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2024-08-10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通用11篇)

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一

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尝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完成一篇短文。该材料由三幅图组成,要求用第一人称来描述Susan送给她母亲的生日礼物。在设计中,以 “词—句—篇”为主线,采用“先个人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分享,最后整体语篇输出”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相互合作,彼此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写作课的模式较好,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一、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背景:

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同时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方法。但是,目前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相对滞后,学生写作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尽管新课程已实施多年,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写作课上依然是居高临下的 “指导者”和 “纠错者”。他们下发很多写作材料给学生,但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写法指导,导致很多学生不注重思路的酝酿,提笔就写,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尽管他们写了很多作文,但依然存在 “词汇贫乏,搭配不当;句型误用、语法不通;信息不全、条理紊乱” 以及缺乏谋篇布局能力等诸多问题。同时,部分老师和学生把写作看成是纯个人行为,导致学生无法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

按照语言生成规律,英语写作的次序应是: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过渡或桥梁,“篇”是目的。整个训练应遵循“低起点,小步子”的原则,在步与步之间铺设台阶,构建一个个小的教学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达成目标。在这过程中,合作式的写作学习能帮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进步。首先,合作分享式的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它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大量的发言机会,使一群同龄人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小组活动不管是两人的还是四人的,每个个体均是主角,责任明确,参与意识强。学生可以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第三,通过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使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智慧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第四,通过合作分享,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依据

2.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二

一、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规则

小组学习是初中阶段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组学习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但同时对课堂秩序的负面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学习,会把课堂拖进混乱的局面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要求在课堂合作学习的时候建立一套明确的合作规则.首先,小组内应根据活动需要设定好谁查资料,谁整理,谁记录等工作分工;小组合作的各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分工,而组长也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其次,各组员应明确职责.例如,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发言,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开展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等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将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归纳总结后,在全班交流汇报.

如,在“不等式及其解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活动:1.感知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概念.2.通过类比方程,找到不等式的解、解集及其表示方法.3.继续探索,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4.对上述方法进行反思总结.在这四个拓展探究题目提出后,在指导合作学习的时候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明确的分工.然后小组各成员所着重的角色也要不时轮换,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每个角色中来.全小组一起去探究.最后,要严格执行合作学习规则.讨论前,大家先根据分工查找资料、教材,回忆解题方法,综合了大部分的想法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之后再在汇报时采用以全部小组整体为单位进行汇报.

二、传授必要的合作技能

技能跟方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合作学习虽然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但不能仅仅依靠合作学习.所以,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合作进行一定的指导.

例如:将一张普通的报纸对折,可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4次后,可以得到几层纸、几条折痕?如果对折10次呢?对折n次呢?

(1) 对折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

(2) 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

此题以学生动手操作由特殊到一般,讨论自己的发现规律并列式表示,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课堂反映热烈,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而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合作方法进行指导.包括怎样组织学习,如何把自己的看法进行表达,如何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如何对待小组其他成员给出的见解,如何评价团队成员间互动的过程,如何注意别人对自己行为表现的感受等.在技能方法的教导前,应该用实例证明方法使用的重要性,并主动讲授学习合作技能,细化讲解,使学生能够将这些技巧内化到自己的言行当中,内化为学生将来工作学习技能的一个部分.

三、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无定法,学习也无定法,不是所有学习方法都适合所有的学习内容,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习方法.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的一致性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是最重要的.作为教学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策略,也不能独步天下,对任何教学内容都一定要使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首先考虑有无合作的必要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使用合作学习方法的重要前提,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学习知识的轻松.

四、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三

【关键词】探究 ; 创新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51-02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探究性学习法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加探究能力。

2.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说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享有自由创造,探究学习提供了民主和諧的教学环境。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3.学习方式的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的转变,需要数学教育者从“为了获得数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才能真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例如在解决平面镶嵌问题的教学中就可做如下处理: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

三、提供广阔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可能有许多教师有顾虑:连例题都不讲,学生能尝试吗?尝试能成功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学生要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当然,解完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亦要对题目进行拓展,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变换几何图形位置,改变问题结论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比如“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完成证明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___、 ___、___。通过变式习题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既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乐趣,比单纯的计算与求解更富有变化,并且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诸如不断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4.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篇四

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孙爱萍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有一次,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的雕刻师?”他父亲说:“就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是的。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我一直深信,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正如石块里会沉睡着一头最美的狮子。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雄狮”,即意味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量,让学生踏着自信心与价值感的台阶,一步步向着目标——最好的自己,勇敢迈进。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就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倡导学生像作家一样去写作。

一、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却只是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而已,在敷衍和推脱中,徒然地消耗着自己的热情与灵气。写作教学,若是仅凭教师之力,显然只会走入困境和误区。所以我认为,高屋建瓴地来指导写作,唤醒学生写作方面的主体意识——作家意识,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才是解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之“哥顿神结”的最佳方法。

教学实践中,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像作家一样去写作,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想结合一节写作指导课,具体谈谈我的做法。

朱自清的《背影》真实地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和父子间的深情。但很多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并没有产生要写自己亲人的创作欲望。他们困惑的眼神传达出一种信息:父母的爱,真有那么感人吗?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是的,这些孩子太幸福了,生活在亲人的宠溺中而不自知。无情无感,自然就没有什么创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非易事。于是我特意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只为告诉学生一个写作的真谛:先动情,再动笔,情动于中后,自然会产生 不写不快的创作欲望。

二、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

但是,有了创作欲望后,学生也未必就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很多学生有了创作欲望之后,却发现自己写下的文章感情固然真挚,文字却依然枯燥乏味或词不达意。生活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他们,获得的太多,却偏偏失去了用心灵敏锐感知和用文字恰当表达的能力。其根源便是心灯蒙尘、言泉枯竭。如何使学生用心体验生活,诗意理解生活并最终酣畅淋漓地“我手写我心”呢?我所做的就是拂去学生心灯上的尘埃并将其点燃。具体措施是真正从心灵层面来丰富学生的写作储备。

方法一,由内而外的心灵独白——传统日记和网络日志(下称“博客”)相结合的写作训练。

作家周国平说:“我甚至相信,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之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乃是他的心灵的需要。”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我认为传统日记是鼓励学生去用心体验生活并真实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写作训练方法,固然古老,却十分有效。每当我看到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用心灵检视生活,用纸笔倾诉心声时,便会欣慰地看到那星星点点也许微弱却十分执著的心灵之光。而当心灵独白、捕捉灵感、抒发真情成为一种习惯时,就意味着学生已向真正的作家学到了又一个写作的真谛——将写作变成一种心灵的需要。传统日记与博客相结合,则是我2007年的一个举措,依据是成功教育理论。现在,关于博客与写作教学的文章虽然不少,却少有人看到其深层意义——“低起点、多层次,快反馈”,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量和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价值感。我的做法是:从学生日记中选出各层次学生的用心之作,发表在我教的两个班共用的博客上,以示鼓励和肯定。实践证明,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和鼓励性评价,多给学生一些获得成功的机会,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进步,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并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方法二,由外而内的心灵对话——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的阅读训练。

教学实践中,我坚持的是个性化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的阅读训练。平时,我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相应的摘录和点评。我认为,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与智者前贤的心灵对话中,逐步明确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和审美趣味,建立自己的阅读素材库,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筛选整合能力。当然,在阅读资料鱼龙混杂的资讯时代,推荐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包括教师推荐和学生互相推荐两个方面。如果说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保证阅读的精深,推荐阅读便是为了保证阅读的广博。阅读训练,只有将经典与流行、精读与泛读、学生自主选择与他人推荐结合起来,才是最完善而有效的。

三、细雕学生的璞玉之作,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我认为,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关键,一是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二是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玉不琢,不成器”,写作如治玉,学生的文章可以说都是璞玉,需要后期的精心雕琢。而在指导学生学习自改作文时,教师应当先给学生作必要的示范,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明白修改的意义和方法。我的做法是:①当面批改,修改给学生看,并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了。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如此反复修改三四次,直到学生的文章大为改观为止。所用时间和精力虽然较多,但此法对写作水平中下的学生颇为有效。②教师修改后,让学生比较文章修改前后有何不同,从中学习修改方法。此法适用于写作水平中上的学生。比如向刊物投稿之前,我通常会对学生的佳作再作修改。以修改文章的标题为例,我用《谁把甜蜜烙在我的掌心里》,代替了学生的原题《回到过去》;把《蜕变》改成了《听,梦坠落的声音》,还把《中秋随想》改成了《当时明月在》。这几篇文章发表后,我又让学生比较原题与改后题,让学生明白这样修改的原因,进而提高他们的修改能力。我认为,很多时候学生的写作水平迟迟不能提升的根本原因,不是写得不够多,而是改得不够多。与其给学生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语或虚浮空洞的鼓励,让他们周复一周地原地踏步,还不如让他们用两三星期的时间去精心创作并修改一篇文章,切实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和写作水平,成为真正的“治玉”高手。

2.唤醒学生的作品意识。

“文成于改”,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 后改过七遍。鲁迅先生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他们在修改上所下的功夫之深。而学生也只有在作家意识觉醒之后,才会真正对自己的文章产生精益求精的求全之心。我的做法是,唤醒学生的作家意识和作品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文章视为心血凝成的“作品”,而非潦草应付的“作业”,作精心修改。同时充分发挥博客的开放性,将教师变成读者中的一员而非最后的裁定者,也使学生相互交流变得非常方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评论并分享别人的写作经验,从而改变了传统作文的评改弊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和修改习惯自然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创设学生的展示平台,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能。但一个人取得最终成就不是取决于他拥有多少潜能,而是发挥了多少潜能。我所做的是,创设学生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充分激发学生展示发表的欲望,以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1.班级展示和校内展示。

在教室里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假期让学生将自己一学期的佳作汇编成自选集,在班内甚至校内展览。将一些出色的作品推荐给学校文学社社刊(比如我校的文学社社刊《青鸟》)、校报等,扩大作品的社会影响,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价值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写作兴趣。

2.作品发表和竞赛获奖。

前面提到的博客,使学生作品的阅读对象扩展到他们的同学、同龄人、家长以及其他素不相识的网民,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展示平台,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表文章和互相评改作品、交流心得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发表作品的愉悦,找到当小作家的感觉。

5.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五

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尝试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近年来,初中毕业、升学试卷由重在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过渡,因此阅读课教学就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初中并没有开设专项阅读课,在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使用过程中(以下案例均以此教材为例),我们通常把reading这一板块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整体理解,第二课时为语言点学习。因此,第一课时也就成了我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学生在进入初中二年级时,一部分学生面对整段英语文字,第一感觉就是看不懂、不想看,于是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便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一现象在阅读能力这方面尤为突出。在班级授课制下,英语阅读课的“整体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主要照顾全面,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为此,笔者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六

宜宾市翠屏区凉水井中学 张家林

摘要:初中数学是非常枯燥的一门学科,大多数农村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很难,不好学。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农村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改变不了学生,就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恰好可以解决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这个困扰很久的大问题。关键词:尝试教学法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初探

初中数学是非常枯燥的一门学科,大多数农村初中的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很难,不好学。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大面积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农村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改变不了学生,就要改变我们教师自己,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恰好可以破解我们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这个困扰很久的大问题。

一、教育现象: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致情况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总结发现,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听课,又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识记,导致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形成不想听课,不想学习的倾向。此外,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把握不是太好,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性,造成解题思路的“乱”,“烦”和“怪”。加上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不懂的地方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存在越来越多的困难甚至讨厌。因此在教学教育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即使懂了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而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是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

二、教育理论: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1.尝试教学法的背景情况

尝试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邱学华教授创立并推广,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运用,已经由教学法逐步发展成教学理论,在小学率先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80年代中期在全国普遍推广,影响深远。其基本实质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由教师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了,再由学生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中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

2.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多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与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

新课开始,教师在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提出,这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要求是什么,然后在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步: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阅读课本时,教师可预先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作指导。由于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是能够看懂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例题举一反三,学会尝试题的解决方法。

这种带着问题自习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要立即解决教师提出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的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大部分学生对于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进而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

既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教师就顺水推舟让他们试一试。一般让上、中、下三种程度的学生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草稿纸上练习。练习时,教师要巡回视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课本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

第四步: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后,可能是一部分学生做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板演的学生可以讲一讲自己这样做的理由,不同看法可以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尝试练,尝试讲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对,是否讲对,这时听教师的讲解已成为他们一种迫切要求。

第五步: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知识,还必须懂道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讲解。这里的讲解与过去的旧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因为学生的起点不一样。由于学生已经自学了课本,并且做了尝试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地方重点讲解。

3.尝试教学法的好处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生自学、探索能力和发展思维 尝试教学法摆脱了“教师教,学生听”的直线单向传递知识的传统教学法的束缚。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先自学课本,再动手尝试练习,然后再听教师讲解。这种教师、学生同堂互动的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精神,这是传统教学法无法做到的,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一个人单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没有探索精神,也不可能有所创造,而尝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尝试题后,教师还没有教,引导学生先试一试,遇到困难再自学课本,然后让学生大胆去尝试练习,如果做错了,在教师的帮助下立即改正。这样就培养了“试一试”的精神,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以后对于不懂的事物,不会做的工作,就会有“让我试一试”的探索精神。因此,尝试教学法把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强大的,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形成学生的思想方法和习惯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听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无法完整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而且,教师的讲授占去了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很少。而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练就把全班学生的思想精力集中起来了,让学生先尝试一番,再这基础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是一种很好的组织教学,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而且大大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中差生的转化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好奇,好胜,喜欢探索是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对尝试题,学生都有试一试的强烈的欲望,对要学的知识有一种新奇感,好胜心理驱使学生都处在萌动气氛之中,生怕落后于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的“要我学”动的“我要学”,出现了大家积极思考,努力做题的局面,特别有利于激发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认为中差生理解能力差,采取一味迁就的办法,把知识嚼得很烂喂给他们。越是这样,他们越是不肯动脑筋,越是觉得没有兴趣,长而久之会养成一种等待教师讲解的习惯,这样无法提高成绩,也难以培养能力。而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己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尝试教学法正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转化大量中差生的。

(4).符合知识认知规律,且方法简单,易学易用

7.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七

1 自主纠错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缺乏责任心, 考试时因为粗心大意写错或者审题不够仔细, 思考不够深入等原因造成的丢分现象十分严重。因此试卷发下来后,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自己的试卷, 认真分析试卷中的错误所在, 自我进行思考和探索, 把因为马虎、审题不清、知识点遗漏等引起的错误订正过来, 初步解决能靠自己解决的问题。这种自查自纠式的解决问题方式,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 积极反思自己的得失,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境和错误的认识, 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而另外一部分通过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则做上显著标记, 因为它们是自己还不理解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需要留到下一步去向他人求助。

2 互助改错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小组, 即每组都均衡搭配有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以便每次活动都能迅速并有效地执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对该试卷中各组员不明白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题目进行讨论, 归纳整个小组的核心问题, 并及时做好记录, 准备提交全班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有秩序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他组员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对该题的认识、思考和解题方法, 对其他组员的看法提出质疑或不同看法, 直到全组达成共识, 以此保证每个成员都真正参与其中, 得到锻炼, 享受到参与合作的快乐, 使互助讨论切切实实地开展起来。当然, 小组中可以六人再分两人一小组, 相互讲解相互请教, 会做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进行“生教生”的过程, 并要求小“老师”认真讲解, 小“学生”虚心求教, 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之后回到位置上独立思考改错, 绝对不能抄答案。一旦发现, 全组将被扣分, 取消评选优秀学习小组的资格。当小组成员热火朝天地讨论试卷时, 老师应该及时在他们中间进行巡视, 关注各小组普遍存在的热点题目, 随时点拨、及时引导和提醒。本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那些平常从来不向老师提问的困难生, 在小组讨论中居然那么热闹和主动。真是询问声、讨论声、争辩声、声声入耳, 好不热闹!小组讨论、互助探讨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精神交流、发展思维能力、碰撞出思维之花的过程;是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共同攻克难题的过程。此刻, 整个教室呈现出平等、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

3 难点聚焦

组长将本组的疑难点展示在黑板上的问题反馈区, 以供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此时, 其他各组都可以给予帮助, 对题目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强调的是, 上黑板讲解的同学必须重点分析该题的解题思路, 出错的原因所在, 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等。如果其他小组出现不同想法, 可以站起来进行反驳, 甚至自由辩论。当发现学生有更加简便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时教师一定要即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于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成果以及焦点并推广到了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向他人表达自己见解和想法, 有助于克服学生胆小畏惧的心理, 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学会表达, 培养了自信, 提高了学习兴趣。而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的过程, 促使学生把注意力从指向题目答案本身转移到了指向审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上来, 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大脑的已有知识网络中提取相关知识并将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 想法设法去帮助他人分析理解。经过热议的题目, 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 他们定能轻松面对、一笑而过。

4 精要讲解

本阶段是教师集中会诊错误、巧妙解决疑难杂症的时间。老师根据试卷的重难点以及本班学生的掌握情况, 解释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 适当点拨学生热议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 只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去审题、如何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 向学生讲授解题技巧、解题思想、解题方法。就在学生迫切想解决疑难问题的那一刻, 稍做点拨,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消化和吸收,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5 变式练习

很多试卷讲评课都忽略学生在讲评后对知识的消化和技能的内化。试卷中所出的错, 仅凭一次讲评就完全掌握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大的。作为老师的我们还需要趁热打铁地去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当堂的知识和解题思路。我们可以适当变身重难点, 变式为不同的题型, 让学生当堂进行思考和抢答, 形成互动。当然拓展练习要少而精, 当堂完成, 及时反馈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对出现的问题和错误要及时解决, 以达到巩固课堂的效果。

6 课后巩固

课后, 本文作者将对各小组分配任务, 组长带领小组中学懂的成员给学习困难的成员再次讲解, 这部分成员基础知识薄弱, 理解能力解题能力比较差, 意志力不够强,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靠小组成员帮助与督促, 争取掌握一些基本题型, 并要求组长相互交换检查成员是否能完成基本题型, 教师可抽查了解掌握情况。并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要:试卷讲评课既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在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学生既能达到纠错的目的, 又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8.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八

关键词:互动自主情境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及技能的学习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数学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要求实施三个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与高中数学接轨,初中数学学习就应该未雨绸缪,只有同时注意上述三个转变,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感动、自我快乐的亲身体验;数学科建设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线;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数学提倡的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的课改精神;才能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班级授课制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需要和潜能,忽视了师生的多边多重活动等优点,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按照福建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的铁律“先学后教”的理念,结合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三个转变的指导思想,借鉴学教并重、合作学习的先进教学思想,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合作学习模式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经过6年多的实践与观察,效果明显,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探索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而且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1.动态分组。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学生性格、个性差异、性别等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平均素质同等。讨论课一般是“围坐型”,使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气氛自主地讨论。

2.采用讨论、竞赛、辩论式的教学课堂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在班上交流、探索,使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向更深入的层次推进。

3.课堂活动中的另两个阶段为“测验”和“奖励”。测验可以在当堂进行,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进行,既有口头抢答,也有书面笔答,但不同于通常的考试,允许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活动。奖励主要侧重于小组总评,即集体荣誉和精神激励。进步快的小组授予“星级小组”,对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授予个人“星级组员”称号,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时给予适当地加分,并载入学生素质报告册。这两个项目的实施主要目的是体现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意义上地得到提高,体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思想,更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本人长期在农村初级中学教学,教育对象的基础差,底子薄。因此,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思想意识较薄弱,思维的局限性大,灵活性、严密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低下,自学能力也差。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脑动、口动、手动的“三动”能力都要从头开始。这要求我们在备课上得狠下工夫,备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基础差异,备学习方式的指导,备课堂内容的精选,备学生主动能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体做法是:

1.课堂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自主学习。真正做到先学后究、先学后听、先学后教。如预习“菱形”这节课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好准备工作:①准备一张矩形纸片;②尝试在矩形纸片上画出菱形,再剪出这个菱形;③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分析菱形“边”“角”“对角线”的特点;④小结自己的发现情况,做到有依据、有结论。通过这种“自学(内容)——自找(问题、重点、难点)——自思(练习思考)——自结(反馈小结)”的模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还要适当设置解决问题障碍或陷阱的题目,让学生有受挫折的过程,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及“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点都有它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思维火花碰撞的主战场,这也是教和学的主要目的。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改变学习态度,所以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互动的前提与灵魂。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力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因趣而学,因思考而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诸如“银行存款的利率”“地砖的铺设”“销售打折”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走”出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如探究“销售打折”问题:某超市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80元买一张卡后,凭卡可在这家超市内进行8折购物。什么情况下合算?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在超市消费200元时,购卡还是不购卡进行购物呢?若是消费300元、500元呢?请给出结论,并推广到一般情况:消费x元时,要用何种购物方式。以上问题,先让不同的组计算不同的消费金额,然后每组派人在班上交流不同情况,接着讨论探究,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实际是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这种方法很有实际意义,具有探究的价值。创设数学情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爱与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渴望,提升数学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的先进思想。设置针对性强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真正理解问题的实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美与情趣,体验克服障碍、化解矛盾的情感价值。

凡是成功的果实总是成长在用心血浇灌的土壤上。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已经有6年多了,实践告诉我,这种尝试效果很好。2009年,我所教的两个毕业班100多名学生,中考平均数学成绩为133.8分,及格率100%,名列学校年段第一,全县前茅。同时,在同年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中,我的学生也崭露头角,获市一、二、三等奖的分别有1、2、3人,创下了本校该项获奖的记录。可喜的成绩说明了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做法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刚开始时,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不规范,导致在预习、讨论探究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分组讨论中时间控制得不尽如人意,学生适应周期较长,因而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培养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指导学习方式转变上多下工夫。

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教师要孜孜不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逐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围绕自己喜欢的现代技术、生产、生活等某一领域的某一前沿课题进行探究,拓宽知识面和学习视野,并初步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余文森,《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9.自主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教师走进地理课堂,从开头的导语、结尾的作业布置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都是教师准备好的,这种教学其本质是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这种课堂形态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很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运用自身的能力去主动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整个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多数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起引导、点拨、反馈作用,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实施过程

1.课前编好导学案

(1)知识能力目标

导学案中应该明确本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目标要与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不能人为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中对知识要求的难度可以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不同层次,要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情感目标。这并不同于德育,它只是德育的一部分。课堂是让学生认识到“对”与“错”、“真”与“假”、“情”与“理”的基本阵地。例如在一堂《人类的行为与灾害》为主题的自主探究课上,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强大,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类不合理的改造行为导致了诸多灾害的发生。让学生认识到改造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遇到问题时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达到了本课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不写进教学目标,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以达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形成与该课程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育人”。

(3)导学案不能是习题集

导学案是学习路线图、方向盘。形象的说就是小孩子的学步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图”。导学案的核心是“学”,是便于学生自学的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方法。导学案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得快的吃饱快跑,让学得慢的有进步和提高。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设计好题的.层次和难度,分层教学。

2.导学过程

(1)教学方式的选择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探究式、讨论式、研究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

研究式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

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2)导学的步骤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进行的有步骤、有方法的教学,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让学生放任自流。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要有预测,要有相对最佳解决方案,让学生独立或都通过互帮互助完成整个的学习过程。导学案在编写时应分步骤展开该课程的学习顺序,由浅入深,可以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3)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学习方式选择得当可以在课堂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冷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应用讨论式学习。

第一步,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问题,每一段资料的后面要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得到。

第二步,引导学生讨论资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事物发生、发展原理,进一步总结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定的预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第三步,给予相关事实验证第二步结论是否正确。正确,则可以相应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否则小组讨论,找到问题症结,重新得出结论。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

(4)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时,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先学后教模式,先让学生读书,根据导学案完成预定目标及练习。此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让理解问题的学生教不明白的学生,最后达到“学习上的共同富裕”。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讲解学生存在的语言知识上的漏洞,纠正地理术语中运用不恰当之处,鼓励其他同学说出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便能更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

(5)自主学习成果要有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源自学习的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可,所以在自主学习之后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个成果教师和同学要给予公平、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便于能更愿意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并且积极性有增无减。

三、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

1.学生的参与状态

首先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看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学和教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不是自主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2.学生的思维状态

首先看学生是否能自我求知,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将疑难与其他人一同探讨。二看学生能否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与延伸创新。

3.学生的情绪状态

首先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掌控、调节学习情绪,能根据导学案安排的程序有松有紧的完成预定学目标。

4.学生的生成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各尽所能,为成果的得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二看学生是否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教”会的。这里的“教”,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的教,准确地讲是“导”,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示范、引导和支架撑。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实践,必须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教学各环节上尽可能地减少讲授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技能外,还要注意利用学生之中的自主学习榜样的力量。要做到既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又能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两种最好的方式。

10.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十

------体验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飞翔的三部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英语也像其它学科一样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构建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如何让英语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与宗旨?这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必须思索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关键词:

体验

生活化 简化抽象

语言环境

丹麦语言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亲身感受,这样,他最后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到升华。

一、鼓励生活英语,让学生体验课本外的风景。㈠英语“生活化”。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语言知识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科学性的英语活动,是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能展现给学生的也不仅在三尺讲台之内了,只要一敲开电脑,全球资讯尽在眼前。因此,作为教者,就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预先洞察出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帮学生架起体验的桥梁。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Unit 1的Part A Let’s read部分里,向学生介绍了有关“中西方交通规则的不同文化。可学生们对于西方国家的交通规则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外语学习本身就是文化的双向交流,而这课时的“中西方交通规则的异同”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可单单凭借课本几幅插图,是无法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那怎么办?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实现了让学生和中西方交通规则知识零距离的接触:列举世界上人、车靠右走大多数的国家名称中国、美国等,但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左行的如,英国、澳大利亚等。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设计各种有特色的交通标志。如具有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标志,表示动物优先通过,或提醒司机注意前方动物的出没。如澳洲在有袋鼠、鸸猫出没的地方,都挂着袋鼠、耐猫图案的黄色标志,好像一道交通标志风景线。当学生看到屏幕上每个国家的交通法规尽现在眼前时,犹如自己身临其境,手舞足蹈地融入了汽车行驶中。顺着学生们的激情,我顺水推舟,教学了Red light、green light、yellow light。真实的情景再现激起了学生们很强的兴趣,很快他们就认识了红绿灯的交通规则。于是我又设计了“挑战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们亲身演示过红绿灯的过程。学生们有的做小交警,有的做行人,有的秩序地经过十字路口并运用所学的交通规则靠右行走:Drivers drive on the right sideof the road。而做小交警的同学要指出行人或司机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教育。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从体验中感知知识。这难道不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吗?

㈡生活“英语化”。生活“英语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已进入我们的生活,要处处留心观察英语,养成事事、时时吸收运用英语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英语、创新性运用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开展收集电话号码来学习运用英文数字;收集国旗图样、世界著名景观学习英语国名;收集服饰品牌学习英语字母;收听国际台天气预报学习表示天气的英语习惯用语等活动,浏览大街上广告牌上的英文缩写,使学生将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去,与实际生活相接轨。

二、简化抽象知识,让学生体验英语的意义。

小学生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具体形象思维好、富于想象、活泼好动,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将抽象的语言知识简单形象化,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语言里面,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易于体会英语的意义,从而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天气词hot、warm、cool、cold时,可分别拿几杯“热的、暖的、凉的、冷的”的水,让学生去摸一摸,切身感觉不同的温度;在三年级下册教方位词in、on、under时,让学生将自己的右手拳头分别放在左手掌的“里面、上面、下面”,亲身把位置“做”出来;同是三年级下册教形容词big、small、tall、short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身上有关于这方面的特点:My nose is big.My mouth is small.He’s tall.I’m short.等。再如,教学五年级上册《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第四课时,让学生掌握味觉方面的单词,我让每一学生从家里带来三个空的瓶子,自己分别给每位学生配上酸、甜、咸、辣苦的调料,通过亲身的体验、尝试,同学们在哭笑不得的表情中,愉快地学会并掌握了单词sour、sweet、salty,另外学习了三会但词peper。让学生通过口、眼、耳、手、脑等多种身体部位去感知所学语言。

由于儿童难以摒弃母语的影响,再简单的英文字母、单词、句型对于他们而言都有可能会是抽象的。作为教师,应该抓住知识的特点,简化并优化语言 知识点。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精心设计如画、唱、模仿、实物展示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乐于体验,从而掌握语言的真正意义。

三、有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英语。

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给学生体验快乐的课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由“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向志趣升华。用游戏组织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技巧和手段,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愉快中学到英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就是恰当地创设情景,将枯燥无味的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创设一个真实逼真的完整的交际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景中体验知识,领会知识。情景体验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语言的过程。要在英语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积极创设能使用英语的生活情景,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主动的去学、去说、去做。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这一课中,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于是我结合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课题”水果茶会”偷梁换柱,将“水果茶会”改为“大食会”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野餐,带上喜欢的食物。大家三五成群,围成一个小组,我要求他们必须要用英语交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食物。讲台大屏幕上投影某一餐厅的图作为背景。学生一边挑选食物,一边体验语言知识: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I’d like some tomatoes,beeff,cucumber, potatoes,onions…这种身临 其境般的体验加快了学生习得语言的速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接着,充当服务员和顾客的学生开始对话了: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I’d like some green beans, carrots, mutton….随着学生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他们在情景中运用并扩展了语言,创造性地说出:It’s dilicious.I like it very much.Would you like some pork? No,thanks.Yes, they are healthy..等的句子。再如六年级下册Unit2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Mike?我分别从家里带来了许多纱布,设计情景:让学生包扎不同的身体疼痛部位,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句型:How do you feel? I am sick.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I have a headache/toothache.Are you Ok? Do you feel better now?My finger hurts…..让学生在充满欢乐有趣的演练活动中尽情地演,尽情地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每次组织实践活动,我都立足于全体参与,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我在知道活动时,首先考虑到的是给接受能力教差的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协助,降低难度并扶一把。如Book IV Unit 6中的“Draw your farm”,我就和他们一起描绘农庄,并在画面的安排、色彩的选择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和知道。其次,我注意培养优秀生独立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的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主动和后进生合作,帮助同学并在帮带的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更高层次的成功感。其三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变废为宝;变词为句、变句为对话、变对话为文段;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作品“各自精彩”,不要千篇一律。《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情景英语的体验则能让学生切实感到身边有英语,用英语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体验性的学习,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触摸文本,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我们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为基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来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通过习得语言来巩固、深化语言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创新语言学习,让英语教学真正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受英语课堂与时代生活脉搏相通,更让她们体会到英语课是他们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发展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000年《广东教学研究》第十期《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小学英语教育网《快乐的体验,有效的学习》

1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学习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

G633.6

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肤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动系统,燃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在教学生认识“正数和负数”时,我是这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有谁记得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都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这些矛盾的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自然氛围。而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例如在解決平面镶嵌问题的教学中就可做如下处理: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

三、提供广阔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可能有许多教师有顾虑:连例题都不讲,学生能尝试吗?尝试能成功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学生要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当然,解完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亦要对题目进行拓展,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变换几何图形位置,改变问题结论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比如“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完成证明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___、 ___、___。通过变式习题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既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乐趣,比单纯的计算与求解更富有变化,并且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诸如不断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等,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在当前课改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成为了我们的不变目标,探究性学习活动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并不能说当前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然完善,它还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升华我们的教学方式,优化我们的课堂效果,将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江贺祥.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J].教育广角,2010(5).

[2]王莉.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初中数学教育的创新[J].文化论坛,2011(8).

[3]吴向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J].教学研究,2011(9).

上一篇:初中数学易错题难题下一篇: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