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4-11-12

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共11篇)

1.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一

1)虚拟化技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技术是云计算技术中一种基础性设计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传统的计算机架构模式,使用户能够以更好的组态来利用各种资源。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存在着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使得部分职业院校存在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而有一些职业院校则存在过剩的情况;另外,由于各个学校均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信息,使得基础设施存在重复购置的问题。而采用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后可充分利用各职业学院所购置的软硬件设施与教学资源,构建一体化的职业院校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2)数据管理技术。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大型云平台时,会面临着异构数据、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管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云计算采用了强大的数据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读写操作,实现云平台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云计算的数据管理技术能够解决不同职业院校所构建的.不同教学资源库之间的数据管理问题,能够构建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云平台,实现各职业院校数据的集中化管理。3)数据存储技术。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同时为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性,通常采用数据备份技术,构建多个数据副本,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目前,许多云服务商提供了云存储服务,这种按需定制的模式已得许多用户的青睐。在职业教育领域,采用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技术可对各职业院校的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能够实现各职业院校数据的共享,以及能够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按需分配存储资源。

2.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二

近年来,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作为IT领域的新兴技术, 不仅对信息产业和商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且也迅速的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云计算系统是一个超级信息系统, 在军事上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它将促进军事领域发生一场更大的变革。本文重点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分析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重点探讨在军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1 云计算及其发展现状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网络存储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是将IT资源整合、抽象后提供共给用户的一种产业模式及技术体系的总称[1]。云计算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宽带资源、用户资源和云应用软件资源等整合在一起, 形成资源池, 供用户方便的使用;云计算技术就是为资源的整合和抽象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处理、存储技术、安全技术都为资源整合和抽象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撑,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2 云计算的发展

云计算的基本思想由著名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 Carthy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2006年, 云计算第一次由Google总裁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上正式提出, 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使用和交互模式, 云计算逐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知[2]。

国外对于云计算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早, 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随着Google、IBM、Amazon等公司的发展, 云计算也一步步走向成熟, 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里。Google是当前最大的云计算使用者。2007年IBM推出了“蓝云”计算平台, 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 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 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2006年, Amazon发布了简单存储服务S3、弹性计算云EC2、灵活支付服务FPS以及数据库系统Simple DB, 组成一套完整的云计算服务平台—AWS。

近年来, 云计算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08年5月10日, IBM在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建立的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2008年12月, 阿里巴巴集团与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 计划在南京建立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2010年, 工信部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座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由此产生了北京的“祥云工程”, 上海的“云海计划”等发展规划。目前, 中国云计算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未来市场需求巨大。

2 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继互联网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划时代革命, 必然对军事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一直走在世界军队信息化前列的美军高度重视云计算的研究应用。美国国防部国防信息系统局从2008年就开始研发云计算解决方案, 主要包括Forge.mil、RACE (Rapid Access Computing Environment, 快速响应计算环境) 和GCDS (GIG Content Delivery Service, 全球信息栅格内容传送服务) [3]。目前, 国防信息系统局云计算的发展计划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协同软件平台以及相关网络服务。当前, 我军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云计算的应用实践, 必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1 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 为获取信息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信息化战争中, 争夺信息优势成为战场决胜的非常重要因素之一, 而这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对战场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 迅速生成战场综合态势, 并根据战场态势, 进行大量的作战计算和模拟推演, 选择最优方案, 辅助作战决策, 进而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云计算的应用可以实现快速的战场实时评估, 缩短了作战方案的计算推演过程, 提高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能力, 为把握瞬息万变的战机、夺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提高了军事信息系统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

军事信息系统是作战能力生成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支撑, 通过发挥军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融合功能, 才能够实现作战单元、要素和系统的整体联动。因此, 在信息化条件下, 军事信息系统的性能对于体系作战能力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利用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军事信息系统, 能够有效提高军事信息系统的鲁棒性和战时的生存能力, 为作战能力生成和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3 云计算的经济性, 能够有效地降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云计算的应用, 可以有效地整合全军的IT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各个单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 云计算按需提供、动态可扩展的特性也能够保证各个单位所需的资源, 从而有效地节省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4 云存储为军事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信息时代, 将数据存储在云端, 可以将需要多级进行的安全防护工作集中到云端, 在云端有专业的团队严格的按照权限管理策略来管理数据。同时, 云存储的数据自动化备份和冗余措施保证了数据不会由于计算机硬件损坏而丢失。云计算的集中存储、专业人员防护能够有效地应对信息安全威胁, 确保信息的保密、完整、真实、可信和可控, 满足军事信息安全的需求, 为军事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 云计算在军事领域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

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对于促进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推进云计算在军事上的应用过程中, 有一些关键问题,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

3.1 加强统筹规划, 做好顶层设计

根据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结合我军建设发展情况, 我们应加快研究制定我军云计算发展战略, 开展云计算规划工作, 统筹指导云计算健康发展。在纵向上贯彻建设标准, 推动部队云计算应用的探索工作, 全局考虑云计算建设体系结构、功能目标、技术标准等问题;在横向加强宣传引导、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 打破军兵种界限, 加强横向联系, 形成有机整体, 推动军队云计算应用健康理性发展。

3.2 推动标准规范工作, 确保应用安全

我军在推动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时, 应尽快启动云计算的理论研究和标准研发工作。具体来讲, 尽快建立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建设规范和对运营服务软件的验收规范;加快研究新型的通信协议、信息融算法, 研究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数据挖掘、知识处理和资源汇聚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尽快建立入云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以确保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3.3 加快相关技术研发, 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紧开发和研究自主云计算技术。开发分布式编程模型, 把指战员提交的大量信息服务请求, 分配给不同的计算机进行处理, 并适时将处理结果汇总反馈给指战员;开发海量数据分布存储和管理技术, 使海量数据在纷繁多样的应用中, 依然准确、完整、可信;开发虚拟化技术, 实现软件应用与底层硬件的隔离, 使得指战员通过简单的输入、输出, 即可拥有信息网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 从而充分享受信息网络所提供的各类服务。

3.4 积极采用民用技术, 军民结合发展

云计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应立足于现有条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借鉴和使用民用云计算平台的经验和技术, 按照军队的应用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展军用云计算平台的开发、搭建和应用工作。所需的技术可直接从地方相关的企业引进, 走军民发展的路子。

4 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 云计算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国家建设的各个角落。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模式下, 云计算突出的信息管理、资源及服务统一调度等能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化战争对军事信息系统的多类需求, 将其应用于我军事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加快研究军用云计算标准的制定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以此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着更高的层次和目标迈进, 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的方法, 它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 以互联网为中心, 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描述了云计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分析了云计算军事应用的重要意义;结合云计算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重点阐述了云计算军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最后, 对云计算的军事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军事应用,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曾丽君, 张红梅, 李中林.云计算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 2009年第23期:23-26.

[2]郑昌兴.云计算军事应用研究[J].国防科技, 2011年第6期:22-26.

[3]Forster I, Zhao Y, Raicu I, et al.Cloud computing and grid computing 360-degree compared[C]//IEEE.Proceedings of The IEEE Gri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Workshop (GCE’08) , Nov13-18, USA, 2008.

[4]石荣, 李健等.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对网络中心战的影响[J].中国雷达, 2009 (4) .

3.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三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信运营商支撑系统现状分析,以及对云计算概念及服务模式的阐释,构建了基于IaaS的电信运营平台,并深入探讨了作为IaaS平台核心资源池的搭建方案。

【关键词】云计算;电信运营商;资源池

0.引言

自云计算概念提出以来,云计算产业在中国得到政府机构、电信运营商和IT厂商的大力推动。从概念到技术再到应用现实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云计算将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变革。

发展云计算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重大:首先,云计算作为3I交融的代表性领域,是各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成功转型的战略性选择之一。其次,采用云计算技术能有效利用资源,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同时,云计算有利于增强应用协同,丰富应用提供,增加用户粘性。最后,发展云计算也是电信运营商扩大产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1.电信领域的现状

1.1电信领域面临的问题

电信行业发展到今天,各类支撑系统已经日益复杂和庞大。电信设备厂商根据运营商定制的业务需求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采用定制的软硬件和应用系统,不同系统之间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开放标准下封闭的产品体系。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1]:

(1)支撑系统和平台基本都是“烟囱化”建设,相互独立,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投资重复、建设成本高。

(2)按传统电信设备的设计方式,无论电信业务量有大小,设备始终运行,导致系统始终按最大容量耗能。

(3)业务平台分散,信息孤岛众多,不利于升级改造和新业务的开展,系统维护复杂。

(4)项目建设周期过长,对新业务的支撑进度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支撑系统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业务交付模式:云计算

1.2云计算概念及服务模式

云计算是一种将池化的集群计算能力通过互联网向内外部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的互联网新业务,是传统 IT 领域和通信领域技术进步、需求推动和商业模式变化共同促进的结果,具有以网络为中心,以服务为提供方式,高扩展高可性、资源池化与透明化等四大特点,云计算的出现,使 IT 资源具备了可运营的条件。

云计算包括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三种模式,各模式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存在较大差异。云计算的三个层次在技术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从技术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角度看,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2]。

(1)IaaS 为用户提供按需付费的弹性基础设施服务,其核心技术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桌面虚拟化以及运营管理平台等。

(2)PaaS 通过开放的架构,为开发者提供端到端的一站式软件开发服务环境,其主要涉及 PaaS OS、应用引擎、业务能力开放和 PaaS 运营等技术。

(3)SaaS 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模式,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多租户、元数据和 Web2.0 等云。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中,而PaaS的相关关键技术仍限定在特定领域, 需要在后续进行跟踪研究。SaaS与IaaS的相关技术已基本成熟,并有成功的商业化应用; IaaS比较适合电信运营商,下章节做重点介绍。

2.基于IaaS的电信运营管理平台

2.1 IaaS的基本抽象模型

电信基础设施包含服务器、储存系统。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云改造就是通过云计算技术,将这些基础设施由独立的的硬件设备转化为资源池,资源池能够被多个上次业务共享,有统一的管理平台管理,这就是IaaS的概念[3]。图1是IaaS的基本抽象模型:

图1 IaaS的抽象模型

从IaaS的抽象模型中可以看出,首先对IT基础设施进行资源池化,也就是通过整理梳理IT基础设施,采用相应技术形成动态资源池,这是最基础的。第二,对资源池各种资源进行管理,诸如调度、监控、计量等,为服务打下基础。第三,交付给用户可用的服务包,一般用户通过网访问统一的服务界面,按照服务目录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来选择并获得所需的服务。

2.2 IaaS的应用场景

IaaS是云计算应用中相对稳定和成熟的一种,其部署和应用特点鲜明,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1)共有服务:20世纪兴起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共有服务,例如主机租用、网络储存,仍然是IaaS的服务形态,也就是网络上提供服务器的租用、储存空间的租用等。但是IaaS提供的可以是各种资源的组合租用,用户可以临时形成自己的虚拟信息中心,包括服务器、储存、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而当工作完成后又可以释放这些资源[3]。

(2)企业私有服务:对于转型期的国内各企业来说,IaaS是直接有效的方式。

大中型企业可以将信息中心转化为IaaS服务商,形成自己的IaaS云计算服务。可以控制和降低总使用成本、提高交付质量、节省能耗与空间。

中小型企业可以将信息中心托管与IaaS服务商,形成虚拟的信息中心。经一次投入分解为分期付款,或者说将一次性投资转化为日常运营的成本支出,节约的资金可以重点投入业务运营,以支持公司的发展。

2.3运营管理平台功能及结构

作为IaaS的核心技术之一,虚拟化技术将CPU、内存、储存网络宽带等物理资源统一管理。实现了底层物理设备和上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区耦合,而运营平台通过技术提供一个可控、可靠,可运营的服务提供环境,使IaaS服务提供商可以便捷的将基础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其本质是实现了部署调度,运维管理和服务提供的自动化[4]。

总体上说,管理平台有两大功能:

(1)向下提供对物理设备(服务器、储存、网络),逻辑资源(计算机源、储存资源、网络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监控部署调度和服务管理。

(2)向上将抽象出的各类逻辑资源通过交付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类型的客户。

图2 运营管理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典型的运营平台管架构,主要由资源管理、资源监控、资源部署调度、服务管理、镜像管理、服务门户、业务接口、用户管理、4A管理、报表管理、安全管理和网络接口等模块组成。管理平台以业务网元的形式与BSS(业务支撑系统)进行数据交互,通过双向的同步方式保持用户和数据订购关系的一致性,同时管理平台将采集到的原始话单提供给BSS实现计费功能。另外,管理平台还需向网管支撑系(OSS)提供必要的管理控制信息,以达到总体监控和全局管理的目的[5]。

总体上来说,在平台架构中对资源池的搭建尤为重要,因为M电信公司要进行基于私有云的网上营业厅的建设,所以过程中要搭建资源池,下面章节重点介绍。

2.4资源池建设方案具体应遵循的原则

私有云资源池建设方案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资源池建设方案应符合集团公司发布的私有云相关规范,在集团私有云方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池建设。

(2)资源池建设应与按公司现有维护职责匹配,建设两个资源池:网管资源池和支撑资源池。

(3)资源池建设应避免影响公司现有IT系统的稳定运行,在尊重公司现有IT系统网络架构和安全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平滑过渡。

(4)资源池建设应与保护已有投资相结合,采取分阶段建设策略,一阶段新建资源池,二阶段将原有系统资源纳入到资源池进行统一管理。

2.5 IT资源池网络拓扑

以M某电信公司基于网上营业厅的资源是建设项目为例。工程新增两台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9303,单台配置3*48个千兆电口。将X86资源池服务器接入新增的两台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9303,再汇聚到核心交换机Cisco7609S,以节省核心交换机的端口资源。本期工程建设完成后,IT资源池网络拓扑图如下图3所示:

2.6主机方案

本期工程新增一框IBM HX5刀片服务器作为IT资源池服务器,单台配置为4×六核CPU /128GB内存/2×50GB SSD硬盘。

2.7存储方案

共用现有BSS系统二级磁盘阵列HPEVA8400(7TB可用空间)和2台BSS系统生产环境光纤交换机HP4/256SAN Director搭建IT资源池存储环境。

图3 IT资源池网络拓扑

本期工程新增两台光纤交换机HPStorageWorks8/80,单台配置8个光模块,将新增的两台光纤交换机HPStorageWorks8/80与生产环境SAN交换机HP Storage Works 4/256进行级联,IT资源池服务器均接入新增的光纤交换机HP Storage Works8/80上,以节省核心SAN交换机的端口资源。

2.8与传统资源池的对比

搭建M电信IT系统资源池,与传统IT系统相比,IT系统的云计算资源池具备以下优势:

(1)降低成本:采用以X86服务器为主的低成本标准计算和存储处理单元,提高通用性,有效降低系统建设和扩容成本

(2)提升资源利用率:云计算资源池可对上层应用实现多系统资源共享与按需分配,有效提高IT系统资源利用率和能耗效率

(3)实现系统快速部署:云计算资源池的自动化部署能力为新业务平台和IT系统发展提供快速实施和部署能力

(4)提高系统可扩展能力:云计算基于分布式技术实现Scale-out横向扩展能力。

3.结论

电信运营商拥有丰富的网络带宽资源、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众多的固定用户及丰富的运营经验,在业务转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进行内部实践,再扩展至互联网先推出易于实施、标准化程度高的服务,如基础资源服务等云计算技术发展到一定成熟度后再推出其他更高层次的服务。 [科]

【参考文献】

[1]刘秀霞,王锐成.云计算在电信支撑系统应用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7):302-302.

[2]卢大勇,陆琪,姚继峰.白克利云计算白皮书,2009,1.

[3]刘天成,陈美,程青松.基于云计算实现电信业务平台集中承载[J].互联网天地,2013(1).

[4]崔宁宁.面向电信运营的云计算模型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2012.

4.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四

(二)2

物联网及其体系结构

2 . 1

物联网的概念

1995 年,比尔 · 盖茨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之后麻省理工大学、美国的 Auto - ID 和国 际电信联盟也先后提出 物联网的概念。同年,IBM 公司提出基于物联网 技术为核心的智 慧地球的概念。2009 年,中 国 将物联网技术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 与互联网 相 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技术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技术。

2 .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国际电信联盟定义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 层,其结构如图 1 所示。感知层主要用于物品标识和信息智能采集,对应物联网感知系统,包括 RFID 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摄像头、GPS、二维码标 签、RFID 网络、传感器网 络等。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品 标识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 ; 涉及 的核心产品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传感器节点、无线路由 器、无线网 关 等。

物品标识技术是对物品编码并进行识别的一项技术,按识别距离及是否需要电源,可分为接触式标识技术、非接触式标识技术、有源标识技术和无源标识技术。按识别距离及速度可分为近距离低速标识、中 距离高速标识和远距离高速标识。如 条形码、磁卡、IC 卡和 低频 RFID 采用的是无源接触式标识技术 ; 高频、超高频和微波 RFID 采用无源非接触标识技术 ; 超高频、微波 RFID 采用 中 距离高速标识技术 ; 有源 RFID 采用远距离高速标识技术。

网络层主要用 于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对应物联网通信系统和数据海系 统。通信系统包括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行业专网及形成的融合网络等 ; 数据海系统主要有海量多 媒体数据存取系统、跨媒体搜索、数据融合与知识发掘、安全和保密技术、数据格式和标准化等。

应用层主要用 于实现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对应物联网的计算机系 统和控制系 统。计算机系 统主要包括云计算服务、共性服务软件的中 间 件、嵌入式一体化开发平台、超级计算机硬件系 统、软硬件的 I / O 标准化等。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无人装备、新型调节与执行机构、管道系统控制技术等。

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是把现有的智能物品和子系统相连,实现应用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从而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的社会服务。作为物联网的核心,软件和中间件,将同硬件设施一起推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3

云计算在校园物联网中的应用

3 . 1

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

随着校园网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馆管理、物流管理、人事管理、计费管理 等工作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在教学中,物联网 可以 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学习环境无缝连接,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数据传递安全、实验设施管理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在学生管理中,通过将 RFID 标签嵌入学生的校园一卡通中,可以确定学生所处的位置,实现学生的实 时 考 勤 和 管 理。在 图 书 馆 管 理 中,通 过 将 RFID 标签嵌入图书中,可以完成图书的自 主借阅。在物流管理中,可以对物资的流向 和数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补充紧俏物资,提高物资分配效率。

3 . 2

云计算在校园物联网中的应用

随着校园物联网 的快速发展,网 络规模越来越大,产生的数据也越来越多,因 此,迫切需要一个功能强大、低成本、有一定容错功能、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能够对校园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整合和管理,并为整个校园物联网提供云计算服务,实现预测和决策,同时可反向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达到控制校园物联网 中 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进程的目 的。新一代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便捷的数据存储,并能实现按需服务和智 能均衡负载等功能,在计算、运营、维护等多方面满足了校园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3 . 3

校园物联网云平台设计

校园物联网中的云计算架构可划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 层,校园物联网云平台总体设计。感知层是整个校园物联网的神经末稍,主要用 来完成各种信息(胸卡、一卡通、图书、桌椅、实验 设备、车辆等)的收集和简单处理 ;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把感知层简单处理过的信息进行汇聚并向上层传输,完成信息的传输、交互和汇聚。校园物联网主要通过现场总线和无线局域网、校园网 进行数据的汇聚 ; 支撑层主要包括各种基础软件系统、基础管理和基础资源,支撑应用层的运行。如基本业务、信息服务、管理控制、数据交换、应用 程序、中间件、操作系统、虚拟服务器、物理服务器等 ; 应用 层是云计算架构的最高层,主要完成服务发现和服务呈现的工作,根据校园物联网中不同用 户的不同需求,可以把相关服务组合成能够满足用 户 需求的应用 子系统。如学校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计费管理系统等。

结束语

5.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云计算技术近两年已经在我国的一些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本文在介绍云计算概念、探讨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云计算技术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云计算是在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型,它提供了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是下一代网络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云计算已经给IT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在我国的一些商业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同样它也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方面。

一、云计算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些数据中心正常运转的管理和维护则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企业负责,并由他们来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来供用户使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任意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在云上实现随需随用。同时,用户终端的功能将会被大大简化,而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将转移到终端背后的网络上去完成。

据中国电子报载2008年5月,谷歌和IBM共同宣布携手进军“企业云”领域;2009年1月,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厂商世纪互联,正式发布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产品线;2009年3月17日,思科高调推出了业界首款统一计算系统(UCS),思科中国首席技术官梁永健对记者承认:“UCS是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一个关键架构。云计算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落地开花。这让我们有了一个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这项技术与服务的空间。

二、云计算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目前,云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领域,针对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微乎其微,更不用说是针对云计算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因此,探讨利用云计算来建立学习环境,协助我们的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科目的学习,利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来帮助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也就是云计算辅助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云计算辅助教学(简称CCAI,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就是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软件、存储、安全等要素,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有效教学和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技术“云服务”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现出云计算辅助教学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效果等方面的最优化。

三、云计算辅助教学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

云计算辅助教学从本身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以及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方面,提供了一些合适的,可行的方案。云计算辅助教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为学校节约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都配备着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计算需求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所需的硬件需求,学校不得不经常购买更新计算机硬件以及一些网络设备。云计算固有的特点使其比其他新技术更容易进入学校。如果使用云计算辅助教学服务,绝大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学校只需让电脑接入互联网即可。云计算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服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了云计算辅助教学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

2、可以为学校提供相对经济的应用软件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云计算提供的一种服务类型,它将软件作为一种在线服务来提供。学校使用云计算辅助教学后,无需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软件,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电子邮件系统,特别是学生学籍管理等,云服务已经提供,收费低廉,有的甚至是免费。作为客户端的本地电脑只要连网,即可享受云服务,不用担心应用软件是否是最新版本,这也极大地减少了学校为维护和升级应用软件而投入的费用。

Google协作平台是用来进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较知名的“云计算”。Google在2008年4月份进军云服务行列,已经不再是搜索引擎那么简单。Google套件里包含有众多的功能模块,如Google相册、Google文档、Google 图片、Google日历、Google演示文稿、Google小工具等。google协作平台又称Google Sites,是一个在线应用程序平台,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各种信息(文本、日历、演示文稿、图片等)整合起来,共同创建和维护一个站点,就像编辑一个文档那样简单。只要稍微有点office操作经验的人,会比较容易掌握其编辑方法。创建者可以设定权限,控制谁有权力访问,谁有权力编辑,也就是可以设定拥有者、协作者和察看者用户等等。在信息技术科目的教学上,师生可以协作建立一个站点,共同开展研究,互相补充学习材料,展示收集的相关资源,发布一些研究成果;教师可以把协作平台作为教学平台,也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展示平台,知识补充平台,作业批阅平台,延伸和扩展了学习空间。

3、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和学科自身的特点,达到教学与学习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云计算服务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它带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而不需要所有学生都步调一致,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式”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的状态。云计算支持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一些在线应用软件也提供了相对安全完善的服务。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可以享受到相对完全的,先进的服务。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现出主体性,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则真正起到引导者的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可以时时指导学生。尤其是云计算本身的互动功能比较强大,例如在线表单可以完成调查反馈和简单测验功能,Group论坛功能可以提供师生交流,附件功能可以让学生上交作业等。

信息技术科目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云计算的协作平台可以设置班级所有成员为协作者,共同来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每一个学生对完成某项任务所做的贡献都可以在平台上显示出来。同样,在平台上可以设置一个学生荣誉页面,可以根据荣誉获得情况随时变更,全班学生一起督促检查,能时时展现优秀学生风采,树立榜样,起正向引导作用,促进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四、对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展望

云,漫无边际,飘忽不定,可它却蕴涵着无情无尽的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云计算是一项新的技术,目前已经在一些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也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的影响。对于我们信息技术科目的教学,云计算也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出云计算在信息教育领域的特点和优势,使它更好的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6.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六

摘 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生产活动不断增加, 用户的用电量也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在此过程中, 多元化用电需求进一步增加, 因而新时期的供电要求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生产所需, 同时要求满足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等要求。基于此需要对用于用电量、用电行为和用电方向等进行分析, 为功能供电服务提供科学借鉴, 同时对供电量和供电方向等进行合理调整。

关键词:云计算; 用电; 智能; 应用; 方法; 要点; 分析;

针对我国电量使用情况, 统计和分析用户电量的使用数据, 在云计算技术基础上实行聚类算法分析, 建立电荷分析模型, 深度发掘用户类型, 为电网公司的供电计划制定提供依据, 提高电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1、云计算技术与用户用电智能分析

1.1、云计算技术分析

现代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是在互联网使用基础上增加相关服务, 完成多种不同交付模式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包括使用互联网动态交易模式完成虚拟化资源的扩展。[1]电信网络中云计算技术可以抽象化的表示底层基础设施和互联网, 应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较高亿次运算, 用户直接通过手机、笔记本和电脑等完成数据中心的.接入, 按照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运算。云计算技术在电网、天气和核爆炸等领域具有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在一定的技术标准下,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有用量划分的付费模式的, 从而保证实用、便捷和适用的网络访问服务, 计算资源在可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共享池内被快速提供、提升。其中共享池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服务、存储、网络、软件应用和服务器等, 总体管理工作和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交互较少。[2]

1.2、用户用电数据处理

国民经济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对电力资源的使用需求不断加大, 电力系统接入关键设备和技术后, 导致用户电量使用的数据信息量也加大。例如以电力资源家庭用户为例, 历史信息数据内容包括小区门号、家庭住址、电表号、抄电量日期、用电量等, 其中温度、天气和用电时长、家电类别等均属于需要记录和统计的信息。在整合和分析用户电量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电量指标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数据表, 存储用户基本信息, 结合用户总用电量、电表序号、设备ID和用电时长等建立数据模型, 对用户的用电行为、实际用电需求等进行分析。另外针对用户用电情况, 可以在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应用基础上完成个性化分析, 这其中需要综合使用聚类算法和云计算技术, 划分方法为经典的K-means法, 设计出框架图。其中框架图主要包括行为分析、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模块内容, 在相应的模块内容中输入用户数据, 通过云计算技术传输信息, 完成最终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 奠定后期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基础。[3]

2、云计算技术在用户用电智能分析中应用

2.1、聚类算法

在K-means法应用中主要的程序步骤是采集相关数据, 在聚类中心完成初始化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 聚类中心和计算的样本点之间需要保证欧式聚类, 根据其类别在聚类计算中心重新完成运算。应用K-means算法能够进行较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开发和运算管理, 其运算过程逻辑严谨, 运算结果准确可靠, 兼具扩容能力强和运作高效的特点。由于云计算技术的文件系统和计算平台属于分布式, 完成数据库信息存储后, 需要通过SQL接口完成数据分析, 总的运算阶段包括数据集的模型输入、中间集计算结果输入和最终的层级合并阶段。K-means计算中对应键归类后需要保证相同值的输入, 在数据重新标记中保证云计算平台内部文件系统运行通畅, 算法迭代直至收敛。

2.2、权重计算

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中按照相似性原则搜索数据对象, 计算相似数据的相似程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云计算技术应用中的聚类分析算法相当于相似性测算法, 且这种测出的相似度更加具有可信性和可行性, 数据形式较为新颖。[4]关于用户用电智能分析中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用户基本数据信息予以采集、存储和管理, 对于数据库中的用电峰值、谷电系数、平段百分比和负荷率等均可进行特征比较。在此过程中对其进行权重计算需要将选取的特征量建立向量矩阵, 计算特征指标可以使用熵权法, 标准化处理权重矩阵。用户用电量分析属于一项系统性和复杂化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应用云计算技术实行数据量的权重计算要保证矩阵标准状态计算出后与实际的用电数据分类相适应。

2.3、数据分析和结果模拟

用户用电量分析过程中需要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分类和输入工作, 在此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际出现的用户类型特征对其用电行为进行基本划分, 划分类别名, 研究用电特征。例如在小区用户用电中, 常见的用户类别包括空置房、老人、上班族、商用和老人加上班族结合模式。空置房总体用电量较低, 电量使用起伏不大;而老人由于年龄、生活活动特征, 总体用电趋势稳定, 下午用电较多, 晚上用电较少;上班族用电起伏大, 晚上用电较多;商用用户用电量大, 几乎没有用电低谷和用电高峰之分;老人加上班族结合模式下属于混合居住的家庭类型, 用电量较大。基于此, 在电量使用分析过程中应用云计算技术需要对主要的用户类别进行分类划分, 建立数据模型、统一比较分析。[5]

3、结语

电力资源在不同领域应用广泛, 在传统行业中电力资源的应用作用明显, 但是用户群体的划分不同, 其用电方式以及电力资源价值体现也不同。云计算技术在用户用电智能分析中, 能够在数据平台上针对多种不同的用户类别和用户特征展开分析, 提高数据运算的效率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庄绪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用户用电智能分析技术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6, 02:187-189.

[2]朱国富, 张晓东, 闫书芳, 赵军平。基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智能售用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技术[J].电测与仪表, 2015, S1:13-16

7.云计算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 篇七

一、石油勘探技术现状

目前在石油勘探中最常用是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使用现代物理方法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包括电法、磁法、重力法、放射性法、地震波法等。其中尤以地震波法最为重要。地震波法的基本办法是用炸药在地面激起人工地震波, 通过地震波传入地下, 碰到不同形态的岩层时形成不同的反射波, 这些反射波经过收集、转变成电子信号后存储为数据, 然后通过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解释和反演, 就能清晰模拟出勘测区域的地下地质构造, 并找到那些存有石油岩层的精确位置。

据了解, 为了了解和模拟出地下数千米的地质构造, 通过地震波反射方式来收集海量数据一般二维数据可达1-2TB, 三维数据更是高达几百TB甚至PB级, 然后进行大量的密集计算和模拟, 计算结果出来后还要转换成直观的可视画面, 方便专家对数据进行解释, 为油气钻井定位提供参考。因此, 这些海量数据的处理只有借助高性能计算才能实现最佳的勘探效益, 这也是在石油勘探领域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主因。

由于石油勘探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石油勘探对高性能计算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过去十年中, 高性能 (HPC) 集群计算系统成为石油勘探计算处理的主流甚至是唯一系统架构类型。HPC是高性能计算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的缩写, 但是目前高性能HPC集群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性能、系统建设与运行成本等方面已经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 让石油勘探企业感到颇为头痛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困境:一是计算能力需求和CPU处理器性能落差越来越大, 目前通过不断提高CPU处理器的工作频率来提高计算性能的技术路线已经逐步走向其极限;二是石油勘探高速增长的数据和存储扩容越来越不匹配;三是能耗制约越来越严重, 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积大、耗电多等弱点以及对庞大的计算机房空间需求、空调需求和用电量等已经成为石油勘探数据处理的一大挑战。

简单地说, 就是目前石油勘探行业对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的大需求, 使到传统的高性能计算方法不但不能适应石油勘探发展与应用的需要, 更是成为了石油勘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面临上述严峻挑战, 如何破解高性能HPC计算需求成为石油勘探行业关注的焦点。

二、云计算在是由勘探领域的应用

要想满足和破解石油勘探行业对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三大困境,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要实现灵活的可伸缩性。也就是说, 构建破解石油勘探高性能需求系统的关键点:需要可伸缩性、可拓展的计算能力;能够负载相当大的存储容量, 并能实现可伸缩性的存储容量;还要能够对计算能力和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因此,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云计算或许将是最有希望破解石油勘探高性能计算需求的方法之一。

事实上, 对高性能计算 (HPC) 而言, 云计算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例如已经发展近30年的超级计算中心就是一种早期的云计算模式:把昂贵的计算资源集中部署和集群应用。但这种H PC计算服务和当前所谈论的云计算又有着一些明显的区别。

目前的云计算是网格计算 (Grid Computing) 、分布式计算 (Distributed Computing) 、并行计算 (Parallel Computing) 、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网络存储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负载均衡 (Load Balance) 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服务。

总的来说, 综合业界各种现行的解决方案, 云计算技术是破解石油勘探行业高性能计算能力需求的一种很好的方向。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步成熟,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计算网格、计算云、存储云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石油勘探行业高性能计算困局将会揭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将计算变成水和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09, 5 (10) :49-54.

8.云计算向安全领域领域渗透 篇八

安全云计算

正如云计算的概念一样,云计算是分布处理、并行处理以及网格计算的发展。IDC分析师Frank Gens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云计算是网格计算模型自然而然的进一步发展。

从理论上讲,云计算的强大数据运算与同步调度能力,可以极大的提升安全公司对新威胁的响应速度,同时可以第一时间的将补丁或安全策略分发到各个分支节点。

对于传统反病毒厂商而言,云计算的引入可以极大的提升其对病毒样本的收集能力,减少威胁的相应时间。国际知名的安全厂商趋势科技以及国内的瑞星已经打出了安全云计算口号,这对用户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

当然不仅仅是反病毒厂商,国际知名的web 安全厂商websense,在恶意代码收集及应急响应方面也充分利用了云计算的特征,其在全球范围部署的蜜罐和网格计算的紧密结合,可以及时应对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型攻击行为,为其规则库的及时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再者,云计算在安全领域的应用科技极大的促进传统安全行业的变革,也许不久的将来安全厂商也会顺应潮流,真正实现软件+服务的营销模式。

安全云计算的挑战

我们不难发现,实施安全云计算的前提是快速高效的收集用户的安全威胁。通过云计算的实施数据分析,来响应用户的安全需求。那么如何快速准确的收集用户的异常信息,成为安全云计算实施的第一个难题。

各个厂商在处理威胁数据收集方面,表现也各不相同。国内安全厂商瑞星,通过发布面向终端的卡卡6.0来为其“云安全”计划全面实施提供先决条件。然而这并不会是瑞星的专利,包括微软在内,几乎所有的安全厂商都会对用户的终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跟踪。

同时,为了便于更加准确快速的获取信息,许多知名厂商都会设立专门的蜜罐系统,来广泛收集网络中存在的攻击行为,

Websense的蜜罐+网格计算的架构模式,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云计算的一种简单实现。

解决了需求收集,如何解决分布与并行的数据处理,成为能否真正实现云计算的又一个挑战。首先,安全公司不是Google,所以不可能有数以万记得计算机来同时处理用户的数据;

其次,相对普通的应用,安全公司对新型的病毒及攻击行为的分析,更多的是依据人工分析,如何缩短响应时间成为关键;

最后,如何加强自动分析的准确性,也是安全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忘记去年轰动全国的诺顿误杀事件,正是由于自动分析系统的误报,从而造成了无法A补的损失。业内专家指出,“病毒样本自动搜集和处理系统必然会大大提高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样本搜集数量和升级速度,但每天从终端用户搜集上来的可疑文件多数可能并非病毒;如果自动搜集系统自动提交特征并加入病毒库的话可能会引起误报误杀的问题。”

笔者以为,安全公司除了加大对基础硬件的改进同时,必定会加大与第三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加强合作。这样第三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又产生了,安全厂商如何保证,如何解决云计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指出,云计算是一个具备高度扩展性和管理性并能够胜任终端用户应用软件计算基础架构的系统池。但如果每个云的基础架构都是与众不同的,假如基础架构要应用虚拟化技术,如何解决许可证授权成为实施云计算需要思考的问题。

同时如何解决云计算特权用户的访问权限,数据存储以及数据隔离,都将成为安全云计算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总结

9.云计算发展关键在应用 篇九

摘要:正值我国云计算产业逐渐进入理性发展阶段,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昨日在北京开幕。此次大会受到领导与专家的高度重视。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出席会议。与会的领导与专家一致认为,应用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整个产业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努力完善。

正值我国云计算产业逐渐进入理性发展阶段,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昨日在北京开幕。此次大会受到领导与专家的高度重视。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原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等出席会议。与会的领导与专家一致认为,应用是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整个产业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努力完善。

面临扩大信息消费难得机遇

我国云计算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娄勤俭指出,一方面“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将推动一大批行业转型升级、催生企业多样的信息化应用,对云计算的需求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民生的建设与内需的扩大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融合发展,从而催生新的产业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云计算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将有望在国家鼓励信息消费的大潮中“闻„机‟起舞”。刘利华认为,我国信息技术资源分布不均匀,市场需求复杂多样,发展云计算对提升我国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消费有着促进作用。

此外,被认为是信息通信行业新的增长点的云计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刘利华强调,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和应用创新活跃,商业模式逐渐成熟,其便捷、高效、集约的优势日趋明显,云计算已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兴起,云计算市场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

基础设施支撑不够

尽管我国云计算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个产业存在的问题也在发展中显露出来。吴基传认为,基础设施支撑不足、宽带不宽,服务种类有限、服务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全、商业模式不成熟、政策法规环境不完善以及用户对云计算安全仍有担心等问题正困扰着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包括政府等各方正在积极把脉、寻求解决之道。在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刘利华表示,要加快提升宽带接入普及率、速率和传输网交换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提高移动宽带接入水平。

在产业布局上,娄勤俭认为,要合理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统筹考虑能源供给、气候环境、地质灾害、网络设施、产业配套、人力资源、交通和物流能力、能源供应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建在能源丰富、气候条件好、地质灾害少、土地较为充裕的地区,从而提高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

谈到营造安全的发展环境时,娄勤俭提出“三要”:一要高度重视标准和安全问题,加快研究制定我国云计算标准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二要加强云计算安全风险分析,完善个人信息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制度的建立;三要推进云计算诚信体系建设。吴基传则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云计算安全防护与评价体系,让所有使用云服务者放心,让用户能够对存放在云端的信息放心。在推广应用实践中,逐步完善云间交付的接口标准,完善和健全云服务行业的自律与管理制度。

推进应用是发展关键

对于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关键在于应用成为与会领导专家的共识。娄勤俭认为,云计算必须建立在技术基础和商业应用的基础上,依靠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应用,通过扩大应用推动技术创新。云计算让计算能力像水电一样按需供应,形成高效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可在智慧城市建设、精细化管理、社区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方面大展身手,并推动社会资源的共享,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要利用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进行专业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应用于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这些更加真实准确的决策分析依据,推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10.云计算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 篇十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利用大规模低成本运算单元通过IP网络连接,以提供各种计算和存储服务的IT技术,是互联网企业追求低成本、高性能、资源灵活分配与应用快速部署而开发出的一种IT系统实现技术。云计算系统是一种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应用于服务等能力的资源池系统。云计算为信息通信产业带来了新的商务模式,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低成本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为数据中心IT节能降耗提供了新的技术。

云计算市场将在未来几年高速增长,IT厂商正在以快于预期的速度转向运用云技术。根据Gartner的研究结果,全球云服务收入有望从2008年的464亿美元增至2013年会达到的1501亿美元,总增长幅度达到223%。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产业链。云计算产业链各个环节需要紧密合作,才能为最终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消除用户对由云计算引起的IT建设、使用模式改变而引起的担忧,使得最终用户接受了云计算理念、使用云服务。

二、云计算生态系统

目前比较通用的云计算生态系统(Ecosystem)划分方法[1]是将云计算生态系统分为八个角色:消费者、独立软件开发商、技术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咨询服务商、创业公司、云服务提供商、集成软件栈提供商,如图1所示。

云服务消费者进一步分为三类:个人消费者、中型消费者、大型消费者。个人消费者主要用于个人通信、娱乐等,对云的需求包括易于使用、免费、隐私保护、开放、能够基于浏览器进行访问等。中型消费者主要使用SaaS、托管类服务、商业流程等方面的云服务,对云的技术需要包括云间协作、可靠性、可用性等。大型消费者主要满足私有云、开发测试、商业流程、快速响应市场等需要,对云的需求包括服务部署、数据集成、结算、可靠性、安全、快速访问、法规遵从等。包括云服务提供商、创业公司、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咨询服务商都可以向云消费者提供服务。

云服务提供商是云计算服务的载体,也是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只有构建了云服务平台,其他角色才能获取到云计算产业链的价值。

独立软件开发商希望通过云带来新的盈利资金流,提供多租户的能力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他们在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平台上提供了“百花齐放”的增值服务补充,对底层平台也有一定的需求,包括可靠的托管服务、企业到企业(E2E)平台、平台的弹性、计费能力以及商业灵敏性等。

技术提供商提供一些新的技术,集成软件栈提供商提供通用的软件栈,为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了可用的技术和产品。咨询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可以帮助云服务提供商构建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平台,同时也可为云服务的消费者提供咨询和集成,采取最佳的方案实现IT基础设施向云的迁移以及互操作。

创业公司是一种特殊的角色,他们既要使用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服务,同时也是云计算产业中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创新来源,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需要一个带有计费能力的整合的云平台,以及低成本进入门槛,通过多租户模式实现市场分享。

三、云计算的技术路线

目前,云计算有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

1、大规模并行计算:

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使用大规模并行计算的云计算系统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例如Google全球服务器数量超过100万台,每天处理数据量超过20PB (我公司截至2009年年底全网经分数据量为6.8P)。Google采用廉价的PC服务器作为计算和存储单元,其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

2、虚拟IT资源池:

把IT资源虚拟化,形成资源池,并出租给最终用户。以亚马逊为代表,它推出了弹性计算(EC2)、简单存储服务(S3)等服务,用户只需要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按需申请、按量付费。由于虚拟IT资源池通集中化、规模化的业务提供方式大大提高系统综合利用率,具有极大的成本优势,亚马逊自2006年推出云计算服务以来,业务量增长迅速,截至2009年底,仅EC2业务就有超过40000台服务器,当年业务收入超过2亿美金。

四、云计算在移动运营商网络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技术是电信运营商降低投资运营成本、实现业务创新的必然选择。

传统电信网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系统利用率低。业务系统和IT支撑系统通常采用竖井式的建设部署方式,不同系统之间资源无法共享,综合资源利用率和能耗效率低,导致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高;

扩展能力有限。电信运营商IT系统通常采用向上扩展(Scale-Up)的方式进行扩容,当现有系统容量不足时,往往需要更换更大容量的设备,影响了业务的连续性,并造成以往投资的浪费。。

系统部署周期长。由于电信运营商IT系统通常采用Unix服务器、盘阵等设备组成,采购周期较长,难以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系统性价比低。电信运营商网络上大量使用的Unix服务器、盘阵、商业数据库等传统IT设备市场处于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垄断状态,设备价格昂贵,运营商议价能力不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公司高性能、低成本、定制化的系统相比难以形成竞争能力。

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提高电信运营商IT系统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并为业务和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1)云计算在IT支撑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精细化运营要求的不断提高,电信运营商的BSS/OSS等IT支撑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IT支撑系统面临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压力,系统容量增长迅速,投资不断加大。云计算的引入有利于提高IT支撑系统的处理能力,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2)云计算在增值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增值业务系统大多采用IT架构,由于目前采用竖井的建设模式,资源无法共享,系统利用率较低。采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让不同业务系统共享资源池,通过削峰填谷的效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以降低成本。

(3)云计算在IDC中的应用

传统IDC以出租机房、供电、散热等基础设施为主,为客户带来的增值较少,并且随着土地、能源等价格告诉上涨,这些业务难以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云计算的引入使计算、存储、网络、应用等IT资源和服务能够像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方便、廉价地提供给用户,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4)云计算在传统电信网中的应用

随着软交换、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传统电信系统将逐步迁移到通用计算、存储等IT架构上。云计算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最终提升用户体验、降低使用费用。

(5)全面进军ICT服务领域,实现转型

我国有全球数量最庞大的中小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借助云计算方便、廉价的信息服务,运营商不但能够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撬动一个巨大的市场,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并逐步从通信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型。

五、中国移动“大云”项目的研发和实践

中国移动几年来一直在致力于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转型,云计算无疑是实现转型的一个最好的契机之一,因此中国移动高度重视云计算的研发和建设,从2007年即启动了“大云”云计算研发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已实现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海量数据仓库、分布式计算框架、云计算系统管理、弹性计算系统、云存储系统、并行数据挖掘工具、搜索引擎核等关键功能,目前已经在南方基地双业务云资源池、盘古搜索、四川音乐基地、业务支撑系统、信令检测系统等进行了广泛的试点和商用。

11.云计算在大学科研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十一

数年前,人们对于云计算是什么还云里雾里,云计算商用真的就像一朵飘忽不定的云。现在云计算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启动云计算工程的大型企业就不下数十家,但人们真正关心的似乎并不是云计算本身,而是能否真正走入它所代表的丰富多彩的“云”世界。现在领导、厂商和专家们行动起来,共同推动云计算进入“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商用阶段,新华社等大型传媒单位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毅认为,云并不是具体应用于某个行业的技术,它仅仅是一种理论,查阅美国的一些资料就会发现,云计算只是网格计算的一种升级,或者说应用于互联网的一种并行计算技术。06、07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云,隐约感觉到这种东西可能会解决我们的问题,但它当时只是在基础理论层面,没有达到商用的层次。

云计算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云计算首先是一种计算模式或技术构想,而不是一种技术。在这种计算模式中,所有服务器、网络、应用程序以及与数据中心有关的其他部分都通过互联网提供给IT部门和最终用户,这样一来,IT部门只需购买自己所需的特定类型和数量的计算服务。因为云计算面对的是企业更加庞大、复杂的应用需求,所以它本身也很庞大、很复杂,但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它理解为,云计算是一种由云端负责运算的技术结构,随时需要随时取,需要什么就用什么,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云计算其次是一种商业模式,云计算公司通过对基础架构和物力资源、各种中间平台,再到数据集中化应用存取管理、协作模式应用和工作流审批、表单、数据接口链接等等各个模块进行梳理、整合、开发,并将这一系列组成的云计算作为一个基础平台开放给客户,一方面那些软件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开发各种软件以供企业租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使用从软件到硬件的各种服务、资源,提交各种运算需求等等,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

云计算的风起云涌就像一个拓扑结构,国外的Google、IBM、Yahoo、Amazon、微软等已经成为节点的贡献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以及阿里巴巴等也启动了云工程,顿时间,云计算市场上弥漫着硝烟,但真正的行业领军者希望搭建起促使云计算在各个领域通行的商业模式。相比较而言,通信行业对于云计算应用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商业模式成熟度、产品标准化程度及其对企业收入的影响远不及传统通信类产品。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对云计算的探索尝试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在传统的IDC业务的基础上捆绑、丰富管理相关服务,其中国外领先运营商对云计算应用领域的探索范围更加广泛,对中国通信行业设计、推广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云概念正在被大规模移用,比如云搜素,是运用云计算技术的搜索引擎,可以绑定多个域名,定义搜索范围和性质,同时不同域名可以有不同的UI和流程,这个UI和流程由运行在云计算服务器上的个性化程序完成。云视频的概念就是让现有的各种终端用户在享用视频体验时从复杂的终端工具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像打开电视机一样简单的时代。

周毅认为,云计算使之前传媒行业技术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现了转机。新媒体或新业务诞生的时候,任何一项新技术或新业务需求都对技术平台和体系提出了更新要求,一旦更新,就得从终端、后台到传输网络、交换体系等全部更新,此时就会发现这种更新是非常可惜的。云计算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既能达到升级改造目的,又不用将一代设备系统全部淘汰的办法,这在传媒领行业的应用仅仅是个开端。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理念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数据库系统部主任陈杰指出,当前我国各行业在构建数据中心时都面临管理、整合、速度、安全、成本、资源共享与动态调度等问题的挑战,迫切需要应用全新理念构建数据创新中心,以便能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足够的IT支撑力。尤其是大型传媒机构正处于战略转型及建设全媒体集团的关键时期,各种新兴业务高速发展,传统业务稳步推进,随着“阵地前移”战略的逐步落实,未来需要建立起能够支撑业务全球化部署的多媒体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应该是分布式、分级体系架构,具备跨地域、跨时域特征,全球化数据中心将成为支撑新闻传播与业务发展的基础IT动力源。

21世纪前后,我国各大行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陆续建设了数据中心,其中以银行、电信、保险、税务等行业为典型代表,建立了大型的区域数据中心甚至国家数据中心,被称为数据大集中。其特点是基础网络已经到位,基本的业务已经在基础网络上承载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资源没有实现最佳整合、无法较好较快实现IT对业务发展的按需支撑、缺少企业内部技术标准等。

依据以上需求,新一代数据中心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构建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大型企事业单位数据中心的建设重点是对已有和新建的计算资源进行分层整合,建立起包括存储、服务器、数据库、搜索引擎等资源的服务架构,每个层面的资源可以根据业务发展实现按需分配,通过服务实现多业务融合。大型媒体机构的数据中心建设更要突出服务架构及按需计算理念。因为媒体的业务无处不在、受众的需求差异化明显、传播形态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这些特征决定了媒体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向,既要有足够的计算资源提供服务、又要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分配资源,更要有灵活的资源调度方式支撑业务按需拓展。通过应用新技术创新业务流程,使之更好支撑媒体的全业态发展,力求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集中计算与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共享,最终建立“面向服务计算模式”的数据中心。

(2)构建标准化、模块化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一个融合了多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要特别重视标准化、模块化建设。采用结构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实现数据中心的功能分区设计,数据中心各层次架构都要形成标准,每个层次内部形成功能区模块。媒体的数据中心设计既要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更要逐步建立起媒体内部的技术架构标准及业务流程标准,这些标准是指导数据中心搭建、业务系统接入、软件模块开发的重要依据。

(3)构建“绿色”数据中心。相当多的数据中心还未将能源管理技术纳入数据中心管理,没有将能源挑战视为重大挑战,实际上,这必将是个重大挑战,未来两年数据中心将掀起实施“绿色工程”的浪潮,诸如能源管理技术和专用工具将愈加受到数据中心的青睐。媒体的数据中心要存储海量的多媒体数据,管理成百上千的服务器,这些资源的无限膨胀必将耗费大量能源,要依照信息生命周期论,对数据中心处理不同阶段的数据执行差异化的计算资源调配,目标是让能源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实际利用资源,尽量减少机器空转。

未来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还应该整合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互联网数据中心、人际网和物联网。互联的数据中心是标准的平台、自动化的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平台,才有可能使数据中心之间互联,让数据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多个数据中心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另外只有采用自动化的管理,数据中心才能更有效的节能减排,任何设备都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这样实施和维护就更加简单了。人际网是云计算的基础,未来我们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朋友在哪儿,现在在干什么,甚至知道朋友的心情。人际网最大的用处应该是SOHO办公,每个人都会配置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即使这些都忘带了也能在任何地方找到个人系统登录的替换设备。人际网最终肯定是由MSN、QQ、Facebook等类似的网络发展而来,未来所有网络将得到统一,网络之间信息能够自由传递,就好比中国联通的号码能打通移动的手机号一样。有了互联的数据中心,我们就不缺少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有了人际网我们就有无穷的用户资源,依据这些资源让所有的物品都智能化,同时就出现了物联网。物联网时代为所有物品都配置了IPV6网络号,我们就能够知道家里的电表转到了多少,看到正在旅行的家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了解电饭煲里的饭是不是还热等等。以上应用都会包含在云计算中。

云存储重要何在?

自然界的云指停留在大气层上的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而IT架构里的云存储是指将后台融合成一个存储池,提供一个虚拟的存储空间。它通常能够屏蔽掉后台所有的细节,按需为用户提供服务,相当于说IT后台的所有服务器只有一台,用户可能不知道个人资源存储在哪儿,但存储的安全性却大大提高。当前端用户需要一块存储空间时,云存储首先剖析它的应用类型、数据类型等,然后参照信息周期论的管理模式决定把存储池的哪一块存储空间分配给它。

云存储不是要取代现代的盘阵,而是为了应付快速成长的数据量与宽带而产生的新形态存储系统,因此云存储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三点的内容:一是容量、宽带的扩容是否简便,扩容一般会自动将新存储节点容量纳入原来的存储池,因此需要尽量避免繁复的设定;二是宽带是否线形增长,使用云存储的客户通常会考虑未来宽带的增长,如果十几个节点就饱和,对未来带宽的扩容有不利影响;三是管理是否容易,Google有五万台存储服务器,当用户把应用迁移到云存储,它管理的就是一台,而不是五万台,统一管理肯定要比分别管理简单得多。

如果说云存储是下一代资源存储演变的方向,虚拟化则是实现这种转变最为重要的基石,因为云存储是通过网络提供的可配置虚拟化存储提供服务的,它与传统存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云存储的可靠性主要通过数据块及复制来保证,一方面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保证高性能,当用户需要数据时,哪台机器空闲,就由哪台机器提供这块数据服务。第二,云存储非常适合媒体一次写入、多次读出的需求,传统盘阵要求数据必须集中,云存储可以不集中,它经常把主要数据放在一个数据中心,而其他数据放在异地数据中心,何时取用根据数据的调度策略决定。第三,传统盘阵需要非常完善的RAID保护机制,在每个物理节点之间都互为备份的云存储模式下,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不会导致宕机,RAID保护就显得不是十分必要了。比如谷歌每秒钟会有15台计算机出现宕机问题,但很少出现大规模不能服务的情况,原因就在于云存储提供的多节点数据保护和复制功能。第四,云存储内部节点对等,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一般不会出现“热盘”现象。云存储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NameSpace,元数据和对象数据都采取完全分布式管理,横向拓展能力非常强,当存储空间不够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增加元数据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第五,云存储真正具备海量数据的存储空间,而且成本非常低,业界的工业标准服务器和低成本硬盘就可以满足这些数据存储服务器的要求。此外,云存储还具备广域、异构的特征,服务器可以通过以太网互联,进行自我管理。

存储是媒体基础的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文件存储及管理系统,也就无法构建灵活的文件应用系统。随着云计算在传媒行业的应用逐渐从理论设想走向部署实践,使每个人都身处云中,用户会更专注于云计算前端的服务,或许会渐渐淡忘云计算概念本身。当云存储成为大型数据中心构建的基本概念时,最简单的公式就是云存储等于存储虚拟化加上存储自动化,以存储虚拟化为最基本的核心,上面提供许多自动化的功能,最终实现云存储的效果。

“云”中论道:服务即一切!

2011年2月26日,资深财经媒体人士何力先生在其微博上谈到“云就是通过规模化提高资源效率。但哪些规模化的需求可以云呢?水电可以云,于是有了水厂、电厂。计算需求也可以云。还有什么呢?云的过程还有个委托信任的建立,还有为用户保密的立法。但云的忧虑是,规模化的极限在哪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垄断和竞争的边界?”其比喻十分形象贴切,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人,不能不了解“云计算”对当下传媒建设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云计算”被认为是未来5到10年内影响整个IT行业的最关键技术之一。它是互联网、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存储网络、网格计算、虚拟化、SOA等各种技术演绎而生的必然结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呢?国外的两种定义认为,“云计算”就是“通过Internet技术,以服务的方式向外部用户提供具有伸缩性和弹性的IT能力;另外一种定义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标准化的IT能力,例如:软件、应用平台或基础设施、通过Internet技术以按需和自助服务的方式提供。”

“云计算”这项技术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是通过网络把各种计算资源在不同层面整合成一个虚拟化的统一计算平台,并借助技术标准及商业模式将整合出来的强大计算能力通过服务的方式分发到每个应用系统和终端用户手中。

曙光公司高琪博士解释说,“云计算”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它是以服务的模式,而不是像我们构建应用系统那样通过购买硬件软件来搭建的那种模式;

第二,就是它具有伸缩性和弹性,首先是我的资源具有可扩展的能力,能够根据整体的需要实现整个云计算平台的可扩展性;

另外就是它具有弹性,每一个“云计算”平台的使用者是可以通过他的需要按需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再有就是它是一种标准的IT能力,软件、应用平台或基础设施、通过Internet技术以按需和自助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

EMC客户技术顾问刘斌先生认为“云的一切都是服务,核心是信息”,在“云计算”概念引出之前,传统的IT是以采购为中心的IT,2010年之后我们进入了所谓的“云时代”,产业的核心变为“从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实际上客户的核心买的是一个服务。“云计算”从技术的层面来看,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虚拟化的问题,要解决资源流动,就要考虑虚拟化,不管是存储虚拟化、计算资源虚拟化还是网络虚拟化,你需要先把这些资源先让他自由的流动。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化石能源转化成电能,首先要做发电的能量转换,能源的转换,你才能实现电像流水一样的运转,这是必然的一个过程,这是前提。

第二,以服务为核心。电能作为一个服务提供给客户的话,你需要解决你的服务等级的保障,你要解决五个九的可能性,你要解决你的产品特点,220伏、上下10伏,50赫兹的频率,这是你提供给客户的一个服务,服务所包含的内容。对于IT来讲那就多了,比如说你的档期时间、存储空间、计算能力、网络吞吐量以及等等一系列业务的需求。

最后就是要有自动化。当我们把所有的系统整合到一个系统的时候,实际上我们的风险是提高了,IT人员的风险是提高了,就像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的这个篮子是否坚固,是不是能够保障我们这些鸡蛋的安全,提高我安全性这是我们核心要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自动化的管理,运维的这种手段,才能起到保证资源能够灵活的调配,保证客户的信息、企业的业务、整个企业甚至国家层面的安全性的问题。如果靠人,比如说举个简单的例子,针对关键字进行网页的检索和处理,比如政府的宣传机构,在互联网这个时代我们很难保证,某一个网站或网页上面没有我们去处理的信息。那么我们只有通过技术手段,去自动的识别这些关键字,把这些所需要监控的信息自动去处理了,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在云时代解决这种自动化,是我们在管理、运维、使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

易安信电脑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简称EMC)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在中国主要是做一些刚才提到的云安全、云存储等等方面的研发以及本地化的支持。

现在,云计算主要有这几种运营模式,第一,私有云。它是指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设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为自身提供虚拟化、动态化、共享化的信息平台;第二,公有云。它是指政府、企业主导的大型数据中心,面向公众提供计算、存储、软件等多重服务。

第三,混合云。它是指各企事业单位既有自己的内部私有云,又使用外部公有云提供的服务。

其中,公有云又分成了SaaS、PaaS、IaaS等服务类型。

曙光公司高琪博士介绍说,“云计算”主要的三种服务类型是,

第一,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简称“SaaS”):用户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来使用Internet上的软件;客户端软件通过标准的Web服务来使用Internet上的服务;用户不必购买软件,只需按需租用软件。

第二,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简称“PaaS”):日工应用服务引擎,如互联网应用编程借口、运行平台等;用户给予该应用服务引擎,可以构建该类应用。

第三,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称“IaaS”):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硬件资源,如虚拟主机/存储/网络/安全等资源;用于无需购买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只需通过互联网租赁即可搭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云计算”特点鲜明解决固有难题

新华社通信技术局数据库系统部主任陈杰认为“云计算”的基本特点有,一是提升设备使用效能。以前都是单机或集群,如果虚拟化成云以后,所有的服务器设备可以统一看成一个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的CPU等计算资源都是统一调度,CPU利用率一定会提高。(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传统模式下企业内部服务器的CPU平均利用率仅为10%,如果应用虚拟化,CPU利用率可提升到18%,通过应用更多的云计算方案,服务器的利用率能够达到35%到60%,所以通过实施云计算可以大幅提升IT基础资源的使用效能,同时节约成本。)

二是规模化超级计算平台。(目前大型企业大都拥有数百台、数千台服务器,数百Tb甚至Pb级存储空间,这些资源如果只是每个业务系统独享就会造成计算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均衡,如果实施了云计算战略,这些资源就会转换成统一调配的计算能力,各业务系统按需分配,所有计算资源整合成企业内部的一台“超级计算机”。)以前单位内部有上百台的服务器,都是服务于特定应用系统的,即使有空闲的计算资源,其他应用系统很难使用到。通过部署云计算技术,把整合出来的计算资源描述成企业内部的“超级计算机”,可以按需分配计算资源,这些都是理想化的,科技度、调度的便捷度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是高度扩展性和灵活性。需求的不断变化总是和IT系统间形成矛盾,这很容易导致在用系统资源短缺或是资源浪费,关键原因在于传统IT架构资源间没有流动,云计算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实现资源流动,比如某个应用停止后可以把资源释放给需要更多资源的应用,新应用可以根据业务增长情况向云平台逐步申请资源,当流动的云都不足以支撑整体业务计算要求时,就需要对云计算平台进行整体升级了,但是这种升级是面向全体应用的。

四是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包括通过使用数据多节点复制、集群计算等措施,云计算通常能够提供比本地计算机更可靠的数据保护能力,由于云计算本身就是架构在分布式体系之上,所以它可为所有应用提供规模化的高可用性,同时这种高可用性具备工业标准的高通用性。

当然,陈主任这里所阐述的“云计算”仅仅是私有云的范畴,主要是新华社内部建设数据中心,应用云计算技术,对于公有云或者混合云可能还有一种面向公众服务、面向最终用户服务的特点,包括设计安全性等方方面面。

谈到“云计算”国外的现状,陈杰主任说,Google、微软、Amazon、Yahoo已经推出自己的云计算完整解决方案并实际商用,IBM、Oracle/Sun、EMC等厂商已提供云计算各层面云计算产品。

Google应该是全球云计算最早的贡献者、提出者,是云计算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另外一个贡献者是IBM),也是全球云计算的最大使用者,在全球分布着36个数据中心,所有数据中心完全使用云计算平台构建。目前Google“云”已拥有100多万台以上服务器,对外宣布的目标是发展到1000万台以上。为了支撑这个超大的“云”,Google提出了一整套基于分布式并行集群方式的基础架构,这个架构主要包括3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分别是建立在集群之上的文件系统GFS,支撑Google应用程序的标准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以及针对Google应用程序特点提出的Map/Reduce编程模式。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开源的Hadoop架构,是对谷歌架构的开源的描述。

在我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都在进行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移动的大云“Big Cloud”,中国联通的“互联云”,中国电信的“e云”,都已在不同年份启动。其中,中国移动2007年3月启动大云“Big Cloud”项目,目标是为中国移动提供移动IT支撑服务,同时满足面向互联网的业务及服务需求。中国联通2008年开始在多个IDC进行云计算试点,简称“互联云”。中国电信2009年开始启动“e云”计算。

北京市2009年10月与Platform公司合作开始建设“北京云”。2010年7月制定北京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祥云工程”。

商业模式上,阿里巴巴在建设自己的云计算平台,曙光公司已经和多个政府机构签订了关于云计算的整体设想,在多地落地,运用超算技术建设“云计算”中心,这些“云计算”总体来讲都是面向公众服务的,运营商有一部分是私有云,政府建设更多是面向公众服务的云计算。

高琪博士介绍说,成都云计算中心于2009年12月正式开通运营,是国内首个由企业投资建设并商业运营的云计算中心;一期建设规模为每秒30万亿次,二期扩展至每秒150万亿次(cpu core>1w);三期计划在高新区建设云计算中心大楼,计算能力扩展至每秒千万亿次。无锡云计算中心于2010年11月正式开通运营,一期建设规模为每秒50万亿次。二期计划在新区国家软件园建设云计算中心大楼,计算能力扩展至每秒千万亿次以上。其主要服务领域有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软件服务、数字新媒体等。

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数字新媒体行业应用方面,天脉聚源新媒体云服务平台值得关注。在这个平台上针对现有新媒体的特点对音视频节目进行采集、收录、拆条以及编目。该平台可以把语音的内容转化为文本,并通过相应节目的拆条进行匹配,实现了通过索引文本可以获取相应的视音频片段提供相应的服务。“三网融合”之后,所有的电视,音、视频都在服务器里面,我们通过专用的设备和技术加强音视频的可用性,用户是体会不到你的服务是从哪里来的。整个云计算中的架构、存储、音视频编解码技术,都已经在云计算当中专业化了,技术上可以来保证数字新媒体。

其系统架构的技术难点有海量分布存储、实时视频处理、高清视频推流等。

海量云存储系统可以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大,对性能、可扩展性以及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NAS和SAN难以解决问题。

云存储系统与NAS存储之间的一个对比有:1、高性能:高效的并行存储技术、带宽随着存储规模扩大而线性增长。2、可扩展性强:动态无缝的扩展,对应用几乎无影响。3、可靠性高:元数据服务器集群、I/O服务器集群;数据采用多副本(2或3副本);单台存储服务器故障对系统无影响。4、集群架构可使系统快速重构,故障恢复时间短。5、随着规模增大,维护成本升高不明显。6、低TCO:采用廉价设备构建高性能系统,实现低成本。

视频编解码加速系统在三屏合一后,同一份视频最多需要高达数十种视频格式,实时转码服务器借助videospeed卡可以实现实时视频格式转换,可大幅度降低存储空间需求

视频流输出加速系统,有如下特点:

1、高I/O吞吐:高速存储加速设备,具备1000流以上的Mpeg 2格式标清推流能力;

2、高存储级别:可实现本地分级存储、Cache和预取等高级存储功能;

3、高效能:高于同类通用设备的每W推流能力;

4、通用架构视频服务器,易于管理,适用于各种自主开发软件;

5、灵活性:适用于大多数自主开发软件,灵活性好。

其典型应用有政务电视舆情监控、领导决策支持电视剪报、网络电视台、电视内容委托加工和TV社区的模式等。

传媒典型案例引入云端建设

云计算或者云概念应用的范围广,波及的领域大,其给传媒领域带来的改变也是革命性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拥有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等多种传统报道手段开展业务,采用43种语言和61种文字“向世界报道中国,向中国报道世界”。而面对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新业务的开展,在平台建设中到底是按照传统的“孤岛”方式,还是联网,一种不确定的存储方式来进行改造,而这种存储具有可扩展性和升级改造的连续性,并且其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障?

“在建设中,我们发现云本身并没有对基础架构进行定义,因此,我们想借鉴当时业界主流的SOA、ESB、EMB双总线,同时纳入一些国内国际的主流媒体的一些标准,以及广电的‘白皮书’,对音频系统进行界定。”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现广电总局广科院副院长周毅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研究到底是用SaaS还是PaaS进行推进。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认为SaaS优先采用比较好。举例来说,在SOA总线架构之下,过去虽然大家用的都是SOA,但服务对象是不固定的,就是说非编网络(FC网),控制和管理的信息用的是以太网的架构,一旦非编内容或传输结束后,需要调用高清晰度的结果图像时,就要用光纤网,反过来,用标清或高清视频流的时候,也要用到光纤结构,这样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麻烦,显示终端或远程进行编辑时的困难。此时,我们就想到利用云,虽然架构用的是SOA,但在进行制作时,在软件构成上,用云的界面,借用了SaaS的一些架构。就是说,使用经过授权认可后的软件,远程进行编辑,或远程审片,我们就可以根据它的信道环境和终端情况,来下载或调用在云端或SOA总线端的数据。”

而新华社在这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规划,新华社技术局数据库系统部主任陈杰提出了看法与规划。

新华社数据中心应用云计算理念构建新华社全球化数据中心,目标是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分配、集中利用、自动管理与灵活扩展。具体来讲新华社全球化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要建立分层服务理念,分别在基础层(IaaS)、平台层(PaaS)、软件层(SaaS)建立起面向服务的架构,这三个层次并不构成互相的附属关系,但是这三个层次分开来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云计算服务的方向或方式,通过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可以构建出完整的虚拟化计算平台。即新华社的全球化业务可以根据需求在每个数据中心或多个数据中心的云计算平台之上分配资源,进而实现对业务的按需支撑,这种体系结构具备高度伸缩性及灵活扩展能力,能够较好的实现业务、技术、管理的和谐发展。

将来云计算架构下分布式数据中心的协同计算模式,可能是以北京为主中心,在各大洲都要建立分数据中心,分数据中心根据各自的任务和地域特征建立洲域内的云计算中心,多个数据中心之间能够进行互为备份或者负载均衡,一级数据中心下面到国家层面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或者业务的拓展建立二级的云计算中心,这些云计算中心都构成一个层次的关系,洲一级的和北京的数据中心可以构建成相对称的附属模式。简单描述就是:一是数据中心分为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主要完成洲域内主要数据处理及计算任务,具备支撑全球业务能力;二级数据中心主要完成数据采集及面向用户的就近服务功能。我们就把不同的数据中心所做的任务进行了划分,对它的规模和所完成的任务进行了分解,一级数据中心要完成全流程的、全业务的计算任务,二级更多是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的,主要完成的是数据采集和数据的就近访问。二是一级数据中心节点间可采用对称式部署,每个数据中心优先处理本域内数据,节点间数据能够自动复制,实现负载均衡及灾备能力。多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灾备系统也就完成了,Google从来没有谈灾备的理念,它已经是一个全球化分布,它的数据在节点间进行同步,这种同步自然完成了它的灾备系统。三是数据中心间的资源管理与调度应该使用统一管理平台。

在基础层服务(laaS)层面数据中心服务的基本要求,主要针对存储、服务器等基础计算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虚拟化是实现底层平台提供服务的基本内涵。通过将存储资源整合后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的统一调配、合理流动,根据前端应用类型及数据类型分配存储资源实现对业务的高效、稳定支撑,这里强调对存储和服务器的虚拟化,存储资源的分配标准可以参考信息生命周期论、业务类型、数据类型进行划分。

基础层服务重点是云存储的技术,为什么需要云存储呢?新华社现在的数据中心虽然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但是仍然是一个TB级的存储平台,管理一个TB级的存储平台已经耗费了很多的精力,使用了很多资源去管理将近800TB的存储资源,存储资源本身是分层的,因为它没有实现很好的虚拟化,没有很好的云化,导致接入成本、扩展成本、异构成本都非常高,最直接的问题是即使有资源,不一定能分配给需要资源的系统。所以可管理、易扩展、低成本、分层体系架构是媒体对海量存储的核心需求,现有系统架构对新华社形成挑战,是时候引入云存储技术了。

云存储技术首先要解决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存储几十亿文件。目前在单一文件系统里存储几十亿文件是件麻烦事,现在的IT技术通过传统的盘阵和文件系统去解决,当它的一个卷或文件系统里面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以后,效能就开始下降,开始出现一些原来不会出现的问题,但在新的系统里会出现,现在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分而治之,把一个卷通常约束在几个TB之内,再大就创建一个新的卷,把Name Space切分成若干个文件系统,并以一定的形式通过应用进行组织,期望未来建立一个具备超级扩展性的文件系统,在一个文件系统就可以管理几十亿文件系统,这是有先例的,谷歌有几十亿文件系统可以在一个文件系统里去管理,这个需求不是编造出来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

现在新华社管理的多媒体数据库已经有上千万的文件系统,使用传统的办法必须这么做,随着现代业务的快速发展,编辑记者都提出了大量的存储需求,比如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一次采访要带十个4G到8G的SCD卡,他们的机器都具备很好的连拍功能,一次采访回来可能要产生40到80G的数据,现在整个数据库里存放的系统是最终从40到80G中的数据中选出的一到两张照片,大量的数据被浪费掉了,被迫扔掉了。

现在的存储更多的是面向高端的解决方案,只有有价值的数据才能存,现在判断不了价值的数据,或者说价值还不能完全体现的数据必须自己想办法。云存储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桌边可能用到2TB到3TB,盘阵为了追求高性能,还在用400G到500G的光纤盘,这已经形成了我们的需求和现代企业级存储巨大的不对称,是时候需要引入云存储了。

第二件事是要管理PB级的数据,当编辑记者每天采集的大量素材都需要存储的时候,文件系统一定要进入PB了,传统的做法是把企业级的存储阵列进行池化,也可以叫做Storage Farm解决方案,把通过多组存储阵列接入到一个存储池。

平台层服务(PaaS)主要针对数据库、中间件、搜索引擎等基础软件平台,目标是通过标准化、通用化的过程实现软件运行的平台化共享。(将数据库、中间件、搜索引擎等平台软件进行抽象化和对象化是实现PaaS共享的基础,即数据中心内部各种数据库、中间件、搜索引擎要形成接口标准对外服务,这样就可实现应用软件在统一、通用、标准的平台上运行。)PaaS组件通过在全球多个数据中心部署,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全球化共享,应用系统优先调用区域内数据中心PaaS资源,当出现故障节点时可以访问远程数据中心资源,这个过程对应用透明,因为PaaS组件具备多数据中心间数据资源复制功能。PaaS层面是软件真正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类似于数据库、中间件等服务,当PaaS层部署完毕以后,单独抽象出一个层次以后,应用层访问PaaS层里面的数据库时,可能并不知道现在访问的是本地数据中心的PaaS里面的数据库,还是远程数据中心的PaaS里面的数据库,原因在于把它进行抽象化封装了,把它云化了,访问本地的数据中心性能最佳,当本地的数据库出现问题以后,因为有PaaS的保护功能,上层的应用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远程的数据库,这对于应用来说希望未来能够达到一个透明的模式,这样既解决了性能问题,同时解决了灾备问题。PaaS服务是数据中心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层,向下要充分利用IaaS的各种计算资源,向上能支撑SaaS层的软件灵活部署与稳定运行。

软件层服务(SaaS和SOA):(SaaS和SOA都是针对应用软件设计提出的服务理念,但这两种服务的内涵却大相径庭。)SaaS更多是一种面向公众服务的理念,SaaS服务强调的是一种交付模式。SaaS强调的是软件服务提供模式,即一种软件部署为托管服务并通过Internet进行访问,它作为一种有效的软件交付机制,在商业层面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模式。我更愿意把它和SOA在一个层次上进行比较,可以借鉴SOA的理念,把软件和服务进行更广义化的扩充,在软件层的服务既要有SaaS的商业模式,也要有SOA的服务体系架构。SOA提出的是面向服务的软件设计架构,一切都服务为核心,服务由模块化组件构成。面向服务的应用软件架构中,每个组件服务都作为资源可以被复用,随着服务内容的增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总线(ESB Enterprise Service Bus)实现所有服务基于消息传递,这就建立了企业级软件服务架构。(每个服务专注于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标准化接口封装。)服务之间的互相调用与信息传递通过总线完成,不同业务逻辑的前端展示界面可以直接按需集成这些服务,(这种设计思想既突出了个性<面向新需求开发的新服务>又体现了共性<直接集成已经成熟的服务>,进而推动软件层服务的规模化。)

在媒体内部每年面向不同的应用要开发大量的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都还没有被抽象化成服务,导致每年各种应用开发类似的功能时都需要重头再来一遍,比如搜索服务,很多系统里都有,搜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同样的数据进行搜索,是不是能够把已经实现的搜索功能封装成一种服务,将来再有新的应用使用这种搜索时直接向提供服务的模块发送参数或者需要的数据就可以获得要求,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后期的开发,所有开发的软件模块将来都可以作为财产、资产有形化,作为再次使用的内容或者服务,软件层服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企业软件接口标准,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比较复杂。

总的来说,云计算特别适合于构建分布式数据中心,其按需计算理念可以较好的支撑我社复杂业务快速发展。当前我社正处在战略转型和建设全媒体集团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未来建设一个以新华社总社为核心,海外多数据中心对称式部署的全球计算体系。通过深入研究云计算理念,全球化数据中心的搭建是具备完整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充分研究已经实施云计算的成功案例,将这些成功经验直接应用到新华社在内的更多媒体的数据中心建设中。

畅想“传媒云”首要谈运营

云计算怎么才能够在中国很好的落地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私有云在中国比较容易落地,原因在于中国有很多大型的企业,都有很成熟的数据中心体系架构,这些数据中心体系架构是建设云的基础。”新华社技术局数据库系统部主任陈杰说到,“什么样的服务需要云?只有规模化的,一个很小的应用,只有几个人用的应用,云化的价值根本体现不出来,必须形成规模化。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到什么程度会选择公有云?当公有云建设已经形成一种规模效应,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云化的应用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吸引企业自然而然地使用云,云体现在IaaS层、PaaS层云更多是一种底层服务,终端客户是感觉不到的,终端客户更多需要的是SaaS服务,SaaS必须有公有云很好的产品在云平台上运作才能吸引人,SaaS有了很好的产品以后自然会把IaaS和PaaS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来有更多的客户选择了SaaS服务以后,再去运行SaaS服务时一定会选择公有云平台,因为其本身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在公有云平台上一定会提供更良好的服务,还是一个需求导向或应用导向,当需求现实已经形成一种规模效应的时候,云计算或公有云的土壤就可以深深扎根了。这还需要更多的面向公有云技术的实实在在的产品,这样才能让公众、老百姓体验到云计算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国家广电总局广科院副院长周毅则从另一个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于发展云计算,推广云技术的计划与想法。“到了国家层面,可以建几个大的,类似于基础设施的‘云池’。可能有三到五个或者再稍微多一点,全国的私有云都往上‘靠’。”周毅副院长说,“而这个云池不以公有私有来分,而是以行业来分,比如广电云、电信云等,然后逐步逐步集合转变成国家的‘云池’。这样就可以互通有无了,各行业间的内容可以互相使用,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IaaS。”

除了云的基础架构以外,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运营的问题。现在媒体的成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一种运营模式的成功。而我们也应该更重视研究云的运营模式,怎样运营云体系才能成功。这有两个世界公认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一个是苹果的APPLE TV,一个是谷歌的GOOGLE TV。而在中国,阿里巴巴、淘宝网在商业运营,B2B方面也有着有益的尝试,是一种可能的模式。阿里巴巴最有亮点的地方就是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

任何一种运营就是一种经济的成功,GOOGLE TV是靠挖掘,是以帮助合作伙伴成功为目的,会把重要的视频放在第一页,大大增加浏览量,就好像更多的人会看头几个频道,很少有人会看第几百频道;APPLE TV则是提供一个某些方面类似于“云”的大平台,只要有好东西就可以送到平台上,有人付钱进行分成,没人付钱可以放着或者免费,有人感兴趣买了再分成。那么中国的媒体云体系是要走挖掘模式,还是走共享模式,或者是中国特有的模式?确定模式再联合银行进行支付合作。如果说第三方的信用是几千元钱的话,那么利用银行的信用可以进行款项额度更大的交易,可以把云体系做大。

“我认为,简单的用货架模式来架构云体系是行不通的。当内容成为海量的时候,或者说货架上的商品过多,如何找相关的内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会找的很累,很不舒服。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我们的云体系一定是要让人用起来很舒服,很方便的,提升用户的粘着度。”周毅副院长说。

以广电云为例,就一定要避免简单的货架模式,防止把内容一放就完事。应该借鉴挖掘模式、共享分成模式之所长,首先研究出一个合适的运营模式。

云平台的架构与云服务已经从理论层面到了应用层面,这一点已经没有问题。而未来更大的云架构应该怎么做,分成多少种,还得做更多的研究与探索,而运营模式一旦确定,却很难改变。所以对于运营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应该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怎样进行节目的互通、交易与共享,当然其中会有很多是有偿的。

运营好这个云平台,好的节目与内容也就可以得到其应有的回报。而现在传媒领域在内容方面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海量的过期的,但是还很有意义,有待挖掘的内容资源。而这种发掘不是说几个导演的编排,最好能够发动全社会的资源来进行挖掘,这个意义更大。而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技术架构,但是能不能实现,还要看以后的运营体系。

“这是一个创造的历程,中国创造更有意义。”周毅副院长说,“美国已有公司利用相关技术在网上提供租片的业务,做的很成功。那么作为电视剧生产大国的中国应该怎么做?广电的四级体系以及一些障碍,究竟应该怎么做?就拿电视剧来说,首播很贵,一集可以到几百万元。但是二轮三轮就很便宜了,这种交易往往是个别进行的,甚至有时就是卖个人情,很多时候体现不出这个内容应有的价值。如果媒体创造的内容、节目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那么创造者的积极性就得不到保证,而这就需要技术来解决,提供支持与保证,而云就是一种可能的手段。当云技术支撑的交易体系形成,那么内容的价值就会得到体现,首播、二轮三轮有一个大概的交易标准与方法,内容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云的平台建设以及运营体系的成功将会引导内容价值以及价格体系的形成。从云的建设和云的应用会引出很多的东西,会给我国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建设与应用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上一篇:小学生心理辅导个案案例下一篇:冬至节气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