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2024-07-20

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通用11篇)

1.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篇一

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

海南华侨中学地理组 凌敏训

《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高三地理高考复习是将中学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总复习,不仅包括高中地理必修

1、必修

2、必修3及选修教材,还包括初中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复习,地理高考复习必须处理好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之间的联系,还要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进行整合,使学生形成应用地理事实、地理资料、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题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和全国各地地理高考复习的一些好的做法,为本届地理高考提供借鉴经验,在本届地理高考具体实施应用,并不断总结和提升,为今后的地理复习教学服务。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个学年,具体研究实施计划是:

1、收集全国各地地理高考复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包括复习课的课件,复习课的提纲,复习课的训练题,复习课的模拟训练题,海南省各届高考考试题等(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题)。

2、上网收集高考地理复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同上)。

3、通过对收集来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整理。

4、利用总结和整理的各种信息资料,在本届高三地理高考复习中实施应用。(再实验)

5、总结提升。

在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总觉得收获比较大,首先收集全国各地地理高考复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包括复习课的课件,复习课的提纲,复习课的训练题,复习课的模拟训练题,海南省各届高考考试题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第一为我们高考复习指明方向,包括复习范围、复习内容、复习重点、复习方法等方向。

第二为我们复习提供训练题,包括各章节训练题、综合训练题、模拟训练题等我们平时的周练、月考、模拟训练题、仿真考试等训练题的生成均是通过对收集到训练题进行整合而得到。

第三为我们复习提供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

第四为我们的复习提供教学参照对比。

第五为我们复习提供教学专题。

其次对对收集来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和整理这个环节更为重要,只有通过这个环节,才能做到收集来的信息为我们复习指明方向,包括复习范围、复习内容、复习重点、复习方法等方向、为我们复习提供训练题、为我们复习提供教学方法、为我们的复习提供教学参照对比等,比如我们收集到全国各地训练题直接拿来训练,在训练的针对性和训练的效果肯定比较差,所以必须进行整合才能应用。

最后总结提升最重要,只有通过课例分析研究,才能提高高二地理复习的有效性教学,只有通过将收集到的课件、教学设计、教案等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整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等环节,才能提升为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教学理论。

2.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篇二

一、重视基础教育

高考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双基”在命题中起了重要作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试题对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复习应扎实,不能求快,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概念、原理、方法论区分透彻。不管试题的背景材料、问题立意、设问角度多么新颖、多么深,其答案的知识落脚点都必然落在基本内容或理论范围内。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应立足课本、打好基础,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以纲要的形式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另外对于课本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到图文结合,能进行图文转换,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过程中迸发出新思想,创造性地进行复习。

二、重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着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高考地理强调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中的自然和人地关系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自然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知识,应用性和使用性强,能结合各知识点的内容。在复习中应认真分析各知识的连接点,加强知识迁移,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提醒学生这一方面的综合,给学生以综合的思想意识和思考的多角度,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环节安排

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读、议、思、练等环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其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比如试卷的讲评是复习中的重要环节,讲评时,要突出针对性,注重实用性,对有共同错误的典型例题,应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渗透,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复习阶段,应改变过去“一堂言”的教学方法,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学习,变传授教学为启发教学、边被动教学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委问题、发现方法、发现规律。教师可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习惯,自己做读书笔记,归纳知识结构,理出各章节知识结构的脉络,等等,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五、进行专题复习

复习过程中,如果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时间也不够,重点也不突出。如果利用专题复习的形式,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又有一种新鲜感。专题复习,教师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运用等多角度、全方位联系,使学生对某一地理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和完整的认识,使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六、强化能力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探索我国建设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把握反映时代特征的前沿理论,全球或地区性影响重大的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这些都是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教师可以自己或鼓励学生从广播、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中选用一些本地、国内、国际有时代气息或反映人地关系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做综合分析,激励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不断开拓进取,做到学以致用。

七、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地理新教材在内容上突出了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高考改革的特征之一也在于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去接触、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一些热点和焦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平时也要注意积累归总,充分利用好新闻和政治课的阅览。

3.高三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篇三

但区域地理是初中生用来学习的教材,其内容编排让高中生在复习时感到很简单,觉得没有必要认真地复习。所以在练习时往往涉及区域地理的内容学生最感吃力,造成考生对地理高考试题的不适应而无法有效地解答试题。因此对于区域地理不仅要予以充分地重视。而且要科学稳妥地进行专题复习。当然科学稳妥就意味着要讲究区域地理复习的方略。

一、了解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整合初、高中地理知识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研究区域地理往往从自然条件到人类活动。其中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如各区域间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等。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了解掌握知识结构是进行知识重组的基础。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

例如:河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来复习。

①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冰情(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是开发水能资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乎缓、河通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开发内航运。

高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组是必要的。只有通过知识重组,高中地理知识才能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地嫁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知识重组也要求学生对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驾驭。

二、确定区域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高纬度、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经纬度的范围)和相对位置(热温寒带、大陆东西南北中部、大洋东西南北岸)。

例如: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唐山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等。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经常做读图、填图、绘图练习,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例如,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首先要掌握世界大洲、大洋的分布大势。即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阅读区域地图时,重视所给的经纬度数值的分析,是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手段。(如欧洲位于北半球,大部分位于40°N~60°N的温带地区和0。经线以东的东经度地区。又如在复习中国时掌握中国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点也很重要)。还可以通过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及重要的国家来联想记忆(例如,你可以试着想一想赤道、南北纬30°线、南北回归线、北纬60°纬线、零度经线、90°E、120°E、150°E、120°W、75°W等经线经过的大洲、大洋和重要国家)。其次应熟悉世界地理课本中介绍的12个区域的海陆轮廓(包括海岸线、海湾、海峡、岛屿的形状等)、地形分布(特别是高大山脉)、大江大河、重要国家的国界线等轮廓特征。它们是判断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建议大家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西欧、美国、南美、澳大利亚、南极洲的轮廓在头脑里想一想、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对照地图看一看。三是要重点掌握考纲规定的八个国家。包括它们的轮廓、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交通、城市以及人口分布等,特别要掌握它们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特色的事物。

三、注重综合区域内特征、类比区域间差异

区域特征分析是区域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应运用正确的方法。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的或最具特色的特征,并以此寻找出主导因素。如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又比如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出口物资②自然资源(石油)一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与石油有关的工业部门。

3比较区域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区域差异。学会使用比较法是学习总结区域地理特征的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建议大家课后对以下地区进行比较:日本和英国(比较他们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工业布局等;比较北纬60°纬线经过的亚欧大陆东、中、西部气候;南北美洲地形、气候的比较;比较南美洲南端大陆两岸气候和生物的差异性;比较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西岸气候及其特征;非洲气候(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与南美洲气候(湿、热)差异性的比较;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气候与澳大利亚西海岸气候的差异性和成因的比较;纬度大致相同的西撒哈拉与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成因的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日本工业区以及中国四大工业区之间特征和形成原因的比较等等。

四、将时事热点有机地糅合到区域地理复习中

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具有很强地指导性,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素质教育要求学以致用,那高考更要体现这一原则。所以今年来的高考试题往往以一些热点材料作为创设试题情境的背景,既考查了考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考生的阅读、判读、分析等能力。而热点问题又往往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在一起。比如: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中东问题、朝核问题等等。

那么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就要求我们对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同时将热点问题与具体的地理区域结合起来,然后把中学地理有关的知识进行必要地整合。平时有意识地注意各种资料杂志上以热点问题作背景设计的一些试题。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尝试以某一热点及其所在的区域为背景,自己设计试题,力求做到创新。在将时事糅合到区域地理中时还要突出人地关系主线,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策略 篇四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特点。要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重视知识重组,加强针对性训练

二轮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延伸。横向延伸主要体现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首先分析南方低山丘陵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抓住气候和地形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其次要在分析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状况,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

二轮复习要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这样的知识,尤其是每次考试学生必定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的课本知识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强化练习。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考试,心理辅导才能得以解决。

三、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5.高三地理复习备考总策略 篇五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艺术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篇六

因此艺术生在九月初就开始了专业集训,由于专业考试时间推迟,高三上学期基本在备考专业,文化复习任务几乎全压在了下学期,艺术生因为时间和精力等原因,不可能进行系统的三轮复习,而只能调整为以一轮复习为主,穿插第三轮复习。复习策略是:夯实基础,抓住得分点,提高成绩。

一、侧重方法,夯实基础

地理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双重属性。初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基础,高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原理。不同的内容,适宜不同的复习方法。其中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要抓住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几大要素;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人文地理要抓住资源、交通、技术、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要素来分析;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地图和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区域的分析方法。基础知识题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提高这类试题得分率是地理考试的重要方面,用以上方式方法,效果明显。

二、学会放弃,突出主干

地理学科考试范围涉及八本书,内容繁多,要面面俱到,其结果是不能兼顾,一无所获。因此地理复习要把握以下原则:一要化繁为简,抓住重点,突出主干;二是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精心筛选,大胆放弃。

有些地理知识复习时来不及深入,或者很难深入,那就不如放弃。如地球运动近年来是高考必考内容,对于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就必须掌握,对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照图的判断等就直接放弃,以求事半功倍。通过指导,突出解决难点,以求实效。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高考从不回避,考生必须对主干知识重点复习,理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体系。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经纬网及其应用(包括方位、时间计算、球面距离的估算、对趾点、最短航线等);等值线图的判读;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分布规律、特征和成因;水循环;地质构造极其实践应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空间布局区位分析;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人口迁移;文化扩散;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在复习中,将知识网络转化为自己的考试能力和技巧。

三、加强训练,规范答题

要加强习题训练,注意解题思维和技巧的培养,对客观试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试题(综合题)进行专项训练。

讲究规范,把握好答题技巧。如地理位置应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行政区位置、经济区位置表述,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原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影响或条件,从相同点、不同点、联系点比较多种地理事物的差异等。表述语言必须科学、简洁、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答卷书写要规范,尽量使用地理术语,字迹清楚。

7.高中地理高考复习的策略 篇七

在高考复习中, 既需要老黄牛那种“埋头拉车”的执着精神, 更需要“抬头看路”后明确的方向感。因此,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和最新《地理考试大纲》、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是“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总目标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具体维度, 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要求, 具体要求参见《走进新课程》丛书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另外, 教师还要留心最新的《地理考试大纲》, 潜心探究它的突出、变化和新异之处。有价值的信息、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导向会为备考找到复习上的着力点、亮点和盲点, 从而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二)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地理学科复习内容多, 考试范围广, 如果所有学习内容平均分配复习时间, 简单“求全”, 后果可能是教师与学生身心俱疲, 重点不突出, 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 统揽全局、把握复习重点非常重要。高中地理要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展开, 具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表层的构成、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及变化趋势) 、人类主要的几种产业活动 (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市规划和地域联系) 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基本内涵、实施必要性和典型案例) ;初中地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 中国部分包括中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 (南北差异、东西差异) , 也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大江大河、大城市等, 世界部分包括具有“世界意义”的地理常识, 如主要的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三种类型的季风气候) 、主要的国家 (人口大国、经济大国、资源大国) 和关键的地区 (交通区位重要地区、环境问题严重地区、局势动荡的地区) 。具体复习时, 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 结合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 纲目分明, 纲举目张。

(三) 循序渐进, 适度提高

谈到高考复习, 有些教师总是在难度上下功夫, 认为平时复习讲得越深效果越好, 题目练得越难考试越容易得高分, 其实不然, 因为高考试题的信度、区分度决定了高考试题的定位, 真正拉开考生成绩的不是数量较少、分值比重较小的难题, 而是数量较多、占大量分值的基础题目。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熟练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能够在平时的复习中鼓舞学生士气, 提高复习效率, 在考试中快速准确解答基础题目, 同时也为解决试题中所谓的难题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赢取“攻坚克难”必要的思考时间。当然, 当大多数学生基本知识点都掌握了, 复习就可以加深一些, 题目可以练得再难一点。一般学校采用三轮复习法, 建议第一轮时间应该长一些, 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轮是专题复习, 时间可以稍短一些, 内容可以适当加深、拓展和提高;至于最后一轮复习, 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任务是查漏补缺。因此, 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夯实基础非常重要, 一味求深求难、好高骛远是不可取的。

(四) 联系实际, 突出应用

高考模式一改再改,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 关注生活、关心社会,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避免书呆子读死书。作为地理学科, 运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思维初步解释客观世界中一些自然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要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比如为什么秋冬季节晴朗无风的夜间多霜冻, 积雪多在高山顶, 三月天风筝天, 北方春季多沙尘, 夏季午后多暴雨等。二要联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地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决, 比如用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分析、解决房地产开发中房屋的高度、间距和朝向问题;用区位理论分析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区位的利弊;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法分析我国其他区域的情况等。三要联系国内外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用地理思维进行分析, 特别是涉及环境、科技、经济、体育、政治、能源、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比如我国太湖赤潮、南方冷冬、嫦娥探月、京沪高铁、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振兴东北、西部开发、台湾问题、科索沃问题、中东问题、世界油荒等。

(五) 结合图表, 拓展技能

图表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 有许多地理知识是通过地图、表格数据、示意图、照片等图表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图表在历次的地理高考试卷中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 学生的图表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 因此在平时的地理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图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图表技能一般包括阅读、填充和绘制, 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的技能最重要。阅读的图表一般包括各类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地形剖面图、示意图和各种数据表格等, 考卷中最常见的是各类区域图和等值线图。阅读各类区域图要连续四个问答, 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四个问答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定位问题, 关于定位通常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 即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120°E经线、180°经线、20°W经线和160°E经线, 借助突出地物的轮廓特征对于定位也是很有帮助的。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复习时要分清等值线的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必须在图廓范围内, 分清该图的比例尺, 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 由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弯曲方向确定相应的地形起伏情况, 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

(六) 模拟训练, 注重反馈

8.2012年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三地理 复习 策略

不知不觉中,让考生恐怖、窒息的高三生活已经开始了,各个学科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复习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很多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维,难度比较大。随着地理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学习的境地。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学,谈谈高三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可以借鉴的一些学习方法,希望能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一、重书本抓主干

新课改的地理高考注重对书本中主干知识的考察,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理解,地理不同政治和历史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而高考老师出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一些相似的概念不能混淆,如地方时和区时,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等。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等。

二、重原理抓过程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工业的区位分析等。掌握了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温、光照等的影响。

三、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把平时遇到的区域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常总结,把知识归纳成一个系统。同时还应养成比较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示、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四、多读图勤思考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能够离开地图。而且新课改的另一趋势就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2011安徽地理高考加大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考察。据统计,安徽2011高考地理共有九幅图,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高三复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要“图不离手”,复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图表复习可分为三种图表复习: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降水量线、等潜水位线等。学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彼此知识的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察,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考时遇图不乱。

五、重规范有条理

答题规范、有条理是高考地理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一定要规范语言,规范条理,尤其是综合题33、34题,要想不丢分,一定是要答题规范。把所有学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必须有系统,有条理,这样才能应用得心应手。同时还一定要注意要用地理的语言答题,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专业性。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在复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

9.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篇九

我校学生地理课程基础薄弱,从高一开始就较严重缺乏初中地理基础。那么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地理复习的重点在哪里?采取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呢?因此,XX高级中学地理组集众多老师之观点和意见,决定开展“XX高级中学高考地理复习策略”这一研究,希望为我校的地理高考复习工作寻找出一个突破口。

一、总体思想

(一)统揽全局、突出重点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

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 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核心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核心问题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核心之列。

从近三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人地关系、生产活动与国土整治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初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 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

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核心国家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共体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

(二)紧扣图表,注重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三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图表,其中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用图,也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交叉综合题用图。试题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高考为什么钟情图象题呢?因为将新颖的图表材料设计成题,一方面可以引用地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试题雷同和猜题押宝;另一方面有利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

在地理应考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在复习时应注意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平时复习中,首先要认真地读好书及配套图册中的每幅图表,弄清图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绘制方法,图表所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特征是什么,以及此类图表还可以表现哪些其他的地理要素以及此类图表的一些变式。譬如等值线图是在历次高考中多次以各种面孔出现的地理图。我们在复习中可以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征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最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我们必须在图廊范围内,分清该图的比例尺,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由等高线的稀密、弯曲方向确定坡度的陡缓、坡面的类型,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我们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张亚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所谓热点问题,即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环保等问题。我们要把握热点就要增加阅读量,平时注意阅读如《半月谈内部版》、《人民日报》等报刊,关注时事,同时随时查阅地图,搞清事件发生地点。在读、听、看中思考,在思考中读、听、看,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这些是世界和我国正在或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我们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作专题式 “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四)强化训练,模拟实战

考前必要的综合训练是为了通过数量有限的特殊训练,提高知识技能、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练习的类型可以是单元练习,也可以是阶段练习,当然也可以是综合练习。练习内容应该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综合能力方面的内容,选择那些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注重平时的单元与阶段性测试,地理学科的练习量远没有其他的数、理、化、外等学科大,也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大运动量、高难度的训练,故平时练习应慎重选择,但在练习了一定的习题量后,要对过去的错题进行过关,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考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下笔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

二、实施计划

本次研究以高三地理备课组牵头,三个年级都进行子项目分工。高三备课组主要做的任务是研究近年高考重点,对知识复习进行选取,取舍内容要在每周的高三集体备课中认真讨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读取图表、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训练进行讨论和探索,及时写下心得体会,等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整理汇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高二备课组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因为从近年来看,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也是与生活生产最相近的部分,符合新高考的思想。同时,做好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最后成果主要在于如何高效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工作,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高一备课组主要任务是打好学生理论地理的基础和做好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工作。高一组试行用开学前四周对初中地理进行整体复习,以便与顺利开展高中地理的学习。

10.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篇十

一、循纲扣本,把握考点

熟悉高考考纲的内容,知道高考的考点主要分布在哪一块,依据考纲要求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切莫好高骛远。考生唯有基础知识扎实,才能更好地提高做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

二、专项训练,熟练题型

对高考各种题型分别进行专项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同一题型练得多了,自然就熟,也能很好地从中找出题型的特点和解题规律,高考如果幸运遇到这些题型的题目,那么考生自己做起来也就更加顺手。

三、研究历届高考真题

搜集近五年高考的真题,细细品味和挖掘探究这些真题,将真题进行归类,分析不同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回忆一遍相应的知识点,这也是考生对知识点“查漏补缺”的方式之一。从高考真题中找规律、找趋势、找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四、掌握考场高分技巧

11.浅议高三地理二轮有效复习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重组知识;专题复习;应试技巧

一、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教师应依据它落实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从宏观上了解文综地理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和解题思维,而且能帮助我们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应用信息、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

二、紧扣学科知识主干,重组知识,拓展内容

不同于一轮复习的细化知识点,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应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交汇点为纽带,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网,把高中地理融为一体,前后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地球运动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与之相关的试题设计中往往涉及季节判断的信息,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出日落的方位等;二轮复习时,可将这些知识与气候、水文、工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开发等联系起来,如,气候类型中的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环境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等)、地下水位、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等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如,水能、风能的开发利用等也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在复习中,如果将这些与季节变化相关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发生,推理出同时可能还有哪些现象发生,在解题中就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三、专题复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尝试结合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方式以及我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突破教材框架,将专题分为两大类进行复习。

第一类专题:地理图表系统。包括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景观图、日照图等专题。地理图像(图表)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此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能读取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并与相关知识点联系分析;其次,还应十分注重图图转换、图文互换训练,变换角度,学会从各类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处理以解决试题中所呈现的地理事项或地理问题。

第二类专题: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包括特征描述类、地理事物判断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专题。综合题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在文综试卷中地理综合题占有极大的比例,因而很好地完成地理综合题在地理高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类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以区域为载体,将区域信息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在理解试题题意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各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四、总结答题方法和模式,提升应试技巧

考生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取得较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外,还必须尽量减少失误,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应注重解题技巧的讲解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

1.图表的解读,注重正确的读图步骤:①读图名,图名代表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②读图例,图例是重要的已知条件。③读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重要地名等来确定地理位置和判定区域特征。④坐标图要读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用坐标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则要注意在某一时间节点或特定空间位置上的突变。⑤等值线图要注重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数值的变化规律。

2.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那些地理科目薄弱的同学而言,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毕竟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或选择范围。选择题的解题技法很多,较常见的有“排除法”“推导法”“图解法”“逆推法”等。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技法往往因题而异,但都必须注意几点:①细读题干信息,并圈出关键词。②提取图表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③以信息联想相关知识。

3.非选择题的解答规律: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地理非选择题的考查,仍以地理区域作为信息的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信息提取以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因此,对于地理区域可按“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进行复习和掌握。“在哪里”——必须先根据题干、图名、经纬度、山河、重要地名等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有什么”——即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交通等)的特点;“为什么”——即影响因素和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怎么办”——分析和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上一篇:优秀党员发言稿下一篇:中学时代的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