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2024-09-02

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共8篇)

1.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为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税源管理新途径,2010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决定在上海、江苏、安徽等8个省、市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2011年1月,省地税局在总结部分市县局探索试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制定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意见,在全省8个市进一步开展试点工作。我局积极贯彻省局工作部署,已将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列入“十二五”工作规划和2011年工作要点,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全市部分单位正式启动。为探索研究我市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途径,本文结合淮南地税征管现状,就我市即将推进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总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服务,严格执法,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综上所述,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运用税收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等理念和方法,通过合理调整征管机构,细化税源管理职责分工,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全面认识税源专业化管理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从税收管理战略高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点是专业化,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支撑点是信息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而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基,偏离正确的方向,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劳而无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失去信息化支撑这个前提条件,专业化管理只能是一纸空谈,流于形式。二要从税收管理对象角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细化管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效。三要从税收管理内容深度认识专业化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税源管理的专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也包括纳税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二、我市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面对的几个现实问题

(一)税源分类问题

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从我市目前税源管理体制来看,市区除征管分局、涉外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实行的属地原则的财政管理体制,前者保障市级财政收入,后者保障所在地区级财政收入,两者划分明确,界限严格。凤台县除征管分局所辖税源外,其他税源全部属地管理,但前后者之间没有财政级次划分,均入县级财政。

因此,在市区如果坚持目前财政体制原则下的税源分类管理,改革的冲击最小,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和成效难以充分发挥;而完全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分类管理,无论是按规模、按行业、或是按类型,都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前提问题:一是税收任务承担问题;二是财政管理体制级次问题,尤其是外来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其他零散税源属地问题;三是各征管分局税收经费来源协调和分配问题;四是税收执法保障问题。多年前,我局曾在市区尝试个体税收和运输业税收专业化统一管理,但最终效果不佳,其中经验和教训值得汲取。

(二)专业化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在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如何设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机构,将税源管理职能在市局、分局和基层股所之间进行纵向分解,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进行和横向分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是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但从我局最新机构设置和人员现状来看,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时必须处理好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基层机构设置问题。机构改革后,上级审定的市区分局机构数量较少,尤其是市区多数分局都没有基层税务所这一级机构,税源专业化管理后,如何在特定的有限机构职数内设立专业化机构,并进行职能分解需要深入研究。二是人力资源配置问题。首先:人员数量较少。从市区看,人数较多的分局:田家庵区分局70人;征管分局37人;而人员较少的分局:涉外分局和毛集分局只有8人。从县区看,10个基层分局中,人员4人的分局3个,3人的分局3个。对人员较少的分局如何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包括业务如何重组,岗位如何设置,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如何实现是一大难题。其次,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从年龄上看,全市平均年龄已达42岁;从知识和能力上看,距专业化要求的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尚有一定差距。在目前无法有更多新生力量补给的现实下,如何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对各基层分局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同时,机构改革后,自上而上都重视和强化了纳税服务工作,省局设立了纳税服务处,市局成立了纳税服务科,市地税征管分局和凤台县局批准设立纳税服务股。如何践行纳税服务专业化需要,以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政府部门的涉税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要求,也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税收风险管理问题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通过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不仅是增强税收管理科学性、针对性,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需要,也是减少税收执法风险,保护税务干部的需要。

从我局目前来看,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虽然市局从2010年底开始已着力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但要注意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收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更突出的是税收预警分析,管理对象是纳税人;而后者突出的是税务人员内部管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管理对象是税务干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管理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以及风险防范应对措施等。其中:规划是基础,流程是导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关键,防范应对措施是保障。再由此延伸,目前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源预警分析必须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在较为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基础之上,否则税源预警分析只能是经验式的人工推断,针对性不强、准确性较差、效率不高。二是要重视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从全局来看,目前纳税评估工作普遍成效一般,更多是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第一,缺乏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虽然省局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虽然目前要求纳税人通过纳税服务平台上报财务指标数据,但由于各行业、各类型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与统一的采集表格口径差异性很大,纳税人对该种上报数据的方式仍然较为抵触;第三,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力度,深入研究不够。

(四)信息管税问题

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是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多年来,我局始终高度重视税收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信息管税,取得显著性成效。但面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形势、新内涵和新要求,信息管税任务仍然很重。具体来说:一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涉税数据信息采集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渠道还是办理登记和纳税申报;信息采集不规范、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涉税第三方信息、集团化企业经营信息,以及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发票相关信息采集不到位,网络在线开票软件和税控装置推广应用进展滞缓。二是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对征管数据分析利用重视性不够,基层分局,尤其是领导还没有养成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的习惯,造成征管信息系统内的征管数据仍然是静态的死数据;另一方面缺乏征管数据加工分析利用的实用软件支持。三是征管数据监

测考核机制落实不到位。市局几年前就建立了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并明确各主管科室监测考核各基层单位征管数据质量,但执行一直不到位,致使数据管理的许多问题一直存在,却长期得不到解决。

另外必须指出,现行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软件尚不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按事项处理和考核业务的需要,需要深入研究后,尽快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需求,以适应专业化管理需要。

(五)征管业务流程问题

我市现行的征管业务流程制定于2004年,2006年根据税收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对部分征管事项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修订完善,但许多方面已不适应信息管税,尤其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原有的业务流程与征管软件衔接不够,缺乏征管数据采集、分析、利用和征管软件业务处理方面方面的规定;二是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后,系统上下机构和职能将进行全新的重组和设定,为确保工作流程的衔接顺畅必须对原有的征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重组和优化。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税源分类

税源分类的原则: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即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要求,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控制税收风险的先后排序,建议将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重点税源包括:重点企业税源、重点行业税源、重大建设项目税源。一般税源:包括一般企业税源、一般行业税源、零散税源。个体税源:是指个体工商户税源。

统筹规划:即市、县局要统筹做好市、县区税源科学分类工作。要制定清晰明确的税源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在具体标准上,一是可以按纳税人行业分类。将税收征管风险较大、适合统一征管的重点行业:如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等指定专门机构征收管理。二是可以按照纳税人规模(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分类。重点企业税源户的年纳税总额原则上一般占本单位年税收收入的60%以上。三是重大建设项目税源。重大建设项目按照省局规定的标准确定。

在具体方法上,市、县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纳税户的分布情况和税源管理人员状况,灵活选择采取“行业+规模”或“规模+行业”为主要模式的税源分类方法。既可以在以行业分类为主,在行业分类的之下,再按规模科学分类;也可以规模分类为主,在规模分类之下,再按行业分类管理。或者选择采取行业分类、规模分类并存的模式进行税源分类。即在市、县局先将重点行业分类之后,其他税源再按规模分类的方式。

因地制宜:即作为统筹规划的管理机关,市、县局要因地制宜,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要求,真正以纳税人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既要科学分类,达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的,更要把握分寸,避免片面追求专业化,而使征管秩序紊乱,与税源专业化管理初衷背道而驰的局面出现。因此在确定税源分类标准和方法原则时,要尽可能简便易行,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大的原则确定后,正常管理户税源是选择按照纳税人规模分类,还是选择按行业进行分类,不要片面强调统一,将决定权交给各分局由各分局根据实际自定。市、县局统筹管理即可,鼓励各分局积极稳妥,大胆实践。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市局在选择采取打破属地原则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一是要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市局和分局都要建立税收科学预测机制和管理考核机制,完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解决市、区级税收任务承担问题。通过税收收入预测、税源综合预测、征管质量评价、纳税评估认定等方式落实任务、实施考核,避免出现淡化工作责任的问题。二是要严把纳税鉴定关。严格税款入库级次鉴定权限,确保税款入库级次不能随意修改。同时,对重大建设项目税源和零散税源,要制定严格的入库原则规定,尤其是在同城通办情形下。三是要建立完备的税收经费协调分配机制,尽可能避免分局之间苦乐不均的现象。四是要建立全市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综合治税机制,解决统一管理后的执法保障问题。

(二)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重组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原则:按照科学化和有利于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实施机构重组,在保持现有机构的职数、名称不变情形下,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调整、完善相应的税源管理机构和职能,搞好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重组。

对市、县局机关:可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上收部分高风险税源管理职能和事项,直接参与税源管理,进入实体化运作。

具体来说:市、县局可成立税源管理科或办公室,可加挂在征管科技科(股)。除统一负责全市或县税源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评价考核外,可赋予税源监控、预警分析、重点税源纳税评估,甚至直接组织税务检查等职能。同时,可充分发挥市、县局各业务科(股)室的信息和人才优势,直接处理一些,如风险规划、情报收集、所得税汇算清缴、涉外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专业性税收分析等重大风险事项,制定行业性专业化税源分类管理办法或模版,提高重大风险事项应对效果,为基层分局提供更高效的指导示范和帮助。

对基层分局:

第一,对税源职能分解,可根据税收征管实际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采取“外分”或“内分”方式因地制宜地将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税源的管理职能合理地分解到相应的征管机构之中,实施分类管理。其中:相对集中的重点税源,如重点企业税源(如淮南矿业集团、新集集团等)、重点行业税源,以及涉外税源,实行“外分”,由市、县局或分局指定征管机构专类分组管理。其他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实行“内分”,可继续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由相应的征管机构实行分类分组管理;个体税源可实行属地原则下“内外结合”的分离方式,在市区,由各区分局指定征管机构集中管理;在县区,可采取城区集中和县郊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由指定的征管机构进行管理。

第二,对税源机构调整,市区各分局可根据机构设置和税源职能分解,采取“统分”和“内分”的方式合理地调整基层一线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

“统分”是指在分局内部,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职能需要,成立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所(包括个体税源管理股或所,下同)和办税服务中心。在具体推进中,各单位也可根据队伍状况、分局实际,以及工作需要,将税源预警分析股、纳税评估股和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合并重组。

“内分”是指分局成立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办税服务中心。在重点税源管理股或所、一般税源管理股或所内,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管理职能需要对管理序列的业务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实行分岗设组管理。

其中,在重点税源部门可设置3个组(岗):税收预警组(岗)、纳税评估组(岗)、综合管理组(岗)。在一般税源部门可设置2个组:综合管理组(岗)和纳税评估组(岗)。

各分局在机构重组上要结合实际,合理选用“统分”或“内分”方式。原则上对人数较少的分局,一般采取 “统分”方式;对人数较多,税源规模较大的分局可采取“内分”方式。

对县区,面对分局较多,人员分散且较少的实际,可在县局上收部分税源管理职能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统分”的方式。

第三,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根据现有人员状况和特点,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优化重组。具体来说:一是要调整人员配备,充实税源管理队伍。二是要将业务能力较强和财会水平较高的人员向重点税源户管理和纳税评估岗位的分配上倾斜。三是要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适应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发挥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效应,充分考虑税务人员能级和能力实际,将按能配岗、岗能匹配落到实处,有力调动税源管理岗位和纳税评估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具体操作时,各分局可灵活设置岗位、配备人员,采取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方式。原则上纳税评估类业务和综合管理类业务之间不能混岗。规模小、人员少的单位,可适当整合、简并股所,或集中办公,以利于分组设岗;也可分别确定各类业务的主要责任人,有下户任务时相互配合。

另外,对市、县区相对相对集中的几个分局,可对现有的办税服务厅进行合并,成立统一的办税服务中心,有条件时可以并入与政务中心地税窗口,或与国税联合共建办税服务厅。同时,可根据专业化服务的需要,赋予办税服务中心新的职能:如纳税辅导、税法宣传、一对一服务、涉税行政事项审核调查等,改变目前办税服务厅坐等服务的现状,让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既能坐下来,也可走出去,建立移动式办税服务厅,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服务。

(三)关于税收风险管理

第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导向。

第二,要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任务。目前不少正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单位对此较为模糊,都在强调要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殊不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是何等的困难,绝不是一个市局,甚至一个基层分局所能做到。其实总局在试点意见中已经十分明确,总局主要负责全国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包括战略目标规划的制定、全国性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纳税评估模型及风险特征库、搭建风险管理平台;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县区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等。县(区)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本级重点税源、中小企业、个体户的纳税评估等。

当然,困难并不意味着不作为,作为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市、县、区局不能一谓地等待总局作为,需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纳税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税收预警分析工作,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现有征管信息资源开展税源预警分析、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估;要加强税前辅导,提高纳税遵从度,减少纳税人税收风险;要结合内控机制建设,建立相互制约监督的廉政保障机制,有效防范执法和廉政风险。

第三,强化纳税评估工作。要抓住纳税评估这个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环节,积极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对纳税评估,省局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完善的纳税评估软件,为基层分局提供一个实用、有效的纳税评估支撑平台;市、县局要勇于作为,对大企业、重点税源必要时可直接组织纳税评估;各分局要努力作为,加强纳税服务平台宣传和推广工作,尽可能完整采集财务指标数据,为纳税评估软件提供数据支持。

(四)关于信息管税

第一,要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开发外部信息交换平台,健全第三方税源信息交换共享制度和内部信息管理利用制度,明确第三方信息采集的种类、内容、标准、方式和工作职责,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分析、利用,为加强税源管理提供及时、充分、真实的第三方数据,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税源管理体系。

第二,要强化税收数据质量管理。要根据相关业务规定,结合征管信息系统的操作要求,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制定严密有效的数据采集规范。尤其在采集录入环节,要做到采集前有审核,采集后有复核,发现问题数据及时确认并纠正;要充分应用数据质量监控模块,建立起既有过程控制,又有事后监控审核,人机结合的数据质量管理考核机。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征管数据分析利用,督促系统上下积极利用征管数据分析研究解决税收征管问题,进行税收决策。

第三,要提请省局升级改造现行税收征管应用软件。要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向省局提请升级改造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的需求,尽快建立完善的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综合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五)关于征管业务规程

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同步,市、县、区局要制定出台配套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岗位税源管理职责、征管业务规程和操作规范,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其中:

在征管业务规程制定中,要突出税源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重点事项,核查纳税人申报真实性、合法性等重点环节,实现各环节既分工又结合,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明确各部门、各事项、各环节的工作职责、业务处理标准和流程。要融入信息管税理念,与全省地税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以及发票监控管理系统等税收软件操作和信息采集紧密结合,防止工作脱节,出现管理漏洞,完备信息管税数据。

2.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不同医院级别随机选取我市10所医院为调查对象,其中,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4所,一级医院4所。10所医院2011年1~7月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共计4 275张,其中,三级医院692张,二级医院1 673张,一级医院1 910张。

1.2 方法

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对4 275张退药处方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内容包括:退药品种、退药科室、退药原因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退药处方的药品种类分布情况

退药处方所涉药品以抗感染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分别占26.43%和20.09%,其次为心血管药物,占17.03%,且一、二、三级医院退药处方中均以抗感染类药物为主。见表1、2。

2.2 退药原因分布情况

所有退药原因中药物不良反应居首位,共涉及退药处方1 612张,占总处方的37.7%。三级医院由于医生处方错误(χ2=3.76、4.01,P<0.01)、药房缺药(χ2=4.12、4.77,P<0.01)而退药的患者与二级、一级医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退药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所有退药处方中,涉及50岁以上患者的数量最多,总计2 491张,占总处方的58.27%,提示该年龄段患者是退药人群的主体。见图1。另外,据统计显示,内科是退药情况比较集中的科室,总计2 893张,占总处方的67.67%。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2011年1~7月我市10所医院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共计4 275张,平均每日20张。根据本研究统计分析显示,抗感染类药物居门诊药房退药品种的首位,占26.43%,其中,排位占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阿奇霉素、头孢噻肟和克拉霉素。抗感染类药物退药的主要原因是药物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等。由于抗感染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领域广泛,门诊用药的频率较高,使其在退药品种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中药注射剂居门诊退药品种第2位。近年来接受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患者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屡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退药数量不断增加。结合药物不良反应占门诊药房退药原因第1位的调查结果,提示在药剂科加强对抗感染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药物进行管理的同时,临床医师也需要熟悉药品尤其是新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不良反应等,开具处方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开具处方后向患者交代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免患者产生怀疑或恐惧心理,导致退药。

引起门诊药房退药的原因复杂,从医院方面分析,医患之间、临床科室与药房之间缺少沟通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1)医师在给长期慢性病患者开具处方前,没有详细询问患者习惯用药情况,导致患者拿到药后发现与其一直使用的药品不符,要求退药。该现象是心血管药物和内分泌药物退药的常见原因。(2)出于治疗需要,医师为医保患者开具了自费药品,但在处方前没有预先告知,导致患者不满而退药。(3)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改变后未及时通知药剂科导致退药。该种情况多发生在儿科。因医师对门诊急重症患者首先进行经验性的对症治疗,待确诊结果出来后可能改变治疗方案,原治疗方案中的某些剩余药品则需要退药。(4)患者从门诊转收住院、转院或死亡后,原治疗方案终止执行,剩余药品也需退药,所退药品以注射剂为主。此外,某些检查项目的取消也会产生退药。(5)药房部分药品暂时缺货而未能及时补充或未与医师沟通,导致退药。(6)近年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使得电子处方逐渐取代纸质处方,而部分医师由于电脑操作水平和对系统的熟悉程度不够,导致录入处方时出现剂量等方面的错误,导致退药,提示应加强对电子处方的核对与管理。从患者方面分析,由于现今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因自身或其他原因导致退药现象时有发生[2],主要表现在:(1)患者拿药后认为药品数量多、价格高而要求退掉部分药品,或因家里已有相同药品要求退药,如解热镇痛药等常备药品。(2)患者阅读药品说明书后认为不适用病情,或担心、恐惧药物不良反应不敢服药,要求退药。(3)某些长期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患者,已经认定特定厂家、规格和剂型的药品,排斥其他同类或同种的药品,导致退药。(4)经济原因。某些患者无法足额支付药费而导致退药。

从退药患者的年龄分析可知,退药处方以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一方面可能因为老年人主要为慢性病患者,用药习惯比较固定,就诊时又不能就药品名、剂型、规格等信息与医师详细沟通,导致不满意医师处方的药物而退药;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用药较多,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使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而退药。从退药处方涉及的科室看,内科退药最多,各个科室均有涉及,可能与内科门诊量大、开具处方数量多、核对压力大有关。

3.2 建议与对策

门诊药房退药问题是医院药剂科规范化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药品是特殊商品,在离开药房后的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因保存方法不当而失效,甚至在服用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存在安全隐患。退药增加了药房调剂人员的核对压力与工作量,据报道,某些医院退药占药师处理处方工作量的1/10以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但在某些合理情况下,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予退药容易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引发医患矛盾。因此,从平衡保障药品安全和减少医患纠纷两方面考虑,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2.1 医院加强对门诊药房退药的管理,建立退药制度

(1)退药需原处方医师签字,确认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诊断与治疗方案确需改变等正当退药理由。(2)包装破损改变、拆零、需特殊保存、医院自制制剂、超过退药期限等药品一律不退,同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发生纠纷。(3)药房建档记录退药情况,保证药品流向可追溯。据报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实施退药管理办法3年后,医院门诊退药事件由此前的每天7~10起降至现今的每月2~3起,成效显著[3]。

3.2.2 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规范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提高医患沟通水平

定期组织医师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和院内的退药制度,使临床医师认识到退药带来的安全隐患。医师处方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药物不良反应史和正服用药品的品名、剂型、规格等信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尽量按患者意愿用药[4,5]。医师要就处方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沟通教育,提高其依从性,减少退药。

3.2.3 提高药剂科管理水平,加强药剂科和临床科室、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

药师发药时要严格按规定审核处方,做到“四查十对”,发现处方中药品数量、规格、剂量等有疑问时要主动询问患者并与医师沟通,确认无误后再发药,避免事后退药[6]。药房要及时维护补充暂缺药品,同时通知相关科室与医师,以免因缺货而退药。药师通过药物咨询窗口与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在理解处方的基础上向患者解释说明用药目的,指导患者正确阅读理解药品说明书,在增强其用药信心与依从性的同时减少因用药不当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对宿迁市门诊药房退药情况的统计分析可知,退药情况的发生与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所有环节息息相关,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情况,而每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退药的产生。提示应从药师、医师和患者三个方面着手,加强三者的沟通与协调,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药事服务水平,保障药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S].卫医政发[2011]11号,2011.

[2]崔晓荣,石春生,宫淑艳.我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分析与建议[J].中国药房,2011,22(25):2393-2395.

[3]徐英.北医三院瞄准退药难题靶心——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张晓乐[J].中国医院院长,2009,(2):86-88.

[4]唐彩娥.我院门诊退药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问题[J].中国药业,2011,20(3):33-34.

[5]姚立枫.社区医院门诊退药的思考[J].天津药学,2010,22(3):28-29.

3.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篇三

【摘要】 通过对我市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和分析,试图寻找出影响我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就其制约条件和发展思路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 体育消费水平;不同年龄阶段;城市居民

一、不同学历水平差异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我市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共计250名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初中和高中学历层次的居民,对于日常体育活动的最主要方式是在居住小区周围的公共健身场地进行健身联系;对于体育消费最主要的投入主要是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的购买。根据经济收入水平,发现大约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居民在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材上面的投入都选用的是中低端产品,在服装选择上他们很少选择名牌体育服饰,更多的体育服饰以物美价廉的休闲体育服饰为主,对于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取向是帮助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大致上将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中小学生阶段、大学生阶段、青年阶段和中老年阶段。从调查发现,对于中小学生阶段来讲,在户外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花销是非常少的,但是对于体育服装的投资和购买能力并没有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当中的家庭来讲,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休闲化和时尚化的体育品牌服饰受到更多孩子的青睐,再加上体育活动也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父母都选择给孩子购买名牌体育服饰。

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在同龄人中间的攀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休闲和舒适的设计适合孩子的穿着。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由于其大多数都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性,且手里都有相对较固定的经济来源,很多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的花销主要体现在服装购买和体育健身上,这方面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春节到夏季之间,更多的女生都愿意去健身俱乐部参加健身健美训练,来帮助她们完成塑身和形体美丽的展现。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讲,都是为了使自己能看起来更加强壮和健壮。

这些时间段和季节,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会较大,体育赛事的现场观摩也是一个体育消费支出的亮点。对于越来越多的学生来讲,在追求时尚和生活的动态表现是喜欢和需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现场观看各类体育赛事也是他们体育消费的重要支出环节。对于青年来讲是四个群体当中,体育消费水平相对最低的群体,通过询问和调查,大致上总结出一下四条原因:

(1)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城市生活负担使得他们在验证千年不变的那句老话,年轻的时候在用身体换取金钱,年老的时候是用金钱换取身体。

(2)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市场发展的疲软,很多年轻人为了最大化的节约生活成本和尽快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或者还贷,在有限的收入下,节约昂贵的开支成为其主要方式,在服饰的选择上,昂贵的体育品牌服饰的选择相对较少。

(3)在工作之余,很多青年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往往都在开辟第二工作场所,这样无形中大大地压缩了他们休息和生活的时间,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去健身场所参加健身锻炼对于他们来讲更是奢侈的生活。

(4)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往往不会注意到自身的锻炼,也没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从思想上根本就不重视体育锻炼,也是他们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性别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根据被调查人数的统计,大约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发现对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男性要远远多于女性,主要是由于现在男性在体育消费上面支出的大幅度增加是他们改善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健康意识的慢慢形成也使得他们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壮身体。

我市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居民的学历、收入和职业有直接的关系,人们对健康的观念越强烈,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活动就越多,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就是体育消费的层次和方式。在大力宣传体育健身的同时,应该更多的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得更多的人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创造舒适、便捷和低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卓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2]高灼荣.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4.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情况分析报告 篇四

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xx年对我县的x户企业xx的税收、财务情况作了调查,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测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样本企业总体情况

(一)、企业分布情况

根据xx年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全县共选取样本企业x户,分别代表不同类型、不同产品、不同规模的企业,并尽可能地选择上一被调查的企业,保持样本企业的连续性。

1、样本企业经济类型

xx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各种经济类型在被调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责任公司占x%;私营企业占x%;国有企业占x%;集体企业占x%;股份有限公司占x%;其他内资企业占x%;外商投资企业占x%。

2、样本企业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二产业企业的比重较大,占总户数x%,第一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占总户数的x%,第三产业的企业户数占总户数的x%。(见下表)。其中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占总户数的x%、制造业占x%、电力、燃气生产、供应占x%。

产业

户数

比例%

第一产业

x

x

第二产业

x

x

第三产业

x

x

(二)企业资产状况及经营情况

1、企业资产总量

xx被调查企业资产总额为x万元,其中:流动资产x万元,固定资产x万元,长期投资x万元。全县企业资产主要分布在中小型企业,在全县x户企业中;4户中型企业资产总额x万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x%;x户小型企业资产总额x万元,占x%。

2、经济效益情况

从全县样本企业整体情况看,x实现销售(营业)收入x万元,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如下:

(1)、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从被调查企业来看x户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x户小型企业实现利润x万元,占x%。

(2)、x户外商投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

(3)、在第二产业中,x户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x户采矿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的x%;x户电力、燃气生产供应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

(4)、在第三产业中,x户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占全部企业销售收入的x%实现利润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x%。

3、企业负债情况

xx被调查企业负债总额为x万元,资产总额xx万元,资产负债率为x%。其中中型企业负债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负债总额的x%,小型企业负债总额x万元,占全部企业负债总额的x%,从资产负债率来看,中型企业负债率为x%;小型企业为x%。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中型企业。

二、税源分析

(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分析

x户被调查企业xx应缴企业所得税额为x万元,占各税合计的x%。其中内资企业xx应缴企业所得税额为x万元,占各税种合计的x%;外资企业为x万元,占各税种合计的x%。内、外资业所得税占各税合计比例对比表

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万元)比例%

内资企业x

外资企业x

合计x

根据分析,我县内资企业提供的所得税仍占重要地位。

(二)按经济类型分析

xxx户企业各项税收合计总额x万元。内资企业提供的各项税收合计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x%。其中国有企业提供的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集体企业为x万元,占x%;有限责任公司为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股份有限公司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私营企业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其他内资企业x万,占全部税收的x%;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x万元,占全部税收的x%;各类企业各税合计数据表(按经济类型)

经济类型各税合计(万元)比例%

一、内资企业x

(一)国有企业x

(二)集体企业x

(三)有限责任公司x

(四)股份有限公司x

(五)私营企业x

(六)其他内资企业x

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x

合计x

从表中看出:股份制公司提供的税源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提供的税源居重要地位,股份制企业之所以占比重较高,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股份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股份制企业占比重较大。随着近年来各级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外资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按产业结构分析

xx我县第一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第二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第三产业各税合计为x万元,占税收总合计的x%。从数据看,我县第二产业在税收收入中占主体地位,提供税收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方面,由于农产品价格偏低,导致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也偏低。我县第三产业税收收入与第二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加大对各项政策落实扶持的力度,把第三产业培植成我县税源增长点。

三、税负分析

(一)按产业企业所得税税负分析。

xx年我县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是x%,实际税负是x%。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x户样本企业进行测算,得出xx各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第一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第二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第三产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为x%。由此看出第三产业的实际税负最高并且和名义税负基本持平。第一产业税负最低。

(二)按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

按经济类型分类标准,对抽调的x户企业进行分析、测算,得出x经济类型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水平(见下表)。

xx年企业所得税税负情况表(按经济类型)

项目名义税负%实际税负%总体水平x

一、内资企业x

(一)国有企业x

(二)集体企业x

(三)有限责任公司x

(四)股份有限公司x

(五)私营企业x

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x

(一)港澳台投资企业x

(二)外商投资企业x

从表中数据看出(1)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低于名义税负x个百分点。xx内资企业名义税负x%,实际税负x%。(2)外资及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税负比名义税负x个百分点,xx外资企业名义税负为x%,实际税负x%。(3)不同类型的内资企业实际税负有较大差距。

(三)按企业规模企业所得税税负水平

按照企业规模划分标准进行分析测算,得出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水平。

项目名义税负实际税负

总体税负x

中型企业x

小型企业x

根据测算结果看出中型企业实际税负高于小型企业,也高于调查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1、我县内、外资企业税负差距较大,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内资企业实际税负x%,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际税负高出x个百分点,所得税政策上的不一致,使内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企业所得税税负在不同产业之间有较大差别。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实际税负低,但是税额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实际税负高,税额大。

5.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篇五

一、地税基本情况:

县地处咸阳北部山区,总面积898平方公里,境内丘陵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较差,属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我局现有在职税务干部39人,其中外地职工人数占一半左右。局机关内设6个股室,下设直属税务分局、稽查局、办税服务厅和市场税务所、监军税务所,管辖全县13个乡镇,承担着1200多户纳税户的地方税收和基金社保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每年临时性建筑项目及扶贫开发工程、人饮工程、道路工程、新农村建设,土地复垦等为数不少的建设项目都需要地税人员下乡到农村基层去征收和管理。

二、当前制约地税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人员少、综合业务技能较低。目前的39人中,一方面要充实机关行政人员,一方面要保证基层征收力量,矛盾非常突出。县局各股室除办公室、计财股在编两人外,其他各股是股长干事一人兼。稽查局自成立以来多年一直处于人员紧缺状态,现只有一名局长、两名稽查员,根本无法实现选案、审理、稽查、执行的四分离。办税服务厅担负着所有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代开发票、各项基金社保费的开票征收工作,现有一名主任,三名办税人员。基层税务所更是如此,如监军税务所管理全县所有乡镇农村个体户、私营建材企业及临时性建筑工程的征收管理工作,只有税干7人(两人长期驻守常宁所店头所),就在人员如此少的情况下,最近三年来新分配学生6人,调出人员3人,新进人员税收业务和工作技能还需要锻炼,全局45岁以上10人,基本不会使用计算机,难以适应税收信息化征管。

二是一些干部爱岗敬业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由于外地人员较多,相当一部分人刚来就想着走,没有扎根山区,勤奋进取的追求,工作标准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的工作热情。加之受社会的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呈多元化,崇拜金钱、追求轻松安逸的习气弥漫,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考验。

三是税源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征管质量和效率较低。县相对县域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个体私营经济大多属于微利保本经营,只是这几年因为招商引资、福银高速等大项目的带动,经济才稍有好转,在这种税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年管理粗放的习惯。表现为个体户税负核定不科学,程序不健全,税负行业、地域差别较大;企业税收管理由于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彻底纠正税收违法行为,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在新的税源管理方法和手段上,也缺乏大胆创新,比如税收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纳税评估才处于摸索阶段。

四是骨干税源少,后续税源匮乏。近几年,地方税收的大幅增长主要依赖福银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相关税收,局全年入库工商各税2304.65万元,其中重点工程入库960万元,占总入库数的41.67%。内福银高速一旦完工决算,局将会失去最大的税源,收入大幅回落,后续税源一时难以为继,这是最大的问题。

三、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断开创地税事业新局面

面对目前地税严峻的工作形势和考验,唯有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积极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才能保证地税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能。首先,实行一人多岗。在充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选拨年轻富有活力、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担任股所长,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今年1月,我们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新提拔8名年轻同志补充到股所长岗位,增添了工作活力。第二,针对新分配学生较多的实际,对新招录的学生分配在基层一线锻炼2年以上。鼓励干部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欠发达地区干部在当地工作不满3年的,不得调入发达地区。要采取得力措施把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积极改善基层办公、生活条件,使基层的工作生活条件能留得住人。今年,我们建成了图书室、活动室、小浴室、小食堂,购置了部分办公和生活设施,对办公楼和家属楼水电暖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换和维修,保证了税干工作生活需求,单位面貌较前有了大的改变。第三,重新进行机构调整和人力组合,结合税源分布,撤销合并一些税务所,尽量减少行政管理人员,把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基层征管一线,加强了重点税源的管理。

6.我市企业会计信息调查报告 篇六

一、部门或个人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原动力

第一类

是好大喜功,追求虚名。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为求经营业绩,以图个人进步,采取少计成本费用、虚增收入等方法,人为虚增利润。第二类是肥了个人,亏了国家。一些民营企业或虚列费用,扩大成本,偷逃税收;或现金交易,少计收入,账外设账,搞“小金库”。

二、复杂的会计环境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温床

法制、体制、舆论及某些特定的历史因素,对财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会计职责形成许多障碍。会计人员的任免由企业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依法办事站不住,不按领导的旨意办事顶不住,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缺乏相互制约机制;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甚至无证上岗。这种会计环境势必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三、执法力度不够,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我国颁布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各种相关经济法规,对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追究程度太轻,且不太具体。在实践中当企业出现违纪行为时难以具体执行。财政部门查处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有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些情况使企业造假有恃无恐。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加大财经执法力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广泛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单位及其责任人,严格依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并公之于众,以对造假分子形成巨大威慑力。

二、完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质度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工作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流于形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职责,使之对企业会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首先,应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编制或取得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法作证,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作凭证来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账表相符,报表真实完整。

四、增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制度,提高认识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企业的负责人法律意识增强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设账,依法核算,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保证。

7.我市税源调查分析报告 篇七

一、税源管理的再认识

所谓税源管理是指以税务机关为主体, 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以现行税法或现行税法的立法精神为基础, 实现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 使之趋近于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计算的应征税收额所进行的管理活动[2]。狭义的税源管理主要属于税收管理中的事前管理, 贯穿于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及纳税申报等环节。

(一) 税源管理与税收征管

税收征管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的税法规定, 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 又称“税收稽征管理”[3]。以税款征收环节为界线, 税源管理属于税收征管的事前管理范畴, 目的在于运用各种管理手段使纳税申报数额最大化地趋向于法定税收收入数额, 归根到底在于提高纳税申报的准确性。

(二) 税源管理与税源监控

税源监控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规范、现代的方法和手段, 对税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 以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4]。税源监控是税源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具体表现为“CTAIS”上线、金税二期工程和金税三期工程。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将传统意义上的税源管理前移。税源管理不仅仅包括申报核算的内容, 税源管理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收集纳税人各种生产经营核算的信息, 最大限度地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涉税信息, 这样才能掌握税源, 通过强化管理, 把税源转化为税收[5]。仅有现代化的监控手段是远远不能达到税源管理目标的, 税源管理与税源监控应该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范畴。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关系, 税收征管包含税源管理, 税源管理包含税源监控, 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广西区税源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信息采集困难

1. 纳税人出于降低经营成本等纳税意识的局限, 在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环节自行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也存在局限, 除了企业经营地址、注册类型、经营方式、销售额、应纳税额等基本信息之外, 能真正反映税源发展变化情况的动态的、关键的涉税信息, 如生产能力、购销存情况、产品价格、市场营销、资金往来等无从获悉, 无形当中使很多税源已在实际的生产、销售环节被转移和隐匿了。如对建筑安装企业外出经营管理、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和房屋出租等行业难以监控、难以通过委托代征解决税收征管, 以及城市餐饮、服务业的实际营业额难以核实、监控。在无法获得足够信息的情况下, 税源不清也成为了必然。

2. 信息沟通机制没有建立。没有建立配套的信息整合制度, 而使各工作环节的信息没有实现契合。因为没有相应的信息管理制度, 而使分布于各任税务收管理员手中的税源“活情况”只随人走、没随户走, 人员调动一次, 资料就要重新积累一次。

3. 非重点税源信息采集相对来说更困难。税务部门采集信息是有成本的, 税源越分散采集成本越高, 随着专管员数量增加, 信息采集量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这直接导致非重点税源的监管不力, 形成税收漏洞。

4.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征管手段仍比较落后。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内容和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自2003年开始, 广西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信息化水平也大幅提高, 到2006年全区有8市1县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达标。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从整体上上看, 广西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征管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信息化建设仍很艰巨。

(二) 缺乏对税源的宏观把握

1. 税源预测方法落后, 现行的税源预测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税源预测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 这既缺乏科学依据, 又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首先, 基数仅是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应征数”, 未包含尚未查到的纳税人偷骗税收的应征数, 因而, 该基数不能反映纳税人实现税源的“全貌”。其次, 通过对部分企业典型调查估计的本年“增减因素”因受调查估计准确性的影响, 很多因素没法事前预见, 税源预测的可信性较差。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的税收收入计划与各地税源实际误差较大, 客观上很容易导致税源管理部门苦乐不均, 部分单位的计划无法实现, 而部分单位则增长过猛。因此, 存在征管质量考核结果不能反映征管的深度和质量的问题。

2. 纳税评估作为对部分企业税源监控的一种管理手段, 其监控的范畴仅仅停留在微观税源上。

纳税评估的具体指标选择、基础信息采集、评估分析手段等都需要完善。基层税务部门主要是为了评估而评估, 没有更好地把评估工作上升为管理效益, 因而实际应用的效果普遍不佳。

(三) 税源管理制度的基层可操作性考虑不到位

部分征收管理的模式或方式需要优化。如目前广西仍有个别市地税局未按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税收征管, 以及普遍实行的“税银一体化”申报征收方式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银行和企业在成本、风险等方面都加强管理、控制, 银行希望通过“税银一体化”这一模式向地税机关收取手续费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如桂林市建银, 在手续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 突然中止了“税银一体化”合作模式, 地税机关和纳税人的工作因此十分被动, 在社会上和纳税人中产生不好的影响。

(四) 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中暴露一些问题。一是“就户管户”的倾向。只重视对纳入征管信息系统且都是办理了税务登记证的固定纳税户的税源管理, 而把大量的经济社会活动等对税收收入具有相当影响作用的“非常规”税源税户排除在系统监控之外。二是“就税收税”的倾向。在信息共享制度、分类管理制度、纳税评估制度、征管查的职能衔接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 税源管理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出现一些脱节现象。三是“就片管片”的倾向。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人员不足, 本应由实地调查的巡查巡管也就演变成为“纸上谈兵”。此外, 税收管理员设置普遍存在人均管户多、工作量大、管理员压力大的问题, 每个管理员的管户涉及到各个行业, 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难以提高, 等等。

三、新时期加强税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纳税人意识

1. 张馨[6]提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纳税人, 只有缴税人, 他指出真正意义的纳税人应该是权利和义务对等的, 既有缴税的义务也有监督税收收入使用方向和效率的权利, 纳税人监督权利意识的缺失是导致我国税源转化为税收收入低的重要意识形态的原因。税源信息采集困难不仅应从加强税收征管员制度入手, 更应该考虑如何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国外有人说“死亡和纳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 纳税人意识从公民儿童期就开始灌输、培养, 这种观念的培养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我们目前应该在税收宣传和教育上多做一些工作, 一方面, 从儿童抓起,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认识税收的意义;另一方面, 加强税收宣传, 不仅要强调纳税人的义务, 也应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利益, 纳税是我们公民享受更好公共产品的根本保障。此外, 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 预算案不仅要受监督于人大代表也要向普通纳税人公开, 对于不影响国家安全而关系民生的预算向普通纳税人公开, 让普通纳税人看得到、看得懂财政预算, 真正清楚所缴纳税款的用途,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树立起主动纳税的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税源信息的漏洞。

2. 以人为本, 对于纳税来说就是以纳税人为本, 优化纳税服务, 建设更便捷的纳税服务体系。生活中有一种“捷径现象”, 不是人不愿意走规范的好路, 而是好路的铺设不符合人的行为心理——省时省力的心理。我们一贯强调的是如何对纳税人加强监督, 对不符合制度要求的纳税人如何打击, 而没有从纳税人行为心理出发研究如何提高纳税服务。因此, 纳税服务应该由监督打击向管理服务转变, 加强办税服务厅软硬件建设;优化申报缴税流程, 推行网上报税, 方便纳税人;创新纳税平台, 为纳税人与社会各界提供纳税咨询、法规查询、投诉举报、网上报税、政务公开等服务, 实现服务多元化。

(二) 加强具体技术管理保障

1.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内部协作。

(1) 国税与地税在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 货运发票信息的传输、比对等方面共同研究、协商和加强配合; (2) 加强与工商部门的企业户籍信息交换, 做好漏征漏户的清理工作。此外, 可以展开更广泛的领域协作, 借助“外脑”, 提高税收征管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

2. 加强发票管理, 促进以票控税。

(1) 规范发票批印管理。应用发票批印管理软件, 提高发票批印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 严格定点发票印刷厂的监管, 加强对定点印刷厂日常管理和检查; (3) 做好发票防伪品定购、发放工作; (4) 大力开展发票打假工作。打击税收违法行为, 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

(三) 加强纳税评估工作, 实施微观管理与宏观监控的有机结合

税源管理工作不仅是日常的程序化管理, 更要从更好的角度把握整个税源的发展动态。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可以通过四个结合来完善这项工作: (1) 上下结合。区、市局主要侧重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及对纳税大户进行重点评估, 基层税务机关侧重负责日常、微观税源的调查和把握; (2) 内外结合。税务机关内部对搜集的各类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同时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广泛搜集各类涉税信息, 为纳税评估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数据。 (3) 各税结合。在评估分析中注重分析相关税种的关联性, 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四、结论

广西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操作并取得良好的增收效果, 但没有从根本上长久杜绝税源漏洞的出现和扩大, 本文提出的加强纳税人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建议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 彻底解决纳税人被动纳税行为的一条思路, 此外, 我们还应该重视税收征管员素质提高、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在税源信息全面采集、宏观税源评估、发票管理手段方式等细节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以期做到应收尽收, 税收漏洞最小化。

摘要:文章区别税收征管、税源监控与税收管理的范畴界限, 从广西区税源管理工作已有实践经验出发, 研究广西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落实技术保障是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广西,税源管理,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税收事业的新局面——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2003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大会简报, 2004 (, 1) .

[2]赵岩.税源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 2004.

[3]税收征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77448.htm, 2008-12-24

[4]姜爱萍, 林健.对税源监控的几点认识[J].地方税务, 2002, 36 (12) .

[5]张玉文同志在全省税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Z].

8.税源精细化管理指标分析 篇八

关键词:税源管理;精细化;指标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精细化对企业来讲是—个比较成熟的管理理念,但对于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与粗放式管理不同,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众所周知,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的前提和切入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细化税源管理目标、规范税源管理内容、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建立起内部岗责设置科学、工作任务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监督制约有力、运转协调高效的税源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信息化网络优势,严密监控税源基础,加强税源信息静态与动态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简吉之,税源精细化管理就是指税务部门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指标

1精细化指标。(1)管理对象要细化,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以及不同纳税信用等级,进行层进式细化分类,贯彻“抓大、控中、定小”的征管思路,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强化对中型税源企业的控管力度,规范中小企业的核定征收管理。(2)管理内容要细化,实施全程税源监控。构建户籍动态管理和漏征、漏管防范清理机制。结合换发税务登记证加强漏征、漏管户的清管工作,全面推行国税地税一个税务登记证。加强日常检查,使管查并举,以查促管。(3)管理信息要细化,发挥信息技术效能。将信息采集分为内部资料信息采集和外部信息资料采集两类。各级地税机关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4)管理办法要细化,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在细化税源分类的基础上,从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人手,探索适合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管理的税收征管规律,制定管理办法。

2规范化指标。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精细化需要规范的制度、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标准。否则,精细化就难以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规范不是为规范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精细化管理。因此,在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把规范管理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各地税机关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把工作重点放在执法责任制考核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以严密科学的岗位责任体系为基础,以严格有效的评议考核为手段,以过错责任追究为保障,形成对税收执法的全过程监控考核机制。

3动态化指标。要强化对税源的全方位、精确化监控,要求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具体执行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建立由专人或驻厂员重点税源企业“驻企管理”、专业市场“驻场管理”、中小税源“划片管理”的分类管理格局。特别突出对所管户活信息的采集,如企业工艺流程、工资计算方法、主要耗材、投入产出比、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情况等活信息。

4效率化指标。注重税源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各地税收机关在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中,把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亏欠增减率、滞纳金加收率和处罚率等“六率”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基础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税收征管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地税机关将税收征管工作细化,按税源有计划地开展日常管理性检查、宣传辅导等工作,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使其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配合税收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管理员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及时宣传相关的税收政策,有效解决了企业存在的征管问题,增强了企业对相关税收政策的正确理解。

5数字化指标。建立统一规范的纳税评估数据采集指标,确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作账实对比。

建立统一的纳税人登记代码及管理制度,使代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查阅纳税人编码就知道该纳税人基本情况。如4113250102030001共16位代码,前6位411325代表内乡县纳税人,第7、8位01代表所隶属乡镇,第9、10两位02代表经济性质集体,第11、12位代表所属行业,后四位为纳税人编号。

上一篇:陈晓版神雕侠侣经典台词下一篇:比较文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