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06-27

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1.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

1894年-1895年

〖国家〗

日本

〖背景〗

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目光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远东成为争夺的焦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侵略朝鲜和中国。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涌现出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人物。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结果〗

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

19-19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直接原因: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联合发动。

〖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

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海海战

〖背景〗

1894年9月,中同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突然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蓄谋已久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迎战。

〖意义〗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直接结果: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总体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仍重创敌舰,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最后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出击,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过程〗

①日军入侵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②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意义〗台湾抗日军民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 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运动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猖獗(宗教侵略),地方官府袒护,民怨颇深。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甲午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洋教遍布,灾难深重;发生严重旱灾;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山东各地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过程〗

①兴起:18,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农民和手工业者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②发展:18秋,遭到袁世凯镇压,从山东转移到直隶,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将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

③高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八国联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运动达到高峰。

④失败:慈禧西逃,令清军铲除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运动遭到失败。

〖评价〗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失败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发松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行动盲目。如“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造成了义和团的迅速失败。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在逃跑途中,她下令“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是反帝反封建)

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6.《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内容〗

1.割地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

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设厂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7.《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背景〗

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故名《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①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两北、西南等地区。

②俄英侵略新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过程〗

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除伊犁外),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②收回伊犁:清军收复南疆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80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与此同时,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交涉伊犁问题。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结果〗

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两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9.新疆设行省

〖时间〗

1884年

〖背景〗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一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初年,本意是“新收复的疆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俄国强占中国西北边境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沙皇俄国军队又侵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为巩固边疆,1876年,清朝派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到1878年,收复了新疆大部领土。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上《遵旨统筹全局折》提议建新疆行省。1884年11月16日(旧历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以使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任命刘锦棠为新疆行省首任巡抚。

〖评价〗

新疆建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实现了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

10.“扶清灭洋”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11.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狂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中国,争相吞噬,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内容〗

德国认为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最适合建筑海军基地。18,德国派军舰侵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俄国于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还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英国趁机于1898年强租九龙半岛及香港附近的岛屿,又强租威海卫为军港,并宣布广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于1898年4月胁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

〖评价〗

帝国主义在华夺取势力范围,建立军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广州湾的许多沿海战略要地,使中国门户洞开,京畿腹心要地也处于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二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4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1、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4)动刀甚微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3)《归去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

1、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3)范增说项羽 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1、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1、战国策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6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1)故听之连词,所以)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2)其人居远未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

1、为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12、故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13、辞

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2)未辞也(告辞,辞别)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1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2)故幸来告良(幸而)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

【古今词义】 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

古义:意外的变故。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今义:副词,很。的。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文言实词、虚词】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12、《史记》简介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在小处。

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

13、鸿门宴人物注释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良曰:“长于臣。”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4、古代“座次”问题: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左”

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

东为主、幼、贱。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左为贵,右为轻。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

西——北——南——东 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1、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 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

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知识点 篇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4.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篇四

一、演变的史实

1、汉:(1)中央: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期,“内外朝”: 加强皇权

(2)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的“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2)地方:设节度使: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地方:收兵权、钱财,文官政治,通判监督: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1)中央:设中书省:元后期,相权扩大,皇权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二、演变的特点

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

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3、始终存在两对矛盾的斗争

三、演变的趋势

1、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四、演变的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2、消极影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五、认识

1、中央集权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演变过程中,反映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历史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五

(新课标)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七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î)挥斥方遒(qiú)

漫(màn)江携(xiã)来浪遏(â)飞舟

【多音字】

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课文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丁香一样的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载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彳亍(chìchù)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

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相近字】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

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字词解释】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长在水底。

【近义词辨析】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著作有《戴望舒诗全编》。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康桥,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著作有《徐志摩诗全编》

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是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文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长诗,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特定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字音】

困箕(jī)青苔(tá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麦糟(zāo)炖(dùn)肉

凌侮(wǔ)叱(chì)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相近字】

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纽扣枢纽

【字词解释】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分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冬米:即糯米,也叫江米。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6.人教版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案 篇六

Parts1-4)Teacher shows answers on the screen.T: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and check your answer.Do you have any question? S: Are “such as” and “for example” the same? T: OK.I’ll give you two examples:

1.He knows five languages, such as Russian, French and Spanish.2.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oken language are greater.For example, Americans say dance [dæns], and in southern England they say [dæns].Students ask any questions and teacher explains to them in class.Step II warming up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Let the students know of world English.T: So much for the words.Can you name some countries in which English is spoken? Ss: Of course.America,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Teacher writes American, British, Canadian, and Australian on the blackboard.Then add English to these words.T: Are these Englishes the same? S1: I think they are the same.They are all called English.S2: I don’t think so.As I know BE and AE are different in spelling, pronunciation and so on.T: Well, turn to page 9.Read the Warming Up.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s below.Ss:(scanning)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T: Please go on reading and try to tell AE words from BE words below.After reading, the students give their answers.T: Who will show your answer? S: I think “mum, in a team, rubber, petrol” are BE words.And “mom, on a team, eraser, gas” are AE words.T: Can you give them a name? Ss: World English.T: Very good.Step III Pre-reading Activate the students’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English.T: From Warming Up we kn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nd 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A few minutes later.Sa: Maybe 10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today.Because many countries were colonies of England, so English is spoken as a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 in many countries.Sb: We can’t get the exact number.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learn English because English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in the United Nations.Everywhere children go to school to learn English.T: Excellent!About 150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But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Step IV 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nd help the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habit of reading.Point to the blackboard.T: how di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come about? Please read the test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quickly and pick out the answer.Students read quickly to find the answer.T: Any volunte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 I will.English has changed over time.All languages change when cultures communicate with one anther.T: Any different ideas? Well, you all have the same answer.Task 1: Reading and choose correct answers.T: Turn to page 10.Please read the questions and multiple answers first to know what information we should get, and then read the passage to find the answer.A few minutes later.T: Now who would like to tell us your answer? Any volunteer? 1 A 2 D 3 C 4 D 5 B

7.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七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1

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2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3

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4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5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上一篇:服从,是优秀员工的基本素质下一篇:与微之,与微之白居易,与微之的意思,与微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