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024-11-21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共16篇)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一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崀小学 黄三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对几何形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实验观察,积累感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学生对几何形体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可以使客观刺激自身的特点较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促使其表象的形成。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需要观察的图形或图形的某一部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勇保证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制订这样的观察目标: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②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③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④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依据这一目标进行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直观表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二、操作实践,强化感知。

动作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与弄懂问题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使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如:教学“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把矩方体纸盒拆开,看一看,比一比;再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在拆和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感知,而且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

操作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要保证操作在有效地调控下进行,操作前,教师要提出操作要求和程序;操作中要加强操作指导。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要给学生时间上和独立探索的保证;操作后要引导学生离开实物进行回忆,用语言再现操作过程和结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在脑的指令下、耳、眼、手、口多种感官参与的印象也就越深,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变式比较,形成正确表象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感知这个初级阶段,还应充分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使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学生形成的结果,往往与教师出示的图形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只出示标准图形,很可能使学生把图形的本质特征与其个别属性系起来产生技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或内涵的错误,不断变化其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以帮助学生抓住图形本质特征,正确形成表象。如出示不同方位放置的梯形,以实出梯形本质属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二

一、在参与班级管理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 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大家施展才华, 经受锻炼, 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在参与班级的管理中, 才会逐渐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懂得珍惜集体的荣誉, 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就会更主动、更自觉地关心集体的工作, 维护集体的利益。

在刚接手初二年级的一个班时, 我首先组建了班委会, 由于大家在初一年级已经相处了一年, 彼此比较熟悉, 我就采取民主推选、大家举手表决的方法, 选举出了一支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热情高的骨干队伍, 从这支队伍中推选出一人担任常务班长, 班级从纪律、卫生到出勤、学习、体育、活动等, 都由常务班长总负责, 其实就是一位“小班主任”;其他班委会成员轮流值周, 值周班委开展本周活动时, 要克服上周班级管理的薄弱环节, 提高该周班级评比的分数。每天设立值日组长, 值日组长从普通同学中产生, 每周由常务班长、值周班委和班级其他成员进行评鉴, 优胜劣汰, 再重新推选。这样就给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做事的机会, 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提供了使用管理权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的班主任应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管理班级, 多用心, 少出力, 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中能动的主体。”

二、在文娱体育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一次成功的集体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对班集体强烈的向心力,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开学不久, 为迎接国庆, 学校决定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合唱比赛。为能顺利开展这项活动, 我首先在班会上进行了思想动员。要求大家群策群力, 力求为班级赢得荣誉。排练开始了, 在物质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 一位成绩较差的男同学主动从家里带来了磁带, 另一位平时表现并不突出的女同学则带来了录音机, 在音乐老师的具体指导下, 利用每周一节音乐课和课余时间一遍遍的练习。既注意严格要求, 提高每次的排练效率, 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长, 在演唱方法、技巧上集思广益, 我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为了使指挥的效果更好, 原定担任指挥的文娱委员主动“让贤”。结果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 我班脱颖而出, 获得了一等奖。我高兴地看到有益的活动吸引了学生, 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班主任应充分抓住开展每一次文体活动的机会, 精心设计策划, 精心组织实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体会到只有将个人的才智融入集体的事业之中才有意义, 才有价值。

三、在互帮互助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人生在世, 困难、挫折、失败总是难免的, 在一个班集体中, 总有需要援手帮助的学生, 班主任应抓住时机, 动员大家奉献爱心,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让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人世间, 感情总是相互的, 得到了集体的爱, 同学们怎么会不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呢?在本学期中, 我班的一个同学小A在下楼梯的时候, 不小心摔了一跤, 造成小腿骨折, 只得休学疗伤。他家里条件非常艰苦, 有一个正读大学的姐姐, 母亲没有工作, 靠做生意维持一家人生活的父亲也只能暂时歇在家里服侍他。在这种情况下, 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 向同学们介绍了小A的家庭情况, 并且说:“小A家的经济本很拮据, 如今又急需用钱, ‘一人有难, 八方相助’, 我们应伸出友谊的手, 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心意, 关心他, 帮助他。”我首先取出20元钱交给班长, 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 于是几天之中汇聚师生情谊的一百多元钱集中起来了。当我带着几个班委, 把装有钱的封袋递给小A时, 他接过红包, 那瘦弱的身躯颤抖了, 眼泪不禁流了出来, 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一定好好学习, 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班级。”这是感动的泪, 这是出自肺腑的话语, 一颗受伤的心终于融进了老师、同学们的一片赤诚的心中。

四、在正确的舆论宣传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正确的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巨大教育力量, 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对学生的言行具有极大的约束力, 同时又具有无形的导向力。利用舆论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能够开创“好人好事有人赞, 坏人坏事有人抓”的局面。

开学第一天, 我走进了一个新班, 只见讲台前一大堆垃圾, 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得正起劲, 见到我很不情愿地回到各自座位。我看了看那堆垃圾, 又扫视了一下全班, 便拿起笤帚扫了起来, 教室内一片安静, 只有扫地的声音。我把垃圾装好后, 转身便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并说:“请大家以此为题, 结合今日事, 写一段话,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就行。”

不一会儿, 一张张纸条交到了我的手中, 有的写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欲扫天下应先扫一屋。”有的写道:“毫末般的小事是摘取事业成功桂冠的阶梯, 是事业结出丰硕果实的沃土, 如果拒绝做小事, 那么伟大的理想永远是空中楼阁。”

爱, 意味着献出, 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 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班主任在教育和组织学生献爱心的时候, 要向学生反复强调:“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 全班为一人”的意识。同学们这样想、这样做, 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 才会更主动自觉地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体育观念 篇三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樂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是现代学校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应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不只是教会学生某些项目的运动技术,而是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体育教育能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选择具有较高锻炼身体价值的教材内容,尽可能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去考虑,力求教材难度不太大,易于开展,进而延续到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放在学校体育教育的首位,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有兴趣、有特长的一些终身体育项目,包括相应的锻炼方法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初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五、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可以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亚运知识、北京奥运村进展情况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六、在学校群体竞赛中巧设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的项目

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学生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竞争是体育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必须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一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并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4.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方法 篇四

例如:对全班同学回收废电池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我们知道用过的废电池随便丢弃会严重污染环境,为了环保,我校组织开展了“废电池回收”活动,同学们应该怎么做呢?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回收情况。

3、鼓励学生分析数据,从中获取信息。每个小组汇报展示收集整理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商讨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4、让学生体会到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为了我们的健康,从我做起,共同努力,创建美好的家园。

总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小组合作交流,步步展开,深入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观念。

5.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篇五

起跑线上的差距: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的能力,很多人是在工作中日益发现其重要性,伴随这一觉悟的,很可能是对自己年少时浪费时间的惋惜。不善于管理时间的孩子,特征之一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似投入学习,但并没有主次任务的规划。

Alex的妈妈Diana在世界500强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多年,她自己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计划,但是对于教育Alex她却有别的想法。在下文中,Diana将分享她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一些做法,其中最突出的是采取了要事优先的原则,从多个维度教孩子科学地管理时间。

不论在从前的工作还是现在的生活中,我自己的时间管理是“抓大放小”的风格:大局严谨而胸有成竹,小节灵活而不求精细。对比起一年开始就在年历上记下所有家庭和工作大小事项,月有月计划,周有周回顾的人来说,我远远不是那样地精细——这也有职业特点的影响:作为HR,我并不能预见一年中的哪一天需要面试多少个候选人,需要多少时间处理突发事件,所以我必须有弹性。

但也是职业的特性,我对SMART的目标很重视,对各种事务的轻重缓急非常清楚,对它们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大多心中有数,对各种项目的管理能考虑全面,必在期限前完成,还留有缓冲时间。统筹时间,同时进行好几项工作,见缝插针,利用碎片时间这些方法,我也挺在行——而后者,更是和微博时代很赶趟。

只可惜,我自己的时间管理做得不错,可是在引导儿子Alex同学管理时间方面可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也许是自己“抓大放小”,对Alex一放就放松过了;也许是我自己掐时间惯了,Alex自己不需要计算,总之,来美国安居第二年,进入二年级,渐渐熟悉了生活和教育环境的他全面进入学校学习+课外作业+足球+学琴+游泳+各项自由活动的生活,我发现他每做一件事,包括每天的功课——阅读,从来不看时间,不经过提醒不会停下来,我觉得应该让他学会自己管理时间了!(其实应该从小就培养这样的能力)

时间管理是什么概念?

通过事先的规划,决定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而哪些不必,使该做的事情都能保证质量地完成,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不可控和变动性,这就是时间管理了。

当然,给Alex讲的时候不能那么复杂,只是说每个人的时间每天只有24小时,但你有这么多感兴趣的东西要做,我们要学会安排时间,才会有控制局面的自由感觉。

于是我和Alex开始了一个“列出任务清单-预算时间-计划实施-评估回顾-调整计划”的程序。

二年级刚开始差不多一个月里,每天放学回家,Alex先写下从3点到9点半上床前必须和打算完成的任务,然后写下预计花在每项任务上的时间,调好闹钟,做完每件事后,再看看预算的时间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的情形,则在下一次调整。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调整,他很清楚自己每天需要做什么,哪些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项目),哪些是自己选择的(课外活动),哪些和学习有关的,哪些是和放松娱有关的(游戏,电视等),哪些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哪些是按照外部时间表来运行的(如足球训练,钢琴课);哪些是有deadline的(截止日),哪些是常年累月的常规,对每一件事情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也心中有数了。

学校的作业量不是很大,但每年总会要做好几个项目。项目的周期一般是两到三个星期,需要孩子们自己规划分配时间,自己查询资料,完成作品,这样的项目对帮助Alex锻炼时间管理的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就拿上面提到的阅读项目做例子吧:Alex童鞋正在进行Celebrate Literature With Award Winners的项目,任务是在一系列获奖文学书籍中选取两三本共不少于440页的作品,做一个奖项/作品回顾,并釆取合适的方式演示分享。项目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做计划,这是他做的项目计划表,每一天有一道小横线用来检查打勾。

First Thing First要事优先

6.如何培养宝宝有时间观念? 篇六

0~1岁的宝宝,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宝宝1个月时就会随妈妈的生活安排产生初步的时间观念,如饿了,便知道喝奶的时间到了;吃奶后过了一段时间要排尿,宝宝会哭着要妈妈换尿布;吃饱、睡醒以后又哭着要求大人抱;玩累了入睡……如此反复循环。对时间的认知,宝宝主要依靠自身的生物钟来完成。巧妈妈对策:

1.顺应宝宝的生物钟。出生后不久,宝宝就形成了按时吃奶、睡眠、玩耍等生活规律,妈妈按照宝宝的生理需求来安排他吃、喝、拉、撒、睡,不要随意调整他的作息时间,以免打乱生活秩序。否则,宝宝不能对时间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也不可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2.灌输秩序概念。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能理解诸如“妈妈先跟我打招呼,然后给我喂奶,再给我洗澡”这类的秩序概念,因此,周岁之前是向宝宝灌输秩序概念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随意改变计划,秩序被打乱,宝宝就会以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进行“抗议”,拒绝合作。为此,在照顾宝宝的时候,不妨给他讲述做事情的过程,如“现在我们穿鞋,然后去公园”;需要做另一件事时,提前给他提醒:“故事讲完后,就是洗澡时间啦。”让宝宝从秩序概念中理解时间概念,一点一点地积累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3.帮助宝宝用活动区分时间段。1岁左右,宝宝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多了许多活动时间。这时你可以调整他的作息了,如固定白天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看画报、讲故事等,作为睡前的信号。让他初步感知用玩耍、睡眠等活动来区分白天与黑夜。

1~2岁

周岁以后,宝宝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了,对时间的认知有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几点几分的数字化时间仍没有概念,但已经能认识一些特殊活动的时间了,如午餐时间、睡觉时间。他还可能知道一周有7天,如果你说这天不用上班,他可能会说这是周末。

巧妈妈对策

1.指导宝宝用动作和语言来建立时间概念。如早上,宝宝起床后会要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吃早餐,挥手向上班去的爸爸妈妈说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求睡觉。慢慢地,你会发现,宝宝不需要你的指点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了,表明他已经形成“运动定型”,这将使他养成遵守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

2.带宝宝出游前制定出游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给他听。如:我们到车站乘公交车去公园,然后一同吃午餐,之后一起做游戏……让宝宝理解时间的相对概念:现在、之前、之后,等等。

3.使用形象化计时工具,如计时器、闹钟等。先将时间设定好,时间一到就发出声响,宝宝会作出反应:“哇,时间到了,我要快一点儿。”也可以选用图像化的.挂钟,如以十二生肖代表数字的钟,用它来提醒宝宝:“当短针走到‘老虎’的时候,你就要把饭吃完。”这个时候的宝宝思维还停留在具体形象化阶段,将抽象的时间具体为声响与动物,更容易理解,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2~3岁

到两三岁,宝宝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言谈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与时间有关的字眼。对时间的认知,局限在与事件的联系上,总是借助于大自然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指标,将吃饭、睡觉、看电视、做游戏等视为时间概念的指针,特别是生活作息,在他对时间的理解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宝宝眼中,“早晨”就是起床的时候或天亮的时候,“白天”就是游戏的时间,“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之后。只有到三四岁时,宝宝才能知道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甚至今天、明天等时间概念了。

巧妈妈对策

1.尽量用宝宝理解、熟悉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来教他认识时间。如告诉宝宝“下午三点钟我们去动物园”,他可能无法理解,但换成“睡完午觉后我们去动物园”,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2.有意识地使用时间词汇。虽然宝宝的时间概念发展大都跟不上他对时间词汇的掌握速度,但学习使用时间词汇能增进他的时间概念。为此,你可以有意识地在他面前使用时间词汇,如“你今年两岁,明年就三岁了。”或教他唱一些和时间有关的儿歌,“雪花飘,冬天到。”

3.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指导宝宝有条不紊地执行。如早上7点起床、7点半吃早餐、8点自由活动,中午12点吃午饭、午睡1~2个小时、自由活动,下午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

7.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七

关键词: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经济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 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观念的现实意义

对于市场经济活动来说, 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体, 尽管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稳定的消费理念和经济观, 然而强化学生的经济意识及其相关的思想政治素质, 对于实现学生的个人成长、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具体来说, 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经济观念, 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有利于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在求学阶段, 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正在塑造时期, 他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时, 学生的价值体系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甚至会对本来思辨能力就不高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冲击。因此, 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 向学生明确经济与消费的相关观念, 使学生迅速对经济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一方面, 学生能够及时树立起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 学生也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思想政治问题, 在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 在日常经济行为或者非经济行为中加以利用, 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的作用。

(二) 有利于培养经济进取心和岗位敬业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放在爱国主义、科学人生观的塑造上, 而教师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经济观念, 能够及时向学生宣传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须的经济进取心和岗位敬业观念。这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 将自己的消费行为、个人需求与精神价值、思想政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对正当经济利益予以肯定的同时, 充分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社会经济作用,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经济观念的途径和方法

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自身的经济意识, 已经成为授课教师与教育负责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好当前学生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积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这就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 既要在个人的思想道德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还要在社会建设与个人成长方面及时转变个人的理解和认识, 以科学的理论来进行自我武装与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概念及经济建设目标、发展途径的详细讲解, 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观念的内容、方法及实质。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式, 列举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经济行为和观念, 如“金钱至上”的经济观念, 让学生进行主动判定, 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个人价值观念予以否定, 从而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确保他们能够尽快形成科学的经济观念, 并将其与个人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就业成为了学生未来必须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强化学生的经济观念,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具体来说, 对于一些在创业上有一定资源、有较好规划与想法的学生,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向他们说明创业应具备的相关要求, 以及创业对个体素质的具体要求等, 帮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其他学生的职业规划中, 教师应当强调学生不断发展个人的拼搏精神, 一方面要有乐观面对一切的精神, 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与经济活动要充满信心, 积极向上;另一方面, 要有面对一切问题和困难的拼搏精神, 尝试去积极接触新鲜事物, 将新知识、新方法加以融合, 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能力。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 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人。

(三) 积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作为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利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养成基本的工作素质, 还要将团队合作的重要思想与学生的个人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具体来说,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首先, 要求学生明确团队的意义, 团队不同于个人的单打独斗, 它更强调组织结构和规章纪律;其次, 学生应当充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将权力与义务、个人与社会要求相结合, 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体化, 在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1]石敦国.经济意识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 .

8.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空间观念

一、努力让学生去睁开慧眼观察实物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依赖于形象思维,形成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实物。因此,在平时形成学生空间观念的诸多过程中,我一般都引领学生去进行观察,以实物和图形为载体,以观察为基础。但一些比较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感到不少学生是不会观察的,不会观察主要体现在没有抓住特征去观察,也没有选准角度去进行观察,总之是学生在观察中的眼睛不慧。我们怎样给学生观察中的慧眼?必须力求引动学生去专注观察,专注观察应当属于意义学习的范围,小学生从一定角度说来其观察一般比较不够形象的实物和图形是不够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观察;必须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小学生的观察方法不对,则影响学生正确结果的获取,当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空间观念;必须加强多维观察的训练,也就是说我们在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不能仅以标准图形去让学生进行观察,因为标准图形不可能去让学生区分图形的多种或者就是各种元素,当然也就不可能区分多种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让学生去认识梯形,如果我们仅以一个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对学生领悟梯形本质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响的。在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将梯形进行变化,这变化不是违背其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是在位置上的变化,而是在大小上的变化,更是在形状的变化。学生在比较多地观察到本质不变的梯形基础上,对梯形的认识才算得上是比较完美的,建立起来的表象才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让学生去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小学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维的惰性,即使是对相当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者就是图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实物和图形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观察和思维的严重剥离,没有做到观察为思维进行服务,更没有做到利用思维对观察进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学生空間观念的教学中,这样的观察是不具任何意义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形成学生空间观念必须努力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展开想象,首先是时段上的开足脑筋,提倡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要求学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观察的无用功,就像阅读教学中所提倡的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电子白板进入课堂,给学生边看边思考带来了便捷。我们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完整的静态性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观察思考;我们也可以去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领略动态性的图形,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考途径,进而从动态的角度研究这图形,这样学生的想象则会产生质的飞跃,建立起动态形成基础上的空间观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回忆性的想象,像过电影一样。譬如教学相关圆的认识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去闭目想象钟面,思考思考秒针的滴滴答答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使你产生怎样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如此丰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础上,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想象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出来,学生的思维得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那空间观念的形成则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让学生去想象钟面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过程和运动轨迹后,学生便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又完满的认识。

三、努力让学生去抓住本质思考探索

9.谈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篇九

【摘要】

具有必要的法律素质,法治观念,是当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条件。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却非常淡薄。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养成学法自觉、知法完整、懂法透彻、用法正确、守法坚定、护法顽强的良好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

【引言】

如今,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了飞速的发展,不免会

伴随着种种的问题。法律,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手段。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是,接受过相对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有关人士曾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71%的人觉得学习《法律基础》是一门有一点点用的课程,23%的人觉得非常有用。只有极少数人觉得课程对自己丝毫没有帮助,认为自己知法,懂法且守法的人有80%,只有3%的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法律意识,另外17%的人保持中立态度,而大学生们对自身估计往往过高,大学生对法律的不够信任,只有17%的人对法律有信心,也就是说信仰法律的人寥寥无几;只有40%的人表示会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而有60%的人持相反的意见。(注1)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成了当今最迫切的任务。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一、首先,要知道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法律基础课上无

法认真听讲,有一部分原因是课程的枯燥。所以,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如加入各种案例的分析,加入一些判决的视频等等。应提高法律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实践,在课堂上多运用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访问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等,都是加深法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的好方法。只有大学生们有了兴趣,他才能真的自发的去了解法律知识,去学习法律,自然而然的,法治观念也就培养起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从其他的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对于高校来说,要突出法治观念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法治观念已经成为

了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提高法律素质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和长远措施,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作为一个高等受教育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之外,同时具备比其它社会群

体更高的法律意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法治观念可以直接指导于大学生对法的适用、遵守和救济,因此,高校应当提高师生对于法治观念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法治观念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三、校园的氛围非常重要。大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校的法制教育环境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要贯彻“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立“有法可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1

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要加强教师力量的建设。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相同的法律意识教学内容面前,如果教师的学识渊博,法律意识较强,法律信仰坚定,授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就会深深地吸引大学生,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的积极性。教师讲课的艺术真正能使学生体会到听课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话,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听课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迅速形成。另外,教师的法律人格和素质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总是会影响着学生对其授课的接受与理解的程度。

五、利用好高校学生社团,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的社会性团体。高校社团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促进大学生依法自治、维护学生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们通过参与社团的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熟悉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对其产生信任,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成依法、依章办事的良好习惯。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通过遵守社团章程,履行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民主选举,民主自治等,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会将其中的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及时向社团有关人员及部门反映、投诉。常此以来,大学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利用广播、有线电视、报纸、宣传橱窗、校园网、板报等宣传媒体宣传法律知

识,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法治氛围,达到良好教育效果。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网络问题。亲身参与不仅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还能提高网络的自我教育功能。此外,还需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最大限度地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努力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对培养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建设法制化国家

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是高校的一种责任,但同时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注1:丁财兴,《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10.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篇十

通过参加《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专题培训后,充分认识到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获得后续学习应知和必需的知识。就此,本人结合参加专题培训的收获与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几何图形来自丰富的现实生活。进行图形教学,首先要从小学生生活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

例如:在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由于他们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列举如钟面、方向盘、车轮„„等实物。教师可以通过车轮的转动,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认识圆的要素——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

二、联系生活经验和生活情境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现实背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学生通过对冰箱、砖、牙膏盒等物品的观察,先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根据感性认识找出这些实物的外形特征,就形成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教学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融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理解的更透彻。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就是求四个侧面的面积,等等。

三、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种感性活动,调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经历一个积极的感知过程,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形体表象。如让学生用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使学生感知线段可以度量而且有两个端点这一表象;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角,使学生发现角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一表象;让学生用纸折一折,使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的这一表象,等等。

1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十一

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思维性质的学科,观察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是接触现实世界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往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积极参与的几率小,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直观图形、实物观察和实际操作,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是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形象,观察变化,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直观认识来表达和交流观察到的信息,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3)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4)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样?(5)长方体有几条棱?根据长度可以把棱分成几组?(6)每几条棱相交于一点?(7)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以上这些长方体的特征,都是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观察目标,通过观察、交流、探究而获得的。明确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大小形状、位置关系的特征,长方体的空间直观表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初步形成了,如此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感知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要把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学生摸圆感知后,让学生尝试画圆,再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在观察、交流中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且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最后再演示“羊吃草”等精彩课件,让圆心、半径、直径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直观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更形象,更明确,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现实生活的感知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空间与图形”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人们与周围环境中形态各异的事物接触,因此空间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平移与旋转现象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内容:1.请学生回想一下在他们的生活中,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2.教师搜集了生活中一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判断。3.请一个学生表演打开教室的(能左右移动)玻璃窗,全体学生一起做动作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区别。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平移,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在现实生活的感知中培养空间观念。

四、强化应用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彻底巩固,并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怎样求三角形彩旗的面积?怎样求红领巾的面积?怎样求做一个三角形标示牌需要多少铁皮?等等。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发展。

总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而,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路径,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2.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十二

一、创设必需的情境, 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在备课的过程中, 曾先后选择投球比赛、植树比赛等情境, 从“比总数不公平”到“比人均数公平”, 平均数的引入都算自然、流畅, 但为什么“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这个问题一直让我苦思而不得其解。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往往是先求总和, 再除以人数, 这样的心理运算对于学生而言, 无异于平均分, 而运算的结果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代表的, 学生很难理解。所以, 仅从比较的纬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 看似顺畅的教学背后, 实质上根本无法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量的意义。基于对平均数是“数据的代表”的角度思考, 我又重新选择了课本为我们提供的情境“篮球比赛中选替补队员上场”。

这一情境中, 根据两位替补队员小组赛中的多场得分情况来选择上场队员, 学生的思维点不只落在上场次数不同的纬度, 而是会进一步思考, 比较哪一个数据更能代表队员得分的整体水平, 显然算总分或单纯看某一场的得分情况, 都不能反映队员的整体得分能力, 而这时“平均数”出现的意义和价值更高,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据中所蕴涵的信息。

二、算法多样化, 强化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虽然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重要的技能, 但单纯的计算练习只是纯粹的技能训练, 妨碍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价值。计算平均数有两种方法, 每种方法的教育价值各有侧重点, 其核心都是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非仅仅计算出结果。在课上, 学生利用直观形象的摆磁珠及条形统计图摆一摆、移一移再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充分的感性支撑。先通过两次直观水平上的“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 再通过计算求平均数。这样做, 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 是对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直观理解, 避免学生原有思维定式的影响, 即淡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强化对平均数意义而非算法的理解。

在教学中并没有单纯地求平均数的练习, 而是将学习平均数放在完整的统计活动中, 在描述数据、进行整体水平对比的过程中深化“平均数是一种统计量”的本质, 实现从统计学的角度学习平均数。例如:在通过两种方法求出平均数之后, 教师一再追问:“11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里的平均数11是7号队员第一场的得分吗?第四场?与第三场的得分11分一样吗?”这样的追问, 强化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搭建平台, 深化平均数的本质及性质感悟

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 教师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也为学生灵活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持。教师没有直接出示7号队员上场的得分, 让大家计算平均分的变化, 而是在7号队员上场的得分情况上大做文章, “同学们, 7号队员打完这场比赛一共参加了几场比赛? (生:4场) 那么如果加入本场比赛的得分, 他的平均得分会发生变化吗?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给了学生思索的空间, 如果本场的得分比原来的平均分低, 那么4场比赛的平均成绩就会比原来低;如果本场的得分比原来的平均分高, 那么4场比赛的平均成绩就会比原来高;如果本场的得分与原来的平均数一样, 那么4场比赛的平均成绩就不变。随后教师追问:“观察平均数的三种变化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 把本部分内容进一步引申、拓展, 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解释、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碰撞,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平均数代表性的理解, 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 都可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综合以上几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 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 感受了数据的随机性, 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素养得到了有效落实。

摘要:通过对数学新课标中“数据分析观念”的介绍, 结合“平均数”一课的教学, 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 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关键词:概念,数据分析观念,平均数

参考文献

[1]刘长海.关于教学方式变革的追问[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3) .

1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十三

培养低年级学生统计观念的教学策略

统计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和实用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有意义的.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感悟统计方法,在教学中渗透统计思想,教学生读懂统计图等四个方面阐述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的教学策略.

作 者:江志桦 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中心小学,广西贵港,5373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G关键词:统计观念 培养 教学策略

14.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十四

一、明确计划目标。我非常重视美育工作,每学期开学初就安排、策划好本学期的美育工作,制定好工作计划。

二、把美育工作与各科、各项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利用美育工作多面性的特点。我把美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各科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积极开展课余艺术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15.论高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篇十五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立体几何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空间图形中的基本元素的性质与相互关系, 掌握一些简单立体几何图形, 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几何直观洞察力。英国著名数学家M阿蒂亚认为:“几何乃是最少抽象性的数学形式,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直接的应用;而且不需花费太多的智力就能理解它。”在几何中直观和抽象是两个不同的侧面, 这两个侧面联系非常紧密, 几何中的抽象概念都是以直观的图形为背景的, 几何直观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 是增强数学理解力的有效途径,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 这也是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主要目的。

高一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时, 存在一定的困难, 原因在于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把生活中的立体东西平面化, 接触的所有书本内容都是平面的。初中开始学习几何, 到高一已经非常熟悉平面几何, 由于思维定势, 习惯将看到的图形平面化, 使得空间想象力受到很大限制, 要形成空间感需要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由实物模型的直观感知, 到立体图形画图与抽象, 再到基本元素点线面关系的理解、较复杂图形的认知, 最后到基本图形度量计算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经历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几何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更需要时间练习, 但实际教学时间相当紧张,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产生困难。

就如一些初中数学成绩并不差的学生这样说:“必修二的一二章, 别人看起来学得很轻松, 我却学得很痛苦。”“每天作业要做很长时间, 证明题想很久都做不出来 (辅助线很难想到, 还有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 真的很差) 。公理都知道, 但总不能灵活运用 (比如证明线线垂直知道要去证线面垂直, 但不知道应该选择哪条线和哪个面去证明) 。”“我现在真的很担心自己这样下去数学真的会越来越差, 以前数学偶尔还会考个第一, 数学不算太好也过得去。这次必修二第二章测试考了倒一, 心情真的很沮丧、很迷茫。”

在高一立体几何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观察、操作、动脑多个方面同时入手。感知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是人们认识活动的最初阶段, 离开感知认识不可能深化。要学生先从实物表象入手, 借助于我们生活中的实物模型, 如教室、桌面、书本、铅笔等, 形成初步印象。心理学研究证明, 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 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巩固。让学生动手用铁丝和纸板制作简单几何体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等。通过动手操作, 强化手脑协调能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科学观察, 合理猜想, 认真总结。首先, 让学生对着这些实体模型, 先从三视图的方向分别观察, 相互交流看到的图形。第二步, 画简单的物体三视图。先从正规放置的正方体的三视图入手, 对照实物理解三视图和直观图的关系, 感受一般图形三视图和直观图关系, 然后画一些较复杂的图形, 如正面放置三棱锥的三视图。以往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 许多学生会把左视图画为等腰三角形。若学生对着实体模型从左面观察, 就非常清楚左视图应该怎么画。第三步, 画不同角度放置的正方体、长方体。脱离实体模型, 让学生猜想着画不同角度看到的正方体, 通过合理猜想, 然后观察验证所画的图形, 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 从现实生活中深刻理解点线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我们上课的教室, 包含了丰富的点、线、面关系, 通过对其中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的观察, 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点线面图形表象。然后结合长方体、三棱锥等几何模型, 抽象出一般的点线面关系。引导学生用丰富的几何直观模型去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结合师生分析讨论、总结论证、抽象概括,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具体直观到抽象概念, 再由抽象概念到具体图形, 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较快形成空间观念。

第三, 培养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三种语言。自然语言是学生平时常用的, 也较为平实易懂。图形语言比其他语言形象生动, 有利于形象记忆, 又便于进行交流。“几何图形是抽象的直观”, 是几何概念定理的载体, 是现实生活中几何形体的凝练。而符号语言, 是逻辑推理的表述形式, 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准确性, 其使用也非常严格规范。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这三种语言的转换与使用, 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几何命题先用自然语言表述, 结合图形语言再准确规范地使用符号语言, 每个定理都形成三种表达形式的有机结合体, 通过例题板书和作业讲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表达习惯, 规范作图方法。能准确选用适当语言科学表达, 有序建立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促进形成科学严谨的表述体系。

第四, 转化是解决立体几何有关问题的重要方法。初学立体几何的学生往往对证明题感到困难, 有学生说:“每天作业要做很长时间, 证明题想很久都做不出来, 辅助线很难想到。”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例1:已知ABCD, ABEF是两个正方形, 且不在一个平面内, M, N分别是对角线AC, FB上的点, 且AM=FN, 求证:MN∥平面CBE。

分析一:要证MN∥平面CBE, 线面平行即证线线平行, 关键是与MN平行的直线怎么找。可以想象如果把MN平行移动到平面CBE内, 所得的这条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 那么怎样平移呢?需要找一个方向, 在这个图形中有很多线条, 可以让学生每个方向都试试, 最后发现沿边AB方向进行平移最容易, 猜测MN两点应在什么位置, 辅助线应怎么添加。让辅助线的作法有所依托, 不再是漫无边际地瞎找。

分析二:要证MN∥平面CBE, 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这就需要构造一个包含MN且与平面CBE平行的平面, 如何构造这个平面呢?首先假设求证是正确的, 即已知MN∥平面CBE, 只需再找一条与MN相交且与BCE平行的直线。于是过M (或N) 作平面BCE的平行线, 即MO∥BC, 再连接NO即可;再证明NO∥AF∥EB, 问题便得到解决。

无论转化为线线平行还是线面平行, 都应让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 即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或平面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 结合题目的图形特点, 构造定理所需的基本图形, 从而解决问题。

1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篇十六

关键词: 数据分析观念 收集数据 发散思维 随机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指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要让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然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以下是笔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需要收集数据。

教学中要选择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以激发兴趣,体现统计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我选用孩子们身边的他们关心的问题:“夏天快来了,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决定每个班右面的窗户都装上窗帘,窗帘有下面四种颜色:黄、蓝、粉、白,小朋友们觉得哪种颜色合适?”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有些学生还在座位上与同桌窃窃私语。看来一个小小的问题,已经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了。我随即提问了几个同学,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大家各执己见。“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意见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吗?”学生纷纷摇头否定。“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看着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醒道:“可以进行全校调查。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能够完成全校调查吗?”“要是不能的话可以怎么办?”借助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收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知道哪种颜色是全校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明确了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会收集数据。

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不要使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接续上述话题:“你怎么知道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有多少呢?用什么方式数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叫大家举手,老师来数。”“可以……”孩子们议论纷纷。最后全班一致确定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先想好自己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再举手。”老师说颜色,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孩子举手。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就选哪一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集相关数据,为后面的整理、描述数据提供依据。

三、提供不同形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会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有研究表明,早期经验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进一步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记录数据的方式时,借助老师抛出的一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每种颜色有多少人最喜欢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画“正“字”、画“○”、画“√”、画“△”、画“×”……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本子上进行统计,并且每种符号选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接着学生自己数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我们班有59个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有些孩子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组织学生比较每种记录方式的優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快速简便又便于统计数据。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既学到了较好的记录方法,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这些方法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是属于他们的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合并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判断。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通过刚才的统计我们知道,最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学生齐答:“蓝色。”“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什么颜色最合适?”孩子们经过讨论发现选蓝色,因为喜欢蓝色的人最多。教学到这里,学生不仅明确了蓝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而且解决了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蓝色最合适。从而体会到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五、延伸知识信息,增强学生的随机理念,坚持正确的判断。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教学中,调查我班孩子的统计结果是最喜欢蓝色的学生最多。“如果我们学校选蓝色做窗帘,合适吗?为什么?”一个小男生说:“合适!我们班同学最多人喜欢蓝色!”另一位男生非常激动地说:“不对不对!刚才只是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对全校同学进行调查。我们班同学的意见不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我听了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多么敏捷的思维呀!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对吗?不用老师提示,学生已经明白,同样的事情,面对不同的群体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统计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对问题作出判断。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抽样调查和所得的数据具有随机性。

上一篇:化学课堂中多媒体运用下一篇:叠衣服暑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