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24-11-22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9篇)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一

解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着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只有大力发展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中国社会才能真正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经济建设 社会建设 民生

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是一直在认为经济目标优于社会目标,经济发展几乎成为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的代名词。好像只要是能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时间,经济效益问题成为一切事情的判断尺度和评价标准。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协调发展也开始被许多人所关注。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对于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来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经济建设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强调经济建设而忽略了社会建设,以经济建设取代了社会建设,那么,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活水准无法得到保证的病态社会,是一个社会焦虑不断加重、社会问题迅速增多、社会整合程度不断降低的低质量社会。经济建设关注效率,社会建设注重公平,二者好比社会这驾马车向前推进的两个“巨轮”,不能偏废。而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已明显成为滞后的一个“轮子”。中国人已经不再仅仅是温饱性生存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小康意识”已真正觉醒。不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众诉求的短期“纯数量增长”开始面临挑战,不少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总之,要坚持合理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适应、协调推进。

二、关注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近年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决定了我们依然要用更多精力和更大努力关注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社会建设被第一次正式提高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目标的高度上来,使之不仅成为十七大的新亮点,更折射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展的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社会建设,我们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强大。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的措施

1470

+书p284(600字)总结写书上的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二

当前,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当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压力相当大。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问题,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与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因失去工作岗位而返乡。农民工最怕的是失业,最恨的是欠薪,最担心的是生病,最渴望的是孩子能在城市继续上学。對于农民工来说,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因此,必须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继续大力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一要推进制度建设。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要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三要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09年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2008年增加439亿元,增长17.6%。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之大,是过去少有的。

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从总体上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大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009年,各地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中央已经决定,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各级政府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社会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有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任务加重。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要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三

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民生为先。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是民生为根。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民生为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尺度是民生为准。

二、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导向。民生为本凝结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价值观。

第一,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把党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落实到实处。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是我们党在执政活动中形成并推崇的政治信念和奉行的政治目标。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强调把执政为民原则全面地贯彻到各个方面,切实体现一切发展都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凝聚民族振兴的合力。和谐与合力有着必然的联系,和谐才能凝聚合力,合力才能兴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利益多样化局面,既带来整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也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分化、矛盾与冲突,影响了“合力”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民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如何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视角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四

包头市财政科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本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阐明“民生”、“公共财政支出”两个基本概念。二是回顾近几年来包头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总结了教育是民生之基,保障是民生之安,医疗是民生之需,就业是民生之本,居住是民生之重,分配是民生之源的财政支出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三是对照国际和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情况,分析了我市的差距,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阐明为民理财;社会公共需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兼顾公平与效率五项原则,以及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为改善民生提供充裕财力保障;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面覆盖和大致均等化。

关键词:民生 公共财政支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战略目标和具体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财政部长谢旭人撰文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回顾总结我市民生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基本概念

民生:指人的生活、生计。所谓“国计民生”、“谋生之道”。民生的主体是人,从集体意义上讲指的是“人民”、“国民”;从个体意义上讲指的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自然人。民生的客体对象是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活内容——衣、食、住、行、用、生、老、病、死、求学、就业、文化、信仰、安全、社交、婚姻、成就等等,概言之,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生活水平、生活差别、生活差距、生活安全等等。其具体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从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大体包括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学技术、促进就业、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一般性公共服务等内容。

党的十七大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际行动。因此,民生不仅是民众个人的生活,也是整个社会、国家的公共性事业。而公共性恰恰是财政的灵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满足公共需要就成为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公共财政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以保障人民的民生需求。

财政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内涵来讲,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筹集起来的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政府执行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所以,财政支出也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它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计划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全过程。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额反映着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也反映着政府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财政支出就其外延来看,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所需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支出涵盖了政府公共支出的范围,反映着政府活动的方向,是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也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任务。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总是由不同项目支出构成的,因此,财政支出体系是各种支出项目的系统组成,其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项目体现着改善民生的内容和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及增减变化情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2002年中国共产党包头市委九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后,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快速发展,也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同时,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逐年增加了用于改善民生的公共支出。

全市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35.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63亿元,增长了近3.6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3亿元,增长了近3倍。与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市本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6.2亿元,增长了近2.1倍,可用财力由2002年的14.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6.8亿元(含上级专项资金),增长了近1.6倍。

在可用财力增加的同时,全市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31.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34.5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3.3倍;市本级财政支出由2002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亿元(含专项及转移支付资金),增长了近1.8倍。在支出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部分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较好保障,2002年全市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林水利、文体广播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仅为6.5亿元,到2007年达到18亿元,增长了近1.8倍,且新增可用财力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02年全市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支出10.5亿元,2007年达到47.4亿元,增长了近3.5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02年的月均534元提高到2007年的1095元,提高了1倍还多;城镇低保标准由2002年156元/月提高到2007年的230元/月,增加了74元/月;农村低保补助水平由2005年1元/天增加到1.5元/天。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民生财政的要求,2008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新增可用财力4.7亿元(含非税收入先征后返部分),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增加了1.6亿元,占增量财力的34%,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国家、自治区、包头市陆续出台了提高财政供养人员津补贴及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及扶助贫困县脱贫等政策,财政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投入及民生支出增加较快。根据包头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市本级财政今后两年每年可用财力年均增加约4亿元。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今后两年财政增收、可用财力增加部分将重点用于增加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补贴水平,增加教育、医疗、住房补贴、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同时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财力均衡增长,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将成为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重要途径,精心组织实施了20件40项好事实事。截止2008年底,按照年初确定的好事实事项目总体要求,20件40项好事实事已全部完成,其中,超额完成12项,圆满完成28项。2009年1月16日,在包头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呼尔查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承诺,2009年包头市政府将再为人民群众办20件48项好事实事,总投资60多亿元。此次确定的20件好事,涉及到社保、就业、医疗、文化、交通、住房等方面。2009年,在社会保障方面,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受益面和覆盖面;城镇居民低保补助人均每月提高30元,达到310元;农村牧区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年提高180元,达到1180元。完善城镇基本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所有职工都有机会享受医疗保险;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城镇低保家庭取暖补贴每户每年提高200元,达到600元/年;安排农牧业保险补贴2500万元,将惠及6.5万农户。在住房方面,2009年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所有低保家庭享受廉租住房。对包头市居民购买12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有关改善民生的主要项目情况分述如下: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我市财政部门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近几年,我市与自治区同步,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两免一补”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先后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自治区规定的教科书纳入免费范围(城区从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城区从2008年春季开始)、提高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自治区规定要求,对高等、中等教育执行奖助学金制度等。2008年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3.2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4.1%。2008年,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全市25.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保证中小学公用经费提标资金全部到位。国家规定课程、自治区规定必设科目教科书补助提标资金到位。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提标资金到位。一是我市32246名高等院校学生发放高等院校学生食堂补贴资金257万元(自治区资金128.9万元,本级匹配资金128.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二是为我市9093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时补贴73.1万元,补贴期为2008年3、4、5、6四个月,补贴标准为每生每月20元,补贴比例为高等学校在校生的28%。开展救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特别是助学贷款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已支付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58万元,高于去年全年水平。三是追加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479万元,全部为自治区资金,补贴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补贴范围是中等职业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截止10月份,春季学期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947万元已全部下达各旗县区,共有22583名贫困生享受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蒙语授课寄宿生补贴提标资金到位。2008年春季下达蒙语授课寄宿生补助资金134万元,受助学生4067人,已于3月份全部下达各旗县区。从2008年秋季入学开始,实行少数民族学校蒙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全部免费教育。四是对822名学生发放高校国家

励志奖学金205.5万元(自治区资金185.1万元,本级匹配资金20.4万元),资助面为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五是对7721名学生发放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767.7万元(中央、自治区资金694.7万元。本级匹配资金73万元),资助面占在校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落实大中专院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政策。截止10月底,我市已拨付大中专院校贫困生助奖学金及伙食补贴5291.6万元,近7万名学生受益。六是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提高了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原来的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提高到现在的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各承担50%,地方承担部分由自治区财政与盟市财政按照4:6比例分担。蒙语授课寄宿生仍执行原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年1080元、初中每生每年1350元,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承担。七是从2006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外来务工子女“奖学金”及补助接收学校公用经费;2008年政府招标统一采购教科书节约资金近25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家庭及进城务工子女困难补助和优秀学生奖励。八是抓好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工作。今年全市共建设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校舍8所,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现已全部开工,建成后可解决寄宿学生4561人。

从我市财政资金对教、科、文事业投入情况分析:

1、教育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教育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教育支出等均居自治区前列,但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

从上可以看出,我市教育支出结构中,普通教育支出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三年平均为70.7%,普通教育中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支出占教育总支出的比重平均达10.6%,且占比逐年增加。此外,根据自治区《2007年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情况分析表》反映,我市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已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但普通小学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均水平还相对较低。2007年,我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65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98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327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6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3100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52元;普通高等生均预算内经费330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765元。

2、科技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科技支出总量、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均列自治区第一位,人均科技支出水平列自治区第二位。

3、文化体育与传播事业投入情况

2005-2007年,我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下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列全区倒数第一。

(二)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安全网”,又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1、截止12月末我市城市低保户数31137户,保障人数68256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提标50元,提标后市四区、高新区、白云区从230元提高到280元,惠及6.8万人,固阳县、土右旗从180元提高到230元。截止12月末,全市城市低保金支出16565万元。

2、2008年,我市农村牧区低保保障人数55955人。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每年700元提高到人均每年1300元,补助水平从每人每天1.5元提高到每人每天2.74元(平均每人每年1000元)。提标后保障人数增加1万人。截止12月底,全市农村牧区低保资金支出5407万元,各旗县区按新的标准通过银行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

3、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从2005年到2007年,我市企业月人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771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5元,年均增加162元。2008年,按照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待遇标准的要求,我市15.5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06元,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201元,全年支出养老调标资金2亿元。比2007年增长9.7%。

4、从我市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投入情况分析:由于我市属于自治区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投入负担重、总量大,2005-2007年,社会保障支出年均增长1.5亿元,增长33.3%,支出总量列自治区第一位,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自治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占比由2005年的15.5%提高到2007年的18.1%,人均支出水平由2005年的480元提高到2007年的366元,且两项对比均居自治区上游水平。

从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看,全市用于养老和低保方面的支出占社保支出的比重达83.1%,特别是养老方面支出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8.9亿元。

(三)医疗是民生之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的目标,我市于2007年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参保居民由市县财政各给予每人每年20元的财政补贴。2008年我市参保居民达31万人,参保率为87%。

2007年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我市全部农牧区,参合人数达到52万人,参合率87%;2008年参合农牧民达到55.53万人,参合率达到95.09%,超出了自治区确定的工作目标。从2008年起,我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市县财政对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各补助20元。

在卫生事业方面,我市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08年底,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6个,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市社区居民的目标。

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总量及占比情况分析:2005-2007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支出总量、人均支出列自治区中上游水平,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006-2007年均列全区倒数第一。

(四)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央出台《就业促进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此,我市财政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促进就业工作,选派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嘎查任职,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贷款3581万元,带动4022人就业,为自谋职业军转干部提供一次性补助,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了促进就业工作的新要求,将现行政策在对象、范围、内容、时效等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充实,并将工作重点从着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拓展到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就业工作的新政策,我市财政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资金0.2亿元。其中:就业补助1500万元,退役士兵安置90万元,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嘎查村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经费76万元。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通过“三支一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就业。

(五)居住是民生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住有所居”,就是要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发展的根本目的。积极探索通过旧住宅区环境整治、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等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使居者有其屋。自2004年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经济适用住房样板小区——“明日星城”亮相包头,我市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

我市于2004年率先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并于2007年底提前两年实现了城市无房低保家庭应保尽保的目标。2008年我市又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对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8年12月,市四区共有7271户城市低保户享受廉租住房补贴。市四区以外的其他六个旗县区在2007年陆续启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范围由无房低保户扩大到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新区为13平方米)的城镇低保家庭,各区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户数达到2906户。合计全市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低保家庭共有10177户,实际发放1994万元,补贴资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在做好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工作的同时,我市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廉租住房的新建工作,2008年底市四区将有40315平方米的廉租住房竣工交付使用,相应解决800户低保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为逐步加大实物配租的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08年,全市共下达廉租住房保障资金10038万元,其中:本级预算安排446万元,公积金增值收益安排146万元,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安排450万元,上级财政下达补贴8996万元。

关注民生,不仅要关注生活质量本身,也要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努力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治理、节能减排及生态绿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2008年安排生态和环境保护支出0.95亿元,比2007年预算增长78.6%。

(六)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贯彻实施这一指示精神,我市财政及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一是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元月1日,我市将城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560元调整到68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20元;固阳、土右、达茂三个农牧业旗县从400元调整到560元,在原基础上提高160元。二是指导企业根据工资指导线合理增长职工工资。今年以来我市大中型企业、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平均增长工资9.8%,实现了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三是建立了工资支付监督制度,及时查处欠薪行为。截至10月底,共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7起,涉及农民工6437人,清欠工资2184.37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我市改善民生事业投入的规模不断加大,各项民生支出得到较好的保障,但与自治区和周边盟市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民生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全区增长幅度。2005年到2007年,我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投入年均增长幅度为31.8%,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3.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年均增长33.4%,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3个百分点;文化体育与传媒年均增长4.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28.4个百分点;医疗卫生年均增长30.5%,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18.5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年均增长33.3%,低于全区年均增长幅度0.6个百分点。

与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鄂尔多斯市相比,差距更大一些。鄂尔多斯市教科文卫及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总量从2005年的16.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7.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幅度为50.1%,高出我市年均增长幅度18.3个百分点。2007年鄂尔多斯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46.2%,高出我市21.2个百分点,人均支出960元,高出我市361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64.4%,高出我市64.1个、可持续”的方针,着力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建设,更加关注民生和弱势群体。注重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提高对社会事业发展的供给水平,逐步完善“五个有所”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化解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债务,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事业。二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三是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不断提高我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五是按照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做好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牧区输出劳动就业工作。六是不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贯彻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七是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八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广普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九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举全市之力帮助贫困旗县脱贫致富。

3、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按照“以丰补欠”的原则,确保国库资金调度安全、稳定运行,实现财政预算真正意义上的收支平衡;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要从预算收入和年终结余中提取,主要用于解决自然灾害救济、社保基金超预算缺口和其他不可预测的重要的资金缺口;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应纳入市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范围,提取和使用基金要编制预算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后执行。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分配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确保财政收入完整、支出结构优化,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使公共财政服务于公共需要的职能完全体现。

4、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全覆盖和大致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应以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化为目标,以绩效结果为导向,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力争在以“五个有所”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明确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支出责任。在此基础上,凡属于地方事权范围的支出,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凡属于中央地方共同事务,应明确中央地方各自所承担支出比例和各自承担的相应责任。二是建立以地方财政能力和支出需求为基础的公式化转移支付。尽快在转移支付中引入因素法,将地方政府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作为基本因素,并考虑包括支出需要、财政能力和税收努力等因素,引入均等化转移支付,确保不同地区获得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调整优化专项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粮食生产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这些地区的民生需求得到优先保障。三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用法律形式把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内容、形式、预算、绩效和监督等确定下来。

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五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因此政府就应该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当今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水平全面提高,人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基础设施也要随之完善,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政府提出改善民生的六大政策改善民生:①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六项政策,无一不是以社会建设为框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方针政策,无一不突出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个发展大前提。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更加明白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道理,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人们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这个框架和目标与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这个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6.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六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理论意义

第一,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总结,也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第二,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社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阐述,表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框架和社会建设理论更加成熟。

(二)现实价值

第一,立足国情,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环境。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将社会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明确了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使得我们的社会建设有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第二,立足现实,抓住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环节。十七大报告科学把握我国存在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一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效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立足历史,为我们描绘了社会建设的科学蓝图。社会是一个分担与共享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及对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责任,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社会建设基本任务的有效阐述,体现了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有效方法提供社会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治理方法。

二、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关于和谐社会的表述,在2005年2月19日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中的讲话明确指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和谐社会在现实层面上的五个基本要求。

(二)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基本问题

1、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的需要与制度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2、日趋多元的社会利益主体加大了社会利益与价值整合的难度。

3、社会发育的滞后导致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缺乏社会力量的存在。

4、转型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我国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有一定的缺陷的。

6、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加剧了人们的被剥夺感。

7、许多地方经济飞速发展的重压下,被忽略的安全危机开始出现。

8、党的建设存在不适应和不符合的问题。

(三)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否,同时还取得于发展的协调性,在这样基础上,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个方面的任务,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随着十七大关于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相信我国的社会就业环境将会更加公平,城乡就业压力将会加速释放。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素质,通过创业来完善就业体系。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

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这些针对分配领域的新提法,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分配制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反映了党对收入分配公平的关注,体现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倾斜和关心。也表明我们党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标志着我们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升华和更趋成熟,并预示着我国分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正在加快推进。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也是第一次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如此系统地深刻表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体系所作出的创新性阐述。这些新举措的实施,全民健康水平将会得到显著提高。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建设本身要求我们转变理念,充分地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和谐的要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治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上的应用一些改变。

三、加强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1、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2、社会建设要进一步强调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群体的引导作用。

3、社会建设需要党和政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4、社会建设需要有效引导社会发育。

5、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7.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篇七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神。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广,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各类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 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

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治暴恐、黄赌毒、邪教、走私等犯罪行为,发展和规范网络空间,确保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八

(三)课程90分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地方政府(D),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A.监督责任 B.管理责任 C.主要责任

D.主体责任

2.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目前(C)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A.一线城市 B.二三线城市 C.三四线城市

D.四五线城市

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C)以上地市。A.75% B.80% C.85%

D.90%

4.到(B),我国劳动力人口将减少1.3亿。A.2020年 B.2030年 C.2040年 D.2050年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健康保障除了重视疾病治疗外,更加关注(ABCD)。A.预防 B.保健 C.护理

D.康复

2.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D)基本养老金等标准。A.低保 B.优抚 C.残疾人 D.退休人员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健康中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新理念。T 正确

错误

2.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T 正确

错误

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T 正确

错误

9.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篇九

【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今天中国的稳定已不再是由单方面的政府供给和控制来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众生活的稳定,来自于社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民生的改善。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因此,当今中国的发展路径的侧重点开始立足改善民生,是真正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三)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改善民生,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民生“五有”目标实现得如何,是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新气象。

二、解决民生问题要处理的几个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政府,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政府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解决民生之本要坚持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在工作安排上,要把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和安置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会平等的就业制度。(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实质上是国家切实保障民生并使之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它带来的直接效应即是能够奠定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要按照“增加保障线,扩大保障面,力争全覆盖”思路,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国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业、伤、生保险和农村低保覆盖面。加强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和扶贫开支,落实好农村“五保”,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和老龄事业。

(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脚长、一条腿短不协调现象。当前,落实民生举措,要立足于确保公益、激发活力,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残疾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生活[1]。

(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解决民生问题应当包括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往往广泛而复杂。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不但能够为将来逐步解决问题做好准备,而且本身就是解决过程的一部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范化、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访和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标志就是打破了过去完全由国家经办的体制,调动了社会积极性。但是总的看,我国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仍然相对滞后。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和民间组织的发挥作用不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社会事业发展,也制约经济发展。当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也与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滞后有关。我们必须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充分认识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从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看,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开放,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在工作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社会事业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普遍公共利益,公益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一旦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社会就会失去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共利益。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事业特别是涉及基本民生方面,包括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都要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制度,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强调一点,就是保“基本”需求的标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而逐步提高。既不能滞后也不能超前。滞后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社会矛盾;超前了,财政压力过大或无力支撑,反而不可持续。也就是说,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愿望超前和能力滞后永远是一对矛盾。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把应该由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真正交给社会和市场。社会需求总是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怎样确定政府的责任范围、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是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当前各方面反映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包揽多,社会资本进入难。政府把责任和保障面定得过宽,不仅会降低保“基本”的能力和水平,还会影响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活力。各项社会事业都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非基本”的社会事业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现在看,政府办了许多应当交给市场和社会办的事。使用公共资源办高档服务,满足少数人的需求,会加剧分配不公和社会不满。少数人的需求也需要满足,但应当交给社会和市场。这次新医改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保“基本”,包括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药物,强调人人有基本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医药卫生服务要逐步交给社会办,由市场调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要这样做。对此,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在社会事业所有领域,都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办好该办的事情。

(三)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在服务提供上,应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立非营利性公益服务机构。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愿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只要具备资质、符合条件,就应当鼓励进入。政府择优为人民群众购买服务,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就会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化参与的局面。这样就能有效动员和综合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上一篇:的开头的成语下一篇:教师节给导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