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09-14

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1.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基层商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挥商会作用作为经济统战的重中之重来抓,结合本市实际、积极帮助,使商会获得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层(行业)商会建设和活动情况

一方面,基层分会制度化、行业协会规范化、会员管理动态化。另一方面,基层商会成立以来,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教育”方针,立足本行业实际,选准为政府、为社会、为会员服务的切入点,在开展商会活动协调行业关系、规范行业行为、促进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1、以会员服务为出发点,商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商会通过组织学习、座谈、办班、交流等形式,引导会员文明生产、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并采取各项措施为会员解决实际问题35个,维权20余人次。

2、以思想教育为立足点,商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团结、帮助、引导、教育” 1的方针,充分利用商会平台,通过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双思”教育活动引导会员积极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对他们当中的政治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人士,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对他们当中的政治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人士,做到适当的政治安排,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增强了商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以自身建设为着力点,商会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制度建设。

二、基层(行业)商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方面,商会职能有待强化。商会是民间自律性组织,对非公经济主要行使引导和服务职能,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对非公经济缺乏约束力。同时,在县一级,政府部门没有赋予基层商会多少职能,有的工作虽然交给基层商会,但主要是从分派工作的角度,而不是从加强基层商会职能建设出发,让基层商会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作用。另一方面,班子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商会大多数具备热心、负责、奉献精神,但作为企业主,更有关系生计、繁重琐碎的企业事务,“两兼顾”

可以,“两不误”则很难,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态。同时,由于生计所迫,其他班子成员主动配合商会工作的也少,使商会工作处于被动、无为的状态。

三、做好基层(行业)商会工作的思考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商会工作使命感。各级党委领导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基层商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强对基层商会的支持和引导,切实让基层商会发挥职能作用。

2、创新机制,加强商会组织自身建设。健全行规行约。教导和引导会员自觉遵守行规行约,在实践中不断规范行业和企业的行为。配好配强班子。商会在发展时不但要及时吸纳热心商会工作、文化水平高、有经济实力、能带领商会会员共同致富的企业家进商会班子,提高商会的整体素质,还要特别注意选聘得力的专职工作人员协助领导班子处理日常事务,推动商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基层商会作用。统战部和工商联要加强对基层商会的指导,要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贯彻落实好,使其发挥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作用增强亲和力,发挥宏观与微观的沟通作用,通过商会将政府的政策、方针转达给广大会员;将会员的想法、建议和要求通过商会反馈到政府,起到沟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

2.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一、诸暨市统计队伍现状

诸暨市统计工作体系由市、乡 (镇、街道) 、村和定报单位等四部分组成。市级 (包括诸暨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诸暨调查队) 统计机构共有工作人员45人, 其中:本科学历31人, 大专学历9人, 大专以下5人。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18, 初级职称7人。平均年龄为40.1岁;乡镇 (街道) 级统计机构 (统计工作办公室, 一般由工业副镇 (乡) 长、街道副主任分管, 经发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并设工业、农业、综合、投资和三产统计专业岗位) 人员共计123人, 其中统计人员共为97人, 每个镇乡、街道平均3.6名;村 (居、社区) 级统计人员计有521人, 一般每村各配1名;定期报表单位4076家, 一般配备一名以上专兼职统计人员。

通过坚持不懈地抓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和统计继续教育培训, 扎扎实实地推进方法制度改革, 协调有序地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统计信用等创建活动, 诸暨市统计基础日益加强, 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从调查情况来看, 诸暨市各级统计队伍呈现整体素质好、和谐气氛浓、奉献精神强、服务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总体格局和良好面貌, 应予充分肯定, 在全体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 较好地完成了法律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市情市力和科学准确进行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 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的需求日益提升, 也表现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制约着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统计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工作环境堪忧

尽管统计工作十分重要, 不可或缺, 但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差异等种种原因, 社会上一些单位、个人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却并非一致。统计工作任务重、事情烦, 再加上考核的压力, 责任重大。因此, 许多从业人员干着统计想生计, 这山望着那山高, 觉得这是一门“做勿出山”的职业, 既无使命感、荣誉感, 也无归属感、成就感。不少人视统计为过渡性岗位, 依法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尚不理想。

(二) 体制机制束缚

我国现行的统计体制, 条块分割, 尚不十分科学。以市级层面为例, 诸暨市统计局行政上受市政府领导, 业务受上级统计部门指导, 而调查队行政归属与业务工作均受其上级管辖, 但局、队的工作范围完全重叠、调查对象部分交叉, 特别是乡镇要面对局队的双重工作任务压力。从乡镇层面看, 统计工作机构没有专职编制, (统计办) 大多从属于经济发展办, 独立性差, 具体工作人员牵涉到工办、农办、服务业发展办等相关人员, 隶属于不同的分管领导, 削弱了统计职能的发挥。所以, 市镇两级统计工作力量配备分散, 没有发挥最大效能。而村及企业等调查对象统计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的配备, 《统计法》只有笼统的工作要求, 没有明确的具体规定,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镇两级统计机构的行政推动。

(三) 力量配备不足

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先天不足, 统计法也没有对企业、村统计人员配备作出明确规定, 导致统计工作力量的弱化。而现实的统计工作任务却越来越重, 随着形势的发展, 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 催生了文化、科技、民生等领域新的统计调查任务;党委、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也在不断强化, 党风廉政建设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等统计调查项目以及“下升上”、“个转企”等工作也需要统计部门的大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化倾向加大, 客观上也要求强化统计工作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力度。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机构精简的压力, 工作人员的招聘受到限制, 统计中介又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不能较多地分担政府统计的任务。所以, 总体来看, 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多与力量配备之间的矛盾在日益显现。

(四) 基层基础薄弱

从诸暨市具体情况来看, 统计队伍除市级相对较好之外, 呈一级一级弱化趋势, 越到基层问题越大, 表现为三个多:兼职多、身份多、变动多。乡镇统计人员兼职多, 据我们了解, 统计之外, 还承担驻村、安全生产、消防、工会、科技、商贸市场、集体资产公司等工作, 少的身兼三四项工作, 多的要应对八九部门, 其他岗位任务也很重。同时, 部分镇乡 (街道) 统计工作由新来的大学生、军转干部接任, 不少还由大学生村官或另聘编外人员承担, 构成比较复杂。部分统计人员待遇相对较低, 岗位归属感不强, 不安心统计工作, 更换较为频繁, 队伍稳定性很差。村级统计工作大多由文书承担, 年龄大, 变动更大。2011年诸暨市行政村换届选举后只有132位上届统计员保留下来, 变动率达到74.7%, 他们还承担了大量村务工作, 待遇较低, 缺乏积极性。企业层面大多数经营者因为统计工作为宏观服务, 对其单位本身带来的效益不是直接的, 只求完成报表任务, 所以平时基本不问不闻。企业统计员大多由会计兼任, 专职很少, 薪资也明显低于其他岗位, 往往新进人员居多, 岗位变动频繁, 部分镇乡达到每年三分之一以上。整个统计队伍呈现金字塔框架结构, 作为顶层的市级相对稳定之外, 其余乡镇、村及企业均暴露出“三多”问题, 村级、企业还分别存在老龄化、新人化“一老一新”倾向。

(五) 业务素质不高

由于当前统计队伍中存在的“三多”现象和“一老一新”倾向, 统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很低, 突出表现为持证上岗率很低。2013年, 全市27个镇乡、街道统计机构人员合计为123人, 统计人员合计为97人, 其中持证人数为53人, 持证率为54.6%, 只有浣东街道、山下湖镇全部持证上岗;全市村级持证统计员262人, 持证率为50.3%。但由于换届选举, 造成许多持证统计人员离开岗位, 全市只有直埠镇村级统计员全部持证上岗。诸暨市统计定报企业统计员持证率为49.4% (2008年为32.8%) , 离统计工作的规定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统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持证上岗是《统计法》的基本要求, 坚持持证上岗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许多统计从业人员缺少基本的业务知识, 只能边做边学, 报表质量可想而知。而一些老统计员因为近年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加大, 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欠缺, 老办法不管用, 新办法不会用, 不要说统计分析咨询, 就是一般简单的操作应用, 都有些勉为其难, 面对新的制度方法、指标口径, 一筹莫展, 动手能力很差, 只能望机兴叹。与此同时, 不少在岗的统计人员因为工作繁忙或者不够重视等原因, 没有能够及时参加统计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各种业务培训, 实现知识更新。如全市在册持证人员已达4648人, 而每年开展继续教育的人数大约为1800人上下, 不少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要求。

三、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统计法》是维护统计工作秩序的基本法律规范, 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我们要以《统计法》颁布30周年和“六五”普法宣传教育为契机, 加大普法、执法力度, 逐步形成各调查对象依法统计、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统计工作的良好局面。

1. 进一步提升统计普法工作实效。

要结合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各项业务培训、专业统计年报会议, 宣传统计法律法规, 把日常宣传与和统计法制宣传日、统计知识竞赛等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 加强对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统计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统计普法, 提高全社会依法统计意识。在当前, 要创新统计宣传手段、方式, 利用网络视频等载体, 重点加

1102014年21期 (7月) 强对领导干部的统计普法教育, 把《统计法》等列入组织部门干部网络学院教育内容, 不断改革、完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 努力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 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检查。

加强统计执法监督检查, 为统计工作依法开展保驾护航。一要紧密联系业务工作实际, 突出重点领域, 抓住薄弱环节, 把执法检查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二是要坚持有案必查、举报必查, 保持一定的威慑力, 形成工作态势;三是要查处一例, 教育一片, 每年抓几个有声势、有影响的典型案例, 通过通报批评、公开曝光等形式, 产生较大警示作用, 进一步树立依法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四是要加强回访, 有错必纠, 督促整改, 把统计执法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全市统计工作水平上面。

3. 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业务学习。统计执法工作要求, 难度大, 涉及各相关专业甚至财务会计、企业经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知识, 所以执法人员一定要注重学习, 努力使自己成为懂业务的多面手;二要提高法律素养。不但要熟悉《统计法》及专业法规, 还要了解《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懂法、守法, 才能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三要严肃执法纪律。在执法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各项党纪政纪, 自觉按照中央要求和统计执法“十不准”纪律, 依法稽查, 干净干事, 维护形象, 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 加强统计力量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 诸暨市基层统计力量已经初具规模, 71个相关市级机关及部门 (单位) 、27个镇乡 (街道) 全部按照要求设置了统计分管领导和统计员, 521个行政村 (居、社区) 也落实了1名统计员, 但离上级统计部门的要求和形势发展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此, 我们要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 (浙政发[2012]71号) 要求, 从三方面着手, 切实增强诸暨市基层统计岗位人员力量。

1. 整合市级统计工作力量。

一是做好局队统计力量的协调, 在当前的体制下, 进一步优化统计人员、调查项目等资源配置, 避免重复劳动, 减轻基层 (乡镇、调查单位) 压力, 形成互补局面;二要发挥部门统计作用, 将其纳入政府对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进一步加强管理, 特别是具有全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 统计基础工作应达到“五有”标准, 即有一名分管领导、有一个责任处 (科) 室、有一张健全的组织网络、有一支统计专业队伍、有一套全行业统计制度, 形成大统计格局, 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相互促进, 协调有序, 实现信息共享, 防止数出多门。

2. 稳定乡级统计工作力量。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意见的通知》 (诸政办发[2003]169号) 、《诸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 (诸政发[2005]68号) 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意见》 (浙政发[2012]71号) 等文件精神, 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待遇落实上予以保证, 特别要在队伍稳定上下功夫, 解决“留不住人”的问题。镇乡统计办公室应坚持挂牌办公, 以强化统计意识。工业统计岗位、综合统计等岗位原则要求由正式在编人员担任, 逐步改变兼职多的状况。为进一步强化统计工作, 建议在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工办) 中增加或者切出专门编制, 其中一般镇乡1名, 发达镇乡2名, 用于统计工作;统计岗位专职人员, 实行任期制度, 无特殊情况, 必须保证3年稳定;镇乡统计人员的更换, 要严格按照诸政办发[2003]169号文件精神, 事先征得市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另一方面, 统计岗位是锻炼人、磨练人的地方, 要在干部任用上予以适当倾斜, 不使年轻统计人员“吃亏”, 让他们有奔头。同时, 经济发达地区、开发区可以适当探索培育建立统计分局的机构管理模式。

3. 强化基层统计工作力量。

行政村 (居、社区) 和调查单位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 对于保障源头数据准确, 作用至关重要。村级要逐步探索专职统计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对统计员的任用要明确前置条件 (比如学历、年龄、持证等要求) , 避免过去由年老文书兼任随着换届大范围变动现象, 并研究建立行政村 (社区) 统计人员劳动报酬制度, 提高工作积极性;调查单位统计岗位“新人化”现象是个老大难问题, 必须综合治理, 坚持普法教育、执法检查与持证上岗多管齐下, 普法宣传是根本途径, 稽查处罚是手段方式, 持证上岗是机制要求, 内外结合, 夯实基层基础。

(三) 加强统计业务建设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统计数据, 离不开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离不开高水平的业务素养。当前形势下, 提高统计队伍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1. 加强“双强双型”建设。

基层是统计工作的落脚点, 基础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抓手。只有提高基层基础才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此, 我们要按照省局的部署, 深入开展“双强双型”活动, 加大基层工作力度, 巩固联系点制度, 全面了解、掌握基层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 及时提供帮助支持。同时, 切实提高局队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 深化“技能+效能+廉政”三位一体的竞赛活动, 在全系统形成“肯做事、肯担责、公正廉洁”的良好风气,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创新发展。

2. 加强“四大工程”培训。

统计“四大工程”概括表示就是“四个统一”, 即统一的基本单位名录、统一的一套表调查制度、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统一的联网直报系统。我省推开实施的“企业一套表”制度是四大工程的核心, 为确保顺利开展, 诸暨局队结合联网直报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了全市范围的业务再培训, 并及时予以电话咨询, 个别的做好上门服务, 使广大的基层统计人员快速掌握新的业务知识, 保证统计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后, 要结合新情况, 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 提升统计教育平台。

目前, 网上教育已成为统计岗位教育的有效载体。诸暨统计教育网实现了统计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 是统计工作、统计人员学习、沟通的重要平台。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 专业网站的作用日益增强, 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完善功能, 特别是要强化其教育培训平台的作用, 把现在大量的现场培训、会议培训, 转化为网上课件培训, 使从业人员免于奔波, 便可自主、即时接受教育培训, 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 帮助学员把握最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建成一个教学资源丰富并集教学教务管理、教学通讯、在线学习等多功能的统计教育门户网站。

(四) 加强统计信用建设

十年来, 诸暨市坚持不懈抓好统计信用建设, 先后在企业、镇乡及行政村深入开展了统计规范化单位创建工作, 适时启动调查单位信用等级管理,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方位地促进了统计基础建设, 在做强基层统计上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得到了绍兴市和省统计局的高度肯定。

1. 不断提升统计基础规范化创建工作水平。

自2003年以来, 诸暨市相继开展了统计基础规范化企业、镇乡 (街道) 、行政村 (社区) 创建活动, 收效显著, 受到了调查单位的大力欢迎。下一步, 要以浙江省统计局开展省级统计基础规范化镇乡 (街道) 创建为契机, 继续加大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力度, 认真履行《统计法》规定的职责, 结合当前实际, 调整考核内容, 细化创建标准, 把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不断夯实统计基础上面, 放在不断提升统计工作水平上面。

2. 全面推进统计信用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诸暨市关于加强统计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诸暨市统计信用评级工作实施方案》精神, 深入持久抓好企业统计信用等级管理, 在前几年贸易、材料加工、设备制造业实践的基础上, 把这项工作推向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 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制度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全市统计信用建设长效机制, 以规范统计行为, 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加大统计从业人员信用建设力度, 建立从业行为征信制度, 杜绝失信行为的发生, 不断完善统计信用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诸暨市经济发展。

摘要:统计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统计队伍建设是统计工作的根本保证。

3.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基层党组织 上海松江区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15-02

一、上海市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基本概况

截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113个村级党组织,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81个, 农村党员12366名,村“两委”干部563名。

1.农村党员数量和比重逐年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 由于近年来,全区撤村建社区力度的加大和“镇保”制度的推行,农村党员人数明显减 少,2004、2005年的17406与14174名,下降到2006年的12366名;在全区党员总数中的比 重由49.62%、38.67%,下降到32.21%。而农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60岁以上老年 党员占农村党员比重从2004、2005年的36.4%、40.10%,上升到2006年底的46.08%。

2.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在全区563名村“两委”班子成 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为158人,占28.07%,其中村党 组织书记有48人,占书记总数的43.24%;高中及中专学历的为295人,占52.40%;初中及以 下学历的为110人,占19.53%。“两委”班子成员中,年龄35岁以下的为91人,占16.17%, 其中党组织书记35岁以下的有10人;35~50岁的为413人,占73.37%,其中党组织书记93人 ;在50岁以上的为59人,占10.46%。

二、近年来松江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松江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在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活 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 代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凝聚 力工程”建设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为落脚点,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为关 键,重点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探索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性,逐步理顺村党组织的组织体制。随着社会转 型,人员流动的加剧,以及村级区划调整后党员数量的增加,要求村级党组 织的设置模式和工作职能作相应转变。为此,区、镇(园区)两级对村级党组织设置进行了 探索,一些区域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村设立了党总支,逐步理顺了党组织的组织体制。 (1)分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模式。 由过去在村设立党支部转变为在村设立党总支。根据党员的不同年龄、产业行业分布等 特点,总支下设3~4个党支部:老年党员党支部,主要由60岁以上老年党员组成;流动党员 党支部,主要由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组成;企业党支部,村域内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 业单独设立党支部,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企业一般成立联合党支部;行政事业党支部 ,主要由村、组干部、村事业人员中的党员组成。二级党支部得到了合理设置。(2)专兼职 结合,加强党组织领导力量。由过去全部为专职干部转变为以专职干部为主、兼 职干部为辅的配备模式。各村党总支 组成成员原则上由原村党支部成员自然过渡,村下属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村“两委”班子成员 中的党员兼任(独立建立党支部的企业除外),下属党支部配备1-2名兼职的副书记和委员 ,选配支部内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威信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所有下属党支 部的组成成员原则上全部兼职不兼薪。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3)因人制宜,创新 党员编排方式。由过去组织统一划定转变为个人意愿与组织安排相结合 。根据各村实际研究确定各村拟 设党支部的数量和种类,对有多重身份的党员(如既已达到退休年龄,又在企业继续工作的 党员),按照方便管理和就近活动的原则,在征求本人意见后确定编排方案,做好党员组织 关系的接转和方案公布工作。使党支部的党员编排更加人性化。

2.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区委不断深化“班长工程”,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村级领导班子的文化 年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在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动拆迁和村队撤制等 重大工作中,村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1)定期培训和挂职学习相结合,提高村干部的能力水平。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 主任到区委党校进行一周的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 领导和专家授课以及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强 村后备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已在区委党校连续举办了9期基层青年干部示范班和5期退伍干部 培训班,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封闭式培训,共培训了350多名学员,成为补充村级领 导班子的重要后备力量。除封闭式集中培训外,为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关镇和部分村 分别与兄弟区县有关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实行互派村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学历进修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加强村干部的知识储备。从2000年起,依托市农广校电大 教训点举办了6期开放式大专班,共有1400名基层干部 参加培训, 500多名获得了大专学历,其中村干部200多名。同时,还结合形势任务,注重 开展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谋发展、树新风、为百姓、促 和谐,争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 风,提高其发展经济和为民办实事的能力。(3)结对共进和设立论坛相结合,畅通村干部横 向沟通的渠道。 组织经济相对欠发达的浦南10个村与经济相对较强的浦北10个村开展了“村与村结对共 进”活动,鼓励村干部们相互沟通、交流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经验和做法,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村与村结对共进”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每季度分片举办一次村 党组织书记论坛,组织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主题发言、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如何加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3.拓宽视野,建立健全“三选村官”机制,扩大村干部的来源。 按照“靠得住,有本事”的原则,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模式,从大中专 学生,机关干部和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努力拓宽村干部的来源渠道。(1)公开招聘,“ 在大中专生中选村官”,提升村干部的学历层次。 1999年开始,区人事局面向大专院校公开招聘了131名有志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生, 其中有69名下派至各镇、园区接受锻炼。各镇、园区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大学生,如洞 泾镇,2001年以来共招聘了17名本科和中专毕业生,进行跟踪培养和考察,现大部分已担任 条线以上干部。泗泾镇公开招聘13名大学生进村工作,有效解决了村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 车墩镇向社会公开招聘8名本科、大专生,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和镇级公司挂职锻炼,条件 成熟后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据统计,自1999年来,各镇、园区共招聘了77名大中专生,其 中有42人在村工作,6人已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出现不仅提升了村干部 的整体素质,也为松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加了活力。(2)挂职锻炼,“在机关干部中选 村官”,畅通纵向交流的渠道。2004年下发了《认真做好 村(居)干部选派工作的意见》,鼓励镇、街道、园区机关的 优秀青年干部到村工作。许多镇、园区也积极开展了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农村工作的 活动。如五厍园区,选派3名机关、事业单位的大专生分别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负责招商 引税工作,成效初显。据统计,各镇、园区共向农村下派机关干部 28名,其中25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3)开门纳贤,“在各类能人中选村官”,增强村 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打破以往村干 部选拔仅局限于本村、本镇的限制,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欢迎退伍 军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个体户、私营业主等各类能人参加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换届选 举,将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能共事、不出事的同志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村 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如新浜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官,共有11名同志进入了村 “两委”班子。据统计,各镇、园区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6名基层干部,其中13名在村工 作,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能人当选为“村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了村干部带 领致富的能力。

4.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探索创新,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 一是以镇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调动党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积极性; 二是以“两推一选”为方式,让党员和群众真正参与到党内选举中来; 三是以村务公开为载体,保障党员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四是以“三服务、三测评”制度为载体,强化党组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党员、群众的 监督意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松江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1.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过撤村并村,区域调整 等,全区各村村域面积不断扩大,村 内各类组织及人口明显增多,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提出,使 村民要求作为村级组织领导核心的村党组织不仅在发展经济中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营造 文明乡风、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民主管理和加强对外人员的管理的迫切愿望。在这一背景下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如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动工作重心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到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建设并重的转变,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职能定位 上有进有退、有收缩有拓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探索。

2.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农村党员干部中存在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 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越来越多的“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 农村党员身份日益多样化,出现了离退休老党员、下岗协保党员、个体、私营业主党员等, 如何发挥广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摒弃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乡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3.基层党组织如何服务于广大群众,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整合利益、利益表达是现代政党的 两大功能。哪个功能或缺,都必将危及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地方发展中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权利的重新调整,不可避 免地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又集中地表现为党群矛盾和干群矛盾,如在撤村建社区、农 民变居民、集体资产分配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村干部对土地的补偿政策、房屋的动拆迁折政 策理解不透,或工作方式、方法不当,或办事程序不规范,引发部分村民上访、集访等事件 ,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提高法治水平、政策执行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公共管理服务 和处理社会应急事变能力。

与此同时,村级党组织还面临一系列具体问题。部分村干部缺乏开拓意识,存在明哲保 身思想。村两委主要成员兼任经济实体负责人已非个别,村级工作成了副业,削弱了村级组 织的向心力。这些人能够给部分村民以打工、帮扶等实惠,连选连任系数很大。村级组织系 统不健全。共青团、民兵组织名存实亡,大部分团支部书记是村委兼任,手下团员几个,年 纪一大把。村级党组织原先赖以开展工作的政治资源正在消失。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抓自身建设,提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组织保障。(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推行“ 两推一选”的制度,在坚持政治标准、群众公认的前提 下,真正把具有“双 带”能力,(带头致富能力、带民共富能力)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深入开展“班长工程 ”按照中专以上文化,45周岁以下年龄、有较强工作能力、党员群众满意的要求,选拔优秀 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连任、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选好配强支书,新农村建设有 了好的“领头雁”才能快速发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党员、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和村干部四支队伍。要树立强村必先 强党,富村必选贤能的理念,经过民主规范程序选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发展思路 宽、服务意识强、年富力强的人做村干部。同时,建立全区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形成一支 素质较好、年龄梯次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这四支队伍不可或缺, 相得益彰。其中党员队伍建设是基石,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枢纽。 (3)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做示范、讲奉献”等活动,设立党员责任 区、党建指导员等。 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明确职责、量才归位”的原则,对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置村 务监督、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思想政治工作等岗位,细化岗位职责,明确履岗要求。通过 党员量才而为,自我认岗;综合评估,支部定岗;加强监督,公示明岗;落实措施,引导履 岗;实施考核,全面评岗。为无职务党员履行义务、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平台。鼓励农 村党员干部创建和领办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谋发展,帮 助群众解决不愿干、不会干和不敢干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2.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发展反映执政本质,服务体现立党宗 旨,在新农村建设中,松江区各级党组织以“围绕 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指导思想。抓住促进发展和服务群众这两条基层党建的根 本和关键,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以党内民主带动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1)健全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和政治地位。在要求党员履行好义务的同时,要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 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村一级进一步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镇一级党组织进一 步探索完善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使农村党员参与重大决策经常化、制度化,解决农村党员权 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事项向党员传达,党组织 重大决策要充分与党员沟通,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使他们成为组织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 纽带,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探索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的透明度”,推行党务公开应 重点做好四个规范:一是内容规范,村级党组织做出的决策决议和党内主要事务,组织活动 ,只要不涉及党内秘密,都应在全村范围内公开。公开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上级党组织规定 要公开的、本级党组织认为需要公开的、党员要求公开且能够公开的。主要有党组织的重要 决策、党员大会的重要决定、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村干部的任免、村干部的任期和离 任审计以及奖惩情况等。二是程序规范,在村务公开栏内设立党务公开项目,按照“拟定公 开内容——村党组织班子集体讨论——上级党委备案——按时公布——群众监督和上级督查 ”的流程 进行公开,通过公开程序的规范运行,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可靠。三是时间规范,规定常规 性工作每月公开,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情况等阶段性工作,及时公开;干部考 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根据公 开后反馈的意见提出修改完善的办法,必要时再次公开。四是方式规范,坚持因地制宜,灵 活多样,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公开的形式。适宜在党内公开的,通过会议、文件、简报等 多种形式,及时向党员通报;适宜对群众公开的,主要采取党务公开栏、村民小报、设置党 务公开意见箱和公开电话等形式进行公开。同时,要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吸纳他们的意 见,真正把党员、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3)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提高农村民主水平。不断推进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完善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探索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机制和议事机制,理顺村民代表会议、农村党组 织、村民委员会的权力关系,让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这种合法的途径,直接参与村政事务 的管理,表达利益诉求,保障村务事项的决策真正符合广大村民群众的利益,使村委会自治 转变为村民自治,增强村级组织民主治村、依法治村的能力;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 内容、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要从村民普遍关心的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入手,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投资入股、 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都要全面向村民公开。保障村 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上海 200000)

4.基层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篇四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我市基层建设的现状,我们组建专班在11月7日—11月12日对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提出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活动的品牌基本形成,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惠民工程收到显著成效。

1、文化投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市政府投入累计达3.26亿元,有效地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5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费和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图书馆购书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20万元。市歌舞剧团下乡演出每一场补贴500元。放一场农村公益电影补助镇(处)电影放映队150元。省电影集团下属的湖北银兴〃绿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了当阳新时代文化广场,该项目占地面积

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市文化阵地的品位和档次。社会资源投入增加,市直部门、社会团体、厂矿企业、城镇居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捐款捐物5年达500多万元。

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市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为龙头,以镇处综合文化站为桥梁,以流动大舞台车、汽车图书馆和电影放映车为纽带,以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达到了文化阵地全覆盖、文化网络全覆盖、文化活动全覆盖和文化内容全覆盖。

(1)市“两馆一团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和体育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到巩固。市图书馆现有藏书近30万册,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流通图书12万册次以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其服务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200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9年通过了复查验收。2009年12月底投入使用的新时代文化广场,内设有1个600个座位的影剧院、两个200个座位的电影院,还设有绿色网吧等文化设施,市文化馆、歌舞剧团等单位还建面积为4666平方米。2006年7月,市财政投资1.1亿元修建的市体育中心2008年3月投入使用。体育场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16平方米,可容纳1万名观众。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67个,其中网吧46个、影剧院6个、歌舞厅9个,年平均到歌舞厅、网吧休闲的人数分别达到30万人次和200万人次以上;全市共有图书

经营单位56家、印刷企业16家。文化市场从业人数达2000多人。

(2)镇(处)“一站一队一社团”(即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和民间演艺团体)的桥梁作用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先后被纳入国家和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对文化站进行了阵地维修改造,另给5万元添置设备。每个镇处都建有一个电影放映队,共有服务人员33人,并加盟了宜昌新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各镇处和各个社区都建有民间演艺团体,全市的民间演艺团体已发展到76个。

(3)村“一室一户一屋”(即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的基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市共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96个、农家书屋85个,固定戏台85个,分别占158个行政村的60%、60%和54%。全市文化中心户已发展到314个,其中宜昌市级24个、当阳市级90个。

3、文化活动品味得到了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五大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关陵庙会”。关陵庙会创办于1991年,已连续举办了18届。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二是“三月三”歌手大赛。创办于1983年,已成功举办了26届,参赛歌手累计达到6000多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0多万人次,为当阳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和乡土文艺人才。三是“沮漳风情”农村文艺汇演、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社区文艺

展演和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创办于2001年,两年一届,主要是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如,2007年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的当阳市第三届“关公杯”文艺展演周活动,全市共有100多个单位6000多名干部职工登台演出6场,演出节目116个,6万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10万名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在全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主要是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交流机会,活跃城区居民文化生活。2009年举办了当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演唱会,20个方阵的5000多名演员和近万名现场观众共同歌唱伟大的祖国。市歌舞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50场。四是当阳民间花灯。当阳历来就有跳狮子、耍龙灯、划彩莲船等传统习俗,每到春节期间,各社区和民间演艺团体都要组织狮子、龙灯、彩莲船队,到城镇和农村开展文化拜年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生活。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育溪镇“映山红文化科技节”、王店镇“田园之声”、坝陵办事处“锦屏之春”文艺汇演等。

4、文化惠民工程收到了成效

一是实施了文化“三送”下乡工程。市文化馆、歌舞剧团、图书馆、镇处综合文化站和民间演艺团体在农村放映电影6478场,流通图书6.5万册(次),送戏8600多场(次)。市新华书店为城镇社区、农村图书室、文化中心户赠书1万余册。市图书馆支中心和各镇处基层中心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开展服务活动达

600多场次,直接服务群众达10万多人次。二是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后,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00多万元,对市图书馆支中心、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基层中心和158个村级服务点进行了建设,现已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保工作收到明显成效。2007年 我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当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8、2009年市政府相继公布了我市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下发了《当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当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2009年6月18日,“关陵庙会”(“当阳杀故事”)、“打鼓说书”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作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予以公布。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普查涉及10个大类30多个项目,共采集音像资料2910分钟,拍摄照片741幅,各类作品资源230件,统计相关实物151件,对142名传承人建立了档案。二是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当阳市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了“三线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了财政预算,纳入了管理体制改革,纳入了各级领导责任制;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每年市政府与各镇处及文化、公安等部门,各镇处与村委

会,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与文物保护员,都层层鉴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累计完成了120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任务,现场踏勘不可移动文物180处,新发现文物点25处。四是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农家书屋85个,投入建设资金170万元.五是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35个行政村被纳入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共争取体育器材及设施建设经费79万元。六是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110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建设文化强市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和困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经营分散,不成规模,没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经济政策落实难度大。四是文化人才老化,青黄不接,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手段欠缺。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我市走在全省同等县市前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问题,必须做到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务求实效,下大的功夫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着力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环境,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引导和鼓励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基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大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力度,鼓励更多专业文化工作者、学校教师、个体文化经营者等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3、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四项工程”建设:文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新建当阳市图书馆工程、当阳市博物馆工程、当阳市磨盘山古遗址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国有资金和自筹部分资金,不断完善社会公益性服务职能设施,改善公益文化设施条件,增加图书馆藏藏书总量,完成书库改造,完善共享工程,改造电子阅览室,建设当阳市青少年绿色上网场所;合理布局并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强镇(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四有”,即有队伍、有阵地、有经费、有职能。增强文化公益性服务能力,满足全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

4、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下功夫,注重村镇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能够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把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给群众。在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创作,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高雅的艺术形态也要积极适应群众的口味,不

断扩大受众面,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5、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针对基层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藏书、读书、用书”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6、建立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

5.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国土资源所是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扎根于基层的“脚”,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哨所”。也是国土资源部门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基层国土所建设不仅关系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基层的贯彻执行,而且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计。如何搞好基层国土资源所的规范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成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共同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局在对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浅的探讨和尝试,对23个乡镇国土所进行了收编,按地域组建了7个国土资源中心所,并设立了14个国土资源中心所驻乡镇联络室,聘请了311名国土资源信息监察员,全部中心所及乡镇联络室都实现了“五个一”的标准,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但从新形势的发展来看,现在的基层国土所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国土事业的需要,这是摆在我们国土人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面临现状与困难

伴随着国土资源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员编制的上收,很多国土资源部门设立了国土资源中心所或设立“一乡一所”,设立国土资源中心所虽然比“一乡一所”在基础设施投入、队伍建设、执法力量整合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普遍的基层所都面临很多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是人员学历普遍不高,由于国土资源系统实行收编,很干部职工都是从乡镇收编上来的,绝大部份都是行伍出身,只有少部份人有中专以上学历,更有一部份人是早期到国土所工作的老村主干,学历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履职能力;二是由于长期缺乏人员交流,不少基层所长在一个岗位上任职时间较长,且年龄较大,创新能力以及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三是不少基层所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缺乏国土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把握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走向,保持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四是各基层所人员构成复杂,既有公务员,也有聘任制干部,还有临时聘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体办事效率。

(二)基础设施“硬件不硬”。目前不少地方坚持量力而行,着力在完善基层国土所工作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的硬件建设下功夫,推行基层国土所规范化建设,建立独立的国土所办公楼,相对过去数人“蜗居”在一两间办公室,现在已是翻天覆地变化了。达标后基层国土所可以说是给了他们一座宽敞亮丽、窗明几净“家”了。但从调查情况看,很多“一乡一所”制的基层国土所还是借用地方政府的办公用房或是租用民房,办公设施也很简陋,即是档案室,又是会议室;即是办公室,又是接待室,部分基层所到现在还没有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更别说是巡逻车辆了,为了更快更好的开展工作,基层国土所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摩托车“私车公用”,这种“硬件不硬”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制度建设“有而不全”。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系统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村居、群众,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其制度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服务水平。近些年来,虽然国土资源所在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走向“正轨”,但在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国土资源所考核制度、所务公开以及工作例会制度等有待进一步完善,据调查,很多基层所要受办公条件的限制,没设立所务公开栏及各种规范性制度,设立了所务公开栏的也没有工作人员外出工作登记、所工作人员具体去向,何时返回等方便群众办事的内容。

(四)体制问题“垂而不直”。完全理顺,在事实上呈现出“垂而不直”的状态,在管理体制改革后,省、市主管部门管“帽子”,县委、县政府管编制和“票子”,这就不可避免产生了矛盾。虽然基层国土所名义上可以不受乡镇政府的干扰了,但其顶头上司(县国土局)仍然会受到地方政府制约。这种半垂直状态对基层国土所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层国土所工作人员不仅肩负基层国土资源管理职责,又得注意日常管理工作不得“干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部署,既要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交付的任务,又不得得罪掌管上级主管部门财政大权的县政府,通常只能在这两个选择中进行平衡,基层国土所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办事效果自然大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设施建设,安好“一个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所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加大投入,给基层所安好一个真正的“家”。使基层所的同志能安下心、沉下身,坚守阵地,认真履行职责。一是建立国土资源中心所。目前采用县局 “垂直管理”国土资源所的模式,实践证明,对各项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但一乡一所的模式却突显出明显的缺陷,这些所一般只配备1—2名工作人员,力量分散,不便于形成国土资源执法的合力,工作难以开展到位,也不便于节约行政成本。为“整合”国土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议统一实施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象林业、公安、工商部门一样,建设自己独立的院落和办公场所,这样有利于管理人员相应集中,增强工作力量,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便于工作开展。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未这样将国土资源所与乡镇完全脱离依存关系,形成平等的地位,增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二是明晰国土资源所产权。目前没有设立中心所按一乡一所设置的,也可采用当前司法、财政等部门的模式,从乡镇政府的办公楼中,采取购买产权的方式,适当拨付一定的资金给乡镇,买下一定数量的办公场所,并办理相应的手续。通过明确固定办公场所,使国土资源所的人员有个真正的“家”,更好的适应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的需要,能为以后中心所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完善的办公设施。根据省厅提出的建设基层国土资源所的“五个一”的要求及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工作性质,为基层所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必须配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电脑网络、照相机、档案柜、办公桌椅等设备设施。逐步减少对乡镇的依靠和依赖,并将各所与局里的网络联网,实现现代化办公,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选好“一班人”。

国土资源所是国土资源部门最基层、最前沿的工作单位,基层所的同志每天直接面对群众,其行为举止、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直接代表着国土资源系统的形象。一是唯才是举,把好入口关。为保证基层国土所队伍建设有一个高的起点,工作中要坚持严把“入口”关,积极与组织人事部门沟通,向社会公开招考、到院校招考,引进一批国土、矿产、地质、文秘等专业的高学历、年青优秀人才,使全系统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年龄分布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队伍结构。二是人尽其才,把好用人关。通过设立中心所高配、对外推荐使用等方法,进一步拓展基层国土所干部交流渠道,调动国土所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工作,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扩大竞岗范围,完善竞岗方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国土资源所所长定期交流和异地任职制。加大上派下挂的力度,将交流范围扩大到全市国土系统。切实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三是强化培训,把好育人关。各国土资源部门要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制定业务培训计划,严格培训考勤,形成有效机制。把土地调控的重大政策、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业务要求等作为培训重点,针对国土资源所工作特点,多开展农村宅基地权属纠纷处理,涉地信访问题处理等实用性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国土资源所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在培训机制上,我们可以仿照财政系统培训考核机制,每年对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规定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年底组织全员进行统考,考核的成绩将作为提拔重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成绩不合格者进行待岗再学习、再培训。通过严格培训考核,真正把广大国土所工作人员培养成通法律、精业务、会干事的优秀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订好“一套谱”。

为了带好队伍,提高队伍整体战斗力,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乡镇经济发展服务,建议国土资源所从抓制度建设入手,强化监督执行。一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因为国土资源所属县局派出机构,针对基层国土资源所这种“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状况,为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和失控的现象,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可操作性的日常管理制度,可采用经济约束的方式,以此强化组织纪律,增强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实行国土资源所例会制度。为不断强化基层所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强化内部民主议事氛围,各国土资源所应实行每周例会制度,由各片向所集中汇报本周的工作情况,此例会制度不仅能使所员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促进干部、职工在工作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更有效、更全面的撑握土地信息及纠纷矛盾。三是健全目标考核制度。国土资源所要针对地域特点,划分包干管理片块,将用地监管、纠纷调处、变更登记、矿山巡查、地灾防治等工作量化目标,落实到人,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局纪检监察、办公室、政工股分月、季、半年或对各基层所进行考核,与工资福利挂钩兑现奖惩,真正做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四)理顺体制关系,定好“一个调”。

6.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近期,**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就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税费改革既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往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民负担、税费征收问题是造成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赋政策不尽合理、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受税费问题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削弱。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据统计,2002年全县农民总负担由原来的944.3万元减少到2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降低负担89元,减负幅度达76.6%。2003年,我县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2、乡村干部得到“松绑”,有利于腾出精力抓大事。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催种催收、催粮催款。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缴统筹提留款,被基层干部称为“天下第一难”。一年到头忙收款,干部叫苦,群众骂娘,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实施税费改革,扭转了基层组织一直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

3、村干部工资得到保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靖宇县地处山区,村小人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低且没有保障。不少村干部不但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还要向村里垫付资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001年,全县不能完全兑现村干部工资的村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完全不能兑现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作为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相对固定下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保障,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精简了干部职数,改善了班子结构。撤并乡镇是确保税费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税费改革前,我县乡镇规模一般比较小,全县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9.25个村,最小的乡镇才4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却不少,领导干部9—10人,机关干部60—70人。税费改革后,全县乡镇从12个撤并到8个,撤并比例33.3%,精简局级领导干部39人。现在已对乡镇编制已重新进行了核定,我县目前有乡镇行政事业人员775人,税费改革后,按照《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所核定的乡镇编制数,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将得到大量精简,干部队伍素质将得到大大提高。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职数也做出了规定,大村不超过5人,中村不超过4人,小村不超过3人。2004年春,村“两委”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全县村干部由换届前的578人,精简到371人,减幅达36 %。“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和“直选”的选举方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高了村班子整体素质,改善了村班子整体结构。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43.4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78人,比换届前增加10.4%;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换届前增长15.5 %。

5、乡村债务的锁定,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多年来,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主要是发展乡村企业的亏损、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拖欠的各种税费和各种借款的本息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村级债务近3960万元,债务和债权相抵,净债务达3008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农村基层组织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税费改革中,在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锁定,不准息转本、利滚利,严禁新增乡村不良债务,这样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

二、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税费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新的挑战。

1、农村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党建工作受到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三免一补”,这就使过去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主体的乡镇可用财力下降,虽然有上级政府下拔的转移支付资金,但也难以弥补财政缺口,直接影响到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据测算,今年加上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县乡镇一级可用财力尚有缺口1200余万元。在有限的办公经费面前,乡镇往往确保“硬件”运转,即公共行政性支出,压缩甚至冻结“软件”支出,即党建办公经费支出。因为乡镇公共行政性支出,上级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

正常开展。

2、“统”的功能弱化,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村干部“统”的功能弱化,不少乡村干部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更强了,税收由税务部门征收,村干部没有任务了,可以混日子了。二是无可奈何。村集体经济无调控余地,乡村干部想为群众办些实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带领群众跑码头、奔市场,可两手空空,举步维艰,很难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无能为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抓传统农业上,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3、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里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积金和“两工”,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三难”:一是难组织。一些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搞、集体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村里公益事业时,村民(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二是难议成。由于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在议事时往往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缺少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对于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都认为与已无关,要往外拿钱十分困难,很难议成事。三道湖镇护林村在准备维修该村一个自然屯的巷道时,组织村民“一事一议”。到会的村民中,自然屯的村民坚决要求修,其他的村民大部分说 “我不走这条道我不出钱”。由于自然屯的村民人数少,因此这项公益事业用“一事一议”没有议成;三是难办大事。“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实行上限控制,规定人均每年不得超过15元。我县的各行政村人口相对较少,平均每村732人左右,每年也仅能筹集资金10980元左右,对于农村众多的公益事业而言,数量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由于税费的取消,出现了干部和村民互不接触的“空白区”及村民的难管理。税费改革前,虽然村干部与村民存在收缴税费的“制度性矛盾”,但它也是村干部与村民沟通的一道桥梁,是村干部管理村民的一个“把手”。税费改革后,各项税费取消了,消除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制度性矛盾”,也减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的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都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突然出现了互不接触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的出现,也给村民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现在村干部对村民失去了有效的制约,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里开展什么工作或搞什么活动,全得靠村干部上门商量、“看面子”才参加。在县里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各方专家纷纷深入农村免费传授种养殖技术知识。由于村民欠缺致富意识,思想认识不端正,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村干部没办法得上门求,上门请。有的是给村干部面子才去的;有的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有的干脆就说,我就不去你能把我咋地。如此的服务都不易,可想其它工作有多难。

5、税费改革后,一些潜在矛盾有所抬头。一是农民种地热情升温引发的矛盾。税费改革后,由于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里之间、个人或村里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发生了林业部门砍农民庄稼的事件。二是村级债务锁定引发的矛盾。我县村级债务3008万元,村集体债务绝大多数是欠国家银行和村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时间久远。应该说这与税费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中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了锁定,制止新债,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农民感到,村集体收入渠道狭小,逐步消化、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没了指望,因而引发了“打酒朝提瓶的要钱”的浪潮。三是离岗村干部与在岗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村干部一减再减,以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干部一增再增,数倍于在岗干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位置摆不正,不能自觉服从在岗干部的领导,不配合在岗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故意刁难,起反作用。一些在岗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普通群众的工作好做,离岗干部的工作却难做。

总之,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避免。从表面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乡村收入减少。但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农村经济薄弱,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如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变化的思想基础;集体经济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稳定队伍的物质基础;整体素质不高,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为民服务的能力基础,等等。

三、税费改革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税费改革后短时期内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说,税费改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最好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开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1、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

建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建工作实际,将乡镇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党建经费的支出来源,以强化各级党委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少数基层组织认为税费改革后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观念,纠正个别乡镇党委在税费改革后,减少党建工作办公经费,削弱党建工作或不抓党建工作的错误倾向,要达到“三个确保”:确保党建工作经费足够支出,确保基层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放松,确保乡镇党建工作力度不减弱。从而有效地保证乡村两级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既是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又是村级党组织的“龙头”,对乡镇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因此,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乡镇党委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乡镇党委建设,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突出抓好一把手。在培养教育上,采取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征集“一把手”工作研讨文章等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一把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班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以政绩论英雄,注重公论,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把那些政绩平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二是加强乡镇干部的培训学习。每年要举办各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对自学内容进行布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督查,调阅笔记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大组织监督力度。每年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加以总结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组织建议。并对所有班子分类排队,以适当形式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领导班子,针对考核反馈出来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强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要主动抓。同时,要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管党意识。

3、选准配强村班子,打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基。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双带”作用不强、年龄老化和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必须做到四点:一是选配机制要“新”。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办法,进一步探索在选拔村干部中扩大民主的有效途径。积极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倡“两委”成员按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务实的村班子。二是选人标准要“高”。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由“政治型”向“经济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因此,在选拔村干部时,要坚决摒弃“拿得住混混,说得出狠话,保得住稳定”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的传统认识,必须把是否具有“双带”能力,作为新时期选拔农村党员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担负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三是选拔视野要“宽”。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班子比较弱或本地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要坚决摒弃“矮子里面挑将军”、“拉郎配”的做法和组建凑合型、过渡型班子。要从县直机关副局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干部,为分流机关富余人员拓宽渠道,又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治村人才要“备”。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人才库。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那些“人品正、作风好、有本事、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认真落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积极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并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对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或班子中来。

4、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一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某个产业的党组织。新形势下,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方便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经济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可以建立村党总支,按照党员从事的致富项目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专业党支部。二是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要从催种催收的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上来,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要从收粮逼款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总之,随着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村干部要做好“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三是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自己试着干,做给别人看,引导农民干。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民主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时间、阵地、程序、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手段,制定《农村“两委”工作规范》,规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工作。村内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所议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对筹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完工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有关岗位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发展问题上,在搞好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广大基层干部必须看到,沉重的村级债务,国家背不起,群众不答应,必须依靠村级组织自身来消化,不发展集体经济是死路一条。税费改革后,虽然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但筹资投劳实行上限控制,财力非常有限。要搞好投资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再说,即便是在农村实现了“零负担”,如果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不会满意,这就显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尤为紧迫和重要。二是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过去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搞集体投资办企业,结果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和水面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又可以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返租倒包农户的承包地,创办农业公司,一头联接市场,一头联接农户;可以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办厂,集体收取资产占用费;又可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三是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好省里即将出台的《2006—2010年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规划的落实,由普及型培训向深化型培训和学历型培训拓展,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县委组织部在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业务、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县农业局、民政局重点抓好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的培训;乡镇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由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向市场经济知识拓展,由技术类知识向管理型知识拓展。县委组织部每年要组织一批或几批“两委”负责人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7.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1基本现状

1.1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区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8家, 主要分布在涉农面积前5位的羊尖镇、鹅湖镇、锡北镇、东港镇和厚桥街道, 除经营苗木种植的1家设施农机专业合作社外, 其余都是传统的稻麦生产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653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7台、联合收割机57台、高速插秧机65台、高效植保机72台、多功能管理机37台;农机投入在100万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6家, 其中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能力 (包括深加工) 比较强的无锡太湖水稻园区东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羊尖镇严家桥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都超过了300万。2013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拥有农机总动力9 700kW, 农机从业人员156名, 作业面积2.27 khm2, 分别占全区的9.5%、6.3%、15.5%。拥有省级农机合作社5家 (四星4家、三星1家) , 市级农机合作社9家 (四星5家、三星4家) 。

全区现有农机维修服务点21家, 其中一级维修点1家、二级维修点5家、三级维修点15家。对外专业从事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的有6家, 挂靠在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内部维修的有10家, 仅经营农机配件的有5家。农机从业人员共计62名。

1.2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依托“平安农机”示范镇村的创建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 不断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硬件和软件建设, 改善乡镇农机服务工作条件, 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全区有7个镇 (街道) 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了独立的办公用房, 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功能配套完善, 锡北镇还建立了为农服务大厅, 为农民及农机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该区紧密结合农机“三解三促”、农机化科技创新推进年等活动, 进一步健全农机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创新服务机制, 完善工作制度, 强化效能考核, 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挂牌上岗制。围绕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村一园”建设工程, 加强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基地+机手+示范户+带动户”的农机技术服务模式, 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锡北镇、羊尖镇、东港镇、鹅湖镇于2012年创建成江苏省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专业技术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乡镇农业 (含农机) 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1.3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地方各级农机工作要求, 各镇 (街道) 加快农机推广队伍转型提升, 不断强化农机服务职能, 广泛开展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农业园区农机化发展规划、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以及农机信息化应用等工作,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基层农机系统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地方特色, 重点培育了设施园艺、食用生物、精细蔬菜、特种水产、翠竹茶叶、时令果品等农业产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积极发展农业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节能、节水、节肥技术, 拓展农业机械化应用新领域;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农业企业、农民 (农机) 合作组织参与镇村农业园区的农机化建设,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截至2013年底, 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3%, 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7%,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76.1%, 水稻机插秧水平达87%,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9%。

2存在问题

该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总体上较为健全, 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长远看,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还存在许多问题, 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严峻考验。

2.1 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队伍不稳定, 农机服务能力弱化

该区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产值在地方GDP中仅占2%, 客观上导致了有些地方政府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忽视, 认为农机服务人员数量多点少点一个样, 农机队伍素质高点低点一个样。实际工作中, 出现了基层农机人员总量偏少的现象, 有的在编不在岗, 有的在岗不在编。村一级农机队伍更加弱化, 农机工作基本上都由村主任或副职干部兼做。全区9个镇 (街道) 农业 (含农机) 服务事业机构核定编制73个, 从事农机工作的人数为23人 (包括各单位农机负责人9名) , 其中羊尖镇3人、鹅湖镇3人、锡北镇3人、东港镇3人、厚桥街道3人、安镇街道3人、东北塘街道2人、东亭街道2人;另外, 云林街道兼职1人 (公务员) 。在编在岗19人, 在编不在岗3人, 在岗不在编4人。有些农机人员被调离农机系统从事机关行政工作;有些农机人员经常参与当地政府日常事务, 无法专心从事技术性、专业性工作;有些农机人员不到退休年龄已经退养。由于农机服务队伍不稳定, 农机服务功能不断弱化, 服务水平难以提高。

2.2 农机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机推广和服务质量受影响

全区镇 (街道) 级实际从事农机工作的有23人。从年龄结构看, 50岁以上有11人, 40岁到50岁之间9人, 30岁左右年轻同志3人, 分别占总人数的48%、39%和13%;从知识结构上看, 农机专业人才和长期从事农机的技术人员仅有7人, 比例不足30%。农机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很不合理, 并且老化趋势非常明显。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进一步严格, 大学毕业生通过公开竞岗进入的难度不断加大。一方面, 不少年龄较大或退居二线的农机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年轻同志进不来, 农机队伍已存在青黄不接的隐患, 影响到农机推广与服务质量。

2.3 农机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还不高, 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

由于基层农机人员往往身兼数职, 造成农机人员专业不精, 为市场主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服务力不从心。缺少熟悉设施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机械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还有少数农机人员缺乏对农机工作的正确认识和热情, 被动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工作的开展。

2.4 农机合作社和维修网点影响力不大, 社会化服务能力还不强

全区现有的18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6个, 其余12个农机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 规模不大, 机具数量不多也不全, 农机作业服务范围有限, 专业性很强的农机服务组织还没有产生。现有的21家农机维修服务点中, 目前对外正常开展维修经营服务的仅6家, 他们在农机备耕、农忙作业、保管保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用户维修和配件供应需求, 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维修网点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 特别是在遇到新型或者高技术农机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和指导时, 很多农机人员束手无策, 只能求助农机生产企业或者经销商派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处理, 现场服务严重滞后,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功能,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跟不上农机化发展需要。

3对策思考

3.1 切实提高认识水平, 营造关心支持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浓厚氛围

农机管理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机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社会影响力, 争取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稳定农机推广队伍, 完善服务手段, 增强服务功能。

(1) 健全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将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 (街道) 农业基础建设工程, 多方位、多渠道设立农机化发展基金, 加强农机系统自身建设, 确保镇村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稳定, 形成以区级为中心, 镇 (街道) 级为骨干, 村级集体和规模化、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机服务网络。

(2) 合理设置岗位。要根据编制数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分职能、分专业合理设置镇 (街道) 农业服务中心相应科室和岗位, 配足配齐专业力量, 尽量做到人员所学专业和所从事工作相对应, 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

(3) 确保农机人员既在编又在岗。对被借调到其他单位而编制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机人员要进行清理、回调, 解决农机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对现有农机人员的换岗、借调等, 确实无法避免的, 应事先征求所在单位意见, 并及时补充新成员。

(4) 建立人员调配机制。应建立全区农机人员调配机制, 使部分乡镇的富余农机人员可调配到其他乡镇从事农机工作。如东亭街道富余农机人员可调配到只有1名公务员兼职农机的云林街道工作, 一方面可发挥农机人员专业特长, 另一方面可解决其他地方人员短缺问题。

3.2 建立人才引育机制, 不断优化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人员结构

按照“缺什么人才, 补什么人才”的原则, 立足本地实际, 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人才引育机制,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补充新鲜血液, 不断优化基层农机服务组织队伍人员结构。

(1) 建立委托培养制度。借鉴苏州张家港市农机人才培养经验, 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委托培养关系, 吸引有志于投身农业现代化事业的本地学子通过考试进入相关院校定向培养, 学业完成后定向服务于基层农机服务组织, 服务期满后, 优秀者可直接进入区级农机推广系统。

(2) 完善公开招考制度。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 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共同参与的招聘小组, 集体商定招聘办法, 针对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特点, 不断优化考试方式方法, 避免出现“想招的对象招不进、不想要的招进来”等现象。

(3) 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在积极参与部、省级基层农机人员培训的基础上, 市、区农机部门应按不同农产品种养业态中的机械化生产路线和农机操作应用技术, 建立基层农机人员定期轮训制度, 实施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学历提升计划和农机科技入户工程, 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 不断提高基层农机服务组织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 培养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

3.3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不断提高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战斗力

按照“延伸村级、加强镇级、提升区级”的要求, 切实加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丰富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1) 强化农机科技推广。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其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新方式、新方法,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服务专业市场, 积极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农机技术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 努力实现农机技术推广机制创新, 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2) 强化行政管理服务。以农机安全监理、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机合作社建设为重点, 不断加大农机执法监管力度, 突出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安全管理, 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 以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 积极引导农机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农机贡献率,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中集聚发展。积极做好农机项目引荐、政策咨询、数据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 为用户提供最及时、最优质服务。

8.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基层央行职工之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建家基础不牢。当前,部分基层央行干部职工对“职工之家”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不少干部职工仍片面地把职工之家建设等同于弄点场地,搞点福利,开展点活动,对职工之家在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央行事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还有不少员工认为搞职工之家建设是工会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搞不搞、搞多久都无所谓,“领导说了算,工会看着办”。加之有的基层行领导认为建家就得花钱,职工参政意识强了会影响领导的“权威”,所以对建家重视支持不够,使得一些员工参与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没有真正形成职工之家建设的合力。

(二)缺乏长期规划,存在短期行为。目前,基层央行主要忙于具体的业务和事物性工作,缺乏单位中长期发展的规划,对基层职工之家建设这种带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缺乏一种常抓不懈的机制。有的单位短期观念明显,不顾实际效果,在“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形式大于内容,把职工之家建设简单化、庸俗化、“快餐化”,致使行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三)参与能力不强,方法形式单调。部分职工对民主管理依然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管理活动始终是领导的职能,意识不到自己本身同样具有管理各项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很多职工平时想法多,用时办法少,平时想得多,真到行使权利的时候说的少,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技艺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加快提高。同时,必要的形式和方法对增强民主管理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创新工作方法,使民主管理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成效是我们应该极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四)人员紧张老化,工作缺乏活力。基层行工会干部兼职化现象普遍,有的还是身兼数职而且年龄偏大,由于人员少、工作重,大大影响了“职工之家”建设的工作质量。同时,有些工会干部习惯于沿袭旧传统、旧模式、旧理念开展工作,工作缺乏创意,缺乏生气,缺乏活力,对“职工之家”建设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层面,满足于活动型、福利型,对于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等问题研究不多、不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之家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央行职工之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一个单位的“建家活动”在一个单位整个全局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建家活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推动形成全体员工各尽若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单位管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群策群力共谋事业发展,央行和谐。职工建家活动还是整个工会组织的战略性任务,不能靠工会干部以突击性、应付性的工作态度去完成、去对付上级检查。要引导职工深入理解和把握“家”文化的内涵,做到“家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发动全体职工积极地投入到建家活动中来,做到大家来建家,建家为大家。

“建家”就是建行。为加强对“建家”工作的领导,基层行工会要建立由领导同志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建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有关问题,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行政积极支持、工会具体实施、职工热情参与的合力“建家”工作格局,同时对领导小组成员要明确建家分工,落实建家责任。各级行政领导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帮助工会解决在建“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家”越建越好。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供长期保障。既然“职工之家”建设是基层工会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那么,就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保证,靠长效机制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行务公开制度实施细则》、《工会财务管理制度》、《工会经费审查制度》和《职工之家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一是计划机制。将“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列入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长期有规划,年年有部署,步步有计划。二是自查机制。工会委员会每年都要对照职工之家建设的标准进行总结,把建家情况作为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提请会员审议。三是制约评价机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合格职工之家的达标规划,在规定时间内,一方面动员基层工会在自查自验的基础上主动申报复验,另一方面对于不主动申报复验的也要通过适当形式组织验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克服随意性。同时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对建家活动最有发言权的是职工群众,要使建家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职工。建家计划或实施细则必须提交会员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分会、工会小组和每一个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要依靠会员群众考核验收,建立和完善“会员评家”制度,严把群众认可关。四是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开展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并获得模范职工之家以上荣誉称号的单位,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鼓励。适时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同时,对于创建职工之家活动开展不利、长期不申报复验的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批评教育并帮助整顿。

(三)改进民主管理,维护合法权益。一是健全职代会制度,促进民主管理。要从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入手,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各项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递的信息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职工参与改革和管理的实现形式和途径。一方面要落实职代会的各项职权,树立职代会的权威。在重大决策前,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把好集思广益关;重大决策出台时,组织职工代表认真讨论,把好民主审议关;重大决策出台后,依靠职工认真实施,把好跟踪监督关。另一方面要提高职代会质量。对基层行每年1—2次的职代会,着力抓好职代会的会前、会后“两头延伸”,会前要确定好职工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认真做好提案的征集和反馈工作;会后要做实做细提案的督促落实工作。二是抓好以行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工作。对公开的内容、范围、时间、地点、方式要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做到各个工作环节透明,使职工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便于职工监督。如人事变动、经费开支、评先评优、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都要公开条件、公开规定、公开政策;办公经费、工会经费的使用,职工福利的发放,要定期公布。要积极探索建立行务公开的长效机制。如:建立行务公开预审制度,所有公开的内容都要进行事前预审;建立行务公开报告和评议制度,党组定期向全行员工通报行务公开工作,接受员工监督评议;建立行务公开投诉处理制度,制定投诉处理办法,公布投诉电话,对投诉的问题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以有效地保证行务公开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开展。三是要严格落实《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管理实施办法》,健全职工代表产生机制和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要明确职工代表的产生程序、职责及职工代表资格的终止等,增强职工代表的严肃性。可考虑实行职工代表任期制,明确职工代表有对涉及全行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监督、质询的权利,有积极向党委(组)建言献策、向干部职工宣传解释党委(组)重大决策,使干部职工与党委保持一致的义务,从而使职工代表履行监督职责有法可依。尝试建立职工代表深入科室调研制度、职工代表质询制度、职工代表评议部门负责人制度,使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监督管理由被动变主动,增强职工代表参与民主监督管理工作的效果。

上一篇:超好笑的经典笑话段子下一篇:企业宣传册董事长致辞