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健全的标准

2024-07-31

人格健全的标准(9篇)

1.人格健全的标准 篇一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运动者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锻炼,是有效纠正个人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心理训练方法,

1、缺陷类型:胆怯

此类人天性胆小,学习起来怕承担失败的风险,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

运动处方:建议参加游泳、溜冰、拳击、滑雪、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运动项目。

理由:这些活动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种种心理畏惧,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方能越过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相信你的勇气会逐渐增加。

2、缺陷类型:紧张

此类人一遇重要场合或考试就惊慌失措,严重时大脑一片空白,从而导致正常水平无法发挥。

运动处方:这些人要克服性格缺陷,应多参加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比赛活动。

理由:赛场上风云变幻,紧张而激烈,只有拥有沉着冷静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若能时常经受这种激烈对抗的考验,人在遇事时就不至于过分紧张,学习就会更加从容。

3、缺陷类型:孤僻

这种人天生不大合群,不善于与人交往,容易被社会孤立起来,一不小心就使学习和生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运动处方:建议少从事单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或是接力跑、拔河等团队性体育项目。

理由: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能增强自身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使运动者更加热爱集体,逐步适应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从而逐渐改变孤僻性格。

4、缺陷类型:犹疑

犹疑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时常犹豫不决,办事缺乏果断,瞻前顾后,结果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做出错误抉择。

运动处方:建议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摩托、跳远、击剑、跨栏、角力等项目。

理由:以上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当机立断,任何多疑、犹豫、动摇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久练能帮助人培养果决的性格品质。

5、缺陷类型:急躁

此类人缺乏耐性、急于求成,往往因一时冲动犯下错误。

运动处方:要克服急躁情绪,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游泳及骑自行车、射击等运动项目。

理由:上述运动强度不高,强调持久性和耐力,坚持从事这样的活动,能帮助人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稳定情绪、克服焦躁的目的。

2.人格健全的标准 篇二

我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 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做到教书育心。

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 有潜在的。显在的, 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潜在的, 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 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教书育心就是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素养, 以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健全的自身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

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 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通过刻意的美化布置和装点, 使其具有感染力。一个立意较高的美化布置,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高层次的校园环境, 会起到烘托的作用;二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 我校积极利用全体师生在共同生活中缔造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班风、校风等舆论手段对全体学生施加“定向”影响, 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去优化师生的相互关系。

4. 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 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 在教师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 目的是加强辅导, 帮助特殊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使潜能得以开发, 个性得到张扬。尊重孩子的爱好就是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诺贝尔获奖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作为老师, 无论孩子哪方面的爱好, 只要是正当的, 我们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我校在特长技能领域实施自主发展, 学校构建起“学科类———选修类——综合实践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开齐上足《新课程纲要》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了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竞赛四大类19门选修课。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 引导学生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 密切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开展各项大型文艺演出、运动会, 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技能的舞台。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

素质获得提高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 心中有他人, 心中有集体, 心中有国家。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的人格教育中的根本和灵魂。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 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 尊敬教师、孝敬长辈, 增强自尊自爱自重意识, 学会文明交往等。

3.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三

关于人才的培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成才必先成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得就是成人的重要性。人字的一撇是智能,一捺是人格。一个人只有把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最近看新闻报道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初二学生坠楼,疑为情所困遭老师批评选择轻生;郑州一高中生不堪压力用哑铃砸死母亲,称不后悔;复旦大学研究生室友投毒案;还有某地一小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了两句就离家出走,让老师和家长一番苦找……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惊人之举,我们不得不反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远比取得好的成绩要重要得多。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得到父辈、祖辈的宠爱,溺爱太多,觉得很多東西都是理所应当,自私冷漠、缺乏爱心和责任心,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遇到问题不会解决,而采取极端方式从而酿成很多悲剧。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即“人格障碍”。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来成为次品;一个人如果身体不健康将来成为废品;一个人如果拥有丰富的知识,但没有好的品行,将来会成为危险品,对社会将构成潜在的威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方向既定,目标清晰。未来10年,我们将送给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公民?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回应这个时代的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重在抓人格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对人的事业成败、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

健全的人格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社会的促进、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渐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关心、理解和相信每一个人,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育,主动提高自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发挥个性特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智力发展有早有迟,个性也不一样。所以,教学就不能搞一刀切。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于性格脆弱的学生,既要注意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批评,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在集体中抛头露面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得到锻炼;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从事一些细致性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去掉浮躁的毛病;对于那些一有成绩就沾沾自喜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科学家和优秀学生的故事,使他们戒骄戒躁,认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重度弱智儿舟舟,其理性智商只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24岁仍然不识字,但他情商很高,人际智商也很好,其父母注意发掘培养,最终他用指挥棒划出了美丽的弧线。若是我们的教师,对每位学生都有亲子教育之心,从人本论的观点出发,去培养、发掘、塑造每个学生,我们教育的成功率就会很高。

二、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也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繁体“爱”字上面是一个爪,中间一颗心,下面是腿(行走),即用手捧着一颗心到处行走,寻找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爱,所以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变得自私、麻木、冷漠,很难感受爱的存在。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课《爱在哪儿》,教师带领二年级的学生从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开始,从刚出生时爸爸妈妈为他们擦屁股、擦鼻涕开始,再到教给他们开始简单的学说“爸爸妈妈”这几个简单的字,再到他们生病时,爸爸妈妈的种种焦急……其中,有一个孩子说他爸爸为了这个家凌晨一点起来做豆腐,当时我有种想哭的感动。学生首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才会去爱自己的家人,进而爱身边的人,感恩身边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我们应该感恩,要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企业,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那些人,感恩于我们的祖国,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你才会发觉世界是如此美好。

三、培养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有人形象地将那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比作温室里的花草、大棚里的蔬菜,这些孩子大多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不强。而且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挫折教育,想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照顾。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有的学生面对挫折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这时老师应讲述一些伟人、名人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典型事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受挫的原因,在挫折中吸取教训。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挫折有双重性。一方面挫折会让人心理痛苦、情绪低落,另一方面它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追求,增强人对挫折的免疫力。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挫折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他们才能够正确面对磨难,学会有所担当。

4.中学体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论文 篇四

一、中学体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康体魄是形成健全人格的生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体魄,人很难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也难以成就人一生的事业。有强健体魄,才能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高的情商,才能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知。中学阶段的体育任务,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身体素质是所有基础中最重要的一项。因此,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人的气质类型来看,人的气质类型包括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和胆汁质四种类型,其中,抑郁质属于弱型。尽管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但总体看还是多血质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神经类型较强,属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有较大的灵活性。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体质较强的学生多倾向于这种类型,这些学生开朗乐观,人际关系良好,意志坚定,自控能力强,学习效果好,喜欢一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有进取心,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稳定发展

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人格特征:较强的求知欲望、较弱的是非识别力、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情绪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等。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升学压力,当他们的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过大,或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疏导,就会形成人格障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人格具有稳定性,但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生理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格特征的改变。一个学生身体素质差,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或家庭的不幸,都容易养成做事粗心大意、心理自卑、萎靡不振、意志薄弱等人格特征。如果教师能利用恰当的`时机,创造良好的环境,或通过体育增强其体质,也能使其养成自强自信、端庄谨慎、细心负责、踏实肯干等人格特征。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心理研究实验表明(不仅如此,我们自身也有体会),人在运动后积极情绪增多,消极情绪减少,能坚持2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改善人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如果能坚持长期锻炼,就能产生长期情绪效益。中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情绪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这种心态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旺盛的精力,增强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用开朗开放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果学生能将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坚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亲社会能力。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人类的心理病态,很多是由于社会交往的缺失而造成的。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疏远、冷漠,不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体育锻炼就不失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人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学生在一次次比赛或其他体育运动的历练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社会所认可和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就能够使自己成为容易被他人接受、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蕴含着的丰富人格教育资源,把体育教学的技术性功能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妥善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5.人格健全的标准 篇五

作 者:刘建华

单 位:濮阳县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

培养孩子的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

内容摘要: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健康 性格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教育感言之一: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 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

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在所有的习惯中,孩子最不好的习惯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开始时就喂,结果就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不愿意动手吃饭,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哼哼。最近通过鼓励,表扬正在努力地自己吃饭。因此说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有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如果再大一些,纠正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性情方面的偏差,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也因此我想习惯真的决定孩子的健康。

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且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大班,良好的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从不带零食去学校,上课也从不去厕所,回来后还说:“小手背后,眼睛往前看。”很可爱的样子,经常和姥爷在一起,也是有一种习惯的引导,喜欢和姥爷一起看新闻或是动物世界。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排除肤色、身高等因素,其实差距很小。如果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往往就是由不同的习惯造成的。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写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相信只要我持之以恒要求,儿子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养成多种习惯,比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习惯,有事向老师请假的习惯,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总之,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

教育感言之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孩子教育的关键还是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培

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比有的时候就会为宝宝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没有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将来的教育铺平道路。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想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关照他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多一些,而父亲的宠爱,就会有时候对母亲尊重不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说:“这样不尊重姥姥怎么行呢?”开着玩笑说:“在这样,鸡毛掸子就会跳舞了。”虽小,但他明白妈妈说话的意思。因为儿子的胆小,不用训斥,就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是会哇哇哭。就会教育他,要孝敬爸爸妈妈,但也要孝敬姥姥姥爷,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他似懂非懂的听着,我想儿子会懂得,因为过年后才整整五岁呢?有的时候也会抓住这样绝好的契机对儿子进行教育,我说,“姥姥抚养爸爸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她们老了难道不应该给她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那当然”她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总要

接着说上两句,“儿子这么懂事,长大以后一定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定会孝顺爸爸妈妈的,是不是呀?”“那当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四川的大地震,对儿子的触动很大,经常时不时的问姥爷,什么最厉害?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乎知道地震对人们的伤害,就在那静静地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竟真的一点也没有抬头。因此借机给孩子讲了那里的人很可怜,让儿子的心里有份感恩的心。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

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教育感言之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无原则的爱是溺爱,畸形的爱,是弊大于利的爱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

是爱要有原则,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的实现,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不要做一个无边无际地爱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我对孩子的爱,首先是表现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我们对孩子总是充满信任,充满期望,充满理解,充满爱心,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也不会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虽很小的孩子,却很懂事,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幼儿园里,看见哪个小朋友比自己强,自己会着急的生哭,很有上进心,似乎孩子也在一点一点的意识到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乐趣。孩子虽然不是最棒,但是孩子坚持追求更棒。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当然年轻的父母很难划清爱护与溺爱的界限,包括我自己,因此,家长要做到既爱又有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数,教中有爱。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性格和气质塑造,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

6.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六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

人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品格操守,它是人的本质特征的综合反应,其内涵丰富,性质独特,且具有稳定性、功能性及统合性等特征。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在对社会方面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吸收各类知识及经验;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实现关系融洽;在对待生活目标方面能以正面的态度应对;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加快的特殊时期,在其社会交往及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问题,因此在大学教育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大学生方面也应起到相应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1.初步形成思考加怀疑的个性,力图用新观念去化解旧思想带给他们的冲击。由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教育观念方面则有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其双方分别为现代教育思潮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新观念与旧思想矛盾冲突必然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大学生们需要重新对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定位。大学生在学习和对外界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借助其丰富的书本和课堂知识,逐步建立自身的价值标准,并以据此对外界事物予以评定和判断,从而处理与其相联系的各种关系。

2.普遍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的精神,而提供给其相对较宽松和舒适的校园环境也使其束缚大大减少,这就使得一旦出现问题,要依靠其自身的标准去判断和完成,这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相对独立意识。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处理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都会形成其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正是这些独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大学生处理各种矛盾的最重要的依据,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独立性。

3.过于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大学是个精彩的舞台,它时刻充满诱惑,只等大学生们随意挥洒,这也催使着强烈表演欲望的形成,这种欲望也影响着每一个人。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们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二、大学体育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需要具备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现代大学生们其心理压力不仅来自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越来越残酷的就业现状,让其不堪重负。而正是这些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许多大学生思前虑后,反而无法将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这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从而阻碍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体育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好办法,能在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发挥较大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都是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三点一线中完成,单一的生活状态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的性情,也加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负担。若能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们能摆脱教室里紧张压抑的气氛,用轻松灵活的体育活动来取代压抑繁重的课堂学习,以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们的心理感受。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率更高,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们往往比较自我,个性比较强。一些在校学习成绩优秀、业务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由于个性较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因此如何使大学生从学校起就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很多学校急于探讨的问题,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运动项目中的大部分均为团队项目,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们必须结合成一个个小集体,并且齐心协力,并肩作战,这自然而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最终演变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另外,从各项比赛中提升的还有个体之间协调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比赛中,各成员之间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这样才能把握比赛节奏,争取最后的.胜利,因此体育比赛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交流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社会环境中相当关键的一项能力。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正确的审美观,体育运动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具有一种释放青春的活力,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必然会被这种奔放的活力所感染,从而激起他们对这种活力的热爱与向往,进而培养他们追寻美的意识。其次,体育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在目前体育竞技环境日益成熟的情形下,各类体育赛事已走入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通过观赏各类赛事可令人体会美的感受,如果由于体育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人们观赏比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此体育教育的存在可以填补人们观念中对体育知识的空白。通过对运动历史、运动规则等多方面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使得他们能看懂比赛、爱看比赛,并能从欣赏运动之美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进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大学体育教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应注重的方面

1.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体育运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增强自身的体质,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生活态度及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既常用又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整体社会在赛场上的缩影,发展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是为了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要让大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在体育活动中让大学生学会竞争,增强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体育课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尽情地表现自己。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懂得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及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7.人格健全的标准 篇七

关键词:和谐家庭,健全人格,留守儿童,人格障碍

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开放发展时代, 个体只有心身和谐即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方能应对复杂的局面。健康心态是个体心身和谐的外在表现, 健全人格是其核心内容。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是培育丰富人性的土壤, 在塑造健全人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留守儿童人格障碍问题的凸现, 充分说明了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已势在必行。

一、和谐家庭是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的关键

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文明家庭模式。和谐家庭的标准是有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平等对话的协调模式、相互帮助的支持关系、亲密温馨的心理环境、健康进取的家庭取向。人格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健全人格的标志是:自我接纳, 并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作为社会的细胞, 家庭和谐是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 因为:

一方面, 和谐家庭是培育丰富人性的肥沃土壤。人格的健全发展, 需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而健康情绪和健康情感的形成离不开和谐温馨的家园, 离不开家庭的培养与教育。对比和谐家庭的标准与健全人格的标志, 不难发现, 和谐家庭的每一个标准都为塑造健全人格的某一层面提供了环境与保障。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开放、乐观精神的形成, 使孩子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己, 坦率地接受自己;平等对话的协调模式让儿童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 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宽容他人, 有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相互帮助的支持关系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 让孩子明白作为人所应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有利于提高孩子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富有团队精神;亲密温馨的心理环境适使孩子有爱的归属感, 在接受爱的同时懂得爱需要付出, 在爱的互动中使爱得以生生不息;健康进取的家庭取向有利于培养孩子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创造性地生活, 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另一方面, 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家庭和谐的标志之一。家是人的社会跳板, 是联系个体与社会的纽带。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也是个体终身社会化的场所。社会化是个体出生后学习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 把社会价值目标内在化, 这是任何个体由生物性存在转化为社会性存在的必经程序, 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实质过程。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处在一个相当关键的位置。对父母而言, 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一个家庭如果不能有效完成它所负有的特殊功能, 那么它也就称不上是一个和谐的家庭。

和谐幸福的家庭也是儿童情感的栖息地和儿童心理矛盾与困惑的缓冲带。个体都有追求情感满足的客观需要, 一个和谐家庭应该承担其情感满足功能, 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留守儿童以义务教育期儿童为主, 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逐渐成熟的时期,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在生活、学习和感情上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与困惑, 这时家庭作为一个“避风港”、“安乐窝”的价值是非常突出的。民主、慈爱的父母, 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 调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如果家庭关系失去了和谐稳固的基础, 那么孩子们很可能就失去了最好的保护神, 这样, 家庭不仅不能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和心理冲突, 反而会使孩子形成叛逆、孤僻、不信任等不良性格。因此作为和谐家庭, 必须具备满足家庭成员情感需要的特质。宽松和睦、亲切协调、幼孝老慈、夫妻恩爱的家庭环境, 才会真正成为个体心理的减震器和个体精神的避风港。

二、“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主要源于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及家庭职责的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 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据有关专家估计, 中国目前有近亿个未成年的留守孩子。[1]湖南经视2006年5月17日新闻报道, 仅湖南现就有农民工达900多万, 保守估计留守儿童近千万。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的成长、教育是我们不能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事实上, 人格障碍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和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要比城市儿童严重得多, 农村学生检出率高达19.8%, 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 而城市的检出率只有8.1%。把目光投向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更为严重。据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 留守儿童一般在学习、品行、情绪与心理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 缺少父母的培养和引导, 因此柔弱无助、不能受委屈、性格内向、丧失信心、上进心不强、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没有克制力、逆反心理、缺乏爱心、自私冷漠、搞不好人际关系、纠错能力弱等, 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人格缺陷。学生厌学、逃学旷课、出走、自杀、杀人等都已经不算什么轰动性新闻, 甚至仅仅因为区区小事就杀死亲生父母的恶性事件也有发生.。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不但父母爱的教育和情感培养缺位, 其现有的教育也常常方式失当。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使之尽可能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 但是由于他们只想到城里赚钱而置子女的要求和情感于不顾, 甚至有人外出多年都没有回家看看孩子, 平时和孩子的联系也很少, 觉得有所亏欠, 于是想通过金钱来弥补, 而这些子女则往往不珍惜父母在外辛苦赚来的钱, 花钱如流, 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还有的父母分隔两地, 多年不在一起, 感情淡漠, 造成离婚或近似于离婚的事实, 使孩子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心灵上遭受到更大的冲击和伤害。

亲情与教育的双层“真空”, 对儿童身心健康及情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常年缺位的家庭是残缺的、不和谐的家庭, 而家庭和谐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关键。从“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可以看出, 和谐家庭对健全人格塑造之意义。

三、构建农村和谐家庭, 塑造儿童健全人格

和谐家庭的建设与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完全一致的。现在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障碍的问题, 更让农村和谐家庭的构建势在必行。

1全社会共同关注, 为构建农村和谐家庭与塑造健全人格创造条件

首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 同时尽力消除城乡隔离, 这是构建农村和谐家庭,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条件。农民一般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 才离开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2]这其中, 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根本原因是生活的压力。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有利途径, 也为农民离土不离乡、不离家创造了机会, 更是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了根本出路。另外, 当前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着矛盾。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不能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的权力和权益, 也造成了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困难, 这些直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因此, 消除城乡隔离也是当务之急。

2把家庭教育作为和谐家庭构建的重点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人格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父母承担着教育人类的伟大责任。如果说人格不健全是“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的话, 那么我们更应该明白健全人格的培养首先来自家庭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但是, 离土不离乡, 离土不离家是最佳选择。即使非要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外出务工, 父母也要尽可能的把孩子带在身边, 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 给孩子以亲情与教育。万般无赖要离家务工的父母也应把孩子教育问题摆在首位。

而且, 农村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 并将其有意识地融人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 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理念的偏颇,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式的家庭教育, 我们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建立起人格长城来。”[3]用“长城”一词, 说明健全人格的建立不容易, 但同时也说明了, 健全人格一旦建立起来, 就会像长城一样牢固, 可以悦纳自己宽容别人, 主动承担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可以抵御各种歪风邪气, 坦然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3让家庭美德成为和谐家庭的伦理导向, 在父母的身体力行与爱的氛围中培养人格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根基, 和谐家庭是家庭美德的践行的必然结果。只有坚持以“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作为行为准则, 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和谐, 又只有在和谐家庭中, 家庭成员才有可能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人格。

4以健康进取作为和谐家庭的目标取向, 在学习体验中完善人格

健康进取是和谐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在一个转型社会中, 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和发展, 家庭也是如此。一个和谐的家庭要保持绿色常青的状态, 就要不断有鲜活的因素输人, 这要求家庭有一个与时俱进的主旋律:加强学习, 不断进步, 努力解决家庭面临的各种矛盾, 使家庭一直保持进取向上的发展趋势。一个具有活力的家庭才可能保持长久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J]光明日报2004年11月4日[1]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J]光明日报2004年11月4日

[2]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发布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 (2004年3月9日) [2]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发布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 (2004年3月9日)

8.让学生享受健全的人格教育 篇八

我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教书育心就是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素养,以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健全的自身人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通过刻意的美化布置和装点,使其具有感染力。一个立意较高的美化布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高层次的校园环境,会起到烘托的作用;二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我校积极利用全体师生在共同生活中缔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班风、校风等舆论手段对全体学生施加“定向”影响,去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去优化师生的相互关系。

4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特殊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使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到张扬。尊重孩子的爱好就是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诺贝尔获奖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爱好。作为老师,无论孩子哪方面的爱好,只要是正当的,我们都应该支持和鼓励。

我校在特长技能领域实施自主发展。学校构建起“学科类——选修类——综合实践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开齐上足《新课程纲要》所要求的所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包括艺术、体育、科技、竞赛四大类19门选修课。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引导学生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精神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通过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开展各项大型文艺演出、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技能的舞台。

健全的人格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获得提高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的人格教育中的根本和灵魂。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让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帮助他人,尊敬教师、孝敬长辈,增强自尊自爱自重意识,学会文明交往等。

9.简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九

(钱娇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401331)

学术课堂是一个课堂之外的大讲坛,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学习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研究好本专业的知识,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寻找创新点,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学术讲座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当要好好利用,海纳百川,同时认真及时的做好总结,以便参考。1,《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专题讲座-基于人格的社会层面知识》学术报告

2011年12月10日,我在凯撒报告厅参加了赵石屏老师的关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赵老师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教师要言传身教,协调影响,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道德概念和丰富到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生活的典范;其次,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三,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现实的到的活动;其次,教师应该根据道德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因材施教;第三,通过到的榜样来激发学生道德意志,锻炼的自觉性。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首先,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强大的道德动机;其次,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行为方式;第三,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2,《谁的青春有我狂---大学生生活深度反思》学术讲座

2010年9月23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了周小燕老师的关于大学生活的讲座,受益良多。伴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态度与大学生对社会的思考综合成一个非常意思状态,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活力的单元,另一方面,社会给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自身的前途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学习的思考都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中。每个人都在询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的社会权重是什么样子,大学生对社会的需求与大学生活怎样进行取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一方面给大学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很振奋人心的压力,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给大学生一个较为公平的,每个人都有机会的舞台。社会的与媒体压力给大学生的不仅是期望,而且是指引。社会期望大学生的成功和回报社会,这个期望不只反应在对大学生的肯定上,也反应在对大学生的批评上。社会关注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心理与学习压力,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道德标准与道德建设,大学生就业环境与生活压力等等。从大环境开看,我们的优势包括综合知识的广范和普及,互联网的巨大发展是知识前所未有的开放化,知识服务的进步,以及社会需要的明确化发展,这些都为我们的人生规划提供了一切需要的条件,也为提出了挑战。从我们的现状分析,中国的逐渐富裕也使我们的家庭能够提供一定范围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支持,学校的扩招和国家教育的重视使我

们可以接触到甚至学习不同等级的科技成果。但于此同时,知识的爆炸,社会需求的明确化,知识的开放化大大的加剧了大学生的竞争,这个竞争是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竞争,工作经验的竞争,更是学习效率的竞争,就像否定错误等于肯定正确一样,大学生也在竞争中不但在体现自身价值,也在竞争中被社会淘汰。知识的爆炸对大学生来说同样是双刃剑,知识的广度发展使大学生更能充分的选择知识的学习,但也促使了大学生在知识选择上迷失几率的增长,尤其在当今学习效率竞争的社会中,这个劣势也越加明显。如何弥补劣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3.《社会学视野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形象塑造》学术报告

2010年10月13日,我参加了陈洪老师的学术报告活动,获益不少。正如陈老师说的,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我们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我们首先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不要以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不要以为有兴趣的事情就可以成为自己的职业,例如,喜欢玩网络游戏并不代表会喜欢或有能力开发网络游戏;不要以为有兴趣就意味着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不过,我们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4,《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解读》学术报告

2010年10月20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了王于飞老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讲座,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5,《科学素养教育的由来与发展》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4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听取了林长春老师做的关于科学素养教育由来和发展的报告,加深了我的认识和体会。“科学素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尝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他于1958年撰写了《科学素养:对于美国学校的意义》一文,文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赫德这里所使用的“科学素养”,是现今意义上的科学素养的含义。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问题,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口号”也经常被提及。科学素养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口号”向“目标”演进阶段;第二是制定科学素养标准阶段;第三是成为国家理科课程目标阶段。

6,《塑造积极心态,成就美好人生》学术报告

2010年11月24日,我在图书馆报告厅听取了李祚山老师的讲座,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讲座围绕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展开。李老师先论述了心态影响能力和情绪影响健康的观点,提出调整心态的重要性,并应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导我们: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随后,苏教授教给大家快乐的九种工具,即改变态度;学会享受过程;活在当下、用好心情来填补生命;不要把自己幸福的来源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面;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学会感恩、感恩获得好心情;如果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还有人比你更倒霉;天堂、地狱由心造,压力太大的时候要学会弯曲;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最后,苏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他独到的感受:养成一种习惯,发现生活的美好方面;宽容过去、学会忘记、谅解和宽容;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把事情做成,而不是消极等待;服务他人。李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解说讲述了他对人生独特的感悟,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现状调研报告下一篇:以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