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2024-07-09

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精选7篇)

1.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要点

1.世界经济是指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体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格局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的若干主要经济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

3.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方案》,于1947年6月5日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主要内容为:美国为战后西欧的复兴提供看看援助,但受援国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撤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接受美国对“援助”使用情况的监督,实施美国所要求的财政政策等。1948年至1952年,美国以赠款和贷款的方式共向欧洲17国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援助。这一计划的实施有助于西欧渡过难关,恢复经济,对欧洲联合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强化了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经济控制。

4.冷战时期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 世界政治行为体日益增多

② 欧洲丧失传统的世界政治中心地位,美苏关系主导世界政治的走向

③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在世界政治中占据突出地位

④ 冷战长期存在,核军备竞赛激烈

5.世界政治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变革:

① 欧洲30年战争后的韦斯特法利亚格局时期

② 拿破仑战后的维也纳格局时期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格局

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极格局时期

6.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4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军事联盟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一条约建立的军事联盟组织被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抗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军事组织。冷战后北约经济扩大,1999年有19个成员国,2004年北约成员国已增至26个。

8.不结盟运动是由许多刚刚获得解放和独立的中小国家参加的国际性政治运动,反映了这些国家在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求和平、求发展的共同愿望。

9.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迅猛发展的原因:

① 全球性的多边合作机制无法满足所有国家开放经济和发展贸易的需求。

② 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部分国家经济开放的标志和对外施加压力的手段。③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本国和本地区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④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在国际经济规则的运行中更有效地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10.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首次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为APEC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形成了高官会议——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三个层次的决策机制。

1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① 对传统国家主权概念的冲击

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

1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① 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 世界经济政治化,世界政治经济化。

③ 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

④ 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

14.当前世界主要政治力量对比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态势

15.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① 单极与多极的较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②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

③ 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16.美国新经济的特点:

① 其经济扩张周期之长,创造了美国经济史上的最新纪录。

② 经济呈现“二高”(高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与“二低”(睇通货膨胀率、低失业

率)和财政赤字减少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新特征。

③ 美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企业结构、资本所有权结构等都出现

新变化。

17.美国对外战略的基本内容:

①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产物,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折,其实质在于通过海外战略收缩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② 老布什总统提出了美国的“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③ 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其外交的调整集中体现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

18.冷战后影响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因素(从国际因素看)

① 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对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 “9·11”事件是继苏东剧变以来影响世界最深刻的事件。

19.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

① 追求美国霸权和强权的狂热性。

② 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③ 具有强烈的扩张性、进攻性。

④ 单边主要色彩突出。

⑤ 在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人道主义灾难”、反对恐怖主义的旗号下,推进

具有欺骗性的外交政策。

20.2002年9月,小布什总统在其国家安全战略中首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

21.欧洲联盟的建立: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共体,欧共体的建立始于1950年的舒曼计划。

1965年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

22.欧元问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 1990年7月至1993年11月,从“德洛尔报告”到“马约”生效为准备酝酿阶段 ② 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是采取重要实质性行动的阶段。

③ 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是欧元正式启动,进入各国流通领域的阶段。(注:欧

元作为欧元区内的唯一法定货币,并非欧盟所有国家吧欧元作为单一货币。)

23.欧盟的主要组织机构及其地位:

① 欧洲理事会,即欧盟首脑会议,由欧盟成员国国家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

成,每半年举行一次例会,负责制定欧洲以图画的总体指导原则,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

② 部长理事会,是仅次于欧洲理事会的决策机构,享有绝大部分立法权,实行主席国

轮值制,任期半年。

③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常设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欧洲联盟条约》和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立法动议,处理欧盟日常事务,代表欧盟对外联系及负责经贸方面的谈判。

④ 欧洲议会,是欧盟拥有部分立法权和监督、咨询权的机构,可以2/3多数对欧盟委

员会进行弹劾。

⑤ 欧洲法院,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欧洲联盟条约》和有关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

在经济一体化范围内,欧洲法院的裁决具有不可逆转性。

24.试析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P127思考题

25.日本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主要原因:

① 得益于战后初期广泛实行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民主改革。

② 得益于美国的支持和保护。

③ 得益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推行。

④ 得益于企业科学管理与富有日本民族特点的经营方式。

26.日本:1955年自由党和民主党的合并即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成立使众议院选举体制

发生了变化。作为国会的稳定多数,合并后的自民党在后来的38年中一直稳居第一大党的主导位置,形成了自民党一党长期稳定执政的政党体制,这就是所谓的“五五体制”。

27.2003年6月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有事三法案”。

28.最先明确提出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的是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29.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

① 立足亚太地区,首先争取成为左右亚太局势的地区的大国

②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 不断调整军事战略,力求成为军事大国,以此作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

30.独联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元首理事会,由各国国家元首组成。独联体没有中央政权

机构,只有协调机制,其有关决定对成员国没有约束力。

31.俄罗斯的政权体制: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总统制。总统拥有凌驾于议会、政府、法院之

上的重要权力。因此,俄罗斯的政权体制被认为是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总统集权制”。

32.俄罗斯的政党体制:多党制

33.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构建及调整:

第一阶段,“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及其修正。

1997年12月,俄总统正式批准《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标志俄全方位外交政

策的形成。

第二阶段,实施“多极化外交”政策。

首先,以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为战略重点。

其次,与西方既合作又抗争,谋求建立平等关系。

再次,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34.南南合作打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

第二阶段,扩大影响阶段(20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向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35.南南合作的表现:

①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开展新的合作。②南南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阔。

③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重新趋于活跃。

36.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①发达国家将“人权”问题的矛头转向发展中国家。

②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安全和军控的重点。

③南北关系矛盾更加尖锐,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④ 出现了区域南北合作新形势

37.南北关系呈现相对缓和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①南北相互依存的加深制约了南北矛盾的发展。

②南北贫富悬殊问题已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③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改善南北关系的纽带。

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政治上由“主从关系”向“伙伴关系”过渡,经济上由不平等往来转向对等合作的迹象。

38.试分析发展中大国崛起的国际影响。(答案在P203、204)

39.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战略及其调整

第一阶段:50年代,“一边倒”与抗衡美国的“遏制”

第二阶段:60年代,坚持自主,“反帝、反修”

第三阶段:70年代,“一条线”战略

40.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41.中美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处于非敌非友的不确定关系

②双方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

③双方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

④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42.国际组织的概念

广义:凡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政府、政党、民间团体以及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和任务,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建立的各种常设机构。

狭义: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它是由两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一种国家联盟或者国家联合体,是其成员国政府,为谋求符合共同利益的特定目标,通过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创立的一种常设体系或机构。

43.国际组织的分类:

①按照基本性质和职能来划分,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②按照地域的特点来划分,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与区域性国际组织

③按照成员的法律地位来划分,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

44.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作用:

①充当多边外交场所和国际论坛,为其成员进行国际交往提供活动空间。

②进行世界范围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活动,并协调各成员国的行动。

③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国际社会管理者的角色。

④发挥着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的作用。

45.联合国建立的三个阶段:

①酝酿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1944年8月)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1943年10月—《莫斯科宣言》

②准备和规划阶段(1944年8月——1945年6月)

1944年8月—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塔尔塔会议

1945年旧金山会议

③联合国的正式建立(1945年6月——10月)

1945年6月26日,各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1945年10月24日,宪章得到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过半数国家批准,正式生效,联合国宣告成立。

46.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47.联合国的作用:

①推进世界范围的非殖民化运动,结束种族隔离制度。

②编纂和完善国际法及各类国际行为规范。

③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④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改善人类所处的环境。

48.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的加剧是国际恐怖主义赖以滋生的经济根源。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史国际恐怖主义蔓延的政治诱因。

③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是国际恐怖主义泛滥的重要根源。

49.反恐与反霸的关系问题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不等于反对哪一个国家,要把反对霸权主义行为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大国发展正常双边外交关系区分开来,从而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和立场。

第二,践踏他国主权的霸权主义行为的增多与国际恐怖活动的日益频繁时有相关性的,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由于美国的单边主义强硬行为及其战争政策,才招致了一些地区反美情绪的高涨和恐怖性报复行动的不断增加,因此反对霸权主义也有利于更有效地达到遏制恐怖主义的目的。

第三,不能因为反对霸权主义而缩减反恐力度,反对恐怖主义是各国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反恐与反霸二者并不矛盾,讲国际反恐斗争引向以联合国为主导的正常轨道,也将是对大国霸权主义的一种制约。

第四,国际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性质和表现不用,因而打击恐怖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50.中国的新安全观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P277-282

5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注重解决南北问题。

②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极世界。

③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和谐世界。

④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发展模式多样化。

⑤树立以追求共同安全为目标的新安全观。

2.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二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复习课,高效课堂,复习策略

社会上有人认为:政治课理论听过忘记, 考过抛弃, 基本上是为了应试教育被动学习。高中政治老师对这种说法不得不引起深刻反思。其实目前政治课教学中确实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 教材滞后。政治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时事性强, 但作为政治教材, 不要说一出版, 就是在刚刚酝酿要形成文字时就已经滞后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而教材的变化远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从而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教材的滞后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 内容抽象。政治课教学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 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政治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虽然说打开这扇大门, 内容也是精彩纷呈, 可以容纳下大到中美关系、印巴问题甚至奥运会、世界杯, 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 等等, 但不少学生打不开这扇大门。

第三, 效率低下。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把握知识, 能够学以致用。但政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 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 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 但做题时仍会有大部分学生出错。

高中政治课程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且是高考的选修课程之一。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 今年我们政治教研组老师决定围绕“同课异构、智慧教学”这一主题, 以《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课这一课题, 群策群力打造出一堂堂精彩纷呈新课型,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益。通过本次活动的参与体验, 启发了我对该主题的深入思考, 认为高中政治复习课只有给力“四力”, 就一定能强化复习效果。

一、复习思路清晰, 教师全程导航———提携学力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在讲授新课时, 由于内容新颖、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穿插较多有趣的事例, 因此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力。但最后复习阶段, 可谓光阴如金, 学生的时间能否高效利用, 关系到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有的老师认为, 复习就应该把有限的时间交给学生, 老师只要督促检查学生背书就可以了。如此, 其结果必然是复习效率低下, 复习效果大打折扣。要提高复习效益, 老师必须宏观统筹复习内容, 制订严密的复习计划,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不仅要备课, 而且要备更多内容, 要研究考纲, 课前充分预设, 理清复习思路, 全程引导学生复习。只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打造充实而又高效的课堂。

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中,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的理论性与综合性都比较强, 涉及内容繁杂且均为重点难点。那么如何突破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考点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让学生自主复习, 不但理不清四者的关系, 而且各个考点也难以有效突破。诚然, 在复习时各位老师在四者复习的先后次序上都有一定创新。如甲老师按照“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的顺序层层推进, 乙老师按照“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秩序”的思路循循善诱, 都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有专家在首先肯定他们突出了配置资源两种手段即无形手和有形手的作用后, 也抛出了问题, 这样安排可能会弱化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只会记得市场调节有局限性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另外指出了书本的逻辑安排 (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重要意义。所以说, 教师的教学思路直接引导学生的思维, 清晰的复习思路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全面地掌握复习要点, 顺利完成复习任务。

二、结合时事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注入活力

政治学科是一门时代感、政策性很强的学科, 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如果让课堂教学脱离了时代, 回避现实中的热点、焦点, 就会使课堂失去光彩, 失去旺盛的生命力。从命题模式看, 政治考试向来注重以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背景, 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的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深入挖掘基本知识, 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因此, 我们需要及时给政治课注入“活水”, 打开课堂通往社会的“窗口”。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复习课中, 上述甲老师采用了热点导入:2011年二十国集团峰会 (G20) 于11月3日至4日在法国戛纳举行。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我们既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又不能放任唯利是图、恶性竞争;既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 又要避免脱离实际、大包大揽。”提纲挈领地梳理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又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讲授严格规范市场秩序这一考点时, 引导学生聚焦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意识到国家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化课堂氛围, 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解读运用能力,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注重深层挖掘, 梳理知识网络———体现张力

所谓张力, 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 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也就是说要想准确理解掌握这一课内容, 必须清楚这一课内容在书本中的地位及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特别是复习课, 要想提高政治课堂复习效率, 就必须处理好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理论原理和实际案例和前后知识点的有机关系。甚至要适时重组和整合教材, 让学生建立政治主体知识的脉络, 建立学科知识框架。这样, 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缓解学生的记忆压力, 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前三个单元分别学习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这些经济活动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运作的, 都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但是单一的市场调节又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时可引述“2011年12月20日全国环保大会在总体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指出在市场经济中, 部分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 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 二氧化碳排放剧增,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 引起收入差距的论述”, 让学生思考单一市场调节的弊端, 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据此, 国家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无疑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 就把前后考点与本课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深化学生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 也突出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

四、渗透学法指导, 注重思维训练———培养能力

高中政治学科, 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真正理解、消化政治基本知识, 才能体会到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在复习过程中, 我们必须打消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错误想法。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以能力为核心, 以素养为目标, 进行全方位的迁移、提高,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 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 注重思维训练, 是增强复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复习《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知识点比较抽象, 为什么把市场调节称之为“无形的手”, 学生普遍反映不好理解。为此, 笔者在复习过程中, 就针对性地设置了购销两旺的汽车市场情境资料, 以综合探究题形式, 引导学生运用第二课“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的考点知识, 分析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 在学生分析、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总结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的合理配置, 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该考点, 而且学以致用。在复习规范市场秩序这一考点时, 通过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枚举现实生活的事例, 并试分析食品安全“谁之过”“谁之责”, 学生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借此进行答题技巧的指导 (多角度分析原因找对策) 。知识点的讲解渗透着思维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 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许多可行的方法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文从一堂高效的政治复习课入手, 谈了一些感悟。教师必须精雕细琢。方法要给力, 学生才会接力, 在复习备考大学的过程中才会提携学力, 充盈活力, 获得张力, 培养能力, 形成持久的知识记忆力和素养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戈建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四个重视[J].考试周刊, 2012, (80) .

[2]周智宁.践行生本理念, 成就精彩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 2014, (09) .

[3]徐雪林.中学德育方式调整实践谈[J].学校管理, 2014, (04) .

[4]陆静.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新课程研究, 2011, (11) .

3.浅谈高考政治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篇三

关键词:考点;基础能力;高效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79-01

分析近5年来陕西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生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知识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的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对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制定了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悉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当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础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练习与区别。复习中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学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的相结合。

一、第一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系”字。建立知识系统观、结构观。这是我高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凝聚成线,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更加系统化、序列化。形成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形成脑图,也是便于学生在解答论述题和分析说明题时能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找到各个知识的联接点,也能更便于建立解题的宏观思维。于是我每次讲课时,一定和学生一起画知识结构图。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细”字。主要在知识点的把握上体现要细致。第一轮复习,要不留死角,把教学大纲的要求撑握的每一个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能力过关。通过对高考题的分析,发现上海高考的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一个特点就是切入口小,切入口小事实上也表现考察的内容也更多细小,有可能是二级含义及意义。

2、主要方法:引用一个“例”字。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是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另一方面是能应用高考和例题对学生进行解答。

3、主要任务:力求一个“规”字。规范答案,讲究逻辑。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己经陆续地讲解了选择题和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在回答主观题时,知识要点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炼;不仅理论知识表述要准确,而且要做到联系背景分析。努力使答案层次分明、符合逻辑,富有针对性。在回答主观题时,一定要过好审题关、结构关,语言关。审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材料,找到与材料相结合的知识点,答题的结构要严谨具有逻辑性,而答题的语言也是学生非常欠缺的,平常训练时,我会有意识把他们错误的语言进行汇总,集中纠正,进行归类。尤其是现在上海的高考中论述题,提出了作品化的口号,也就是要写成像小论文似的论述题,这些不经过反复操练是不能拿高分的,所这一阶段老师可以强化训练。

二、第二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综”字。第一轮复习建立了知识的系统观之后,第二轮强调就是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能引导学生能就线延伸到点。就是通过大量事例来说明知识点,那么第二轮复习,恰恰应倒过来,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分析说明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

1、主要特点:抓住一个“热”字。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第二轮复习一定要紧扣热点知识讲,例如十七大以及两会的主要精神、币汇率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朝鲜核问题等是目前社会承现的几个热点问题。政治老师可以在第一轮开始收集资料。

2、主要方法:围绕一个“专”字。进行专题训练。既可以就热点知识进行专题训练,时政热点专题复习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重构新的知识体系,另外也可以就课本上的知识整合成重点知识的专题。

3、主要任务:研究一个“真”字。这个阶段就要要研究考题,把握命题的方向。指导学生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老师也要把握最近高考的动向,研究高考的考试守则,以及哪些知识点高考考的频率比较高,老师一定要研究考题,并且能根据考题出一些高水平的模拟试卷。

三、第三轮复习的思路

主要目标:突破一个“准”字。主要目标是准确的记忆书本知识,准确的出书本的原理,准确的答案方法。因为就要进入高考的实战阶段,因此不能再模棱两可,要力求准确。

1、主要特点:做到一个“精”字。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一定要精讲、精练,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力求做到举一返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要方法:避免一个“漏”字。最后一轮学生要会查漏补缺,看以前做过的试卷,尤其是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

3、主要任务:模拟一个“实”字。最后一轮要引导学生提高应试技巧,进入实战模拟训练,总结考试的经验。

4.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四

一、选择题

1.10月28日,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一个距离地球131亿光年远的星系,与前期发现一样,它也是一个年轻的暗弱星系。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 ②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D 发现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星系,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真正统一于物质。故①④正确,这里并没有提到人类社会,故③不选。②不符合题意,故选D。

2.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④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宇宙并非上帝所造”体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故①正确; “现代科学可以解释世界的起源”说明了人类能够认识世界,故②正确。哲学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③不正确;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不符合题意,综述选A。

3.[•山东章丘四中月考]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D.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解析:B 该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题干说 的是“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强调了运动的存在,但是没有看到物质才是运动的主体,所以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故B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它是否认运动,C、D观点与题意无关,题干说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答案应选B。

4.[2014•山西曲沃中学月考]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句话(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是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属于不可知论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解析:D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不可知论,它的错误之处在于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①②符合题意,选D。该观点是一种诡辩论,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③④错误。

5.“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o m

解析:A 题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中的观点属于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不能入选;C、D项中的观点承认了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6.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真与假或虚与 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③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解析:A 求真务实不能一劳永逸,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①符合题意,应选;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说明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③符合题意,应选;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不可捉摸的,④错误,不选;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哲理。②不符合题意,不选,故答案选A。[

7.[2014•汕头潮师高中质检]在哲学史上,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 )

①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唯一的特性运动 ②正确指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④只看到了运动中的量变,否认了运动中的质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B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本身说法错误;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物质是绝对运动的,但他认为物质的运动只是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只是量的变化,否认了事物运动中的质变,没有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关系,③④正确,②错误。该题选B。

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C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体现的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A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或强调事物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C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题意一致;D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强调新事物的成长。故选C。

9.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 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 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D 本题考查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

10.[2014•辽宁五 校协作体摸底]“华西样本”是经历了30多年不倒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有专家总结,华西的发展就是综合运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大资本。刚去世的老书记吴仁宝说:“中国25~30个小村,还不如华西村一个家庭。”目前华西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二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每个村民至少每年都可以分到3000元福利;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多提多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转制。”华西村秉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 )

①符合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要求 ②能创造性地综合各种条件促发展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 华西村的发展综合运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这四大资本,是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改革所取得的成果,①②正确;人们办事情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或创造规律,④错误;该题选A。

11.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得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

解析:A 本题考查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大脑越用越灵”表明的是大脑运动对大脑的积极意义。由此不难看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项没有表明运动对大脑的作用,不选。C项不选,材料并没有说 明意识的产生问题;D项本身错误。

12.[2014•江西新余一中联考]“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③事物发展是其在运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更新 ④世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 ④

解析:B 恩格斯这句话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因此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①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②表述错误。

13.[2013•鞍山教学质检]围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围棋定式是学习围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它是在长期的围棋博弈中形成,经得起检验而被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 围棋定式的存在说明( )

A.遵循定式是下围棋取胜的决定因素

B.理论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C.变化无穷的围棋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D.博弈实践是产生定式的唯一途径

解析: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围棋定式就是从长期的围棋博弈中抓住其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形成的,C正确;遵循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不是决定因素, A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理论包括真理和谬误,B本身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除了参加实践外,还可以通过学习,D“唯一”途径说法错误。

14.[2013•山东潍坊二模]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付出了 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 )

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

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

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B A错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错误,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D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讲人们的农业行为因违背规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B符合题意。故选B。

15.[2014•南京调研]三亚海棠湾海域一搁浅的海豚,因市民救护不当呛水致其肺功能衰竭而死亡。市民的做法( )

①否认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②忽略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③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④没有做到主客观具体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市民对海豚救护不当,违背了海豚的呼吸规律,导致其死亡,启示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正确;市民救护行为是发挥意识的能动性的体现,①③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6.[2013•广州一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广东是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环境压力大、能源资源紧缺的省份。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把关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技术改造、品牌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绿色税收、阶梯水价电价等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积极建设“美丽广东”。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说明建设“美丽广东”坚持“一切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等知识。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际上就是唯物论,然后结合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等内容,调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等知识进行阐述。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美丽广东”就是要从省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要以求真务实 的精神探求建设“美丽广东”的规律,并将其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7.[2013•三明质检] 福建某公司,遵循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避免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该公司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实现蝇蛆规模化、可控化及全天候可控稳定性生产,并把蝇蛆作为新型饲料,应用于畜禽养殖实践中,为社会提供健康可口的原生态农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有人认为,该公司取得的成功是 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该公司的做法既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调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知识加以说明。

5.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五

http:// 经济生活专题一生活与消费二轮复习教案

[考点回顾]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了解信用卡的功能 5.了解外汇和汇率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7.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8.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9.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1.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12.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3.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4.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15.理解恩格尔系数 16.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热点链接] 1.2009年,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国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2.2009年以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0个月的打击假币犯罪专项行动。

3.2009年10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总体形势积极向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由降转升。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呈现好转态势,同时通胀压力正逐步积累。

4.2009年以来,国内资源商品价格进行调整。如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自来水价格出现或酝酿上调;截至11月10日,成品油价格进行了8次调整;11月8日以来,全国天然气价格一路上扬;2010年将调整居民电价;近一个时期以来,粮油、蔬菜等商品的价格变化 幅度较大,甚至出现疯狂的大蒜;至11月,全国有70个大中城市各类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明显扩大;等等。

5.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到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居民消费阶段。[学科解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生产者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有利于消费者获得质量和安全的商品,有利于生产企业获得较大市场份额、较多利润。

2.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受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的制约。假币用于流通,不利于币值稳定,破坏金融秩序,会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破坏社会稳定。

3.商品价格变动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2009年以来,自来水、天然气、成品油等资源商品价格出现上涨或进行调整;粮油、蔬菜等商品价格也出现波动,甚至出现疯狂的大蒜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体现。

4.商品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变化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影响大。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变化对生产企业影响大。5.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制约。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变化会直接地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真题演练] 1.(江苏)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A.2 B.4 C.8 D.16 2.(广东文基)“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害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D.从职能看,具有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两种职能 3.(全国卷I)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4.(全国I)某鸭梨产区建立恒温库储存鸭梨,为反击销售提供了条件,也为梨农增收提供了保障,据测算,每储存1千克鸭梨可增加收入0.5元,这一做法表明()

A.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 B.延长农产品储存时间可提高农民收入 C.商品销售环节可创造更大的价值 D.商品的储存成本提高了商品价值 5.(全国卷II)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它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6.(全国卷II)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5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核算()

①将扩大人民币的职能从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②使人民币在一些国际贸易中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③有利于中国国内物价保持稳定④有利于降低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汇率风险 A.①③ B.②③ C. ①④ D.②④ 7.(北京卷)北京市下调公交车车票价格,乘坐公交车的人次增加,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8.(广东文基)某年上半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78%(整存整取),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7.9%。小张年初存人了1万元半年定期存款,到期时()A.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上升 B.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下降。C.小张的货币购买能力没有变化 D.CPI变化对小张没有任何影响 9.(广东卷)需求法则是指商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随其价格下降而上升的一般规律。但生活中有时东西越贵越有人买,如天降大雨,小贩趁机提价推销雨伞,雨伞却卖得很不错。这表明此时()A.需求法则不起作用 B.处于卖方市场 C.处于买方市场 D.雨伞的价值上升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10.(广东卷)右图(人民币元/100美元)表明()①A点到B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②B点到C点表示人民币升值趋势 ③A点到B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④B点到C点表示美元的汇率跌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四川卷)十八世纪,斯密发现在一家扣针长里,生产一枚扣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这家工厂由10个工人分别承担1—2道工序,每天共生产48000枚扣针,平均每天生产4800枚。如果让工厂各自独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天连20枚扣针也生产不出来,这说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A.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减少单位劳动时间的商品产量 C.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 D.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 12.(四川卷)小张按1美元兑换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小张()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 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 C.损失了美元160元 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 [课堂练习]

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09年8月7—8日,“莫拉克”台风引发的水灾重创台湾南部,祖国大陆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各界群众踊跃捐款,活动板房等救灾物资陆续运抵台湾。这里的救灾物资()A.不是商品,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B.是商品,因为它是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的劳动产品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提供给别人消费的 2.唐朝名臣张说在《钱本草》中写道:“钱,„„善疗饥饿,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②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③货币具有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④金钱对社会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下列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二者都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造成经济秩序不稳定 ③通货膨胀使物价下跌,而通货紧缩使物价上胀 ④通货膨胀时失业大量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09年9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272元,9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842元。据此回答4-5题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4.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表明()A.美元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B.美元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C.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D.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5.人民币汇率发生上述变化()①降低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 ②将导致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③增加我国的外债压力 ④将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假设某电视机厂生产过程中遇到这样三种情况:①该厂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该行业劳动生产率不变;②该行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该厂劳动生产率未变;③该厂与该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时提高。在上述三种情况下,该厂生产的每台电视机的价值量的变化依次是()A.提高 不变 降低

B.不变 降低 降低 C.不变 不变 提高 D.降低 提高 不变

7.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升降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幅度。依据这一理论,下列做法能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利润并解释正确的是()A.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价格,粮食的需求弹性小 B.企业大幅度降低汽车销售价格,汽车的需求弹性小 C.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价格,粮食的需求弹性大 D.企业大幅度提高汽车销售价格,汽车的需求弹性大

2009年7月20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启动“2009绿色家庭评选公益活动”,并发行绿色消费券,对在家庭环保方面有创意、有贡献的家庭进行表彰,以促进绿色消费,推动节能减排。回答8-9题

8.关于绿色消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绿色消费是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的②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③绿色消费就是消费绿色食品④绿色消费花钱较多,是一种高消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看,上述做法有利于()A.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B.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C.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D.增强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

10.截至2009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高达2.27万亿美元,其中美元资产占比超过70%。中国拥有美国的国债高达8015亿美元。对我国外汇储备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的因素有()A.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减少 B.中美贸易额下降 C.美国的国债价格上涨 D.美国超额发行美元 11.2010年1月1日,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东盟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境外区域之一。如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我国企业全部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那么()A.人民币就可以取代美元,成为第一大贸易结算货币 B.就会降低我国企业因外汇汇率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

C.我国就可以大量发行人民币,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D.人民币就会升值,购买力就会增强

12.时下,在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自驾游、农家乐等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同时,数字娱乐、艺术欣赏、茶艺、收藏、健身等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层出不穷。这表明()A.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B.享受资料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部分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C.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D.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是发达地区居民的消费主流 13.“破窗理论”是一个俏皮的经济学名词。原意是玻璃门窗被砸破,虽然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由此而使玻璃制造商、建材商受益,以及引发新的建设链条,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破窗理论”主要体现了()

A.生产和分配的辩证关系 B.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C.积累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D.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14.房子可以自行设计,旅游可以自定路线,穿衣服可以自己设计,使用手机可以自定铃声„„如今,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定制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现象的出现()

①说明体现求异心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导 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③说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的品质

④有利于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节约社会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发现会议室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就灵机一动喊道:“地狱里发现石油了!”于是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天堂里只剩下他自己。大亨看到大家都跑光了,突然想到: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这一效应在消费行为中可表现为人们的()A.炫耀心理 B.逆反心理 C.攀比心理

D.从众心理 16.古希腊学者柏拉图说过:“如果年青人在衣着、举止、舞蹈、锻炼、音乐方面随心所欲、朝秦暮楚,„„,紧跟最新时尚并崇拜其创造者。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比任何一种瘟疫都危险的瘟疫。”这一观点

A.是错误的,因为消费只不过是个人的私事而已 B.是正确的,因为逆反的消费心理都是不可取的 C.是错误的,因为从众的消费心理也有其合理性

D.是正确的,因为不良的消费风气不利于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

往年过年辣椒价格与平时差不多,就是去年雪灾,辣椒价格也非常平稳,可今年红辣椒比肉还贵。回答17-18题

17.今年辣椒价格大涨与种植面积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关。另外,冬季火锅店和川菜店对辣椒的需求量增加,也拉动了价格。造成辣椒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A.辣椒的供不应求 B.劳动力成本上升 C.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

18.近期以来,干辣椒、大蒜头等调味品的价格上涨幅度都比较大,原因是去年价格太低,影响了农民今年种植的积极性,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另外,现在是甲流的高发季节,市场上又开始传言药用辣椒精和辣椒素能抵御甲流,不少人在炒完八角、大蒜的“抗甲流概念”后,又转向“炒辣椒”了。这表明市场调节具有()

A.滞后性 B.自发性 C.盲目性 D.滞后性和自发性

从哈尔滨去上海的机票降到了200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打算坐火车的人极可能改乘飞机。面对这种新选择,有乘客表示:“应该会坐飞机,便宜还省时间,主要是性价比吧!”回答19-20题

19.有人选择坐飞机而不选择坐火车,说明()

A.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C.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D.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20.“性价比”会影响乘客的选择,这主要是()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二、简析题

21.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汽车生产能力的提升,家庭轿车正在走入平常人家。目前我国家庭轿车需求量等于全球年产量。新近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家庭中大约有2600 万户 有购车的欲望,这相当于全球汽车厂商一年的总产量。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我国家庭轿车消费增长的原因。

亿库教育网

http://

6.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六

一、把握模块共性点, 以不变应万变

1. 主观题阅卷给分特点

主观题阅卷给分既按高考参考答案, 更按评分细则, 竭力实现评分答案与学生实际作答的统一。得分的关键是找关键词、得分点。关键词、得分点是设问指向性中模块的专业术语。比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42.思想政治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 (2) 问的关键词、得分点是: (1) 世行的作用; (2) 交流、协调、合作; (3) 调停、解决冲突与纠纷; (4) 和平与发展; (5) 克服局限性; (6) 维护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 (7) 遏制被大国操纵; (8)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 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10) 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在这题的阅卷中发现考生答题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没有国际关系方面的专业术语, 没能抓住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共性术语, 没能获取和解读到所给材料中的“发展中国家、世行、发达国家”信息, 出现表述的随意性,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口语化, 造成严重的失分, 甚至不得分。

2. 启示:重提炼整合归纳教材共性点

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知识不牢的责任, 更多的是要反思教学中教师是否整合归纳出模块教材的共性点, 教给学生并强化它。

怎样在模块教材中整合归纳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共性点, 是高三政治复习投入精力的一个重点。教师的有效作为应是提炼模块教材的有效信息, 整合归纳共性点, 通过讲练强化它。要做到这点, 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研究各地模拟题、高考题答案的组织, 发现规律性、有效性、规范性的知识点表述, 把整合归纳出模块教材共性的有效信息作为“套题”, 并借助习题, 训练学生对其“活套”, 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考试方法, 有助于学生“去繁取精”, 绝处逢生。

高三政治复习, 把握模块共性点的讲练, 有利于克服考生学习能力的局限性, 节约复习时间, 提高效率。

二、把握模块主干知识体系, 强化综合思维

1. 主观题评分细则调整规律

评分细则调整是坚持“学情与教科书的统一”和“高校与中学政治教师的统一”的原则, 倡导以人为本, 关爱学生,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教科书的知识、中学教师的教情出发, 使高校教师主导命题的高考试卷和参考答案与一线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有机统一, 促进阅卷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提高学生得分率, 确保主观题的阅卷工作体现人文关怀。

评分细则调整基本上都是模块主干体系中的骨架, 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卷39 (1) 结合材料一,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参考答案是从“认识的三个特点”来组织答案, 每点4分, 原理观点2分, 材料2分。抽样试阅中发现学生能这么答的不多;多数是从认识论角度, 逐一展开作答;还有的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作答, 有其合理性。根据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 39 (1) 的评分细则做出如下调整:

(1) 认识具有反复性+材料; (2) 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 (3) 认识具有上升性+材料; (4)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材料; (5) 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材料; (6)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材料。每点4分, 原理观点2分, 材料2分。只要答对其中的3点就可满分。评分细则的 (1) - (5) 点就是《哲学与生活》认识论模块的骨架知识, 把握好骨架, 就可得高分甚至满分。

主观题阅卷评分细则的调整不仅使高考政治试题有了灵性和生命, 而且使主观题的答案少了呆板和教条, 多了些温度和热度, 彰显高中政治学科的生命力和灵魂。

2. 启示:重骨架 (框架) , 轻细化知识

主观题阅卷评分细则的调整, 说明骨架 (框架) 比细化知识点重要, 整体比部分重要。一线教师高三复习时要抓主干知识体系, 重视建构有效的骨架。因为高考主观题情境设计, 尽管时代性很强, 设问开放, 题型多样, 但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答案的命制注重回归课本主干知识, 活而有根 (教材) 、活而有度 (课标、考试说明) 。同时, 一般考查考生四种能力, 关键是归纳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而模块主干体系的建构有利于考生储蓄科学、好用的“知识库”, 便于考生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从“知识库”中检索、甄别出相关知识, 将它重现、再认和综合运用。

但是许多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把重点花在细化知识上, 一课一课、一框一框地复习, 甚至考点逐一具体讲析、背诵、测试, 目的是夯实基础, 立足“双基”, 关注“三维”。这么做有助于选择题的作答, 但不能真正实现复习的目的, 其副作用很大, 使学生思维打不开, 局限在某课、某框中, 不利于培养综合思维归纳整合能力;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使学生奔波在多个知识点、框框中, 却不知主干、主流, 出现“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怕、考得遭”的生态场。

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在变, 教学方式在变, 高考模式在变, 在这个动态的教育生态环境中, 为了更好地把握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一线教师要勇于创新, 以课标为尺子, 以考试说明为准绳, 把握“双基”挖掘和拓展的程度和考试说明的能级要求, 关注命题的基本取向, 使主干知识、原理掌握到位, 重骨架 (框架) , 轻细化知识,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为答题找到支点打下思维基础。

三、把握训练“三重视”, 答题有章可循

1. 主观题得失分特点

主观题得高分甚至满分的, 主要表现为:题型正确、点目清晰、答题规范;而得低分的情况是:离题、搞错题型、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表述缺少政治素养。

2. 启示:重视“审题、题型及答题规范”训练

(1) 重审题, 审题比答题更重要。因为主观题要获得高分, 务必要明确题目的指向性, 要在规定的模块内作答, 有的放矢。审题就是要弄清题目要求做什么, 提高作答的有效性, 这比匆忙作答、离题万里重要得多。比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39题第 (3) 问考查经济生活模块, 特别强调“任选一种”, 题型是建议题, 答案应该跟随选取角度的不同有所侧重, 但是大量考生没按要求做而造成失分的比比皆是。审题是考生致命的问题所在, 一线的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审题的训练。主观题训练遵照“审题—定点—梳理—作答”的步骤, 仔细审核设问, 找到其答题的突破口, 知识模块、知识点、答题类型模式, 谨防出现审题不周导致答题错位。

(2) 重题型及其答题模式训练。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考查, 从题型看, 问原因、问意义、问举措、问合作、问探究等, 形式活泼多样。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没有题型及其规范意识, 缺思辨性、政治学科素养, 造成失分、误判。进行主观题题型及其答题模式训练, 培养思辨性, 提升政治学科素养, 一线教师要收集整理高考试题, 分析试题特点、答案组织, 研究命题趋势和动向, 精选有思维力度的高质量题型进行训练, 对不同题型要进行答题的模式、逻辑性、层次性及解题方法、技巧的归类指导, 用专业术语来规范作答。

特别要加强常见到的几种题型及其答题规范的训练。

(1) 措施题、建议题。此题型考查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体现探究性、开放性。其设问特点是提出合理建议, 设计行动方案、怎么办等, 答题规范是主体+政策+行为, 或政策+行为。比如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39题中第 (4) 小问是措施题。主体是人大、司法机关、政府分别加上政治生活中的政策、行为。

(2) 辨析题。该题型是新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向, 考查考生一分为二、二分主次、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其设问特点是“有人认为……”“对某某观点加以评价”等, 答题规范是评判+评析套路:论点、论据、论证、归纳更正判断。

(3) 演绎题。该题型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设问特点是某某材料如何体现 (说明) 某某原理, 其原理有明显的规定指向。答题思路是: (规定原理的) 观点分点, 材料分层, 逐一对应。答题规范是观点+材料+体现 (说明) 。

(3) 重答题规范, 加强分点训练。答题规范除指用教材规范的知识、专业术语、答题模式作答外, 还包括点目清晰, 分点适度。分点适度指分大点, 在七点之内, 每点最好在两行左右, 显得有适度容量。字距适度, 忌点细、多, 忌写错别字、蝌蚪字、草字等。

7.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篇七

【关键词】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在高中政治学科复习课节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实务工作开展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升政治复习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开展过程的动态生成水平,是高中政治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环节,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政治复习课程的开展现状,围绕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问题展开了简要分析。

一、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理念的产生背景以及具体内涵

“预设”,顾名思义,指涉的就是“預测”和“设计”,而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针对预设问题展开分析,其主要的内涵,在于关注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环节具体开展之前所所实施的规划、设计,以及安排等实务工作环节,并在上述实务工作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针对针对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或者是困境,预先创立并形成针对性的处置活动方案。古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属性分析角度展开阐释,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是一种具备充分意识引导特征的实务工作类型,因而客观上要求独立教师个体务必在具体化的课堂讲授工作环节开始前,切实做好针对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方法等要素的科学化和理性化认知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工作流程实现理性细致的观念认知,以及科学高效的流程安排。

生成的基本内涵,在于生长和建构,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开展过程中探讨生成和建构,就是要结合具体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状态,诱导学生在参与具体知识内容学习对象的实践过程汇总,完成动态化具体的知识观念架构体系的生成性实务活动过程,生成理念是新课标实施以后最新增设的全新内容,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理念认知与传统课程标准之间具备本质差别,新课程在关注课堂教学环节的综合质量水平的同时,往往关注活动的侧重点放置于教学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知识信息互动,以及共同成长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以往根深蒂固的封闭式特征正在被逐渐打破。而且其实际引入和运用的教学活动开展模式,也日渐呈现了多元化的外资表现特征,

预设和生成作为课堂教学实务开展过程中涉及的两个基本方面,两者之间本身存在着极其鲜明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周末。预设和生成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一方面,预期教学效能的生成离不开预设工作环节的基础性纸质保障作用,在未能充分开展高效稳定预设工作环节的基础上实施开展课堂教学实务环节,是极不负责任的,而在未实施科学预设工作环节的基础的获取良好稳定的教学活动生成结果,可谓无稽之谈。另一方面,预设工作环节基本价值的体现,离不开生成环节具体结果状态的对照和映衬,没有霁生成结果的预设工作实践环节是毫无价值的。

二、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工作中的“预设”和“生成”策略

(一)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工作中的“预设”策略

第一,科学-把握并立足于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想要高中政治学科复习课的预设工作环节顺利取得最佳的预期效果,必须切实做好对针对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预设方案。

第二,借助知识整合构筑知识体系。复习课程与新课程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学生群体对具体知识内容的认知水平存在鲜明差异,因此在复习课授课过程中,受教学时间有限性条件的影响约制,教师不能将副词活动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知识内容以面面俱到的方式加以呈现,必须以重点难点知识内容作为讲授工作环节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以重点知识内容为中心,通过对周边知识内容对象的整合处理,切实提升政治学科体系内容差别化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工作中的“生成”策略

第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生成实践体验环节,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内容本身具备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以及政策性特质,因而通常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路径的开展之间存在着比较鲜明的现实差异,因而如果能够借助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帮助高中学生真切认知政治学科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有效提升高中学生政治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水平,具备深刻的促进作用。

第二,通过对提问教学法应用,加快高中学生知识生成活动过程中的综合效能水平。开展高中政治学科复习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其终极实践目的在于为学生的考试答题创造准备条件,因而提问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有效提升高中学生的知识内容思考能力提升学习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效能水平具备极其深刻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针对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问题,本文从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理念的产生背景以及具体内涵,以及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工作中的“预设”和“生成”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阐释,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必发.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7:82-83.

[2]李国林.平衡课堂两翼 打造高效课堂——谈预设与生成型数学课堂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5,06:44-47.

[3]李海英.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17.

[4]夏新宇,王翠.论“学讲课堂”教学模式中高中政治课的预设与生成[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161-163.

上一篇:申报“优秀团支部标兵”演讲稿下一篇:小学一年级五一见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