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堂植入“乡土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2024-10-13

思品课堂植入“乡土资源”的实践与探索(通用2篇)

1.思品课堂植入“乡土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篇一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的学习,你对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有什么看法

王纪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这个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历史信息掌握上的绝对劣势,因为学生不具备大量而丰富的的历史知识,加之缺乏历史分析和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仅靠课本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收获和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促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因此在以前,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造成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角度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了课堂、书本、学校而忽略了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资源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地方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和历史

记忆。

我们所在的灵武市是一个具有二千二百年历史的地方,境内发现了著名的黄河中上游水洞沟人类遗址,这为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远古人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素材和证据,也更加拉近了学生生活和历史的距离。同时,灵武市是古代灵州古城的所在地,这里曾是唐肃宗继位并结束唐朝安史之乱的重要地方,留下了大量相关史料;宁夏是历史上西夏国所在地,具有西夏时期的重要文物遗址。这些乡土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很直观的可以直面历史,走进历史遗存。

2、典型是回族聚居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都蕴含这大量的历史信息。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回族,他们生活的内容中离不开宗教的痕迹,大到生活中的建筑,如清真寺;小到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都体现了回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的特点。而这些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内容,这类资源可以说是本地学生所独享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农村地区保留了大量地域历史信息和近五十年的历史内容。作为农村学校来说,学生来自农村,他们身上依然保留了不少历史的遗存,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习惯、风俗都为很多的历史现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自己身上发现历史,感受历史这种效果是课本所不能给予的。同时,学生生活的地方不是很发达,很多改革开放前后的带有明显那个时代特有特征的建筑,场所和代表

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工具都还有很多的保存,在学习过程中也些资源可以被利用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和感受历史的发展进程。

所以说,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对于网络相对落后,学生获取信息相对困难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扬长避短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宁夏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西夏国的国都所在地,在讲解中国古代史《北宋、辽与西夏》一课时,当说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时,我们就利用书本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帮助学生分析两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加上搜集的关于兴庆(银川)的很多内容,学生一下子就能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很近,而且更愿意走进历史,来了解发生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演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地处灵武市。而在灵武市水洞沟就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而这个历史资源我们在讲解《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内容时,作为补充资料,这个历史的说服力就非常强了,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学生有了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 “探究式 ”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 “经历 ”,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 “探究式 ”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例:“南京大屠杀”的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相关照片、影视资料(纪录片、故事片)、幸存者和见证人的回忆、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历史真相,可以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精神。

当然,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最主要的。学校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它们呈现出多元丰富、直观生动的特点,但是往往空间分布较分散,资源本身缺乏系统,对学校的历史教学而言,在利用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层面的限制),需要教师着意安排、开发和整合。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目前我们还是只能靠老师自己去查阅、搜集各方面的资源,对于利用乡土教材作补充还没有实现,尽管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然,就目前来说,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也还是停留在文字资料的选用上,由于学生安全,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历史遗址去感受历史,同时由于老师搜集手段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还是继续挖掘资源,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和历史就在身边,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历史教学。

2.思品课堂植入“乡土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篇二

我尝试着把地方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乡土味”香飘思品课堂,在人文心灵交汇中撞击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们受到深刻的教育,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一、穿插运用绍兴方言、谚语、歌谣,使教学生动活泼,感染力强

思想品德课主要教育学生惜时勤学,修身笃行,遵纪守法,珍惜友谊,团结同学,文明交往,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队合作,竞争共赢,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制意识、集体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厨师做菜少不了“佐料”,它能调剂人的口味,增强人的食欲。绍兴方言、谚语、歌谣、格言、俗语就是教师讲课的“佐料”,特别是当讲授抽象枯燥的内容时,适时插入绍兴方言、谚语、歌谣、格言、俗语,或导入新课,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小结课堂,“佐料”作用就更显突出,让学生回味无穷。如劝人惜时勤学,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可引入绍兴谚语“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钟勿敲勿响,人勿学勿灵”,“做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勿了”,“今朝事,今朝做,明朝还有新功课”。教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有:“四肢勿勤,五谷勿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劝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有:“孝敬田稻自格谷,孝敬爹娘自格福”,“孝敬爹娘勿用进山烧香”,“尝尽滋味盐好,走遍天下娘好”。教人正当交往,珍惜友谊,邻里和睦,助人为乐的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酒肉朋友合勿长久”,“近邻亲,贵如金”、“宁可扶人起,勿可推人倒”等。绍兴方言说起来琅琅上口,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富有哲理,余音绕梁,使学生受到深刻教育。

二、感受绍兴风俗人情、文化魅力,使教学彰显人文,吸引力强

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丰富多彩的文化》时,教师课前以节日文化设问,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绍兴的、中国的、世界的节日文化。首先,一上课,教师从绍兴节日文化导入新课,问学生知道哪些绍兴本地的节日文化?同学们身处本土,耳闻目睹一些绍兴节日习俗,兴趣大增,有学生说春节是绍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主要习俗有:开门贴春联、放爆竹、接神、吃福橘、汤团、拜年等。有学生说清明节也是绍兴大节,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等。同学们豁然开朗,绍兴蕴藏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学生应当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其次,我让学生说说祖国有哪些节日文化?在学生交流发言后,我分析指出我国地广人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文化千姿百态,阐明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再次,让学生分组汇报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三国节日文化,教师因势利导,总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指出各国文化因国而异,应当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各自的文化。最后,教师总结各地各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灿烂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乡土的就越是独具个性的,与众不同。

引入当地传统风俗、地域文化,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传承地方文化的热忱有促进作用。

三、感悟乡土历史之光、人性之美,使教学凸显审美,自豪感强

有位名人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在乡土原野随处可见“美”的踪迹,在乡土历史长河中捕捉“美”的浪花。

教师要开发乡土资源的美育素材,挖掘其德育元素,放大其教育价值,去占据思品课堂一席之地,丰富课堂教学。绍兴“六山一水三分田”“四山三盆一平原”呈现乡土地理之美、自然之美,教育学生保护母亲河,珍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一草一木,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科学发展,造福家乡。绍兴山水相间、地形多样、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风光折射出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引导学生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古城保护开发的意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绍兴为越国古都,至今已有2500年建城史,宋高宗移驾越州题赐“绍祚中兴”,并于1131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佐证绍兴由来已久、历史之美,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凝聚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感情。绍兴历来被称为“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还有“酒乡”“桥乡”“越剧之乡”“书法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说明家乡文化之美、人文之美,从而启迪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科学保护、合理开发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传承地方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乡土历史、人文事例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为今后创造美做好铺垫。

四、发挥乡贤名士的示范作用,使课堂教学有针对性,亲和力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历代名人辈出,其事迹精神可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献身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雪耻复国”的雄心壮志,会稽太守马臻“围筑鉴湖,为民造福”的精神,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王思任“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英勇气概,徐锡麟、秋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精神,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精神,等等。由于同学们对名人贤士有崇敬感亲切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愿意接受教育,这样会对学生产生激励、感召作用,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上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时,教师在课堂上播发从最美绍兴人——无臂书法才子丁京华典型事例。他不仅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还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参加文化下乡。教师还补充了同学们鲜为人知的一段内幕:丁京华2011年9月随绍兴残疾人报告团来我校作巡回报告,并现场口书“自强者胜”书法作品赠送学校,至今悬挂在学校综合楼二楼楼梯墙壁。这着实点燃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火花,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惊叹声中同学们流露出了对自强者的崇敬之情,在敬佩之余同学们多了一份积极进取,表达了决不因为一点点挫折而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决心,在绘声绘影的教学中同学们明白了人生当自强的深刻道理。

绍兴是座开放的博物馆,拥有取之不竭的鲜活的乡土资源,学校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借得梅花一缕魂”。教师要善于挖掘、积极开发、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坚持学为中心,“四两之力拨千斤”,为思品课堂增色添彩,为学生一生幸福成长奠基。

上一篇:适合平安夜发朋友圈的句子下一篇:简单的黑留言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