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快乐宫一

2024-09-16

语文快乐宫一(通用10篇)

1.语文快乐宫一 篇一

一、把微笑带入课堂

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镇住学生以树立个人威严, 常常神情严肃、冷若冰霜, 给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课堂上自始至终是严肃、紧张、静寂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们一个个要么小心翼翼、噤若寒蝉, 要么目光呆滞、无精打采, 被动地听着。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趣味性和积极性。其实在教学中, 教师一个赞许的笑容、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目光都可以营造宽松的环境。用快乐的气氛来感染每位同学, 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此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每一个神经细胞, 来攻克学习过程的一切障碍, 激发其潜能, 从而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这正如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都留在教室之外, 把快乐微笑带给孩子。

二、把自信带进课堂

自古以来, 文无定论。语文课中的每一个问题, 应当得到灵活拓展以体现学生个性。我认为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 不应当向学生提供所谓的参考答案, 更应杜绝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会左右学生的思路, 而且在无形中也会扼杀学生的天性、潜能和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回答, 对于学生的答案, 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给予点评,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上《范进中举》一文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对于这一个突如其来的怪症, 当众人都束手无策时, 为何报录的人能想出治病的良方呢?过3分钟, 有一男生举手回答说:“因为报录的人识字多、有主意, 而邻居不识字。”很显然, 答案和我预想的相差甚远。我笑着对他说:“你怎么知道这个报录的一定识字比邻居多呢?但是你能从识字、见识的方面来思考问题, 这是积极的方面, 值得肯定。”我的话音刚落, 那个小男生又举起了手。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 他说:“因为报录的经常给人送喜报, 以前见过这类事。因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 为了中举而发疯也不是范进一人。”多好的答案!我带头鼓起了掌。如果对这个小男生第一个回答, 就给予全盘否定, 并且训斥甚至讥笑他答案的愚蠢, 我想接下来他不会那么快想出来, 而且还敢如此勇敢地举手。因此, 笔者认为应把自信赋予每个学生, 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自立自强。

三、把语文艺术带入课堂

学语文是一个人走向生活、了解世界、融入特定文化的过程;是带着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因此,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也是灵性与艺术的传递。要学好语文就要大胆、热情地走向生活, 在各种活动和实践中学语文。许多语文教师喜欢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搬上黑板, 并重点强调让学生记下, 而许多学生只是呆板地记、背, 然后理解多少就收获多少, 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也不轻松, 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许多教师很茫然。其实早在17世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说过:“教育艺术就是一种用教育使人感到快乐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教师特殊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化为直观的形象,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去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感悟人物内在的心灵美, 并不断升华人物思想感情、情操, 揭示其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的内涵, 以此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使其感悟文字的美, 进而去创造美。教师应让语文的课堂既有鲜明的个性, 又具有无穷的乐趣。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使每一个同学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四、用爱激励学生进步

2.快乐语文 和谐课堂 篇二

一、欣赏学生,打造和谐课堂

良好的语文课堂要靠教师的用心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响应才能创建,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保障,课堂内师生关系的和谐所产生的情感教育,远比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师生在人格上互相尊重,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发展,在坦诚的基础上,师生互相热爱,互相信任,良好的课堂气氛由此而生。在教学中,当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意见一致时,教师可评:“英雄所见略同。”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时,教师又可巧妙地“化险为夷”:“问题回答得相当好,可惜没有麦克风。”这些看似诙谐的玩笑,却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听起来感觉轻松愉快。

二、关爱学生,营造快乐课堂

要让学生“乐学”,首先还得老师“乐教”。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一句真心的赞美,会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心心相通。一个内向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类的喜怒哀乐。我的孤独。”我给这位学生写的批语是:“你的语言,我很欣赏。写作会任你倾诉,你不会再孤独。”因此他兴奋,他喜悦。他也爱上了写作,他发表了文章,他获了奖。抓住学生微小的优点,让他闪光,他会觉得信心倍增,他会觉得老师是伟大的伯乐,直至爱上语文课。快乐是他们前行路上点亮的灯烛,快乐是他们航行船上扬起的风帆。

三、认可学生,缔造完美课堂

课堂是个特殊的环境,要让学生觉得课堂内有课外没有的快乐。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讨论,要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去演讲,去表演课本剧,去辩论人生,并给学生的活动以充分的认可。认可是雨,认可是阳光,美丽的花儿总是向着阳光开放。让学生相信是金子就不要埋在土里,是鲜花就要大胆的绽放。对学生的每次进步都给予鼓励,对学生的每次成功都给予掌声,获得了掌声,就是获得了一份精彩,而掌声是给他最动听的音乐,每一份精彩都会使他感动。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相信课堂会趋于完美,学生的人生也会更加完美。

3.快乐语文教学法 篇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 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 不在于他的课堂计划, 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 不在于他的知识是否非常丰富, 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个人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要和学生坦诚相见, 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 要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情感, 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对学生犯错误, 对学生不成熟或错误的见解要加以引导, 不要压制、讽刺或嘲笑, 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要及时肯定、鼓励。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将促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使课堂不再成为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的地方, 而成为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看法的天地。

二.在课堂上注重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原本单一的教学手段变得多样、生动, 使课堂由“黑白、平面”变得“多彩、立体”, 使课堂变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课, 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故事性强的课文可采用录像, 如《孔乙己》、《项链》、《哈姆莱特》等;信息量大的内容可以选用多媒体, 如作文指导和讲评、语言表达。应做到扣紧不同文体、类型, 让现代化教学设施发挥它最大的威力。

三.巧用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在学习中, 学生的大脑易疲劳, 注意力容易分散, 如果在课堂上适时地加入一些调味品音乐, 就会对学生的情绪起到调节的作用。如学习《扼住命运的咽喉》时, 我在开头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 结束时再播放一首小提琴奏鸣曲, 首尾呼应, 适时地调节学生情绪,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又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把幽默带进课堂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 运用好幽默形象的语言组织教学, 会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教学。我常常运用风趣的语言, 把相声、笑话引入课堂教学, 往往能将复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 抽象化为具体,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如在语言表达中讲述语言的逻辑性时, 我给学生学了一段韩复榘的讲话:“人都到齐了吗?没来的请举手!你们来得很茂盛, 这使我非常感冒。你们这些乌合之众, 是科学科的, 化学化的, 都懂得七八国的英文, 兄弟是个大老粗, 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 其实我没资格给你们讲, 讲起话来就像是对牛弹琴”, 听了这段笑话, 学生都哈哈大笑, 并在笑声中得到了启迪。

五.以小品激趣

小品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课堂上加入小品表演, 可起到寓教于动、寓教于乐的效果,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如学习小说《差别》时, 我让学生表演布鲁诺和阿诺德买东西的情景, 我预先准备好土豆以及相应的服装、道具, 挑选了三个学生演员进行表演, 当表演进行时, 课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笑声, 这样就把抽象的课文直观化, 学生在欣赏的同时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又如学到《红楼梦》时, 让学生现场表演宝玉挨打的场景。

六.创设一个讨论竞赛情景

在课堂上运用讨论法, 能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讨论可以激励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 可以让学生交换思想和意见, 开阔思维, 增长见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要高得多, 即使对竞赛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 学生因热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 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 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以上是我在快乐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我尽量在教学中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快乐而成功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整体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并能享受集体提供的资源, 感受教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

4.快乐语文课堂实践 篇四

一、巧妙设计,激趣导入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进行学习。一个成功的课堂首先应该像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你喜欢动物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喜欢。”我又因势利导:“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有的说“小白兔,因为他很可爱”,有的说“老虎,因为他很威猛”,有的说“蝴蝶,因为它很漂亮”。我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来猜猜一个谜语,猜猜它是什么动物?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学生更是热情高涨。他们思考片刻,回答是“蝴蝶”。我高兴地说:“真聪明。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甲天下的台湾蝴蝶。”课前的导语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

二、自主探究,快乐体验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到知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例如在教学《绿叶的梦》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带来一些叶子在教室里展示。我引导他们说说叶子的形状:有的学生说,香蕉的叶子是扇形的;有的学生说,铁树的叶子是条状的;有的学生说,仙人球的叶子是针状的;有的学生说,桑叶的叶子是卵形的……同学们见到各种各样的叶子,异常兴奋。还有学生发自肺腑地说:“以前总以为叶子只有一种形状,今天算是开了眼界饱了眼福,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叶子。”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哪些叶子的作用,再说说自己收集有关叶子的作用的资料:有的学生说,荷叶可以解暑;有的学生说,丝瓜的叶子可以止血;有的学生说,茶叶可以提神……学生们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

三、拓展创新,快乐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上课时,我很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完《桂林山水》一课时,同学们深深地被桂林山水的美景打动了,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乘热打铁,启发学生:假如你是小导游,你要怎样向大家介绍桂林的美景?同学们畅所欲言,热情高涨。我请学生来帮桂林山水写写广告词,生:“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桂林山水游。”“桂林山水甲天下,大家都要保护它。”“桂林山水甲天下,大家看了很惊讶。”师:“我们的家乡揭阳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大家为家乡写写导游词。”生:“山水城市,揭阳我家。”“海滨邹鲁,水上莲花。”“美丽揭阳,粤东明珠。”师:“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桂林是美丽的,揭阳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要欣赏它,保护它。”师生沉浸在快乐中,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提高素养,受到美的教育。

四、课堂组织,愉悦心情

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我不仅进行精心有效的课堂设计,而且科学巧妙的进行课堂组织,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而又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 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古诗和美文。小学生是记忆力很强的阶段,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就可以积累很多古诗文,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开始进入学习。

2. 组织小组竞赛,引入竞争机制。我把全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积分的方式进行竞赛,从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书写等方面进行竞赛,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小红花等,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上课的劲头更足了。

3. 口令化组织教学。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总结了一些组织教学的口令,既生动有趣,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小嘴巴,不说话”“小耳朵,认真听”“一二三四,来写字”“小手指,来跳舞”“读书读书,我最棒”……课堂组织轻松自如,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责任编辑 黄日暖

5.快乐的语文作业 篇五

关键词:快乐;语文;作业

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行一刀切,设计的作业大多“以书为本”,是抄抄写写,机械重复的低效作业,这是不符合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的。长此下去,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快不了,一些学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现象,学生对完成作业提不起兴趣,失去了布置语文作业的意义。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一、布置课外作业要有层次

布置课外作业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能搞一刀切。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难度较低、较易的或回忆性的课外作业;对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考虑在不超纲的前提下适量加大课外作业的难度,可布置些难度较大、思维性强的作业,在完成此作业的基础上还可以布置“兴趣型”作业,让他们不但能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能自主学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其知识面更开阔。

布置的课外作业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也会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最基础的练习题要求全体学生来做;稍有变化的题目要求基础中等的学生去做;难度较大的要求有兴趣的中等生、优等生完成。如,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有关春天的课文,在教学完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布置相关的有关春天的作业,对于中上等的学生,可以布置先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画出来,再根据你所画的图画,用一两句话把它写下来。那么下等生我们可以布置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这样的分层作业,既可以让优等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下等生又不会完成得比较吃力。

二、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开放型作业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课本就是学习的基本凭借;但课堂外、课本外、其他课程中的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甚至是更重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运用经验的来源。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该注意向课外“开放”。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1)动手收集资料作业。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找课外书或者问爸爸、妈妈收集有关雷锋的故事,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到关于雷锋的故事,而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又可以布置学生找找我们身边的雷锋。这样的两种作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雷锋的理解,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2)写读后感。如,一年级下级的《两只小狮子》,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布置学生写一写,你们喜欢哪只狮子,为什么?又如,在学习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心理感受写出来。

三、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想象型的作业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注重布置相应的想象写话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盘的孩子》《小壁虎借尾巴》《两只小狮子》《小柳树和小枣树》《假如》等课文后,就可以布置想象作业。在学了《假如》以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假如你有一只马良的神笔能做些什么。这样的想象作业,学生有常做常新之感,所以,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学生作业: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山区的小朋友画很多很多的粮食和衣服。

让他们能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

不会再挨饿受冻。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画一所宽敞而明亮的教室,

他们再也不用在破草屋里上课学习了。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

四、根据学生爱表现的天性,设计表演型的作业

低年级的课文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为此,我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在学完课文后,排演课本剧。如,《酸的和甜的》《蓝色的树叶》《从现在开始》。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的参与学习能力,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布置作业内容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實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停留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地精心安排语文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利用“母亲节”让学生制作小卡片送给妈妈,并在小卡片上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很多学生都把做成心型的贺片,并在上面画上美丽的图画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很多家长看完小孩送给自己的这份礼物后,都在卡片上写上自己想对小孩说的话。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更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大大拉进了小孩与父母的关系。

我们每位教师只要真正地为孩子们考虑了,才能打造出“快乐的作业”,才能使作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6.初中语文快乐课堂的构建 篇六

一、创新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活力来源于创新, 没有创新的课堂也就失去了活力, 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讲解中走出来, 要从传统的经验与教法中走出来, 以全新的视角创新课堂教学设计,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 教师往往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去阅读文本、去理解文本, 但导致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很难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因此, 笔者让学生转换角度, 以菲利普夫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或以于勒的视角去解读文本。通过转换视角解读课文, 学生可以更真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如让学生根据于勒的兄长菲利普先生见到于勒落魄的样子而逃离现场的情节, 要求学生以于勒兄弟的身份写一篇日记, 尝试写一写在逃离于勒后的反思与感想。通过这种新的视角, 促进了学生深层次阅读,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习欲望

多媒体进入课堂, 刷新了传统教学的黑板+ 粉笔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新视野。多媒体以其声音、图画、视频综合于一体的视听功能给学生感官以视听刺激, 激活学生思维, 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 在给课堂增添趣味的同时,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 科学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杨修之死》《隆中对》等课文时, 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与文本相协调的氛围, 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欲望。当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精彩片断之后, 他们会结合所学课文进行对照理解, 会回到文本故事的历史年代, 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同时, 学生也体味到深入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营造快乐氛围, 促进教学互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思维往往更加活跃, 学习效率更高。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融洽, 学生就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也喜欢在学习中与教师或者同伴交流、互动, 而交流互动才是语文课堂生成的常态, 是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突出体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产生观点与观点碰撞, 意见与意见交锋, 在互动中相互取长补短, 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 关心自己的学生, 关心学生的学业, 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这本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 为何能获得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 是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印象太好吧?”针对这一观点,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讨论他们的意见达成一致:藤野先生在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国际大背景下, 抛弃了民族偏见, 致力于医学的传播, 他是具有世界大胸怀的教师, 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课堂的生成使学生也尝到了互动交流、甚至辩论交锋的成就感, 激发了学习的信心。

四、快乐评价, 自信前行

评价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同时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明确自身前进的方向,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评价, 以快乐的心态去进取争先。同时, 教师还要采取生生互评、组组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模式, 让学生学会悦纳和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 不断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听取评价, 树立上进的信心。例如,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并在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表演。在表演时, 教师与学生组成评委,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各小组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与优点, 有的学生甚至请求老师再给一次表演机会, 相信再次表演会更加精彩。学生非常在意教师与同伴的评价, 教师要善用评价, 用评价点燃学生的学习自信。

7.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氛围 篇七

一、更新教学观念, 强化“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意识

长期以来, 语文课总是被社会定位为“少、慢、差、费”的课, 被老师称之为“最费力不讨好的课”, 被学生称之为“最不喜欢、最不受欢迎的课”。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总是单向传输, 讲啊讲, 练啊练的;学生被动听讲, 头疼、犯困、死记硬背, 在“题海”中受折磨, 普遍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 天真活泼的学生变成了语文学习的“苦行僧”。但在我和不少语文教师的心目中, 语文教学并不真的那么令人悲观。因为:一是语文课本身就有永恒的魅力;二是学生的内心实际上是向着语文的。那么, 怎么扭转这种现状呢?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非常明显, 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 最好的途径就是: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轻松、愉快、快乐、主动、积极、上进地投入学习, 这样才有可能扭转学生厌学语文的现状, 大面积地体现出有效语文教学的局面来。对此, 广大语文教师理应强化意识, 增强信心, 更新观念, 迎难而上。

二、精心设计导语, 揭开“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序幕

能不能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 荡起想象的浪花, 强化原有的求知欲, 一堂课的序幕———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导语, 或引起悬念, 或拨动情弦, 或于无疑处激疑, 精美的导语像一座桥梁, 架在学生通向理解课文内容、快乐学习、获取知识的必经路上,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到达下一站。如《雨霖铃》一课的导入:“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是的, 在现实生活中, 别离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透过诗行, 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秋风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中包含的至理。今天, 我们来学习柳永的这首抒写离情的《雨霖铃》, 一起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 去感受情弦的脉动。”这样会使学生荡起想象的浪花, 激发兴趣, 快乐学习。

三、利用多样手段, 创造“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条件

一般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较重“讲”, 教学模式单一, 因而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堂课不应光靠教师的讲解, 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 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抓住时机,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融入到课本内容或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去。在教学中, “读一读”、“议一议”、“练一练”、“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手段, 都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 充分运用。另外,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又如我在教《天净沙·秋思》时, 首先借助音乐把学生吸引进来, 继而让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进行诗歌朗读。其次亮出问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意境是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饶有兴味地主动、合作地参与探研、交流。第三, 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 凭借自己自由、大胆的想象, 绘画出一张画图来, 并相应地用自己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介绍画面的内容。最后, 让学生开放式地自己在课堂上当堂背诵诗歌。这样, 众多的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在一块, 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目的。

四、鼓励学生质疑, 夯实“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基石

快乐语文课堂氛围最重要的标志是学生毫无顾忌、思维活跃, 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问。”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质疑提问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因为疑是驱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动力, 疑能激发学生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如某语文教师在上《巍巍中山陵》一课时, 当他备课作教学设计时, 面临一个知识点 (中山陵大道两旁的树木是由落叶树与常绿树间种的) , 通过查阅教材及有关资料, 他准备在上课时这样解读:这样的间种缘于设计者立体审美的初衷, 因为秋冬季节, 落叶树的叶子都纷纷枯落了, 而常绿树仍郁郁葱葱, 远远望去, 一排黄、一排绿, 挺有层次感、立体感。这种解读似乎有点准确无误, 无懈可击。但此时有一学生提出质疑, 说应更深度地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老师听了相当意外, 但又非常高兴, 就用非常期待、欣赏的态度鼓励他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位学生说, 这种“间种”设计, 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象征义:之所以要种落叶树, 是因为它象征中山精神代代相传、薪火传承;之所以要种常绿树是象征中山精神万古长青、千古流芳……一番话引来了热烈喝彩、满堂掌声。实践证明,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多次练习中力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然就化成了“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坚实基石。

五、倡导师生平等, 共当“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主人

不少学生反映, 他们为什么在语文课堂上学得不轻松、不快乐?是因为他们有压抑感、负重感、不安全感。这种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 学生担心自己学习不主动, 答问不对头、探求不积极, 会遭到老师的蔑视、歧视、批评和处罚;一是同学们倘若自己学习表现不佳、不从众、枪口不一致对外 (师) , 则会遭到同学的取笑、起哄、责怪和排斥。因此, 要消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压抑感、紧张感和自卑心理、从众心理, 最根本的是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教师观, 转变角色———从居高临下的传统师者形象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互动交往, 共同探求, 共当主人,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获得双赢, 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这样, 师生这对教与学的双主人, 就可以携起手来, 共同“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了。

六、体现语言魅力, 引发“营造快乐语文课堂氛围”的效应

8.略论“快乐语文”教学理念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快乐理念新课改师生关系教学环境

几年前米卢提出“快乐足球”的理念,使中国男足44年来第一次走进了世界杯。这是难得的“快乐足球”理念取得的辉煌成绩。反思我们的现在的语文教学,就缺少了这样的快乐概念。面对学生不学或不爱学语文的尴尬境地,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运用“快乐语文”的理念。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

那么,什么是“快乐语文”呢?我想,“快乐语文”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感到语文的快乐。

我们现行教材华而不实,具体教学方式单一,理论指导与实践脱节,课改形式重于内容,语文人文性欠缺,评价机制不成熟等等都会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反感甚至憎恶。

所以,我认为:“快乐语文”的第一要义是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文的快乐,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以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教学方法要新颖,课堂教学调控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先进多变,教学内容要有趣味性,教学时教师的思路要开阔,富有前瞻性,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挑起争议,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设置悬疑,鼓励质疑”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手段。学生有兴趣,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语文的快乐也就产生了。

“快乐语文”的第二要义是创造一个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好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美化环境,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让我们的学习环境轻松自然,这样我们的教学也就其乐融融了。

“快乐语文”的第三要义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快乐语文”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课堂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快乐”?

“快乐语文”的第四要义是创设一种和谐快乐、让同学如沐春风的课堂氛围。

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我们如何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呢?首先,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微笑着走进课堂。微笑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当学生出色时微笑是真诚的赞许;当学生出错时,微笑是善意的宽容;当学生得意时,微笑是甜蜜的分享;当学生困惑时,微笑是信任的力量。面带微笑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鼓舞和振奋。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因为有微笑,才会有尊重;有微笑,才会有珍爱;有珍爱,才能有成功的教育。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要饱满,态度要端庄,语言要亲切,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再次,要善于发挥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这些手段,就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快乐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

“快乐语文”的第五要义是不管课上课下不给学生加包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放飞学生的心灵,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读书、独立发现、认真思考并能独立或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繁琐的做法都脱不开课本和教学参考书。长此以往,老师成了书本和教参的扬声器,而学生就成了一个等待灌水的瓶瓶罐罐,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新课改提出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读,注重学生从中感悟的过程,注重在读书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并能依靠个人和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放飞学生的心灵,弘扬学生的个性。

“快乐语文”的第六要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明快、轻松、幽默、严谨、睿智、丰富、生动。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丰富多变的语言手段来调控课堂。如果教学语言风趣幽默,那么课堂一定融洽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浓厚;如果教学语言科学严谨,富逻辑性,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思辨;如果教学语言轻松明快,学生就会减少心理和精神的负担,从而活跃课堂。如果教师有哲思巧慧,语言睿智,那么学生就会受感染,说话和写作时就会越来越有哲理。因此。教师应重视锤炼教学语言,使教学用语既规范又生动,既严谨又富有睿智的吸引力。

“快乐语文”的第七要义是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抓住合理时机,适时地加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学生自有其想法和心声。教师要及时了解、善于倾听。当学生向我们倾诉时,教师要专心地听,在倾听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沉默,非必要时不打断学生的话。教师可通过眼神、手势、姿势、语气向学生传递信息,集中精力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怀,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以亲切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可形成一种祥和的氛围,使学生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从疑虑转为信任,从对立转为合作。

9.七彩语文作业,书写快乐童年 篇九

一、阳光洒向校园时, 满架蔷薇一院香

1. 一日之计在于晨。

在温馨的晨光中, 一年级的小朋友踏上了晨诵之旅。在以往的概念中, 晨诵无非是读读课文, 背背古诗, 然而我们尝试把儿童诗也引入了晨诵的殿堂, 举一例和大家共享:出示诗人刘可武的《早安, 小松鼠》后, 我对同学们说, 只要把诗改动一下, 就变成自己的诗了。老师啊, 也把这首诗改了一下, 想读读吗?孩子们没有等我说完, 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了起来, 边读边面露微笑。

早安, 孩子们早安, 郭老师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们, 整个早晨我们一直看着您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作七彩的朗诵, 嚼成书本的芳香。怎样把每一寸玲珑的晨光, 变作粉笔的舞蹈, 嚼成知识的芳香。

师生配合得很默契, 读得也非常好, 在愉快的“早安”声中, 在阵阵书香中, 孩子们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之旅。

2.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知识的海洋, 在晨读的宝贵时间里, 我们让孩子遨游于儿童文学的海洋之中, 收获颇多。

本学期我们一起读了许多好书, 其中有《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乌丢丢的奇遇》等。书中动人的情节、精彩的文字都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阳光洒遍我们的校园时, 我们用“七彩的晨读”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二、课堂练习形式多, 藕花无数满汀洲

1. 课堂作业, 真实自我。

学习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每天的随堂练习老师们都批改得细致入微。红圈圈, 小红花, 大拇指, 这些小小的图案都凝结了老师的真诚鼓励。

2. 独特创新, 个性自我。

我们还有不少别出心裁的课堂作业, 比如让小朋友为鸟岛上的小鸟设计温馨的家, 看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鸟巢, 孩子们为自己的创造而自豪;又如创编小鸟和小鹿的童话故事, 小组分工合作, 你当导演我当编剧, 孩子们在合作中体验到了快乐。这些丰富而有趣的课堂作业展示了孩子真实的风采, 也开发了他们巨大的潜能。播种一份希望, 收获一份成功。相信这样的课堂作业一定会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3. 有机整合, 提升自我。

在语文方面, 我们尝试将课文和小报或课本画结合起来。如识字二:篮球足球排球游泳射击……在课堂上, 我们让孩子们介绍喜欢的运动项目和喜爱的体育明星, 还指导他们制作体育小报;学完《蚂蚁和蝈蝈》, 我们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的两个场景——夏天和冬天画了两幅插图画, 这些新型作业, 帮助孩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4. 收获精彩, 丰富自我。

《小鹿找家》、《“O”的联想》等习作, 奇思妙想让我们领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削水片》、《养蚕》等生活小日记尽显童年时最美好的时光;《春天的遐想》、《感恩的心》、《天气与气象》等小报让我们被一颗颗幼小而饱含爱意的心灵所感动;《夏天》、《春天的童话》等儿童诗展示了孩子细腻的情感, 《成长的足迹》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孩子美好童年的点点滴滴, 有孩子们创作的小诗, 连环画, 摄影作品……简单却别有一番意味。

三、我的周末我做主, 凭栏十里芰荷香

“科学增效, 合理减负”是新课程形势下的要求, 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育理念。本学期, 学校进行了“精彩生活尽在阳光周末”系列活动, 让学生享受生活, 享受艺术, 提升综合素养。活动分年段实施情况如下:

1. 低年级。

(1) 亲子阅读, 其乐融融。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在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同时, 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可谓一举两得。

(2) 快乐童年, 幸福一家。5月, 孩子们与家人一起学做粽子或学编蛋兜,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并做成了小报;帮母亲做家务活, 度过温馨的母亲节。6月, 火热的季节象征着强烈的父爱, 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描绘了父亲高大的形象, 还将一个个感人的周末小故事上传到班级网站。

2. 中年级。

孩子们结合学校小课题研究, 和老师共同商量设计了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阳光作业。

(1) 诗情画意:“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同学们徜徉在诗中, 感受着古诗的博大精深, 感悟着古诗独具的魅力, 用七彩的画笔、飞翔的心灵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

(2) 文学天地:“让好书成为孩子美丽的心灵花园。”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天地, 大家共同阅读.“静对好书成乐趣, 闭看云物会天机”, 读书真的很快乐。

(3) 活动乐园:根据课文及教学需要, 我们还设计了各种活动作业, 放飞、爱心义卖、护蛋行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学会做人。周末, 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自然, 发现树叶五颜六色, 形态不一, 千奇百怪, 激发了对叶贴画的喜爱之情, 在生活中学会了创造美。

3. 高年级

尽管还是小学生, 但他们也会作研究, 翻书、上网;绘图、摄像, 他们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生活、陶冶情操, 在团队合作中增进友谊, 学会分享。

教师的智慧在作业设计中彰显, 孩子的灵性在各种活动作业练习中体现。阳光作业, 百花齐放, 精彩周末, 快乐共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希望做作业变成有兴趣有意义的事情和能够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学习行为, 是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想法, 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总结、探讨了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活动作业设计方案, 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 提高语文技能的掌握, 促进人文情感的体验。

10.让快乐充满语文课堂 篇十

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时代精神、有创造才能、有个性的人才,实施“愉快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其核心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施愉快教育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但是讲究新颖奇特,也不是越新奇越好。心理学证明,太熟悉的东西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完全陌生的东西,因与主体原有的经验联系不上,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认为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还在于要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体验到由于认识了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与满足,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育内容的适宜性主要指教育信息在各层次、各方面的配置与构建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当学生从外界得到的信息与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和期望之间,出现分歧与矛盾时,就形成了好奇心,并产生解决矛盾和自发探索的学习活动。教学信息的优化表现在难易适度,多少适宜,虚实结合,情理相融等方面。确定教学内容的适宜性,要求教师应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作宏观审视,精心梳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爱学、乐学。

教学过程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学生主体通过对这一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美感形成的把握,从而使定势的情感和理想具有特定的内容。这个过程主要来自外部的刺激,直接作用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是他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育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这就是教育内容与方法审美性的功能。

教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课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在学科知识体系教学上,我们应强调学习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提炼,使纷繁复杂的内容简约化、精要化,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较多的内容。从信息论角度说,只有当教学的有用信息达到一定的密度,学生才能越学情趣越高,效果越好。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其能力,需要遵循和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愉快教育的功能就是从根本上让主体的活动得到空前的激发。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按“最近发展区”的方向,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认知时间。还要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和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探讨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原则,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不只限于部分艺术学科,而是指教育教学的一切领域。具体说,就是提倡多种教育艺术的优美配合,如语言艺术、演示艺术、体态艺术、文学艺术、问题艺术等等。教育艺术的美感体验不是低层次的趣味,而是一种逐步深化的高尚的陶冶心灵、推动理性的精神愉悦。实施教育艺术美,不只要求教师技巧美,还包括学生学习美。当然学生的学习美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教育艺术化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上一篇:《无忧前台》说明下一篇:秋叶初中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