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2024-09-13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共8篇)

1.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一

浅谈体验式学习

《养蚕》一单元的教学体会

《养蚕》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养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主要是由于蚕丝具有优良的特性和很高的经济价值,它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具有纤长匀净、柔韧轻软、耐热绝缘、通气吸湿、弹力适中、光泽柔和、染色优良等特点,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可制作高级服装、装饰品和美术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蚕丝的新用途不断被开发,目前蚕丝已用于军工、交电、医药保健等方面。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从蚕卵到蚁蚕,在学生们的精心喂养下,蚕一天天长大,经历了四眠五龄,终于吐丝结茧,羽化而出,又交配产卵,留下了后代。养蚕是个体力活,劳动强度大,风险性也特别大,加上蚕丝市场疲软,价格不太好。现在不光是城里的孩子,即使是农村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也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这样的情况给这一单元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自己曾有的关于蚕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一、以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式学习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以《养蚕》这一单元为例,养蚕时间跨度一个多月,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蚕的生长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而他们对蚕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老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养蚕,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体验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如《养蚕》这一教学活动,我到养蚕户家去分了三克蚕卵,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知识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学生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学生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从孔里钻出

来,进行交尾和产卵。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 猜想,讨论,众说纷纭。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猜想,有了猜想,再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为了使学生自主地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关注与养蚕有关的一切事,通过养蚕来了解生活和时代。体验活动中,学生们逐渐了解到养蚕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五千多年以前,我们先民就把桑树林中的野蚕拿到家里饲养,从传说中的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用蚕茧缫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到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四大发明的传播;从有着悠久的植桑养蚕历史的江南水乡,到“丝绸古城”苏州。我还引导学生们详细了解丝绸之乡-江南水乡。这里的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用骆驼运往欧洲的大匹大匹的绸缎,主要是由江南水乡生产的。目前,“丝绸古城”苏州的丝绸已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还了解了国外的养蚕史,包括英国治疗蚕病的方法,了解了我们身边的丝绸制品。我还特意介绍了世界上有一百四十多万种动物,其中有一百多万种昆虫,蚕就是一种昆虫,我们了解蚕,举一反三,可以了解昆虫的世界。通过这些知识的了解,养蚕活动贴近了生活和时代。养蚕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验活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为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我在教案上专门记录学生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也这样做。我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和同学们认真讨论,引导学生借阅相关书籍,查找相关文章。这样学生们慢慢地开始通过

交谈和看书学习了。有的学生甚至看起了中学的生物课本,而且看得津津有味,问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养蚕的范围。我鼓励学生将问题写入日记,并与语文老师保持联系,共同保持学生记日记的热情。这项活动做得很好,学生们据此写了小论文,后来还开了论文交流会。以上这些做法都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我觉得必须搞好各种活动,养蚕活动就是很好的一种。这些活动是一种媒介、一种载体,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介入,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同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2.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二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体验式学习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体验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体验式教学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教师比较关注的.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式学习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小学教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 亲历性

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点.体验式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由以往的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学习,在体验式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通过自身的体验实现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各自完成自身的实践任务,这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实践中获得知识.

2. 实践性

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体验式教学中实践性是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学习到知识.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不断理解与运用知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践进行思考与解决,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贯穿了整个数学体系,与体验式学习有着很大联系.

3. 情感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情感式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在教学中利用情感教育对学习知识具有很大帮助,与以往只重视学习结果的方式不同,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独特性很强的课程,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易发挥.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安排情感式的教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情感带来的教学体验,有效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情感,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教学结果.体验式学习在情感教育中让学生体验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体验情感与态度有很大提升.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 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以巩固与完善理论知识为前提进行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知识与运用理论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与掌握所学知识,应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标准的圆,然后将圆进行对折,再进行第二次对折,经过多次对折后,将圆打开,然后观察这个圆,发现经过多次对折后,多条折线的交点正是在圆的正中心,且每条折痕的长度都相等.学生会对这种现象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正中的交点是圆心,而一条整的条痕是圆的直径,圆心到圆边则为圆的半径等.在这整个过程中通过实践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创设情境法的应用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很多学生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在课堂上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其注意力.而且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开小差的现象,这样就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一个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案,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使用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运用例子去验证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以“小小商店”的教学模式开展,首先创设在一个小商店买东西的情境,在相应物品上标上数字,如一支铅笔1元,一个练习本0.6元钱,一块橡皮0.5元等.利用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品进行数字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通过问这些物品的价格,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情感性教学法应用

体验探究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数学实际上来源于现实,因此,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感受、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发掘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例如:在学习简单乘除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算术比赛,获胜的一组将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结语

运用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并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方法已不适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吴凤芹.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9.

[2]郑慧敏.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J].才智,2015(14):175.

3.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三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小学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72-01

新课改已经不再注重成绩,它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并将学生培养成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是一个挑战,为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放学生的思想,目前众多学校开始应用体验式教学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体验式教学对于数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抨击,它从理念上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的目标,是一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但是又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的教学方式。其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并对传统那种固化学生思维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改变。

一、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体验式学习的含义就是教师为了响应国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形成的有关于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在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之后对于实践的应用,或者是出现学生不理解的现象时,教师通过用让学生体验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活动,这即就是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的最重要的就是将教学进行总结并加以反思,形成学生的经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主要分为了三点,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第一点是情景代入法,就是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答案,或者是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教师让情景再现,在体验中让学生明白这个现象或者是答案。第二个是探究式,让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发生进行深究。第三个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将数学代入现实生活中。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情景代入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是很强,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吸引。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由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学方式太过单一,理论性知识太多,逻辑性太强,学生学起来时,容易使其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转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下自主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1],教师应当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知识,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好好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对于经典的“蜗牛何时爬上井?”这道题,学生基本都会做这道题,认为一天爬一米十天就可以爬出井口,但是这是错误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让一名男学生扮演青蛙和一名女同学扮演蜗牛。在地上画出一条线,假设这条线是井口,这名女同学站在线上(井口),让男同学远离井口(注明这个男同学是在井底)。这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让女同学走到男同学身边),她哭了起来。一只青蛙爬过来对蜗牛说:“别哭了,这井壁太高了,爬不上去的,再说了这井底挺好的,还能看见阳光,春天还能闻见花香”蜗牛说:“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不想只能看见这么一丁点阳光,我也不想只能闻见花香!我一定要爬上去!您好!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着这么重的壳,你觉得自己能爬上去吗?”“我每天爬一段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爬出去!”很快蜗牛休息好了,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让女同学向前走),它不停地爬,终于赶在天黑的时候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说:我马上就可以爬出去了。”但是到了晚上她又下滑了4米(让女同学倒退4步),蜗牛叹了叹气,有往上爬,但是到了傍晚她又爬了5米(让女同学向前5步),在休息时下滑4米(女同学倒退4步)。请问蜗牛几天就可以爬上井台?让女同学在第五次后退时,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女同学走5步以后跨过线,便问学生“现在蜗牛已经爬出了井口,还用往下滑吗?”[2]。

(二)探究式

在新课改的作用下,从传统的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人,转变为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但是由于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形成,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是很全面,所以数学老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对数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将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代入到体验式学习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数学的奥妙,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它的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可以从有关于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的规律的内容中得出除数和商、被除数有什么关系?真的会出现除数缩小1倍,商也会缩小1倍。从80除以5得16,那么40除以5直接就得到8,20除以5得4.这些算式中可以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会随之缩小或扩大。那么就很容易做出这道题。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只能运用到家庭作业、考试的试卷上,不能灵活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引入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结合现实[4]。例如:教师拿出一个苹果问“大家想不想吃这个苹果谁想吃这个苹果就必须算出这个苹果的体积,才可以吃这个苹果。”之后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时学生说这是个不规则的物品没有办法计算,并且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将这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中盛满水,并且这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0厘米,现在向容器中倒入5.5升的水,再把这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厘米。现在学生应该都知道这个苹果的体积应该怎么算了。下课时学生将这个苹果的体积算了出来。教师在离开的时候向学生提问可以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的办法是多少什么。办法就是找一个学生站在操场的中间作为圆心,之后由另一名学生;拉着长绳子作为半径画圆。

结束语

小学数学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要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将数学和实践分离,尽可能地将数学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吴凤芹.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9.

[2]郑慧敏.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J]. 才智,2015,14:175.

[3]项仲萍.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成功(教育),2013,22:42.

4.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四

研 究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开展小学语文课堂现代学习方式研究,能较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加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小学的教育质量。由此,小学教育将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高素质,高规格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而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更是这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小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小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小学课堂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小学生发展的阻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的推动才能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先后15次用上“体验”这一词眼并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活动。

《新课标》中有关“体验活动”的大量阐述为我们体验式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广阔的实践路途,也鼓舞了我们体验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者之一:南师大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郝京华教授指出,面对新教材,老师们要改变原来根据预先写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走”教案的现状,相反应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我们这次研究就要求 :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构建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式。

2、探明体验式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应用策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取体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3、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所遇的障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等系统书刊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研究的准备阶段)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的评析、教学过程的检查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新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探索实验、验证阶段)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地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探讨现代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评价总结阶段)

五、研究的内容

针对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小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我们按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子课题小组:

(1)农村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3)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组。

华师大杨再隋说:“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是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因而学生学习的环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体验式学习”特殊性。研究其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现代学习方式。

其主要策略为:

1、注重儿童的已有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文本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2、重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3、重情感培养。情感是体验生成的动力。文本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体验性的课堂必须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调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文本去,这也是一种“超原型”的创造力。

4、注重情境化。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大脑框架中的情知系统都充分开启,在文本、师生对话中,深入到文本宿地。

5.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五

【关键词】互助合作;体验学习;思想品德教育

1现阶段技工学校的教学现状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绝大部分。仍然是各个普通中学里面自认为升大学无望的学生。虽然上大学不是青年学生成才的惟一途径。但受社会习惯思维的影响。这部分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自暴自弃(极个别已考上大学。只因家庭条件不好而就读中职学校的。那是特例)。更何况中职学校的学生主体仍然还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的弱点是: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分布不匀: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同时还普遍存在不能吃苦、虚荣心重的陋习。

6.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六

【摘要】体验式学习重点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该模式有利于挖掘德育课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式学习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实训课和工学结合,亲临现场,参加集体活动,营造浓厚道德氛围等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中职生;体验式学习;德育

我校本学期借鉴山东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开展了“自主管理 快乐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去做,去实践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而在中职德育的课堂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思”和“悟”。即“做中学、做中悟”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我们通常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传统学习通过教师和书本讲解正确姿势,但是无论讲解观摩如何细致,学习者若不亲身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你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与教练不断沟通,发现自己的盲点,总结姿势技巧,学习主体是自己,而池边的教练只是一面镜子,为你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及鼓励。这样做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生重技能轻文化。大多数学生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文化课放在其次,文化课中,又把德育课放在后面,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德育课可有可无;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的存在是必要的,但觉得现行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们,教学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实际、知识水平相去甚远,理解较困难,今天的德育课教学对他们没有带来多少益处。因此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难以真正溶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上课趴在课桌上睡觉;有的上课讲话、玩手机、听MP3,对教师干涉不听,反而顶撞教师;有的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东游西逛、无所事事。

(二)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缺乏。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关系的活动,又是受教育者主观世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作用与反作用性,如果这种双边的互动的残缺就-1-

意味着教育的残缺。德育课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德育课课堂内师生互动的状况如何,直接反映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益。但是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主要还是教师“一言堂”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与主动参与性被忽视,与师生的互动教学相差很远。

(三)中职德育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德育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密切关系。但是很多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太差,接受、理解知识能力极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唱“独角戏”,把讲授法作为最常用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不从学生出发,不为学生着想,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及接受能力,过多运用学生不懂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觉得难懂不理解的地方一带而过,草率了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堆砌材料,把一些无关的事实随意迁移,而对那些相关的事实不进行组织整理,零碎杂乱地讲授给学生,这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毫无意义的“教师乱讲一气,学生死记硬背”的满堂灌的僵化局面。到头来,教学计划虽然完成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其实过度使用讲授法的结果就会忽视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体验、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会达到“悟”的目的,进而德育课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就很难实现。

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探索发现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德育课体验式学习的内涵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最早构建者戴维•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将体验式学习放入教育中,可以将其定义为在某个真实或者模拟的场景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切实的实践并获得充分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以往的经验进行运用、反思和改造,并与他人分享,从而得出新经验、新知识、实现自我认识、技能的改造、提升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德育课的实用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人们印象中,德育是空洞的教条和说教,德育教师是矜持、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很多学生对德育课抱有可学可不学,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思想。特别是目前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基础知识较薄弱,耐性差,自信心不足,从而不想学、不爱学甚至拒绝学习,教师天天面对不

爱学也不会学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兴趣淡然,再加上学生难管、难教,传统的教学根本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体验式学习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来,将德育课教学活动根植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通过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激发起学生求索问题的热忱,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背景、事件、经历和问题中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服务生活的本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深入认识,有利于增强自信、负责的精神,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二)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知识,往往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但要真正掌握技术,必须通过应用即充分的实践,实施活动教学。体验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体验式学习在中职德育课中运用的策略

体验式学习重视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它的有效性、重要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一)创设情景,开展课内体验式学习活动。

德育课堂上开展德育体验式学习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发现、收集德育素材作为课堂德育活动的背景资料,这些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素材真实并且能令学生信服;其次,根据素材设计情景,并以辩论、演讲、经历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为载体,融入相关的道德知识,借助学生的以往经历、体验、情感等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学习相关的德育内容。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参与到课内道德教学中来,有效提升了课堂德育效果。如教学时,“小品进课堂”,开展情境表演,就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上《天天3.15——

关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时,用小品创设两个人在各个消费场所中的情景。小品是我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课前先让学生练习。当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引起了台下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整个小品表演下来,同学们全神贯注,观看得非常认真,比我平时讲课的效果好了很多。表演结束后,当我问起在小品中有哪些消费类型的时候,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回答。学生还能回答在这些消费活动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哪些权利得到了保护。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通过这种小品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本内容,更学到了在实际的消费活动中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另外,也可以用案例创设情景。如我在上《杜绝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就根据课堂内容编写了一则案例发给学生,当我讲到不良行为的内容时,我就问学生在案例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在讲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时,我就问学生案例中的主人公受到了哪些处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不良行为的危害。这样就不用教师大张旗鼓地去讲了。在讲到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时,我就让学生帮助案例中的主人公出出主意,如何才能改掉身上的这些坏毛病。最后我又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该遵守有关学生守则,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中职德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也要求课堂教学要具有实践性。

我们学校学生现在使用的四本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就有太多可取之处,特别是其中的社会调查部分,我们德育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充分利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言堂”出现的原因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问题,我觉得在很多时候还在于学生不会讲或无话可讲。只有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讲。如在上《投资理财》这一课时,我就事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并布置不同的任务。第一组主要是到各大银行了解存贷款利率和手续,第二组主要是了解债券的种类,最好能拿到几张债券的样张,第三组主要是了解各类保险的办理手续并把自己参加的一些保单拿过来展示,第四组主要是调查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外,还有哪些投资方式。通过调查后的课堂上差点没了老师说话的机会。整节课下来,讨论异常激烈,而且都是有理有据,完全打破了“一言堂”的沉闷。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总之,创设的情景形式多样,但

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宗旨都是通过教师创设学习诱因,激发学生情意,调动学生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充分利用实训课和工学结合的机会,体现“做学合一”

中职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体验式学习的资源。学生在学习专业时,开展项目教学,专业技能实习,都要深人社区,深人工厂,与社会接触,与企业接触,与厂长、会计等企业管理人员交流。我们德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德育知识的价值,体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心理,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体验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是德育生本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在财会专业学习货币职能时,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收集常见的信用工具,了解不同形式结算的情景,归纳货币的职能,并开展“金钱万能吗”的讨论。如一个参加工学结合的电子班回来后,我在上《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时,让学生谈谈在工学结合期间遇到的一些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回答。原因就在于他们去体验了,有经历,有感受。

(四)带领学生亲临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

哲学、政治经济学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的知识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很难理解。通过带领学生亲临现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易于构建知识,巩固知识。如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犯罪的惩罚》时,组织学生深人县人民法院旁听法官审判,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特别是最后法官宣读对犯罪人的判罚时,给了学生很大地思想冲击。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活动,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形成了认识。

(五)组织集体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学习。

学校的运动会、班团会等活动都可以为德育所用。以运动会为例,学生在活动中会自觉的遵守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等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这些活动中的道德体验,使道德体验和自觉产生的道德行为外化,这样学生的道德体验会更加深刻,也能使道德行为更具自觉性和迁移性。

(六)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陶冶学生道德品质

学生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体验情景,这个情景对于学生来说是高度个性化的,学生在情景中会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东西,并有可能终身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氛围的营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其一,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通过集体产生的“平行的教育力量”;其二,全体教师要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将德育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营造全校范围内的德育氛围。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的最佳榜样。

体验式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有些知识在课堂内讲解是无法理解的,是需要学生亲自实践,用心体验的。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发生变化,以“体验”促发展,进而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职德育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初探》广西航运学校龙小兰

7.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七

1. 明确活动的内容是教研组成员一同研究“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有趣的问题。

2.每位教师准备2种~3种工具, 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核桃。

3.教研组准备一些操作用的生核桃。

4.指定一位骨干教师进行现场执教,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活动过程

1.环节一:我来实验——亲身感受打开核桃的过程

(1) 教师用自己带的工具尝试打开核桃

主持人:你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教师A:我带的是老虎钳, 夹有点难, 后来是用老虎钳铁的一头砸开的。

教师B:我先用的是起子, 想搞开核桃不容易, 但用锤子砸就比较容易。

教师C:小时候吃核桃用过门缝夹的方法, 不知道现在可不可以把这个方法给孩子们尝试。

教师D:有的核桃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打开, 比如我带的纸皮核桃, 壳很脆很薄, 用手就能剥开。

教师E:刚才我还发现把两个核桃握在一起使点劲也能弄开, 不过我带的这个核桃壳本身也不是特别硬的。

主持人:通过刚才老师们的操作与交流, 我们发现这个活动首先来源于生活, 因此每位老师在操作前就有一些原有经验。其次我们发现用不同材料实验就会带来不同的新经验, 如果是尝试打开不同的核桃, 可能带来的新经验就是关于核桃本身的, 大小、壳的硬度, 以及内部结构, 等等, 如果是相同的核桃可能更多的是关于打开核桃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不同的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2) 尝试使用各种工具打开壳比较坚硬的生核桃

主持人:老师们这次的操作有什么发现?大家认为孩子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哪些?

教师A:生核桃真的很硬, 用锤子比较容易砸开, 不过也很容易砸碎, 操作时要注意两个情况:一是需要对准, 因为核桃是圆的, 有可能会滚动;二是用多大的劲, 这是比较难的。孩子如果第一次操作, 可能会更加关注赶快打开而不会注意核桃壳砸成什么样。

教师B:我现在有点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活动名称是“怎样打开核桃”而不是原来的“砸核桃”了。在核桃中间有个缝, 可以用起子在中间钻个洞再打开, 这时用的是“钻”的动作。

教师C:我发现今天带的工具很多都是用铁或不锈钢做的, 有一定的分量, 孩子在使用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用到砸的动作, 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能砸到手。我在考虑:核桃下面垫块布, 增加摩擦, 核桃就没那么容易到处滚了。

教师D:旁边这位老师带来的核桃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刚才试了一下, 真的设计很巧妙, 能将核桃夹开, 而且核桃里面的肉不会碎。

教师E:今天我们这组的专用核桃夹有两种, 一种是小碗形的, 还有一种很像老虎钳, 第二种需要使很大劲, 我们觉得如果孩子用肯定不行, 第一种孩子使用有一些可能性, 不过也要劲大一些的孩子。这些专用的工具是可以让孩子了解的, 因为它们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主持人: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想象着孩子们可能遇到的情况, 这是非常好的。其次大家想到了本次活动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如工具在打开核桃的过程中使用方法的转化, 幼儿操作中的安全因素, 专业工具与普通工具的关系, 等等, 这些都与我们即将提供给幼儿的操作现场紧密相关。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活动的第二个环节, 为幼儿进行活动设计。

2. 环节二:我们来设计——分析孩子适宜的材料与记录方式

主持人:下面我们分成小组, 以团队的形式来设计孩子们的活动, 我们预设孩子是第一次进行使用工具打开核桃的活动, 目标如下: (1) 使用各种猜想的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 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 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明确了活动任务后, 教师们分成A、B、C三组, 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与交流。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本组的经验。)

(1) A组

对活动中材料的考虑:核桃人手三个, 装垃圾的小篓子, 实物展台, 以及记录笔、记录表、锤子、核桃夹、石头、门、积木。

(最后一格供幼儿使用其他方法时自主进行记录)

本组预设的问题有:怎样能打开核桃?请你猜猜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它?同一种工具, 为什么有人能打开, 有人打不开?

操作前的要求:注意安全, 砸开后的果壳放入小篓中, 操作完后及时记录。

主持人:A组老师关注了经验在活动中的运用, 不过目标中明确提出的是工具, 工具的范围值得大家仔细考虑;记录表中的空白说明教师希望留给幼儿自主实验的空间, 是一种新的想法;对于幼儿操作过程中的问题预设得较少。

(2) B组

本组主要对材料的提供和记录表的设置进行了重点讨论:我们认为应提供单一的硬皮核桃。一方面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探索工具的使用和效果上, 如果提供多种核桃会对幼儿使用工具的效果产生影响, 干扰幼儿对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硬皮核桃会给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与挑战, 能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在数量上我们认为提供人手2个~3个为宜, 这样可以给孩子多次操作的体验。工具可以提供剪刀、锤子、核桃夹、石头、老虎钳、锯子六种, 有能打开的、有不能打开的, 幼儿可以体验成功与失败, 也会发现工具不同的效果, 有利于幼儿的学习。

记录表我们有两种设计, 第一种表格左侧一栏是工具图片, 中间一栏是记录幼儿猜测的结果, 右侧一栏记录操作后的结果。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完整地得到经验。

第二种表格左侧为空栏, 提供幼儿若干工具的小图片, 幼儿认为哪种工具可以, 就将图片贴在这一栏里。右侧两栏为操作后的发现。这样可以方便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种工具进行操作、实验, 节约了操作时间。

关于活动过程, 我们认为一开始应提供任务情境,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如询问:核桃的外壳怎样?我们要吃到里面的果肉应该怎样做?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其次我们认为在介绍工具时应引导幼儿对工具的使用效果进行猜测, 初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也调动幼儿的操作兴趣。

主持人:第二组的老师能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考虑材料问题, 在设计记录表时有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两种,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幼儿的原有经验进行相应的选择。还有任务情境的提出也让我们对本次活动中的情境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有情境孩子可以更加有兴趣地活动。

(3) C组

本组认为活动材料包括:硬皮核桃若干;各种各样的工具 (核桃夹、老虎钳、小铁锤、挂锁、扳手、起子) ;记录表 (个人、集体) 。活动中的提问设计:出示工具的环节可以问“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它们有什么用处”;猜想环节时可以问“今天我们要用工具试一试去打开核桃, 请你猜一猜哪些工具能把核桃打开?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交流分享环节时可以提问“你是用什么工具打开的?怎么打开的”;活动后可以提出新问题“回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工具能够打开核桃”。

主持人:第三组考虑到了孩子用的和教师用于集体讨论的两种记录表;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的不同需要, 在核桃的数量上没有明确规定;问题的设置能与环节的设置相匹配。从最后的问题设计能看出教师对延伸活动的思考。

3. 环节三:我来记录——通过观摩现场再思考

教师观摩现场教学活动 (附后) 并记录孩子在现场中的活动状态, 之后进行交流。

教师A:刚才看活动, 我发现工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教师只提供8种工具并让孩子在操作前选择4种, 然后实验, 我看到的孩子操作很有目的性, 并且很专注。

教师B:幼儿的操作让我看到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我观察的孩子一下子就先选择了锤子, 她在猜测的时候也先选了锤子, 孩子是利用了原有的经验进行判断的, 而且她在操作时也体现出她在生活中用过锤子, 拿与砸都很到位。

教师C:我现在对活动目标与材料的匹配更为明确了, 今天教师提供的工具体现了能让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 大多数孩子都不是一下子能将核桃打开的, 他们经历了选择工具、使用工具、探索工具的过程。

教师D:我发现老师是在最后提供专门的核桃夹的, 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最后有一种对比和惊喜。不过好像孩子使用核桃夹真的有困难, 这个工具只能以幼儿看老师操作为主, 有点遗憾。

教师E:我发现孩子们在记录表上使用勾叉都很熟练, 而且目的性也很明确, 说明孩子们有这样记录的经验。教师的集体记录对每种工具都讲得很细, 所以分享交流的时间有点长, 这种分享交流是否可以考虑进行一些选择。

教师F:我今天观察的孩子用两种工具打开了一个核桃, 他其实是在组合使用工具, 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他首先用老虎钳夹了个缝, 再用起子钻, 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创造性使用吧。

教师G:今天活动中的工具可能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的, 因为老师在介绍工具时, 有的孩子说得很准确, 这种共同收集材料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活动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主持人:在现场观摩的环节每位老师更加关注了幼儿的探究过程, 更加了解幼儿, 有的老师还在与自己的操作进行对比, 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探究过程都不一样。

4.环节四:专家点评——提升活动内涵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参与, 使得大家对科学活动的理解更为全面: (1) 活动的情境需要从多角度考虑。今天的活动前设计中教师们更多地考虑了幼儿的操作材料, 但空间的考虑就不够。教师将活动安排在有软桌布铺设的地面上就考虑到了孩子的操作适宜性, 还避免了工具砸核桃发出的较大声响, 这是之前其他教师所没有想到的。 (2) 活动中的有效指导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操作, 做到观察在前, 支持在后, 并且注意时机, 避免集体式的指导。活动中应更加关注个别需要, 如果建立在对平时幼儿了解的基础上, 相信指导会更为“心中有数”。 (3) 科学活动需要不走形式, 向纵深思考。主要体现在一个活动怎样让孩子不仅操作, 而且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今天的活动接下去还会有许多事可以继续做, 如对工具的比较与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寻找怎样将核桃打开而不将核桃肉弄得很碎, 这也是个既与现实紧密相连又很有趣, 且对幼儿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家可以继续思考。

在本次教研活动结束时我们对组内教师提出了两个建议: (1) 把“怎样打开核桃”这个活动带回自己的幼儿园试一试, 在材料的呈现、记录的方式等方面可以依据自己幼儿园、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用多种方式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给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记录与分析, 形成个案。

附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怎样打开核桃 (大班)

执教:李微玉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猜想能打开核桃的工具, 感受多种工具打开核桃的过程。

2.能用勾、叉的符号进行记录, 勾表示成功, 叉表示不成功。

3.在活动中能注意使用工具的安全。

活动准备

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工具、盘子、毛巾, 教师用记录表、幼儿用记录表, 生核桃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核桃, 引出问题,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以前吃过核桃吗?是怎样打开的?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一些工具来试着将核桃打开。

2.幼儿猜测、思考哪些工具能打开核桃, 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1) 师生共同观察工具, 并与记录图上的工具对应。可以在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部分工具的名称。

(2) 幼儿猜测、选择哪些工具可以打开核桃并记录。

教师:请在6种工具中选择4种在记录表上打勾, 进行记录。

(3) 教师与幼儿分享想法, 并在大记录表上做记录, 重点是引发幼儿猜想工具使用方法。

3. 幼儿使用自己猜测能打开核桃的工具进行操作。

(1) 师生讨论打开核桃的方法、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两只手的分工, 打开的核桃将壳与肉分开放在相应的地方。

(2) 幼儿使用工具进行尝试并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 并可以适当做一些记录。如使用工具的方式、安全性、记录的情况。

4. 展示幼儿的记录, 幼儿分享操作中的发现。

教师:你使用了哪种工具?成功了吗?你是怎样使用这种工具的?

5. 出示核桃夹, 与幼儿共同探究, 感知专业工具的便利。

8.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 篇八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 应用探究

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对数字、图形认知的第一步,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看来,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师只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都得不到提高。因此,将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激起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当下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

1、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1感受性

顾名思义,体验式教学目的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参与教学学习活动,以达到对学习效果感同身受的目的,强调它的亲历性。体验式教学简单而直接,抛去繁琐的过程,以学生的感官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全员参与。体验式教学是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取代的,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当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1.2个体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即使面对同一件事物,也有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感悟。因此,体验式学习是体现学生个性特点的平台,具有很强的个体性[1]。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运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一无二的感受经验,在获取知识结构和积累感受经验方面,维持了学生个性特点上的与众不同。

1.3调试性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中的调试性,在于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根据自我的感受,对学习方法进行修正、调整的过程,最终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在不断的体验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经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积累,对于日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2]。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统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规范到每一位学生的不利情况。

2、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创建相应的问题、游戏情境等,将枯燥的课文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同身受,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目标知识。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来。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好地贴近于生活和自然,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督促学生加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2.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是学生打开对数学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借助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而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体验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再配合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掌握学习要点,解决疑难问题,将体验式学习的效果上升至最大化[3]。

2.3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

数学知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而我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方便日后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应该将课本知识巧妙地引入生活内容,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且十分具有实用价值的[4]。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会注重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将生硬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运用,才能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2.4运用分组教学,注重课堂总结

在体验式学习模式中,对于课堂知识的总结不仅能够帮助消化和吸收当天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重点,也能够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利用分组讨论的模式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加强不同水平之间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以及共同学习。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组内学生水平的平衡,优等生和差生搭配,以优等生帮助差生,差生向优等生学习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组之间的相互竞争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满足[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课后学生对当天学习的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对于今后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地感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将课本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教育的本质。并通过这种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凤芹.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2:129.

[2]林雅慧. 解析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2:55.

[3]赵登明.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赤子(上中旬),2015,07:241.

[4]杨春雷.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158-159.

[5]林雅慧. 解析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2:55.

上一篇:车间主任明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我对指导老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