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2024-10-22

低碳经济发展历史(精选8篇)

1.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一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之浅见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炯林)

有限的地球生存空间,生活着众多的人类。人类活动需要消耗能量,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发现,近200年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上升30%,人们普遍认为各类极端气候都与此有关。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规模相近的条件下,因产业结构不同,城市经济发展在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差异很大。应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控制盲目扩张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淘汰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如贵州省遵义市近年来连续推进“七个一百工程”【建设100万亩茶园、100万亩新造竹林、100万亩优质商品蔬菜(辣椒)基地、100万亩中药材基地、畜牧业产值上100亿元、100万口沼气池、100万亩优质高粱基地】,强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道。同时要加快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新闻出版、信息服务、科技研发、1

商贸流通、技能培训、中介服务等低碳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二是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国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链条和产业集聚区。据专家研究资料显示,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比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节约30%左右的土地资源,提高40%左右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20%以上的行政管理费用。因此,应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资源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及发展重点,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

设。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且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配套产业体系,在本区域或更大范围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贵州省遵义市通过百万级规模化产业化品牌的打造,培育出了一系列龙头产业企业。如:10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催生了我省第一个绿色工业园湄潭工业园区;新造竹林100万亩,催生了目前在国内单体最大的20万吨竹浆一体化赤天化纸业有限公司;100万亩优质辣椒基地,后面是老干妈、贵山红等优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目前,遵义已经在全市层面上推进“7+10”工业园区的建设,其中市级主导推进建设的工业园区7个,县(区、市)根据各自的优势,建设各自具有鲜明特色,又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10个。遵义将打造500亿级以上的产业,同时推进一批产值300亿级左右的企业,大力培育100亿级的企业,培育一批10亿级、50亿级的企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打造以国酒茅台为龙头为引领的500亿级的航母舰队,以新材料为龙头的300亿级的领军产业。还有就是挖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5至10年努力,力争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明确了唱响红色主旋律、打好绿色生态牌,围绕遵义

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经典资源建设大景区、推出大线路、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这一切为遵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核心内容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以及多节约。

实现“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首先要求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城市建设观念由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应大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帮助人们学习和掌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碳足迹、碳源、碳汇、碳交易、碳排放、碳捕捉、碳封存、碳生产力、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路径等与低碳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决策和工作中。同时,广泛开展低碳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充分认识传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危害,进而了解、认同和接受低碳城市的发展观念。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认识到低碳生活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道德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从而积极投身低碳行动(如拒绝使用煤炭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等),开展低碳消费(如自觉使用太阳能、沼气等),践行低碳生活。对普通市民来说,低碳生活方式并不神秘,也非遥不可及。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等,就是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当然,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绝大多数市民也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公益性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当“甩手掌柜”,就完全可以通过政府和全民的不懈努力,推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工作的有效开展。

张炯林:

原农科所子校教师,现在在农科所保卫科工作。电话:办公室:7303610

手机:***

通讯地址: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保卫科

(遵义县马家湾农科所)

2.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二

近年来,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意愿越来越强烈, 未来低碳排放也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低碳经济为依托的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治金、化工、石化等经济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科学领域, 必定是一项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高新技术, 完全符合我国未来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技术要求。

1 我国煤层气产业开发前景

一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往往预示着旧的能源结构的剧烈变革。从国家规划看, 到2015年, 年产能力突破100亿m3;到2020年, 计划达到500亿m3。近几年, 在加大地面煤层气开发的同时, 煤炭系统也加大了井下瓦斯的抽采力度, 使每采百万吨煤死亡人数从五年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百倍降为几十倍。这充分说明, 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这两个战略层面, 国家已经开始推行让煤层气变害为宝的若干重要举措。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折标量为680亿t原煤或340亿t原油, 是最现实、最重要的新型能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还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提高瓦斯事故防范水平, 具有安全效应;有效减排温室气体, 产生良好的环保效应;作为一种高效、洁净能源,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把煤层气利用起来, 用于发电燃料、工业燃料和居民生活燃料;还可液化成汽车燃料, 也可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甲醇、炭黑等方面, 成为一种热值高的洁净能源和重要原料, 开发利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3]。

但是, 我国煤层气开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1) 政策性问题。由于受我国能源政策的导向, 目前煤层气探明程度不到1%, 与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 (2) 技术性问题。煤层气气田高含气性, 高渗透性和高产能区的有效预测、寻找以及控气地质因素的探索方法。 (3) 科学研究问题。煤层气渗透性的机理研究及准确评价, 特别是极低渗、高应力、无水或少水煤层以及厚煤层非均质性的评价问题。 (4) 工艺性问题。新的或地质条件更复杂的地区煤层气井的完井及激化, 包括工艺、技术、设备及激化机理等研究。

2 煤层气资源规划与开发

煤层气开发是一项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工作。宏观上一般分为资源评价、开发试验、和规模开发三个阶段, 具体工作可分为可行区评价、试验井施工、开采井施工以及管网布置四个步骤[4]。

2.1 可行区评价

以煤层气地质理论为基础, 运用地质分析的方法整体评价有利区带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 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勘探方向和有商业性开采价值的勘查目标。

2.2 试验井施工

试验井即对煤层气的可采性进行试验和研究。煤层气试验井通过钻井、测井、试井、测试、固井、射孔、压裂、排采等, 获取可靠的目标煤层煤层气评价参数和较为可信的产能参数。对煤层气层、煤层气藏的产能进行预测, 提供控制储量 (可能储量) , 提出评价钻探方案及地震精查地区[5,6]。

2.3 开采井施工

生产井即为完成煤层气大规模开发而施工[5,6]。指为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能力而钻的开发井网井。科学打开发井是在气藏情况已基本探明的地区, 而充分有效利用已探明的储量而采用的配套的先进技术。

2.4 管网布置

井网布置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开发规模, 如进行早期的开发试验, 可以采用三点法或五点法;但若是大规模开发, 可以方形网格法。网格类型确定后, 确定网格密度。

3 煤层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

毫无疑问, 煤层气开发是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 而低碳排放必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据初步测算, 应用先进的煤层气开发技术, 河南省高瓦斯矿区可以减少瓦斯治理直接投资30%以上, 增加瓦斯抽采量5亿m3以上, 产值达十余亿元。尤为重要的是CO2排放相应减少800t, SO2排放相应减少800t。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洁净能源, 无论是在能源补充、降低矿井灾害, 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其开发利用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然而, 煤层气的综合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领域和专业非常广泛。该产业的兴起必将带动一个庞大产业链的互动[7], 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支撑这个巨型产业集群的公共系统如土地、交通、通讯、教育及科研等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一并纳入统筹规划, 从而塑造健康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这是企业、政府和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共同承担的行业责任。

参考文献

[1]Wignall PB, Twitchett RJ.Oceanic anoxia and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J].Science, 1996 (272) :1155-1158.

[2]Willis KJ, Mc Elwain JC.The Evoluion of Plan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1—378.

[3]孙茂远, 黄盛初.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

[4]傅雪海, 秦勇, 韦重韬.煤层气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5]王志荣, 韩中阳, 李树凯, 等.注水压裂条件下软煤裂隙损伤与煤层气渗透耦合特征[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3 (2) :125-131.

[6]王志荣, 韩中阳, 李树凯, 等.“三软”煤层注水压裂增透机理及瓦斯抽采施工参数确定[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 25 (5) :739-746.

3.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三

摘 要:近些年来,全球变暖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加,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是各国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文章对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高效;城市园林;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05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氧化碳作为影响生活环境的主要因素,降低其排放量,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实现低耗能、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其与低碳城市良好结合起来,对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总量,从本质上来说,低碳是节约能源、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资源浪费。

所谓低碳经济是将经济发展与低碳结合在一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取得更大经济产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促进能源结构转变。

所谓低碳城市,就是以低碳经济作为城市发展方向,设定建设低碳社会的目标,市民行为遵循低碳生活理念,实现人与自然间和谐,城市园林作为最接近市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做好园林绿化对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 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在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良好的园林绿化,能够对空气质量起到显著改善作用,利用其光合作用,可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吸收,净化空气。

第二,园林绿化植物对空气中灰尘有较好的吸附作用,有助于减少空气中悬浮物含量,降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发生的可能。

第三,在低碳高效城市中,除了园林绿化外,还需要宣传低碳经济理念,进一步提升人们节能环保意识,降低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高效目标。

3 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措施

3.1 做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

自然土壤上部10~25 cm是植物根部生理活动维持的重要土层,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尽量减少对土地原有地貌特征的破坏;同时,要综合考虑园林植物生长需求、生物多样性要求等内容,尽量节约土壤资源,在必须改造的部位,尽量使用现有表土来回填,对土壤原有生物物种起到良好保护作用,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大规模改造产生的大量能源消耗,达到低碳、高效标准。

3.2 做好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搭配

园林绿化植物选择的合理与否是决定能否实现低碳、高效目标的重要因素,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是构建更佳的城市生活环境,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在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中,主要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一般来说,在植物物种选择中,应当以固碳能力作为主要衡量指标,适用于园林绿化的强固碳植物包括广玉兰、夹竹桃、垂柳以及碧桃等。

二是合理搭配常绿植物、落叶植物,就我国当前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实际情况来看,在植物选择上,彩色植物的比重相对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彩色植物中含量大量的花青苷等色素,对光线有着较好的吸收与反射效果,穷固碳释氧能力强于常绿植物。但是,由于彩色植物大多为落叶植物,在秋冬季时,植物绿叶会全部脱落,固碳释氧过程无法继续进行,造成秋冬季出现空白期,不利于低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以合适的比例,将常绿植物、落叶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保证固碳释氧过程全年的不间断、高效率,从而确保城市各个季节空气质量的良好,且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观水平。

三是合理搭配乔木与灌木,根据相关试验可知,在单种植物固碳释氧能力上,灌木是强于乔木、藤本和草本植物的;在同面积植物固碳能释氧能力上,最强的是常绿灌木,然后依次是落叶乔木、常绿乔木与落叶灌木,见表1。所以,在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中,在做好常绿植物、落叶植物搭配的同时,还需重视乔木与灌木搭配是否合理。

根据研究表明,固碳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国槐、悬铃木、垂柳以及刺槐等,可以优先选择;同时,考虑到奶耐贫瘠、节水、低养管等原则,适用的乔木以国槐、垂柳等为主。

四是合理搭配年龄段不同的树种,年龄段不同的树种,其固碳释氧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相较于高树龄的树种,低树龄有着更好的固碳释氧能力。根据相关实践调查表明,在碳储量上,古树是高于常规树种的,但存在古树数量改变较为困难,大多已经停止生长等问题,在二氧化碳吸收上,古树是劣于常规树种的。然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依然需要使用古树,来提高园林景观效果、生态效益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达到多价值化。

3.3 加大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力度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除了绿色植物外,还需要建设许多配套的构筑物、建筑物,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在建设时,应当尽量选择低碳环保材料,比如石材、竹木等,最大程度的降低钢材、玻璃以及水泥等高碳材料比例,常用的方式有景观看台使用圆木、座椅用碎石或青石等堆砌、园林道路使用石材或木材等。加大低碳环保材料的应用力度,能够提高园林绿化的低碳、节能水平,且有助于园林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近。

3.4 不断推广应用节水型绿化技术

当前,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在此情况下,加强对节水型绿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低碳高效园林绿化建设实现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首先,优化园林绿化植物,在种植前,需要先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在同等条件下,尽量选用耐旱的植物,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提前调查植物生长、养护用水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在浇灌中,使用微喷、渗灌等先进节水结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其次,在节流之外,还需要开源,构建集雨型绿地,提高对雨水的收集能力,并通过循环水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应用于灌溉中,加强对雨水的综合利用,实现城市园林的低碳、高效建设目标。

3.5 采取其他有效的节能减耗措施

在城市园林的绿化、运行养护中,会耗用大量能源,所以,节约能耗成为低碳高效城市园林建设的基本要求,对此,可以通过应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节能减耗的目标。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反光、荧光材料制作园林中的指示牌,减少指示灯等电能消耗,在起到节能减耗作用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园林的特色,对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色建设起着重大帮助。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节能、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是各个行业长远发展需要遵循的标准。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迅猛兴起,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改善、人们安全保障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对现代城市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4.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四

学 生:

(学院 班级,学号)

摘 要:最早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一词的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意为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我国传统的高碳经济和外贸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在在必行。

一、主要发达国家加快低碳经济转型,构筑全球竞争新格局

(一)大规模投入低碳领域,促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和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都将低碳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

1、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其中,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与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投资总额超过400亿美元,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将翻一番;制定严格和实施的汽车排放标准,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以及建设全新的智能电网;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掌控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在德国、英国等多个欧盟成员国先后出台本国经济刺激计划后,欧盟委员会为协调各国行动,最大限度发挥各国经济刺激举措的潜力,以形成规模效应,于2008年12月,推出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约合2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为实现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7年,欧盟提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的投资为480亿欧元(约合605亿美元),显然,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投资低碳革命。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投资未来,着眼于今后的增长战略;以及刺激日本的活力等方面。投资未来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革命,投资规模达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二)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主导世界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制定和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力图在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中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1、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之初就明确表示,将在美国实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及能效领域发展、并且重返国际气候谈判舞台,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是美国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自2012年起开始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发电、炼油、炼钢等工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将逐步减少,超额排放需要购买排放权。到2020年,电力生产中至少15%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另有5%通过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消费,两项相加必须达到20%。投资1900亿美元用于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包括可再生能源、碳捕获和储存、电动和其他先进技术交通工具、基础科学研发等。《美国清洁能源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表明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基调上的根本性转变。

2、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国家走在了世界前列。英国是低碳经济最为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发布《2008气候变化法案》,规定到2050年温室气体削减80%,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发布《低碳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世界上首次将温室气体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这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更重要的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确保英国在碳捕获、清洁煤等新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委员会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三个20%目标”。2008年12月,又通过为实现“三个20%”的目标而制定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该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CO2排放规划和燃料质量指令六项内容。目前,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将会推动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方向转型。

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十年内增加500亿欧元(约合63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保持欧盟的经济竞争力。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这项立法建议,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年资金投入将从目前的30亿欧元增加到8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已联合企业界和研究人员制定了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计划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储存等六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发展低碳技术。

3、日本政府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近年日本政府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计划的同时,主导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形成。2008年9月,日本政府通过《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为实现“福田蓝图”确定了数值目标及日程。特别是在2020年前实现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地下储存的“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的应用,为实现“低碳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9年4月,日本公布《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这份政策草案除要求采取环境、能源措施刺激经济外,还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此外,政策草案还提议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和征收环境税等。这份政策草案如能获得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约合710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约合12000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通过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全球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未来受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件一发达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为保证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即排放贸易机制(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取得减排额,缓解国内减排压力,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项目合作获得减排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温室气体减排权成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目前,全球碳交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对有关机构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进行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各自独立的三个体系: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澳洲新南威尔士(NSW)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均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亦即将可证实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用于交易。市场主要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前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后者在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之间展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并将所获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出售给有减排要求的发达国家政府或机构。

(一)全球碳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占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年均增长126.6%。尽管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一级市场交易额下降,但二级市场依然活跃;基于配额的交易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交易额达到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1亿美元增长100.5%,超过2005年交易额的10倍。从全球碳交易量来看,也呈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2008年年均增长59.5%。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达到48.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07年的29.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61.4%,是2005年交易量的3倍。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在全球碳交易中,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2008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交易额为919.1亿美元,交易量为30.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87.3%、50.1%,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72.7%、64.2%。清洁发展机制仅次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其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占全球的26%和30.3%。从市场规模上看,清洁发展机制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清洁发展机制的增速不可小视,2008年,清洁发展机制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54.5%、84.5%,远超过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全球碳交易的平均水平。

在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是目前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方法。减排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发达国家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金、技术。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碳技术的同时,也促使其自身技术的创新和在出口,因而是一种双赢的机制。中国是目前清洁发展机制下项目交易的主要供给方,2008年占全球的比重高达84%,印度和巴西位列第二和第三,占全球比重分别为4%、3%。

(二)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兴起,全球统一市场和规则尚待形成和制定。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有巴黎Bluenext碳交易市场、荷兰Climex交易所,奥地利能源交易所(EXAA)、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意大利电力交易所(IPEX)、伦敦能源经纪协会(LEBA)和北欧电力交易所(Nordpool)等8个交易中心,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二阶段(2008-2012年)和第三阶段(2013-2020年)的安排中,欧盟继续逐步加大减排力度,并将减排限制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如航空业)。此外,欧盟还打算在第三阶段时,在配额分配中引入拍卖机制,以提高碳交易的效率。

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进行配额交易和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量交易。早在2000年成立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已推出2012年后美国碳交易期货产品,并已开始交易。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要实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政府为发电厂及工厂等设定碳排放量上限。其中85%的限额由政府免费配给,余下的15%限额由各公司购入。只要排放量低于上限,就可以转售限额,借此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美国全国碳交易市场有望以该法案为基础形成。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执政后,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减排措施与建立碳交易体系计划,暂定2011年推行。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核证减排量交易。香港交易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环境省曾表示日本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但推出时间未定。

随着低碳经济政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发展自己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欧盟于2009年1月提议建立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将其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案内容之一。显而易见,欧盟要主导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虽然欧盟承诺扩大其排放交易体系,吸收其他发达国家加入,但要形成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三)后京都国际气候协定影响全球碳交易发展趋势。

未来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谈判结果,即达成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减排协定,以取代即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此结果将对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气候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政策正是未来全球碳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达成“巴厘行动计划”并启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严重分歧,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2012年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表现消极,对发展中国家一直呼吁的发达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等也不愿列入谈判议题,相反却试图给发展中国家制定难以接受的减排目标。鉴于目前的谈判形势,联合国气候变化事务高官认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恐难达成新的减排协定。

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日益重视,让人们对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景仍充满了期望。在2009年低碳博览会上,由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发布的《温室气体市场民意调查》显示,碳市场各利益相关方都期待全球碳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威胁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尚未承担减排义务的发展中国带来影响。目前,备受关注的是美欧发达国家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实施所谓的碳关税,此举将改变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构成严峻挑战。

(一)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碳税制度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始实施,此后瑞典、挪威、荷兰、丹麦、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也相继开征碳税。综观这些国家的碳税政策和实践,可以看出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把环境政策与税收政策相结合,把碳税作为环境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其在各国绿色税制改革中充当重要角色。碳税一般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按其含碳量设计定额税率来征收的。建立碳税制度,将燃料成本内部化,并以此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使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选择控制量。但碳税政策对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不利影响。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尤其是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部门,使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为抵消碳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各国通常免除能源密集型部门碳税,或实行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二)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规定,美国有权对从不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限额的国家进口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碳关税。此前,法国政府也建议欧盟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欧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碳关税这一贸易措施促使发展中国家在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行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设立具体减排目标,则美国有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欧盟也会仿效。

发达国家实施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将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下降甚至发生逆转。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目前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作为“高耗能产品”品类之一,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1.%。显然,征收碳关税在短期内对上述行业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所谓碳关税,实则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新形式。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一)加快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根本,制度创新是保障。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借鉴和吸收低碳经济的先进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加强低碳经济体制机制建设。

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寻求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在特定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国内区域性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同时考虑高中低碳排放区域。目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制造业集中,也是高碳排放集中区,可先行建立试点碳交易体系。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选择,而行业碳交易的阶段性探索,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试点。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四)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将会有所调整。我国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扩大工业制成品进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5.发展低碳经济 篇五

1.低碳经济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空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专门为低碳经济发展而立法。从已有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来看,执行力度低下,有效性不足,实施效率较差,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并未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因此,即使已经制定了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也难以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加快低碳经济立法是当务之急,是促进我国建设低碳型社会的有利保障。

2.现有低碳法律的操作性不强。现有的低碳法律内容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国内法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立法中“易粗不易细”的传统,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够明确具体,表述不够严谨或者过于原则和抽象,配套的法规衔接也不够紧密,只是宣示性的,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进行具体的量化,无法保证法律目标的具体化,因此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20xx年我国制定的《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到政府采购要注意环保,但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缺乏一定的操作性。

3.现有低碳法律的激励性功能较弱。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多部法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其中相关的激励机制内容概括,虽然指导性强,但规制性欠缺。例如:《节约能源法》第四章第62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税收政策,健全能源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及其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四章第27条第3款规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减免或者减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可以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减免所得税,但如何减免,此法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大部分有关激励性措施的条文常用“具体办法由…制定”结尾,具体办法牵引的法律文件大多立法层次较低,内容不够具体、权威性也不足,激励力度不够,这些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构成了障碍。

4.现有低碳法律的监管机制落后。法律的监督机制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一些相应的监督机制,但是我国低碳法律的监督制度仍滞后于现实需要。一方面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没有“以身作则”,而且相应的低碳法律也没有给予政府严格的约束,最终形成政府在其中的权利多,义务少。权利,义务不对等的局面。另一方面公民个人环境行为监管不到位。我国自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始,到现在已基本形成以事业单位为基本规制对象的环境监管法制体系,然而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究其原因,除了环境监管法制的定位与立法决策不尽科学之外,没有将个人环境行为的监管有意识地,明确地,全面地纳入到法律监管的视野中。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法律的监督机制也应相应的对上述主体做出适当的监管。

二、完善低碳经济法律的若干建议

1.制定有效的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了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专门法律,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例如美国通过《20xx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设定了美国的碳减排目标;日本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6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反观我国,虽然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还没有制定出专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法或专门法,这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尽快制定出有效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立法。

2.加强现有法律和配套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在一项法律颁布后,国家要根据时间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关配套行政文件,弥补其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据此情况,应适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的配套实施文件,同时及时修订《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实施。

3.利用金融税收等政策加强低碳法律的激励作用。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出台,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能源消耗型企业,重污染型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为了保证这些企业能够自觉自愿的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政府应该保证低碳法律的激励作用,例如出台激励性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并对其适当补贴,或向低碳经济行业投资。完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法规政策,设立碳金融、碳税收、碳交易等促进各行业经济低碳发展的专门性立法等,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

6.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调查问卷 篇六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形式,您提供的信息将成为我们重要参考,感谢您对此次调查的理解与支持!请认真填答。

1、您是否了解“低碳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没听说过

□曾经听过

□比较了解

2、你是否知道倡导低碳生活能缓解环境的压力?

□知道

□不知道

3、以下哪些是您会主动去做

□以步代车

□以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不用电脑时选择关机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以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4、以下哪些事是您知道可以减少碳排量的?

□棉质衣服比尼龙衣服生产过程中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

□太阳能比天然气更环保

□杂物放在汽车后备箱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减少肉制品的摄入量可以减少碳排量

5、您认为可以在哪些方面采取行动实现低碳生活?

□家庭用电

□家庭用暖

□交通工具的选择

7.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七

一、低碳会计产生的理论依据

(一) 传统会计的特点与局限性

传统会计是指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 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 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取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职能被界定为核算和监督, 传统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没有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不把这些对象的使用和损害记入经营成本。这样做不仅使企业的实际利润虚增, 而且变相鼓励了企业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现实利益。

(二) 生态会计的特点与局限性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研究, 以寻求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在此基础上, 会计学界产生了生态会计这一概念, 即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成本收益核算之列, 使企业更直观地认识到企业经营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及这种耗资行为带来的企业成本的增加。生态会计事实上是社会学、环境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 包括生态会计、生态核算、生态周期评价以及环境信息处理, 为会计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物质、能量信息, 以使会计系统具备反映与控制企业环境影响的新功能。生态会计是会计体系的子系统, 使会计系统具有反映和监督企业环境行为的能力, 但是生态会计主要采用物理单位计量, 不同的数字代表的都是不同的自然属性, 不能像传统会计那样依靠简单加总的方法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 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 绿色会计的特点与局限性

绿色会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 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开展的会计核算, 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 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的目的。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 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纳入经济核算体系, 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 进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绿色会计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结合,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包括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 核算对象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 注重环境科学和会计实务相结合。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 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 加以正式记录并记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突破了传统资金核算的范畴, 所考虑的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及生态循环价值。因此, 绿色会计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 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对设计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 并予以正式记录报告, 为各经济单位进行经济及环境决策提供帮助。这也对会计标准的细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思考。

(四) 低碳会计的产生

低碳会计建立在传统会计、生态会计和绿色会计基础上, 最早提出碳会计概念的是美国的Stewart Jones教授。2008年, Stewart Jones教授等将与碳排放、交易及签证等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固碳会计, 也就是低碳会计, 低碳会计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 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 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 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 分析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低碳会计发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即从物质流碳计量 (以吨为单位) 到价值流碳核算 (以货币为单位) , 从绿色视角下的排污权会计到低碳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碳权会计, 从宏观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核算到微观的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碳会计发展。目前构建低碳会计规范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是在京都议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产生于碳汇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 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分别计量和报告碳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

二、低碳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然性

(一) 建立低碳会计制度符合全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只追求高速发展, 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企业也是一样。每个企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但如果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 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的开采, 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 这就会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 G D P无法持续高速增长, 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企业的效益也会随之下降。我国过去30年中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在获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破坏了环境和自然资源, 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极其依赖高污染的煤炭和其他石化燃料,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能源的消费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影响到了我国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过渡到能源节约型、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只有从低碳会计入手, 加大对污染的量化监测, 才能从道德和法律上保证企业加大环保的投入。低碳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是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及补偿, 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 只有在这种核算方法下, 才能真正的核算G D P和企业生产成本的真实水平, 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 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建立低碳会计制度, 可以使政府更明确定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对现有体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区别对待的方式来解决低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 建立低碳会计制度可以限制高碳企业进入我国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 并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 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工业, 将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转移到我国, 这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国的污染排放。我国目前对这种情况没有具体的量的统计, 也没有专门的监控指标, 这些污染对我国环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人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等都需要低碳会计的计量。

(三) 建立低碳会计制度有利于促进会计和国际接轨

在市场经济下, 会计核算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 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低碳会计不仅应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 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等也应进行反映和控制。不仅要求企业要有经济目标, 而且要有为自然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社会目标。因为低碳会计核算对象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资产, 所以必然要求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 这样, 就会大大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四) 低碳会计在我国推行具有可行性

近年来, 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 对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的机制、手段、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 为低碳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低碳会计是对低碳经济的反映,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国内外对碳排放会计的研究还更多地停留在定性的基础上, 量化方面没有重大突破, 主要是适用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碳排放数据来源及其可靠性无法保证, 缺乏统一可信的标准作为企业控制排放的参考依据。这就需要将碳税和总量管制的碳交易提上议事日程, 并且早日推动气候立法。

三、建立我国企业低碳会计的发展之路

(一) 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首先,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 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 美国国家环保局首先将其运用于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管理。此后, 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也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的政策措施。排污权交易的一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并将其分成若干排放份额, 每个份额为一份排污权。政府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 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 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 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排污权买入或卖出。其次, 汤湘希 (1997, 2004) 认为, 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此种定义强调特殊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购买碳排放权是企业拥有或控制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 符合无形资产的概念范畴。国际财务报告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03年5月提出的排放权相关会计建议中, 也要求企业将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目前国内国外都在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企业可在碳交易市场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权, 所支付或获得的资金在低碳会计中可作为碳排放权损失或利得来加以核算。

(二) 低碳运营

低碳企业的运营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与运输等环节。低碳运营中会产生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新能源下的低碳产品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后的差额是直接收益, 高效使用碳素燃料带来的能源节约减去低碳技术和设备超额投资的摊销后的差额是间接收益。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要努力减少碳消耗量与排放量, 并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低碳核算, 同时我国可建立碳税制度, 企业缴纳的碳税可以借记“低碳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记“应交税金——应交碳税”。

(三) 低碳融资

低碳投资项目会促使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产生相关的所有者权益或负债。首先企业可以进行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获取发达国家的无偿资金支持, 向国外低碳基金组织申请贷款。其次可以在国内利用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筹措资金, 在会计核算中, 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账户下应设置“低碳资金”二级账户来核算债券融资和股本融资, 筹措到的资金最好专款专用。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 应当按照一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其金额, 计入相关的会计账户。而低碳会计计量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 如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不能计量就不能管理, 我国应尽早出台一个低碳计量方法细则, 促进低碳会计的发展。

(四) 低碳利润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记账

对于刚刚兴起的低碳企业来说, 利润按什么理论进行分配有很多选择, 但笔者认为, 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现阶段是比较合理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 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都是有限的, 然而这些又是低碳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于是就产生了对这些生产要素所有的必要性, 从而出现了相应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生产要素的这种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点, 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让渡不可能是无偿的、不计报酬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现在的低碳企业会计特点。低碳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按统一或单独要求设置低碳科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会计凭证, 进行成本核算和记账, 提供合乎要求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秀云、徐婧馨等:《我国实施生态会计构想》, 《改革之窗》2008年第5期。

[2]周志芳、肖序:《国际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 《会计研究》2010年第1期。

[3]窦春志:《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 《经济关注》2010年第1期。

[4]田杰:《企业低碳财务管理的研究》, 《中国商界》2010年第9期。

[5]王敏、朱志成:《浅析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科技信息》2009年第8期。

[6]张芳:《浅析推行绿色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商界》2009年第8期。

8.低碳经济发展历史 篇八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意识;赵县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

2 赵县低碳经济现状

2.1赵县低碳生产现状。

通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初步构建起工业支撑格局。“十五”期间,赵县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利民淀粉集团、兴柏药业集团分别被确定为河北省和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企业家们希望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就目前而言,赵县企业的生产还未踏入低碳轨道。

2.2赵县低碳消费现状。

问卷调查过程中,居民对于低碳消费的了解度大多停留在“知道些,具体是什么说不清”;80%的居民外出工具都是自行车或电动车;在日常生活中淘米水的使用,80%的居民具有节水意识,10%的居民节水意识淡薄,10%的居民完全没有节水意识;我们也对居民去超市的购物作了调查,64%的居民上超市会自带购物袋,34%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塑料袋,2%的居民上超市会当场买环保袋。夏天,居民降温方式是电风扇,有时候会开一整天;而很少居民会空调与电扇交替使用这种省电又环保又舒适的方式。通过整份的调查问卷来看,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3 赵县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彻底完整地了解什么是低碳经济,导致政府出台很多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就是人们还处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低碳意识淡薄,无法走上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在赵县看到很多涂料厂、化肥厂,还有一家与国外合资的造纸厂,这些工厂长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据反映,仅造纸厂对当地居民噪音污染就使当地居民多次投诉。显然,企业家并没有针对赵县工业依据低碳理念,作好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工厂的现状,破坏和威胁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4 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4.1加大低碳经济宣传。

公益广告是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风尚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作为对社会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影响力和产生的社会效益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因此,公益廣告是最好的传播载体,可利用众多媒介进行低碳宣传,以最高效最快捷的方式达到预期效果,使得赵县人民低碳意识得以提高。

宣传材料形式多种,概括成一句话,分发资料的时候对群众进行宣传,以这句话作为标语和宣传口号,从而让群众掌握低碳知识,进一步加强低碳意识。政府邀请低碳专家长期开展讲座之类的方式。可适当以奖励的方式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使居民接受知识。

定期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组织开展关于低碳的主题班会,镇、村两级增大宣传攻势,营造良好氛围。

政府官员及低碳方面专家下基层,视察企业运行,走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指导,体察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令群众能够真正了解低碳。

4.2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据我们访问政府了解到,政府正在加强对当地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数据、年度统计数据的核实,强化全县废水和废气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

政府的当务之急便是出台关于低碳的政策,令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成事实。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下达目标。

4.3狠抓队伍,强抓规范,严抓治理,硬抓督查。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由政府领导带头,规范履行低碳政策。全面检查企业和个人,对违规现象予以曝光,加强舆论监督。

4.4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产业、产品调整,加大科技投入,改末端治理为源头主动治理;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工业,对耗能大、效益差、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转、迁;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因而紧密联合政府与群众,使大家积极投身创建低碳生活中来,形成健康的低碳生活新理念和节约、环保消费新模式,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低碳生活贡献力量。政府与企业也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低碳思潮,汲取先进理念在保证低碳环保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494637.htm?fr=ala0_1_1低碳经济的概念

[2]http://www.lrn.cn/basicdata/socialplan/200811/t20081123_3

上一篇:保安公司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席慕容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