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2024-07-31

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通用8篇)

1.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06-0110-3

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按职业岗位分析得来的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组织教学(郑刚强,:137-138),提倡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该模式对学科知识不要求系统获得,“够用”、“适度”即可。因此,在这一模式指导下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应该围绕如何使学生获得文秘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英语技能而展开。具体来说,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高职文秘人才英语技能需求分析

由于高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因此,要解决“教什幺”、“如何教”等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市场需求,即市场对文秘岗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比如,文秘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文秘岗位所从事的英语相关工作具体包括哪些;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文秘岗位更侧重哪一方面;英语能力是否需要证书或需要何种证书来体现等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深圳本地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问卷和访谈,得到初步的社会需求反馈;在对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文秘岗位所需的三大职业能力(办文、办事、办会能力,数字化处理能力,以及英语应用能力),并制定出了相应的英语应用能力标准:

1. 阅读和翻译办公室中常见的涉外英语文章,包括专业技术性文章,如秘书行为、岗位设计及管理、人员和组织管理、产品开发等,以及有关办公室工作中常见的涉外实用性文章,如个人履历表、员工评估表、会展调查、预约安排、会议议程等;

2. 用英语撰写办公室工作中常见的涉外文书,如信函、告示、备忘录、公司介绍讲话稿、建议书、欢迎辞及告别辞等;3. 进行办公室常见涉外英语口语交际,如接待来访、接听电话、信息交流、活动安排、口头报告及介绍等。

2. 文秘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能力标准,课程的设置应遵循适应性和层次性等原则,并根据秘书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运用模块化设计来确定教学内容。对文秘英语课程的设置,首先要确定明确课程的结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合理化设计,其结构应该由基础性课程和专业能力性课程等构成,而且各阶段需有对应的课程群来支撑。基础性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能力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侧重于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文秘英语主要训练秘书岗位实际工作中必备的语言技能,属于专业能力性课程。因此笔者认为文秘英语应开设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并辅以办公室视听等课程,其先修课程为综合英语。其次,要根据文秘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确定课程中包含的模块的名称、数量、模块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课程中的位置;审核模块的结构是否保持知识的完整,是否强化学习,是否对实践技能有足够的训练,是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一般和特殊相结合(吴响容,2008:580-581)。我院文秘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文秘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对课程内容作了较详细的模块化设计(见右表)。本设计紧密围绕秘书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对听说、写作、阅读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并重点突出了听、说方面技能的培养。从实际运用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更加独立自主。

3. 文秘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平面教学模式扩展到立体的、多方位模式,实现教学的多层次性,同时也体现高职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的特点。具体来说,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1)课堂教学层面,主要研究英语课堂上可采用的、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比如,笔者在讲授Making an Itinerary(安排日程)这一节时,就设计了外商要到我公司考察的情景,并给出了具体的预定到达时间、预定离开时间,让同学们根据情境合理设计,进行安排;然后随机请三位同学展示其制作的日程安排表,并由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和比较,最终明确日程安排表的写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离不开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我院文秘专业制作的“文秘职业英语――商务接待”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将商务接待分为七个子情景,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现代教学理论,借助图示、文字、动画、和影视图像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秘书工作典型素材,对语言点和工作流程都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训练。该课件获得了全国第九届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二等奖。

(2)课外自主学习层面,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实施网络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将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同时加强监管工作研究,使教师对学生使用网络课程的情况有良好的监控和及时的指导。

(3)实践教学活动层面,将职业英语教学与社会企业挂钩,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职业英语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院文秘专业与深圳市互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朝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通过认知性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要加大“双师素质”建设的力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为一线教师创造企业实践的机会。我院文秘专业的10名教师中就有5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为期半年的课余企业实践。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教师们对文秘岗位的工作流程更加熟悉,对目前行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得更加透彻,把在企业实践中所收集的真实案例运用于教学,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 健全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考评是教与学的双方综合检查。为了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合理,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考评办法。文秘英语所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在文秘岗位上实际运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仅将卷面考试作为测试学生英语水平的方法不能体现“能力本位”的要求,也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全部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赵彬,2008:94)。考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形成性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形式尽量多样化,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任务,如单词背诵、对话朗读、分角色扮演、借助PowerPoint进行演示等,对各个小组的表现当场给分,期末再将各次评分加以综合,得到各小组的平时分。每个学生的平时分又由小组得分与个人表现相结合评定。

(2)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学期英语课程规定内容的掌握情况,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检查以及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查。评价的形式可采取综合测验、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口头汇报、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吴响容.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08(29):580-581.

赵彬. 高职高专英语“能力本位”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西部科技,2008(9):94.

郑刚强.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137-138.

2.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二

我校根据外贸行业需求以及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验,提出了“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高职国贸专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将研究的初步成果在2011级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遵循“对准岗位设课程”的职教理念,采用职业岗位群分析法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使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下面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1 构建国际贸易实务类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能力分析表

1.1 通过调研明确适应高职国贸专业的职业岗位群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至2010年我国的外贸总额已经达到了2.9万亿美元,比09年增长25%左右。对外贸易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一年内调查走访了茂名、广州、深圳等地区的10家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及100名从事外贸工作的07、08级毕业生。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外贸行业急需大量相关专业人才。因此,我院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以及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两大职业岗位群为主线,按照相应的工作过程的顺序构建课程体系。

1.2 依据岗位群主要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与规格

1.2.1 高职国贸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核心能力目标。在分析了外贸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与岗位素质要求后,我们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办理国际货物通关和运输的能力,能够从事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贷代等工作,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服务外贸业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围绕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需要,我们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一德、二基、三能、三证”。“二德”即为从事外贸工作所需的职业道德;“二基”即从事外贸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证”即学生通过培养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及职业资格证。

1.2.2 国贸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表1)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和充分依靠行业专家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分析国贸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国贸专业所面向的两大职业岗位群为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以及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同时明确了行动领域,并确定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谈判技巧、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等11个学习领域。

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应具备认真负责、团结协作以及艰苦创业的社会能力、进出口业务处理及国际货运代理的专业能力和自主学习、分析运用及迁移成长的职业能力。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

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原则,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我们与外贸企业合作,编写出本专业课程标准,邀请不同岗位的企业专家加以修改和完善。

我们在2011级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由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强调“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适当结合”,包括商务礼仪、外贸市场调查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以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内容实施化”(见图1);综合实践包括见习、社会实践、相关的综合实训项目、证书实践技能培训、毕业论文环节、职业群岗位的顶岗实习等。

3 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

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体的实施为例,说明针对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国际贸易实务》是国贸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按照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以及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两大职业岗位群及其典型工作任务重构知识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并使之有序化,设置了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出口合同的履行、进口合同的履行等四项学习情境,下设12项子情境(任务)。在每个子情境教学中,都要先给学生一个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及质量标准。

例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围绕职业岗位群及其岗位核心能力,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帮助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完整流程从而掌握岗位技能。整个实训以国际贸易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为硬件支撑,以南京商友的国贸软件为操作平台,让每个学生完成一次综合的、完整的业务训练。(见图2)

为了检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三维、递进”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三维”是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行家能手评价相结合;“递进”是指能力考核要求的递进与时间上的递进。考核核心指标随着课程任务难度的加大而加大难度,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保持立体的递进上升。时间上的递进是指学生除《国际贸易实务》的期末考试外,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学期,就参加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期末进行统一的技能考核,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交易准备与磋商、合同签订与履行、争议与善后处理等。考核坚持在每学期有计划的实践教学(从课堂基础技能练习、仿真模拟操作、生产性实训到社会实习)之后进行,时间不断,学生的技能形成螺旋式递进增长趋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实际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外贸工作,完成任务,使学生具备外贸工作的专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

按照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以及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可以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对接,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欧盟Asia—Link项目课题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玉化.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4]胡亚菊,舒玉敏.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2).

3.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三

关键词:能力 英语课程体系 实用性

“能力本位”足对应并区别于传统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的一个概念,就高职院校来说,这里的“能力”更主要地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课程,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所有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沾动。所有这些专业英语课程最终都致力于学生的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体现发展学生专业英语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就能为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相应地组织和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英语课程或课程单元。

一、加强专业英语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强调以特色求生存,这种特色最终需要在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上来实现。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是满足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服务的。因此,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还可以通过设置一定职业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来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也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须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专业英语实训内容。高职院校教材不应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善性,一些专业英语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综合、融合和整合,将若干专业英语知识点组成模块,以便于组织教与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而且要?着职业岗位(群)对专业英语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二、加强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环节

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操作方案,对参与专业英语教学活动的众多要素进行策划和分析的过程,它的功能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強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教学设计足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石,而英语课堂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和工作中能够有效地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信息交流,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特别足听说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的第一教学目标,釆用哪种教学设计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同时要注意到:由于受到高等职业院校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必须做到应用和基础并重,不能走纯理论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路了,学生从学到用专业英语并掌握专业英语实用技能的关键环节是基于不同专业要求的专业英语教学设计来讨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是一种实践加学习的语言类课程。有学者认为,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应突出语音的训练,突出实际情景训练,突出相关服务用语的训练,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这些都要以专业英语口语表达为基础和核心。

因而,除了结合专业英语教材止常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应注意:第一,修订教学计划,突出听、说教学。延长专业英语教学课时,将专业英语教学延长为五个学期,独立设置英语听,说课,课时量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即避免了由于最后一个学期停课,学生毕业时专业英语水平普遍下滑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第二,英语早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每周设立2-3次早读很有必要的。然而要使早读不流于形式,需组织得当、形式多样。可以在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朗读教材、自由交谈、即兴表演、播报新闻等形式,将早读变为一个英语娱乐的天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改进考核制度,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第一,理论考核。要改变那种形式单一的笔试方法,结合不同的课程采用笔试、口试和能力测试等适当的专业英语教学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实习、实践和技能训练的考核。认识实习足在专业英语课幵始之前所进行的一次实习,目的足认识和了解该专业所需专业英语的工作环境,以便为上好专业课打下基础。为了提高实习效果,认识实习前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通过现场实习初步搞懂这些问题,实习完了之后除了写实习报告之外,还要进行口试,然后综合给出成绩。技能训练,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在熟悉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所耑的专业英语的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有一至两点创新之处。技能训练可以说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提高,要求专业英语更熟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第三,专业英语资格证书。目前企业对于招聘人员的证书还是比较青睐,部分企业和公司以行业证书为标准进行员工的招聘。因此,对于社会己经承认的行业资格证书,职业类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并尽力获取证书,而证书的获得可以免去学生在校的相关考试,提高学生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积极性。对于专业英语技能的训练的考核应结合国家劳动部门的英语资格认证制度一起考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取得了学历证书又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立黎.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一以学生为屮心的课堂教学.屮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四

Abstract: Secretary is a technology-based management talent, not only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secretary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the unique professional ability.Schools at all level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ecretary education and make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engthening secretary major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at the new 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s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in order to promote secretary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high level secretary talents at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ourse.关键词: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Key words: secretary major;practical talented person;cultivating mode;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00-01

1加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当前社会人才的分类,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应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即将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实用型、复合型的文秘人才。可是从目前职业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学观念、教材编选和培养模式来看,这些条件都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社会文秘人才的需要。许多毕业生由于专业能力低下,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文秘职业应有的心理素质,因而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怪乎就业难。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从事文秘专业教学教师的反思。因此,从教育是产业的角度思考,文秘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与社会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相适应,社会上需要什幺类型的文秘人才,就相应地培养什幺秘书人才,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①现代办公室。配置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电话机、复印机、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通过开展现代办公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办公与管理诸环节的具体操作。②电子档案室。主要使用计算机专用设施,通过开展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训练,让学生掌握在计算机上的文件材料整理、专题资料汇、资料检索等一系列环节的技能操作。③会务设计室。配置便携式投影仪、采访机、会议桌椅、黑板、沙发、数码照相机等会议设备,主要开展的训练项目有:公关接待、模拟采访、口语交际实训、会议活动、录音、照相等。④综合化情景模拟室。配置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示、音响、数码摄像机、观众席、主席台、演讲台、会议桌椅,可开展的训练项目有:大中型会议组织、会场布置、座次排列、开幕式、演讲、辩论、秘书形象设计、公关礼仪实训等。

3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3.1 单项技能训练①办公自动化实训:利用机器设备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学生到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操作来熟悉机器性能,掌握操作要领。②写作实训:让学生通过书面的方式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可以在教室里、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进行。当场撰写,当场进行点评,效果立竿见影。纸上实训项目除了应用文写作外,还有信息的采编、文书的处理、资料管理、方案的设计等。③礼仪实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模仿、领悟,使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更加规范,并养成一定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实训项目包括仪容、姿态、表情和常用礼节的训练。

3.2 综合技能训练①情景实训:让学生在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场景下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秘书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去待人接物,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掌握秘书工作的要求和规律,培养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其训练项目有递送文件、接打电话、引领参观等。②课题实训:设计有关课题内容,让学生根据要求合作完成,主要训练礼仪、口才、写作等秘书工作技能。如开展秘书形象大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办公、写作、礼仪、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③实地实训: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体验,通过具体的办事、办文、办会锻炼其实际能力,进而全面感受和了解专业及其知识需求,从而更有目的、有效地进行专业的学习。其形式除提供校内一些部门秘书工作给学生顶岗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访问,或通过寒暑假和毕业实习让学生充分与社会接轨,熟悉工作岗位。

4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考评体系。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业考评体系,建立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为主,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5结束语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秘工作也必将得到长足发展,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文秘人才,我们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对现有文秘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5.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聂振华(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湖南长沙41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J0800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69-02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建设第一线办公管理综合性技能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办公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构建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能充分体现高职文秘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文秘人才的非知识技能素质,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四位一体”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

目前高职学院各专业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起步,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起步晚,因此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实施比较随意。目前各高职学院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所体现,且占有差不多一半的课时比重,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教学序列。但整个实施实践教学序列特色不浓、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不密切、整个序列设计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各层次实践教学在实施中没有围绕整体目标而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实效测评难以量化、评价不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不完善,考核评价部分失真。高职文秘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环节难以量化考核评定。如学生的角色意识、参谋素养、协调能力等方面不是通过一两次实训就能获得和量化考核测评的。某些实训板块效果的测评和考核比较随意主观,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3.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比较困难,且校外实践教学难以实施和监控。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存培养意识很薄弱,企业宁可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培训在职员工,也不愿意从人力源头上解决问题,甚至把安排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当成额外负担,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在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较为分散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也不便于教师对教学实习过程进行紧密的跟踪和指导,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4.一流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难以选任和培养。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在实训指导时不能将秘书专业的岗位技能完整、准确地加以传授。加之,授课任务繁重,缺少挂职锻炼的机会,以及文秘专业技能提升周期长的特性,这些都给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形成了阻力。

二、“四位一体”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四位一体”是指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四种层次、一个目标。“四种层次”是指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职业认知层次、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层次、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一个目标”是指培养复合型秘书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又可以分解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个方面。知识目标包括秘书职业定位、分类、层次和职业素养,秘书事务处理知识、会务管理知识、文书处理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秘书常规事务办理要领,会议策划、筹备能力,组织服务、管理能力,秘书办公设备操作等职业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包括培养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意识、优化职业性格等。

围绕上述分解后的目标,我们把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以实现知识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职业认知和理论课堂内实训层次;以实现能力目标为主而设置的课程专项实训层次;以形成职业情感态度等专业素养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校内顶岗实习层次;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整合生成为目标的毕业前校外实习层次(见170页图)。

三、发挥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各种举措

1.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的教学思想。所谓“四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认知目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形成;课内实训与课外校内实习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提高;校企结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共同指向秘书职业能力拓展和巩固,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专业教学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指向秘书职业心理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升华。

2.必须建立有机相连、任务明确的实训层次和实训模块。高职文秘专业四种层次的实践教学必须各有明确目标定位,又相互衔接,各自为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最后共同实现使学生具备秘书综合素养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职业认知实践教学层次可设置职业任务认知模块、职业环境认知模块和职业素养要求认知模块等实践教学模块。这几个实践教学模块的主要目标是让专业新生感知秘书工作内涵、职业定位和职业环境、职业素养要求等,从思想情感态度认知上做好从事秘书工作、适应秘书角色的准备,这几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模拟职位环境和现实职业环境的观察中完成。

课程专项技能实训层次可分为秘书实务“三办”实训模块、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模块、秘书写作技能实训模块、文书与档案管理能力实训模块、秘书礼仪与沟通技能实训模块、语言(包括外语)表达与谈判能力实训模块、文字录入与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实训模块等。以上实践教学模块的目标是形成秘书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在学校相关实训室中的反复操练而实现。

校内挂职综合智能训练实践教学层次可以分为模拟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训练模块和学校各办公室秘书(干事)岗位挂职锻炼两个模块。目的是整合前两个实践教学层次所获得的认知、情感心理态度和专项技能,形成秘书岗位综合智能。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务秘书事务所虚拟任职锻炼和校内办公室挂职锻炼实施。

毕业前校外综合实习层次可以分为真实岗位认知对接模块、全面胜任岗位训练模块。这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完成学生由模拟秘书角色向真实秘书角色的转变,查漏补缺,全面完善升华秘书综合素养。

3.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打造“教学能手型、岗位技能型、行业专家型、企业兼职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实现“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效益的关键。确保企业秘书一线专家从事兼职教师工作,为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跟踪新方法新技术,青年教师到第一线实践锻炼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外聘、内部轮训等形式,优化实践教学教师素质。

4.构建一批覆盖秘书职业岗位各种能力训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首先,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场地,提高校内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专建、借用、共用等形式完善文秘专业校内仿真实训场所,建立健全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室、文档实训操作室、礼仪模拟实训室、谈判沟通室、模拟会议室和办公室、商务秘书事务所、速录技能实训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其次,对接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强化文秘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践体系中,可以把秘书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同国家秘书职业标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现代商务、现代办公设备应用、公关和企业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文秘专业学生在文凭的基础上,持有至少四种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秘书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公关资格证书(初级)、汉语速录员证书等。

最后,完善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对校外综合实习的指导和监控,提高学生校外实习效果。第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起一整套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对话与协商机制,携手参与文秘专业学生的全程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聘请企业一线专家上讲台,担任专业发展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活动,使本专业毕业生秘书职业技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第二,校企合作制订订单培养方案。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的开发设计;提供实习项目、实训设备、实习场地、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顶岗工作的岗位并择优录用毕业生;为专业教师提供横向课题研究、技术服务(或培训)和挂职锻炼的平台,培养优质“双师型”教师。第三,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实行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双方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与效果、出勤率、实习日志、实习报告等方面形成学生实习成绩,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70%。学院根据学生的日常管理、实习总结、技能锻炼效果给予考核,其成绩占顶岗实习总成绩的30%。顶岗实习成绩计入学生成绩档案,学生实习成绩合格,由校企双方共同颁发认定的工作经历证书。

[参考文献]

6.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六

摘要:文秘专业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前导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文秘专业教学的改革根本,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职业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初级的职业能力培训平台、应用项目驱动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是文秘专业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文秘专业 项目驱动法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后直接就业,因此中职也是“工作”的教育,所以有人说中职教育的核心是工作。市场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那幺中职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文秘专业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前导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文秘专业教学的改革根本,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岗位技能、专业素养,就要重视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中职学生的文秘专业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就业现状密切相关,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差是现实,所以教学改革也要体现文化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文化课的比重。但是又不能抢占更多专业课时间,毕竟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就业的目的。文秘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有明确规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培养文秘人才,工作内容包括秘书、文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搜集以及攻关礼仪等。所以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内容的改革。计算机能力、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能力,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专业和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效果高效性的保证,所以教学改革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下功夫。采用什幺样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什幺样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科学施教,是提高文秘专业教学效果的根本。这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效果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才能实现高效性的教学。同时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职业意识提高的保证。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是优化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任课教师认真探讨。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应作为职业教育的改革的一个重点,这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标志。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让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案例中,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案例教学法是中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容易得到保证。

三、教学情境的改革

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要具备四大要素,其中教学环境就是四要素之一。学生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具备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学校效率就会提高。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这也应该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以往的教学只是教师一支粉笔、一块发黑板,再加上教师的一张嘴。而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情境创设得到了老师的重视,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必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在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境可以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必要的场景,给学生一个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

模拟情景进行教学可以营造必要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实战的环境是职业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方式要区别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创设情境和模拟实战情境也是有区别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实施针对性的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要保证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是改革的关键与核心。

四、构建初级的职业能力培训平台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日后的就业,如果学校能够为学生搭建职业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职业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秘专业的教学要强调学生体验性学习,创造学生的实践机会,重视校内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中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育。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创设必要的实训情境,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获得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创设一个虚拟的企业,将企业运营中的资料进行归档和装订,整理后形成可供上级领导顺利查阅的档案资料。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的需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模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环境中迅速成长是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五、应用项目驱动法促进能力的提高

项目驱动法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环境中,设置具体的实际内容,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机会。在这种教学方法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将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知识、办文工作、办会工作、办事工作、办公室日常事物等几大项内容,通过一定的实训模拟,给学生一定具体的实践目标,让学生完成必要的专业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项目驱动法被广泛应用在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秘专业的职业教育要从素养和素质培养入手,从能力提高着手,从优化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开始,进行中职文秘专业教学的改革。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徐普平.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6).

7.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七

关键词:能力视角,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 各单位对于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 如何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而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重知识的传授轻职业能力的培养, 重学科系统化轻职业岗位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 进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专业岗位的需求。因此, 要改革传统高职教育模式, 就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 还必须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 将能力本位观念融入到课程设置中。根据研究分析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 依旧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体系, 因此要加强调查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能力及能力本位教育

在心理学中能力属于心理特征的一种, 它能够直接实现人们在某项活动中需要具备的心理条件, 同时还会对完成活动的效率高低产生影响。能力既包括一个人目前已经存在、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成就, 而且还包括了其自身拥有的发展潜力。能力不完全包括技能或者知识, 知识属于人脑接触客观事物后出现的主观意识的表现, 技能则属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动作执行积累经验的表现。只有不断将技能与知识进行运用和迁移, 才可以把两者转换成能力。由此可知, 高职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且要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其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即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是近年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 其核心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能力导向型的教学评价机制等。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是还沿袭传统的“学科本位”教育, 重视理论知识传授, 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要求。能力本位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旨,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分析确定学习的目标, 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 并确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不同于“学科本位”或者“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出的“能力本位”的教育, 与传统职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表1的比较,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 并启示我们如何改善目前的职业教育工作。

二、我国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适应企业发展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不能科学定位, 在办学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向一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二是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靠拢。这完全偏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正确定位, 丢掉了生存发展空间。由于这些学校定位模糊, 在教学上就没有了“中心思想”, 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就业的要求。

2. 教学模式与本科学院会计专业相似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学习抽象不利于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原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重学科性的基础知识而轻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课程设计时理论课程占据很大份量, 而实训课程往往被忽略课时量较少。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 只是盲目进行接收, 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所学内容只是机械性地记忆。在实践中, 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由于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 造成他们的实践能力不强。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 尽管实训课程逐渐被重视, 但会计课程的内容无外乎使用传统的教材, 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稍微改革, 就是将原本的记录作业转化为在凭证、账册上处理账务。如果继续采用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 培养出的学生将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3. 会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低下

大多数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提高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力度, 但课堂教学依旧是高职教师的教学重心,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没有整体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 造成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使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也造成实践教学质量降低。而且, 因为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很好的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 也没有对会计行业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 从而无法有效组织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 导致会计专业课不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另外, 从课程内容设计上往往忽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各种职业综合能力, 使得学生职业能力低下, 职业道德意识不浓, 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能力本位的必要性

1. 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对外发展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多元化的业务形式, 会计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与考验。随着新型经济业务的诞生, 相关的经济工具、设备也应运而生, 这使得经济业务存在的不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大, 从而使会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深层的专业化知识, 而且还必须存在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外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使大量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 这些外企将会计从业人员的规范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其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专业化技术, 而且需要会计人员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同时外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2. 改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现状的需要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 均受到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制的制约, 而且还具有严重的学问化倾向。因此, 要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必须重视其体制中存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同时还要重视会计专业知识的通用性与基础性。首先运用先进的科学方式来教导高职学生如何有效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 然后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一般情况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具备自己独特的体制和条件, 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往往会将理论教学作为主体。但在实际中, 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实践活动, 就不能够掌握足够的职业技能, 这对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由于学科本位课程观念存在一定的弊端, 因此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能力本位课程观。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在课程开发思想方面, 能力本位主要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 通过创新改革转化为将项目作为载体的形式;在课程开发方法方面, 能力本位把探讨工作岗位作为起点, 改变了传统的把学科作为起点的方式;在课程实施过程方面, 学生将传统的被动学习基础知识、孤立实践活动, 转化为能够自主构建能力、技术、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主要的主体力量是教师, 通过能力本位课程设置的实施, 学生成为主体力量, 因此必须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3. 优化高职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需要

就目前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言, 其主要是将积累到的专业知识作为目标, 一般的思维方式包括形象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这种将知识体系本身具有的储存与吸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方式, 主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直觉而产生, 所以存在一定的形象性与直观性。通过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 在开发设计高职课程时必须注意, 会计专业知识系统具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其特点。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掌握会计知识, 就必须将知识体系规划成不同的课程科目, 并进行充足准备、层次分明地组织教学。

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 高职会计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作者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企业需求, 提出了按照职业能力来划分的3个层次以及20项能力要素的高职会计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编制出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表, 确定会计专业应该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 如表2所示。

3个层次包括核心能力、会计通用能力、会计特定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指从事任何职业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并且能够体现在实际的职业活动中个人最基本的技能, 会计通用能力主要指会计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所需要学习的基本能力, 而会计特定能力主要指从事会计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2.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高职会计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 将分析结果应用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构成上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教学模块, 即根据能力需求设置相关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扣综合职业培养主线, 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为核心, 淡化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界限, 并以这三个模块为基础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公共通识模块课程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英语、财经法规、财经写作、体育等课程。此外, 组织安排会计专业的学生参加英语证书评定考试, 以及国家计算机证书评定考试;根据学生专业需要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 而且规定部分专业和部分年级的学生必须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 为未来在会计企业职位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打下扎实基础。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原理、点钞、小键盘录入等, 为专业技能模块打下基础。这一模块课程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例如《经济法》一课就应突出会计专业特点, 加强对会计法、税法、公司法、银行结算法律制度等知识的学习。再比如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应结合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 以主要企业的经济业务为基础进行教学, 并要注意与各行业、各类企业会计业务的核算方法的衔接。

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 并侧重于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课程, 例如会计分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教程等, 根据学院考试的相关规定来安排学生进行评估考核。安排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 并规定部分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考试获得证书。另外组织会计学生参与会计电算化国家竞赛, 也可以参与主流ERP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证书。在课程教学时, 规划出有效的会计综合实训内容以供学生学习积累, 根据对企业内账务问题的处理进行模拟, 让学生了解到整个会计环节的项目与流程, 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的综合竞争力。

3. 建立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 主要把就业作为指导方向, 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根据这一教学方式, 使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 锻炼其校外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达到岗前零培训的目的。使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

在会计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训专业能力, 但就目前的经济市场而言, 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如作为企业中心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 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 这使得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受到影响, 也影响到会计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的最终结果。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学院内专门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基地, 通过企业建立自己的教学实训基地。比如利用所在城市的特色产业群和经济区设立分部, 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 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工作的机会, 加快人才的培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

4.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培养有综合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优化我国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 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中, 如果没有一批具有过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支撑, 就无法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优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理论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承担起高职院校职业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掌握先进的实践操作技术, 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才。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不属于“双师”类型, 教师设置的会计模拟实训课程和真实的会计职务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这一方面的不足,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开展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学习活动, 并培养会计教师的研发能力。此外,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鼓励对策, 安排教师定期进修和培训, 并评估考核培训结果, 鼓励会计教师参加资格证书的评定考试, 组织教师参与和会计专业相关的活动;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到会计企业进行参观, 并加入顶岗实训中;从知名企业聘请专业化、具有丰富岗位经验的会计师, 到校内实训基地内与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指导。

5. 构建学习质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 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点,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 并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列入评价范围内。

对传统闭卷考试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日常成绩进行分析总结, 把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自身的学习态度都归到考核范围内,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媒体等的评价。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是否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应该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定期和用人单位沟通, 掌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弥补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缺陷。同时也应加强学校与校友会之间的联系, 这既可以把握以往教育质量的情况, 也可以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进行相应改进, 促进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 进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12) :68-69.

[2]王利明, 陈小荣, 刘鹏飞, 周国烛, 怡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14 (3) :157-158.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9 (14) :368-369.

[4]王志辉.以行动为导向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财会月刊, 2011, 1 (11) :762-763.

8.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 篇八

【关键词】职业能力  旅行社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1-02

课程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紧紧围绕着构建设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目标,重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就,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职业技术教育充分体现了其各具特色的优势。为了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研究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此,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专业为例,对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旅行社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旅游产业已被我国所有的省、区、市确定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全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有1350万,今后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旅行社是旅游人才就业的三大部门之一。截至2013年底,全国旅行社的总数为26054家,同比增长4.45%。伴随着浙江省大力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到2015年,全省旅游业就业人数将突破360万,占全省城乡就业人数的7.5%。2013年,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突破45万人,但全年旅游从业人员流失较往年有所提高,遭遇了用工寒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流失的从业人员数量占到总数的5.18%,与全省旅游业经济规模不断增长的趋势存在一定反差。截止2014年3月,全省有旅行社2108家,杭州市旅行社达到全市旅行社为622家。伴随着杭州西湖和大运河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可以预测近几年内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的旅行社的数量还将会不断增加,因此“技能高、上手快”的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急剧攀升。然而对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而言,近些年来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反映在现实中,就是不容乐观的行业就业率和居高不下的行业流失率。“高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高离职率”成为当前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三大明显特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旅游行业自身特性的影响,也有旅游管理类专业自身对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为此必须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旅行社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依据岗位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在积极深入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并确实开展旅游行业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与旅游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旅游行业的专家、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的广泛交流,分析和研究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明确各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据此建立起凸显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设计和开发出旅游行业企业所必需的专业课程。由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之快、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人才需求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旅行社专业负责人(或带头人)必须经常深入旅游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旅游行业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的变化,了解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变化,从而不断更新课程设置和完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目标突出岗位就业

专业课程目标设计要直接面向职业,面向体现职业能力要求,面向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以及职业从业资格要求,要结合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目标定位课程目标。这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由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的传统岗位进入细分阶段,如计调分同业计调、地接计调、组团计调等,销售分同业销售、地区销售和外联销售等。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电子商务的冲击,新的岗位有增加的趋势,主要有电商专员、旅游顾问、客服专员等。为此,专业课程目标的设计时要及时反应这些变化,专业课程内容也要从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化。课程目标定位于从业的岗位和具体的职业,就业方向直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清晰体现,使得旅行社专业的课程与就业挂钩,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上岗提供了条件。

3.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它培养的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职业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突出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培养职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此,要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实践教学体系不是“请来自旅行社的人士做几次讲座、兼几堂课、建几个实训室;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第五、第六学期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这么简单。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放在首位,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也要适当加大,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

4.结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特点,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反应新情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更新的需要,因此构建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旅行社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紧密结合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落脚点。《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要重点建设四个目的地之一是“国际会奖旅游目的地”。会奖旅游符合旅游产业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益转变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杭州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杭州旅游发展的一片新蓝海。面对会奖旅游市场,杭州各旅行社也纷纷行动起来。杭州多家旅行社注册增加了会奖旅游的经营内容,但是面对会奖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态势,杭州旅行社的会奖旅游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适应杭州市会奖旅游的迅猛发展态势,我院旅行社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到会奖旅游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三、我院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职旅行社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课程体系表现为“平台+模块”的形式

我院旅行社专业的课程体系表现为构建以“平台+模块”的形式,即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模块。

(1)公共平台。主要是指全校学生必须辅读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共性教育。对于我校而言,主要是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公共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包括艺术鉴赏类等课程)、第二课堂素质拓展。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是指旅游学院旅游服务专业群,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酒店管理(中澳合作)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旅游服务专业的共性教育。适应杭州市会奖旅游的迅猛发展态势,结合我院成功申报的第二批市级重点实训基地——会奖旅游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把加强会奖旅游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作为旅游服务专业群培养的一大特色之一。因此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有旅游学概论、职业形象与礼仪、人际沟通、旅游英语、会奖旅游基础等。

(3)专业主干模块。主要是反映各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

(4)专业方向模块。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每个模块设置 2~3门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选修 1~2个模块课程,主要是指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2.“四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行“四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贴近杭州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四层深入”是指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与社会实践(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与当地旅游行政管理主管部门的校地合作,为当地的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提供旅游服务)、旅行社业务综合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经过“识岗”、“练岗”、“试岗”、“顶岗”的四个阶段螺旋式递进的实践训练,从“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岗位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岗位工作的专业发展能力”,向“岗位工作的专业综合能力”螺旋式递进培养。“四层深入”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能力训练为轴心,从而真正培养出“技能高、上手快”旅游服务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岗位主导,校政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的实施,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地方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岗位主导,校政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设课程、根据能力搞教学的“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突出了从事旅游企业一线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校企融合,不仅仅是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三年制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到企业集中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管理、联合培养,也可以把《旅行社计调实务》、《旅行社门市服务》等实践强的课程外置到企业,在企业中“教与训”、“学与练”,由企业来考核。同样合作的旅游企业也可以在第三、四学期,提早深入学校开设有关企业文化等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尽快与企业接轨。校政企融合,与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旅游协会(我院是省旅行社协会理事单位)、骨干旅游企业合作,建立旅游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旅游产业合作委员会,开展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实现校地与校合作,服务与区域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教学改革,我院逐渐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就业为导向型”的“岗位主导,校政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真正培养出“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旅行社专业人才,从而为浙江打造“旅游经济强省”与杭州建设“国际旅游休闲中心”提供坚实地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金丽娇,方法林,涂玮. 胜任力视角下的高职旅行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5).

[2]徐文丽,冯文全. 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04).

[3]于英丽. 基于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3).

[4]李洪涛. 从能力本位视角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创业家,2012,(21).

[5]祝碧青. 旅游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职业时空,2012,(01).

上一篇:香山红叶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团队奋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