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2024-06-27

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11篇)

1.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一

赵庄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不断纵深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实践,发现了原来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些做法的弊端。对此,我们相应听取了一些教师的意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又进行了研究讨论,对校本课程开发做了一定的调整。我们感到现在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自主能动性,而且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研究,突出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大增强了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现把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三个转变总结如下:

一、由集中授课向集中与分散授课相结合转变,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原来我校校本课程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把所有的校本课全安排在周三的第六节课,这样安排方便学校的统一管理,但同时存在学生下课串班活动时带来的不便,有时个别班级下课稍稍晚一点,便耽误其他班级正常活动。另外,统一授课还导致教室不够用,教师却有富余,不利于师资力量的充分利用。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集中授课方式改变为分散授课和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即教师根据自己特长及学校总体规划,自主选择校本课程、自主安排时间进行授课(自主安排时不可以改动法定课时),然后把自主选择、安排情况上报教导处,教导处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做相应调整,同意后再反馈给老师,进行授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摄影等相关科目则定于周三统一上课,方便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现在主要确定的科目有1—2年级的口语交际、趣味数学、文明礼仪;3—4年级的生活作文、数学探索、文明礼仪;4—5年级的综合实践、摄影、电脑编辑;5—6年级的口头作文等。

二、由课程多样化向相对集中转变,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研究。原来我校校本课程共开设十几门课程,虽然更多的为学生创造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但因为种类比较多,教师之间缺少共同研究学习的机会,教材的开发和编写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校本课程发展缓慢。因此,我们调整了相关科目,把原来语文这一门类中的成语天地,美文欣赏、语文百花园、阅读赏析等科目全部浓缩在作文系列中,因为作文就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进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长,有侧重的进行成语、美文、阅读等相关训练。这样,浓缩后的科目比较集中,同年级至少2人选同一科目,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讨、交流,共同开发编写教材,不仅使校本课程授课更有实效性,而且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三、由随机命题、选题向课题研究转变,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原来校本课程的科目是教师自主随机申报的,学校充分尊重教师选择,没有做大的调整。这样使得选题多但比较零散,缺少中心研究议题。现在,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师的选题,使多数教师选题与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如语文系列的口语交际、生活作文、口头作文,在这一系列研究中,教师不仅有研究的伙伴,而且不乏研究的热情,如邸向杰老师常把学生带到课堂外进行实际的对街道、行人、树木的观察、进行放风筝比赛,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还带领学生参观高原山庄、参观金山苑小区等。通过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学生写出的作文明显好于以前,这不能不说是作文研究后的收获。在语文教师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着我校的作文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另外,4—5年级的综合实践也是市级研究课题。我们利用校本课程时间亲自带领学生走上街道,进行交通知识的实际操作学习,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书本上没学到的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实地学习中充分认识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据他们的班主任反映,学生上过交通安全课后,安全意识更强了,学生间常常在放学时提醒要注意安全。

从以上事例反映出,这样确定的校本课程科目,既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教师潜能得以挖掘,又为学校的各级课题研究搭建了研究的平台,使课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凸显了学校的教育科研办学特色。总之,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面注重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空间,强调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体创造性的过程,更为学校发展有特色,教师发展有特点,学生发展有特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我们也会在以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校本课程更有学校特色。

2.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二

柔性工作风格是指以人为中心,依据社会、学校、个体等共同价值、文化和精神氛围,在工作中采取非强制性方式,从而表现出一种带有人格性的工作特色,具有一种潜在的表现力和说服力,能够将集体的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工作风格对于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内在轻外在

柔性工作风格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追求的是自己在课程实施行为中的内在表现与价值,关注的是自身内在潜能、价值观和教学观的发展,课程能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课程的实施中是否能有效地发掘自身,形成课程领导者的素养。这样的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课程本身的定位与价值,容易忽视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柔性工作风格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一种“教师内在重于外在”的错误认识,表现为过于强调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与个性,导致其在课程实施中有可能进入自我欣赏、自我更新、自我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虚高”的境界,淡化学生参与并体验课程的过程与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和行动变革的进程,抑制了课程领导作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发展。

二、重激励轻控制

柔性工作风格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奉献出来,而不是盲目地“保存”起来进行。柔性工作风格的教师,比较多地关注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懂得与他人合作,工作上愿意分担他人的焦虑,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悦,并能够倡导知识共享和同伴互助,从而无限地激发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拥有柔性和开放工作方式的教师,更容易形成“激励重于控制”的工作思想,他们不太愿意通过控制他人而获得经验或成功。在对课程的实施和领导上,他更多地会使用激励策略,通过激励和约束自我,明确自我工作动机,发挥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从而填补课程实施中的缺陷与不足,形成自身特有的课程“二次开发、规划、实施”等能力。

三、重过程轻结果

柔性工作风格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会关注主体和课程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在对课程方案进行整合、开发、实施、管理、监控、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性格中的温和、独特与个性,柔性风格的教师愿意投入工作精力,而且能够主动在课程发展和变革的实践中,积极投入自身情感,强化自身体验,能够积极地自省和自励,富于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分享课程实施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体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

3.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 《发酵工艺》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 教学方法 评价考核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践活动的一个“桥梁”。本文以《发酵工艺》设计专业课程为例对基于高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课程定位

课程岗位定位:《发酵工艺》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食品发酵工、酿造工、酿酒师职业资格认证的支撑课程。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微生物、食品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续课程有食品品质与质量管理、毕业实习等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是熟悉发酵设备类型;熟悉各类发酵产品的发酵;掌握各类发酵产品纯化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类发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掌握各类典型发酵产品的菌种扩大方法。(2)技能目标:主要是熟悉发酵生产相关设备;掌握常见发酵设备的基础操作;掌握菌种扩大培养操作;通过发酵生产得到相应的发酵产品。(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具备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与内容

1.课程思路。首先对发酵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岗位职能,确定企业典型发酵项目,然后确定课程项目及任务,最后依据课程项目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2.内容设计。根据典型发酵产品生产工艺及发酵原理不同将发酵产品分为液态静置发酵、液态通气搅拌发酵和固态发酵,将之确定为三种不同的学习情境。通过调研得出每种学习情境又可生产出多种发酵产品,液态静置发酵的典型产品为啤酒和葡萄酒的生产,液态通气搅拌发酵典型产品为味精,固态发酵典型产品为黄酒、白酒、酱油和食醋,将每一种产品定为一个学习任务。通过对比生产工艺及发酵产品特点的共性及差异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实施

采用任务驱动和层层递进的方式,先进行理论及仿真教学,然后在学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企业综合实训及企业顶岗实训,最终使学生达到发酵企业岗位能力要求。

以啤酒生产项目为例首先依据生产工艺过程,将啤酒生产项目分为五个任务,分别是麦芽制备、麦芽汁制备、啤酒酵母制备、啤酒发酵工艺控制和产品后加工。布置好任务后,进入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先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每组布置不同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要学生了解啤酒的生产过程,对学生进行啤酒仿真实训,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仿真练习;然后在学校实训室进行啤酒发酵实训;之后到啤酒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对啤酒生产效果进行评价。效果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素质的评价,分值分布情况为:任务分数合计100分,包括麦芽制备10分,麦芽汁制备10分,啤酒酵母制备20分,啤酒发酵工艺控制40分,产品后加工20分。综合素质考核100分,包括学生操作情况50分,工作态度10分,团队合作情况20分,质量意识10分,卫生清洁意识10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1)仿真教学:利用电脑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发酵工艺的仿真练习,使学生熟练操控产品的整个发酵过程。(2)现场教学法:带领学生在企业参观实习,并由企业指导老师现场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了解生产流程及日常生产管理等知识。(3)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到企业生产现场录制视频文件,在课程教学中展示具体产品生产视频,将生产现场搬进课堂。(4)自主学习法: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案的设计,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主教学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2.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1)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直接展现“立体化”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2)仿真软件教学:采用仿真软件教学,可以实际模拟现场生产过程,以啤酒生产项目为例,仿真软件中有啤酒生产总貌图及各个工序对应的设备图,让学生在仿真软件中操作,完成后通过质量评分系统查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视频教学:采用教学专用视频,不仅有生产工艺流程、各工序操作要点,还有现场生产录像、教学生产视频,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就了解企业一线生产现状,对生产过程加深理解。(4)网络资源教学: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开放式教学。依托学院网络平台,建设课程网站,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资源均上网,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自习、复习的需要。

六、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反馈和评价工具,制定合适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发酵工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采用在线单元测试、口试、仿真考试、理论测试、技能测试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另外,有学生评价,行业专家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及用人单位评价,综合对教学效果给出合理评价。

七、课程特色

本文以《发酵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改革的思路和探索。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特色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仿真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练习,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灵活,注重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态度、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等量化,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态度。

参考文献:

[1]杨晶晶.浅析“课程设计”概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116-118.

[2]熊海燕,刘小宁.高职《发酵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73-74.

[3]钟丽佳,盛群力,柴巧君.促进意义学习体验的新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5(3):102-106.

4.科学课程实施工作总结 篇四

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

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

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

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总结人:范晓晓

5.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五

根据重庆市教科院《关于开展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施情况调研的通知》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德育课程的实施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德育课程实施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

1.成立学校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及管理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校党总支书记及所有副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班主任以及德育管理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参与制定、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研讨,并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把生硬的德育管理制度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中,让学生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我校提炼出了“崇德尚能,向善向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体现了我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2.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利用集队集会以及周一或重大节日(活动)升旗仪式的机会,通过国旗下讲话或专题讲解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让师生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及教育 部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同时还要学习如何进行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理论和文章,为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二)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以及《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臵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我校开课了德育课程,同时开足课时,以确保学校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

(三)开展了德育课教学改革与研讨工作

1.积极选派教师参与市、县的德育课活动。通过活动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为更好实施德育课堂教学奠定基础。2.扩大影响,加强研究。2015年5月我校向秀山县教育科学规划办递交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课题申报书,经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评审于6月份下达了课题报复文件。此课题的理念是以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为载体,让其硬性的制度得以内化,让制度变为自觉的行为。旨在把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学校的德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之中,即形成大德育观,全员德育意识。

3.开展专题研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和有效性。我校就德育课 课程的开设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工作。就学生在课堂教学、学校生活、在企业的实习和就业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德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多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填补德育课程的空白,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和水平

1.认识德育教育专题活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通过班主任会或德育主题研讨会,认识到德育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开展相应的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可填补德育课程的空白,通过活动的参与,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和水平。2.结合实际开展德育主题教育。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在执行制度和规范意识上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我校针对这一情况,在重大节日举行专题演讲或主题班会,让其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让其对学校的制度、企业的要求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道德意识。

二、我校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1.教师引进难度大,多数专业不对口。师资力量是学校工作得以 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我校办学规模不断壮大,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县委、政府以及县教委的组织下招聘了一大批教师。但不管是数量还是专业对口上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文化课教师 多数由县内其他中小学借调而来,德育课基本由其他文化课教师转型或兼任,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对打了折扣。

2.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课堂效果不够好。在中职课堂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引进企业文化是一种必然,只有让学生在校时对企业的管理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可是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对企业的认识不够深入,以至于在课堂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能力就有所欠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全员德育的意识不够浓厚。很多人认为要做好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德育处、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责任,这就让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没得到内化,没有很好地形成德育的合力。有一部分教师只为教书,而忽略了育人的责任,使得学校的相关部门在推动工作和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效果在打折扣。

(二)教学研究及指导的力度不够

1.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指导不够。县教委没有设臵专职的教研员,致使对职教中心的教学专题指导力度不强。

2.学校的教研氛围不浓,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不够。受经济大潮的影响,教师参与教研的氛围不高,教研活动有些不到位,加上学校相应部门自身的能力不强,所以校内的指导及影响还有待提高。

三、德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1.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2.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县教委设臵专职教研员,加强对职教中心教学及研讨的指导。4.加强职教中心相关业务部门的培训和指导。

6.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总结 篇六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对学校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环保教育”旨在环保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学习,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保护我们的校园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从学校的发展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逐步把学校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

从教师发展方面来说: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教师走向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文化课教学,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验活动意义的省思中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发现人生的意义。而且在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还保护了环境,学生们个个争当环保小卫士。

校本课程的困惑: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是感到效果不是那么好,学生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

校本课程还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的实施力度不够大,实效性不够高;

2、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终上所述,本校校本课程在以后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还仍需努力,争取能取得更好效果,学校也会积极配合及加大各方面管理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经济上的投入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出更多的课本课程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地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完成校本课程的教学。

7.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七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个实际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由不同步骤和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在企业中, 一般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明确了每个工作任务包括的工作对象、工具、操作规范和要求。因此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1) 通过调研获得企业就业岗位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结构, 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终极目标, 如表1所示。

(2) 以数控机床维修技术以及工作过程为主线, 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出发, 分析企业工作过程, 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和操作规范及要求, 获取其中包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科性知识, 提炼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学习任务。

(3) 以典型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为载体, 组合典型工作项目和基础性学习项目一起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按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形成教学实施方案。

(4) 构建以工作过程控制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

2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 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的相对固定性及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和工作过程知识, 具有范例性、可操作性、结果驱动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具有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主的学习行动, 是课程方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简单地讲, 学习情境是构成教学内容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 也就是学习情境的设计, 以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具体体现。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本课程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积累, 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表现在学习情境设计中, 应该明确这三项能力的具体要求。本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在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贯穿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方法能力的培养, 见表1“情感目标”部分。

(2) 确定可以培养前述能力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学习任务。根据区域实际经济现状和学校自身软硬件资源, 选择数控机床这一载体, 围绕“机械”、“电气”两条主线, 择取专业知识点, 根据职业成长逻辑发展规律,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 解构、重构、序化“知识点”, 确定知识目标, 实现学生由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过渡, 见表1“知识目标”部分。

(3) 学习情境的具体化就是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要针对专业、工作岗位, 应与职业实践密切相关。其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现象、设备、活动、产品、零部件、构件、材料、场地、系统、问题、设施、对象、工位、类型、岗位、生产过程、运输工具等。每一个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要体现课程培养目标, 要便于通过实验室和实训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转换, 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例如在数控机床维修工作中, 有电气装配与调试、系统连接与调试、精度检测与调试、机械装配与调试等等, 可以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论述, 通过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的分析与归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数控装调维修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编排了“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见表2。

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学习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点”的认知, 是对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并依据企业典型工作过程中岗位职能力要求对“知识点”实施序化、重构的过程, 是在能力解构基础上的知识解构。因此一方面在“适度、够用”基础上保证了必要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重构后的理论知识充分表现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学科结构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之中, 使得新的课程实施方案更具趣味性、灵活性,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实现教学过程向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转化。其主要特点有:

(1) 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主题, 直观、易见、实用, 便于实现跨学科学习, 便于重构关联知识点, 侧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 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有助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 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现能力的培养, 开发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强调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

(3)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想学习情境为载体, 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 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4)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实践, 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从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开始, 激发学生兴趣和联想思维, 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对照总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索引更新, 建构新的理论知识体系, 提高动手能力, 强化团队协作能力, 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5) 针对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最终使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过程。

5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引导学生置身学习情境, 联系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有利于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显高职教育特色。随着数控系统的不断更新,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对数控专业毕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以其“学习情境”的灵活性, 可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摘要:本论述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为例, 通过对数控设备维修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 结合企业数控设备维修的典型工作过程, 以学习情境的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 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9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3;301-30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83-185.

8.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引导精神

纵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面对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的率先发展,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研究广泛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当下,高职职业教育教改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大多以“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这两大看点为展开,逐渐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工作过程就是针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程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2014年2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并且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本研究以“三对接”中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为研究切入点,以我院2015年各年级所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设计和实施。

2.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突破口

查阅国内同级别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类专业教改方面的论文和课题,大多数围绕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二,某门具体课程的设计;第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第四,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还都停留在设计的表面阶段,只是提出了一些设计理念、思路等,而将设计内容具体化,细致到将工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与教材中理论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设计的研究为数不多。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在过去承担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重点、难点授课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实际工作过程发生相脱节的情况,比如有些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或考纲中是被要求“了解”的程度,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易被忽视,反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经常遇见和接触,这种脱节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而相反被要求为“掌握”、“熟悉”、“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触及,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但并不是说“掌握”、“熟悉”、“理解”的内容授课就不重要了,只是说授课时的侧重点不一样了,针对这类知识点授课教师要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角度进行讲授,此部分已属于成熟化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接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

3.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类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阶段

3.1阶段一:任课教师获取实践经验

所谓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建议有条件的任课教师要在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后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来有的放矢地获取经验。当然这里的实践经验由于受教师身份和个人生活节奏的影响,我们将之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当然这也是效果最好的方式,即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另一种情况则是间接获取实践经验,即采用与行业能手、专家电话沟通、网络视频、实操书籍学习等其他方式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3.2阶段二:任课教师形成设计与实施方案

将各方获取的实践经验梳理后与现行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际工作过程的点点滴滴融入教材的每一部分,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编排的结构和侧重点,采用“一视同仁”、“全面撒网”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最终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切入点,做出“一对一、对号入座”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如下设计思路,也可根据课程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3.3阶段三:反馈效果评价分析

无论各行各业,在形成一个拟定方案并付诸实施后都希望看到是否有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需要受用者进行客观评价。而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更不例外,其最大的受用者是学生,在学生中发放评价效果问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同行的教师,尤其是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更具有发言权,建议抛开同事、同学之间的人情面子,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如实的优缺点以及今后改进的地方,不仅是对他人教育事业的负责,更是对自己为人师表最大的鼓舞;此外,如果教师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是通过深入企业、公司进行实际调研而形成的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建议将这些教学效果反馈给企业,这不仅是对企业、公司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展开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问卷调查来得到更多的经验,来弥补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的不足,即反复推敲,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3.4阶段四:建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后续保障体系

当然经过上述三阶段的开展,有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受到各方良好的评价,有利用和实施价值,为学生、为一线教师、为企业、为社会能带来效益,我们就必须保留下来,并逐渐完善;而有的则效果不佳,被取消或被重新整改。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后续保障体系来维系它们,通常可以从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培养、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课程评价标准这四大方面着手介入。

4.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应用性

9.课程实施评价总结 篇九

2010——2011学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二0一一年七月

课程评价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1、保证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根据学校对课程实施评价的要求,学校领导对我们如何扎实开展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指导开展课程实施工作。为使课程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做到课程实施领导成员职责明确到位,分工合作。

2、开展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成员“随堂听课”活动。坚持经常性随堂听课,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现状,掌握课程实施工作实施情况;同时紧扣课程实施精神和要求,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及其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及实验教材的能力。注意鼓励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热情,增强教师课程实施的工作信心,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实施工作积极性,为全面课程实施工作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对新出炉的课程理念,学校通过会议进行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施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教师队伍建设上,努力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每位老师都兼代多门课程,保证了开齐课程。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3.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右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许多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4.立足学生的发展,谋求高标准的课堂效率。创新了备课。要求教学流程不走过场,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要新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导学案和学法指导有效整合,更加有利于注重师生双边互动质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5.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快乐高效”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创设积极的氛围、充分开发课堂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积极利用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内在需求,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尽可能充分发展。

三、严格控制课时量及学生用书,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拒绝各类资料的征订,杜绝教师为学生集体订阅学生资料以防题海战,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开放阅览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坚决杜绝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体补课和平时加班加点。

四、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做到不让别人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学生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10.美德课程实施总结 篇十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特别选择项两贴近孩子生活实际,便于孩子操作的美德学习。分别是:礼貌、整洁、并开展一些有利于挖掘孩子美德的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环境布置。

1、我们首先设计了能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美德肯定的“美德小树快快长。孩子们每

2、结合本班的实际和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和这学期准备学习的四种美德:诚实、整洁、温柔,制定了本班的班级公约。

3、展示学生的美德卡,设计了“美德花儿朵朵开。”

4、窗台上摆上了美德人物,让孩子们和美德人物交朋友。

三、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礼貌、整洁、2、课程时间:每周三实践活动时间

3、课时安排:

礼貌(10课时)、整洁(10课时)

四、具体活动。

1、开展“美德小树快快长”活动。对于孩子们的各种美德行为给予及时的认可,并将这些美德认可汇总后以树叶的形式张贴出来(每片叶子上面都有孩子们的名字。)

2、开始“美德行动在我身边”美德卡的展示活动。教师及时将孩子们反应的和自己看到的美德行为给予认可,并给这些孩子赠送美德卡,最后,将这些美德卡集中展示在“美德花儿朵朵开”专栏。

3、根据本班的班级公约,在学生中开展“我爱我家”活动。希望用良好的班风引导孩子们做正确的事。为班级争光添彩。

4、继续在孩子中开展美德日记记录和评比、展示,并将孩子们的美德日记变成电子书籍,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5、在学完每一种美德以后,开展美德故事分享交流会。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加深对每种美德的认识。

6、“美德在行动”,让孩子们学完美德以后,能够把这些美德落实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每个人把自己在这个美德方面的进步用一句话写出来,并集中展示于班级一角。

7、“美德再行动”,让孩子们学完一种美德之后,写一句话给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提出于这种美德相关的建议,让大家都能成为美德的实施者。

五、活动感想。

通过一学年美德课程的学习,加上很多与美德相关的课程,孩子们收获了一颗颗如金子般闪亮的美德行为。家长们也通过各种行动和问卷调查表达出了对这一课程的支持。作为这门课程的教授者,我从内心深处引以为豪。并且,我会继续去挖掘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的宝藏,和他们一起快乐的成长。

常虹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日

美德课程实施总结

常虹

11.课程实施情况工作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工作过程 体育场地管理 课程设计 实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体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课题编号:2011YGZ8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9-02

体育场地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场所,体育设施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体育竞赛和社会交往的载体,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体育场地越来越多,大量高层次体育场地管理人才需求也日渐增长。

体育场地管理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已成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任职高级体育场地工岗位,从事场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主要支撑课程。但是目前的体育高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选用本科体育院校编写的教材,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局限于作业,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很难适应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前提,对体育场地工职业岗位进行整体调研和分析,采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对《体育场地管理》课程进行重构。

一、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在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体育场地管理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具有从事体育场地管理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收集高级体育场地标准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工作内容和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任务分项目教学,以学习效果(图纸、方案、技能证书等)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实现教、学、做、考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获得适应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设计

(一)职业岗位定位

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在各类体育场馆中,使用专门技术或设备,对运动场地和配套器材进行清洁、布置、安装、调试、维护和监管等保障工作。

(二)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素质与能力分析

通过对体育场地工工作岗位实地考察、与行业企业专家访谈、查阅体育场地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分析总结出体育场地工和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布置、安装、调试、维护、清洁和监管;典型工作任务是:场地器材布置、场地器材设备操作、场地养护器材维护、场地保洁、场地器材管理;体育场地工应具有操作体育场地专用器械设备,对体育场地进行维护、保养和翻修,并掌握体育场地及其附属设备的构造、性能和管理方法等职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围绕体育场地工岗位的典型任务,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融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准,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课程内容编排遵循体育场地管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递进顺序按照工作过程展开,构建以会操作、会维护、会管理的“三会”课程体系。

表1 《体育场地管理》教学内容

(四)学习单元设计

由于运动项目不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同,体育场地管理课程选择以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为载体将学习领域细分为十二个主题学习单元。

三、课程教学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是以行动为导向。

(一)工作过程任务化

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场地设施不同,将任务项目化后,按场地器材设备的布置—安装—操作—维护—保洁—管理,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相应工作任务,学习过程转变为工作过程,通过由易到难的工作,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二)组织教学情境化

为满足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采用“教室—场地—设备(器材)”现场教学,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到体育场地现场边教边学边做,在完全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以真实的场地工身份完成学习任务。

(三)考核评价成果化

以场地画图、器材性能比较、场地布置、场地器材养护、场地保洁、管理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制定、场地工等级证书考取等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既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绘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能力。

(四)师资队伍团队化

组成由不同运动项目的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团队,分项目协作完成各项目场地设施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实践操作法、交互检查法、纠错排故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六)教学资源多元化

场地、器材、教材、课件、图片、动画与视频等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教育部.2010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Z].20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体育场地管理》编写组.体育场地管理-全国体育场地工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场地工(职业编码为4-04-03-02)国家职业标准(劳社厅发[2006]6号) [S] [EB/OL].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6-04/04/content_112137.htm

作者简介:

上一篇:养老院护理演讲稿下一篇:党务人员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