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2024-10-26

特色创建工作方案(共8篇)

1.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我县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义务教育示范县,在实施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改革、打造学校特色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一批初具特色的中小学校。但我县与省内市内先进县区比较,特色学校、品牌建设、高位均衡等方面尚有差距。为进一步推动全县义务教育深入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精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切实落实泸州市教育局“两增两减一提高”、“三开减负三开放”的素质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形成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机制,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为实现我县教育质量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位,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打造知名教育品牌。

从2015年起,用5年左右时间,争取100%的学校具有特色项目,达到**特色学校考核评估三级标准(附件二);60%的学校具有学校特色,达到**特色学校考核评估二级标准;30%的学校发展为特色学校,达到**特色学校考核评估一级标准。

已被命名为“**一级特色学校”称号的学校要不断完善改革举措,坚持学校特色独特性、优质性、系统性、持续发展性的原则,逐渐形成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示范窗口。

三、进一步推进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一)纵向“三个阶段”

即县级层面整体实施时间划分:

1.全面动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1)建立特色创建组织机构;

(2)进行特色创建工作总结、反思、调研论证;(3)修定县校两级特色创建方案及县级评估细则;(4)通过专家引领,开展全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5)审核认定各校特色创建修定方案。

2.推进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8年8月)

(1)定期举办特色创建论坛,研究特色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每年举办体艺节、科技节、素质教育开放周、特色教育现场会等进行交流展示,推动全县特色教育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3)对申报县级特色教育学校进行评估命名。(4)进行创建工作阶段性调研、总结和表彰。3.总结提高阶段(2018年9月—2020年6月)(1)总结特色教育经验,推广特色教育成果;(2)继续对申报县级特色教育校进行评估命名;(3)召开县特色教育经验总结交流表彰会;

(4)吸收转化特色教育成果,辐射推广特色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特色教育层次,进一步均衡特色教育发展,形成符合县情、独具特色的特色教育工作模式。

(二)横向“三步推进”

即各校分层实施具体要求分为“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推进。

所谓特色项目,是指学校形成的单项性特色,这是特色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县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主要分四种类型:

1.教育类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过程,具有良好教育效果。包括爱家爱校爱国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想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学校及校园文化建设等。

2.教学类特色。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推行教学结构改革,不断实践探索,教学成效显著。教学类特色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国学教育等)、校本教研、学科特色等。3.师训类特色。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包括师德建设、教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等。

4.活动类特色。坚持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活动类包括团队会、阅读、摄影、书法、绘画、演唱、声乐、器乐、舞蹈、体育、科技活动、综合实践类等。

所谓学校特色,是指学校经过单项特色的拓展,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风格,这是特色建设的中级阶段。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学生学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这是特色建设的高级阶段。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校传统的积淀中定位特色建设的新起点,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新优势。

县内各中小学原则上按上述程序阶梯式推进工作。对少数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学校可直接申报二级(学校特色)或一级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凡申报省、市特色称号的学校,原则上须先通过“**特色学校”的评估验收。

三、创建特色学校的方案评估与要求

(一)规划(方案)的修订

各校修定规划(方案)时,应在确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步制定好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可由“背景”、“目标”、“可行性论证”三部分组成:

“背景”包括学校的传统优势,所在区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等。“目标”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要求,分步制定具体目标。“可行性论证”主要为学校特色建设的可行性,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领导、特色教师现状及其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等。

(二)规划(方案)的审定

规划(方案)的修定要体现导向性,它是创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创建的质量和进度。为此,各校制定的创建规划(方案)须经县特色学校创建指导小组审定后才能实施。

(三)申报与评估

1.申报。创建特色学校工作评估申报坚持“年初申报,分步实施,年终评估”。各校根据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达成度,于每年3月份前提出评估申报。凡提出特色学校创建申报的学校,均需填报创建项目申报表(格式见附件一,加盖学校公章,一式五份),创建项目申报表交县教研室,联系人:

2.评估。由于各校的基础和客观条件存在差异,特色学校的创建进程不可能一致。为此,创建工作评估将遵循“积极稳妥,保证质量,成熟一个,评估一个”的原则进行。申报学校于当年10月31日前向县教研室提交创建专题总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同上),教育局评估组将于当年12月份前组织现场评估验收,并于次年1月份前公布评估结果。对提出了申报但未提交创建总结的学校不予评估验收。对通过“特色项目”评估验收的,颁发“**三级特色学校”奖牌;对通过“学校特色”评估验收的,颁发“**二级特色学校”奖牌;对通过“特色学校”评估验收的,颁发“**一级特色学校”奖牌。对评为“**一级特色学校”的学校,教育局将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保障与机制

1.组织机构。为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县教育局成立**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唐明友担任办公室主任。各学校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

同时聘请部分市、县专家组成专家咨询组。

2.加强宣传发动。各校要加强特色学校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要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做到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反映特色,板报、校园网站等媒体宣传特色,学科教学渗透特色,校内外活动张扬特色。让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行动方案,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和参与特色学校建设,不断扩大特色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合力兴特色、全员办特色的良好工作局面。

3.建立管理机制。学校特色创建规划一经确立,应经学校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使学校特色创建深化行动进入学校制度管理层面,不因人事变动而影响学校特色创建。各学校要将特色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和每学年的工作计划,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管理责任体系,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逐步形成一套深入、持久的管理机制。

4.加快队伍成长。加强对特长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为学校特色创建提供骨干教师队伍保证。形成一个以校长为首的观念新、素质高、有个性、能创新的与学校特色创建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特色建设凝聚合力和提供人才支撑。把学校特色创建规划实施情况和创建成效作为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和学校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且加大权重系数。

5.坚持科研促进。学校要建立以学校特色创建为主题的教科研促进制度,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健全科研网络,以科研的方法研究、解决特色创建中的相关问题,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教师都为学校特色建设献计献策、尽职尽责。搭建研讨观摩平台。定期组织“特色之旅”观摩活动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的考察、研讨、交流活动,提高全县特色学校创建水平。

6.实现教改联动。学校要深化课程改革,致力于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为学校特色创建服务;要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校特色创建的导向作用,实现特色创建与课改推进的联动。

7.建立年审制度。加大审查力度,督促学校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建。每年年终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对学校特色创建工作进行审查,指导学校进一步改进策略和方法,提高创建实效。创建特色学校是我县教育系统一项整体性的发展战略,实现学校的特色创建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优化设计,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通过此项工程,要在学校内部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的特色化发展,形成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与学校个性。同时,通过此项工程,要努力打造优秀的教育品牌和办学成果。特色化的办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最终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和办学的高效益,使我县形成有特色、现代化的学校群体。

2.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二

一、提高教师和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是实现德育管理的基本前提

实现德育管理,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我校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同时,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科学研究。

在德育科研方面, 我校承担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班集体建设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的子课题“发挥班集体人际互动的激励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研究, 还承担了“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和“优化德育途径, 加强中学生自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两个市、区级德育研究课题, 并汇编成《优秀德育论文集》、《寓德于教论文集》、《班主任优秀教育个案集锦》等。坚持开展一年一届的班主任论坛活动, 做到有主题, 有成果, 深化了班主任专业化工作。

2. 落实见习班主任制度。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班主任, 推动我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我校大胆尝试见习班主任制度, 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帮教对子, 共同担任班主任, 要求见习班主任主动学习班主任工作理论, 结合实际、积极思考, 创造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思路;见习班主任和班主任一起, 共同参与班集体管理, 共同参加班集体活动, 使见习班主任更好地融入班集体生活中, 早日成为合格的班主任。

注重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我校在总结德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九结合、九为主”的班主任管理艺术:⑴班主任主导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结合, 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为主;⑵严格与宽容相结合, 以宽容为主;⑶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以表扬为主;⑷制度约束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以说服教育为主;⑸思想教育与关心体贴相结合, 以关心体贴为主;⑹一般教育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以个别疏导为主;⑺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以身教为主;⑻德育行政管理与心理健康疏导相结合, 以心理健康疏导为主;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主。特别提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善待暂时后进生”。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五多五不”的经验, 即:多交流、沟通, 不要冷漠、无情;多耐心、信心, 不要急躁、发火;多尊重、理解, 不要讽刺、挖苦;多表扬、鼓励, 不要简单惩罚、训斥;多关爱、疏导, 不要指责、抱怨。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指导。

资料显示, 由于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甚至会带来不良社会后果。针对这种情况, 我校采取心理专家讲座、播放心理健康教育光盘、班主任专题论坛等方法提高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同时, 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架心桥”活动, 设立“知心桥”信箱, 实施“交心工程”。通过面谈、笔谈、信谈、日记谈心和作业批语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另外, 我校还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 随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二、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是推动德育工作的根本内容

随着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素质教育的推进, 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1. 完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组织形式。

我校建立了民主教育的三条管理网络:⑴德育处—班主任—班级大会—班委会—科代表和小组长;⑵德育处—团总支—团支部—团员;⑶德育处—学生会—学生。其中班级大会和学生会在民主管理中行使最高决定权和监督权。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的换届、班规班训的制定和各项评优活动等均由班级大会和学生会民主决定并监督实施。

2. 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和团支部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每周主题班会的组织、安排、主持由学生自己完成。“国旗下讲话”、学校板报、班级考评、校园艺术节、“小主人广播站”等都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量化考评中涉及规范的内容, 如自行车摆放、卫生、升降国旗、纪律、出操、出勤等, 有很多都是学生们自己制定和完成的。特别是在评优活动中, 如评选文明学生、优秀进步生、十佳中学生、素质教育特长生、三好学生等, 都要通过班委会推荐、个人述职、班级大会讨论和评选, 这样既开展了自我教育, 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又在学生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 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

实践证明, 学生更乐于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自主管理能力。我校开展的观影活动, 新高一军训, 关于水资源、空气污染、交通现状、家庭教育的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弘扬长征精神, 让青春在奋进中闪光”主题实践活动, “身边荣辱事大家议”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演讲、专题辩论会、校园艺术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集体活动, 都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舞台, 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效果。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我校开办了校长信箱, 征求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会在一周内给予答复。在学生所提建议中, 学校采纳了自行车车棚装灯、改善学生就餐环境、教室内安装电扇、校园内设置路灯、教室窗帘更新、墙壁粉刷等多项建议。我校坚持“学生为任课教师打分”制度。学生从教学方法、作业批改、自习辅导和责任心等方面分别评出等级, 其综合成绩记入教师年终量化考评总成绩。

三、强化制度建设, 是实施德育管理的重要保障

制度在德育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是德育管理的保证。《德育量化考评制度》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班集体量化考评中, 设立了升降国旗、自行车摆放、板报、卫生、安全、教室布置等多项检查内容, 成立了由学生参加的升旗检查组、自行车检查组、板报检查组、交通安全检查组、规范检查组、卫生检查组, 采用日计分、周公布成绩、月评红旗班、期末评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管理, 并由原来的减分制变为加分制, 增加了加分项, 对学校有特殊贡献的班集体和学生个人将在总分的基础上获得加分。各班还根据实际情况, 由学生自己制定班规班训和本班的量化考评制度, 保证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 班里设立闪光簿, 学校设立文明簿和文明榜, 对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定期给予张榜公布。

四、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创建优美、文明、有品位的校园环境, 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条件

校园环境属于学校的文化建构范畴, 学校的文化建构是一种柔性管理, 它不尚权力, 主张平等;不唯制度, 讲究灵活;不假外控, 凭借自觉和内化。我校为了创设教育氛围, 在教学楼前设立了大型展牌, 在一楼前厅醒目位置装裱了“三个面向”教育展牌和本校“名师榜”橱窗, 利用橱窗有针对性地开办教育专栏, 各个楼层添置了名人画像、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读报橱窗, 楼道的显著位置装裱布置了学生喜爱的名人名言。开展学生自我创设教育环境的活动, 设计了班训、箴言警句等主题化、个性化的教室专栏和板报, 并围绕学校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适时更换。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文明、有品位、文化含量高,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 为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校建立健全了社区—家长委员会—校外辅导员—家长—学生以及家长学校—家长—学生两条线管理网络。通过家长学校、教师家访、创办《家教专刊》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沟通教育情况, 细致地指导家庭教育, 促进家校双方密切配合。在教师家访活动中, 采用集中与分期家访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在家访中做到“三个一”:了解学生的一个愿望, 想出一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教给家长一个教育子女的好方法。

办好家长学校也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在实际工作中, 实施“三课两会一专题一表彰”的工作制度。“三课”就是每学期为家长上三次课;“两会”就是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后召开家长会;“一专题”就是每学期为家长留一道教育子女的研讨专题;“一表彰”就是每学年末学校评选表彰优秀学生家长。

在指导家庭教育中, 我校重视“关工委”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和困惑, 学校德育处和“关工委”联合创办了双月刊《家教专刊》, 为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支招。几年来, 策划了“转变家教观念”、“如何与孩子交流”、“正确指导孩子参加高考”、“如何克服孩子的逆反心理”等三十多个主题, 支招二百多个, 增强了家长教育孩子的自觉性, 使家长教育孩子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我校还注重发挥社会力量, 聘请了多名校外辅导员、监督员, 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做法制报告、开展环境教育等,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特色创建,引领工作室内涵发展 篇三

“工作室”除了通过“强化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撰写教育故事,践行教育理念”“德育例会,引领发展”“课题研究”“QQ互动”“名师博客”等途径提升“工作室”成员、学员的综合素养外,还通过“参与市区班主任培训工作”“承担讲座”“接待跟岗”“承办区班主任能力大赛”等发挥“工作室”团队的示范引领、指导辐射的

作用。

“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在不断积累中成长,在不断创新中寻求自己的特色。“工作室”结合主持人申报的省德育课题《中学阶段学生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与学生发展研究》,把“重建学生日常生活”作为我们工作室积极打造的品牌特色。我们着力从班级管理体制、主题活动的策划、班级文化建设三个方面重建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建设民主的管理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班级自主管理:班级的岗位管理、小组合作机制

民主型的班级管理是班级生活重建的重要内容。在设立班级岗位时,班主任引导学生根据班级需要设立多样化的岗位,民主推选班干部和其他岗位负责人。我们还通过对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提出要求、进行评价,逐步生成或完善班级规范和管理制度。

另外,我们还创造性的推行班级的小组合作模式。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成为各合作小组的展示平台。班级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把学业成绩、日常行为表现、社会实践等内容具体地量化为可以操作的细则,由合作小组组长和班委干部负责具体的评分工作。

2.年级的自主管理:纠察队、值周班、缤纷的社团

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参与,我校各年级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学联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级组学生管理团队的建立,不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成长平台。

各年级还结合本年级学生特点,与校团委学生会联合打造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以自愿报名、社团招募等形式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组建。它打破了班级的界限,集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资源共享、技能提升、自主发展于一体,是学生的“成长共

同体”。

二、创设开放的活动机制

“工作室”建成以来,在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教授的“民主型班级”管理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经过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多次培训、名优班主任开设示范课、青蓝工程,我们的班主任们都能结合本班的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1.主题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条件去激活学生的精神生命。

2.开辟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包括主题班会、小组活动、每天的“十分钟分享会”、每周的“璀璨之星”获奖感言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在集体氛围中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辨析其中的生活道理、提炼生活感受,共同创造更好的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

3.我们开展的“系列化”主题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规律,呈现出班级的梯度走向。

三、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

1.提出鲜明的发展目标、主题

每学期伊始,我们的班主任就引导学生自主策划班级发展主题,发动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参与,从而激发、凝聚并提升学生们的智慧,共同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2.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1)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在班级环境布置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说话”,使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我们让学生根据班级目标、发展主题献计献策、共同策划教室环境的内容和相关要求;举行教室设计比赛,发动每个学生设计布置方案;召开班委会,整理、修改、加工各种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一起行动布置我们的家。随着每个学期班级发展主题的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重布置课室文化的活动。

(2)形成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们的心灵相互滋养

为了创造更好的机会让学生沟通,每个星期我们在班里举行“说说我身边的星”或“我要感谢班里的同学”的小班会,然后通过自荐或他荐推选出本星期的“班级璀璨之星”的候选名单,然后全班投票,票数最多的同学当选为该周的“璀璨之星”。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四、在重建中彰显育人价值

我校以“重建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辐射课程学习、班级生活、校园活动、个性发展等多方面的学生星级评价机制、卓越小组和文明班级评选表彰机制,激励学生健康生活,对学生成长状态实施“学分制”管理,唤醒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的意识,促进校风和学风的全面优化。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近两年,师生合计获奖1837项,其中获国家级奖153项,省级359项、市级219项,区级1106项。团体荣誉9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6项、市级30项,区级57项。

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广东省“麦艳贤名班主任工作室”将会继往开来,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

明天。

參考文献:

4.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四

一、课题提出背景:

我们学校有着优良的德育教育基础,师生思想先进、道德品质高尚,多年的德育教育积淀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它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保障,新时期,面临着很多诱惑,学校德育面临着挑战,为此,充分考虑我校人文氛围和校园环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特决定在学校开展创建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将学校德育继续发扬光大开来。

二、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上级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活动的会议、文件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德育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通过开展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和评定,进一步树立“人本德育”、“全面德育”、“创新德育”的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更新德育观念,深化德育改革,加强德育创新,形成德育特色,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思路:

工作内容上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以“善走自己路”的特色教育理念,开展以“成长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社会实效性。

四、工作目标

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德育目标和特色建设活动的目标按阶段化实施,分别由近期、中期、远期三各阶段来完成。

远期目标:“成长教育”的德育特色享有盛誉,品牌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有品味上档次。以学生在校学习满6年为远期目标。

中期目标:出形象,有成果,家长满意,学生优秀。每两年为一个中期目标,以养成教育,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行为。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即“美心、美言、美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经受挫折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近期目标:每学年为一个近期目标。(参见《学校工作安排》)

五、工作内容

(一)、主题突出,德育特色

开展以“成长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1、开设校本德育课程“成长教育”。

2、组织全校优秀班主任和“科研型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柳林小学成长教育》,印刷成读本。

3、按“成长教育”的要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抓“成长”教育,创文明校风。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德育活动,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

一年级:迈好学习第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题。

二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教育”为主题。

三年级:迈好文明第一步——以“环境、礼仪教育”为主题。

四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

五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以“感恩教育”为主题。

六年级:迈好成才第一步——以“成才教育”为主题。

2、每学年开学的第一个月为“开端教育月”。根据年级德育主题,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细化成训练表,按时间分月、周、日;按内容分卫生、课间操、路队、文明,然后列出相应的训练要求。(比如:上学、放学的路队;全校性集合排队,进退场秩序的训练;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的训练;倡导队员们在实践体验中着重培养10个道德好习惯:①微笑待人;②主动打招呼;③每日为父母做件事;④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⑤按规则办事;⑥说了就要努力做;⑦用好每一分钱;⑧集体的事情一起干;⑨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⑩爱护环境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各年级按照训练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力求使本年级德育内容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致流于空泛和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

3、多元的激励评价。形成“班级递进式”、“学校多样化”的“做好事得奖票”的评价模式。

4、创设校园德育文化。

成立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中午课间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宣传;对学校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各班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本班的德育活动。

5、建立督导机制

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建立学校值日检查评比制度,对全校各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评比,并每天对全校各班级的评比结果进行公布,每月对全校各班进行“星级”评比,并且与德育经费的拨付使用挂钩。

(三)、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天生我才,各具禀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帮助其挖掘出自己的才赋,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可以因势利导,一顺百顺。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发展中的“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1、“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成立6个“红领巾小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为少先队员们营造了快乐成长的氛围,为队员们搭建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各学科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①开展教育性小社团活动。与学校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 “综合实践小社团”等。同学们利用队活动互相帮助,提高学习兴趣;互相探讨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研究。这种活动没有分数限制,消除了压力,学生自已组织管理,心情放松,学习效果很好。

②开展兴趣类小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正当兴趣爱好,弥补了校内时间有限,不能完成此任务的缺憾。

③开展能力培养性小队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主要目的,如“计算机能力小社团”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提高。

④开展拓展性活动。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全校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并掌握校外的一件新鲜事物,回校后要写一篇社会实践的体会。

2、快乐大舞台

为了巩固“红领巾小社团”的活动成果,展示师生风采,定期举行“红领巾小社团”展示活动,也可与上级的艺术节、重大节日的庆典合并举行。

3、快乐课间

鼓励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等。每逢课间老师们、同学们会一起做课间操、踢毽子、做游戏,在大声喊着童谣中一起嬉笑玩耍,甚至在欢笑中闹作一团,这样一方面让孩子们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情谊以及规则意识、公平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家长同乐

为配合“红领巾小社团”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且我们实行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制度和家校联谊制度。规定每年级的学生家长可自由参加、参观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以参加、参观“红领巾小社团”的表演和展示活动。

(四)家校联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成长”教育活动。

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要从父母抓起。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也影响了孩子。学校是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主课堂,家庭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我们计划家校联动,学校主导,家庭监督配合,从在家学习,生活行为,爱护环境等等,家长对学生进行评议,月份对比,跟踪指导,渐渐地养成家里、学校一致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六、组织领导(见附件)

八、柳林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工作安排

九、制定实施

本工作方案自制定日起开始实施。

边院镇柳林小学

二0一二年九月三日

附件一:

柳林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创建准备

2012年9月5日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学校举行创建启动仪式。(负责人:韩伟)

2012年9月6日起学校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成长教育》全面启动,制定教材,开展教学。(负责人:李涛)

2012年9月17日起制定并实施开展《发展红领巾小社团,形成学校特色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负责人:刘海平)

第二阶段创建启动

2012年9月底全面铺开“成长”教育有成效,注意积累材料,形成有影响性的德育特色品牌。

第三阶段创建阶段总结

2013年1月,对创建素质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附件二:边 院 镇 柳 林 小 学

“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李纪锋

副组长:侯

组员:韩

刘海平、李

组长:侯

副组长:韩

5.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五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立足农村办学实际,凸显办学特色,落实市教育局专题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创办“阳光体育” 特色学校,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一代新人为己任。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以体育运动为题材,在全校掀起体育锻炼热潮,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主题

学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教师: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三、活动要求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学校有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赵延春 成 员:张旸及各班主任

五、实施内容

第一、以学生兴趣爱好入手,带领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突出特色,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规范作息时间。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制定科学的作

息时间表,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权利。2.坚持大课间活动。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上午9:30-10:00 下午3:00-3:30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切实做到“五定”,即定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定指导教师。

3.坚定不移按部颁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同时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4.突出特色建设。学校着重加强体育特色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进一步完善自编呼啦圈操、校园集体舞,在原有基础上,创编新动作并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全面普及工作。

5.开展竞赛活动。每月学校将按照阳光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具体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以“健康、快乐”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1.继续深入开展活动。

2.开展月竞赛活动。按照阳光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具体安排开展。3.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深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认真执行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以此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4.做好体育科目测试。坚持和完善体育科目测试工作。学校要将体育科目测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5.举行成果展示。学校将定期组织阳光体育运动成果展示活动。

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及“体育达标运动会”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设施,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形成自身体育特色。

1、总结经验与教训,整改、提高。

2、成果展示,过程资料汇编。

3、经验交流、推广普及,开展师生论坛。

4、申报验收。

六、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加强培训,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本着 “以生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文体等综合性活动在课程建构中的重要性,从新课程观出发,珍视和有效利用这一类课程。

2、物质保障: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3、制度保障:改进评价,增加量化权重,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相挂钩,鼓励师生开展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稻田镇营里小学

6.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六

创建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一.创建背景

德育的重要性在一所学校的整体工作中无疑占居着首位。“育人先育德”,就儿童成长的需要来说,把德育放在首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不可否认,由于各种原因,德育工作很容易走入形式主义的歧途,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分析和实施策略,以至于表面文章过多,不能取得实效。鉴于此,我校自2000年建校以来,就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如今,我校的校园风气、学生的文明素质已经被广大家长认可,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口碑。

随着我校创建国际化学校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应该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而根据以往经验和我校实际,确定工作重点,坚守根基不动摇,同时大胆创新,做出特色,将是今后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社会上充斥着追求物质文明导致物质至上的功利主义、强调经济发展导致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道德失范导向享乐至上的消费主义、竞争的激烈化低龄化导向不择手段的英雄主义、独生子女使得孩子娇生惯养的个人主义、产业结构调整人才过剩导致分数至上的实用主义、追求个性化生活的离婚导致自私自利的杯水主义等等。人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往往与某些具体利益拉钩,缺少真诚的关爱。人们在内心非常渴望多一点关心,呼唤一种充满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我们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重教学、轻德育的现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往往是强调形式,认为搞一些德育活动就可以了。实际上,德育是蕴含于我们的一切教育行为的,包括教学。我们看到,学校的课程几乎完全围绕学科知识来安排,各学科严重分离并且都只重视所谓的事实与技巧,甚至连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也变成数学解题课一样。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急于或只在乎提供给学生最后的答案或规则。这显然是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相背离的。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成长的根本动力源于自身,这种动力必须是自觉的、自主的。要想让他们拥有这种动力,就要为教育选择一个最本质的起点。我们认为,这个起点就是“关心教育”。

二.指导思想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是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知识、能力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知识、能力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关心在学生们的心中播撒爱的种子,触及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灵魂。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为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德育工作的转型,即由认知德育转变为情感德育,由教给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转变为“我想做”、“我做好”,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三.创建目标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幸福教育,使他们明白: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和其他生命与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进而使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等诸方面得以不断提升,成为一个会关心、懂感恩的人,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2.结合我校的教育改革,在德育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更有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德育模式,为我校办成国际化品牌学校提供支撑。

3.以学校为核心,让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在社会上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将德育效果渗透到周边,扩大社会效益。

四.教育内容: 1.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是在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行为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种道德表现。我

们应通过各种教育措施,让学生知晓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国际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树立文明礼仪意识,使文明的种子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一言一行逐渐符合当代礼仪规范,并知道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将来和谐地融入群体、社会打下基础。2007年,我校就将此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今,我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得到了各届人士的高度评价,教育效果明显。但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就此止步,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使我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更加扎实有效,特色鲜明。

2.国学教育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凝聚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也是我们人格体系的构建基础。身为中国人,应该从小就从中吸取营养,领会其中的精髓。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关心的体现,而学生们在国学经典中树立博爱意识,践行其中的道德标准,也将成为关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自2005年开始自编国学教材,开设国学课程,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为“蒙学阶段”、“四书阶段”和“子、史、集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有了牢固的基础和明显效果。在今后以关心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中,国学教育要继续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发挥其作用。

3.关心教育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一个人的主动关心意识和感受被关心的意识是美好道德情感的体现,更是一切德育效果的最高表现形式。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心,真诚地去感受他人的关心,是深入学生灵魂的教育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具有巨大作用。2010年,我校在综合分析德育工作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关心教育”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核心,并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实现德育工作由认知德育向情感德育的转型。两年来,围线这一核心,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在校园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关爱氛围,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关爱小标兵”,使这项工作具备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当然,我们还有

广阔的探索空间,今后,我们将大胆实践,把关心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工程,做出特色,做成我校一个响亮的教育品牌。

五.教育主张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没有关心,我们就无法生存。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同样,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关心能够贯穿起我们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精神贫乏,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

关心是需要包容的。关心关系可以区分为平等和不平等的两种,像爱人、朋友、同事及邻里这些关心关系中,双方都同时为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关心关系是平等的;而很多关心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成为被关心者,比如,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数十年如一日地付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持之以恒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这些都是不平等的关心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心关系中,学生的消极反应确实会打消教师的热情,当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的关心,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包容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因为不学会接受关心也就不可能学会关心。

六.教育关注点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疑惑和情绪,其实才是教育过程中最应被注重的地方。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思想、品行方面,这些疑惑和情绪都是他们构建自身人格体系的节点,关心教育就是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情感状态,给予适合的引导。

七.实施策略

1.成立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2.号召全体师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树立“每个人都是教育者,每个人都是受教育者”的意识,使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覆盖全校。

3.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教育成果,吸取有益经验,并将其与我校实际相结

合,同时勇于创新,以最佳德育效果为目的,敢于开拓新渠道,尝试新方法,逐步形成我校特色。

4.注重校内外的交流。鼓励教师随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文字材料与他人分享;随机举行德育工作研讨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各种机会走出校门,学习其它学校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请进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工作。

5.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关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受到感染、熏陶。6.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发动家长参与进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与校外教育基地、社区、公共场所保持沟通,建立联系,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并以优秀的表现促进学校周边地区的文明与和谐。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设德育内容,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

8.及时发现并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宣传榜样事迹,以积极的力量影响全体同学。定期评选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以正面的引导强化教育效果。

9.在全校开展“爱心银行”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日常的关心关爱行为记录下来,每月发放各类“爱心凭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兑换高一级凭证。学期末向获得凭证最多的学生颁发“爱心天使”徽章,进一步发挥榜样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10.积极配合区教育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认真接受各项检查、评估,及时、准确地汇报我校的创建工作情况,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确保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八.教育组织

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 组

长:任怀柱 副组长:苏海涛

员:朱凤珍

殷立伟

楠 九.实现方法

1.关心教育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关系构建行为,是处于关系中的一种生命

状态,不是教条式的一种关系行为。

2.实施关心教育的道德教育,包括四个部分:榜样、对话、实践、证实。榜样:是指学生有过被教师或他人等榜样关心的体验,才知道关心的含义,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

对话:是指相互了解的渠道,是关心的基础,是不受身份限制的自由表达。实践:是指关心能力和技巧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学会,只靠说不行。证实:是指被关心者能够确认关心者的良好动机。

3.关心始于关心者,结束于被关心者,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中,因此关心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做出基于各自特点的努力。

4.学校课程要围绕关心来组织,就是要使教育始于孩子的实际生活,一定要与孩子关心的东西紧密联系。

5.教师应以关心者的身份出现,因为他们才是使学生学会关心的榜样和主体。

十.过程管理

1.“关心教育”要根植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信仰、教育追求和教育实践中。

2.关心教育要贯彻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3.关心教育既是教育思想也是道德教育观念。

4.关心教育要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要与文明礼仪、感恩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5.学校推行的规范化教育、自主学习都是落实关心教育的有效途径。6.关心教育是一种教育追求,是发自肺腑的大爱。

7.实施关心教育从指导孩子感受关心、接受关心、感恩关心、懂得关心入手。

8.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是实施关心教育的基础。9.平等、尊重和理解是实施关心教育的前提。

10.享受被关心的幸福,享受关心别人的快乐是实施关心教育的最终目标。

十一、特色发展

关心教育是一个没有边界的领域,校内外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蕴于其中。因此,我们的关心教育不能局限于工作划分意义上的德育部分,应扩展到学校的硬件建设、学科教学、后勤服务等所有工作中,使这一德育工作特色成为我们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关心教育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当我们确立了这一德育核心内容后,它的重要意义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甚至永久性,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关心教育始终具有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属性,它必将贯穿学校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并成为我校的教育品牌。

7.特色创建工作方案 篇七

一、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效果

(一) 名镇名村旅游景气兴旺。

首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5个, 集聚了全国典型、高品质的特色景观和特色风貌资源。经过几年建设, 这些村镇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达到了相当规模。2009年旅游名镇年平均接待人次达到103万人, 旅游名村年平均接待人次达到26.5万人, 分别是当地常住人口的26倍和183倍。名镇平均旅游从业人员3438人, 占全镇就业人数的27%;平均住宿设施563个, 其中星级饭店占有率为35%。旅游名村平均旅游从业人员298人, 占全村就业人数的55%;平均住宿设施77个, 其中星级饭店占有率为10%。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并升级景观和风貌资源, 旅游名镇5A级景区拥有率为10%, 4A级景区拥有率为60%, 3A级景区拥有率为40%。

(二) 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调查显示, 2009年旅游名镇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0.1亿元, 年均增长15%, 财政收入1.2亿元, 年均增长16%。旅游名镇年平均旅游收入2亿元, 占全镇总收入的22%。旅游名村年平均旅游收入2817万元, 占全村总收入的34%。部分名镇名村旅游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达到50%以上。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如婺源的油菜花既是农产品又是可以“卖钱”的旅游景观。调查显示4年里, 油菜花产值由555万元增加到1017万元, 翻了一番。最显著的是居民收入的增长, 全国旅游名镇的镇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14元, 镇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256元。全国旅游名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了9839元。

(三) 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2009年名镇平均旅游从业人员为3438人, 占全镇就业人数的2 7%。名村平均旅游从业人员为298人, 占全村就业人数的55%。部分旅游名镇名村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提高之后, 甚至吸引了周边居民外来务工和本地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双重现象。

(四)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自觉。

在传统村落和乡村景观保护方面, 许多乡村从对本土景观资源的无人顾及到主动进行保护维护。如丽江束河古镇, 江苏周庄、木渎镇, 乡村居民主动保护维修河道、古村落风貌, 真正将乡村景观当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江苏省宜兴湖滏镇和昆山市千灯镇、湖北省三峡三斗坪镇, 村镇民居建设和乡村建设, 保存村镇记忆, 传承历史文脉, 抢救传统工艺, 克服了“旧村改造”破坏传统民居、“洋建筑”遍地、村镇风貌趋同等弊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 许多村镇通过发展旅游业使濒危民间工艺、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得到传承、整理、挖掘、更新, 保护了民族文化基因多样性。保护规划上, 名镇保护面积平均为11206公顷, 占镇域总面积的比平均为16%;名村保护面积平均为1025公顷, 占村庄面积的比平均为66%。

(五)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转入良性互动。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识淡薄, 同时也缺乏资金和能力, 这成为广大村镇发展中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调研表明特色景观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 使当地政府和居民切身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同时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获取了稳定的资金也较好地保障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而保护和治理好的生态环境又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江西的婺源县认识到环境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专门下文规定10年禁伐天然阔叶林。旅游名镇名村建立了环境治理专项资金, 配备了垃圾处理系统, 其中旅游名镇垃圾清运率高达94%, 而旅游名村的垃圾清运率则高达96%, 远远高于全国建制镇平均80%的垃圾清运率的和村庄平均35%的垃圾清运率。

(六) 村镇建设管理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 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管理法规和管理机构, 村镇建设管理、特别是对农民住房自建行为的管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创建使农民看到了良好的乡村风貌带来的好处, 看到了对农房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的必要性, 从而自觉地配合管理。江西婺源和安徽的歙县和绩溪县明确提出“保徽、改徽、用徽、建徽”的徽派风貌保护、建设与开发思路, 绝大部分农民自建房屋都按照村镇规划和农房风貌要求建设, 实现了“保护中利用, 利用中发展, 发展中建设”的良好格局。

二、下一步工作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中也还存在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重开发利用、轻保护的问题依然严重, 在城镇扩张和农村自住房建设过程中, 原有的特色景观和风貌面临改造、拆迁、拆除等破坏性威胁, 新建景观和风貌出现“千镇 (村) 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二是村镇游客剧增带来的交通、环境、接待设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压力凸显, 其中公共设施的供给短缺尤为突出。三是旅游村镇软建设方面出现严重滞后, 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在人才、资金、规划、营销、服务等方面远远滞后于村镇发展的实际要求。四是资金土地等支持政策和措施不足。

为促进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可持续发展, 今后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总结经验和教训。

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工作已开展了3年, 虽然做过一些调研, 但不够深入。要认真组织调研, 总结好的经验, 听取村民、管理方、游客等多方意见, 理清突出问题, 研究解决办法, 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二) 研究支持政策。

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制定对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的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及民生保障设施建设的资金补助政策。针对保护古镇古村及自然资源与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之间的矛盾, 研究提出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

(三) 加强宣传服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旅游局将开设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网站, 在国家层面上为这些小村和小镇开展宣传, 提高她们的知名度。同时利用网站为名镇名村旅游提供服务, 征求社会意见, 加强指导和管理。

(四) 开展人才培训。

要认真组织培训, 使每个名镇名村至少有2—3名懂得村规划建设、遗产保护、旅游服务的管理人员。要结合村镇实际, 编制好教材, 选好老师, 拟好课程, 开展有效培训。

(五) 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

制定颁布特色景观名镇名村标准, 依据标准定期组织评估, 提出整改意见。对不合格的提出警示, 逾期不改的, 取消其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示范资格。

(六) 扩大示范规模。

8.如何创建特色大学 篇八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何为大学的办学特色

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其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与其他院校没有区别,就不能构成特色。但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达到其他大学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换言之,所谓大学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

大学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衡量指标谈大学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

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大学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其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澄清几个错误认识

郑晓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目前社会上对于大学形成办学特色,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某些误区。这些错误认识可能会妨碍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必要加以澄清。

形成办学特色不同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须是在相同的某一比较范围内的所有大学(至少是同类型大学)中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大学,一些大学并不一定是综合指标名列前茅,却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都说不上是一流大学,但都办得很有特色。换句话说,凡是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都具有一定办学特色;但不是所有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大学,都是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

办学特色在特定范围内不完全可比。和大学的“一流”具有一元性特征不同,大学的“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一流大学是在特定比较范围内,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呈现为具有一流办学理念、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校形象、一流办学设施、一流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大学;而办学特色可以因校而异,不具备完全可比性。如以校风为例,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有“民主”、“自由”之风;清华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可以说三校是各有特色,不能用某种评估指标测定谁是“一流”,谁不是 “一流”。

办学特色与大学办学规模无关。也就是说,不是学校规模越大,该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越明显;当然也不是学校规模越小办学特色就越明显。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哪一所是因为规模大、学生及教师多而著名的,而质量高才是这些大学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学科齐全与否与办学特色不直接正相关。有些学校学科比较齐全,但如果都办得平平庸庸,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不但难称“一流”,也很难称为有特色。所以一味追求学校的大而全,无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相反,一些大学不追求学科齐全,却办得特色鲜明。仍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至今仍不改名为大学,并一直以自己的理工科特色为自豪,它所设学科专业也并不齐全,但都堪称一流,而且特色鲜明。

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大学的生存战略。目前我国多数关注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领导及学者,大多将大学办学特色作为在竞争中求生存空间的手段和工具。国外一些大学关于办学特色形成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多是作为生存战略提出的。如韩国近年关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多集中在该国的二、三流大学。中外学者们也往往认为,“特色是学校继续生存的前提,没有特色的学校常常处于‘破产的危险之中。”所有这些,显然是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作为工具理性和生存战略对待的。在竞争中首先是要求生存,这是正常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大学的生存只是前提,不是目的。报告认为,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它不是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时可以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大学形成办学特色虽可作为学校求生存和规避生存危机的手段,但首先应将它作为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

增强系统内部的分工协作

申长雨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在市场体制没有充分发育,民众和社会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尚缺乏认识的情况下,也难于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不同的人才需求导致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目标形成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形成不同的特色,而不同的发展目标又出自社会分工。所以大学的办学特色要从大学的分工开始。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就曾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得到承担”。

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应制定宏观人才需求规划和高校分工协作战略,各大学应根据本身实际及优势进行自我定位,并在完成各自任务和高校之间的有机协作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一股向综合大学发展的“时髦”,高校中还没有解决好计划体制时代以“学校办社会”为特征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后遗症,新一轮的以“学校办综合”为特征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又成为一种高校的“时尚”了。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办成综合性大学才能提高学校的“层次”。如果以首先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全”为特色的发展,而不是首先追求发展高、精、尖的优势学科,将造成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是与中外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经验和成功的发展战略背道而驰的。当前我国大学必须加强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的合理分工协作意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各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的人文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内部条件和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弃短,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效地降低高等教育发展成本,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使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尽快地进入或接近世界先进行列。

创建公平环境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大学在相互竞争中依凭它所拥有的自主权所做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如果没有大学之间公平竞争机制,就会失去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世界上所有办学成功、特色鲜明的大学,都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产物。我国在计划体制时代,给大学发展造成的最大危害,莫过于办学自主权的丧失和竞争机制的破坏。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竞争机制不断得到发展,利于高校在公平竞争中发展的制度环境正在形成,这就使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基础。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学之间公平竞争的机制还不够充分,对大学的各种资源配置依据还应更多地来自在同样制度环境下大学间的公平竞争,所以,利于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以激励高校之间公平竞争为目的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平面广告综合实训下一篇:发展党员程序简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