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三课题四教案纸

2024-06-20

单元三课题四教案纸(6篇)

1.单元三课题四教案纸 篇一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课时分配:2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

200 mL容量瓶、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一课时 分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推进新课

[演示] 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 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 [回答] 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分子及其特点

[分析] 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图片展示] 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

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析] 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图A、B烧杯中的溶液会发生变化吗?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B中溶液仍为无色。[提问] [回答] [提问] [结论] 为什么(3)中A烧杯变红呢? 氨水使酚酞变红。

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氨长“脚”“跑”A中去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 A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分析] 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1.A 2.D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物质的微粒性,并且可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及其特点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D.分子间有空隙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答案:2.A 3.C

教学反思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心。

2.三年级上策三四单元教案 篇二

人教版三年级上策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9、古诗两首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会意境法 学习方法:朗读诗句法、理解重点词句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理解。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体会意境法 学习方法:朗读诗句法、理解重点词句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D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课件出示)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无法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尽量注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力求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其实,古诗教学不一定非让孩子们去生硬的翻译,而是应该创设一种琅琅上口的氛围,随着孩子们生活经验的增加,而体会丰富起来。所以,还是应该倡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 10、风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法、回忆法、理解重点词句法 学习方法:回忆法、理解重点词句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课件出示)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课件出示)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 10风筝 做风筝 高兴 放风筝 高兴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 找风筝

3.单元三课题四教案纸 篇三

爱护水资源

目的要求: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养成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责任感。

重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难点:

水体的污染

教学过程

假如你们想到沙漠中去探险,你们最需要带什么?为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9(1)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如何?(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和保护?

一、水在自然界的分布

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陆地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也是本节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1.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其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仅少于巴西、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五位,但由于中国人口多,故人均占有量较少,只有263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2.我国陆地水资源分配不均,其分布状况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3.我国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形成南多北少的局面。

二、水与工农业生产

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它与生物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不但需要水,工业生产中也要用大量的水,而生物的生长更需要大量的水,世界农业用淡水量就占人类耗水总量的2/3之多。可见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三、爱护水资源

1、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是最为丰富的物质资源,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却不够充足,地面淡水仅占总水量的1%,所以,淡水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短缺的危机。

2、爱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节约用水的方法(节约水资源就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工业污染(“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2、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3、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水污染事件

1.水俣病事件:1953~1972年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市发生有机汞污染水体,死亡百余人。患者耳聋眼瞎,四肢麻木,精神失常,疼痛惨叫。

2.痛痛病事件:1955~1979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发生镉污染水体。患者咳嗽等还可导致骨折,骨骼严重变形,在剧痛中惨死。到1977年已死亡200余人。

3、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0年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岸的一座石油钻井平台爆炸起火后底部油井漏油事件,成美国历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造成11人丧生,大约28万只海鸟、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白头海雕等动物死亡。10种动物面临生存威胁,3种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漏油对墨西哥湾沿岸的动植物、生态环境产生极其恶劣影响。

4、匈牙利毒废水泄漏事件:2010年10月4日,匈牙利西部一家铝厂储存有毒废水的池子决堤发生有毒废水泄漏事故。毒废水泄漏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150余人受伤,许多房屋被淹,农田被毁;一条河中所有生物均死亡,死鱼漂进多瑙河。在被淤泥污染的废水中发现了大量的砷和汞元素,这两种元素可以诱发癌症。由于受到污染的地表水最终将注入多瑙河,流域内自然保护区也将面临威胁。此外,目前救援行动中大量使用石膏等化学材料,用于中和废水中的有毒物质。

1.下列污染因素中,不会对水资源造成重大污染的是

()A.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

B.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C.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任意使用

D.频频发生的沙尘暴

2.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短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

()A.减少饮水量,以节约用水

B.将生活用水、工厂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或海洋中 C.既要防止和消除水体污染,又要节约用水 D.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3.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为防止水体污染,下列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①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②生活污水先净化后排放③禁止使用化肥、农药④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4.近期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主要方法是

()A.海水淡化

C.大量开采地下水

B.大量开采冰川

4.单元三课题四教案纸 篇四

教学内容:

一、学唱:《红河谷》、《拉库卡拉查》

二、欣赏: 歌曲《平原我的心》、轻音乐《化装舞会》 教学目标:

一、体验美洲、拉丁美洲音乐的民族风格,喜欢美洲、拉丁美洲的民族音乐。感受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演唱。

二、用柔和地声音背唱《红河谷》,用欢快、流畅地声音演唱《拉库卡拉查》。

三、能基本掌握二部和声的演唱技巧。教材分析:

(一)《红河谷》

《红河谷》是流传于北美洲红河一带的民歌。它带有美国北方民歌的某些风格特色,在加拿大南部也很流行,因而加拿大人认为它是一首加拿大民歌。这首歌传入我国后,有人称之为加拿大民歌,也有人称之为美国民歌。歌词为J.卫尔所填(卫尔这个人情况不详),《红河谷》的歌词有数种不同的版本,这里采用的是最原始的版本。

红河因河水中含红褐色土,水色发红而得名。有两条支流,习惯上称为北方红河和南方红河。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西部的冰川湖,从南向北流,为明尼苏达州和北达科他州的界河,流入加拿大的马尼托巴省,继续向北注入温尼伯湖,全长498公里。南方红河发源于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西北部,流向东南方,中下游经墨西哥湾低地汇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南边的一条主要支流,河长2045公里。

《红河谷》歌词表现了移居于北美红河一带人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终于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它回顾了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并展望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歌曲为G大调,4/4拍子,歌谣体,单乐段结构,总共8小节。有的版本以重复前面的8小节乐段作为副歌。歌曲的节奏稳健,富有动感,旋律朴实、舒展。音域不宽,两个声部的音域不超过一个八度。易学易记。在曲式结构上,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句的节奏相同。旋律以级进为基础,间或使用跳进。在句法上采用一问一答、前呼后应的手法,第一乐句为半终止收束,第二乐句为完全终止收束。每个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这两个乐节的节奏,除了结尾略有区别之外,其他部分节奏则完全相同。显示出歌曲旋律既统一又有变化的的特点。这些形成了这首歌曲的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风格。

歌曲旋律的曲式结构:

(二)《拉库卡拉查》

オァ独库卡拉查》是一首具有墨西哥民间舞曲风格的墨西哥民歌。“拉库卡拉查”在当地的语言中是“蟑螂”的意思,在这里借用来作为墨西哥一种民间舞蹈的名称。据说这首歌起源于军队,起初没有固定的歌词,歌曲传到哪个部队,那么部队就填上各自的歌词。后来这首歌曲传到民间,并广泛流传。オフ馐赘枨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墨西哥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歌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人们跳踢踏舞的脚步声,仿佛看到男女翩翩热情起舞的情景。墨西哥民间歌舞,源自吉普赛舞蹈,后来又融入西班牙舞蹈的特点。各地的民间舞蹈虽有不同,但均为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动作以“扎帕蒂阿多”舞步为主,这是一种用全脚掌、半脚掌、脚跟和脚尖等不同部位,以各种断续节奏击地发出声响的舞蹈动作。墨西哥民间舞蹈多热烈奔放,活泼欢快,轻松诙谐,感染力极强。男舞者身穿传统黑色服装,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背后,上身基本不动,突出脚下迅疾、高难的踢踏舞步,男舞者还随音乐把宽沿帽甩来甩去。女舞者的衣裙颜色绚丽,裙边宽肥。她们除双脚跳踢踏舞外,双手舞动裙子,甩出许多图案。裙花左右摆动,前后拧花,上下翻飞,与脚下矫健的踢踏舞步变化相配合。在舞蹈进行中,伴奏人员和舞者还不时地杂以即兴喊叫来为歌舞助兴。

オジ枨的情绪欢快、热烈,速度稍快。旋律以分解和弦进行和级进相结合为主,旋律进行波浪起伏,错落有致;节奏为连续的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相结合,疏密相间,性格鲜明。恰当地表现了人们欢愉的心情和活泼的性格。歌曲结尾处的呼喊声、拍掌声,更加强了歌舞的热烈欢乐气氛。歌曲为F大调、3/4拍子,曲式为单二部曲式。歌曲旋律的曲式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第1—9小节为两个乐句(第1—4小节和第5—9小节)构成的一个乐段,并反复一遍(称为反复乐段);第二部分亦为两个乐句(第9—13小节和第13—19小节)构成一个乐段,并且也是反复乐段。

(三)《平原,我的心》

《平原,我的心》是委内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深受委内瑞拉人民的欢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被誉为委内瑞拉“第二国歌”。歌曲赞颂了委内瑞拉的美丽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歌词里歌唱浪花、棕榈、天鹭、玫瑰和太阳,太阳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崇敬的神,玫瑰和天鹭也是委内瑞拉人民最喜爱的花卉和飞禽,它们象征委内瑞拉的大地,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因此这首歌特别受到委内瑞拉人民的喜爱,并且流传到国外。

歌曲由委内瑞拉作曲家古提埃列斯作曲,由诗人科罗纳多作词。歌曲吸收了委内瑞拉霍罗波舞曲的节奏和因素。霍罗波舞是委内瑞拉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由西班牙的霍拉舞揉进本民族舞蹈因素发展而成。这种舞蹈的特点是3/4拍和6/8拍交替出现,节奏活泼、速度稍快,并带有一种跃动向前的气势。伴奏乐器使用吉他、民间小竖琴、笛子和鼓等,具有浓烈的民间风格。

委内瑞拉当地民族为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又有大批黑人移入。委内瑞拉的民间音乐,既有印第安音乐、黑人音乐的因素,又有西班牙音乐的因素。西班牙音乐对委内瑞拉民间音乐的影响最深,常常表现在旋律风格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因素则多表现在打击乐器的运用以及某些切分音上面。

(四)《化装舞会》

《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被人们称作是阿根廷的第二国歌。《化装舞会》也是最早传到我国的探戈舞曲之一。

“探戈”(Tango)是阿根廷的一种舞会舞蹈,也是器乐曲和歌曲的一种体裁。19世纪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郊,最早流行于阿根廷底层人民中间,20世纪后进入上层社会,并传入欧洲,至今在世界各国盛行不衰。

探戈的诞生与发展,与阿根廷社会、历史的变迁及大批欧洲移民的思乡情绪密切相关,它含有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多种音乐文化因素,而主要是受黑人歌舞影响形成的。探戈的舞蹈风格含蓄、酒脱、舞姿具有表现力。

探戈舞曲的曲调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多用切分节奏和小调式。探戈舞曲曲调优美,节奏变化多样,情绪大多深沉、徐缓,有时还带有浓重的哀伤、惆怅情绪。

早期的探戈曲多由吉他、小提琴、曼多林等演奏。20世纪后逐渐确立了钢琴、六角手风琴和小提琴、低音提琴等几种乐器的组合。六角手风琴的低哑音色与探戈的怀乡、伤感情调相吻合,故至今是演奏探戈主旋律的重要乐器。

作者为作曲家马托斯·罗德里格斯,他生于乌拉圭,后到阿根廷定居。

这首舞曲描写一家医院的大夫和病人,为庆祝狂欢节而举行化装舞会的情景。在流行中有两种不同的唱词,现在流行的多是器乐曲。

《化装舞会》为g小调,4/4拍子,乐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乐曲第一部分:

A段主题,用一小节带顿音的八分音符和一小节用连音组成的、带跳跃、起伏性的曲调作对比来进行发展,因而它一出现,就显出它独特的个性。A段主题反复一遍:

B段主题,从坚定、短促的乐句开始,用模进的手法来发展旋律,也很有特色。B段主题也反复一遍:

オオ

然后A段再现,以上构成一个三部曲式。

乐曲的第二部分:

A段主题,是从前面主题引申发展而成。它也以连音和切分音相间为其特色。

B段主题,性格比较活泼。它也是采用下行模进手法来发展旋律的,性格十分果断。

然后从头反复,在第一部分的A段主题上结束全曲。

教学重点:对歌曲的演唱形式的设计,恰当地表现出歌曲的感情。做到二部和声和谐,声音统一。

第 一 课 时

学唱歌曲:《红河谷》 欣赏歌曲:《平原,我的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以“红河”为话题导入新课。(简单了解“红河”的地理位置)

二、进行新课:

1、听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结构。

2、教师范唱歌曲和曲谱。

3、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结构(弱起拍),拍子(4/4拍),内容(描写人民开垦荒地,建设自己家园的喜悦心情),旋律(流畅优美、舒缓),节奏(平稳)。

4、教师弹一声部旋律,学生轻声哼唱,强调弱起拍。

5、学生跟琴唱谱。

6、学生跟琴唱二声部旋律,用“U”来哼唱,7、两个声部合起来用“ U”来唱,初步体会和声效果。(歌词在下节课完成)

二、欣赏歌曲《平原,我的心》

向学生介绍歌曲的音乐风格及背景,这是委内瑞拉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被誉为委内瑞拉“第二国歌“。歌曲赞颂了委内瑞拉的美丽风光,抒发了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聆听歌曲。

四、小结。下课。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学唱《拉库卡拉喳》 复习《红河谷》(二部合唱)欣赏《化装舞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歌曲《红河谷》(二部合唱)

二、新课进行:

1、聆听歌曲录音(拉库卡拉喳)

问: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怎样?(热情、欢快。节奏感很强,带舞蹈性)

2、教师简介歌曲的背景、特点。

3、教师范唱谱子,指出难点。

4、学生跟琴哼唱曲谱。注意抓住强拍。

5、学生跟琴唱歌词。启发学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

三、欣赏《化装舞会》

1、初听乐曲。

2、向学生介绍“探戈”舞曲的种类和节奏。《化装舞会》是一首著名的探戈舞曲,是阿根廷家喻户晓的乐曲,被称为阿根廷的第二国歌。

3、介绍“探戈”舞曲的节奏。

4、再听全曲。让学生跟着敲打节奏。

四、教师小结。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芬芳茉莉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 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欣赏 东北民歌《茉莉花》、河北民歌《茉莉花》、歌剧选曲《东边升起月亮》 教学目标:

一、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二、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够较和谐地 演唱两个声部。

三、欣赏歌剧中《东边升起月亮》合唱及三首我国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教材分析:

(一)民歌《茉莉花》

牐《茉莉花》(鲜花调)小调类民歌,在全国流传甚广。因流传地域、语言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色彩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体现了民歌的变异性。在各地流传的《茉莉花》中,以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牐1.江苏民歌《茉莉花》

牐歌曲为五声徵调式,起、承、转、合性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第一乐句由两个乐节组成,二者旋律相对称,歌词重叠,落音相同;第二乐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乐思;第三乐句为“转”、“合”功能,一气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牐2.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 牐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首句是两个重复短句,结束在徵音上;第二乐句首尾音相同;第三、四乐句的词曲关系、起始音也相近似。但它的旋律跳进增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由于句幅的加宽、基本节奏型的改变、升sol和升do的使用、字前的装饰音及句尾的拖腔的使用等,都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其次,歌词的变化(主要唱《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牐3.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牐辽宁海城的《茉莉花》较之江苏的《茉莉花》变化很大,除故事情节相同,个别音调进行相近外,在调式、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并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如在调式上,由原来的徵调式变为现在的商调式,旋律的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如“ ”,“ ”,“ ”,“ ”等的进行,就连“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来。如“啦”、“呀”、“哎哟”、“哪”、“嗯啊”、“哎嗨呀”、“嗯哎呀”、“呀依呀”等。

牐除了上面介绍的几首《茉莉花》外,还有山西、陕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以茉莉花为题的民歌,所表现的内容、歌词大体相近,但旋律都有各自的地方风格特点。

牐(二)《东边升起月亮》 牐1.背景材料

牐歌剧《图兰朵特》是普契尼的最后一部歌剧,作于1926年。作品没写完普契尼就病逝了,歌剧的后部分是由他的学生阿尔芳诺根据他的遗稿完成的。这部歌剧描写的是发生在中国元朝的都城北京的故事,剧中的主人翁图兰朵特是中国元朝的一位公主,她容貌美丽、性情残忍,她给向她求婚的人出了三个难猜的谜语,猜不中的将被处死。为了使图兰朵特的形象富于东方色彩,普契尼在这部作品里选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歌剧的音乐素材。在这部作品里,他坚持了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摆脱了原作的象征性,使全剧充满生活气息。他一反过去常取的抒情室内风格,恢复了几乎被人忘却了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剧中有气势雄浑的合唱、辉煌的独唱段落,其中《今夜无人入睡》成为众多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在音乐会上演唱的保留曲目。1999年,著名导演张艺谋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在北京太庙联袂执导、指挥了这部歌剧的演出,赋予这部古典歌剧新的传奇色彩。

牐2.作者简介

牐犉掌跄(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他的第一部歌剧《曼侬·列斯库》在米兰歌剧院上演后使他名声大振,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以后他又创作了多部歌剧佳作。如《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等,成为继威尔第之后最有影响、最有才华的歌剧作曲家,对20世纪歌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牐普契尼在歌剧创作中,非常重视文学剧本,有着敏锐的戏剧感,认为“一部歌剧的基础就是题材及其戏剧处理。”同时他也十分重视人声在歌剧中的地位,认为“没有深深打动人心的旋律,就没有音乐”。他对管弦乐队的表现力也很精通,并表现出他非凡的天才。他的歌剧的演出效果是强烈的戏剧性与音乐、管弦乐、朗诵、动作、服装、布景以及灯光最高效率的综合,被誉为是驾驭舞台效果的能手。

牐3.音乐分析

牐《茉莉花》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从18世纪末叶起,还流传到欧洲和美洲。1840年英国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约翰·贝罗在他所写的《中国旅行记》中刊登了这首民歌,从此在国外就把它作为中国民歌的典型广泛传播。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特》中就采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重要的音乐素材。以下是在歌剧的第一幕中第一次出现的《茉莉花》主题,是由童声合唱在幕后由远而近地唱出来的。

牐从音乐中可以看出,作曲家普契尼抓住中国五声调式的旋法特点

(即等三音列进行),将原《茉莉花》中富有特性的音调,根据所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感加以展开,使音乐更加平和抒情,有一种朦胧色彩,符合剧情要求。看下列两种曲调的对比情况,《图兰朵特》开始4小节的音乐来自原《茉莉花》的第1、2小节,接着是4小节重复;第9-16小节的音乐来自原曲的第二乐句;第17-23小节的音乐来自原曲的“转、合”句;之后的两个乐句是作者抓住 “ ”这样的进行特点作了补充性发展,结束全曲。

牐谱例对照: 牐 牐(三)合唱《茉莉花》

牐杨鸿年教授改编的童声合唱《茉莉花》,运用精炼的作曲技法,充分发挥童声的音色特点,很好地描绘了歌曲的意境,表现了歌曲内容。本课中的二部合唱是选取合唱中的一部分来演唱的。我们会发现,这段二部合唱的特点是,听起来各自的旋律线条突出,第二声部的旋律也很流畅自然,与第一声部结合后,其风格统一,音响效果和谐丰满,具有中国的五声性调式风格特点。全曲给人以秀丽、甜蜜、清新的美感。

牐(四)相关知识

牐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市井中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因地域不同,又有小曲、时调等多种名称。小调在艺术上经过较多艺术加工,具有曲调细腻优美,婉转抒情,节奏规整,结构均衡等特点。小调表现内容广泛,其歌词常以四季、五更、十二月、花名等形式联缀,且有衬词来加强感情的表达。小调流传地域广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的小调数量和品类上更具代表性。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齐唱。教学重点 :二部合唱演唱《茉莉花》 用正确的方法唱好高音。

第 一 课 时

欣赏 江苏民歌《茉莉花》 河北民歌《茉莉花》 东北民歌《茉莉花》

歌剧〈图兰多〉选曲《东边升起月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江苏《茉莉花》录音作引子进入新课。

2、教师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茉莉花》属小调类。因流传地域、语言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风格色彩上有明显的差异,它体现了民歌的变异。在各地流传的《茉莉花》中,以江苏的《茉莉花》最为著名。

3、相关知识: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中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它具有曲调细腻优美、婉传抒情、节奏规整、结构均匀等特点。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齐唱。

二、欣赏

1、江苏的《茉莉花》

歌曲为起、承、转、合结构,具有小调体裁的典型特征。歌曲的旋律以级进为主,间以小跳,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听歌曲录音。2、河北的《茉莉花》

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但它的旋律跳进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歌词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听歌曲录音。、东北的《茉莉花》

东北的“茉莉花”较以上两首变化很大,在调试、旋律的行腔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并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听歌曲录音。、歌剧《图兰多》选曲《东边升起月亮》

这部歌剧描写的是发生在中国元朝的都城北京的故事。《茉莉花》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从18世纪末叶起,还流传到了欧洲和美洲。为了使图兰多(公主)的形象富于东方色彩,作曲家普契尼在这部作品里选用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歌剧素材。

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蝴蝶夫人》、《艺术家的生涯》等。

三、学生讨论: 分析三首民歌的相近之处与不同之处。歌剧选曲《东边升起月亮》与原来的民歌有何不同?

四、轻声哼唱江苏民歌《茉莉花》。(熟悉旋律,为下节课学二部合唱奠定基础)

五、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课后反思

第 二 课 时

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二部合唱)实践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把收集到的有关《茉莉花》的音响、音像、图片等资料介绍给大家。

三、听录音范唱

1、学生跟琴唱二声部旋律。

2、再唱一声部旋律。在两个声部熟悉的基础上用“U”来合唱,以达到二声部的和谐。

3、在基本熟悉后跟琴唱歌词。

四、实践与创造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他们自己的设想来表现歌曲,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歌曲风格和情感的体验。

5.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 篇五

单元知识架构:

学生在第上册已经认识了周长,并学习计算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本单元是这方面知识的递升。包括有: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3、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4、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5、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2、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5课时

面积…………………………………………1 认识面积单位………………………………1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1 探索面积公式………………………………1 铺地面………………………………………1

第一课时 面积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内容:第42页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的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法:讲授法,图形练习法,归纳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感受面积,形成对面积的感性认识。

(1)利用学生现有的物品,让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如:书、桌子、硬币、手掌、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2)认识面有大小之分。

活动:比一比老师的手掌与某学生的手掌谁大。比一比数学课本与数学练习本的大小。比一比长方形与正方形、三角形之间的大小。

(3)引出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用数学语言说一说:我们可以说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数学本封面的面积大……

2、数学活动,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P42,比较正方形的面积大还是长方形的面积大。准备用具:5角硬币、尺子、剪刀。让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比较的办法。(1)用硬币摆一摆。正方形摆了9枚,长方形摆了10个。(2)把2个图形重合,再比较重合以外的部分。

(3)在两个图形上“打方格”,比一比哪个图形的方格多。

3、进一步感受面积。

画一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是7个方格的图形。通过画图,让学生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就是: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是可以不同的。

4、通过练习,渗透利用方格比较面积大小的便利。(P44练习1、2、3、4)做P44练一练。

作业:摸摸生活中的实体,感受面积的大小 附板书

面积

比面积的大小

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面积单位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的概念模糊容易和周长混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教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公式练习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利用上节课“比较面积”的活动,将学生画的“格子”图展示。(有的学生打的是2厘米×2厘米的方格,有的同学打的是1厘米×1厘米的方格)让学生再说说昨天比较的方法和理由。

2、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方格的格子数目的大小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现在老师的信封里也有2张纸,一个上面有10个方格,一个上面有40个方格,哪张纸大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小。什么样的测量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假如我们不规定方格的大小,那么想想,测量结果会有几种呢? 师:应该规定用多大的方格量比较好呢?

4、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换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重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教学难点:体会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 教法:直观教学法,图形练习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强记法

教具准备:直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复习一下P44页第3题,说明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数格子”来表示。

1、利用直尺,来打一打格子,测一测上节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汇报。

2、提出活动目标:让学生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重点讨论:在量比较大的面积时,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测量方便吗?用多大的正方形比较合适呢?

3、在学生讨论得到共识后,提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它的大小。说一说,生活中看到的什么物体它们的面积也接近1平方分米。

4、介绍1平方分米的读法、写法。

5、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量一量课桌的面积。

6、利用教室现成的1平方米的方砖,让学生认识1平方米的大小。

为增强1平方米的大小是多少,安排下面的活动,在黑板上画出1平方米。估计教室门的面积。(可以利用米尺帮助估计)作业:同步 附板书:

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计算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的单位时容易出错。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正确单位。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公式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的平面图形。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估一估。

在估计书中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说一说学则哪个面积单位估计比较合适。让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感觉。

2、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亲手摆一摆,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观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试一试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可以向学生指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适用于正方形。

4、习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容易忘记书写单位,或单位与长度单位混淆。在作业中要注意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面积的计算公式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不同。

5、介绍、认识1平方厘米。

我们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规定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6、动手量一量。

准备A4白纸,将书本外框画于其上。打边长是1厘米的方格,进行测量。作业:同步

附板书

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铺地面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时容易忘写面积单位。内容:第50页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法:图形教学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学法:图形练习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的平面图形 学具准备:练习本、笔、书、尺。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

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才能修补好?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当学生逐个摆放后,提出,假如手上的小正方形有限,能不能用少量的小正方形预测出需要几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4、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作业:同步 附板书:

铺地面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公顷=()平方千米。

6.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作文教案 篇六

把你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面。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日记)

蚂蚁的力量

今天上午,我蹲在门口吃饭。几粒米掉在地上,引来了一只“侦察兵”蚂蚁。它急急匆匆地到米粒旁边,那样子好像是一个三月滴水未尽的饿汉看到了山一般大的面包——想将食物全搬走,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它使出全力,却只搬的动一粒米。“唉,它太小了!”我自言自语道。蚂蚁“吃”心未死,它又紧抱米粒,一晃身子,将米粒背了起来,可就像一个人要搬走一座山一样,毫无希望。它只好悻悻而去。(写蚂蚁,把蚂蚁当人来写,十分生动)

“唉,毕竟是只蚂蚁!”我替它惋惜,“要是它力气大,那„„”我刚要起身回家,惊异便把我拉了过来:刚才的蚂蚁卷土重来,身后还跟着大队人马。一阵瞠目结舌后,我平静了:蚂蚁力量太小,多来十个也无用的!我讥讽着这些小生灵,觉得它们是痴心妄想。只见它们有的聚气凝神,紧抱米粒;有的二蚁连手,奋力拼搏;有的发起蛮劲,搬米疾走„„不多工夫,米粒便象是返乡归国似的移向蚁穴。(写出自己的观感,形象生动)

听了我的叙述,你还觉得蚂蚁力量小吗?有时,人的力量可能比蚂蚁还小,有时,蚂蚁的力量可能比人的力量还大。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散,搬米难;人心齐,泰山移!(从中悟出道理,完成写作目的)

【教师点评】

这篇日记记述了作者对蚂蚁的细心观察。作者观察和描写了一只“侦察兵”蚂蚁和其它蚂蚁搬运米粒的经过,使“我”从好奇惋惜到瞠目结舌以至感叹,从中悟出了“人心散,搬米难;人心齐,泰山移”这样的深刻道理。文章记述生动、形象,层次清晰,【习作要求】

你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吗?先交流一下写日记的方法,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习作指导】

1、可以写什么?

可以写四季的美景,气候变化的特点;

可以写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

可以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动物的生活习性;

还可以写周围动人的事迹等等。

2、怎样写?

观察日记题材多,范围广。简单地说,就是将我们平时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写成日记形式。

首先,内容要真实,所见所闻要贴近自己的生活。

其次,观察要细致,叙述才能具体,要对事物的声音、色彩、形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作出细微的观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观而不察,视而不见,见而不想,很多生动的素材都发现不了。

再次,选材要精,中心才能突出,围绕一个内容,一件事,一种情景,一点感受写,有详有略。

第四,想象合理,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新鲜感。

3、下面这些你知道吗?(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激发观察的兴趣,挖掘发现的潜能)

鱼睡觉的时候是睁开眼睛的|含羞草一碰就会闭拢它的叶子|蜘蛛也可以预报天气|

蚱蜢的头是尖的,蝗虫的头是圆的|芙蓉花早晚会变色|蚯蚓断成两节不仅不会死,还会变成两条蚯蚓|母鸡尽职|白鹅高傲|猫性格古怪|家燕很绅士|„„

做一做:回家找个矿泉水瓶,除掉上半部分,做成杯子形状。倒入近半杯的水,将一整颗大蒜放进做好的杯子里。然后坚持观察一个星期,把观察过程,特别是观察到的变化都写下来。

4、句段训练

在你的作文中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在你的作文中用上至少两个比喻句

根据你观察的材料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道理:人心齐,泰山移/勤能

补拙/有双发现美的眼睛/给予比拿快乐/

5、日记格式如范文,在第一行中间写明日期、星期、天气|第二行开始日记正文|日记一般不写标题,但为了便于把握作文中心,小学生时提倡写标题(见范文)。

【主题推荐】

上一篇:总想起那张照片作文下一篇:陈小春个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