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也问题很多,一是专业教师缺乏。许多专业的有些课程缺相关教师,但因为是热门专业,学校请些老教师或相关专业的教师苦撑着;二是专职教师比例少。民办高校专业教师短缺,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三是教师整体水平偏低。高素质的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等等,少数学校为了招到教师,就降低录用标准。四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呈“哑铃”状,大部分是退休教师和刚走出校门大中专毕业生,缺乏中坚力量,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2005年全国民办高校综合评比中,设置了包括学科建设、学历教育本科专业数、学历教育专科专业数;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包括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开展的科研课题数;科研设施,教学与科研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软项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南的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问题,而这些正好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软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者或学校管理者不愿意多投入。
3、超常规发展与内部治理失序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出现“井喷”现象,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大规模扩张,相应的带来教育市场的繁荣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问题与发展速度一起增长,隐患比较大的主要是学校内部治理问题。表现有: 一是治理机构不规范。一所大学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应实行学术自治、民主管理,国外民办高校也积累了良好的管理经验,其核心理念就是管、教分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南某些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出资者和管理者关系没有分清理顺,家族式管理或校企不分的管理体制问题相当严重。有些民办校就是“家校”或“企校”,沿用家庭管理模式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缺乏应有的民主机制和监督力量,与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相距甚远。即使实行董事会或校委会管理的某些民办高校,也没有严格按照章程操作,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二是教学管理有不规范现象。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有的学校过度扩招,相关基础设施和管理力量跟不上,像某些民办高校对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随意性也很大,有的学校严得像军校,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所谓“磨砺教育”,甚至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学校教学管理松散,课程开设相当随意。一些高校教学计划不严密。教学计划缺乏严肃性,有计划也是朝令夕改。有些学校学生学习几个月就把他们“推荐”出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太短,学校成为劳务输出的中转站。有些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不规范,甚至对学生进行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对金钱、名誉、就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三是财务缺乏监管,风险潜在。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公益事业,其利益多则牵涉到几万学生,少则是上百的学生,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利益应该得到保证。但是,现在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没有严格的规定,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企业举办的学校收入全部上缴,再下拨办学经费,存在侵占收入的问题;有些民办高校举办者回报率收取太高,影响了民办高校应有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投入。有些民办高校负债率偏高,办学风险比较大;这些,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规范。
(二)发展方面相关问题
1、生存发展的法律地位与现实状况不相符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方面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在土地征用、建设立项、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师生待遇、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评估奖励等方面,要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现实情况是:首先是地位上与公办教育不平等。表现为:一方面师生待遇方面不平等。教师评职称、与公办学校之间的流动、福利待遇等带有明显的歧视,学生评奖学金、助学贷款、买车船票等同样受到歧视。教师培训、教学科研、评奖评先份额方面考虑民办学校少。另一方面党群组织建设重公办忽视民办,在调研中,部分学校反映师生政治生活没人管,找不到主管部门,一些学校没有工会组织等。其次是优惠条件不能落实,乱收费严重。《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在工商、税收、土地划拨、融资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公办与民办实行的两把尺子,不同对待,更有甚者在部门利益驱动下,对民办学校巧立名目,索拿卡要,严重损害了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的利益,给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资金需求增大与融资渠道缺乏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潜力大,但资金约束影响规模扩大。银信部门收紧信贷,民办高校早几年那种大规模吸纳银行信贷进行外延扩张的情况越来越少。资产抵押、土地抵押控制得很严,有的学校甚至日常周转都出现困难。而举办学校尤其是现代大学,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有战略投资。以下学校都是入选过“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或“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的民办高校,他们的基础设施大多在创办之初5—10年完成,即每年不少于2000万的净投资。以目前的金融政策看,靠银信部门贷款增加投入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资金投入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3.几所万人大学基本情况表(2002年)项目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人)校园面积(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师资总数(人)学校总资产(亿元)西安翻译学院 30000 2000 50 2000 6.0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 20100 1000 31.5 1995 4.7 西安思源职业学院 20950 1351.3 25.7 528 2.8 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 11096 1200 21 946 5.78 北京吉利大学 18000 1600 32 800 4.5 江西蓝天职业技术学院 22200 2201.5 53.4 502 5.5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23500 1700 46 956 6.7 数据来源:〈中国青年报〉
3、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化运作不协调问题
政府管理体系不完善。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管理机构不健全。2004年,省教育厅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归教育厅计划处管,有点名不符实,并且其管理范围太大,职责不很明确,权威不高,所以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无法进行协调和处理。再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市、州,各地人员配置和政策措施各异,造成了我省民办高校管理的不统一。审批和监管不够规范。一方面,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设置审批出现前松后紧和部门脱节的问题。使得民办高校由开始的一哄而上到现在的徘徊不前。尤其是一些领导看到民办学校出现了一些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关紧了民办高校发展之门。另一方面,对现存的民办高校监管不到位。市场化运作是民办高校的主要特征,这种运作方式对行政的调控、规则的制定、信息的透明化要求很高。当前,学校的资质、信誉度等信息不健全、不透明,学校鱼龙混杂,民众无法确切地选择,阻碍了品牌学校的脱颖而出,一些学校出现问题让政府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主管部门在出现问题时应对措施不多,总是处于被动等,导致出现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都不满意的现象。
4、轻视党群组织建设及忽视政治思想教育问题
民办高校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事业单位,教职员工、学生等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是人员密集的小社会。一方面轻视党群组织建设问题突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高校的党员和党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上级组织,没有主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教师联合会等群团组织,有的建立起来了但工作运转不正常,发挥作用成效少。教职工没有归宿感,缺少团队精神。学生和青年缺少主心骨。另一方面忽视政治思想教育问题突出。不重视相关课程,教师队伍和政工队伍建设被忽视。党的建设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些学校的盲区。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 以上规范发展的问题许多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共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此就其中的主要原因进行相关分析。
1、体制原因
首先,对民办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不同的认识。近20多年的中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管部门一直试图在适度放开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制度的接轨。政府既想利用民间力量缓解高等教育的市场压力,又不愿意把高等教育的办学权、管理权彻底“还政于民”。包括民办高校的公益性问题、赢利性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看法一直无法统一。
其次,思想观念不解放,发展环境不优。教育属于战略性事业,一方面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善于抓住机遇。湖南属于内陆省份,前沿性的发展观念相对不够,创新动力相对不足,加快发展的胆略稍微欠缺,体现出发展战略上的内陆特性。民办教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也没有逃脱这一窠臼,一方面少数领导缺乏战略思维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在制定政策和策略上、在扶持力度上畏首畏尾,错失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部分领导不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包括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瞧不起民办教育,甚至歧视民办教育。对发展民办教育采取消极态度。以上种种,造成了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认知环境、舆论环境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2、机制原因 依法管理不到位。行政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体制落后;政策措施不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有关民办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及其工作经费渠道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使得很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依法管理”难以落实到位。例如: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所需费用既不能向学校收取,又很少有教育主管部门能对这一无利可图的工作安排足额的经费,“依法管理”也不可能得到很好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比较笼统,管理与监督的责权不清晰,教育主管部门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导致在民办高校的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财务运作、安全管理、政治思想建设、督导评估和淘汰机制等方面出现制度性缺位。这样,造成民办高校管理的失控,也给一些以办学为名牟取私利的“学贩子”以可乘之机。
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投融资渠道不多。投资民办高等教育对主办者素质要求高,高等教育产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范围不广泛,许多想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因为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对高等民办教育不敢贸然投资,这也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样性,造成了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的筹集比较困难。又加之国家把教育作为公益事业,对其赢利有诸多规定和限制,有些管理者也错误理解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赢利问题,造成民间资本投资民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受阻。因此,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不广。加上国家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固定资产不得抵押贷款,造成银行对民办学校的信贷意向紧缩,信贷门槛被抬高。我省民办高校正处于投资扩张时期,金融部门授信日趋谨慎,其他融资渠道也受政策限制,加上办学者融资方式和手段欠缺,资金瓶颈将长期制约我省民办高校上规模、上层次的发展。
民办教育政策延续性差。我国民办教育的历史不长,办学政策正在探索之中,因此,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延续性不够,也是造成我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问题的原因之一。比如,2005年关于取消民办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考试的政策,给我省许多举办了学历文凭考试的民办高校当头一棒,造成了其当年招生的困难,影响了学校的稳定。
3、发展策略原因
办学者观念偏差。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者有不同类型,办学动机也是各不相同。有企业办学的、社会组织办学的、慈善家办学的、财团办学的、个人办学的。其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企业发展需要的、有为了振兴教育事业的、有为了社会发展的、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也有极少数想借办学捞一把的。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相当部分是因少数民办教育投资者和举办者办学思想不端正而造成的。
办学者能力或眼界问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条件很好的学校包括硬件、软件、师资队伍等,其发展速度不快,规模和品牌没有做起来。原因是学校决策层原来都是教书的,治学很严谨,但是办事业相对缺乏气魄。相反,有的其他办学机构学校条件很差,一台电脑上一次多达3-5人同时上机,请的老师是老技工,没有上岗资格证,但它打广告一次可以招1000-2000人。通过对调研学校情况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办学者素质的高低对学校发展有直接影响。随着民办高校规模和层次的提升,要求办学者即要熟悉教育规律,又要资本运作和社会管理。因此,湖南民办高校中极需能力比较全面、眼界比较开阔的办学者。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战略选择
(一)加快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出现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和多边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作为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要在国际新格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十分强大。实施科教兴国是我们增强国家竞争力,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长远战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确定了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新目标,其中把社会力量办学看作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是满足人民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理性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将伴随每一个人。发展高等教育要立足于大众化目标,满足人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从实现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资源分配公平出发,大力发展各类高等教育,使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
是解决国家办学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投入的增长率明显低于GDP增长率,面临大规模扩招情况,各级政府投入捉襟见肘。投入严重欠帐的公办高校不堪重负,而社会资金强大的投资冲动也没有较多释放渠道,社会力量办学的呼声日隆,加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两相夹击,催生了我国民办教育新生命。
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自然结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然冲击原有的教育体制,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滥觞,传统的政府包揽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受到质疑,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高等教育的民营化趋势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要把握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于建立新公共管理机制和模式,加快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用新理念发展高等教育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是适应对外开放加快崛起的现实需要。湖南是中部省份,面临促进中部崛起的重任。同时,面临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任。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后发跃进式发展。因此,发展战略的选择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湖南有近6700万人口,是人口大省,也是科教大省,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在新世纪实现湖南的崛起,要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省的道路,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湖南的崛起步伐。
(二)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主要原则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允许适当回报相结合的办学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已就相关问题作了原则性阐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相应作了明确规定。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等现实情况,制定细则和操作性规定。湖南民办高校都还处于扩张期,一方面要以公益优先,加强对收费的监管,要严格控制回报比例,尤其要控制当期消费支出;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税收杠杆鼓励加大投入。
坚持规范管理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监管原则。规范管理是现阶段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升水平、提高质量的必然要求。但规范管理不是整顿,目的是促进发展,先有规模后有质量,只有做大才能做强。湖南民办高校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大了,而是小了;整体层次不是高了,而是相对较低。因此,规范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坚持加强宏观调控与独立自主市场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原则。民办高校人、财、物都是独立自主,其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这是其效率和灵活的优势所在,是对公办高校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符合当今社会建设趋势。然而,民办高等教育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非一般商品,教育产品公益性和消费的长期性要求加强政府监管,要立足于长远规划和整体质量控制,保证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与开放办学相结合的市场原则。社会的需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各级地方为民办高校提供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民办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当地民众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就体现在提供地方发展急需人才和知识上,世界上诸多成功大学带动一个地方的兴起是为先例。同时,大学的开放是社会发展逻辑使然,也是大学自身发展逻辑必然,大学的学术自治、民主管理、创新思想是其开放的基础。我们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广阔的教育市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走向世界的信心、胆略和理念。
坚持加强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治学原则。工业化导致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者培养的专门化,专门人才的生产促进单科和多科大学的发展,这是技术本位的传统工业社会大学发展模式,符合湖南工业化中期现状。但是过度专门化培养会导致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下降,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大学办学模式的综合化。民办高校必须把当前任务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担负起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职责。
坚持培育优良学风与增强学术底蕴相结合的建校原则。大学是知识的宝库,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是发展的发动机。大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产品,更是人文传统教育,不仅要教学生技能,更要教学生做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同时,培养合格的公民。民办高校既要追求高质量的硬件设施,更要培育良好的学风和培养浓厚的学术底蕴。
(三)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战略任务
形成建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大学发展格局。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更有效时,政府管制就应该让位于市场,最终建立“大市场、小而能的政府”。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的各国政府效能改革,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其中包括像美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日本、香港、印度等大学的私有化和民营化。我国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教育改革计划,社会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并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实践证明,这是克服现有教育体制弊端,在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效能和灵活,必然在公平竞争机制中很快赶上公办高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会形成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完善教育发展的公平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放开教育市场进入限制。
打造民办高等教育的强势品牌。民办高校旺盛的生命力必然为其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立足于“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以特色创品牌”发展思路,实施品牌战略,即品牌就是特色,特色就是品牌,在各层次办学主体中培育一批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特色民办高校。
聚集新兴高等教育强大学术群体。唯有名师,才有名校。唯有强大的学术力量,才有高质量的学校。要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勇于创新的优势,采取灵活用人机制,吸引一批学术精英和学科带头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学术群体,壮大民办高校的科研队伍,培育高质量应用型民办高校。
创建各类技术人才输出基地。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方兴未艾,强大的潜在需求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尤其是工业重型化过程中,各类中高级技工的需求急增,而供给市场严重短缺,一些熟练技工向发达地区转移,直接影响了像湖南这样的中部发展地区用工。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可以通过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赢取巨大的人口红利,在于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就业。把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民办高校正好可以扮演中间转化的角色。这是民办高校占领市场、扩大规模、积蓄实力重大机遇,通过各类职业培训发展壮大,逐渐提升层次,把民办高校办成各类实用技术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
(四)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基本策略
湖南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发展上,要结构合理、层次搭配、树立品牌、打造精品。二是管理上,要行政引导、自我规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动有序、管理科学。三是质量上,要严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四是规范上,要依法管理、法律健全、奖惩分明、扶优汰劣、进退有序。
发展上:结构合理、层次搭配、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建立金字塔式民办高校结构和层次,以职业培训、自考助学、成人教育等形式为基础,达到每个县、区都设立相关学校;其次是巩固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层次高校,达到每个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都设立相关学校;上层就是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达到每个地级市设立一所以上;最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层次高校,当前相关条件还不具备,但要积极筹划。每个层次都培育一批重质量、讲信誉、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学校。着重在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校层次,培育办学时间长、发展前景好、达到一定规模的、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学校。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培训、自考助学、成人教育
金字塔式结构示意图
管理上:行政引导、自我规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动有序、管理科学。推行自主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方式,行政主管部门立足于行使把握方向、加强引导、执行监督的职能,引导学校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市场化要求的治理模式。学校要根据发展情况不断提高管理绩效和管理质量,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理念,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业,迅速提升办学档次。
质量上:严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包括发展质量和办学质量都要严格要求,主管部门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引导已办学校立足于严格规范,扶优汰劣,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弱、重新整合等,进一步清理办学市场,打造强而优的品牌和精品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新办学校必须按照新标准执行,对资本金充足率、硬件设施、软件建设、师资力量等划定入门底线,以引进战略投资为目标,阻断投机者,欢迎真正的办学者。
规范上:依法管理、法律健全、奖惩分明、扶优汰劣、进退有序。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操作细则,完善法律法规配套,修订部门法律冲突条款,依法管理。畅通进入和退出管道,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严明奖惩纪律,保证能进能退。
(五)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1、办学模式和筹资方式多样化
继续鼓励发展独立投资、企业投资、社会组织筹办、国有民办、捐资办校、集资办校等办学模式。其中,要鼓励企业战略投资和独立学院独立自主发展;鼓励现有独资学校的股份化;鼓励中外联合办学、强校联合、学校兼并等形式。
探索新的投资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如实行参股或发行教育债券形式;实行土地参股形式;MBO形式;代建代管学生公寓形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外资形式;学校互相参股形式;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
2、创新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和模式
加强行业管理。成立民办高校联合会,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实行法人独立、经费自筹、政府扶持、自我管理的新模式。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管理、舆论监督。
3、落实质量兴校要求狠抓质量提升
首先,要树立先进办学理念,以社会责任培育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发展教育振兴国家为目标,以学术自治、民主管理为依托,致力于知识的传播、文明的传承。
其次,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将优势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设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潜力,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形成深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学科、建设一流的硬件设施。通过民办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加强与社会的互动,通过各种形式活动创建校园文化。通过加强交流、职业培训、引进学科带头人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从而带动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术培养。
4、依法规范办学促进发展
出台《湖南省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细则》、建立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督导评估制度、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惩治违规、违法制度、建立强制退出机制。
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着力点
时代赋予民办高等教育以新的使命,经济社会发展开拓了民办高等教育壮大的广阔空间。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抢抓发展机遇,为湖南民办高等教育书写新的辉煌。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新的办学理念,创新发展体制,运用新的办学标准,促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当前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即加强监管,加强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建立规避风险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与民办高校体制和机制相适应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依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促进发展。即制定发展规划和策略,制定实施《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法》细则,创造和保护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灵活多样的办学融资渠道,重点加强职业教育扶持和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学科体系。
(一)在规范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具有现代大学特征的社会主义民办高校。
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湖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首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坚持人才强校,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三个面向”,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公民为己任,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市场需求、注重社会需要、注重人才的后续发展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大到教育目标的确立,特色课程的设置,教育质量标准的建立与评估,小到学生饭菜是否可口,饮食中的含钙量是否足够,鞋带的长度是否适宜,再到取消教师手中的教鞭和刺耳的信号铃声,代之以教师真诚的微笑和动听悦耳的音乐,等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其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发展速度、学生规模、办学层次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能力培养方面要力争与湖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协调,为湖南“三化”建设继续培养合格人才。要求学校举办者从学校的长远利益着眼,为学校的后续发展积累资源和力量,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要倡导良性竞争,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互信和团结,塑造良好的形象。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举办者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办出有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才能办出民办名校。最后,要制定科学的规范发展策略。在发展战略上实施特色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和整体优化战略;提升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监督水平,协调湖南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发展,努力实现两者的资源共享;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逐步跨越经验型管理和家族式管理阶段,进入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阶段,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新突破,达到民办高等教育为湖南经济服务,湖南经济促进湖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搞好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1、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政府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首先是科教兴省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需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把我省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契机,从宏观上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调控,使之适应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高等学校与民办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加强规模调控。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规模调控。自从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民办教育在规范中不断壮大,国家实行的扩招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民办教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教育工作制定了更详细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已有的民办高校继续做大做强,一些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也纷纷投向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同时,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出乎人们预料。从规范高等教育秩序、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政府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同年7月教育部下发通知,从当年开始取消民办高等教育中的学历教育考试招生,政府着力扶持那些办学真正有成效的学校,打击和淘汰那些“学贩子”和难以为继的办学者。
二是加强层次调控。一方面,要加强办学层次的宏观调控。我们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扶持做强一些本科层次民办教育;我们也需要一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发展有市场需求的职业学院,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既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短、平、快的工具型专业,又要引导其发展高、精、尖的技能型专业。因此,要鼓励发展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并且注意在地域分布上搞好统筹。
(三)进一步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民办高等教育相对于强大的公办高校,属于弱势群体,需要一定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展壮大,只有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等得到合理的设置,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才能规范发展。政府要为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为其发展营造一个更为合理、规范、相对宽松的法规与政策环境。
营造宽松投资环境,落实扶持政策。这种环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引导。这些政策包括招生制度、就业、师生待遇、基建用地、校办企业等都应在政策上同等对待。平等的政策、评价和平等的竞争环境能增强每所民办高校的信心和责任心,促进民办高校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民办高校整体的协调发展。只要政策上平等,要求统一,把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一样引导到以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中求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实践中,不仅要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也要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应从民办学校办学活动中退出来,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落实办学政策。一个与国办学校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平等对待、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法则。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和优惠条件,是民办高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湖南省在营造民办教育环境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土地征用、建设立项、税费减免、师生待遇、招生管理、教育教学、评估奖励等方面,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通知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学生升学、参加考试、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的权利。民办学校教师在计算工龄、教龄、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培训、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民办高校党群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师生正常的政治生活需要,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将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项目的设置等纳入高校整体规划进行扶持。
营造规范规则环境,落实回报政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就其总体和实践而言,公平、规范的政策环境并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可以说,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许多运作机制并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障,这使本来就先天不足的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加困难,因此,必须优化民办教育的政策环境。《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通知》就民办教育的产权归属、能否营利等一些焦点问题首次给了明确说法:民办学校中按公益事业由政府划拨的土地、接纳的社会捐助所形成的办学财产属国家所有;举办者对民办学校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归举办者所有。允许投资者通过合法办学获得正当营利,逐步收回办学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允许按生均培养成本确定民办教育学杂费和住宿费收费标准,但任何民办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教育储备金。
(四)完善管理、监督和约束机制
首先,健全行业自我管理约束机制。其次,加强行政监管督导工作。最后,建立风险管理和退出机制。通过相关机制建设规范民办高校管理,建立产权清晰、结构合理的新治理模式。逐步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质量。
规范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也应该遵循管理科学的规律。民办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要遵循民主、科学、高效的原则,坚持专家管理,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同时,政府要赋予民办高效的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高校搞好内部管理。作为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希望能在减少干预的环境下得到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但从目前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计划、招生批次、招生分数、招生区域等方面,基本上还是用计划经济年代的老办法来进行管理;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几乎还是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有关部门一方面提倡个性,另一方面又强调统一性,这种自相矛盾的管理办法使得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自主权受到损害,民办高校办学活力被抑制,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规范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为此,湖南民办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特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在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上下工夫;要正确处理数量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采取稳步发展的策略,保持适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办学条件,避免盲目地、急速地扩大规模;民办教育也同样要重视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所贡献;要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的经营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领导层的“集权化”、“家族化”和“老化”问题;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成本,确保收支平衡,优化支出结构,规避经营风险(如防止债务过大等);注重学校的品牌和形象。
规范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在现有管理体制下,一旦学校出现经营风险,成千上万的学生利益谁来保护,我省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因为民办高校既是市场化经营,就不可能保证它永远赢利,它也有退出和倒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民办高校的退出或倒闭,不应该让学生为此买单,因为其公益性应该保证学生的利益。所以,民办高校应该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有风险预警机制,有风险防范措施,必须加强审计和财务透明化工作。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民办高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师资,是未来民办高校品牌的基础和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民办高校必须改变家族式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在发达国家,私立高校对教员的聘用非常严格,校方一般都会力争挑选一流的教授,以保持自己的声誉,其中美国和日本私立高校的教授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我省的民办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保障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创建自己的师资品牌,减少对公立高校的师资依赖。
(五)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和理论研究
近年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如何通过制度化促进规范化的问题,现行管理体制突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尽管我们已将不少涉及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列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也开展了不少民办教育理论探讨。但从总体上说,民办高等教育的科研,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实践总结上,都远远滞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同时,同步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的作用,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地对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和探索。要支持民办高校比照对公办教育办学水平评估的做法,将民办教育科研工作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内容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内容。尽快把民办教育理论研究从过去停留在以经验性、评价性、表象性研究为主,导向到理论性、实验性、本质性研究的轨道上来,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育科学体系。
五、我省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发展,是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在中部崛起提供人才的需要,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很大,其本身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采取措施,规范发展我省的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不是完全的市场化经营,是一种准公益性的产业,它对政府的政策依赖性比较大;同时,它具有先天的市场化性质,只有通过自主和竞争才能促进其健康发展,政府在其中要更好地扮演服务者角色,通过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等等。因此,依据课题组调研情况,提出发展湖南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议如下:
(一)制定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远期规划
总的思路是:加大扶持力度,放手大力发展我省民办高等教育。首先,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明确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其次,要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我省提出的“三化”目标和中部崛起战略考虑,在“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全省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中进行通盘考虑、分类指导。第三,坚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的原则,坚持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以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尽快形成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平等发展、统一发展、协调发展、竞争互促、共同提高的格局。
(二)强化依法行政,切实落实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1、强化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制化。《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是我国关于民办教育的重要法律和法规。对民办学校的地位作用、设立程序、组织活动、资产财务、管理监督、教育奖励、变更终止和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对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核心精神在于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要鼓励、要支持、要促进。强化依法管理,关键是要在依法鼓励和促进上下工夫。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法律地位”问题。首先,要切实维护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法律地位”其次,要切实维护好民办高校教职工与公办高校教职工的“同等法律地位”第三,要切实维护好民办学校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法律地位”。
2、尽快出台湖南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实施细则。首先,应进一步明确界定我省教育行政部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权限,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设置民办教育专职管理机构,根据民办教育的事业的发展实际需要确定人员编制和工作专项经费。其次,应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可依法采取独立办学、股份制合作办学、与政府部门及公办学校联合办学等。加快高等学校师资人才市场的建设,要制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的评先、评优、评职称等方面的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政策落实。第三,鼓励办学者通过各种形式依法筹集办学资金。企业用税后利润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的地方所得部分,应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要允许民办学校以股份制形式筹措办学资金。允许民办学校按生均培养成本收费,制定奖励政策,实施财政资助,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允许民办高校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即按照省政府湘政发(2002)12号文件精神,允许民办教育投资者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建议明确规定一个积累和回报的分配合理比例。制定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即把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财务、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管理纳入到整个教育事业管理范畴,制定和完善民办高校的设置标准和管理规定,严格把好审批关。
(三)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1、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领导,在加大扶持力度,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体系。我们建议:成立由教育、劳动、人事、物价、税务、财政、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人所组成的民办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及时研究处理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要健全办学许可证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民办高校的财产监督和管理。要建立对民办高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完善评估体系,督促民办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加强学校整体质量监控,引导学校加强软件建设。要把办学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培训纳入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其整体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借鉴国内外对民办高等学校质量评估和考核的成功经验,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湖南现状的质量评估考核体系。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抬高办学者的准入门槛,新入行者必须达到一定的资质,起点要高,具备一定的抗风险的能力;设立一套风险指标体系,从规模、硬件、资产、学生就业、社会声誉等制定量化指标,依据相关指标确定风险等级,把高校分类分别监控。重点监控对象实行学期检查,一般监控对象实行检查。分向社会公布信誉、声誉较好的学校名单。
(四)扶持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政府出台政策并采取措施,要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事务的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协会和民办教育评估事务所,明确其性质和职能范围,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民办教育中介组织体系。通过民办教育的自律和联合,促进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相互交流、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民办高校的人员培训,委托他们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资格、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进行评估。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分担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职责。
(五)启动民办高校党建及政治思想教育工程
一方面加强民办高校党群组织建设。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纳入我省高校党建工作计划,理顺民办高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对党组织的领导,制定规章明确民办高校党组织与董事会、校委会、工会及其他群团组织的关系等。明确工会、妇联、共青团、教师联合会等群团组织隶属关系,加强领导,督促其开展正常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民办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将民办高校政治思想建设纳入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计划,确定专人负责。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措施督促其搞好相关课程、教师队伍和政工队伍建设。
(六)加大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力度
大力扶持发展与我省优势产业相关及涉农的职业教育。与我省优势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相对应,发展与产业链相关专业的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引导力度,在引导民办高校发展方面,要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这个大局。当前,我省工业化的核心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统筹我省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与产业链相配套的高等教育势在必行。湖南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有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林纸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需求旺盛。政府要鼓励民办高校和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围绕我省20个优势产业链和10大优势产业及其集群,定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实行产教结合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证明,产教结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的成功之路。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从根本上为产教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七)引导创新办学模式,促进跨越式发展
一是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财团投资民办高校,民间资本与企业财团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省政府应该制订出鼓励政策,吸引他们投资,发展和壮大我省的民办高教育。二是引导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外资进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是一条可行的融资途径,也是我省加入WTO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我省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有关法规和政策,引导外资投入我省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三是采取强强联合、兼并收购等措施,做好我省民办高校的资源整合工作。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现在已经起步,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当前重要的任务是规范发展,创立品牌,打造民办高校的名牌。因此,必须整合现有民办高校的资源,促进强校与强校合并或联合,促使弱小和办学效益差的民办高校退出,使其兼并或收购到办学效益好的民办高校中去,形成我省民办高校的知名品牌。
(八)构建促进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组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可以通过政府投入启动资金的形式;可以通过股份制向社会募集资金;可以是大财团筹资;可以是民办高校联合参股形式等等。建立规范的企业运作模式,采取担保、直接融资、协助募资等方式,为学校提供资本金。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配置教育发展资源,避免那种单打独斗、惨淡经营单干做法。既充分调动了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又能在短期内提升民校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发展教育园区。集约式和集聚式发展符合大规模办学发展要求,在人口达到5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可以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教育园区。促进教育资源的适度集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硬件投入的成本分担,减轻发展期投资的压力。
7.湖南省档案网站建设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档案网站,网站建设,评价
档案部门是为大众提供档案资源和信息的服务部门, 尤其作为政府的档案部门, 要做好档案工作, 搞好档案网站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 笔者就湖南省的省辖市政府档案网站建设现状进行了内容、技术、管理、效益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 试图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 对政府档案网站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
一、湖南省档案网站建设的现状
根据湖南省档案馆网站提供的链接, 通过Baidu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补充搜索, 本文选择湖南省的省辖市档案网站作为研究对象, 在2007年3月20日—2007年4月10日期间, 对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常德、岳阳、邵阳、郴州、娄底、永州、怀化、张家界和湘西自治州等14个地区的档案网站进行了跟踪调查, 进行了数据的采集。其中, 样本总量14个, 存在档案网站域名、能有效打开的城市数量有11个, 确定为有效样本。由于各种原因, 数据采集期间一直无法查到网络域名的有三个城市:长沙、怀化、湘西自治州, 确定为无效样本。
二、湖南省档案网站建设比较分析
1. 政府档案网站内容指标评价。
(1) 栏目总数。栏目的设置反映了网站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网站建设的水平, 湖南省各地政府档案网站的一级栏目总数有很大的差别, 多的达到12个, 如株洲, 少的只有6个, 如益阳。大部分网站都有二级目录, 如株洲、衡阳等, 只有湘潭没有二级目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网站本身的内容很少;二是目录设置的层级不一, 有些网站的二级目录在其他的网站设为一级目录。 (2) 特色资源数。根据本地区的历史、风貌等开设的名人名家、本地风情等特色栏目, 是对馆藏的补充, 也是对该馆精华的介绍。“特色档案”的内容层级繁简不一, 内容多, 所设层级就多。如株洲分为“株洲史话”和“株洲名萃”两个一级栏目, “株洲名萃”下又设“名人轶事”、“名优特产”、“名胜古迹”三个二级栏目, 而湘潭只是在首页有“历史名人”一栏。有的虽然有特色档案相关栏目, 但栏目下的内容缺乏。 (3) 目录总数。从调查的11个网站来看, 只有株洲、岳阳、郴州提供了档案目录, 永州提供了永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一览表, 其余的网站都没有提供。
2. 政府档案网站技术指标评价。
在所调查的11个网站中, 大部分设置了文档检索, 其中有7个设置了检索功能, 除了株洲将其设在现行文件目录下以外, 其余的都出现在网站的首页, 都有文件级的目录关键词检索。从检索方式,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所有档案网站的检索都能通过关键词对文件的目录进行检索, 效率较高。笔者选择某个关键字进行检索时发现, 基本都能在1-2秒的时间内得到检索结果。
但是, 从整体上说, 档案检索功能还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一, 检索条件太简单。所有调查的档案网站提供的检索条件都在4个以下, 有的仅1个。另外, 组合检索缺乏, 除张家界提供组合检索外, 其余的只提供单条件检索。第二, 缺乏检索帮助。当检索结果为空时或查不到所需结果时, 所有11个网站都不提供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 更不要说提供检索建议。第三, 检索结果缺乏排序。11个网站中, 基本上都不提供检索结果排序方式的选择, 在出现检索结果比较多的时候, 不利于访问者的进一步查找。
3. 政府档案网站管理指标评价。
(1) 站名规范。在所选取的14个档案局 (馆) 中, 有11个拥有自己的档案网站, 其命名方式大致有四种:第一种, 以“档案信息网”一词命名, 网站名称的结构表现为“××档案信息网”, 包括湘潭、衡阳、常德、邵阳、郴州、永州、张家界;第二种, 以档案机构名称命名, 网站名称的结构表现为“××档案局”, 包括益阳、娄底;第三种, 以“档案”命名, 网站名称的结构为“××档案”, 它是岳阳;第四种, 其他, 这种档案网站有1个, 它是株洲, 它的名称为“株洲档案超市”。大多数的档案网站使用了第一种命名方法, 即将“档案”与“信息”、“网络”结合起来, 体现了网站设立机构的职能与性质, 强调档案这一原生信息在整个信息社会中的地位, 增强了人们对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2) 域名规范。在所选取的14个档案网站中, 其中11个具有自己独立注册的域名, 有3个档案局 (馆) 的网站未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它们的域名。11个网站的域名设置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域名中没有WWW (World Wide Wet) , 为娄底市, 说明它不是自己独立注册的域名, 而是地方政府、上级档案馆、地区门户网站分配的子域名。二是其他10个档案局 (馆) 都具有自己独立注册的域名。域名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这11个网站中, 选用一级域名.com、.net的档案网站有2个, 包括岳阳和张家界;其他的9个档案网站所选取的一级域名都是.cn。申请政府机构域名.gov为二级域名的有8个, 包括株洲、湘潭、衡阳、常德、邵阳、郴州、娄底和永州;还有3个无法从域名看出其网站性质, 它们是益阳、岳阳和张家界。三级域名或四级域名多使用拼音首字母表示, 包括株洲、湘潭、衡阳、益阳、常德、岳阳、邵阳、娄底、永州和张家界, 只有郴州的三级域名或四级域名使用的是“档案”的英文形式———archives。
通过对以上各个域名的分析可以看出, 设置合理的档案网站域名有7个, 包括株洲、湘潭、衡阳、常德、邵阳、郴州、永州, 都是以gov为二级域名的。不合理的域名共有4个, 包括益阳、岳阳、娄底、张家界, 其中不合理的原因各有不同, 有的是商业性网站, 有的是结构不合理无法体现网站设立机构性质, 不易理解记忆, 有的是不具有独立域名, 是其他网站分配的子域名等。
4. 档案网站效益指标评价。
用户访问量和访问率是政府档案网站社会效益的体现。笔者在2007年3月29日访问了各个档案网站, 在2007年4月2日又再次访问了这些档案网站, 计算出它们的日访问量。日访问量的计算公式为:日访问量 (人/天) = (第二次调查的访问人数-第一次调查的访问人数) /两次访问间隔天数。在调查的11个网站中, 提供访问人数统计的有4个, 包括株洲、湘潭、岳阳和永州, 它们的第一次访问人数分别为89399、16423、68935、29165, 第二次访问人数分别为89724、16459、68968、29194, 日访问量 (人/天) 分别为65、7.2、6.6、5.8。不提供访问人数统计的有7个, 包括衡阳、益阳、常德、邵阳、娄底、永州和张家界。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 访问统计设置比较低。提供访问统计的仅占36.37%,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些进行统计而不对外提供的网站。第二, 档案网站的日访问量从整体上说比较低。日访问量最高的才65人/天, 最低的为5.8人/天, 排除这段时间笔者出于调查需要进行的多次登录, 日访问量更低得可怜, 很多网站基本都成了“睡眠网站”。虽然与档案工作的内向性、政治性和机密性有关系, 但档案网站建设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用户的利用需求也是影响其日访问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政府档案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对政府档案网站的认识。
一些地区政府档案部门之所以不愿意建立对外网站, 或者建设水平较低, 且不重视其维护和发展, 主要是对档案网站认识不足。政府档案部门必须对档案网站的必要性、功能和意义形成足够认识, 在人员、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保障网站建设的物质基础, 同时地方政府还必须加强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建设, 为档案网站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2. 实现档案局 (馆) 职能的网上平移和创新。
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政府职能电子化。档案局 (馆) 加大电子政务的实施力度, 至少把传统事务处理平移到网上, 使这些事务既可以按传统方式进行, 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更快速地进行;在实现职能网上平移的同时, 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档案局 (馆) 所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创新。
3. 对档案网站进行科学定位。
档案局 (馆) 作为网站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 要准确定位档案网站, 摆正位置, 结合实际情况, 把握“实用、好用和够用”的原则, 使网站在内容上满足公众的需要, 在功能上方便公众的使用, 在技术上保证信息的安全, 在管理上利于公众接受服务。各个地区的档案馆首先要加强整体规划, 在一些基本功能模块上具有一致性, 方便用户使用;其次是在此基础上, 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自身资源的不同, 使各自的网站具有鲜明的个性, 能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
4. 重视对档案网站的深度研究。
8.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制度;新农村建设;河南省禹州市;湖南省浏阳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09-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目前,北京、河南、江西、四川、湖南、安徽等地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关于“大学生村官”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以及一些“大学生村官”对农村问题缺乏真实的了解,造成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上的作用,因而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都存在理论反思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分别对河南省禹州市和湖南省浏阳市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调查,我们希望通过对两地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深入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郭连乡、鸿畅镇、方岗乡和湖南省浏阳市大瑶镇、普迹镇、永安镇、官渡镇,选取的八个乡镇极具代表性,可以反映出两地“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基本现状。
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禹州市和浏阳市共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以及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回收率89%。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此次研究的资料,文献主要来自图书馆、资料室、网站、调查地各类相关政府文件等。
1.2.2调查法
1)问卷设计。问卷面向的是“大学生村官”和村民、村干部,我们设计有两份问卷:“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1)”共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大学生村官问卷调查(2)”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由村民和村干部填写。
2)实地访谈。实地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村官”,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访谈。
3)电话回访。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当地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情况。
2当地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了解情况
2.1调查情况
我们对禹州市四个乡镇和浏阳市四个乡镇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3份,回收率90.556%。我们的问卷共12道题,其中11道选择题和1道问答题。
2.2调查结果
通过把调查分析与对村民的访谈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两地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
1)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村官”制度。在两地,对于“大学生村官”有多大了解调查中,只有14.7%的被访者是很了解。
2)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身份不认同,认为他们不是真正村官,只是从属地位,在农村建设上没有决定权。而在有没有必要让大学生担任村官上也只有73.9%的人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的,这就说明一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没有信心,同时在“大学生村官”能否解决本村的问题中,只有59%的群众认为可以,有近56%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是从属地位或者是没有作用。
3)“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并没得到真正的实惠,主要表现在:①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②本村情况并未得到改变;③“大学生村官”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地反映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例,而且是目前我国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
3.1调查情况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两省八个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和镇(乡)、村两级官员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认识情况。我们共向两地的“大学生村官”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04份,回收率86.667%,问卷共有25道题,其中24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3.2调查结果
经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1)“非官非民”的处境让这些“大学生村官”没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也让村民们认可的形象,48.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对他们期望不高,村民并没有完全相信这些“外来”的村官。
2)“大学生村官”在编制上模糊,没有明确大的出路,主要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团委在编制、待遇、社会保障上规定模糊,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迷茫。“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实行的是合同制,但是在合同期满,他们的出路与地位没有明确规定。
3)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事务管理中没有权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造成极大地人力资源浪费。70.8%的“大学生村官”在的日常工作是打杂,而只有27%是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助村委搞发展。
4)是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心理,使他们工作开展较困难,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仅有20.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很重视和支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真正接受并实施的更加少。
5)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未适应农村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综上,这些不合理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困难。对此,我们对该制度从源头到实施诸环节进行反思,提出一套合理的适合当今农村和“大学生村官”的制度模式。
4认识与思考
农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作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重要措施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要使之更加有效、合理地运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力度。在县一级,要支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宣传,提供资金支持;在村上,如有广播电台的乡村,则充分利用广播进行宣传。而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法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让“大学生村官”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使村民代表信服。切实落实该制度的各项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制度成为长期的可行性政策,让广大农民认同“大学生村官”。
2)在任用机制上,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出路问题,保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延续性和完整性。①解决“非官非民”的身份困境。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導致了其身份的两难: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又大多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极不利于他们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要给予其应有的权力,承认其是“官”。管理者权力的基础来源于权力,如果让其成为一个管理者,则必须给与权力。所以,首先要给予大学生在本村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其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他们参加“两委”选举,尽快进入决策层。再次,健全法律法规,灵活取消户籍限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让“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们服务。②给予他们行政编制,解决合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我国目前现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仅仅规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内的权利与义务,对于任职期满后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规定,这就造成他们在工作上缺乏激情,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我们认为,首先,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和完善,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其次,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大学生村官”选举身份问题,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第三,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续聘。③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鼓励“大学生村官”设置本村发展规划,开发特色产业,申请基金,带领村民致富。解决农村问题首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面临经济缺乏活力,缺少经济增长点。一般来说,谁能带领村民致富,谁就最具决定权,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就在于缺少发展基金。因此国家可以设立“大学生村官”发展基金,既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使国家资源得到最大运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5结论
本文从实地调研入手,对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出了若干建议。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完整性上看,该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选拔机、任用机制、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发展机制,严重制约“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2)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执行效果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立过于理想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现实,造成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上看,该制度发展缓慢,并且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造成“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进缺乏动力,成效不明显。
以上的观点是本文的调查成果与创新之处。这些调查结果对于“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构建“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效运行的模型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元宝华,李志刚.鹤壁探索扶贫济困长效机制.三万干部走村入户为万余特困家庭送温暖.2004,03(03).
[2]张荣臣.夯实根基的有益探索.
[3]吴霜.各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概况,2005,06(22).
[4]方义发,杨明娇.大学生村官当前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问题探讨.2009,5(14).
[5]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湖南师范大学.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71447.aspx.
作者简介
朱旭浩(1988—),,男,河南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乡村治理。
【湖南省农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07-23
湖南农业大学园林07-17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09-17
湖南农业大学电费查询10-06
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本吗06-20
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06-22
湖南卫视发展战略论文07-14
湖南“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08-30
湖南女子学院实习报告10-21
湖南小额贷款公司调查报告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