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2024-08-24

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精选12篇)

1.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一

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杭州市“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现就实施杭州市大学生职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高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策引导,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大学生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10至2010年3年内,组织在杭高校学生、以及有杭州户籍且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要结合实际,采取本校培训、实训基地实训和培训机构培训等办法,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在各高校积极倡导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对参加岗位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大学生,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各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定点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服务;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参加培训。要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根据在校学生落户杭州的意愿,制定职业培训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符合杭州产业升级和发展导向的、技术含量高和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要将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要动员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要引导定点机构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快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2010年底面向在杭高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三)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对拟招用的大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其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的明确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定向培训项目由具有培训能力且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也可由用人单位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

订单培训是指定点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的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定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四)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学生参加定点机构组织的定向、订单培训和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其培训鉴定费用的50%补贴,原则上不超过XX元/人。

参加培训取得当年杭州市公布的紧缺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大学生本人培训鉴定费用的全额补贴。

高校学生在杭只能享受一次培训鉴定费用补贴。同时,根据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率、就业率以及培训计划落实情况等对定点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业绩考核。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图画等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的培训就业政策,宣传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教育培训机构的经验做法,宣传大学生参加培训后成功实现再就业的典型事例,引导更多大学生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实现技能就业。

2.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新时期,标识管理

1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

1.1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 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已不再仅仅是追求量的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品种, 提高质量, 提升产品的档次, 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目的之一就是要树立质量第一和效益、市场的观念, 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

1.2 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需要

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问题、重金属含量过高等食品问题频发, 早已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

1.3 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 农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也要面向国际市场。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近些年,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

2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情况

从总的情况来看, 试点是成功的, 成效是显著的。但是,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升趋缓, 超标率下降速度缓慢、徘徊, 甚至反弹。

3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作用及意义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由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制定并发布, 是加施于获得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识。

4 蔬菜质量安全

4.1 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问题

①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②农药残留超标率在大幅下降后, 目前处于徘徊阶段, 个别地方存在反弹情况;③重金属超标, 如工业三废;④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高, 叶类菜表现明显, 一些国家禁止在蔬菜生产中使用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但在非禁用农药中, 乙酰甲胺磷是超标比较多的有机磷农药。

4.2 原因分析

4.2.1 禁用农药的使用。由于宣传的不到位, 有部分农民甚至部分农业主管部门对于在蔬菜上禁用的农药种类并不清楚, 特别是氧化乐果。部分农民虽然知道高毒农药不应在蔬菜生产中使用, 但由于高毒农药使用效果好, 仍在一些原因驱动下持续使用。

4.2.2 不合理地使用农药。由于不了解或不遵守, 在生产上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和次数, 并在安全间隔期内施药, 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4.2.3 农药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农药中, 以杀虫剂为主, 占总产量的70%左右;在杀虫剂中有机磷类又占产量的70%左右;在有机磷杀虫剂中, 几个高毒品种产量又占次开发70%左右。这就是所谓农药品种结构不合理的3个70%。而且高毒农药的产量还在逐年上升。

4.2.4 生产方式不利于农药的管理。许多种粮的农民在使用农药时, 只考虑经济效益, 很少考虑安全和环境问题, 更不考虑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2.5 蔬菜的生长环境。在设施栽培条件下, 蔬菜病虫害的种类比露地多, 危害程度也严重得多。由于农药在设施蔬菜上降解慢, 在收获时就可能造成超标。目前给出的安全间隔期大部分是在露地条件下的, 因此对于设施条件下不一定使用, 而农药的降解速度又与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有关。

4.2.6 病虫的抗药性增强。由于使用农药不合理, 病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抗药性的产生减弱了有害生物种群对防治药剂的反应, 从而降低了药剂的效果

4.2.7 无公害蔬菜生产宣传的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和地方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无公害蔬菜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试点城市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技术指导不力和农民标准化意识不强, 无公害生产尚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无公害标准没有被广大农民所掌握。

4.2.8 监管措施不力。目前对于出现问题的蔬菜许多城市没有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查出问题的蔬菜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致使部分农民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4.3 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

3.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西藏、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开展总结表彰,探索激励机制

农业部将在此次大培训结束时,全面总结各地工作的经验成效。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单位2012年5月底要总结大培训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探索激励政策,鼓励各地、各单位对在大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长期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大培训的教学、科研、推广人员参加职称评审或评奖时给予优先考虑。

4.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四

(2010年——2015年)

为了进一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二期工程”,强化校本研修,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特制定《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总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长春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为工作指针。

二、目的与意义

通过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课程,为网络培训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特别是学科培训课程的开发,是想通过课程开发深化校本研修的开展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三、参与范围

区属各中小学组织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全体教师、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教研员(也欢迎其他老师参加)。

四、实施过程

1.组织领导:成立二道区“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陆旭

副组长:王军、梁晓莹

组员:孙敬杰、王玉琴、杨桂华、李波、张惠娟、罗中富、钱国光、刘华、王艳君、徐铁梅及区属各中小学主管师培校长。具体负责计划的落实和成果的评审。

2.宣传学习阶段:区里组织召开有各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的学习动员大会,宣讲解读市里《行动计划》,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3.制定方案阶段:制定区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区属各中小学按照市、区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的文本材料交到区进修培训部门。

4.具体实施阶段:各校要将具体任务落实到教师个人;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参加者依据市里行动计划要求认真操作(见市行动计划);各学校对教师开发过程予以必要指导或组织合作攻关,集体审评后报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各校要认真组织有关教师参加市里组织的示范教师培训课程活动。

5.上报优秀培训课程阶段:108中小学;52中小学;53中小学每学科限报4门;其他学校每学科限报1门。9月5日前将名单、课程文本及录像光盘一并报区进修培训部,中学报给刘华老师、王艳君老师;小学报给钱国光老师、徐铁梅老师。

6.评审培训课程阶段:9月5日——15日进行区级优秀培训课程评比。区组织审评后评出区级奖项,从中择优报市里。

行动计划期间为2010年—2015年,区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优秀培训课程评比。

五、课程建设结果的使用

1.区里将把在市里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受表彰的教师聘为区教师培训者团队成员,2.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培训,观看被评为优秀培训课程的录像光盘。

3.将行动计划落实程度作为年度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后评定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及申报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和示范校的主要依据。

4.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不定期检查各校此项工作开展情况。

六、要求

1.实施《二道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培训课程建设行动计划》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校本研修,有效开展学科培训的又一具体行动,对于推动我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各校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抓好行动计划的落实。

2.实施行动计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所以各基层学校要把落实行动计划作为建设教师发展型学校的主要内容,以此为载体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

二道区教育局二道区教师进修学校

5.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五

目的在团队成员间创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和精神;培养团队的预见能力,建立团队的目标。

所需材料

挂图。

步骤

给每个成员2分钟时间,让他们想象一下,一年之后团队的理想工作状况会怎样。

让每个成员描述一下他们的预见。每个人的发言不得超过1分钟。将他们描述情形列地挂图上。

指定一个小组,在下一次会议之前,根据挂图上所列的项目,草拟一个行动计划的大纲。这个计划大纲中所列的项目应当受整个团队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并且必须在下一年完成,以实现整个团队的目标。

把对这个计划大纲的介绍和就此展开的讨论列入下一次会议的议程。

讨论题

1、你们的总体计划可行性如何?在接下去的一年中,你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2、什么因素可能会让你们失败?(比如,缺少其他人对目标或计划的认同、缺少资源和无法预料的事件。)

3、你们多长时间会回顾一下针对目标所取得的进步?

小提示

6.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六

非常高兴能够进行TTT 培训师实用授课技巧的学习,这不仅仅使我学到培训师授课的技巧,还为我分享自己的所学与分享自己的经验起到了更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培训师实用授课技巧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培训师的作用和如何有效表达。TTT培训更多的是需要学习授课技巧及控场等方面的知识,如何和学员互动,如何调动气氛,如何让学习觉得寓教于乐,经过对TTT 培训的经心学习,我收获很大,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场面控制:

作为一个合格的培训师,应该特别关注培训的方式、技巧和细节。要注重每一个表达所要结合的音乐、图片、视频、素材道具甚至眼神等等,要把这些方面灵活的应用,既要达到各自的效果,又不能喧宾夺主导致主题偏离,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技巧和细节,才能丰富自己的课程、掌控自己的课堂,此环节在授课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二、善于应变,积极调动气氛:

作为培训师,必须要能做到根据现场的学员的情况、反应,及时的调整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方法,而不能一味地套用或者一成不变的使用同一种授课讲学方法;另外还需要积极主动的调动学员气氛,以求课程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找准自身定位,教学因材施教:

讲师首先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定位、把握住学员的学习心理、提升自身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自己的体型、风格和擅长的方面,确定自己是领导型、学者型、幽默型、实用型、技术型讲师。另外还要掌握成人学习心理,找到学员排斥学习的原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让学员有成就感。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专业技能、激励能力、制作能力、反应能力、学习能力,让自己的语言更精准。

第四、有效表达是关键:

一个好的培训师,不仅仅要对被培训对象进行调研和需求分析,课程的安排、资源的整合以及过程中的有效表达才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是否被大多数学员理解和吸收的关键,这一系统的环节才是一个好的培训师应具备的素质。培训的技能、技巧和方法是进行TTT培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其中有效表达就成了关键。课堂讲解技巧,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效表达,一是要对内容进行层次的划分、通过分层、要点和活动,对所讲内容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把每个要素都按串糖葫芦的方法进行开、关门处理、二是对分层的内容进行清晰化讲解,将复杂信息拆分层次,每次只讲一个层次、每个层次包装完整。开门、进屋和关门。最后这一切都是围绕我们要呈现的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目标,能进一步将目标分析清楚,是为解决态度、知识还是技能的,再进而使用不同的评估方式来解决,这样就能让培训者的表达更加有效,也就能让我们的培训更加有效。

五、行动计划:

针对此次TTT 培训师实用授课技巧学习,我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首先,我将主动去参与工厂等的产品方面的相关培训,通过授课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实战经验;其次,强化表达的能力和个人表现力,与之分不开的是授课素材的展现,而最常用的展现素材的工具是PPT,我将学习更加专业的PPT等制作技术与表现手法,为更好展现、突出自己作为培训师所要传达的信息做准备;再次,我将会针对性的做表达技巧、环境掌控、突发事件掌控等的训练,以培养自己的控场能力与应变能力。

7.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七

一、强化惠民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

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 推进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 完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加强车用汽油、柴油产品质量监管。构建食品进口注册工作体系。在旅游、金融、汽车售后和社区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启动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试点, 探索建立服务质量统计监测与测评体系。推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性服务及产品售后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和能效标识产品专项执法打假。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加强服务“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农机、化肥等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开展农药质量市场抽查和专项监督检查, 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和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计划, 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开展“打假护农”专项行动和市场大检查。开展“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区) 创建。 (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三、加强重点工程和重大设备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对装备制造基础设备、能源生产设备、石油化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质量监理, 为南水北调、铁路建设、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组织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行动, 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督查。针对风景名胜区栈道、护栏、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商业和公共场所电梯安全监管。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国资委、能源局、南水北调办等参加)

四、探索建立“中国精品”培育机制

完善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建立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深入推进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大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为重点, 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顶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高端品牌。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等负责)

五、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监测评估

以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农畜产品滥用抗生素、机动车安全隐患等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 开展风险排查整治。以酒类、化肥为重点, 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违法责任追溯制度和公开违法违规记录的制度。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功能保健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交通及铁路产品、有机产品、服务外包等认证。开展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探索建立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直报系统, 开展产品伤害专项调查, 发布产品伤害预警信息。建立国际邮路生物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口岸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

严查彻办食品、儿童用品、化妆品、农资、建材、汽配制假售假等违法大案要案。严厉打击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制售和进口环节中的违法行为, 加大对进口商品的通报召回工作力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大案要案、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督查督办力度。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等参加)

七、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社会责任

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汽车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三包”责任, 严格实施缺陷汽车召回、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以及重点、大型企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质量状况主动报告制度。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开展质量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树立一批质量管理先进标杆,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企业质量攻关、质量创新成果分享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八、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探索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推进乳制品、大米、面粉、食用油、白酒、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整治。开展旅游行业“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组织旅游市场专项检查, 打击旅游经营中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九、开展全国“质量月”等系列主题活动

筹备召开全国质量大会。鼓励各地开展质量文化主题公园、城市质量节、质量安全周、质量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 弘扬质量先进典型, 曝光质量违法案件。开展质量万里行、农资打假下乡、清新居室行动和质量专家企业行等专项活动。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建设, 广泛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汽车、农业机械、家用电器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可靠性提升试点。 (质检总局牵头, 中央宣传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十、强化质量工作考核激励

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规范质量统计信息公开程序。加强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绩效管理, 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制定《政府质量工作专项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试行) 》, 将质量安全与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在各创建城市组织实施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开展首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 (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质检总局、统计局等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结合本地实际, 参照以上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 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工作方案, 细化任务, 明确时限和要求, 逐级落实责任, 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8.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人文北京;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8-04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里的人,不是指一部分人,而是全体公民;不仅指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发展政策和战略。北京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文发展作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月,《“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北京市人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框架: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四大支柱(改善民生、弘扬文明、繁荣文化、构建和谐)、十大工程 。其中,民生是人文北京建设的基础,文明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标志,文化是人文北京建设的载体,和谐是人文北京建设的目的。四个领域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成为当前人文北京建设的重点领域。

为促进人文北京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北京市统计部门围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参考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实证监测,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维度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其中,维度层突出体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关键领域,包括“民生保障、城市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四个方面;指标层是对目标要求的细化,是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在基础工作层面的任务分解,在四个维度下选取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22项(见图1)。其中,民生保障评价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保基金收入、新农合及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性住房投资、社区医护人员比例、轨道交通长度6个指标;城市文明评价包括市民行为文明程度、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市容环境公众评价4个指标;文化繁荣评价包括文物财政支出、文化设施活动情况、文化创意产业比重、体育产业比重、旅游综合收入、国际会展规模6个指标;社会和谐评价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群众安全感、食品药品合格率、非正常上访批次6个指标。

(二)“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本文以2009年为基期,对2010年北京市人文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人文北京战略,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总指数为106.13,比2009年上升6.13(见图2)。

民生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对总指数贡献最大。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就业水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政策性住房、社区医疗、轨道交通6个分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进步。其中社保基金和轨道交通发展较为突出。2010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011.2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扩大8.2个百分点;轨道交通累计达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每万人拥有轨道交通长度为0.17千米,比上年增加0.04千米。此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7%,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2.0%,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2.0个百分点。全年政策性住房投资达412.7亿元,在上年83.2%的高增速基础上,又增长38.2%。基层医疗队伍进一步充实,每千人拥有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0.65人,比上年提高0.06人。

城市文明建设取得进展,环境文明状况仍需改善。北京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居民各项素质,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均稳步增长,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北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达到83.02分,比上年提高0.11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比上年提高0.4年,是拉动“城市文明”综合指数上升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8岁,比上年提高0.3岁。但2010年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市容环境卫生公众评价满意度分别为69.8%和71.7%,比上年下降1.5个和0.4个百分点。

文化发展持续繁荣,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地位仍需提高。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开展、体育产业和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其中,2010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扩大15.2个百分点,是拉动 “文化繁荣”指数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达64.7%。同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现价),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大型国际会议达到98次,国际展览数量达到291次,分别比上年增加2次和39次。

政府文物财政支出规模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北京市文物财政支出总额为7.2亿元,比上年下降18.0%,降幅比上年扩大5.5个百分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697.7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3.9%(现价),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行动计划中2012年比重达到13%以上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社会秩序整体保持和谐稳定,基层群体性矛盾化解力度仍需加强。北京市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但基层群体性上访批次有所上升,是影响“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形势良好,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9人/亿元,比上年减少0.01人/亿元;群众安全感、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均与上年持平;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合格率为9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同期,全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6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9,比上年下降0.04。但2010年,北京市每万人到市以上机关集体上访和到重点地区非正常上访批次有所上升,相应指数下降0.94,是影响全市“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人文北京”发展状况国际比较

在对“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从人口状况、文化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把北京与世界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北京人文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北京人文发展的方向。

(一)人口基数庞大、结构复杂,是北京人文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难题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受历史、制度、区域发展差异等复杂的现实因素影响,北京人口规模庞大,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1961.9万人,高于东京、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巴黎6个城市(见表1)。从人口密度来看,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千米,与上述城市相比偏小,但其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区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但国际化特征不明显。从人口结构来看,北京市城镇化率逐年升高,2010年达到86.0%,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外来人口比重达到35.9%,比1980年提高33.8个百分点,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北京吸引着各地人口集聚,人口结构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但其外籍人口比重明显偏小,2010年仅为0.5%,与国际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虽与东西方文化地理差异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其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

人口红利较大但未来呈现减弱态势。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现阶段北京仍具有较大的人口红利,少儿、老人抚养比例较低,2010年北京15~64岁人员占82.7%,稍高于其他城市,但0~14岁人口比重低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5个城市(见表1)。虽然近年来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的快速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老龄化进程,但从中长期来看,北京中青年人口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然明显,人口红利将减少,这会成为影响未来北京城市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二)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北京人文发展提供积淀。目前,北京拥有6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伦敦和纽约分别为4个和1个,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则均为零。

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现代文化方面,近年来北京发展形势良好,文化设施年接待人次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但与纽约和伦敦等城市相比,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在文化交流方面,北京市会展和旅游稳步发展,但国际交流机构总部较少。在大型国际会议方面,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公布的全球城市排名,2006~2010年北京分别位居第13、第8、第14、第10和第12位,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但始终低于维也纳、巴黎和新加坡。

从旅游来看,2010年北京拥有A级以上及重点旅游景区200个,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4亿美元,是2001年的1.7倍。但与其他主要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仍然偏小,不到伦敦的三分之一。从国际交流机构总部来看,2008年,北京拥有4个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总部,远低于同期的巴黎(63个)、纽约(62个)、伦敦(40个)和东京(13个),但高于新加坡(3个)、香港(1个)和上海(0个)。

(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民生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与世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北京教育资源丰富,2010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9家,普通中小学1883家;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0年提高为2010年的11.5年。但北京教育投入低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水平(见表2)。2010年,北京市拥有轨道交通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但仍低于纽约、伦敦等城市(见表3),且主要线路集中于中心城区,与东京等城市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北京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就业压力大,养老、就医难,房价高等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人文北京”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民生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北京市民生建设稳步推进,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多元复杂的人口结构、不均衡的人口布局等,给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是难题。应进一步改善城乡和“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双重二元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政策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重点关注养老、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对接转移、公共租赁住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家庭医生服务、交通拥堵治理等,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文明建设进程,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需要展示其开放包容、热情友好、富有活力的文明形象,应进一步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实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网络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高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文明建设,重点推进对环境薄弱地段的整治,改善市容市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重构,塑造北京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升北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化影响力。

(四)加大基层矛盾化解力度,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

应继续推广信访代理等成功经验,着力化解历史积案,增加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应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注重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协调适应,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管理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促进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协调。

■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人大信息普刊第10期,2010年。

[2]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政策,《红旗文稿》,2010年8月。

[3]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林广,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5]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城市经济》,2008年02月。

[6]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

[7]倪鹏飞、克拉索(美),《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8]王力丁、王鸿春主编,《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决策研究》,同心出版社,2010年1月。

[9]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9.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九

万宝中心幼儿园为积极贯彻落实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拓展社区资源建设,努力创设一个教师用心、幼儿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全面、整体、和谐的发展为办学目标。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促使幼儿快乐成长。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现状分析

我园座落于万宝镇街道,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700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为1300平方米,我园现有班级3个,全部是大班,接收5周岁适龄幼儿。随着校领导对幼儿园的重视,近年来我园发展速度比较快,配置了多种玩具,不仅使幼儿园更加美化,也让幼儿拥有了充足的活动场地。但是,要让幼儿接收良好的学前教育,我园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校舍年岁已久,门窗地面等存在一定的破损,办园条件相对较差。幼儿教师配备不足,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积极性性对比较贫乏。硬件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园的高质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

二、办园理念

我园培养幼儿以“快乐”贯穿始终,“让幼儿快乐度过每一天”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快乐中求知”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培养乐究型幼儿,造就善究型的教师。以培养幼儿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理念,善究型的教师依托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组为主要阵地。通过乐究和善究形成探索式学习的氛围。

三、主要工作目标和实施要点

(一)总体目标

以镇政府、教委为主导,幼儿园为主体,提高幼儿园硬件设施的配备。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关,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努力取得更高一级的荣誉,提升幼儿园知名度,突出幼儿园特色。•师资队伍

近几年我们以制度来推动内涵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园本教研与“十一五”继续教育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不断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的校本研修基本框架:

(二)发展任务

1、入园率:2012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50%以上,2013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60%以上,2014年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65%以上,幼儿园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2、园所建设:幼儿园按照《吉林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要求建设,并达到《吉林省镇中心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标准要求,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符合相关规定和安全、卫生要求。

3、师资建设:新增教师符合资格准入要求。2012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持证率达30%,入保率达65%; 2013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2%,持证率达40%,入保率达90%;2014年,园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持证率达60%,入保率达100%,形成足够数量的园级骨干、区级教学能手、学科教学标兵、学科带头人队伍。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力求3年的时间打造一支优质的幼师团队。

4、保教质量:幼儿园立足本园实际,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幼儿健康活泼、好奇探索、文明乐群、勇敢自信的素质。

5、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切实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四、管理目标

(一)重组教育资源,以人本管理为抓手,形成教工自我管理机制。

1、2012年,继续完善各项制度,根据每个岗位工作要求与教职工共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共同探索幼儿园制度建设,规范办园。营造宽松的管理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使每个教职工在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园领导努力做到关注教工的需要,关注教工的特长和长处,关注教工的自主发展。优化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重视老中青结合,发挥个人优势,提高管理效率。2、2013年,在幼儿园形成“规范”的管理网络,制定符合现代幼儿园的规章制度。营造务实氛围,发挥教职工主人翁意识,加强民主管理,激励教工自我发展完善,并且有开拓创新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倡专业发展。利用网络,幼儿园逐步走入现代化。3、2014年,实行民主管理,发展幼儿园特色,幼儿园走进信息时代。

(二)注视教育科研,提高课程利用价值,发展幼儿园特色

加强教育科研,以教师操作为重点提高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能力。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相互合作的教育网络,在全园实施信息化教育,逐步构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2012年,继续提高教育科研的时效性,将幼儿园课程有机结合,争创市级幼儿园荣誉。2012年,提炼科研成果,形成幼儿园特色课程,建立幼儿园网站。争创省级示范幼儿园。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安全、卫生等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做到安全防护体系全覆盖。各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放在工作首位,制定实施《幼儿园管理一日常规》制度,按照有关安全、卫生等管理规定配足配齐安全保卫和卫生管理人员及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卫生责任制。

(二)建立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训制度、考核制度和退出制度。制定幼儿教师资格准入标准和招聘方案,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对新进幼儿教师实行公开招聘,优先聘用年龄25岁以下、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幼教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三年内全员参加一次市级培训,园长及骨干教师参加一次省市级培训。建立幼儿教师专业考核和综合考评制度,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和考评办法。对考核优秀、合格的幼儿教师按等次进行绩效奖励,并作为工资增长的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素质较低的幼儿教师予以待岗学习或辞退。

《万宝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实施方案

10.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

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行动。

二、行动目的在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市干部群众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和群测群防水平,减少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努力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领导

了搞好这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行动,我局成立以局长邓斌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张官明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宣传培训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宣传培训工作组、后勤保障工作组、宣传报道工作组。

宣传培训工作组,副局长张官明任组长,市专家余显明、文长明、唐华、谢志超为成员。

后勤保障工作组,张劲松任组长,吴华、邓有清、谢志超为成员。

宣传报道工作组,唐华任组长,陈竹曦、程林、蹇玉兰为成员。(来源:好范文 http:///)

四、培训对象

集中培训对象:全市各乡镇乡、镇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副乡(镇)长、国土员、各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矿山业主、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业主、中型以上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员。

片区培训对象:我市11个片区(罗文片区由国土管理所组织进行培训)群测群防员、村组或社区、街道干部群众、农村党员干部、各矿山业主、在校师生。

五、培训方式、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集中培训

时间:5月5日

地点:市人民政府三楼大会议室

培训内容安排: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到先农坛杨家梁地灾点进行实地宣传培训。

(二)分片培训

时间培训片区

5月6日片区

5月7日片区

5月8日片区

5月9日片区

5月10日片区

5月11日片区

5月12日片区

5月13日片区

5月14日片区

5月15日片区

六、总结

5月15日进行总结,制作宣传培训行动工作总结汇报光盘等。

七、培训资料

市国土资源局统一提供相关资料

八、工作要求

(一)后勤保障有力

各国土资源管理所负责宣讲组的接待及培训的召集、会议的组织等。培训结束后,协助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对场地卫生进行清理,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二)宣传报道到位

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参与有关宣传活动,安排专人摄像,并邀请市广播电视局及时开展对行动的宣传报道,力争做好“报纸、网络有文章,电视、广播有声音、图像”,将宣传报道工作做到位。

(三)培训质量上高度

11.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一

行动学习法英语教师实施策略行动学习法由英国管理学教授雷格·列文于上世纪60年代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中提出,并被普遍认为是可以与案例教学方法并列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学习发展工具。该方法强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完成相关任务,从而完成个体的学习与发展。行动学习突出了人的社会化属性,将学习和实际工作整合为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为受训者提高培训理论的实践转化率提供了思路。

一、行动学习法概述

行动学习法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培训方法,将理论探索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它强调了个体经验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强调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我国培训机构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注意到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很多大中型企业及党政机关的培训中采用了该模式,且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也开始将该模式应用于教师的培训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成效。

相较于传统的培训方式而言,行动学习法在英语教师培训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了参训英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有几年以上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这种个人成长的经验有必要在培训中得以展示和检验,同时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疑惑也是培训的重要资源。二是强调培训过程中参训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受训者在培训中反思自己的英语教学活动经验,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培训者的引领以及参与团队讨论,倾听同行教师的观点与意见,在此过程中,得以共同思考,实现共同进步;三是有助于培养受训英语教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动学习模式下,参训英语教师在小组内经过讨论,发现并提出大家共同关注的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热点,这不同于被强加的假想的任务或问题,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总体说来,行动学习具有反思性、行动性、合作性、主体性、参与性。这恰恰是解决以往英语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的良方。

二、行动学习法在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学习小组的建构

行动学习模式下,学习小组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组织。小组成员大多为6至8人,小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知识体系、专业技能等方面应当差异互补,避免因成员构成的趋同性影响小组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唐山师范学院初中英语教师的国培项目实施中,我们在参训教师报道首日,就进行了团队建设工作,将参训初中英语教师按性别、地域、专长等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破冰之旅、头脑风暴和小组展示等活动之后,将互不熟悉的参训学员之间迅速建立联系,每个参训英语教师心中产生组织归属感。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重点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我们这个小组的学习目标和方针是什么?(2)我们要在这次培训中解决什么问题?(3)由谁来担当解决问题的决策人,本次培训中哪些讲座有助于解决问题,有谁可以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必要资源?(4)小组在什么时候可以达到预订的目标,我们应该怎样来安排行动学习的时间?(5)我们小组集合开会的地方在哪里?我们需要到哪里去进行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6)我们要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经费?(7)我们如何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是什么?由于每个小组成员参与了讨论,使得每个参训英语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曾强,为下一个阶段的培训激活了学员本身的学习动力,使得培训管理各项工作变得容易起来。

(二)打磨学习小组的研究问题

行动学习要获得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参与学习的人可以进行质疑和提问,特别是要能够提出具有独到之处的问题。对于一个行动学习小组来说,怎样确定题目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在展开小组讨论的时候,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基本是工作中耳熟能详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解决英语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等等。这些问题基本是初中英语教师根据自己过去的学习经理和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但是范围都比较大,轮廓与内置逻辑也不够清晰,缺乏焦点,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这个对小组研究问题进行确定的过程就是参训的初中英语教师去进行探寻、学习和发现的一个过程,以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去进行反复调查研究的一个过程。小组内找到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问题,因此要舍得花时间打磨。本次培训中,有的小组用了三分之一培训的时间确认问题。经过提炼和打磨,大部分小组确定的题目切合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是组内参训教师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所有成员积极行动起来,使整个培训成为行动、反省、理解、行动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为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小组项目过程管理

由于培训往往有一定时限,因此每一位成员要认真参加每一次计划好的活动,并且在一年的时间里从始至终参加,缺少一位都會影响其他人的积极性。为确保各小组成员保持长久的学习积极性,我院为每个小组配置了一位专家,负责小组课题的指导工作,同时确保后期的培训管理变得轻松且有序。此外,我们还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问题难易程度确定研讨会的召开频次,系内专家参与指导每次研讨会。研讨会上,各小组就培训讲座以及其他途径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对已经获得的经验做出质疑,通过不断反思学习和行动,提出更具针对性和使用价值的方案。每次研讨会都应当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经验和教训做好记录表,以供参训初中英语教师进一步反思。在培训项目评估阶段,制定好英语教师行动学习培训项目评估方案,关注行动学习法应用于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效果。在培训结束之后,每个小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将小组项目管理贯彻培训始终,将“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内化为整个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之中。

三、结语

本次初中英语“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将解决初中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初中英语教师职后培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培训和学习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参训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满意度很高,证明行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行动学习法仍在实际应用中要避免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否则必将影响培训效果。行动学习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实施策略值得培训者不断摸索和总结,使其更好地为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智.行动学习法在培训中的应用\[J\].管理ABC,2013.

\[2\]曾兰芳.行动学习法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

\[3\]王栋.教师行动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2.培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篇十二

目前, 全市共有学前教育机构264 所,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6%, 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5%。 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借东风, 抓机遇, 构建发展新格局

2010 年之前, 酒泉市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 城区公办幼儿园数量少, “ 大班额”现象严重, 农村及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 在师资方面, 城乡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在编教师仅占幼儿教师总数的13.56%, 其余教师都是临时聘用。

师资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直接影响到全市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成为全市教育发展的一大短板。

2011 年, 酒泉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列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的重大民生工程, 在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 借国家实施《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 的东风, 着力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解决城区幼儿“ 入园难”, 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认真实施《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和“ 春蕾”行动, 采取“ 新办幼儿园扩大覆盖, 改办三年制延伸学制, 实施幼儿园改造工程提升办园条件,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保教质量, 开展评估指导提升管理水平”五大措施, 促进全市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在城市, 政府支持街道社区、有条件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通过多种形式兴办幼儿园, 并投资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了一批幼儿园。 在农村, 结合新农村建设, 采取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 跨村联合办园、 一村一园等多种办园模式,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 优先规划改建幼儿园。 全市逐步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 村级幼儿园为支撑的全覆盖、保基本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2013 年, 酒泉市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 全市共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81 个, 工程总投资2.13 亿元, 新增肃州区二幼、 金塔县幼儿园、 玉门市三幼、 瓜州县二幼和三幼、肃北县幼儿园、阿克塞县幼儿园等城市公办幼儿园9 所, 新增“ 公助民办”幼儿园17 所, 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3 所。 农村幼儿园的内部设施配套和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基本满足了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为保证适龄儿童多样化的选择, 酒泉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 引导民办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普惠性服务。 2015 年, 对12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了162 万元的财政奖补。

目前, 全市共有民办幼儿园75 所, 在园幼儿达11000人, 占全市幼儿总数的39%, 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在不断加强幼儿园硬件建设的同时, 酒泉市把解决幼儿教师短缺及待遇保障这一问题作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拓宽引进渠道, 配齐补足教师。

自2011 年以来, 根据教育部《 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 暂行) 》 , 全市利用省政府每年公开招考农村中小学、幼儿教师的机会, 共招考补充幼儿教师268 人。 各县区通过面向社会统一招聘、小学教师转岗等方式, 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

目前, 全市城区公办幼儿园实现了每班“ 两教一保”的配备, 农村及民办幼儿园实现了每班“ 一教一保”的配备。同时, 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执行国家统一的绩效工资制度, 非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 通过财政专项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予以解决。 政府有关部门还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和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足额足项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稳定教师队伍。

抓培训, 重监管, 促进办园规范化

学前教育的发展, 离不开一支素质强、水平高的幼儿教师队伍。 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 酒泉市推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 把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当中, 依托“ 国培计划”和“ 省培计划”, 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园五级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进修, 推进教师学历层次提高和整体知识结构优化。

在实施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工程过程中, 酒泉市将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 即时培训与过程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 采取“ 走出去, 请进来”、城乡结对、师傅带徒弟等多种形式, 开展互评课、展示课、观摩课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 强化基本功达标和岗位练兵, 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同时, 坚持送教下乡与送培到校相结合, 组织城市幼儿园与农村薄弱园结对帮扶, 促进城乡学前教育融合发展。

五年来, 共培训专任教师1430 人次, 开展园长集中培训7 次, 培训园长438 人次。 目前, 全市幼儿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82%, 专业合格率达到85%, 较2010 年提高2%和24%。

为推进全市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市、县人民政府积极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实行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靠实目标责任。

教育部门依据《 幼儿园管理条例》《 幼儿园工作规程》 和《 甘肃省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 , 健全完善日常管理和随机抽查制度, 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收费等的管理。 公安、消防、质检、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指导, 对卫生、消防、园舍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 卫生计生部门积极落实儿童保健、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 各部门之间分工负责, 协调配合, 每学期开学前开展联合专项检查, 日常开展不定期抽查。

在实施联动监管的同时, 酒泉市还建立了学前教育发展督导监测、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 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 将学前教育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办学条件、规范管理和发展水平纳入政府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年末进行严格考核。

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 重点从课程设置、幼儿一日活动、收费管理、卫生保健、安全防护等十二个方面进行检查, 督促幼儿园认真执行《 甘肃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甘肃省幼儿园保教管理指导意见》 和《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 坚持保教并重,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实施科学保育、教育, 纠正“ 小学化”倾向,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各县区都采取多种举措规范办园行为, 金塔县就制定了 《 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实施办法》《 民办幼儿园办园标准 ( 试行) 》 等, 从制度上不断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

育典型, 促发展, 提升内涵保质量

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全市学前教育稳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酒泉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 通过幼儿园分类评估、等级认定, 培育先进典型, 以“ 典型引路、 关注弱势、 全面推进” 为策略,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酒泉市4 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定期深入民办、农村幼儿园进行科学保教研讨、送教观摩活动, 与农村教师互动交流。 市、县有关部门也经常组织开展城乡幼儿教师教学才艺展演。 幼儿教师读书养性强素质, 学习赛课练内功, 成为了酒泉市学前教育发展的“ 新常态”。

典型引路, 强园带弱园, 缩小了城乡学前教育差距, 促进了教育公平, 提高了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如今, 在酒泉的许多农村地区, 幼儿园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色彩绚丽的环境, 美观大气的建筑, 端庄文雅的教师, 活泼可爱的孩子等, 无不彰显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幼儿园已成为农村幼儿的天堂。

为促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市上结合《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和“ 甘肃省实验区工作方案”, 制定了《 酒泉市〈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实验区工作方案》 , 确定金塔县、阿克塞县为市级实验区, 另外, 还确定了7 所市级实验园和31 所县级实验园。

实验区、实验园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为指导, 创新方式方法, 每学期召开1 次园长联盟会议, 确定1个主题, 开展1 次“ 幼儿园管理专题研讨”活动, 在开展教师培训、家园共育、课题研究、推进幼儿科学保教一日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 分享实验成果, 推广实验经验, 扩大实验效应, 引领带动了全市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精心实施实验区工作方案的同时, 酒泉市将教研作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高幼儿园保教水平的一个重点。 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 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 定期组织专职教研员及由教学名师组成的兼职教研队伍, 深入幼儿园积极探索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保教模式, 对幼儿园保教行为、游戏设置、自制玩教具等进行指导。 此外, 还完善了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 发挥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骨干教师引领提升、学科名师走课培训, 及时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水平。

上一篇:副食品配送合同下一篇:关于爱的种子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