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经典一

2024-06-29

记忆中的经典一(共12篇)

1.记忆中的经典一 篇一

记忆中的经典电视剧

1,《凤在江湖》主题曲《江湖》--李艳秋主角:云潇潇 凤凰 青蜓 卓雄 姚震天等 2,《少年包青天》包拯(周杰饰)展昭 楚楚(李冰冰饰)公孙策 包大娘(郑佩佩饰)3,《武林外史》 主人公:沈浪 朱七七 白飞飞 快活王

4,《小宝与康熙》 韦小宝(张卫健饰)康熙

5,《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黄晓明饰)

6,《三宝医馆》又名《神医》李三宝(郑则士饰)

7,《太极宗师》杨昱乾(吴京饰)

8,《少林武王》昙志(吴京饰)

9,《四大名捕斗将军》无情(聂远)铁手(王学兵)追命(何润东)冷血(黄少祺)10,《少年张三丰》(张卫健饰)

11,《封神榜》哪吒(陈浩民饰)

12,《天下第一》段天涯(李亚鹏饰)归海一刀(霍建华饰)上官海棠(叶璇饰)成是非(郭晋安饰)“不败顽童”古三通(张卫健饰)

13,《风云雄霸天下》聂风(赵文卓饰)步惊云(何润东饰)

14,《雪山飞狐》1999年TVB电视剧《雪山飞狐》(陈锦鸿 饰演 胡斐

佘诗曼 饰演 苗若兰 刘晓彤 饰演 幺一一 滕丽名 饰演 聂桑青 黄日华 饰演 胡一刀邵美琪 饰演 朗剑秋尹扬明 饰演 苗人凤张兆辉 饰演 田归农 曹 众 饰演 南兰)15,《无敌县令》苏有朋饰

经典电影作品

1,剃头匠

2,飞越老人院

3,黄金大劫案

2.铭记经典 储藏记忆 篇二

筹备中的电影主题馆

2013年7月7日,南通国有置业集团与著名导演江平就合作成立“南通1919电影主题馆”签署了合作协议。目前,主办方已经收集了大量藏品,场馆设计、布展方案、解说词的撰写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建成后的电影主题馆将陈列与南通电影、南通电影人相关的电影拷贝、服装、书籍、杂志、海报、信件等大量极具价值的藏品。这些藏品记载了南通电影人的业绩、见证了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他们的从影轨迹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电影的成长进程。

江平全力配合藏品的搜集工作,他认为:“找寻南通电影人工作和艺术中有关的物品,挖掘物品背后的故事,这些藏品将是1919电影主题馆的最大特色。”

主题馆除了体现纪念价值和史料价值外,还将引入现代元素,如4D、5D数字类的展示模式,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馆内开设小放映厅,不同于电影院线,该厅主要播放老电影,回顾经典。“1919电影主题馆包含了三个业态:时尚电影,经典电影回顾和电影主题休闲。”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季晔介绍。

季晔说,“从南通走出了众多的电影人,市里准备筹办南通电影博物馆,一直在挑选地方。最后选在老科技大楼,是因为科技大楼地理位置优越,靠赵丹故居、文化宫电影院比较近,可以以此为一个点,打造更大范围的电影区域。”

对于电影主题馆的未来,南通国有置业集团方面有着更为开拓性的设想,先启动科技大楼做南通电影主题馆,之后结合西南营改造,与赵丹故居实现呼应,再延伸到老新新电影院的位置,最终将濠阳路打造成电影主题的特色街区。

南通与中国电影

南通与电影的缘分始于1919年。

1919年,张謇筹备成立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创办于南通,设办事处于上海仁记路(今滇池路)百代公司内”,并在南通“东公园(今南通市总工会址),造了玻璃棚影棚五大间”。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电影制作公司。

著名导演吴贻弓评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与早期中国电影开拓者——上海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处于同一时代,是“属于南通人的创举”。

资料记载,当年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拍摄的影片有戏剧片《四杰村》《打花鼓》,新闻纪录片《张謇游南通新市场》《陈团长阅兵》,风景片《南京风景》等,多数是短片,共计15部。影片的题材和内容大都涉及南通地方的人文景观及时政新闻。可惜的是,这些影片如今已经不知所踪,后人无法看到。

“将南通电影的纪念馆命名为南通1919电影主题馆,是为了与1919年张謇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相呼应,这也是我们对电影事业的纪念与传承。”季晔表示。

张謇之后,以艺术家赵丹为代表,从南通走出了百余位电影工作者,他們涉足导演、编剧、表演、摄影、剪辑、评论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个清晰的坐标。

南通1919电影主题馆如何区别于其他电影博物馆?对此,江平信心十足:“南通筹建电影主题馆具有任何地方不具备的优势:第一,早在1919年,南通有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公司,和现在的中影股份是同一个名字;第二,1958年成立的南通电影制片厂,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家地级电影制片厂,留下了《大搞钢铁》《刘洪当兵》等作品;第三,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南通出了一百多位电影人,各有建树。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电影文化底蕴。”

通城人的殷切期盼

南通1919电影主题馆的筹建得到了多方关注与支持。电影人、电影爱好者们纷纷献言献策,勾勒美好蓝图。

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发行的《南通与中国电影》是目前唯一一本介绍南通与中国电影关系的书籍。全书记录了73位南通电影人,而在编排之初,据编委会的不完全统计,南通电影人达120余名之多。《南通与中国电影》主编杨梦石对电影主题馆的建设十分支持:“我觉得南通应该有自己的电影主题馆,也有条件做这样一个馆。电影馆的可操作性、观赏性很强,除了展览文字、图片、实物,还可以有动态影像的呈现。这会是一个好看的馆,吸引人的馆!”

康啸涛,原南通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有着颇为丰富的电影宣传工作经历。2012年冬天,她从江平导演口中得知电影主题馆筹建一事,并帮忙着手整理相关资料。对于主题馆的筹建,她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工作中了解了很多幕后工作人员,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伟大鲜为人知。比如新闻记录片《平型关大捷》,那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是摄影师罗及之独自携带摄影器材去到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抢拍下的。这样伟大的摄影师,他的名字却不为众人所知。我希望,电影主题馆能够多介绍这些南通籍的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

南通大学文艺理论教授姚馨丙是一位资深电影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影视评论作品便发表在《电影评介》《电影新作》《电影文学》等专业刊物上。今年5月份,他与南通知名影评人梁天明等受邀参观老科技大楼,了解筹建事项。“我一直希望南通能够建一个影视博物馆。知道要建电影主题馆,我心里特别高兴。这个馆一定要围绕南通电影,突出电影主题,弱化商业性的内容。可以寻找专业人才设计展馆,运用新技术,做一些互动性的项目,吸引参观者。”

南通1919电影主题馆计划在2014年春天开馆。人们期待着,在那样春暖花开的日子,重温经典影片,追寻南通电影人的足迹,感悟中国电影的魅力。

3.记忆中的一道菜作文 篇三

阳光甚美,照亮了记忆中的那道美味。它在阳光下长大,成了碗中的菜肴,成了最美的.记忆,长存。

当它还是一粒褐色的种子时,我幻想着它能长出绿叶,现在它长大了,那绿得发亮的叶子,叫人欢喜,也总想尝上一口,品它的味道是苦是甘。

奶奶每次给青菜除草松土,我也总是拿一把铲子,找到杂草挖去,抬起头,对上了奶奶那饱含着慈爱的目光,温和中带着欣慰的笑容。我也笑了,但却不知自己在笑什么,是什么呢?我未追究,只道是寻常吧!

它成熟在夏季的清晨,奶奶中午摘了几棵,切成块倒入锅中。我怀着欣喜,拿来一两个香菇,切成块。奶奶见到切板上的香菇,直夸我用心。那经过热油一番洗礼的青菜,闪着光,散发着它独有的香味,勾得我肚里的馋虫直往上蹿。

出锅了,我急忙拿起筷子要尝,奶奶却急急地叫住我:“小心烫,小心烫。”我笑着应了一声,仔细端详。

青菜的绿,伴着香菇的黑与白,甚是好看,尝一口,青菜的典雅与香菇的浓香聚在一起,袭入我的味蕾,让我忍不住再尝上一口。这富有田园风味的菜肴,满足了我的味蕾。

4.记忆中的一个人作文500字 篇四

记得有一次,我们回答榆林,妈妈带着我和姥姥去一家餐馆吃饭。拿到菜谱,我一眼就看到了我的最爱――糖醋里脊!于是就嚷嚷起来:“就点这个,就点这个!”谁知妈妈立刻从我手里夺走菜谱递给了姥姥,还瞪了我一眼,我刚想抗议,妈妈却露出了严厉的目光,这眼神能让周围的空气都结冰,硬是让我把刚要说出的话吞了回去。可转头妈妈又用温柔的声音对姥姥说:“妈,您就点您爱吃的,别老惯着娃。”姥姥皱了下眉头,也没说什么,就点菜了。

三天之后,这件事已不再我的记忆里储存。我们又路过那家餐馆时,姥姥坚持要进去吃饭。一坐下,姥姥就对服务员说:“来盘糖醋里脊。”姥姥回过头看着我,轻轻的抚摸着我的额头,满脸慈祥的对我说:“今天姥姥请客,想吃什么就点什么!”我的眼眶瞬间有些湿润了,我一把抱住姥姥,在她温暖的怀抱里,我虽然没有说出谢谢,但是内心充满感激。一会儿,糖醋里脊端了上来,我咬了一口,仿佛里边不是肉,而是姥姥对我的爱!

5.记忆的经典散文 篇五

独轮车——幸福的记忆!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里,有些东西,就像是一个音符,会成为我们生命里的记忆,其中独轮车就是我生命里一个音符!

昨天,我看到一个推着独轮车买菜的老人,老人推着的独轮车却在不经意间勾起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好多年没有见这独轮车啦,难道现在还有人在使用这种工具吗?一种好奇心,掀起我沉默的心思。

说起独轮车,时光就回到三十年前,那时候,村里是以队为单位,人们过着集体生活,只要村中见那口大钟响起,人们就会背着自己的农具不约而同地走向大队院,领取任务,去地里干活!

幼小的我当时什么都记不清楚,只记得在忙中与收割时,大人们推着一辆辆的独轮车,装载着满满的粮食,在村子的道路上穿梭着!尤其看到一些孩子坐着自己父亲的独轮车,心里冥冥之中便有一份期待,我能在什时候坐上自己父亲推着的独轮车你?

这种渴望对别的孩子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因为每次提起坐独轮车的事情,父亲总会以不同的方式拒绝我们的要求,用父亲的话说,这干活的农具,不是让玩耍的!

也是这个缘故,我常常因为这些事情而与父亲辩解到:别人的孩子不也坐着队里的独轮车吗?为何他们能坐而我们就不能呀?我们也是这村里的一个成员,凭什么我们就不能?

每每听到这些,父亲就是沉默,烟圈从他嘴里冒出,像一条龙腾飞而去,望着沉默的父亲,以及蠕动着一圈圈烟圈,我开始沉默,不过至今父亲的话我记得特别的清楚:别人是别人,主要要是做自己!

做自己,这三个字就像是深埋在我心里的一粒种子,让我在季节的风雨里,一次次历练着自己的人生,繁华与落寞都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因为我知道我一直在做着自己!

在我们人生里总会有许多难以忘却的东西,就像这独轮车,虽与我没有什么干系,可是,每当在回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个时代的人与事!

关于三轮车的记忆,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改开放,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会了一辆独轮车!

这天阳光明媚,满园春色,院子里的青色与绿意一片耀眼,再加上树丛里飞着的鸟儿,打破了这个院落的寂寞!父亲推着一辆独轮车,兴高采烈地回来,现在想起来,父亲和我们一样渴望拥有自己的一辆独轮车!

一天,父亲从地里回来,随手就把车子放在院子里,与我玩耍的妹妹非让我推她不可,于是我就将小妹妹推上去,可刚走几步,由于我无法掌握车把的平衡就将妹妹压在车下,好来妹妹没有压着,可在屋子里听到车倒的声响父亲便飞也似得的跑出来,父亲走路向来是以慢著称,可这一次是我记忆中跑得最快的一次,我心里七上八下,总担心父亲是会惩罚我们的,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时,父亲并没有责备我,把车扶起来,将我与妹妹一起抱在在独轮车上,在院子里来转圈,阳光照射在父亲的脸上,至今我还能清晰地看到了父亲脸上的汗珠,晶莹剔透,像是一个个幸福的连珠!

岁月一晃而过,童年像一朵远离我生命的白云,可是,父亲用独轮车推着我们行走的情形,在有风的时候,却依然会随着童年的独轮车浮现在我的.脑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独轮车早已在我们现今农村的劳动工具中悄然退出自己的历史舞台,可是它却深深埋在我心里的那份记忆,不时地鞭策着我,不骄傲、不自满、不卑微,并一次次地在告诫我要做着自己!

若说人生是一次旅行,而独轮车则是我在旅途中一份难得的记忆。

裹脚布——走过的历史。

说起裹脚的问题,在古代的小说里、文字里都依稀能看的清晰,我亲自看到的就是我祖母的裹脚布!

关于裹脚的问题,说法不一。有人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这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裹脚也叫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而在中国的审美里,“三寸金莲”也曾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至今看来,古代妇女缠足起始时间以及裹足小脚被称为“金莲”的原因,也始终是一个谜。

我不想说这个说不清的问题,只说说我的祖母,看到祖母洗脚时候那一双小脚,我曾问过祖母是否愿意这裹着的小脚呀?祖母什么都不说,谈到这个话题就给我讲着大脚皇后的戏文,一字字,一句句,似乎能看出一个女人对大脚皇后的羡慕,现在想起来,我才明白祖母的话!

6.澳洲留学记忆(一) 篇六

有很多人问过我刚过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回想起来,我没有一些人那种情绪低落想家的感觉,我非常兴奋和激动。刚到澳洲,一出机场,全身便被温暖的阳光所包裹,精神为之一振,也许是因为成都的天气总是阴蒙蒙的,所以成都人只要看见明媚的阳光便不自觉的high起来。

我喜欢旅游,在没有熟识的朋友相伴的那些日子里,我背着那个黑色大包四处游走在布里斯本的大街小巷,用我的身心去感受这个未知的国度,用相机纪录下每一个新鲜的事物。

现在,我将记忆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享这段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布里斯本的公交系统

“如果我不在家,那我一定在学校,如果我不在家也不在学校,那我一定在从家到学校的公车上。”这是澳洲大部分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可见公交系统在学生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布里斯本的公交系统在全澳洲是数一数二的,便利并且便宜。整个系统由火车、公共汽车和船运组成。别以为学生只需要用到公共汽车,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乘火车上学(注意!不是地铁)。这好像有点让人难以想像。当然也有更牛的,比如昆士兰大学的学生,则需要坐船上学。火车、公车和船的票都可以通用,如果用学生证买非高峰期的全天票(Off-peak),只需要2.5澳币,相当于15元人民币,但早上8点半~10点,下午5点半~7点高峰时间段不能使用,其他时段任意使用,不限次数。

我平时主要用公共汽车。布里斯本的公车非常守时,但有的线路班次很少。曾经有段时间,从我住的地方附近去往学校的公车竟然1小时一班!稍不小心就错过整节课。几乎每个车站都有一个电子显示牌,你可以看到即将到达的车号和时间。公车上都配备有GPS全球定位,所以电子显示牌上的时间也是随着公车的运动速度不断地做着调整。

布里斯本市内交通发达,路宽车少,所以公车行进速度一般是很快的,少则每小时60公里,多则每小时100公里。各区到市中心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政府又专门在高速公路旁增设了公车专用高速通道,单独一条双车道封闭路,仅供公车使用,能让公车跑到每小时120公里。我住得离市中心最远的时候大概有40~50公里,坐公车却只要30分钟,可见其速度之快。

当然,闹笑话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刚去的时候不懂,我傻傻地站在公车站看着一辆又一辆的公车疾驰而过,都不知道为什么没车理我。好容易有辆车停下来了(车里有人按铃),跳上去坐了一会儿,发现快到该下车的地方,正准备站起来,公车已经直接开往下一站了。我这心里急得要命,开始骂自己怎么这么背!后来才知道澳洲公车和国内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不是每站都停,而是需要有人按下车铃,或者站台上有人招手。真是教训深刻!

我所了解的澳洲人

澳洲人的豪爽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休闲安逸的生活造就了他们不拘小节的个性。每天下午的酒馆里散坐着各式各样的人,聊着天抽着烟,悠闲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这应该是澳洲人的典型生活方式。以至于一些其他国家的朋友现在和我聊到澳洲时往往会说同样一句话:他们为什么总那么闲?

刚到澳洲的时候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但不愿意老是使用寄宿家庭的电话(电话放在二楼,不想打扰房东),所以便出门找寻公共电话。那天我在街上走了很久都没找到电话亭,也没有路人可以问,正好看到一个年轻人正在装修他的新房,便上前打听。年轻人很热情地给我指路,但我那时口语听力不好,没听太明白,也许被他看了出来。他迟疑了一下,让我等等。不到1分钟他从后院开出自己的小车,说是送我过去。这是我第一次与除了房东以外的澳洲本地人交流,着实让我心中温暖了一番。

后来自己租房子住了,和我分租的人中有一个老外(其实在那边我才是老外)。他巨胖无比,比我小一岁,和我上一个大学。通过他,我才真正了解到澳洲人的生活。胖子每天的生活很简单,不爱出门,甚至很少上课,有一辆福特的小破车,大概都有15年了。房间里全部家当最多是我的1/5,几件衣服,一台破旧的电脑,几本书。胖子是个典型的游戏迷,每天玩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因为他我才爱上一款叫做Battlefield 2的游戏,中文译名是“战争地带”。由于和他有了共同爱好,大家很快熟络起来。后来混熟了,他便没事就跑到我的房间,肆无忌惮地躺在我的床上,和我聊着他的生活感想。

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胖子提着几瓶VB啤酒,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偶尔能听到他傻傻地笑出两声,自娱自乐。胖子虽胖,却依旧热爱运动。我一直怀疑他能不能跑得动,他也游说我整整一个晚上让我去打橄榄球,我苦笑,这不是让我去受人践踏吗?他见不行,便约我和他一起早上4点去划赛艇。天!我直接把他推出房间,继续上网。

曾经也和胖子吵过架,其实不算吵架,是他被我骂得狗血淋头。这同时让我意识到中国人和老外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国人善忍,从小的教育也是遇事则忍,尽量谦让。这导致很多中国人到国外吃了亏却不好意思说。澳洲的宽带网络都有下载量限制,用完了就会把宽带速度降成拨号速度,胖子在家喜欢下载,老是将一个月的量半个月用光,他是舒服了,可苦了我们几个租房的。刚开始我没有说他什么,想着过了就算了,结果连续三个月这样,我实在忍无可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胖子相当委屈,问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告诉他,都快哭了。我后来想想,若是我一开始就告诉他,那我也不会发这么大的火,他也不会连续三个月这样。胖子第二天依旧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不同的是,网络再也没有问题。换成和国内的朋友吵架,这样过后怕是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说话了吧?

7.小村记忆的经典散文 篇七

这些年,工作一再变动,先是从乡下到县城,再从县城到市里,愈走愈离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愈远了,愈远思念就愈是浓烈,自己仿佛是那放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线的那头总牵挂着故乡的小山村......

山村是童年的摇篮,山村是记忆的珍宝,那里定格着永生无法复制的天真灿烂,那里珍藏着永远回不去童年时光。

故乡的小村时常令我矛盾纠结,想常回去看看嘛,又怕看到山村的衰微苍老,感伤岁月流逝,更怕触景生情,打开记忆的闸门。不回去吗!山村却时常入梦,搅得彻夜无眠。去年冬天,由于同村一个舅婆的八十大寿,表叔盛情邀请我参加老人家的寿筵。刚好那天是周末,我便回了我那大山脚下的小村庄。

故乡在一个大山脚下,四周是环抱的山峦,村前从前是一片宽宽的稻田,现在种上了成片的果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而亲切。故乡冬天的天空和田野一样,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灰黄的颜色,除了新建了许多砖混楼房以外,感觉和我记忆中的故乡冬天相比,多了些苍老,少了些生机,也许是这些年来我走过的地方多了,看到的世界大了、视野宽了的缘故吧?总感觉故乡的小村的变化无法与时代的节拍接轨。

进到村口,打开憋闷的车门,山野吹来的风,蕴含着泥土和草木的气味,给人十分振奋的清爽。下得车来,刚关上车门,一大群村民就远远地围了上来,在一堆脸蛋被冻得红朴朴的小屁孩的后面,我看到几张松树皮一样,皱里叭叽的老脸,蓬松的银发象一团白雪在风中飘动,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下雪时那田畦中面无表情的稻草人,我快步迎着飘动的白雪走过去:“舅婆,姨婆,你们好!”因为在村里按般辈排行,她们都是我的长辈。“树生回来了呀!”她们总是习惯叫我的乳名,因为我小时候,家里穷,营养不良,体质很差。五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差点见了阎王,祖母心疼我,怕我养不大,就找来一个算命先生为我算卦。先生说我是金命,五行缺木,于是叫我找个寄娘。在上下邻村找了好几个人,这些人见我那病歪歪的样子,怕折了她们的寿元,都不愿意认我做“寄仔”。无奈之下,祖母就找了村头那株两个人合抱不过的大松树做我的“寄娘”,于是为我取了个乳名叫“树生”。小时候,每逢过年和生日那天,都要带上贡品去我这个不能说话的寄娘那里磕头祭拜。那时,在我眼里,松树那高高挺拔的姿态,确实也曾令我钦佩和崇敬。遗憾的是,后来这棵树在农业学大寨时被开田造地毁掉了,否则,今天肯定是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

“你妈不回来吗?”一个牙己脱掉、嘴巴干瘪的老妇人挤到我身边问。她在村上与我祖母同辈,因此从小我就叫她舅婆!她家离我家老屋很近,小时候,我早晚都能见到她。记得她比母亲大一岁。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一个走路生风、办事利索的干练女人。我依稀记得七十年代她还和母亲一起当过生产队的妇女突击队员,一天一晚人均插秧1.5亩(其实背后有很多幕后英雄帮忙,那是很多人合作的,有十来个人负责帮她们扯秧苗。),公社和县里的广播站都进行了报道。可如今,眼前的她,蹒跚的脚步、松树皮般刻满刀痕的脸、干瘪的.嘴,怎么也难和我记忆中的那风风火火、面色红润光鲜的女人相提并论。真是岁月无情哪!这密布褶皱的老脸如时间的刀,剜却着我心头的酸楚!

“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还吃过我的奶呃!”、“你也还吃我的奶呃!你小时饿,你奶奶总让我们给你喂奶!”舅婆和旁边几个老女人的话,引来了周围男女老少的一阵哄堂大笑和议论,说这话时,只见她们那干凹凹的嘴巴,还有那脸上松驰的肌肉抖动着,脸上泛起得意的神色,眼里闪动着英雄般的光亮。大概,在她们看来这是件值得夸耀的事吧?然而,笑归笑,她们的话,的确是真的。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根本没有听说奶粉这种高科技的玩艺,也根本无钱购买,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全是吃母乳长大的。我出生那年,全村共出生了21个小孩子,16个男的,5个女的。当时生产队出集体工,母亲时常是早上出去,晚上很晚才收工回家。于是当我饿了的时候,总是会大声哭叫。祖母心疼我,总是把我抱到村口路上等着。只要看到同村的还在哺乳期的妇人收工回来了,她总是那句话:“帮我喂下狗嵬先。”然后,也不管人家乐不乐意,就把我往那些女人的怀里塞,当我贪婪地躺在她们温暖的怀抱里吃饱喝足后,祖母才谢过人家,把我抱回家里去。

“是啊!是啊!我听我妈讲过,谢谢你们。来,来,来,请你们吃果子吧!”虽然对于她们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自己孩提时代的事情有些尴尬、羞赧。但面对这些真诚而慈祥的老脸,此时此刻,除了感动,便是感恩,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对于这些事情,小时候我一无所知,长大后家人们告诉我,我才知道,大概我至少是吃了二十多人的奶长大的。毫无疑问,她们都是我的奶娘。想当年她们是那么丰韵、富有活力,可如今却衰老了。这就是生我养育我的小山村,这些就是我那纯朴的父老乡亲。后来当我离开山村在外读书和工作后,每当听到《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联想到我的山村,想起那些曾经毫不吝惜地用奶水喂养我的女人们——我的乳母。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为人乎?因此,我的心中时常怀着无以回报的愧疚,感恩的情愫时常在撕咬着我的灵魂。

我把感恩的情怀化着人生道路上奋进的动力,时常鞭策自己要有情有义,好好做人,做个好人,用心回报社会。这些年来,我已形成习惯,每次回村都要去看望一下村上那些德高望重、年老体弱的长者,买些礼品或给些小钱让他们买买肉吃。每当村有中长者去逝时,只要知道了,只要是挤得出时间,我就一定赶回村中,亲自为他(她)们点上一柱香,烧上几张纸钱,送上一份虔诚的祈祷,以表心中的敬意。这些虽然是平凡的小事,但是村民们却都很在意,觉得我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每次回到山村,我都能感受到村民对我的赞赏和认同。

古人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总是竭尽所能为山村的人们尽些绵薄之力。这些年来,村里建蓝球场、村中进行道路改造、安装山泉自来水,铺水泥路等,为这些公益事业,我尽力而为,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也的确为村上解决了不少难题。现在,只要村上有事情找到我,我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我想,这就是我对山村养育之恩的反哺和回馈吧!

8.一分钟的萤火虫记忆 篇八

这一次她的执拗在于不愿让你再多看一眼。展览要求每次只能有一名游客进入这个装置,并且只能逗留一分钟。

有一位生物学家说,他第一次见到连绵500米的萤火虫光带时产生了一种像朝圣般的感动。可当他第二年故地重游,却一只都没有了。于是,为了那一瞬间,他把12年都投入在了萤火虫研究上。

不知这是否与草间弥生的初衷相通,只不过,对参观者来说他们在那一分钟里的记忆为这份作品带来了另一种力量。

艺术水族馆/8月17日—9月24日/日本桥三井厅艺术水族馆/“艺术水族馆”是一场以金鱼为主角,融合传统江户风格与现代科技的艺术水族馆展览。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三秒,所以即使鱼缸再小,对它们来说永远是一番新天地。看着金鱼们毫无紧张感地在水里自在悠游,忙碌的都市人或许也能随之宁静下来。

人体世界/7月18日—9月20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Schloss Ludwigsburg/德国解剖学家巩特尔·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创办的“人体世界”艺术展几年来在多个国家引起轰动。赞扬、惊叹、批评、咒骂兼而有之。最近,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不得不澄清了尸体全都来自捐献者的遗体,而非黑市交易。老实说,要承受这个猎奇的展览,还是需要些勇气。

生活演习/8月4日—9月2日/上海当代艺术馆/生活演习—2012建筑空间艺术展,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线索,分别邀请10个建筑师团队用概念设计来表达他们对该主题空间的理解和反思,并结合艺术家的互动参与,带来一种多元的空间设计和体验。

9.童年的记忆经典美文 篇九

每个童年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许,童年时期的物质条件不一样,精神环境也有所区别,但,挡不住在记忆的长河里不时泛起的鳞鳞波光,点点滴滴都是童趣。

曾记否,那个时候的城镇还不是钢筋水泥包裹下的冷漠面孔,乡村也还是篱笆墙围起来的风情万种。农家小院,篱落疏疏,槿树条上那一朵朵淡紫或粉红的的碗花,随风翩跹,开成我们眼睛里最楚楚动人的模样。

曾记否,那个时候的天空象一湖湛蓝的水,间或有白云悠悠飘过,被风牵着,变幻着各种不同的形状,让我们异想万千。苦楝树在屋后的水塘边,撑开青绿高大的伞,细密的楝花,披满树冠,如丁香般淡紫,如彩蝶般玲珑,空气中到处都是花的清香,裹挟着泥土特有的芬芳。

曾记否,清晨的小河边,水汽在阳光下蒸腾,曲曲弯弯的河道里,飘浮着乳白色透明的雾,那淡淡薄薄的雾,似云般轻灵,如纱般飘逸,让我们总感觉象是走进了童话世界里。嫩绿的草尖上,落满了晶亮的珠子,在阳光折射下,溢彩流光,让我们情不自禁,萌生出许多的欢喜与冲动,全然不顾被露水打湿了鞋,打湿了发。

曾记否,春天的田野上,油菜花开了,苜蓿花开了,蚕豆花也开了,我们象出笼的小鸟,在田野里欢呼雀跃,嘻笑打闹。那一畦畦碧绿的蔬菜,那一条条清澈的水渠,那一窝窝筑巢的燕子,那一只只蓝天上自由飞翔的风筝,如一张张底片,定格在童真的记忆里。

曾记否,酷热的夏夜,从冰凉的井水里捞出透凉的西瓜,小小的院墙里,几家人围坐在天井中,蒲扇轻摇,谈天说地。抬头仰望,便可见宽阔的银河,星星不知疲倦地眨着眼睛,院墙的`角落里,夜来香不动声色地在吐露芬芳,远处,有流荧飞过。月色迷离,有诱人的故事从长辈的唇边跌落,牛郎织女,小英雄雨来......听着听着,我们在厚实的臂膀里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曾记否,爱美的我们,将凤仙花瓣捣成汁,涂在小小的指甲上,看邻家男孩,手握着弹弓,从窗前飘过,几枚小小的弹子,扑棱棱惊起一树慌张的雀儿。

曾记否,秋风四起,落叶飘零,我们结伴去路边捡树叶,那一枚枚叶子被穿在长长的线上,越码越多,拖在身后沙沙作响,回头,看一看自己的战利品,扭身,再瞅一瞅同伴的成果,心里,免不了藏一股劲,总想要以此来一比高低。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在雪地里撒欢,堆雪人、打雪仗、搭雪桥,层出不穷,偶尔,会偷偷捏一个雪团,趁小伙伴不注意,悄悄塞进他的衣领里。童年的乐趣在朗朗的笑声里无限延伸。

曾记否,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我们却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从不缺少的儿时玩伴,兄弟姐妹,叔伯乡邻,一声轻唤,便邀约同行,从来也不知道什么叫孤独。碧波荡漾的小河里,有我们钓鱼捉蟹摸螺蛳的身影,苗绿花黄的沟渠边,有我们抓泥鳅摸田螺挖野菜的乐趣。小鱼小虾,自然美味,在母亲清心的烹制下,成为了一道道浓缩着亲情与童趣的舌尖上的美味,至今难忘。

曾记否,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没有高科技产品,没有擎天柱,没有滑板溜溜球,偶尔的一场露天电影对我们来说都不亚于过年过节一般,总是等不到日落西山,总是急匆匆扒拉下饭,总是迫不及待一路小跑着赶到大操场上,将背来的凳子椅子摆好,猴急猴急地等天黑下来,猴急猴急地等父母到来,猴急猴急地等电影开场,这个时候,小商小贩们一声不合时宜的吆喝,总能把焦躁从我们的肚子里给扯出来。

曾记否,酱油泡饭的美味;曾记否,被柴火烟薰出的泪花;曾记否,冷饮店里一毛钱一碗的冰镇绿豆汤;曾记否,蔷薇花架前偷摘花朵的惊慌;曾记否,一起丢沙包,一起跳皮筋,一起过家家,一起躲迷藏,一起老鹰捉小鸡,一起转陀螺,一起用羡慕的眼光看邻家哥哥把赢来的彩色弹珠揣入兜里,吹着口哨潇洒离去的背影。曾记否,偶尔做错了事,怕被父母责罚,心里头的诚惶诚恐与满满的忐忑不安……

“记忆中的小时光,阵阵青草香,是谁把它留下来,留在老地方。往事被风轻轻吹荡,人群已散场,是谁让我留下来,依然陪在他身旁。”是啊,草草香,老地方,人的一生总有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让人情不自禁频频回望,而童真和童趣更是曾经岁月的烁烁其华,闪耀在生命的长河里。

10.记忆之殇经典散文 篇十

真快,十年啊,十年的记忆像光影一样又重新浮现,不能忘记,.5.12,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记忆。

记得那天,单位正搞科学发展观,局党委定于下午两点半各支部照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下午两点半,急匆匆的我来到单位,刚走到一楼走道时,突然,我感觉两条腿仿佛被什么东西牵绊,怎么也迈不出去,身子也左右摇晃,正在办公室等大家的高站长冲出门大喊;“快跑,地震了”。听到这一声喊,我马上掉头跌跌撞撞往外跑,此时,只听得楼上脚步凌乱,喊声四起。

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很多同事,我们目睹着六层办公大楼左右摇摆,看的我不时惊心,正怕……。几秒钟后大地便停止了摇摆,一切归于平静。我们的党员生活会也正常召开。会议结束后,招标办的柯彤打电话让我到她办公室去一下。过去她问我;“毕姐,你知道哪里发生大地震了吗?”我茫然的瑶瑶头,她一边指着电脑一边说是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大震。汶川,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此时,电脑上出现了一幕幕惨烈的画面,房屋倒塌,残垣断壁,现场一片狼藉,看的我触目惊心。那一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汶川,从那时起,汶川,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点,种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紧接着传来消息,汶川强震,也波及到了陕西的汉中、宝鸡和我省大部分地区。

仅仅几秒钟的地震,就颠覆了整个汶川,恶魔般一下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家园坍塌,亲人离散,废墟里的呼救,失去亲人凄惨的哭声,声声撕裂着人们的心。相信,那段时间,人们的情感都维系在了汶川,汶川在流血,我们在流泪,正真体会到灾难面前,人类显的是那么羸弱、无助、彷徨。

汶川惨烈的地震,带给人们心理上的阴阴是可想而知的。地震当晚,小城大部分人晚上都不敢在家住。那时候,华亭西部还未开发建设,鸿昊盛府也只是圈了一块地,以西全是空旷的田野。那晚,我和爱人,银川的马莉姐姐,还有瑞卿,我们六人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鸿昊以西。当晚,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但繁星布满了天空,璀璨着天宇,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过。五月的华亭,白天、晚上的气温相差十几度,虽然我们穿着御寒的棉衣,但是还是冷的发抖,侵扰的我们无法入眠,我们在一起聊天,聊汶川,聊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聊那些还深埋在废墟里的人,还有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我们深深牵挂着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那晚,我平生第一次在郊外过夜,感受到有家不能归的悲哀。

汶川地震的信息源源不断的从地震灾区通过互联网传到了网上,每天,我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了解灾区的救助。看到军人在一片废墟里,顶着酷暑,在一片死亡之城的`废墟里救助伤员,我们热泪盈眶,真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才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爱。那时候,人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汶川、救助、孤儿、灾民、还有那些在抗震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感动的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此时此刻,灾难面前,我们才正真体会到党的伟大,政府的英明,即使淫威的自然灾害,也不会压垮人们的精神。

5.12后,我县的部分建筑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下转移到普查地震造成的损失。我和几位同事被抽调到普查全县乡镇教育系统的危房普查。白天,我们坐车一个个乡镇、村校普查,每个教室,围墙、厕所等都在普查范围,最后进行评估、汇总、上报。一天普查工作结束,当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却不敢休息,眼睛一闭,惨烈的场景就浮现眼前,搞的人心恍惚,夜不能寐。

那段时间,余震不断。记得某晚八点多钟,刚收拾晚家务,余震袭来,我们撒腿就跑到了小广场。此时,小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人们紧张的在小广场避震。突然,身边一位陕西口音的年轻说:“大姐,我今天出差到华亭,刚才地震,慌乱的没有带手机,请让我用您的手机给家里报个平安好吗?”我毫不犹豫拿出手机交到他的手里说:“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家人着急”。小伙报完平安,执意要给我五元钱,说是长话漫游。我拒绝了,我想,灾难面前,金钱算得了什么。

十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晚的情景却历历在目。大约是二十几号的日子,电视台滚动播放地震信息,让大家做好抗震防灾工作。那天,人们都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中小广场、郊外空旷的地带,五颜六色的帐篷搭的满满的。那天,政府要求每个单位要有值班人员。那天,恰巧安排白局长和我值班。六点下班,单位上空无一人,我一人坐在电话旁边,紧张的等候命令,不时透过玻璃窗,观看街道的情景。只见街道上行人如潮水般匆匆而过,人的喧闹声、车的喇叭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人们神色紧张,背着简单的行李,扶老携幼,向空旷的地方走去。那晚,我似乎在看一场现实版的逃难大片,我们都成为大片里的主角。

这时,白局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单位已经没人,我们也可以撤离,否则有生命危险”。我和白局长又从顶层到一楼细细检查一遍,确定每个房间没有工作人员,我们才锁上大门离开单位,此时已是晚九点。

那晚,我们全家带着被褥到一中小广场过夜。我躺在坚硬的地上思绪万千,仰望苍穹,宁静,星星很多,布满了天空,没有一点地震的预兆,我默念:“上帝呀,请你保佑我们躲过这一劫,让我们安详和谐、平安生活……”,早上眼睛一睁,嘿,和往常一样,世界一片宁静祥和,晨曦已染红了半边天,好美,和谐平安的一天又开始了。

那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最多的就是橄榄绿,那些军人在废墟里救助伤员的情景历历在目,灾情就是命令,刻不容缓,那一刻,他们真是在和时间赛跑,他们顶着烈日酷暑,用一个干粮,一瓶水的营养救助伤员,一个个伤员被救出,我们的心跟着欣慰。那段时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最温暖的场景是一位年轻的警官,在废墟中为几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喂奶,那情景,温暖了许多人,人们为这位警官投去了敬仰的目光。还有那个在废墟了埋了几天几夜的可乐男孩,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表现出了坚强、乐观和幽默,至今还能想你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一声我要喝可乐,那是对生命的渴望,被当年称谓:可乐男孩。

虽然汶川是用伤痛和泪水浸透着,但人们没有忘记在苦难中挣扎的汶川,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六月,华亭县举办了大型募捐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捐助活动在体育场拉开帷幕。募捐现场,异常热烈,县上各大企业,机关的干部职工、学生等几千人参加了募捐活动,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其中最感人的场景是一位爬行的残疾人,是汶川地震后,第一位主动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人,虽然只有五十元钱,但对于一个吃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这是多么的不易,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到会的所有人,看到他卷缩爬行的身体,被感动的何其是一人,整个会场向它投去了热烈的掌声,那时我想:他身体虽然残疾了,却支撑起了一个闪光的灵魂,蕴含着浓浓的大爱。

而今,十年过去,人们的记忆在淡漠,汶川人心里的伤痛在慢慢抚平,一个崭新的汶川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坚强、现代的汶川,已经矗立在四川大地。

流年已去,记忆之殇,都被岁月风干,将痛化为玉帛,且行且珍惜,快乐的面对美好。

11.时光的记忆的经典美文 篇十一

平淡的日子里,我们总想拼起记忆中那些难忘的时光碎片,追寻那些曾在心灵深处引起撼动的欢乐。不断地翻开泛黄的日记,一遍遍回味,可心中的记忆早已模糊,散落成时光的碎片,变得斑驳陆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总是灿烂而耀眼。枫叶在今年落了,又在明年悄悄的变红;野花在春天默默的开放,又在夏末秋初静悄悄的逝去。时间之河就从你我的指尖里,轻轻划过,无声无息。

有人说,掉进坑里的,往往是喜欢看星星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仰着头。但我说,为了星星,我宁愿掉进坑里。因为,青春盛满美丽的梦想,青春又载满无畏的坚强。

记忆中的时光都已远去,在执着追寻的路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青春的旅途却在我们脚下延伸,直到永远。

背起行囊,一路前行。人生需奋斗,勇敢去闯,去拼搏。管那天高海阔,脚下,那连续不断的脚印将一直延伸到远方。

现在的我,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梦想。在追梦的路上,我深深知道,只有用辛勤和汗水去浇灌心灵上那朵待放的花蕾,它才会为你而绽放。为目标而奋斗,伟大的目标会构成伟大的心。成功是用智慧、毅力、勤奋结成的网,无论哪一环松掉,都会前功尽弃。

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片土,但未必可以成为一条路。只有拥有自我,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自己。时光匆匆过去,而青春从来没有消失过。青春,如同一个美丽的水晶球,那是所有追梦孩子们曾经的拥有,如同爱丽斯梦游过的仙境。可是长大的爱丽斯却丢失钥匙,那把钥匙如同我们的青春,停留在记忆里,告诉我们:那年,我们都曾年轻。

我们无法预知命运,但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未来,我们会用行动装点青春,用成功笑出我们青春的弧度。

静静的夜空,追梦的我们如一颗颗星星,在宁静中闪耀,在思考中美丽。

人生是什么?是一场游戏;一次演出;一场赌博;也是一场没有返程旅行。

12.儿时记忆经典散文 篇十二

儿时的往事,距离比较远,有些已经忘了,有些已经模糊不清,有些则记忆犹新。我忘记不了“失明的人老头”的叫卖声,他的坚强人生,是我生活的动力。忘记不了“垃圾瘪三”瘦弱的身躯,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是我工作的动力。忘记不了“弄堂口的老皮匠”的命运,他俩的`命运,类似我的今天。忘不了为了活命而与父亲一起“卖棒冰”,父亲对生活的渴望与毅力,仿佛一直在告诉我,人生漫长的道路,有时被“油煎”,有时被“火烤”,不管被“油煎”,还是被“火烤”,都要“熬”,“熬”比自杀来得更难,更要勇气。

儿时有欢乐,也有痛苦。因为太小,未曾见过世面,所以痛苦淹没在了欢乐之中,剩下了的全是欢乐。白天寂寞时,到外滩去看大轮船。外滩离家不远,沿着大马路(即南京路)往东走到底便是。

地处外滩的黄浦江江面上,有各色各样的船只,货轮、客轮、拖轮、捕鱼船,偶尔也有行驶中的帆船。运气好的时候,江面上还能看到成群的江猪(即江豚)。蓝天低下的海鸟,则是每天来光顾,奇怪的是,海鸟们从不飞到江边的马路上空。晚上寂寞时,到“中百公司”(即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去看玻璃橱窗、乘电梯,电梯从一楼一直乘到四楼,回家前还没忘记,要到地下一层去兜一圈。

“中百公司”离家也不远,也是沿着大马路往东走,走到与西藏路的交叉口处即是。因此不用担心走丢。

其实,我在马路上,也有走丢过的“历史”。那是有一年的夏天,我还是一个小小囡,到底是几岁,已经忘了,大概不超过三足岁。怀抱一只玩具企鹅,自说自话地到大马路去白相,到了大马路后,一直走到大马路上的小花园附近,才意识到不认回家的路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时哭了起来,过路的大阿姐问我为啥哭,我答不上,问我住在哪里,我也答不上。也许她们觉得我是走丢了的,于是她们买了根棒冰给我吃,陪我站在原地,等大人来找。我不知她们陪我等了多久,结果是邻居阿哥找到了我,邻居阿哥谢了好心的过路人大阿姐,把我和我的企鹅一起领回了家。

大概因为我是有过走丢的“历史”,所以在入学前,我的二哥在家里,要我反复背诵家庭地址,背不出还要请我吃“麻荔子”,“麻荔子”是沪语,大人打小孩的一种方法,弯起手指,用手指的关节敲打头部。这是因为,当时小学生入学前的智力测试中,除了父母亲的姓名等之外,家庭地址也是必测的题目。比起现在的好多小孩,入学前已经会背诵“唐诗宋词”了,我实在是惭愧得很。

上一篇:今天是你的生日作文下一篇:以读书为话题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