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寻找一个支点文

2024-07-17

为人生寻找一个支点文(共2篇)

1.为人生寻找一个支点文 篇一

原点支点——人生境界提升之一

寻找人生的原点和支点

一、时刻提醒自己让身心保持快乐。

观察周围的所有人,所有事,你将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都不会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意愿而随意改变,更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变成希望中的样子和结果。这说明,每件事物都有他们自身的规律,以及前因后果,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本无关联,如果因此将身心投入,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绪,那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了。有智慧的人,应当冷静仔细观察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就都应该保持内心的清净、快乐与平和,遇事冷静、处变不惊,这应当是我们应对周遭一切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二、幸福本非身外物,想要得到,当下即可拥有。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很忙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理想、目标以及追求。儿时会因为得到一颗糖或一句长辈的赞许而开心,长大了会因为实现了某个理想和目标而欢喜雀跃,然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行业究其所以,求财的人生意再成功也就是资产超过比尔盖茨做世界首富;做官的人,官做的再大也就是做到过去的皇帝、现在的总统;科学工作者,科研再成功也就是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第二个居里夫人......但是在达到这些目的的同时,人生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吗?就能达到每个人人生的快乐、幸福了吗?恐怕没有。我们完成学业掌握某些专业技能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去挣钱,而赚钱养家只是为了能够满足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然而,生存的快乐与幸福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虽然在某些时候因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而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十分短暂的,甚至转瞬即逝,不能长久。因为人的欲望使得我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不会因此而幸福。况且,依据第一条,所有外面的人和事都有其自身规律和前因后果,不会随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意志去改变。所以其实幸福不可能在外面找到,她只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去获取。

明白了以上两点,你就会知道,假如你现在欢喜或不欢喜、愤怒或不愤怒、快乐或不快乐、哀伤或不哀伤,其本质只是拿周遭的人和事在为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你的自我和本性在周遭的环境和自己失控的情绪的宣泄中迷失了。所以此时,你应当止住自己的情绪,把业已投入到周遭某个特定对象(不管他是你的父母孩子爱人或仇人)的心收回来,去冷静审视你当下的人生和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你的心既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除了记忆),我们在身心之外执取的所有人和事不但不能令我们幸福满足,而且终究成空(恍如一梦)。内心里生起的智慧令我们警醒,把飘荡在自己身心之外的心收回来,放下周遭的一切,回归本性之中——我还是我,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既然内心没有得到什么更没有失去什么,却用自己的心在身心之外肆意追逐,喜怒哀乐起伏跌宕,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苍白憔悴不已,这是何苦?明了这一切,回归内心深处,自然可以放下,并在放下后释然,当下即可回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感和幸福感。

原支成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南京)

原点支点——人生境界提升之一

三、寻找人生的支点和原点。

华夏文明五千年,对真理的探求与思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其精髓,儒释道各有阐述。在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儒家讲孝悌忠信、君子务本;在佛家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就是追求真理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支点和原点,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只是认知和行持的角度和层面不同而已。人生的本质其实不过是历事炼心,练到前面两点纯熟,自心如如不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任何境界干扰。

人生的原点和支点是做人和做事,而做事究其本质也是做人。儒释道中,儒家属入世之学。孝悌忠信是中国古代教育从童蒙教育(如《弟子规》)开始就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核心内容,明白其道理,做到孝悌忠信,人生的幸福和成功才有坚实的基础。孝悌忠信核心还是个“孝”字,做到了“孝”,再把“孝”推演到周边的人和事,就有了悌、忠、信。“孝”可以说是开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如何理解“孝”?我们经由母亲十月怀胎呱呱坠地,从连自己父母都不认识,开始呀呀学语,然后学会走路说话,喊爸爸妈妈,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老去。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父母之爱也是最无私、最没有条件、最纯净的。这样的爱和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报答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这样无私和凝重的爱都不能报答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恩情能令他去报答呢?

仔细观察这个“孝”字,它是老字头,子字底——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兄弟姐妹的立体生活空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上有父母老人,随人生推移,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和后代。在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中,父母子女是最近和最亲密的关系,因为彼此血脉相连。处理好这个人生基本关系就是做到了“孝”字。做不好那就是不孝,不孝的人悌、忠、信也自然就谈不上了,离人生的幸福美满也自然会越来越远。其理可以说不言自明。做人当然不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懂得“孝”的含义其实是让我们理解父母博大无私的爱与付出,进而生起感恩的心,再把这感恩的心推演到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学师长,推及到所有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自此而开解。“孝”从自身做起,其实首先还包括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支点和原点。

把“孝”字在每个人自己的家庭里落实,再以此为原点同样立体化拓展到公司、单位、机关、学校、组织,乃至全社会„„形成的更多支点将开启每个人不同的智慧人生,我们的幸福人生将就此打开。有了这样的原点和更多的支点,越来越多的人形成的团队力量势必形成杠杆效应(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将不断放大我们的人生和事业,进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人生时代!

原支成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南京)

2.为人生寻找一个支点文 篇二

上次听柳老师的讲座,是在育英小学,那时听时,很有收获,这次再一次聆听了柳老师的报告,心底更明朗,正如一位研修班同学所说,以前听时是整体,现在贯穿到局部,渗透到每个细节。

柳涟老师老师《低段阅读教学特点和教学策略》讲座,娓娓道来,开篇就直言:“语文,可以研究的话题很多,但是有一个话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它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前提。”

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语文教师可真难做,难在哪儿?别的学科,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摆着,教师重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而语文呢,特别是低段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是识字为重,还是阅读为重,总是云里雾里。

柳老师在讲座上提到我们的教学缺乏融合:识字与阅读两张皮,扫除拦路虎,图个清爽,有时想突出读写结合,单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个句式,马上训练,从满堂“问”到整篇“悟”,慢慢地,我们动车上的疑惑也豁然开朗,的确我们有时候为造句而造句,为语言实践而语言实践,我们有时太急功近利了,过程不充分,站在语文学习上而言,不够语文,没有深度。在《画家和牧童》中的第一段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第一版本:

师:他画技高超?从哪儿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

【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位老师看到“一……就……”就很高兴,认为有个可抓点,就简单地让孩子语言训练:

生1:我一回家就写作业。

生2:妈妈一回家就煮饭。

生3:爸爸一下班就回家。

这样把孩子从文本带到了生活中去,又回到文本,学生进进出出,思路没打开,无语文内涵,怎么利用这个语言特色,从理解到积累到运用呢?

第二版本:

师:他画技高超?从哪儿看出?根据学生回答,

【出示】: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从“一……就……”这里体会出什么?

师:哪里感到是绝妙之作?

师:难怪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能不能用这个“一……就……”来夸赞这个画家的画技高超。

生1:他的画一挂出来,人们就点头称赞。

生2:他的画一挂出来,人们就争着买。

生3:他的画一挂出来,围观的人就过来欣赏。

随后进行课堂练习:

我会写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就……” 。

有困难的同学可请教学习伙伴。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 。

人们一听到牧童的话,就 。

此片段既用上了“一……就……”进行语言实践,又促进文本的学习,一举两得。

从语言入手,体味人文内涵,然后再回归语言,是一种不断互逆的双向运动,让学生在语言人文的互逆中对话,立足语言本位,学习规范语言,丰富语言积累。

低年级好比是空口袋,慢慢丰满起来,想表达,但不知怎么表达,找不到合适的词和句子,需要老师抓住文本进行引领。如果都能这样持之以恒,我们学生下次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的“妹妹既会唱歌又会跳舞”这样的句式了,相信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语言的表达也会丰富多彩。

上一篇:家庭教育五种境界下一篇:网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