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2024-07-03

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共10篇)

1.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一

小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名称:让学生做小老师,培养学生自学潜力

二课题研究任务及重点:

针对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科目中兴趣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成绩不好的状况.我提出了这样的小课题.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去感受数学的快乐,逐渐去探索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到达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法

实施小课题研究的四个基本环节是:学生分组;优等生示范;全班推广展示;小组评比.

1学生分组

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原有知识和潜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水平,以优带差合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学习潜力强的或语言表达好的,或者思维反映潜力快的不同优势的同学.从而到达互相帮忙学习,取长补短.给每个小组权利自己选组长,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用小群众的力量带动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

2优等生师范

每个小组都有潜力较好的同学,先让他们以教师这种方式在前面讲老师选定的中等或教容易的问题,教师补充指导.初步锻炼学生的表达潜力.也随机的让下边的同学向他们提出问题,锻炼思维潜力和应变力.这时候就会有其他同学自愿上来常识.那么就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学生的用心性高涨.为更好的组织全班活动做铺垫.

3全足推广全班展示

教师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都要当一次小老师,选题由小组内部完成,要选取同学们易错的问题或者感觉有难度的问题但不是偏题和怪题,由组长把关.这个过程很锻炼孩子自主思考问题的潜力,选题的过程也是复习学习的过程.好一点的同学思考选题,差点的同学会向好同学寻找帮忙,也有向老师找帮忙的.每周的第八节课教师作为旁听者,把整个课堂都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尽情的表演,当出现疑问是互相补充,教师也给予适当帮忙.

4小组评比

循环几周后,由班主任帮忙,班长组织一次正式的讲题大赛.分别设立不同的奖项,老师当评委.一段时间的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潜力和自主思维潜力.有群众荣誉感的孩子们,自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都怕给小组拉后腿.最后评比出最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还有不同的单项奖励,从不同的方面去鼓励学生.

四课题时间安排:整个课题研究需要一个学期时间.

(1)开学初定出计划(2)第一个月课堂有意识都让学生表达,让好学生演示(3)以小组形式轮流表演讲题,交流经验

(4)第三个月做评比大赛(5)教师点评比赛结果对后期学习补充期望.

五总结课题

首先对本阶段研究实验做阶段性总结,并整理经验教训,整理好资料做好记载,以便以后在教学活动中改善和完善.

2.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二

本课题尝试在大学低年级采用该模式教学和常规模式教学,并对二者在改善大学生体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形成良好体育习惯、意识等方面的实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对“小集体教学”课程模式的实效性进行科学的论证,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定为年龄、性别、体能状况、心理因素等指标差异较小的同系、同年级篮球专项班的学生。实验组按“小集体教学”模式上课,对照组按常规模式上课。具体对象为:实验组,浙江林学院2005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8人,女生19人;对照组,浙江林学院2004级学生篮球选项班,其中男生19人,女生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含有90个题目,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概括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问卷按“1-5”制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该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反复修改和使用,反映症状全面,能较准确地刻画自觉症状,量表有较高的信度。

自制学生体育行为、习惯、意识等情况调查表,表中20个列项征求了有关心理、生理和体育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的意见,并按建议做了反复修改,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情况。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1.2.2 实验法

1.2.2.1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1.2.2.2 实验过程

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体能测试。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根据国内的“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手册”(1996年)和国外“Powers,S. K. Total Fitness”(1999年)中列举的测试内容选出测试指标,并按其统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的具体指标为:(1)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3min台阶实验)、柔韧性(坐位体前屈)、肌肉力量(仰卧推举)、肌肉耐力(1分钟仰卧起坐[女]、俯卧撑[男])、身体成份(体格脂数);(2)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包括速度(100m)、力量(原地推铅球)灵敏性(5m×10折返跑)、神经肌肉协调性(定点投篮)、平衡(闭目单足站立),反应时(T=(2s/g)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集体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目前,体育教学在我国,很多教师采取“分组教学”,可以说是“小集体”的初级形式,但这种分组只是简单的分组,并未达到能上机能上的“分组”,成员不固定,学习目标模糊,学生的集体意识未能得到有效培养。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目标,对授课班进行合理分组,形成实质性的“小集体”,采取多种手段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团体中得以落和体现,在类似于小社会的动态的竞争与合作中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心。这为“小集体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可能。

2.2 “小集体教学”的优势

小集体教学具有明显的活动主体性特征。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根据不同组的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不同的教学。单从表面看与分组教学相似,但是:(1)小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最大的差异是在小集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和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联系;(2)小集体教学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活动主体,以促进;团结协同地学习为目的;(3)小集体教学是把小集体看作一个具有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有机体;(4)小集体教学的独特教育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组内的合作与协同、促进自觉、自主的学习;第二,通过在小集体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意识和态度。

2.3 “小集体”教学模式结构设计

根据因特、埃斯特斯、施瓦布等的观点,教学模式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作为模式的设计者,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序化,制定出一套逻辑严密的实施策略。对体育教学中采用的“小集体”教学模式,课题组设计了该模式操作流程图(图1)。由于在体育教学中每个教学班都是由差异性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采用“小集体”教学模式则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既能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又能培养其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小社会”环境,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整体教学效果。

2.4 教学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集体”的建设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对学生的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的了解是进行有效的集体分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然后,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遵照优、中、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异质分组,并确定各小团体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利“小集体”阶段组长。各组长负责对本团体的日常学习与锻炼进行管理,并协调团体成员之间、团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本集体学习计划的实施、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小集体、集体成员三者之间产生多边联系(图2),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之间有序地开展,各小集体之间、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能够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

T:教师 M:成员 L:组长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组学生体能显著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表1),除反应时以外,实验组学生的体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平衡能力增长幅度较小,统计学结果无差异。女生神经肌肉协调性增长也无差异。女生柔韧性的增长呈显著性差异,而其余各项,男、女生的增长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原因分析:“小集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的效果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进程加快等方面;“小集体”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对照组学生体能进步不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表1),对照组学生的体能只有略微增长。除男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有显著性差异,速度素质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的灵敏素质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体能指标统计学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个别项目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分析:常规体育教学难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难以从体育活动中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快感,并表现为对体育的不重视。

3.3 实验组学生心理素质显著提高,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变化,个别指标有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表2),实验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均有所下降,其中强迫、抑郁、焦虑因子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和妄想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新的课程模式对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果。原因分析是:“小集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宣泄情感,让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得以缓解,保持良好心境;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挑战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到力与美,陶冶情操等。这与小集体的“小社会”的教学情景是分不开的,在体育教学中,“小集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互助与竞争的学习环境,成员间的互助、互相竞争、互评,促进了团体建设,培养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提高其合作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自我评价能力。

3.4 对照组学生各因子得分变化不大,其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以前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常规体育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效果不理想,值得社会关注。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过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因素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3.5 实验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正在养成, 对照组学生变化不大

结果表明:实验组由于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更多的引导,学生坚持多参加体育活动并逐步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显著提高,良好的体育习惯和意识正在形成,而对照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仍较低,这不但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也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4 结论

经过“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实验组大学生的体能状况,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了显著性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练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被动的练变为主动的学,上体育课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极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了学习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性。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中、差生进步的幅度更大。“小集体教学”模式实验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上,才能确定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好讲授指导的教法、手段,布置好场地、器材,有效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摘要:文章采用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小集体教学”模式在改善大学生体能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等方面的实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有较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较高的实效性,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实现高校体育改革的有力举措之一。

关键词:小集体教学,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教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冯岩,陈凤英,金连坤,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31-33.

[5]倪兵.关于构建小群体学习法的体育课程结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6]周俊平.体育课“小集体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研,2002,23(1):34-38.

[7]王大中.体育小集体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3-114.

[8]陈建中.“自发组合群体”分组练习教学形式[J].体育教学,2001,(3).

[9]严志平.浅论合作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科研,2001,(3).

[10]刘永洪.采用“锻炼小组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J].福建体育科技,2001,(1).

3.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三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在对锻炼者健康状况、体能水平﹑运动能力进行诊断和测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健身锻炼目标而选择的健身锻炼计划,是对健身锻炼整个过程的理论设计,从而提高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的自我调控能力,有利于锻炼者对健身锻炼过程进行更进一步,更为系统的研究,真正把握健身锻炼的原理、规律、特点和原则,继而提高健身锻炼的整体效果,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身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健身锻炼计划 健康诊断 体能 运动负荷

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选项课的开设在教学中也逐渐暴露出该类型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对选项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身体素质和心理能力的锻炼。针对现状,提出“健身锻炼计划”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安排以及考核等内容上做探讨,以期为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实践经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北师范学院2010级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男生),共计18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教材,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收集了关于健身锻炼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实验法。在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健身锻炼计划,通过实验法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对本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验证。

3.逻辑分析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4.实验对象与方法。湖北师范学院4个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个班为实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的显著分析

为了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实验前对本院学生4个篮球专选班进行身体体质健康标准部分项目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全场来回篮球运球。用t检验对所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项指标的p>0.05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试验。

(二)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差异分析

经过18周的教学和每周2节课外活动锻炼,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健身锻炼计划模式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发生了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的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肺活量有显著的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作技能有显著性差异;试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全场来回篮球运球有显著差异。

三、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分析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肺功能几乎没有变化,这与设置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有关系。人的心肺功能主要是指人体心脏泵及肺部氧气的能力,也是人体摄取氧和转化氧成为能量的能力。经常参加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而在本研究实施的健身锻炼计划中,学生练习的内容多是运动技能方面,并且大部分时间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肺功能水平区别不大。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分析

本研究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的实验班的运动技能相比较传统模式的对照班,有很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喜欢篮球,能够很积极、自觉的配合教师,实施计划内容规定的强度也比较认真,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以后,学生的动作技能从量变到质变,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对照组和实验组体质增强的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不管是传统模式教学的对照组,还是健身运动计划模式的实验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明显凸显出来,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培养优秀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更加重视高校体育的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个学期和32次课外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测试指标明显变化。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比较,均有一定的差异。主要结论有:

1.不可预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模式教学和实施传统体育模式教学的差别很小,学生的耐力、速度素质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健身计划设置的负荷强度以及老师对学生的适时监控有较大关系;另外就是不可预见因素对计划实施教学的影响,比如教师上课的态度、责任心、学校的教学环境、学生的主观配合等。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设置的练习强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难度。

2.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严密控制好练习的密度。要提高身體素质和心肺功能,必须要严格控制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要让运动的负荷对身体产生必需的刺激。体育选项课是以该选项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为主要目标,所以在体育选项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侧重安排选项课的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细化、量化,都将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健身运动计划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主观因素促进了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较高的实效性,健身运动计划教学模式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议

1.健身锻炼计划要针对个体差异实施。制定健身锻炼计划一定要根据计划的实施对象,仔细研究他们的特点以后,再去制定和实施。对于高校大学生,计划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另外,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让学生建立终身的体育观,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2.健身锻炼计划教学的内容必须合理、有序。运动锻炼计划教学,除了运动项目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必须保证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否则运动锻炼计划教学将毫无意义。锻炼计划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每个人的练习强度、时间。

3.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器材、场馆对体育教学有很大影响,建议学校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4-9.

[2] 董晓虹.运动健身学[D].浙江大学.2006(1):7-9.

[3] 杨霞.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8.

[4] 张英波.运动健身全攻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5]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6.

4.小课题研究计划4 篇四

本课题来自网络资源《远程培训——课程学习》(本课题原始编号:792897,作者:鞠林芳,创建时间:2009-09-14 12:00:00),经学习,我们发现此课题比较适合我校实际,适合我们借鉴学习。为此,我们打算以此为实验课题进行研究,并在实验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提高,积极推广实验成果,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然后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或脱离语言环境去学习单词、短语和句子,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开展小学英语“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不断调整和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对教学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那么,“如何实施英语情趣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这本课题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课题研究具体目标

1.深入研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相关理论。

2.探索并建立英语情趣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3.研究英语教学如何保持课内外教学的情趣连贯性。

4.通过英语情趣教学研究,促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稳步提高。

5.以推广实施本课题实验成果,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并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2.实验分析法:选取小课题,有意识进行实验验证,记录过程并分析作出结论。

3.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4.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四、课题实验研究过程及设想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为了深入开展此项课题的研究,我们英语组全体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共同商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搜集有关情趣教育的理论和同行已取得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与研究。我们将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里,留出一部分时间交流自己一周来课题相关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心得。期望通过教师之间这种浓厚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氛围,快速提升自身课题研究能力,从而达到共识、共进。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这一部分是我们实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我谈一谈我们试验的计划和和设想:

(一)深入研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相关理论。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我们课题实验的理论基础。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分层要求,小组合作研讨》研究成果,以及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小学英语情趣教学为研究对象,尝试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研究分析情趣教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规律。

(二)探索并建立英语情趣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题的主渠道。我们从学校的“每师一课”教研活动入手,以校本教研活动作为课题研究交流的主要形式,深入剖析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总结并提升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我们把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景化教学内容作为课题实施的切入点。

课堂教学应该富有生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在情境化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是在体验和感悟,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的多重获取。

这里我举两个我的教学实例:

教学案例

(一)教《shopping》这一话题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让学生简单布置几个商店,如文具店、服装店、水果店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好、所需,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How much is it?”进行有目的、有意向的有关购物操练。这样他们在操练活动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愿望,展现自己的生活,他们更容易进入角色,成为情景操练的主角,教学的主体。这样处理教材,教学也富有了生命力,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并驱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的生活英语。

教学案例

(二)教《What’s your job?》职业这一话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说

一说自己家人、亲朋好友的职业,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这些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操练,形成必要的技能。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就生活中熟悉或崇拜的人物的职业进行交流,如可以这样引出话题:Do you know „? Who is he/she? What is his/her job? Do you like the job?(No? Then what would you want to be?)等等,潜移默化中操练了语言,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出一定的指引,使学生的口语语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情景操练中逐步形成,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逐步优化。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要我们能潜心研究教材,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无论教什么内容,都可以找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结合点,并由此切入,与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主题,为创设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研究英语教学如何保持课内外教学的情趣连贯性。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此,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我认为:英语教学生活化,即是将学生的生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英语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英语课堂,使英语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英语的作用与意义,增强英语作用意识,提高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为生活而用英语。生活化的英语,不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课内外教学的情趣连贯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我们的设想是: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空间。

1.学校资源

(1)生活化的校园外部环境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①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Art Room,Computer Room,Music Room,Teacher’s office等等。

②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Save water”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

③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英语实验班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在学校橱窗里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

(2)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环境外,还可以在校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学校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英语活动。此外,还可以组织排练英语文艺节目以及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排演英语大合唱,“购物”等话题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使英语学习真正走向生活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运用)意识,并获得成就感。

2.社会资源

(1)生活化的环境资源

指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收集、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如经常见到:

①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

②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

③公共设施英语:toil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

把这些生活中的英语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学起来,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效率大大提高,就会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教师还可以一段时间内组织一次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拓展使用英语的环境,让学生真正走近社会,走向生活。

(2)生活化的人文资源

结合节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指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风俗文化,使小学英语教学更加生活化。社会的资源是无穷尽的,把英语课堂生活化必定使我们的英语情趣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英语情趣教学研究,促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稳步提高。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课题组会组织实验教师定期培训、自学,与专家交流互动、参加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积极进行研讨交流,及时反思总结,撰写科研报告、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在教科研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提升自己,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

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迎接验收。

五、预期成果

显性成果: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论文集、教案集、课堂教学实录、阶段性成果展示资料、学生汇报表演等。

隐性成果:

1、师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创新情趣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

5.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五

七星一中朱洪艳

一、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另一个阶段,具体内容为:

⒈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围绕如何构筑生活与数学有效联系的理论体系、具体做法等)。

⒉主要研究以下两个内容:

(1)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抽象)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由生活中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应用)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方法与要求:

⒈在平时课堂中渗透。做有心人,收集整理教材中相关内容。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⒉及时进行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体会。

⒊注重总结与提炼,本学期内完成课题研究论文两篇(其中一篇可以以教学故事的形式呈现。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中年级学生现有的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 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确定研究的方向。

2、文献资料法

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献,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结合学生现有的实际 情况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寻找生活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有效的改 进与提高实验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体会、教训,及时进行总结、归纳 重视资料、成果的积累,重视活动反思,形成有效的规律与方法。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研究计划;交流个人课题实施计划;理论学习。

十月份:

制定调查试卷,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一月份:

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十二月份:

确定实验前后调查对比表,收集相关资料、交流实验心得。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月

课题进入具体实验阶段。

二零零七年七月份:

上交课题各项资料。

2006年9月

生活中的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2006-2007学下学期

七星一中朱洪艳

6.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六

_______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识字能力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

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

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

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7.体育小课题研究计划 篇七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 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

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 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

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注:*号表明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学分也可抵作其他专业毕业所需相同课程的学分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 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 建议

3.2.1 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部分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借鉴美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4]周洪生.中、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129-131.

8.校园体育小明星 篇八

邹梦丽同学今年11岁,是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启蒙小学五年级的优秀少先队员,是全班同学信得过的少先队中队长,去年秋天被推举为学校学生乒乓球队的队长兼教练。

邹梦丽的学习非常优秀,那么,她是如何在搞好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又爱上了乒乓球运动的呢?这还要从2014年秋该镇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训练基地在启蒙学校设立的时候说起。

穰东镇的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训练基地,是2014年9月12日正式设立的。训练基地设立以后,乒乓球训练大厅内,前来交流技艺和参加训练的各行各业的乒乓球爱好者络绎不绝。看着赛场上飞舞的小球,小小年纪且早就对飞舞的小小银球情有独钟的邹梦丽就萌生了当一名校园优秀乒乓球队员的渴望。

一个人一旦有了梦想,就会奋力地去追求,邹梦丽同学也是这样。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让父母到城区给她购买学习乒乓球技艺的书籍,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

对于书中不懂的地方,她虚心向乒乓球队的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们求教。很快,她的脑海中就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乒乓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不过,有了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要有实战技能。为了掌握本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闲睱时间,都会诚恳邀请同学、老师、镇乒乓球协会的队员跟自己陪练。通过陪练来学习别人的过硬本领,进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很快,她的乒乓球技艺有了飞速的进步。

从2015年春天开始,这颗闪烁在启蒙小学的体育小明星开始斩露头角,各级少儿乒乓球比赛她都积极报名参加,而且每次都能获得较好的名次,连续不断地为学校争得荣誉。特别是2015年邓州市举行全市少儿乒乓球大型赛事,邹梦丽同学面对来自全市的百余名乒乓小精英,一路过关斩将,勇猛地冲进决赛,最后技压群雄坐上了冠军的宝座。

品学兼优的邹梦丽能在市级比赛中获得殊荣,是她本人刻苦训练的结果,更是启蒙学校千余名师生的众望所归。我们衷心希望这颗闪烁在穰东启蒙学校的体育小明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奋力在更高层次的乒乓球比赛的竞技场上熠熠生辉,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小课题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课外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明白事理。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一笔一画学写字,一点一滴学做人”来展开本年级小课题研究,使我们的课余生活变的充实,有色彩,有意义。

二.实施目标

第一:要教孩子爱读书;要教孩子会读书;要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书;让他们读好书。

第二:因人而异,分别训练;激发兴趣,专项提高;集中时间,共同提高;率先垂范,提升教师基本功。

其中,会读书从内容理解的层面来讲,至少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要读的通,第二要读的懂,第三要记得住,第四要用得出。由于我现在任教的是三年级,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大纲的要求,我认为本班阅读活动的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即读懂、记得住。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我们会让学生练习一篇字,巩固课上老师教的写字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收集读书名言及交流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使我们懂得读书的益处,使学生尽快喜欢上读书。

2、设立图书角和书法展示台,通过向学校图书馆借阅和学生自

带,使图书角都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再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后供学生借阅。每周可换书和举办书法展示一次。

3、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每天课前的五分钟定为“每日一推荐”,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的文章或书籍推荐给大家,并说一说这样推荐的理由;每天中午定为自由读书读报活动时间,每天自觉看书20-30分钟;每周结合学校的阅读课,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4、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标标画画,摘摘记记的习惯,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是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另外还引导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推荐给大家,每周一欣赏,加大交流的力度。

5、提倡亲子阅读,每学期一开始便召开家长会,给家长讲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平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并给家长推荐适合本年龄段孩子读的书目,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每周的周末最后一节课定为读书和书法的汇报课,主题不固定,如”书海泛舟”、“推荐你一本好书”、“读书方法集锦”、“开卷有益”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交流的氛围。

7、进行阅读写字评比,对于学生的阅读写字情进行定期测评,采

用的方式有:“讲”即讲述,有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书法作品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讲”、“展”、“赛”的测评方式,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附书目:

《成语故事》《小学生阅读文选》 《安徒生童话 》 《格林童话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毛流浪记》 《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中国历史故事》《宇宙之迷故事》《小年万事通》 《少儿熟读丛书》《蓝猫三千问》《鲁滨逊漂流记》-----

10.小课题2阶段计划 篇十

第二阶段计划

《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写作兴趣》小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二阶段,为促进孩子们继续快乐读书、快乐写作、快乐成长,再次提高其语文素养。巩固第一阶段成果,特将第二阶段工作计划如下:

一、注重词、句积累,提高好词佳句运用效率

老师要继续分阶段定类别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以增加语言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更谈不上写作能力。多读则能把书本上的语言材料储存到大脑中,变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践中。

二、读写结合,正确运用写作方法

在习作教学中,继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物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找出几点写作优点进行点评表扬。同时在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能指导他们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得的大量的字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运用,内化为写作的基础。

三、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1、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开学就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现可以偏重于分类作文指导等书目供学生阅读。

2、摘录妙词佳句。在大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摘抄出来,在学习、交谈、作文中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词语,增加大家词汇的积累。

3、定时组织读书会。组织讲故事、朗诵、写日记、办班级小报、习作手抄报等比赛活动,达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从多渠道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1、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相适应。

2、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从而诱导学生早读书、多读书。

五、每周一练,坚持写好周记

继续要求学生写命题周记,扩大周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几类周记变换着写以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学生的周记还要及时评改,发现好的予以鼓励,并提供给全班同学评论或抄在墙报上供大家欣赏,经常评选优秀周记,真正使写周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在第二阶段研究中要严格执行计划,观察学情,灵活变通,力求最大极限地挖掘学生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课题组

上一篇:xxx公司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