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2024-06-29

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8篇)

1.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一

[摘 要] 国际营销实务是一门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的综合。本文研究了在学生掌握了市场营销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双语教学,指导学生在国际背景下,理解营销基本理论,培养国际化的营销人才,并针对国际营销实务在双语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国际营销实务 教学模式

教育部早在2001年和2003年号召各高校实行双语教学,指出“力争在三年内使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并要求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如今七、八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双语教学在各大高校进行的如火如荼。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类高校的双语课教师,根据曾在比利时的留学经历和自己在国际营销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对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需要

国际营销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它是以市场营销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门管理实践类课程。这门课主要是将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放在国际背景之下,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环境,并且运用国际商务的知识来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课程除了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要求,也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各种国际营销活动。所以,双语教学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展开的。对于市场营销的学生,利用双语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国际眼光、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实际上,在中国企业中做国际营销的人员只有能很好的利用英语和国外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国外的环境才能更好地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产品,更好地驾驭国际市场。

2.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企业需要国外的企业, 国外的企业也需要中国的企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在面对世界经济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问题上,越来越有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有大国的风范。教育与科技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也愈来愈密切。中国急需大量的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营销活动的综合性人才、创新性人才,既要有营销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和交流,对国外的环境又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对于高校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国际营销的人才。因此,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3.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部一直在号召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鼓励进行双语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双语教学正是完善当代中国大学生素质,而且是改革中国高等教育使之更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迫切要求。国际营销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大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运用英语和营销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全球市场有个新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国际营销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国际营销工作做好准备。

二、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营销实务进行双语教学顺应了全球化的环境,也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大潮。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和老师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师知识更新欠缺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还要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一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国际营销实务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当中应该怎么来应用这些知识。而现在国际营销实务方面的书籍比较少,最新的国际营销的实践及理论通常都是外语的原版书籍和学术期刊,我国市场也不容易买到。教师只能通过网络去查,但通常是看不到原文的。这种现状对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带来很大的障碍。国际营销环境风云变化,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储备,才能在案例教学中给学生以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具有时代性。双语教学不同于中文教学,教师更需要有英语思维,了解国外的理论和实践动态。营销理论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教师需要利用对最新理论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开拓眼界。

2.学生的英文应用水平不足和专业知识欠牢固

笔者进行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有三、四年的时间,发现每学期一开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特别高,表现出来对这门课程的极大兴趣,对这门课也很好奇,觉得会很有用也很有挑战性。但是往往学期中期过后热情大减,只有少数同学才能至始至终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英文水平不足造成的。国际营销实务的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都要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快速地进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是往往学生的英语只能进行考试,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际应用。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这和我们国家整个英语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不无关系。国际营销实务课程是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学生这时候已经学习过市场营销和国际营销的基本理论,但是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恰当地使用,理解不透彻。

3.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欠缺

在国际营销实务教材的选用上,可备选的教材甚少。众所周知,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我国学生很难接受。国内教师自己编写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又几乎没有。笔者选用的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教材,WARREN J.KEEGAN著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第六版。使用这一教材虽然能给学生节省费用,享用国外原版教材,但是也不是最新的营销教材,内容虽然充实,但是对于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没有针对性,而且理论性较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又较远。所以,当前需要一本难度适中,能够从我国企业角度出发,反映国际营销环境及变化的国际营销实务的英文教材。

4.双语教学课时量不足

双语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学生和老师,但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然而,通常专业课的课时量设置通常是周二小时,这样课时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国际营销实务的学习。教师只能用这些时间做主干问题的讲解,并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案例分析。本来这一课程就是在大四开设,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往往教授的内容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在我国大学里一个班的学生通常有50人左右。这样一来,大家通常认可的双语教学的比较好的方式,如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演讲,或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和老师进行交流等就很难做到,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只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

双语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语言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策略等都会对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失败起到非常深远的作用。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文水平是国际营销实务双语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高校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通常担当双语教学的教师都会选高学历并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或是英文水平较高的教师。对于这些人来说,专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应该利用网络或书籍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国外教学和研究成果,比如提供国外大学这一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和国外这一领域的网上学术期刊。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和研究国际化。而对于专业好,但是英文水平低的教师,学校可以派出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提高英文水平,了解多元文化。因为双语教师必须是一个双语者和双元文化者。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大学里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在两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个章节当中的知识点做详尽的分析和讲解。而学生坐在那里只是在接受信息,没有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长时间下去,学生养成这样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没有积极性去在课余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资料查找和研究。学生搜索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也会较差。笔者曾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期间,发现那里的教授在课堂上对于一门课程倾向于用专题的形式来讲。课前会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入门,对要点、难点和基本理论做说明。有的课程一学期下来,每次都是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做准备工作,然后进行演讲来完成的。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很多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比如提问与回答(question and answer)、讨论(discussion)、演讲(presentation)、演示(demonstrations), 指导(tutorials)、模仿(simulation)、角色表演(role play)、游戏(play game)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双语教师编写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

当前适合国际营销实务课程的教材很少,一般都选用国外影印课本,但是其难度偏大,内容都是从国外企业角度出发。学校应鼓励双语教师一起以国外教材为基础,根据我国国情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教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又不是过时的东西。学生也会对案例内容有亲切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文章不提倡使用国内教材作为双语教学,只是一味地强调外文原版教材的好处。笔者不敢苟同。双语课程教材的选用一定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国际营销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国企业在实施国际营销策略的时候有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只是使用国外的教材,虽然语言上是原汁原味,但是观念和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定适合中国企业。现在有很多有留学经历的教师,在从事双语教学,在他们身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英语能力强,切了解中国国情,编写我们自己的国际营销实务教材的任务当然可以让他们来完成。

4.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国际营销实务双语课程的课时量

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重点大学的学生英文水平和普通类高校的学生的英文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普通类高校,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太能够适应专业课程用英文来讲解。往往是学生才开始适应,已经到学期末了。此课程虽然是专业选修课,但是每学期大四的学生全部都会选这门课,可见他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并有极大的兴趣,渴望从双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当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视野。所以学校应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适度地增加国际营销实务双语课程的周课时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演讲当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桂芳: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 2006,(04)

[2]刘 勇.左相国: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7,(02)

[3]蒋隆敏 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03)

[4]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董宇欣: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刘晓慈 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二

一、《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目标

《国际经济学》是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包括开放微观经济学和开放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该课程的教学对培养与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 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有重要意义。国际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 并使学生能以经济学专业语言加以理解和描述, 独立完成英文作业和考试。也就是说, 英语语言的教学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 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是主要目的, 同时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 使学生在掌握国际经济学知识的同时, 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扎实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同时, 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 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 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 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及相关问题探讨

1. 双语教学的实施 (1) 双语教材的选用

要进行高质量的双语教学, 必须选择恰当的双语教材。对于教材的选用, 目前有购买原版教材、自编教材、双语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使用原版教材为宜。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文教材《国际经济学》第8版, 由美国经济学教授多米尼克.萨尔瓦多 (Dominick Salvatore) 编写的原版影印本教材。本书在英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拥有众多的读者和很大的影响, 不仅是在国际上多次再版的经典之作的最新版本, 而且是近年来已在国内多所高校被试用的优秀教材。该教材语言表达规范简单, 用词准确, 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内容联系紧密, 内容客观, 知识体系较新, 能够反映学科前沿, 内容层次分明, 概念叙述详细。作者对相对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理解得深刻而透彻, 从而解释得比较清楚和彻底。但原版教材也有诸多问题, 如原版教材内容较多, 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其教材内容、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 在某些案例的选取、概念的讲解上疏离中国的经济现实,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因此, 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筛选, 力求抓住主要内容, 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内容、章节和报道等, 可以把它们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自行阅读。

(2) 双语教学模式和方法

各个高校由于自己的师资和学生水平、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不尽相同, 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主要采用了沉浸式教学法 (Englishimmersion) 和参与法 (Participation method) 。即交替使用两种语言, 以英文为主, 教师用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英语和教学内容。对于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 教师用汉语准确地解释其含义, 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英文课件, 并以中文加以解释。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 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此外还有, 设置问题或案例讨论环节, 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讨论, 用英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回答问题。对于课后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

2. 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 尤其是听说能力有差异, 阅读经济类原版教材的效率远未达到阅读中文教材的水准, 更不能用英语清晰明白地表述观点思想。与其他课程相比, 在《国际经济学》双语学习过程中, 所花费时间更多。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为了更好理解知识内容, 课后要结合笔记看原版教材, 双语授课使用原版教材, 存在着英语阅读障碍, 这种阅读障碍是老师无法直接解决的, 需要学生课外下苦功。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度较差, 采用消极的回避态度对待双语课程的学习, 其学习结果可想而知。

(2) 如何将原版教材与案例教学结合

如前文所示, 原版教材具有语言表达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客观、知识体系较新、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内容层次分明、概念叙述详细等特点。但实践证明, 原版教材也有不足之处。原版外文教材篇幅较大, 并且有较多案例多是以美国为背景, 这并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需要, 课堂上要额外增加中国的相关案例。而与此同时, 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时, 会发现教材中部分内容未讲, 老师直接给跳跃过去了, 虽然在课堂上我们有简单说明, 但也影响了学生看教材的积极性, 认为直接听老师讲课, 养成不看教材的惰性, 这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另外, 原版教材价格较高, 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 如何巩固学习效果

《国际经济学》涉及的理论较多, 再加上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难度加大。如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巩固已学的知识点, 学习效果将难以保证。国内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设计了《国际经济学》在线测试系统。系统中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 内容十分丰富。学生每学完一章后, 可以通过进入网络题库, 进行反复练习, 结果可即时显示。通过比较, 学生可自己判断学习成果, 找出学习的不足和努力方向。通过练习,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我们的试题库建设已经完成,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开展类似的工作,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 如何培养培养教学团队和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积极性

教师的素质对双语教学的质量其关键作用。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地使用外语, 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一支双语教学团队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目前, 我们的教学团队还欠缺, 能够承担较高质量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另外, 教师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进行双语教学准备。如资料查找和搜集难度大, 对原版教材和辅助资料的理解, 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会花费相对于一般教学3-5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 这些会影响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5) 如何建设浓厚的双语学习氛围

我国没有第二语言。学生在校学习基本都是使用中文, 没有讲外语的语言环境。双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否达到一定高度。学习外语要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多用外语交流, 能增强听说能力, 在促进学生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也对双语教学的成功大有裨益。

三、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1. 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资料

内容丰富、详实的教学资料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在实施双语教学前, 首先要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审定的《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 组织授课教师认真讨论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 充分进行研讨调研, 以确定科学、前瞻性的教学大纲。然后据此制作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努力建立适合于双语教学的习题库, 题型要多样化, 紧密联系当今国际经济热点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 以适应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借鉴原版教材案例教学的经验, 建立既及时跟踪国际经济学理论发展趋势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走势和变化趋势的案例库, 案例的选择要兼顾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关联性, 以便更好地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服务。

2. 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导致空洞、乏味。使用外语来学习专业知识, 由于语言瓶颈, 学生可能会陷入“翻译——理解——再翻译——再理解”的循环中, 失去学习兴趣。让学生提起兴趣、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要更多地依靠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在介绍某一理论时, 可以同时介绍一些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专著或文章或现实的国际案例,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听课的兴趣。另外, 还可以选择简单、可以拓展的章节 (比如关税、非关税壁垒部分) 安排学生准备课件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就各高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当前制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瓶颈”是双语教学课程普遍缺乏全方位教学互动, 往往表现为教师“用外文唱独角戏”。互动教学模式, 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和研讨的学习方式,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互动的学习机制。在互动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 学生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互动模式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对讲课内容由多数听不懂转变为少数听不懂, 减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压力和恐惧感, 增加了他们对课堂的归属感和信心, 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加强师资培养与激励

双语教学以双语教师为基础。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师资。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 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学校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才做双语师资, 可以将其送出国深造。学校还可以组织到外校学习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双语教学的培训班和讨论会。此外, 学校要完善对教师双语教学的激励制度, 如在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照顾。

5. 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与成绩考核体系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别于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评价体系, 实施多指标评估体系, 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 以及有关部门在双语教学实施中的作用与效果。双语教学成绩的考核要根据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化。在考核体系中,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参数指标, 上课用英语回答问题、发表见解以及课下作业完成优劣等等, 加大平时成绩在最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在期末考试中, 一些简单的题目要求学生英语作答, 较难一些的采取选择性的作答方式 (中文或英语) ,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现双语教学的真正意义与目标。

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对教学双方产生较大影响。它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思维方式训练可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可以促进教师思想文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合理安排, 以及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摘要:实行双语教学不仅是高校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培养、缺乏双语学习氛围等问题, 严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

[2]谷志忠: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0)

[3]徐松:《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6)

[4]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47-51

[5]Kenji Hakuta.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a ResearchPerspective[J].Occasional Paper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1996 (1) :55-69.

3.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三

[关键词]国际结算 "双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一)《国际结算》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1.“双语”教学的含义。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汉语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将英语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英语、汉语在专业课教学中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逐步形成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

2.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决定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主要讲授进出口贸易及非贸易结算工具,包括汇票、本票、支票,以及结算方式,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从《国际结算》自身的特点出发,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中三种结算方式所使用的文件都是用英语书写的,根据某种结算方式所出具、办理的各种单证、票据也都是用英文制作的。这说明《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与英语有着天然的联系,使用英语教学是有其基础的。

第二,该门课程有理论和实务并存, 以业务操作为主的特点。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惯例、规则和法律的条款规定展开, 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做法。这些惯例法规的英语表达比一般日常英语难度大,如果不在课堂中用英语讲解,今后后学生在工作中读到英文的相关条款很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直接使用英语讲解对学生今后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中谈判的一个重点内容,这就涉及到国际结算的各种专业术语。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就要求不仅仅能看懂国际结算文件和单据,还要能知道如何争取对自己有利的结算方式,这对英语应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3.《国际结算》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种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离不开了解国际惯例,能熟练使用英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 年秋就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2006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也强调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

高职院校《国际结算》使用“双语”教学给培养一线金融和商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学生与生产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从某种角度说他们也站在了使用英语的第一线。从目前高职高专开设的大学公共外语看,英语教学的地位固然突出,但没有针对各专业的需求。语言是交流的工具,离开了实践就会变得十分空洞。如专业课不用或很少使用英语,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合《国际结算》自身特点,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外语词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素质。这也顺应了当前国内高职教育对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是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

高职学生的生源来源比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职、中专等毕业生。生源不像本科生那样统一,不少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听说训练也比较薄弱,词汇量严重不足,能自如运用的词汇则更少,造成部分学生的交际能力、听说读写各项技能不过关,这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也成为“双语”教学的瓶颈。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英语能力较强,比较适应“双语”教学,但这又造成了“双语”教学中英文比例众口难调的局面。

2.“双语”教学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感觉到大家的思维和课堂中的互动被限制在英语的框架中很难展开。我国目前培养的教师自身的外语应用能力不强,仅就英语教师而言,真正能在课堂上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教学的也并不多,更何况其它学科的教师。《国际结算》这样的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记几个专业方面的英语单词;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注意在语言表达上的自由度和准确度。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英语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的运用能力是《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双语”教学教材不完备。

在我国高职院校各专业中文资料较丰富,但外文专业资料却比较匮乏,而中英文对照的教材就更难得。虽然我校目前已自己编写了一本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国际结算》英文讲义,但没有中英文对照,使得学生在上课时似懂非懂的部分很难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课上和课下脱节。

4.《国际结算》内容本身存在的难度限制了“双语”教学的深度。

在以往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深感《国际结算》这门课需讲内容太多太细。一方面,关于国际惯例条款,如果不讲,实务就失去了依据;如果讲,难免枯燥无味且占用时间太多。另一方面,实务讲解头绪繁多,如果细讲,课时不够;如果粗略带过又觉内容空洞, 怕学生学不到东西。同时, 由于学生无实践基础,也感到国际结算难学,往往感觉内容过多过细, 重点把握不准, 记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双语”教学,就使得课程安排更为紧张,造成“双语”教学往往还是浮于表面,实质内容的讲解还是要用中文才能让学生理解。

(三)有效开展《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措施。

1.《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的原则。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课程本生的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能读懂各种相关英文文件、熟练运用英文制作各类相关单据、以及用英语进行相关内容的表达。但是,我们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的专业课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毕竟“双语”教学课不是外语课。因此《国际结算》开展“双语”教学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1)完善教材和教学材料合适的《国际结算》英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该教材还应当有相应的中文教材和实训教材为辅佐。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中,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水平,还应该有和每章学习内容配套的词汇表。

另外,《国际结算》中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是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表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演示结算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利用文本、图片、音像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流程的动态演示、单据样本的展示、各结算环节多角度比较等方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2)以点带面,逐步扩展课堂英语比例。初涉《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前4周左右的课程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解释为辅,之后逐渐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从词汇到词组、句子,在详细解释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段落、文章。

(3)强调预习和课后练习。《国际结算》课程本身的难度加上“双语”中对学生英语基础的要求比较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练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预习时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本章节的内容;记住本章节的英语关键词和专业术语;明确本章节的难点、重点。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教师可以把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通过课堂提问、抽查等方式记入平时成绩。

课后复习练习则要求教师根据课堂进度、学生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布置相应的练习。对课堂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任课教师还要及时给予课后辅导。

(4)加强实训实习。《国际结算》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否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全部国际结算业务过程,并且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细节,将决定着学生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际结算》的特点,英语贯穿整个实训的内容,因而,让学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实训是《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重点。加强实训操作的英语训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编写全英文的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题目全部使用英文,实验报告也逐步过度到全英文书写;二是实训讲评逐步增加英语比例,并且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讲解中的提问。

另外,还可以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和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和金融机构,亲身感触国际结算的具体操作,这样能使学生了解到英语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5)强化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当突出“以师为本”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我院在实行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改革中就组成了一个教师工作团队,该团队由留学归国教师和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构成,为“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教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实践总结、问题讨论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我院抓住和澳大利亚某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的机会,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对外交流,提高 “双语”教学能力。

(6)配合课程体系改革。在实践中,我们普遍感觉《国际结算》内容惯例部分比较枯燥,“双语”教学很顺利地展,因此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根据高教16号文中的指导行意见,结合《国际结算》具体内容,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理论和条款结合到具体操作环节中,把国际结算课程分为三个任务模块,即汇款、托收、信用证。让学生以使用这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结算为目的,结合实训操作来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还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收集国际上的著名案例,尤其是一些英文原文案例,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有关的情境进行模拟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双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涓.试析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可能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 周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双语教学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3] 熊惠兰等.高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4] 付东英.高职双语教学方法探索[J].职教论坛,2005(10).

[5] 郑荷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

4.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四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霍爱英.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定位与反思[J].教育经济,,(7).

5.双语教学与国际贸易实务的论文 篇五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建议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6.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六

[摘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国际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与学断层、双语教师能力欠缺、毕业生不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坚持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工程。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5-0148-02

[作者简介]张懿(1985-),女,浙江台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推广实施双语教学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高校,也不同于以培养通识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劳动者。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就业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外贸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贸人才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高等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普及让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高职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具备竞争优势,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外语语言能力相结合,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特色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贸易学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很强的专业,其主干课程的国际通用性较强,如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与流转、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英语专业术语。对《INCOTERMS 2010》《UCP 600》等进出口业务中遵循的国际惯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内容。就课程实践而言,能够用英文准确缮制信用证、提单、商业发票、汇票、装箱单等外贸单证是从事实际外贸业务必备的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高职院校引进了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对外贸英语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影响到国际贸易模拟操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特色决定了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三)开展双语教学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相结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与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开展双语教学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出现断层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借助外语学习工具促进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互动和交流。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教与学断层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整堂课以教师用英文讲解课程内容为主,大部分时间用来对专业词汇进行翻译解释,甚至对外文教材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对双语课有畏难心理,缺乏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教师角度来看,与一般课程相比,双语课程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课、授课、考试等环节多下功夫,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克服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压力。

(二)双语教师能力欠缺

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从强调“知识理论型”转向“双师型”,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能够选用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培训,但在强化在职教师外语培训方面做得不够,如针对双语教材进行短期培训,或选派教师赴国外访学等仍未纳入高职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双语师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受到目前双语教师能力的制约。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团队是促进高职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虽然高职院校从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情况出发,对国贸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但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后仍然会面临双语教育与实际外语环境之间的巨大落差。他们在与国外客户进行贸易磋商时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学习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忽视了对外贸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双语教学缺少外语语言环境和氛围,如学校定期举办模拟广交会,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仍以使用母语为主,这必然影响到双语学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再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级教学

从就业取向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中从事外贸与内贸工作的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从事外贸业务,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如果从事内贸业务,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可能性较小。此外,还有一些学生会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就业取向的差异化。在双语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给予学生选择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等因素考虑是否选修双语课程。双语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级教学,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验后分为A、B、C三类,要求A类学生尽量使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专业知识;B类学生的英语处于中游水平,对其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中文补充解释,增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C类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进行简单的英语渗透,比如用英语讲述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结合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专业外语。

(二)结合工作实践强化语言环境和能力锻炼

加拿大是世界上实施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沉浸式双语教育”被广泛借鉴。它试图通过在学校创造一个两种语言并用的语言环境来复制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同样需要语言环境,还需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锤炼。双语课堂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等角色,自由分组准备英文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另外,引进外贸实习软件,让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整个流程,以适应外贸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形成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教材积累、教学手段、师资培训、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并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推广模式。首先,对于双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尝试。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给学生多些机会接触外语;二是研究学习层次,教师授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三是双语思维层次,使学生能够结合母语和外语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有利于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可借鉴美国、加拿大、芬兰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第三,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可在现有评教制度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纳入网上评教制度、专家评教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跟踪评教制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高职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杨,王庄严,李莹浅谈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7):63

[2]邱微,南军,杨林,袁一星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12):64-65

[3]林永成高校双语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39

[4]王莉颖国外双语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探析――美国、加拿大、芬兰案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78-81

7.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七

关键词:双语教学,双语定义,授课方向,终极目标,研究成果

1. 成果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 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 国际交流能力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迎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各种挑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这项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教学改革将首当其冲。2008年该课题经学院批准成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学改革计划立项项目》, 立项以后, 我们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变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到现在, 该项目结题, 形成教改成果, 其基本内容如下:

1.1 双语教学重点在于学生

教、学是相互的, 但我国目前正处于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在学生对外语的理念思维、异国文化熏陶以及外语教师的经贸知识能力和贸易经验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 单纯的双语平级授课效果是不理想的。

那么在师资和学生水平都有限或者师资水平偏高但学生水平严重滞后的情况下, 以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双语教学模式则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如果教师自身外贸专业知识或者外语能力不够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误导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并且在教师自己为主打的课程上, 作为配角的学生也无法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错误的引导, 这是外贸双语课最为严重的教学结果;其次, 如果是单方向的教师水偏高, 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双语接受能力, 采取诸如“满堂灌”、“自我陶醉”式的单项教学也无从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结合自身在外贸双语课中的教学, 以及对学生的抽样调查, 我们发现, 在目前外经贸类学生双语能力普遍偏低的情况下, 双语教学侧重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可取的, 而且立竿见影。首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其次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自由探讨和暴露自身问题;再次, 课堂节奏和知识进度可以更加科学而有效;最后, 由单纯的教→学, 转变为教→学→教这样的更为科学的模式,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2 结合双语的性质和教学的实质论述了双语的正确定义

我国目前的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摸索阶段, 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案。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定义, 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而各地学生语言素质迥异, 贸易文化影响悬殊,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定义应该有所不同, 并存在着是重语言还是重专业, 重汉语还是重外语的问题探讨。

结合我院外经贸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 以及在实践的教学中的探索, 我们认为双语不应该限定为突出语言还是突出专业, 或是侧重汉语还是侧重外语, 而应该定义为:用第二语言诠释母语专业, 用母语专业规范第二语言, 实现语言的融通和交流。

双语教学必定是两种语言的交替进行, 但是科学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进行翻译, 而是语言的融通和交流。首先是用第二语言来诠释我们的母语专业, 注意这种“诠释”不等同于翻译, 而是建立在对两种语言灵活掌握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加工, 既有语言之间的传递也有专业知识和文化差异的要求, 更有交流者的话语风格和个人素养要求;其次是用母语专业来规范第二语言, 语言表达总是灵活的、多样的, 然而在具体的一项母语专业中, 为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富有成效, 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语言传递得更为专业, 更有针对性, 这时候我们所表达的第二语言就要有所选择性, 要侧重专业领域的语言转换和表达习惯, 以避免在对外交流中产生歧义和招致不必要的纠纷。为此, 我们将二者结合, 最终实现语言的融通, 达到卓有成效的交流, 使双语真正活跃起来。

1.3 双语授课的方向

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 双语教学重在实效。冠冕堂皇的说教以及华而不实的理论灌输起不了多大效果, 经贸类专业的双语课面向的是市场, 面向的是涉及世界广泛领域的种种对象, 那么双语教学当以案例分析为主, 语言渗透、文化交织, 不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是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学生的双语能力都力求有所造诣。

首先双语授课应该以实效为立足点, 要充分结合市场要求和贸易特点, 选择切合实际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进行极具针对性的课堂授课。不局限于某种既定的教材, 不拘泥于形式, 并且需要结合最新的专业和语言知识进行增补和修改;

其次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广阔的知识面并且授课时要侧重对学生的启迪和引导, 有效的组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转换, 并让学生有充分的能动性来反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信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拓学生的思路, 授课时教师可适当减少过多的母语陈述, 而改用第二语言进行引导。

再次教师双语授课中必须穿插大量鲜活的案例, 而选取的案例必须兼顾专业和语言的渗透性。所举案例需要有广泛性, 应涉及到外贸及外贸相关的其他领域, 将母语的表达和第二语言的表达差异性充分的应用于多种领域和场景,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和不同专业知识的相通性, 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双语的精髓, 并且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可谓一举多得。

1.4 双语的终极目标

双语教学是个由浅入深, 有集中到发散的过程。教学初期是以语言导入为主, 学生更多的是通过专业的爱好而涉足语言的学习;而教学的后期是要把专业的娴熟和语言思维相结合, 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和外语的表达模式灵活的结合, 由语言来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这是我们双语教学要突破的一个目标。

2. 成果应用情况

2.1 开辟了一套有效的双语立体化教学模式

在确立对双语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以来, 双语课程的教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更新, 但是几经探索和总结, 我们终于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立体化双语教学模式, 并针对我院国贸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贸实务》, 《外贸英语》, 《外贸函电》, 《外贸谈判》, 《商务英语口语和听力》等课程的双语课教学, 并有所侧重的选取相关授课教师进行富有成效的双语授课, 形成了我院贸易类双语教学的立体化模式。

2.2 课堂成效突出, 学生反响剧烈

从我院07级、08级国贸专业的培养情况来看, 学生课堂反响激烈, 双语能力进步明显。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摆脱传统双语课的心理束缚, 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和积极探讨, 并有一定深度。能够灵活的与教师交谈和交换意见, 并能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做到有机的转换, 并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来驾驭双语之间的差异。通过几次模拟贸易谈判赛可以看出,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业务知识娴熟、知识面广泛、语言思维能力活跃。由此可以总结出我们的双语实践和探索是富有成效的, 是切合我院学生实际的。

2.3 教改经验具有一定启发性、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从推理上讲, 在中国入世后, 市场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较大增长, 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本培养模式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有效载体, 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必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因而该成果对经济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推广价值。

从实际情况看, 教育部早在2001年第4号文3和2005年第1号文4中先后要求大学在本科阶段逐步实施双语教学, 力争到2004年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至10%。而结合对我院外经贸类07、08级学生的双语教学来看, 是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和外经贸类专家的认可的。同时, 我院07级国贸专业学生目前已进入大四阶段, 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外企找到了实习工作, 企业对我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此该成果在与我院类似的开设有外经贸类专业的院校中推行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罗建新.外贸教与学[J].北京:1998 (1) :6-11.

[2].滕美荣等.外贸英语函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2.

[3].诸葛霖.外贸英文书信[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10.

8.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 问题 教学方法 教材 考评方式

一、《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概述与双语教学概念

该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国际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及社会文化影响下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涉及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及能力,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市场逐步融合的现实情况。

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熟练运用汉语和外语(主要是英語)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方式。它融学科教学与外语教学为一体,培养的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表现出了“逐潮化”和“简单化”的倾向,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双语教学本身难度大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实行双语教学要融合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学生要消化英语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难度和压力。

笔者曾经在所带商务英语专业班级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7%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难度很大,首先需花费大量时间理解英文书面意思,然后再努力理解专业知识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自身因素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从客观上来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尚可,但实际应用能力欠佳,且商务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都是实行双语教学的障碍。

主观上来说,许多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困难知难而退,缺乏立志成为双语人才的决心与意志。根据调查,只有16%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很少或从来不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相关内容的学生高达63%。

三、《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

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构成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形式。故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教学开始前,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当面测试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及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情况(包括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愿意接受的教学模式、教材、限制因素等),从而给学生准确定位。

第二,坚持英语为学习营销专业知识服务。课堂英语要简洁易懂,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专业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视全班接受情况而逐步过渡到英文过半的双语教学。

第三,努力营造英语使用环境,既注重语言“输入”,即较有难度的外语知识讲授(Krashen,1980s),又注重语言“输出”,即学生外语的表达与应用(Swain,1980s)。

第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学生关注国际著名报刊(如Financial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Economists,Business Week等)上有关国际市场营销的报道和案例,并提交英文读后感。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决定双语教学的内容、范围及教学方法。所以教师选用教材时应慎重,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有权威性,以保证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内容系统准确、专业语言表达、专业教学思路等。

其次,要有时效性,以保证学生学到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

再次,要有针对性,以保证教材内容与本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本校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三)采取综合客观的考评方式

教学效果要靠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方式衡量,这就要建立一个全过程、多指标的考评体系,做到结果测试与过程考核并重,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首先,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样化任务来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笔者探索过的一种有效做法是:首先,在开学初以抽签的方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5人左右为宜),每组代表一个公司,同时选定营销对象的国家;然后,要求每组在整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用全英文制订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打入选定国家的国际市场营销计划书;最后,在期末课程结束时,每组上交计划书,并让所有成员利用PPT展示,作三分钟的计划书陈述。整个考核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文信息收集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其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辩论、演讲等形式来考核。以上属于过程性考核。

其次,增加口头考试。口头考试可采用商业实践考试,比如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产品推销、营销方案设计、广告设计等,最后撰写英文调查报告,并作口头陈述。这属于形成性考核。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对于我国高校及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校和企业实际,在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全方位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董宇欣.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79-81.

[2]任桂芳.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2006(04).

[3]易文燕.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11):133-134.

上一篇: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与培训大纲下一篇:我没有义务帮你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