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024-07-31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共8篇)

1.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重兴中学化学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五步教学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

对于学生来说:其

一、所谓高效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其三、高效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

对于课堂要求来说:一是在教师讲授上“限制”,控制教师讲授时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讲就要精讲,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规律和方法;“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二是在学生学习上“放开”,在教学“真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要放开、学生的交流要放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放开。

三是在互动上“多维”,要做到“多维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四是在讲练上“结合”,做到练习---检测---反馈---矫正连环跟进。五是教学模式要“有效”。

不管何种课堂教学模式,都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认真的思维过程,是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实施“五步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方法和步骤介绍如下:

一、实施“五步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

第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大约3--5分钟)。上好一堂课就如演好一台戏一样,引入是戏剧的第一幕,导得好,引得巧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强烈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进入情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并能长期记忆,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化学组通过研究、讨论和实践,总结出:引入新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所学语言材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我们通常从如下几方面导入新课,(1)问题的引入。针对所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悬念来引入新课。

(2)实验观察引入。化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实验作为引入环节,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媒介引入。利用与新课联系的种种“媒介”引入新课。这种媒介可以是一段趣闻、佳话、轶事或一则故事等。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约5--10分钟)。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理论上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因此化学教师要把培养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重心。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其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因此,我们授课时要改变传统的“一讲一听”、“一问一答”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下解放出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为备课的重点。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凡是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掌握的,教师不讲。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和保持是自主学习得以开展并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在学生合作这个环节上,可以让好的学生帮助后进生;或者把学生分成不同水平层次的几个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进行学习,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目标等。

第三步:学生展示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升华。(约10-20分钟)。这一环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环节,主要形式是老师围绕教学重点提问检查,学生作答,或让学生自问自答、自导自演。教师点拨的重点是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不惜时间,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力争做到让学生“解惑”,不让学生留下疑难。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组织文字准确表达出来是比较难的事情,大多数学生都习惯用口语来表达。所以这一环节首先关注的是学困生、中等生的学习情况。为了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就相对简单;因此在教师提问或学生展示时,学困生就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展示自己。

第四步:教学小结,归纳提高(约5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易于掌握,易于复习,同时把本节课知识变更为立体的印象记忆,使学生在应用上针对性更强,应用更准确,表达更清晰、更明白(这环节对中等生以下显得更为重要)。要做好这一环节,首先要求老师上课时要注重板书演示过程,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来由,形成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

第五步:当堂检测反馈(约5-10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或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观察、提问、检查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手段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加以矫正。这样可以起到复习、强化学习目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和规律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学得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好路,搭好桥,适时引导,指点迷津,老师必须做到

1、检测过关题目要预先设计。

2、学生要独立或限时完成。检测完毕,及时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3、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或由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安排统一时间进行辅导讲解。

二、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提高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1、研究教材、研究方案。

我们化学教研组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研究,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加深理解“五步教学法”的精髓,充分认识到它是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有效帮助的一种教学模式,深刻理解“五步教学法”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最佳教学手段。

2、研究学生。

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而学生的学法更应有进步,这是我们教师普遍深切的希望。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参与程度、积极程度、学前基础等无不影响我们的课堂,甚至学生的课堂习惯、课堂纪律也同样影响我们教师上课的心情。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学生。要细致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课堂管理,要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同时研究课堂鼓励性评价功能,使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根据我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学能力水平低、不善于合作讨论、不习惯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实施“五步教学法”有效教学模式时,在教学设计时重点研究学生方面的问题(知识基础、学化学的兴趣、上课时的注意力、学习能力等),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适当调整教材,准确制定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有能力学习,且学习轻松愉快”。

3、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我们化学教研组深切意识到,要在实践中提高“五步教学法”的作用,除了教师个人魅力、全身心投入备课和上课以外,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间互相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和听课交流等同伴互助形式的教研活动,能更快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在备课时共同关注教学目标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听课中提高对“五步教学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努力在课堂上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我们将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进步,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课堂的高效性,以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五步教学法”活动小组

成 员:杨树英 李文会

学习活动方案:通过集体活动,充分领会本次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重要意义的共识。

(二)、活动实施:

1、理论学习阶段(2013年 3月--9月)重点是全面系统学习基本精神与具体要求,并结合阶段性工作目标实际,制定学校、个人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就学习形式而言,主要是通过学习、汇报、总结,再学习、再汇报、再总结,有效提升物理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彻底理解新策略的精神要求。

2、尝试实验阶段(2013.9 年 12 月-2014 年 3 月)本阶段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进行初步的尝试运用。首先要规范导学案的设计,其设计理念要求体现新策略的目标要求。其次是课堂教学能够体现新策略的指导思想。本阶段的重点与难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共同研究,找出合适的方法。

3、探索创新阶段(2014年 5 月)本阶段是在全面落实运用新策略的基础上力求熟练操作,并结合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再总结,再反思,并及时予以理性提升,内化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三).活动的重点。

1、注重学习和研讨,要把学习和研讨的过程变为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

2、注重总结反思积累。在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和总结中,引导教师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努力探索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基本形成学科教学模式。

2013--8--28

2.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教学目标优化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教学的纲,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明确在知识技能方面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相当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切不可随意把知识拓宽和加深,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学生重难点不分,给学习新知识造成一定的压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知识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例如在序言教学中,教师就要对演示实验把好关,教会学生观察现象的方法,并记住像镁带燃烧的现象、铜绿受热分解的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不能含糊不清;重点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照应、有张有弛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规范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等,将会造成学生坏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诸如对知识不求甚解、答题不严密等。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必须一改过去死板教条的讲解,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起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理解和巩固知识。因此板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而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是看看热闹,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为后面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打下基础。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上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四、实验教学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新课标下实施“情境探究教学”的体会与总结

周小冬

(乐清市白象中学,浙江温州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笔者在实施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希望能对目前全面实施的课堂探究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笔者在今后教学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探究教学学习情境创设情境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1. 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进行情境探究教学就一定要把教给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放在比教给学生形式化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如下: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引导

创设情境→分析情境,设计方案,归纳结果←迁移创新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情境探究教学并不能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活动,而应该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活动必然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2. 要明确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深浅”适宜,“深”会包办代替,降低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浅”则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正可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教师还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探究的结果;在学生难以自己进行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探究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跨沟坎。当然,教师的帮助程度越大,就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越小。教师根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固然问题的质量高,能把握探究的重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提出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永恒的。但选择哪些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自己确定,提出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如何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

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认为,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事实上这恰恰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此作了证实,他让两组被试做作业,让其中一组做完,而让另一组中途停止。过相同时间后,检查其记忆,发现做完的这组被试记得少,而没做完的那组被试记得多。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结束阶段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学完一个单元,也应带着一些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单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长期保持。

三、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1.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形式。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情境较好,而化学基础概念和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或化学史引入较好等。

2.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大都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一般说来,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教学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判断式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可直接“按号入座式的问题”,而是既有一定思考性、综合性,又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猜测或假设。这期间可结合问题做桌上条件允许的实验(这种情境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上课)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或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事实后进行分析思考。

第三步:师生互动,针对所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3.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难题及解决方案 篇三

一、化学过程中的难题

1.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题

初中时期,学生学习化学比较依赖教师,没有完整成套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学生学习也是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伊始,教会学生学好化学的方法。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方法多少也有不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整套化学学习方法,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方法做总结,从而把化学学好。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经验,而学生却是初次了解这门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要着重引导学生。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教育的改革,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性格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沿用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注意结合新改革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需要教师、学生在学习中去磨合,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把握好度。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题

学生学习化学,最难的部分就是自己脑不勤,手不勤。化学知识虽然多而杂,但如果掌握好了却是极容易的。化学中涉及的化学元素有很多,比如推断题,几乎每做一道题都会有一个物质的新特性出来,但题考来考去,无外乎就是那几个化学元素,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考它们,不过是因为性质多了点,用途广了点,教师希望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来把握它。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做题中总结经验,把经常会考的知识点做梳理,不断扩展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控能力,这样,推断题也就不是那么难了。其次就是计算题,高中化学不同于初中化学,初中化学只有最后一个大题是计算题,而且题型简单,高中化学处处都有计算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每个题型都有,而且出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很多学生一碰到计算题就放弃。其实,计算题并不难,找准题目中的变量,化学方程式一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就明朗了。考试中化学计算题很多,放弃就意味着会失很多分,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多做类似的题,把题吃透。也有很多学生表示,计算题最难的部分就是找准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去写方程式,而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也很难,因为方程式会涉及物质的化合价的变化,反应条件等等。所以,学生在平时如果不多做题,很容易就在考试中感到无所适从。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学习贵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在题目中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比如,在学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那一章节中,因为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很多元素之间都有规律,比如,从左到右,元素的溶沸点开始变化,从上到下,元素的半径也在有规律的变化。规律多当然好,便于学生根据规律做题,但规律多了也不好,因为学生容易记混。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的知识点讲完后,要让学生大量做题,题做多了,不仅能让学生把知识点记劳了,而且规律也铭记于心,在以后的做题中学生就不会犯低级错误了。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讨论,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和学生做交流,然后再根据学生不懂的地方做讲解。做到无论学生是通过向学生请教还是向教师请教,都能弄清楚知识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听不懂教师所讲而又没办法向同学请教的尴尬。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新的改革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如此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轻松不少。

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外乎是教师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完成,都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高中化学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常识。

4.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第四节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要从苯酚的乙醇溶液中回收苯酚,合理的操作步骤是:①蒸馏②过滤③静置分液④通入过量CO2⑤加入足量Na、⑥加入足量NaOH溶液⑦加入乙酸和浓H2SO4的混合液后共热⑧加入足量的溴水()

A、⑦①B、⑧②④③C、⑥①④③D、⑤④②

2、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备CO2时,所选用的试剂比较合理的是()

A、CaCO3粉末和稀盐酸B、石灰石与稀硝酸

C、石灰浆与稀盐酸D、纯碱与盐酸

3、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液里含有游离氯。Cl2可氧化Na2SO3,要除去游离氯并中和其酸性,正确的方法是()

A、先加适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

B、先加适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

C、先加过量的Na2SO3溶液,再加适量Na2CO3溶液

D、先加过量的Na2CO3溶液,再加适量Na2SO3溶液

4、下列有关实验所选用的试剂能达到目的是()

A、证明NaHCO3溶液中混有苏打用澄清石灰水

B、证明SO2中混有CO2用澄清石灰水

C、证明AgNO3溶液中混有Al(NO3)3用氨水

D、除掉C2H6中的C2H4用酸性KMnO4溶液

5、将溶液Br—(Ag+)、SO42—(Ba2+)、S2—(Cu2+)一一沉淀出来加以分离,所加试剂顺序正确的是()

A、Cu2+、Ba2+、Ag+B、Ba2+、Cu2+、Ag+

C、Ag+、Ba2+、Cu2+D、Cu2+、Ag+、Ba2+

6、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溶液 ②乙醇和丁醇 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D、蒸馏、萃取、分液

7、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使乙酸转化

为乙酸乙脂

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NaOH溶液,振荡、静置、分层,除去

水层

C、除去CO2中的少量SO2:通过盛有足量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D、提取溶解在水中的少量碘: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取出有

机层再分离

9、以下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含结晶水的醋酸钠和碱石灰共热制甲烷气体

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

C、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原

来的红色

10、在实验室利用胆矾晶体和烧碱溶液制备氧化铜固体,其实验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① 混合 ②

过滤 ③ 加热分解 ④ 溶解 ⑤ 洗涤。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⑴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填序号)_;

⑵步骤②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

⑶在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有三个,分别是、、。

11、氨跟氧化铜反应可以制备氮气(2NH3+3CuO3Cu+N2↑+3H2O),而氮气跟镁在高温下反应可得到氮化镁,但氮化镁遇水即反应生成Mg(OH)2和NH3。下面是甲、乙两位学生提出的制备氮化镁的两种实验方案示意框图(实验前系统内空气已排除;图中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

填空和回答问题:

⑴甲、乙两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能制得氮化镁?(填“能”或“不能”)

甲_______乙______。

⑵具体说明不能制得氮化镁的原因(如两个发方案都能制得氮化镁,此小题不用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⑴在InorgAnic Syntheses一书中,有一装置是用以制备某种干燥的纯净气体.如右图所示:其A中应盛放一种密度比B中密度小的液体.下表中为几种液体的密度

现从上述液体中选出几种适宜的试剂来利用该装置制出干燥纯净气体。

(A)制备出的气体其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应选用的试剂(写名称):A中盛________B中盛________。

(C)装置中毛细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某学生拟用50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的CO2气体过量而生成NaHCO3,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取25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②小心煮沸溶液1~2分钟排出溶液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③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mL)NaOH溶液,使溶液充分混合.

(A)他能否制得较纯净的Na2CO3?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按它的设计,第①步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B)装置A、使用的试剂是石灰石和盐酸溶液.可否使用纯碱代替石灰石?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装置B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D)有人认为实验步骤②③的顺序对调,即先混合,再煮沸,更合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3、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生成了Na2SO3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请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证明Na2O2与SO2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中含有Na2SO3。

⑶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

为检验是否有Na2SO4生成,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上述方案是否合理?。请简要说明两点理由:

①;②。)

某同学设计用物质的量比为1∶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加入一定量的水制取硝酸钾的实验,其流程如图:

⑴在①和③的实验过程中,关键的实验条件是______。

⑵分离出晶体的②和④的操作是______(填倾倒、蒸发、结晶、过滤中的某种操作)。硝酸钾是晶体______(A或C)。

⑶粗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离子是______;检验的方法是______。

⑷欲将粗产品提纯,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15、某学生为将含有少量杂质铜的氯化铁提纯,拟定以下实验步骤:

①把样品加蒸馏水溶解;②过滤除去杂质;③把滤液加热蒸干得到FeCl3晶体。

⑴你认为此方案是否科学,试用化学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表达其理由:

答:。

⑵请你设计提纯氯化铁方案(只要求写出提纯步骤,最多只允许6步完成)。

答:。

16、实验室用浓盐酸、MnO2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O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知反应: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Q,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OH)2==Ca(ClO3)2+5CaCl2+6H2O

现有三个同学分别设计的三套实验装置如下图:

⑴请从:① 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② 容易控制反应速率;③ 有副反应发生;④ 可防止副反应发生;⑤ 污染环境;⑥ 可防止污染环境。几个方面对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价,并选择符合上述装置中,选取合理的组成部分,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装置各部分的连接顺序(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_____。

—⑶实验中若用12mol·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

是______0.15mo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______。

1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证明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酸性不同的一元酸与足量镁带反应时,生成氢气的体积相同而反应速率不同,同时测定实验室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设计的简易实验装置如下图。该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①配制浓度均为 1 mol/L 盐酸和醋酸溶液;

②用__________量取 10.00mL 1 mol/L 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入两个锥形瓶中;

③分别称取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带 A g,并系于铜丝末端,A 的数值至少为____________;

④在广口瓶中装足量的水,按图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将铜丝向下移动,使足量镁带浸入酸中(铜丝不与酸接触),至反应完全,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反应结束后待温度恢复到室温,若丙中液面高于乙中液面,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 V mL。

请将上述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文字表述④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与观察方法:_____________。

⑵本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填序号)的量筒。

A、100 mLB、200 mLC、500 mL

⑶若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在实验室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式为:Vm=______________。⑷简述速率不等的原因_____________铜丝不与酸接触的原因是_____

5.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篇五

1.A  D

2.⑴不能    在酸性溶液中,NO3-能将SO32-氧化成SO42-、造成结果误差。

⑵保证得到的沉淀都是BaSO4,没有BaSO4

⑶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不变。

⑷(

第二节:性质方案的设计

1.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小刀、一面涂有石蜡层的铜板。

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在FeCl2(aq)中滴加Cl2(aq)

FeCl2(aq)浅绿色

Cl2(aq)能把Fe2+氧化为Fe3+

振荡,观察

溶液变成棕黄色

滴入3滴KSCN

血红色

FeCl2(aq)中滴入KSCN(aq),Cl2(aq)中滴入KSCN(aq)

无明显现象

将两者混合

血红色

(2)

FeCl2(aq)加入稀NaOH(aq)观察

白色沉淀立即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在碱性条件下O2可把Fe2+氧化为Fe3+

(3)

3mL FeCl3加入约10g铁粉、振荡、静置;观察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Fe3+可被Fe还原生成Fe2+

再滴入KSCN溶液观察A

无明显变化

(4)

在涂有石蜡的铜板上用小刀刻字(刻去石蜡,露出铜板),把刻过字的铜板浸在FeCl3饱和溶液静置一段时间,用清水洗净残液,再用热水除去石蜡观察

铜板留下明显的凹型字

Cu被Fe3+溶解

2.(1)研钵

Fe2O3+6HCl=2 FeCl3+3H2O或    Fe2O3+6H+=2Fe3++3H2O

(2)0.1mol/L KSCN;立即显通红色;FeCl3+3KSCN=Fe(SCN)3+3KCl

(3)加入的NaOH被HCl中和,未生成Fe(OH)3     红砖中Fe3+的含量很低,生成的Fe(OH)3浓度未能达到饱和。

针对性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B  2.C  3.BC   4.AD  5.B  6.B

二、填空题7.结构 性质 用途 制法;结构特点

8.溴水、Na2SO3溶液;溴水颜色逐渐褪去。

Na2S溶液、Na2SO3溶液、稀H2SO4。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9.(1)取少量氨水,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H4晶体,振荡,可看到红色变浅,说明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2)取少量NH4Cl晶体溶于水,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H4+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说明氨水是弱碱。

第三节:检验方案设计

1. (1)给四种末知溶液编号。用四支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用洁净的铂丝分别蘸取四种测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显黄色的说明有钠离子。

(2)在(1)中不显黄色的三种溶液中各滴入5滴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有Fe2+。。

(1) 在(2)只有白色沉淀的试管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白色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有Al3+。。

(2) 在(3)中白色沉淀不溶解的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沉淀溶解说明原溶液含有Mg2+

(3) 另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各取1ml原溶液。向各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再加适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均含有SO42-离子。

2.(1)C

(2)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入盐酸(记录滴数)直至不产生气体为止,所消耗盐酸的量较多的是碳酸钠,较少的是碳酸氢钠。

第四节: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①b   c   a   c   d;

吸收NH3 ,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C中;固体由黑变红。

②(18mCuO/mH2O)-16       ③  A    C

(2)AC

2.(1)HCl;浓H2SO4滴入浓盐酸中,吸水放热,使HCl气体逸出

(2)干燥HCl气体;冷凝回流乙醇蒸气

(3)CH3CH2Cl;CH3CH2OH+HClCH3CH2Cl+H2O

(4)CH3CH2OH和HCl反应生成CH3CH2Cl和H2O,无水硫酸铜遇水变成胆矾显蓝色。

(5)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可被氯化氢分子中的氯原子取代。

针对性测题(二)

选择题1.AB  2.A   3.B    4.D    5.D    6.C    7.A  8.D   9.AD   10.B

11.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简述)

溶解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98%硫酸中,充份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过滤

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稀释或沉淀

在另一烧杯中,放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并不断搅拌

过滤

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洗涤沉淀

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

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沉淀已洗净。

12.(1)②⑤⑥③⑥④⑦

(2)NH4Cl   KCl

(3)自然风干(因NaHCO3受热易分解)

13.方案Ⅰ:偏低

方案Ⅱ:①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酸式和碱式滴定管、锥形瓶

②  B           ③   

方案Ⅲ:  ①保证CaCO3完全分解

②应在干燥中冷却,防止生成的CaO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造成质量改变而产生误差。

方案Ⅳ:①A、B    ②C   ③偏高

方案Ⅱ

方案Ⅰ:气体体积难以准确测量

6.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季丽娟

理论部分

(两课时、运用讲授的教学方法)

首先介绍学习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意义以及重要性:

以前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也是一种在生产和科研中最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其次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这个概念,内容包括:意义、符号、单位、单位表示符号、关系式。

第三、介绍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讲解,是学生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第四、通过例题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第五、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课后练习,学生提问。

技能部分

(两课时,学生动手实际操作)

一、实验目的

1、学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

2、初步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3、初步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托盘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药匙、玻璃棒、酒精灯、氢氧化钠、氯化钠、蒸馏水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10%氢氧化钠溶液的配置

(1)计算溶质的质量:计算配置50克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所需固体氢氧化钠的质量和水的质量。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药品,倒入烧杯中。

(3)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倒入同一烧杯中,搅拌使其溶解。将冷却至室温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备用。

2、配置氯化钠溶液(1)计算溶质的质量

计算配置100ml2.0mol/LnaCl溶液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2)称量

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出所需的氯化钠固体的质量(3)配制溶液

把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40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冷却。

将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25ml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也转移倒容量瓶。

继续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直到液面刻度以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盖好容量瓶瓶塞,反复颠倒、摇匀。

将配置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待用。

四、问题和讨论

1、称量固体氢氧化钠为什么不能用纸或在托盘天平上直接称量?

2、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7.情感教学优化化学课堂 篇七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针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真诚的态度和行为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内在力量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致入微的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正确地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鼓励他们,培养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化学课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主导了课堂的氛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愉快的气氛中,才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踊跃发言.倘若整堂课中教师总是以严肃刻板的形象,稍不如意就训斥学生,学生就会感到紧张,害怕出错,从而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更谈不上发展化学学习的兴趣了.因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的重要基础.

二、用优美的语言感动学生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感赋予语言中,充分发挥情感的诱导作用,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会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令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变枯燥的化学理论为生动形象,吸引学生长久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笑”中愉快学习,记忆深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激情,或高亢热烈,或深沉凝重,或势如破竹,或似绵绵细雨,并能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注意的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减少听课的疲劳.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含有许多抽象枯燥的概念和定理,这些常常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死穴”,在教学时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俗话说,触景生情.适当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而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大量的事实证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推动教学取得优异的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应用或设计图片、声音、视频、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等将化学知识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各个感官系统耳濡目染;也可将所要探索或讨论的问题设计成多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循善诱,学生在教师的提问、设问、故意出错等方式下,自主探究、自主实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用情感教学优化化学课堂另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要将化学教材中所含的隐性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使这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与中国国情相关的知识比比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就能冶铁炼钢,发明了湿法炼铜;黑火药的发明;上世纪60年代,我国首次用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结晶牛胰岛素……所有这些,教师若能从外部赋予它们感情色彩,必将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为我们的先辈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自豪,并将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迁移到化学知识上,使学生面前出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系着学生情感的描述,鼓舞着他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不仅如此,中学化学课本中还介绍了几十位化学家,每一位化学家的成长史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述他们对真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热忱和献身科学的高尚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学习,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立更生的可贵精神.

8.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让学习者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并增加知识储备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化学知识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则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教学环境,带着学生走进课堂,从而让学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能够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并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将生活体验与教学情境相结合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初中化学教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只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也不与教材知识联系而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让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让学生发现化学学科有趣的地方,从而对其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做有心人,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化学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1]。

教师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比如:教师:“大家有没有在吃苹果的时候发现一种现象,把削了皮的苹果放一会儿后,它的颜色会变黄。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现象?”学生:“遇到过,有时吃得慢了也会出现苹果颜色变化的情况。”教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自己有没有观察过苹果颜色的变化过程呢?”在教师的提问中,学生会回想起自己看到苹果颜色变化后的困惑与不解的画面,在教师再次提起的情况下,他们对苹果颜色变化产生好奇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苹果颜色变黄的原因。苹果中含有二价亚铁离子,是一种黄绿色,铁离子与空气中的氧气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变成了三价铁离子,因而成了棕黄色。教师除让学生明白了苹果的颜色变化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原因,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铁有关的化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中带着好奇心学习,那么课堂教学质量就会不知不觉提高。

二、将化学教学与实验操作紧密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教学,能够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知识的利用率[2]。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参与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

比如:在学习酸与碱时,教师给学生讲明白酸与碱的性质及酸碱之间的反应后,与学生一起对“溶液酸碱性检测”实验进行操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编码,然后给每一小组安排一个任务,让三个小组分别准备三种溶液:食醋、石灰水、盐酸溶液,两个小容器,为了与学生距离更近,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准备比较有难度的实验材料,一切材料准备好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由教师给学生演示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加入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溶液后的反应,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下,三个小组的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后的结果显示:食醋和盐酸在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成了红色,而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不变色;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为蓝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为红色。面对出现的结果,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总结判断,教师将食醋和盐酸、石灰水和氢氧化钠分别放在一起,再一一介绍出现这种反应结果的原因,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酸碱溶液的性质:酸性溶液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后变成了红色,而与无色酚酞溶液反应后不变色;碱性溶液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后变蓝色,与无色酚酞溶液反应后变成了红色[3]。根据这一原理,学生可以借助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检测雨水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分析大气环境的质量。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呈现逼真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还能让化学教学跳出课堂之外。化学是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再加上教师对有些高难度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得不是很熟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使得实验教学比较短缺,为了化学教学的安全性和化学教学的丰富性,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有利于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让学生清楚观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4]。

比如:在演示铁生锈的实验时,由于铁生锈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在课堂上无法操作,那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铁生锈的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视频的形式,最好的方法是幻灯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佳。先将视频播放一遍,让学生熟悉实验所需的材料,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课件显示的内容为:首先,实验操作者准备了四个试管,并给每个试管编了号,分别为①、②、③、④;第二,将①试管中的空气用工具吹干后迅速放入一枚小铁钉,并立即用塞子将口塞住,然后用蜡烛溶液将口密封,让①试管与外部无法接触;第三,在②试管内装满煮沸后的纯净水,也放入一枚小铁钉,并让小铁钉完全沉浸于纯净水中。用塞将口塞住,用同样的方法密封瓶口;第四,在③试管内装入的水只能淹没铁钉的一部分,并且不封试管口,让试管内的水和铁钉与外部空气充分接触;第五,在④试管中加入一部分盐水,让铁钉的一部分浸泡在盐水中,而另一部分与空气充分接触,同样不封试管口。然后将四个试管按照顺序放好,预期观察一周,实验操作者对每天观察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由于是视频实验,因此,教师在视频中加了许多问题,让学生观看第二遍的时候,每一个步骤中会有相关的问题,提示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

最后的实验现象是:每一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越来越明显,最后,一周时间过后,集中观看七天的变化结果,最后结果是①、②两个试管中的铁钉不生锈,而③、④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并且④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比③中的快,综合上述实验,可以说明在只有水或只有氧气的环境中,铁不生锈;而在水和氧气中生锈,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水和氧气,而盐能够对铁生锈的速度起到推动作用。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铁生锈的视频,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最后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铁生锈的理解。

四、运用化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故事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童年不可缺少的东西。化学教学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材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故事课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增强一些用语言无法描述的视觉效果,让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

比如:教师讲解关于维生素的知识时,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维生素相当熟悉,如果教师再运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解,学生就会对维生素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对维生素十分了解,对课堂不会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维生素,并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讲解,那么不但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教师讲故事的情境设置在很早的航海远行中,由于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水果中有维生素,他们在远出航行的时候只能吃食物(播放事物图片),由于长期缺乏蔬菜和水果,船员们经常生病(船员生病的图片),面对这么多的生病船员,无法保证航船继续航行,最后,航船被迫将生病的船员留放在一个荒岛上(岛屿的生存环境恶劣的图片),他们在非常饥饿的情况采摘荒岛上红红绿绿的野果充饥(颜色鲜艳的野果图片),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那些生病的船员又恢复了健康(船员健康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讲完故事之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员的病在没有医药治疗的情况下会好起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教师给学生公布答案,是维生素C的作用。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化学教学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也不再全部通过教材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处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捕捉化学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五、结语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模式,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种特有的情境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利用创设教学法的基础上,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带入课堂中,让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化学课堂利用创设情境法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从整体而言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鸿霞.创设化学教学情境实现高效化学课堂[J].当代教研论丛,2016,01:58.

[2]刘海峰.以情境创设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08:56.

[3]韩美令.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技巧探究[J].吉林教育,2014,08:17.

上一篇:2022届高三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下一篇:村级综治档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