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体系

2024-10-06

货币体系(精选9篇)

1.货币体系 篇一

中国如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 国际货币体系含义及其目标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目标:保障国家贸易、世界经济的稳定、有序地发展,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作用:建立汇率机制,防止循环的恶性贬值;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提供有利手段和解决途径;促进各国的经济政策协调。

二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特点

改革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

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三)、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四)、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社会

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更是加强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三 中国为什么要关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⑵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关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家知道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从现在来看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成为了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从短期来看,我们希望国际货币改革有助于中国摆脱美元陷阱。从中期目标来讲,改善资源的全球配置,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长期来说,我们面临一种选择,使人民币成为亚洲货币的组成部分。另外,人民币是否同美元、欧元成为一个三足鼎立的国际储备货币。如果可以形成的话,至少可以免缴铸币税。我引用一句话,“中国一不留神,积攒了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人民共和国变成了T-bills共和国。即便不考虑美国债券收益过低的问题,由于所持的这些资产都是以美元标价的,一旦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巨大资本损失。”由于SDR(特别提款权)增加了,人民币的外汇资产价值损失可能有所减少。我重温一下凯恩斯的想法,凯恩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讨论国际货币改革的时候说,“在过去500年中,只有在两个各为50年的时期中,国际贸易中货币是行之有效的。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是没有一个国际支付体系。持续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导致贫困、社会不满甚至战争和革命的原因。在过去500年中,所有国际货币安排的最主要缺陷是把调整的主要负担压在国际收支平衡的债务身上。

四 中国的政策选择⑶

从近期来看,中国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增加;其二是外汇储备的安全受到威胁。应该承认,尽管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关,但中国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使然。例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并不必然导致中国选择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更不必然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十年前的10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00亿美元。如果我们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在5年前就推行增长战略的转变,刺激内需、采取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及早废除对于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各种优惠⑵ 余永定 中国为什么要关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评论》杂志2009

⑶ 余永定 中国的政策选择瞭望东方周刊2009

政策、积极发展中国国内的商业营销网络而不是过多地依靠出口加工贸易,中国就不会深陷“美元陷阱”。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关键还是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只要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认真真地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振兴内需上,当前的暂时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则可以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讨论。从流量的角度看,最重要的问题是减少贸易顺差,使资源尽可能用于国内的消费与投资。如果外贸顺差在短时间内无法压缩或压缩的代价过高,我们就应首先考虑让这部分顺差转化为对外投资而不是美元储备的增加。事实上,中国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扩大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此外,中国企业对海外企业进行并购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从存量的角度看,中国应该积极寻找多样化(diversification)避险的方法。从期限结构上看,可以增加短期国债的比重减少长期国债的比重(但我们不知道实际情况,这种工作可能早已进行)。从资产种类上看,减少政府机构债的比重可能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购买TIPS之类的债券。我始终认为,当美国国债需求比较旺盛的时候,恰恰是我们适当退出美国国债市场的时机。此时的退出将不会对国债价格造成过大的冲击。尽管欧元资产和日元资产也不一定是理想的替代物,但分散化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尽管在短期我们会遭受一些损失,但如果未来美元急剧贬值,我们将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我不是专业人士,对于应该如何分散风险没有发言权。只是希望有关方面在实现中国储备资产多样化方面能够有更大作为。无论从什麽角度看中国的储备资产都大大超过了需要。从理论上说,中国应该把部分储备资产变为实物储备、FDI和金融投资。向IMF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或购买其发售的债券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中国的对外借贷应该尽量避免用美元计价。这样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央行准备购买IMF发行的以SDR计价的债券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尽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对于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帮助,但中国仍应该积极参与到全球层面的以IMF为主要平台的国

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和G20旨在克服全球经济危机的努力。除在全球层面的活动外,中国还应继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不放弃建立区域货币联盟和区域货币的尝试。最後,中国还应适当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要努力的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国际货币体系

〔2〕余永定 中国为什么要关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评论》杂志2009

〔3〕余永定 中国的政策选择瞭望东方周刊2009

〔4〕谭毅《国际货币合作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货币体系 篇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施特劳斯·卡恩警告说, 如果不采取行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将会为下一轮危机埋下种子。为此, 他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合作以确保全球复苏更加稳固和强劲。

卡恩于2011年2月10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会议上表示, 目前, 全球失衡再次出现, 国际货币体系当中, 那些在危机前令人担忧的问题也重新抬头, 包括资本大量且不稳定流动、汇率压力、巨额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等, 可以确信的是,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将会埋下下一场危机的种子。因此,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中造成这些失衡因素的问题既能保障复苏, 又可以加强防止未来危机的能力, 并特别强调了三个方面的改革。首先, 要加强各国政策之间的合作。各国之间的合作使得全球摆脱危机, 进一步的合作将会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加稳定的增长。G20的相互评估程序是建立更加久远全球政策合作框架的第一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以及有关各国政策对另一个国家溢出效应的新报告等都是正在开始实施的加强监管的措施。其次, 要减少资本流动和汇率的波动。一个国家对资本流入的政策回应将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影响。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研究这些问题, 包括是否有必要要求全球就如何管理资金流入达成“交通规则”。其三, 在流动性波动特别大的时候, 要提高流动性供给。经济危机后, 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得到了加强。例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弹性信贷限额以及防范信贷额度。而另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是如何通过区域性的金融协议加强各国的伙伴关系。

此外, 卡恩在座谈会上还探讨了特别提款权机制在加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潜在作用。“特别提款权可能会对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货币体系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尽管目前还有很多的障碍, 但是, 通过减少累积外汇储备的必要性, 可以帮助缓解全球失衡的状态。”他补充说, 发行以特别提款权计价的债券可以创造新的储备资产, 利用特别提款权来为全球贸易以及金融资产计价会有助于缓冲汇率波动。

3.货币体系 篇三

随着与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国迈上新的征程。与前期引入资本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在融入世界的新阶段当中,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而这种双向开放亟需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鉴于中国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诸多可选择的人民币国际化方案中作出谨慎选择尤为必要:一、货币创造早已进入了信用体系时代,退回到金本位制并不现实;二、全球统一货币相当于全球有统一的央行,面对千差万别的各类经济体,这更不现实;三、继续跟随美元就是对现有不公平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默认,这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和中美经济结构差异巨大的事实;四、欧元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亚洲各国文化和经济实力上差异巨大,不具备形成“亚元区”的基础;五、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收益难以体现。因此,最现实可行的选择是让人民币成为具有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关键货币,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

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其名著《大萧条》中,认为是金本位制自身存在的紧缩性特征,导致各国货币供给不足和国际传导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凶。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从金汇兑本位制向布雷顿森林体系转变是一种进步,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元浮动汇率制转变,国际货币脱离了与黄金挂钩,美元本位制正式确立,这给国际经济创造了快速发展的货币条件,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危机根源在货币体系不合理

1981~1982年拉美的货币危机被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是拉美国家固定汇率制度与巨额外债或者内部政策的冲突引起的。但美元本位制的影响、美元走强和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应对高通胀,导致了油价和初级商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恶化了拉美国家出口环境,使其经常账户逆差增大,并加剧了外债的偿还负担,也是引发拉美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1992~1993年欧洲的货币危机被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是欧洲国家固定汇率机制的内在不均衡和作为欧洲汇率机制中心的德国货币政策不当引起的(当时德国为了预防通胀提高了利率而不是应其他国家的要求降低利率),并让市场产生了英镑和法郎等欧洲货币要大幅贬值、欧洲主要国家将放弃欧洲汇率机制的预期,从而使欧洲货币危机具有了自我实现(self-fulfill)特征。作为欧洲汇率机制的中心,德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仅是危机的表面原因。其实,美国与主要工业国家在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中,除了强调巨额贸易盈余的日本货币(日元)大幅升值外,也强迫同样具有较大贸易盈余的德国货币(西德马克)升值。而欧洲汇率机制相对固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调整次数较少,常常未能及时反应变化了的外部情况,这种不均衡压力加上德国统一后莽撞的货币政策给投机者留下了折冲的空间,这是索罗斯为何能在欧洲连连得手的重要原因。

1985年9月后,日元大幅升值,但日本初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所以1986~1987年的衰退较为轻微,但仅靠资产价格泡沫推动经济,最终难以为继。日本央行20世纪90年代初大幅紧缩的货币政策刺破了泡沫,导致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之中。

日本陷入衰退导致日本金融机构海外放款大幅下降,同期德国统一导致德国资本流出大幅下降,引发1991年美国出现信贷危机并最终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日元升值的压力来自美国,尤其是美国贸易方面的压力。而日本的发展受美国制约,其背景就是美元本位制。

在此期间,东亚(除日本)主要市场经济体逐步形成了美元本位(盯住美元),和日本有点类似。东亚的奇迹主要是承接外部订单并将商品出口到发达市场的结果,也就是出口导向战略的结果。当时东亚经济体既形成了高储蓄率高外汇积累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外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大量流入的局面。

但是,这种繁荣很快耗尽了东亚经济体有限的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其政策空间也因为经验不足、失误较多而被压缩。1996年美国财长鲁宾推出了强势美元政策,东亚资金外流明显,尤其是投机资金迅速外撤,加上日元贬值使日本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导致东亚经济体经常账户情况恶化。而美国倡导的华盛顿共识——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和私有化创造了资金迅速流出流入的通道,这给投机者以可趁之机。亚洲金融风暴从泰国开始向东南亚经济体蔓延,是在资金外流背景下投机者冲击的结果。同样,这里少不了美元本位制。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与以往危机没有本质不同,尽管其发生在美元本位制的中心国。全球货币体系屡屡出现问题,这当然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着漏洞。因为货币体系中心国无法被监管,可以充分利用美元本位制下的各种福利。

在美联储2001年来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美国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不断上升,在金融产品贬值的预期下,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出现了肠梗阻,并蔓延到持有大量美国次级债等产品的欧洲金融机构。相应的,在全球美元本位制情况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危机。除了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外,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险象环生。

但是,美国国债仍然以极低的利率发售,全球资金还在买入“安全的”美国国债,这就是美元本位制给美国带来的益处。在全球央行给市场注资保证流动性和大幅降息情况下,银行贷款收缩有限,因此对经济的影响不如大萧条那样严重。

和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一样,美元本位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变量,但全世界普遍接受它几十年后,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个自变量是如此重要。中心国自身货币汇率的动荡,尤其是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相互协同作用,既是从相应国际体系获益的重要手段,也推动了危机的爆发。因此,以往一系列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和美国对美元信用的滥用。

需增加一两个关键货币国

发达国家通过货币战略巩固自身在全球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发展中国家通过货币选择谋求在全球体系中的生存与发展。英国和美国,通过国家货币战略的实现获得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先后确立了英镑和美元的霸权。给英国和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给积极主动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国家带来了较大利益,给未能主动适应国际货币体系的国家带来了诸多灾难。

毋庸讳言,即使美元霸权带来了多次金融灾难,但全球仍然缺乏新的货币体系改革方案来改变这一现状。目前欧元区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尝试,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因为欧元仍然依赖于美元。因此,要制衡美元的霸权,需要一种新思维,这就是笔者提出的增加关键货币国。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而言,这是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国与国之间财富分配不均和消费能力不均的问题。

因为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经济体之间的价格评价体系(货币是经济体内部的价格评价体系),在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通过国际货币的创造和扩张,以及对全球生产体系、贸易体系和资金流动的支配,成为财富的集中者。美国信贷创造着大规模的消费需求,这是全球失衡的根源。而真正有效解决根本矛盾则在于增加关键货币国(但不能过多,否则可能导致交易成本大幅上升),增加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促使其财富和消费能力增长,从而逐步实现均衡。否则,国际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度发作。

从金融角度而言,多个关键货币国是制约发达国家肆意创造国际货币而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商品、劳务和资产价格因价格评价体系的改变而过度泡沫化的方案。如果能多一种或两种关键货币,通过竞争性选择,从而稳定国际价格评价体系,并减少过度流动性和资产过度泡沫化。

比较各种货币战略的优势和局限性发现,增加一到两个关键货币国或许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单一经济体的货币创造和国际货币的创造,早已进入了信用体系时代。因此退回到金本位制是不现实的,并且会导致全球的货币紧缩和既有金融秩序更大的动荡。全球统一货币,相当于全球有统一的央行,面对千差万别的各类经济体,目前显然无法实现。区域货币一体化对于区域内部的发展和整合有着较强的推动力量,但局限在于对于区域之外经济体的发展推动力量有限。超主权储备货币事实上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货币后,储备资产的收益如何体现,IMF自身不是盈利机构,如何为储备资产付息;第二,如果以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产,按相应权重配置相应货币,从而获得收益以支付储备资产的利息,这实际上与目前各央行主动将储备资产货币多元化没有太大的差异。

中国成关键国符合多方利益

中国在诸多方面已经具备大国特征,但在金融领域还是一个新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汇率体制的逐步改变,尤其是1994年汇率体制的并轨和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实际上调整了国际价格评价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价格评价体系,为中国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战略空间,这也是中国跟随美元策略获得的实质性利益。但是,当人民币与美元绑在一起时,路径依赖必然发生,庞大的外汇储备时刻面临着贬值的风险,而国际社会也缺乏制衡美国的力量。

从明代以来,中国过早地丧失了金融主权,金融体系的落后使其自身货币创造能力低下。即使是现在,中国也只是被动地利用国际货币,并且将之作为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创造则无从谈起。

作为地位不断上升的大国,中国必须具有大国思维和全球思维,要从全球发展的角度利用全球化货币战略不断巩固自身的地位,推动全球的发展。由于追求和谐世界和共富共赢的理想,以及自身独特的经济潜力,使其货币战略不可能如发达国家一样继续完全追随美国。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和人民币成为关键货币,应成为未来货币战略的核心内容。

从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霸权的发展来看,从黄金到英镑再到美元,不同阶段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货币战略。现阶段许多国家仍然维护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中国在美元本位制背景下一段时间内获益良多,但问题在于,中国仍然缺乏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缺乏国际货币的创造能力,缺乏把外汇储备资产转换为更有益的外部资产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是继续跟随美国美元本位制,还是继续推动超主权储备货币,或者有其他方向,比如区域货币一体化?

中国与内部需求潜力不大的日本、内部需求潜力和市场尚需整合的欧盟27国不一样。因为中国市场化时间短,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大,随着产权的明晰和市场化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资产逐步货币化,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财富日益积累和扩大,消费需求潜力和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这也是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周期具有独特性的根本原因。如此,中国能否具有大国的货币战略思维,并通过恰当的货币战略的实施,进而创造国际货币,对于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国非常重要。

关键货币国有三个特点:一是自身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开发和财富增加,使其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二是自身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并允许存在贸易逆差;三是自身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计价货币),他国的贸易顺差以自身货币资产的方式存在。

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之一对于世界和中国都十分重要。对于世界而言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性:第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未来发展需要人民币成为美元一样的关键货币,中国要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关键货币国,最终实现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第二,人民币成为关键货币,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是解决全球生产与消费这一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全球失衡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限制放任的美元本位制制造的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工具。就目前关键货币国的数量而言,全球至少应该有两个关键货币国,才能形成相互制衡。如果有三个关键货币国,可能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制衡关系,同时有助于解决规模化生产与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当然,关键货币国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越多就会存在着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如果人民币作为关键货币保持基本稳定,就能制约美国滥用美元汇率政策,也能一定程度上限制发达国家过剩的流动性。全球货币战略的核心在于推动更多国家成为关键货币国,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应该是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国的共同意愿。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的战略方向确定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有所加快,但并不会因此改变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性质。

对于中国而言,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性: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上升,中国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控制力,必然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是要让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其目的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以及中国资本帐户的开放,国际化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的储备化是向关键货币国发展的基础。

第二,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而和谐世界的建设最终需要解决目前全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以及财富分配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如果仅仅是跟随美国,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加深世界的矛盾,自身也被绑在“贼船”上,被美国所支配。

第三,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核心在于为中国获得内外部发展的战略空间,为中国未来15年左右内部经济潜力挖掘完后做准备,为中国长期持续发展获得外部的战略资源和市场。

因此,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既是全球货币战略的需要,也是自身货币战略的需要。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并非出于挑战美元霸权的目的,而是解决全球失衡问题的必然,是全球长远和谐发展的必要。因此,中国成为关键货币国和人民币成为关键货币,应该能得到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推动和支持。

走向关键货币国的紧迫工作

那么,中国如何走向关键货币国呢?中国向关键货币国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三个方面:

首先,随着人民币的逐步可自由兑换和人民币的储备化,实现制造业链条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形成自由贸易区,接受与欠发达地区产生的适度规模的贸易赤字。实现扩展内需和外需相结合的战略,平衡内外部战略空间,尤其要创造未来中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比如中国内部潜力空间挖掘之后的外部战略空间。

其次,将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结合起来,在东盟和港澳范围内有限制地推动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从而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逐步成为关键货币国积累重要经验。

最后,人民币作为关键货币本身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生产者、全球消费者和全球投资者,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商品市场、劳务市场和资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以自主和可控的全球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理念,促进改革开放,以迎接相应的机遇与挑战。

人民币的国际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没有回头路。尽管我们并不预期人民币会很快成为储备货币,但未来的确充满了希望。■

加速人民币区域化

近年来,缅甸、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是仅次于港澳台的人民币流通活跃地区。在中缅边贸中,每年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达10多亿元;人民币可在越南全境流通,越南国家银行已开展人民币存储业务。不过,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尚远没有跟上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的增长。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1058.8亿美元上升到2310.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1.6%。但这意味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人民币的使用潜力巨大。

随着自贸区中绝大部分商品将实行零关税,将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提供契机。商品的自由流动,必然要求货币的自由流动,这就给人民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提供了可能。

在推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这一区域的结算货币,对于人民币区域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上海等城市已实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目前中国与越南、老挝的银行也签署了双边结算合作协议。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东盟地区的大力开展,顺应了当地市场对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需求,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投资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东盟地区经济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而美元波动剧烈,其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汇率变动影响损失巨大。而人民币相对稳定,这使东盟国家有利用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的愿望。

此外,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的启动和深化,还将进一步带动其他人民币金融服务,如人民币短期融资、人民币信贷、人民币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促进人民币产品多元化。

可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人民币区域化的试验田。

大力将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结合起来,在东盟和港澳范围内以一定额度推动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从而为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逐步成为储备货币积累重要的经验。

毋庸讳言,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推行并不太顺利,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量不大。这里面,笔者以为存在着一些理论误区。事实上,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并没有明确的发展阶段可划分。因此,针对已经展开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必须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消费能力,加强对外投资能力,允许在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中出现逆差;

二、对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的贸易中出现的人民币海外留存或贸易顺差,应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早安排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通道,比如针对一些国家央行或商业银行给予境外合格投资机构(QFII)投资渠道,从而实现人民币的投资化或储备化(初期可规定总额度不超过1000亿人民币,并根据情况调整);

三、允许境外合格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或股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他国家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兴趣;

四、考虑将目前的央行与其他货币当局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转化为储备资产的可能性;

4.货币体系 篇四

金融创新的产生,今年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公司和生产企业的整合,资产的证券化

改造金融体系的经济和人口构成因素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的增多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增多,家庭成员构成的改变,都要求金融服务机构必须针对这些增多的客户群服务

亚洲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亚洲金融系统需要与之同步发展

近来的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和机遇

处理好金融体系的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效能并提高公众的信心:政府支持的保险体系来管理风险;资本管制限制风险水平;发展更好的管理工具来控制风险;确保金融信息的透明化,传播快捷化

新技术对金融服务设计和提供的影响

金融体系中金融服务供给者需求者组成的转变 金融体系中的合并趋势

金融监管在金融服务合并与整合时期的新角色

当今和未来对金融机构监管的需求

5.货币体系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精神,切实维护人民币信誉,结合我县农村反假货币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县各乡镇推开农村反假货币网络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农村反假币网络建设”)工作。

一、工作目标

我县农村反假币网络建设的目标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按照“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6月底前完成农村反假币网络建设,建立反假货币长效机制,壮大农村反假货币专业力量,提高广大农户反假货币意识和技能,实现协调管理、宣传教育、反假成效均有突破。

二、组织体系

(一)县信用联社在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县的农村反假币网络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农村反假货币培训、宣传、教育和总结表彰活动。县信用联社反假货币职能部门负责农村反假币网络建设日常工作,提出工作建议,通报情况,并做好指导和督查工作。

(二)成立乡镇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农村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政府确定一名领导为组长,当地农村信用社主任为副组长,公安、司法、财税、教育、工商、邮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各村委会和社区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在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下,组织实施当地农村反假货币工作,开展反假货币知识宣传,打击假币犯罪活动,不断健全反假货币工作体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当地农村信用社。主要职责是: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提出工作建议,通报情况,并做好指导和督查工作;负责反假货币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报告工作,定期编报反假货币工作简报;落实反假货币工作宣传和技能培训;完成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当地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与反假货币工作有关的其他事项。

(三)建立乡镇反假货币联络员队伍。农村反假货币联络员由农村信用社主办会计和信贷员、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人员、各村委会和社区干部、农村治保员、学校辅导员、现金流量较大的企业财会人员、乡镇消费维权监督员和“万村放心店”业主兼任。其职责分别为:农村信用社主办会计、信贷员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人员协助办公室做好日常反假货币宣传、技能培训和信息搜集工作;村委会、社区干部和农村治保员协助本村(社区)负责人做好反假货币宣传工作,及时反映基层的反假货币工作动态,学校辅导员、企业财会人员、乡镇消费维权监督员和“万村放心店”业主协助做好反假货币宣传教育工作。

三、工作措施

各乡镇应在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的领导下,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结合科技、教育、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切实推开以下具体工作:

(一)加强基础建设。一是加强反假货币技能知识培训。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对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系统的反假货币联络员进行本外币反假货币知识培训。各乡镇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领导小组成员和联络员进行反假币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合格后聘为农村反假货币宣传员。各乡镇反假货币技能培训教育要求在5月中旬前完成。二是规范乡镇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管理,临柜窗口假币收缴、鉴定业务按规定流程操作,减少柜面假币纠纷。

(二)丰富宣教形式。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长效宣传机制。以今年5月份的全国农村反假货币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宣传活动。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在营业场所长期张贴反假货币宣传画、摆放宣传资料和鉴别仪器,临柜人员要加强日常反假货币宣传工作;各乡镇、村要设置反假货币宣传栏,在农村普及爱护人民币、反假货币常识和法律知识。有条件的可通过乡村文化站播放反假货币宣传片,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农民观看;反假货币联络员要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口传手授防伪知识、分发宣传资料。开展假币案例反面教材的宣传,结合真人真事,加深农户的反假货币意识;要坚持提升反假货币意识从校园抓起的思路,建立学校反假货币教育基地,每所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爱护人民币和反假货币知识宣传讲座,发挥学生主动宣传反假货币的辐射效应。

(三)优化结算方式。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快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推广和丰富非现金结算方式,减少现金流通。大力宣传使用非现金结算手段的快捷、方便和安全等优点,提高农户使用非现金结算的主动意识。

(四)加强服务监督。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临柜窗口人民币管理结合服务工作,提供残损币兑换服务,主动告知客户在人民币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权利及义务,提高服务透明度,承诺服务内容,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升人民币管理工作水平。

(五)强化技术支持。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临柜窗口应按规定摆放符合国家标准的验钞机,为顾客提供假币鉴定工具。同时,规模较大的集贸市场、农业大户、企业和“万村放心店”应适当配备验钞机,方便农民及时识别假币,提高农民反假能力,遏制假币在农村的流通。

(六)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各乡镇、部门间反假货币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及时搜集工作信息,总结工作经验,互通假币案件线索。发生假货币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和县人民银行报告。

(七)实施考核奖励。每年由县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一次考核(考核事项另行通知),对农村反假货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乡镇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是当地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网络体系建设的全面推开,要求5月上旬必须完成组织架构的建立工作。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加强督查,定期对各乡镇反假网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通报。

(二)注重部门协作。县信用联社要切实履行业务主管职能,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公安、司法、工商、税务、教育、邮政、国有商业银行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注重协调配合,形成打击假币犯罪的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组织有关爱护人民币和反假货币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学习识别假币的方式;各乡镇应注重和体现各项工作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充分发挥消费维权站(点)和“万村放心店”在农村反假货币宣传中的触角延伸作用。

(三)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农村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要突出本辖区内农村反假币网络建设工作重点或亮点,加强调研,制订工作方案,切实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各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实施方案于5月10日前分别报县信用联社(XXX5021833,传真5022143)、县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XXX5128816,传真5128817)。

6.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篇六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从货币解读历史 本学期我选修了《货币与货币战争》这门课,课程通过解析货币的含义,进而提出了“货币战争”这一概念。国家之间存在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各种通过货币为代表经济力量之间的的博弈。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我能以前所未前的、更加开阔的事视野来审视货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的话题。

课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货币与历史的关系。货币这一事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存在了很长时间。从最古老的贝壳、龟甲、到后来的黄金、白银,最后发展到今日的纸币。可以说,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伴随这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文化的繁荣而繁荣。尤其是近代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自从殖民地时代以来,货币战争此起彼伏。殖民地的开拓、西班牙、葡萄牙的衰退、英国的崛起、中国的衰落、美国的独立,无不与货币战争联系密切。在这段历史中,黄金和白银被反复赋予了货币地位,又被反复剥夺货币地位,而每一轮赋予与剥夺,又都伴随着国际强权的势力变更。可以说,世界的货币史,就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浓缩。近代欧美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一例外均与货币有着莫大的联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力量的综合较量。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稳定经济政策的手段一般只有三种:一是通过税收直接从民众手中获得财富;二是通过发行货币;三是对外借债。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稳定国家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近代的欧美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因此只能通过税收和借债的的手段来积累战争资本。民众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税收不可能根据战争需求无限增长,因此,向国际银行家们借债就成了近代每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必修课。国际银行家们也借此发挥登上政治舞台,发挥政治影响力。

亚洲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索罗斯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在初期,他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十分强大,并不足以对抗整个亚洲的经融体系。然而当他以泰国为突破口,先是通过大量吃进迫使泰元贬值,进而用自己手中持有的美元一举席卷了泰国中产阶级的财富。进而越做越大,最终发展成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当个人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凭借个人非凡的个人能力,改变历史。

以二战前期的德国为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浪潮下,保饱受一战摧残的德国收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当时执政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力,难以应对时局,再加上一战天价般的战争赔款,整个德国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德国马克兑美元一路下跌,国民生活民不聊生。而自从

希特勒1933年开始执政,仅仅3年的时间,德国经济就已全面恢复,在6年之后的1939年,德国军事工业已相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具备了挑战世界的资格。仅仅几年的时间,除了希特勒精彩的执政能力及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更大的原因正是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功劳。当时的德国,由于缺乏外汇资金,本国政府只得大规模发行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导致德国产生了罕见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此时,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支持的希特勒上台后,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开启了德国复兴的道路。从而使纳粹党在短期内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德国也因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每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鼓孤立的,背后都一定有着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不是阴谋论者,但国际市场也不是福利院。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德国,支持希特勒,更深的原因在于通过培植强硬的德国领导人,煽动起德国人狂热的民族仇恨,使其成为战争策源地,通过大规模、广范围的战争,迫使欧美国家参战,以吸引国家进行放贷,销售军工业及战争用品。

在二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从来就没有稳定过。货币争霸之战无时不在上演。货币战争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军事战争的地位。拉美金融危机、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危机、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亚洲经济危机等等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实力每次发起的货币狙击,都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如同拿破仑多年战争所得还不弱罗斯切尔德家族一天的收入一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总损失,也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损失。

国际银行家们的强大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一个人或者少数一群人手握强大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可以执天下牛耳,以自身来改变历史。不管是因拿破仑战争而发家的罗斯切尔德家族,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声名鹊起的索罗斯,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手段,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货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相互纠缠,又相对独立。以货币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为平台,为我们展现一个出了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拨开历史事件本身,探寻到其背后所隐藏权力与纠葛。

李鹏飞

129014092

7.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篇七

从理论上讲, 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 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最后, 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 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 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 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 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 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 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 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故意的, 但却是制度性缺陷必然的。

2、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1) 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已久, 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 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 (下称SD R) , 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 SD R的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但SD 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2) 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 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 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3、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循序渐进, 寻求共赢

(1) 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时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 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在短期内, 国际社会特别是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 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2) 充分发挥SD R的作用。SD 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 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 应当着力推动SD R的分配。SD 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 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3) 建立起SD 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 R的现状, 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 R计价。不仅有利于加强SD R的作用, 还能有效减少因使用主权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

(4) 积极推动创立SD R计值的资产, 增强其吸引力。基金组织正在研究SD R计值的有价证券, 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进一步完善SD 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 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 也可将G D 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 SD R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

4、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

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 提供合理的回报率吸引各国参与, 将比各国分散使用、各自为战更能有效地发挥储备资金的作用。对于参与国而言, 也有利于减少所需储备, 节省资金用于发展和增长。基金组织成员众多, 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以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为职责, 并能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 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 由其管理的成员国储备具有天然的优势。

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储备, 也将是推动SD R作为储备货币发挥更大作用的有力手段。基金组织可考虑按市场化模式形成开放式基金, 集中管理, 设定以SD R计值的基金单位, 允许各投资者使用现有储备货币自由认购, 需要时再赎回所需的储备货币。这既推动了SD R计值资产的发展, 也部分实现了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 甚至可以作为增加SD R发行、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的基础。

8.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 篇八

20世纪前各国实行金本位制,黄金和白银是国际贸易的流通货币,也是各国储备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全球货币储备占全球进口总值的比率为37%,其中黄金储备比例占94%。一战后,全球贸易快速增长,英镑汇率相对稳定,一些国家开始以英镑作为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但1929~1930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让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最终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金融、贸易等领域中加紧争夺,形成了互相对立的货币集团。德国于1904年提出重组战后德国和欧洲经济的“新秩序”方案,试图建立以德国马克为中心的欧洲货币体系。经济学宗师凯恩斯则为英国设计了以黄金定值的叫“班柯”(Bancor)的国际货币,来建立国际清算同盟。而随着美国的参战,美国也在加紧制定自己的战后货币计划。

1944年7月1日,44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在胜利在望之时齐聚美国,在名叫布雷顿森林的小镇开会讨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达成协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与美元的中心平价,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这个体系被称作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是美元的桎梏,使得美元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危机,到1971年第七次美元危机时美国被迫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入漫漫长途。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虽然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遭到削弱,但以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因此,这个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美元信用本位制”。

9.货币体系 篇九

在纪检监察理论与实务专题培训班及纪委书记例会上,夏书记向我们推荐了《货币商人》一书。作者张衢先生讲述了他在金融系统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心得感悟,从其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中提炼出的箴言哲理不时闪现,总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思想为之一振。细细研读之际,回想起自己曾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感触良多,不时更露出会心的微笑。这里附上一两点感想,请大家指正。

一、防控风险,以人为本

张衢先生在书中说道:“银行风险无边,哪是防控主源?以人为本,队伍为本。”的确,银行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单人作案成功的几率较低,如果我们能从多环节上重视、加强防范,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同事,消除监督的盲区和死角,同时多给自己也多给别人提个醒:“别大意,需清醒”,风险被拦截的可能性就更高。

我行的“三线一网格”模式正是基于这个管理需要应运而生。,总行为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在员工行为管理上实现了方法创新,在业界率先开始推广“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把“我的合规我负责,别人合规我有责”的理念深植于全行员工的心中。“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利用员工行为“网格化”管理系统,通过层层落实员工行为管理责任制、实时监测员工出现的违规行为,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纠正。该系统上线后,支行在发挥系统“监督、督促、排查、教育、案防”五大功能上下功夫,持续加大对各单位的督促指导力度,强化各层级人员的认识,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切实履职,系统的日常应用由督促督导转化为自觉习惯,初步实现了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支行纪委始终坚持刀刃向内抓整治,严格监督执纪,坚决遏制“歪风邪气”,营造崇严尚实的清风正气。在网格监管下,更多干部员工“睁开眼睛”,仔细留意观察身边的异常举动,监督盲区得以消除,潜在风险得到更有效的.防控。

二、凝聚队伍,正向激励

提及管理心得与要领,张衢先生提出要“捋顺毛,哄着干”.我深以为然,始终践行。注重正面引导、正向激励,是员工行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让员工在积极、正面的氛围下工作,()员工出差错、想违规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多表扬,少批评,善口常开,这样能够凝聚队伍人心,因为每个人背后都牵连一个群体的情绪。员工是经营的担当者、创造者,让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更专注地干事业,从而提升效率,为支行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我认为,针对不同员工群体需善用方式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比如对中层干部要压实“一岗双责”管理责任,经常与各基层单位班子和新提拔干部进行“一对一”形式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人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对近几年新入行的青年员工,则联同中层干部一起和他们座谈,通过倾听青年员工的心声和诉求,以身说法解答青年员工遇到的职场困惑,激励信心,鼓励大家扎扎实实学业务学本领,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打好基础;对老员工则逐一开展谈话谈心,关怀老员工的工作及生活状况,鼓励老员工积极建言献策,发挥专长,继续为行里贡献余热。

受本书启发,作为支行纪委书记,在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将书中的管理艺术好好消化,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自信地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二是持续有力推进“三线一网格”管理模式,作为基层单位管住人就基本管住了案件风险;三是更加注重正向引导,认真倾听基层员工心声,进一步提升全行员工归属感,让员工感受到来自农行大家庭的关心和关怀,从而切实地稳定、凝聚人心。

上一篇:野猫赵丽宏阅读答案下一篇:2023年春节给恋人的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