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2024-09-21

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精选8篇)

1.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一

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创新 “1+3”即“村党组织”+“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催生合作社325家,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多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引领了农村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农村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土地经营体制,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幅增收的主要障碍。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首要课题。

基于这种背景,林西县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将合作社建设列为全县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建设,适时推行了 “1+3”村级发展模式,并将推进这一工作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生产基地,突出示范户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而持久的动力。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从2008年4月林西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1 起,到2010年统计,全县共注册成立了305家专业合作社。全县合作社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全县2008年注册成立合作社仅为2家,到2009年底,发展到了56家,到目前,已累计注册成立合作社325家,其中:种植业102家,养殖业165家,农机类38家,林果业5家,流通业10家,其他类型5家。合作社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全县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余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在合作社建设引导下,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

(二)覆盖面较广。据统计,全县合作社中,一二三产业均有,行业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全县种植、养殖、林业、农资、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合作社269家,占82.8%,其中:目前种植类合作社占31.4%;养殖类合作社占50.8%;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11.7%;林果业类合作社占1.5%;农畜产品流通类合作社占3%;其他类型合作社占1.5%。涌现出了像林西双赢农机、金土地农业机械化、广源肉驴养殖、千户同心农牧业生产、蒙东种植等一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效果好的合作社。

(三)积极性较高。各方面领办创办积极性较高,领办层次较多,其中村干部创办领办的140家,占43%;经纪人领办的103家,占31.7%;种养大户领办的60家,占18.5%;其他12家,占3.6%。出现了一批像大井镇中兴村、大营子 乡东升村、官地镇下官地村等行政村党组织,以及像许宝良、侯文良、张凤铭、刘玉林、王久慧等一批党员干部,在合作社组建、规范与发展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据统计,全县有90%以上的村干部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培育和发现经济能人1370余人。

二、合作社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林西县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前沿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战略部署,把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服务、推进、规范等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

(一)发挥各级党组织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

1、党委重视,专项推进。把推进合作社建设作为党建推动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已列入了全县农村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县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多次调研指导,提出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指导意见》,把这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班子和村级班子考核重要指标。县委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负责人等近300人对全县合作社建设进行了专项拉链检查和观摩推进。各乡镇分别由党委书记挂帅专项推进,制定了倾斜扶持政策。统部镇党委对村两委 班子明确提出村级项目建设,由党委政府统一争取、统筹安排,村级尤其是党组织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和落实引领发展和促进增收上来。这些做法为合作社的崛起建立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和组织基础。

2、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和《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农业生产合作和集约生产奠定了法律、政策、资金和发展等基础,明确了发展的导向、目标和趋势。抓住政策就是把握机遇,在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林西县委组织部和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村干部培训班和党员教育培训上,都把学习《合作社法》、解读合作社扶持政策、剖析县内外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讨论本地区发展合作社的领域、空间和机遇等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之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因势利导。2008年以来累计培训1530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1.8万人次,为宣传和推进合作社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3、实施“双带”,干部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在领办、参与、指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带领”和“带动”作用,将领办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行政村干部重要考核指标,将组建和规范合作社建设纳入乡镇包村干部任务目标,将推动、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各包村单位帮扶内容。全县325家合作社中,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达40.9%,在各级党组织推动下组建的达 23.5%,各级干部扶持组建的达21.6%,农民自发组建的达15%。

4、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各级党组织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特色种养业和专业村、专业小区等种养板块布局,以全县六大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将涉农产业全面纳入合作社发展范畴,围绕经济增长点分类推进,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目前合作社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林果、农畜产品流通等各个方面。

5、党员带动,能人领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借势各类“能人”资源,引导扶持“党员”、“能人”带头组建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发展,在目前组建的合作社主要由村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领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6、协会转型,整合改造。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从松散的技术服务、产品购销向紧密的资本整合、生产合作转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改造改建,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土庙子金沙滩林果种植合作社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协会转型升级而来的。

(二)调整党组织设置,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1、围绕合作社调整党组织设臵,确保组织覆盖。围绕合作社建设,加快村级党组织设臵和服务格局的调整,打破原党组织以块为主的设臵形式,转而围绕产业链实施以条为主设臵党组织,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臵方式。在致富链上,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在经济联合体上,建立产业党小组,重点实施双培双吸;在合作社上,建立合作社党支部,推行合作社党支部负责人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交叉任职;实施村支部向党总支升格,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为构架的村级党组织设臵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及产业党支部105个,在164个致富链上确立了720余名党员带头人,发展党员140名,培养积极分子311名。

2、发挥党员教育平台作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及群众技术培训。在行政村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今年建了10处合作社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开展了对《合作社法》及相关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供求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推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负责人、财务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了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培训。累计培训470余场次,培训社员群众2.5万人次。

3、拓展村级契约化管理范畴,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作为有“法”可依的新兴经济实体,在合作社建立之 初,各级党组织即将契约化管理模式引介导入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中,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臵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臵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重点在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及合作社与各种组织、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与社员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采用契约机制,实行规范管理。目前,所有运行的合作社全部推行了这一管理模式,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4、典型示范,分类管理。注重合作社的分类,对合作社开展定级评比,实行目标化管理,突出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特点,树立典型,对各个行业及产业实现了有力带动。今年对五十家子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表奖;对双赢农机等5个已晋升为自治区、赤峰市示范社的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

(三)项目支撑,金融扶持,加大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

1、政策倾斜,项目支撑。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对象,将涉农项目向合作社大力倾斜,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2010年以来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41个,资金5400多万元,其中土地整理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肉牛肉羊养殖项目13个,节 水灌溉2.1万亩、甜菜种植3.6万亩、农机补贴138台(套)、农技推广项目40个、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7处。在较好落实项目的同时,推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协调准入,金融扶持。在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协调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以合作社为依托推进了诚信村建设,放宽准入标准,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争取了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2010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1.26亿元,其中发放到合作社的达到45%以上。

3、优化服务,重点支持。为充分保护和鼓励农民自觉加入组织化生产的积极性,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周到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工商部门降低准入门槛,上门服务;财税部门减免税费,鼓励扶持;土地部门简化手续,加快审批;水务部门优先考虑,重点解决;农口业务部门上门培训,承诺服务;交通部门开辟通道,保障流通。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空间。

(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稳定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因此,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1、围绕六个重点领域,推进六项措施。即围绕龙头企 业重点链条、合作社重点产业、市场重点导向、土地流转重点区域、专业村重点项目、专业小区重点产业等六个方面,采取完善科技推广机制、完善专业培训制度、建立农业信息化普及措施、建立项目倾斜机制、建立定向引导办法、制定激励政策等多元投资等六项措施,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牧业生产基地71处,其中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基地达30处,养殖规模在500头只以上的基地达22处,干部集中帮扶示范基地19处,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围绕五个方面,加强生产基地规范管理。即围绕建立紧密型基地,规范基地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契约合作关系;围绕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施良种工程,重点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围绕解决粗放经营,强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推广先进的应用配套技术;围绕提升效益,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围绕保障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市场及其应用的监督管理,做好疫病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了生产基地的科学发展。

3、实施三个引导,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首先引导有一定实力的农民投资、经商、返租倒包流转集中的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其次引导强劳动力外出务工,由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打工增收;再次村党组织发挥劳务经济中介职能,重点组织不离乡的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到企业、工地、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打工,使之成为产业工人,解决劳动力闲臵问题。今年流转土地的农民共4800多人,实现就业的4470人,其中从事规模经营土地的农民330人,流转土地后外出务工的农民1950人,就近县内打工的农民2100人,其人均收入较过去增收1000余元。

(五)突出党员和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1、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无论合作社发展还是生产基地建设都离不开党员的带动示范。为此,充分发挥党员宣传、带动和示范作用,不但要形成舆论环境,更要率先垂范,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全县418名村级干部,90%参加了合作社生产;全县325家合作社中,党员带头领办率达85%以上,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

2、大户引领,效益带动。合作社的发展让参与其中的一些大户实力变得更强,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增收大户。今年,325家合作社中已初步取得效益的达100余家,其中双赢农机、共赢养牛、广源肉驴、千户同心种植、绿园蔬菜、内蒙野果、金鸡岭小笨鸡等50多个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尤为明显。2010年单个合作社个体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左右,社员平均收入最高的达20多万元。效益最具说服力,合作社增收大户凸现的效益,激发了群众高涨的合作热情和发展激情。

3、基地带动,产业拉动。在党员示范户、增收大户效益示范下,由其领办参与的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产业成了周围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要求积极参与的焦点区域。合作社不断拓展覆盖面、基地逐渐壮大规模、产业逐步集聚,一村一品悄然形成,已成大势所趋,农业生产已渐续步入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农民增收正在迎来一次阶段性的跨越。

二、合作社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合作社的崛起和发展,是继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一轮革命,对当前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势必将引发农村转变生产方式和农民加快致富增收的重大变革。

(一)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农村发展的难题。

1、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今年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了统一作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如统部双赢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社员,在获得每亩400元保底金的同时,年末每亩又分红近900元,规模效益非常明显。不仅种植大户的效益可观,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收益也较好。据统计,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同等条件未流转土地的农户人均年增500余元。

2、提高了基础设施利用率,为承接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搭建了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具备规模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为落实惠农项目的重要载体。今年实施的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要求必须达到作物集中连片,并做到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作物相对统一。新合村种植合作社项目区的老百姓受益匪浅,在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达到了节水、省工、增效的目的。2011年申报农业开发项目时,前提就是成立合作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发展成为承接国家惠农项目的平台和载体。

3、优化了农村诚信环境,初步破解了金融支农瓶颈问题。农业发展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不稳定,信贷诚信缺乏保障。合作社作为新兴的经济实体,发展有基地、产业托底,还贷有资金、资产保障,合作有信誉、诚信基础,加之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为金融银信部门加大农村投入增强了信心,提供了保障。2010年在县金融办的协调下,单个合作社贷款额度达2000余万元,享受政策的合作社员户均5万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为合作社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奠定了底气,助推了农民增收进程。

4、细化了措施,深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合作社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其种子化肥的选定供应、技术培训指导、代耕代管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实施的诸如金土地农机合作社的“集约式”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双赢农机、千户同心 等合作社实施的生产过程“一条龙”服务等,填补了服务空白;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良种繁育等方面,诸如蒙东种植合作社的“黑膜”新技术试验,鑫盛养羊合作社4类肉羊优良品种杂交试验,统部绿园蔬菜合作社土豆原种试种繁育等,拓展了服务空间;在开辟市场、开拓市场和稳定市场等方面,诸如共赢养牛合作社盘活统部活畜市场、东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开拓山东反季蔬菜市场等发挥出的强大功能,提升了服务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合作社服务职能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和重点的转变,实现乡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由直接服务向间接服务转型,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政府间接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渠道。

5、提升了生产水平,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体闯市场,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入社农民通过进入市场,充分体验到了农产品品种、技术、标准、管理、品牌和机械化生产等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步伐。如广源肉驴养殖合作社引进山东乌头驴新品种,淘汰本地土种驴,为延伸产业链,实施驴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奠定基础;九佛山内蒙野果合作社围绕对路适销推进的模式化管护,有效规范了果型、果色,使产品推入了一些大型超市;孤榆树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孤榆树牌 鸭蛋,使鸭蛋的价格由注册前的每枚1.5元,上涨为每枚3元,并且供不应求;双赢农机合作社推广的马铃薯全成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益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实惠。现代农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二)有力调动了农民致富增收积极性。

1、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部分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享受到了“团购”优惠价格。通过统一组织整地、选种、耕作、施肥、牲畜防疫等,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组织销售农畜产品,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市场地位,掌握了议价权,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据统计,全县325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达50%左右,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的农资就达3500吨,节约开支近70余万。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谈判争取,其食用葵花比合同签订价格每斤1.7元价格高出1.0元出售,仅此一项社员增收近20万元。

2、激发了农民发展创业的激情。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农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一僵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新跨越。双赢农机合作社任宇年收入近百万,金土地农机合作社大田亩产由原来1000多元提升到6000多元,合作社成员收入由原来的2万元左右提升到20万元的水平。合作社燃起了农民致富梦想,担起 了2020年农民收入翻番的重任。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纷纷组建合作社,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为农民实现收入再提高找到了新途径,激起了农民新一轮的创业激情。

(三)有力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共赢。

1、为党建工作推动中心工作找到了契合点,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根据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1+3”发展模式,调整党组织设臵,凡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全部指导建立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共建立产业党支部95个,成立合作社支部的村党支部全部为村党总支。

2、为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落脚点。围绕组建、推进和规范合作社发展,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协调、推进作用,在合作社产业链上,组织党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巩固加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合作社中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3、为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党建工作更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我们在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同时,对建立领导、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五十家子镇以五十家子村为核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以产业带动为主,探索了的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模式。在五十家子村带动下,2010年水泉沟村建立了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锦绣水泉分社,种植笤帚苗子2400多亩,亩均增收300多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销售渠道,老房身村组建了鹏龙养殖合作社,养小笨鸡1.3万余只,纯收入30多万元;东边墙、南沟门等村也积极与五十家子村联系探讨合作,以产业为纽带的区域性党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大营子乡依托东升村蔬菜合作社,带动联合、繁荣、幸福等4个行政村的土地和产业集聚,打造蔬菜产业基地,以区域化党建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合作社产业的相对独立性,为在全县范围建立同一产业合作社联合会、协会等区域性组织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全县农村区域化党建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目前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层次较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总体来看,全县仅有30%左右的合作社作用发挥较好,还有很大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成立,只是为了争取国家政策,但还没有实质性运作,等待观望,作用还没有发挥;一 部分合作社急于上马,但受人员素质、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缺乏成型的发展思路、运作措施和有力支撑,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只是靠群众力量自发组织发展,没有一定的措施跟进,发展盲目,运行缓慢。

从合作社建设外部环境来看,对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不够,对合作社建设政策扶持、融资渠道、产品销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按照合作社成员组成要求,合作社人员以农民为主,人才匮乏,缺乏有效的智力支撑。

从合作社内部来看,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尚不规范;部分合作社从章程到利益分配,还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社员议事、培训、活动场所,议事活动开展不正常、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在硬件建设上还不到位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定位不明确,作用发挥不明显,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着方向与思路不明确、群众认识不到位、流转方式不够规范、流转措施还不到位、流转难度越来越大以及流转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合作社建设和土地流转初期尚属正常,也亟待加以解决。

四、我县合作社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村资源、统筹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以其合作搞生产、抱团闯市场的独有优势,已成为农村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合作社是农村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增强抗御灾害和风险能力、提高谈判地位而开展联合协作的一种趋势,实现了以抓企业的思维抓农业生产的转变,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土地实现流转增效,使农业由生产产品向生产商品实现跨越,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按照产业分工需求实现了合理的再分工,社员的身份也由农民向股东、产业工人等发生了转变,社员的收入随之实现了激增和翻番。

(二)发展合作社要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有一个因势利导、能人带动、群众自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引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党组织引领职能,从实际出发,不硬套模式,不搞行政包办、强迫命令或设限压制,坚持自然发展、重点示范、引导整合,做到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

(三)推进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合作社是农村新兴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倡导方向上,要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围绕市场前景挖掘适合本地特点的特色经济;在引导发展上,要在遵守自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效益导向;在指导合作形式上,要在依法规范的同时,注重不拘一格;在推介合作内容上,要在放宽领域的同时,注重引导拓宽视野;在选择引导对象上,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基础上,突出党员、能人、大户的示范作用;在扶持上,要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加大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在服务上,要在及时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工作覆盖的同时,切实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合作社实现更为具体的服务;在管理上,要推进其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在分类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扶持。

(四)要进一步研究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力度。国家对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都给予高度关注,部分省市将合作社的发展列为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突出服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重要转型,抓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抓重点难点问题协调与解决,探索让一些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种地规模的农户结合土地流转牵头组建合作社,制定下发有关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文件,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各涉农部门要将合作社作为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将合作社作为惠农项目的主 阵地,项目建设向合作社进行转移,推进合作社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完善信用制度,扩大授信覆盖面,减少信贷环节,为合作社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扶持。要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首创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合作社作为承接国家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惠家项目的有效载体,尤其要抓住国家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做好准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营,在协调低息贷款、物资统购、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及时服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推动1+3村级发展模式,提高村级引领发展的能力,为加快实现农村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大幅度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要注重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盲目、投机、起点低、目标小、目的杂等现象;在组成上存在产权关系比较松散,合作化程度较低问题;在管理上存在制度不规范,措施不配套,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在发展上存在缺规划、少措施,目标不明朗,小农意识浓,持续发展有隐患等问题;在环境上存在政策少、资金紧、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不够等现象。对此,要抓住机遇,积极引导,除了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外,还要积极探索不同方式、不同经营范围、不同利益机制的合作社竞相发展,进一步在农村生产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要注重解 决合作紧密性不强、组织凝聚性不强、功能作用有限等问题,对运行的合作社,要解决合作社组成、管理、发展及环境方面等诸多问题,研究组建行业协会,在强化行业自律,推进再合作和组团发展。要加大示范推广和规范化建设力度,注重规范,大力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

2.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二

现阶段,虽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追求理论知识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开展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成长为职业素质优良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首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其职业技能,促使其实现综合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首先,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职业经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健康方向;最后,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总体而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职业经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除此之外,实践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夯实的能力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形式化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化。例如,我国某高职院校,虽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实践教学对象并不是该专业的全体学生,而是一些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在企业中通过顶岗实习,积攒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而普通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后,优秀学生凭借良好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及职业操作能力,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普通学生的职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多数难以顺利就业。这种形式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甚至会降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实践不合理

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缺乏合理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时间往往是最后一学期,此阶段学生要么投入到升学备考或是公务员备考中,没有时间参与实践教学;要么已经找到适宜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兴致较差,实践教学难以顺利进行。合作企业的实践安排缺乏合理性,很多合作企业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岗位,例如,实习导游等,而是让学生定岗前台接待,学生的专业技能无处发挥。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选取适宜的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并以该企业为教学实践基地。在择取合作企业时,高职院校要基于实践目标,制定严谨的实践计划,确保合作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行为,并在实践完成后,由合作企业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表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完善。

(二)加大管理力度

高职院校要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管。在实践教学前,高职院校应选拔专业教师充当实践辅导员,由其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制定合理化的实践计划,并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标准化规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践教学目标形成明确的认知,在实践过程中,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提高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除此之外,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还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具体时间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提高教师素养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匮乏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例如,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训等,促使教师及时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等,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专业知识,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开展专题讲座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管理方面的人士,例如,旅游企业领导者、旅游管理部门人员以及旅游管理学者等,定期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传递旅游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还能帮助学生准确且及时的掌握市场行情,帮助学生端正实践态度,提高实践效果,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五)对学生进行实践动员

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前期,可以将实践教学的目的传达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实践心理状态,以端正的态度投入到实践教学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引导与疏通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实践信心,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困难。最后,鼓励学生对于实践企业的客户、领导以及同事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四、结语:

3.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

一、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和弊端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一般都是以班主任为管理的主要实施者,以班级学生为管理对象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在各中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班级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班级教学管理方法不利于个性化的教育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管理是以教师、教科书及课堂为手段来进行的,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整个班级的教学速度和内容一般都是由教务处部门及任课教师来掌握,这种教学计划呆板,缺乏活力,柔性较差,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传统的班级教学管理方法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或“级”为一个单位,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务部门安排什么时间什么课程,老师就教在什么时间教什么课程;老师在课堂上怎么教怎么要求,学生就怎么学怎么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

(1)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对老师存在严重的依赖性,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尽管老师在学校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指导学生,组织学生起着主导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完全依靠老师的管理模式导致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一切以老师的要求为标准,即使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己的管理群体,即班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班委往往充当的是老师的传话筒,是老师决策的实施者,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已经成型的计划进行,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破坏了学生大众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信心。

(2)强制性的,统一化的行为规范忽视了个别情况的具体实施,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和柔性,管理僵化。就目前我国学校的班级管理方法来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的全校统一性的,强制性的班级管理行为规范。每个班级的管理都要求遵循统一的管理规范,甚至有些班级管理行为是强制性的要求,它忽视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导致在班级管理中可能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和弊端。

(3)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非常注重班级整体利益和荣誉,导致有些班级在管理中由于过分强调班级利益而损坏了个别学生的利益和感情,影响了学生的团结;有些班级管理中为了达到班级的整个利益,不顾学生的个人情感,对学生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在这种长期的强制化、压抑化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针对前面提到的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所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1)班级管理的参与者要及时转变观念,努力将班级管理由制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班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组织,其群体是在校学生,与其他群体组织相比,可塑造性强,纪律意识高,发展潜力大。尽管制度管理在班级管理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到来,传统的班级制度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管理要求。因此,班级管理的参与者,以老师为主体,带动班委,让所有的班级管理者及时转变观念,由僵硬的制度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2)在班级教学管理中,由以前的教务部门和老师的决策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传统的班级教学管理的问题和弊端在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了。在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班级教学管理有所改善和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善于发现问题,看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给予什么,而不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同时,在课堂中,也要求由以往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听取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提高班级管理的柔性。以往的强制性班级管理,虽然也达到了班级管理的目的,使整个班级组织化,有序化,纪律化,但是这种班级管理的结果可能不是每一位学生发自内心的结果,每一个强制性结果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损坏或影响了个别学生的利益和情感,破坏了他们对班级管理的认可,激发了一些班级管理的内在矛盾,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做到有必要的制度化管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高班级管理柔性,如,在管理决策中,让大众学生参与管理,召开班级学生座談会,听取学生的意见等等。

三、结束语

突破以往旧的班级管理体制,开创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在教学管理中有所创新,使学生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还要求在班级的日常事务管理中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活跃学生管理氛围,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志芬,徐子义.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若干问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1):101—102.

[2]李希重.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初探[J].教育与管理,2006:89—89.

4.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四

◆ 徐俊霞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 255400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进中,我认真听各位老师讲课,参观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做法,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润物无声——杜郎口中学精细化管理档案》一书,并积极探索、实践这种教与学的方法,现总结自己的几点尝试,以进一步完善。

一、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或“导学案”

在讲析课文之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把能自己学会的学会,或者通过两人对学、小组群学学会,既提高效率,又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印象深刻,寻根探源中理解知识,甚至把知识融会贯通,为教师点拨重难点做好知识理解铺垫。

例如,《孤独之旅》前置作业。

[自主学习]

1.了解《草房子》及其作者。

2.找出你新学到的生字,带拼音写会。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提示:可以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

[合作探究]

4.阅读73页“杜小康洽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2)描写芦荡的语句:

(3)描写鸭群的语句:

(4)描写杜小康(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

(5)此外,你还对本文哪一句(段)印象非常深刻?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和赏析。

学生在研究上述问题时,对本文要学习的内容已大致掌握,可能不够全面或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准确,但不用担心,还有组内交流与班内展示,还有学生与教师点评与补充。实践证明,“先学”之后的“后教”,学生在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具体问题的深度等方面都优于直接讲解,当然前提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性)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且认真对待这一要求。

二、多问几个“你的理解是什么?”,并落实好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

1.初读课文后,“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读到的可能是人物的形象,可能是故事的内容,也可能是自己的联想与启发,别看这些回答很散乱甚至很简单,但其实正在打开学生理解课文的入口,我一般会问5、6个同学,在每人回答之后,由他所说再追问题“噢,他怎么了?”“这个故事哪里打动你?”……我会根据学生自读理解的程度,以其回答为入口,纠偏补缺,并把课文内容大致串联一下,这个过程中,全体同学的思维也已卷入进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更适用。

刚学习了鲁迅的《故乡》一课,就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学生阅读课文后,先从学生头脑中筛选出人物,概括出故事情节,找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再进行字词、具体情节的分析。

2.对重点文段或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我会套用一句时尚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学生在哄堂大笑或会心一笑之后,会转入思考,可以是对其内容的解释,可以是对其修辞手法的看法,可以是对其某个字、词的评价,可以是对其在文中作用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其蕴含的深意的理解,把这些散乱的理解整理,总结分析此类问题的规律,形成方法。

例如,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为自己找回了用以重振家业的鸭子而高兴的哭;为自己经受的苦难而哭;鸭子已成为他的精神依靠;“埋”看得出他和鸭子多么亲密无间……这正是学生对人物、对故事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在“学”——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定“教”——品读方法的指导,更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性。

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小组全员展示这种形式最能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意识

本学期上了两次阅读展示课,《人人皆可为国王》和《名人传》,基本要求是:全员展示、脱稿讲解。用时1节半,在评选“优秀小组”“讲解之星”“板书之星”“质疑之星”“进步之星”的激励下,很多小组和同学让我吃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表现。胡罂霏、于静洁、胡翔凯、姚萍萍的表现自不必说,孙凯胜、魏继发、于春水、肖甜等同学的进步让同学们不由得为他们鼓掌。

上阅读展示课,有不少同学认真仔细阅读,用心准备,如对贝多芬的展示,细致到哪年哪月做什么、哪个人物说的这句话,对讲解的同学纠错补充,但部分同学还是存在上面说到的阅读与思考不深入的问题,展示只停留在人物简介等表面内容,不能深入具体情节和具体语句,对展示同学不能质疑纠错,因此,对名著阅读之前的指导很有必要,我想,在这方面可以像课文学习那样有适当的导读案,并充分利用好阅读课,发动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养成每天阅读20分钟左右的阅读实践。

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通过课堂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真正见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改大潮中,我还要加快脚步来完善,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蓬勃生机,让学生的生命充满乐趣与色彩。

5.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五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体现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运而生。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学生特点,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大胆改革,提出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创新型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要使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就必须积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为此,我们进行了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形成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全程合作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如何将企业的信息和项目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实用的创新型人才。该模式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充分考虑企业项目运作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培养模式,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企业项目运作的需要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了“2+1”教学模式改革。2是指学生在校的大一、大二学年,主要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合作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对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需求在校内基地的学习;后面1指是学生在大三学年开始,在合作企业教育基地,以合作企业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的运作,进行定岗实习。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辅导下,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贯穿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边工作、边学习。

二、实行了校企共建专业项目化核心课程体系依据电子商务运作项目所设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结合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的长期性,建立是国家助电子商务师相融合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推广与营销》两门突出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以合作企业项目为任务驱动的核心课程;与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阿里巴巴诚信通业务部、淘宝网等合作共同开发《网上零售》、《阿里巴巴国际贸易课程》、《阿里巴巴国内贸易课程》等项目化核心课程。

三、建立了校企共建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体验教学、顶岗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形成了“递进相融”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将基础性、体验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将实操性强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年校内校外体验教学。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聘请电子商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专业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座谈,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社团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其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二年校内顶岗实训教学。按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顶岗实训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分批分次进入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校内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熟练专业技能,同步开设《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与策划》等课程。

第三年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电子商务学生在第三年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行校外顶岗实习,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他们到校外实习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由此促成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合作企业达成就业协议的基础上,以见习员工身份参与项目运作。

四、创建了校企共建的考试体系

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在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等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合作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定为主确定考核成绩。一般顶岗实习考核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校企合作企业根据学生在此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出具实习成绩和实习评语;二是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教师负责的有关校企开发课程的考试,并提交考试成绩。实习单位将每位学生的校企开发课程成绩以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提交给学校。书面稿应加盖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公章。

五、校企合作的保证措施

1.建立了长效的、系统的、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组织机构主要与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学校教学主管领导、分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国内贸易部和国际贸易部经理、掏宝网营销部经理、网站负责人、网络客服部、企划部、市场部等成员组成。

第二,确立合作双方的目标

明确学校培养高技能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目标,创新阿里巴巴会员企业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动发展,实现阿里巴巴会员企业转型与提升的目标。第三,确立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立学校技术支持,人才提供的权利与义务,企业提供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资源支持等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确立双方收益分配方式与调适关系第五,制定系列双方互信制度第六,确定合作评价制度第七,制定实习员工(学生)岗位工作制度与报酬第八,明确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工作任务与职责第九,企业确定实习员工岗前技能与知识需求第十,建立开放性的师资建设与管理制度第十一,建立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第十二,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2.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保障电子商务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较高、“校企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

第一,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1)制定师资培养、引进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的各项职能,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具体措施》、《电子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方案》、《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办法》等政策,以此保障师资培养、引进的有效执行和监督,为培养行业企业人才奠定基础。

(2)建立教师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全体教师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期调研、中期论证和最终的形成。使任课教师充分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的意义,明确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课程学习。

(3)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任务制定每学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通过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外派学习进修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兼职教师的聘任

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专兼合理的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从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等电子商务企业中选拔数量适当、实践能力突出的一线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

(1)兼职教师聘任条件

①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熟悉电子商务工作程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②一般应承担基层主管或部门经理以上职务,具有本岗位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证书;

③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④工作态度认真,能配合教学团队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

(2)兼职教师职责和任务

①兼职教师应自觉遵守经管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②兼职教师至少承担一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授课;

③兼职教师至少承担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④从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素养打造等方面,定期为在校学生进行电子商务企业专业知识培训;

⑤承担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指导工作;

⑥认真填写教学日志、编写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源;

⑦配合专业教师完成学生企业认知等校外实习任务。

(3)兼职教师考核办法

根据教学需要,对企业兼职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

制定任职标准,工作职责,薪酬标准,考核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①学生根据兼职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对兼职教师打分评价;

②专、兼职教师通过听课形式打分评价;

③旅游管理学院根据兼职教师在学院教学、科研等建设中的贡献度打分评价。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教学团队“团队协作”能力建设;

教学团队持续加强校企联合力度,专职教师必须与企业一线保持密切联系;

教学团队输出管理,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3.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条件保障

第一,校内实训条件保障根据校企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同步完成学生课堂实训,授课地点和实训场所合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合理,工位数和学生比例达到1:1,能够完全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

第二,校外实习条件保障

电子商务专业本着每个实习基地能容纳10人至20人的原则,能够完成电子商务基层岗位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10个实习基地。下面是部分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建设目的实习基地名称顶岗实习内容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学生在国际贸易专员、国内贸易专员等岗位顶岗实习。

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诚信通会员提供咨询、投诉以及运营问题解决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淘宝网学生在客户服务与网店管理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进行客服和网店管理方面的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浙江中纺集团学生在网上运营、网上交易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上洽谈、网上订单处理、网上支付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杭州鑫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学生在商务网站维护、管理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页设计制作、商务网站建设、维护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义乌国际商贸城学生在商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等岗位顶岗实习。

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上商务信息收集、网上商务信息分析、网上商务信息发布等服务。

4.校企合作教学资源保障

第一,课程相关资源保障在《电子商务》省级精品课程和其他优质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下,经管系已经完成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配套建设所有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授课计划、课程标准、题库(每科5套)、教学案例库(每科不少于20个)、教学方案、实训指导手册、参考图书等。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进而保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第二,信息服务与网络资源保障

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学校良好的网络平台和健全的网络信息设施,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目前已经实现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学。

第三,专家资源保障

建立了以知名教授等为主的行业专家和以生产一线为主的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提供信息帮助和决策支持。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要继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子建.创新型电子商务市场应用实验室建设研究[J].电子商务,(7).

[2]张微,张喜梅.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3).

[3]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0).

[4]殷翔文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7).

[5]方厚政.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6]王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7]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6.农民合作社模式 篇六

组织类型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比较经典的合作社(A 型)、具有股份化倾向的合作社(B 型)和相对松散的专业协会(C 型)。

所谓A 型合作社是指比较符合合作社主流原则的合作社, 是一种管理比较规范、与社员联系比较紧密的合作社形式。在A 型合作社中, 社员一般交纳大致相等的股金, 通常实行一人一票, 主要按照社员惠顾额返还利润。A 型合作社多数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 约占全国合作社总数的10%。

所谓B 型合作社是指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股份合作社。与A 型合作社相比, B 型合作社与其说是一种合作化形式的制度安排, 倒不如说更是一种一体化的企业安排。B 型合作社通常由农业企业、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基层供销社和比较具有企业家素质的“ 农村精英” 等出资作为股东, 再吸收少量的社员股金组建成股份合作社。B 型合作社多数有相关的企业, 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为企业法人。目前B 型合作社约占全国合作社总数的5 %。

7.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财务会计管理,代理记账

财务管理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对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应履行的义务做了明确规定, 其要求合作社进行的会计核算需建立在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基础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核算作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规划化管理合作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满足了依法经营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合作社进行生产活动与管理的内在要求。

1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专业知识缺乏

在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 由于业务量的匮乏使得收入大大减少, 因此为了最大化的节约成本, 大多数财务人员都是身兼数职, 致使无证上岗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合作社就算配备了专职财会人员, 大多也由普通社员构成, 且缺乏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由于没有统一管理会计人员, 导致合作社会计人员普遍存在在岗时间短、财务移交手续不齐全、移交不及时等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乡村组织指定工作人员担任会计核算工作, 但由于其是非专业会计人员, 所以财务知识比较欠缺, 对财税政策也了解不多。 再加上合作社不单独给其发放工资, 因而财会人员工作热情不高, 只是处理日常记账、纳税申报等工作, 责任心不强。

1.2 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不完善

因为合作社缺乏较高的管理水平, 所以合作社最初制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大多数合作社在财务方面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 不但财务制度缺乏, 会计账薄也不够规范, 加之一些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方面, 没有按标准比例进行分配, 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基本都是由领头人决定, 继而对广大社员的积极性造成很大打击。 还有些合作社不是缺乏健全的“三会”制度, 就是在执行上不够彻底, 决策权基本都由少数的几个人掌握, 因而无法保障广大成员的民主权利, 无法将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1.3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要素缺乏

首先是大量白条入账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填制与取得的原始凭证上。 农民作为合作社在购销业务中的出售方, 通常情况下是不能开具正式发票的。 而对合作社的经营者来说, 他们对正式发票比较抵触, 他们认为在购买生产资料过程中, 要发票的比不要发票贵, 因此不开具、 不索要发票等现象在购销业务中普遍存在。 他们利用普通收款收据与领条记账的方式代替发票, 从而产生大量白条, 以至于对生产经营成本不能进行真实核算。 其次是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 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审批主要表现在, 一是没有经办人签字;二是缺乏相关证明人;三是经办人与审批人同属一人;四是无明确的签批意见。 再次是缺乏规范的记账凭证。一些记账凭证上要么是没有清楚的摘要, 要么就是没有齐全的凭证要素、缺乏完整的内容, 且大多都只有记账, 制单与审核几乎为零。最后是缺乏健全的会计账薄。一些是没有根据相关法律条例购置会计账薄, 使用的账薄均为不合乎要求的。 另一些则是在会计账薄的设置中与相关要求不符, 账薄设置不够全面, 有表无账的情况大有存在。 除此之外也没有规范的使用会计账薄, 在启用会计账薄时, 启用表的填写不规范, 没有按要求将月、季、半年、年终合计、累计、结转等填写清楚。 在设置、使用会计账薄时没有以年度为基础, 大部分单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是使用的同一本账薄, 其内容包括总账、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 没有按照要求建立、登记成员与资产明细账。

2 梅县区农民合作社代理记账的实践

2.1 梅县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梅县区通过加强宣传、示范带动、加大扶持和服务等一系列措施, 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至今年上半年, 梅县区有在册合作社850家, 入社农户2万多户。合作社数量上有了一定突破, 但由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 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整体规模小、实力弱, 发展资金来源少, 人才仍较匮乏。二是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 有些镇合作社发展较快, 个别镇数量小, 在行业发展上半数合作社为水果类合作社, 畜牧、水产类较少。三是服务能力不强, 多数合作社只停留在信息服务、技术咨询层面, 真正能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的不多, 四是规范化发展的较少, 尤其突出的是一些成长型的专业合作社, 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财会制度的实施遇到了较大的问题, 有些合作社是请不起专职的财会人员, 有些是边远山区兼职会计不愿意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大部分发展中的合作社既没有合格的财会人员做好合作社财会管理工作, 也没有资金和实力高薪聘请专职财会人员做好合作社的会计核算工作。因此, 如何在不大幅度增加合作社负担的情况下, 解决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问题已经成为业务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论证, 梅县区支持会计代理服务机构发展, 促进合作社开展会计代理服务业务。

2.2 实行代理记账的优点

通过对实施合作社会计委托代理制, 促进合作社会计记帐规范化, 为各合作社节约了费用, 并且使合作社的会计业务准确、连贯、及时, 有效的进行税收筹划, 降低了纳税风险。 代理公司通过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 财会人员及各乡镇骨干辅导员, 使一些边远地区的合作社能够自行记帐, 理清合作社的帐务, 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权益, 充分调动了农户投入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 全面推动合作社在总量增长、规范成长、能力提升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使之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 节省费用。 委托代理记账公司记账后, 合作社只需设一名出纳处理本社财务事务, 即现金管理, 而且代理记账公司一年的代理费用往往不及一名专职的财会人员几个月的工资费用。 梅县区目前合作社会计代理费用是根据合作社的业务量来收费, 约每月500~800 元。

(2) 服务专业。 代理记账公司的记账人员专业知识性强, 经验丰富且能够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的变化。 代理记账公司会根据合作社的业务量与数量设代理会计, 而合作社只需设一名出纳即可, 出纳在每月月底将当月所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原始凭证送达至代理记账公司, 代理会计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对当月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予以入账 (统一使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使用的、符合国家税务局规定要求的太阳软件进行记账) 。

(3) 纳税申报及时准确。 代理记账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对报税进行审核, 这样就能避免由于税法不熟, 而导致漏报、误报和迟报等情况,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达到合理节税, 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 梅县达兴种养专业合作社, 2013 年申请示范社, 由于2013 年未建立账册未达到示范社的标准, 从而未获得示范社的荣誉, 该合作社在2014 年1 月份开始建账, 同时向税局申请免税, 在2014 年底申请示范社, 最终获得梅县区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的荣耀称号, 并取得了奖励资金。 这样企业既减少了经营支出, 又得到了很大的实惠。

梅县惠民水果专业合作社, 以种植销售水果为主, 由于以前未建账, 没有申请免税, 未能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导致产品不能进入各大超市, 销路成了一个难题。 之后通过建立账册, 申请一般纳税人, 申领发票, 现企业的产品已成功进入珠三角和东南亚等地, 年收入约为5000 万元, 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 不会中断财务工作。 大多数企业都对企业财务的稳定性尤为重视。 若企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 不仅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在人员的选聘上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而代理记账公司利用团队优势保障了代理记账服务的源源不断。

(5) 推动合作社获得项目扶持。 现在财政项目申报一是时间紧, 二是需要提交全面的财务报表及其他资料。 梅县区雁洋镇一家水果专业合作社各方面发展得很好, 弱项就在财务管理, 2013 年涉农项目下来时, 由于申报时间紧, 又未建账, 错过了申报的机会, 2014 年吸取往年的教训, 开始建账并对其完善, 随时都可以接受项目PK, 2015 年申报金柚标准园建设项目, 由于账册健全, 其他资料齐备, 成功通过了金柚标准园建设项目, 获得了15 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

2.3 代理记账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施合作社会计委托代理制项目, 建立代理中心, 培训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 引导带动全区合作社规范运作, 成长壮大;引导不具备自行记账条件的合作社实行委托代理记账, 建立健全合作社账务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使财务管理真正起到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据统计, 梅县区现有5家会计公司 (或会计事务所) 代理合作社记账业务, 目前代理85家合作社记账。代理工作做得最为突出的聪誉会计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记账的合作社从2014年上半年12家增至2015年8月的58家。实行会计代理有效推动了我区合作社的财会管理水平, 现全区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家、省级示范社24家、市级示范社30家。但是, 这些成为示范性合作社的数量、质量与合作社的总体发展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究其原因首先是梅县区实行会计代理工作才刚起步, 经费不多, 经验不足, 会计代理的覆盖面不大。其次是代理记账的合作社形成依赖心理, 认为委托了代理记账公司, 财会方面的事情就全由代理公司做了, 因而不注意日常工作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造成资料缺失或不全等情况, 合作社不提交全面、真实和完整的凭证, 代理记账公司业务能力再强也无法记好账。再次合作社是农业经营主体, 其经营场所大多在边远山区, 因费用的问题, 造成合作社与会计公司不能合作, 合作社支出的费用多了企业承担不起, 少了会计公司不够成本, 不愿意接手。

参考文献

[1]许长荣.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27) :45-47.

[2]刘宏波, 刘任.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1 (11) :124.

8.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思考 篇八

【摘 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惠农政策的重要体现,是各级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就业、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在实践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发现存在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足、交通不便等诸多问题,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对策,创新做法是农民工技能培训“进企业、进乡镇、进农村”三进和“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了被培训人员的操作技能素质,保证了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民工技能培训;惠农政策;劳动力转移

一、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1.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惠农政策的重要体现,是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富裕农民、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近几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号召,在山东省委、省政府正确指导下,高瞻远瞩,创造性的建设了两区(农村社区、农业园区),并深入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产业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探索,受到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2014年7月25日,李克强总理来德州市进行考察调研,把德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法誉为“两区同建”的德州模式,作为山东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受政府的委托,以此为契机,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宣传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2.通过培训,农民工学得了技能,困难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农民工感概地说:国家给我们这么好的免费培训学习、免费住宿的学习技能机会,来之不容易,我们要珍惜,老师们精心备课,三伏天顶烈日给我们讲课,教室了没空调只有风扇,汗水把衣服湿透了,干了,又潮湿透了。既然这样老师们仍然耐心的给我们认真的讲授、耐心的演示、解释、指导我们学习技能,我们不好好学习对的起老师吗?老师们的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忘我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为此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为找到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更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所学技能积极参加培训。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

二、农民工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通过培训,农民工提升了自身的素质,使自己有“一技之长”,为农民工今后的职业导向指明了方向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足。虽然我们当地企业的设备不是很先进,但与比前些年相比, 更新换代、新进设备相对先进很多,而农民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原有的技术水平大多不能适应,但他们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不到学习职业技能是以后更好地工作、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为此我们通过媒体、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各种宣教育,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让农民充分认知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转变农民的意识,激发大家对学习技能的主动性。

2.交通问题,农村住所比较分散不容易就近集中学习,有的学习地点比较远,存在着出勤率不高的现象; 工作学习时间的冲问题,好多农民已经在企业上班,上下班时间不一致的问题,下班后家庭社会事务比较多,光靠自觉性不能保持全勤,为了提高出勤率我们按时点名,按照国家文件规定不能请假或无故旷课,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我们的做法是将农民工培训进企业、进乡镇、进农村,对比较集中的学员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理论教学,这样节省了学员来学校路途耽搁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交通不是非常便利的农民工我们选择里他们较近的地点,送技能下乡,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借用当地的教室,将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安装在政府闲置的场所,供学员实习实训用。在当地开办培训班,上门送技能培训理论学习,实践技能集中来学校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接受培训,培训合格后推荐工作。实行“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的三送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推出“企业交订单、学校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模式,结合实际,将培训班开在企业、乡镇。通过“送学上门”等服务工程,落实国家的惠民惠企政策。

三、“两区同建”模式下的德州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创新实践

现将我们德州市两区同建模式下的农民工培训具体成功做法取得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借鉴。

1.建章立制,为农民工培训工作制定规范 。

按照山东省、德州市有关农民工培训政策文件精神, 结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德职院远培[2011]9号文件关于规范培训工作流程的意见,首先根据培训工作范围,制定了具体培训工作流程、业务开展规范。还对培训办公室人员进行了相关农民工培训政策解读培训,具体培训工作业务培训,分析了所负责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工作开展培训业务方向和工作方法,建立了培训管理办公室职责、管理人员职责、培训教师选拔聘任办法、教师任课规范管理办法、学员考勤制度、教师学员双向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2.积极做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充分利用街道(鎮)干部集中学习进行宣传动员、组织人员到乡镇集市和企业发放农民工培训详细具体专业与培训地点和时间、利用村广播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把政策宣传深入到企业、乡镇、村,使各级干部、用人企业和广大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对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后可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上岗的技能证书。激发农民积极报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后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近几年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技能实践探究,我们认为做好培训工作组织领导是前提,领导亲自抓,层层分解,各负其责,管理到位规范,保证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培训前充分做好的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各项准备工作是基础;培训过程中加强管理与监督是关键,培训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培训中各项管理工作和技能培训工作,严格培训教学各教学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学员的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强化学员的操作实践,保证农民工培训教学质量;突出农民工培训效果是核心,培训内容结合企业需求,培训的工种符合企业需求和农民工需求,符合德州乃至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相衔接;培训的农民工能够转移就业为目标,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或其他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通过培训,学员较好地熟练掌握了本专业操作的基本技能,90%的学员实现了对口定岗就业、和自主创业,并得到了就业生产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跟踪调查,生产企业和就业学员满意度在90%以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肯定和社会的赞誉。农民工培训工作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晓军.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16102459,2011.11:47-56.

[2]解艳华.必须打好农民工培训的硬仗——访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首席专家冯俭[N].人民政协报,2009-02-11(12).

[3]胡德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 成人教育,2012(11):85-88.

[4]贾新社,王建平.西藏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市场需求动向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14-15.

上一篇:测验技能常见问题总结下一篇:鼓励员工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