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2024-10-19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精选8篇)

1.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篇一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摘要:目的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合作,共同制定临床检验前操作规程及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结果通过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建立和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检验质量。结论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学习、了解分析前质量控制内容,提高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关键词: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控制

随着医学科技迅猛发展,临床检验正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化、超微量、特异且高准确度的方向发展,也要求检验全过程必须做好质量的控制,确保检验品质。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又作为检验整个过程的重中之重。因此,唯有规范且正确地收集和留取检验样本,尽可能减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相关因素,最大程度地保证检验结果的高度准确性,才能给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准确、客观的实验依据。国内外均有报道, 实验误差中60%~70% 来自分析前,而且分析前误差是仪器?p试剂、质控品和标准品等再好无法解决的[1]。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全面质量控制(TQC),是指为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影响检验结果可靠的各种因素及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活动。

1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2]。1999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组织专家制定了针对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认可方案,即ISO/FDIS15189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案,方案中增加了对分析前、后质量的要求,相对更为使用于我国实验室临床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指导性文件[3]。完整的检验过程包含多个操作流程:医生选择相关项目-开出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标本分析测定-核实并确认检验结果-发出检验报告单-临床信息反馈-应用报告诊疗。根据操作流程,可将检验过程分为分析前、中、后三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析前)涉及多个操作过程,主要包括:①临床医师应掌握检验中各项目的诊断原理及其临床意义,与实验室人员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便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征正确选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项目,及时了解实验诊断方法进展与临床意义;②护士应熟悉各项实验标本要求,清除地了解患者在服用何种药物或处于那种生理状态时采集的标本会影响检验结果;③护士应了解标本运送需要的条件及确保条件的存在。来自临床医师和护士等各方面分析因素决定了是否可获得反映患者真实病情的标本,因此对分析前环节进行质量管理是必须的。

2临床科室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临床医师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一个检验项目的流程始于临床医生的检验申请,合理恰当的检验申请是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临床医师应当熟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病情需要的检验诊断项目,并指导正确的采集标本,分析检验结果,为疾病诊疗提供有效信息[4]。

2.1.1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近年来,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在医学领域迅速兴起,为以往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临床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循证医学就是准确、合理地使用当前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护措施。循证检验医学要求检验医师不仅要向临床医师报告检验结果,解释检验项目的意义,而且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及其组合,合理地利用实验室资源。这是因为有时候临床医师并不一定熟悉这些新的诊断指标,相反,过多的检查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和治疗。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发病时间、病情发展,以及检验项目的特异性、敏感度来选择必要检验项目,使患者付出最低的费用,获得最高的检验价值。临床医生应熟悉自己使用的项目,不仅要了解它的意义,还要了解它的方法及适用范围,以及采集要求和注意事项,加上实验室的合作,才能获得一个准确、满意的结果。

2.1.2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及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 人体多数指标在1 d之间、昼夜和季节交换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血清铁、胆红素在清晨相对较高,WBC在下午高于上午(1 d之内可能相差1~2倍),血钙在中午值最低,月经前PLT会减低,而纤维蛋白原却很高。因此,采集时间应固定。血培养标本则在患者未用抗生素前,发热高峰时采集最好。血培养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往往是由于患者入院前用了大量的广谱抗菌素,抽血时间选择不对,采血量不足,以及未采用专用的成人、小儿、树脂培养瓶有关。

2.2临床护士在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2.1临床护士在检验申请中属于执行者,其在执行医嘱、准备申请单、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均有出现失误、错误的可能,从而对分析前的检验质量产生影响[7]。血液标本室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检验标本,护士在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是影响其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常见原因。静脉输液端胳臂严禁采血,禁止由输液管抽血,使用止血带会引起静脉压力变化对检验结果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长时间使用会使AST、ALB、Ca2+、ALP得检验结果升高。因此,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止血带的使用时间,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在血液抽出后,根据患者检验的不同项目,将标本沿着管壁慢慢注入康宁官或干燥管内。抗凝管应颠倒5次左右,以免标本中出现凝块,抗凝剂使用的比例应适当。采血过程中不能产生气泡,否则可导致Fbg 和V 因子、VIII 因子变性,采血后瓶盖不可取下,否则由于CO2散失,而致pH升高,可激活凝血系统。在抽血完成后做好严格的查对制度。

2.2.2患者准备 执行医嘱的护士应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嘱咐患者应做何种准备及怎样配合,以保证采集到的标本达到理想要求。部分检测还要求临床医生配合,例如暂停服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药物等。医护人员应清除了解标本采集前后对检验结果由影响的非病理因素,包括运动、采集时间、药物、患者饮食等。知道患者积极配合并服从,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必要时应进行安慰、解释和鼓励,让患者了解到采集正确标本的意义,确保所采集的标本可符合患者的实际病情。

2.2.3饮食 进食会引起血液中大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大量的生化检验项目参考区间通常是将空腹血测定作为基础的。因此, 一些生化项目例如血脂、血糖、心肌酶谱的测定应坚持在禁食12 h后进行空腹采血。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大幅度提升, 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血中氮、尿酸、尿素升高。因此,患者在采血前一晚应停止饮用任何浓茶、咖啡、饮料等, 更应禁酒。

2.2.4运动 剧烈运动会加快机体中有氧及无氧代谢, 引起钙、钠、肝功能、钾、肾功能的检验结果出现异常。因此,于采血前向患者了解是否有剧烈运动,以免引起检验结果异常,导致误诊。

2.2.5药物 药物对检验可造成复杂影响。如:维生素C是一种对检验结果影响很大的药物,它具有还原性,在血糖测定中对结果影响很大。可使AST、B IL、Cr、UA 结果升高,CHO、LDH、TG 结果降低。肾病患者多使用青霉素治疗,注入的青霉素90%以上通过尿液排泄,而这些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查(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

2.2.6标本运送 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可能最快的速度送检,采集后的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 h,且应封闭保存,避免其与空气接触。若无法及时送检的应保存于4℃冰箱内,血液标本应置放在阴凉避光处,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标本蒸发、污染或外溢;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应按照其要求进行运送;滴虫、精液、阿米巴的标本应注意保持温度以保证其活力。运送标本负责人应用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杜绝患者家属送检,检验科也应设有专人接收标本。接收时应检查标本是否达到要求,若标本不合格则应及时退回,嘱其重新采集。同时说明不合格原因,做好标本的交接、拒收记录、签字。

3检验科在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中的举措

在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手段。分析前质量控制阶段是潜在影响因素最多、最难控制的环节。它贯穿于医、护、技共同重视和密切配合的监控过程中;因此,建立和健全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是实验室重要工作。工作中实验室、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之间多沟通,减少误会,提高工作质量。有人认为实验误差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因此,有必要和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共同了解并分析标本采集的可能影响因素,将实验室和临床科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由于临床人员的工作引起的非检测因素导致误差或错误也时有发生,无论何种先进仪器或检测方法都难以弥补标本采集不当造成的失误。国家卫生部2006年制定了医疗机构实验室临床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内多数大型医院检验科都积极参加了美国病理家协会和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及实验室认可体系的认可及通过,其标准的操作程序中都包括了标本采集相关文件及编写要求。因此,由检验科、护理部门、医务科,有针对性和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检验新知识的讲解、标本采集原则和注意事项,共同制定、编写适合于本医院的标本采集指南,加强临床医技合作,完善质量控制,提高医疗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428.[2]陈媛.如何做好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3):50.[3]丛玉隆,邓新立.实验室ISO 15189 认可对学科建设的几点启示[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30(2):128-131.[4]王银改.正确处理检验科与临床的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1):16-17.编辑/肖慧

2.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篇二

临床实验室检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很大,在整个检验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生申请检验项目、样本采集和准备、标本的运送、标本到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占70%。因此提高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的质量,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1]。

1 检验项目的申请

选择适合的临床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及设备是制约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随着临床检验的发展和先进仪器的引进,针对不同的疾病,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及设备。对于医生来说,检验项目的选择必须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尤为关键。

2 实验室的要求

临床检验室应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体系,编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性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验室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和方法,这是保证高质量检验报告的必要条件。

3 患者准备

在患者准备进行临床检验前,临床医师应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及心理、情绪的变化,把检验前需要准备的要点、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使之大致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以赢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真实。避免因准备不当使得检测结果不准确,而影响临床医师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3.1 饮食

必须坚持空腹采血(除急诊或特殊患者外),一般在禁食12 h后清晨空腹采血;也不可拖延空腹时间,避免因为过度饥饿,使血糖、蛋白质偏低,胆红素、某些氨基酸升高。若患者病情需要做一些特殊的检验项目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前3 d禁食肉类)、葡萄糖耐量检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每日应不少于300 g)、大便隐血检验(前3 d禁食动物血、内脏等)时均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检验项目的注意事项,避免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3.2 运动

采集标本时尽量让患者处于安静或正常活动状态下。因为大量运动会使患者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呼吸剧烈,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一过性升高,血清钾、钙、镁、白蛋白、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3 药物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药理学和酶学等方面,药物一般通过直接参与检测反应或抑制检测反应、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为了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临床医师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嘱咐患者先停服会影响相关检验项目结果的药物,若患者病情不允许停服相关药物,临床医生在阅读分析临床检验项目结果时,须考虑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4 体位

采集标本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尽量使患者卧位或坐位,并执行严格的消毒与操作规程。国外曾有文献报道,直立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平均减少12%左右,人体处于坐位时,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小白细胞绝对值(W-SCC)等几项主要血细胞直测项目比卧位平均升高11.63%,与血浆总量呈负相关。这种变异完全是一种生理现象,从立到卧,血容量从小到大,血液稀释,故各成分相对降低,立位>坐位>卧位,卧后恢复坐位15 min各参数回复到原立位的96.7%[2]。

4 标本的采集、传送、处理和储存

4.1 标本的采集

检验控制质量体系只能保证有效标本(即合格标本)的检测。因此采集合格的标本对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新鲜的中段尿,大便的脓、血、黏液部分,痰标本中防止唾液混入,骨髓、脑脊液中防止血液混入,血气要用动脉血,其他检测最好用静脉血等。血标本的采集必须排除干扰因素,首先使用真空采血管是保证标本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应注意采集标本的最佳时间为07:00~08:00,最后1次食物和液体摄入时间应该在前1 d下午18:00~19:00;有报道称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造成溶血的标本所有占溶血标本的62%[3],所以一定要严格掌握真空采血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采集顺序(血培养→凝血管→枸橼酸钠管→肝素或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管→红细胞沉降率管),才能避免血液标本溶血。

4.2 标本的传送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减少血标本放置时间,避免由于糖酵解、不稳定酶的失活及红细胞内钾、乳酸脱氢酶、转氨酶通过红细胞膜或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进入血浆等因素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对有特殊保存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特别是对怀疑有高危险性的标本应严格包装,防止传染他人)的标本,要保证有专人运送,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被震荡、被污染,确保在短时间内安全送到实验室。

4.3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临床检验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申请单上所有的检验项目,如为合格标本应立即分离、检测,尽量减少存放时间;不能马上分析检测的标本应严格按要求将标本分离、储存;对不合格标本应拒收,说明原因,并做书面记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实验室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已经成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坚持全面、全过程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为临床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临床检验杂志, 2007, 25 (6) :428.

[2]李素珍, 林福喜, 沈波, 等.体位改变对32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2) :107-109.

3.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分析 篇三

关键词:血液标本 质量控制 防范对策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3-01

血液标本分析在临床诊断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进行的诊断和治疗的信息大都来自血液标本的分析。检验的结果的不准确将会对医疗诊断造成错误的判断,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目前标本的采集大多在临床的科室进行采集,这在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有出现这一现象,由于血液的采集工作不属于临床的工作范畴时常忽略,时常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下面将分析血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及影响因素。

1 血液采集前的准备

1.1 患者方面。

1.1.1 饮食。血液采集前12小时禁食,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会影响检验的结果。进食后的可使血液中的血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如:食物中含有高脂肪的物质时,会使甘油三醇的大大提高,因此在进行此项检验时最好提前几天就减少食用,避免引起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再如高蛋白质会使体内的尿素等物质的含量的增加。进行血液采集时是在对食物上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不要禁食过多造成过度空腹,一般情况下要求病人晚饭后到第二天采血前禁食,时间约十二小时,过度空腹同样会使结果出现误差。

1.1.2 运动。运动也会造成某些指标的不准确,如:无氧运动会使体内的乳酸含量大大增加。运动时由于出汗和有氧无氧呼吸造成体内某些含量和分布改变,运动和静止时身体完全处于不同状态下。进行血液采集前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并且要多休息。

1.1.3 药物。患者在进行血液采集时,药物也会对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几乎所要的药物都会对测试结果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药物本身或是其转化产物的生理或是药性毒性对人身体的某些产量进行改变。如:甲状腺的治疗药物会促使糖分的吸收,及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体内的糖类大大的提高。

1.1.4 心情。研究发现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实验的检验结果,如过度兴奋或是激动或是出于恐惧状态会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大大提高。

1.2 医院准备方面。

1.2.1 检验项目。医院开出的检验单需包含患者最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等,以及患者病情,住的科室以及原有病史等徐医院仔细核查。

1.2.2 护士准备。首先要穿戴整齐,掌握基本技能做好与患者和医生的沟通能力。还有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及采集仪器的选择。

2 血液采集中的准备

2.1 采集时间。一般是在检测出阳性率最高时间段,对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内进行。有些血液的成分会在一天内有变化这就要求采集在时间上统一,减少由于时间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2.2 患者体位及部位。一般要求患者在进行血液采集前静坐5分钟以上,在所有体位中坐姿是最佳选择。体位也是会影响血液循环而且会改变体内的一些大分子含量,如:站立肾上腺素及甲状腺素增加;站立还会使血脂及血红蛋白等增加。采集方式多为静脉采血,成年人的采集部位与儿童有些区别,成年人是肘前静脉或是腕背静脉,小儿多是颈静脉

2.3 扎止血带时间。通常是采用静脉采集血液,止血扎带时间会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在穿刺上月6cm的地方扎上止血带,且一般是不超过1分钟,因为止血时间过长会使一些物质的含量变化而在一分钟以内时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并且在在采血時尽量采取统一姿势。

2.4 防止溶血和污染。此外血液自然流出是采集血液时最好的方法,避开有炎症或其他皮肤有损害的地方。一般在采集中由于引起细胞破裂使血液别稀释,会造成溶血。一些体外溶血:刺穿前,由于消毒液,或注射器;穿刺中止血带时间太长;穿刺后血液由注射器向试管转移。另一方面是避免血液被污染。溶血的标本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很大影响,一般是由于不规范造成,且溶血样品一般是不能再使用。

2.5 抗凝剂的使用。一般的检验都需要用到抗凝剂,但又要根据实验选择合适的抗凝剂,此外还要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使用比例,减少抗凝剂带来的影响。

3 血液采集后准备

3.1 血液标本的运送。标本输送需要专门人员,并且应该及时送检,时间长了可能导致某些成分的改变,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在运输途要注意标本的保护及防止由于震荡或是其他原因导致标本的破坏,或是污染。

3.2 血液标本的保存。

3.2.1 存放时间。由于血液中的细胞易损坏会使一些活性物质变性或是失活,一般在采集完后赶紧送往检验部门,一般在两小时以内,时间超过两小时会使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发生改变,影响检测结果。

3.2.2 存放温度。虽然低温会使细胞的代谢减慢,但可能会造成溶血,因此会对结果有影响。一般情况下,采集的血样本不适用于冷藏。

4 总结

总体上讲,血液标本的采集主要是由以上的因素组成的,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做好血液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的各步骤的处理,及提高护士在检验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检验质量同时在护士和经检验科和患者之间做好沟通,并且在工作中对采集做到严格控制。在运送到检验部门时做好对血液标本的保护工作。争取做到一份有效高质量的检测报告。

参考文献

[1]阿尤甫牙生.探讨规范血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有效措施[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9)

[2]王勇,叶路.血液标本检验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9)

[3]郑春苏,黄湘宁,黄瑜璇.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18)

4.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篇四

金溪县中医院学号2007260005姓名:宋希云邮编344800

论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加强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采用的方法为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注意事项。做好知识宣教、注重检验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充分完善各项制度。加强了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保证了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分析前检验质量管理,显着提高了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质量管理;医学检验;分析前阶段

随着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诊断技术日新月异,自动化检验仪器普遍应用于现代化临床实验室。这就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而分析前质量管理是全程质量管理的重点,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文件将其定义为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样品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也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阶段,应该引起重视.1 加强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前提。只有临床医师开出信息准确完整的申请单,并留取到患者高质量的标本,检验人员从事的一切检验工作才有意义。首先,化验申请单应包括足够的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临床诊断、病床号、病志号、时间、申请医生或需要注明的其他事项。书写不完整的或患者患有特殊疾病的,要及时询问临床医师患者的具体情况;然后检验人员要配合指导临床正确地留取标本并送往检验科;最后检验科对送检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的,要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于与临床相互沟通。因此,很好的与临床相互沟通是做好分析前质量管理的第一步。患者准备患者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采集标本的质量。患者的生理状态、饮食和药物对检验结果都有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后引起检验项目的变化,ALT 及AST 升高达180%;CK 达125% ,最高达7 000 U/L.尿中出现RBC 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运动可以影响神经,血糖增加1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钾增加15%;高蛋白膳食可使血尿素、尿酸及血氨增高;高脂肪饮食可使三酰甘油大幅度增高。药物可影响血液生化检验的结果。例如维生素C、高浓度葡萄糖和一些抗生素可与碱性苦味酸反应,引起肌酐增高;大量含氟、溴或碘离子药物可使血清氯偏高。所以,采集标本时要提前让患者做好准备,保持稳定的情绪,头天晚上禁止大量饮酒。血液化验采血前24 h 禁高脂肪高蛋白饮食,12 h 禁食,空腹采血。但过度空腹,达24 h 以上,某些检验会有异常结果。例如空腹48 h,血清BIL 值升高,而GLU 值降低。样品采集样本采集错误是影响分析前质量的首要原因之一

[2],所以要采取有效方法保证送检标本质量,从样品的采集时间、采集部位、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到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保证样品的质量。

3.1 样品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对标本各种成分含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为体内有些化学成分的血浓度具有周期性变化,所以采集血液标本尽可能在上午9∶00 前空腹并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进行。采集尿液标本则需留晨起第一次排出的中断尿,这样可以保证各种成分稳定,pH 值低,有利于保持尿液有形成分的完整,易于检出阳性结果。并且在进食后2~3 h 的尿样中尿糖、蛋白、尿胆原等含量较清晨第一次尿样高。

3.2 样品采集部位采集标本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采集部位。采集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特别是采集血液标本时,要保证并采血通畅,采血不畅易引起血小板破坏和凝血因子的消耗等。

3.3 样品采集时患者的体位人的体位改变可引起血液许多指标发生变化。从仰卧到直立时,血中细胞及大分子物质相对增高5%,血液指标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载脂蛋白、三酰甘

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都将受到影响;站立时所采的血测定总蛋白、清蛋白、血脂、胆固醇、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铁等检测项目也略有增高。

3.4 样品采集过程的具体操作样品采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例如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超过0.5 min, 时间过长会造成瘀血和血液浓缩;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细胞比容降低,同时影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采血至标定容量时,拔出静脉针,这时马上将真空采血管轻轻的上下翻转5~6 次,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溶血。样品运送、保存与处理样品采集后要立即送检,特别是血液标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测,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若不能及时转运,或欲送到上级检验中心进行分析时,应将标本装入试管内密封,再装入乙烯塑料袋,标本运送过程应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夏季高温或冬季低温地区,应注意防蒸发或注意保温等问题。进行较长距离的标本运送,一般应将标本进行预处理。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检验前,对不符合样品采集规定要求的标本,应拒绝接受。

符合规定要求的标本,要严格按照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检验后标本不能立即处理掉,应根据标本性质和要求按照规定时间保存,以备复查需要。标本过保存期后,要有专人送到指定消毒地点集中处理[4].分析前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不断学习,强化培训,严格要求自己,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检验技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注重与临床的相互沟通,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以保证其做好采集样品前的准备.实验室要充分完善各项制度,按规范化要求严格控制好各个环节。要健全和应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检验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为提高检验质量提供前提条件。

5.医学检验流程分析及质量控制 篇五

医学检验中保证质量控制作为一项主要监控步骤,其可以直接影响到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如有错误情况发生,针对错误项目应及时进行分析讨论,记录保存,并对错误原因以最快的时间提出解决方案,阻止错误再次发生。

另外,检验室之间进行质量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室内质量监控无法解决的,其质量监控和盲点分析直接影响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估。[2]

2.2 检验仪器及试剂质量的重要性

检验中仪器及试剂的质量作为医学检验中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要求检验工作人员要对其高度重视,仔细准确的按检验流程规定的正确方法进行操作。

同时,针对检验中使用的仪器要定时进行清理,保养。

检验中针对使用不同仪器的检验结果要进行对比,保证检验的结果与检验报告的吻合一致。

[3]对于试剂的使用方面,要保证试剂的效果及功能,防止因试剂过期导致的检验结果无效的情况发生。

3 应用标准化的检验方法

医学检验中对于一种检验指标有很多种检测方法,尽管应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检测,但是,由于操作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会有所不用,导致得到的结果及参考值也大不一样如此会对医疗人员及患者造成极大不便。

因此,国内外很多学术研究组织正在推行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甚至全球共同使用的统一化的检验标准。

标准化的检验方法有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统一,同时也大大方便了试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重视流程操作

对于检验中的每一个细节要提高重视,应用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定,特别是进行分析前标本的采集、运输工作,分析过程中标本的处理测定,分析完成后报告的存放。

检验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步骤必须要规范进行,保证最终提供给医生检测数据的及时、准确性。

4.1 严格控制试剂盒的质量

试剂盒的作用是对检验标本进行采集、储存,因此,在选择试剂盒时要按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进行选择,并在使用之前进行自检,同时试剂盒要按规定进行保存,并要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4.2 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

保证标本在各检验室间的稳定运转在医学检验中是极为重要的操作环节,针对标本采集完毕后,离开人体的保存有严格要求,比如:湿度、光照、温度及保存时间等外界因素。

因此,在采集完成后要由专业人员进行运转,保证转送的及时性和安全性。

在标本运达检测室后,检测人员要对其进行核对,对于不合格的采集标本要及时退回病说明原因,叮嘱再次抽取标本时的注意事项。

[4]医学检验的准确性是由每一个细小环节构成的,因此在操作中要严格谨慎,避免检验失真及误差情况发生。

5 患者准备

检验前患者的准备工作也同样会对检验的质量控制造成影响,因为患者通常不了解医院的检验流程,经常有患者在拿到检验申请单后直接去抽血检验,这样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导致医生做出错误诊断。

这样的的情况在医学检验时时常发生,因此医院医护人员要对质量控制高度重视。

对患者检验前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要进行叮嘱,警告。

检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㈠控制患者生理、情绪、心里等外源性影响因素;㈡检验前是否可以进餐及饮食是否规律 人体在进餐之后,甘油三酯在血液中的含量会增加50%,血糖也会增高15%,因此检验前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㈢剧烈的运动也会对检验造成影响,患者在正式检验前要保持平静的状态;㈣停止服用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药物。

6 提高检验人员医学检验知识的培训

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的态度进行检验操作,保证每一步的流程顺利进行,对每一细节工作要认真核对、审查,避免检验失真和错误的发生,保证得到及时、可靠的检验报告。

保证每一个检验项目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医生及患者得到检验报告,对于高危病症的检验结果要进行再次复查,并与临床医师沟通。

检验中,对于仪器有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要备有应急手段,保证最短的时间内故障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5]当审核报告结果跟临床预期判断不符时,或者医生反映检测结果和临床差异较大时,要对结果进行复检,保证得到合理、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勇军,丁继光,曹佳佳.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9(19):1502-1503.

[2]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临床检验杂志,,25(6):428.

[3]王瑞丽,阮林海.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思路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6(26):159.

[4]韩刚,吴远江.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9):892-893.

[5]杜贤.医学检验工作中分析前与分析后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4(8):4094-4095.

6.饲料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 篇六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重复检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表现出来,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测定方法误差、分析人员个人误差等。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不定。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饲料分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介绍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供饲料企业实验室参考。检验化验人员要求

饲料分析检验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粗心导致某些操作错误,如试剂溅出或滴出,试剂或溶液加错,看错砝码、读错刻度,记录及结果计算错误等,如果已经出现错误,应立即终止实验或剔除结果,不得用于参加最终结果计算,也不得对数据结果进行主观修正。检测人员要对所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核对人员对检测人员数据结果计算过程准确性进行监督。

为了确保检、化验结果的质量,从事饲料分析检验化验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即使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本、专科学生也要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文凭只能表明已经通过了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名优秀的饲料化验员还应对各种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特点、相关标准,甚至加工工艺等有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对应对饲料原料的复杂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设备和其他计量器具要求 2.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分析检验仪器、器皿是饲料检验分析过程的主要工具,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必须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并做相应的标识。仪器的检定/校准需要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他单位,依据相应的检定或校准技术规程进行,其中检定为强制性。各种仪器的检定/校准周期都有具体要求,所谓检定周期即检定/校准结果的有效周期。常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度计等都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大型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定周期为2~3年。仪器出现故障大修后要重新检定。大型仪器还应进行两次检定周期之间的期间核查。2.2 仪器使用

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在仪器性能状态稳定后开始测定。作好仪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用途、样品名称和编号、使用前后的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停止分析;如果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加以追溯。检验方法的选择

检验方法是开展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据,检验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有很多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OAC)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颁布的官方方法、教科书、权威学术刊物、企业标准等。

同一检验项目有2种或2种以上检验方法时,应首选国家或行业标准,且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其次考虑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颁布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等同或修改采用ISO标准。如果是等同采用,在标准封面上同时看到国家标准编号(ISO标准编号)。

如果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测定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省时、省力和试剂消耗量少。

选择标准时要特别关注所分析的样品是否在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不能盲目扩大方法使用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GB/T 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该标准只说明适用于矿物元素预混料、复合预混料等中铬的测定,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适合有机铬添加剂中铬的测定。另外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2008年紧急制定了饲料中禁用药物如兴奋剂、性激素等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由于制标时间紧,这些方法在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仅适合配合饲料。

要及时掌握检测标准的最新进展。已颁布国家或行业等检测标准等,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际标准的修改制定情况以及标龄长短,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修改。新修订的标准序号不变,改变的只是年代号。新版标准颁布实施后,旧版标准往往同时作废。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问题的问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全国饲料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的法定程序对标准进行修订。

同一标准中,同时包含2个或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仲裁法结果为准。如现行钙测定方法标准GB/T 6436-2002中包括高锰酸钾法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前者为仲裁法。试剂、溶液和实验用水 4.1 试剂

市售的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一级为优级纯、保证试剂,简称GR级,标签为绿色,通常用作基准物质;二级为分析纯,简称AR级,标签为红色,通常用作常规分析和要求较高的分析项目,在饲料分析和质量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用量也最大;三级为化学纯,简称CR级,标签为蓝色,通常用作要求较低的分析工作。四级为实验级,简称LR级,纯度较低,在饲料分析中很少应用。光谱纯试剂、生物试剂、指示剂、层析用试剂等应按国家试剂规格要求,根据分析的对象、项目和方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

在饲料分析中,常规分析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仪器分析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用试剂为基准级。切忌用分析纯来替代基准级试剂。

4.2 溶液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 4.2.1 溶液配制

目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一般有:物质的摩尔浓度(c),物质的体积分数(w),物质的质量体积分数(ρ)和滴定度。在方法标准中,除另有说明外,“溶液”或“液”均指水溶液。每批测定应一次配制足够的试剂,以免两次配制引起误差,或用新、旧溶液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测定结果间是否有差异。在试剂标签上要清楚标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和有效期,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溶液。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在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批标准溶液如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到未来1个月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要严格遵循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该在规定浓度的±5%范围内,标准溶液要求由两个人来同时标定,每个人做4个重复,每人4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4)]的相对值0.15%,两人共8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8)]的相对值的0.18%。取两人8个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注意,标定用基准物质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烘干等预处理。标准溶液一般每个月要复标1次。

不要随意提高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化验员为了减少配制标准滴定溶液的次数和量,将标准溶液浓度由标准建议的浓度提高5~10倍,结果导致样品滴定过程中溶液消耗体积太小,不足2mL,甚至不足1mL,这种情况下终点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对检测结果影响都很大。而一般以滴定消耗溶液体积10~20mL为宜。当然,标准滴定溶液消耗体积的多少,除了受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影响外,也与测试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高低有关,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称样量和样品液稀释倍数。4.3 实验用水

实验用水主要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净水等。按照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3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表1)。在实际分析工作中要定期对水的pH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常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空白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需同时采用操作完全相同的方法而不加入被测定的物质,进行试剂空白对照试验。这样,可校正因试剂中的杂质干扰和溶液受器皿材料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系统误差。目前有些标准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明确空白消耗体积,但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扣除空白。5.2 标准样品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还需要按照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配制的对照组(比色分析中称为标准比色系列),最后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抵消不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分析方法中,标准品对照尤为重要。5.3 添加回收实验

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检验测定方法的正确性和试样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同时求出精确度。因此,回收率试验是饲料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测定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时,可通过添加试剂级的植酸钠进行回收率测定,如果操作正确,回收率应在95%以上。

5.4 参照样

所谓参照样是指已经赋值的样品,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饲料样品;另一类是通过人为添加某种饲料中本身不含有的物质成分,制备成阳性样品。参照样品可以从标准物质供应部门购买,也可以自行制备。如采集一定数量豆粕和鱼粉等饲料,粉碎混匀后,分装,密封,-20℃保存,并分别采样送3家权威的饲料检测机构进行水分、粗蛋白质等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赋值,如粗蛋白质含量为(43.78±0.52)%。然后在日常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都带上1个参照样,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出现偏离。参照样品的使用在检验日常质量控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记录控制、样品管理、化学药品及危险品管理、文件管理及检验过程要求等,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CA01-2002(ISO/IEC 17025-1999)进行。

应设计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检测人员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原始记录不能随意修改,若出现差错,应在差错处划改并签名,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的右上方。数据的有效位数、修改、计量单位应规范。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审核人签字并存档。

检验报告应由专门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应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结论科学规范,不得有涂抹和改写,由企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告应一式2份,正本交给委托方,副本存档。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

目前,实验室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实验室间、实验室内部人员间、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同一人员不同时间比对实验等方式进行考察。7.1 实验室间的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或农业部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实验室报名参加。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具体做法为:将同一个样品,同时委托至少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自己也同时做相关项目检验。然后将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数据仔细查找原因,直到问题解决。一般每年至少参加或组织1次,对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7.2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实验,是指两个具有资格的分析人员在仪器设备、方法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个样品同一指标进行测定。计算每个人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并以两个平均值计算测定结果间的精密度。如果相对偏差在要求的2倍之内,就符合要求。例如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时,方法中要求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检测人员进行比对时,相对偏差可放宽到2倍规定值,即2%。7.3 自我比对实验

自我比对实验,即指对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个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比较,用来评价检测人员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即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稳定性比较好的样品成分,如果某成分(如抗氧化剂)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氧化降解,则不易采用此法。此外要注意样品水分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对结果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测定结果以干物质基础来计。7.4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是指当某项指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通过同一个分析人员对同一个样品的某项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定,比较其测定结果。如饲料中钙的测定可以采用EDTA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测定。小结

7.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 篇七

1研究化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意义

进行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是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化学检验工作。控制不了是进行化学检验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控制质量是控制变量法的一项内容;第二是有助于提高化学检验的准确性。想要准确的获得相关的化学检验成果, 就必须要对质量进行必要的控制。

2化学检验前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大家或许并不了解进行化学检验前为什么要对质量进行控制。其实这是一种控制变量法进行化学研究。在进行化学检验的过程中, 有许多的因素会直接的影响到化学检验的结果。因此, 想要得出最终的化学检验结果, 就需要通过控制不同的变量来进行相关的化学检验。质量就是其中的变量之一。因此, 在化学检验前进行质量的开展, 是为了通过控制变量法从而得到化学检验的结果。

3化学检验过程中影响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3.1实验室的环境。影响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许多的方面, 在众多因素中, 比较突出的因素之一是实验室的环境。实验室的环境对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实验室过于干燥, 那么化学检验样本中的水分很有可能挥发到空气中, 从而使得样本的水分减少, 降低了样本的质量;此外当实验室的环境比较潮湿的时候, 会使得样本中的水分增加, 从而增加了样本的质量。此外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都会对样本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3.2试剂盒的选择。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化学检验人员由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等原因, 使得他们在进行化学检验前对试剂盒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对试剂盒的选择并不合理。试剂盒的选择对化学检测前质量控制是有影响的。因为样品的成分不同, 如果选择的试剂盒不恰当, 那么会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改变了样品的质量。3.3实验仪器的质量保证。实验仪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化学检验的仪器不能够得到质量的保证, 那么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样品的质量是非常容易发生改变的。由于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一些化学检验场所的仪器并不是比较先进的, 而是相对来说比较陈旧的。这些仪器不但会改变样品的质量, 还会使得样品的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偏差。3.4处理样本不当。处理样品不恰当也是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中比较突出的影响因素。在样品处理的过程中, 如果不能严格的按照样品处理规则进行相关样品的处理, 那么会使得样品的质量甚至性能产生很大的变化。一些化学检验人员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处理规则进行处理。使得影响了化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工作。3.5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欠缺。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也是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每一个资深的化学检验员都是从实习生做起的。这就意味着, 在化学检验室里许多的工作人员都是实习生。实习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虽然比较强, 。但是他们实际操作的经验比较少, 因此在进行样品的化学检验时可能会操作不恰当, 从而使得样品的质量发生变化。

4更好的进行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几点意见

4.1严格控制实验室环境。严格控制实验室的环境可以有效的保障化学检验前质量的控制。想要更好的控制实验室的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实验室应该严禁其它无关人员随意的走动。专业的实验人员都是穿实验服、并且定期的进行消毒的。如果让外来人员随意的进入实验室, 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然后, 实验室应该注意保持通风或者紧闭的状态。在进行一些化学检验的过程中, 有些是需要相对清凉的一些环境。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通风。然而有些实验是需要一个相对的密闭环境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紧闭的状态。此外, 在进行化学检验之前, 要对实验室的湿度等进行必要的控制。4.2选择恰当的试剂盒。选择恰当的试剂盒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剂盒的选择:首先, 要根据化学检验的检验类别进行试剂盒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化学检验所选用的试剂盒是不同的;然后, 要根据检验样本的性能选择试剂盒。检验样本的性能对试剂盒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样本不同的性能对试剂盒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相关的减压人员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要求;此外, 化学检验的设备对试剂盒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一些化学检验仪器是需要玻璃质的试剂盒, 有些则不是。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4.3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也是更好的进行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想要引进先进的实验仪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相关的部门应该对国际间那些先进的仪器有一个必要的了解。想要引进先进的仪器, 首先必须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对这些仪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仪器先进在哪些方面?性能如何?是否适合自身使用等;然后, 根据初步的了解。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仪器。并不是所有的仪器都适合自身的发展。因此在花费巨资引进仪器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此外, 在投资方面, 相关的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环节相关部门的资金压力。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检验所都能够担负的起这笔资金。4.4正确的处理检验样本。想要更好的进行化学检验前质量控制工作, 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正确的处理检验样本。想要正确的处理一个样本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它的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 要确保处理样品的环境为无菌环境。如果不是无菌环境那么在处理样品的时候, 很可能会使得样本的某一部分性能变质;然后, 相关的化学检验人员在进行样品处理之前, 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处理规定与流程进行样品的处理。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工作人员, 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比较马虎, 忽略了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因此在进行样品处理的过程中, 一些资历深的人应该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监督。4.5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想要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佣专业的人员进行化学样品的检验。化学检验工作是一个专业技能比较强的工作;然后, 相关的部门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对化学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全的化学检验技能;此外, 也需要对相关的化学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考核。这样可以不断的督促他们进行学习。

结束语

8.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探讨 篇八

【关键词】 检测分析前 ;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52-01 医学检验分析质量保证[2]的全过程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其中,分析中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经受到了广大检验人员的重视,检验人员通过规范操作、室内质量控制和对时间的控制来监控整个检测的过程,使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所以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很大。分析前阶段按照时间顺序从临床医生的申请开始,包括检验的要求、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最后到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在整个实验的误差中,分析前所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70%[3],所以,分析前质量的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特别重要。本文通过对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的内容进行探讨,使分析前的误差能得到妥善处理。

1 确保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项目选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检验信息是否有用的前提。科技的进步,仪器的改进,使各种疾病的检测出现了不同的项目和方法。如今医院开展的检验项目种类繁多,每种实验都有着它独特的临床意义,所以,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就是要依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控选择正确的检验项目。选择检验项目的原则要遵循针对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不但要求医生要了解新开展的检验项目,更需要工作人员与医生经常的沟通,向医生提供检验项目清单,跟随医生一同查房和会诊,为医生提供合理的检测项目。

2 生理学因素的影响

2.1 年龄影响:器官的功能会随着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生变化,年龄不同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参考值就不同。因为新生儿的肝酶缺乏,不能有效的将胆红素转化为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所以新生儿的血清中非结合的胆红素就比成年人高。健康儿童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就会升高。

2.2 妊娠期的影响:妊娠的中后期,孕激素、雌激素和绒毛膜催乳激素的分泌水平会明显升高。

2.3 生活习惯影响:饮酒者血液中血清肝酶活性会通过酶的诱导作用使活性增加,吸烟者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会降低,吸烟的数量越多降低的程度就越大。

2.4 其他影响:性别、时间、季节的差异均会使结果受到影响。

3 患者的准备

检验前质量的保证前提要求就是患者的准备是否合理,这与医生和患者是否沟通充分,患者是否遵照医嘱执行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更加重视检验质量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治疗效果观察的关系。

3.1 饮食的影响:大多数的实验都要通过抽取血液作为样本来测定,一顿标准餐会让血液中的血清总胆固醇增高50%、谷氨酸增高15%,因此在检测血脂、酶类等项目时应在12h内禁止摄入食物,否则所测得的血脂等血液指标就会升高,或形成脂血影响检测结果。血脂和粪便隐血的检查要求患者要素食3天后再进行标本采集。

3.2 运动的影响:大幅度的运动会引发血液成分的改变,患者必须要在静止或正常活动状态下才可以进行标本的采集。

3.3 药物的影响:药物会直接参与检测,激活、抑制检测反应影响检测结果。所以,为了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最好在检测前就停服药物。

4 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储存

采集标本的时候要注意,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干扰,要在最有效的时间采集标本,一般在21:00-2:00最为适宜。要采取静脉血,注意采血体位的影响。取血完成后要将抗凝管颠倒5-6次,避免出现凝块,加入抗凝剂时要注意比例适当。采集血液标本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标本的放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h。采集标本完成后,应尽快的传送,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送达实验室。特别要注意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一些具有高生物危险的标本应进行严密的包装以免外漏。检验人员收到标本后要立即核对唯一性标志是否正确、与申请检验的项目是否相符,有无溶血、凝块的现象出现、培养的标本是否被污染等。对不合格的标本要立即退回。将符合的标本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保存。

总结

分析前质量保证是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试验质量保证的主要环节,是保证检验信息准确有效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求医生、檢验人员、护士和患者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且改进,预防检验误差的出现,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Mario Phbani.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 Or elTOr8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Ain Chem Lab Med,2006,44(6):750.

[2]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6):428.

上一篇: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企业入驻协议下一篇:空中抛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