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春节的年味

2024-10-04

寻找春节的年味(共10篇)

1.寻找春节的年味 篇一

寒假的开始,意味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能顿顿吃肉,也可以有能力月月买新衣,对新年的期盼是不是还像小小时候那样强烈呢?表面上看似乎淡去了许多,可其实却不然,在这新旧交替之际,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去体味中国习俗里那些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风情。晾晒自己身边的年味。

穿新衣戴新帽

虽说现在现在条件好了许多,但是,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也得买件新衣服穿穿呀!于是逛街买衣服成了放假后每日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老人的、孩子的、老公的,怎么也不能忘了还有自己的。一路走,一路逛,试了几次衣服,穿上去不是颜色太艳亮了,就是款式太奇特了,要不就是要价就太高了!还是许久没有逛街了,落伍了?竟然找不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衣服,像淘宝一样搜寻了几天终于买到了还算可心的衣服。孩子的、老公的衣服,当然要带上他们去买,否则买回来又会嘟囔,这不好啦,那不好啦!老人的衣服怎么办?我可发愁了,买过几次,都不让她们满意,带她们去吧!又嫌老贵,舍不得,不好办呀!干脆给钱吧,让她们自己看着办,想买啥就买啥。

办年货

今年置办年货,心里可有了数,不能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买得太多,过年又吃不动,害得过年后,还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电视上不是也成天播放,中国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吗?确实如此,吃多少,买多少。现在的商店、摊铺都不会关张许久,紧着吃,紧着买,很实惠,又不浪费。

大扫除

有句话叫“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说的就是过年前家家户户都来个大扫除。这个过年大扫除是有说法的,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所以,把屋子里打扫一遍必要的,但是,我也没有像以往那样,面面俱到,一个死角旮旯都不放过,只不过是该洗的洗,该擦得擦,该换的换,该扔的扔,屋里做到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舒舒服服就行了。其实,还有一种想法就是让孩子也从事一下家务劳动,平时很少使他,趁现在,一家子一齐参与其中,有一种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在里面,岂不更好。

包饺子,吃年夜饭

春节其实是一家团圆的日子,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人们,都会在新年来临之际赶回家团聚在一起。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要不然会有那么多打工者骑着摩托浩浩荡荡回家过年。每年的年夜饭我家吃饺子。婆婆、公公从上午就陆陆续续开始准备。准备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很复杂。先是上午都把大葱清洗干净,放在漏筐里控干水份。然后我要把大葱剁碎,由于经验相当不足,切大葱时让大葱辣了眼睛,哎呀,一直流泪,睁不开眼睛,折腾了半天,眼睛才不难受了,看见公公、婆婆麻利地切呀、剁呀,调馅呀,自己却帮不上什么忙,很是不好意思,看来家务活还相当不过关。馅调好了,面揉好了,一家人就围在桌前开包。我是擀面皮的高手,不是吹的,速度既快,又好,公公和孩子是包饺子样子也是千姿百态。说说笑笑中,一会就包完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这热腾腾的饺子,新的一年就是在这欢天喜地的气氛中开始了!

贴春联、放鞭炮

今天可是个大日子——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人们要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贴对联每年都是由孩子和老公贴的,今天也不例外。吃完饺子,孩子小心翼翼地拿出对联,红纸金字。看着他们忙忙碌碌,一会儿,找透明胶,一会儿找剪刀,工具准备齐全,孩子举着对联,慢慢地贴在墙上,再用手捋平,一边回头询问:“歪没有?”“歪了,往这边点儿,好,不要动了。”老公在那里手忙脚乱贴着,公公看着,笑呵呵地过去帮忙,最后总算七手八脚贴好了的,我和婆婆到外面一瞅,乐了,有一个还贴歪了,公公还说:“歪好,歪好。没关系。”婆婆一撇嘴:“三个大男人,还贴不好。”

晚上8点,公公、老公还有孩子下去放鞭炮,我有些懒,就和婆婆在家里往楼下看,不一会儿,就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火花四溅,夹杂着烟气,向周围蔓延。我们都说看看能不能守到12点,再去放一次炮,可是,我们最终虽也没有熬到那么晚,晚上十二点,朦胧中听见了鞭炮声,连绵不断,时起彼伏,响了好一段时间,直到十二点过后才渐渐变小。年味,在这轰隆隆的鞭炮声中越来越浓。

第二天早上,8点,我们到楼下又放了一串鞭炮。感到今年放鞭炮似乎少了很多,不像以前那样,可能与日益恶劣的环境有关吧!不是整天新闻上说雾霾天气,看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后的几天,大街小巷都是人群,由于天气晴朗,阳光普照,人们都喜欢到户外活动,小孩子特别喜欢到五一广场去玩,那里玩得东西可谓花样繁多:有骑马的、有套圈的、有射击的……好多活动连大人都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新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随着阵阵炮声,预示着年过完了,新的一年拉开了序幕。

2.寻找春节的年味 篇二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春节,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展示了全世界最为壮观的回与归。年年回与归, 不变的是亲情, 是团圆, 是年味;而变化的, 是越来越丰富的过年形式, 或网络红包, 或举家出游, 或上餐馆团年, 或看场世界级的演出……羊年春节, 这些变化让传统年俗演绎出新的内涵。

回家

回家, 是不变的选择。

2月13日, 农历腊月廿五, 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了当年插队的陕西梁家河村, 给老乡们拜年。亲情在流淌, 浓得化不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 习近平强调,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和万事兴”。家, 就像一个磁场, 吸引着游子。无论身在何处, 无论职位高低, 无论贫穷富贵,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 就要回去。

为了回家, 很多人不辞辛苦。网上抢票、转车倒车、摩托骑行……为了让更多人安全回家, 很多人付出了“回不了家”的辛苦。有的人喜欢算春运的经济账, 说春运又拉动了消费多少多少, 但我们不该忽略的, 是春运背后很多人财物的付出。高铁让春运更加便捷, 交警让回家的路更加顺畅……

过完年, 又要别。别了家乡和亲人, 带走的是亲情和思念。下次过年, 还要回!无论雨雪风霜。

团圆

团圆, 是永恒的主旋律。

当很多人忙着回家团圆之时, 也有不少人在出游。但无论是留守还是出行, 体现的都是一个主题———“在一起”。

同事的父母在春节前从老家江西来到了北京, 跟儿子媳妇孙儿一起在异乡过春节;陈小虎带着老婆孩子岳父岳母从湖北开车去了三亚;在北京工作的小毛选择了带着老婆孩子出国游;江苏人陈妍带着老婆孩子到了北京过春节, 目的是让孩子到国家大剧院看上一流的芭蕾舞表演。

以家为单位, 走在哪里都是团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春节大家都有假期, 容易形成全家游。

不仅出境游爆满, 国内主要景区、庙会也是人潮爆棚。

只要家人“在一起”, 不怕拥堵, 不怕延误, 不惧风雨, 旅游的乐趣也正在于此, 比风景更重要的是团聚, 是亲情, 是欢乐。

带着父母出游的微信网友“菠萝”留言:“第一次和父母春节出游, 一路上欢声笑语。看到他们那么幸福, 做儿子的也喜洋洋, 希望老两口能一直幸福快乐!”

红包

羊年春节最火的热词当属:网络红包。

去年, 微信红包就火了一把。今年, 网络红包俨然已炙手可热。

黄惠广一家守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 晚上10时30分的“摇一摇”, 只见全家人都在晃着手机。除了儿媳妇摇到了3.49元, 其他人一无所获, 但一家人都很兴奋。微信网友“阁老”把亲戚建成一个群, 在群里发红包, 既让亲戚们体验移动互联高科技的神奇, 也让传统的红包变成了一种游戏, 在游戏中各得其所, 而得了红包的再继续拿出来“分享”。

网络红包在带给人们科技体验和节日欢乐的同时, 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众多议论, 褒贬不一。有人说, “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原来的年味;还有人说, “红包”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对于新事物, 有争议在所难免, 但不能过分解读。目前来看, 网络红包经过除夕和春节前3天的疯狂之后, 已渐渐“消停”。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也许明年春节又会有新的拜年产品出现。这正是科技的魅力。但可以预见的是, 无论是何种产品, 只有“戳中”的是家庭与亲情, 传递出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核心价值理念, 才会有市场, 才会被大众认可。

当然, 网络红包涉及多方利益, 因此也的确需要相应的规则加以规范。更为重要的是, 回家过年为了啥?就是为了亲人团聚, 陪伴家人。如果我们总在看手机, 让“抢红包”占去了大量时间, 的确会“毁掉春节”。

鞭炮

这个春节, 让更多的人从鞭炮声中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当“破五”的鞭炮此起彼伏, 北京的微信网友“箐旎”留言:“感觉又在枪林弹雨中了。空气指数估计已经800+了。”尽管春节前夕, 全国超过130个城市出台了烟花爆竹禁放措施, 530余个城市出台了限制燃放的政策, 但是, 多地依然因燃放鞭炮导致PM 2.5爆表。统计显示, 2月18日20时至19日上午10时, 全国共有10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过6级严重污染, 其中河北、辽宁、北京等省市多地连续严重污染。

一面是脆弱的城市环境, 一面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庆, 是“坚持民俗”还是“禁放限放”?有目共睹的“致霾”, 各界对春节少放烟花的倡议之声越来越响亮, 对“环保烟花”的呼声也不断高涨。

3.寻找最中国的年味儿 篇三

东北的年味儿,总是南方人心中萦绕多年的一个梦。户外天寒地冻,室内暖热如夏。家家户户门口贴着红红的倒“福”,父老乡亲们坐在炕边围着火盆取暖,煮饺子的开水正冒着热气……

雪乡,也许是冬季中国最美的地方。白白的积雪、髙悬的红灯笼、袅袅的炊烟构成一幅精致的画卷。若不是被称为中国雪质最好的地方,这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小村落,也许至今还只是寂寂无名的双峰林场。而如今,它已成了众多驴友每到冬日便会魂牵梦绕的地方:到雪乡过春节,在雪地里撒泼打滚,在老乡炕头包饺子,过瘾无比。

雪乡总共只有百来户人家,前村后村走个遍也不过一小时。只是每栋红砖房、每道木篱笆,明明质朴无华,看来却意味深长,让人甘愿一遍遍在其间漫步徜徉。奶油般柔滑细腻的雪,随物具形,层层叠在屋顶柴堆上,看来温暖而又甜蜜。

而如果你想体验“极北”的新年,那么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是漠河的北极村,这里是我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村内有“中国最北一家”、“北陲哨兵”碑、“神州北极”碑、望江楼等旅游景点,自然美景和年味儿风俗堪称一绝。

北极村是一个有一千多户人家的大村子 ,村民居住的全是原生态的木刻楞房子。当地百姓的生活以护林和捕鱼为生。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粗犷、质朴、自然。 这里的春节有厚厚的雪,有雪地里的乡村小屋。坐马爬犁,穿越雪地,在高耸入云繁茂挺直的树林中磕磕绊绊穿行,看到对岸的俄罗斯村庄,有种无以言表的激动。

经历过冰天雪地的美景,回到温暖的室内在火炉旁边烤火。满眼的大红花,红艳艳的辣椒,金灿灿的玉米,精致的窗花、小磨、小盖帘,火坑周圍都是这些土土却很喜庆的装点物。和主人家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再喝着东北特酿的小烧酒守岁,谁守夜守得时间长,谁第二年就越精神!

华北:浓郁热烈闹大年

走遍中国,要说年味儿最原汁原味、最浓郁热烈的,还数广阔华北的两处地方。

河北蔚县,古蔚州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每当农历正月十五,这里便成了民俗的盛会,社火、花灯、拜山灯、打树花各类年味的民俗表演齐聚一堂、精彩纷呈。

在众多民俗中,打树花独具特色,最为引人注目。打树花在蔚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暖泉镇县城一带。当地流传有这样的说法:从前蔚县有许多铁匠作坊,穷铁匠们没钱买烟花,就将打铁的边角零料化成铁水,泼洒到城墙上,用飞溅的火红铁花当成过年的烟花。如今的打树花,已然演变成蔚县老百姓过年必看的节目。将生铁炼成铁水,保持恒温,由技艺高超的树花艺人,挥舞着手中的长把柳木勺,把一勺勺的铁水奋力甩向堡墙,犹如金蛇狂舞,最后形成壮丽树冠形的火花,蔚为壮观!喝彩声、惊叹声响彻四周,不绝于耳。

另一处则在山西吕梁地区,黄河边那个叫碛口的古镇。碛口古镇及周边的古村落(李家山、西湾等),跟其他中原地区的农村一样,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挂着红灯笼、贴着红春联,洋溢着迎接新春的洋洋喜气。在这黄河边,在这苍茫的黄土地上,在这石砌大窑洞前,这火红的喜庆便显得更加夺目。

年节里,有些村子已经开始搭起台唱起戏,村镇中不知什么地方又会传出秧歌声,此起彼伏,热闹火红。如果赶上哪家娶媳妇,那就最值得去凑个热闹,欢呼声、起哄声夹杂着鞭炮声,响彻天空。

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门前的大红灯笼伴随着袅袅的炊烟,好似听着滚滚黄河之水,诉说着古镇的古往今来。此时,只想用脚去丈量它的每个角落,用心去感受它的每个存在。

粤东南:最古早的传统新年

人们常说,如今在中国,要看传统文化的传承,恐怕得去台湾和香港。此话并非虚言。但还有一个地区的过年传统也值得关注——粤东南的潮汕地区。千百年的时光仿佛从未真正改变过这里的人们,他们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更重视宗族,更敬畏天地鬼神。所以,如果想看看充满古早味道的中国新年,欢迎来到粤东南。

除夕那天起个早,洒水清扫屋子和庭院,在门上贴好新买的春联。自家手制的河粉都已经切成细细的一条一条,盛在竹篾扁篓里,搁在阳台上晒干。傍晚时,一家人出门去逛花市,此时的花草最是便宜。寓意吉祥的金桔、兰花是最受欢迎的,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两盆。

年夜饭并不会过于奢华,有时也会选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边炉”,吃个热气腾腾、热热闹闹。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更多的功用是成为聊天的背景声音,邻居、好友、同事们开始来来往往串门。小城镇里面,大家住得都很近,随时可以摸上门来喝几圈功夫茶,待客的小零食与水果摆满了整张茶几,无论是聊天还是看电视,嘴巴总是不会寂寞的。

年轻人大多提着焰火爆竹去河边指定的地点燃放。也有少男少女点起的巨大的孔明灯,在夜空中冉冉升起,渐渐与天上的星辰合在一处,再也分辨不清。带着一身烟火硫磺的气息味道,开着小摩托车,在南方并不算太寒冷的夜里飞驰,哪怕是除夕之夜,也总能找到一间仍然开张的大排档,小小的店堂里挤满夜不归去的客人,等着一碗热腾腾的牛筋丸汤粉,或者一份刚出炉的鸡蛋肠粉。

4.寻找身边的年味作文 篇四

——题记

平平安安,岁岁年年,的故事如遗憾终将消磨在无声的雪花中,而我们也会冲破2020的禁锢,迈向更好的自己,体会属于自己的年味。

一年又一年,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周围一切事物都覆盖着浓浓的新年气儿。眼看即将来临的新年,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年味是什么?

年味,是大街小巷被红色笼罩,被欢呼声覆盖,被孩子们的喧闹声遮挡,一切都有了年的气味。那鲜艳的红色随处可见,红得那样热烈,红得那样张扬。

年味,是街头孩子们手里拿着的一串糖葫芦。晶莹剔透的糖纸包裹着诱人的山楂,轻轻咬一口,是如此美味可口,那酸甜酸甜的味道浸入你的口腔,就这样,年味随着那糖葫芦一同化了。年味就在那一个画面,一串糖葫芦,一群孩子……

年味,是空中那些绚烂的烟花。“啪”的一声,空中出现了云雾般的花朵,叫人陶醉于其中,人们在家中庆贺新年,似乎那喧哗声都抵不住烟花的绚烂,那架势如火如荼,如此夺目。

年味,是几代人欢聚一堂,孩子们打打闹闹,中年人讨论着各自的事业、生活,老年人讨论着儿女,打打扑克、麻将。小小的屋子里融入了浓浓的年味,爱。菜桌上摆着各种菜式,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那筷子一起一落,爱在口中融化,年在口中漫步。今宵如此难忘,因为这一群人,这一家,这一年。

5.寻找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篇五

一挂红红的鞭炮,在长长的引线燃尽后,炸响了这个不一样的夜晚除夕。除夕晚上新旧年交界之际,叔叔带着我和弟弟来到老家屋外的前坪放鞭炮,一起辞旧迎新。我怯怯的点燃引线,便逃一样地跑开,叔叔笑了,说我胆小鬼,弟弟也附和着,我不服气,冲弟弟叫喊:你试试!弟弟却躲到了叔叔身后,引来大家哈哈大笑。还是叔叔厉害,他点燃一大桶礼花,待到引线燃尽后,一束接一束的亮光伴随着一声声脆响冲上云霄,然后“砰”的一声,全部炸开,夜空中五颜六色的亮光形成精美绝伦的鲜花,竞相开放。紧接着,家家户户也燃起了礼花,一时间,整个夜空亮堂无比,千百朵鲜花在夜空中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红的、绿的、白的光,交织出一幅艳丽的画卷。这种和谐、欢乐的年味儿正预示着来年美好、幸福的生活!

过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红的底,黄的边,黑的字,大吉大利。我家今年的春联是爷爷精心挑选的:爆竹逐出新年味,春联连起团圆心。贴春联也是一项仪式感极强的活动,一般挑在除夕晚上晚饭后,大家都有空时,放上一挂鞭炮就启动了。只见爷爷拿出用面粉熬好的浆糊,刷在大门的左右两边和上面,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上去,生怕弄皱了它们。贴完后,大家还会反复地看一会,直到心满意足为止。我以前是不懂大人们为何要反复看春联的,现在有些明白了,这种墨香浓郁的年味儿不是预示着来年吉祥、红火的生活吗?

年夜饭也是过年中重要的习俗。我家的这个重要习俗是全家人一起操持的,奶奶和妈妈负责烧饭,爷爷和爸爸负责敬神,其他人就负责打下手啦!开饭前,爷爷摆上香案,点上香烛,摆上三碗菜和三碗饭,燃上一挂鞭炮,口中默念着什么。我好奇地打听爷爷说什么,他说他喊各路神仙及自家祖宗来吃年夜饭。仪式结束后,大家把一桌菜肴摆上桌,围坐一团,开怀畅饮。这种团团圆圆的年味儿不正是来年欢快、丰收的生活吗?

6.寻找“年味” 篇六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绍兴的安昌古镇,听说是个很有年味的地方。刚一走进古镇,我就发现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挂起了红红的灯笼,特别喜庆。还有家家户户的门前、空地上、屋檐下,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挂满了一排排整齐的腊肠、酱鸭、鱼干、鹌鹑……虽然这些平时也都见到过,可是这么壮观的场面却是第一次见到。 腊肠一根连着一根,弯成一道道波浪线,连绵不断,它的表面已经被阳光晒得透出黑亮的光泽,看上去就非常美味;一排排的小巧的鹌鹑,随风一起摆动,还有肥美的酱鸭、酱排骨……看得眼花缭乱,我想只有过年才能看到这种热闹的景象吧,这就是年味吗?

在古镇里,游人很多,好吃的东西也非常多,现做的生姜糖、南瓜薄饼,当然还有进古镇就看到的酱鹌鹑、酱鸭、腊肠,一一品尝过来,都非常好吃,特别是这些酱鹌鹑、酱鸭的肉经过阳光的照晒,十分结实又很有弹性,当然也和腌制的酱油离不开关系。古镇里有一家很老的酱坊,里面黄豆酱、甜面酱、酱油一应俱全,都是天然发酵而成,所以酱出来的食物也特别的美味。

7.TO兔年寻找最给力的年味地 篇七

现在,我们奉上“最有年味的过年地”专题,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统统在此。等不及了吧,“翠花,上‘年菜’。”

【丽江】

不小资也疯狂

关键词:体验“纳西疯”

丽江可谓是时下最热门的小资旅游景点。白天懒洋洋地起来,晒晒太阳,悠然地望着雪山,在丽江的青石板路上溜达,闲散地泡泡大大小小的咖啡店、茶吧、酒吧。逛逛别致的民间手工艺小店,欣赏身边穿着披星戴月服饰的纳西少女,或踏着单车欣赏沿途高原风光,听着闻名中外的纳西古乐,体味不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感受让人心凝的古城。

在丽江和纳西人一起过春节,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纳西族与内地汉族一样过春节,时间为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十五日。但纳西族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正”,意为正月过大年,也称“库市”,即新年。

纳西语有句俗话叫“打瓦纳西努“,是说“腊月纳西疯”,意为一进入腊月,纳西人就发疯似的为办年货而奔忙。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也有守岁的习惯。初一凌晨由一男子先起床,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香,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要做一碗米花糖水送到家庭主妇床边,以示感谢主妇一年来的操劳。妇女起床后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祭拜天地,再把祭品撤回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需在天亮前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点吃炸糯糕、米酒、汤圆等素食,禁吃荤。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初二方开始到亲朋好友家相互拜年和轮流请客。现在,这些传统风俗多有改变,如“拜祭灶君”、“初一清晨买水”、“除秽祭天”等风俗也很少见。初一全家上山祭祖坟却成了一种新风尚,春节期间各地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TIPS

交通:昆明到丽江,火车已经开通,卧铺票价130元到165元不等。如果选择坐汽车,在昆明汽车站就可以直接买票。早8点至晚8点都有车。

住宿:从青年旅社到五星宾馆都可以找到,如果是旅游旺季最好提前预定。

【杭州】在城隍山下吃年饭

关键词:一起在“城隍山”过大年

这些年过春节,我一直选杭州。或许这是我对杭州的一种情结。从钱王定都临安算起,杭州人过年已经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杭州人的过年习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浓郁的古都遗风和淳厚的文化氛围沧桑地融入喜庆、团聚的气氛当中。

杭州人过年是从腊八开始,如同大多数地方一样,吃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腊八当然要吃腊八粥,只不过,在杭州当地的习俗里,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

而不知从何时起,这碗著名的稀饭,从寺庙流传到民间,并且逐渐形成了杭州人要烧八寺香的习俗。杭州有很多寺庙,这八寺也有上八寺和下八寺之分,从城隍山的海会寺到严观巷的开元寺,从灵寿寺巷的义乌寺到羊市街的灵芝寺,林林总总,直到现在,恪守传统的老一辈人都会一丝不苟地把这些寺庙尽量走一遍,祈求来年幸福。

在杭州,可以去玩乐的地方很多,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老一辈的杭州人遇到亲友,互相问候的通常必有这么一句,“城隍山去过没有?”这是杭州“参差十万人家”过年曾经公认的游乐场所。

过去的城隍山,山径两边一边是庙宇道观,一边为商家店铺,其中以茶坊为最多,著名的有放怀楼、景江楼、紫云轩,各处茶坊卖茶之外,还佐以各式茶点小吃,城隍山的蓑衣饼就是其中的一绝。蓑衣饼也叫千层饼,用麦粉和油加糖制成,油而不腻,松脆可口,入口即化。到如今,当时著名的茶坊酒肆,大多都已不见,唯有蓑衣饼还在城隍山占有一席之地,历久不衰。现在,我还是喜欢在初一去城隍山。

交通:从别处去杭州太方便了,火车,飞机很方便,可在网上提前订票。

住宿:市区四星级酒店的协议价一般在400元左右,三星级酒店在260元左右。也有青年旅舍和经济型酒店可供选择,青年旅舍一般45-50元一床或150元左右一间,经济型酒店的价格一般双标不超过200元。杭州大酒店,在杭州市下城区延安路546号;和丽酒店,在杭州市江干区机场路163号。

【凤凰】

在边城过苗年

关键词:过苗年

在凤凰跟着苗族老乡们过大年,体味不一样的感受。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在苗族,春节有小孩踩年习俗。踩年人一般由邻家的男孩充当。初一早饭后,踩年者就到家中,主人先给他喝点酒,又拿肉给他吃,离开时再给他一点糯米粑和钱,以讨吉利。

春节期间,来凤凰古城要新看苗族风俗,看凤凰名菜血粑鸭子、社饭,老槐腊味、传统苗家酸鱼,自己动手制作,看年猪的宰杀祈祷过程,感受苗家迎宾苗歌,苗家锁呐等,更多精彩只有亲自到了才能体会的到。

交通:张家界至凤凰直达大巴,约4小时到,上午08:30分与下午14:30各一趟,票价约60元。

住宿:县政府宾馆、凤天大酒店以及一些旅社皆可入住。

【瑶里】

镶在瓷器里的春节

关键词:

在“世外桃源”,体味一把年味

过春节去瑶里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瑶里,原名“窑里”,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曾是生产景德镇瓷器重要的釉原料产地,更是古代徽饶古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其烧窑的历史比景德镇还早。只是在清代,随着瑶里高岭的土矿藏采掘殆尽,瑶里盛名才退出了历史商圈。但也正是这份衰落,让瑶里有了另一番动人的姿态。现在的瑶里民风淳朴、古貌犹存,依然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街巷、古街铺、古码头。

瑶里人过春节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首先他们在腊月二十四接祖宗回家过小年。插三根香,烧草纸锡箔,挂容像,摆一桌饭菜(摆茶、饭、酒、筷子、豆腐等),而后从大门外一个个喊先祖的名字,不知名字的则喊称呼。每天插一柱香,摆一碗饭,有茶几的摆在茶几上。没有茶几的,以前是放在香火橱内,把亡人的名字都写上去。

瑶里人春节期间喜爱舞灯,舞灯可以祈福百事平安,人丁兴旺。他们每年正月都扎灯、迎灯。舞灯一般是正月初二起灯,元宵烧灯,烧灯时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灯时到直午岗山脚引狮神,烧灯要到村口苦槠树下烧灯,全部烧完。以后要扎灯,全部重新另做。迎灯时,还有四个牌灯,有两红两绿,红的放在上风处,红牌写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绿的则在下风处,绿牌灯上写有“狮笑迎新春”、 “灯接丰收年”。舞灯时四个牌灯放在四个角上的地上。

交通:瑶里距景德镇60公里,景德镇里村短途汽车站有到瑶里的班车,每天两班,票价11元,约1小时车程。

住宿:瑶里假日酒店、瑶里旅游接待中心等。

【台北】过年游玩两不误

在台湾地区,除夕常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地区,“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湾地区当地最有特色的年糕非“红龟粿”莫属,分甜、咸两种口味,甜的包豆沙,咸的是肉馅,用糯米做成红色小乌龟形状,又好吃又好玩。

1.台湾地区的电压为110伏特,部分旅馆有220伏特设备,插座为扁头二脚式,圆柱形插头和三平脚插座插头在此是无法使用的。建议您事先买好转换插头。

2.台湾地区的住宿等级用梅花表示,而不是国际上通用的星级,这点要注意。住宿要说“饭店”,千万别说要住“酒店”,否则有可能吃哑巴亏。因为台湾地区的酒店多带有黄色性质,不小心住进去,没个两万新台币恐怕出不来。在台湾地区大部分餐厅均禁止吸烟。

3.台湾地区规定入境旅客每人只准带新台币8000,美元1000或同等值之外币,如外币超过规则必须在入境单上详实注明申报,以便在出境将可携带离境,旅行支票则不在限制。

【山东】最传统,最有味

关键词:齐鲁大年

好客山东,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山东过年的文化韵味最浓。一进腊月,年味就开始在齐鲁大地聚集和弥漫,从胶东的渔家到鲁西南的小山村,年味无处不在。

曲阜,体验孔子家的过年仪式

在山东过年,曲阜是很好的选择。过去,孔府的春节从腊月初一开始做过年准备,直至正月十五灯节过完,才算结束。春节中,繁杂有趣的过年仪式让这个年变成了民间盛事。在跨门槛、内宅请安、兰堂试讲、过年服饰、写春联、贴门神、剪纸窗花、挂天灯、放鞭炮、请祖、除夕家宴等26项环节中,保准让你找足了年味。

虽然衍圣公封号已经成为历史的符号,但是年味却丝毫没减,那些经典的年俗仪式也由府内传至整个曲阜城。所以,到曲阜过年,不论是在城里还是乡下,浓重的年味,会让你踏破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过去的“孔府年”。

山东各地年味十足、名不虚传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山东各地的过年习俗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韵味。如临清、莱芜等地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龙口的儿童则是在门前打几个秋千,其实都是意在期盼儿童茁壮成长。高密在年初三之前兴吃素馅水饺,大概的意思是盼望来年全家都素素静静、平平安安。

正月的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着古朴而醇香的年味,她就像一曲盛大的古典乐曲弹响国人“找年”的心弦。

《旅游世界》(2011年1-2合刊)将为您讲述最有味道的山东年,敬请关注。

【延吉】

不去韩国,

照样体验韩味儿年

春节的延吉大街上同样插彩旗、挂灯笼,但不贴对联、不贴年画、不放鞭炮,仍保留着写立春书、裱新墙、插花等传统习俗。走在街头,向迎面而来的老人问路,很可能得到的只是微笑摆手,原来他们只会说韩语。而街上几乎所有出現文字的地方都是韩汉双语,更有许多地方甚至没有汉字只有韩文;韩食馆、韩式shopping mall……在这里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飞汉城的航班、遍布大街小巷的留学签证中介、韩国律师事务所……都在强烈地暗示着这里与韩国之间紧密的经济往来。特别有趣的是,如同以往在韩片里所见,这里同样满街林立卡拉OK练歌厅。能在中朝边境的练歌厅里过把瘾,喜欢唱歌的人可别错过这个好机会。喜欢韩剧的粉丝们该高兴啦,延吉有好几个电视台一天到晚轮番播放韩剧、韩国影片、韩国音乐,这些电视台的大多数节目都是直接用韩语播放的,绝对不带中文字幕,这绝对是个强化学习韩文的好时机。

在红旗村体验传统的朝鲜族新年

延吉往长白山途中有个红旗村,被称之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是这条路上唯一的纯朝鲜族居住村,春节来这里就过瘾了。对朝鲜族人而言,春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男男女女都换上了鲜艳的衣裙,小孩子们穿着“七色绸缎”衣服,象征着光明美丽、幸福吉祥。进村可见一幢幢典型朝鲜官帽式房屋整齐地排列在路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随便选择一户人家,打开木质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干净整洁的院落。村民家的房屋面积都比较大,地炕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家家户户在炕上铺着地板革,花花绿绿煞是好看。铁锅与地炕相连,擦得干净利落闪着白光,可谓“一灶火红、两锅飘香、满屋温馨”。无论到任何一个朝族家庭,都必须脱掉鞋子光脚进屋,这是礼貌,也是规矩。住惯了楼房的我们,在这里过一把朝族人“吃大灶、睡通铺”的传统生活,绝对新鲜有趣。

过大年了,村民们总会准备别有风味的朝鲜族菜肴款待远方来的客人,能有幸品尝到狗肉汤、辣香汤、烤牛肉、花菜等正宗朝鲜族菜肴,必定永生难忘。年三十下午,所有人都忙于准备年饭。男人在屋外打着打糕,大汗淋淋;女人们在厨房做各种样式的米糕、菜肴,来来往往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嘴里还含着风味儿粘糖。房前屋后,几乎没有闲人。到了晚上,按辈数大小,全家人为祖先磕头三次行大礼,意味着恭恭敬敬把祖先“请”进了家。然后才另摆餐桌,欢欢喜喜共进晚餐。这里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喝上一杯,喝高兴了,还会一起跳上一段舞蹈,或拉拉嗓子,朝鲜族人的能歌善舞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胜酒力的话,就敲起长鼓助助兴吧。

大年初一,我们习惯串门拜年图个吉祥热闹,朝族人则会恭恭敬敬地磕头行礼。早晨起床洗漱完毕,炕上铺一褥,恭请老人就座于上,仍按大小顺序,为老人磕头两次、鞠躬一次,祝福健康长寿。初一的早餐最隆重而丰盛,最好的菜肴和朝鲜族特色米糕只有在此时才全部摆上餐桌,与“请”进来的祖先一起,真正共进阴历年的第一次早餐。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朝鲜族过年饭。 编辑 朱国伟 北寒

交通:

1.延吉交通比较方便,可乘坐火车或飞机,飞延吉的班机,非黄金周有特价。

2.红旗村位于安图县中腹之地,距县城72公里,距延吉市140公里,距长白山150公里。通往长白山的明东公路穿村而过,可自驾前往,或坐班车到安图,再从安图转车到红旗村。

3.延吉市客运南站每天有班车直达长白山景区。从延吉市乘汽车抵达长白山,车程约4小时。也有班车到安图和二道白河,可从安图或二道白河包车前往长白山景区。

美食: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哩”等,还有狗肉汤、石锅拌饭、紫菜卷、各种酱汤和泡菜。推荐餐厅:丰茂串城、梅花狗肉馆、东方烧烤城、全州拌饭、金达莱冷面、莲钰饭店等。

住宿:延吉市内各式宾馆较多,价位适中。去红旗村等民俗村参观,建议住在村民家体验生活。长白山景区内的酒店设施好,距离温泉、长白山瀑布都非常近,周围环境和景色美,在酒店内可以洗温泉,但价格偏高;景区外山门附近的宾馆,条件、设施都不错,价格相对较低;二道白河有各式宾馆、家庭旅馆、青年旅舍等,选择面较广。

8.关于寻找年味作文 篇八

如今物质丰富了,人们想吃什么,超市、市场里多的是;想穿新衣服、玩好玩的,再也不用等到过年。天天都在过年,真正要过年了,哪儿还有年的味道呢?然而,“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人们感觉“年味”少了,是因为吃喝以外的“文化”传统少了、淡了。吃喝追求健康、绿色,为什么非要大鱼大肉?亲友们多在一起唠唠“知心话”,不一定非要掺杂那么多的物质?在风俗上多来点讲究,日子才会增添生机。如果每个家庭都如此,过大年就能红红火火,中国人就能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年味”。

其实,“年味”就在我们身边,在热闹的商家,也在缤纷的网上,让我们一起寻找“年味”,迎接新春的到来。

9.寻找年味作文 篇九

小年夜那天,妈妈让我和她一起贴春联,我立马说:“我来贴‘福’!”说完拿了‘福’字就去帖,左边门上一个,右边门上一个,贴得可端正了!妈妈看了连忙说:“‘福’要倒着贴!”我疑惑地看着妈妈,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倒着贴,说明‘福’到了,我家就有福了。”原来贴个‘福’字还有这么多讲究。我灵机一动把“福”字贴到了天花板上,“抬头见福呀!”“就你鬼点子多。”妈妈又拿过手机,说:“对着‘福’字,扫扫看。”我赶紧拿出手机一扫,居然扫到了“友善福”,“看来我家宝贝今年又要交上好朋友,与大家友善相处啦!”妈妈笑开了花。哇!福字后面有这么多学问呀!我要继续找‘福’啦。我拿着手机从隔壁家的‘福’字扫起来,先后扫到了“爱国福、富强福、和谐福、敬业福!”集满五福,五福临门啊!福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啊!

大年夜那天,我们开车去舅舅家过年,一路上车水马龙,每一辆车都开得像飞一样,你超过我,我超过你,你追我赶,妈妈说这是归心似箭!都急着赶回家过年呢!到了服务区更是人山人海,简直是寸步难移!加油站前也排起了长龙,我打开窗户,空中飘过来一阵汽油的味道,我感到也有了芳香的年味。

到了舅舅家已经下午了,我们稍作休息,就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大家又说又笑,聊聊工作,聊聊学习,小孩子呢?就是拿着面皮捣乱。不一会儿,一个个饺子摆满了桌子。我一看,饺子居然在大人的手里就像变戏法一样,这样一捏,那样一捏,就包出来各式各样的饺子。有的像金元宝一样鼓鼓的,姥姥说,是让你们财源滚滚;有的像小船一样弯弯的,我连忙说,是让我们一帆风顺!“聪明,棒棒就是棒!”;这个呢?像两只手合在一起,是代表什么呢?姥姥笑着说:“这是希望你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能百年合好,永结同心!”噢,怪不得大家拼命往家赶,原来可以得到这么多祝福啊!

“还有呢,棒棒快看……”妈妈连忙招呼我。我看到姥姥把洗干净的一角硬币包进了饺子。“这是干什么呀?吃到这个饺子会不会卡住呀!”姥姥说“不会啊,这是我们过年的习俗,谁吃到这个饺子,就预示着谁明年会发大财!人人都想吃到呢!”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吃着,我也是迫不及待地咬破碗里的饺子,没有发现带硬币的。等大家都吃完了,还是没有发现。这时姥姥开心地说:“明年我们家里每一位都会发大财,都会旺旺旺!”只见她从锅底找到那个硬币。这个饺子沉在锅底,代表全家福!“哈哈哈哈!干杯!”年味在笑声中回荡。

10.年味儿北京北京人的春节情怀 篇十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里,对过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是我们整理一年思绪,向美好未来整装待发的佳期。一家子不论大小,一年忙到头,盼的可就是好好过个年。一个“年”字,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呢!下面,就给您捋捋这北京人儿的“春节”情怀,咂么咂么那久违的年味儿。

过年循老礼儿

北京人好面子,干什么都讲究个面儿,跌面儿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所以,老北京人的性格豪爽大气。过年更是讲个“份儿”、循个“礼儿”,面子上一定要体体面面的。以前生活不富裕,很多人过年吃不上饺子,但也要嚼头蒜,嘴里带着一股蒜味儿去给亲戚们拜年。当亲戚问道吃的什么一准儿是特有底气的说道:“饺子”。这就是北京人,就算日子过得再穷也要让人觉得自己过得挺踏实。

老北京过年的“老礼儿”特别多,可以讲老北京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从春节前到以后将近一个月都有讲究。一进腊八,老北京就开始弥漫起“年味儿”,不论从吃穿用还是言语方面,人们都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各种规矩、各种礼数,虔诚地迎接一年吉祥的到来。今儿个咱就把这些老礼儿再说道说道,重温一下这“年”到底是个啥滋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年节老礼儿的轮廓,但如今能完整唱出这首儿歌的人已经不多。

为什么老北京在春节前会有这么多节目?这其实反应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节日气氛逐步烘托到高潮,从而更加感恩惜福。即便是一般贫穷的家庭,也尽自家之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悬殊,却也“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况且有些“观景儿”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而正式开始过年,礼数就更多了。

大年三十儿:老人要穿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要守岁。老北京都是晚上12点吃饺子,以示“交子”,得是素馅,敬神用。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长辈、平辈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街上碰到熟人,也会彼此行礼说上一句“恭喜发财”。按照老北京习俗,初一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小孩儿们这会儿总是特高兴,穿上新衣服,赶紧去给长辈们拜年,肯定会收到一个个红包儿,钱多钱少不说,就图一个喜气儿。这期间,京城人家多在自家茶几上摆一个漆盒,内分几个扇面盛满各种零食果脯,等着宾客上门,而庙会基本在这一天就开始了。而老北京春节的禁忌从初一开始,也有不少的“礼儿”,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争吵)、不能剪头,不能打破各种东西等等,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正月初二是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给五显财神庙上香,五显财神庙在六里桥附近,后来修立交桥给拆了。店铺拜关公、百姓家拜比干。老北京家里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请”来一份“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叫做“元宝汤”。此外,初二还是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在屋子的旮旯撒些米,让老鼠也能过一天好日子。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是财神生日。商家恢复营业,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破五不能做新饭,只能热旧饭,煮饺子要煮破一个,过节的那些禁忌都可以做了。

正月初六:祭“厕神”,传说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家家店铺要开张了。

正月初七:人日,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是吃鱼的日子,北京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包含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结束,要举办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还要拜兔爷。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雍和宫打鬼,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按照老礼儿,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种味道,有历史的龙脉联系;有民间的根系交错,不像现在过年只剩下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出晚会,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哈哈一乐,等鞭炮放完了,年就基本结束了。

老北京年三十儿全景追忆

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在北京俗称大年三十儿。“早晨姑娘戴花,晚上全家迎神”,老北京在大年三十儿这天可是最为上心的。

三十儿白天其实是最忙的时候,有个说法是“忙年”:一大早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女人们都戴上绒花。贴门神、贴春联必须做完,大年三十要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钱儿”,窗户贴上窗花。房子也要象征性地扫一扫,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准备好,还有晚上的年夜饭和饺子。买卖店铺的幌子、招牌上都贴上黄纸砸成的“道有儿”。大户人家的大门上还会挂起大红“气死风”灯笼。有供桌的还要点上香烛,20多天的准备,就是为了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以前三十儿即使不放假,实际上到了这天,人们在厂子里也表现得很“浮”。现在给了假,大家就踏实了。而这会儿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可以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除夕晚上的活动是讲究最多的,老北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认为新年是个“吉时”,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会儿举行。三十儿晚上的主要内容有:佛堂上供、置天地桌。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都要供观音、关圣、财神。不论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品分9类: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同时还要置天地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重要内容,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晚辈“压岁钱”。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都是吃的。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饺子,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按老北京的规矩,年夜饭在掌灯的时候吃,菜肴丰富、酒醴齐备,这顿饭可以吃的时间长一点,一家人边吃边玩,到八九点钟撤了,等夜里十一点的时候再摆一桌。家里的成员要齐,菜饭要丰富,更讲究的人家要四四见底: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肉菜和四个汤,取的是四平八稳的意思,预示来年生活美满。

nlc202309011428

吃完团圆饭后,就要开始守岁了。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没到12点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谐音叫守岁。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大人坐在一起,或海吹神侃,或打牌下棋,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交子”时候了。小孩儿们早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拿出爹妈给买的鞭炮、烟花,用火钳夹个火,隔一会儿放一个,嬉闹声响彻夜空。也有大人忍不住从孩子们的手中拿几个鞭炮过来,用烟头点一个扔向空中,而后就孩子似地乐。

这一天还有很多禁忌,包饺子的时候要说“馅儿多了”,不能说“面少了”;饺子煮破了,得说煮“挣了”,摔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裂口的馒头得说是“笑开了口”。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这过年的景儿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北京人儿过年的“吃、喝、玩、乐”

春节是家庭的节日。过年了,一年到头忙碌的人们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父慈子孝,母良妻贤,聚到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一大家子吃喝玩乐,欢声笑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1. 吃 “初一饺子初二面”

说到吃,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儿、关东糖、麦芽糖等“零嘴儿”。京城有个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其实就是关东糖,甜中略带酸味,是老北京人钟爱的美食。家里有了糖瓜儿,就表示新年快到了。用糖瓜祭灶,是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灶王爷”的嘴边抹上点糖稀,用糖瓜“贿赂贿赂”他,叫他嘴“甜点”。关东糖平时不多见,临近大年三十才会在朝阳门那边的菜市场和副食店出现。而且是当街商场大门前,摆在长方形的大铁瓷盘子里,一排排堆得小山那么高。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冰箱,买回来关东糖怕化不敢拿进屋,家家就都摆家门口外窗户台上。

第二要说的就是“五更饺子”。饺子意味“更岁交子”,另外饺子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老北京人吃“五更饺子”是有规矩的,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儿的,也叫做“全素煮饽饽”。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吃素馅饺子有“素静”之意,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安安稳稳,素素静静。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年夜饭却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吉庆有余”的说法。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杂拌儿”就是果脯,这些都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的“零嘴”。此外还有“芥末墩儿”,都是自家用坛子腌好的大白菜,冰冰凉的味道酸甜爽口。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以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 类似“肉皮冻儿”,是用肉皮熬制,面加上豆腐干、黄豆、青豆等等做成的凉菜。

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吃什么,老北京也都有讲究。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破五的饺子要素馅儿;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围坐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上就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淮粤、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去饭馆里“撮一顿”来喜迎新春。

2. 喝 “送信儿的腊八粥”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过年喝酒更是老北京约定俗成,不在话下。即使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过年串门,家家都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啤的、白的、红的,推杯换盏,共贺新春。

“老北京”过年有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就是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喝腊八粥。民谣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按老北京的讲究,从这一天开始就算进入过年了,可以说,腊八就是迎新春的“头彩”。“腊八粥”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早不稀罕了,用的材料更加是各有不同,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经过数个小时煮成甜粥,更加讲究的也还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这么丰富的腊八粥,咱小时候可仅仅是听听老人们嘴里面说说而已!

3. 玩 “和牌”、“坐庄”、“清一色”

过年必玩麻将。中国的麻将文化博大精深,大年三十的“守岁”是必须的,大家聚在一起的保留节目自然是“搓麻”。 一家人围在麻将桌旁,“吃、碰、杠”、“和牌”、“坐庄”、“清一色”、“七小对”、“点炮”、“捉五魁”等诸多讲究,牌去如飞,好不热闹,边打边聊,输赢都无所谓,就是图一乐嗬儿。

4. 乐 “小鞭”遍地开花

过节最乐的事自然就是放鞭炮了,除夕夜这快到12点的时候,就开始热闹了,什么麻雷子、二踢脚、钻天猴什么的“啪啪”作响,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按照老人的说法是“赶年”,以图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放鞭炮本是驱赶鬼魅,后来已经是宣泄大于本意,过年的热闹劲儿就靠它体现了。头两年北京城禁放烟花炮竹,有人用电子鞭炮、踩气球来替代,以为反正都是响儿,却不知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年的声音了。

对于鞭炮,也是大有讲究:“麻雷子”粗糙的外表,但非常的响;同样很响的还有“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空中响第二声;还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蹿天炮”;还有“小鞭”,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噼里啪啦响个没完,地上全是红红的纸屑,如同开满一地的春花;还有花样繁多的“礼花”老北京叫“花盒子”,一层层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做“花盒子”最有名的要数吉庆堂,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

老北京的庙会情怀

要说这北京人过年必去的地儿肯定是这遍布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庙会了。逛庙会是旧时老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在这儿给您细数数这庙会的事儿。

早年间京城的庙会很多。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合称五大庙会。这其中尤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最为热闹,号称京城东、西二庙。那会儿的庙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小吃、花会,还有星卜和技艺表演。小吃有扒糕、糖葫芦、羊霜肠、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技艺中有摔跤、双簧、耍中幡、拉洋片等。庙会上不仅有吃有玩,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大庙会在经营上还有自己的特色,隆福寺以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交换洋烟画为主,还兼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护国寺、白塔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为主;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花市则以鲜花和各种人工制作的花卉为主,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琉璃厂上好风光,旱地行船小作坊”,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看看精彩的花会表演,听听各具特色的市井叫卖,踮足翘首观看双簧表演、京剧清唱、天桥摔跤、硬气功、琴书、飞叉、五虎棍、秧歌、高跷、跑驴、太平鼓;尝尝那色香味俱佳的各色小吃,买个飞转着的哗哗作响的大风车,再往脖子上挂套意寓祈福、辟邪、招财进宝的火红的山里红,您可在厂甸庙会把个浓浓的年味儿尽情逛到极致。厂甸庙会上的小吃品种繁多,极具特色。甜的、咸的、荤的、素的、稀的、干的、炸的、煮的、烤的、烙的、蒸的、切的、拌的无所不包。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真是“糖葫芦不吃举着,大甘蔗不啃拄着,小孙子脚不沾地爷爷呵儿喽着,靓男女一道儿祥子拉着,大人小孩手里的风车响着,小金鱼不卖吆喝着,磨剪子抢菜刀唱得好听比画着,吹糖人的不言语嘴没闲着,剃头挑子一头热唤头拨楞着,几分亲情一家老小开开心心逛着。”

nlc202309011428

在老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说的是老北京过年要去的几个地方。人们在正月初一一早就会出门拜年,然后就到东岳庙烧香、敬神、逛庙会。东岳庙庙会是京城春节的重要庙会之一,来此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庙里的子孙娘娘,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最多。在子孙娘娘殿中有两匹雄马,一匹是瓷身,一匹是铜身。传说如果想生男孩的,只要在殿上那匹铜马的头上摸一把,再在它的腹下摸一把,保管生男孩。久而久之,那匹铜马身上有几处被人摸得是光可鉴人。

再说这燕九白云观,旧时白云观庙会以开放时间长、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那时每逢白云观庙会时,香客们大多沿宣武门外护城河西行,出西便门,成群结队地到白云观上香,逛庙会。进到观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钱眼”了。据称摸了白云观的石猴可以祛病﹑避邪﹑求福。打金钱眼是白云观春节时另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白云观山门里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下无河更无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其实只是一个石砌长方形大坑。迎春会期间,在窝风桥下挂一个大铜钱,钱眼内吊一小铜铃。据称能用铜钱击中钱眼中的小铜铃者,今年即可得福发财,这就是“打金钱眼”。整个庙会中最高潮的活动,莫过于“神仙会”和“燕九会”了。据说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诞辰日,他会化装成乞丐、老者、孩童来到观中,凡有缘者,可得相会。于是众多善男信女们便寄宿于白云观中,盼望着能与神仙结缘。一些民间花会艺人也来凑热闹,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赛马射箭,无所不有,所以民间又有“耍燕九”之称。

正月三十看完雍和宫“打鬼”,热热闹闹的新年才算是告一段落。清代自乾隆朝以后,雍和宫每年都会举行“跳布扎”,作为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庆祝新年。“跳布扎”是伏魔驱祟的意思,普通老百姓就形象地说是“打鬼”。清代,雍和宫的“打鬼”十分隆重,有时甚至皇帝也来参加。“打鬼”之日万人空巷,很多挤不到庙里看打鬼的观众,就在庙外等着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头,庙会各玩艺场子的观众,各货摊旁的人们便纷纷离开,追着去看“鬼”,此时是庙会活动的最高潮,辛勤的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憧憬,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北京、最年味儿的零七杂八

1. 最统一之“福”字倒着贴

春节,北京人儿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准是一水儿的将“福”字倒着贴,取一个“福到了”的意思。关于“福”字倒贴,有一个传说跟大脚马皇后有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 最形象之“山里红”

正月的厂甸,传说有个山西的农民赶来卖山里红(即山楂),用蔴绳穿成串系成挂,交叉肩上名为“十字披红”。总是喊:“就这一挂啦!就这一挂啦!”叫卖方法颇有现代广告意识,后来被引申为“就这一卦啦”,做为歇后语流传至今。

3. 最可口之“打蜜供”

蜜供是老北京最传统的一种点心,外表杂乱无章一疙瘩一块的,属于上不了台面的。真正称得上蜜供的是由非常整齐的一条条约二三寸长方棍形的小食品搭起的,很像如今的塔楼。其高度由顾客预定,用途为过年敬神敬祖。所谓打蜜供是点心铺照顾小门小户的买主,一种零存整付的购买形式。平时可零存五分、一角入折子,及至过年相应付给一堂(份)蜜供。小孩儿们吃起来方便,可一层层拆而食之,时间耐久。

4. 最封建之“不破五不出门”

过去老北京讲拜年是男人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也只能在院中说话,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其实初五之前妇女们本身忙得也出不了门,拜年的人不断,过年的时候吃饭没点儿,来了就吃,桌子上的饭菜长期摆着,她们要在家做饭,根本也出不去。

. 最传统之“烧火判儿”

“烧火判儿”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京城。“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6. 最虔诚之“拜兔儿爷 ”

元宵节其实是老北京过年最热闹的一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这一天女眷还要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十分虔诚。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7. 最传统之“打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陀螺是老北京的传统玩意儿,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意儿,名字叫做“千千”。打陀螺是京城的小孩儿在春节时玩的一项流行活动,小小的陀螺旋转不停,满院子都是抽陀螺的欢笑声。

8. 最不同之“南城北城各不同”

北京春节的过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

尾声

老北京人常说“吃完了咂么咂么嘴儿”,越是接近年,就越想去咂么。年,如烟似雾,我们摸不着看不到,只有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多么怀念以前小时候那对年的期待,那充实而发自内心的喜悦!慢慢咂么,返璞归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回归自然古朴,不加雕饰,你会发现真正的美丽——那是北京过年的冬景:“扬风叫雪”房上的积雪刮下来,净往人脖子里钻;太阳一出来,房檐儿上的雪化了,顺房檐滴下来很快冻成冰柱;下面是一行脚印和灯光温暖的小院儿;院儿里挂好鞭炮和灯笼,另一侧两个牛角灯,挂在垂花门门框上;一个壁灯,挂在迎门短墙上;满院儿灯火辉煌,映衬着雪景,如入仙境。北京的年是这样的,在我心里,这样的年味儿,很耐咂么。

上一篇:财务工作思想汇报下一篇:初中生新年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