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相关传说故事

2024-07-31

爆竹的相关传说故事(精选13篇)

1.爆竹的相关传说故事 篇一

春节故事之“爆竹”的由来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花朵朵迎新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欢度“春节”都是在这种气氛里度过的,“爆竹”是中华民族的特产。

爆竹又俗称“鞭炮”,有记载的至今已近三千年的历史。传说在古时候,住在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以部落群集生活,经常到深山去觅食猎物,不断的在深山露宿,到了晚上就要点一些篝火,一是烧肉、煮食、取暖;二是防止猛兽侵袭。然而,山中却有一种奇怪的动物不怕火光,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或伤害露宿的村民。这种怪物黑夜偷袭后,人们还常常得一种寒热病。人们叫这种怪物为“鬼怪”。

有一位叫“嗥”的山人,他想起了“夕”兽和“年”兽那么凶猛,古人就竹子的炸爆声驱赶了他,心想:这种怪物是不是也会惧怕竹子的炸爆声,于是,就试着在夜晚的火堆中加放了一些竹子,结果,那怪物果然远遁不敢靠近。

这个消息一传开,不少进山觅食狩猎的山人都要带一些竹子,为了携带方便,上山的人们慢慢的就把竹子截成段用绳子串起来,到晚上把它挂在篝火旁的秆子上慢慢的燃,“噼里啪啦”的响声虽然有点嘈杂,但还是吓跑了“鬼怪”。

这种用燃放爆竹的 “噼里啪啦”响声来吓跑“鬼怪”的办法,一代又一代的越传越广,越传越“神”的得到发展到了唐初,又有一种瘟疫(山岚瘴气)四处蔓延,疫病流行,祸害不少人,官府和百姓束手无策,大家都以为这有是一种妖魔鬼怪作乱,邪气太旺,有个叫李氏道人,仿照古人的做法把硝石装在编制好的竹筒里点燃,发出了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制住了疫病流行。

以后火药的出现,人们有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炸”。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了“编炮”(即鞭炮)。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和平盛世的今天,燃放爆竹已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特色的活跃娱乐活动和增强喜庆日子气氛的催化剂。人们在除了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来驱逐晦气和增强庆贺气氛。

2.爆竹的相关传说故事 篇二

苏格兰翻译理论家乔治·坎贝尔早在18世纪就曾提出, 《圣经》翻译应该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目的服务。在中国, 自古至今也都有人文主义的《圣经》翻译传统, 但是20世纪以前对《圣经》和基督教的解读, 主要从儒教和实用主义的模式出发, 甚至不惜改造教义甚至歪曲经典原意来强调基督教人格与儒家人格的相似性。从“译经” (exegesis) 活动对欧洲的影响来看, 通过路德等人的热情推动, 它作为“俗语化”的最终结果, 标志了欧洲各民族语言的近代形态, 影响极为深远。而与佛教相比, 基督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相对来得晚了数百年。学者们在论述《圣经》汉译的文学化趋向时常谈及传教士们的《圣经》文学翻译实践及严复、周作人、郑振铎等文学家对《圣经》翻译问题的论述, 但其视角主要放在清末民初, 而对解放以后将《圣经》作为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罕有提及 (任东升, 87-90) 。诚然, 西方神学教派及宗派中立的基础是由启蒙后的人文主义奠定的, 而在中国, 以无神论为纲领的社会主义制度化改造限制了教会的自由, 教会文化不能成为主流, 人们的认信冲动只有在教会文化以外去寻得支援。于是, 中国学界对基督教及《圣经》的接受不断向社会-人文传统倾斜。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

西方译经史上的人文主义面向, 最早或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在复译《新约》时所提出的理论与路德将《圣经》转译为通俗德语时所遵循的原则。近现代以来, 随着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角度, 以及蒂里希等人从美学的角度提出对《圣经》的新阐释, 基督神学研究一直延伸到涉及文学、翻译学、史学、解释学、考据学等多个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圣灵降临的叙事》这本论述中国当代神学的著作中, 则由刘小枫定义了何谓汉语基督教研究中的“人文旨趣”:“人文旨趣的汉语基督神学的基础不受教派或宗派传统的教义规约, 是教派或宗派中立 (甚至可能信仰中立) 的神学, 决定其神学样式的, 是人文—社会思想的学术语境。 (刘小枫, 2008:67) ”如果说路德当年希望从教会手中取回的是解经的权力, 加尔文希望取回的是得救的权力, 那么刘小枫等中国宗教学者则希望取回人的整个生存权力:认同基督的绝对价值, 却又对包括圣经和教会在内的一切教典与制度保持一定的距离, 一个给人文精神留下极大空间的距离。

当然, 刘小枫在该著作中所说的“人文语境”是非常学术化的, 具体指的应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 他与甘阳等大陆学者主持进行的系统翻译西方基督教学术文献的工程, 其硕果便是由众多学者移译出版的包括数十种著作的“历代基督教思想学术文库”。这可以说是人文主义解经精神在中华文化圈的一次复苏或再临, 被喻为没有传教士的基督教再次东传。这种以人文社会思想为思想脉络的、作为一种学术的基督神学在欧美学界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刘小枫、甘阳等学者也预示着这项工程为中国的神学或诠释学传统带来新的营养。而在下文中我们会看到, 冯象先生《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以下简称《创世记》) 等著作的出版则证明了, 在刘小枫等学者较为高深的神学与哲学探讨之外, 中国学界也未停止从文学、美学、考据等方面解读《圣经》的步伐。

3. 冯象译《创世记:传说与译注》

历史上, 斐洛和奥古斯丁曾认为, 信徒的身份是释经的必要前提, 相反, 16世纪在《圣经》翻译研究中成果最显著的英国理论家威廉·富尔克曾说:翻译可与信仰无关 (谭载喜, 81) 。确实, 作为基督徒的译经者可能反而会遇到解释上的许多难题正如神学泰斗卡尔·巴特所言:“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 但是作为人我们又不能谈论上帝, 这是我们所处的窘境 (Barth, 40) 。”冯象先生不是基督徒, 他更类似于教会人士所称的“文化基督徒”:“他们并非真正的基督徒, 只是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来接受并为之辩护, 或从事着一种基督教文化研究而已。” (刘小枫, 217) 而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似乎也将证明, 为什么“说”的基础可以是“不可说”, “滔滔不绝”的基础正是在于我们发现了“沉默”之处。

冯象《创世记》一书的后半部分是对《圣经·创世记》原文的“译注”, 与他的《摩西五经》译本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中《创世记》的部分基本一致 (但是注释略多一些) , 而前半部分则是按创世记中的情节改写而成的“传说”, 既有干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传奇的味道, 又很像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作者本人也在前言里说:“很多西洋古典作品从原文阅读, 在原文的学术传统里辨析讨论, 并不感觉深奥曲折。可是译成中文, 就常常变得艰涩费解, 让读者兴味索然。这是因为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母语的思维习惯不同, 而原著的某些思想表达是没法准确简明地移译的。要解决这个难题, 我想除了注释评介, 还可以‘故事新编’;即把原著拆了重新敷演 (冯象, 3) 。”

冯象的“故事新编”, 首先体现在书中时时处处都能见到的中国传统作品的痕迹。如书中首篇故事以《太初》为名, 冯象解释道:“取开篇第一词为名, 中国古人记述圣贤之道亦有类似的做法。本书上编的故事便循此希伯来古风, 用起头二字标题, 以与叙事风格统一。” (冯象, 5) 而书中遍布的各种解读和考据文字, 颇有考古研究和诠释学的意味。更明显的特色, 是在《石肩》等故事中, 作者笔走龙蛇、幽默戏谑、天马行空的行文特色, 把在美国的见闻融入到对《圣经》故事的讲述中, 颇得鲁迅先生在《理水》等短篇故事中借古讽今的春秋笔法之妙。

这本书的奇妙之处正是在于:它不是冯象的原创, 因为其中每一小段情节之后都附有其在圣经章节中的出处;它也不是一本单纯的故事汇编, 因为作者在文中常以学者的口吻加以评论;它更不是一本学术著作, 因为任何读者都能从作者行文的诙谐与自由发挥中见出它有意传达的平易近人的阅读趣味。书中融合了神话、信仰、历史和现实这四者, 形成一种独特的张力和互文关系;根据德莱顿对翻译的三分法, 笔者认为它可以归为仿译 (imitation) , 或勒菲弗尔所说的“改写” (rewriting) 。或者, 不将此书当作译本, 而作为一部后现代文本来解读, 将更得其趣。如果说当年鲁迅先生写《故事新编》在对现实有所讥讽之外, 核心是对中国传统之“经” (包括《老子》、《庄子》、《史记》等) 的现代甚至后现代阐释和解构, 那么冯象的这本《创世记》也自然是延续了这一传统。

冯象十分重视的, 正是《圣经》各个章节之间, 《圣经》原文与历史事实之间, 以及考古发现与大学课堂讨论之间的“文本间性”。如在《宁录》一文中, 他将巴别塔建造的故事与“片断汇编假说”这样的学术资料, 《女巫谶语集》、《完人挪亚传》这样的虚构文本交织在一起, 而所用语言又像传统话本小说一样亦庄亦谐。这种创作模式既像是鲁迅以当代视角改写以先秦时代为背景的传说, 也像是金庸以想象力补齐那些史书上未曾言明的刀光剑影。实际上, 经典文本的意义之所以能不断创生和丰盈, 正是因为在其文字之外有大量的“不可说”与空白之处等待文人或学者去补充。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曾区分过这样两种文本:第一文本指概念、句子、章节之间表面上起承转合的联系与结构, 第二文本是语言中的缺失、空白和疏离, 是一种“看不见的话语” (刘军平, 427) 。正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沉默有时比滔滔不绝交流得更多更深, 然而, 为了能沉默, 人必须有东西可说。冯象所做的, 正是在“第一文本”的言外, 解读原文中“沉默”之外的言说, 了解作者无意识的投射, 作出创造性解读, 从而铺展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圣经》“第二文本”。

4. 结语

从诠释学“视域融合”的视角看待冯象的译经旨趣, 可以发现, 抱有人文主义旨趣的译者与教会传统译者的共同“视域”体现在对《圣经》文字及其所承负的历史文化事实本身的热情与探究真相的信心, 但人文旨趣的基督神学的诠释学视域是自身在中国文化的思想命运中的历史使命, 而教会神学所担负的是教会传统与教会生活的历史命运, 它们不在同一个诠释学视域, 但它们的融合反而制造出更奇妙的文化反应。

“文化基督徒”也好, 《圣经》翻译的“人文旨趣”也好, 展现的都是源远流长的基督教文化在它立足未稳的中国与现实主义传统碰撞之后产生出的新的面向。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 基督教信仰的传统教义要能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 就必须转化为一种文化理论, 并同其他文化理论一样, 经受文化批判的检验。 (刘小枫:93) 在西方, 经过几千年的思辨过程与制度建设, 基督教不仅深深渗透进西方思想的根源, 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会体系;而在中国, 无数的中国人没有入教但却在潜移默化中以道家或佛家的思维来认识世界, 解释世界, 甚至改造世界, 这也是因为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强有力的一脉, 人们不一定要入教, 也可以成为“文化佛教徒”或“文化道教徒”, 而基督教当然也可以如此。我相信, 宗教与人文的这种融合一定会在中华学术界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Barth, Karl.Church Dogmatics, a selection with introduction[M].New York:T&T Clark, 1961.

[2]Hick, John.Philosophy of Religion[M].London:Pearson, 1989.

[3]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M].北京:三联书店, 2007.

[4]冯象.创世记:传说与译注[M].北京:三联书店, 2012.

[5]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6]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7]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8]任东升.《圣经》汉译的文学化倾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26) :86-91.

3.爆竹声声辞旧岁,精彩故事迎新春 篇三

本期杂志中,小编们精心挑选出更多丰富、有趣、有益的文章呈现给大家,将小读者们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这可是全体小编为大家送上的新年大礼呢,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魔幻岛”这次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魔法书的神秘故事,我们依旧可以替故事的主人公来做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局。到底故事会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呢?快点儿来亲自试一试,完成这场纸上的魔幻冒险吧。

偷偷告诉大家一个消息,这一次,库巴大魔王竟然假公济私,把他一直崇拜的海盗路飞请到了“动漫红人堂”做客。路飞也不推辞,竟然大谈特谈起来了。“我可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啊!”呵呵,口气还真不小呢。

时间老爷爷为花精灵的森林小屋送来了鸡蛋作为新春礼物,可是这份礼物却被笨笨猪和嘻哈猴给打破了。花精灵惩罚他们策划出一个关于鸡蛋的实验来,否则就取消他们参加新春派对的权利,这可把他俩给愁坏了……

4.海南传说典故:黎母山的故事传说 篇四

;在海南岛的中部有一座高山,长年云雾缠绕,看不清它的真面目。在远古的时候,海南没有人类,山上只有各种飞禽走兽。有一天天上的雷公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看到海南岛上鸟语花香,真是个好地方。他羡慕地说,要是能住在这里该多好啊。于是他就找来一颗蛇卵,藏在山中,让山上的五色雀照护。第二年“三月初三”这天,雷公再次经过,他从天上打下一声惊雷,山摇地动,震得藏在山上的蛇卵裂开两半,从里面走出一个美丽的姑娘。雷公变成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给这个姑娘取了个名字叫“黎”。于是山中的五色雀、梅花鹿、还有各种小动物都跑来庆贺,它们叫她“阿黎姑娘”。在山中各位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阿黎姑娘饿了就采摘野果来吃,渴了就喝山泉水,困了就睡在大树上,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只是有时不免有些孤独和寂寞。有一天,有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跨海来到海南岛,到山中寻找一种珍贵的香料---沉香。小伙子在山中遇到阿黎姑娘,他马上被阿黎姑娘的纯真和美丽所吸引,两人相互爱慕,心心相印,从此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他们生了很多子子孙孙。后来靠采摘野果已经不够他们生活了,雷公就派五色雀叼来山兰稻种,他们带领子孙后代一起砍山种山兰,喝用山兰酿造的甜美的 biang酒,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他们死后,他们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尊称她为“黎母”,把他们脚下这座母亲山叫“黎母山”,他们自称“黎人”。他们又在黎母山上修了一座“黎母庙”,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他们就成群结队来到黎母山上,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祖先“黎母” 的诞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子孙后代繁衍昌盛。每当这天,雷公都来到黎母山,打下一声春雷,万物苏醒,欣欣向荣,也保佑黎族人民繁衍昌盛、生活快乐。黎母山传说是一则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黎族女始祖黎母由蛇卵而生,这种卵生说是人类起源神话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神话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多有流传和保存,例如,贵州苗族的创世古歌,叙述了苗族的女始祖与水泡结合生下十二个蛋,再由这十二个蛋变成人类和其它生物;侗族创世古歌龟婆孵蛋也形象地吟唱了孵蛋造人的故事盘古神话也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这些都是人类起源中的卵生说,与原始先民直观山中飞禽和动物生殖情况后联想而来,也说明黎族先民有蛇的古老图腾。传说中的黎母山,作为黎族女始祖的出生之地,蒙着一层神秘色彩.高高的山岭,云遮雾绕,从不露其真面目,令人无限向往和敬畏。

5.民间传说故事九女峰的传说 篇五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域,方圆几十里,中间一个龙潭,黑黝黝的水深不见底。

不知什么时候,潭里住着一条黑龙,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它经常窜到附近村庄吃牛羊牲口,为害一方。后来,牲口少了,竟然吃起人来,尤其喜欢吃童男童女。附近一个村庄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聚在一起商里用毒箭射杀黑龙。一天傍晚,他们潜伏在龙潭附近的一座山上。谁知,这条黑龙竟然能嗅出人的气味。它一怒之下,将尾巴一摆,便将那些猎人连同村庄一起卷入潭中。成了它们的口中食。周围三乡五里的老百姓,得知此事,纷纷外逃,远走他乡避难。

话说在龙潭的下游几十里的山坳里,住着一户人家,这家老俩口膝下无儿,只有九个女儿,一个个心地善良,水灵灵的,天生丽质。

这天,九个女儿在地里干活回来,见父母正在收拾东西。大女儿问:“爹!娘!你们这是干什么啊?要出门吗?”爹说:“孩子,听逃难的人说,上游龙潭里的那条黑龙吃人嘿!它尾巴一摆,竟然卷走了一个村庄。几年来,我们家的牛羊就被它吃过好几次了,我们再不逃命恐怕迟早也会被那龙吃掉。你们都赶快收拾一下吧!我们明天就走。”父亲说着,眼角流下两滴浑浊的泪水。

“我真恨不能亲手杀了它,为乡亲们除害!”大女儿说:“是啊!是啊!我们真恨不能将它碎尸万段!”众姐妹咬牙切齿地说。“孩子!小声些啊!小声些啊!如让那黑龙听见,我们就全完了!”娘战战兢兢地说。

这天夜里,众姐妹都为黑龙的事叽叽喳喳商量了大半夜后,都昏昏地睡着了。接着,她们又做了同样一个梦,梦见一个红光满面,白发白胡须的老头对她们姐妹说:“孩子们!我知道你们对黑龙恨之入骨,并且,有雄心壮志,很想消灭它是吗?”“是啊!老爷爷,我们多想为乡亲们除害啊!可是我们没有本领。只要能除掉黑龙,哪怕丢了命,也决不后悔。”众姐妹异口同声地说。“好孩子,有志者,事竟成,老夫愿助你们一臂之力。”白胡子老头说着朝前挪了挪步子,继续说:“在我帮你们之前,我必须把黑龙的整个来龙去脉和擒它的计谋都告诉你们吧!这条黑龙来自北方很远很远的黑龙江中,因犯下天条,玉帝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谁知,它竟打伤天将,逃到这个龙潭,蛰伏在潭底修炼了一千年,如今它又出来为害人间。前日,老夫路过此地,得知妖龙行踪;禀奏玉帝。玉帝命我亲自率领天兵天将除掉妖龙。只因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和这个妖龙有八拜之交。恐他前来助阵,我命天兵天将分成两队,分别守住东西方向。老夫亲自坐阵南方,只是北方无人,老夫只有请你们姐妹了!只是……只是……!”“只是什么啊,老爷爷?”众姐妹心急地连声问。“只是弄不好,我怕你们姐妹真的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啊!因为,如果在半空中,我们没能降伏妖龙,让它再次潜入潭底,我们就没有办法了。除非让你们九姐妹化成九座山峰,将它永远镇压,方能让它永世不能翻身;万一让你们化成九座山峰,老夫真有些于心不忍!”说完,白胡子老头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们不怕,老爷爷,只要能为乡亲们除害,我们愿意化成山,永远镇住恶龙。可是,老爷爷,您是谁呀?”众姐妹问。“实话告诉你们吧!我便是天上太上老君,既然你们姐妹心意已决,好吧,我这里有九颗丹丸,你们分别服下,你们的法力本领便不亚于天兵天将了。”白胡子老头说完,将手里的九颗枣子般大小的丹丸,分别给九姐妹一一服下,并嘱咐说:“明早天不亮,在你们的村口有九匹骏马,上有九把宝剑,你们骑上马火速赶来,老夫这里代众生灵谢了!”说完,老头不见了。

众姐妹醒来,觉得很奇怪,互相说出梦境,竟然一致。她们抖了抖身子,浑身发热,指间似乎有千钧之力,将身子一伸,居然可以腾空。九姐妹高兴极了,商量后决定趁天不亮,悄悄和父母告别。来到村口,果然有九匹骏马拴在那儿,她们每人骑上一匹,向着黑龙潭方向疾驰而去。

来到龙潭附近,九姐妹将马拴在潭边一块树林里,提着宝剑向龙潭边走去。

这时,只听南边远远的山峰上传来一声巨喝:“孽龙,还不出来受死?”接着,龙潭一声巨响,水柱溅了十余丈高。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腾空而起。九姐妹仗剑腾身半空迎了上去,一场厮杀打得难分难解。黑龙对着众姐妹连吐了好几口水,只见河水暴涨,向下游汹涌而去。那潭边九匹马一看不妙,挣脱缰绳四散而逃。(这就是现在的地名“跑马地”)这时只见东方乌云滚滚,原来,东海龙王之子玉面青龙,率虾兵蟹将前来助阵,早有天兵天将挡住去路。玉面青龙一看,自知不敌,率兵回逃。(后人便将这里取名“回龙桥”)九姐妹奋力与黑龙从早晨战到黄昏,她们身上被黑龙爪抓得伤痕累累,而黑龙身上也被九姐妹刺了好几个窟窿。此时,南边山上,太上老君亮出八卦照妖镜,只见万道金光扑面而来。黑龙一看不妙,虚晃一招,挣脱九姐妹的包围圈,一头栽进龙潭深处。九姐妹迅速在潭上一字排开,同时对南方高喊:“老爷爷,快动手施法吧!”只见太上老君放下照妖镜,双手发功,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九姐妹便化成了九座山峰,就这样永远镇住了龙妖。

6.春节的传说故事 篇六

熬年守岁的传说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人们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模样狰狞,生性凶残,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叫“年”。传说中的年兽它什么都吃,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大活人。所以人们谈“年”色变。“年”一来,树木凋零,百草不生,天地一片灰暗;“年”一过,万物生长,花草遍地,天地一片繁荣。后来,人们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就跑到人群生活的地方纵情肆虐一次,而且一般都在天黑以后出现,等到鸡鸣破晓时,就返回深林中去了。人们虽然算准了“年”肆虐的时间,仍然没有消灭“年”的办法,所以人们只好把这恐怖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做“年关”,并且想出了一些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后把火熄灭,然后把家畜全都赶进圈里拴牢,再把院子的前后门都封好,最后一家人躲在屋子里吃“年夜饭”。由于这一夜,生死难料,所以这顿“年夜饭”也置办得更为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这一晚谁也不敢睡觉,全都围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以防“年”兽的袭击,由此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既表现出人们对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托的美好希望之意。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据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看到节令很混乱,就决心把节令推算出来,定准了。但是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找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砍累了便坐在旁边的树荫下休息,当他看到树影随着阳光照射的方向缓缓移动时,茅塞顿开。他高兴地飞奔到家里,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ɡuǐ)仪,用来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他又受到山崖上的滴泉启发,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日子久了,他慢慢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要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也就重复一遍。

当时国君的名字叫祖乙,他也常为天气的变幻莫测而感到苦恼。一名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祖乙,提议设天台敬天神,以求天神保佑,使天气变得有规律。可这种方法并不见效。万年知道后,就带着自己研制的日晷和漏壶去进见皇上,并向祖乙详细介绍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感觉很有道理,龙颜大悦,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以造福天下的百姓。

阿衡见祖乙如此看重万年,心有不甘,就想从中作梗。

日晷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也看到了这首诗,他知道万年创建历法的工作即将要完成,就更加紧张了。于是偷偷派杀手去行刺万年,不料被当场捉住。此时万年现在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就是电子万年历的研制已经成功,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想了想说:“春为岁首,那就叫春节吧。”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白发银须了。国君被他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丰功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就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

七郎射“夕”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它经常出来害人,尤其是看见谁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一定要去糟蹋,而后还要把女孩吃掉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却又无计可施。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很准,他养的一只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斗不过它。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带着狗到处寻找“夕”的踪迹,却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睡大觉,太阳落山后才跑出来,害人后就迅速逃跑了,因此没人知道它住在哪儿。

七郎始终没有放弃,他找“夕”找了一年。腊月三十这天,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天喜地地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女孩子一定很多,说不定“夕”会跑来。于是,他就跟镇上的人们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手边,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它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整个镇子全跟着敲起来了。震耳欲聋的响声把“夕”吓得四处乱窜,结果被正在外面等待的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狗去咬它,“夕”就跟狗打了起来。斗了几个回合,“夕”有点力不从心了,想逃走,不料后腿被狗死死地咬住不放。七郎趁机拉开弓箭,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鞭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新年。

7.爆竹的相关传说故事 篇七

大家好!我叫晏婴,“晏子”是别人对我的尊称。我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做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国君的相国。我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为此没少受人嘲笑,不过后人认为我相国做得还算称职,就搜集了我的一些传闻轶事,编成《晏子春秋》。

知识链接:《晏子春秋》大约写成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该书经过汉代学者刘向的整理,分为内、外八篇,收集了215个关于晏婴的传说故事,其中很多是晏婴劝告君主不要贪图享乐,应爱护百姓、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事迹。

您太谦虚啦,您爱护百姓、劝谏君主的事迹有口皆碑,连孔子都夸您是君子呢。您劝说他人的口才和智慧,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启迪。

过奖过奖,那是我应该做的。我生活的时代,齐国已从诸侯的老大——盟主的地位上跌落,外有秦国楚国虎视眈眈,内有天灾人祸频频侵扰。我辅佐过的三位国君呢,又个个好吃贪玩不爱工作,我能不像个老保姆一样成天盯着管着唠叨着吗……

额,晏相国注意形象啊。要不,您给大家讲讲您和国君的那些事吧。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人一上了年纪就喜欢发牢骚,同学们别见怪。下面我讲两个故事好了——

智救养鸟人

齐景公很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饲养。可没过几天,那只鸟逃走了,齐景公气坏了,要杀烛邹。站在一旁的晏子忙说:“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吧,然后您再杀他,也好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于是晏子板起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知道吗?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第一条,国君叫你养鸟,你却不留心让鸟飞走了;第二条,你让我们的国君为一鸟杀人;第三条,如果其他诸侯知道了这件事,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因为这三条罪状,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齐景公听了这番话,明白晏子是在委婉地批评自己不该重鸟轻人,不好意思地干咳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他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行礼说:“多谢相国。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挂牛头卖马肉

齐灵公有个怪癖,喜欢看女子穿男装,于是齐国的妇女中流行起了穿男人的服装。齐灵公觉得让别国的人看到了挺丢脸的,就下令禁止:“一旦发现穿男装的女子,就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并派出很多官吏在街头巡逻执法。然而奇怪的是,虽然满街都有违令的女子被官吏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女扮男装的风气却依然盛行不衰。

齐灵公沮丧地问晏子这是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您仅仅禁止宫外的妇女穿男装,却放纵宫女嫔妃这样做,这就好比卖肉的铺子在门口挂上牛头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先禁止宫内的女子这样做呢?那样平民妇女们就不会穿男装了。”齐灵公照办了,之后没到一个月,全国的女子就都不再穿男装了。

本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喜欢吗?喜欢的话请在“‘造粉’召集令”中投本栏目一票。接下来请晏相国为大家布置本期的国学任务。

下面是几个出自《晏子春秋》的成语,请同学们根据释义将它们补充完整。全部答对的同学就能获得精美奖品哦!

1.圣人千虑,必有( )( );愚人千虑,必有( )( ):圣明的人考虑事情再周密,千百件事中总会有一两件有疏漏;而愚笨的人经过反复思索研究,千百件事中总会有一两件做法可取。比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衣莫若( ),人莫若( ):穿衣服是穿新的好,与人结交则是老朋友更好。

3.折冲( )俎:在酒宴吃喝之中,就能挫败敌人的企图。指不用武力,在谈笑风生之中就能谈判制胜。

8.湖北的传说故事 篇八

凤凰山又称凤林山。《仙传拾趣》记载,有一个姓蔡的襄阳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绣,邻里称之”。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翁,请她绣一对凤凰,要求她不要绣凤凰的眼睛。不久绣成,五彩焕然。“老翁观之,指示安眼。俄而工毕,双凤腾空飞舞”。老翁与绣女各乘一凤升天而去,落在襄阳南山林木之上,时人名为凤林山。凤林寺因而得名。

凤林寺是韦睿建还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韦睿建,现在没有定论。不过在观音阁一带,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两个僧人满载金银欲往南去,至襄阳凤林关,遇一险滩,船翻金沉,满船金银顿化一凤凰腾飞而去,僧人大惊,乃不复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因有凤凰腾飞之说,此地又称凤林关,便名曰凤林寺,后香火日盛,传说愈奇,僧众便将此山唤作凤凰山,遇险之滩称为凤凰滩,沉金之池取名凤凰池。

9.故宫的传说故事 篇九

在紫禁城城墙上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造型奇特、风姿绰约的角楼。平面呈曲尺形,上顶重檐多脊、四面显山,正中安铜鎏金宝顶。形象生动灵秀,巧夺天工。城墙建角楼之举古已有之,主要用于防卫望,但像紫禁城角楼这样的神品,却是绝无仅有之作,它的优美造型为紫禁城平添了无限神韵。关于故宫角楼在民间北京有个传说: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

朱棣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10.牛的传说故事 篇十

牛麻星官领旨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一下可以整整人,可以表现自己的能干,可以立个头功,可以被提升进入仙班神列,披金围玉,高坐庙堂之上了。别的星官却也赶来贺喜饯行,摆上酒席,开怀畅饮,直到天鼓催行,牛麻星官才醉薰薰地辞席出了南天门。

牛麻星官醉意艨胧,背着百草种子下到凡间,却把玉帝的旨意忘掉了,想了半天才想出点儿印象。他行—步,撤三把草种,从下往上撒。草种让风一吹,飞飞扬扬,连石头缝、大树桠上都长出了草,山上、溪岸、田里更是百草丛生,针都难插入。牛麻星官可高兴啦,一跳回到天上,准备领赏受封。

他哪里晓得,到家屎窟(方言,屁股)还没有坐热,还没去复旨,玉帝派了两名天将,叫他马上去见。起先他还以为有封赏,后来见到天将那副凶神恶煞模样,才忐忑不安起来,跟随天将行到灵霄殿前玉阶下,口称复旨。玉帝满面怒气,喝问牛麻星官,下凡怎样撒的草种。牛麻星官这下倒清醒,就说:“我按帝君玉旨,行一步撒三把,从下往上撒。”

玉帝勃然大怒:“你这畜牲,兽性难改,莽撞透顶啦!我命你三步撒一把,从上往下撒,你贪功心切,酒醉误事,阳奉阴违,涂炭生灵。如今凡间百草太多,老百姓种不成粮,饿死无数人。你看看这告状,雪片一样飞来,我这殿前都堆不了啦!”随即喝令把这草包畜牧拿到南天门砍了。

牛麻星官这一下才清醒过来,骨头散了架,瘫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还是众神仙慈悲为怀,纷纷出班求饶。大家说,杀了牛麻星官的头也挽救不了,还是想办祛如何补救吧。

有一位星官说:“我认为祸是牛麻星官惹的。如今凡间人割草都来不及,只有叫牛麻星宫下凡去吃草,去帮入犁草地,将功补过了。”玉帝也无别法,只有颁下玉旨,责令把牛麻皇宫押赴人间,永远做牛。

11.麒麟的传说故事 篇十一

汉许慎《说文解字》:“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状如,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

何法《徵祥记》:“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简曰麟,咸以为祥瑞之物。

《礼记》礼运:“出土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椰”同“菽”,沼泽),又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麒麟是以鹿类的特征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征。它的始作者究竟是谁,其源流怎样,还不是很清楚,有学者推测可能是周民族的祖先,因为周人原居西北,那时的西北,水草丰美,适宜鹿类的生长。

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龙、凤被最高统治者所攫取,便失去了原来的图腾综合的意义,而成为最高统治者帝王、后妃的象征。性善的麒麟,在权利角逐中,被挤到了民间,老百姓期望它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麒麟传说:

传说一:麒麟对老百姓而言,乃是送子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子即为麒麟所送。麒麟送子图纹,是古代吉祥图案。唐杜甫《杜子部草堂诗笺徐卿二子歌》:“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故民间流传“麒麟送子”的民俗源远流长。纹样有天真的儿童骑麒麟背上的,有的手持石榴或莲花,身着“命服”;有手托“笙”或如意的,形象都聪明伶俐。

传说二:麒麟是岁星散开而生成,故主祥瑞,是最著名的瑞兽之一。麒麟含仁怀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帝王兴衰与麒麟的传说很多

传说三: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麒麟分类有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麒麟,其名字代表其寓意,现今很多普通老百姓家有摆放。麒麟因被文化赋予了高贵,仁慈、祥瑞之意,所以现今麒麟多由玉石、黄金、红漆雕、铜、黑曜石或琉璃等优质材料制成。

传说四: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可见其地位仅次于龙,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12.关于美丽的故事_美丽的传说故事 篇十二

传说很早以前,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的黄鹤山里有座小村庄,庄前有条美丽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长江。村子里的人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边住着一个姓刘的年轻人叫刘鹄,他长得结结实实、高高大大,上山打猎、下河摸鱼,飞禽走兽都逃不过他的手。而且,刘鹄随身还带着一样特别的东西,那是一支排萧。他一吹呀,就会引来许多五颜六色的美丽小鸟,在他头顶上盘旋。刘鹄也和这些小鸟成了好朋友,有空就抓些小虫子喂它们,小鸟也会衔来一些奇花异草给刘鹄。这些奇花异草都是些名贵的草药,刘鹄经常把这些草药送给村里的穷人治病。

再说河的西边住着一家姓王的,只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儿鹃子纺纱、织布、卖布来赚钱养家。鹃子聪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织出来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鹃子心地善良,经常接济一些比自己还穷的人家。鹃子还会唱歌,歌喉圆润,歌声动人,就像百灵鸟一样婉转。更有一件出奇的事,就是:只要鹃子一唱歌,那黄鹤山下的一片片杜鹃花就会展苞开放,而且朵朵饱满,朵朵艳丽。

刘鹄和鹃子共饮一河水,同住河岸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萧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

鹃子既会唱歌,又会织布,而且长得又漂亮,周围村庄的人都知道她,赞美她。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呀传,最后竟传到皇宫里去了。皇帝是个昏君,整天沉湎酒色。从不过问朝政,只关心一年一度的选妃之事。皇帝一听说鹃子是个大美人,就迫不及待地下了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

这一下可忙坏了县太爷,自从皇上下了圣旨之后,他就开始盘算起来:如何借这个机会讨好皇上,为自己的仕途升迁好好铺垫一下。于是,县大爷带了一大帮衙役直奔黄鹤山。一到黄鹤山,到处乌语花香,原来刘鹄和鹃子正在一唱一和。县太爷两眼骨碌一转,心想:奇了,这个大美人还真有这么大的本事,只要把她献上去……嘿嘿,县太爷心里暗暗高兴。于是县大爷走上前说:“恭喜!恭喜!鹃于姑娘,皇上选中你做皇妃了,以后可要……”还没等县太爷说完,鹃子转身就进了屋。县太爷一看软的不行,就要来硬的了。县大爷喝令几个衙役去撞开门,刘鹄急得从吹萧的地方跳下来要去保护鹃子。这时又有几个衙役冲上去,他们抓手的抓手,抓脚的抓脚,把刘鹄抱了个紧,刘鹄只能干着急。门被撞开了,可怜鹃子体弱,力气小,一个人怎能敌得过那些如狼似虎的衙役,三下两下就被抓出来了。她一路走一路叫:“刘鹄救我!救我!……”刘鹄在一旁心急如焚,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鹃子被抓走了。

自从鹃子被抓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眼睛就更瞎了。刘鹄心里想:就算是赴汤蹈火,我也要把鹃子找回来,于是他帮鹃子妈挑满了一缸水,砍好了一捆柴,买了一缸米,安顿好鹃子妈,就准备出发了。第二天一大早,刘鹄背了个小包袱,带着他心爱的排萧出发了。他翻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河,绕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湾,终于到了皇城。

再说,鹃子被抓到皇宫后,皇帝一见到她,欢喜得不得了,便对鸽子说:“听说你会唱很好听的歌,唱一支给我听吧!”鹃子不开口说话。又问:“听说你会织很好看的布,织一匹给我看吧!”鹃子还是不开口。不管皇帝说什么,鹃子都不理不睬。皇帝就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动手动脚,鹃子恨死了这个皇帝老儿,是他派人闯进了自己的家,是他拆散了自己和刘鹄,想到这她操起凳于就往皇帝头上砸去。皇帝一点便宜没沾上,反倒被砸了个头破血流,吓得抱头就逃。鹃子从此不吃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人形,容貌也枯槁憔悴了。这时,皇帝连看也不看她,更不管她的死活。鹃子就这样躺在床上等死了。

刘鹄来到了皇宫前,但他不知鹃子在哪里,更不知鹃子病得快不行了。他急着想进去,可围着皇宫转了一圈,看见到处都是卫土,到处都是高墙,没有一点机会可以让他进去找鹃子。正着急间,他突然右手无意间摸到了排萧,这下他有主意了。他赶紧扎了个风筝,把排萧绑在风筝后面,接着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随着风筝在天上飞起来,排萧也被气流吹响了,于是,他把线放得越来越长,凤筝就在皇宫的上空飞舞,这排萧的声音一直传到了鹃子那里。鹃子正昏昏沉沉地躺在床上,一听到熟悉的萧声,就慢慢睁开了眼睛,通过窗户往天上看。她终于看到了排萧,知道刘鹄来找她了,便挣扎着坐起来,唱起了家乡的歌,那是刘鹄熟悉的歌。歌声绕着花园转,绕着大树转,绕着宫墙转,转呀转就转到了刘鹄那里,刘鹄听到这凄楚动人的歌声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鹃子知道他来找她了,难过的是他和鹃子被重重宫墙所阻隔。刘鹊越想越伤心,越想越难过,自己不能救鹃子脱离苦海,自己虽经历了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鹃子,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受折磨,刘鹄的心像刀铰一样难过。

于是,刘鹄便倚在宫墙上哭,他不吃不喝只是痴痴地望着天,渐渐地支持不住了,后来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小乌。小鸟振翅飞起跃过高高的宫墙,一直飞到鹃子身边,对鹃子“吱吱喳喳”地叫,鹃子伸出手来抚摸小鸟,说:“乌儿,鸟儿,你要能带我飞出去该有多好啊!”说完就吐血了,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鹃子的身体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小鸟衔着这朵杜鹃花,飞出了宫,一直飞到了黄鹤山下,把这朵杜鹃花栽在了鹃子家门口。从那以后,那里就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最美的一株还是鹃子变成的那株,这株花有五个瓣,花心有一颗碧绿的珠子,叫“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的珍贵品种。

13.孟子的传说故事 篇十三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上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师心得下一篇:领导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