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2024-08-15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共12篇)

1.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一

批改学生作文,教师可综合运用笔批、面批、学生自批和学生互批的方式。接触学生初期,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不清楚,可选择笔批的方式。当批改几次学生的作文后,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不间断的采用面批的方式指导学生。当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时,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批,老师在学生自批后对其进行点评。当老师掌握了整个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时,可以将作文水平相当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每组3-5人,让学生之间互改互批作文,既能让学生学习他人的优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对比参照中提高写作水平。

2.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二

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成一套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还认为:凡是有衔接成分,语义上是连贯的,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符合逻辑,就可以视作是语篇。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几个方面分析文本,研究语篇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会话结构、语句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之间的语句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等内容,强调文本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英语阅读理解是一种综合性的积极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求读者应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而且应具备划分层次段落,归纳段意,进行语篇分析,把握中心思想,进行逻辑推理及综合判断能力。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语旨、语式这三种语境符号就是Halliday (1973)在Explor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的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即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分布、衔接和连贯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语篇(discourse)语法,是为语篇分析而设计的,它为取得语篇分析两个基本层次提供了基础。第一个层次为语篇理解。语言分析使人们能够说明语言是为什么和怎样去指其所指的,并展示不同的意义、选择、歧义、隐喻等。第二个层次是语篇评价。语言分析使人们能说出某语篇在达其目的方面是否奏效,哪些地方为成功之举,哪些为败笔。总之,作为语篇语法,系统功能语法不仅能使人洞察语篇的意义和效果,而且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框架和方法。下面以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为例来说明语篇分析的具体方法。

首先,先一般后具体,先拓宽后深入。英语习得的规律就是先一般后具体,强调知识要先宽后深。在语篇分析时,我们要考虑的对象首先是文章的框架(framework),包括多少段落、段与段之间的照应(reference)方法。这样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可解决类似“每个词都认识就是看不懂意思”的问题。然后再分析句与句的外部关系包括语法衔接(cohesion)和语义连贯(coherence),后者是由前者实现并决定前者。意义的连贯才是我们的目的。如,在教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我先要求学生们迅速阅读全文,判断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并且给出理由。这样,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然后我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找出每一自然段的key words,并叫一个学生填入黑板上的表格中,然后全班核对,说明原因。到这一步,学生以基本完成面上的理解任务,然后才进入段内分析,理解各个句子的意思及段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这样层层剥开,由面到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其次,在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教学中,首先可以从语篇分析的音系层入手。我们知道,阅读材料是“有形”而“无声”的,所以要考虑“朗读”。泛读教学不要求朗读,中学英语的课文的教学中,老师领读学生朗读对教学很有好处。它有助于培养语感(sense of language),类似汉语的“脱口而出”,因此在填冠词或介词考试中,如果从理论上说不出理由,可从感性上凭感觉选择“顺口”的选项。同时,因为功能语法认为语调可体现语篇的人际功能,可判定叙说者(narrator)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重读可体现叙述者的主要意图和重点即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通过领读和朗读学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仍以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为例,学生先跟磁带朗读一遍,再听一遍,然后由老师读出一段缺词填空,由学生口头填入所缺信息。这样,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后,能够凭记忆与语感填出所缺单词。

再次,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语篇评价。它以语篇理解为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批评,二是欣赏。批评理解需要读者分析并综合所读内容,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批评式阅读的实质在于考虑作者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写,为谁写,以便弄清作者的意图,打算给谁看,并把他的意见同事实区别开来,以便找出其强项及弱点。在欣赏式阅读中,要求作者主要看语篇的优点,要做到这一点,读者必须理解作者的语调(tone)、风格(style)及态度(attitude),找出作者运用的文学手段,幽默所在及各类修辞格的运用。英语学习者应以这一高层次为奋斗目标,而系统功能语法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如,在教牛津英语8B Unit 4 Reading:Hosting a charity show时,可让学生在理解了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画出全文的树状结构图,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回答一个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writing of the e-mail?If you are asked to write one, will you imitate it?Why or why not?”经过讨论和交流后,学生们通过树状图对文章的脉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与优缺点,从深层次上理解文章。

当然,阅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老师们善于钻研教材,具体情况集体分析,具体对待,同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总能找到需要的方法。以上三种只是略举三例而已。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摘要:阅读教学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方式流派纷呈。本文根据语篇分析的理论来源分析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作了较为充分的说明。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运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华.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Sep.2001.

3.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阅读 情境教学 语文写作 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73-01

与一般知识点教学课程有所不同,写作教学需要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想要达到这一点,学生既要拥有良好地写作基本功,同时还要在文章中表达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老师开始利用情境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对文章写作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不断优化自身的写作能力。但目前,情境教学的开展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对情境教学模式开展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一)思维模式缺乏创新性

部分初中老师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对写作教学时还是沿用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并没有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创新,在教学中还是以作文题型讲解为主,并没有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过多的培养。[1]

(二)没有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写作往往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老师只是单方面进行写作方面的教学,没有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学生因为没有阅读积累,造成词汇、句型掌握量不足,语句使用容易出现错误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3]

(三)学生对于写作兴致较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算老师的教学再合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致不高,就会对课堂教学的开展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在课堂中形成一种较为沉闷的气氛,导致情境教学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1]

二、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创建启发式教学情景

针对学生对于写作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老师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要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全面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融入到自身的写作教学之中,要以此为出发点,创建启发式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自己对于写作的兴趣。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写作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紫藤萝花进行情景的创设,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紫藤萝花进行描述。老师要让学生回去自己查找资料,仔细观察不同形态、不同状态的紫藤萝花,并将自己对于这种花的感受写入到其中,利用文章表达出自己对于这种花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欲,同时还能使学生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为以往写作积累素材。[2]

(二)创建真实性教学情景

所谓真实性的教学情景就是使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作为参考,创建的教学情景。这种情景方式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用真实的情景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使学生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例如在讲解《秋天》一课的写作教学时,老师要带领学生对秋天的景象进行回忆,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景物描写文章,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对生活仔细观察的习惯,增加自身的生活素材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地基础。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加入到教学之中,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进行锻炼。[3]

(三)利用多媒体创建情景

各初中老师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情景的创建,可以利用图片、视频以及以及动画等形式将教学内容,直观、具体的展示给学生,辅助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解《风筝》一课的写作练习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风筝的图片,并配上较为轻快的音乐,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情景之中,让他们感受到风筝的制作的艺术感以及放风筝时的愉快感,这时在开展写作知识点的教学,就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写作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降低因实践性不足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1]

(四)创建课外阅读情景

素材是学生写作开展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定的素材积累量,才能确保文章写作的顺利开展,而老师可以带领初中生通过阅读的形式对素材进行累积,可以通过构建课外阅读情景来实现这一点。老师要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即使是在课下,也能自觉进行大量的优秀文章阅读,不断掌握新词汇以及新句型,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内,切实优化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要与家长进行配合,对学生的阅读书籍进行筛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文化熏陶。[2]

三、结束语

情景教学的使用,不仅有效增加了初中语文写作的教学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于写作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也以一种轻松、高效的方式,切实提升了初中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值得大力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玉艳.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中华少年,2016,02:64.

[2]李玉军. 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中华少年,2016,10:47-48.

4.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四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用义素分析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的亲属词语关系,后来,语言学家也把义素分析运用到语言学中来。美国学者卡茨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 元素叫做“语义原子”(sematic atom),就是我们所说的“义素”。“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黄伯荣《现代汉语》)。最近几年,在我国义素分析蓬勃兴起,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义素分析的文章,但研究的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少数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等。义素分析的运用范围谈得更少,几乎没有一篇涉及中学语文教学。本文试图结合语境,谈谈义素分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分析方便,在这里,把义素分为“理性义素”和“附加义素”两类。“理性义素”就是指于概念有关的义素,通常指字典或词典里可以查到的义素。“附加义素”是指在理性义素之外的,我们能体会到的或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义素。

一、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是由于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决定的。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而“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强大作用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

义素分析可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总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同义词来比较、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科学性不强。义素分析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把词义分为具体的一个个义素。看各个义素与语境是否吻合,然后,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如:“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这里“镶”“带”用得非常准确。

镶:(理性义素)[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精致]

带:(理性义素)[用皮、布或纱线等物做成的长条](《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用来“镶”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精致”的,结合语境,作者把梅雨瀑挂在山崖上的那种黑白分明、赏心悦目的精致的美感充分的体现出来。“带”写出了梅雨瀑狭窄、飘逸的形象。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它同动词地巧妙使用分不开,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动词:

泻:[液体,很快,流](《新华字典》)

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现代汉语词典》)

洗:[用水,去掉污垢](《新华字典》)

笼:[遮盖,罩住](《新华字典)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动词“泻”包含义素[+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动词“浮”包含义素[+停留],写出了月光弥漫不散,轻柔飘渺的特点。动词“洗”包含义素[+水]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污垢],写出了月光润泽、柔和、洁净的美感。动词“笼”包含义素 [+遮盖],写出了月光下的花和叶子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的朦胧美。

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王希杰先生曾提出:“进一步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可以从广度和深度方面着手。所谓从广度方面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把义素分析法运用到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之中去,所谓向深度方面去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改变义素分析法只局限于少数有限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语等的初级阶段,应立即全面地运用于一种语言的各种各样的语义单位,不要回避矛盾难点。”(《义素组合论》)这里,我想尝试一下利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修辞手法。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和喻体的中心词分别是“叶子”和“裙”。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叶子:(理性义素)[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裙:(理性义素)[一种围在下身的服装]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叶子”和“裙”的理性义素不同,可见它们不是同类的,而它们的附加义素相同,可见它们有相似点。这正符合比喻句对本体、喻体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

又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朱自清《绿》)

招引:(理性义素)[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特点吸引](《现代汉语词典》)

(附加义素)动作发出者[+人]

招引的动作发出者是人,而句中的动作发出者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怎么会是“歌声似的”呢?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得知:“清香”和“歌声”有共同的附加义素,就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此句本体、喻体,又有相似点,似乎是比喻。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知:

清香:[+嗅觉][-听觉]

歌声:[-嗅觉][+听觉]

“清香”与“歌声”在“感觉器官”这一语义场中包含的义素刚好相反,此句是感觉的挪位,修辞手法应归“通感”。

二、义素分析可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首先,中学语文课文里有些篇目,由于创作年代的久远,时代背景的局限,作者语言风格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某些词语、句子较难理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词难句,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解决的途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义素分析法至少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1:“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巴金《灯》)

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米:(理性义素)[谷类或其他植物去了壳]它的上位词是“粮食”,再往上推,其上上位词是“物质”。该语义场的层次如图所示:

物质

┌─────────────────┐

粮食 衣物 „„

┌─────────────┐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米 面粉 „„

把“米”进行义素分析,推断它的上位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借代,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物质)活着,还要依赖希望(精神)。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例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鲁迅《拿来主义》)

抛来:(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我们的东西,是有目的的,不管我们需要不需要,强制我们接受,还要摆出一副施舍的面孔。“抛给”二字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其次,义素分析可用于同义词辨析。同义词的辨析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义词是同义义场中的一类词,它们有相同的义素,也有不同义素,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同的义素。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151页有这么一道题:从“精细”、“细微”、“细致”、“细密”这组同义的形容词中,挑选最恰当的分别填入下列语句的空格内,每个词只能选填一次。填完后,再同课文对照,看看有无不同,体会作者选用同义词的精当。

1、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_______上显能耐。

2、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____„„

3、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________„„

4、(掐丝)这是一种非常_______的工作。

这组同义词,相同的义素是[+细]即[+横剖面小],区别性义素是:“细密”[+(质地)]仔密,“这是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的特点,因为”细密“所以要”费大工夫“。故1 题应选”细密“。”细致“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2题写图案画的特点,对细小的地方都花工夫,画得精致。故选”细致“。”细微“的区别性义素是[+微小],3 题因为”小块面积小“所以热胀冷缩的变化也微小。故选”细微“。”精细“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细小],4题应用”精细“来说明”掐丝“是一道很精致的工序,要做得很细心。

此外,一字多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难点,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读清字音。一般来说,学生一旦掌握了词的理性义素,就能区分多音词的读音。

例1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给”是读gěi还是读jǐ,结合义素分析,给gěi:(理性义素)[+交付][+送与](《新华字典》)

给jǐ:(理性义素)[+供应]。(《新华字典》)

显然,句中应读gěi.例2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脉mài:(理性义素)[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新华字典》)

脉mò:(理性义素)[用眼神 表达 爱慕的 情意](《新华字典》)

结合语境,句中应读mò。

三、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以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717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学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生谴词造句的能力。义素分析可以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如“赡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长辈]这样的义素。“抚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下辈]这样的义素。“扶养”要求宾语包含[-长辈][-下辈]的义素。这样看来“少先队员用自己的零花钱抚养这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这句话显然不对。我们可以教学生利用字典或词典,找出词的理性义素,结合语境体会附加义素。对照自己的习作,及时发现语病,及时改正,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义素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我们探讨得还很不够。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义素分析,打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新路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更加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义素组合论》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5.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一、引子:当今语文教学的境况,课程标准的要求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二、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三、总结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6.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六

(一)教师提问重复。在教学中,重复提问和回答是教师常犯的错误,这种错误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只注意到问题的重复,而对问题最初的出现不能做到直观的、认真的注意和重视。这种错误不仅会导致时间的浪费,还会使得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但客观因素导致的必要的重复排除在外,例如教师教学的教室比较大,扩音设备也没有安装,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听到教师提问和回答的内容, 就必须进行重复。[1]还有一种情况是提问的问题较为复杂,层面很多且难以理解,这时的重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除了这些特殊情况,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减少无意义的重复的提问和回答。

(二)教师提问的问题过多。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只教不问, 使得学生掌握主动权,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太多,容易造成学生将课堂仅有的时间都耗费在教师的问题解答上,在思考问题时也就不够深入,而是将时间耗费在应付、回答问题上,使得课堂效率和效都处于较低水平。教师提问的问题过多,不仅说明了教师的提问的问题缺乏深度和难度,知识性问题所占比例太多,还说明教师在提问策略和技巧上的缺乏,在提问时没有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考虑,使得其提问一成不变,毫无策略。

(三)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仅是一个传授者、讲述者,还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在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时,要做到认真倾听,无论学生回答好坏,有没有切合问题的主要内容,都要以认真、亲切的态度进行倾听。[2]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比较紧张,如果此时教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就会导致学生思考中断,忘记原本要回答的内容。而如果教师持着认真、鼓励的态度面对学生,原本思虑不周的学生可能会思考出更多的内容进行回答。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其思考更加灵活、深入。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不注意,说明教师不懂得教学艺术,不懂得倾听的重要性,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考虑,教师的这种行为说明其对学生不够尊重,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期望度低,这种消极的行为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教师由于对学生能力不信任以及对自身话语权太过注意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出现。教师在这一行为中,会产生学生既然对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进行解答,继续思考也只是浪费时间的想法,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会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3]具有这种行为的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不重视学生思考的这一过程,只在乎结果,这实际上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运用的对策

(一)提问要科学合理。课堂提问的关键便在于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和策略。如果教师的提问具有策略,方式得当,就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营造课堂气氛,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如果提问不当,就会导致没有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最后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自问自答。所以为了提高提问的策略和水平,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掌握其中的深层含义,随后进行提问。

例如在语文课本《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进行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结尾的描写,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用全身力量去写粉笔字,为什么课文结尾选择对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进行描写,这种描写有何好处等问题。这些问题设计到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思考其中的深意,更好地掌握课文,培养其思维的严谨缜密。

(二)提问要做到引人入胜。在进行教学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不要太过直接,而要赋予问题启发性,使其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如果教学提问太过直接,往往会让学生对解答问题失去兴趣,感到枯燥无味,这对其思维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提问时要注意做到“活问”、“曲问”,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思维具有发散性。在进行教学提问时,教师要注意问题不能太过简单,让学生能够立即找答案,而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费一番周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提问要注意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教学的力度进行强化,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本文就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随后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运用的对策。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摘要: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本质联系,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不具备技巧和策略的课堂提问会导致其失去功能性。本文围绕着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分析研究了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课堂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沈莉.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3,14:82-85.

[2]徐永红.力求提问有效催生课堂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5:84.

7.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七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成果,被广泛用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它主要围绕着问题性等内容的呈现来进行,通过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载体(如多媒体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常常有如下几个特点。

1.合作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

当老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时,不拘泥于统一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思想不受拘束。不同学生对同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多解释、多结论的合作探究式讨论方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理解英语和掌握所学知识。

2.充分使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祖国的未来要依靠新的一代去开拓和创造,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就是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积极吸收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合作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型的活动或重要问题的探究中,通常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合理分配任务,扬长避短,积极参与活动,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4.在讨论时以提问题性方式进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方法要想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一定要以问题性为主要形式来呈现内容。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和点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旁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否则,若一直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很有可能使学生思考跑题,误入歧途,难以解决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问题情境合理高效的创设不是自发而成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需要教师及学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教师通过研究创设出符合初中英语教学设计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并把学生逐步引入到这一情境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然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单纯的有关英语的内容,而是联系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所创设出的或真实或虚拟,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英语现象,需要我们火眼金睛准确、高效地把英语问题提炼出来,积极用英语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鼓励各小组之间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英语教学是一种活跃的教学过程,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考查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一话题组织讨论和辩论,以便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并不断探索以便找到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英语的印象。通过辩论,小组各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另外,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了解辩论的流程,并在辩论过程中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反驳对方的观点,呈现出很多精彩的画面。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不断准备和辩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持续提高。

3.提问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上,如果教师善于使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提问的问题具有探究性,对提高课堂效果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提问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有效将课文串接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提问所在的文章中。并且一旦教师对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并且进行认真的思考,以便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并且在思考中也很容易获得新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转变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符合新课程的发展理念,适应了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8.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八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改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但与此同时,有些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但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堂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生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打了折扣。笔者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科学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在学生能动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自主发展,以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点拨”是教师主导作用体现最基本的一种手段,“点”,“画龙点睛”,即给学生指点要害、点明主旨,使之明也;“拨”,“拨云见日”,即给学生疏通思路、拨开疑难、剔除障碍,使之正也。“点拨”指的就是点化、启发、诱导之意。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研究,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就是点拨。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点拨”的根本点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主体身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浅议其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种类和方法

(一)种类

1、鸟瞰式点拨

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之初,教师在“高空”为学生指点路径,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如“分子之间空隙”是“物质的构成”这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引入:“假如你作为一位科学研究者,你还想对分子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分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他的形态如何?分子在运动吗?怎么运动?„„其中有较多学生提到要研究分子之间是紧密排列的还是存在一定的空隙的,因为在这一节中不可能让学生探究多个问题,况且有些问题也无条件研究,这时教师引导:有些问题待以后去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分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空隙。只好在教师鸟瞰式点拨下,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和方向,并在教师为其提供的开发多元的学习空间,开始探究学习。

2、导游式点拨

我们知道,导游带着游客每到一地,就做一些重要的说明,其余的景致就由游客自己去体验、感受。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就和导游一样,根据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点拨。这我们称为“导游式点拨”。这点拨看似教师随意而就,实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乃有意而为。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较多错误是变量控制不好,常使探究失败,这时教师就要进行个别点拨,起到帮助者,参与者的角色,使学生能不断进一步体验跨向成功。

3、延伸式点拨

每一堂课的结束,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问号或是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圆满的句号!每堂课学习的重点应当同时又是寻认知活动的起点。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意将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向可挖你延伸,力求实现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学习格局。如学习了水污染后,引导学生对学校旁边的河流污染问题进行研究,发现河边的村民排放生活污水污染并不严重,但是因为村民养猪的较多,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发生富营养化污染,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反馈给当地政府,后来在多方面努力下,已消除了此污染,河水又恢复到原来清澈状态。通过延伸式点拨,经过这一些小而实的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方法

点拨的灵魂全在一个“活”字,“有法而无模式”。也就是说,点拨要因材施教,随机应变,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比如:写、画、做、提问、讨论、演示„„等等。归纳起来,以下三种点拨方法为主。

1、设疑点拨法

设疑点拨法就是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的引导并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方法,它包括设问点拨、反诘点拨、归谬点拨等等。如在水平匀速转动的运输皮带上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不受力?不少学生认为此物体会向前运动,所以受到了皮带对它的摩擦力!这时,教师可设疑点拨:物体做什么运动?生:匀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得出此物体要么受平衡力,要么不受力!现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了皮带对物体一个向前的力,那么它应该还到一个向后的平衡力,那么这个力是那个物体给它的呢?通过这样的归谬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激烈的碰撞,从而解决此难点。

2、演示点拨法

演示点拨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利用实物、实验、动作、图示、体态等表现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的一种方法。演示点拨法的关键,在于教师不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贯彻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吸饮料问题,师:瓶里的饮料是怎样进入嘴里的?生:瓶里的饮料是靠吸力进入嘴里的?这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翻错误的前概念。

3、类比点拨法

教师通过把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或先后讲述,让学生 通过对照比较,觉察其中的来联系,进行类推,最终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点拨法。类比点拨法包括举例点拨、比较点拨、比喻点拨、比拟点拨、故事点拨、联想点拨等等。教学中如用水流类比电流,速度类比功率,工厂类比植物光合作用等,通过类比点拨法进行点拨,及时为学生指点了迷津,起到了举一反三之功效。

二 实践与操作

(一)选好点拨的落脚点

从宏观上来说,点拨应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等几块内容来展开,这是实施点拨的关键所在。

1、点拨的落脚点应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

如初中科学中溶解度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点拨:现在我们要来比较氯化钠和蔗糖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体现“公平性”学生讨论后得出“公平条件”:温度相同,溶剂要相同,都要达到饱和状态。这样溶解度的概念自然而然得出: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

2、点拨的落脚点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

教师点拨的落脚点除了在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上之外,还应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之处。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由此及比的进行思维,使他们头脑中的“知识链条“新旧连接,环环相扣,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3、点拨的落脚点应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教给学生“点金术”——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做的精要的点拨,也应着眼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的获取方法。如在《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用橡皮泥做一做细胞分裂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猜一猜,做一做,议一议,画一画等活动,建立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模型,体验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过程,化微观世界为可视世界,在“玩中学“体会抽象的概念,在画一画中理解学习概念,建构概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

4、点拨的落脚点应在STS教育理念上

科学教材中非常注重学科渗透STS教育理念。科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更要通过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影响,并能参与科学技术事务决策的公民,培养了解社会、致力改善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生物技术、核武等,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都可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选好点拨的最佳时机

点拨时机犹如农事看重的“节气”。教学过程是一块肥沃的田野,而点拨方法则是雪亮的铧犁。因此,点拨应放在学生思维最佳突破口上,拨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1、在学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时点拨,使其畅通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清的自然不必教;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仍想不通、说不清时,正表明了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希望解决困难的愿望非常迫切,这就是点拨的大好时机。如讲解冬天一班学生在一个关闭门窗的教室里学习时间一长会感到头晕乏力(05年舟山中考题),学生难以确定是血糖低还是供氧不足时,教师可点拨使学生头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生:是能量不足!师:能量是如何产生的?生:是血糖被氧分解产生的?师:在三四个小时内,人体内的血糖会明显少吗?生:不会!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产生能量减少了?生:是氧气不足.到此,学生的思维已豁然开朗,教师的点拨已水到渠成。

2、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点拨,使其深刻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学生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有些知识常常会一带而过,貌似理解,其实并未读懂。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运用点拨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师在教生物适应环境一节内容时,学生对于冬青树在冬天也郁郁葱葱不落叶认为适应环境,而枫树却落叶了,却认为枫树不适应环境,这时,教师可点拨: 枫树落叶如果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话,那么, 枫树结果会怎样呢?生:将被淘汰!师:而枫树却能很好的越过冬天,可见„„? 生:枫树落叶是适应环境的。通过点拨使学生克服理解肤浅的毛病。

3、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点拨,使其正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并暴露出来,老师非但不能责怪学生,相反应该感到高兴。有了错误,了解了症结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使之正确。

4、在学生思路偏离时点拨,使其明晰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时,有时难免会走上岔道,这时,如果教师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远,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是负效。因此,教师独到的点拨在这儿应起到重要的作用,力求“放得开,收得住”。例如:教师在上中和反应与PH值这节内容时,先出示了两盆生长不同的菊花,并补充原来同时种植的两株幼苗大小一样,长势相同,而现在为什么长势不相同?学生讨论,猜想会提出许多种可能,有些猜想还是不正确的,这时教师可多媒体展示出影响菊花生长的一些原因:如何浇水、如何施肥、剪枝、如何调配土壤酸碱性等,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很快能发现这两盆菊花的酸碱性不一样,这就自然而然的引入到了PH值,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偏离的思路又到了正轨。

9.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九

□教育科学学院0901班 胡红丽 学号:200910501013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是每个英语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合理的运用此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打开英语学习的大门。

【关键词】:新课改 暗示教学法 英语教学

一、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暗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

一、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二、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心理学解释为: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某种心理现象。暗示可以由人实施,也可以由情景实施。

洛扎洛夫将暗示教学法定义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能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暗示教学法是运用暗示手段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是用间接的方法影响学习心理。

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暗示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原因 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暗示教学法要求建立一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感,且能使之与理智相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两种渠道,取得更多的更好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⒉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时代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教育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把握住学术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识。否则,我们就不能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知识爆炸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以适应技术革命的需要。如今,信息就像汹涌的潮水向我们袭来,“使人们日益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人类如何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了,最重要的是进行学习的革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快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最早研究快速学习方法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他出版了《暗示学和暗示法大纲》。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⒊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暗示教学的要点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要求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个性、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在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人的各种无意识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促成人脑潜能的开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不仅考虑了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开发人脑潜能,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暗示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暗示教育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要在英语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暗示教学法。

⒈在英语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音乐片段

音乐法是暗示教学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缺乏信心是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采用音乐暗示法,用音乐建立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课前欣赏。课前播放悠扬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上节课的疲劳,还可以使学生思维集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较快投入新课的学习。

课文教学。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片段,使音乐暗示的意境与语言材料提供的意境达成统一,促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语言材料。所选的音乐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激发学生斗志的,最好是轻音乐,在上课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又不让学生睡着,要将音乐播放得小声一点,不能让学生跟着音乐走。在音乐背景下朗读课文时,教师声音应尽量控制得与音乐的旋律产生和谐感。第一遍,学生可以边听边看课文,注意语言结构。第二遍,合上课本,注意听课文内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⒉在英语教学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班级布置一个类似的环境,运用实物,借助多媒体的光、声、像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如在指导学生记忆单词时,不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必须习得和识记多少单词,强调学生必须努力背诵,而是创设一个具体情景,使用合适的音乐伴奏。比如在学习kite(风筝)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好看的风筝给学生,并让学生回想自己在春天一般都放什么样的风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单词了。

⒊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环境暗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暗示教学法突出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教的一方需要为学的一方创造一种共振的环境,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超长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室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如在学习园地多展示一些学生的英文习作,以及与英语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

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爱玩,如果在教学中能把学习的内容以活动作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就可以轻松自然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把活动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故事接龙等活动形式,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what is your dream 时,教师讲完新内容以后,安排这样的游戏——击鼓传花。鼓声停时花在谁的手里,就由谁站起来回答问题,该人起来后自己找一个同伴,问同伴的梦想是什么,并告诉同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自觉地参与到了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并且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努力、与人交往的努力。

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是指暗示主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对受暗示者实行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把表情、声音作为非言语交流的符号,那么言语只能表达信息的7%,而大部分是靠非言语来表达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体态暗示。体态暗示包括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等。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老师用眼神暗示,让他清楚老师很关注自己,他就会把思维和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来。

四、结语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轻松愉快和充满乐趣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正确地使用暗示教学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暗示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陆芳.论暗示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⒉张玉文,暗示教学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第7卷第3期,2005年5月

⒊刘雪梅,巧用暗示教育,内肛科技2009年第5期 ⒋教学艺术论(教材)

⒌曾欣悦、章力,英语暗示教学法的原则及运用,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2004年11月

10.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地理教具;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作为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而又难以准确把握的学科,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广大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集思广益,利用多种教具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地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本文简要概括了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对其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地理教具的重要性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理教具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地理内容的抽象性为学生学习地理这门课程增加了难度,但是地理教具能灵活地将教材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教材内容,印象深刻,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理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运用丰富的地理教具进行教学,将纯理论式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地理教具的运用分析

1.通过使用地理图表等图标类教具来提高课堂效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运用最多的教具就是地图、表格。运用地图和统计对比图、表格等教具,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对地理的理解能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地图摆放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地图进行观察,能自主地从中获取地理知识,运用这种方式,图文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教材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地图不单单包括自然内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就可以张贴地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将地图贴在桌子上,既可以当作学习工具来使用,又可以装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查地图”大赛,教师以教材中的内容为题材出题(结合地图),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参赛,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讨论,回答问题,然后根据成绩表彰鼓励。

2.通过合作自制地理教具,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设置地理科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在地理知识方面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有重大的自然现象,也有渺小的自然现象,所以,运用的地理教具也不仅仅只是大型的、专业化的教具,相反,更多的是小型的、简单的自制教具。比如,教师在讲授“地球引力和地转偏向力”内容时,可以借助学生的铅笔、橡皮等文具;在讲授“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时,可以利用“脸盆盛水漂浮六块吹塑纸片”来做演示,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具的运用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要讲究内容的选择、教具的制作,要围绕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1.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 篇十一

一、任务化小组活动分析

小组活动的任务是由3个部分构成, 分时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 ( 包括英语教材语言素材、真实交际语言素材等) 、活动 ( 结合目标与内容所制定的活动) 。

任务化初中英语中的小组活动是通过采用活动形式, 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 将学习材料设置为线索, 从而组织学生为了完成小组活动任务而相互合作,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初中英语中应用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并在活动中积极讨论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体验英语与领会英语的知识规律。此种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将其关注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变为语言意义、语言内容等。

二、初中英语教学教材现阶段的应用情况分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部分英语教师试图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化的方法将初中英语中的听力、表达、阅读、写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创造机会。但在初中英语的新教材出现后, 不少英语教师均有针对新教材展开实践与研究,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 依旧有不少英语教师将英语中的听力、表达、阅读、写作等技能分开。此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存在不良影响。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多是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过大。但笔者认为, 无论是在什么科目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小组活动任务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均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小组活动任务化的方法

( 一) 合理进行分组

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 授课教师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作为分组的依据, 从而提高小组内的多样性, 促进学习小组内的良性学习竞争。此外, 为了充分体现了小组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特点, 授课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便于班主任相互协作, 从而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 从而给予学生合理的分组。

( 二) 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在小组活动教学中, 为了加强每一个学习小组组间的良好合作, 使小组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组织学习进行小组学习前, 授课教师应指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以及技能。另外, 在教学活动期间, 授课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学习情况等密切观察, 从而及时发现在小组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 三) 构建评价机制

实现整体目标属于小组活动学习的最大追求, 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只有通过互相合作、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小组目标, 才可实现其个人目标。为了确保小组目标的实现, 授课教师应为小组活动任务化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 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力, 在评价中应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 从而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初中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领会到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英语学习、发挥合作精神等的重要作用, 通过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 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实现, 杜绝在小组中的英雄主义等不良现象。此外, 在进行小组评价期间, 除了要对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以外, 还需要针对组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参与度等进行适当的评价, 从而调动小组成员的竞争意识, 使每一位学生均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 四) 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设计

在任务化小组活动的设计上, 可整节英语课堂均进行小组活动, 也可以在课堂上预留部分时间进行小组活动。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上小组活动的时间长不长, 均应遵循小组活动的操作步骤。

1. 小组活动操作步骤

( 1) 任务准备。其是指在进行小组活动之前的备课, 也就是授课教师根据平日里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的沟通、学生的意见征求结果等, 掌握学生的兴趣, 同时结合英语教材中的要求, 通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确定小组活动的任务目标, 进而对活动的形式进行设计, 为学生营造活动情境。

( 2) 引入激发。指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之前的说戏, 授课教师在向学生说明本次活动的任务目标、任务内容以外, 还需为学生营造活动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

( 3) 操作活动。在活动中, 鼓励学生积极与组员合作、解决在语言上所遇到的难题、使小组活动任务化学习可顺利进行等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因此, 在活动期间, 教师应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观察, 并适当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信息, 给予帮助, 或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小组教学的有效性。

2. 举例说明

( 1) 拼读活动。即在阅读课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使每一个学生均能开口读英语, 另外结合阅读的文章, 给予学生布置几道题目, 使学生在朗读完毕后作出回答, 接着由老师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通过拼读活动使得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 2) 猜词活动。不少英语教师在新单词的讲解方面, 均是带领学生朗读1 ~2遍, 然后从新单词中选取几个重点单词进行讲解, 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埋头做笔记, 如此一来, 不仅老师讲课辛苦, 学生做笔记也辛苦, 且该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效果并不明显。

通过猜词活动进行单词教学, 不仅有利于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也有一定的作用。操作方法: 在黑板上写出本次学习单元中需要掌握的新单词。接着, 对学生进行分组, 2个学生为1组, 由其中一个学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写下1个黑板上写有的单词, 并采用英语描绘这个单词, 让另一位学生根据同伴的描绘猜测出单词。在Reading课结束后, 学生对本单元的新单词也有基本的认识, 因此在Word study课中可应用采用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猜词活动。如此一来, 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听力。

( 3) 信息差活动。在初中英语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活动需求以及学生的情况, 为学生创造这一种信息差, 并鼓励其通过英语进行沟通, 了解想要的信息, 由此促进学生的进步。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小组活动任务化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还可锻炼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进而完成初中英语的相关标准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完成初中英语的相关标准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

摘要:小组活动属于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 小组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情感氛围, 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出其意见,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积极自主性, 通过小组活动可组织更多的学生投入在学习活动中。就此, 对初中英语中应用小组活动这一种任务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活动,任务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敖绍平, 付桂娥.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4) :67.

12.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优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我就用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我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上一篇:信贷部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高坝一中2009年党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