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父母沟通1(8篇)
1.学会与父母沟通1 篇一
《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案
《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案
【课程标准】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一.教与学目标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积极主动地与父母沟通。
2.了解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技巧.3.学会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二、教与学重点:搭建起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教与学难点: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讨论交流法、情境材料分析法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教师出示下面的情境材料:
一个妈妈的话: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可她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的事,总是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平日里,你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你认为美的,她嗤之以鼻;你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有一天,我发现女儿的抽屉上了锁,难道年仅14岁的女儿就有了隐私权?有一次,我趁她不在家砸开了抽屉,发现里面只有一本记着学校生活的日记,几张明星照片,一本琼瑶写的小说和一些小玩意儿,并没有什么“出格”的秘密。可为此,女儿却与我大吵了一场。望着抽屉上那无言的锁,那个善解人意的女儿似乎飘然离我远去。我的心隐隐作痛„„
看了上面妈妈的心痛,请你思考:(1)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你知道为什么不再父母亲密无间了吗?(3)你有什么想做的吗?
教师进行简要小结:有人说,“世上有中结难以解开,它叫心结;世上有扇门难以敞开,它叫心扉;世上有条沟难以逾越,它叫代沟。”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不再像小孩子那样亲密无间。可能许多同学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与父母的隔阂?又怎样来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与父母沟通
(二)整体感知 信息搜索
1.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2.尽量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 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一: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活动一:情景感悟
教师出示下面的几幅生活场景:
第一幅:一名中学生正给自己的日记本加上一把锁
第二幅:饭桌上父母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孩子冷淡的回答说,“什么也没发生”
第三幅:一位母亲在偷听女儿的电话
第四幅:一名中学生把父母买来的衣服扔在地上说:“真土气,我不穿” 学生思考问题:
(1)漫画中的场景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吗?你觉得这些事情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子女与父母在交往中发生了冲突。
(2)结合上述漫画反映的问题,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课堂内巡视,了解学生的主要观点并参与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班内发言。教师进行简要小结:影响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增强、成人感增强,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不希望父母过多的约束自己,渴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二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差异。两代人在心理观念.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交往中的误会、摩擦甚至对立,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二:我来扮演
“唉,这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没法管了!„„”这是许多父母经常发出的感叹之言。许多家长总是很诧异,为什么孩子在小的时候吃饱喝足了什么事也没有,孩子越大,满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就跟父母对着干,无论怎样教育,都毫无成效。
请学生分别扮演材料中的父母与孩子进行展示。
要求:(1)设计合理的语言与动作,要能通过表演展示出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原因。
(2)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习任务二: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活动一:献计献策 教师展示下面的生活场景:
情景一:“妈妈,明天我和同学去打球,好吗?”刚刚回到家里就问,明天是周末,刚刚很想放松一下。可是没想到妈妈阴沉着脸说“你怎么不想想你离中考还有几天啊!整天就是知道玩!”刚刚也生气的说“我就是下午去玩,又不是整天。再说了,打球又不耽误我中考的”。
情景二:第二天下午,妈妈买菜回家,看到刚刚房间里空空的,人早走了。妈妈气愤的说“回来了我一定狠狠的教训你,说好不去打球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设计出2~3条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小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归纳:(1)理解父母。(2)尊重父母。
(3)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活动二:情感会客厅:
女儿上了初中以后,与我们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了的事,总是一句‘不知道’就打发了我。有一次她不在家,我偷偷打开她的书包看了她写的日记,回来后被她知道了,她发了疯一样的和我吵架,我的心都快凉透了,孩子,我看你的日记也没有恶意,你这样一个年龄的孩子我们对你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如何看待小芳妈妈的做法,能理解小芳妈妈的心情吗?
活动三:亲情体验:说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情故事。师生共同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如父母进行沟通呢? 全班汇总“沟通金点子”
(1)经常与父母聊天,讲讲学校发生的事。
(2)抓住晚饭后或其他空闲时间邀请父母一同散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3)给父母写亲情信。
(4)在父母心情不愉快时,勤做家务或向父母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活动四:情景体验
当你处于下列情境中时,你会怎样做?
情境一:上学前,父母又不厌其烦地交待:路上注意安全,上课一定好好听讲。
(唠叨背后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我们应理解并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这份深情厚爱。很多时候,行动是对父母“唠叨”最好的回答)情境二:星期天自己想出去找同学玩,但父母却要求自己在家学习。(严格要求是父母的责任,可能偶尔方式有失妥当,但体现了父母的殷切希望,我们应虚心听取父母建议,并主动告诉父母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情境三:放学回家见到父母心烦意乱、情绪不佳。
(父母面临家庭、工作双重压力,也有烦恼;我们要主动和父母沟通,缓解他们沉重的精神压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相关链接: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主动交流
创造机会
认真倾听
主动道歉
善于体谅
控制情绪
的成长也是不放心啊,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妈妈呢?
分担责任
讨论问题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1)学生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课本上整理出本节课的主要观点。(2)学生整理课堂笔记
(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2011·益阳】王超是个喜欢绘画的男孩,曾获省级少儿绘画二等奖。进入初三后妈妈把王超的绘画工具都锁起来,并要求他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王超压力很大,几次数学考试都没考好,他很苦闷。一次王超去看画展被妈妈发现后,连双休日妈妈也不让他出去了。王超在家不愿和父母说话,放学也不按时回家,妈妈多次四处寻找。一次王超晚归,看到妈妈在流泪,他决定找妈妈谈谈。
你觉得王超会和妈妈谈什么呢?(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理解母亲的苦心,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让母亲了解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向母亲道歉,请求母亲的谅解;表示以后听取母亲的教诲,不再让她伤心、担心。等等。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最近,小琳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相互之间经常通电话。这引起了小琳妈妈的注意,常常教诲她要认真学习,不要煲“电话粥”。为此,小琳与妈妈大吵了一顿。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妈妈管教太严了 B.小琳与妈妈应相互沟通 C.有利于小琳与妈妈的沟通
D.小琳交朋友、通电话是对的,妈妈不应管教 观察漫画,回答2、3题。2.漫画中父母的行为()
①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
②是造成当前代沟存在,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③说明了孩子总是有事隐瞒父母
④是尊重孩子,关心孩子全面发展的表现
⑤是侵犯孩子隐私权,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表现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⑤ 3.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该()
①和父母据理力争,要求父母改变这种错误做法
②首先要理解父母的用意,理解父母
③什么事情都要主动告诉父母,争取父母的理解
④对父母进行有关隐私权的法律知识的宣讲
⑤向法院起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⑤
一位很想成为好妈妈的母亲,却悲观到要放弃自己的亲生女儿。女儿在和母亲的对抗中不断离家出走,好不容易回家后,母亲却对女儿产生了“防贼”的心理。女儿平时和家人很难有什么交流,有一次和妈妈顶撞,妈妈打了她一耳光,她扔下书包就跑了,从此之后,女儿就离家出走成习惯了。看完材料回答4~6题。
4.你觉得造成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有()
①对母亲管教方法反感导致的逆反心理
②学习压力过重
③妈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④母女之间缺少交流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5.改变目前这种现象,你觉得妈妈应该()
①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②形成全社会关心青春期学生的良好氛围
③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
④鼓励孩子走出去,见识丰富的世界
⑤做到倾听孩子、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6.改变目前这种现象,你觉得女儿应该()
①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妈妈进行沟通
②冷静下来,心平气和的与母亲商量
③无条件接受妈妈的教导
④多到同学中寻找精神依靠
⑤搞好学习回报父母
A.③④⑤
B.①②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7.【2011·襄樊】学会交往.让关爱永驻心间(7分)程欣出生在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他和吴可在同一所中学学习。在家里,程欣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摔碎了花盆,父母总是笼着说:“没关系,今后注意点就是了。”程欣心里暖暖的。在学校,吴可知道程欣家里比较困难,经常把一元钱、两元钱悄悄放在程欣座位的抽屉里面。同学们和程欣相遇时,都是面带微笑,说话和风细雨,从不说假话。程欣心里又暖暖的。他写了一张纸条放在老师的讲桌上:吴可和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你们的爱,我水远铭记在心,祝你们快乐!(1)真情感悟: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程欣的心里为什么总是暖暖的?(2分)(2)真情永恒:作为子女、晚辈,要增进与父母和长辈的感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2分)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C 6.B 7.(1)因为父母的宽容(谅解),同学们的与人为善(帮助),以礼相待(礼貌),诚信待人(诚实),感动了程欣,所以心里暖暖的。(说明:第(1)问,正确回答四种交往品德得2分,少答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学生不能把材料重复一遍作为答案,要用学科语言进行概括。)
(2)①赞赏父母和长辈;②认真聆听父母和长辈的教导;③帮助父母和长辈做事情;④与父母、长辈不必太计较;⑤出门或回家主动和父母、长辈打招呼;⑥了解父母、长辈的想法;⑦尊重理解父母和长辈;⑧注意与父母、长辈换位思考;⑨与父母、长辈发生矛盾时,要冷静,心平气和地沟通;⑩精神上安慰、体贴父母和长辈;等。(说明:第(2)问,答案多元,符合题意即可,正确回答两层意思得2分,少答一层扣1分,扣完为止。)
(六)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难免还会与父母发生误会和矛盾。但有了今天的思考,我想大家面对这些矛盾时会更加成熟和理性。“哀哀父母,生我劳”。有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有了对父母的尊重,同学们肯定会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有效途径,与父母共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希望大家回去,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制定一个改善与父母关系的新计划,并认真执行。学会与父母沟通,相信你能行!【教学反思】
2.学会与父母沟通1 篇二
常会听家长、甚至是老师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一天都在想什么。”这与调查结果是完全吻合的。因为没有沟通,所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么是不是说,沟通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想什么呢?其实不然。沟通是一种信息交互的过程,还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和他们不一样。另外,沟通更为重要的是传达情感,让孩子知道和相信我们的爱。
沟通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信息交互和情感表达,沟通也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另外,在人际关系管理中可以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那么,什么是沟通?
沟通,通常使用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作为一个过程,沟通显然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但总括起来无非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聊天或谈话仅仅只是语言沟通的一部分。尽管语言沟通的方式占据了沟通形式的大部分,但效果却远不如占小部分的非语言沟通重要,这是由沟通的要素所决定的。
沟通的组成包括沟通态度、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沟通态度是决定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并不一定完全要用言语来表达。态度在内部表现为情绪,在外部表现为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等,也就是说,在你说出具体内容之前,“沟通”已经开始了,并基本决定了你沟通效果的方向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有研究表明,沟通的态度对沟通效果的影响最大,占55%;沟通的方法次之,占38%;影响最小的是沟通内容,仅占7%。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沟通方法的选择,也与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沟通态度,至关重要。
一、沟通态度
有一位同事问我,理性第一还是感性第一。我说,在你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感性第一。这个感性,就包括态度。态度决定了谈话双方在谈话中的所有动作,也决定了对对方一些动作的理解。比如,在没有过任何冲突的两个人之间,微笑是积极的,代表欣赏、赞许、包容、理解等等,即使两个人在辩论,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不同,但在两个有一些芥蒂的人之间,即使一般性的探讨,微笑都可能是消极的,很可能被理解为讥笑、嘲笑、轻蔑等等。
持一种平等包容的态度和他人谈话,你的信息和理念便更容易让对方听进去。但仅限于听进去,而不是理解、接受和改变。态度的改变一般不是一蹴而就的,想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让人有根本性的改变,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从发展心理学上看,人的成长中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并且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相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遗传状况,不同的成长环境,所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标准千差万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在你没有与某人建立起一种相当密切的关系时,就对某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提出置疑或批判,只能引起对方的反击;而更糟糕的是对方可能不反击,那这等于漠视你的理论,也可以说是对你沟通意图的否定。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或教师以下几种态度对沟通有着全面阻杀的作用:
1.不需要沟通。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领导,他觉得各项工作都有了负责人,平时就不需要他插手太多,放手让下属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充分发挥下属的主动性。初听时觉得挺有道理,比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聪明多了。但之后的事情发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并不是下属不尽责,而是下属各行其是。单个评价哪个部门,都是不错的绩效,但整个机构却不那么协调。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且很难与其他部门不谋而合。那么,如何让大家把劲往一起使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其他各方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沟通。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其实是个很深刻的道理:如果你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算是生你养你的母亲也不会自动了解你的感受,她会按照自己的规律照顾你,而不是按照你的规律照顾你。有时候,在不需要沟通的观念里往往存在一种“应该”的观念。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老师就应该好好上课。而事实却难免事与愿违。没有有效的沟通,诸多问题就不能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
2.我是为你好。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责骂、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那么,这种教育的成效如何呢?
我跟一些家长和老师聊过这个问题,从当时的情绪状态和事件解决的效果来说,责骂、体罚孩子,对孩子行为问题的解决却不理想。相反,责骂尤其体罚,简直就是在你与孩子之间挖沟,并且会越挖越深。
人为什么会生气?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从我的需求理论来讲,生气或是类似的情感反应,应该是人的需求被抑制或侵害时的正常反应。那么家长或老师生气,在“孩子出了问题”这个事件中,也是什么需求被抑制或侵害了吗?问题可以这样看,在什么情况下,同样是“孩子出问题”的事件发生,你却并不生气?或是程度远不如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出问题时那么气愤呢?显然是和自己无关的孩子出问题时。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出问题,就意味着自己的教养失灵,是很没面子的事情,所以会很生气。从需求角度说,就是控制欲受挫而引发的负性情感反应。这种反应的直接解决方式,就是攻击对自己控制欲造成挫败感的对象。“我是为你好”———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应该选择“你”容易接受的方法。不要把“沟通”当成你宣泄自己控制欲受挫而引起的不满、愤怒的方法,把对方当成你不良情绪的垃圾桶。当你能把“我是为你好”的说法,换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才是合适的”的心态,有效沟通才能开始。
3.首因效应。
我们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通常容易受第一印象的影响,不论这个印象是好的还是坏的,也不太在意这个印象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是真实的还是伪装的。如果不注意对第一印象的管理,便要经过很长时间来改变对一个人的认识。这种心理是偏见形成的基础,而一旦形成偏见,沟通就更加困难。
作为第一印象,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印象,可能对沟通的影响还不大,因为它会以一个相对好的态度去沟通;如果是不好的印象,那么很可能促使你以一种主观的、偏颇的、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来进行沟通,这时一定会把沟通搞砸。
“狗改不了吃屎”“三岁看到老……”这些都是对首因效应最恰当的诠释。先入为主,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等于在你和沟通者之间树起一道墙,让对方觉得与你沟通没有意义。
4.逆反心理是正常的。
就“逆反”心理现象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并非青少年所独有,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逆反这一心理现象。
如果持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的观点,确信沟通中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正常性,便忽视了教养者的自身问题,不再去探究沟通上的改善,把沟通不良的责任完全推给了“逆反”这种心理现象,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其实对为什么出现逆反现象的探究,本身不仅是改变沟通模式的开始,也很可能找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逆反心理的同时,孩子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5.“自我”与“自大”。
要保证以一个良好的态度去进行沟通,还要解决两个“自”的问题,一个是自我,一个是自大。
有效的沟通是双方或多方的互动过程,参与者必须具备信息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在进行沟通中过于自我,可能造成信息的单向输出,只想到自己有表达情绪、情感的需求,而忽略了沟通的另一方也有表达的意愿。如果老师和家长以这种态度去进行沟通,自然沟通就变成了数落和说教。
学会倾听,才能学会有效沟通。对于主动沟通的一方,给沟通对象充足的表达时间,表达他的真实想法,在倾听中思考那些想法的逻辑性 (是不是真实的),显然比滔滔不绝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更重要。只有听对方的真实想法,你提出的信息才会有实际意义,你的沟通也才会有效。任何猜测对方的想法,都是你的个人想法,是基于你的知识、经历和情感的想法,而并非是对方的。基于此想法的沟通,只适合你的想法,因此通常是无效的。另外单项输出式的沟通,容易造成误读和错解,不仅使沟通无意义,还可能形成新的更深的问题。
此外,在孩子面前,成人往往存在一种“自大”的心理。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中,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对于孩子的事情,包括他们的认知和情感,成人的经验绝对是间接经验,尽管我们也从孩提时代走过,但那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与现代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想法和看法是绝对错误的,只适合我们成人或我们的孩提时代。年龄和经验并不总是优势,对于情感的体验,更是各不相同,承认孩子行为的合理性,远比否定他更有利于与之沟通。
作为沟通主体,以上五种态度,决定着沟通的有效性。但处理好这些还不够,还要格外注意对沟通前情绪的管理。沟通前的情绪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主动方 (不妨称为“主体”) 的情绪,一部分是被动方 (不妨称为“客体”) 的情绪。
对于主体的情绪,虽然受态度这种内部因素的影响,但也受情境这种外部因素影响。比如,他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说一些有伤感情的话,或做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这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对方情绪失控角度去理解对方,往往会被激惹,固有的以态度为基础的相对平稳的情绪会失去平衡,此时出现愤怒、沮丧等负性情绪是非常合理的,无论你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都是正常的,关键是事后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在情绪失控下的所说和所做。如果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不能为自己所说所做去做出真诚的道歉,而试图强词夺理,做出一种“正确”的解释,那么你和孩子间的情感距离就会加大。如果每次冲突都以此种方式解决,那么即使孩子表面上对你很尊重,但实际上,从情感上已经开除了你的家长或教师身份,而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其后的人生态度。
主体在关注自身情绪的同时,也要关注客体的情绪状态。如果以兴奋和抑制来描述人的情绪状态,则应避免在客体情绪过度兴奋和过度抑制状态下,进行实质的沟通,应首先解决客体的情绪问题,使其接近于平衡状态后,再进行实质的沟通。因此,对于突发、偶发事件或意外事件,首先要处理的不是对错和责任,而是情绪问题 (通常是冷处理),待客体情绪平衡后再进行沟通,此时的沟通才会更有效。
有了一个合适的沟通态度和情绪把握,你将进行的沟通已经成功了55%,再加上一套合适的沟通方法,那么你的沟通就会有93%的成功希望。
二、沟通方式
哈佛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后、牛津大学国际经济博士后余世维说过一段话:沟通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能力。也就是说,沟通不是人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我们本来具备沟通的潜在能力,但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种潜在能力被压抑住了。
先看看通常我们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吧!
1.“站起来!”“出去!”“闭嘴!”
带有辱骂、贬损性质,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一定不要出现在与孩子的谈话中。而现实生活中,“站起来!”“出去!”“闭嘴!”这些往往是我们老师进行沟通时通常使用的开场白,而且会附加严肃的、严厉的、刻不容缓的表情。这样说话通常有两个结果,并且无论哪个结果,都不是令人满意的。
结果一:学生非常害怕,乖乖地听从了老师的指令,并由此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心理,而且会对所有老师都有一种恐惧感。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当他妈妈向他介绍我,要他叫我“老师”的时候,孩子反复高声地问他妈妈,“为什么叫他老师?”开始我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在后来的谈话中,才知道这个孩子与老师的关系非常紧张,他很怕老师。
结果二:学生自感尊严受到挑战,变得愤怒。“我就不出去!”与老师对峙。这种对峙,又会如火上浇油,引发教师更大的怒气。
2.“打电话,把家长找来!”
其实,找来家长又能怎样?无非是把学生的表现是如何“令我气愤”的苦水倒给家长,然后把管教的责任推给家长。学生在校教育并非不需要家长的配合,而是如何配合,像这样的“请家长”,只会把愤怒转移给家长,学生的不合适行为基本不会消除,隔段时间还会再次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通常不是以需要家长配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出发,与家长从学生心理、行为以及品行特点上分析理解学生,而多是以“工作繁忙,需要管理的学生很多”为由转移出自己职责内的教育事务。
尽管我们不愿把这种做法看作是教师的职业操守方面的疏忽,但如果家长更懂得教育,那孩子便不会出这些问题,现在,把有了问题的孩子交给问题的最初制造者,问题又怎么能根本解决呢?
3.“你应该……”“你必须……”
前面已经讲到,你对问题的认识,基于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只能是在你的时代里是“应该的、必须的”,其实用处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学生很听你的,但也还是你的东西,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
谁学走路时没摔过跟头?让孩子摔个跟头的好处远比害处大。如果一个孩子要你一辈子的搀扶,那这个孩子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什么是应该和必须的,老师的合适角色是一个“陪伴者”,允许学生在尝试和摸索中摔跟头,可能比一直支撑着、保护着他更好些。
“应该”和“必须”的观念,等于抹杀了个体的差异性,这是不符合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规律的一种观念。对于个体来说,没有“应该”怎样和“必须”怎样的行为,“应该”和“必须”只是一个平均水平,是个参考指标,而不是必然水平。比如,我们可以说,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基本的沟通技能,那么你不具备时,影响你的家长和老师身份吗?
尊重个体差异,把“应该”和“必须”变成你帮助孩子实现的“任务”,而不是要求孩子怎样的“尺子”,更不是你评价孩子的“标准”。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速度和规律成长,接受一切的“不应该”。这种观念下选择的方法才是合适的。
4.“我知道你……”
老师通常会把自己对学生的猜测直接说给学生,以示透澈学生心灵的本事,以示对学生某种行为的不屑。其实这样做,无论你猜中没有,都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你猜中时,学生会有一种被人揭露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带来直接的不良情绪体验就是窘迫和恼怒,有着这样的情感经历,学生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躲避你,不再相信你;而如果你猜错了,学生也会因为你的误解和诬赖而愤怒,进而与你产生敌对,并且会以你自作聪明的错误猜测,作为取笑你的话题传播取乐。
5.反讽。
以反讽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要么学生不知所云,要么使学生感到自尊受辱,对你产生敌意,也不会再尊重你,从心理上把你从老师的位子上开除了。另外,还有一种更可怕的结果,就是孩子理解了反讽的意味,却无动于衷,那么这种失去了羞耻感的心态,可能把孩子引向更为黑暗的未来。我们必须明确和理解孩子一样需要尊严。
6.“我怎么发现好事没你,坏事总离不开你呢?”。
这种贴标签的语言和经常性的负面评价,伤害学生是很深的,以致学生会放弃完善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就是个坏人,怎样做都是坏的,“破罐破摔”的情绪便由此产生。即便学生在你面前“有所转好”,但他的心灵之门已经不再向你敞开,也不会由衷地尊重你。而且,这种伪装的行为会形成孩子内心的冲突,如果没有合适的排解渠道,这种冲突将成为形成孩子深层心理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成为一些神经症和精神病的起源。
7.空泛表扬和鼓励。
空话和套话听上去挺美,但没有实际作用。不具体的表扬,学生不会为此有所改变。泛泛鼓励,学生并不能从鼓励中受益,因为他不知道从哪做起。
以上七个方面,都是不合适的沟通方式。那么合适的方式有哪些呢?
1.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首先对于家长,要澄清一种认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你的附属物。当婴儿离开母体,就意味着一个与父母平等的生命体诞生了,我们不可以忽略这个生命体所独有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请相信,孩子并不会因为你给了他生命,便必然与你呈现一种理想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天赋的亲子关系,还是后天的师生关系,都需要家长和老师去用心经营和维系。
(1) 尊重。尊重的前提是接受。往往我们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你说,人家别人的孩子总能……,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行呢?”其实,这些家长并非不清楚生物的个体差异,但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能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当然,这里面有文化的因素,我们的文化更倾向于求同,对于与其他人不同的恐惧甚至根植于我们的遗传细胞。另外还有一种接受———无奈的选择,“不接受又能怎样?总不能……”。主动和被动的差别就是主动接受时,接受者的情绪是平衡而持久的,而被动接受时,其情绪状态难以保证,更不易持久。
(2) 理解 (认同)。成人与孩子的区别不仅仅是年龄和躯体上的,知、情、意、行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家长和老师应避免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孩子。比如,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明星等,再没有基本价值观、人生观冲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和尺度进行负面评价。成人应该尊重、接受、适应文化观念的变迁,否则不仅仅是与孩子沟通困难,个人的人际交往也会出现问题。沟通不是说服,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给对方领悟的时间,也是给自己思考对方知、情、意、行的时间。认真思考过对方的知、情、意、行,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理解。
2.注意场合与方式的选择。
3.父母与孩子应该怎样沟通 篇三
沉默驿站:不能承受之“闷”
周六傍晚,陈女士正在厨房忙碌。听到“砰”的关门声,她知道是儿子小翔回来了。“儿子,回来啦。等会儿就开饭。今晚有鱼香茄子和烧白,妈妈特意给你弄的。”小翔没有答话,只是稍微停顿了一下身子,抬头向厨房看去,和妈妈目光交接之时轻轻点了点头以示回应。接着上楼后。又是“砰”的一声,小翔回房间了。“我跟小翔的爸爸都习惯他这样了。他爸本来脾气挺大,现在也不敢大声吼他。我们担心他在学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可问过老师和同学,都说很正常。”陈女士说。
孩子的这种状况往往令父母不解,通达一点的家长也许不会干涉什么,有的家长则会本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力图弄清孩子每个举动背后的原因。不过,通常都适得其反。关于孩子们的状态,精神医生达尼埃尔·马塞利解释说:“他们害怕将内心的一切都表露出来,不愿意打开阀门,把只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全放出来。”为了保证成长不受外界干扰,独立地长大、成熟,孩子们必须让自己跟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我跟以前明明没什么变化,没谈恋爱,更没什么不良嗜好,可他们总觉得我变了。每次说一件事,他们总会拿自己的老经验来教训我,好像我永远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开始问这个问那个,像审问犯罪分子一样,所以我干脆不说了。”小翔说。
小翔这种情况,在高中生里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共同特点。除此,缺少能跟父母交流的话题也是原因之一,毕竟两代人接受的事物、观念不一样。而对身在乡镇,父母在外地打工年底才回家的孩子来说,跟父母保持沉默的情况可能更多。对此,家长们要看到原因、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洞穴驿站:张而不弛、劳而不逸
“国家搞家电下乡,我们家搞家电下岗。”李晨无奈地打趣道,“我爸已经在家里喊出了‘一切为学习服务,大家艰苦奋斗’的口号,电脑上锁,电视也基本下岗了,和同学的电话也不能多打,平时想出去打个篮球什么的他的脸能拉到地板上。我能干的事,就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好好复习。”
家电下岗、娱乐活动基本屏蔽,家务包办,这也是很多家长不经意间会采取的措施。父母的本意是摒除外部干扰,营造出一个轻松、理想的学习环境。殊不知,如此一来,孩子们像被扔进了一个绵长的洞穴。他们趴在洞穴里。感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和监督,没日没夜地学习,纵然衣食无忧、冷暖不愁。却难免有与世隔绝、不见天日的感受。可以肯定,这种战术多数情况下会收到反效果。
爱因斯坦曾告诉记者:“成功的公式是A=X+Y+Z。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所以,家长要让孩子走出洞穴,接受阳光和微风。也许是去运动一会,也许是看个电影,也许只是简简单单做点家务。有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心情,再投入到学习中,自然会事半功倍。
父母内心焦虑的折射
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关心、责问等与孩子的种种互动背后-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他们自己关于高考、关于孩子的焦虑。而全家打哑语、娱乐活动全屏蔽、过分的叮嘱等,不过是用来缓解他们自身焦虑的一种方式。
当父母们无意识、自顾自地释放焦虑时,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高三又是个特殊的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分外敏感。当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父母的焦虑之后,自然会想,爹妈都慌了,我能不慌吗?于是乎,孩子与父母的焦虑情绪相互感染,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何很多孩子会对父母如此排斥的真正原因。
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术,父母们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抛开“一考定终身”的谬论,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但不可过分夸大高考的重要性。人生是一次漫长的积累,需要依靠诸多量变来实现质变和飞跃,若只以一次考试就将整个人生定型,岂不是很荒谬吗?
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必胜法则是,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对高考,亦是适用的,策略上,抱一颗平常心;战术上,脚踏实地,冷静地走好脚下的路。
孩子:你可以做些什么
在心灵驿站的构建上,孩子们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世间鲜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却也少有懂得如何恰当地表达爱的父母,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有效地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你想要他们怎样爱你。
第一,换位思考,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既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苦心,也为沟通奠定了基础。
第二,用平和、平等的心态和父母交流,告诉他们你的感受、你的所想所求。
第三,先让父母摆出放心的姿态,你再做个令人放心的孩子,还是你先做个令人放心的孩子,再让父母真正地放心?这个问题应该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更容易抉择吧。你可以告诉妈妈,不唠叨你也能发奋学习,适当娱乐一会儿有益于学习……如果口说无凭,就做给妈妈看吧,用切实的行动证明!
家长:别强迫孩子和你说话
博姆罗医生强调:“千万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试图与孩子保持语言的联系,因为语言联系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完全可以与孩子分享语言以外的一些东西。”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寒假里一切如常,给孩子一个他心中需要的家的氛围:
4.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设计 篇四
莱阳市冯格庄中心初级中学吕晓伟2013年7月6日 19:15浏览:5评论:0鲜花:0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
览:0
送花
研究性学习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括号内的文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作者姓名 学科 主题单元名称 研究性学习名称 所需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学会解决与父母这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2、正确认识自己“逆反心理”,掌握与父母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吕晓伟
思想品德
学会父母沟通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情境】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请你观看女儿兰兰在小学毕业之前的四幅照片:
第一幅:兰兰周岁时生日party上的喜庆场面;
第二幅:兰兰依偎在妈妈怀抱里撒娇;
第三幅:兰兰愉快地同父母一起郊游;
第四幅:兰兰认真倾听父母的教悔。
你欣赏了歌曲,观看了照片,心里有什么感受?
升入初中以后,兰兰感到自己不再象以前那样能与父母融洽相处了,父母对她的言行看不惯,她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她在日记里写到:“爸爸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和你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虽然你们与我朝夕相处,但你们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你们对我总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大事小事总爱唠唠叨叨,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们别管那么多,好吗?你们的苦恼的兰兰。”
你知道:兰兰为什么感到苦恼呢?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兰兰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呢?请你思考这个问题。
谁都希望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我们也都希望能和父母很好地沟通和交流。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和父母很好地交流呢?
【任务】
1、一组、二组讨论研究“兰兰为什么感到苦恼呢?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2、三组、四组讨论研究“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兰兰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呢?”
3、五组、六组、七组讨论研究“到底怎样才能和父母很好地交流呢?”
4、每个小组都参与讨论研究活动
3、活动
4、活动5。
【过程】 活动1:
活动1:“亲情体验”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爱驻我家》,请你观看女儿兰兰在小学毕业之前的四幅照片:
第一幅:兰兰周岁时生日party上的喜庆场面;
第二幅:兰兰依偎在妈妈怀抱里撒娇;
第三幅:兰兰愉快地同父母一起郊游;
第四幅:兰兰认真倾听父母的教悔。
你欣赏了歌曲,观看了照片,心里有什么感受?
(任务:各小组成员用心体会,用心感悟)
活动2:“共同探讨”
升入初中以后,兰兰感到自己不再象以前那样能与父母融洽相处了,父母对她的言行看不惯,她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她在日记里写到:“爸爸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和你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虽然你们与我朝夕相处,但你们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你们对我总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大事小事总爱唠唠叨叨,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你们别管那么多,好吗?你们的苦恼的兰兰。”
你知道:兰兰为什么感到苦恼呢?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兰兰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呢?请你思考这个问题。
谁都希望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我们也都希望能和父母很好地沟通和交流。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和父母很好地交流呢?
(各小组成员根据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研究相关问题,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以便展示交流。)活动3:“续编故事”
一天下午,兰兰放学回家,发现自己抽屉里的日记本有动过的痕迹,可家里又没有外人来过„„
兰兰可能会怎么做?请展开现象,续写故事。
在所续写的故事当中,哪一个最能代表自己的想法?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4:“实话实说”
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最令你感到得意的是什么?最令你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你能从这件事当中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明白:学会与父母沟通并不难。首先要学会理解父母,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能够换位思考。其次,要懂得尊重父母,不伤害父母的自尊心,尊重父母的个性,欣赏父母的优点。最后,要掌握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友情提示:
与父母沟通的小技巧
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了父母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与他们沟通时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性。
打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要克服闭锁心理,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想法。
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沟通的效果与心情关系很大。高高兴兴、和声细语地与父母商量问题,就不会轻易遭到反对。
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与父母发生矛盾,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去。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要迁怒于父母。
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当我们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不妨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沟通不一定达成完全的统一,而要求同存异,这样,既保留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又尊重了父母的观点。
活动5:“一展身手”
各小组成员用心体会,用心感悟。活动2: 【评价】
(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绩效、重要环节和成果进行评价的简要设计,只需要提出需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工具等,不必细化。要体现全过程、多元化的评价思想。)
【资源】
5.与父母沟通作文 篇五
我们长大了,因为很少和父母表达心声,与父母沟通。所以与父母之间产生了隔阂,因此产生了亲子矛盾。
我也有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妈妈没和我商量,征求我的意见就给我报了一个数学课外辅导班。我很不愿意去,但是我也没和妈妈好好表达。
开始,我就在家里大喊大叫:“我不去!我就不去!”到了去学的时间,我就坐在沙发上,说:“我头痛,今天不去了!”妈妈说:“早上你还生龙活虎,怎么一去课外班就难受呀!”“我真的难受”。我装出很痛苦的样子。这是,妈妈拿起苍蝇拍,边朝我打边说:“你去不去!开始是你要我给你报的课外培训班,现在我给你报了,你又不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我立刻就跑边跑边说:“我就是不去!”妈妈拿着苍蝇拍也追了过来,说:“你去不去?”“我死也不去”我飞快地跑回房间,并锁上了房间的门。妈妈又说:“你开不开门!你不开我踹了!踹烂我可不管!”我没有办法只好开门;然后吃了一顿竹笋炒肉,也乖乖的去上课了。后来我门爆发了冷战,像陌生人一般,谁也不理谁。最后还是我先承认错误,妈妈才原谅我;她也主动承认错误,说:“没和我好好沟通。”我们又和好如初了。
6.与父母沟通的作文 篇六
与父母沟通的作文
(一)我觉得,沟通为一门艺术,真的!
有人说,春是华丽的;有人说,春上绚美的;还有人说,春是高贵的。而我却要说,只要你与春天沟通,它就是淳朴自然的,举世无双的!
我想每个人总会有宠物罢,或小猫,或小狗,从它到你家的第一天,你便与它交流。它吃饭时,你或许叫它的名字,或摆着小铃铛,不管怎样,它总是耷拉着舌头,摇头摆尾的跑过来。你给它吃的时,它又会高兴的乱蹦乱跳。你家的小狗也许会才艺表演,你一声令下叫它握手,它会伸出小爪子踮到你的脚上,你叫它做“恭喜恭喜”,它会抬起俩前腿,抱成拳。
你应该是每天都在沟通,与父母,与同学,与朋友,与老师。
我觉得,与父母沟通是最最有意义的沟通,因为父母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的学习和健康,从我出生那一刻,父母就与我们沟通,先是儿语,什么“筷筷”“饭饭”“勺勺”。到一句话(简单的)叫“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再到说话,识字一切的一切都存在沟通的关系。
只要你用心与他人沟通,那么,很快会取得别人的信任。
学会沟通吧!它可让你快乐,充实!
与父母沟通的作文
(二)我是一个经常被父母骂的孩子,我自己也知道父母是恨铁不成钢才会骂我,可是你们知道吗?我真的不想被你们骂,我也想自己做好每件事可是我就是做不好,我很笨我是个笨孩子总是惹父母生气,所以父母骂我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有时侯你们骂得太过分我的自尊心也会受损,我知道你们只是随便说说我而已,只是为了解自己的心头之气,我明明知道那是随口说说可我总是会把那些话当真,我有什么事不敢跟你们说因为你们永远是父母,所以我有些话只能憋着,我羡慕别的孩子,我生病了请假回家,你们给我的却不是关心而是骂,而别的孩子生病了请假回家父母是既担心有关心,相比之下我觉得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真好,我嫉妒他们毕竟他们的父母是那样关心他们,可我生病回家,当头一棒就是骂你这样还读什么书呀,我看你是混日子,这些话让我想哭,父母教育孩子是你们的权利,我无法干涉,我只希望多点关心,多点沟通,少点责骂,行吗。
也许我根本都不值得你们关心,我做了那么多错事,你们不关心我,讨厌我也是应该的,我开始讨厌回家,家是温暖的,可我却感不到温暖,我回到家就是随之而来的骂声,我都这么大了,我有自己的思想,我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们越骂我,我就越做不好,我开始叛逆,曾经想得到的温暖全都成为泡影,我只能在苦涩的梦里尝到一丝虚幻的甘甜,梦醒来依然如旧,都是我的错,犯下的错只能自己承受自作自受我乃活该。
与父母沟通的作文
(三)小时侯,我们对父母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我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总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责怪我们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而怀念我们小时侯的乖样子。他们对我们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要求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在我们听不进时,就觉得家长唠叨。罗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这种在我们看来有些苛求的“严”,反映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我们要理解。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
与父母发生冲突,如果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或者对他们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或者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甚至采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都是错误的,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在家中,父母与我们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代沟,对此不能否认,不能漠视,但也不能夸大。积极的做法是从中架起沟通的桥梁。沟通是双方的事。我们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亲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7.学会与父母沟通1 篇七
2008年高考, 宁波镇海中学最牛, 培养出了一批高分考生, 令外界不由惊叹该校“教子有方”。下面是镇海中学高三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陈尚余对新高三生和家长的寄语。
高三学子是社会上承受压力最大的群体之一, 在疲惫的时候, 家, 就是你们心灵栖息的港湾。当你们学习上遭遇挫折、生活上碰到困难的时候, 千万别忘了回家向父母讲讲自己的经历、想法、苦恼、委屈……让心灵有一个宣泄的场所, 切不可把自己封闭起来。事实证明, 善于与父母沟通的学生往往能在高三阶段取得优秀成绩。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恨不得孩子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学习, 一见孩子回家不学习就唠叨数落, 结果适得其反。
除了家, 班级也是学子心灵栖息的港湾。有些高三学生, 认为只要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 对班里的事不闻不问, 不少家长也抱有同样的心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一个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 容易陷入孤独与压抑。
高三阶段, 学习紧张, 竞争激烈, 大小考试不断, 学子的大小考试不断, 学子的心灵受到挫折常常是避免不了的, 必须学会自我激励, 家长们也要懂得如何激励孩子, 如目标激励, 偶像激励, 默诵励志名言, 读一点励志类的图书或故事等等。
为了保证专心学习, 有些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三后严格限制他们上网、打球、看电视、听音乐、阅读课外书刊等, 这是不明智的。其实, 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不是一味做题的人。保持健康的爱好, 适当地看看电视上上网, 这样可以放松一下心情, 调节紧张的学习, 有益无弊。
8.学会与幼儿沟通心理 篇八
关键词:幼儿交流沟通
随着幼儿教育受重视程度的增加,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心理,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话题。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国务院国办发[2003]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一、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的原因
在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可以建立一种信任、尊重的关系,孩子能感受到老师对其的关注,有一种安全感、信赖感,感觉自己被重视、被接纳,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这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同时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孩子的需要,感受到孩子的情绪,能更快、更贴近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孩子提供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更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确定对幼儿进行心理沟通的基础
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的基础其实就是对孩子真诚的热爱,也就是幼儿教师只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信心、恒心,那么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就不会有隔阂。幼儿教师的目标就是教育好孩子。幼儿教师加深对幼儿的热爱和关怀,是幼儿教师教育好幼儿的根本。教师要将爱洒向每一个幼儿,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三、如何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
培养幼儿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每个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奋斗目标,所以不再单纯地满足儿童的物质要求,与幼儿进行心理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方法:
1.幼儿教师可以“蹲下来对视,坐下来交流”
作为幼儿教师,要更多地顾忌孩子的想法感受,让孩子对其产生信赖感,与孩子做朋友,蹲下来就是处于与孩子平等的地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事情。
2.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幼儿还缺乏道德意识,会提出一些许多无理要求或者哭闹等,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幼儿教师在陪伴的过程中去猜测他们的要求。幼儿教师要遵循自己的原则,不能对孩子迁就或不合理地满足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镇静、耐心、微笑地陪在孩子身边。
3.要注意和孩子沟通时的态度
和孩子讲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意思。如果幼儿教师是漫不经心的态度,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在以后的成长中也会消极地面对一切事物。所以作为孩子心灵成长敏感阶段的启蒙者,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态度。
4.幼儿教师要用赞扬教育的方法去教导儿童
幼儿教师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去教导孩子,尽量避免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引导积极的方法去解决,孩子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对孩子的心理也不会造成什么负担。
5.与孩子做朋友,平等相处
成人总是喜欢用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儿童,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也会让孩子感到大人是在命令他们。孩子不喜欢命令,而是喜欢受人委托。幼儿阶段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叫他们做事,他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感,感觉自己被重视了,会非常兴奋地抢着去做。
6.不要用刺激的方法教导孩子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敏感的,激励能促进孩子的自信,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之,如果对孩子进行打击,无意中的话会刺激孩子的内心,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
7.在游戏中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法与之交流,比如在讲故事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对儿童进行提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判定事物的真善美;也可以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来完成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做游戏的时候,幼儿教师应适时地提问与引导,同时把自己融入孩子之中间,更能贴切地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8.互换心理角色去理解孩子
幼儿教师可以适时把自己变成孩子,与孩子打成一片,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的玩具遭到破坏时,或当孩子和别的小朋友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有的老师可能就会不以为意或者就只会一味地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话语,孩子会觉得老师根本体会不到自己的难过,久而久之,孩子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老师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如果教师用心地体会孩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吗?”相信这样的话,孩子是会很愿意和老师沟通的。
通过与幼儿的心理沟通,在了解幼儿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与幼儿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北京市优秀幼儿园情况如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孙慧,《兰州市军队幼儿园精神文化现状与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许萍,《国内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调查与分析》[N],《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学会与父母沟通1】推荐阅读:
学会孝敬父母的作文09-22
学会爱父母三年级作文09-14
学会沟通与合作08-21
学会与家长沟通10-07
学会和孩子沟通07-03
如何学会医患沟通11-06
学会沟通和交往教案07-16
演讲稿 学会沟通10-29
心理健康课学会沟通07-08
国旗下讲话学会沟通心理健康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