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精选8篇)
1.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 篇一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体会:文学的责任与我们自己
田 林
如果认真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中国文学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已进入了建国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话语权的自由与活跃,艺术形式探索的多样化,对于个人文学理想的宽容,均令我们切实看见了“百花齐放”的蔚为大观。
我省第八次党代会和中国作协第八次作代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的召开,不仅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立国”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意味着作家所应担当的责任与义务。文学发展与社会的同步性也告诉我们,作家在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创作实践中,个人世界观的认知与提升,以及对生活观察的敏锐程度、超前性和引领性,都将使我们面临新时代的再次检验。
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的进程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新的时期。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文化的意义的精神需要,势必将从边缘走向中心位置,而一个国家或民族,也只有充分尊重社会文明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时,那个强国的梦才是真正的开始。
当前世界正处在发展、变革、调整、融合的关键时期,国家的综合实力愈发显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社会的综合反映,文化软实力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已成为亟待解决和今后发展的长期任务,而这种提升,也是作家需要走在前列的必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虽然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我们还不够强,国际话语权远远不够,我们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依然不可否认地存在诸多的不甚完善与脆弱。因此如何成为强国,如何以文化立国,不仅关系到今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了民族的生死存亡。
文化是异常宽泛的概念,既是社会现象,也是历史现象的积淀,同时包括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是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并带有极大可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模式,从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我们就该知道文化不是虚的,而是实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我省第八次党代会和中国作协第八次作代会的召开,不仅使我们看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看见了一个民族自身反思能力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既不会固步自封地敝帚自珍,也不会盲目地崇洋媚外,而是冷静客观地,对自身东方传统文化的再次认知。我相信真正意义的文化发展概念,也正是从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开始的,在走过三十年艰辛的改革历程之后,它必将以崭新的重建与扬弃,载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文化立国是根本。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包括文化的竞争。文化立国至少要包括,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能够发挥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只有把文化建设融入强国的战略,并且实现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文化发展内在规律的多种政策并用,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才能得到根本保障。当下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性时期,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不仅为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诸如道德滑坡、价值观人生观扭曲等等一系列社会深层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成为立国的重要支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家们既需兼收并蓄,以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亦需率先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也只有以这样开放包容的心态,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面对眼前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才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体现作家个人的价值存在。
任何一个民族与自己的文化都是共生的,忽视了文化的意义,就等于忽视了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在政治、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愈发显出了它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提出了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目标,它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文化的质量。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个精神质量,我们才能在巩固改革开放各项成果的同时,有资格有能力,在全面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与竞争中,发挥大国强国的作用。而作家们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不仅需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做出艰苦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摈除垃圾,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先进的理念启发人,以优秀的作品塑造人,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充分体现人的真、善、美的价值意义。也只有以这样的艺术情怀,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才能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有自己庄严的位置。
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先进文化与科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文化产业的提升,绝不仅是单纯的科技提升,也并非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完成,而是如何使先进文化更好地为建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独具的优势,因此在这个进程中,作家只有创作出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的精品文化,才能为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保证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扩大。也只有依靠这个精品“质量”的基础,文化才会成为经济与社会良性运行的最终价值保障,作家,才会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考中,得到新的认知与提升。
现代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代人的追求,可贵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始终存在于我们传统的血脉。历史发展的现实也早已告知我们,谁占据了先进文化的制高点,谁便能够走在前列,谁便能够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待我们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世界文化整体格局时,那个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便再也不是梦。
2.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 篇二
一、坚持文化产业与各行业相结合
文化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扶持。丽水市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 瓯江中游, 古为处州府, 今为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 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浙南闽北交通枢纽。而莲都亦是一个绿色生态城市, 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优美环境。莲都区党委、政府准确把握城市形象定位和中心城市区块功能, 并结合大港头镇、碧湖镇等地的历史地理的文化基础。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历史文化积淀、瓯江原生态河川风光、古街等文化遗存、摄影和巴比松油画等当代文化资源, 在大港头、碧湖两镇打造的一个集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古堰画乡、通济堰、东西岩、括苍古道等等打造成莲都品牌的风景旅游区, 而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饮食等行业相互融合, 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将成为丽水的经济增长点, 并着力培育和带动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具体分析如下:1.莲都虽然有很多饮食业, 但分布较为松散, 而且代表当地特色的风味饮食不多, 建议打造莲都特色的饮食街, 让外地游客能品尝到除莲都外不能尝到的地道美食, 不仅促进了莲都饮食业的发展, 同时也将莲都的饮食文化推广出去, 如大港头的溪鱼, 千层糕、炸精肉、葱花肉、稀卤螟脯等等;2.建议政府与外地旅行社合作, 给旅行社适当补助, 招揽游客前来莲都景区游玩, 带他们游览美丽景色的同时, 更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 如在东西岩景区融入一些畲族风情, 建立畲族博物馆, 让畲家风俗习惯代代相传, 使男女老幼知道畲族风俗习惯, 让畲家男女老幼身着畲族服饰, 载歌载舞, 让游客观赏、参加畲族婚嫁表演以及品尝畲族的风味小吃等等;3.莲都区现在还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大力打造代表莲都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宣传莲都文化的同时, 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送文化”是一个短期行为, 是向基层文化输血, 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而“种文化”是农民自己造血, 具有时代生命力, 也是农村风情的延伸, 是割不断的。莲都区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民间文艺活动异彩纷呈, 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相得益彰, 农村有许多传统文化, 像峰源的跑马灯、青林村和武村的板龙、大港头的花灯等等已成为农村并不鲜见的文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串乡、村进农户进行表演。这些活动依据地方特色, 结合群众的爱好与意愿,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新颖的内容, 形象地展示文化特色, 促进了社会发展, 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近几年, 我区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把城市里的文化逐渐推向农村, 开展了“送戏下乡”“送活动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城市里的人很少有机会能观赏到农村民间文艺活动, 把农村的文化引进城市, 给农村文化产业有一个展示的舞台, 举办了“龙腾狮舞闹莲城”龙狮大赛、“流动的欢乐”文艺踩街等活动。农村也能“反哺”城市, 将他们优秀的文化推向城市, 让市民们也能欣赏到传统的文艺作品。农村、城市相互吸收、借鉴, 共同推动莲都文化产业发展。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继承和创新, 离不开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与借鉴。莲都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拥有不少代表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舞龙灯、花灯、畲家歌节等等。近年来, 各地正在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要以此为切入点, 选择一批“专、精、特、新”的具有莲都地域特色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包括生产风俗 (农耕、林业、渔业) 、生活风俗 (饮食、服饰、居住) 、礼仪风俗 (婚嫁、寿诞、交谊) 等等风俗田野或田园文化开发。而拥有这些文化的大部分是年纪大的人, 不少年轻人甚至没听过, 也没看过一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比赛, 或融入到各个学校教学中, 或者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使文化传承、发展下去。例如, 赛龙舟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化, 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现这项活动已融入到很多部门、企业、农村、大中院校中, 很多都已拥有自己的一支龙舟队, 而且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通过比赛, 不断改进、提升传统划龙舟的方法, 而在龙舟外观设计上也进行不断修改。只有通过开展活动, 传统文化产业才能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发展, 在探索中创新。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创新文化内容。大力发展莲都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 加快形成富有莲都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艺术产品系列。把莲都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四、大力推广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已成为群众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 广大人民群众在广场上兴起的广场舞、排舞、交谊舞、太极拳剑、秧歌、腰鼓、戏曲演唱等等, 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群众性活动, 是一支庞大的活动群体, 参加活动的人数多, 阶层面广, 老中青文艺爱好者都在积极踊跃地参加。现在, 莲都区的“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正搞得如火如荼, 由2008年的11个活动点发展到现在的120个活动点。清晨或夜晚, 每当你走在丽水市区各大公园、广场、南明湖边以及街头巷尾, 常常会被浓郁的文体活动声色所感染, 一群群、一簇簇, 有跳舞的、溜冰的、耍拳的、舞剑的、吹拉弹唱的, 各类文体形式应有尽有, 到处流露出丽水山城的活力、动感、繁荣与和谐。这就是莲都区近几年倾力打造的没有围墙的群众文体活动乐园——“天天乐”文体广场。现在的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活动点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在城区全面铺开, 2011年已推广到农村, 村民也自发组织一起跳起了广场舞、健身操等, 城市的这种文体文化已逐渐传到了农村。相反, 农村的传统文化是否也能效仿这种方式, 村与村之间, 人与人之间, 能将彼此的文化拿出来交流、学习, 将彼此的文化推广到广场去, 最终达到城市、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借鉴外来务工人员文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莲都区也涌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 在被城市文化同化的同时, 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例如, 下班时间, 他们会成群的一起聊天, 没钱去KTV, 他们也会自己一起唱歌, 有很多歌曲是他们原创或者是来自他们的家乡, 同时也会开展一些他们当地传统文化活动项目, 他们身怀绝技, 土生土长, 原计原味。我们在组织文艺演出的时候, 可以邀请外来务工人员一起来参加, 让他们表演代表他们自身特色的节目, 借鉴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产业, 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 还能将彼此的文化拿出来相互交流、学习, 将彼此的文化进行推广。而且, 现在很多新生代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学会了上网, 他们业余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 自学一些新型的文化艺术活动, 将这些新型文化艺术活动在业余的时间里开展活动, 丰富了周围群众的文化生活。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會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4.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篇四
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号角,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的论断,意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善于汲取中国历史文化的营养。
应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智慧之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精神沃土和宝贵财富,而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众所周知,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朴素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命题,其中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这些执政治国的理念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推进;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社会需要以和谐理念来指引;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促进公平正义,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化解等。可以说,正是把历史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才能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已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认同、所接受、所传承。在当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与生态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国际恐怖主义、贫穷与战争、疾病与健康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海涵”、“兼爱非攻”等思想,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利于促进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依靠、平等互助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属于自己,而且属于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不断从中吸纳精华、汲取智慧,开拓视野、鉴往察今。
5.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五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用一章阐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让广大市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他们纷纷表示,要切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宜兴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关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关心民生的重要内容。市文化局局长宗培君提出,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强宜兴的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扶持;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既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给予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乡村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始终把握好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
老百姓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还是创造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来自群众的力量。宜城街道岳堤居委主任蒋梅娟告诉记者,岳堤居委拥有书画、戏曲、体育、民间工艺等多个自发性文化团体,社区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这些民间文化的团体和个人,党和政府应当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扶持的同时加强引导,在规范的同时不断激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促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建设先进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把来自民间的群众文化开发好、继承好。
6.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篇六
进一步推进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公安机关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公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公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和推进公安文化建设,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公安工作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满足和适应广大民警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以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和谐警营、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强警战略,努力形成文明执法的行为文化、以警为本的管理文化、团结向上的环境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全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本形成;公安文化体制机制较为完善,机构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入警心,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牢牢确立;警营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团结和谐的警营氛围更加浓厚,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机关软实力持续提升,队伍执法形象不断改善,警民关系更加和谐;公安文化精品接连涌现,公安文化的大众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显著增强,逐步使公安文化发展与广大民警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公安队伍的英雄业绩相匹配,与公安机关的社会地位和承担的政治、社会责任相对称。
(一)弘扬忠诚警魂,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潜移默化、养德固本的功能,善于用文化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润物无声的人文方式加强和改进队伍管理,用法治文化、英雄文化和廉政文化熔铸“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纪律严明、无私奉献”的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始终保持公安队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和谐警营文化,满足民警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的警营文化氛围,建设具有鲜明人民警察职业特色的物态人文环境,建立文体活动制度,完善必要设施,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模式,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广大民警和谐工作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不断激发民警建功立业的创造活力和工作激情,形成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
(三)弘扬公安先进文化,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根本方针,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注重发挥公安文化在融洽警民关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播法治、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震慑犯罪。将公安文化与社区文化和其他行业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构建起水乳交融的和谐警民关系,在优化执法环境的同时,为引领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
(四)提升队伍素养,塑造良好执法形象。充分发挥公安文化育警、励警、律警、悦警和强警的功能,使民警在文化熏陶中提升思想境界,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使执法为民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警种和每名民警,渗透到执法执勤的各个环节,规范到一言一行。认真落实《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行为规范化建设,切实增强“公正、文明、理性、平和”执法的履职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树立新时期公安民警的良好执法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育警,把握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塑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重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
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公安工作全局,以推动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为着力点,紧密结合“三项重点工作”、“三项建设”和“三访三评”工作,有针对性地创新公安文化建设,在贴近队伍实践中提升公安机关软实力,推动公安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警为本,全员参与。
坚持面向基层,全警参与,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民警的文化创造力,切实保障民警的文化权益,满足民警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使民警共享公安文化建设成果,做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特点,实施定向指导;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警营和社会两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严格遵循持之以恒、务求实效的基本思路,既要有紧迫意识,又要有战略眼光,夯实基础,逐步推进,不断发展跨越。
(五)坚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认真总结和传承公安文化建设既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其他行业(系统)文化建设丰富成果,创新理念,开拓思路,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创新,积极拓展具有公安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安文化发展繁荣之路。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于公安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要通过组织宣讲团、报告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读书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和队伍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年龄段民警群体和民警个人的不同需求,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各项措施,加强公安民警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出一批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二)加强公安文化阵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指示精神,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做大做强公安新闻报刊、影视栏目等公安文化阵地和品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强势正面舆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市场发
展、具有警察特色、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公安文化发展之路。要充分利用网站、手机、论坛、博客、微博、播客和QQ群等新兴媒体,积极拓展公安文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发挥公安部所属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金盾影视文化中心等文化主阵地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公安报》等公安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积极办好“中国警察网”、“公安手机报”,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公安网络和文化信息平台。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积极推行基层科所队警察文化室(俱乐部)建设,增设文化宣传橱窗,使民警有阅览、娱乐、健身、减压和陶冶情操的场所。要在单位办公区张贴、悬挂体现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片,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有条件的公安机关要在办公场所、广场公园建立与环境相协调的警察文化长廊、警察雕塑园、警察荣誉墙、英烈祭奠场所和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警察博物馆或陈列馆。要充分利用公安部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展示平台,适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逐步扩大社会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对江西瑞金国家政治保卫局、陕西延安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河北西柏坡华北人民政府公安部旧址等公安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利用,建设一批内容生动翔实、布局科学合理的全国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推出更多公安题材优秀文化作品。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从公安实践中汲取素材,深入挖掘、热情讴歌公安队伍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不断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题材文化作品,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要深入推进公安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精心组织“万家灯火平安夜”公安部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慰问演出、“金盾文化工程”评选、全国公安相声小品大赛、公安歌手大赛、公安文学大赛、“卫士之光”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全国公安文艺汇演等重点公安文化项目,公安部每年出版反映牺牲公安英烈事迹的系列报告文学,出版公安文学精选,组织创作1至2部影视精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公安机关每年组织创作1至2部有影响的文艺作品,举办1台公安文艺晚会。要加大对基层公安文艺创作的指导扶持力度,每年组织一批警营内外的创作队伍深入生活、随警作战,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增强公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感染力。
(五)加强公安文化载体和标识建设。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使用特色鲜明、具有纪念意义和传播价值的公安文化产品,通过公安文化载体建设凝聚警心、展示形象。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安机关派出所、警务室外观标识、警车标识等公安标识规范,树立公安机关统一、规范、专业的文化形象。要积极组织创作 《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设计人民警察警旗,规范警察阅警式程序、入警宣誓、祭奠英烈等仪式,统一警察文艺演出服饰,推出第二套中国人民警察邮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紧密结合民警的兴趣爱好,组建成立形式多样的书画、摄影、集邮、收藏、体育等兴趣小组和警营乐队、合唱队、歌舞演出队、体育运动队等,在重大节庆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通知》(公政治[2010]445号)精神,把开展警体达标作为提高公安民警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充分发挥警营内部体育协会或俱乐部的核心骨干作用,组织全警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进一步提高民警体能素质,形成崇文尚武的警营氛围。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建立体育专项俱乐部或体工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各类竞技比赛。要充分发挥中国前卫体协的重要作用,论证并组建前卫体协篮球队,坚持每5年组织一届全国公安系统综合运动会,每年至少组织3次全国公安系统单项警体比赛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机关拳击、跆拳道、武术散手等专业体育运动队伍建设,积极参加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
(七)深化公安文化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史研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公安
文化如何更好地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如何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如何进一步提高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力度,积极谋划公安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公安理论与软科学研究课题指南目录中增列 “公安文化建设研究”专题,每年重点支持3至5项公安文化建设课题。成立公安文化研究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的建设发展规律,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每2至3年举办一次全国公安文化论坛,编辑出版《公安文化建设编丛》,推进公安文化理论研究的交流发展。
(八)加强公安文联和文化艺术团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在公安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引导作用,严格依照章程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地发展公安文化产业。条件成熟的公安机关可组建专业和业余相结合、以业余为主的警官艺术团(文工团)、警乐团、合唱团等,保证训练时间,提高演出水准,为各类大型公安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公安部论证筹建中国警官艺术团,并加大对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支持扶持。各公安院校要建立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团体,打造响亮的公安文化品牌。
(九)开展公安文体交流。各级公安机关文化体育团体要经常组织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文化体育人士的交流,通过公安文化体育示范点建设、创作室建设、警营开放活动、警察艺术节、警民运动会等方式,开展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公安系统内外文化体育建设的先进经验。要积极加入国际警察文化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境外)文化体育交流,通过访问演出、参加国际(境外)警察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拓展公安文化和中国警察形象的展示空间。
(十)大力实施公安文化人才战略。要建立公安文化人才库,全面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结构、分布、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要在文化人才录用上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行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纳更多人才参与公安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优秀公安文化人才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兼顾本职业务与公安文化工作。同时,要为公安作家提供专门的创作时间和创作环境。要择优选送潜力较大的文化人才到国家和地方文艺院校、艺术团体研修深造。对在国家级文化艺术比赛和省部级文化活动中获得荣誉的文化人才,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晋职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文艺界人士可给予相应的荣誉称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化事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在职民警警察公共关系培训班,设立警察公共关系和公安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点,通过委托培养、培训班、讲习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不同门类的公安文化领军人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完善公安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五、工作保障
(一)加大公安文化建设经费保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将公安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公安业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在重点保障广大公安民警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公安民警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高度重视公安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基础建设,统筹兼顾,重点做好重大文化活动、重要文化阵地、公安文化人才奖励、公安文化精品创作、重要体育赛事和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安机关文化建设扶持等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公安文化建设。
(二)加强和改善公安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是公安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将文化育警、文化强警的任务纳入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融入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警种、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民警积极参与的公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安机关文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省级和市级公安机关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商请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专门的文化机构或文艺创作室,县
级公安机关要设专职宣传文化干部,确保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各项文化活动。
7.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 篇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规模的产物, 它与社会传统文化相比是一个新兴的子系统。社会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产生而产生, 企业文化则是西方工业企业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规模的一种管理模式。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综合。” (《美国传统词典》) 而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的特质和要求, 也必将体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和基本因素。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一.从企业管理发展规律看企业文化的内涵
纵观企业管理的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经验管理、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 而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与靠管理者的经验或靠制度的管理相比, 有了质的飞跃。企业文化的发展也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而文化管理在企业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制度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它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内涵伍和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而要使企业的价值落到实处, 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里, 就必须将企业价值观的精神贯通在企业日常的管理和员工行为以及物质文化之中。可以说, 文化管理在本质上是柔性管理, 讲求“人性化”和灵活性, 但不能因此否定硬性制度的作用, 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和补充形式, 是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和视觉识别, 属于企业文化中最表层的物化表现, 可分为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准色、企业口号等;应用要素包括办公用品、场地、员工服饰以及广告宣传等的统一。每个企业都可根据自身文化的需要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仅直观地给外界予企业总的意象, 它还服务于企业价值观。从高的层次来看, 它对企业员工有着凝聚、激励和号召等力量, 加强员工对团队、对企业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荣誉感, 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从低的层次来看, 它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物质文化的构建必须紧密联系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并以之为出发点和归宿, 勇于创新, 出奇制胜, 巧妙安排和搭配构成物质文化的各要素, 才能达到精、准、新地动态体现企业文化并为之服务的效果。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企业文化的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 它是企业家实现其管理效能的必要手段, 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必要的约束和保障体系。它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决策方式和人事、用工、分配的基本制度及对工作生产流程、标准化、信息、规章制度等的规定, 最终体现在企业的人、财、物及经营、运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现代企业中, 组织结构要求体现团队精神;在经营决策方面要求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准绳;在用人时则体现公平竞争, 因才而用;分配就要求体现责、权、利的统一;设立岗位责任制、作业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员工守则来规范企业的人和事等。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 而把文化“装进”制度, 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 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当由于制度原因导致企业的理念不能得以正确的贯彻落实, 如造成顾客不满意时, 就要修正制度。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 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 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 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 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制度变成空壳, 留下的是参与文化。
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 对企业组织行为的管理由单元文化转变为跨文化管理。传统的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是在长期文化均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质性的文化。随着跨国企业的蓬勃兴起和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开展, 国际化经营方兴未艾, 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跨文化管理的问题。每一家企业的文化都可能存在着多种形式, 企业内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亚文化之间、各个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协调。有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也有经营思想、决策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解决这一差异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化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求同存异”, 立足民族文化, 借鉴外来文化,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把来源于民族文化又脱颖而出的适应企业管理要求的、优良的文化再重新灌输到企业中的每个成员身上, 以统一员工的行为, 实现企业目标。
第二, 对管理对象的研究由企业内的个体转变为企业员工的整体。企业文化关键是追求一种企业整体的优势、普遍性的卓越、良好的集体感受。管理者应从过去把激励理论和方法分散运用到每个对象, 研究如何激励个别员工过渡到如何树立企业的整体观念, 使员工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方面来。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 企业文化突出的特征是创新与变革。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点在于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理论应通过“文化优势”创造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使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 发生类化的过程。群体规范的形成能使企业个体产生从众行为, 共同的价值准则在企业中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个体发现其行为和意见与团体不一致时, 会感受到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有时比权威、命令的效力大得多, 更易改变个体行为, 使之与集体行为趋于一致。可见, 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高层次选择。
第三, 对企业形象的塑造由单一的外部形象转变到内外结合的整体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整体的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外部看, 企业给消费者可以信赖的印象, 对其他行业及社会的贡献为外界所肯定;从内部看, 企业内全体职工在工作中产生和企业荣辱与共的观念,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良好, 气氛和谐, 充满活力。但过去企业往往只注重外部形象的单向指标, 例如靠优质产品打开销路, 或靠优质服务取信于用户。在新经济时代, 原有企业文化赖以成功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这个基础就是企业环境。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 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 市场环境是在急剧变化的, 过去成功的经验根本不符合当今新经济的现实。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就提出了把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组织环境作为两组不同的变量, 在两组变量交互作用中实现新经济企业文化的转型。这种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 而且是学习型的。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能够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实行知识管理。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是对价值观在社会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 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在企业管理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但一些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 对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员工文明素质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致使一些企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一些企业员工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手段,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为企业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企业, 促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对于企业来说, 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着力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兴起企业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企业软实力, 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 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力。
第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企业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企业文化建设,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企业员工, 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 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紧密联系建设企业文化的实际, 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坚定企业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方面, 企业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前进目标, 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国家和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 要教育企业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 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建设企业文化, 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不断增强对国家、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 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 同时又是社会责任的承载者,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理念等, 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律, 又要体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
第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八荣八耻”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中, 什么是光荣, 什么是耻辱,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内容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为新形势下我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规范,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 提高企业文化的层次, 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没有硝烟的商场也要成为感召企业干部职工利器。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不可缺少的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入这种革命文化和民族之魂, 使员工以热爱祖国为荣, 打造企业名牌, 参与世界竞争,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没有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企业, 永远不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长效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
[2]《西方经济学》 (李汉君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
[3]《现代公共关系》 (杨家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
[4]《组织行为学》 (徐联仓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 .
8.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 篇八
一条艺术长河,涌动文化热潮。
京剧、川剧、越剧、豫剧、花鼓戏、楚剧,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种来了!歌仔戏、柳子剧、桂剧,平素人们鲜见的地方剧种也来了!在第八届中国艺术上,54台剧目,角逐我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22台同样精彩的参演剧目,为艺术盛会增光添彩。这是我国当代艺术最高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汇集着当代中国艺术的精粹。
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还涌现出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出现了一些繁荣文化的新机制、新办法和新思路。这是践行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这是奏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序曲。透过八艺节这扇艺术之窗,折射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文艺创作,“舞台”牵着“生活”的手
“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世上行不去之心。”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宜昌观众用12次热烈的掌声体味着广西桂林桂剧团的桂剧《大儒还乡》中垂暮孤忠的大儒那至清至纯、坦荡磊落的为人之理、为官之道;杂技剧《西游记》演出期间,掌声、喝彩声、惊呼声不绝于耳,连演两场后,又应观众要求加演一场;河南省豫剧团演出《常香玉》的当晚,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演员三次谢幕,热情的观众依然掌声如潮,久久不愿离去,一些观众甚至跑到后台,表达对剧目的喜爱与敬意。受到感染的演员们,又清唱一曲,回报观众的厚爱。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期间,同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不同的剧场出现。
在采访本届艺术节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参评剧目少有名家,也没有太多豪华场景,却凭借真挚的感情、精彩的表演、生动的剧情,让许多老百姓掏钱买票走进剧场,为他们喝彩、叫好。
越剧《春琴传》的主演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可他们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演出感动了所有观众。
取材于革命老区红安县“送郎当红军”的楚剧《大别山人》,舞台布置十分简单。每到剧中人为了保护红军娃子的安全,不得不当着众人面,装成妈妈给孩子喂奶时,许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座无虚席的珞珈山剧院内多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些观众表示,本想瞧瞧热闹就回去,没想到一进场就欲罢不能。两个多小时里,时时处处都是戏,常常眼泪还没来得及擦干,就又笑得肚子疼了。
“曲高和不寡,曲终人不散”,武汉大学艺术系主任彭万荣教授说,“谢幕难说明观众还浸在戏里,充分表现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他认为,长期以来文艺领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一些作品迎合专家的口味,却得不到观众的掌声,而从八艺节剧目反响效果看,这一现象正在发生较大的转变,这表明舞台离观众越来越近。
真正优秀的艺术是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需要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来实现。只有来源于生活,跟老百姓息息相关而不是海市蜃楼的主题,才能长期吸引观众的眼光,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在本届艺术节文华奖获奖剧目中,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的戏也占到相当的比例。文华大奖获奖剧目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真实反映了农民工、农村留守女人的现实生活;文华大奖获奖剧目话剧《矸子山》反映了转型期东北煤矿工人及家属生活;获得文华剧目奖的音乐剧《大三峡》,以两代人爱恨交织的故事,讴歌三峡工程的伟大和建设者青春勃发的风貌;获得文华剧目奖的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以时空交错的形式,将50年前的大军进藏和军人后代今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
从这些获奖剧目不难看出,艺术工作者必须走进现实生活,贴近普通百姓,才能发现好题材,“舞台”牵住“生活”的手,已经成为今后我国舞台艺术发展的基本方向。从人民中汲取营养,是艺术繁荣发展不二选择。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艺术创作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打造精品,“夺大奖”也要“抢市场”
八艺节上哪些艺术最走俏?
众多陶醉于艺术欢乐的人,会不假思索地说:“文华奖参评剧目。”与大快朵颐的观众的快乐不同,承接演出任务的武汉、宜昌等地的众多场馆,体验的是票房甚为丰盛的快意。
数字很有意味,也很有说服力。八艺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湖北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介绍,八艺节参演剧目售出演出票20余万张,场馆综合上座率越过了90%。这在此前几届艺术节,不曾有过。
琴台大剧院,演出着“一票难求”的生活喜剧:11月1日,舞剧《筑城记》首演,爆满;5日,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接踵,爆满;9日,歌剧《杜十娘》跟进,又爆满;17日,杂技剧《西游记》上来,还是爆满。
在湖北剧院,在洪山礼堂,在珞珈山剧院,在京韵大舞台,在中南剧场,在武汉剧院,在田汉大剧院,阅遍江城,担当文华奖参评剧目演出的场馆,无一处不爆满,无一处不热烈。
阳光下涌动的文化热潮,感染着湖北省一个长期致力于文化发展研究的人。作为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胡应明直白地述说:“专家的艺术探索只有和百姓的欣赏口味协调一致,才能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而两者的平衡点就是市场。”
纵观八艺节“文华奖”的参评剧目,多以市场化的眼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寻找和培植文艺适应人民需求的市场因子。艺术精品的产业化成为一种趋势,打造既能“夺大奖”又能 “抢市场”的舞台精品成为共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对精品剧目的投入,推出有一定规模的剧目,每台投资多数在8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有的甚至在2000万元以上。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堪称此类作品的典范,它首开湖北省剧目股份制生产先河,6家重点文化单位同心协力,注入千万巨资共同打造。在作品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剧目能达到全国一流的创作水准,该剧尝试了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加盟的创作模式。同时,积极筹划国内巡演冠名权拍卖会、演出订货洽谈会和风情民俗工艺品开发销售权竞标会等系列市场推广活动,寻求国内外著名策划公司代理演出事宜。今年3月,湖北省为八艺节准备的三台重点剧目中,在武汉首次面向市场拍卖,共拍得189.5万元。其中,《家住长江边》以单场8万元的高价位列榜首。该剧自2006年5月30日首演以来,已演出近80场,基本收回投资,形成了投入——演出——盈利——再创作的,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链条。
“精品创作,首先要打动观众,才能打开市场。”话剧《天籁》编剧唐栋说,《天籁》在创作中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在保证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有血有肉地刻画革命人物,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唐栋说,这是该剧演出100多场,场场满座的由来。
精品创作要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昆曲《公孙子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昆曲曲牌,增加了灯光、舞美效果来丰富表演内涵,增加了可看性。京剧《廉吏于成龙》,尚长荣在戏中首次不勾脸、不挂髯口,改贴胡子,没有水袖,俊扮上场,念京白不上韵。如此创新,是为了更细腻传达人物丰富的表情,贴近现代观众。杂技剧《天鹅湖》将特技、魔术、杂技、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与舞蹈有机结合;舞剧《红河谷》运用电影、芭蕾、多媒体等多种表现手法,演绎藏汉人民团结一心誓死捍卫国土家园的英雄气概
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还需要成功的市场化运作。
八艺节上,许多剧团表现了高超的营销手段。比如为企业冠名,如东风《天籁》之夜、平安保险《红楼梦》之夜,和现场销售包装精美的剧情赏析、DVD光盘等。这些方式,既有效宣传了剧目本身,也充分发掘了市场需求。
川剧《易胆大》的主演陈智林说:“排演《易胆大》,我们有很好的市场机制。剧院成立专门的剧目论证组,用了一年多时间论证其市场和赛场效应,选的导演、演员都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剧目生产与市场运作几乎同步进行。”
精品的确立不仅在于艺术的成就,其生命力更在于市场的认可。八艺节闭幕之后,不少演职人员已经踏上了巡演的路途,开始了新的征程,如郑州歌舞剧院大部分演职员已远赴韩国,他们的《风中少林》登台两年多,演出百余场,创收1000多万元,据悉,他们还将到美国巡演。杂技剧《西游记》至今已演出59场,近日又接到香港、澳门等地的10场演出邀请。舞剧《红楼梦》、歌剧《杜十娘》《雷雨》,均在联络赴海外演出事宜。
艺术精品,城市和景点的“文化名片”
11月6日,在广西桂林市阳朔县木山村,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徐天尝和其他几位村民就会像往常一样来到漓江山水剧场,参加当晚《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自2004年《印象·刘三姐》正式演出以来,每晚参加演出已经成为阳朔县200多名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张艺谋等创作的《印象·刘三姐》以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实景作为剧场,自正式演出以来,观众已超过100万人次,年均演出收入近亿元。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还带动了阳朔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阳朔第三产业收入从2003年的4亿元飙升到2006年的9.8亿元。毫不夸张的说《印象·刘三姐》已为桂林旅游文化新名片。
同样是在11月6日,五星游轮“维多利亚中驿号”穿过长江三峡抵达宜昌客运港旅游码头,200余名海外游客兴致勃勃地上岸观看八艺节表演,沉浸在三峡门户宜昌城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当日,共有10多艘涉外豪华游轮进出宜昌港。据了解,由于宣传氛围浓厚,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宜昌举行的消息传出后,来宜昌看节目游三峡的海外游客逐渐增多。11月5日抵达宜昌港的涉外豪华游船的载客率平均在85%以上,高于平常载客率水平15%-25%,6日整个宜昌港区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在2000余人,呈逐日上升趋势。
“文化是事业,再加上旅游元素,就是产业。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就必须在旅游业中加入文化元素,变成旅游文化。”宜昌市委宣传部部长赵举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赵举海坦言,正是有了《家住长江边》、《梦·三峡》、《盛世峡江》、《楚水巴山》等一批展示湖北和宜昌风景、人情、文化的“文化名片”,宜昌的名气才会越来越大。
和《印象·刘三姐》一样,又有谁会想到在一个半小时内,能依次游历三峡、巴土、神农架、武当山、洪湖等五个湖北最具国际、国内影响力和地域标志性的胜景,感受巴山楚水孕育出的楚文化、天人和谐的道家文化、乐天达观的巴土文化和甜润柔美的水乡文化。 11月5日,在武汉,大型地域风情舞蹈剧《家住长江边》就这样把湖北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被一一艺术化地再现,铺展成了一幅幅摇曳生姿的人文山水风情画。
11月12日,在荆门,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黄道婆》演出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眼前一亮,随着剧情的进展,一幅幅海南风光和黎族文化的风情画在舞台上一一呈现。黎族人民欢度三月三的场景极具民族特色,绚丽的服饰和动人舞姿让人感受到了黎族文化的悠久和灿烂;黎族人民打猎、采棉、织锦的劳作场面,向全国和世界的观众打开了一扇展示海南和黎族文化的窗口。
11月13日,在鄂州,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把中原文化最具个性色彩的少林武术重新演绎,和浪漫自由的柔美舞蹈结合起来,配上河南民间音乐,成为惊艳尘世的华彩篇章,向大家尽情展示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文化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崛起,要腾飞,离不开文化来打造。近年来,随着《云南印象》、《丽水金沙》、《印象·刘三姐》、《盛世峡江》等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艺术精品创作与城市形象、旅游景点品牌宣传结合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
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繁荣。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李长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资料】推荐阅读: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11-17
关于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07-09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09-05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第二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10-08
文化自信文化繁荣09-22
整合湖湘文化优势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07-31
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10-21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09-24
长春工业大学机械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