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我见

2024-10-13

“两会”之我见(8篇)

1.“两会”之我见 篇一

两会提案陈龙《电子商务法》之我见

第九小组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化生产经营与消费方式逐渐形成。预计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迎来井喷期。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超过3.5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48.5%。而在2012年交易规模有望突破7.5万亿元。

网上交易有许多的好处。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第一,交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第二,获得较大量的商品信息,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易; 第三,网上交易可避免现金丢失或遭到抢劫;第四,交易之后可以得到货物上门等服务,无需亲临现场,省时省力。

其次,对于商家来说,一是由于网上交易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等,二是由于网上商品省去租店面、召雇员及储存保管等一系列费用,总的来说其价格较一般商场的同类商品更便宜。所以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选择网上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经营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再次,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来说,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

综上可以看出,网上交易突破了传统商务的障碍,无论对消费者、企业还是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新经济时期无疑是达到“多赢”效果的理想模式。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网上交易中,各种弊端也显露了出来。特别是交易的安全性,标准不统一、平台建设滞后、应用范围不广、安全性不够、诚信度不高等问题,这也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尚不规范。

今年的两会2010年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怀揣一份关于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赴京,其建议中国尽快制定统一系统的《电子商务法》,以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活动,防范和减少网上交易风险。徐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电子商务既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实现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然而,中国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遭遇传统法律规则和商业惯例的障碍,电子商务的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立法保障。

总的来说我们归结于四点:

第一,相对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实际,中国电子商务立法明显滞后,目前没有统一系统的电子商务法来规范电子商务行为,已制定的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也存在效力层级不高、体系不清、内容不全等突出问题,无法有效对电子商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引导和规范。

第二,近年来,电子商务立法确实已经受到政府及各界的重视。中办、国办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明确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完善电子商务等法律法规,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第三,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推进电子商务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战略举措,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001年3月通过《电

子签字示范法》、2005年11月通过《电子合同公约》,为各国及地区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一整套国际通行的电子商务规则。目前,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综合性电子商务法,比如新加坡《电子商务法》(1998年)、美国《统一电子商务法》(1999年)、加拿大《统一电子商务法》(1999年)年、韩国《电子商务基本法》(1999年)、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1999年)等。

第四:如果不及时出台《电子商务法》,不仅目前棘手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使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容易导致电子商务市场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严重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在我看来,《电子商务法》的提案,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更是贯彻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是能够深入民心的提案。我希望能早日看到《电子商务法》的出台。

组员分工:

主笔及课件制作:柯叶曼曼

资料查找:丁丽萍 刘旖旎 李丹丹

资料整理:周颖 瞿烨 陆婷婷 黄婷婷

2.“两会”之我见 篇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大歌”“小歌”已经是歌唱水平的代名词。在一些艺术院校里, 出现学生开音乐会以“大歌”为重的现象。这样才能体现歌唱水平, 才能以大服人。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工作者, 看到这些现象身感忧虑。

“大歌”“小歌”是声乐专业领域, 对于不同难度的声乐作品给予的代名词, 也同样引起了一些歧义和误解。“大歌”通常被认为是音域夸大, 要求歌唱者具备唱高音能力的声乐作品, “小歌”则反之。一般我们认为, 唱得好的歌唱者且技巧高超的歌唱者才能唱“大歌”, 只有初学者或技巧不完善的歌唱者, 才会唱“小歌”。因为歌唱技巧高, 就能唱高音, 这种观点在声乐界是较普遍的共识。在一些声乐比赛中, 歌唱者凭借一首“大歌”夺得大奖, 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随着我国声乐理论、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声乐界已出现这样的观点, 既小歌并不好唱, 唱好小歌是非常难的事情。大歌也不一定就难唱, 唱大歌不一定代表就唱得好。

唱“大歌”就代表唱得好, 这种观点应该属于歌唱技巧派。客观来说, 任何一名声乐工作者都明白, 歌唱技巧是歌唱的基础。歌唱者想要完整的表现声乐作品, 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都必须具备完善的歌唱技巧作基础。但我们必须明白, 能唱下一首大歌, 不等于唱好一首歌。唱好一首小歌, 比唱下一首大歌更好。

一、唱出音乐才是歌唱家

在声乐专业学生认知里, 歌剧咏叹调或音域跨度大的声乐作品, 应是“大歌”。而类似于德奥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 或音域跨度不大的作品属“小歌”。例如, 意大利艺术歌曲《我亲爱的》 (Caro mio ben) , 歌中音域最高到f3、最低到e2。从音域来看, 所有音毫无难度都能唱, 这应该算是一首小歌了。但在一些大型演出中, 歌唱家会把它作为常备曲目, 值得我们思考。反观专业学生, 大一唱《我亲爱的》。还没有唱明白歌中的表情符号, 就换歌了。学生认为唱下这首歌里的音是没有问题了, 没有什么明显的歌唱技巧问题。所以, 老是唱这么一首小歌没意思。岂不知在西方声乐舞台上, 曾经出现过歌唱者凭借超凡的歌唱能力, 在音乐会中演唱大量的歌剧咏叹调, 和带有极限高音的声乐作品, 反而得不到观众赏识。

从事专业学习的歌唱者, 都知道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La Bohème) 中, 男主角鲁道夫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 (Che gelida manina) , 被称为男高音的试金石, 属典型的大歌系。这块试金石, 就是因为最后的High C才值钱吗。实际这块男高音的试金石, 是因它优美、动人的旋律, 打动人心的歌词。加之普契尼巧妙地整体设计安排, 使男高音歌唱家们能充分展现自己全面的演唱功底。反过来, 我们看看小歌。

中国歌《花非花》, 初学者大多都唱过的, 典型的小歌系。它从音域上来看, 更是毫无难度可言。但唱好它, 唱出它的意境却非常难。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花非花, 雾非雾, ……”, 需音乐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郝叶妮.二胡运弓分寸感的把握对音乐表现的作用.音乐天地

要歌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体会词曲中之意, 唱出词曲之意境。小歌真的好唱?未必, 关键是唱者的艺术修养有多深。

唱高音属于歌唱技巧中的一项, 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而歌唱技巧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 唱高音也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 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且牢记。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艺术歌曲演唱之王——菲舍尔·迪斯考, 以演唱德奥艺术歌曲为主, 极少演唱歌剧咏叹调。由此可见, 歌唱技巧不是万能药。唱“大歌”、唱“小歌”不重要, 有能力把歌中的音唱下来是基础, 把歌中的表情符号表现出来才是歌唱家。

二、唱好“小歌”才具备全面的歌唱技巧

在一些比赛中有种奇怪的现象, 既参赛者凭借一首“大歌”就能夺得大奖。一些歌唱者能唱好一首“大歌”就能登上大舞台, 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我认为, 如果是一场模仿秀的话, 那么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是从专业角度出发, 光是唱好了高音, 能唱高音就行了, 那么这就值得我深思了。

其实这种现象, 也就是过分看重唱高音能力的结果, 而忽视了歌唱的整体性、完整性。而通过这样选拔出来的歌唱家, 歌唱生涯相对也比较短暂。前面我们谈到歌唱是要唱出音乐, 歌唱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在实际生活中, 确有一些歌唱者天生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 通过简单的歌唱训练就能唱一些“大歌”, 但这不代表就真正具备了唱好声乐作品的能力。在欧洲声乐教育理念中, 非常注重意大利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 不建议学生过早的演唱歌剧或唱自己的极限音。例如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声乐作品。这时期的作品音域适中, 有助于歌唱者音乐修养的培养, 建立稳定的歌唱技巧。虽然这些“小歌”所要求的音域不高, 但对于歌唱技巧要求却非常高。例如亨德尔 (G.F.Handel) 的《绿树成荫》 (Ombra mai fu) , 除宣叙调可以相对放声唱以外, 歌中大部分唱段都需要歌唱者有唱弱声的能力。这类艺术歌曲光从音域来看, 毫无难度可言。但要做到、做好, 作曲家所要求的各种音乐处理符号, 那么难度是一些“大歌”所无法比拟的。再如德国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致音乐》 (An die Musik) , 像唱“大歌”那样放声唱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从钢琴伴奏的旋律来看, 就让歌唱者需要有“控制地”唱。这是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合格的歌唱者是必须掌握和理解的。

所以, 唱“大歌”不一定代表具有全面的歌唱技巧。有时唱好一首“小歌”可能需要更加高超的歌唱技巧作支持。所以, 建议我们多唱“小歌”, 唱好“小歌”中的各种音乐处理。

综合以上论述, 笔者所谈及的唱“大歌”“小歌”的问题。其实是想让歌唱者在重视歌唱技巧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音乐修养。讲究歌唱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注重声乐作品的音乐处理。重视音乐修养有时可以弥补歌唱技巧上的缺陷, 有时还能起到改善歌唱技巧的作用。唱极限音是歌唱能力的一部分而已, 想要成为合格的歌唱家必须掌握全面的歌唱技巧, 具备全面的音乐修养。即便你不具备唱高音的能力, 但只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 唱出美妙的音乐, 就能征服大众。

【4】杜春燕.浅谈二胡的运弓.大舞台.2009.第2期作者简介:

3.“邪恶国”之我见 篇三

“邪恶轴心”,这是美国总统布什对伊拉克、伊朗、朝鲜这三个国家的称呼,真可谓是大胆的提法。

听到“邪恶轴心”这个词,首先让人想起二战时的“轴心国”。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它是以德国在欧洲战线的胜利为背景,其主要用意是为了防止美国的参战。

在《三国轴心协定》缔结的时候,当时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处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统治之下,日本则是天皇制下军部当政的时代。在英美法等国看来,以上三国无疑都是独裁体制下“可怕的邪恶之国”。

以什么作为标准断定某一国是“邪恶”国家呢?在我看来,恐怕是:在国内体制上,没有民主,实行独裁统治,在军事上,对外采取威胁的行动,或者是恐怖集团的温床,进而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友好交往的要求予以拒绝,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邪恶的国家”乃至“邪恶的轴心”。昔日的德意日三国在国内体制上没有民主,对外推行侵略政策,为此被称为“邪恶的轴心”是理所当然的。

它们是“邪恶轴心”吗?

被布什总统点名的伊朗、伊拉克、朝鲜三国究竟情况如何呢?

处在萨达姆统治之下的伊拉克,对美国来说最不能忘记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为惩罚进攻科威特的伊拉克而发动海湾战争的美国,十年来经过了老布什(共和党)、克林顿(民主党)和小布什(共和党)三任领导人。而在伊拉克,海湾战争的领导人萨达姆却依旧大权在握,这对小布什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美国一直想要除掉萨达姆政权,为此一直对反政府的库尔德民主党给以支援。在克林顿时代的1998年,美国甚至还制定了“伊拉克解放法”,美国视萨达姆政权为“邪恶轴心”的思想可见一斑。

但是,美国企图推翻萨达姆总统的计划推进得并不顺利。就一般人看来,在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是有问题,但是,这个国家里的2200余万人基本上能过着平稳的生活,它能算是“邪恶的国家”吗?

再来看伊朗。这是一个拥有6200万人口(是伊拉克的三倍)的大国,因为1979年的美国使馆人质事件与美国结下了宿怨。另外,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1979年),也被美国认为是个麻烦。

但是,1997年伊朗诞生了稳健派的总统哈塔米,他实行出版自由等,并设法缓和紧张的对外关系,照说美国的看法也应有所改变。在2002年2月援助阿富汗的东京会议上,伊朗表示五年期间将对阿富汗提供5.6亿美元的援助。日本也只答应出资5亿,伊朗提供的资金有多大已可想而知。将这样一个国家说成“邪恶的国家”恰当吗?

第三谈谈被说成是“邪恶轴心”的朝鲜。朝鲜的统治体制不民主,将发射导弹说成是“人造卫星”等等,这些行动的确是有问题。但是,因此就能将包括普通国民在内的整个朝鲜都说成是“邪恶”吗?

国际社会的看法

世界各国对布什的“邪恶轴心”论也有不同的看法,被指名的当事国当然予以反击,朝鲜就称布什才是“邪恶的头目”、“这是恶毒的中伤、玷污”。在欧洲和亚洲,评论也都不好:法国外长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想法”,欧共体对外关系部长彭定康说它是“武断的看法”,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则指出这种“无根据地对现存政权进行攻击是违反联合国原则的”等等。

观察一下小泉首相的言行,不能不让人担心,他总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对布什政权的世界战略无论怎样都表示赞同。英国首相布莱尔对布什总统予以全面支持,这是因为同属盎克鲁-撒克逊族的兄弟关系。不少欧洲国家及首脑们在协调反恐行动时,对“邪恶轴心”论都持一种较强的批评态度。

我认为,美国需要好好想想为何会遭到恐怖袭击。而且,日本作为反恐对策的一环应该做的是对阿富汗这些成为恐怖温床的穷国进行经济、医疗、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支援,提高其生活水平,同时帮助普及民主及市场经济。也许有必要派出自卫队对美国进行后方支援,但那不是主要的。

但我的美国朋友杰克逊(前《洛杉矶时报》驻东京特派员)则认为我的看法是一种和平白痴。他认为经济援助当然是需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对付恐怖活动的军事实力。

4.“两会”之我见 篇四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观念在我心中: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德育工作的过程。班级工作一切的出发点、措施和落脚点都是激发孩子心中责任感、上进心、凝聚力等品德因素,从而使班级团结有序,协作上进。所以,我的班级管理过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德育过程。

从来到这所学校接手这个班级开始,我就和孩子一起开始了一段旅程。了解、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践行;鼓励、参与各种活动;引导、鼓励他们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指引、点拨他们学会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爱家庭、爱学校、爱世界。我觉得这便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下面就是我的几个回忆片段:

一、关于了解、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践行。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同,这方面的要求和做法也就不同。一年级的时候,我面面俱到,事必亲躬。手把手的教他们打扫卫生;寸步不离他们的路队,时时刻刻用手势、眼神、口令提醒纪律。慢慢地,三年级了,我渐渐放手,让五个班长轮流代替我指挥一天中所有的事务。墙上的班级常规清楚的标注着一天中所有环节该做的事情。班长手下分别有学习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负责这一天的早午读、作业分发布置,卫生打扫,课间操、升旗和路队。而这些“中层干部”就会指挥者各小组进行活动。到了什么时间就会有相关的声音响起。如:“没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打扫完卫生的开始早读。”——这是班长开始一天的生活开启语。“把垃圾擦出来,扫地的开始扫地。”——这是卫生委员在下命令清理地面。“把东西收拾好,眼保健操开始。”——这是铃声响起了,体育委员在要求同学们做眼保健操。开始集合,20秒钟集合开始。1,2,3……诸如此类的吆喝声在不同的时间内此起彼伏。

这种状态的形成源于班干部责任感的存在和同学们的守规则意识。而形成这两种品德因素的方法就是对于班干部的分工和执行情况进行口头和加星表扬,对小组的听指挥和做事效率进行个别加星和小组加星。这些激励措施就是用荣誉感激发责任感和守规则意识。所以说,规章制度管理和德育不分家。

二、关于鼓励、参与各种活动。

这方面的一切基石就是自信和敢于表现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特别注重学生的这方面培养。我们班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开展了许许多多的班级活动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和敢于表现。如开学第一讲、班级个人作品展、调查采访、这节课我来讲等等活动。

每个学期快开学的时候,我都会提前发校讯通提醒他们整理假期的收获,并且布置让他们说说自己新的学期的计划。还给他们制造悬念:老师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你回到学校,期待吧!让他们对新学期,对开学充满向往和期待。开学第一天我都会早早来到教室迎接他们,或者一一拥抱的方式迎接,或者逐个握手,并恭喜他成为二年级小学生。在开学的头一天就会有喜报下发:将假期中所有的作业、读书、练字、外出旅行记录、画画作品、考级证书等等收获展示之后根据收获的多少进行评价发喜报。之后就是每个学生郑重其事的上讲台宣布自己的的新学期计划。习惯了之后,他们的上台宣讲真的是一板一眼,让你大跌眼镜……

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问孩子你想过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吗?孩子们都笑着摇头。我说你们可以!他们很惊讶。从那时起,我就坚定的告诉他们,你们人人都可以做到在咱们班举行自己的个人才艺展,可以是画展,可以是演唱会,可以是书法作品展,可以是作文展,也可以是手工作品展,只要是你想展示给别人看的都可以。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们班的走廊里就没断过作品展,每一到两周举办一人的,到现在已经有十几个同学办过了,而且每次都是自己做。从海报的制作到作品的张贴,到拍照留念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我做的就是发到我的博客里,给孩子们留下永久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要会安排格式,要会自己协调分工,要去交际寻求帮助,这都是一种锻炼。所以每次展览,不仅一个人收获了成功的体验,更多人一起收获了协作的快乐。他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布置好一个墙面,这不都是成功吗?同时他们也会很自然的觉得:无论是什么,只要大胆去做,没什么做不到,只有敢不敢去做的问题。

学生采访全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包括校长。——前两周的品德课,有一单元是“我爱我们的学校”,有《给学校画张“地图”》也有《了解我们学校的人们》。我和孩子一起细数了我们学校的优秀,让他们对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而幸福和荣幸。和孩子们一起绘制了我们学校的平面图。在了解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这里,我大可以像常规那样的给孩子们介绍一下就行了,可是我想再让孩子们多一些体验。于是我问孩子们:你们想自己去了解老师们的工作吗?孩子们没明白?我就说:你们敢不敢自己去采访一下老师,亲自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任务和生活情况?孩子们一下明白过来,瞬间激动了。我问:校长也是我们学校的一员,你们也敢去采访吗?没想到一下举起了二十多只手。我果断的下了决心:今天晚上回去准备采访计划,定出你要采访的问题。看看你们的准备情况,下节品德课实施。孩子们的热情啊真是高涨,那种挑战的激动让他们跃跃欲试。第二天就交上了很多采访计划,计划采访校长的最多,我就选了一个准备最充分的班长。其中三个准备的很好,一个采访传达室的老师,一个采访图书室的老师。我就直接批准了那三个的稿子,另外的一些问题很千奇百怪有的也很可笑。我就在第三天的第二节品德课上集体帮着梳理了几个问题,然后孩子们再自己加上自己的问题。现场指导了如何开场白等等礼仪问题之后就让那些想去的孩子去了。结果大获全胜,共有26个同学采访成功,那25个要么没准备好,要么缺乏勇气,遗憾的失去了这次体验。

我又找了专门的时间让采访成功的同学挨个汇报自己的采访过程。每个孩子都滔滔不绝,讲自己的紧张,讲自己成功之后的快乐,那份体验真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受。当班长讲到校长对我的表扬时,孩子们给我了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之后,面对孩子们了解到的校长及老师们的工作情况,我及时的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辛苦,理解老师们对孩子的关心和期待。孩子们很动情,亲自了解了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比什么说教都有用。

我将所有的事情发校讯通给了家长,让他们及时与孩子沟通和分享他们的喜悦,并肯定他们的挑战能力。很多孩子告诉我说:我妈妈说我太棒了!那个班长告诉我说:我妈妈都没想到我竟然敢去采访校长,她一定要跟同事们炫耀一下。呵呵!我跟孩子们说:你们确实了不起,一千个人中不一定有一个能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也有勇气能够做到这件事情。更幸运的是你们遇到了这样一位好校长,在一所这么好的学校里,碰到一群好老师。是他们的配合和成全才让你实现了你原来不敢想象的事情。很多事情不是那么难的,只要你敢做!你准备好!

我还布置孩子们把这件事情写到了日记里,王畅说:我听到老师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孩子们能进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没想到老师们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老师们太伟大了!寇英洁说:当校长说我很累,每天我都忙到很晚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校长还说我们老师是位很优秀的老师呢!

这次活动结束后我安排一个展览,把孩子们画的学校地图、采访稿和采访成功的日记以及没采访成功的想法等都展览了出来。这样孩子们有的感受到了成功从而更加踊跃积极,有的深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们的了解就不言而喻了。

我在安全环境课上还试过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拿手的一方面知识当老师主持课堂。他们都有板有眼,引导、提问、总结,一招一式很显风采。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自己。

班级内各类活动多,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就增强了。所以在学校活动和其他各类活动中都有很好的表现。我们班曾经无数次接待过检查和接受过听课任务,都完成的顺利而出彩。孩子们做事有秩序,发言有逻辑,参与度广,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是我非常欣慰的地方。与此同时,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协作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我们的课本剧比赛完全自编自制道具自己排演。我们的采访自己准备。自己找老师,自己进行采访。所以,源于自信这个品德因素而成就的班级管理也是与德育一体化的。

三、关于指引、点拨他们学会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学会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世界。

孩子能爱人是一种能力,但有时候这种能力在有的孩子身上看似缺失了。其实他们只是不会爱。每个班中出现问题多、不好管的那批孩子都是不会爱的一批。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跟没有感情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感觉无药可救。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所在就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拨他们会爱人。

我们班也是借各种节日、生日、活动来传递心意,传递爱意,让孩子们会爱。如在孩子们学完所有拼音的第一天,我就让孩子们用拼音写下了他们人生中第一封信,送给爸爸妈妈,感谢父母并和父母一起分享他们成长的进步。三八妇女节,鼓励孩子们比赛,看谁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让妈妈感受到孩子对她的爱。有的孩子给妈妈洗脚,有的刷碗,有的做一顿饭等等。我们还将每次考试作为送给父母礼物的机会,激励他们认真书写,认真答题,用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设立悄悄话本,师生谈心,及时掌握孩子的信息,在回信留言中给与他们引导。

更多是在平时捕捉身边的无数感动瞬间,并大力表扬。如帮助生病的同学,关心老师的身体、为家人健康担心、借给同学们物品、捡起别人掉下的物品,甚至同学们自发给予其他孩子的掌声,我都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们表示佩服。我们还不止一次在西路队的上坡路上,和孩子一起帮收废品的老爷爷推车。

就这样一点点,一天天,关注身边的人,爱身边的人,孩子们会爱人了,自然也知道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

5.创新之我见 篇五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的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时尚给力而又最不可缺失的关键词。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于国家而言,创新是不竭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于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之一。因此,创新的普遍存在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将创新应用于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更好的推陈出新,而非只是简单的继承。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应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突破陈规、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北京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创新精神体现了北京人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与北京人民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紧密相连的。概括地说,北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市民主体观念上看,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有的思维、理念和态度,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从社会行为目标和结果看,创新是城市发展要努力达到的新成果、新境界,它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看,创新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离开了创新,社会与人的发展就会停滞或落后。创新精神与爱国、包容、厚德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创新要承载国家发展昌盛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蕴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创新,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创新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才宣扬创新精神,将创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中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兴趣创设灵感实践活动好奇心表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上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求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在音乐教学课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色,分析其各自特点,我让学生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再引出教材,并播放《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完整音乐,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寻找、在“动”中加以体验。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学生要进行音乐创作,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尤其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想象、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在讲欣赏课时,可以找一些影像资料,让他们欣赏这些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出示标题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聆听音乐,边听边想音乐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心中的音乐诗画之中。当乐曲终止后,课堂上一片热闹景象: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一片翠绿的草原,一群少男少女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在幽静夜晚,一群瑶族姑娘和小伙,在生有篝火的田野上舞蹈、嬉戏„„”;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拍着长鼓越走越远”。此时此刻,教师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已是多余的了。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一面,兴奋之极的学生们,拿起画笔,用斑的色彩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瑶族舞曲》。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是无法用画来描绘音乐的,极富想象的聪明孩子们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心情格外舒畅,兴趣非常浓厚,思维极为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素材,采用策略,力求多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体、领会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竹梆子”等乐器,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创新氛围。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人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6.成功之我见 篇六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都是成功的。他们的丰功伟绩令人们称颂,也有的人自认为成功,可却给世间带来了灾难。

司马迁是成功的。他在煎受牢狱之灾的同时,不忘写下《史记》,这部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他是成功的,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相对于他的文学,他的仕途却不堪入目。皇帝听信小人的谗言,让司马迁含冤入狱,并受以宫刑。即使是这样,他却依然被世人所称赞。

希特勒也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图谋不轨的思想上。他认为他是成功的,想要达到自己一统世界的局面,也确实是那样做的。但是他的这种思想,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无数的刀下冤魂不能长眠,使得流血千里,血流成河。所以他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鄙视与谴责。

因此我还是这么认为,成功是相对的,如果你不为周围人的利益所着想,即便你自认为有多成功,都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你,但如果你时常地为别人想上一想,没有做出多么大的事情,别人也会为你喝彩。

乔布斯这个“活着只为改变世界”的“教主”,在苹果快要被收购的情况下,推出Ipone4,与现实潮流极其符合的一款智能手机,使得苹果“重获新生”。他推动了整个手机业的发展,也使得国内的手机产业又一次得到了巨大压力,无形之间,促进了竞争,这难道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对于我们学生,想要成功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学习,现在最熟悉的也只有是学习。唯有把学习搞精,弄懂,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同学间互相的竞争,互相的追逐,互相的压力都是我们成功的源动力,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目标,你便离成功的彼岸不远了。

7.《弟子规》之我见 篇七

从“首孝悌, 次谨信”可以看出, “孝”和“悌”是圣人训中最根本的东西。孔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由所生也”。所以“孝”是一切德性的根本, 也是圣贤教育的起点。“孝”是一个会意字, “老”与“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 子是下一代, 上下两代融为一体即为“孝”, 所以上下两代不可分。“孝”字又像儿子背着老子, 老子为儿子指引方向, 二者紧密相连。在对孝的认知上, 狭义范围的理解是对自己的家族的长辈和父母行孝、尽孝, 也就说“孝”只是针对家族、血缘关系而言的。但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个广义层面理解的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人们要有“博孝”, 对待他人的长辈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

人们常说:“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实践证明, 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在大千世界里, 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万事、万物、万情、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 改变着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 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 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这里所说的“道”即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而传统文化所说的“孝悌忠信、礼仪庸耻、仁爱和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真诚恭敬、淡泊勤俭、谦虚守礼、责任智慧”等, 这些有益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德, 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有道”, 也是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精神, 而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就是“孝悌之道”。

古人修学讲求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 知决定行。明武宗正德三年,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 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 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而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以及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凡事要学以致用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地提升德行和学识。《弟子规》要求我们活在当下, 引用孔老夫子的“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延伸出另一个涵义“在其位谋其政”, 即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才能找到自己。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严格认真的审视自己的行为, 克服自己的懒惰;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怀有一颗虔诚、感恩之心, 让我们的心脉和古圣先贤的心脉一起跳动;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要有一个颗“知耻”之心, 曾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要生发“勇猛”心,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当我们捧读经典时, 应该把《弟子规》当成表演的教材, 将剧本演出来给大家看看, 从中体悟人生的收获和喜悦, 将阅读《弟子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 “熟完而勉行乎, 勿自旷也”。

每个人对《弟子规》的认知不同, 各有千秋, 就像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 那就是圣贤的慈悲化世心静。修习《弟子规》要举一反三, 一闻千悟, 一听“父母呼应勿缓”就应该想到, “事诸父, 如事父”, 普罗众生犹如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把弟子规做圆满, 百分百落实。听闻《弟子规》更不能以偏概全, 靠自己有限的理解和知识, 妄加评判, 歪曲误导。“只有增强信心, 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知行合一, 才能潜心修正自己的心地、言行, 从而获得幸福的人生。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 让人受益匪浅。首先在意识得到增强, 领悟到每天应该做哪些事, 不应该做哪些事, 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 不应该做哪些事, 怎么做好, 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 是教育小孩子的, 对成年人没有多大用处, 但是《弟子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 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 历久不衰, 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下, 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加增强自己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弟子规》作为一种文学阅读, 可以净化心灵, 仿佛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 让人明白要克服惰性, 必须自己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为同学做好表率。

8.疾病“自诊”之我见 篇八

编辑李军

张伟杰:讳疾忌医是因“怕”字当头

在现实生活中,有病而不愿去医院者大有人在。原因在哪儿?我认为主要是“怕”字当头。

一怕花冤枉钱。如今的医院,虽然“专家”较多,但也有些人“望闻问切”的水平很差,诊病基本上靠仪器和试剂,如果仪器和试剂帮不上忙,便束手无策了。对患者来说,花了钱而看不了病,还不如不花。我有一位邻居,因右腹剧痛曾到某医院就诊,先后挂了普外科、泌尿科、肾内科、消化科、皮肤科、脊柱科的专家号,用X光机和B超机把五脏六腑查了个遍,谁也说不清是啥病。直到几天后腰间长出疱疹,才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然而他已花去各种费用上千元。他追悔莫及。

二怕增加心理压力。去医院看病,医生对患者的病情通常夸大其辞,说患者的病怎么怎么厉害,得采取什么什么办法,否则将产生如何如何的后果。即便是医生照实说,有的患者仍感到承受不了,精神上变得紧张起来,心理上增加很大压力。更怕的是医生诊断失误,把“炎”说成“癌”,必将使患者及家人心理压力大增。我友余某几年前因鼻塞在某医院“专家”会诊,确诊为鼻窦癌晚期,当时患者及家人十分焦急,连续多日寝食难安。后到某权威医院复查,确认为一般炎症,才知道是虚惊一场,白添了许多华发。

三怕费用高。医院里的药费比外面药店的通常要高出许多,如几元钱的感冒药,一些医院竟卖到几十元。有一些处方药价格高得简直离谱。再一个就是检查费高。你只要进医院,医生通常会让你做检查,凡能沾上边的仪器和试剂都要用一遍。第三个就是住院费高。只要住院,就少不了护理费、诊治费、床位费、卫生费、输液费,等等。有些医护人员还特别热衷输液,输液总是“就高不就低”,首选高价位药物治疗,这样可获得更多奖金或回扣。我曾因病住院20余天,每天费用少则四五百元,多则近二千元。

面对以上“三怕”,人们常常望“诊”莫及,敬而远之,干脆就讳疾忌医了。

杜小强:自我安慰的诊疗不可取

我曾在杂志上看过这样一则笑话:三人比阔,甲:我天天山珍海味!乙:那算啥,我隔三岔五逛欧美!丙大笑:二位尚未脱贫,我有病敢上医院!甲、乙闻后自叹不如。这虽是一则笑话,但我看后却笑不起来,我有一种悲哀感。昂贵的医疗费就像是一座大山,让众多病人只能驻足在医院的大门外。不可否认,这是导致“自诊”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我认为“讳疾忌医”主要是我们的心理作用在作祟。

中国人大都是爱面子的,有时面子比命还重要,所以身体不舒服就硬撑着,实在顶不住了,就去药店随便买点药吃吃,让自己心里踏实一些,安慰安慰自己。如果为了这点小病就去医院,大家会认为你不够坚强,太柔弱了。这就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还有就是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喜欢把个人隐私轻易的告诉别人,所以经常隐瞒自己的病情,宁愿自己受罪也不愿暴露阴暗面在别人面前。最可怕的就是当一个人不相信医生,对医生的医德产生怀疑时,这就很难改变了。有些人经常会说,进了医院没病也会把你看出病来,小病也会把你看出大病来,所以宁愿相信自己没什么大碍,也不进医院。说实话,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不过并不普遍,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还是有着良好的医德的。人是有区别的,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受得位考验。但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低劣的素质而拿自己的身体去赌气,对于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的我们,这样做无疑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自诊”的流行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更是对自己健康的不负责任。不管你是年富力强也好,老当益壮也罢,当疾病真正来临时,你那些所谓的资本都不堪一击,一旦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只会让你抱憾终生。在此,我呼吁大家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张成富:“自诊”或就医,应据具体情况而定

有病不去医院,这是不是“讳疾忌医”?对此,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自诊”还是去医院就诊。

我今年76岁,是一位离休干部,生病了去医院治疗,治疗费是不成问题的,但我生病了一般还是“自诊”,必要时才去医院就诊。我离休10多年来,一直订阅《中国老年》、《祝您健康》等报刊杂志,从这些报刊杂志中,我学到了不少医疗知识,学到了不少养生保健的小窍门。我把这些文章分门别类的剪贴成册,编上目录,共有12本之多,平时,身体不舒服时,我就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自治实践,效果还挺好的。比如,伤风感冒,我就吃两粒伤风胶囊或扑热息痛片,有时加两粒病毒灵:咽喉发炎吃两粒罗红霉素胶囊:又如,身上疖疮初起,我就及时擦些碘酒,第2天疖疮就消去了;遇上腹泻,我就用两粒氟哌酸胶囊或黄连素片,基本上是药到病除……时间久了,我也就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自我治疗的方法,平时的小毛小病基本上不需要到医院去就诊。我在家里设置了一个家庭小药箱,备了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这样既可及时治疗疾病,节省许多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又可避免去医院治疗的各种麻烦和痛苦,这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不管怎样,“自诊”也是有范围的,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的医生,对一些疾病的诊断不可能十分准确,即使是医生自己,也不能包治百病啊!遇上一些疑难杂症或“自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得到医院去检查、治疗。2005年4月,我出现了大便带血的情况,开始时我以为是痔疮又犯了,可用遍了治疗痔疮的中药、西药,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一琢磨,这病不可轻视,得赶快到医院去。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幸好尚处于早期,于是立即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又做了几个疗程的化疗,现在我的身体已恢复健康。倘若那时我一味坚持“自诊”,那只会使病情恶化,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认为如果自己具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对一些常见病可以自诊自治,对自己没有把握的或自我治疗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龚国齐:“自诊”可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的药价虚高的现象颇为严重,群众普遍感到“看病难、看病贵”;与此同时,平价药店也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许多人

生病时不再去医院就诊。而是选择“自诊自疗”,自己去药店购买药物治疗疾病。事实上。只要我们多掌握医疗知识,重视用药安全,认真慎重对待疾病,对一些常见病,特别是像感冒、腹泻、皮肤病、慢性病(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在药店购买OTC药物进行自我药疗,是既科学安全又经济实惠的治疗。

“自诊”包括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是自我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自我保健的重要形式。根据本人多年来自诊的体会,认为现在可以在附近的平价药店很容易购买得到急需的OTC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治疗和预防,基本上免除了到医院排队挂号、检查、诊治等繁琐程序,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就医的经济负担。在2005年中国自我药疗发展国际论坛上,有关专家认为:自我药疗的发展与推行,可以及时治疗人们的轻微疾病或慢性病,促进群众的自我保健行为,增进公众健康,降低就医成本,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减轻对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因此,我认为群众这种“自诊自疗”的现象,不能一概说成是“讳疾忌医”,更不能说是“熬病”了。

孙宇亮:居民“讳疾忌医”是一种社会病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广大百姓平日里常说的一句话。然而,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个头痛脑热的。可去医院看病,那里经常是人满为患,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而且现在的医药费真是让人看不懂,一个感冒都要花费上百元。目前的科技水平如此发达,为啥这医药费就是降不下来呢,而且看病不比其他,连个还价的机会都没有,医院说多少就是多少,宰你没商量。老百姓看病一是耗不起时间,二是花不起高额的医疗费,这才导致了“讳疾忌医”现象的出现。

可见,过半居民“讳疾忌医”并非有意与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而是这看不懂的费用令他们望而却步了。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医疗消费支出已经成为继住房、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但是无论如何,过半居民“讳疾忌医”,不敢去医院.绝对不是正常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病。它警示我们,当今社会的医疗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实现国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还任重道远。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已成为阻碍医疗体制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使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正是这种扭曲的医疗体制,才是当今居民“讳疾忌医”的罪魁祸首。在这中间广大百姓是弱势群体,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解决广大弱势百姓的就医问题,当务之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彻底查处医疗体制中的腐败问题,突出医院救死扶伤的公益性质,建设一批平价医院、惠民医院,将医疗费用降到合理水平。

王玉宝:多学医学知识,方不“讳疾忌医”

我本人几乎没有去过医院,并不是身体好,小毛小病的不适、不舒服时常有,而是怕去医院。为什么?怕事情复杂化了——很简单的疾病,可能被医生的左一个检查右一个检查,弄得增加了心理负担,旧病未除又添心病。而且有不少检查的本身就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检查的结果又不是那么可靠,有时越不可靠的越要去做进一步检查去排除,或增强诊断的说服力,结果是检查、化验越多,越是“云里雾里”。

不过,本人清楚讳疾忌医的做法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所以我想我们应学会如何去看医生,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对疾病的诊治。在看病前,应明确要去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和医生沟通,交流,有哪些检查是要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检查结果说明什么,要不要再复查一次排除不真实的结果,治疗此病需要哪些药……这样才胸有成竹,不至于盲目求医,不打无准备之仗。咱们自己对自己应负责,可以拒绝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责任心要有知识做保证,我们的知识哪里来?平常可多看医学科普报刊杂志,上上网查查相关知识。另外,和买东西时货比三家一样,看病时也多跑几家医院,多听听医生的说法,如果医生的意见趋于一致,则是真实的、可靠的。

方舟:医疗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当前,“自诊”现象的大量出现,决不能说是因为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增强了,自我治疗达到了相当水平,常见病的诊治不再需要医生了,而是由于目前的医疗体制极其不合理,造成了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这不仅不利于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样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当前,优质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三级大医院,其医疗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不过,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普遍偏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各家医院都在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但政府的资金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相反,政府投入的比例还在不断下降,医院大多需要自收自支,沉重的经济压力迫使医院只能将社会效益暂时放到一边,转而注重经济效益。而且,由于目前的体制下医务人员的智力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体现,以药养医的现象大量存在,并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尚难获得改变。这就让一些人有机可乘,出现了“红包”“回扣”“过度医疗”等有辱医务人员形象的丑陋行为,导致人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医患纠纷不断发生,这也导致了“自诊”现象的出现。

今天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过窄,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在城市中占44.8%,在农村中占79.1%,两项相加,有约8亿人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不少比我们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公民是普遍享有低水平的医疗保险的,而我们这里却没有,因此,应加快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体现社会公平。

上一篇:《一滴水经过丽江》名师教案下一篇: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