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2024-08-28

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共8篇)

1.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一

财政部关于印发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 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企„2013‟389号

有关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中央管理企业:

为支持中央企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规范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2013年11月29日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 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以下简称产业升级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和国家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业升级资金是由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专门用于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国家有关产业发展规划,解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重大战略产品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

产业升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符合规划、突出重点、建立机制、规范透明”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第四条

产业升级资金建立项目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实施效果评价。

第五条

财政部负责资金的预算管理及资金拨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申报,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 2

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确定年度支持重点领域,组织项目评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持内容及方式

第六条

产业升级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种业、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关系国家战略的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

第七条

产业升级资金重点支持中央企业依托企业技术和资源整合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关联产业相协调,开展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试验测试、新产品试制、产业化建设到新产品推广、应用及服务的全过程产业升级活动。

第八条

产业升级资金优先支持中央企业牵头组织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共同开展的协同创新项目。

第九条

产业升级资金采取资本投入方式,资本投入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30%。

产业升级资金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3亿元,对总投资额较大的重点项目,支持额度可适当放宽,3

最多不超过5亿元。

第十条

产业升级资金支持的项目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最长不超过5年。财政部根据项目年度执行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按年度拨付产业升级资金。

第三章

项目申报、审核及立项

第十一条

财政部及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联合发布年度项目申报通知,明确当年资金支持重点,部署项目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按照申报通知要求,根据国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所属企业项目申报工作,经审核并按重要性、紧迫性排序后,将申报材料报送财政部。

协同创新项目由牵头组织的中央企业负责项目申报。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按照新增项目、延续项目分类申报。新增项目是指本年度新申请列入产业升级资金预算的项目;延续项目是指以前年度已获产业升级资金立项,按照资金支持计划需在本年度继续予以支持的项目。

第十四条

申报新增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产业发展规划;

(二)符合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方向;

(三)属于企业经批准的主营业务范围;

(四)企业在项目领域具有技术、人才优势;

(五)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发展方向接轨;

(六)项目申报通知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十五条

申报新增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申请文件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申请表》(附件1,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背景、立项依据及批准文件,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现有工作基础等内容;

(三)项目已享受国家政策扶持情况;

(四)项目预计完成时间及预期达到的成果;

(五)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六)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

(七)协调创新项目需提交协同创新内容及支出计划;

(八)经审计的企业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九)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等出具的同意注(增)资的书面材料;

(十)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十六条

申报延续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申请文件及《申请表》;

(二)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执行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资金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调整建议等内容;

(三)本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

(四)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第十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家或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采取材料审查、现场调查、专家论证等方式,对企业申报新增项目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向财政部提出新增项目立项建议和延续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报告。

经财政部审核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增项目立项计划书面通知中央企业,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组织建立专家库。专家库由技术、投资、财务等领域专家组成。

参与产业升级资金项目评审专家,须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按新增项目立项计划通知要求,填写上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承诺书》(附表2,以下简称《项目承诺书》),6

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预期成果、实施计划、考核指标、总投资额度、资金使用计划等内容。

第二十条

财政部根据新增项目立项建议和《项目承诺书》签订情况,综合考虑当年预算规模、企业项目排序、项目实施计划、以前年度项目效果评估和绩效评价结果、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审定新增项目立项及资金支持计划。

第二十一条

产业升级资金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库管理有关规定,实行项目库管理。

第四章

资金拨付及使用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新增项目立项情况、延续项目资金安排情况,确定当年资金使用方案,并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中央企业收到产业升级资金后,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应及时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收到产业升级资金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到位时间、额度以及账务处理等信息以书面形式反馈财政部。

第二十五条

当年尚未使用的产业升级资金,结转下 7

一年度继续用于该项目。

项目终了后尚未使用的产业升级资金,中央企业应及时缴回国库。

第五章

项目跟踪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按照《项目承诺书》组织项目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内容。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于每年年底组织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形成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在次年项目申报时上报有关部门和财政部。

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中央企业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财政部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对照《项目承诺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企业调整建议和专家意见,决定是否进行调整。

因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或企业执行严重滞后,导致项目不具备继续实施条件的,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有权终止项目。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中央企业负责组织开展项 8

目验收工作,出具项目验收报告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报告上报有关部门、财政部。

未实现《项目承诺书》预期目标的项目,中央企业应向有关部门、财政部报告情况、说明原因。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对项目验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照《项目承诺书》对验收项目进行效果评估。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根据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有关规定,对照《项目承诺书》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上报财政部。

财政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十二条

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项目的重要参考。

评价结果均为优秀和良好的中央企业,以后年度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申报项目。

评价结果不合格的中央企业应当进行整改。对于拒不整改的中央企业,财政部将酌情收回未使用资金,以后年度申报项目不予受理,延续项目不予安排后续资金。

第三十三条

产业升级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挤占、挪用、虚报、骗取产业升级资金等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

日起施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10‟153号)同时废止。

附表: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申报表

2.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承诺书。

2.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二

一、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并购的财务风险涉及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等方面, 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价格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收购市场的竞争性质, 要求收购方股东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估, 而且对本公司的价值也必须有理性的自我评价, 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和支付方式, 从而为公司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提供一个迅速可靠地对接管式收购作出反应的基础, 在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 并带来巨大收益。

2.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实际的并购业务中, 真正要考虑投入的资金, 除了用来偿还长期债务外, 往往还必须投入短期资金, 以偿还短期负债或充当营运资金。只有这样, 才能使并购后的目标公司进行正常营运或提高效益, 对这些问题, 收购前须审慎评估。评价一项并购活动是否成功, 最直接的标志就是考察公司并购后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并购前的价值。

3. 融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并购顺利完成的风险。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 由于收购者的动机不同以及目标公司自身收购前的资本结构不同, 造成收购时所需的长期资金投入与短期资金投入有不同的比例。

综合来看, 并购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的重要项目, 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 尤其作为收购者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收购企业之前便制定出资产重组计划以及与公司发展战略等相关的理财手段。常用的理财策略手段有套利出售和撤资方式等。套利出售是收购者完成购并后, 应妥善处置被购并企业财务, 对流动性不同的资产区别对待, 诸如短期投资较少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便于买方融资和进行财务处理, 而长期投资则因周期长, 流动性差将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撤资方式是在某些情况下, 整合的结果与原来设想制定的战略规划差距较大, 或者因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使购并的目标不能实现, 此时, 收购者可以考虑运用相应的撤资方式, 以防范财务风险。撤资方式的运用之一是公司分割, 同时允许外来资本介入用权益转让的方式将公司股票按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之二是资产出售, 以减少财务风险。

二、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资产重组财务风险往往表现为由于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和置换等给重组方造成由于资本结构改变而导致财务成果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控主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1. 充分的自我评估。

企业自身实力的评估是资产重组的基础。企业自身评估主要包括企业目前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利润率高低、所处行业发展状况、本企业发展前景预测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选择自身资金所能承受的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的资产重组方式, 以防范和降低未来财务风险。

2. 全面的资产评估。

对资产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企业在资产重组时, 首先应进行资产评估, 公司应在充分占有资料信息的情况下决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 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及其由此决定的资产价值影响到企业资产重组的财务效果和经营效率, 并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合理的筹资方式。

许多重组方式要求企业借入款项或发行股票进行筹资, 并将所筹资金用于资产重组, 由于筹资往往影响到资本结构, 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所以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对于防范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是很重要的。

鉴于资产重组存在的风险, 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是资产重组中较好的一种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人导向型融资方式, 即资产证券化是资金需求者凭借一部分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来进行融资。其优点是融资风险小, 应用范围广。资产证券化通常是将多个原始权益人所需融资而提供的资产集中成一个资产池进行证券化, 这种组合的方式能够使风险更小, 成本进一步降低, 所以,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很广。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在资产重组中的债转股方式中, 由于被证券化资产已经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了SPV, 原始权益人已放弃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 因此, 原始权益人可以以表外方式来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资产证券化能改善资产流动性, 加强企业财务实力, 同时也使企业完成了一次长期资产向短期资产的转换, 因而改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在获得了所需融资后, 并未增加负债率。

三、股份制改组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

相对于新建企业而言, 股份制改组更为复杂, 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有方式。企业股份制改组涉及组织结构变更、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与分割及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

在股份制改组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财务问题:第一, 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问题。第二, 资产评估问题。第三, 债务安排问题。第四, 资产剥离问题。

四、结语

资本经营属于交易型策略, 可以使企业资本快速扩张或收缩, 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其中的财务风险防控确实是一个影响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后并将长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资本经营的手段可以分为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并购、重组、股份改组等。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形式资本经营手段下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资本经营,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贺海虹:《论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现代商业》2009年第12期。

3.企业知识资本经营与管理模式 篇三

【关键词】 知识资本;隐性知识;知本缺口;CKO

一、知识资本的定义和经营

(一)知识资本的定义

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企业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关于物质资本的理论,在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两百年里,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和完善的程度;知识资本则是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新概念,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虽有一定的进展,其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知识资本(知本KC,Knowledge Capital),是以人的知识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资产净值,是知识转换过程的最终结果或转化为知识产权和智力资产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其关键是它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它既以显性知识如出版物、数据库等形式存在,也以隐性知识如员工的经验等形式存在;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实践积累,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外部知识的学习与吸收。

斯图尔特认为知本包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 (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三大部分。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是企业知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不依附于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其他所有能力,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顾客资本则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各种经营性资产。

(二)知本缺口与知本经营模式

知本经营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本的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从事知本经营的企业从中不断地吸取价值随之向着智力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转化。目前,经济全球化、因特网、电子商务正在构成新的价值链,商业运营、商务洽谈,已经不再有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与差异,投资的经济环境将以买主集团来划分,巨大的资金已经转向“无形资产”——知识资本,知本的价值链正在朝着“财富=知识+智慧—知识产品”的方向发展。

企业知本在这种价值保值、增值的转换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面临内外环境的影响,通常采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来分析,即SWOT分析法。在这些环境中,存在着知本需求与供给的冲突,知本需求来自于企业外部规避威胁及把握机会;知本供给来自于企业内部条件中的优势与劣势。当存在某些知本为企业适应外部环境所需,其内部不具备或具备的对其适应外部环境无关紧要时,就产生了知本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即形成知本缺口。为了尽量避免这种缺口,企业必须用创新的思维采用全新的经营理念来经营知本。通常,企业会选用三种基本的知本战略有针对性的选择知本经营模式进行运作。这三种战略是知识创新、知识转移、知识保护。

根据Holsapple和Joshi的理论,知识创新着重于创新、实践,致力于在创新群体内创造一种共识以构造可以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新知识;知识转移侧重于在组织内快速扩散知识,尽可能快的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或将组织内的知识冗余输送到组织以外;知识保护侧重于保护知识原来的和积极的状态,并防止其未经授权的转移向其它组织。这三种战略所涉及到的知识处理活动有:获取、选择、内部化和使用。

二、知本管理模式分析

(一)知本管理系统(KCMS)的建立

企业经过初期的知本经营,进入了知本管理系统阶段,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知本的回报和增值。知本回报是指知本的当前收益;知本增值是指知本本身的提升,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未来的认同感增强,它是知本管理中最重要部分,其关键点在于对内为知本所有者提供创新的环境,建立创新机制。对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企业的理念、思想及对未来地坚定把握。在企业中,知本所有者个人的资本回报和增值主要是通过企业知本的回报和增值来分配。

知本管理系统的建立就是在企业知本回报和增值的驱动之下、以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为基础,各种职能进一步集成,冗长的计划书和会议书将减少,组织变得具有柔性和学习性,其架构扁平化和网络化,出现管理占股的股权激励等。企业对外的知本输出是以企业内部知本的积累和开发为基础的,其主要形式是企业间的战备联盟、并购以及与高校的合作,这一层面的输出能够使企业的知本增值,并对内部知本积累和开发产生积极的推动和扩充作用;外部的知本整合与输入主要依靠专家委员会或顾问公司,这不仅能解决种种不足,也能正确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在外部整合企业真正需求的各种资源。

(二)企业知本的管理流程

1.设立知本管理部并设CKO。在企业知本管理的起步阶段,设立知本管理部并设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对企业推动知本的积累、开发、回报、增值等具有不可低估和替代的作用:首先,企业可以设置和建立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程序培育新知识,保护和使用已经取得的知识;其次,可以将知本管理的目标与企业资源的具体需求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企业其它经营活动中去;再次,企业可以通过合作与客户共享知识,共同培育知本,增强竞争优势;最后,企业通过有效管理可以防止知本不适当的流失。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其它任何一个传统部门所能够承担的,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合适的知本管理制度和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只有通过专门的职能部门和CKO(可由CEO兼任),才能承担起企业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知识积累与开发的重任。CKO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企业内部知本的开发,创设相应的管理机制,组织知本管理的实施;负责外部知本市场与企业的衔接,组织外部资源的输入与管理对外的知本投资;如有必要,可以配合专业公司整理和发表企业的知本报表。

2.企业内部知本的开发与管理。企业内部知本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实现运用团队的智慧(知本)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创设知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的过程是:就知识(隐性和显性)的分类、知本的工作程序、知识密集型业务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促进人力资源、知识和经营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其不断转化为资本,通过积累和开发,使企业的知本不断增值;构建全员参与,以知识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

3.企业外部知本的投资管理。企业外部知本管理主要包括外部资源整合输入与外部投资输出两个层面。从输入层面来看,成立知本顾问管理公司。根据企业需要整合国内外知本资源;对专业系统平台软件进行引入和评价;联系国外专业咨询机构,尝试对企业出具知本报表;组织策划企业的学习活动以及各种专题培训,依托企业的知本顾问管理公司能够更为有效地评估企业需要。从输出层面来看,推广企业知本的对外投资。企业知本对外投资的方式包括产学研合作、企业并购和战略联盟等。在推广企业知本投资的过程中,关键要关注合作的成功率和降低风险,在合作的方向选择和目标确定上,主要考查双方的优势资源,尤其是知本资源的互补性;在产学研方面,主要考查产业相关性、产品前景、知识含量等。

参考文献

[1]王瑛,黄艳,赵键.《现代企业与行业知识的结合价值》.《未来与发展》.1999

[2]李剑.《知识资本管理概论》.《AMT》.2001(3)

[3]康永胜,陶友君.《武烟集团知识资本经营研究》.《中国软科学》.20 01

[4]张小明.《面对“知本风险”管理我国企业急需补课》.《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2)

4.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四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日前印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下面是办法的详细内容。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监督检查等预算管理活动。

第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保持完整独立,并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应当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以收定支,不列赤字。

第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第五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中期财政规划要求,实行滚动编制。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的中央部门及其监管(所属)的中央企业,以及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国务院及其授权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金融企业(含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七条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决算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第二章 预算收支范围

第八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中央部门及中央企业上交,并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国有资本收益,主要包括:

(一)国有独资企业按照规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

(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获得的股利、股息收入;

(三)国有产权(含国有股份)转让收入;

(四)国有独资企业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股份)分享的公司清算收入(扣除清算费用);

(五)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第九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当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除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和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外,主要用于以下用途:

(一)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关改革成本支出;

(二)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家资本注入,包括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保持国家对金融业控制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三)国有企业政策性补贴。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方向和重点,应当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需要以及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任务适时进行调整。

第三章 预算编制和批复

第十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按年度编制,并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及《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3号)等要求,编制中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划。

编制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的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三)国有资本布局规划,国家确定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的重点和方向;

(四)中期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规划;

(五)财政部关于年度预算的安排;

(六)中央部门、中央企业有关绩效评价结果;

(七)存量资产和结余资金情况。

第十一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根据中央企业年度盈利等情况和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政策进行测算编制。

第十二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编制:

(一)财政部按照国务院编制预算的统一要求,根据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政策,布置编报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二)中央部门根据财政部的编报要求,向监管(所属)中央企业布置编报年度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中央部门监管(所属)中央企业根据有关编报要求,编制本企业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建议报中央部门,并抄报财政部;

(四)中央部门对监管(所属)中央企业报送的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建议进行初审后,编制本部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财政部;

(五)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编制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报财政部;

(六)财政部根据当年预算收入规模、中央部门及中央企业报送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建议草案,进行统筹平衡后,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第十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应当报国务院审定后,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第十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财政部应当在20日内向有关中央部门和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批复预算。

第十五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制到项。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六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具体收缴,中央部门负责组织监管(所属)中央企业上交。中央企业按规定应上交的国有资本收益,应当及时、足额上交中央财政。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减免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第十七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应当按照经批复的预算执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剂。

第十八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收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余资金应当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中统筹考虑。

第五章 决算

第二十条 财政部按照编制决算的统一要求,部署编制本年度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工作,制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

第二十一条 中央部门根据其监管(所属)中央企业编制的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决算,编制本部门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报财政部。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编制本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报财政部。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和各中央部门、中央企业上报的决算草案,编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

第二十三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经国务院审计部门审计后,报国务院审定,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

第二十四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财政部应当在20日内向有关中央部门和直接向财政部报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中央企业批复决算。

第六章 绩效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应当对中央部门、中央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当实施绩效管理,科学设立绩效目标,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切实加强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升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第二十七条 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八条 对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根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5.资本经营:大众传媒的陷阱与对策 篇五

再看未上市传媒的资本经营陷阱。

上面讨论的是传媒上市公司遭遇的陷阱。没有上市的传媒是否就不会遇到陷阱呢?答案是否定的。资本的火焰已经把传媒的心烤得滚烫了。特别是地方传媒,不少都在明里暗里地和资本勾通,希望“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把自已“做大做强”,还有人竟然还做着“默多克美梦”。私人资本尽管不被允许进入传媒,但在地方传媒中,资本的渗入已不是什么秘密。哪怕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资本也还是想在大陆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捞上一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生意总做得起来。

以广播电视为例,这次从上到下的公共频道的开通,就给一踊而上的地县级媒体公司的老总们出了一道大难题:频道资源被大大压缩了,只剩下“三分地”,如何做大做强,如何向引来资本交待。资本与传媒都“心干情愿”地跳入了陷阱。

在看报业,例子也明罢着:蜀报和商务早报不顾自身的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硬是把国有资产和民间资本搅在一起。结果是一声哨响,违规遭禁,数千万的资本损失了,两报也被陷阱吞没了。

资本经营不是万能药方,不能包医百病,对于中国大众传媒,特别是地方传媒来说,它并不都对症。加入WTO后的中国传媒在经营上最终要和世界接轨,走向市场化,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种接轨是在政府的调控之下经过一定的过程才可能完成的。正如今天的国有企业的转制,自始至终都将在政府的掌控中。在有些人看来,加入了WTO,面对国外传媒的冲击,中国传媒如果不能“做大做强”,似乎就会被“满门抄斩”似的。为此,就需要超常规发展,就需要借助于资本运作,或者说资本经营尽快地“大”起来。只要“大”了,即使不强,他人也难以下咽。其实,这是一种不暗时势的稚者的绸缪。大众传媒如果不顾自身条件,一味地去谋划资本经营,不仅无益,反到有害,甚至被资本所吞没,“误了卿卿性命”。因此面对席卷中国的资本经营浪潮,大众传媒还需要冷静。乘风破浪,自然快意,亦当自重;一旦落入陷阱,轻则费力不讨好,劳命伤财,重则有灭顶之灾。

二、陷阱的成因分析

大众传媒为什么会遭遇资本经营的陷阱?就中国的现实来看,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有三点:

6.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六

如何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

众所周知,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未来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更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那么,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呢?

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 ”人,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 ”.在书中,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在约束机制方面,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七

(一)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的职能发生较大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的结果, 面临市场竞争的趋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预算是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 可以保证国家的职能, 现阶段的政府职能的转换要求国有企业也不断的进行职能转变而改进, 这样政府必然建立全面的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政府开始负责实施产权制约和引导, 能够及时准确的维护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依照国家的制度依法办事才能维护合法的权益, 承担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同样的政府和企业才能有效的互助,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二) 有利于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提高

通过经营预算管理的建立可以促进实行资本经营, 保障资产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充分运用和优化组合,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营的效率, 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干作用。通过合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 有助于财政投资和实行分类管理, 改变原有的建设性预算管理的模式, 原有的公益性投资和经营性投资的相互混合, 导致基础性设施等投入不足, 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现阶段的预算管理可以进行宏观管理。

(三) 保障国有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权益

通过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建立, 可以改变目前我国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完善, 改变国有企业中出现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导致的产权不确定, 产权交易资产流失、所有者的权益得不到保证等现象, 预算管理可以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范, 防止遏制国有资产的不合理浪费的现象。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信誉度, 同样国家的资本受到严重的损害, 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可以完善体制的缺陷, 维护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权益。

(四) 可以保障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

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全过程的合理监控, 可以有效的进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能够保障国有资产合理利用, 国有资本的预算管理是通过人大监督, 有关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为社会搭建一个有效透明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强化预算管理, 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框架体系。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编制流程

首先由国有资产经营机构下属的企业比较以往的政府审计的财务报告, 进行合理的分析, 参考预算期的经营目标进行编制预算, 从而进行合理的汇总协调, 编制预算案, 最后由财政部和国资委下属的经营机构上报预算收支, 通过审核汇总的资料上报人大机构。从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的核心角度出发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才能反映国有资本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 同时如果预算管理的编制公开才能有助于防范政府活动和国有企业的经营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 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合理的资源浪费。

三、深化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一) 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

组织、编制、执行, 一系列的过程监督是保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成功的关键, 坚持职能权限、积极配合、效率公平的原则, 同时明确目标, 统筹兼顾资源优化, 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构建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国资委、国有运营机构、国有企业三者为主体的运营体制形成三级编制模式, 坚持可比性和激励性的原则, 构建合理的报告、评价和激励制度, 坚持监督权的内外相结合, 成本效益的匹配, 建设预案算监督体系, 才能保证取得合理的预期效果。

(二)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机构

政策性和专业性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 建立必要的专业管理机构可以促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 根据国有政策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 如何实施是关键:要求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专门的专职人员, 设立专门的国资委预算管理委员会, 建立财政管理预算部门、全国人大预算管理部门等, 充分发挥整个过程专业性监督, 严格程序化管理, 进行合理预算审核和审查, 充分发挥监督监管的作用, 才能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机构, 才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

(三)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重大项目的审计和项目监督时必然的趋势, 同时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关键, 实施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监控, 严格的监管和责任问责是关键。面对较大的项目投资决策等要严格程序监督检查, 如果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和未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现象时, 就要严格程序管理, 对相关部门进行追究责任, 增强机构部门的责任意识, 同时促进企业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增强责任意识,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这样可以杜绝腐败现象和舞弊行为。

(四) 编制长期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长期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能够有效的调节经济结构, 原有的经营预算体制是以收定支的模式, 编制的年度预算只能是当年的状况, 以当年的收入规模安排预算管理, 同样不能列赤字的数字, 但是相关的实施期限和影响效果都是长期的, 因此,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 面对复杂的宏观调控经济, 这只是片面的, 发挥的作用是相当的有限的。当前编制最少5~10年的中长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长远的发展趋势, 财政部和国资委应该充分考虑。同时考虑到国家的五年计划的特征, 可以结合国家的政策编制5年期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根据5年的预算支出, 财务报告, 汇总支出, 合理预算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五)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变现预算

国有企业上缴的红利是我国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占比例较高, 但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变换莫测, 国有企业的红利数额逐渐减少并且呈缓慢的趋势, 而且呈现利润增幅存在回落的现象, 长期以往下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将会下降。目前国有资产数额在20余万亿元的阶段下, 要保证稳定增长, 应该实现1000亿~3000亿元的规模, 所以就应该考虑5年期的财政预算管理, 逐步实现国有资本的变现能力。

(六) 经营预算支出大部分控制在用于社会性支出

现阶段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 范围比较局限, 宏观的调控和衍生职能受到限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范围, 充分考虑社会性的支出, 如关系到国济民生的行业例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有关部门的制衡监督又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防范公共风险,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总结

现阶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可以充分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可以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是国有企业的财政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能够推动国有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战略性发展方向, 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命脉, 有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深化改革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 才能不断的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吴郁生, 苑志杰, 李素芬.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资本性支出管理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 2010, 06

[2]徐晓松.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职责[J].政治与法律, 2009 (4) :18-22

[3]曲卫彬, 周燕.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完善的若干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11) :66-68

8.财务管理与资本经营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 资本经营 预算管理 框架体系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代理理论

在探寻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理论体系中,委托代理理论无疑是其中一项标准的理论框架。可以把对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看作政府改革理论的框架研究标准。其中政府是委托人,管理者作为代理人。依照委托代理关系,在满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红利分配关系的前提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求上缴部分国有企业利润,而缓解代理权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分配现金红利,使经理层的现金支配权降低,因为一旦企业具备足够的现金可能产生过度投资的现象。同时,减少经理层的现金支配权可以充分监督管理层的支出行为。实践表明,现金分配红利,不但可以限制过度投资,同时能够增加股东财富。

(二)预算软约束理论

预算软约束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面临的特定约束条件,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的显著问题。这一理论是匈牙利科学家科尔奈提出的一项极具代表性的科学理论。他发现社会主义国家往往通过减免税收、追加投资以及其他救助补贴的方式来处理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以达到国有企业不被市场淘汰的目的。同时,国有企业经营者寄希望于国家给予财政的支持与补助。这种现象叫做“预算软约束”。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初期,政府并未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目标,当时盛行的是预算软约束。然而随着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的转化,出现了以出资人回报最大化的硬化预算约束。因此,国有企业在要逐步将经营管理流程向有效解决软约束问题的方向转化。

(三)资本经营理论和管理控制理论

在解决国家进行资本管理时出现的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而产生的问题时,我们提出了管理控制理论以及资本经营理论,这两种理论在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在资本经营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转让、变现、投资、国有企业合并以及融资等问题。因此,以资本经营理论为基础去研究资本经营以及运作,是当前需要亟待实施的政策。管理者通过对组织中其他成员进行影响,以实现组织整体战略,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目标的的实现。在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据控制环节的差异,将控制系统分为激励基础控制系统、考评基础控制系统、预算基础控制系统和制度基础控制系统。预算管理控制是当前的社会、法律和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的有效途径。

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

国家预算编制原则是是编制国家预算的纲领。不同国家和社会形态在编制预算时都有其各自的出发点。资本主义时期各国政府预算编制具有公开性、可靠性、年度性、包括性和完整性。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政府机构预算主动权原则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中国在编制国家预算时除了公开性、可靠行和完整性原则以外,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还制定了以下原则:第一,保证当年预算收支平衡的同时,略有结余原则;第二,平衡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第三,搞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预算关系的原则;第四,严格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原则;第五,遵循国家及地方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规划原则。

(二)具体编制方法

自然垄断行业和普通竞争行业经营性企业国有资产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范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国家财政部门。在编制程序上,第一,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清晰界定编制原则和编制范围,建立统一预算体系。第二,完善后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测算工作。第三,整理部门编制建议以及编制草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国资委首先针对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国有资本以及地方管理的国有资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其后由国资委对全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汇总,形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在编制方法上采取:第一,采用更合适、更科学的编制方法,让预算编制工作不断完善。第二,采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以及管理软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网络平台,让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准确,让信息收集及汇总工作更加轻松。第三,采取多种预算编制格式相结合的方法,使预算结果更加全面,及時做到几种方法的相互弥补和统一。第四,在时间方面,可以适当调控编制时间,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酌情延长。

(三)编制流程

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时,其关键是建立国有资本的运作平台。清晰划分企业市场运作模式和政府的行政性本质,是操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样一个中间机构来协调被投资企业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个中间环节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枢纽,更是其中的载体。由此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框架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流程主要由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考核评价等整体流程组成。

(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内容

1.国有资本收益

国家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国有股的利息及股利,即股份制国有企业中,国家参股和控股的部分取得的利息以及股利;第二,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向国家缴纳的企业利润;第三,转让国有资产、产权、股权、股份等取得的收入;第四,清算收入,在清算过程中由国有独资企业取得的收入,同时国有的控股企业享有的公司清算收入(不包括清算费用);第五,其他国家取得的国有资本收益。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在国有资本支出方面包括:第一,费用性支出,当前我国庞大的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特困家庭生活补助、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等问题亟待国家解决,同时国家的社会职能部门,后勤体系,企业社会化建设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更不容忽视,通过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解决因历史原因产生的遗留问题,同时企业的污染支出等问题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资本进行支持。第二,资本性的支出,根据国家的长期产业规划以及国有经济布局规划调整,支持国有企业创新、重组以及改制,从而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国有资本支出的重要环节。第三,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其他支出项目。

三、总结

建立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管理是对全国经营性国有资本进行的全面系统规划管理。预算管理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助于对国有资本进行统筹管理,借助于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两个模式,让国有资产在全国范围内有机流动、优化组合,引导国有企业向支柱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性产业进行,充分提高国有资本的周转效率,优化国有资产布局。通过对投融资体系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政府对公益性投资与经营性项目进行类别管理,达到国有资本经营和城市经营效益最大化。可以明确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和投资权,让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政府预算框架体系组成部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将更进一步促进政府预算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l〕王圆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大学,2007

[2]许雅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建构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张秀烨,张先治.转型经济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政府与国有企业财务契约关系的重构.东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参考,2007(ll)

上一篇:美术活动室培训辅导方案下一篇:专升本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