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话清明

2024-07-28

移风易俗话清明(精选13篇)

1.移风易俗话清明 篇一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国务院已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二,农历三月初八。为发挥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展示文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养,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向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一、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好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引领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真实的行为带动周围的人群,崇尚绿色殡葬,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更新传统的骨灰安葬观念,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负担,不乱埋滥葬,不修大坟、豪华坟,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在社会营造“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厚养薄葬,采取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崇尚科学,尊老敬老,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过世时不搞大操大办,在丧葬祭祀时要文明节俭。积极开展鲜花祭祀,召开集体或家庭“追思会”。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故事、播一首音乐、放一段录像等健康时尚方式寄托哀思。特别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大中小学生开展“网上祭祀”活动,通过网上祭祀,进一步缅怀先人、先烈。要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祭祀日不要在公共场所烧纸、烧香、燃放鞭炮。

三、实行错峰祭祀,科学合理安排节日祭祀时间。集中祭扫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高度聚集的状况,拥堵程度会成倍增加,为此,广大干部群众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避开高峰日,错开时段,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四、做到安全祭祀,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在殡仪馆、公墓、骨灰堂等祭祀较为集中的场所,祭扫时要听从管理部门安排,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秩序,严防火灾和伤亡事故的发生。在乡间田野、山坡林间等开放祭祀场所,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做到绿色祭祀、文明祭祀,防止火灾发生。为保证祭祀活动的安全有序,尽量乘坐公交车辆出行。驾驶机动车辆出行时,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服从交通民警的指挥。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文明祭祀,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是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春风拂煦的清明时节,让我们行动起来,树立文明祭祀新风,让爱心沐浴晋城,让科学烘托清明,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革除鄙俗陋习,倡导移风易俗,共度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为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丽晋城作出积极贡献。

晋城市文明办

晋城市民政局

203月20日

2.移风易俗话清明 篇二

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挑战, 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离我们远去。又逢清明, 让我们一起了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感受传统节日强大的凝聚力和其承载的深厚的民族情感。

清明节的由来

春秋时期,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别国。一次, 在流亡途中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得知了肉的来源之后, 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 重耳作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 唯独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邀功, 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以后, 羞愧莫及,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可在绵山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 从三面火烧绵山, 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 放声恸哭。后来, 人们在树洞里发现了一封血书, 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 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并晓谕天下, 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如今,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诗中清明

在二十四节气中, 清明是惟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 并由此产生许多习俗。诚如古书《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如果我们把春天比做一位少女, 立春时她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 而到了清明, 已由豆蔻年华长成二八靓女, 楚楚动人。此时春光明媚, 空气清新, 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在房间憋闷了一冬的人们, 顿觉“无边光景一时新”。于是不管男女老幼, 不分贫富贵贱, 人们纷纷到野外踏青, 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南宋诗人吴帷信曾做诗一首, 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除了踏青, 还有许多有趣的游乐活动。文人雅士们喜欢把酒而歌, 妇女们喜欢荡秋千, 男人们喜欢斗鸡、踢球, 小孩子们喜欢放风筝, 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唐朝诗人韦庄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中就勾画了清明游乐的欢快景象:

满街杨柳绿丝烟, 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 女郎撩乱送秋千。

然而清明前后, 也不都是风和日丽, 有时会下起一阵蒙蒙细雨, 给清明增添了另一种情趣,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描写的就是此情此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清明时节话春游 篇三

春游可以把你从狭小的天地中解脱出来,让你走到大自然中去,走向公共联系的广阔世界;他会使你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增长阅历,开阔胸襟。

从医学角度看,春游对人体的健康也是很有裨益的。当你去郊外散步,去山丘登高或骑自行车漫游时,一路上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眼看的是大自然美景。这可以使你身心愉快,精神焕发。它能促进你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肺活量增加,亦可使肢体的肌肉骨节更为灵活矫健。“踏青”以后,也许还有助于改善你的睡眠。对那些体态肥胖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通过散步、登舟、爬山等活动,更可使过剩的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另外,在野外还可得到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可以获得大量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这也有利于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春游又是最佳的“健脑素”,它比任何药物如补脑汁、脑乐静、五味子糖浆等等都胜过一筹。因为冬去春来,阳气上升,浊气下降,阳光和煦,柳绿草春,充满了生机;加上郊野的环境比较宁静,这些都有利于保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4.清明时节话烧饼 篇四

恩平人之所以用烧饼作为扫墓祭祖的主要祭品,当中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时,恩平有个叫冯德的人,在兵营当千总,他的妻子很爱吃恩平烧饼。一天,家里来人说冯妻病了。冯德思妻心切,遂辞官赶回家,可是当他回到家时,爱妻已辞世了。之后,每年清明,冯德都带上妻子最爱吃的恩平烧饼拜祭她。有一年,冯德刚摆好祭品,发现一个放牛娃晕倒在旁边。冯德忙上前查看,只见放牛娃面黄肌瘦,想他准是饿坏了。冯德立即在妻子坟前祷告,说救人要紧,望妻子莫生气,然后把拜祭妻子的烧饼拿给放牛娃吃。放牛娃醒来后,深刻地记住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以及救命的烧饼。放牛娃长大后做了大官,想要报答恩人时,冯德已去世了。于是他就买了许多烧饼到恩人冯德坟前拜祭以示感恩。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渐渐成了一种习俗。自此,恩平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就用烧饼作为主要祭品,并在拜祭完后把烧饼分给过路人或在附近干农活的人。

恩平人制作烧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验丰富,加上制饼作坊多,互相竞争,因而制出来的烧饼质量上乘,独具品味,皮脆囊软,甘香可口。如果夹上烧猪一起进食,味道更佳。群众称“烧饼夹烧猪,食过返寻味”。正因如此,恩平烧饼早已登上了恩平美食殿堂,驰名海内外。不少恩平籍的海外游子,如果清明时节回乡,常有在外的亲朋叮嘱他们返回时携带几斤恩平烧饼,供大家品尝。

笔者走访过制饼的老师傅。据称,要制作靓烧饼,必须采用传统工艺。第一,要选用纯净靓糯米打粉,粉和糖要比例适中;第二,饼酱发酵充分,揉制粉团功夫做足;第三,烤饼炉盖用木柴生火,炉子用木炭生火,上下恒温烤制,并严格掌控好烘烤时间。这样烤制出来的烧饼,就会皮脆囊软,甘香可口,吃过之后还想吃。

恩平烧饼简称“恩平烧”。据老一辈说,“恩平烧”过去数牛江渡(今牛江镇)的白糖烧饼最有名气。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在恩平各地的烧饼各具特色,而且品种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斋饼、冰肉芝麻饼外,还推出有豆沙馅饼、奶黄馅饼、叉烧馅饼、咸甜饼等等,适应了各种口味人群需求。

5.话清明作文 篇五

在清明前的一个绵绵细雨天全家相约来到到了婆母和公爹坟前,去掉墓前的杂草,捧上一捧新土,虔诚地敬上一份供品,点上一炷香,烧上一叠纸,放上一挂炮,隆重的跪地叩拜,献上我们的礼仪,献上我们的庄严,以此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父母墓碑都被红漆描过,他们的七个子女家庭已繁衍壮大成三十多人的大家族,墓碑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儿孙们的姓名。祭祀完毕后雨仍淅淅沥沥依然不停,凄凄然宛似晚辈们眼角的泪,仿佛在向他们述说着无尽怀念和惋惜,那两张亲切熟悉而遥远的脸庞又在我们眼前浮现,老人们拉扯着七个儿女含辛茹苦一辈子,尝尽了人间所有的苦难和心酸,今天当儿孙们已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应该好好享受儿孙福的时候,他们却过早的闭上了疲倦的眼睛。

我们在哀悼祖辈的时候过多的还是自责,在过去的岁月,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我们往往为生计奔忙,忽略了日渐衰老的父母,而我们孝敬父母的时间和机会的确很少很少,往往以经济尚不宽裕、住房太窄等为由,想等一切都有了再接父母来享享清福。殊不知岁月无情,已经步入风烛残年的双亲,就在不经意的一天,当我们为其关乎名利的某件事忙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惊悉高堂辞世的噩耗。这时,只有这时,在极度悲恸中的儿女们才顿然省悟,我们还不曾向父母回报过什么,他们就永远的离去了。然而,事已至此,尽孝已成空想,回报父母的就只能是眼泪了。

我想今天当我们挖空心思破费大财来祭祀公爹和婆母时,不如乘自已父母还建在时精心呵护他们。如果我们把那些丧事、祭奠大操大办的钱用在死者生前,多尽一份孝道,多一些体贴照顾,岂不是更有实际意义,活着的人远比逝者重要。

今天我们姊妹因祭奠父母从各地相聚,不单是为祖先而相见,更是为重温亲情而相聚,我想无论是天上父母还是人间亲人都会更感欣慰。人间的人给冥间人送去所需和思念,冥间的人留给人间的人保佑和祝福。

今天我们团聚祭祀祖辈是因血脉相承,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因为死去的人不能知道活着的人在想念他们,在祭奠他们。这个活动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我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今天我们敞开记忆的大门,怀念逝去的亲人,我们祭祀是为了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宗族团结为目的,寄托着一种精神。

我们依然需要感谢祖先、感谢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需要并应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

6.清明话桃花散文 篇六

屋前,几棵樟木,旧的叶子,落了一地。樟木新发之叶,嫩而弱,半卷半舒。好像经不得风吹雨渍,新叶因未能完整替代宿叶之位置而倍显稀落。稀落也有稀落的好处。至少日光或月光里,诸物之影不再那么斑驳摇曳;至少茅舍内光了亮了一点,摊开书本,可窥见某些文字隐藏的含意。不过,不管宿叶,还是新叶,皆散醒神之棻,即使去之数丈,也闻其所发,可遣春日偶有之恹靡。

我绕开落叶而走。非厌弃落叶的凌乱纷沓,而恐自己步履之碾压,害其形损容毁。何况,叶坠叶落,不乏一种祭祀之味,其无不怀揣不忍之伤悲。

唉,叶落其衰,固有其代,非尽随风而逝。诸物,皆有竟时。人呢,也应如此。不过,人每每惶恐于“竟”之未知或不可预测。人与物之交,每每处于欲亲却疏,欲疏却亲的状况。人常得物便,人不以为然;人常违物理,而抑物之天然。物于人之暗示,却常被人忽视。直至诸事临了,才予以追悔,此何益哉。

天空,少许白云,点染渺渺之浅蓝。这浅蓝,似乎也有土壤一般的养分,可以滋生春的气息,何况,那少许白云,就是春之氤氲。这时候,如有骚客登临,凭高送目,定然口占得出一阕极好的辞章。我将是骚客最倾情的粉丝,一字不落录下其所吟,铭之于心壁。

假设这农历二月、三月,不那么空旷。诸草木,皆有新色,而非只一芽之嫩,一瓣之鲜,呈于眼帘,留一片空白,何必耗心智去想象,去填充呢。

唉!何来“年年岁岁花相似”!我翻阅岁月之典,比照,花不同,人也不同了。时下,正值清明时分,怀缅的季节。我是否能觅得一册线装的古籍呢?于开卷掩卷之间,嗅一嗅旧时春日的味道呢?

暝烟袅袅,我神已微醺,而有梦入怀。“忽闻”之幸,至矣!虽没有踏歌之声,却有一潭清水映着数支桃花。随园主人,幅巾野服,其所哦咏之《题桃树》却也是字字珠玑:

二月春归风雨天,

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

不及初开一朵鲜。

就这种况味,三千残红,不及初开一朵。其乃视觉效果,还是心理作用?按下不说,不说“三千”是彼此克隆,还是相互模仿,至少还是一种类如机械化简单重复,一朵,一朵不是表达各自之异;一瓣,一瓣不是呈现各自之殊。然其单体的一朵,一瓣,就完成了意义的赋予,何求其它呢?一朵一瓣更宜于人神髓的关注。多而显腻,寡而见鲜,说的就这个道理。随园主人故去两百多年了,他到底是什么的意思,没有确切的考证。不过,他不喜官场前呼后拥之“热闹”,这肯定不假。

我想:爱读诗书又恋花的随园主人,其最恋之花,非富贵之牡丹,而是薄命之桃花。他的随园,也该有桃花的。且不说其妹素文,至少他的女弟子中不乏桃花一般美丽的女子,或者感遇过有桃花一般经历的女子。不然的话,没有花与人性的契合,这首《题桃树》诗不会如此凄而美,美而凄。

农历的二月,已经过去,风雨的天气,仍如昨昔,不见多少改观,晴好的日子稀见。

前几日,邻家的桃花开了,在如此明媚的阳光中,还没有显现其烂漫的一面。这棵桃树,所挂之果应该芒种时节才成熟的。它的花瓣与那些未曾嫁接的的桃花,少了点点腥红,多了一分富庶气,其若初婚的女子的.脸儿。不若那野生于山间坡地的桃花,而多了率性处子的烂漫。

立于树的一侧,阳光斜射,桃花所挡住的光,变得柔媚。柔媚得有点像窈窕仙姝的目光。

桃之瓣,只是瓣之边际有些粉红,到底说它白里透红,还是红里显白呢?蓑翁还是模糊了。从花瓣与花瓣,透过来的光,不是那么如芒刺目,柔嫩而多了些芬芳。如果,在夕阳沉静的黄昏,桃花,也就绚丽多了。

仔细的瞧,桃花,很轻的颤动,却是诗词的韵,而那发了新绿的草地,就是等它书写的纸。

现在,远不是落花成阵的日子。春天,还是如刚从松疏之壤发出的芽。桃花,五瓣而成一朵,其色外浅而内深,其芯之须须,色尤深。只要很微弱的动静,比如蝶羽之翕合,比如丝风之轻拂,则有一种类如梦一般的香气。不要深究其为瓣所释,还是花须所散。

这里,一点也不显单调,邻家之对面也有一树桃花,二者借了风的流逸,而呼应。因无声而透明,因透明而真切。如是,这野趣泛动的山村,多了几分简朴之美。宁谧之外,仍是宁谧。心底听得到花的喧哗,犹如年画中情境一般热烈,不需用声音的效果表达。其实桃之缤纷,与喧哗没有更多类似。花红绿叶将。而桃花开之况并不一样。其花盛之时,绿叶,似乎还裹于赭色的叶蕾内。在蓑翁的记忆里,不是所有的桃花,都有凡俗意义上的圆满,成就为可啖之味。说十之二三,可以结果成实,算是幸运了。

在我看来,落花的“牺牲”,倒是成全了桃之累累的。众多的平凡,可以孕育非凡。这正如平庸之于伟大。落花其“落”的过程,美而又美,哪怕有一些悲剧的效果。

我哀花之落,伤花之败。哀也罢,伤也罢;喜也罢,乐也罢!其实,哀伤喜乐,皆人之情绪所绽之花,只是花色不同而已!

一切都是如此现实。桃花,以真实的形容,又将很短的精彩,触动内心的衰弱。

其实,花之落,也是下一次花之开的曲引,只是多隔了一些时间而已。

如果,我退回到过去的某个时段,找到对应的点,然后用心之丝丝,连缀那些故事中的细节。

如果,我能跃入将来的某个时段,把结果的东西,倒溯,我定然比先时少去一分愚拙,多了一点灵巧。

到了晚间,只有星星的光,闪烁桃花的隐约。然而,这时候,任何听得清的声音,都是多余的。我立于在它可以影响的范围。芳香,犹如阁中不胜娇羞的眸子的润泽,也可以是住着娇娥的楼宇,透过来的暧昧的光线。这正如枕于恋人臂弯的女儿,娇弱的呢喃。

桃花,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故事的引子。桃花,也可以是某人的一次经历,或某事件进行的一个过程。

星星,眨眼,何以透看桃花的芳泽呢?也好,其闪烁的空隙,可以容纳我的幻想,我能以思维的方式,在花瓣与花瓣,幽走。所谓最华彩的音乐,它不需要各色乐器协奏的,寂而无垠的黑,静而无边的虚,却存在最大的容量。它们如若跟着灵魂而散步的思想。

蓑翁无奈,写不出很好的句子,和风浏吟,依着桃花的逸动。其薄薄的瓣,犹如凝了思恋的唇,说无却有的呼吸,犹如不曾唤醒的那个“字”仍在酣睡着的意义。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之元稹《桃花》诗如是说。既然说到桃花的深或浅,那不会三三两两的几枝了。红之烂漫,吹落的白衣裳,到底是那很浅很浅颜色的花之瓣瓣,还是徜徉者的衣着,元稹的狡黠,多出了十分诗趣。考证,很无益的事件。说是却非,说非却是,很有想象的,灵感在于游离,而不在于限定。红,白在景境偶应,无语而唇动,无言而齿颤,对于青春的年纪,不必如此,断肠无由?

今日,又是清明节。桃花经不得两日冽风冷雨,其瓣落了大半,其散落之景,犹有一种怀缅追思的意味。而仍留于枝头的,失了瓣的桃蕊,却是红得有些怯意惊心。

今之清明日,正是农历三月三,地菜的香,又给爱生活的朴素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一碗热腾腾地菜汤,似苦却甜,其何尝不是一种朴质生活之原汁。蓑翁只在喧嚣的小城住了一宿,就赶了回来。喝一碗三月三的地菜汤,吃一枚地菜汤沸煮的土鸡蛋,为迷信的心里添一丝慰藉,岂不美哉!

宋之谢枋《庆全庵桃花》云: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可见谢枋也非爱热闹的人。流水之飘红,非引领人进入桃源的标识。蓑翁于兹乐于做一耕者,一箬笠,一蓑衣,扶犁阡陌。也用一响之休憩,看桃花之开,看桃花之落。

蓑翁一贯这样认为:最简单的生活,更容易收获幸福与满足。

二十多年前吧,我在一个称为“桃花”的地方呆过几年。那里,除了紧邻乡政府那一小块地方通了电,其它地方晚上不是点着煤油灯,就是烧着松脂,这些简易或原始的照明工具,一点也不亚于白炽灯所带来生活情趣。虽说不上是“避秦”之所,但纯朴的人情,类如桃源。那里,很少连片的房子,我每到一处,总见得到屋前屋后总有若干桃树。那时,看过了山外的桃花谢了,我还能看到深山里的桃花红着,如天际的彩霞。

桃之华兮灼灼,我悦其美。其光其泽映我记忆走一程欢快的路途。

7.清明怀古话创新 篇七

清明时节,人们纪念祖先、祭典先烈、祭扫亲人。官方组织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民间祭日逝去的亲朋好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全民统一大行动,没有人动贝,没有人号召,这是风俗的力量,传统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清明时节,我们纪念的不单单是祖先圣贤们的仙逝,更是对他们为我们今天创造的幸福生活的感恩;同时,也是如何继承他们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思索。

先辈们留给我们许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我们留给后人什么?是在先辈所创造的辉煌基础上添砖加瓦、锦上添花,还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烟蒂酒污、建筑垃圾?是民族复兴,还是落后挨打?在清明时节,要面对着墓碑思考、向英灵回答。而不要把祭典搞成“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不要搞成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争老子;山东滕州和河南鲁山争夺墨子;辽宁辽阳和铁岭争抢曹雪芹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及甘肃天水争抢李白;河北临城与正定争抢赵云。更不要像山东临清和阳谷争抢西门庆,丢人那。近些年,名人作为一种资源被争夺的事屡见不鲜,故人被搞得九泉之下魂灵不安,生者疲惫小堪。更有甚者,湖南双峰和湘潭竟然展开了徐静蕾原籍之争,无聊之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仅从科学技术来讲,就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为中国和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这些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天朝帝国”大约相当于今天美国的世界地位。但是后来逐渐不行了,至今已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相差甚远,综合国力也有巨大差距。尽管有“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自我陶醉与麻醉,但我们必须清醒,我们确实发展快进步大,但还不能算富有,还不能称强大。在纪念祖先和故人的时候,我们总应该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悟出点什么,那就是,想清楚我们是从什么时候落后的,是由于什么原因落后的。外国列强入侵、掠夺、瓜分是一个重要理由。可是,他们为什么能进得来?是什么原因造成几个世纪以来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没有再在中国产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还是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而这些主要的发达国家,这些对我们进行高技术封锁的发达国家,几乎就是当年侵略、掠夺、欺负我们的国度。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科技界到民间发明人,无不在强调科技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一切领域的创新。但是,从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看,我们还远不能适应和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种不适应,我以为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不足。也就是说,在可能发生科学革命的诸多方面,我国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的水平,是别的国家有了,我们随后才可能有、能够有,而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则寥寥无几。人们认识到,一场经济危机之后必定有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我们今天就处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危机应该刺激科技领域,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应该有新理论、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的诞生。中国的科技界有这样的精神准备和必要储备吗?希望有,也可能有,也应该有。

第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对域外技术的依存度始终偏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窘境。尤其是先导性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布局薄弱,受制于人,直接影响我國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

第三,是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尚未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调整,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现实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科研成果中往往找不到,大量科研成果却又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比2010年近乎翻一番。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如果我们的专利技术科技水平高些,如果我们的统计数字含水量低些,那就更好了。如果能把每年申请获权的这几百万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产品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意义更加重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关键的是靠科学技术,靠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竞争力、利润率、声誉度方面的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国家创新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着力突破制约我国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断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现行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作用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往往被“异化”为部门利益,难以真正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基础作用往往被异化为无序竞争,尚未形成竞争有序、合作高效的机制;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国家长远发展需求,进行前瞻部署的能力不强;有效吸引、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尚未真正建立;创新团体的活力和自主权、创新人才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需要大幅提高。

8.清明时节话故人作文 篇八

清明一大早,我们先去仰义山上挖竹笋。在路上,我不停地运转大脑,在想:挖竹笋到底是什么感觉呢?一下车,我便紧紧跟在爸爸后面钻进了竹林里,低头寻找可爱的竹笋们。

哎,怎么没有?只见地里茫茫一片的土,一点绿色没有。我着急了,探头探脑找得更仔细了,终于在几片叶子的下面,发现了一个孤单的竹笋。它矮矮的,小小的,有点儿营养不良。我气坏了:这还怎么吃竹笋啊?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这时,传来了妈妈的声音:“这儿的竹笋多!”我连忙跑过去,低头一看,哇!这么多竹笋在底下“埋伏”着呢。它们一个个翠色欲流,三两成群地在“绿叶伞”下美美地睡着觉呢。我连忙挖出几个最大的竹笋,直到袋子装不下为止,才心满意足地上了车。

接着,我们又奔赴山上的森林公园,开始了游山玩水。

“累死我了!”盘山公路刚开始爬,我就发出了这样的哀嚎。我的头晕晕乎乎的,像是塞了一团泥浆,走的步子也是慢吞吞地,恐怕乌龟来了,也比我爬得快呀!

在路边经过一阵养精蓄锐之后,我又活力四射了。步伐一点点加快。终于,我带着疲倦到了山腰。

一片清澈的湖水映入眼帘,湖水平静如镜,宛如仙女照镜子时掉下的一片玻璃。湖水不知被谁抹上了一片浓浓的蓝绿色。我在湖边悠闲地打着水漂。随着一个个水漂散开,我的劳累也烟消云散。在这里,在这个青山环抱的地方,我感觉仿佛在做梦,身子似乎飘在了天上……

最后,历经了“千辛万苦”,群山之巅终于踩在了我们脚下。风在耳边呼啸,我的心也飘了起来,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湖,我心旷神怡,一次次放开喉咙对着远山大声地呼喊。

9.清明节话孝亲作文 篇九

调兵山市第三小学 卢静

有一首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你们知道今年的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对,4月4日)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我们刚才背诵的《清明》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古人对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写照。

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清明,人们都会从五湖四海纷纷赶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献上一束鲜花,洒下一壶热酒,表达对先人的感激之情。这是对亲人的一种孝敬,而我认为:无论祭祀的礼数有多么繁琐,都不如趁他们在世时多给一些关爱来得重要。

不久前,我目睹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去世了,亲戚朋友都去吊唁,其中一位中年妇女蹲在老人的灵柩前嚎啕大哭,边哭边说:再也看不见了啊。听朋友介绍,这个妇人是老人的`直系亲属,并且居住在一个城市,却有两三年没有去探望过老人了。见此情景,听罢介绍,我即同情又鄙视:之前干嘛去了?老人去世了哭得“惊天动地”,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多探望探望、多陪伴陪伴呢?也许是“良心发现”?想到这,我不禁又想到了这样一句警世名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同学们:孝亲敬老是我们永远倡导的一个话题。自我校践行《弟子规》以来,老师无数次地指导同学们回家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并把每一个周日定为同学们的孝亲日,号召同学们能在课余时间多关心父母老人,尽一份为人子女的孝心。让老师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有很多同学已经行动起来了。从开学初同学们上交的手抄报里可以感受到那份孝心,从那些学做家务、为父母做事的照片上可以探视到那次孝行。

10.春雨纷纷话清明 篇十

今天是清明节,全国都放假。不知道古人怎么过清明节呢?趁学校不上课,我就坐上时光机一探究竟吧!

看着这些像是古装电视剧里装扮的人,就知道我又成功穿越了。啊,好一派节日气氛。春光中绽放的梨花,好似一朵朵白云栖在了枝头。每棵梨树下都围坐着一家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可是眼前热闹的景象和我想象中的清明节大相径庭。

“小妹妹你一个人来的吗?快坐过来吃点东西吧。”旁边的大叔热情招呼道,我便加入他们的家庭野餐中。

“请问大家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吗?”我忍不住说出了心里的疑问。

“看你的穿着一定是外域的友人吧?我们在过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不该是气氛沉重吗?”

“哈哈。那你有没有听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我们的清明已与唐朝时大不相同,除了扫墓、追忆祖先外,踏春、赏花、亲近自然也是清明的习俗。每年到了清明,还要放七天假呢!”想不到古时就有“黄金周”啊,而且比我们今天更重视清明节。

“聊了半天,饿了吧,尝尝清明果,再喝碗清甜的桃花粥。”女主人亲切地招呼。

“一会再吃吧,蹴鞠比赛马上要开始了,我们要请小姐姐当裁判。”这家的小弟弟一副上场比赛的架势。没等我答应,小妹妹就拉住了我的胳膊说:“女孩子当然要去荡秋千了,小姐姐我们去荡秋千,一会再放风筝。”谁说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古代很无趣?古人生活一样精彩!

周博士的历史小课堂

“清明”这一名称周代就已出现,至今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一般在每年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关于清明的农谚数不胜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同时,清明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清明节这么受重视?那就不得不提在清明节的发展过程中,被它“吞并”的两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而出逃。途经卫国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贤士介子推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供重耳果腹。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身边人纷纷争功讨赏,介子推却带着母亲隐居山林。晋文公数次差人请他出山均遭拒绝,只好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和母亲就靠在柳树下离开了人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在每年介子推去世这天禁止生火煮饭,只吃冷饭,于是有了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就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渐渐地就并入了清明节。

上巳节

可清明节又是从什么时候变为一个扶老携幼,全家出游的欢乐节日的呢?原来在清明前后还有一个上巳节,那一天人们结伴踏春赏花,在水边举行祓禊(fú xì)仪式,就是洗去身上污浊,以祈求来年无病无灾。当时的上巳节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借诗人的笔墨感受一番:“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上巳节游人盛集的情形跃然纸上。待上巳的风俗也融入进来后,清明节成了春天的第一大节日。

插柳戴柳

前面介绍过的介子推,最后倚在柳树下辞世,于是人们就把清明前后发新芽的柳枝称为清明柳。清明郊游之际,也会折下一条柳枝插在自家门前,以示纪念。后来还流行起戴柳的风潮,人们将细细的柳条编成柳圈戴在头上,或者直接斜插发髻中,借青青柳色贴近春的气息。“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你看,精明的商人都做起了卖柳条的生意,难怪清明节还有一个“柳节”的别名。

其实除了介子推的故事外,插柳戴柳习俗能长久地沿袭下来,也与柳树旺盛的生命力有关。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顽强、坚韧的柳树,寄托了人们希望像柳树一样朝气蓬勃的美好心愿。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本来是上巳节的活动,后因上巳并入清明,它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清明节一大盛事。觞,是古代的一种酒杯。人们聚在曲折蜿蜒的溪水边,在上游放下觞,任它顺流而下,到谁的面前停下了,谁就必须一饮而尽,再现场作诗一首。如果想不出,就只好自认罚酒三杯。对于文人墨客而言,这可是考验自己知识储备,同时也是一展文采的大好机会。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就是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所举办的兰亭雅集。当日一共赋诗37首,有人提议将它们编成书,于是众人推举王羲之写书的序文。王羲之酒意正浓,泼墨挥毫一气呵成,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又到了游戏时间,想必你已经准备好了!以下哪幅图与清明节无关?请仔细观察每一幅画,答案可能就藏在细节中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养蚕天气,采茶时节。……淡烟微雨,江南三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清明节里话外婆作文 篇十一

外婆去世已经20余年了,年年清明节随着周边的人们祭祖扫墓,我都会想起她,但我未曾有一次去祭拜那一抔黄土,我虽然忽略了形式,可我的怀念是真切的。

外婆的样子我是终身难忘的,小小的身躯,不停的劳作,生儿育女五人,三个舅个个高大结实,其体格足足超过她2倍还多,我娘和姨也比她高出一个头,由于父母辈们忙,幼小的第三辈们又是外婆呵护长大,特别是我父母长期外出劳作,我的童年是在外婆的怀里度过的,我常想:外婆为什么这矮小呢?后来才知道,外婆15岁嫁入婆家,弱小的身躯过早承载着终年劳苦,他几年都难得回一次娘家,过早失去亲情的呵护,把自己的一切有限的能量奉献给了本也属于他的大家庭,看到现如今大、中学的健康结实、阳光快乐的女孩子们,我也很自然慢慢的得到答案。

在外婆生活的年代,家庭并不富有,但是典型的传统家庭,姥姥(外婆的婆婆)虽然是信佛的善良的老太,但他骨子里承袭着旧式长辈的威严,幺三喝四的,自由自在优哉游哉着抽水烟品热茶,家里的上下打理全是外婆一把手,而且在家庭里无任何话语权,更别说和丈夫和长辈理论了。待到外婆做婆婆的时候,世道变了,舅娘们早已不是旧时儿媳的作派,可怜的外婆只有小心谨慎才能相迎好的脸色,更不用说有如自己婆婆的`长辈尊严了。这一切是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又能怪谁怨谁呢?

姥姥活到了86岁,一直外婆料理陪护,在外婆70岁的那年才算是做完了儿媳。

晚年的外婆因为真诚执爱、缄默勤劳、忍让豁达,赢得晚辈们的爱戴和尊敬,在晚辈们簇拥下幸福的活到了83岁,作为晚辈的我,从未听到她对自己艰苦的诉说,好象一切是那什么顺其自然。在外婆弥留之际,当我赶到外婆的身边,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用眼睛看着我,流露出微微的笑意,握住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弃,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当我说买了她喜欢的干果,她努力的摇摇头,表示是已经吃不下了,我要给她钱,她依然是摇头,意思是已经用不着了……

外婆默默的去了,有如一滴水落入泥土,带走了她一生劳苦的经历、苦涩无奈的眼泪以及她哺育的后代的成就感。她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和遗愿,唯有的是给后人留下的关于她的记忆。但她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生,包容了应该和不应该的人情世故,担当了应该和不应该的责任重负。

12.二十四节气话养生:清明 谷雨 篇十二

清明,每年4月4日至6日,太阳位于黄经15°时为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我国广大地区有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人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肝在五行属木,在五味为酸,木性能制约土性,而脾在五行属土,在五味为甘。春天正是肝木之气旺盛的季节,人的脾土之气会相对受到抑制,因此,阳春三月宜少食酸味的食品,多食甘味的食品,以达到补养脾脏之气的目的。

春季万物苏醒,各种病毒、细菌亦易传播,一有风吹草动,即可引发各种疾病,如流感、流脑、百日咳、麻疹等。因此要适应气候的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和锻炼身体,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应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回家再穿上,这样可有效预防感冒。

“春与肝相应”,春季的气候与人体肝脏密切相关。因此,清明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养肝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尽快减轻和消除异常情绪反应,保持情绪稳定。(更多有关清明养生的知识请见本刊“清明养生宜踏青 让健康与你同行”。)

谷雨

谷雨,即“雨生百谷”,每年4月19日至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此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非常有利于谷物生长,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暮春到了,万物生长渐旺,天气也逐渐变热。不过早晚气温仍较低,因此早晚要适当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过敏体质的人外出时还要预防花粉过敏,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的发作。

饮食方面,少食钠盐,钠盐太多会诱发高血压病,每天不宜超过6克;少食油脂,每天不超过膳食总量的30%;少吃游离糖,食糖过量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少吃含胆固醇高的动物食品,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心脏及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每天食肉类食品不能超过300克;少吃辛辣食品。

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气也处于旺盛时期,正是身体补益的大好时机,但也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度盛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运动上,要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瑜伽等;避免参加带有竞赛性的活动,以免情绪激动;避免做负重性活动,以免引起屏气,导致血压升高等。可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等地。坚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排除体内的湿热之气。

13.春和景明话清明 篇十三

春和景明话清明

“清明”正处大地春回,草木复苏的阳春三月。桃腮含苞,柳絮吐穗,万物经过冬的休眠,在春色中萌动。显示出一派盎然生机。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清明”一词的本义。不过现在的“清明”已经成了一种习俗,卢象有一首《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讲的是介子推的故事,一般认为这是“清明”纪念活动的源起。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算起,清明文化已经传承两千多年了。清明时节春和景明,熏风暖日,容易激发蜗居一冬的人出游的冲动。杜牧有一首“清明”诗,换一种读法也觉得有蛮有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欲断魂”的“纷纷路上行人”,冒着雨去干什么呢?白居易说,是扫墓的。他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宋人吴惟信则说,不是扫墓,是踏青的`。他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见扫墓和踏青历来就是清明的两大主题。其实清明活动既是习俗,更是文化。扫墓传递的是中国特有的孝亲文化。但扫墓不应仅仅局限于寄托对亲人的怀念与哀思,重要的是传承先人的精神。遗憾的是,现在扫墓讲排场、比阔气,已经背离了精神传承的宗旨。焚烧成箱的金箔银锭、面值上亿的美金、股票,以及配有保安的别墅。表面热闹的背后,除了耗资费财,剩下的就是对环境的污染,与孝道内涵相去甚远。孝是中国伦理道德的精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孝道和爱心,更多的是体现对长者生前的关怀,和死后的精神传承。“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入耳犹记心。”不能让先人的遗训,也似那纸钱的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一撮尘土,一束鲜花同样是缅怀。“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清明传递的应当是其蕴含的正能量,而不是迷信与颓废。“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不能永远停留在哀伤的情感里,应当走出家门,去领略“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的大好春光。走出蜗居,走进自然,去体验一番别样的心境。游园踏青也是清明文化的主题。山花烂漫,野鸟啾啾,松风林涛,飞瀑流溅。欣赏的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生命的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焕发出心中昂扬的激情。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爱护环境的情感。清明踏青其实也是接受教育,从人文历史古迹、山川秀丽风光中,激发出心底的爱祖国热情。清明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介子推一生崇尚惟诚惟信,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的儒家经典;也推颂以黄帝为宗,太上为教的道家学说;他割肉侍主,慈悲众生,又被尊为佛家罗汉。他淡泊名利,不求厚禄,忠孝清烈,是唯一一位同时被儒、释、道三教尊崇的历史文人。他的人格魅力一直被后人当作典范。介子推的品格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国家,屡屡能从屈辱中崛起的精神脊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不间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道德文明。然而世界并不了解我们,萨切尔夫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中国还不可怕,因为他们只输出电视机,还没有输出思想和创新。”这说明我们在输出商品的同时,更应当重视道德观念的输出。清明文化就蕴涵着我们民族的道德精神,应当让世界春和景明话清明了解“清明”,了解介子推,了解“春秋人格”。让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在清明活动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上一篇:村镇银行优惠政策申请下一篇:采购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